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系统油水相渗透率特性研究

低压系统油水相渗透率特性研究

一、低张力体系油水相渗特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磊,郑祖号,陈科,何伟,张旭东,张露,张伟[1](2021)在《不同压力梯度油水相渗曲线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状态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油水相对渗透率对注水开发油藏后期进行提液稳产具有决定性作用。选取渤海油田某区块物性相近的天然岩心,测定不同压力梯度下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利用玻璃刻蚀技术研究了不同压力梯度下剩余油形态变化特征,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压力梯度影响油水相渗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该地区储层相渗曲线形态是典型的水相"上凹"型,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相渗曲线整体右移,残余油饱和度降低,两相共流区扩大,残余油饱和度下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大;在低驱替压力梯度下,剩余油以连片状为主,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连片状剩余油比例逐渐下降,油膜状比例升高,油滴状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赋存状态不同,在低含水期,剩余油以连片状为主,随着水驱的深入,不同类型剩余油发生转化。

朱林[2](2020)在《延长组长7致密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影响因素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致密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影响因素及综合评价的研究,对于致密储层甜点筛选、油气开发、资源潜力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岩心观察、实验测试、理论分析、模型建立等手段,在对固城地区长7段致密储层沉积微相的研究基础上,明确了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致密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的影响因素,优选了储层评价参数,最后建立了致密储层综合评价模型。研究表明:固城地区长7段致密储层沉积环境为半深湖—深湖的还原环境,广泛发育重力流沉积,储层孔隙度平均为8.9%,渗透率平均为0.029m D,为典型的致密储层。储层储集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沉积作用方面,重力流水道和浊积朵体微相储集能力最好,溢岸沉积和浊积席状砂微相储集能力较差,深湖泥微相最差;刚性颗粒会增加岩石的抗压实能力,从而减小压实作用对于储集能力的影响。成岩作用方面,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明显地降低了储层的储集能力,分别平均减孔19.70%和12.68%,而溶蚀作用对储层储集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平均增孔8.63%,为油气的充注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渗流能力主要受到孔喉结构的影响,平均喉道半径越大,渗流能力越强,其中0.1~0.5μm区间的孔喉对渗透率的贡献度最大,平均为69.6%;粘土矿物也会对渗流能力产生影响,其会胶结在孔喉表面,使得孔喉半径减小甚至堵塞孔喉,导致孔喉连通性变差,从而降低了流体的渗流能力。通过对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优选参数,最后建立了致密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将致密储层分为3种类型,从Ⅰ类到Ⅲ类,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逐渐减弱,含油性逐渐降低,其中I类储层分布面积小,开发价值高,Ⅱ类储层分布面积大,储层质量稍差,Ⅲ类储层无勘探开发价值。

李斌会[3](2020)在《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渗流机理及能量补充方式研究》文中提出致密砂岩油藏储层物性差,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规律复杂,压裂后弹性开发产量递减快,采出程度低,缺少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本文以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为对象,开展了储层物性与渗流特征、吞吐渗吸采油机理、压裂渗流规律及合理能量补充方式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结论与认识:基于压汞、X衍射、薄片及敏感性评价等实验分析,明确了松辽盆地北部两套致密砂岩储层的渗流能力贡献均主要来自亚微米级以上孔喉,且存在中等偏强的水敏、盐敏和应力敏感性,速敏、碱敏和酸敏的损害程度较弱;其中扶余油层以粒间孔为主,高台子以粒内孔为主,但后者的脆性高于前者。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存在显着的非线性渗流特征,油水两相拟启动压力梯度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在构建油水两相拟启动压力梯度与岩芯克氏渗透率、含水饱和度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致密砂岩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新方法,基于新方法测试的致密砂岩基质储层相渗曲线呈现“两高两低”特点,即束缚水和残余油饱和度高,水相渗透率和最终驱油效率低,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快,两相跨度小,表明注水开发难度较大;裂缝存在有助于提高渗流能力和改善开发效果,但应及时补充地层能量,降低裂缝的应力敏感性。设计研发了反映矿场吞吐采油原理的动态吞吐渗吸实验装置及方法,实现了静态渗吸和动态吞吐返排两个过程的物理模拟,明确了渗吸介质、裂缝和润湿性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渗吸采油效果的主控因素,活性水和裂缝有助于提升开发效果,压裂液滤液不利于吞吐渗吸驱油,建议缩短压裂液的返排时间,给出了提升致密油藏开发效果的措施方向是优选渗吸介质、加大压裂规模和改善储层润湿性;核磁共振与吞吐渗吸实验联测技术分析结果显示,致密砂岩储层活性水可动油孔喉下限约为0.1μm,CO2则为0.05μm。建立了大型三维致密岩芯高温高压物理模拟实验技术,搞清了致密砂岩储层压裂后的渗流规律变化特征和采油机理,结果显示致密油藏压裂开发将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不同渗流特征的区域,可分为有效波及区、弱波及区和无效波及区,明确了压裂后吞吐采油的主要机理是增大弱波及区和渗吸范围同时提高有效波及区的洗油效率,并优选出CO2作为致密储层最佳吞吐渗吸介质。