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壳聚糖缓释微球的药物释放机制研究

胰岛素-壳聚糖缓释微球的药物释放机制研究

一、胰岛素-壳聚糖缓释微球释药机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易夕圆[1](2021)在《载胰岛素壳聚糖纳米微泡在超声引导和触发下的脉冲释药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胰岛素治疗是控制糖尿病患者病情最有效的方法。为了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就必须终生给与胰岛素治疗。现在的研究中像口服、吸入等非注射方式来输送胰岛素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胰岛素不稳定的性质和跨上皮膜的低渗透性,容易被胃肠道环境以及各种生物酶所影响,导致利用率不高,造成高昂的费用。现阶段最有效的手段仍然是皮下注射胰岛素,但是患者往往需要持续检测血糖,并反复注射胰岛素,频繁的皮下注射常伴随着各种影响生活质量的并发症。现研究多集中在利用纳米载体实现长时间释放胰岛素调节血糖方面,以避免重复注射。但是,不容易掌握释放胰岛素的量的多少。以超声为外部刺激源的脉冲释药技术可以达到模拟自然规律释放药物的目的,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手段。然而大多数制备的为负载胰岛素的实心微粒且不具备可视化功能,缺乏胰岛素精准释放仍然是主要的挑战。目的制备以壳聚糖为载体的载胰岛素纳米微泡,再联合以聚焦超声为刺激源的脉冲释放技术,使载有胰岛素的壳聚糖纳米微泡在体内外可以达到长时间可视化精准释放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模拟自然释放胰岛素的目的。方法1.采用非模板化学交联法制备全氟正戊烷-载胰岛素壳聚糖纳米微泡(PFP-ICNBs)。然后对PFP-ICNBs的粒径大小、形态结构、包封率、载药率以及体外释放胰岛素进行表征,并探究了FUS的对PFP-ICNBs的释放能力。2.探究了PFP-ICNBs的体外US谐波成像能力以及在FUS作用下的US影像变化,同时对释放的胰岛素的活性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细胞安全性实验。3.进行了体内US显像效果探究,利用超声成像仪对SD大鼠肌肉组织注射部位进行US扫描,取得在体内造影的时间,以及FUS处理前后的影像变化,同时对SD大鼠在FUS处理前后的血糖值以及胰岛素变化进行检测,观察FUS对PFP-ICNBs体内释放的安全情况。结果1.成功制备了填充了PFP的载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级微泡(PFP-ICNBs),PFP-ICNBs呈球形,直径约为100 nm,电位为30mv左右,具备良好的分散性。红外与紫外光谱结果证明PFP-ICNBs具有丰富的官能团,也证明了PFP-ICNBs成功的负载了胰岛素。PFP-ICNBs的最大载药率为4.1%±0.01%,对应的包封率为43.1%±1.3%。2.ICNBs经过冷冻干燥以及填充PFP后,形成的PFP-ICNBs具备很好的体外US造影功能。并且PFP-ICNBs体外在US的连续辐照下能坚持20分钟左右,能够长时间存在,可以多次照射。在US的显示和FUS的作用下可以实现精准释放胰岛素。释放后的胰岛素保持了与标准胰岛素一样的二级结构,进而推测其具备生物活性,可以实现降血糖的作用。细胞活性测试结果表明PFP-ICNBs对细胞的增殖活性无影响,无细胞毒性。3.PFP-ICNBs能够在SD大鼠体内US谐波成像,且注射一次的PFP-ICNBs能够存在七天的时间。在FUS作用后PFP-ICNBs成功的释放胰岛素并对SD大鼠的血糖调节起了作用,并且胰岛素随之变化。同时,PFP-ICNBs对SD大鼠的心、肝、脾、肺、肾并无明显影响。结论PFP-ICNBs结合脉冲释放技术能够长时间在动物体内模拟胰岛素的释放,使得胰岛素的释放更加精确。

陈国昌,高红[2](2016)在《胰岛素缓释载体材料应用研究与问题》文中指出背景:采用不同生物材料制备成微球形态作为胰岛素载体已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总结胰岛素缓释微球的载体材料及制备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数据库1997至2015年检索有关胰岛素缓释载体材料的文献,检索关键词为"胰岛素,缓释载体,生物材料,Insulin,Controlled-release Carrier,Biomaterials"。结果与结论:天然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包括明胶、海藻酸盐、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等是胰岛素缓释微球载体的首选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成膜性或成球性好。人工合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作为载体材料,具有提高药物稳定性和有效利用率、实现药物靶向输送功能。根据不同材料的理化性质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喷雾干燥法、溶剂挥发法等技术可制备符合不同要求的胰岛素缓释载体,为开发安全的药物载体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费宏岩[3](2016)在《胰岛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壳聚糖作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安全无毒、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吸附性、生物降解性、成膜性、亲水性及良好的可修饰性。京尼平是一种优良的天然生物交联剂,能够溶于水中,可与壳聚糖中的氨基发生反应。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目前为止是治疗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胰岛素新的给药形式成了研究热点。口服给药的药物吸收面积大,药物的吸收过程更加接近人体的正常生理循环,不会出现感染及皮下脂肪的萎缩等副作用,是患者最容易接受的,但直接口服胰岛素会被胃肠中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降解从而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文通过乳化-化学交联法,以壳聚糖为载体、京尼平为交联剂制备载有胰岛素的壳聚糖缓释微球。确定了制备该缓释体系的最佳工艺条件。先将1 g的壳聚糖溶解到100 mL浓度为2%冰乙酸溶液中。然后将壳聚糖溶液、30 mg胰岛素和2 m L的Span-80加入到100 m L的液体石蜡中。乳化一小时后加入0.02 g的京尼平。在40℃和搅拌速度为800 r/min的条件下交联反应3 h。通过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等测试方法,探讨了不同的交联剂用量、交联时间、壳聚糖/胰岛素配比、搅拌速度、乳化剂用量、乳化时间对壳聚糖微球的形貌及载药率的影响,同时对不同条件下胰岛素体外释放时间及释放速率进行了表征。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5μm,载药量为1.18%。当缓释时间为2 h时胰岛素的释放量仅为36%避免了突释现象的出现。缓释时间为12 h时胰岛素的释放量达到了73%,随后胰岛素的释放量逐渐趋于平缓。缓释时间为48 h时胰岛素的释放量可达85%,达到了对胰岛素的保护及缓释目的。

赵晨希[4](2014)在《T型微通道装置制备单分散壳聚糖微球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可降解型高分子聚合物微球因其在尺寸、结构及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具有的诸多优势,广泛应用于药物的缓控释。以高分子聚合物微球为载体对药物进行缓控释,可长时间维持血药浓度,提高用药安全性及药物生物利用率,提高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微流控技术,以5-氟尿嘧啶(5-Fu)为模型药物,使用T-型微通道制备了单分散壳聚糖缓释微球,考察了微通道内微分散过程中的液-液两相流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对流型及微液滴尺寸的影响,并对交联微球的形貌特征、表面结构及分散性进行了分析。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考察了缓释微球制备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并使用模型对缓释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数据进行了拟合。在缓释微球制备过程中,通过控制分散相流量Qc及连续相流量QD,分别观察到两相层流流型、射流分散流型、挤压分散流型以及液滴分散流型。降低壳聚糖浓度,提高两相流量比(Qc/QD)及表面活性剂浓度,可获得粒径较小的微球。通过粒度分布分析知缓释微球的分散性指数。小于0.08,属于近单分散体系。5-Fu缓释微球的缓释性能随着壳聚糖浓度及分子量、交联剂浓度及交联反应时间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而投药比的增加虽使缓释时间有所延长,但同时导致突释及药物释放速率提高。壳聚糖的浓度及分子量、交联剂浓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包封率;而投药比及交联时间的增加则导致包封率下降。利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和亲水性纳米二氧化硅与壳聚糖以及5-Fu之间的相互作用,制备了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共混型复合缓释微球,减少了前期突释,降低了药物释放速率;在微球表面覆盖聚乳酸制备了核壳型复合缓释微球,利用聚乳酸的疏水特性将缓释时间延长至48h。使用零级动力学模型、一级动力学模型、Higuchi模型、Korsemeyar-Peppas模型、Kopcha模型、Hixson-Crowell模型及溶蚀-扩散模型对缓释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数据进行了拟合。缓释微球对扩散-溶蚀模型及Kopcha模型的符合度最高,相关系数达到0.999以上。

