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一、试论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庆[1](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黄丽娟[2](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时下,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行为举止等等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社会发展趋向、社会动态进程、时代精神变迁的“感应器”和“晴雨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仍然存在着诸如利益多元依旧明显、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生态环境仍有破坏、贪污腐败仍有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各种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提供口实,并为其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节,正处于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重要阶段,极易被新媒体包裹的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而不察觉。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控制等功能。”①社会思潮与新媒体“携手同行”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亲民、平等、渗透、无障碍等。这些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特点进行广泛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的普及,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反过来又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影响。“思想催生行为、激发行为,也限定行为。”①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将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因此,本研究从新媒体和社会思潮基本概念入手,研究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影响。通过开展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影响的表象和本质,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经验教训。最后,思考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尝试破解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文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本章主要从国内及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出发,阐释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12种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第二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1724份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主要是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第三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本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论述。一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四个方面;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四种主要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三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分析。即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实问题为重点,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同原因,主要包括国际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新媒体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等五个方面。第四章,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教训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这一部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其次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训反思。再次是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反思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吸取教训。最后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借助媒体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借鉴。第五章,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五个方面原因,从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和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凝聚价值目标共识、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遵循思政工作“三大规律”并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新媒体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能拓展的研究及未来的展望。

朱嘉丽[3](2020)在《儒家“五常”视角下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网络直播备受“网生代”大学生的青睐,在提供娱乐和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必须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也是当前应对网络直播对大学生影响的现实需求。由此,积极应对网络直播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同时借助网络直播的媒介力量,突破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固有藩篱,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在网络直播的场域中,人们所反映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本质上是经过民族文化熏陶和形塑了的内在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的对视和冲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儒家“五常”思想是历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群体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时代价值。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儒家“五常”为视角,探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带来多方面的正值效应,体现在增强大学生的主体价值意识,开阔认知价值视域和丰富价值交往方式,并可以成为价值观培育的新载体。另一方面,从儒家“仁义礼智信”五个角度探索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消极影响,体现在冲击大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认同,强化功利主义价值倾向,诱导自由主义价值选择,消解诚信文明价值信仰和降低审美价值判断能力。在厘清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基础上,从传播媒介环境、传播内容和受众三个方面分析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并结合儒家“五常”的内在逻辑关系,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外建“礼”“义”“信”,加强网络直播环境的净化与重构,营造清朗的网络直播空间。立“仁”之本,提高主流价值观直播媒介供给能力和内容吸引力,促进主流价值观教育形式改革,提升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果。重“智”之为,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律意识,以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希望通过发挥社会各方合力,建设好、治理好、利用好网络直播媒介,引导大学生理智看待网络直播,在社会主流价值观指引下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王月[4](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为网络使用最多最活跃的群体,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得各种大量的信息。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的复杂性,网络中搀杂着虚假信息、欺诈信息、垃圾信息、色情信息等各种不良信息内容,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较为模糊、网络道德情感较为淡化、网络道德行为较为失范等问题的出现,这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式不断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本文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为研究视角,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以重庆市几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在实证研究部分加入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为研究主题,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以问题思维为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相关研究。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为绪论,该章是本研究的前提条件;第二章对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为后面的研究提了理论依据;第三章为实证研究部分,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调查及分析,提出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与第三章存在的问题相对应,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章与第三章的问题和第四章的原因分析相对应,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网络道德观,促进网络空间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张鹏飞[5](2020)在《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案例也越发的频繁,特别是网络中纷杂的信息正耳濡目染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现在的青年大学生已经离不开网络的辅助,大学生更是处于一种手机不离身的状态,如果不能为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素养观念,大学生就会是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主要群体。