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介质导热锅炉设计计算

无机介质导热锅炉设计计算

一、无机介质热传导器锅炉的设计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张冬玲[1](2021)在《多物理场下换热器腐蚀失效分析及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换热器是能量交换的重要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换热壁面发生腐蚀是导致设备失效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和安全。涂层因防腐性能好、成本低和易于操作,是常用的防护方法。但防腐涂层的导热率普遍较低,涂层的存在引发腐蚀薄弱部位改变和换热效率下降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研究换热器腐蚀防护问题和换热器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多物理场数值模拟辅助柴油改质装置热低分空冷器泄漏失效的露点腐蚀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换热管受热膨胀,换热壁面发生接触。接触部位引发热传导现象,从而引起换热壁面温度分布发生变化,使得换热壁面的低温点向上游迁移,导致水蒸气遇冷发生冷凝。冷凝液吸收硫化氢和氯化氢气体构建HCl+H2S+H2O腐蚀环境。于此同时,换热管接触处壁面腐蚀减薄时,将进一步促进接触处的热传导,进而加剧接触处的露点腐蚀,局部腐蚀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换热管束发生穿孔。基于以上腐蚀成因,在选材、结构和工艺方面给出腐蚀防护建议。(2)对普通换热器涂料(DH22)涂层、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树脂(PFA)涂层和DH22+PFA复合涂层的防腐和传热性能进行研究。在20℃+1 wt.%和140℃+80 wt.%H2SO4两种极端条件下,通过浸泡实验得出防腐性能:DH22+PFA>PFA>DH22。湿空气冷凝传热实验得出冷凝传热系数:PFA>DH22>DH22+PFA。并对包覆不同厚度涂层的换热管进行冷凝换热模拟,模拟发现随涂层厚度的增加,换热效率下降,水蒸气凝结位点后移,进而导致腐蚀薄弱后移。为弥补涂层的引入导致换热器效率下降问题,对换热管排布方式和换热管形状进行优化模拟,优化后的换热效率提升了1倍。

林玲[2](2021)在《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涂料制备及涂层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资源过度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超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构建和谐绿色健康的社会主义社会,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是对全社会各行各业提出的基本要求。隔热涂料作为一种适用性广的节能材料,可以通过反射和折射太阳光,降低材料表面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从而达到隔热保温的效果。在大多数隔热材料中,SiO2气凝胶是一种质量最轻,热导率低,孔隙率高的无定形纳米多孔固体材料,然而其纳米骨架纤弱,连续性差,导致其力学性能差,易发生网络结构的坍塌,极大地限制其应用范围。近些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将SiO2气凝胶与聚合物复合,以增强力学性能,但是固体传热增加,降低其隔热性能;SiO2气凝胶与TiO2、炭黑等遮光剂混合,或者与玻璃纤维、纤维毡等材料复合,虽能提高隔热性能,但因材料连续性差其力学性能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开展聚氨酯基复合气凝胶隔热涂层的深度研究工作,结合聚合物的力学优势,对其进行改性,制备出兼具力学和隔热性能的旋光聚氨酯复合气凝胶具有长远发展的意义。本文围绕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的制备方法、结构设计、力学性能和隔热性能,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通过溶胶凝胶法常压干燥制备SiO2气凝胶,改变工艺条件调控气凝胶微观结构和性能,重点讨论了溶剂含量和疏水改性对气凝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当乙醇与正硅酸四乙酯摩尔比从2增加至20,气凝胶的密度从0.258 g/cm3降低至0.045 g/cm3,收缩率从40.5%降至25.0%,气凝胶的孔径会随着溶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平均孔径小于70 nm,属于介孔材料。以三甲基氯硅烷作为疏水剂对SiO2气凝胶进行疏水改性,改性后的SiO2气凝胶成形性好,孔隙率高,平均孔径小且孔径分布变窄,接触角为152.31°。此外,经过疏水改性SiO2气凝胶的比表面积达到786 m2/g,耐热温度为226.15℃。通过物理共混制备SiO2/PU复合气凝胶,PU可以增强气凝胶的力学性能。通过不同分散方式处理SiO2气凝胶使其均匀分散与共混体系中,使SiO2气凝胶更好发挥其优异的隔热性能,研究表明5%润湿分散剂、1200 rpm高速搅拌和100 Hz超声分散2 h,SiO2气凝胶粒子从1-700 nm较宽的粒径分布逐渐分散为95.2%的气凝胶粒径为小于70nm且粒径分布为正态分布。PU量小于20%时,随着PU量的增加,SiO2气凝胶逐渐分散与PU形成良好的界面键合,减少无机粒子的析出,相容性较好,界面光滑。随着PU量的增加,SiO2/PU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逐渐增加,当SiO2与PU量比为1:25时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为4.562 MPa,为SiO2气凝胶的近200倍。当SiO2/PU比例为1:15时气凝胶涂层织物拉伸强力增至376.8%。SiO2/PU复合气凝胶的耐热温度为150.24°C。当SiO2与PU重量比为1:5时涂层织物具有最高的保温率25.40%和最小的传热系数36.54W/m2·°C。通过测试涂层织物低温46°C和高温100°C冷热面温差ΔT分别为8.2°C和16.4°C。通过对SiO2气凝胶和SiO2/PU复合气凝胶进行结构构建和传热模拟,并分析SiO2/PU复合气凝胶的隔热机理。为了制备隔热性能更好的复合气凝胶涂层,我们采用自乳化的方法合成了具有联萘基团的旋光聚氨酯OPU,左手性材料具有旋光作用可以使电磁波传播方向发生旋转,起到吸收和散射红外热辐射的作用。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证实联萘基团已成功引入聚氨酯链中。OPU的数均分子量(Mn)为15960-19444 g/mol,WPU和OPU均为无定形结构。热重分析表明OPU3耐热温度高达333.28°C,具有良好的耐热性。OPU3抗拉强度最高为14.35 MPa,断裂伸长率为696%,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红外热成像分析得出OPU4具有最佳的隔热和冷却能力,温差约为7°C。室温下波长为8-14μm频段OPU的红外发射率明显低于WPU,随着BINOL单体含量的增加,红外发射率从0.850降到0.572,表明OPU具有良好的吸收和散射辐射电磁波的性能。将OPU与SiO2气凝胶共混制备出SiO2/OPU复合气凝胶,OPU通过共价键和H键连接无机SiO2气凝胶纳米粒子,增强了有机和无机界面的结合,改善涂层的表观形貌和性能。当OPU含量为20%时,涂层体系中SiO2气凝胶分散均匀性较好。SiO2/OPU的分解温度为385.14°C,显示出优良的热稳定性。随着OPU含量的增加,SiO2/OPU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率从17.54%增加到25.40%后又降低,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传热系数从58.47 W/m2·°C将至25.74 W/m2·°C之后再上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SiO2/OPU比值为1:10时保温率最高为25.40%,传热系数最低为25.74 W/m2·°C。在46°C和100°C测试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效果,冷热面温差ΔT最高可达到9.5°C和39.0°C,表明SiO2/OPU具有一定的高温隔热性能。