李玉萍,孙利珍,熊向源,李资玲,龚妍春,韩笑[5](2013)在《口服胰岛素载体的高分子生物材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利用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通过化学结合或物理包裹胰岛素,可提高胰岛素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目的:从类型、制备方法、特征、药理作用等方面综述国内外口服胰岛素载体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和Elsevier数据库2002年1月至2013年2月,与高分子生物材料和口服胰岛素载体相关的文章,中文关键词为"高分子生物材料、口服胰岛素、载体",英文关键词为"polymeric biomaterials,oral insulin,carrier"。结果与结论:目前,主要用于口服胰岛素系统控缓释的高分子生物材料可分为天然高分子生物材料和合成高分子生物材料两大类。用于口服胰岛素载体研究的天然高分子材料,以壳聚糖、藻酸盐多见。合成高分子生物材料中聚酯类、聚丙烯酸酯类及其共聚物,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理性能,被用作口服胰岛素制剂的载体材料的研究报道较多。国内外有关口服胰岛素制剂的研究报道虽多,也有一些商品型口服胰岛素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至今尚未见到实际应用的临床报告。其主要原因是作为载体的高分子材料、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低、制剂的质量标准及稳定性问题尚未解决。因此,未来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载体材料的选择或者对现有高分子聚合物进行物理和化学的修饰,研发出新型的聚合物基材料作为载体,以避免胃肠道对胰岛素的破坏和改善胰岛素在体内的吸收,获得理想的释药速度和良好缓控释效果。

夏雪飞[6](2013)在《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活性和抗肿瘤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由甲壳素脱乙酰基而得,由于其低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近阶段逐步应用于药物载体等方面的研究。又因为其庞大的分子量和无规则的空间结构致使其溶解性能较差,因而在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N-琥珀酰壳聚糖是壳聚糖的N-酰化衍生物,由壳聚糖和丁二酸酐合成而得。N-琥珀酰壳聚糖较壳聚糖溶解性能有较大改善,且具备壳聚糖在生物体内相容性好、无毒性和粘附性强等优点,因此拓宽了壳聚糖的应用范围,是一种性能优异、前景开阔的载药体介质。本文首先用间歇式浓碱法对购得的原料壳聚糖进行乙酰基的脱除,制备得到高脱乙酰度壳聚糖,通过简便的酸碱滴定法测得其脱乙酰度从88.65%提高到97.62%,并对其进行红外表征,从红外图谱分析得乙酰基已基本脱除;然后采用双氧水氧化降解法对高脱乙酰度壳聚糖进行相对分子质量的降解,得到不同降解时间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用乌式粘度法测量高脱乙酰度壳聚糖和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的分子量,得出壳聚糖的分子量随降解时间的延长而大大减小的结论,之后进行红外表征,从红外图谱分析得双氧水降解法基本保持壳聚糖分子结构的完整;之后进行N-琥珀酰壳聚糖的合成实验及表征,原料选取之前降解20min,分子量为21000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和丁二酸酐,采用乙酸/丙酮体系,室温下合成N-琥珀酰壳聚糖,经电位滴定法测量得到其等电点范围为3-8.2,经过红外表征,从红外图谱上分析得到壳聚糖已经已经在N-位成功引入琥珀酰基,制备得道N-琥珀酰壳聚糖,经核磁表征,从1H-NMR谱图分析得到N-琥珀酰壳聚糖的取代度为0.58,经热失重分析,N-琥珀酰壳聚糖的热分解温度是256℃。本文对N-琥珀酰壳聚糖进行了纳米化,通过离子诱导法制备得到具备载药形态的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并对其载药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得到的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经粒径测定达到149.4nm,表面电位经电位分析仪测量得9.99mv,纳米粒体系较为稳定,TEM分析纳米粒表面形态,从透镜照片可以看出纳米粒的形态完整;同时本文也制备了负载重组人内皮抑素的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从透射电镜照片得出载药纳米粒与空白纳米粒形态不同,载药性能良好,利用蛋白定量法检测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内皮抑素包封率,得到纳米粒的平均包封率为94.76%。本文对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进行体外细胞活性评价,并对载重组人内皮抑素的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本文通过MTT实验观察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即空白药物载体对NIH正常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纳米粒悬液对细胞生殖作用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是抑制率都较小,证明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对正常细胞并无毒性。通过MTT实验考察了载内皮抑素的N-琥珀酰纳米粒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内皮抑素是外源性的强效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实验结果表明,载药载体对肿瘤细胞MCF-7生殖作用的抑制要好于同浓度下的内皮抑素原液,说明以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作为载药载体,内皮抑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得到了加强,进一步证明了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在载药体研究方面的可行性。

李娜[7](2011)在《三七总皂苷联合淫羊藿苷治疗骨折的处方及其微球制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通过细胞培养法确定了三七总皂苷和淫羊藿苷这一药物组合用于促进骨折愈合的最佳配伍比例,并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载药微球(PNS-ICA-CS-MS)。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对处方进行优化,筛选出最佳制备工艺及处方。在此基础上,对制备的微球进行形态学、体外释药、初步稳定性、生物组织相容性的研究。成骨细胞培养显示有增殖效果,并有显着性差异,最佳组合比例为三七总皂苷:淫羊藿苷=5:2。依照本实验筛选的最佳工艺及处方所制备的PNS-ICA-CS-MS分散性及流动性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成球形好,外观圆整,表面较光滑,粒径分布狭窄,5080μm的微球占91.3%,平均粒径为(63.71±1.86)μm;三七总皂苷包封率、载药量分别为(68.74±0.693)%、(16.32±0.155)%;淫羊藿苷包封率、载药量分别为(44.24±0.87)%、(3.3±0.161)%。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动力学方程,具有良好的缓释特征。该微球稳定性良好,生物组织相容性好。

