从风险角度看供应链企业伙伴关系

从风险角度看供应链企业伙伴关系

一、从风险角度看供应链企业合作伙伴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云[1](2021)在《基于合作博弈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收益分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发展装配式建筑势在必行。由于装配式建筑具有制造业的特性,将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理论贯穿到装配式建筑项目,有利于提升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整体实力。但是,实际的装配式项目中却存在着供应链合作失败率较高的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收益分配是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破裂的重要因素。各节点企业在供应链总收益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都尽可能为自身争取最大的收益。供应链节点企业如何通过合作博弈实现双赢,是保障供应链稳定运营的关键。因此,研究供应链的收益分配问题对装配式建筑的推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基于合作博弈的方法研究装配式建筑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收益分配问题。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走访产业基地调研及专家访谈,分析了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收益分配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归纳出了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收益分配的4个影响因素;其次,结合供应链的复杂及动态特点,对Shapley值模型进行二阶段修正,考虑风险承担、资源投入、信息价值及市场占有率四个因素对模型进行事前调整,同时,权衡供应链成员的共有收益及私有收益做事后调整;然后,分析了供应链收益进行再分配的必要性以及谈判博弈的影响因素,结合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基本特征建立了基于Nash谈判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收益分配模型;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此合作博弈模型的科学合理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合作博弈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整体收益,而且可以激励各节点企业提高对整体的贡献度,帮助各节点企业形成动态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提升供应链整体和各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将合作博弈理论与用到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管理中,丰富了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研究成果;同时,为解决供应链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收益分配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提高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推动装配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于蒙霞[2](2021)在《强研发企业为核心的汽车供应链利益分配与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在现代社会主义企业市场经济中,在人力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风险共同分担的基本管理原则下,利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每一位企业成员或者整个企业所自身具有的各种优势人力资源和其他的核心综合竞争力资源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实现供应链上的企业也能获得相应的利益。强研发制造企业迅速发展,在供应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研究以强研发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利益分配与协同发展对推动整体供应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首先,阐述了汽车整车供应链由独自工作到进行外包再到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汽车整车供应链的发展现状,整合分析了汽车整车供应链模式及其特点,清晰界定和解释了强研发制造企业的内涵和特征。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践,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基于投入、贡献和风险影响因素的利益分配模型,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进行研究,并根据强研发制造企业对供应链的影响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同时建立基于Nash谈判理论的优化模型。基于此构建了强研发企业为核心的汽车整车制造供应链协同发展的评价框架,从合作、效率、效益三个维度构建了协同发展的评价模型,提出了创新整零合作模式,加强技术创新研究,积极跨域合作发展,打造自由专属品牌的发展策略。通过研究强研发制造企业供应链利益分配与协同发展,使得供应链各企业能够发展自己,供应链利益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从而促进整体供应链的积极发展。

李军[3](2020)在《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产业集群表现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正是集群创新模式中重要组成部分。集群环境是产业集群内部组织(企业、政府、大学及科研院所、中介组织)间形成的、技术创新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紧密嵌合的动态网络。集群环境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孕育与发展,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集群领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为核心、大范围整合产品价值创造活动网络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方式。因此,研究和探索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对于合理安排产学研协同方式、加快协同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集群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如下:一是概念界定。对集群环境的概念进行界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平台和运行过程进行描述和对比分析。二是机理分析。对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特征和功能、构成要素、协同类型进行分析。在提出系统结构和内涵解释的基础上,解析集群环境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互作用机理。在风险分析基础上,提炼出由集群领军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组成的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组织实施过程中的3个关键环节。三是关键环节具体研究。1.伙伴选择,设计基于3因素12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改进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联盟协同创新伙伴评价测度中;2.契约达成与利益分配,构建产学研竞合博弈模型、改进分配博弈模型,并进行分析;3.成果扩散,通过构建数学模型,仿真研究联盟协同创新成果在集群企业中的扩散机理。四是结论及展望。提出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指出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研究结论如下:集群环境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战略目标制定和成果市场化,促进联盟形成和创新要素集聚。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能够为集群领军企业选出适合共同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大学或科研院所。改进的ELMAN较BP神经网络模型,在处理伙伴评价数据时,速度和准确性更佳。为促进合作契约达成,须提高协同创新效益、正向激励、协同次数和对局方参与率。基于改进Shapley值模型的利益分配方法是有效的。连接广泛的核心企业,在联盟创新成果扩散中发挥关键作用。可调节参数与集群环境即网络结构优化程度相关。联盟创新成果在集群企业中扩散存在临界值。集群企业节点异质性越强,越利于扩散。本文创新点如下:一是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置于集群环境中展开研究。在提炼集群环境概念基础上,初步构建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集群创新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二是制定一套多元主体合作创新伙伴选择的方法。构建基于知识能力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特色化地将改进的ELMAN反馈型神经网络模型引入,将其应用于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伙伴评价测度中。三是完善多元主体合作创新博弈过程研究,提出一种解决利益分配的方法。提出每一次完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博弈,由合作前的契约达成、合作后的利益分配两个阶段组成。重点在利益分配博弈阶段,构建基于创新增值、风险承担和资源投入因素的改进Shapley值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集群共同基金的利益补偿方案。四是设计一种研究产业集群中创新扩散问题的方法。首先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集群企业演化网络模型。其次运用改进的SIR病毒传播模型,描述联盟创新成果在集群企业演化网络扩散过程中企业个体的微观变化。最后使用计算机仿真方法模拟该过程。

