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和非营养因素对动物蛋白周转的调节

营养和非营养因素对动物蛋白周转的调节

一、营养和非营养因素对动物蛋白质周转的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王光辉,杨连玉,宫世平,刘博,张庆华[1](2021)在《肉牛肌内脂肪的沉积机制及其营养调控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牛肉的肌内脂肪(IMF)含量与肉品质(嫩度、多汁性、风味)呈正相关,而大理石花纹丰富(富含IMF)的牛肉通常来源于饲喂高水平谷实饲料和育肥周期较长的肉牛(30月龄或以上),这种投入产出比较低的模式限制了我国肉牛产业生产高品质牛肉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肉牛肌内脂肪沉积、合成代谢以及营养因素对IMF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就肌内脂肪细胞发育、合成和降解代谢以及日粮淀粉生糖效率、脂肪消化吸收和维生素等营养因素对IMF沉积的影响展开综述,为肉牛IMF沉积的营养调控提供参考。

冯定远[2](2021)在《构建传统日粮配合技术体系升级版“平衡日粮”及其应用的若干思考》文中提出"全价日粮"配制考虑了动物营养需要的全面性和平衡性,在一定条件下保证了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但全价日粮对非营养因素在消化道与营养成分的互作关注不多,影响了全价日粮的稳定性,特别是无抗日粮尤为明显。日粮的理化、生化和生物活性成分等非营养因素在消化道直接影响营养的消化、吸收和肠道的消耗,同时也影响肠道功能和健康。其中重要的因素包括酸碱度、电解质平衡值、黏稠度与流动性、微生物菌群、内源酶与外源酶、免疫作用和氧化还原特性等,其特性与功能过低或偏高都影响肠道完整性和功能发挥,最终影响日粮效果而导致动物健康与生产性能下降。同时兼顾营养平衡与理化、生化及生物活性因子平衡的"平衡日粮"是未来饲料配制与日粮配方技术的发展方向。"平衡日粮"的理念或技术体系有明确的范围与内容,可以量化并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饲料养殖实践中应用。

刘探照[3](2020)在《日粮对泌乳奶牛代谢蛋白转化效率和产奶量影响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蛋白质营养在奶牛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的蛋白质饲料资源较为匮乏,所以有必要对蛋白质资源进行更加合理与高效的利用。研究表明,通过改变日粮营养配比可以提高蛋白的利用效率,但是这也可能会对奶牛产奶性能造成影响。本研究利用荟萃分析,探究日粮对代谢蛋白转化效率和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期望能在满足奶牛泌乳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蛋白资源的浪费,对奶牛的日粮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70篇外文核心期刊文献,共计310个日粮处理,2006头奶牛的生产数据,保证了本研究数据来源的质量和数量。在本研究中的代谢蛋白转化效率为乳蛋白产量与小肠中总代谢蛋白量的比值。线性回归研究结果表明:代谢蛋白转化效率与粗蛋白水平、代谢蛋白供应量、中性洗涤纤维呈显着的线性负相关(P<0.01),与淀粉水平、产奶量呈显着的线性正相关(P<0.01)。产奶量与代谢蛋白供应量、淀粉水平、干物质采食量呈显着的线性正相关(P<0.01),与粗蛋白水平有线性正相关趋势(P=0.054),与中性洗涤纤维呈显着的线性负相(P<0.01)。通过局部加权回归可以得出,日粮的粗蛋白水平在14%15%、中性洗涤纤维水平在22%30%以及淀粉水平25%27%范围时,能保证奶牛泌乳性能的同时代谢蛋白转化效率也能有较高水平;代谢蛋白供应量增加代谢蛋白转化效率线性降低,代谢蛋白供应量大于2.75kg/d时,对产奶量影响不大。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可以得出,使用代谢蛋白转化效率与产奶量两个因素为最简多元回归,可以对代谢蛋白转化效率较为准确的预测,回归方程为:MPE=48.171-14.871MP+0.944MY(R2=0.867,AIC=282.14)使用代谢蛋白、产奶量、中性洗涤纤维、泌乳天数四个因素时对代谢蛋白转化效率预测最为准确,回归方程为:MPE=48.811-14.668MP+0.966MY-0.105NDF+0.011DIM(R2=0.884,AIC=262.88)

马佳文[4](2020)在《提高麻鸡后期产蛋量和黑山羊繁殖性能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产蛋后期蛋鸡面临着产蛋率下降幅度大、蛋品质下降、破损蛋数增加和广西地方品种“马山黑山羊”产羔数量低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对相关内容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探讨了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麻鸡后期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液生化指标、血清抗氧化能力等指标的影响;第二部分探讨了FSH不同注射法和剂量对马山黑山羊产羔数的影响及产羔数量的变化对母羊体重、小羊体重和体尺的影响,为后续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1.日粮中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麻鸡后期产蛋性能、蛋品质、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取处在产蛋后期的种蛋鸡43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为A、B、C、D、E共5组,A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670 mg/kg的柠檬酸;B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的柠檬酸;C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670 mg/kg的柠檬酸和4%的辣木茎叶粉;D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的辣木茎叶粉;E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酵素液。预饲1周,正试8周,记录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试验结果表明:(1)蛋鸡产蛋性能的比较。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产蛋率、料蛋比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C组在试验期5~8周产蛋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B、C、D、E组显着增加合格蛋率(P<0.05);B组显着增加日采食量(P<0.05);C组显着降低死亡率(P<0.05);C、D组显着降低蛋重(P<0.05)。(2)蛋品质的各项指标比较。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蛋形指数、哈氏单位和蛋黄比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期1~4周A、C组的蛋白高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期5~8周C、D、E组蛋黄颜色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蛋壳品质上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C、D组显着增加蛋壳厚度(P<0.05),B、D组在1~4周显着增加蛋壳比率(P<0.05),C、D、E组在5~8周显着增加蛋壳强度(P<0.05)。在蛋黄营养成分上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蛋黄总胆固醇含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B、C、D组显着增加蛋黄粗脂肪含量(P<0.05),D组显着增加蛋黄卵磷脂含量(P<0.05),B、C、D、E组在5~8周显着增加蛋黄卵磷脂含量(P<0.05)。(3)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ALB和GLOB含量及A/G没有显着差异(P>0.05),B、D组显着增加TP含量(P<0.05);在脂肪代谢过程中TG含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B组显着增加CHOL含量(P<0.05),C、D组显着增加HDL-C、降低LDL-C含量(P<0.05)。(4)血清抗氧化能力的比较。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MDA含量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C组显着增加T-AOC含量(P<0.05),各试验组均能显着增加GSH-PX活力(P<0.05),C、D、E组显着增加T-SOD活力(P<0.05)。2.FSH不同注射方法和剂量对广西马山黑山羊产羔数量的影响和产羔数量的变化对母羊体重、小羊体重和体尺的影响本试验选取经产马山黑山羊2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各组均进行同期发情处理,试验组进行超数排卵处理,试验组分为270、210P、270P、330P共4组,270组使用递减法注射270 IU FSH;210P组使用一次注射法注射210 IU FSH;270P组使用一次注射法注射270 IU FSH;330P组使用一次注射法注射330 IU FSH。对产后母羊补饲精料并对多产羔羊人工补喂代乳粉。观察记录并分析各试验组母羊的产羔数量和产羔数量的变化对母羊体重及所产小羊的体重和体尺变化。试验结果表明:(1)产羔数的比较。FSH一次注射法和FSH递减法在马山黑山羊上没有显着影响(P>0.05),330P组显着增加产羔数量(P<0.05)。(2)FSH的注射方法和剂量不影响小羊整体的性别分布。(3)对母羊体重的影响。产羔5个月后母羊体重与配种前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对小羊体重指标的影响。330P组小羊出生体重和5月龄体重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平均日增重没有显着差异(P>0.05)。(5)对小羊体尺指标的影响。330P组小羊出生体高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小羊的5月龄体高和平均日增高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小羊出生体长、5月龄体长和平均日增长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小羊出生体斜、5月龄体斜长和平均日增斜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小羊出生体长指数、5月龄体长指数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综上所述,联合使用柠檬酸和辣木茎叶粉能提高麻鸡后期的产蛋性能、蛋黄营养成分、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抗氧化能力;FSH一次注射法注射330 IU可显着增加马山黑山羊的产羔数量,且产羔数量的增加不会显着影响母羊和小羊的正常生长发育。