然而,用辩证的方法看待网络的发展是具有两面性的:有益的是网络媒体为大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生活平台,有害的是网络媒体在传播中也有一些不良的资讯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最为典型的就是大学生在不同网络活动时行为失范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问题有着合理的认知,探索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和引导对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论文除结论部分,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论题的学术研究背景及其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研究综述、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等内容;第二章主要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理论阐释,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全面发展理论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相关论述(包括毛泽东等领导人关于道德建设的论述)为基础,同时借鉴西方“道德自律”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慎独”修身思想、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关于人的道德自律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找到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现实路径;第三章主要对在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现状进行实证数据分析,进而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状况。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现状的频率分析和差异分析,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找到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提升的原因提供可靠支撑;第四章主要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现状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教育者、受教者、高校和网络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具体因素,为完善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对策研究奠定基础;第五章则主要研究能够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有效对策,依据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和任务,寻找能够使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提升的切实有效方法,并与时俱进持续为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工作提供方法。

郝田田[6](2020)在《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新媒体得到快速普及与应用。大学生思维活跃,极易感知新鲜事物,尝试全新体验,已成为互联网、各类移动媒体和手机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如今,各类媒体的应用迎合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状况,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前提下,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积极探索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当前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研究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概述,此部分厘清了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阐述了新媒体的类型及特点,介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第三部分为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状况。从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等方面介绍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主体地位受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灌输模式受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我把控能力受到挑战等方面阐述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媒介素养不强等方面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原因;第四部分为相关对策,从相关部门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和制度建设、提高教育主客体的新媒体素养等方面来阐述运用新媒体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郭倩蓉[7](2020)在《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生态建设,致力于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网络舆论暴力、网络诈骗等不良现象充斥着整个网络。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其网络舆论空间的发展好坏更是事关青年学生的思想康健、人生道路发展。因此,如何净化高校网络舆论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迫在眉睫。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论的重要主体之一,其网络责任意识的培育对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以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如何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为出发点,借助案例分析、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法,阐明当前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所取得的发展成效、现存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着重以问题入手,分别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制度建设、监督管理以及教育合力等诸方面提出可行性举措;并将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内容参照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构成要素进行细致性划分,涵盖大学生网络主体责任认知、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大学生维护网络秩序的责任意识三个层面,为针对性开展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提供实践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更好地在这一生态环境中实现大学生责任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

邓君睿[8](2020)在《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手机由于功能丰富、使用便捷而深受大学生群体的依赖和认可,但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特别严重,本文将此现象归结为“手机依赖症”现象。大学生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过度使用手机,不同层面地影响到了高校学风建设。在手机大量普及的今天,禁止手机使用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扭转观念和思路,科学理性地面对和处理“手机依赖症”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所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展开详细研究。旨在阐述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分析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策加强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课题的现实背景,阐述了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阅读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将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此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一部分是高校学风建设与“手机依赖症”概述。通过阐述学风、学风建设、“手机依赖症”等相关问题,为高校学风建设现状调查提供观察维度。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调查“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首先从大学生视角进行问卷调查,围绕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大学生学风现状、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建议三个维度展开。然后对三所高校的15名教育工作者进行访谈,交流了“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现状、高校学风建设情况。第三部分是“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总结与分析。问题包括了大学生学风状态亟需改善、课堂教学纪律秩序有待提升、教育管理活动效果差强人意、管理者对手机依赖现象认识不深入、外部环境不利于高校学风建设五方面问题,阐明了“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从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完善学风管理制度保障、深化手机使用的科学引导、完善学术诚信文明建设、营造减少手机依赖负面影响的外部环境五方面提出合理建议。研究表明,“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学风状态、身心健康形成冲击,对高校教育目标实现、教学管理工作形成挑战。本文认为面对这种挑战,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核心目标,遵循高校学风建设基本规律,努力提高“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黄莉[9](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产生的一种情感依附与心理归属,是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对政治体系产生的强烈信仰,在行动上更加规范与自律,以使自身政治行为与所信仰的政治体系要求之间尽可能地保持一致。政治认同无论是对社会成员还是政治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群体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青年基础,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力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稳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是否光明。因此,研究大学生政治认同对维系和增强我国的政治认同以及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期与深水区,国际国内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凸显。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各种新媒体异军突起,一方面凸显了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渠道与途径,使得公民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念、政治行为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政治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使之趋于复杂化。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网民群体最易受到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及其环境的影响,其政治认同状况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简言之,作为网民重要群体的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景象,这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新媒体作用。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新媒体在治国理政、定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景象,积极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们应当以立德树人原则为基础,利用新媒体化解负效应、善用新媒体传播好声音、巧用新媒体凝聚新共识,找到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正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出合格人才。