王玮[8](2011)在《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及复合人工骨的制备和成骨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工业、交通的飞速发展,各种外伤引起的骨缺损日益增多,另外骨肿瘤、感染以及畸形等疾病的治疗也需要植骨或骨替代物治疗。目前,自体骨移植仍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但供体的有限性及供骨区的相关并发症限制了其应用,并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异体骨具有较大的抗原性,特别是大型骨缺损需要较多骨量修复时,常因剧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导致植骨失败,且异体骨来源有限,尚存在潜在的疾病传播、医学伦理等问题,临床应用因而受到了限制。为了克服自体骨以及异体骨应用的诸多缺点和不利条件,寻找和开发能够替代自然骨的人工骨修复材料越来越成为日益迫切的要求。骨组织工程为当今骨科研究的热点。组织工程是应用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将种子细胞、特定组织的细胞因子与生物载体支架材料复合后进行培养,形成新的功能组织,来恢复和替代损伤组织的功能。这一概念是在198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ee Foundation, NsF)首次提出。1995年,Crane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提出骨组织工程的科学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前景,引起了人们对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的普遍关注。国际材料学会1996年秋季会议指出,骨组织工程应用的战略可分为两种:(1)将支架材料与细胞因子在体外组装后植入体内,诱导新骨形成;(2)将成骨细胞在体外种植于材料后植入体内。骨生长因子的研究一直是骨组织工程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外源性生长因子因其能显着促进效应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延缓细胞衰老、实现缺损组织修复再生,但体内直接应用生长因子,会很快被稀释代谢或酶的作用而失活。近年来不断有学者进行负载活性生长因子缓释载体的研究,从传统载体到各种载药微球载体,使生长因子的缓释时间不断延长,适用范围越来越广。随着控释给药、靶向给药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活性生长因子的缓释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将纳米控释系统应用于活性生长因子的缓释,为外源性生长因子的开发与利用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成为组织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纳米级微球控释技术的发展和人工可降解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不断涌现,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的研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rc proteins,BMP)是目前研究最充分、成骨活性最肯定的骨生长因子,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也于2002年7月批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应用于脊柱融合。rhBMP-2等外源性生长因子稳定性不好、体内半衰期短、生物膜透过性差,应用微球系统控制释放多肽是解决缓释的方法之一。高分子药物缓释载体分为合成高分子(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丙烯酸酯等)和天然高分子(明胶、纤维素、壳聚糖等)。合成高分子载体常常生物相容性不好,有时还因有毒物残留、降解等作用产生毒性杂质等,例如在聚乳酸的一般生产方法中使用了有机锡催化剂等,会产生细胞毒性。而天然高分子没有上述缺点,其中壳聚糖的研究最为备受关注,这是因为壳聚糖作为为甲壳素脱乙酰基产物,是天然多糖中唯一的碱性多糖,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取材便利,生物相容性良好,可生物降解且降解产物无毒性,而且具有抗菌、止血、抑制癌细胞转移等作用。壳聚糖微球作为药物载体较其他材料制作的微球具有较明显的优势:(1)壳微糖微球表面有丰富的功能基团,可通过吸附或包裹两种方式灵活运载不同特性药物,这是其它微球载体所不能达到的功能;(2)壳微糖微球粘附性较好,在口、鼻、胃肠等粘膜给药时,特别是投递抗原和佐剂,具有其独特的优势;(3)壳聚糖微球表面有丰富的多糖链,能被某些特异性细胞(或组织)所识别,可靶向性投递药物至病灶部位贮存释放;(4)壳聚糖分子能作用于细胞间F-肌动蛋白,打开细胞通道,有利于提高药物在细胞间瞬间渗透的能力。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壳聚糖微球载体在药物新剂型中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壳聚糖微球在组织工程中,也可用于细菌培养与控释生长因子等。Jong等用乳化法交联制备TGF-β1壳聚糖微球,将其软骨细胞一同置入多孔的胶原-壳聚糖骨架中,体外培养3d后,其软骨细胞与粘多糖的量明显高于TGF-1的溶液组。说明TGF-1壳聚糖微球更有利于软骨细胞的形成。综上所述,壳聚糖作为理想的药物赋形剂,其微球与纳米粒作为各类药物的缓控释与靶向载体的研究,已在世界范围广泛展开。目前关于载骨生长因子壳聚糖微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载药微球本身的性质、释放规律及其对体外培养效应细胞的诱导及分化上,微球大小大多为微米级,而关于纳米级载骨生长因子的壳聚糖微球研究较少,且进一步将载药微球复合至人工骨并研究其成骨活性的研究少之又少,故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研究意义。研究目的1、利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出粒径为纳米级的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壳聚糖微球,对载药微球理化特性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其载药率、包封率及缓释动力学等,分析其药理特性。2、采用国家标准中的植入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估实验——体外细胞毒性性实验来评估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生物安全性,为进一步的成骨活性研究奠定基础。3、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加入培养体系,与加入相同剂量的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比,分析载药微球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诱导及分化作用,评估载药微球在体外对效应细胞的成骨诱导活性。4、行大鼠大腿肌袋异位成骨实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组与单纯植入同剂量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比,评估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体内异位骨诱导活性。5、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与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 CHA)复合,制备新型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CHA复合人工骨,植入大鼠脊柱融合模型中,研究其骨诱导效应。研究方法1、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壳聚糖纳米微球,行载药微球的电镜观察、激光粒径分析、降解性能、检测载药率、包封率并描述其缓释药动学。2、体外复苏、传代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按国家标准中植入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估实验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及空白微球的细胞毒实验,设阴性及阳性对照组,评估其生物安全性。3、体外行SD大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传代培养,加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及同剂量的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通过MTT检测法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研究体外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作用。