薛茗元[5](2020)在《瘤胃微生态影响奶牛乳蛋白产量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牛奶蛋白质含量是评价乳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生鲜奶和乳制品的关键定价标准。乳蛋白的合成受生物学和环境因素影响,前者包括动物遗传、消化机制和代谢分配等,后者包括日粮和饲养管理等。奶牛乳蛋白合成是一个多器官共同协调完成的过程,其中瘤胃是奶牛最重要的消化器官,瘤胃微生物对饲料消化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可通过影响奶牛营养素的供应控制乳成分的合成。本研究利用系统生物学技术,选择相同日粮但乳蛋白产量不同的奶牛群体,全面分析乳蛋白产量较高和较低奶牛的瘤胃微生物宏基因组、瘤胃代谢组和血清代谢组,旨在探究影响乳蛋白产量的瘤胃分子与代谢表征物,解析影响乳蛋白产量的瘤胃微生态及其与宿主互作的系统调节机制,为改善奶牛氮利用效率、提升乳蛋白产量和选育优质奶牛提供科学依据。1.瘤胃细菌在奶牛大群体中的组成和个体差异(试验1)选取处于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大群(334头)泌乳中期奶牛记录奶产量,采集奶样和瘤胃液,测定乳成分和瘤胃发酵参数,并通过瘤胃细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测定瘤胃细菌群落组成,旨在探究奶牛个体瘤胃微生物及其发酵参数的内在差异,分析瘤胃微生物组成及其代谢产物与泌乳性能的关联。扩增子测序总共鉴定出391个细菌属(作为“泛瘤胃细菌”),发现33个属存在于全部334头奶牛的瘤胃中(作为“核心瘤胃细菌”)。核心瘤胃细菌涵盖6个门,包括Firmicutes(21.67±0.18%,23 个属)、Bacteroidetes(20.68±0.49%,4 个属)、Proteobacteria(0.52±0.01%,3 个属)、Spirochaetes(1.35±0.04%,1 个属)、Fibrobacteres(0.86±0.02%,1 个属)和 Tenericutes(0.44±0.01%,1 个属)。泛瘤胃细菌和核心瘤胃细菌均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变异系数14.1%-64.8%)。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网络探究瘤胃细菌、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和泌乳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核心菌属和非核心菌属分别占相关分析网络的53.9%和46.2%。结果表明,即便在相同品种、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的组成和丰度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组成和丰度各异的核心瘤胃细菌和泛瘤胃细菌可能共同影响奶牛的奶产量和乳成分。2.瘤胃细菌组成和多样性对奶牛乳蛋白产量的影响(试验2)本部分(试验2)聚焦于乳蛋白产量(MPY),探究差异MPY奶牛的瘤胃细菌组成和多样性,并分析瘤胃细菌与其发酵代谢产物的关联。基于统计功效分析,从334头奶牛中筛选较高MPY(高奶产量×高乳蛋白含量,HH)奶牛20头、较低MPY奶牛(低奶产量×低乳蛋白含量,LL)20头,进行后续分析。高MPY奶牛瘤胃中总VFA、丙酸、丁酸、戊酸和异丁酸的浓度较高(P<0.05)。扩增子测序结果,高MPY奶牛的瘤胃细菌群落Chao1丰富度更低(P<0.05)。低MPY奶牛瘤胃中Clostridium和Succinivibrio的相对丰度较高(P<0.05),而高MPY奶牛瘤胃中 Unclassified Succinivibrionaceae和Sharpea的相对丰度较高(P<0.05),且这两个产琥珀酸的菌属均与丙酸和戊酸呈较强正相关,表明其在高MPY奶牛瘤胃中的富集可能通过产生更多丙酸前体物(琥珀酸)为机体提供更多能量。上述结果揭示了差异MPY奶牛的瘤胃细菌多样性以及相对丰度存在显着差异的部分细菌类群,并揭示了这些细菌类群与VFA和MPY之间的关系,表明瘤胃微生物群对奶牛的MPY具有潜在调节作用。3.瘤胃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影响奶牛乳蛋白产量的分子机制(试验3)本部分(试验3)对差异MPY的奶牛进行瘤胃宏基因组学和瘤胃代谢组学分析,并结合血清代谢组学进行多组学分析,以探究瘤胃微生物组和宿主水平对MPY的调节机制。宏基因组学分析结果,高MPY奶牛瘤胃中普雷沃氏菌种相对丰度更高(P<0.01),且对瘤胃支链氨基酸生成功能有显着影响;高MPY奶牛瘤胃中的甲烷菌丰度和甲烷代谢功能丰度较低(P<0.01),表明其甲烷生成较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高MPY奶牛瘤胃中氨基酸、羧酸和脂肪酸的相对浓度以及VFA的绝对浓度较高(P<0.05)。将瘤胃宏基因组学和瘤胃代谢组学进行联合分析发现,特定的微生物分类群(主要为普雷沃氏菌种)与瘤胃微生物代谢产物呈正相关(R>0.5,P<0.05),包括谷胱甘肽、苯丙氨酸、淀粉、蔗糖和半乳糖代谢涉及的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别估算瘤胃微生物组成、微生物功能、瘤胃代谢产物和血清代谢产物对宿主MPY表型的贡献发现,瘤胃微生物组成、瘤胃微生物功能、瘤胃代谢组和宿主血清代谢组对MPY的贡献度分别为17.81%、21.56%、29.76%和26.78%。研究结果揭示了相同品种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奶牛存在差异乳蛋白产量的瘤胃微生态作用机制。综上所述,本研究立足于奶牛瘤胃微生态,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出发,利用微生物16S rRNA测序、宏基因组、代谢组学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解析了瘤胃微生物的物种、功能、代谢和宿主代谢影响宿主乳蛋白产量的作用机制,为改善奶牛代谢、提升乳蛋白产量和选育优质奶牛提供科学依据。

王亚[6](2020)在《急诊医护营养知识调查及基于股直肌变化建立营养风险评分系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营养不良是困扰临床医生已久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营养不良所带来的临床实际问题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影响颇为深远。近年来临床医生尤其是急危重症专业的医护人员都对营养支持方面十分重视,旨在为患者提供精细化、个体化且适当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案。急危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复杂,单一的治疗方案并不能改善临床预后,但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病情。目前急危重症患者的营养评估手段较为有限且复杂,而且准确性和时效性难以保证,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需要根据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建立相应的营养评估手段。研究目的如何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以及如何准确的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一直是临床医生所探讨的,目前很多研究都将目光放在重症监护室的住院患者身上,然而急诊以及急诊滞留患者的营养状态同样不容乐观,国外也仅有少量研究涉及急诊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方式,上述研究发现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评估手段在急诊患者身上实现均有限制,故本研究目的如下:1.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方式对全国急诊医护的营养支持治疗的认识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可行教学的方案或普及方式;2.通过评估急诊滞留患者的营养状态及股直肌超声变化更加简便的、适合急诊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系统或评分系统。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方式对全国范围内的急诊医护人员进行关于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自我评价的调查。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定性数据进行评价。用数据内容分析被来分析定性数据并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最初是由两位研究人员分别进行,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分歧进行了讨论。并对有疑问数据进行复核,数据以例数(百分比)表示定性数据的可信性通过使用公开问题中有代表性的引文建立。