本文从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概念入手,将大学生政治认同划分为政治价值认同、政治实体认同、政治工具认同和政治效能认同四个具体维度,并从上述四维度出发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政治认同四维度上表现出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概括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状况与双重变化。从总体状况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在主流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谓认可与质疑交织。这种现状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它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政治认同出现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双重变化。从积极方面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态度从消极型转向积极型,认同类型从潜藏型转向主动选择型;从消极方面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出现了明显的虚假认同趋势,且政治信仰弱化加剧,政治认同状态更具暂时性与易变性。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全球化不良影响经由新媒体凸显、社会转型问题被新媒体放大、新媒体自身固有特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非有效引导,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变化等,都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结合我国在不同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国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民众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政治认同的规律,并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大致对应,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分别是:其一,新媒体环境下以“四个自信”引领大学生政治认同;其二,新媒体环境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以消解全球化不良影响;其三,新媒体环境下深化改革为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创造条件;其四,高度重视并正确管控新媒体;其五,正确对待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其六,改善新媒体下的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任小琴[10](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我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得到极大的发展,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被提上日程之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事实上,让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一贯的追求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政府的工作报告越来越多地提到“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事业,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幸福这个终极目的,发现大学生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一章、第二章为此进行了理论准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模式的设定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做前期准备。第二章对幸福观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幸福观、幸福观养成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为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三章是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之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时代背景”是首要考察的环节。幸福观养成教育要确立目标,除了传统意义和普适意义上的目标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时代性目标,即幸福观养成教育需与中国梦、核心价值体系、健康财富观、市场文化等融合起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国当前的时代存在很多机遇,当然也有来自教育客体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历史考察”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治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经济转型期以经济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则回归当代,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少,与其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幸福感总体并不十分强烈;在对幸福的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偏差;在追求幸福的路径、方式、受挫反应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态度。此外,在幸福观认知领域、追求领域、享有领域的养成教育上,我国采取的通常做法是不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境。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五元分析模式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五元分析。首先,从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起引领的作用;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应当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上有积极的影响;再次,从高校的层面,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家庭应助推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内化;第五,从大学生个人的层面,个人作为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内因和受益者,必须有能力和有觉悟进行自省。这五个方面的应然和实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探索了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章在国内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分析国外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做法、经验和借鉴。选择美国、英国、法国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三个国家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基本举措,研究起主要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在五元视角下可以反思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对策章,基于上述对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目标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结合五元分析的结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上的具体设计。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层面的设计。政府当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当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从财富分化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从多元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第三,从高校的层面。高校当走出认识误区,设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群体,依托心理科学,进行科际整合,完善现实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发展体验式与价值选择式教学。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应大力推行家长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第五,从个人的层面。个人当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自觉意识;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提高精神境界和需要层次。第七章主要针对五元要素之间要互动起来,形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二、试论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2 舆论引导理论
        2.3.3 道德建设理论
        2.3.4 理性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4.2 同伴关系因素
        4.2.1 不良交往对象
        4.2.2 不良交往内容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4.4 学校因素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4.4.3 教育管理缺位
    4.5 社会环境因素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4.6 网络社会因素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4.7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6.4.5 净化网络空间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㈠选题缘由
        ㈡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㈠国内研究
        1. 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 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3. 有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4. 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有关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㈡国外研究
        1. 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
        2. 关于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㈠研究创新
        ㈡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
        二、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
        一、 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社会思潮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
        一、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者
        二、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
        三、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再传播者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