典型井区能量补充方式优化数模结果显示,大规模压裂后CO2吞吐增油效果最为显着,其单次合理注气量为7500t、注入速度为180t/d、闷井时间为30天,优化结果有效指导了矿场生产实践,4口试验井均见到了良好的增油效果。通过以上研究,明确了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和渗流特征,揭示了动态吞吐渗吸采油的机理,确定了CO2吞吐作为压裂弹性开采后的最佳能量补充方式,为矿场有效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徐永强[4](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及分类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致密油资源的潜力巨大,随着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先进技术工艺的应用,致密油将逐渐成为我国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资源。但致密储层的孔喉细小、非均质性强且结构复杂,其微观孔喉发育特征不仅影响致密油储层的储集与渗流而且与后期开发密切相关。系统分析致密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渗流特征并建立致密储层的分类评价标准,能够为下一步攻关目标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对致密油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本次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各类分析测试方法对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系统表征,并进一步分析致密砂岩储层的渗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最终建立致密砂岩储层的评价标准,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长7致密砂岩储层平均孔渗分别为9.4%、0.182×10-3μm2,平均面孔率为1.89%。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溶孔为主,孔隙组合类型以微孔型为主,平均孔隙半径为7.18μm,其中半径小于10μm的数量最多,但半径大于20μm的孔隙所占体积比例最大。喉道类型以片状(狭缝平板状)为主,呈开放状,喉道半径主要分布在0.051μm范围内,其平均喉道半径为0.19μm,平均主流喉道半径为0.23μm,平均连通喉道半径下限为0.175μm。(2)研究区长7储层孔喉平均分选系数为1.06,平均变异系数为0.1,平均均值为12.19,孔喉分选性与物性呈负相关系,分选性好时,孔喉分布较为集中,但整体细小,使得物性较差;分选性差时,其中大孔喉对孔渗贡献率较大,使得物性较好。平均排驱压力为3.07MPa,平均最大进汞饱和度为73.09%,平均退汞效率为24.96%,平均孔喉体积比为3.51,其中排驱压力、孔喉体积比与物性呈一定的负相关性,最大进汞饱和度、退汞效率与物性呈一定的正相关性,整体上储集性能较好,但连通性较差。(3)提出了针对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的表征方法:首先选样进行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分析等常规实验测试,从宏观上认识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类型等;在此基础上选择代表性样品进行高压压汞及氮气吸附实验,分别用于分析微米-次微米级孔喉、纳米级孔喉的发育特征,可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全面表征孔喉大小与分布;研究中可根据需要优选代表性样品进行CT扫描,精细表征三维孔喉结构特征。(4)研究区长7储层平均可动流体饱和度为35.15%,水驱油主要以指状和网状驱替为主,残余油形态以簇状为主、孤点状和膜状为辅,驱油效率在24.7%44.56%。分析认为致密砂岩微观渗流特征受多种因素共同控制,其根本原因在于孔喉细小,且结构复杂,其次是岩石颗粒表面的性质,且储层越致密,油水渗流时所受到岩石颗粒表面吸附、润湿性的影响越明显。(5)渗吸实验表明,渗吸速度整体呈指数递减趋势,渗吸在微观上表现为将细小孔喉内的油驱替到较大的孔喉中,渗吸驱油效率在15.4%23.91%,分析认为其大小主要受润湿性及物性等因素控制。(6)在全面分析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的基础上,考虑多因素影响渗流特征的复杂性,选取物性参数、微观孔喉结构参数、渗流特征参数,利用综合分类评价方法,将致密砂岩储层由好到差分为四类,建立适合研究区长7致密砂岩储层的分类评价标准。

雷力川[5](2019)在《稠油碱/表面活性剂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及驱油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化学驱作为超稠油/稠油油藏热力采油后的接替手段仍处于论证阶段。相对渗透率曲线反映了驱油剂和原油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规律,是油藏开发中的重要资料。在稠油热化学驱油过程中,注入热流体后,储层岩石和流体物性都会发生变化,导致稠油油水流动规律变化,获取准确的具有代表性的热化学驱相渗曲线非常困难。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物理模拟驱替实验进行了不同温度和不同驱油剂浓度下热水、碱水以及表活剂/降粘剂驱替过程中的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测定,并分析了温度和驱油剂浓度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和驱油效率的影响。针对稠油高温相对渗透率的数据处理问题,首先,进行管线死体积校正,然后,建立数学方法编制程序自动选取不同的插值拟合方法来准确表征累计产油量和累计产液量,该方法能够避免JBN方法中的相渗曲线异常点的出现。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驱油剂的浓度对稠油/超稠油热化学驱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有较大影响,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碱质量分数和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水相相对渗透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在相同温度下随着碱质量分数和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最终采收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相同温度下也随着碱质量分数和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稠油/超稠油碱驱中的W/O乳状液、W/O/W乳状液和表活剂驱中形成的大粒径O/W乳状液的共同作用使得采收率增加。