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 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第二部分选择自2019年7月至12月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患者,观察其在急诊留观期间(最长至7天)基础情况变化并收集相应数据。收集所有入组患者基础状况(性别(gender)、年龄(age)、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白蛋白(albumin,ALB)、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NUTRIC评分、股直肌厚度、主要疾病诊断、是否进行营养支持及营养支持治疗情况以及临床治疗与临床转归(出院是否存活)资料等。由急诊医护人员对在急诊滞留可能超过48小时以上的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分,不干预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决策;由一位高年资住院医师通过床旁超声测量并每日(即入院当天(d0)、入院第二天(d2)、入院第三天(d3)直到入院第七天)监测患者股直肌厚度变化,数据收集完毕后通过以下统计学分析方法(1)模型构建特征选择采用机器学习领域最优子集回归分析,探索可能的预测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2)对所有入组患者的基础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进而找出可能对结局存在影响的因子,在上述分析之后对变量之间行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性分析,进一步通过将上一步筛选出的最佳组合变量作为自变量(X)将转归结果作为因变量(Y),用glm()函数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summary()函数展示β、SE、Wald 2、P 值,exp()函数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用 vif()函数计算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诊断预后影响因素之间的多重共线性。①模型的区分度:用plot.roc()函数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并确定预测概率的最佳临界值,使用roc.test()函数比较两个模型的AUC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②模型的校准度:用val.prob()函数绘制校准图;③模型的拟合度:用gof()函数进行Hosmer and Lemeshow拟合优度(goodness of fit,GOF)检验。研究结果第一部分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20日期间收集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共计32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300份。在完成问卷的300位急诊医护人员中职称主要为医生中以主治医师为主(33.3%,n=100),护理人员以主管护师为主(18.3%,n=55)。在急诊滞留患者的营养支持方面,大部分急诊医护认为对急诊患者进行营养治疗十分必要,尤其是主任医师对此方面比较重视。对于在急诊滞留超过48小时的患者,58.33%的急诊医护会主动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78.6%的初级职称医生不知道营养风险筛查指南,但大部分急诊医护对于应该对何种病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有着普遍的认同,即对所有留观病人均应进行相关风险筛查,但因下列原因未能进:78.33%的医护人员认为病人周转较快,没有时间进行评估,70%的急诊医护人员认为现行的营养风险评估手段较为复杂,在急诊期间难以实施某些化验检查,另有28.33%的医护人员为营养评估为专科行为,在急诊没有必要。在临床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本调查发现对于营养不良分型概念方面,本次参与的急诊医护仅有10%的人对于营养不良分型的概念熟悉认知,其中高级职称对于营养分型的概念认知较其他职称的医护更为清楚;关于潜在高营养不良风险的疾病种类以及相关体征,大多数急诊医护知道慢性感染(95%,n=285)、急性胰腺炎(88.33%,n=265)、甲状腺功能亢进(88.33%,n=26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76.66%,n=230)以及其他(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种类为营养不良的高风险因素。关于对营养评估或临床营养的知识水平的自我认知,参与此次研究的急诊医护人员对于临床营养知识均有不足,不同职称之间没有差异(x=3.99±2.34,p=0.057);此次受访人员均认为营养评估或临床营养与急诊科的日常工作的相关,且不同职称之间没有差别;所有参与人员表示有兴趣学习相关临床营养知识,不同职称之间存在差异,主任医师职称的急诊医生对于进一步学习临床营养相关知识更感兴趣(x=6.25±2.23,p<0.001)。第二部分自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抢救室1172名患者,其中751名因为急诊留观未超过48小时而排除,100名因处于恶液质状态(肿瘤晚期),70名患者因未满18岁而排除,45名患者因妊娠排除,40名患者因腿部皮肤或肌肉感染而除外,最终66名患者入组,其中男性40名,女性26名,平均年龄68岁。根据NUTRIC评分,将NUTRIC评分≥5的患者定义为高营养风险组,反之为低营养风险组。低营养风险组与高风险组的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比较发现两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风险与高风险两组间临床评分及生化指标比较,年龄、ALB、APACHE Ⅱ、SOFA评分、NRS-2002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年龄、ALB、APACHE Ⅱ、SOFA评分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APACHEⅡ评分在多因素logistic中的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APACHE Ⅱ评分越高,患者出现高营养风险的可能性越大(OR=1.659)。肌肉厚度各时间点两组间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入院第二天(d2)股直肌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当天(d0)、入院第三天(d3)股直肌厚度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风险、高风险治疗前后各时点间广义估计方程(GE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事后两两比较:低风险、高风险肌肉厚度变化分别为d0大于d2、d3,d2大于d3,有统计学意义。即无论营养风险高低两组患者的股直肌厚度均在都在逐步减小,但两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将全部变量纳入最全子集回归,根据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筛选出最优组合的个数,BIC得分最小时模型最优,同时采用adjr2最大时=0.75,最优组合为6个因素,最优组合是年龄、性别、机械通气与否、营养支持与否、肌肉厚度变化值、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是建立预测模型的最佳组合。将最优子集回归分析找到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如下,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得到回归方程:P=1/(1+e^(-y))y=30.89383*机械通气+45.43792*肌肉厚度变化值+apache*5.1587-age*0.8713994-12.65335*gender+28.43666*营养支持-221.9343其中P为出现高营养风险的概率。且根据建立的回归模型的校准图(Hosmer-Lemeshow test P=0.119)证明通过了校准度检验。根据建立的回归模型的GOF检验的χ2值为1.675,GOF检验的P值为0.989,P=0.119,预测值与实际观测数据之间的拟合情况较好。最后使用列线图(Alignment Diagram),又称诺莫图(Nomogram图)对营养评分系统进行更加直观的呈现。研究结论第一部分本研究结果显示的不同职称急诊医护的临床营养知识存在差距,目前急诊医学教育需要为提高急诊医护的临床营养知识增加更多的相关培训,尤其需要加强针对初级职称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更加基础、规范的营养知识教育,进而可进一步提高急诊医护人员营养支持治疗的质量。第二部分本研究发现无论营养风险高低,患者的股直肌厚度在急诊滞留期间均都在逐步减小。本研究结合急诊临床实际情况建立了符合急诊的营养风险评分系统,便于急诊医护人员更加便捷识别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