        一、 问卷设计说明
        二、 问卷调查说明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调查的情况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的具体情况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
        一、 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
        二、 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
        三、 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
        四、 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世界观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观
        (一) 淡化大学生政治情感
        (二) 动摇大学生政治意志
        (三) 颠覆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 瓦解大学生政治信念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
        一、 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
        二、 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
        三、 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
        四、 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 国际原因:社会思潮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二、 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以某些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影响大学生
        三、 教育原因:社会思潮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局限影响大学生
        四、 新媒体原因: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特点影响大学生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打造的“网络舆论场”影响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 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二、 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三、 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节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教训反思
        一、 国内舆论失控:苏联解体中的殷鉴昭示
        二、 西方操控媒体:东欧剧变中的惨痛教训
    第三节 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警醒
        一、 维基革命:突尼斯政治动乱中新媒体为助推器
        二、 推特助力:埃及国家政变中新媒体变身组织者
    第四节 发达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经验教训
        一、 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武器
        二、 公众观点塑造:媒体是英国塑造公众观点的重要工具
        三、 教化教育推进:媒体是德国推进教化教育的特殊载体
        四、 普罗大众动员:媒体是法国动员民众斗争的主要战场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并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
        二、 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价值引领:在凝聚价值目标共识中应对意识形态渗透
        一、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二、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三、 用浩然正能量引导多元社会思潮
        四、 用豁达包容心对待多元社会思潮
    第三节 回应现实:在回应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一、 提高因事而化的针对性
        二、 增强因时而进的时代性
        三、 彰显因势而新的鲜活性
    第四节 守正创新:在遵循规律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补齐教育短板
        一、 遵循和运用“三大规律”以做好思政工作
        二、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三、 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四、 以“三进和两入”为目标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第五节 化堵为疏:在用好新媒体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
        一、 创新宣传理念以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二、 创新宣传手段以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三、 创新基层工作以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
        四、 创新新媒体监管以清朗网络舆论空间
    第六节 提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应对能力
        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三、 积极与各种新媒体上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一、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主持课题
    三、 参与课题

(3)儒家“五常”视角下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阐述
    第一节 儒家“五常”思想
        一、儒家“五常”思想的内涵
        二、儒家“五常”思想的内在关系
        三、儒家“五常”思想的价值定位
    第二节 大学生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含义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含义
        三、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四、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网络直播
        一、网络直播的含义
        二、网络直播的类型
        三、网络直播的基本属性
        四、网络直播的传播特性与大学生心理的契合
第二章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第一节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一、增强大学生的主体价值意识
        二、开阔大学生的认知价值视域
        三、丰富大学生的交往价值方式
        四、拓宽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载体
    第二节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一、“人”与“己”的认知错位,冲击大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认同
        二、“义”与“利”的关系失衡,强化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倾向
        三、“礼”与“序”的定位不明,诱导大学生自由主义价值选择
        四、“信”与“诚”的缺失危机,消解大学生诚信道德价值信仰
        五、“智”与“娱”的混淆不清,降低大学生审美价值判断能力
第三章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第一节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直播环境混乱无序,监督管理制度尚不规范
        二、高校引导干预力度不足,价值观教育形式待改进
        三、大学生自身心智欠成熟,网络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第二节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对策研究
        一、外建“礼义信”,加强网络直播环境的净化与重构
        二、立“仁”之本,促进主流价值观教育形式改革
        三、重“智”之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致谢
附件: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4)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2.1.2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
        2.2.1 教育内容的特定性
        2.2.2 教育对象的自律性
        2.2.3 教育方式的多样牲
    2.3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3.1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2.3.2 有利于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发展
        2.3.3 有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2.3.4 有利于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4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
        2.4.1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4.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领域的探索实践
        2.4.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5.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2.5.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
        2.5.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内容
        3.1.4 调查过程
    3.2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3.2.1 网络道德认知较为模糊
        3.2.2 网络道德情感较为淡化
        3.2.3 网络道德行为较为失范
    3.3 教育者存在的问题
        3.3.1 教育者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较陈旧
        3.3.2 教育者现有的媒介素养和能力尚不足
        3.3.3 教育者应有的网络地位和影响显弱化
    3.4 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3.4.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环境氛围不浓厚
        3.4.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人才队伍不稳定
        3.4.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机制体系不健全
    3.5 其它层面存在的问题
        3.5.1 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网络监管力度不够
        3.5.2 社会尚未形成较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
        3.5.3 家庭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重视程度偏低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自律相对欠缺
        4.1.1 信息多元化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偏差
        4.1.2 交流虚拟化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淡化
        4.1.3 空间自由化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4.2 教育者网络道德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相对不足
        4.2.1 教育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认知不足