王曦[6](2018)在《胜利油区稠油油藏蒸汽驱相渗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胜利油田稠油资源非常丰富,其中90%以上的动用储量是靠蒸汽吞吐开发,经过高轮次蒸汽吞吐之后含水快速上升,而平均采收率不到18%,急需转换开发方式如吞吐后转蒸汽驱,蒸汽辅助化学驱等来提高采收率。而蒸汽注入油层内流体相态更加复杂,既有纯蒸汽带、又有蒸汽热水过渡带、纯热水带,呈现出较常规水驱更加复杂的渗流特征。因此,研究吞吐后转蒸汽驱油藏流体在不同区域的渗流特征,深化对蒸汽驱渗流规律的认识,为合理选择转驱时机、优化注采参数,设计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分析稠油相渗实验的特点,对比了JBN方法和历史拟合法在计算稠油高温相渗曲线的适用性,认为历史拟合法更适合计算稠油高温相渗曲线,并对历史拟合法进行优化,使其拟合结果更加准确。利用稠油高温相渗实验装置,开展稠油高温相渗实验20多组,分析不同条带相渗曲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蒸汽带的驱油效率主要受波及和驱替程度决定,受渗透率和温度的影响较小,并且蒸汽带的驱油效率普遍较高。随着地层温度降低,蒸汽驱变为热水驱,储层渗透率和温度对流体渗流的影响逐渐增强,储层渗透率越高,温度越高,原油粘度越低,驱油效率越高。最后,在选定试验区块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发现采用模拟地层原油所获得的的系列高温相渗曲线根据储层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合理分区进行模拟,比仅用一组相渗曲线进行数值模拟大幅提高稠油蒸汽驱开发的模拟和预测精度,为蒸汽驱开发稠油油藏方案设计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李颖[7](2018)在《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动态毛管效应特征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注水是补充低渗致密砂岩油藏能量的常用手段,注水开发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时,普遍存在注入压力高、油井见效慢和注入水沿裂缝突进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解释并表征低渗透油藏(特别是超低渗、致密油藏)内的动态毛管效应,以明确注水过程中的毛管压力和渗流特征,并解释动态毛管效应影响下的非达西渗流现象以及微观驱油特性。因此,本文围绕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的动态毛管效应,系统开展其特征、机理、模型及应用研究。以低渗致密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储层和流体特征实验研究,包括矿物组分分析、孔隙结构可视化观测、孔隙结构特征分析、物性特征分析和基本渗流特征分析等。实验结果表明,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动态毛管效应明显,存在边界层效应和边界滑移效应。自主研发了动态毛管效应测试系统,形成了动态毛管效应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包括动态毛管压力、动态相渗曲线、稳态毛管压力、稳态相渗曲线和动态毛管效应系数。自主研发了静态毛管压力测试系统和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油藏原地条件下的岩石物性特征。以特低渗、低渗和中渗岩石为例评价了动态毛管效应,以初步界定需要考虑动态毛管效应的临界条件。系统研究了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渗透率、孔隙结构、裂缝、界面张力、润湿性、流体黏度和密度以及驱替压差等对动态毛管效应的影响,深入分析了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流体的受力特征和运动特性,揭示了动态毛管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渗透率越低,动态毛管效应越明显;裂缝和表面活性剂能够减小动态毛管效应,但裂缝可能在基块中造成更大的动态毛管阻力;流体黏度的增大和驱替压差的增大能够强化动态毛管效应。基于低渗致密砂岩油藏动态毛管效应特征及作用机理,构建了动态毛管效应表征模型。宏观表征模型综合考虑了阈压、压差作用特征长度(表征裂缝)、表面润湿性因子、渗透率、孔隙度、黏度和密度等影响因素。微观模型定义了动态润湿滞后系数,以反映润湿角的迟滞效应和动态毛管压力的控制作用。建立了由毛管压力计算动态、稳态相对渗透率的GML模型和GBL模型。基于动态毛管效应表征模型,构建并验证了耦合动态毛管效应、边界层效应和边界滑移效应的多孔介质产量模型。模型敏感性分析表明,边界层效应和边界滑移效应对注水生产评价的影响不大,但是动态毛管效应的影响是必须考虑的。对比多孔介质产量模型计算结果和耦合动态毛管效应的数值模拟软件的计算结果,验证了耦合动态毛管效应的数模软件评价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生产的准确性,确立了考虑动态毛管效应评价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生产的工程应用方法。基于实验研究和数模分析结果,提出了油藏注水生产评价中需要考虑动态毛管效应的临界条件。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完善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渗流理论体系,提高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生产评价的准确性,并为低渗致密砂岩油藏降压增注和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指导。

闫茜[8](2018)在《鲁克沁区块氮气泡沫驱工艺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鲁克沁区块稠油油藏氮气泡沫先导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提高该区块的采收率,在先导试验的基础上,新增了玉东204块12个井组及鲁2块4个井组。但由于新增井组与试验井组之间在油层性质及井网井距等方面存在差别,而氮气泡沫的驱油效果同时受到泡沫剂类型、油藏条件及注入参数等因素的影响,试验井组所使用的泡沫剂和工艺参数是否适用于新增井组是一个亟需回答的问题。为此,以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为手段,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根据新增井组油层及流体物性特征,以起泡体积、半衰期以及综合指数为评价指标,对泡沫剂进行了筛选实验,实验研究显示泡沫剂BS-12为新增井组最优的泡沫剂。并且通过室内实验,优化出了泡沫剂BS-12的最优起泡浓度。随后,以新增的典型井组为基础,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模型,优选了注入方式,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了油层厚度、非均质性及井距对最优工艺参数的影响规律。并且,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油层厚度、地层非均质性以及井距对最优注入工艺参数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评价。为改善油藏水驱开发状况,提高采收率,实现深层稠油的高效开发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王守龙[9](2018)在《粘度变化对稠油相对渗透率曲线影响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对渗透率作为描述流体在油藏孔隙中渗流特征的重要参数及油藏工程计算中的基础数据,获取其准确数据是制定合理油藏开发方案的根本保证。目前,有关稠油-水相渗曲线影响机制的研究较为分散,也尚未有随生产条件变化的稠油-水相对渗透率函数可供油藏模拟和生产过程评价、预测和优化使用。