赵雪辰[4](2020)在《ZC公司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90年代过后,供应链管理(SCM)逐步被视作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关键渠道。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模式,供应链已为许多企业所接受。但是,由于供应链结构的特点,在供应链中存在很大的风险。供应链公司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每当出现问题时,它们都会影响整个供应链。供应链弥补了企业和市场在降低总体成本上的不足,因此,要确保充分发挥供应链自身的优势,就必须对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研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的动态和全球化使得战略合作伙伴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供应链管理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成本效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低级优势已被企业界和理论界所重视。市场上不同公司的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行业内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公司越来越少。因此,现代市场上的并非简单存在于企业层面,同样涉及到企业供应链的均衡。本文选定ZC公司作为案例对象,探讨在供应链风险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企业对供应链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方案。首先,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接下来,结合模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借助在ZC企业供应链相关流程里或许导致风险的要素展开模糊评价,了解其中不同风险的出现可能性,然后确定内部公司供应链各个环节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模糊评价分析,以确定供应链各个环节风险发生的概率,然后根据因素分析识别ZC公司内、外部供应链中存在的供应链风险诱因,并使用风险评估体系进一步对ZC公司供应链风险的大小进行量化处理。最后,依据分析出的供应链风险问题,从合理的角度提供一个具有针对性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策略。

邢梦月[5](2020)在《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的风险识别与防范》文中指出自2016年以来,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发展不断迎接政策红利,行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增速下降,也暴露出一些不利于供应链管理业务发展的问题与风险。由此本文研究的问题是:识别并分析瑞茂通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本文首先结合行业发展现状,与其他大宗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进行对比,分析了瑞茂通供应链的管理效率。接着运用SCOR模型对该公司供应链管理服务业务进行分解,从计划流程、采购流程、生产销售流程、配送流程和外部环境角度,依据可靠性、响应能力、敏捷性、成本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效率对不同流程要素进行判断,建立风险识别模型。进一步结合瑞茂通主营业务特点和销售数据,具体分析不同流程可能导致供应链管理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风险因素,并运用供应链风险水平综合指数对识别出的风险做出评价。最后,从风险分担和风险分散的角度,对瑞茂通公司供应链管理服务业务进行整体的优化和改进研究,以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防范供应链风险。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本文得出瑞茂通供应链管理服务业务的主要风险为战略目标失当、上下游企业文化差异、煤炭采购价格波动、供应商生产能力不足、客户管理失当、物流外包成本管控不当以及外部宏观环境风险。并从关注公司内外发展情况、升级合作企业管理、重点环节执行分离、优化内部审计监督、合理跨行分散风险、完善应急预案等角度提出防范措施。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服务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业务复杂,有较高的风险研究价值;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服务在煤炭大宗这种工业快速消费品行业具有极大的应用空间,而瑞茂通作公司为煤炭供应链管理服务龙头企业,对其业务的风险分析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进一步寻找改进和优化空间,帮助类似业务的煤企改善经营。

薛萌[6](2020)在《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产品生命周期持续缩短、顾客需求日趋个性以及综合用工成本和原料成本的不断上涨,我国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考验和挑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出现与发展为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提供了新思路,该业务能够结合“产—供—销”各个环节,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供应链各方参与主体的多方共赢,为积极实现金融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助力。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银行业、先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被开发出来,从而帮助资金压力较大的企业实现对资金流的高效管理与运用。国外如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Vastera)、UPS资本以及渣打银行等针对供应链或分销链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国内如深圳发展银行的“1+N”供应链金融系列产品服务、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系列产品,以及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业务均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在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实务背景下,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关注也逐年增长,并将其视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展开了多方位、多视角的研究。总结来看,学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供应链金融业务本身出发,对业务运作的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等科学问题展开探讨,这其中,也不乏大量学者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角度出发展开相关研究;二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入手,挖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作用效果,包括对企业融资约束、经营绩效等方面的影响;三是从企业能力提升的视角入手,探讨企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对供应链融资的作用。总结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当前研究较少从伙伴选择的视角出发,挖掘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前置因素,尤其是结合当前供应链复杂化发展的情境,探讨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如何通过积累、转化关系资本,从而提升自身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实证研究仍为空白。