对SiO2/OPU复合气凝胶进行结构构建和传热路径分析,研究SiO2/OPU复合气凝胶隔热机理。SiO2/OPU比值为1:25,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接近5 MPa,是纯SiO2气凝胶的近220倍。随着OPU量的增加,SiO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透湿量降低,透气性变差。通过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OPU进行改性,生成端硅氧烷聚合物OPUS,再与传统TEOS为共前驱体,通过原位聚合制备出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OPUS增强了SiO2气凝胶的骨架,使OPUSA气凝胶具有优异的保形性能。OPUSA_3的颗粒分布更均匀,其比表面积为634.02 m2/g,孔体积为1.43 cm3/g,孔径大小范围为小于55 nm。OPUSA气凝胶可承受445.31°C的疏水耐温性。OPUSA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率可达到63.92%,传热系数可低至7.53 W/m2·°C。在46°C和200°C隔热效果的测试中,冷热面温差达到17.8°C和75.8°C,均高于SiO2/PU和SiO2/OPU气凝胶涂层织物。对OPUSA复合气凝胶进行结构构建和传热路径分析,研究OPUSA复合气凝胶的传热机理。15%OPUS复合气凝胶的压缩模量高达2.465 MPa。当OPUS添加量为10 wt%,OPUSA气凝胶具有最大回弹率为83.43%,且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OPUSA气凝胶涂层织物表现出一定的疏水性,接触角可达到149.59°,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具有一定的耐静水压能力,且透湿性良好,可作为一种高温隔热涂层织物用于热防护领域。

王浩[3](2021)在《温室水体储热装置隔热蓄热研究和装置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阳能集热已成为温室新能源利用最主要的形式,为了将温室晴朗天气条件下多余热量蓄集,并连续多天存储,为阴雨雪、雾霾等条件下处于低温的温室连续供热是目前温室太阳能集热系统研究的重点之一。针对目前温室集热系统中储热装置结构简单且外隔热材料单一,热散失量大、储热时间短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储热水箱单一外隔热材料进行筛选和热力学测试,然后进行隔热材料复合,设计出性能优良储热器复合外保温结构;设置多相变储热结构,增加蓄热装置储热能力,实现装置的缓释放热、分段放热;同时针对装置中的储热水箱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构建储热水箱实际蓄热数学模型并进行配置计算,以此实现针对温室水体储热装置跨天时储热配置并为温室连续供热的目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22种外隔热材料进行筛选和热性能测定,然后进行隔热材料复合,设计多种储热器的复合外保温结构。得到最优的组合为采用隔热涂料+气凝胶+橡塑保温棉(80 mm),单位时间比单一隔热材料减少散热0.367 MJ,当该隔热组合厚度为100 mm时,其传热系数为0.283 W·m-2·k-1。储热装置隔热材料厚度设置在80~120 mm范围内时,既能保证较低的散热率,也能控制施工成本。2.添加不同相变材料的储热装置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均可提高水箱的蓄热能力,随着相变填充体积增加,水箱整体的蓄热能力也不断提高。采用环形相变排布的相变蓄热水箱由于其弱化了水箱自然热分层现象蓄热效果好于矩形相变排布。采用三种相变材料组合与单一相变单元或两种相变单元组合相比动态蓄热效果更好,减少高温散热量,实现热量分阶段缓释效果。与纯水箱相比,混合相变组合Ⅱ使水箱到达50℃延长570min;混合相变组合Ⅲ增加水箱蓄热251.2 KJ,使水温到达40℃延长690 min,最大化延长水箱储热时间,而混合相变组合Ⅰ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水箱配置。3.根据实际储热装置散热模型优化水箱结构,采用圆柱型高度和底面直径比为1:1的储热水箱,水箱体积在6~10 m3时,既能保证较低的有效散热率也能控制工程施工成本。建立水箱实际储热量与水箱大小和相变填充体积的实际储热模型。根据杨凌的两种温室实际热负荷进行储热装置配置计算,在温室升温5℃,相变蓄热介质占储热装置总体积的16.67%,大跨度日光温室需要配置的储热装置理论总体积为6.88 m3/亩,传统日光温室需要配置的储热装置理论总体积为5.89 m3/亩。

满鑫香[4](2021)在《寒冷地区带有相变蓄热的太阳能供暖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枯竭以及能源浪费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大量使用传统能源产生有害物质,导致全球变暖、酸雨、雾霾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力推动和发展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前景。从建筑节能角度出发,将太阳能应用到寒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供暖系统中,可以减少传统能源使用,改善农村建筑室内环境。本文以寒冷地区典型的农村单体式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带有相变蓄热的太阳能供暖系统进行优化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以及结论如下:(1)在锦州地区典型年气象参数条件下,对农村典型单体式建筑进行动态热负荷模拟,建筑面积113m2,供暖面积87m2,为减少冬季热量损失墙体有保温材料。在相变蓄热太阳能供暖系统中,对集热器、辅助热源、蓄热水箱、水泵等进行选型计算。(2)设计适用于供暖系统的相变水箱结构,通过Fluent建立相变水箱传热模型,进行模拟优化。模拟石蜡、肉豆蔻酸两种材料的蓄放热过程,进行相变材料比选。改变相变水箱入口处温度以及入口速度,对比相变材料在蓄放热过程中温度变化和蓄热量变化。模拟结果显示:吸热过程石蜡要比肉豆蔻酸时间短,而放热过程肉豆蔻酸比石蜡时间长;流速越大相变材料温度变化越快,流速越慢相变材料温度变化越慢;蓄热过程中相变水箱入口温度越高,相变材料温度变化越快,发生相变时间越短,放热过程中当入口温度越高,相变材料温度变化慢,发生相变所用时间越长。最后选择石蜡作为水箱的相变材料,水箱入口流速选择1m/s。(3)基于Trnsys软件搭建带有相变蓄热的太阳能供暖系统,并结合费用年值法建立目标函数,以集热器倾角以及方位角、集热器面积、水箱体积及相变材料厚度为变量,对带有相变蓄热的太阳能供暖系统进行优化分析。利用Genopt软件调用Hooke-Jeeves优化算法,对太阳能供暖系统的各个变量进行优化。最后优化结果集热器最佳倾角51°,最佳方位角南偏西7°,太阳能集热器面积21.25m2,水箱体积1.25m3,相变材料厚度0.063m,费用年值6869元,费用年值减少1076元。本文通过开展寒冷地区带有相变蓄热的太阳能供暖系统优化研究,提出了提高太阳能供暖系统经济性的参数及优化方法,为农村单体式建筑带有相变蓄热的太阳能供暖系统设计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利于推动清洁能源在农村居住建筑供暖系统中的应用。