因此,系统开展稠油-水相渗曲线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并建立适用于稠油油藏的经验公式,对稠油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胜利油田草桥区块的三种稠油,系统开展了稠油相对渗透率曲线影响因素研究。首先,对稠油性质及油-水界面性质进行了评价,主要包括温度、稀释程度不同时的稠油粘度,稠油流变性,油-水界面张力及岩石润湿性等;然后,采用岩心驱替实验测量了改变上述参数后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从而揭示上述参数对油水相对渗透率、残余油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等的影响机制。此外,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建立了预测稠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经验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原油稀释程度对稠油性质和油-水界面性质具有显着影响,特别是其在低温、低稀释程度下。随温度升高、原油稀释程度增大,原油的粘度减小、非牛顿流体特性变弱,其中,原油由非牛顿流体转化为牛顿流体所需的温度与其粘度成正比;油水界面张力随之降低但变化幅度较小且其值均在2040mN/m。随温度升高,岩石水湿指数增大,岩石水湿性增强,但在本文的多孔介质条件下,当温度达到80℃时,岩石润湿性不再发生改变。稠油-水相渗曲线具有油相相对渗透率高而水相相对渗透率极低的特点。针对稠油-水体系,相比非稳态法,稳态法能够提供更可靠的稠油-水相对渗透率数据。地层油、地面油对油水相渗曲线几乎没有影响,但温度、油相组成、粘度比和界面张力等因素对稠油-水相渗曲线具有较大影响。随温度升高、原油稀释程度增大、粘度比减小,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增大,两相渗流区面积增加,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减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参数变化的本质是流体粘度发生改变,当粘度比一定时,相渗曲线不随实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其仅仅与粘度比呈定量关系。当油水界面张力值达10-1时,界面张力才对相渗曲线具有显着影响,随界面张力减小,油、水两相在油藏孔隙中的流动能力增强,残余油饱和度大幅降低,但束缚水饱和度变化较小。考虑相渗曲线的影响机制,文中建立了基于粘度比的稠油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和端点值的预测经验公式。

陈宇[10](2018)在《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渗流规律及应用研究 ——以唐80区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空气泡沫驱是一种适合低渗油藏水窜发生后的开发接替方式。然而由于空气泡沫驱在矿场应用中经常出现注入困难、泡沫封堵能力差等问题,油田生产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刻画空气泡沫驱流体分布特征,开展泡沫封堵能力及多轮次气液交替流体渗流规律研究,对改善空气泡沫驱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树状分叉网络模型,本文阐释了不同驱替阶段的储层流体分布。根据流体相渗变化和阻力因子定义,建立了泡沫阻力因子评价模型,并进行敏感参数分析。通过研究多轮次气液交替注入下的气相相渗变化,本文从理论角度阐明了泡沫驱过程中气体注入困难的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综合各因素对泡沫封堵能力的影响和气液交替注入引起的相渗迟滞现象,运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注采参数对泡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并优化注入方案,为现场调参提供指导。阻力因子模型结果表明,阻力因子与孔隙半径呈S形关系、与液体粘度呈线性关系,与气泡半径呈L形关系,与气液比呈n形关系,并且泡沫阻力因子对参数变化极为敏感;多轮次交替注入研究表明,随着交替轮次的增加,气相相对渗透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在相同的注气量下,长周期的气相相渗要高于短周期;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增加注入压力、注入气液比及注入速率可以提高产油量,且存在最优的交替周期。按照优化后的注入方案,现场近一半注入困难井得到改善。

二、低张力体系油水相渗特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张力体系油水相渗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延长组长7致密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影响因素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题目来源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致密储层储集能力影响因素
        1.3.2 致密储层渗流能力影响因素
        1.3.3 致密储层评价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沉积相特征
        2.3.1 小层的对比划分
        2.3.2 沉积微相
第3章 致密储层基本特征
    3.1 致密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学类型
        3.1.2 矿物组成及特征
    3.2 致密储层物性特征
    3.3 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3.1 孔隙类型
        3.3.2 孔径分布
第4章 致密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影响因素
    4.1 致密储层储集能力影响因素
        4.1.1 致密储层储集能力定义
        4.1.2 沉积作用
        4.1.3 成岩作用
    4.2 致密储层渗流能力影响因素
        4.2.1 致密储层渗流能力定义
        4.2.2 孔喉结构
        4.2.3 粘土矿物
        4.2.4 核磁共振可动流体饱和度研究
        4.2.5 油水两相渗流规律研究
第5章 致密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综合评价
    5.1 致密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评价
    5.2 致密储层分类及特征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渗流机理及能量补充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致密油藏开发现状
        1.2.2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特征研究现状
        1.2.3 致密砂岩储层渗吸机理研究现状
        1.2.4 致密储层开发产量递减规律和能量补充方式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油藏储层特征分析研究