围绕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留白”,本研究将展开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探讨:首先,基于供应链伙伴选择的原则,通过探讨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关系特性,明确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绩效的作用效果;其次,基于资源基础观,梳理出“伙伴关系识别-关系资本积累-融资绩效提升”的逻辑思路,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研究要素间的直接、间接作用效果,并厘清中小企业关系资本积累在逻辑框架中存在的中介效应;再次,考虑网络能力的边际效益,通过在模型中补充调节效应检验的交互项,构建新的SEM 2,从而验证网络能力对于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作用关系间的调节效应,明确中小企业网络能力的培育与开发对于供应链融资绩效提升的意义;最后,聚焦供应链的复杂化发展特征,基于供应链复杂性的相关定量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中小企业处在供应链网络当中,其关系资本转化效率、网络能力的调节作用是否由于复杂性的不同导致融资绩效有所差异,进而明确供应链复杂性这一变量在供应链融资绩效提升机制当中存在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本研究以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关系发展趋势作为关注点展开多项实证研究,以期从理论上丰富、从实践上指导中小企业应用供应链融资业务解决资金需求时面临的实际难题。具体地,本研究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搭建起“关系识别-资源积累-融资绩效提升”的研究框架,拓展了供应链融资绩效前置因素研究的理论框架,丰富了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研究的实证研究成果;(2)创新构建关系资本转化边界的研究视角,提出网络能力提升对于关系资本转化的边界条件,明确了关系资本转化为融资绩效的调节效应研究结论;(3)研究通过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将研究样本进行群组划分,并针对不同群组的中小企业样本展开实证检验,形成不同中小企业群组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关系路径的对比分析,补充了当前供应链复杂性作用于关系资本转化效率的研究成果;(4)本文通过探索供应链复杂性的高阶调节效应,一方面,补充了中小企业网络能力开发的适用情景,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了“三阶调节效应”的定量研究成果。总的来说,本研究不仅从理论层面出发构建了基于供应链复杂化发展视角下的融资绩效提升模型,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小企业是如何通过供应链伙伴特性培养、关系资本积累与自身能力的提升,进而获取更高融资绩效”的核心问题展开全面分析,解读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关系当中尚未被完全揭示出的内在作用机理。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资源互补性、目标协同性能够对供应链融资绩效起到直接、间接的促进作用,而文化相容性则通过关系资本积累,间接对供应链融资绩效起到改善作用。关系资本在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供应链融资绩效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显着;(2)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促进作用,并且关系资本子维度信任、沟通和承诺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改善作用均会受到网络能力的正向调节;(3)供应链复杂性负向调节沟通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提升作用,但是对网络能力的三阶正向调节效应显着,即,供应链复杂性正向调节网络能力对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这说明,供应链复杂性提升时,关系资本转化为供应链融资绩效的直接效应会被削弱,企业想要提升供应链融资绩效,更要注重自身网络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

诺明(Gansukh Nomin)[7](2020)在《中国圆通公司在蒙古国合作伙伴选择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9月,习总书记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出倡议,中国的“一带一路”、蒙古国的“草原丝绸之路”以及俄罗斯的跨欧亚大通道进行结合,强化三国间的互联互通,推动中蒙俄经贸物流发展,这为中国跨国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目前中国物流企业在发展跨国物流业务的过程中对物流合作伙伴的选择仍缺乏具体的选择标准,因此本文以圆通物流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蒙古国物流服务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第一,对跨境物流的主要形式及发展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国际邮政包裹模式、国际快递模式、国际物流专线模式、海外仓等形式,对物流合作伙伴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双方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需遵循核心竞争力原则、最低风险原则、成本核算原则、客户主体原则等原则,并对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在明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择了评价指标,不仅考虑到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而且充分考量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同时,构建指标体系用以选择合作伙伴,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企业实力、企业发展潜在能力、物流能力和企业服务能力,再借助层次分析方法赋值一、二级指标;第三,结合圆通物流公司业务现状及发展需求,对合作伙伴进行了招标初选,并对4个候选合作伙伴Monlogistics Worldwide LLC、Monex、Landbridge、Railnetwork LLC介绍及定量评价,并对圆通公司最终选择Monlogistics Worldwide LLC以及相互间的合作事项进行了介绍。综上,文章不仅能对跨国物流公司在选择物流服务合作伙伴时起到理论参考价值,同时还能对那些具有长远发展战略的物流服务合作伙伴在如何更好地为跨国物流公司提供服务方面提供一些依据。

马康婧[8](2019)在《基于SCOR模型的制造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评价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竞争愈加激烈,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客户需求多样化,现代制造企业需要高效稳定的供应链支持其发展。为了提升供应链竞争力,核心制造企业会与某些关键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然而,由于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环境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供应链存在不稳定或者破裂的风险,从而使企业遭受利益损失。因此,供应链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合作伙伴作为核心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重要的供应链风险来源,也是核心制造企业风险管控的主要对象。如何全面准确地识别并评价合作伙伴风险是合作伙伴风险管理的基础,也为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和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论文首先综述了供应链风险管理和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成果,提出了研究问题和思路。其次,分析了供应链风险作用机制,明确了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的含义,界定了研究对象。通过对供应链合作伙伴机制的研究,指出其能力、合作关系以及外部环境是引起核心制造企业风险的主要风险来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模型)的风险识别框架,从计划、采购、生产、交付和退返五个环节分析核心制造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合作过程,从中识别出来自合作伙伴的风险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初始指标进行约简并重组,建立了供应链合作伙伴三级风险指标体系。然后,根据风险的特性,从风险影响程度、发生概率、可检测度和可控程度四个方面确定指标的权重。提出了基于相似度云模型的综合评价方法,帮助企业判断合作伙伴的风险水平、风险不确定性和主要风险来源。最后,以H汽车公司为例,对其合作伙伴风险进行评价,验证了本文提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赖珍珠[9](2016)在《网络镶嵌、关系资本、价值共创与企业合作绩效之关联性研究 ——基于广告产业价值链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探讨比较台湾地区广告营销业在企业网络镶嵌、关系资本、价值共创与合作绩效之相关性及影响力,透过相关文献探讨,配合深度访谈,建构调查问卷收集相关资料与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同时运用结构方程式模型进一步检证台湾地区广告营销产业价值链合作绩效提升路径模式,并就比较结果进行归纳,提出可供两岸地区广告营销业将来营运发展可参考之处。在竞争的时代,各个中小企业并未因此获取应有的利润,反而是经营艰难,希望藉此研究可以让台湾地区广告营销产业能够化竞争为合作,提高企业获利以及客户满意度。本研究从波特(1985)提出的「企业价值链」的企管角度出发,再加上「供应链管理」的观点将下上游厂商的价值链加以整合,再由「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产业供货商、中游产业制造商、下游产业销售商作垂直分工,至最终使用之消费者,中间一连串创造价值过程之构成,反应价值移转、创造和增值过程所成为的链接网络关系。换言之,即以价值链概念为理论核心,透过企业网络镶嵌来强化合作的关系资本,进而以价值共创途径,产生出「整合产业价值链」的合作价值,从而建立「价值链合作绩效模型」,是为本研究之理论创新之处。透过台湾地区广告营销产业价值链合作绩效的高阶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实证分析结果,归纳本研究主要结论有:台湾地区广告营销业已经认同重视网络镶嵌、累积关系资本与未来价值共创的产业价值链已经成型;「关系资本」及「价值共创」对「企业网络镶嵌」影响「合作绩效」具有部分中介效果;并以「价值共创」为主要路径,来建立产业价值链合作绩效提升路径模式。并指出台湾地区广告营销业之产业价值链仍有结构镶嵌尚未稳固、相互信任基础不足,以及较重视顾客价值提升,与重视能共创未来价值的四项特性存在,值得在实务经营产业价值链的时候,可供深思的意涵。本研究限于研究时间、人力与财力,仅能聚焦于台湾地区广告营销产业,而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实证推论,未来研究方向则再扩充研究范围至两岸之间的跨区域研究。