        4.2.2 教育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素养和能力提升不够
        4.2.3 教育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注和指导参与不多
    4.3 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相对滞后
        4.3.1 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晰
        4.3.2 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人才培养不重视
        4.3.3 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工作体系不规范
    4.4 网络道德教育外部环境的合力相对弱化
        4.4.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及政府监管职能发挥不佳
        4.4.2 社会关注和参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4.4.3 家庭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影响和实际培养不足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5.1 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意识和自律水平
        5.1.1 理论学习: 提升自身的网络道德认知和辨识能力
        5.1.2 榜样示范: 强化自身的网络道德情感和责任意识
        5.1.3 自我教育: 规范自身的网络道德行为和自律表现
    5.2 提升教育者网络道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5.2.1 理念更新: 实现现实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5.2.2 思路创新: 实现教育内容调整和教育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
        5.2.3 能力提升: 实现网络媒介素养和网络教育能力的有机融合
    5.3 建立学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常态化体系
        5.3.1 文化载体: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建设
        5.3.2 活动载体: 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行为能力
        5.3.3 管理载体: 打造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队伍
    5.4 形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外部环境的正合力
        5.4.1 完善国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法规和监管
        5.4.2 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注和参与
        5.4.3 提升家庭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预期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5)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道德的内涵
        (二)网络道德素养的内涵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相关论述
        (一)毛泽东对道德建设的论述
        (二)邓小平对道德建设的论述
        (三)江泽民对道德建设的论述
        (四)胡锦涛对道德建设的论述
        (五)习近平对道德建设的论述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研究的思想借鉴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
        (二)西方“道德自律”思想
    注释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及频率分布
        (一)关于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的样本分布
        (三)问卷的信度分析
        (四)问卷的整体频率分布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状况的频率分析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状况的积极方面
        (一)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的标准
        (二)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较强
        (三)大学生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能做出理性判断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存在冷漠现象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存在诚信缺失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较差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重视程度和教育内容有待改进
        (一)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不够重视
        (二)高校网络道德素养教育内容难以吸引大学生
    二、多元文化环境和网络资讯信息的不利影响
        (一)网络资讯误导不利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教育
        (二)多元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网络道德素养
    三、大学生主体意识和心理人格有待正确引导
        (一)大学生网络主体辨别能力有所缺失
        (二)大学生个体心理人格需及时正确的引导
    注释
第五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引导对策
    一、充分发挥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明晰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教育理念
        (二)强化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思想领导
        (三)健全高校学生网络平台监管机制
    二、运用多重方式激发大学生主体自觉性
        (一)引导大学生主动了解网络道德素养信息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律能力
        (三)筑牢大学生正确网络道德防线
    三、优化高校网络道德素养教育者队伍
        (一)增强教育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二)提高教育者的网络运用能力
        (三)创新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教育方式
    四、推动新型的家庭监督协同模式
        (一)携手家庭共同建设良好网络空间
        (二)有效干预矫正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三)疏导矛盾形成健康网络人格品质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6)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依据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的创新点
二、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新媒体
        2.思想政治教育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媒体的类型及特点
        1.新媒体的分类
        2.新媒体的特点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元化特点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身份双重性特点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丰富性特点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状况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充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3.提升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4.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主体地位受到挑战
        2.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灌输模式受到挑战
        3.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我把控能力受到挑战
        4.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受到挑战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不高
        2.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3.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媒介素养不强
        4.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不足
四、运用新媒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和制度建设
        1.政府应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来规范新媒体的使用
        2.社会应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力度
        3.高校应加强对新媒体使用情况的预警和引导
    (二)提高教育主客体的新媒体素养
        1.提高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
        3.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三)运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和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方法和模式
        2.运用新媒体技术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3.运用新媒体技术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体系
    (四)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
        1.建立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主题网站
        3.借助新媒体资源优势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理论概述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概述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内涵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内容构成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特点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概述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概述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内容构成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特点
第二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依据与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学说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年责任意识培育的相关论述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青年责任意识培育的相关论述
        (四)人的主体性对构建网络舆论生态重要性的相关论述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实条件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为培养个体责任意识创造新平台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不断提高为责任意识培育提供新思路