    2.1 储层孔渗物性
    2.2 岩性及粘土矿物特征
    2.3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2.4 岩石力学特征
    2.5 储层敏感性分析
        2.5.1 致密砂岩储层“五敏”性特征
        2.5.2 致密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渗流特征研究
    3.1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单相渗流特征研究
        3.1.1 非线性渗流特征实验测试方法
        3.1.2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单相渗流特征分析
    3.2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两相渗流特征研究
        3.2.1 致密砂岩岩芯两相流启动压力梯度数学表征
        3.2.2 致密砂岩岩芯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
        3.2.3 致密砂岩岩芯相对渗透率算例分析
        3.2.4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两相渗流特征分析
    3.3 裂缝对致密砂岩储层渗流特征影响实验研究
        3.3.1 裂缝对致密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的影响
        3.3.2 裂缝对致密砂岩储层两相渗流特征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致密砂岩储层渗吸采油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
    4.1 高温高压动态渗吸实验方法的建立
        4.1.1 致密储层压裂开发动态吞吐渗吸原理
        4.1.2 高温高压吞吐渗吸实验装置和方法
    4.2 致密砂岩岩芯渗吸采油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4.2.1 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的渗吸采油效果
        4.2.2 渗吸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与认识
    4.3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动用机理及动用界限研究
        4.3.1 致密砂岩储层吞吐渗吸介质优选
        4.3.2 致密砂岩储层吞吐渗吸采油机理与动用界限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致密储层压裂开发渗流规律与能量补充方式优化实验研究
    5.1 高温高压三维岩芯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建立
        5.1.1 三维物理实验岩芯模型设计
        5.1.2 三维致密岩芯饱和油造束缚水方法
        5.1.3 室内吞吐实验中的关键措施
        5.1.4 实验方法及条件
    5.2 致密砂岩储层压裂开发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5.2.1 致密岩芯中注水吞吐压力传导规律和波及范围研究
        5.2.2 致密储层压裂开发不同区域渗流特征分析
    5.3 致密砂岩储层压裂开发后能量补充方式优化实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油藏合理开发方式研究
    6.1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油藏压裂后开发指标分析及预测
    6.2 致密砂岩油藏典型井区能量补充方式优化设计
        6.2.1 YP1 井区油藏地质特征及数模基础条件
        6.2.2 活性水吞吐注入参数优化
        6.2.3 CO_2吞吐注入参数优化
    6.3 矿场应用效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及分类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油勘探开发现状
        1.2.2 微观孔喉特征研究
        1.2.3 渗流特征研究
        1.2.4 储层评价方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储层基本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构造背景
        2.1.2 沉积背景
    2.2 岩石学特征
        2.2.1 岩石类型
        2.2.2 碎屑组分特征
        2.2.3 填隙物特征
        2.2.4 碎屑颗粒结构特征
    2.3 物性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系统表征
    3.1 实验方法简介
        3.1.1 CT扫描
        3.1.2氮气吸附实验
        3.1.3恒速压汞实验
    3.2 孔隙发育特征
        3.2.1 孔隙类型
        3.2.2 孔隙组合类型
        3.2.3 孔隙大小及分布特征
        3.2.4 孔隙结构与物性关系
    3.3 喉道发育特征
        3.3.1 喉道类型
        3.3.2 喉道大小及分布特征
        3.3.3 喉道大小与物性关系
    3.4 孔喉结构非均质性特征
        3.4.1 孔喉分选性特征
        3.4.2 孔喉分选性与物性关系
    3.5 孔喉连通性特征
        3.5.1 孔喉连通性分析
        3.5.2 孔喉连通性与物性关系
    3.6 纳米级孔喉表征
        3.6.1 氮气吸附实验结果分析
        3.6.2 纳米级孔喉结构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3.7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表征方法分析
        3.7.1 孔喉半径分析
        3.7.2 储层品质的综合表征
        3.7.3 微观孔喉特征表征方法总结
    3.8 小结
第四章 致密砂岩储层渗流特征研究
    4.1 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研究
        4.1.1 核磁共振测试原理及步骤
        4.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3 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4.2 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
        4.2.1 实验条件及步骤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可视化多相渗流特征研究
        4.3.1 实验条件及步骤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渗吸特征研究
        4.4.1 渗吸实验方法设计
        4.4.2 微观模型法渗吸结果及分析