李林[7](2019)在《复合缓冲剂对高精料饲喂泌乳山羊乳脂肪/乳糖合成和其前体物代谢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研究证实,长期高精料饲喂会导致泌乳山羊机体健康受损及乳品质下降,而高精料日粮中添加复合缓冲剂可以对机体的健康状态和乳品质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研究皆在探索复合缓冲剂对高精料饲喂模式下泌乳山羊机体健康的影响及乳脂肪、乳糖前体物在机体内的生成、转化以及分配规律,阐明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及乳脂肪、乳糖合成的影响机制,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复合缓冲剂对高精料饲喂泌乳山羊乳脂肪/乳糖及其前体物代谢流向的影响选取12头体重相近的泌乳中期萨能奶山羊,随机分为高精料组(精粗质量比60:40)和缓冲剂组(精粗质量比60:40+复合缓冲剂),每组6头。试验共进行20周,每天统计乳产量,每周检测乳脂肪、乳糖含量,每两周检测一次瘤胃液pH;至第20周,采集瘤胃液和血液样品,测定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血液中相关生化指标和激素及乳脂乳糖前体物的含量。结果:1)两组泌乳山羊在饲喂初期产奶量、乳脂肪及乳糖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缓冲剂组从第3周起产奶量及乳糖含量开始高于高精料组,第6周乳脂肪开始高于高精料组,直至试验结束。2)高精料长期饲喂瘤胃pH下降(平均5.8±0.08),可造成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inal acidosis,SARA);添加缓冲剂组瘤胃pH值一直高于高精料组(平均6.0±0.10),且瘤胃液中LPS含量极显着下降(P<0.01)。3)瘤胃液及血液中的VFA浓度及比例均发生改变,缓冲剂组瘤胃中丙酸和丁酸的含量显着高于高精料组(P<0.05);血液中丁酸的含量显着高于高精料组(P<0.05)。4)缓冲剂组血液中AST、ALT以及AKP的活性都低于高精料组,且差异显着(P<0.05);乳酸及TNF-α显着低于高精料组(P<0.05);但胰岛素(INS)、游离脂肪酸(NEFA)、葡萄糖(GLU)含量均高于高精料组,其中INS、NEFA含量显着升高(P<0.05)。结论:向泌乳山羊高精料饲料中添加复合缓冲剂可以缓解高精料所致的瘤胃pH值下降、改变瘤胃的发酵状态、减少了代谢异常产物的产生和前体物的代谢流向发生变化,从而改善机体的健康状态及乳品质和乳产量;乳糖、乳脂肪的增高可能与血液中NEFA等前体物的升高有关。2复合缓冲剂对高精料饲喂泌乳山羊肝脏中糖脂前体物重分配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探讨复合缓冲剂对高精料饲喂泌乳山羊糖脂前体物在肝脏的代谢变化,结合肝脏代谢组学探讨分析乳脂肪、乳糖前体物在肝脏内的重分配机制,并进一步从胰岛素介导的PI3K/AKT信号通路的角度揭示其信号机制。试验第20周通过肝脏血管瘘取进出肝血液及肝脏组织,进行如下试验:1)组织学观察泌乳山羊肝脏的形态变化。2)检测进出肝血液中乳脂肪/乳糖前体物的含量。3)利用LC/MS-QTOF技术,检测两组泌乳山羊肝脏中代谢物的差异。4)分析检测肝脏中参与脂肪酸代谢、糖异生及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的基因及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5)分析检测肝脏中INS受体及其下游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1)高精料组泌乳山羊肝脏中央静脉周可见出血,肝细胞高度水肿;而缓冲剂组泌乳山羊肝脏中央静脉周结构清晰,肝细胞结构致密完整。2)与高精料组相比,缓冲剂组泌乳山羊肝脏中NEFA和GLU的净输出含量显着升高(P<0.05)。3)肝脏代谢组学分析在正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268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18个上调,150个下调;负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264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53个上调,111个下调。通过KEGG通路分析,发现缓冲剂组中与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磷酸戊糖途径相关代谢通路被激活。4)缓冲剂组肝脏中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ACC和SCD-1以及上游的转录因子SREBP-1c显着上调(P<0.05);而脂肪酸分解的关键酶CPT-1以及上游的转录因子PPARα显着下调(P<0.05);肝脏糖异生关键酶PEPCK和G6PC显着上调(P<0.05);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6PGDH也显着上调(P<0.05)。5)复合缓冲剂组泌乳山羊肝脏中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及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5)。结论:高精料日粮中添加复合缓冲剂可以使肝脏磷酸戊糖途径、脂肪酸合成以及糖异生作用增强。肝脏内乳脂肪、乳糖前体物发生了重分配变化,前体物合成增多,使肝脏中NEFA和GLU净输出量显着增加,进而为乳腺乳脂肪、乳糖的合成提供更多的前体物。INS-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是肝脏脂肪酸合成增强的主要机制。3复合缓冲剂对高精料饲喂泌乳山羊乳腺乳脂肪/乳糖及其前体物摄取利用的影响和机制探讨复合缓冲剂对高精料饲喂泌乳山羊乳腺健康及乳脂肪/乳糖前体物摄取利用的影响和机制。试验第20周取乳腺组织,进行如下试验:1)组织学观察泌乳山羊乳腺的形态变化。2)检测乳腺组织中氧化应激、凋亡蛋白等相关指标。3)检测乳腺组织中脂肪酸结合受体(GPR41)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乳脂肪合成相关酶类的表达水平。4)检测乳腺组织中葡萄糖相关转运载体、乳糖合成相关酶类的表达水平及乳糖含量。结果:1)高精料组泌乳山羊乳腺组织有炎性细胞浸润,腺泡萎缩,结构模糊;而缓冲剂组泌乳山羊乳腺的腺泡充盈,结构清晰。2)与高精料组相比,添加复合缓冲剂可以使乳腺组织中SOD、T-AOC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凋亡蛋白Caspase-3以及Bax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显着上调(P<0.05)。3)缓冲剂组与高精料组相比乳腺组织中GPR41显着上调(P<0.05),脂肪酸从头合成的酶ACC、SCD-1以及甘油三酯合成的酶DGAT1显着上调(P<0.05)。4)缓冲剂组与高精料组相比乳腺组织中GLUT1以及乳糖合成的关键酶HK显着上调(P<0.05)。结论:高精料中添加复合缓冲剂可以增强泌乳山羊乳腺抗氧化应激能力,缓解乳腺的凋亡损伤,改善乳腺的健康状态。乳腺合成乳脂肪/乳糖的前体物消耗减少、利用增强,乳糖和乳脂肪的合成增多。本实验结果提示:添加缓冲剂乳腺健康的改善及乳腺中GPR41的表达上调可能与缓冲剂中丁酸钠的添加有关,而这方面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4 丁酸钠对LPS诱导的MAC-T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损伤的保护作用体内试验结果已经证实复合缓冲剂可以缓解高精料饲喂对乳腺所带来的损伤,且发现可能与缓冲剂中丁酸钠的添加有关。我们从体外进一步验证丁酸钠对LPS诱导的乳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揭示其分子机制。试验以牛乳腺上皮细胞系(MAC-T)为研究对象,通过外源添加LPS制造乳腺损伤模型,同时设立丁酸钠+LPS处理组以及丁酸钠+LPS处理+PI3K抑制剂组。进行如下试验:1)建立LPS诱导MAC-T细胞损伤模型。2)检测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应激相关指标。3)流式细胞术检测MAC-T细胞早、晚期凋亡程度。4)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关键蛋白及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水平。5)免疫荧光法检测PI3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LPS诱导MAC-T细胞损伤模型的条件为:1μg/mLLPS浓度,刺激时间为9h。2)丁酸钠能够显着增加MAC-T损伤细胞中SOD、GSH-Px、CAT、POD、T-AOC等抗氧化酶的活性(P<0.05或P<0.01),并且MDA和蛋白质羰基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3)丁酸钠可以显着降低MAC-T损伤模型细胞中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Bax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与凋亡相关的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却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PI3K抑制剂(LY294002)又会抑制PI3K/AKT蛋白的表达,造成凋亡蛋白的显着上升(P<0.05)。以上结果提示:丁酸钠可以增强MAC-T细胞的抗氧化应激能力,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从而缓解LPS所致的乳腺细胞的损伤。综上,我们的实验认为复合缓冲剂能够减缓由高精料饲喂诱导的泌乳山羊SARA及乳品质的下降,研究结果为抑制高精料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及生产上缓冲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欣[8](2019)在《高寒草地土壤产漆酶真菌筛选及其生物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漆酶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共同构成木质素降解酶系,在土壤腐殖质和有机质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索和发现高寒草地土壤耐低温产漆酶真菌资源,进一步认识漆酶对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作用,本论文主要开展了高寒草地土壤产漆酶真菌筛选、优良菌株生物学特性、漆酶的酶学性质以及对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等4个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底物显色法从高寒草地土壤中筛选了9株产漆酶真菌,采用ITS-rDNA方法进行分子鉴定,鉴定结果为菌株1.9为Uncultured fungus clone.、2.1a为Scytalidium、310b为Marasmius tricolor、2.1c为Saccharicola、2.3a为fungal sp、2.4d为Saccharicola、10a为Marasmiusrotalis、3.7c为Alternaria.、WB为Verticillium longisporum。除菌株3.7c以外,其余8株菌株在以愈创木酚、蒽酮、邻联甲苯胺、联苯胺为底物的选择性培养基上都能产生氧化带;漆酶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310b产漆酶的酶活力为1.62IU,与其余8个菌株相比酶活力最高,且差异显着(P<0.05)。2、以产漆酶活力最高的菌株Marasmius tricolor310b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条件下(温度、碳源、氮源、pH以及盐浓度)测定了菌落生长直径,结果表明,供试菌株310b在30℃,pH值为4.8,不添加NaCl的条件下生长最快,且差异显着(P<0.05);以不加碳源为对照,添加蔗糖和糊精2种碳源后,菌落生长最快(P<0.05);赖氨酸和尿素两种氮源对菌株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3、在不同温度、初始pH、金属离子和非营养有机物条件下,测定了菌株Marasmius tricolor310b产漆酶的酶活力。结果表明:菌株310b产酶最适反应温度为35℃,在0-45℃可保持较高酶活力;最适反应pH为4.5,在4.0-7.0范围内保持较高酶活;与对照相比Fe2+、Fe3+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P<0.05);乙醇可以增加酶活力(P<0.05),而已腈、H2O2、SDA、EDTA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P<0.05),其中H2O2的抑制作用最强,添加丙酮对酶活力没有影响。4、通过测定土壤CO2释放量、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呼吸熵。结果表明:添加产漆酶真菌菌株310b菌悬液后,上述各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且都呈现规律性变化,说明产漆酶真菌菌株310b产生的漆酶对土壤有机质的形成转化过程具有促进作用。