罗剑锋[10](2013)在《产业链变革的动态视角下通信运营商合作伙伴选择与合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全业务运营的开展、三网融合的推进、移动互联网的普及、OTT业务的崛起、民营资本即将进入等重大事件的发生,通信行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通信行业产业链亦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通信运营商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来自多方主体的挑战。在行业变革导致产业链变化的背景下,市场竞争的多样化和持续加剧对通信运营商整合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对产业链资源的整合能力,考验的则是通信运营商与产业链主体之间展开合作共赢的能力。基于电信产业剧烈变革背景下通信行业产业链的变化状况,立足通信运营商,研究了产业链动态变革背景下通信运营商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与合作伙伴展开深入合作等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包括:(1)通信产业变革的深层次解读及合作主体企业分类研究。通信产业深层次变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网融合的试点与推进、全业务运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终端的更新和融合、通信技术的革新、OTT业务及OTT公司的崛起、物联网和云计算广泛应用等。分析了通信行业变革对电信产业链和通信运营商的影响,认为在纵向产业链的基础上,电信行业的变革将深化和扩展横向产业链,电信商业模式创新将形成基于双边市场的侧向产业链,纵向、横向和侧向三个维度的产业链相互交织将形成网状化产业链形态;并依据企业在产业链中与通信运营商的地位关系,将通信运营商的合作伙伴划分为了非对称企业合作主体和对称企业合作主体。其中,非对称企业合作主体包括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设备提供商和终端制造商等;对称企业合作主体主要是指广电运营商和其他通信运营商。(2)产业链变革动态视角下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研究。对于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分别构建了通信运营商选择合作伙伴的共性指标体系和特性指标体系。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采用组合权重计算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合作伙伴选择的静态模糊评价体系。考虑到长期合作应重点考虑合作伙伴未来的发展能力变化,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的合作伙伴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其动态模糊评价模型。以湖南移动在推进全业务运营时选择光交换机的设备提供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静态评价中,湖南移动将选择中兴通讯或华为作为合作伙伴;而在考虑到企业的动态发展时,湖南移动应更多地考虑与华为展开深入合作。(3)通信运营商与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合作机制设计研究。构建了由信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利益与风险协调机制和合作监督机制所组成的电信运营商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与合作伙伴展开业务往来和合作过程提供重要保障。并提出了利益分成、全资、参股、控股、定制与合作开发以及构建联盟共6种可能的合作模式。其中,利益与风险协调机制采用的是改进Shapley值法,合作监督机制的设计则是依托于演化博弈模型的仿真结果。(4)通信运营商与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合作问题研究。首先,就通信运营商与广电运营商在物理建设和业务融合方面的合作模式问题展开了研究,通过构建业务合作模型和结盟模型,提出了成立合资公司、宽带接入合作、在增值业务节目内容等方面深度合作等广电运营商与通信运营商之间可能的合作模式;然后,研究了不同运营商之间如何合作、共享共建基础网络设施问题,具体而言:首先构建了非规制条件下网络共建与接入的博弈模型,然后提出了共享共建模式的解决方案。研究发现政府的管制(尤其是接入费用的管制)是非常必要的,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运营商之间共建共享基础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实施建议。最后,就如何应对行业剧变,提出了通信运营商的对策措施;就政府如何推动通信业变革、正视通信运营商地位,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深入分析电信产业变革的基础上,综合原有的纵向产业链、深化扩展出的横向产业链、基于双边市场的侧向产业链,提出了电信产业的网状产业链形态。②立足通信运营商,依据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关系,将合作主体分类为非对称企业合作主体和对称企业合作主体,并提出了共性指标体系和特性指标体系。③从产业链变革和合作伙伴发展的动态视角,构建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动态选择模型,丰富了合作选择理论和方法。

二、从风险角度看供应链企业合作伙伴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风险角度看供应链企业合作伙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合作博弈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收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供应链研究综述
        1.2.2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研究综述
        1.2.3 供应链收益分配相关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
        2.1.1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定义
        2.1.2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结构和特点
    2.2 供应链收益分配
        2.2.1 收益的来源
        2.2.2 利益相关者
        2.2.3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利益相关者
        2.2.4 收益分配原则
    2.3 博弈论
        2.3.1 博弈论基本原理
        2.3.2 合作博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收益分配问题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确定
    3.1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发展现状
    3.2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收益分配问题的分析
    3.3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收益分配影响因素
        3.3.1 风险承担程度
        3.3.2 资源投入程度
        3.3.3 信息价值
        3.3.4 市场占有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修正Shapley值的二阶段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收益分配
    4.1 Shapley值法的原始模型
    4.2 Shapley值法修正思路
    4.3 事前分配阶段的Shapley值修正
        4.3.1 风险承担因子
        4.3.2 资源投入因子
        4.3.3 信息价值因子
        4.3.4 市场占有率因子
    4.4 事后分配阶段的Shapley值修正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Nash谈判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收益最终分配
    5.1 Nash谈判原始模型
    5.2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收益终分配模型
        5.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5.2.2 确定可行集和冲突点
        5.2.3 构建收益的效用函数并求解
    5.3 数值仿真分析
        5.3.1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初始分配
        5.3.2 修正Shapley值改进后的分配
        5.3.3 Nash谈判博弈的最终分配