        4.4.3 称重法渗吸结果及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标准建立
    5.1 评价参数的选取
        5.1.1 评价参数选取原则
        5.1.2 评价参数的选取
    5.2 分类评价方法的建立
        5.2.1 单参数分类法
        5.2.2 综合分类评价
        5.2.3 分类评价标准的建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稠油碱/表面活性剂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及驱油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相对渗透率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稠油化学驱应用现状
        1.2.3 稠油碱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
    1.5 创新点
第2章 稠油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
    2.1 稠油相渗实验误差分析
        2.1.1 稠油相渗实验操作误差分析
        2.1.2 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2.2 稠油驱油死体积标定
        2.2.1 稠油管线流动规律实验
        2.2.2 死体积处理方法
    2.3 相对渗透率计算
        2.3.1 非稳态相渗处理方法
        2.3.2 非稳态相渗处理方法优化
    2.4 毛细管末端效应
        2.4.1 指进与毛细管末端效应
        2.4.2 相渗曲线校正
        2.4.3 实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水-稠油相渗曲线
    3.1 实验准备及实验步骤
        3.1.1 实验流体物性参数测量
        3.1.2 实验步骤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1 实验结果
        3.2.2 相渗曲线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NH_3·H_2O-稠油相渗曲线
    4.1 NH_3·H_2O驱油体系评价
        4.1.1 NH_3·H_2O化学性质
        4.1.2 NH_3·H_2O乳化降粘实验研究
        4.1.3 驱油体系乳化稳定性研究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50℃NH_3·H_2O-稠油相对渗透率实验
        4.2.2 100℃NH_3·H_2O-稠油相对渗透率实验
        4.2.3 150℃NH_3·H_2O-稠油相对渗透率实验
        4.2.4 相渗曲线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表活剂-稠油相渗曲线
    5.1 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评价
        5.1.1 表活剂降粘效果测试
        5.1.2 驱油体系乳化能力研究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100℃表活剂-稠油相对渗透率实验
        5.2.2 150℃表活剂-稠油相对渗透率实验
        5.2.3 180℃表活剂-稠油相对渗透率实验
        5.2.4 相渗曲线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岩心物性参数
致谢

(6)胜利油区稠油油藏蒸汽驱相渗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热采稠油高温相渗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1.3.2 热采稠油高温相渗影响因素及其特征分析
        1.3.3 蒸汽驱稠油油藏不同区域相渗特征研究
        1.3.4 热采稠油油藏蒸汽驱相渗曲线应用
        1.3.5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稠油油藏高温相渗实验特点及实验装置
    2.1 稠油油藏高温相渗实验特点
    2.2 稠油高温相渗曲线测定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稠油高温相渗数据处理优化方法
    3.1 JBN解析法计算相渗曲线的特点和适应性
        3.1.1 JBN法计算常规稀油油水相渗
        3.1.2 JBN法计算稠油高温相渗
    3.2 稠油高温相渗实验特点及数据处理方法优化研究
        3.2.1 稠油高温相渗实验特点
        3.2.2 稠油高温相渗数据处理优化方法
    3.3 优化历史拟合法合理性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稠油高温相渗影响因素及其特征分析
    4.1 历史拟合指数对相渗曲线的影响
    4.2 岩心渗透率对高温相渗的影响特征研究
        4.2.1 岩心渗透率对稠油热水相渗的影响
        4.2.2 岩心渗透率对稠油蒸汽相渗的影响
    4.3 原油粘度对高温相渗的影响特征研究
    4.4 温度变化对高温相渗的影响特征研究
    4.5 蒸汽干度对高温相渗的影响特征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蒸汽驱油藏不同区域相渗特征研究
    5.1 蒸汽带稠油/干蒸汽两相渗流特征
    5.2 过渡带稠油/蒸汽相渗特征
    5.3 热水带稠油/热水两相渗流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热采稠油油藏蒸汽驱相渗曲线应用
    6.1 试验区油藏地质及开发动态特征
        6.1.1 油藏地质特征
        6.1.2 开发现状
    6.2 试验区原油特征分析
    6.3 试验区块相渗曲线特征
        6.3.1 脱气原油相渗曲线特征
        6.3.2 模拟含气原油相渗特征
    6.4 数值模拟结果
        6.4.1 一组脱气原油相渗曲线拟合结果
        6.4.2 一组含气原油相渗曲线拟合结果
        6.4.3 根据油藏储层特征分区模拟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动态毛管效应特征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开采特性
        1.2.2 毛管压力研究进展
        1.2.3 低渗致密砂岩油藏动态毛管效应特征
    1.3 目前存在的不足及科学、工程问题分析
        1.3.1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2 科学问题
        1.3.3 工程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储层和流体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2 流体性质
        2.2.1 原油性质
        2.2.2 地层水性质
    2.3 矿物组分分析
        2.3.1 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
        2.3.2 脆性分析