4、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与同剂量的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冻干粉植入SD大鼠大腿肌袋中,4周后大体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钙含量测定,与植入单纯同剂量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比并评估载药微球的异位成骨活性。5、利用低温负压冻干法将载药微球与CHA人工骨复合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壳聚糖纳米微球CHA人工骨,建立大鼠后外侧横突间脊柱融合模型,并将复合人工骨用于该模型。通过CT扫描、三维重建以及手法触诊等检查融合率情况,对有融合的大鼠进行取材并行病理切片检查等研究复合人工骨在体内的成骨活性。结果1、离子交联法成功制备出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纳米级壳聚糖微球,微球的成球性良好、形态规整、分散均匀,平均粒径为230nm,包封率为(66.867±4.575)%,载药率为33.437±2.290μg/mg,45d时降解率为(57.567±2.759)%,释放为双相动力学,初相为突释相,后为缓释相,可继续释放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达30d,第30d释放率为(90.133±3.564)%。2、经小鼠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实验,空白壳聚糖纳米微球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组三种不同浓度浸提液反应等级为0或1级,均为合格。阴性对照为0级,阳性对照为5级。3、成功在体外行SD大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传代培养,MTT检测法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等提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可明显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且活性较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为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植入SD大鼠大腿肌袋中4周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组及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均成功诱导出异位骨组织,但载药微球组较单纯植入同剂量的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异位成骨量多,碱性磷酸酶及钙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白微球组及阴性对照组无明显成骨。5、将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SD大鼠右侧横突间融合模型,4周时复合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CHA人工骨组及复合rhBMP-2的CHA人工骨组全部融合,均获得了100%的融合率,但复合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CHA人工骨组的ALP活性及钙含量较复合rhBMP-2的CHA人工骨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及阴性对照组未融合。结论1、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工艺制备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可作为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良好载体,工艺简便易行,载体外形及稳定性好,载药率及包封率较好,并具有良好的释药及降解等特性,这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进一步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2、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采用了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的国家标准,方法简单,结果准确,对植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结果表明空白壳聚糖纳米微球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反应分级均为0-1级,即为合格,故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可作为一种较安全的植入材料进行进一步的骨组织工程实验。3、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与SD大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共培养结果提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可明显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且诱导活性强于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故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在体外的对效应细胞的成骨活性良好,可作为骨生长因子载体继续进行进一步体内成骨活性研究。4、SD大鼠的大腿肌袋植入实验证实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组及单纯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均可成功诱导出异位骨组织,但载药微球组较单纯植入同剂量的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异位成骨活性更强,空白微球组及阴性对照组无明显成骨,可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在大鼠体内的缓释效果良好,故同剂量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载药微球组可表现出更强大的异位骨诱导活性。5、SD大鼠脊柱融合实验显示出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具有很好的融合效果,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与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复合后可继续发挥其缓释效应,提高骨诱导活性,也为进一步大动物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赵书言[9](2011)在《改性壳聚糖农药缓释载体的研究》文中指出壳聚糖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无毒无害,来源广泛。由于良好的生物兼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成膜性、抗菌性等性能,壳聚糖已经广泛应用在医药缓/控释方面,但作为肥料缓释载体的报导并不多见。壳聚糖作为肥料缓释载体不仅能延缓肥料释放时间,抑菌抗菌,同时自身又还能降解,对环境无污染、无残留,是很理想的缓释材料,是未来农业领域研究的一项有价值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壳聚糖作为肥料缓释材料,包裹尿素制备尿素—壳聚糖膜和尿素—壳聚糖微球的研究。选取戊二醛为交联剂对壳聚糖进行改性研究,采用流延法制备壳聚糖缓释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吸水率及交联度测试对缓释膜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壳聚糖和戊二醛生成了交联结构,反应良好;戊二醛的加入明显的改善了薄膜的吸水率,提高了壳聚糖的稳定性;壳聚糖膜的交联度一般在60%以上,最高可达85%,交联剂用量与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均对膜的交联度有一定影响。肥料缓释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作为肥料缓释载体,可达到一定的缓释目的。但是,缓释速度相对较快,24小时后,缓释膜中的氮元素的累计释放率就达到了90%以上,基本缓释完全。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缓释微球,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及交联度测试对缓释微球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尿素成功包埋于微球内,产物呈球形,直径在1μm左右;致孔剂的加入改变了微球结构,微球表面产生可见孔隙,且微球体积增大,直径大约在50120μm;壳聚糖微球的交联度在89%以上,最高可达97%;肥料缓释实验结果表明:缓释微球中氮元素累计释放率与壳聚糖浓度及交联剂用量均成反比。对比两种缓释肥料的缓释效果可见,壳聚糖微球中尿素的释放速度较慢,缓释效果较好。