        5.3.4 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总结及展望
    研究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附录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收益分配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2)强研发企业为核心的汽车供应链利益分配与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供应链管理
        2.1.1 供应链管理概念
        2.1.2 供应链管理特征
        2.1.3 供应链管理运行机制
    2.2 相关概念与方法
        2.2.1 强研发制造企业的界定
        2.2.2 投资比例法
        2.2.3 Shapley值法
        2.2.4 Nash谈判
        2.2.5 层次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整车企业供应链及强研发企业的现状分析
    3.1 汽车整车供应链构成和特点
        3.1.1 汽车整车供应链构成
        3.1.2 汽车整车供应链特点
    3.2 汽车整车企业供应链发展现状
        3.2.1 发展历程
        3.2.2 发展现状
    3.3 强研发汽车整车企业的现状
        3.3.1 强研发汽车整车企业评价指标的确定
        3.3.2 强研发汽车整车企业的现状
        3.3.3 强研发汽车整车企业的特征
    3.4 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研发重要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强研发企业为核心的汽车整车供应链利益分配分析
    4.1 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原则与意义
        4.1.1 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原则
        4.1.2 供应链利益分配的意义
    4.2 汽车整车供应链主体结构模型
        4.2.1 汽车整车供应链主体构成
        4.2.2 汽车整车供应链主体结构关系
    4.3 影响汽车整车强研发制造企业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因素
        4.3.1 投入因素
        4.3.2 贡献因素
        4.3.3 风险因素
    4.4 汽车整车强研发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构建
    4.5 实例分析
        4.5.1 多角度利益分配模型计算
        4.5.2 基于多角度的Nash协商模型分配方案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车整车强研发制造企业供应链协同发展分析
    5.1 供应链协同瓶颈分析
    5.2 汽车供应链协同模型
    5.3 基于AHP的协同评价指标体系
        5.3.1 构建层次分析结构图
        5.3.2 构建判断矩阵
        5.3.3 进行一致性检验
    5.4 供应链协同发展策略
        5.4.1 创新整零合作模式
        5.4.2 加强技术创新研究
        5.4.3 积极跨域合作发展
        5.4.4 打造自有专属品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协同创新相关研究
        1.2.2 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研究
        1.2.3 集群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研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集群环境”的概念
        2.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类别
        2.1.3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过程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协同学理论
        2.2.3 博弈理论
        2.2.4 创新扩散理论
        2.2.5 复杂网络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机理分析
    3.1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研究基础
        3.1.1 特征和功能
        3.1.2 构成要素
        3.1.3 协同类型
    3.2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结构和内涵解释
        3.2.1 系统结构
        3.2.2 内涵解释
    3.3 集群环境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相互作用机理
    3.4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风险及其对创新协同影响
        3.4.1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风险分析
        3.4.2 风险对产学研之间创新协同的影响分析
    3.5 研究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伙伴选择
    4.1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选择必要性分析
    4.2 伙伴选择的原则
    4.3 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
        4.3.1 指标体系构建
        4.3.2 测度方法选择
    4.4 基于改进ELMAN神经网络的伙伴选择测度模型构建
        4.4.1 ELMAN神经网络原理
        4.4.2 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4.5 实证分析
        4.5.1 评价指标测度表设计
        4.5.2 原始数据获取与处理
        4.5.3 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博弈分析
    5.1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博弈概念解析
    5.2 两阶段博弈特点分析
    5.3 竞合博弈阶段建模及分析
        5.3.1 博弈模型构建
        5.3.2 契约达成条件分析
    5.4 分配博弈阶段建模及分析
        5.4.1 基本Shapley值分配模型
        5.4.2 改进的Shapley值分配模型设计
        5.4.3 案例计算及分析
        5.4.4 集群共同基金补偿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成果扩散仿真研究
    6.1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成果扩散的含义
    6.2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成果扩散模型构建思想
    6.3 病毒传播模型和复杂网络建模的适用性分析
        6.3.1 病毒传播模型适用性分析
        6.3.2 复杂网络建模适用性分析
    6.4 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成果扩散模型构建
        6.4.1 集群企业演化网络建模
        6.4.2 联盟成果扩散模型构建
    6.5 仿真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7.1.1 研究结论
        7.1.2 管理启示
    7.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集群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选择指标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ZC公司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供应链及其管理概述
    2.2 风险及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风险的相关理论
        2.2.2 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2.2.3 风险管理的一般过程
    2.3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理论
        2.3.1 供应链风险的概念
        2.3.2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概念
        2.3.3 供应链风险的分类与特征
    2.4 建模方法的介绍
        2.4.1 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介绍
第3章 ZC公司供应链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ZC公司及其供应链流程分析
        3.1.1 ZC公司基本概况
        3.1.2 公司产品及服务宗旨
        3.1.3 ZC公司供应链流程
        3.1.4 财务方面
    3.2 ZC公司供应链风险管理现状
        3.2.1 ZC公司采购风险管理现状
        3.2.2 ZC公司物流风险管理现状
        3.2.3 ZC公司库存风险管理现状
        3.2.4 ZC公司合作关系风险管理现状
    3.3 ZC公司供应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到货延迟,客户订单延误
        3.3.2 超期库存报废
        3.3.3 出现资金周转问题
        3.3.4 供应商倒闭
    3.4 ZC公司供应链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3.4.1 缺乏供应链风险意识