樊金鹏[5](2020)在《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设计与高温绝缘特性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采用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参与新能源消纳既能消纳多余的新能源发电,突破“三弃”困境,又能替代燃煤锅炉直接用新能源发电进行供暖,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此,研究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的绝缘、隔热原理,设计高温绝缘性能更高、安全性更好的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对进一步提高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的电压等级、储热容量和对风能等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技术较新,套管使用环境恶劣,虽然国内已有用于商用的设计方案,但现有的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绝缘结构简单、型式单一,适用的电压等级较低。因此,本文将以能耐受66 kV以上高电压和800℃以上高温的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为设计研究对象,开展绝缘、隔热的设计理论研究和结构设计,并通过温度场、力场和电场的多物理耦合场仿真分析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的高温绝缘特性。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并根据其使用环境重点研究套管绝缘和隔热结构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绝缘结构设计使用干式电容结构提升绝缘性能,采用等电容设计法计算绝缘参数;隔热结构设计方面使用真空层和阻热环实现隔热,采用RC热网络计算隔热结构参数。在完成套管设计计算的基础上,根据套管设计原则,提出套管的绝缘、隔热分析参数,通过COMSOL有限元计算,验证所设计套管的安全性,并根据仿真结果进行多物理场分析,研究温度分布、形变和相对介电常数对套管高温绝缘性能的影响。通过算例与仿真分析,证明本文设计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的结构合理、有效,通过高温绝缘特性分析,提出套管结构的优化方向,可以为同类产品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李百宜[6](2020)在《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存取机理及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充填开采作为典型的能够与矿区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开采技术,已被广泛应用至煤炭资源开采,在岩层移动、地表沉陷和采场矿压等方面起到了显着的控制效果,对维护地下空间稳定性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充入采空区控制岩层移动的充填材料可经人工调配开发出特定的新功能,为后期煤矿地下空间的多重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基于充填空间稳定及充填材料性能可控等有利条件,提出了充填开采协同热能地下储存的煤矿储能式充填模式,即利用采空区边充填边构筑热能储存空间的方法,实现热能地下高效储存与提取。因此,本论文围绕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的研究主题,针对储能式充填空间热传递规律以及热能储存与提取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储能式充填材料研发、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规律以及储能层位选择方法等方面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创新成果:(1)构建了煤矿井下采空区充填协同热能地下储存的储能式充填模式,提出了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的系统构成与布局方式,阐释了煤矿储能式充填的技术原理与技术关键,得到了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效果主控因素。(2)开发了具有高承载压缩性能与高效储热功能的储能式充填材料,得到了充填材料配比参数、水及应力环境对充填材料导热性能影响规律,建立了充填材料导热系数预测模型,揭示了石英砂、石墨及钢纤维对储能式充填材料导热性能的强化调控机制。(3)研发了充填材料热能储存与提取模拟实验平台,分析了热能储存与提取过程中水温动态变化与充填材料温度时空响应特征,建立了充填空间热能储存CFD模型,揭示了充填材料导热系数、水流流速以及管路布置等因素影响下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机理。(4)建立了充填空间热能储存多层围岩-充填体-水流瞬态非线性热传递模型,采用Laplace变化求解得到了边界温度周期变化条件下充填空间温度分布的解析解,给出了热能提取量与储能层位围岩构成的定量关系,提出了煤矿储能式充填储能层位选择方法及储能式充填工程设计流程。该论文有图113幅,表17个,参考文献205篇。

龙垚伽[7](2020)在《无机非金属光热材料及其在海水净化淡化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淡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而太阳能驱动的界面海水蒸发是新兴的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通过对海水进行加热、蒸馏、净化等处理来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用水。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首次将无水乙醇脱水处理后的胡萝卜碳化,得到的生物炭材料作为海水蒸发器,这种材料作为一种集光热转换、海水蒸发、自漂浮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合一光热材料,可实现高效的太阳能海水蒸发。胡萝卜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它的体内含有大量可以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植物细胞,同时其细胞壁在维持胡萝卜的形态和硬度同时也可以保护细胞。通过乙醇脱水处理除去胡萝卜内部水分和有机物质,保留细胞壁原始骨架结构,海水通过细胞壁孔道被输送到胡萝卜表面,在此发生蒸发。这项工作设计出的光热海水蒸发器在一个太阳光强度照射下的蒸发速率为2.04 kg m-2 h-1,表观能量转换效率为127.8%,远高于现有光热材料的平均水平,且其同时具有低成本、生产便捷、高度耐用且环保的特点,并在这种新兴的绿色技术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纳米材料在太阳能海水净化淡化领域也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这项工作主要围绕将一种带有氧空位的三氧化钼材料(Mo O3-x(0<x<1))应用于太阳能驱动的海水淡化和废水净化领域来展开。由于氧空位(OVs)的存在而引起的材料局部表面等离振子共振(LSPR)现象和其三维纳米花状超结构,使得该材料具有97%的高太阳光谱利用率,同时具有1.51kg m-2 h-1的高水蒸发率以及95%的光热能量转换效率。该材料的高光热转化效率显示了其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任超群[8](2020)在《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快速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隔热材料的意义,主要是为了减少热量流失,提高燃料利用效率,同时保证劳动生产环境安全。传统的隔热材料存在很多不足,如力学性能差、易吸湿腐烂、成本高等,无法保证民用工业生产节能以及军工设备等对隔热材料提出的性能要求。本文以相关传热理论为基础,设计研制一种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采用粘结工艺,由石墨/陶瓷复合隔热材料、硅酸铝纤维纸、柔性石墨纸通过高温胶逐层粘结而成,以期制得兼具耐高温、质轻、高抗压、低热导率和良好密封性能的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分析自然条件下传热原理以及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根据傅里叶方程式,推导出多层复合板的导热理论模型,进一步推导出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的导热理论模型。为保证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的导热系数小于1.0 W/m·K,推算出石墨/陶瓷复合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需小于2.075 W/m·K,并计算出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6种不同组合形式。