武雪会[9](2019)在《基于血液组学解析荷斯坦奶牛乳蛋白产量的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奶产量和乳蛋白率是评价奶牛泌乳性能的重要指标,直接关乎奶业利润,而乳蛋白产量(MPY)是反映二者的综合性指标。本研究从奶牛自身生理角度出发,以经产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理阶段、血液生化参数和血清激素分析,初步探究影响奶牛MPY的生理因素,进一步借助血液代谢组和全血转录组,从代谢-转录层面深入解析奶牛MPY差异的原因和调控机制,并挖掘出可反映奶牛MPY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 影响奶牛乳蛋白产量的生理因素初探在饲喂相同日粮和相同管理条件下,选取287头健康的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记录产奶量、分析乳成分,并抽取颈静脉血样分析血液生化参数和血清激素。首先依据胎次和泌乳天数(DIM)分组,分析奶牛不同生理阶段下泌乳性能、血液生化参数和血清激素水平;随后分析高、低MPY奶牛(HH、LL)的血液生化参数和血清激素差异,并结合全群关联分析,初步挖掘影响奶牛MPY的生理因素。1.1胎次和泌乳天数对奶牛泌乳性能、血液生化参数和血清激素的影响将奶牛按照胎次分为5组(胎次2-胎次6),按照DIM分为4组(DIM=90-119、120-149、150-179和180-219),分析比较不同胎次组或DIM组奶牛的泌乳性能指标、血液生化参数和血清激素水平,探究胎次和DIM对奶牛泌乳性能和上述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奶产量和乳蛋白率均受胎次和DIM的影响(P<0.05),而MPY仅受胎次影响,其在胎次2-4组间保持稳定,并显着高于6胎组(P= 0.020)。与蛋白代谢、能量供应、肝肾功能和氧化应激有关的14个血液生化参数中,总蛋白、β-羟基丁酸和肌酐均受二者影响(P<0.05);总胆固醇(P=0.00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P=0.034)仅受胎次影响;而血清尿素氮(P<0.001)、血糖(P<0.001)、非酯化脂肪酸(P<0.001)、总胆红素(P<0.001)、丙二醛(P<0.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 0.038)和总抗氧化能力(P=0.001)仅受DIM影响。胎次对血清中所有的检测激素均无显着影响,而胰高血糖素(P=0.012)、IGF-1(P=0.001)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RQUICKI,P<0.001)受DIM的影响,且DIM和胎次在胰高血糖素上存在交互作用(P=0.015)。1.2高低MPY奶牛的的血液生化参数和激素为了深入探究影响奶牛MPY的自身代谢因素,从上述287头试验牛中选取20头奶产量和乳蛋白率均高的个体(奶产量>34.5 kg/d,乳蛋白率>3.2%)作为高MPY组(HH:MPY>1.11 kg/d),选取20头奶产量、乳蛋白率均低的个体(奶产量<31.0 kg/d,乳蛋白率<2.9%)作为低MPY组(LL:MPY<0.87 kg/d);同时控制两组间胎次和DIM无显着差异,并将胎次和DIM作为固定效应引入统计模型,分析HH、、LL组奶牛的血液生化参数和血清激素差异,并结合全群关联分析,初步挖掘影响奶牛MPY的生理因素。研究发现仅总胆固醇和丙二醛在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且HH组显着高于LL组(P<0.05);HH组胰岛素有显着高于LL组的趋势(P=0.055)。全群关联分析显示总胆固醇(r= 0.341,P<0.0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r=0.190,P<0.05)与MPY显着正相关,而血糖(r=-0.141,P<0.05)、丙二醛(r=-0.134,P<0.05)和IGF-1(r=-0.189,P<0.05)与MPY显着负相关。2基于血清代谢组探究奶牛乳蛋白产量的调控通路及代谢标志物将1.2部分的HH、LL牛作为本研究的试验牛,应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检测器串联质谱(GC-TOF/MS)检测、鉴定血清中的代谢物,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UHPLC-MS/MS)定量关键差异代谢物。本试验共鉴定出178种代谢物质,其中差异代谢物36种(VIP>1,P<0.05),主要围绕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P= 0.021,Impactvalue=0.333)和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P=0.027,Impact value=0.243);生物标志物分析和定量结果显示,马尿酸、烟酰胺和壬酸三种物质可作为反映奶牛MPY的潜在生物标志物(AUC=0.943)。3基于全血转录组探究影响奶牛乳蛋白产量的转录调控机制从287头试验牛中选取12头奶牛,其中6头奶产量和乳蛋白率均最高的个体(奶产量>36.0kg/d,乳蛋白率>3.14%)作为高MPY组(HH:MPY>1.14kg/d),6头奶产量和乳蛋白率均低的个体(奶产量<33.0 kg/d,乳蛋白率<2.95%)作为低MPY组(LL:MPY<0.95kg/d),应用Novaseq 6000进行全血转录组学检测。本试验共鉴定出核心基因11003个,其中10257个为已知功能基因,其分子功能主要围绕结合(>25%)和催化活性(>25%),主要参与代谢进程(>25%)和生物调控(>20%)等生物学过程。共鉴定差异基因326个(DEGs:P<0.05,FC>1.5或FC<-1.5),其中HH组上调基因225个,下调基因101个。DAVID功能注释分析显示DEGs主要围绕防御反应、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等(P<0.001);独创通路分析(IPA)显示DEGs主要参与GP6信号、ILK信号和白细胞浸润等功能通路(P<0.05,z-score≥1或z-score:≤-1)。选取两组间差异较大的7个基因进行qPCR验证,除H2AFY2表达量过低无法准确定量外,剩余6个DEGs均存在显着差异,且qPCR结果与RNA-seq的差异趋势一致。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结果显示3个基因模块与MPY显着正相关(P<0.05),同时与奶产量和乳蛋白率显着正相关(趋势);1个基因模块与MPY显着负相关(P<0.05),同时与奶产量和乳蛋白率显着负相关(趋势);通过DAVID功能分析显示与MPY成正相关的基因模块主要参与信号调控、刺激反应及正调控蛋白代谢进程,而与MPY成负相关的基因模块则主要围绕代谢负调控和调节含氮物质代谢进程等功能。生物标志物和定量分析显示COL18A1可作为鉴定奶牛MPY的潜在生物标志物(AUC =1)综上所述,相同日粮和管理条件下,奶牛自身生理因素(生理阶段、血液生化、血清激素水平)初步反映了奶牛MPY的差异原因;结合血清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深入挖掘造成奶牛MPY差异的通路及调控机制,为从生理角度研究如何提高奶牛MPY奠定了基础。本研究鉴定出可以反映奶牛MPY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李国辉[10](2019)在《金茅黑鸡A系胸肌转录组特征及对重要肉用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生长、屠宰及肉品质性状是肉鸡产业重点关注的性状,生长速度、产肉性能及肉品质直接影响产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将大大缩短育种周期,这也成为当前育种工作的重点。目前关于肉鸡生长发育规律和经济性状遗传机理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的成果正逐步解析这些性状形成的分子奥秘。因此,针对鸡复杂的性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成为科研工作者突破创新必经之路。RNA-seq技术在转录组学研究方面,具有高效快捷、精确度高、技术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可对任意物种的任意细胞类型的转录组进行全局性检测,它不仅能够分析转录本结构和表达模式,而且还能精确识别cSNP(编码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可变剪接位点,因此,被认为是研究复杂性状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本研究以金茅黑鸡(A系)为试验动物,在生长期采取2周龄、6周龄、10周龄(接近生长拐点)和14周龄(上市日龄)胸肌样本,利用RNA-seq测序和基因共表达研究方法,探索金茅黑鸡生长过程中全基因组范围内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筛选出不同生长阶段特异性基因;在14周龄对金茅黑鸡进行群体屠宰,采取胸肌组织,测定体重、屠宰性状和肉品质性状并进行转录组关联分析,以期揭示影响金茅黑鸡A系复杂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以及遗传机理,为金茅黑鸡生长发育规律以及重要肉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金茅黑鸡生长规律的研究发现Compertz模型拟合金茅黑鸡生长曲线的拟合度达到0.999以上,确定金茅黑鸡生长拐点为11.12周龄,拐点体重为979.6g,该模型下的拟合结果与金茅黑鸡生长的实测值较为接近。2.对4个生长阶段两两比较RNA-seq测序结果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2341个,其中上调基因930个,下调基因1411个。W2vsW14的差异基因最多共699个,W2vsW6的差异基因最少共107个(FC≥2,FDR<0.05)。3.在不同生长时期,利用基因共表达分析鉴定了 4个时期的阶段特异性模块,每个时期鉴定出特异性模块1个,对特异性模块内的重要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现2周龄特异性模块基因在ECM-受体相互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ErbB信号通路均显着富集(P<0.05)。在6周龄模块中,吞噬体、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和MAPK信号通路显着富集(P<0.05)。在10周龄模块中,吞噬体、TGF-β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显着富集(P<0.05)。在14周龄模块中,ECM受体相互作用、粘着斑和胰岛素信号通路显着富集(P<0.05)。这些pathway在金茅黑鸡生长和胸肌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4.四个生长阶段特异性模块中,将FGF22、NRG1和SCD等作为2周龄金茅黑鸡生长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FGF16、APLNR1和NGFR等作为6周龄生长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FGF10、SOCS2、CTSG作为10周龄生长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ACSL1、PRKCE和PP1R3C作为14周龄生长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对这些基因的功能分析发现,每个生长阶段不同的基因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5.14周龄体重转录组关联分析结果共发现9个显着相关的表达基因,包括BRDT、BPIFB4、NUP107、CFAP65、MC4R和CCDC152等。MC4R基因作为影响体重的候选基因,对金茅黑鸡的生长发育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NUP107基因作为影响体重和屠体重的共同候选基因,它通过调节核质间的物质运输,参与生物的多种生长发育过程。CCDC家族基因在关联分析中被鉴定出来,CCDC152基因与14周龄体重也显着相关。6.与屠宰性状显着相关的基因共发现28个,其中与半净膛重显着相关的基因有SRP68、PAXIP1,与全净膛显着相关的基因GAK,与头重显着相关的基因有SPAG4、ASB2和PKHD1等,与翅重显着相关的基因有GAK、NSUN6和C70RF72等。GAK基因作为翅重和全净膛重显着相关的共同候选基因,在调节受体运输中以及受体信号和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可能影响金茅黑鸡生长后期的翅重和全净膛重。CCDC家族的其它基因例如CCDC89基因与头重显着相关,CCDC65与肌胃重显着相关。ACSL4基因和肝重、脾重显着相关,可以作为肝重、脾重的候选基因进一步研究。7.肉品质性状的转录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FFAR4和TXK等基因作为肌苷酸含量的候选基因,待进一步研究。PLEKHS1、MUC等基因的表达可能影响肉色。在系水力的研究中,LHX9、SPDEF、GRXCR1等基因作为系水力的候选基因,但在家禽的研究中未见有报道。肌肉pH值的候选基因方面,NPY、POMC、FGF20、MGAT4C和GUK1基因鲜有报道,这些基因在调节脂类代谢、糖代谢过程和磷酸二酯酶水解同时可能影响肌肉pH值的变化。HS6ST3、EDAR基因作为肌肉剪切力(嫩度)的候选基因,与肌肉纤维和肌间脂肪的沉积有关进而间接影响肌肉的剪切力。