        3.4.2 缺乏风险管理效益分析
        3.4.3 对风险缺乏控制
第4章 ZC公司供应链风险的识别及评价
    4.1 ZC公司供应链风险因素的识别
        4.1.1 物流因素
        4.1.2 上游供应商自身因素
        4.1.3 客户需求波动因素
        4.1.4 各节点企业合作关系因素
        4.1.5 自然环境因素
    4.2 建立ZC公司供应链风险估测指标
        4.2.1 风险评价模型说明
        4.2.2 ZC公司供应链风险评价
第5章 ZC公司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5.1 设立ZC公司风险预警措施
    5.2 ZC公司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的改进
        5.2.1 对客户需求波动风险控制措施的改进
        5.2.2 对上游供应商自身风险控制措施的改进
        5.2.3 对物流风险控制措施的改进
        5.2.4 对各节点企业合作关系风险控制措施的改进
        5.2.5 对自然环境风险控制措施的改进
    5.3 ZC公司的供应链风险规避措施
        5.3.1 提高订单和销售预测的准确性
        5.3.2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5.3.3 保持信息透明化
        5.3.4 加强对供应链环境风险的预判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5)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的风险识别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供应链风险来源与分类研究现状
        1.2.2 供应链风险识别与防范的研究现状
        1.2.3 SCOR模型在供应链风险识别与防范中的应用现状
        1.2.4 概括性评论
    1.3 研究思路与本文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创新点
        1.3.4 逻辑框架与内容安排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供应链管理服务
        2.1.2 供应链风险
    2.2 理论基础
        2.2.1 供应链风险来源理论
        2.2.2 供应链风险识别理论
        2.2.3 供应链风险防范理论
3 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及案例背景
    3.1 国内供应链管理行业的现状
    3.2 瑞茂通公司概况
        3.3.1 瑞茂通案例的背景概述
        3.3.2 瑞茂通主营业务行业发展概况
        3.3.3 瑞茂通经营发展阶段的转变
        3.3.4 瑞茂通供应链运作模式
        3.3.5 瑞茂通供应链管理业务水平分析
4 瑞茂通供应链风险识别模型构建
    4.1 定义层模型
    4.2 配置层模型
    4.3 要素层模型
        4.3.1 计划流程要素层构建
        4.3.2 采购流程要素层构建
        4.3.3 生产销售流程要素层构建
        4.3.4 配送流程要素层构建
        4.3.5 退货流程要素层构建
    4.4 风险识别指标体系确立
5 基于SCOR模型的瑞茂通公司供应链风险识别
    5.1 计划流程风险
        5.1.1 公司战略目标不当的风险
        5.1.2 供应链上下游成员企业文化差异大的风险
    5.2 采购流程风险
        5.2.1 采购价格波动的风险
        5.2.2 供应商供应能力不足风险
    5.3 生产销售流程风险
        5.3.1 煤炭产品和服务不合约的风险
        5.3.2 客户风险管理不当的资金流动性的风险
    5.4 配送流程风险
        5.4.1 国际物流外包的价格提升风险
        5.4.2 对物流成本管控能力下降风险
    5.5 宏观环境变动风险
        5.5.1 疫情对供应链整体的冲击风险
        5.5.2 政策变动对煤炭供应链流程的影响
    5.6 瑞茂通供应链风险评价
6 基于SCOR模型的瑞茂通公司供应链风险防范对策
    6.1 计划流程风险防范
        6.1.1 关注公司内外发展环境,完善公司战略计划
        6.1.2 主动建立沟通机制,增强风险管理一体化
    6.2 采购流程风险防范
        6.2.1 加强非煤期货选择相关性,合理跨行分散风险
        6.2.2 通过产品履约记录和重点环节执行分离加强供应商管理
    6.3 生产销售流程风险防范
        6.3.1 抓住混改机遇,提升关键资源掌控能力
        6.3.2 对客户资信和财务风险实行跟踪预警
    6.4 配送流程风险防范
        6.4.1 发挥内部审计对物流外包管理的增值作用
        6.4.2 完善物流外包契约管理,形成退出机制
    6.5 应对外部环境的风险防范
        6.5.1 运用情景分析矩阵建立应急预案
        6.5.2 完善已发生政策变动的应对措施,预防重复变动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6.1 技术路线
        1.6.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范畴界定
    2.2 供应链伙伴特性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2.1 供应链伙伴特性相关理论基础
        2.2.2 供应链伙伴特性的成因与维度划分
        2.2.3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合作关系的影响
        2.2.4 文献评述
    2.3 关系资本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3.1 关系资本相关理论基础
        2.3.2 关系资本的维度划分
        2.3.3 关系资本积累的逻辑实现过程
        2.3.4 关系资本的价值实现与作用效果
        2.3.5 文献评述
    2.4 供应链融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4.1 绩效与供应链融资绩效
        2.4.2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中的作用
        2.4.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相关文献综述
        2.4.4 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供应链融资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4.5 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4.6 文献评述
    2.5 网络能力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5.1 网络能力相关理论基础
        2.5.2 网络能力作用效果的相关研究综述
        2.5.3 文献评述
3 研究情境与理论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情景界定
        3.1.1 研究对象界定
        3.1.2 研究情境与科学问题
    3.2 理论分析
        3.2.1 伙伴选择与供应链伙伴关系构筑
        3.2.2 关系资本在供应链融资业务运作中的意义
        3.2.3 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供应链融资获取
        3.2.4 网络能力差异视角下的关系资本转化效率
        3.2.5 供应链复杂化发展情境下的融资绩效提升
    3.3 概念模型初步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要素界定与假设提出
    4.1 研究要素界定与维度划分
        4.1.1 供应链伙伴特性
        4.1.2 关系资本
        4.1.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
        4.1.4 网络能力
        4.1.5 供应链复杂性
    4.2 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1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2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关系资本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3 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4 关系资本的中介效应
        4.2.5 网络能力的调节效应
        4.2.6 供应链复杂性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
    4.3 概念模型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设计
    5.1 调研问卷设计与内容
        5.1.1 问卷设计原则
        5.1.2 问卷设计流程
        5.1.3 问卷基本内容
    5.2 数据收集
    5.3 研究量表设计
        5.3.1 供应链伙伴特性指标体系构建
        5.3.2 关系资本指标体系构建
        5.3.3 供应链融资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5.3.4 网络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5.3.5 供应链复杂性指标体系构建
    5.4 实证研究分析工具与方法
        5.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4.4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模型假说检验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相关性分析
    6.3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1 量表整体性分析