    2.4 低渗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可视化观测
        2.4.1 光学显微镜铸体薄片观测
        2.4.2 新鲜断面扫描电镜观测
    2.5 低渗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
        2.5.1 压汞法
        2.5.2 低压氮气吸附法
        2.5.3 核磁共振法
    2.6 物性特征
    2.7 润湿性和界面张力
    2.8 基本渗流特征
        2.8.1 实验方法
        2.8.2 实验结果
    2.9 储层流体敏感性评价
        2.9.1 储层潜在流体损害因素
        2.9.2 储层流体损害实验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毛管效应评价方法
    3.1 动态毛管压力评价方法
        3.1.1 含水饱和度测试
        3.1.2 毛管压力测试
        3.1.3 动态毛管效应测试系统
    3.2 稳态毛管压力评价方法
    3.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3.1 流体饱和度确定方法
        3.3.2 动态毛管压力的计算
        3.3.3 相对渗透率的计算
    3.4 动态毛管效应评价实例
        3.4.1 研究对象
        3.4.2 评价结果
    3.5 静态毛管压力评价方法
        3.5.1 静态毛管压力测试系统
        3.5.2 静态毛管压力测试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态毛管效应特征及作用机理
    4.1 基块岩心在注水过程中的动态毛管效应特征
        4.1.1 实验流程
        4.1.2 实验结果
    4.2 裂缝岩心在注水过程中的动态毛管效应
        4.2.1 实验流程
        4.2.2 实验结果
    4.3 界面张力和润湿性对动态毛管效应的影响
        4.3.1 表面活性剂的选用
        4.3.2 实验过程
        4.3.3 实验结果
    4.4 流体黏度和密度对动态毛管效应的影响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结果
    4.5 驱替压差的影响
        4.5.1 实验方法
        4.5.2 实验结果
    4.6 各种力的作用机理
        4.6.1 重力的影响
        4.6.2 驱替过程中的微观界面作用力
        4.6.3 各种力对流体运动的影响
    4.7 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流体的运动特征及机理
        4.7.1 有效渗流空间
        4.7.2 润湿滞后现象
    4.8 动态毛管效应的控制因素分析
        4.8.1 裂缝的作用实质
        4.8.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实质
        4.8.3 黏度和密度的作用机理
        4.8.4 驱替压差的作用实质
    4.9 动态毛管效应的作用机理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态毛管效应的模型表征
    5.1 动态毛管效应宏观表征模型
        5.1.1 模型的建立
        5.1.2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5.1.3 动态毛管压力
    5.2 动态毛管效应微观表征模型
        5.2.1 水动力学模型
        5.2.2 分子动力学模型
        5.2.3 润湿滞后系数
        5.2.4 润湿滞后系数敏感性分析
    5.3 相对渗透率的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动态毛管效应在工程中的应用
    6.1 产量模型
        6.1.1 单相流体在毛管中流动的模型
        6.1.2 多孔介质产量模型
        6.1.3 注水采出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6.2 单井产量评价
        6.2.1 毛管压力的计算
        6.2.2 单井产量模型
        6.2.3 数值模拟软件建模方法
        6.2.4 单井产量评价实例
    6.3 考虑动态毛管效应的井网单元生产指标评价
        6.3.1 模型的建立
        6.3.2 计算结果
    6.4 需考虑动态毛管效应的临界条件确定
        6.4.1 研究对象
        6.4.2 生产评价结果
        6.4.3 需考虑动态毛管效应的临界条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8)鲁克沁区块氮气泡沫驱工艺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泡沫驱油技术应用
        1.2.2 国内外氮气驱油技术应用
        1.2.3 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地质概况及开发现状
    2.1 鲁克沁区块概况
    2.2 油藏基本地质特征
        2.2.1 储层物性特征
        2.2.2 储层敏感性特征
        2.2.3 油藏类型
        2.2.4 流体性质
    2.3 鲁克沁区块开发现状
        2.3.1 开发阶段划分
        2.3.2 先导试验区开发现状
        2.3.3 扩大试验区开发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氮气泡沫驱适应性分析
    3.1 氮气泡沫驱作用机理
    3.2 影响因素的分析
        3.2.1 材料性能的影响
        3.2.2 油藏地质参数的影响
        3.2.3 注入工艺参数的影响
    3.3 氮气泡沫驱可行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泡沫剂筛选
    4.1 泡沫剂的种类
    4.2 泡沫剂的评价方法
    4.3 泡沫剂筛选
        4.3.1 泡沫剂筛选方案
        4.3.2 泡沫剂初选
        4.3.3 泡沫剂的界面张力
        4.3.4 耐温性评价
        4.3.5 耐矿化度评价
    4.4 泡沫剂浓度优选
    4.5 本章小结
5 工艺参数优化
    5.1 数值模拟参数及模型的建立
        5.1.1 数值模拟参数
        5.1.2 模型的建立
    5.2 注入方式优选
    5.3 工艺参数优化
        5.3.1 泡沫液速度优化
        5.3.2 氮气速度优化
        5.3.3 气液比优化
        5.3.4 注入时机优化
        5.3.5 注入量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氮气泡沫驱现场应用
    6.1 氮气泡沫驱注入工艺设计
    6.2 效果评价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粘度变化对稠油相对渗透率曲线影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获得方法