二、营养和非营养因素对动物蛋白质周转的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养和非营养因素对动物蛋白质周转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肉牛肌内脂肪的沉积机制及其营养调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肉牛IMF沉积机制
    1.1 肉牛IMF细胞的发育
    1.2 IMF的沉积和脂解代谢
2 营养因素对肉牛IMF沉积的影响
    2.1 日粮精粗比与淀粉生糖效率
    2.2 日粮过瘤胃脂肪
    2.3 维生素营养
    2.4 其他营养类因素
3 小结及展望

(2)构建传统日粮配合技术体系升级版“平衡日粮”及其应用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日粮配合技术的评价及其历史局限性
    1.1 饲料配方技术的全价日粮
    1.2 传统全价日粮的全面性与平衡性
2 传统日粮配合技术升级版平衡日粮的概念与构建
    2.1 消化道内环境与平衡日粮基础
    2.2 平衡的基础与平衡日粮的概念
    2.3 平衡日粮基本涵义与内容
    2.4 平衡日粮指标的量化及操作性
3“平衡日粮”的评价
    3.1“平衡日粮”配制的应用
    3.2 平衡日粮中不同平衡项目的重要性与序列性

(3)日粮对泌乳奶牛代谢蛋白转化效率和产奶量影响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日粮对泌乳奶牛乳蛋白合成的影响
        1.1.1 能量水平对乳蛋白合成的影响
        1.1.2 日粮蛋白质对乳蛋白合成的影响
        1.1.3 能氮平衡平衡对乳蛋白合成的影响
    1.2 日粮因素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1.2.1 日粮蛋白水平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1.2.2 能量水平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1.3 荟萃分析
        1.3.1 荟萃分析的发展
        1.3.2 荟萃分析的分类
        1.3.3 荟萃分析的优势
        1.3.4 荟萃分析的主要步骤
    1.4 回归分析
        1.4.1 线性回归
    1.5 试验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文献的筛选
    2.3 数据的提取与处理
        2.3.1 数据的提取
        2.3.2 MP量的计算
        2.3.3 数据的统计
        2.3.4 清除异常值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元线性回归
        3.1.1 日粮CP%与MPE和 MY的线性回归
        3.1.2 DMI与 MPE和 MY的线性回归
        3.1.3 日粮MP供应量与MPE和 MY的线性回归
        3.1.4 日粮NDF水平与MPE和 MY的线性回归
        3.1.5 日粮淀粉水平与MPE和MY的线性回归
    3.2 局部加权回归
        3.2.1 CP%与MPE和 MY局部加权回归
        3.2.2 DMI与 MPE和 MY的局部加权回归
        3.2.3 MP供应量与MPE和 MY的局部加权回归
        3.2.4 淀粉水平与MPE和MY的局部加权回归
        3.2.5 NDF%与MPE和 MY的局部加权回归
    3.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3.1 检验多重共线性
        3.3.2 逐步回归
4 讨论
    4.1 日粮因素对代谢蛋白转化效率和产奶量的影响
        4.1.1 代谢蛋白对代谢蛋白转化效率和产奶量的影响
        4.1.2 日粮粗蛋白对代谢蛋白转化效率和产奶量的影响
        4.1.3 淀粉水平对代谢蛋白转化效率和产奶量的影响
        4.1.4 中性洗涤纤维对代谢蛋白转化效率和产奶量的影响
        4.1.5 干物质采食量对代谢蛋白转化效率和产奶量的影响
    4.2 MPE的预测
5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与局限
参考文献
6 附录
致谢

(4)提高麻鸡后期产蛋量和黑山羊繁殖性能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中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引言
    1 鸡蛋组成及影响因素
        1.1 鸡蛋的组成
        1.2 影响鸡蛋品质的因素
        1.2.1 非饲养因素
        1.2.2 饲养因素
    2 饲料添加剂的研究
        2.1 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2.2 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3 辣木和酵素的研究进展
    4 我国山羊养殖现状
        4.1 影响山羊繁殖性能的因素
        4.1.1 品种因素
        4.1.2 营养因素
        4.1.3 环境因素
    5 同期发情
        5.1 前列腺素法
        5.2 孕激素处理法
    6 超数排卵
        6.1 FSH递减法
        6.2 FSH一次注射法
        6.3 PMSG和 APMSG组合法
        6.4 FSH和 PMSG组合法
    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日粮中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麻鸡后期产蛋量的影响
    第一章 :日粮中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麻鸡后期产蛋性能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时间及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饲养管理
        1.5 试验指标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处理组母鸡产蛋性能的结果分析
        2.1.1 日粮中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产蛋率的影响
        2.1.2 日粮中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合格蛋率的影响
        2.1.3 日粮中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日采食量、料蛋比和蛋鸡死亡率的影响
        2.1.4 日粮中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蛋重的影响
        3 讨论
        3.1 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麻鸡后期产蛋性能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日粮中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麻鸡后期蛋品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时间及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饲养管理
        1.5 试验指标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处理组蛋品质的结果分析
        2.1.1 日粮中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蛋品质的影响
        2.1.2 日粮中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蛋壳品质的影响
        2.1.3 日粮中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蛋黄营养成分的影响
        3 讨论
        3.1 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麻鸡后期蛋品质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粮中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麻鸡后期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时间及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饲养管理
        1.5 试验指标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处理组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结果分析
        2.1.1 日粮中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2.1.2 日粮中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2.2 日粮中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3.1 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麻鸡后期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2 添加柠檬酸、辣木茎叶粉和酵素液对麻鸡后期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FSH不同注射方法和剂量对马山黑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第一章 :FSH不同注射方法和剂量对马山黑山羊产羔数量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时间及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管理
        1.5 试验指标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同期发情率
        2.2 FSH不同注射方法和剂量对母羊产羔数的影响
        2.3 FSH不同注射方法和剂量对小羊性别分布的影响
        2.4 FSH不同注射方法和剂量对小羊出生体重和体尺的影响
        3 讨论
        3.1 同期发情处理
        3.2 FSH的不同注射方法和剂量对产羔数的影响
        3.3 FSH的不同注射方法和剂量对小羊性别分布的影响
        3.4 FSH的不同注射方法和剂量对小羊出生体重和体尺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羔数量的变化对母羊体重及小羊体重和体尺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时间及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管理
        1.5 试验指标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产羔数量的变化对母羊体重的影响
        2.2 产羔数量的变化对小羊体重的影响
        2.3 产羔数量的变化对小羊体尺的影响
        2.3.1 产羔数量的变化对小羊体高的影响
        2.3.2 产羔数量的变化对小羊体长的影响
        2.3.3 产羔数量的变化对小羊体斜长的影响
        2.3.4 产羔数量的变化对小羊体长指数的影响
        3 讨论
        3.1 产羔数量的变化对母羊体重的影响
        3.2 产羔数量的变化对小羊体重的影响
        3.3 产羔数量的变化对小羊体尺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及建议
    1.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瘤胃微生态影响奶牛乳蛋白产量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与符号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奶牛乳蛋白生产研究现状
        1 奶牛乳蛋白概述
        1.1 乳蛋白概述
        1.2 奶牛乳蛋白的生成
        2 影响奶牛乳蛋白产量的因素
        2.1 遗传因素
        2.2 生理因素
        2.3 营养因素
    第二节 瘤胃微生物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 瘤胃微生物概述
        1.1 瘤胃细菌的种类和功能
        1.2 瘤胃古菌的种类和功能
        1.3 瘤胃厌氧真菌的种类和功能
        1.4 瘤胃原虫的种类和功能
        2 宿主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2.1 宿主遗传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2.2 年龄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3 瘤胃微生物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3.1 瘤胃微生物对反刍动物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3.2 瘤胃微生物对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影响
        3.3 瘤胃微生物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 组学技术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 扩增子测序及其应用
        1.1 扩增子测序概述
        1.2 扩增子测序分析流程
        1.3 扩增子测序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2 宏基因组测序及其应用
        2.1 宏基因组测序概述
        2.2 宏基因组分析流程
        2.3 宏基因组测序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3 宏转录组测序及其应用
        3.1 宏转录组测序概述
        3.2 宏转录组分析流程
        3.3 宏转录组测序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4 宏蛋白组及其应用
        4.1 宏蛋白组概述
        4.2 宏蛋白组分析流程
        4.3 宏蛋白组学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5 代谢组学及其应用
        5.1 代谢组学概述
        5.2 代谢组学分析流程
        5.3 代谢组学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奶牛群体中瘤胃细菌的组成及其与泌乳性能关联
    第一节 瘤胃细菌组成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样品采集与保存
        1.3 瘤胃内容物微生物总DNA提取
        1.4 16S rRNA基因测序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测序结果统计
        2.2 瘤胃细菌多样性
        2.3 瘤胃细菌组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瘤胃细菌与泌乳性能的关联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 16S rRNA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1.4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泌乳性能与瘤胃发酵参数
        2.2 瘤胃细菌Alpha多样性与泌乳性能之间的关联
        2.3 瘤胃细菌相对丰度与瘤胃发酵参数和泌乳性能之间的关联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瘤胃细菌组成和多样性对奶牛乳蛋白产量的影响
    第一节 差异乳蛋白产量奶牛的瘤胃发酵、细菌组成和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样品采集与保存
        1.3 瘤胃内容物微生物16S rRNA基因测序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1.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泌乳性能与瘤胃发酵参数
        2.2 瘤胃细菌多样性
        2.3 瘤胃细菌组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瘤胃细菌组成与瘤胃发酵参数和乳蛋白产量的关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1.3 瘤胃微生物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1.4 相关性分析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瘤胃微生物功能和代谢产物影响乳蛋白产量的分子机制
    第一节 基于宏基因组探究影响奶牛乳蛋白产量的瘤胃微生物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样品采集与保存
        1.3 瘤胃内容物微生物总DNA提取
        1.4 宏基因组测序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1.6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泌乳性能和瘤胃发酵参数
        2.2 宏基因组测序数据结果
        2.3 瘤胃微生物组概况
        2.4 HH和LL奶牛瘤胃微生物组成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基于宏基因组探究差异乳蛋白产量奶牛的瘤胃功能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样品采集与保存
        1.3 瘤胃内容物微生物总DNA提取
        1.4 宏基因组测序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1.6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瘤胃微生物组功能概况
        2.2 HH和LL奶牛瘤胃微生物KEGG功能差异
        2.3 HH和LL奶牛瘤胃微生物CAZyme功能差异
        2.4 HH和LL奶牛瘤胃碳水化合物代谢差异
        2.5 HH和LL奶牛瘤胃氮代谢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基于代谢组探究差异乳蛋白产量奶牛的瘤胃代谢物和代谢通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样品采集与保存
        1.3 瘤胃代谢组测定
        1.4 血清代谢组分析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1.6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HH和LL奶牛瘤胃代谢组差异
        2.2 HH和LL奶牛血清代谢组差异
        2.3 HH和LL奶牛瘤胃代谢组与血清代谢组的整合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节 瘤胃微生物组与瘤胃和宿主代谢组的整合和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样品采集与保存
        1.3 瘤胃内容物微生物总DNA提取
        1.4 宏基因组测序和代谢组测定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1.6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多组学关联分析
        2.2 各组学贡献度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提示、创新点及后续展望
    1 全文结论与提示
    2 本研究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急诊医护营养知识调查及基于股直肌变化建立营养风险评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我国急诊医护人员临床营养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问卷设置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受访者来源
        2.2 受访者职称组成
        2.3 营养支持治疗基础知识的认知
    3 讨论
        3.1 营养风险评估方法的认知
        3.2 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知识的认知
        3.3 临床营养支持方案的认知情况
        3.4 蛋白摄入的认知情况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股直肌厚度变化建立营养风险临床预测模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数据分析及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统计学方法及结果
    3 讨论
        3.1 营养支持启动时机及目标
        3.2 营养风险评估手段的选择
        3.3 营养评价指标的选择
        3.4 股直肌超声评估
        3.5 评分系统的建立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相关进展
    1 文献检索方法及结果
    2 主要内容
        2.1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间的差别及营养支持时机
        2.2 营养不良的定义及相关进展
        2.3 生物标志物
        2.3.1 白蛋白与前白蛋白
        2.3.2 3-甲基组氨酸
        2.3.3 甲状腺素运载蛋白
        2.3.4 其他生物标志物
        2.4 能量评估
        2.4.1 预测方程
        2.4.2 直接量热法
        2.4.3 间接测热法
        2.4.4 呼吸商
        2.5 床旁超声在营养支持治疗方面的应用及相关进展
        2.6 蛋白支持
        2.7 再喂养综合征
    3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部分)
致谢