        (三)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实施为培育网民责任意识提出新要求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锤炼品德修为,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二)有利于净化舆论环境,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延伸育人空间,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四)有利于健全人才培养,实现国家复兴发展
第三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状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有成效
        (一)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整体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能动性日益增强
        (三)培育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媒介平台不断扩展
        (四)培育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存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自我培养不足
        (二)高校网络责任意识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三)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四)网络监管模式发展水平不成熟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二)直接原因:教育能力不足和网络自身潜在负面影响的存在
        (三)内部原因:特定阶段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征的影响
第四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路径选择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基本原则
        (一)主导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渗透性原则
        (四)实践性原则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具体举措
        (一)提升大学生自身网络媒介素养,明确价值引领方向
        (二)健全高校网络责任意识教育体系,积极发挥教育者作用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网络责任意识教育合力
        (四)加强网络社会交往共同体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高校学风及学风建设的研究
        2.关于“手机依赖症”的内涵及表现研究
        3.关于“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及对策研究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
一、高校学风建设与“手机依赖症”概述
    (一)高校学风建设
        1.学风的内涵
        2.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
        3.高校学风建设的特点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
        1.“手机依赖症”概念界说
        2.“手机依赖症”影响表现
        3.“手机依赖症”产生原因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高校学风建设目标的适应性
        2.有利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内容的规范性
        3.有利于提升高校学风建设方法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
        1.调查原则
        2.问卷设计思路
        3.调查方法及内容
        4.调查对象
    (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维度调查结果
        2.“手机依赖症”下的大学生学风现状调查结果
        3.“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及建议维度调查结果
    (三)现状分析
        1.“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大学生主体学习状态
        2.“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3.“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
    (一)大学生学风状态亟需改善
        1.手机使用不规律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2.手机不良信息开放导致价值观畸形
        3.手机科技成瘾导致学术诚信危机
    (二)课堂教学纪律秩序有待提升
        1.手机功能诱惑导致“隐形逃课”频发
        2.手机管理不当导致课堂教学秩序失范
    (三)教育管理活动效果差强人意
        1.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大学生需求现状
        2.教育方式无法获得大学生内心认可
    (四)管理者对“手机依赖症”影响认识不深入
        1.忽视了“手机依赖症”背后心理动机
        2.低估了“手机依赖症”带来的挑战
    (五)外部环境不利于高校学风建设
        1.家庭不重视大学生手机教育
        2.手机信息执法监督力度不够
        3.社会上手机依赖风气较严重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强化自我管理
        1.强化自我教育预防手机依赖
        2.科学合理规划手机使用时间
    (二)完善学风管理制度保障
        1.完善学风组织管理建设
        2.完善学风监督责任建设
        3.完善学生弹性学制建设
        4.完善学风评价体系建设
    (三)深化手机使用的科学引导
        1.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引导健康思想价值观
        2.给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升社会责任意识观
        3.培育手机媒介综合化素养,提高信息化教育水平
        4.开展手机教育主题化活动、创设网络兴趣学习群
    (四)加强学术诚信文明建设
        1.加快学术诚信机制建设
        2.培养学生学术诚信意识
        3.建立手机诚信信息档案
    (五)营造减少手机依赖影响的外部环境
        1.政府加强手机文化及网络生态监管
        2.家庭应该以优良家风促进学风建设
        3.社会要提供积极支持助力学风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㈠理论意义
        ㈡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㈠国外研究现状
        ㈡国内研究现状
        ㈢研究成果评析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及重、难点
        ㈠可能的创新点
        ㈡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六、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一节 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及其社会功能
        二、新媒体环境
        三、我国新媒体与网民的发展
        四、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新媒体的重视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认同概述
        一、政治认同及其具体维度
        二、大学生与政治认同
        三、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一、新媒体是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状况说明
        一、问卷编制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维度分析
        一、政治价值认同方面:坚定与迷茫共存
        二、政治实体认同方面:忠诚与困惑同在
        三、政治工具认同方面:肯定与否定交织
        四、政治效能认同方面:认可与质疑相随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情况分析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情况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双重变化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全球化不良影响经由新媒体凸显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全球化引发主权观讨论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全球化引发价值观冲突破坏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全球化引发制度比较降低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二节 社会转型问题被新媒体环境放大降低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经济转型引发的社会问题被新媒体放大减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政治建设问题借助新媒体凸显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思想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剧烈碰撞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社会转型引发的不公经由新媒体放大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三节 新媒体自身固有特点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巨大
        一、去中心化传播特点降低大学生对我国政治的权威认同
        二、碎片化阅读方式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综合判断能力
        三、传播多样化带来的反向信息滋生销蚀大学生的理性政治认同
        四、新媒体话语差异消解大学生对我国政治的感性认同
    第四节 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非有效引导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不小
        一、“两个舆论场”冲突阻碍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官方对网络舆论引导的弱化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五节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变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显着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下降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显着
        二、社会教育多样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突出
        三、学校教育更加开放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家庭教育非理性现象凸显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四章 国内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我国应对媒体变化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
        一、我国在不同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考察
        二、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经验
        三、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教训
    第二节 国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民众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
        一、发达国家重视利用新媒体促进民众政治认同的经验
        二、部分国家忽视媒体作用导致民众政治认同降低的教训
        三、国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民众政治认同经验教训所涵盖的启示