易兵鸿[10](2010)在《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抑制裸鼠腹腔种植胃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对裸鼠腹腔种植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将5-氟脲嘧啶溶于5%醋酸溶液,加入壳聚糖,配成水相;以石蜡油为油相;将水相滴入油相,超声乳化, 25%戊二醛交联固化,真空干燥得微球。同法,仅不加5-氟脲嘧啶制得空白壳聚糖微球。观察微球的基本性状,并测定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的药物包封率及载药量。将微球142 mg(含5-氟脲嘧啶50mg)及5-氟脲嘧啶粉剂50mg分别置于透析袋中,每小时1次,24h后每天1次,共7d,测定各时段微球释药量及药物累计释放率。建立裸鼠胃癌细胞腹腔种植模型,按体表面积计算5-氟脲嘧啶用量,换算出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用量,将祼鼠随机分为4组:A组(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组)、B组(空白壳聚糖微球组)、C组(5-氟脲嘧啶组)、D组(生理盐水组),分别于裸鼠腹腔内注入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空白壳聚糖微球、5-氟脲嘧啶注射剂、生理盐水。全部裸鼠在SPF条件下饲养至1组裸鼠全部死亡。观察各组祼鼠的体重、腹围变化、腹腔癌结节计数、腹水胃癌细胞凋亡率、祼鼠生存率和药物毒副作用。结果:所制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85.5±15.0)nm,载药量为(35.2±0.8)%,药物包封率为(49.3±2.1)%。体外药物缓释实验显示,所制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第1h 5-氟脲嘧啶释放量为21.4±2.0μg/ml,以后逐渐减少,第1d 5-氟脲嘧啶累计释放量为123.2±3.6μg/ml,以后呈持续缓慢释放,至第7d仍释放4.5±0.6μg /ml。在4组裸鼠中,A组裸鼠的腹围、体重在用药前后无明显改变(P >0.05),A组裸鼠的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裸鼠(P<0.01)、C组裸鼠(P<0.05)和D组裸鼠(P<0.01),并且,A组裸鼠腹腔癌结节数也较其余3组裸鼠明显减少(P <0.05),而且,腹水胃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B组祼鼠(P<0.05)、C组祼鼠(P<0.05)和D组祼鼠(P<0.01);然而, A组裸鼠静脉血WBC总数、ALT水平、BUN水平、TBI水平与其他三组裸鼠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粒径分布均匀,具有较好的药物包封率及药物缓释性;用于胃癌腹腔化疗可明显抑制祼鼠腹腔种植胃癌细胞的生长,改善胃癌细胞腹腔种植祼鼠的预后。

二、胰岛素-壳聚糖缓释微球释药机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岛素-壳聚糖缓释微球释药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载胰岛素壳聚糖纳米微泡在超声引导和触发下的脉冲释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载胰岛素壳聚糖纳米微泡的制备与表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3 小结
第二部分 体外超声引导以及释放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3 小结
第三部分 体内超声引导结合脉冲释药技术释放胰岛素调节血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3 小结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壳聚糖作为胰岛素载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胰岛素缓释载体材料应用研究与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胰岛素缓释微球
    胰岛素缓释材料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1.3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价
2 结果Results
    2.1 天然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壳聚糖
        丝素蛋白
    2.2 人工合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2.3 胰岛素缓释微球的制备
3 结论Conclusion
作者贡献
利益冲突
伦理问题
文章查重
文章外审
作者声明
文章版权

(3)胰岛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壳聚糖简介
        1.1.1 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
        1.1.2 壳聚糖的生物降解性
        1.1.3 壳聚糖的生物黏附性
    1.2 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
        1.2.1 乳化-交联法
        1.2.2 喷雾干燥法
        1.2.3 凝聚法
        1.2.4 乳液-溶剂蒸发法
    1.3 壳聚糖缓释微球的研究进展
    1.4 京尼平简介
    1.5 胰岛素简介
    1.6 口服胰岛素国内外研究进展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方法的选择
    2.2 交联剂的选择
    2.3 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
    2.4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2.5 胰岛素/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
    2.6 测试与表征
        2.6.1 红外光谱(IR)测试
        2.6.2 扫描电镜(SEM)测试
        2.6.3 交联度的测定
        2.6.4 胰岛素/壳聚糖微球的载药量测试
        2.6.5 胰岛素的释放速率测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红外光谱(IR)分析
    3.2 交联度的测定分析
    3.3 胰岛素/壳聚糖微球的载药量分析
    3.4 扫描电镜(SEM)分析
        3.4.1 冰乙酸浓度对微球形貌的影响
        3.4.2 壳聚糖用量对微球形貌的影响
        3.4.3 京尼平用量对微球形貌的影响
        3.4.4 交联温度对微球形貌的影响
        3.4.5 交联时间对微球形貌的影响
        3.4.6 搅拌速度对微球形貌的影响
        3.4.7 乳化剂用量对微球形貌的影响
        3.4.8 乳化时间对微球形貌的影响
    3.5 胰岛素/壳聚糖微球的缓释研究
        3.5.1 交联剂用量对胰岛素/壳聚糖微球的缓释速率的影响
        3.5.2 交联时间对胰岛素/壳聚糖微球的缓释速率的影响
        3.5.3 搅拌速度对胰岛素/壳聚糖微球的缓释速率的影响
        3.5.4 乳化剂用量对胰岛素/壳聚糖微球的缓释速率的影响
    3.6 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3.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T型微通道装置制备单分散壳聚糖微球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壳聚糖缓释微球
        1.1.1 高分子微球概述
        1.1.2 壳聚糖
    1.2 微球的制备方法
        1.2.1 乳化交联法
        1.2.2 溶剂挥发法
        1.2.3 相分离法
        1.2.4 盐析法
        1.2.5 喷雾干燥法
    1.3 微流控技术制备单分散微球
        1.3.1 微流控技术
        1.3.2 微流控装置(微流芯片)
        1.3.3 微分散过程基本流型
    1.4 缓释机理
        1.4.1 壳聚糖缓释机理
        1.4.2 扩散支配型缓释机理
        1.4.3 溶胀支配型缓释机理
        1.4.4 降解支配型缓释机理
    1.5 模型药物5-氟尿嘧啶
        1.5.1 5-氟尿嘧啶的物理化学性质
        1.5.2 5-氟尿嘧啶的药理作用