(7)复合缓冲剂对高精料饲喂泌乳山羊乳脂肪/乳糖合成和其前体物代谢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部分缩写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乳脂肪/乳糖的合成及其影响因素
        1 乳脂肪的合成及其影响因素
        1.1 乳脂肪
        1.2 乳脂肪的合成
        1.3 乳脂肪合成的关键酶
        1.4 乳脂肪合成的影响因素
        2 乳糖的合成及其影响因素
        2.1 乳糖
        2.2 乳糖的合成
        2.3 乳糖合成的关键酶
        2.4 乳糖合成的影响因素
        2.5 葡萄糖转运载体
    第二章 乳脂肪/乳糖前体物在肝脏内的代谢转变及其调控
        1 乳成分前体物
        2 乳脂前体物的生成及利用
        2.1 乳脂前体物的生成
        2.2 乳脂前体物在肝脏中的转化及利用
        2.3 肝脏内游离脂肪酸的代谢及其调控
        3 乳糖前体物的生成及利用
        3.1 肝脏内葡萄糖的代谢及其调控
    第三章 缓冲剂对高精料饲喂反刍动物的综合影响与调控
        1 高精料饲喂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1.1 高精料饲喂对反刍动物采食性能的影响
        1.2 高精料饲喂对瘤胃上皮的影响
        1.3 高精料饲喂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1.4 高精料饲喂对瘤胃pH的影响
        1.5 高精料饲喂对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1.6 高精料饲喂对肝脏代谢的影响
        1.7 高精料饲喂对乳成分合成的影响
        2 缓冲剂的概念
        2.1 缓冲剂对反刍动物的酸碱平衡调控的机理
        2.2 缓冲剂对反刍动物采食量的影响
        2.3 缓冲剂对反刍动物瘤胃pH的影响
        2.4 缓冲剂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2.5 缓冲剂丁酸钠对反刍动物机体健康的影响
        2.6 缓冲剂对反刍动物产奶量的影响
        2.7 缓冲剂对反刍动物乳成分合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四章 复合缓冲剂对高精料饲喂泌乳山羊乳脂肪/乳糖及其前体物代谢流向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和仪器
        1.2 试验动物
        1.3 样品采集和处理
        1.4 指标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合缓冲剂对高精料饲喂泌乳山羊乳产量的影响
        2.2 复合缓冲剂对高精料饲喂泌乳山羊乳脂肪、乳糖的影响
        2.3 泌乳山羊瘤胃液pH测定结果
        2.4 泌乳山羊瘤胃内容物及血液中LPS含量测定结果
        2.5 泌乳山羊瘤胃及血液中VFA测定结果
        2.6 泌乳山羊血液相关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2.7 泌乳山羊血液激素含量测定结果
        2.8 泌乳山羊血液代谢异常产物及炎症因子测定结果
        2.9 泌乳山羊血液乳脂肪/乳糖前体物测定结果
        3 讨论
        3.1 复合缓冲剂对泌乳山羊乳产量及乳品质的影响
        3.2 复合缓冲剂对泌乳山羊瘤胃及机体健康的影响
        3.3 复合缓冲剂对泌乳山羊瘤胃及血液VFA含量的影响
        3.4 复合缓冲剂对泌乳山羊血液乳脂肪/乳糖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复合缓冲剂对高精料饲喂泌乳山羊肝脏中糖脂前体物分配与重分配的影响及其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和仪器
        1.2 试验动物
        1.3 样品采集和处理
        1.4 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
        1.5 进出肝血液相关指标测定
        1.6 肝脏组织代谢组学分析
        1.7 肝脏糖脂代谢及胰岛素受体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检测
        1.8 肝脏糖脂代谢及PI3K/AKT相关蛋白Western Blot检测
        1.9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泌乳山羊肝脏组织学观察
        2.2 泌乳山羊进出肝血液糖脂相关指标测定结果
        2.3 肝脏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2.4 泌乳山羊肝脏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2.5 泌乳山羊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添加复合缓冲剂对泌乳山羊肝脏健康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3.2 复合缓冲剂对泌乳山羊肝脏代谢物变化的影响
        3.3 复合缓冲剂对泌乳山羊肝脏糖脂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3.4 复合缓冲剂对泌乳山羊肝脏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合缓冲剂对高精料饲喂泌乳山羊乳腺乳脂肪/乳糖及其前体物利用的影响和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和仪器
        1.2 试验动物
        1.3 样品采集和处理
        1.4 乳腺组织学切片制作及观察
        1.5 乳腺氧化应激指标测定
        1.6 乳腺乳脂肪、葡萄糖转运及乳糖合成关键基因mRNA转录水平检测
        1.7 乳腺组织凋亡相关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1.8 乳脂肪及乳糖相关蛋白Western Blot检测
        1.9 乳腺乳糖含量测定
        1.10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泌乳山羊乳腺病理组织学观察
        2.2 泌乳山羊乳腺氧化应激指标测定结果
        2.3 泌乳山羊乳腺凋亡蛋白测定结果
        2.4 泌乳山羊乳腺乳脂肪合成相关酶或蛋白mRNA表达测定结果
        2.5 泌乳山羊乳腺GPR41和ACC蛋白表达测定结果
        2.6 泌乳山羊乳腺葡萄糖转运载体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2.7 泌乳山羊乳腺乳糖含量及乳糖合成相关酶测定结果
        3 讨论
        3.1 复合缓冲剂对泌乳山羊乳腺健康的影响
        3.2 复合缓冲剂对泌乳山羊乳腺GPR41及脂肪酸从头合成的影响
        3.3 复合缓冲剂对泌乳山羊乳腺GLUT及乳糖合成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丁酸钠对LPS诱导的MAC-T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细胞来源
        1.2 试剂和仪器
        1.3 牛乳腺上皮细胞系(MAC-T)的培养和传代
        1.4 LPS诱导MAC-T损伤模型的建立
        1.5 细胞凋亡关键基因mRNA的表达
        1.6 细胞凋亡及信号通路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1.7 细胞免疫荧光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LPS对MAC-T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
        2.2 丁酸钠对LPS诱导的MAC-T细胞应激指标的影响
        2.3 丁酸钠对LPS诱导的MAC-T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2.4 丁酸钠对LPS诱导的MAC-T细胞总凋亡率的变化
        2.5 丁酸钠对LPS诱导的MAC-T细胞凋亡蛋白mRNA表达水平影响
        2.6 丁酸钠对LPS诱导的MAC-T细胞PI3K/AKT蛋白水平的影响
        2.7 丁酸钠对LPS诱导的MAC-T细胞PI3K免疫荧光结果
        2.8 丁酸钠对LPS诱导的MAC-T细胞凋亡蛋白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3.1 丁酸钠对LPS诱导的MAC-T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3.2 丁酸钠对LPS诱导的MAC-T细胞的抗凋亡作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总体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和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8)高寒草地土壤产漆酶真菌筛选及其生物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第1章 前言
    1.1 漆酶概述
    1.2 漆酶来源
    1.3 漆酶的功能及应用
        1.3.1 漆酶在生物体中的功能
        1.3.2 漆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1.3.3 漆酶在动物营养方面的应用
        1.3.4 漆酶在工业污染物处理及生物修复方面的应用
        1.3.5 漆酶在生物质利用方面的应用
        1.3.6 漆酶在土壤腐殖质形成过程中的应用
        1.3.7 漆酶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面的应用
    1.4 漆酶的研究方法
    1.5 高寒草地产漆酶真菌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路线
第2章 高寒草地产漆酶真菌的筛选及分子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及其配制
        2.1.5 实验设计
        2.1.6 研究方法
        2.1.7 数据处理及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漆酶菌株的DNA-ITS分子鉴定结果
        2.2.2 供试菌株在不同底物选择性培养基上的显色情况
        2.2.3 供试菌株在底物选择性培养基上出现氧化带的时序
        2.2.4 供试菌株在底物选择性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及氧化带大小
        2.2.5 产漆酶菌株310b产生漆酶活力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菌株Marasmius tricolor310b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培养基及其配制
        3.1.5 实验设计
        3.1.6 研究方法
        3.1.7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NaCl浓度对菌株310b菌落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pH对菌株310b菌落生长的影响
        3.2.3 温度对菌株310b菌落生长的影响
        3.2.4 不同碳源对菌株310b菌落生长的影响
        3.2.5 不同氮源对菌株310b菌落生长的影响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菌株Marasmius tricolor310b产漆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培养基及其配制
        4.1.5 实验设计
        4.1.6 研究方法
        4.1.7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最适温度和对温度的稳定性
        4.2.2 最适pH和对pH的稳定性
        4.2.3 不同离子对漆酶活力的影响
        4.2.4 非营养有机物对漆酶活力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菌株Marasmius tricolor 310b对土壤有机质矿化作用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土壤样品及植物样品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5.1.4 主要仪器
        5.1.5 培养基及其配制
        5.1.6 实验设计
        5.1.7 研究方法
        5.1.8 数据处理及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碳矿化速率
        5.2.2 土壤有机碳含量
        5.2.3 微生物量碳含量
        5.2.4 微生物呼吸熵
    5.3 讨论
    5.4 结论
全文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血液组学解析荷斯坦奶牛乳蛋白产量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与符号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第一节 奶牛营养研究现状
        1 我国奶业现状
        2 奶牛泌乳性能的研究现状
        2.1 营养调控层面
        2.2 遗传育种层面