    第三节 国内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政治认同的规律探寻
        一、建立利益认同是增强政治认同的根本前提
        二、加强国家引领是增强政治认同的有效手段
第五章 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以“四个自信”引领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新媒体环境下坚持道路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价值导向
        二、新媒体环境下坚持理论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行动指南
        三、新媒体环境下坚持制度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根本保障
        四、新媒体环境下坚持文化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思想支撑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以消解全球化不良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下努力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的认同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注重在实践中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注意加强马克思主义体系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深化改革为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创造条件
        一、深化经济发展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奠定物质与利益基础
        二、加强政治建设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有效保障
        三、弘扬主流文化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精神指引
        四、提高政府公信力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有效手段
    第四节 高度重视并正确管控新媒体
        一、加强新媒体伦理道德建设形成自我约束
        二、加强与优化新媒体行业法律规范化管理
        三、提升主流媒体在新媒体中的思想舆论引导能力
        四、努力实现新媒体舆论传播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结合
    第五节 新媒体环境下正确对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巩固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利用新媒体努力打通“两个舆论场”提高舆论引导力
        二、加强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增强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宣传方式的吸引力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六节 改善新媒体下的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提升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改善新媒体下社会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改善新媒体下学校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改善新媒体下家庭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10)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观点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分析模式的设定
        1.4.1 模式依据
        1.4.2 模式设计
        1.4.3 模式验证
    1.5 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厘定
        1.5.2 理论基础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准备
    2.1 幸福观的理论资源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2.1.3 西方的典型幸福观
    2.2 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2.2.1 幸福观的结构
        2.2.2 幸福观的特征
        2.2.3 幸福观的功能
    2.3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建构
        2.3.1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构成
        2.3.2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
    3.1 时代背景
        3.1.1 新时代赋予的目标要求
        3.1.2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3.1.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存在的机遇
    3.2 历史考察
        3.2.1 计划经济时期政治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2 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3 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3 现实状况
        3.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3.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分析
    4.1 政府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1.1 应然要求
        4.1.2 实然状况
        4.1.3 问题原因
    4.2 社会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2.1 应然要求
        4.2.2 实然状况
        4.2.3 问题原因
    4.3 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3.1 应然要求
        4.3.2 实然状况
        4.3.3 问题原因
    4.4 家庭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4.1 应然要求
        4.4.2 实然状况
        4.4.3 问题原因
    4.5 个人层面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4.5.1 应然要求
        4.5.2 实然状况
        4.5.3 问题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1 基本举措
        5.1.1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2 英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3 法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2 主要特点
        5.2.1 广泛渗透性
        5.2.2 目标淡化性
        5.2.3 科际整合性
        5.2.4 价值选择性
        5.2.5 交流对话性
        5.2.6 现实实用性
    5.3 经验借鉴
        5.3.1 政府层面: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3.2 社会层面:影视与文化的反思借鉴
        5.3.3 高校层面:校内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5.3.4 个人层面:实践体验的反思与借鉴
        5.3.5 家庭与个人层面:宗教思想的反思与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设计
    6.1 政府层面的设计
        6.1.1 定位: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
        6.1.2 导航: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
        6.1.3 纠偏: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
        6.1.4 提升: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
    6.2 社会层面的设计
        6.2.1 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
        6.2.2 从社会文化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
        6.2.3 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
        6.2.4 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
        6.2.5 从社会现象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
        6.2.6 从社会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
    6.3 高校层面的设计
        6.3.1 认识前提:走出认识误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6.3.2 目标设定:设立目标体系,贯穿奋斗幸福观
        6.3.3 客体细分:细化目标群体,分层实施幸福观教育
        6.3.4 渠道优化:思政主渠道与科际整合结合
        6.3.5 保障支撑:现实对接与学科设置相结合
        6.3.6 实效提升:依托心理科学,提升幸福观教育实效
    6.4 家庭层面的设计
        6.4.1 大力推进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6.4.2 多维度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6.4.3 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
    6.5 个人层面的设计
        6.5.1 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的自觉意识
        6.5.2 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
        6.5.3 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
        6.5.4 提高精神境界与需要层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五元互动做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7.1 五元静态配合织育人之网
        7.1.1 五元各司其职
        7.1.2 五元内外结合
    7.2 五元动态协调育幸福之人
        7.2.1 五元互相渗透
        7.2.2 五元互利共生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调查
    附录二 五元分析模式各层次的实然状况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试论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D]. 黄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3]儒家“五常”视角下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 朱嘉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 王月.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 [5]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D]. 张鹏飞.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郝田田. 渤海大学, 2020(05)
  • [7]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D]. 郭倩蓉. 兰州大学, 2020(11)
  • [8]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的调查[D]. 邓君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 黄莉.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10]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任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