        6.3.2 供应链伙伴特性信度与效度检验
        6.3.3 关系资本信度与效度检验
        6.3.4 供应链融资绩效信度与效度检验
        6.3.5 网络能力信度与效度检验
        6.3.6 供应链复杂性信度与效度检验
    6.4 假设检验
        6.4.1 模型构建
        6.4.2 关系资本的中介效应假设检验
        6.4.3 网络能力的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6.4.4 供应链复杂性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6.5 研究结果讨论
        6.5.1 总体研究结论
        6.5.2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供应链融资影响的检验结果讨论
        6.5.3 关系资本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讨论
        6.5.4 网络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讨论
        6.5.5 供应链复杂性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价值
    7.3 管理启示
    7.4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7.4.1 研究局限性
        7.4.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中国圆通公司在蒙古国合作伙伴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2.1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
        2.1.1 跨境电商
        2.1.2 跨境物流
    2.2 跨境物流合作伙伴相关概念及界定关系
        2.2.1 跨境物流合作优势
        2.2.2 跨境物流合作伙伴筛选原则
        2.2.3 跨境物流合作伙伴筛选步骤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中蒙跨境物流研究现状
        2.3.2 合作伙伴评价方法运用研究
        2.3.3 文献述评
    2.4 相关理论阐述
        2.4.1 资源基础理论
        2.4.2 交易成本理论
        2.4.3 合作竞争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蒙跨境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跨境物流发展现状
    3.2 中蒙经贸发展现状
        3.2.1 贸易发展现状
        3.2.2 投资发展现状
        3.2.3 跨境电商对中蒙跨境物流的影响
    3.3 中蒙物流发展现状
        3.3.1 物流发展机遇
        3.3.2 物流发展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流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4.2 物流合作伙伴评价指标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择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各级指标赋重
        4.3.1 层次分析法介绍
        4.3.2 采用层次分析法为指标赋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圆通物流公司在蒙合作伙伴选择策略
    5.1 圆通公司业务现状分析
        5.1.1 公司概况
        5.1.2 产品服务
        5.1.3 发展需求分析
    5.2 蒙古国物流企业在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5.2.1 信息管理模式不成熟
        5.2.2 缺乏新兴物流技术的应用
        5.2.3 运输条件制约物流发展
        5.2.4 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
    5.3 候选物流合作伙伴介绍
    5.4 对合作伙伴各项指标评分
        5.4.1 评分标准说明
        5.4.2 评分结果分析
    5.5 合作伙伴选取结果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蒙古国物流企业与圆通公司的合作措施
    6.1 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6.2 引入现代物流技术,培养高端物流人才
    6.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运输能力
    6.4 完善规章制度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6.5 维护物流企业信誉,提升行业发展潜力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SCOR模型的制造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评价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2 供应链合作伙伴研究现状
        1.2.3 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1.6 本章小结
2 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识别及评价总体研究
    2.1 制造企业供应链分析
        2.1.1 制造企业生产采购模式
        2.1.2 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
    2.2 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识别研究
        2.2.1 供应链风险作用机制研究
        2.2.2 供应链合作伙伴合作机制研究
        2.2.3 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来源
        2.2.4 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风险识别框架
    2.3 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2.3.1 风险的度量方法
        2.3.2 FMECA方法理论基础
        2.3.3 云模型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3 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3.1 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般原则
        3.1.2 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特殊原则
    3.2 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因素分析
        3.2.1 计划流程风险
        3.2.2 采购流程风险
        3.2.3 生产流程风险
        3.2.4 交付流程风险
        3.2.5 退返流程风险
    3.3 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指标筛选
        3.3.1 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因素初始集
        3.3.2 因子分析法
        3.3.3 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相似度云模型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评价与管理
    4.1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4.2 基于相似度云模型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2.1 划分指标标准等级
        4.2.2 计算指标标准等级云特征参数
        4.2.3 收集并处理样本数据
        4.2.4 云相似度计算
        4.2.5 云相似度的综合评估
        4.2.6 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等级判定
    4.3 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管控策略
        4.3.1 供应链合作伙伴能力风险管控策略
        4.3.2 供应链合作伙伴合作风险管控策略
        4.3.3 供应链合作伙伴外部风险管控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5.2 H公司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评价
        5.2.1 组建合作伙伴风险评价小组
        5.2.2 数据收集
        5.2.3 评价过程
        5.2.4 结果分析
    5.3 H公司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管控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网络镶嵌、关系资本、价值共创与企业合作绩效之关联性研究 ——基于广告产业价值链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问题
    1.3 技术路径
    1.4 研究范围与限制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限制
2.文献回顾与评价
    2.1 企业网络镶嵌理论
    2.2 关系资本概念形成及其发展
    2.3 价值共创与共创价值
    2.4 连结合作绩效理论
    2.5 简要总结
3.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合作绩效
    3.1 合作的定义及历史沿革
    3.2 分工的效率:产业价值链