采取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型制备石墨/陶瓷复合隔热材料的基础上,对比研究真空压力浸渍和热压固化后处理工艺对其综合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采取真空压力浸渍路线,试样的密度可达到1.24g/cm3,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分别为12.25MPa和3.43W/m·K。采取热压固化路线,当SLS试样厚度为12mm时,其密度为1.23g/cm3,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分别为11.76Mpa和5.14W/m·K。对比两种工艺路线,发现在试样密度相当时,采取真空压力浸渍路线时试样的抗压强度略大于热压固化路线的,而导热系数明显低于热压固化路线的,作为隔热材料,优选真空压力浸渍路线作为后处理工艺。此时石墨/陶瓷复合隔热材料的密度和导热系数仍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添加可膨胀石墨作为造孔剂加入前期配方中。研究发现试样的密度、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均随着可膨胀石墨的加入量的增多而降低,与导热系数下降幅度(52.8%)相比,抗压强度下降幅度(29.6%)较小。当可膨胀石墨添加量为1%时,试样密度为1.02 g/cm3,抗压强度为10.92 MPa,导热系数为1.89W/m·K,符合石墨陶瓷复合隔热材料性能要求。采用粘结工艺将石墨/陶瓷复合隔热材料、硅酸铝纤维纸、柔性石墨纸通过高温胶将各层依次粘结制得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不同组合结构下的密度呈略微下降的趋势,在0.808~1.079g/cm3之间;抗压强度基本维持不变,在11.01~11.56MPa之间;导热系数呈下降趋势,由于界面热阻的存在,导致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实际热导率比理论热导率偏低;压缩率和回弹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对比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6种组合形式的综合性能,发现组合形式2#的综合性能最优,选为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最佳组合形式,此时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耐高温(1500℃)、密度为1.016g/cm3、抗压强度为11.49MPa、导热系数为0.61 W/m·K、压缩率为8.2%、回弹率为45%。

高帅[9](2020)在《基于ANSYS的换流站阀厅防火封堵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换流站是电网输送系统中重要的站点,承担着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或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任务,是电网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换流站中最为核心的区域为阀厅,其中换流阀等元件为换流站的核心部件,所以保障阀厅的安全是当代科研人员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学者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阀厅的电磁屏蔽领域深入,但是火灾领域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然而近年来的换流站火灾时常发生,一次次给人们提出了警示,故对换流站建筑防火领域的研究势在必行。为了减少实验过程中人力和材料成本损耗,本文将有限元分析方法应用于防火封堵的数值模拟研究。不仅从数值模拟进行分析,而且开展实验并分析结果,并将实验与模拟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本文首先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运用五种阻火模块,硅酸铝针刺毯、岩棉防火板、ALC板和方钢五种材料构建防火封堵模型一和防火封堵模型二。在碳氢升温曲线条件下,对防火封堵模型一和防火封堵模型二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了温度场、热流密度、温度梯度等热力学参数。通过比较防火封堵模型一和模型二的热力学性能,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温度场方面,模型一的左侧温度模型在60524℃之间。相比之下,模型二左侧的最高温度最终达到151℃以下。温度梯度矢量方面,防火封堵模型二中的温度梯度扰动更为明显,有利于减缓热量传递。对比模型背火侧节点温度,防火封堵模型一中上侧E1节点和下侧G1节点的加速度分别为0.0096℃/s和0.0619℃/s,远大于防火封堵模型二上侧C2和下侧F2,其值分别为0.0028℃/s和0.0078℃/s,模型一的传热速度快于模型二。综上所述,防火封堵模型二的防火性能优于防火封堵模型一。接着对模型二的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温度场方面:防火封堵模型上部区域(岩棉防火板)的热传导速度明显快于下部区域(阻火模块),并且岩棉防火板和阻火模块的温度场呈现梯度状。节点温度的对比,得到各个节点相似度高,并将其以指数函数或幂函数进行拟合,拟合度高。防火封堵模型的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影响了实验效果。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上一致,说明模型都满足防火设计要求。最后开展防火封堵实验方面研究,对防火封堵模型一进行改进,构建防火封堵模型三。在定制加热板升温曲线下,对防火封堵模型二和防火封堵模型三进行对比实验研究。温度场方面,模型二的红色高温区域面积越来越大,且最高温度越来越高。硅酸铝针刺毯的温度场高于其他材料,但是硅酸铝针刺毯的可塑性高和封堵的密实性强。模型三中,温度场受控于横向与纵向的传热,各个区域呈现稳定的阶梯状分布,区域的温度场温度不断增加。热量传递不仅存在自受火侧至背火侧,而且存在上下传递和模型内部的热量交换。将模型二和模型三的最终温度进行对比,模型三的防火效果优于模型二。模型二和模型三的整体结构为对称结构,模型三为模型一(T形)的改进版,而模型二和模型三强于模型一的防火性能,说明了防火封堵模型的整体形状结构影响着防火效果。本论文有图34幅,表6个,参考文献63篇。

贾晓韪[10](2020)在《电热储能系统中包覆型复合相变储热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我国风电发展中存在的弃风问题,近年来储热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利用弃风电进行蓄热供暖是我国消纳风电的主要途径,其原理是将间歇性的弃风电以热能的形式储存,在供热或供电高峰期将储存的热量释放,因此在消纳弃风电方面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储热材料是电蓄热锅炉的核心部件,因此研制出高蓄热性能的储热材料对我国风电的消纳和我国的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选用NaCl作为相变材料,SiC和Al2O3作为基体材料,并添加磷酸二氢铝作为粘结剂,采用混合烧结的制备工艺,成功制备出了无机盐-陶瓷复合相变储热材料。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制备流程,并通过实验研究最终确定了材料的工艺参数,利用SEM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测定材料烧结前后的失重率等参数;采用XRD对复合相变储热材料进行了物相分析;利用DSC和Hot Disk检测了材料的相变潜热和导热系数,检测了材料的储热和导热性能;使用万能试验机测试了材料的抗压强度。