        2.3 牧场管理层面
        2.4 分子细胞层面
    第二节 奶牛血液生理生化研究及应用
        1 血液生化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及研究应用
        1.1 蛋白代谢指标
        1.2 能量供应指标
        1.3 肝肾功能指标
        1.4 氧化应激指标
        2 血清激素的生物学意义及研究应用
        2.1 能量代谢相关激素
        2.2 应激相关激素
    第三节 非营养因素对奶牛泌乳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
        1 泌乳阶段
        1.1 泌乳阶段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研究
        1.2 泌乳阶段对奶牛血液生化参数和激素的影响研究
        2 胎次
        2.1 胎次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研究
        2.2 胎次对奶牛血液生化参数和激素的影响研究
        3 其他因素
    第四节 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1 基因组学
        2 转录组学
        2.1 转录组学的发展
        2.2 转录组学数据分析软件
        2.3 转录组学在奶牛领域的研究应用
        3 代谢组学
        3.1 代谢组学检测平台
        3.2 代谢组学在奶牛领域的研究应用
        4 蛋白质组学
        5 其他组学技术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影响奶牛乳蛋白产量的生理生化因素
    第一节 胎次和泌乳天数对奶牛泌乳和血液生理生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管理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 分组及试验设计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础信息
        2.2 胎次对奶牛泌乳能、血液生化参数和血清激素的影响
        2.3 泌乳天数对奶牛泌乳能、血液生化参数和血清激素的影响
        3 讨论
        3.1 经产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的血液参数
        3.2 胎次对奶牛泌乳性能、血液生化参数和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3.3 泌乳天数对奶牛泌乳性能、血液生化参数和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节 乳蛋白产量差异奶牛的血液生化参数和血清激素水平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管理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 分组及试验设计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HH、LL奶牛的泌乳性能
        2.2 HH、LL奶牛的血液生化参数
        2.3 HH、LL奶牛的血清激素水平
        2.4 大群奶牛乳蛋白产量与血液生化参数、血清激素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影响奶牛MPY的血液生化参数
        3.2 影响奶牛MPY的血清激素水平
        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探究奶牛乳蛋白产量代谢表征物
    第一节 基于GC-TOF/MS探究影响奶牛乳蛋白产量的调控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管理
        1.2 样品采集与常规成分测定
        1.3 分组及试验设计
        1.4 血清代谢组学检测与分析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HH、LL奶牛的血清代谢轮廓
        2.2 HH、LL奶牛血清代谢组的多元变量统计分析
        2.3 差异代谢物
        2.4 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3.1 差异代谢物
        3.2 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
        4 小结
    第二节 基于UHPLC-MS/MS挖掘反映奶牛乳蛋白产量的代谢生物标志物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管理
        1.2 样品采集与常规成分测定
        1.3 分组及试验设计
        1.4 生物标志物分析
        1.5 生物标志物定量检测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反映MPY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2 UHPLC-MS/MS定量验证
        3 讨论
        3.1 马尿酸
        3.2 烟酰胺
        3.3 壬酸
        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全血转录组学探究奶牛乳蛋白产量的转录调控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管理
        1.2 样品采集与常规成分测定
        1.3 分组及试验设计
        1.4 全血转录组学检测与分析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0 HH、LL奶牛的泌乳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2.1 HH、LL奶牛的RNA-seq结果
        2.2 差异基因鉴定及功能
        2.3 差异基因的qPCR验证
        2.4 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结果
        2.5 生物标志物分析
        2.6 生物标志物定量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提示、创新点及后续研究展望
    1 提示
    2 创新点
    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金茅黑鸡A系胸肌转录组特征及对重要肉用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肌肉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进展
        1.1 家禽肌纤维的形成
        1.2 影响禽肌肉生长发育机制的因素
        1.2.1 营养因素对肌肉生长的调控
        1.2.2 非营养因素对肌肉生长的调控
        1.3 肌纤维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
        1.3.1 生肌调节因子(MRFs)
        1.3.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
        1.3.3 肌球蛋白重链MYHC
    2 家禽重要经济性状的研究进展
        2.1 体重分子机制的研究
        2.2 屠宰性状分子机制的研究
        2.3 肉品质分子机制的研究
    3 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的研究进展
    4 基因共表达研究进展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金茅黑鸡生长规律及不同生长阶段mRNA表达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群体与样本采集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3 试验方法与统计分析
        2.3.1 性状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2.3.2 总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3.3 RNA-seq文库构建及测序
        2.3.4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及预处理
        2.3.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6 基因共表达分析
        2.3.7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茅黑鸡生长曲线拟合
        3.2 RNA样品质量检测和文库构建
        3.2.1 RNA样品检测
        3.2.2 RNA文库构建
        3.2.3 文库质控
        3.2.4 文库质量评估
        3.3 RNA-seq测序质量评估与质控
        3.3.1 测序碱基质量值分布
        3.3.2 测序质量控制
        3.3.3 RNA-seq数据产出统计
        3.4 RNA-seq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对比分析
        3.4.1 比对效率统计
        3.4.2 不同生长阶段基因表达量分析
        3.5 不同生长阶段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5.1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6 差异表达基因共表达分析
        3.6.1 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及模块检测
        3.6.2 不同生长阶段特异性模块的鉴定
        3.6.3 特异性模块的GO富集分析
        3.6.4 特异性模块的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3.6.5 四个特异性模块的枢纽基因可视化作图
        3.7 共表达差异表达基因RT-qPCR技术验证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茅黑鸡屠宰性状、肉品质转录组关联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样本
        2.2 主要仪器及试验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肉鸡屠宰测定方法
        2.3.2 胸肌肉品质测定方法
        2.3.3 实验数据分析模型
        2.3.4 总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3.5 RNA-seq文库构建及测序
        2.3.6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及预处理
        2.3.7 基因表达量和肉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2.3.8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 RNA-seq数据产出统计
        3.3 基因表达量分析
        3.4 遗传进化分析
        3.5 基因表达量和性状(GEM)的关联分析
        3.5.1 体重候选基因关联分析
        3.5.2 屠宰性状的候选基因关联分析
        3.5.3 肉品质性状的显着表达的基因分析
        3.6 候选基因qRT-PCR技术验证
    4 讨论
        4.1 体重、屠宰性状的候选基因
        4.2 肉品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表一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四、营养和非营养因素对动物蛋白质周转的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 [1]肉牛肌内脂肪的沉积机制及其营养调控的研究进展[J]. 王光辉,杨连玉,宫世平,刘博,张庆华. 中国畜牧杂志, 2021(06)
  • [2]构建传统日粮配合技术体系升级版“平衡日粮”及其应用的若干思考[J]. 冯定远. 饲料工业, 2021(04)
  • [3]日粮对泌乳奶牛代谢蛋白转化效率和产奶量影响的荟萃分析[D]. 刘探照.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4]提高麻鸡后期产蛋量和黑山羊繁殖性能的技术研究[D]. 马佳文. 广西大学, 2020(02)
  • [5]瘤胃微生态影响奶牛乳蛋白产量的作用机制[D]. 薛茗元. 浙江大学, 2020(01)
  • [6]急诊医护营养知识调查及基于股直肌变化建立营养风险评分系统[D]. 王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复合缓冲剂对高精料饲喂泌乳山羊乳脂肪/乳糖合成和其前体物代谢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D]. 李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8]高寒草地土壤产漆酶真菌筛选及其生物功能的研究[D]. 李欣. 青海大学, 2019(04)
  • [9]基于血液组学解析荷斯坦奶牛乳蛋白产量的差异研究[D]. 武雪会. 浙江大学, 2019(01)
  • [10]金茅黑鸡A系胸肌转录组特征及对重要肉用性状的影响[D]. 李国辉. 扬州大学, 2019

标签:;  ;  ;  ;  ;  

营养和非营养因素对动物蛋白周转的调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