        1.2.2 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因素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稠油性质及油-水界面性质参数的研究
    2.1 稠油性质评价
        2.1.1 原油组成测定
        2.1.2 原油粘度测定
        2.1.3 稠油流变性研究
    2.2 油-水界面性质评价
        2.2.1 油-水界面张力测定
        2.2.2 岩石润湿性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稠油-水两相渗透率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法对油水相渗曲线的影响研究
        3.1.1 非稳态法
        3.1.2 稳态法
        3.1.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3.2 地层油、地面油对油水相渗曲线的影响研究
        3.2.1 地层油-水相渗曲线
        3.2.2 地面油-水相渗曲线
        3.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温度对油水相渗曲线的影响研究
        3.3.1 普通稠油-水相渗曲线
        3.3.2 特稠油-水相渗曲线
        3.3.3 超稠油-水相渗曲线
    3.4 油相组成对油水相渗曲线的影响研究
        3.4.1 同种原油稀释不同程度
        3.4.2 不同类型的原油
    3.5 油水粘度比对油水相渗曲线的影响研究
        3.5.1 相同油水粘度比
        3.5.2 不同油水粘度比
    3.6 界面张力对油水相渗曲线的影响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稠油-水两相渗透率影响因素数学描述研究
    4.1 稠油-水相渗曲线回归模型的优选
    4.2 稠油-水相渗曲线经验公式的建立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历

(10)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渗流规律及应用研究 ——以唐80区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气泡沫驱渗流特征
        1.2.2 泡沫体系作用机理模型
        1.2.3 空气泡沫驱矿场应用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唐80区块地质和开发特征
    2.1 储层构造和沉积特征
    2.2 油藏物性和流体特征
    2.3 储层非均质性
    2.4 区块开发效果分析
        2.4.1 水驱阶段开发特征
        2.4.2 空气泡沫驱阶段开发特征
    2.5 开发存在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储层流体分布特征
    3.1 基于树状分叉网络的低渗储层孔隙分布
    3.2 空气泡沫驱节点孔隙模型微观流体分布
        3.2.1 剩余油微观阻力
        3.2.2 水驱过程流体分布
        3.2.3 空气泡沫驱过程流体分布
    3.3 空气泡沫驱树状分叉网络模型储层流体分布
        3.3.1 不同驱替阶段储层流体分布
        3.3.2 气液多轮次交替注入下的流体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气泡沫驱封堵能力与渗流特征研究
    4.1 空气泡沫驱泡沫封堵能力及影响因素
        4.1.1 流体渗流通道模型
        4.1.2 空气泡沫流体流度表征
        4.1.3 空气泡沫流体表观粘度表征
        4.1.4 空气泡沫流体相对渗透率
        4.1.5 阻力因子计算模型
        4.1.6 影响封堵效果的敏感性评价
    4.2 多轮次气液交替注入对流体相渗的影响
        4.2.1 多轮次气液交替注入相对渗透率基础理论
        4.2.2 多轮次交替注入对圈闭气含量的影响
        4.2.3 多轮次交替注入对气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4.2.4 多轮次注入交替周期对气相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4.3 目标区块多轮次交替注入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与优化
    5.1 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数值模拟
        5.1.1 基于测井资料的精细地质模型建立
        5.1.2 空气泡沫驱数值模型建立及历史拟合
    5.2 空气泡沫驱影响因素评价及参数优化设计
        5.2.1 注入限压对空气泡沫驱效果影响
        5.2.2 注入气液比对空气泡沫驱效果影响
        5.2.3 注入速率对空气泡沫驱效果影响
        5.2.4 交替周期对空气泡沫驱效果影响
        5.2.5 注入参数综合影响程度和优化设计
    5.3 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低张力体系油水相渗特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压力梯度油水相渗曲线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状态及应用研究[J]. 唐磊,郑祖号,陈科,何伟,张旭东,张露,张伟. 当代化工, 2021(10)
  • [2]延长组长7致密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影响因素及评价[D]. 朱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3]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储层渗流机理及能量补充方式研究[D]. 李斌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4]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及分类评价研究[D]. 徐永强. 西北大学, 2019(04)
  • [5]稠油碱/表面活性剂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及驱油机理研究[D]. 雷力川.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胜利油区稠油油藏蒸汽驱相渗特征研究[D]. 王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7]低渗致密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动态毛管效应特征研究及应用[D]. 李颖. 西南石油大学, 2018
  • [8]鲁克沁区块氮气泡沫驱工艺参数优化研究[D]. 闫茜. 重庆科技学院, 2018(02)
  • [9]粘度变化对稠油相对渗透率曲线影响实验研究[D]. 王守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渗流规律及应用研究 ——以唐80区块为例[D]. 陈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标签:;  ;  ;  ;  

低压系统油水相渗透率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