实验结果表明:从材料烧结前后的失重率和失重曲线进行分析,在烧结初期要缓慢升温,确保样品中的杂质完全逸出,在烧结后期升温速率要快,减少相变材料在熔融态的停留时间,保证其能附着在陶瓷基体的微网结构中,相变材料含量为20%-35%,最高烧结温度为850℃最为合适;XRD分析结果显示复合相变材料在高温烧结过程中没有新物相产生,相变材料和陶瓷基体的化学相容性良好;SEM分析表明陶瓷基体经过烧结后形成了完整的骨架结构,相变材料被吸附在陶瓷材料的微观网络结构中,相变材料制备成功;DSC分析表明当相变材料的含量为30%时材料的储热性能最好,NaCl-SiC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相变潜热达到了 141.63J/g,表明材料具有较强的储热能力,最终相变材料的比例确定为30%;热物性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当相变材料为比例30%时,NaCl-SiC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导热系数达到了 3.0694 W·m-1·K-1,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经过烧结后NaCl-SiC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抗压强度为16MPa,可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封装后,材料在烧结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开裂,此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无机介质热传导器锅炉的设计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机介质热传导器锅炉的设计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多物理场下换热器腐蚀失效分析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换热器腐蚀研究现状
        1.2.1 露点腐蚀类型
        1.2.2 露点腐蚀影响因素
        1.2.3 金属腐蚀防护措施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 多物理场数值模拟辅助空冷器露点腐蚀失效分析
    2.1 案例背景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表征方法
        2.2.2 数值模拟方法
    2.3 腐蚀失效成因分析
        2.3.1 腐蚀行为分析
        2.3.2 流体物理场分析
        2.3.3 失效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防露点腐蚀涂层性能研究及换热器结构优化
    3.1 涂层防腐传热性能研究
        3.1.1 材料与设备
        3.1.2 试样制备及数学公式
        3.1.3 涂层防腐传热性能分析
    3.2 涂层传热及换热器结构优化模拟
        3.2.1 三维物理模型构建
        3.2.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3.2.3 控制方程
        3.2.4 流体热力学分析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涂料制备及涂层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隔热涂料发展现状
        1.2.1 隔热涂料的种类及传热机理
        1.2.2 隔热涂料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气凝胶隔热材料研究进展
        1.3.1 气凝胶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1.3.2 气凝胶的制备方法
        1.3.3 气凝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4 气凝胶在隔热领域的应用现状
    1.4 SiO_2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隔热机理
        1.4.1 SiO_2气凝胶隔热材料传热机理
        1.4.2 SiO_2气凝胶隔热复合材料传热机理
    1.5 复合隔热涂层织物研究进展
        1.5.1 织物涂层剂
        1.5.2 涂层织物的加工方法
    1.6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常压干燥法制备SiO_2气凝胶及微观结构调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与表征
        2.3.1 SiO_2气凝胶的制备及改性
        2.3.2 SiO_2气凝胶的密度
        2.3.3 SiO_2气凝胶的线收缩率
        2.3.4 SiO_2气凝胶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2.3.5 SiO_2气凝胶微观性能
        2.3.6 SiO_2气凝胶的TGA/DTA测试
        2.3.7 SiO_2气凝胶的FTIR-ATR测试
        2.3.8 SiO_2气凝胶的X-射线衍射仪
        2.3.9 SiO_2气凝胶的接触角测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溶剂含量对SiO_2气凝胶形貌的影响
        2.4.2 不同溶剂含量对SiO_2气凝胶结构的影响
        2.4.3 不同溶剂含量对SiO_2气凝胶密度及收缩率的影响
        2.4.4 疏水改性对SiO_2气凝胶的形貌的影响
        2.4.5 疏水改性对SiO_2气凝胶的结构的影响
        2.4.6 疏水改性对SiO_2气凝胶热稳定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iO_2/PU复合气凝胶隔热涂层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与表征
        3.3.1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制备
        3.3.2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制备
        3.3.3 SiO_2气凝胶的X-射线粉末衍射
        3.3.4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微观性能
        3.3.5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3.3.6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热重分析
        3.3.7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性能测试
        3.3.8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测试
        3.3.9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压缩性能
        3.3.10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拉伸性能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分散方式对SiO_2气凝胶的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3.4.2 不同PU量对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形貌与结构影响
        3.4.3 SiO_2/PU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
        3.4.4 SiO_2/PU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热稳定性
        3.4.5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传热性能
        3.4.6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
        3.4.7 SiO_2/PU复合气凝胶传热机理
        3.4.8 SiO_2/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旋光聚氨酯合成及热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与表征
        4.3.1 OPU的合成
        4.3.2 OPU红外光谱
        4.3.3 OPU核磁共振氢谱
        4.3.4 OPU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4.3.5 OPU热重-差热分析
        4.3.6 OPU红外热成像
        4.3.7 OPU旋光度