        1.5.3 5-氟尿嘧啶缓释研究进展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单分散壳聚糖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2.1 单分散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2.2.2 单分散壳聚糖微球的表征
    2.3 载药微球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2.4 实验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
        2.4.1 5-氟尿嘧啶检测波长的测定
        2.4.2 5-氟尿嘧啶标准曲线的绘制
        2.4.3 实验数据处理
第三章 T-型微通道制备单分散微球
    3.1 微通道内流型的研究
        3.1.1 液-液两相流型的考察
        3.1.2 表面活性剂对流型的影响
        3.1.3 两相流量对流型的影响
    3.2 液滴尺寸影响因素的研究
        3.2.1 两相流量变化对液滴直径的影响
        3.2.2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液滴直径的影响
        3.2.3 壳聚糖浓度对液滴直径的影响
    3.3 单分散壳聚糖微球的表征
        3.3.1 光学显微表征
        3.3.2 扫描电镜(SEM)表征
        3.3.3 红外(FTIR)表征
        3.3.4 X-射线衍射(XRD)表征
    3.4 单分散壳聚糖微球的粒度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载药微球缓释性能研究
    4.1 壳聚糖载药微球缓释性能
        4.1.1 实验材料对缓释效果影响
        4.1.2 制备条件对载药微球缓释性能的影响
    4.2 壳聚糖载药微球的表征
        4.2.1 扫描电镜(SEM)表征
        4.2.2 红外(FTIR)表征
        4.2.3 X-射线衍射(XRD)表征
    4.3 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4.3.1 共混型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4.3.2 核壳型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4.4 载药微球体外释药动力学模型
        4.4.1 动力学模型数学公式
        4.4.2 动力学模型拟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5)口服胰岛素载体的高分子生物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0引言Introduction
1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1.3 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价
2结果Results
    2.1 天然高分子生物材料
        2.1.1 壳聚糖及其他多糖
        2.1.2 藻酸盐
        2.1.3 糖胺多糖
        2.1.4硫酸葡聚糖
    2.2 人工合成高分子生物材料
        2.2.1 聚酯类
        聚乳酸及其共聚物
        聚-β-羟基羧酸酯
        2.2.2 聚丙烯酸及其共聚物
3讨论Discussion
作者贡献
利益冲突
伦理要求
学术术语
作者声明

(6)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活性和抗肿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壳聚糖的性质与制备研究概况
        1.1.1.1 概述
        1.1.1.2 壳聚糖分子的结构及它的性质
        1.1.1.3 壳聚糖的药理活性
        1.1.1.4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研究概况
        1.1.2 水溶性壳聚糖的制备研究概况
        1.1.2.1 高脱乙酰度壳聚糖制备方法研究概况
        1.1.2.2 低分子量壳聚糖制备方法研究概况
        1.1.3 壳聚糖水溶性衍生物的制备
        1.1.3.1 壳聚糖羧化衍生物
        1.1.3.2 壳聚糖酰化衍生物
        1.1.3.3 壳聚糖烷基化和季铵盐衍生物
        1.1.3.4 壳聚糖羟基化和糖类衍生物
        1.1.3.5 壳聚糖的其他衍生物
        1.1.3.6 壳聚糖的接枝反应
        1.1.4 N-琥珀酰壳聚糖研究概况
        1.1.4.1 概述
        1.1.4.2 N-琥珀酰壳聚糖合成工艺研究概况
        1.1.4.3 N-琥珀酰壳聚糖的表征
        1.1.5 壳聚糖及它的衍生物在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
        1.1.5.1 壳聚糖及它的衍生物用于药物载体的制备
        1.1.5.2 壳聚糖及它的衍生物用于药物载体的表征
        1.1.5.3 缓控释系统
        1.1.6 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方法研究概况
        1.1.6.1 共价交联法
        1.1.6.2 离子诱导法
        1.1.6.3 沉淀析出法
        1.1.6.4 乳化溶剂扩散挥发法
        1.1.6.5 自组装法
    1.2 实验路线设计
2 高脱乙酰度壳聚糖的制备及脱乙酰度测定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高脱乙酰度壳聚糖的制备
        2.2.1.1 实验原理
        2.2.1.2 实验步骤
        2.2.2 脱乙酰度的测定
        2.2.2.1 实验原理
        2.2.2.2 实验步骤
        2.2.3 红外光谱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2.3.2 红外谱图分析
    2.4 小结
3 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的制备及分子量测定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的制备
        3.2.1.1 实验原理
        3.2.1.2 实验步骤
        3.2.2 粘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3.2.2.1 实验原理
        3.2.2.2 实验步骤
        3.2.3 红外光谱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壳聚糖的黏均分子量
        3.3.2 红外谱图分析
    3.4 小结
4 N-琥珀酰壳聚糖的制备及它的性质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N-琥珀酰壳聚糖的制备
        4.2.1.1 实验原理
        4.2.1.2 实验步骤
        4.2.2 电位滴定
        4.2.2.1 实验原理
        4.2.2.2 实验步骤
        4.2.3 红外光谱测试
        4.2.4 核磁共振测试
        4.2.5 热失重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位滴定曲线分析及取代度计算
        4.3.2 红外谱图分析
        4.3.3 1H-NMR谱图分析及取代度计算
        4.3.4 热稳定性分析
    4.4 小结
5 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5.2.1.1 实验原理
        5.2.1.2 实验步骤
        5.2.2 纳米粒粒径测定
        5.2.3 纳米粒zeta电位测定
        5.2.4 纳米粒外观形态观察
        5.2.5 载药纳米粒的制备
        5.2.5.1 实验原理
        5.2.5.2 实验步骤
        5.2.6 载药纳米粒包封率测定
        5.2.6.1 实验原理
        5.2.6.2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制备的影响因素
        5.3.2 粒度分析
        5.3.3 稳定性分析
        5.3.4 TEM分析
        5.3.5 包封率
    5.4 小结
6 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活性及抗肿瘤性评价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实验试剂
        6.1.2 实验仪器
        6.1.3 细胞实验常用试剂配制
    6.2 实验方法
        6.2.1 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空白载体)的细胞毒性