    3.3 合作绩效构面解析与价值链合作特征
        3.3.1 合作绩效的定义
        3.3.2 企业合作绩效的衡量方法
        3.3.3 企业合作绩效的构面分析
    3.4 产业价值链的合作绩效
        3.4.1 价值链合作绩效的基本性质
        3.4.2 价值链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
        3.4.3 价值链合作绩效的评价标准
4.价值链合作绩效模型
    4.1 价值链合作绩效模型的建构
    4.2 价值链合作绩效理论模型:以台湾广告业为案例
    4.3 企业网络镶嵌
        4.3.1 企业网络镶嵌之缘起与定义
        4.3.2 企业网络镶嵌之类型
    4.4 关系资本与合作绩效
        4.4.1 关系资本之定义与缘起
        4.4.2 关系资本之影响因素
        4.4.3 关系资本之衡量构面
    4.5 价值共创与合作绩效
        4.5.1 价值共创之内涵概念
        4.5.2 价值共创之演进
        4.5.3 价值共创之角色定位
    4.6 企业网络镶嵌、关系资本、价值共创与合作绩效之相关研究
        4.6.1 企业网络镶嵌与合作绩效相关研究
        4.6.2 企业网络镶嵌、关系资本与合作绩效相关研究
        4.6.3 企业网络镶嵌、价值共创与合作绩效传导机制研究
    4.7 总结
5.台湾广告业合作绩效实证研究
    5.1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5.2 研究假设
    5.3 模型建构
    5.4 重要变项操作性定义
    5.5 调查问卷前测分析说明
    5.6 样本结构分析
    5.7 各研究构面之描述性统计分析
    5.8 不同企业背景对各研究构面之差异性分析
    5.9 企业网络镶嵌、关系资本、价值共创与合作绩效之回归分析
    5.10 广告业价值链之合作绩效路径-结构方程式模型分析
    5.11 假设检定结果
6.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发现
    6.2 实务意涵
    6.3 台湾广告营销业合作绩效提升路径选择
    6.4 研究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产业链变革的动态视角下通信运营商合作伙伴选择与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合作伙伴选择及关系维持问题
        1.2.2 合作风险及共担问题
        1.2.3 合作收益及分配问题
        1.2.4 通信产业链及通信业竞合问题
        1.2.5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资源基础理论
    2.2 交易成本理论
    2.3 社会交换理论
    2.4 合作竞争理论
    2.5 价值链理论
3 通信行业剧变下的通信产业链变革
    3.1 通信行业剧变
        3.1.1 三网融合的试点与推进
        3.1.2 电信运营商全业务运营
        3.1.3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3.1.4 智能终端不断更新和融合
        3.1.5 通信技术的革新
        3.1.6 OTT业务和OTT公司的崛起
    3.2 行业剧变下的电信产业链变革
        3.2.1 传统链式产业链形态
        3.2.2 变革后的网状产业链形态
    3.3 通信运营商的合作主体变革
4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合作伙伴动态选择:指标与方法
    4.1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特性分析
    4.2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选择考虑的要素
        4.2.1 通信运营商合作伙伴分类
        4.2.2 通信运营商生产型合作伙伴选择考虑的要素
        4.2.3 通信运营商服务型合作伙伴选择考虑的要素
    4.3 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4.1 通信运营商生产型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
        4.4.2 通信运营商服务型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
    4.5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的基本思路
        4.5.1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的特性分析
        4.5.2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的基本思路
    4.6 基于组合方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6.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确定
        4.6.2 基于熵值法的客观权重确定
        4.6.3 组合权重的确定
    4.7 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现状等级的模糊评价
        4.7.1 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现状等级隶属度的确定
        4.7.2 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现状等级模糊综合评价
    4.8 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及其模糊评价
        4.8.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定量指标变化量的预测
        4.8.2 评价指标改善状况隶属度的确定
        4.8.3 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未来发展趋势的模糊综合评价
    4.9 本章小结
5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合作伙伴动态选择:实证分析
    5.1 湖南移动全业务运营背景及样本收集
        5.1.1 湖南移动全业务运营的背景及意义
        5.1.2 样本及数据搜集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确定
        5.2.2 基于熵值法的客观权重确定
        5.2.3 组合权重的确定
    5.3 合作伙伴现状等级的模糊评价
    5.4 合作伙伴未来发展趋势的模糊综合评价
        5.4.1 指标变化量的预测
        5.4.2 合作伙伴未来发展趋势的模糊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通信运营商与非对称合作企业伙伴的合作机制
    6.1 信任机制
    6.2 信息共享机制
    6.3 利益与风险协调机制
        6.3.1 基于Shapley值法的运营商与合作伙伴间利益分配
        6.3.2 基于风险的改进Shapley值算法
    6.4 合作监督机制
        6.4.1 违约惩罚机制模型
        6.4.2 数值仿真
        6.4.3 运营商与合作伙伴间的合作建议
    6.5 可能的合作模式
    6.6 本章小结
7 通信运营商与对称企业合作伙伴间的合作
    7.1 通信运营商与广电运营商的合作
        7.1.1 电信与广电的业务合作模型
        7.1.2 电信与广电结盟的合作模型
        7.1.3 电信与广电的合作模式
    7.2 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合作
        7.2.1 非管制下网络共建与接入博弈分析
        7.2.2 共享共建的理论解决方案
        7.2.3 共享共建的实施建议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实施建议
        8.2.1 面向通信运营商的建议
        8.2.2 面向政府的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目录

四、从风险角度看供应链企业合作伙伴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合作博弈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收益分配研究[D]. 刘红云.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2)
  • [2]强研发企业为核心的汽车供应链利益分配与协同发展研究[D]. 于蒙霞. 燕山大学, 2021(01)
  • [3]集群环境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D]. 李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4]ZC公司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D]. 赵雪辰.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的风险识别与防范[D]. 邢梦月.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D]. 薛萌.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中国圆通公司在蒙古国合作伙伴选择研究[D]. 诺明(Gansukh Nomin).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8]基于SCOR模型的制造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评价研究及应用[D]. 马康婧. 重庆大学, 2019(01)
  • [9]网络镶嵌、关系资本、价值共创与企业合作绩效之关联性研究 ——基于广告产业价值链的实证分析[D]. 赖珍珠. 苏州大学, 2016(11)
  • [10]产业链变革的动态视角下通信运营商合作伙伴选择与合作机制研究[D]. 罗剑锋. 中南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从风险角度看供应链企业伙伴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