        4.3.8 OPU红外发射率
        4.3.9 OPU 的 X 射线衍射
        4.3.10 OPU 力学性能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旋光聚氨酯的红外光谱
        4.4.2 旋光聚氨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4.4.3 旋光聚氨酯的凝胶渗透色谱
        4.4.4 旋光聚氨酯的晶态结构
        4.4.5 旋光聚氨酯的热稳定性
        4.4.6 旋光聚氨酯的旋光度及红外发射率
        4.4.7 旋光聚氨酯的红外热成像
        4.4.8 旋光聚氨酯的力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SiO_2/OPU复合气凝胶隔热涂层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与表征
        5.3.1 SiO_2/OPU复合气凝胶分散浆料的制备
        5.3.2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制备
        5.3.3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微观形貌
        5.3.4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X射线衍射分析
        5.3.5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热重分析
        5.3.6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保温性能测试
        5.3.7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隔热效果测试
        5.3.8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红外光谱分析
        5.3.9 SiO_2/OPU复合气凝胶压缩性能测试
        5.3.10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透气性
        5.3.11 SiO_2/OPU 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透湿性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微观形貌
        5.4.2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
        5.4.3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晶态结构
        5.4.4 SiO_2/OPU复合气凝胶的热稳定性
        5.4.5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性能
        5.4.6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
        5.4.7 SiO_2/OPU复合气凝胶传热机理
        5.4.8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膜性能
        5.4.9 SiO_2/OPU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力学性能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与表征
        6.3.1 端硅氧烷OPUS的制备
        6.3.2 OPUSA复合气凝胶的常压制备
        6.3.3 OPUSA复合气凝胶的微观形貌
        6.3.4 OPUSA复合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6.3.5 OPUSA复合气凝胶的晶态结构
        6.3.6 OPUSA复合气凝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6.3.7 OPUSA复合气凝胶的热重分析
        6.3.8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保温性能测试
        6.3.9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效果
        6.3.10 OPUSA复合气凝胶的抗压模量
        6.3.11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沾水性测试
        6.3.12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耐静水压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宏观形态
        6.4.2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微观结构
        6.4.3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6.4.4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红外光谱
        6.4.5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晶态结构
        6.4.6 OPUSA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热稳定性
        6.4.7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保温性能
        6.4.8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织物的隔热性能
        6.4.9 OPUSA复合气凝胶传热机理
        6.4.10 OPUSA复合气凝胶的力学性能
        6.4.11 OPUSA复合气凝胶涂层涂膜性能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3)温室水体储热装置隔热蓄热研究和装置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1.1.2 能源短缺和农业新能源利用
        1.1.3 水体储热装置的相关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温室水循环蓄热研究
        1.2.2 相变蓄热水箱研究
        1.2.3 温室隔热材料研究
    1.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温室储热器隔热材料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隔热材料的遴选及性能测试
        2.1.2 试验装置设计
        2.1.3 试验方案设计
        2.1.4 水箱蓄放热模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箱储热模型验证
        2.2.2 隔热材料厚度与储热装置散热量之间的关系
        2.2.3 材料复合对储热装置蓄热效果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温室储热装置相变工质复合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相变材料分类及遴选原则
        3.1.2 储热装置相变材料选择与性能测试
        3.1.3 复合相变单元的制备
        3.1.4 相变储热装置设计
        3.1.5 储热水箱相变蓄热模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复合相变材料的DSC测试
        3.2.2 不同工况对储热装置蓄热的影响
        3.2.3 相变单元不同结构对储热装置蓄热的影响
        3.2.4 相变组合对储热装置蓄热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温室储热装置优化设计和实际案例配置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水箱结构和实际蓄热量模型优化