        6.2.1.1 实验原理
        6.2.1.2 实验步骤
        6.2.2 载内皮抑素纳米粒及内皮抑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
        6.2.2.1 实验原理
        6.2.2.2 实验步骤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空白载体对NIH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6.3.2 载内皮抑素纳米粒及内皮抑素对MCF-7细胞抑制作用的影响
    6.4 小结
7 论文总结
    7.1 结论
    7.2 课题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7)三七总皂苷联合淫羊藿苷治疗骨折的处方及其微球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整体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三七总皂苷和淫羊藿苷配伍比例的确定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酶消化法分离成骨细胞
        2.2 成骨细胞培养
        2.3 分组及给药
        2.4 细胞检测
        2.5 溶血实验
    3 小结
第三部分 三七总皂苷联合淫羊藿苷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三七总皂苷联合淫羊藿苷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2.2 微球粒径及形态学研究
        2.3 微球药物包封率与载药量的测定
        2.4 微球制备因素的考察
        2.5 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处方
        2.6 验证性实验
    3 小结
第四部分 壳聚糖微球体外释药特性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体外释放介质中三七总皂苷及淫羊藿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三七总皂苷联合淫羊藿苷壳聚糖微球的体外释药考察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部分 PNS-ICA-CS-MS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微球外观形态的比较
        3.2 微球含药量的比较
    4 小结
第六部分 三七总皂苷联合淫羊藿苷壳聚糖微球组织相容性考察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药物
        1.3 实验设备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小结
讨论
结论
研究动态综述
    1 骨折不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1.1 骨折不愈的原因
        1.2 骨折不愈的治疗
        1.3 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2 三七总皂苷研究进展
        2.1 三七总皂苷的药理学研究
        2.2 三七总皂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3 三七总皂苷现代给药系统的研究
    3 淫羊藿苷研究进展
        3.1 淫羊藿苷的药理学研究
        3.2 淫羊藿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3 淫羊藿苷现代给药系统的研究
    4 微球研究概况
        4.1 微球载体材料
        4.2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研究
        4.3 壳聚糖微球的降解及释药机理的研究
        4.4 微球应用现状及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8)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及复合人工骨的制备和成骨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外检测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空白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
        2.2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
        2.3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形态和粒径分析
        2.4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载药量及包封率测定
        2.5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降解
        2.6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体外释放rhBMP-2检测
        2.7 壳聚糖纳米微球的溶胀性能检测
        2.8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微球的形态及粒径分析结果
        3.2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载药量及包封率测定结果
        3.3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降解结果
        3.4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体外释放rhBMP-2检测结果
        3.5 壳聚糖纳米微球的溶胀性能检测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空白壳聚糖纳米微球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消毒
        2.2 L929细胞的复苏及传代培养
        2.3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及空白微球的L929细胞毒实验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L929细胞的复苏及传代培养结果
        3.2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及空白微球的L929细胞毒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和分化作用的研究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动物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培养基和溶液
    2 实验方法
        2.1 改良的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BMSC
        2.2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对SD大鼠的BMSC诱导及分化作用试验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SD大鼠的BMSC的原代及传代培养细胞形态
        3.2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对SD大鼠的BMSC诱导及分化作用试验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异位成骨实验研究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空白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
        2.2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
        2.3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异位成骨实验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大体观察
        3.2 X线检查
        3.3 组织切片检查
        3.4 植入物标本的ALP活性及钙含量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负载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CHA人工骨的制备及其在大鼠脊柱融合模型中的成骨活性研究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空白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