        4.1.2 案例温室热负荷静态模拟及储热装置配置计算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储热水箱结构优化和实际蓄热量模型
        4.2.2 实际案例温室储热装置配置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寒冷地区带有相变蓄热的太阳能供暖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变材料研究现状
        1.2.2 相变蓄热技术在太阳能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1.2.3 太阳能供暖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太阳能供暖系统设计
    2.1 太阳能供暖系统分类
    2.2 太阳能供暖系统原理图
    2.3 系统的运行方式
    2.4 太阳能供暖系统设计计算
        2.4.1 工程概况
        2.4.2 动态采暖负荷计算
        2.4.3 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相变蓄热水箱模型及其数值求解
    3.1 相变材料分类
    3.2 相变传热理论概述
        3.2.1 相变传热问题的求解方法
        3.2.2 固-液相变问题的求解方法
    3.3 物理模型的建立
    3.4 相变传热数学模型
        3.4.1 控制方程
        3.4.2 定解条件
    3.5 Fluent软件介绍
        3.5.1 Fluent的特点
        3.5.2 Solidification/Melting模型
    3.6 相变水箱的过程模拟分析
        3.6.1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
        3.6.2 计算参数以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3.7 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3.7.1 相变材料不同对蓄放热过程的影响
        3.7.2 入口流速不同对蓄放热过程的影响
        3.7.3 进口温度不同对蓄放热过程的影响
        3.7.4 蓄放热过程热量的变化
    3.8 本章小结
4 太阳能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
    4.1 优化策略的确立
        4.1.1 优化软件Genopt
        4.1.2 Hooke-Jeeves优化算法
        4.1.3 优化目标
        4.1.4 优化参数设置
        4.1.5 目标函数
    4.2 Trnsys软件简介
    4.3 Trnsys仿真模型建立
    4.4 优化结果
        4.4.1 太阳能集热器倾角优化
        4.4.2 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优化
        4.4.3 蓄热水箱体积优化
        4.4.4 相变材料厚度优化
        4.4.5 优化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4.5 系统初投资以及运行费用分析
    4.6 系统能耗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设计与高温绝缘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发展概述
        1.2.2 高温绝缘特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设计原理及有限元法
    2.1 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结构设计原理
        2.1.1 绝缘设计原理
        2.1.2 隔热设计原理
        2.1.3 传热过程
    2.2 有限元法在套管分析中的应用
        2.2.1 有限元法简介
        2.2.2 穿墙套管温度场有限元模型
        2.2.3 穿墙套管电场有限元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设计计算
    3.1 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设计
        3.1.1 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结构设计
        3.1.2 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材料选择
    3.2 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绝缘计算
        3.2.1 套管内绝缘计算
        3.2.2 套管外绝缘计算
        3.2.3 算例分析
    3.3 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隔热计算
        3.3.1 套管径向隔热计算
        3.3.2 套管阻热环隔热计算
        3.3.3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的隔热分析
    4.1 隔热分析参数
    4.2 穿墙套管隔热分析
        4.2.1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4.2.2 套管径向隔热分析
        4.2.3 阻热环隔热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的绝缘分析
    5.1 绝缘分析参数
    5.2 穿墙套管电场分析
        5.2.1 边界条件
        5.2.2 穿墙套管内绝缘分析
        5.2.3 穿墙套管外绝缘分析
    5.3 穿墙套管电场热特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存取机理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方法
    2.1 煤矿储能式充填技术原理
    2.2 煤矿储能式充填系统构成
    2.3 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存取效果主控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储能式充填材料导热性能测试及强化调控
    3.1 充填材料物质构成及热物性能
    3.2 储能式充填材料导热性能及预测
    3.3 水及应力环境下充填材料导热性能
    3.4 储能式充填材料导热性能强化调控
    3.5 本章小结
4 储能式充填材料与热交换系统的对流换热规律
    4.1 热能储存与提取测试平台研发
    4.2 热能储存与提取测试方法
    4.3 充填材料与管内流体换热特征
    4.4 不同因素对充填材料与管内流体换热影响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规律
    5.1 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数值模型
    5.2 充填空间热能储存与提取特征
    5.3 储能技术参数对充填空间储能效果影响规律
    5.4 储能层位影响充填空间储能规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充填空间多层围岩传热模型及储能层位选择方法
    6.1 储能式充填空间多层围岩传热模型及求解分析
    6.2 储能层位选择算例
    6.3 煤矿储能式充填系统工程设计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无机非金属光热材料及其在海水净化淡化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历史
    1.3 海水淡化技术方法
        1.3.1 多级闪急蒸馏法
        1.3.2 反渗透法
        1.3.3 电渗析法
    1.4 太阳能在海水净化领域的应用
        1.4.1 光热材料
        1.4.2 太阳能界面海水蒸发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胡萝卜生物炭材料的光热海水蒸发器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胡萝卜生物炭的制备
        2.3.2 太阳能光热淡水淡化装置搭建
        2.3.3 COMSOL模拟仿真计算
        2.3.4 ECB光热转换效率的计算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ECB结构及其性能表征
        2.4.2 ECB光热性能测试
        2.4.3 ECB淡化、净化海水性能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oO_(3-x)光热转换材料在海水淡化方面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MoO_(3-x)的制备过程
        3.3.2 太阳能光热淡水淡化装置搭建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样品结构及性能表征
        3.4.2 MoO_(3-x)的光热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快速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隔热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2 基于传热原理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传热学基础理论
    2.3 多层隔热复合板的传热模型
    2.4 石墨/陶瓷复合隔热材料导热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石墨/陶瓷复合隔热材料快速制备及性能调控
    3.1 引言
    3.2 实验设备与材料
    3.3 试样制备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制备及性能测试
    4.1 引言
    4.2 实验设备与材料
    4.3 试样制备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ANSYS的换流站阀厅防火封堵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防火封堵的发展历史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章节安排
2 热力学理论基础及应用软件介绍
    2.1 热传导有限元基本理论
    2.2 瞬态热分析
    2.3 ANSYS软件介绍
    2.4 本章小结
3 换流站阀厅防火封堵温度场数值模拟及实验设计
    3.1 引言
    3.2 数值模拟参数设计
    3.3 实验系统与方案设计
    3.4 实验方案及数据处理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换流站阀厅防火封堵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1 引言
    4.2 温度场
    4.3 热流密度
    4.4 温度梯度
    4.5 不同材料节点温度
    4.6 本章小结
5 换流站阀厅防火封堵温度场的实验分析与模拟结果验证
    5.1 引言
    5.2 实验与模拟对比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电热储能系统中包覆型复合相变储热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变蓄热技术概述
        1.2.1 蓄热技术及其分类
    1.3 相变蓄热材料概述
        1.3.1 相变蓄热材料的分类
        1.3.2 相变储热材料的选用原则
        1.3.3 几种典型的相变蓄热材料
        1.3.3.1 熔融盐类相变材料
        1.3.3.2 无机水合盐类
        1.3.3.3 金属相变材料
    1.4 无机盐/陶瓷复合储热材料
        1.4.1 特点
        1.4.2 制备方法
        1.4.3 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蓄热式电锅炉概述
    2.1 蓄热式电锅炉的分类
    2.2 蓄热式电锅炉在消纳新能源方面的应用
        2.2.1 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
        2.2.2 风电供热
        2.2.3 用户侧电能替代
    2.3 电热储能系统消纳风电供热机理
        2.3.1 概述
        2.3.2 工作原理
        2.3.3 常用的储热介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制备工艺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仪器
    3.3 原材料的选择
        3.3.1 选材原则
        3.3.2 相变材料的选择
        3.3.3 基体材料的选择
        3.3.4 粘结剂的选择
    3.4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工艺
        3.4.1 原料的混合研磨
        3.4.2 样品成型方法
        3.4.3 样品预处理
        3.4.4 烧结程序设定
        3.4.5 相变材料的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结果讨论与材料的性能分析
    4.1 原材料的配比的确定
        4.1.1 相变材料含量的确定
        4.1.2 粘结剂的用量的确定
    4.2 最高烧结温度的制定
    4.3 烧结程序的制定
    4.4 复合材料的结构
        4.4.1 复合材料的宏观照片
        4.4.2 复合材料的XRD物象分析
        4.4.3 复合材料的SEM分析
    4.5 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4.5.1 复合材料的相变潜热
        4.5.2 复合材料的储热密度
        4.5.3 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
        4.5.4 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
        4.5.5 复合材料的封装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无机介质热传导器锅炉的设计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物理场下换热器腐蚀失效分析及结构优化[D]. 张冬玲.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旋光聚氨酯增强SiO2气凝胶隔热涂料制备及涂层性能[D]. 林玲. 江南大学, 2021(01)
  • [3]温室水体储热装置隔热蓄热研究和装置优化设计[D]. 王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寒冷地区带有相变蓄热的太阳能供暖系统优化研究[D]. 满鑫香.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5]高温固体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设计与高温绝缘特性分析[D]. 樊金鹏.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6]煤矿储能式充填空间热能存取机理及方法研究[D]. 李百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无机非金属光热材料及其在海水净化淡化方面的应用[D]. 龙垚伽. 深圳大学, 2020(10)
  • [8]新型耐高温隔热复合板快速制备及性能研究[D]. 任超群. 三峡大学, 2020(06)
  • [9]基于ANSYS的换流站阀厅防火封堵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 高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10]电热储能系统中包覆型复合相变储热体研究[D]. 贾晓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标签:;  ;  ;  ;  ;  

无机介质导热锅炉设计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