        2.2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
        2.3 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CHA人工骨及rhBMP-2CHA人工骨的制备及消毒
        2.4 动物实验模型建立和实验分组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大体观察
        3.2 Micro-CT检查
        3.3 手法触诊检查
        3.4 组织切片检查
        3.5 植入物标本的ALP活性及钙含量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成果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9)改性壳聚糖农药缓释载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壳聚糖简介
    1.2 壳聚糖的性质
        1.2.1 壳聚糖的物理性质
        1.2.2 壳聚糖的化学性质
    1.3 缓释肥料的研究情况
        1.3.1 缓释肥料的定义
        1.3.2 缓释肥料的分类
        1.3.3 缓释肥料缓释测试
        1.3.4 缓释肥料的发展状况
    1.4 壳聚糖作为缓释材料的应用
        1.4.1 壳聚糖缓释材料的特点
        1.4.2 壳聚糖作为肥料缓释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壳聚糖缓释膜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 实验原理
        2.2.1 成膜机理
        2.2.2 交联机理
    2.3 实验过程
        2.3.1 壳聚糖浓度的确定
        2.3.2 交联剂用量的确定
        2.3.3 壳聚糖膜的制备
        2.3.4 尿素—壳聚糖缓释膜的制备
    2.4 结构与性能测试
        2.4.1 红外光谱测试
        2.4.2 扫描电镜测试
        2.4.3 吸水率测试
        2.4.4 交联度测试
        2.4.5 缓释测试
    2.5 结果分析
        2.5.1 壳聚糖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2.5.2 壳聚糖膜扫描电镜图
        2.5.3 浓度及相对分子质量对壳聚糖成膜性的影响
        2.5.4 壳聚糖膜吸水率的影响因素
        2.5.5 壳聚糖膜交联度的影响因素
        2.5.6 氮元素标准曲线的测定
        2.5.7 壳聚糖缓释膜氮元素释放规律分析
        2.5.8 壳聚糖缓释膜缓释前后的表面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 实验原理
        3.2.1 乳化—交联法
        3.2.2 微球缓释机理
    3.3 尿素—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
    3.4 结构与性能测试
        3.4.1 红外光谱测试
        3.4.2 扫描电镜测试
        3.4.3 交联度测试
        3.4.4 缓释测试
    3.5 结果分析
        3.5.1 壳聚糖微球的红外光谱
        3.5.2 壳聚糖微球的扫描镜图
        3.5.3 致孔剂的加入对壳聚糖微球的影响
        3.5.4 壳聚糖微球交联度的影响因素
        3.5.5 氮元素标准曲线的测定
        3.5.6 壳聚糖缓释微球的缓释效果
        3.5.7 壳聚糖缓释微球缓释效果的影响因素
        3.5.8 壳聚糖缓释膜与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对比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抑制裸鼠腹腔种植胃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及细胞株
        2.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
        2.2.2 人胃腺癌SGC-7901 细胞培养
        2.2.3 人胃腺癌SGC-7901 细胞悬液制备及活力测定
        2.2.4 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对腹腔种植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2.3 观察指标
        2.3.1 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形态及粒径的观察
        2.3.2 5-氟脲嘧啶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包封率与载药量的测定
        2.3.4 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缓释度的测定
        2.3.5 腹腔化疗疗效观察
        2.3.6 药物毒性检测
        2.3.7 病理检查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的性能
        3.1.1 一般特性
        3.1.2 标准曲线的绘制与微球包封率的测定
        3.1.3 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体外药物缓释作用
    3.2 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腹腔化疗疗效
        3.2.1 一般情况
        3.2.2 体重
        3.2.3 腹围
        3.2.4 腹腔癌结节数
        3.2.5 腹水胃癌细胞凋亡率
        3.2.6 裸鼠生存率
        3.2.7 药物毒性作用比较
    3.3 病理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及药物缓释作用
    4.2 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抑制腹腔种植胃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带综述

四、胰岛素-壳聚糖缓释微球释药机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载胰岛素壳聚糖纳米微泡在超声引导和触发下的脉冲释药技术研究[D]. 易夕圆.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胰岛素缓释载体材料应用研究与问题[J]. 陈国昌,高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30)
  • [3]胰岛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研究[D]. 费宏岩.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6(03)
  • [4]T型微通道装置制备单分散壳聚糖微球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研究[D]. 赵晨希.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8)
  • [5]口服胰岛素载体的高分子生物材料[J]. 李玉萍,孙利珍,熊向源,李资玲,龚妍春,韩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38)
  • [6]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活性和抗肿瘤性研究[D]. 夏雪飞.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7]三七总皂苷联合淫羊藿苷治疗骨折的处方及其微球制剂的研究[D]. 李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8]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及复合人工骨的制备和成骨活性研究[D]. 王玮.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4)
  • [9]改性壳聚糖农药缓释载体的研究[D]. 赵书言.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05)
  • [10]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抑制裸鼠腹腔种植胃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D]. 易兵鸿. 南昌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胰岛素-壳聚糖缓释微球的药物释放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