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青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一、青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士罡,李为学[1](2018)在《青虾高产高效生态养殖新技术》文中提出养殖青虾与养殖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虾类相比,具有苗种投入少、养殖风险小、市场价格高、经济效益好等优势。但随着当前青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日益提高,其近亲养殖情况日益严重,这给生态健康养殖及高产高效带来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性早熟的青虾生长缓慢,营养积累到性腺发育上,商品虾规格偏小,上市价格低,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二是性早熟的青虾大量繁殖仔虾,使池塘内青虾养殖

陈治平[2](2013)在《青虾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青虾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包括种苗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饲料的选择及投喂、水质调控、病害控制、起捕上市等方面内容,以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王荣林[3](2013)在《加快发展常州市青虾产业建议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常州市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以四大家鱼为主,90年代初期在浙江水产养殖户的技术迁移下,该市青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技术和产量也有了明显提升。进入新世纪,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全面兴起,该市青虾养殖规模呈明显回落趋势,但面积始终控制在2万多亩。在青虾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下,主养亩均产量提高到80~90千克,亩均效益也

顾秋明[4](2013)在《杂交青虾“太湖1号”健康养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杂交青虾“太湖1号”是由日本沼虾与海南沼虾种间杂交经多代回交选育获得的淡水虾类新品种。本研究进行了不同放养密度、不同蛋白质营养水平、生物源饲料添加剂、不同微生态制剂对杂交青虾“太湖1号”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探索了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健康养殖技术,为其规模化推广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以促进青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1、以初始体长为2.13±0.54cm、体质量为0.17±0.02g的杂交青虾“太湖1号”为实验对象,设置60尾/m3、105尾/m3、150尾/m3、195尾/m3和240尾/m3等5个放养密度的青虾养殖试验。以饲料系数、养殖产量、成虾规格、体长与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作为判据,水质状况作为参考,研究杂交青虾“太湖1号”池塘养殖适宜的苗种放养量。将放养密度分别与饲料系数、增重率、体长与体质量特定生长率等指标之间拟合二次回归曲线方程,计算出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适宜放养密度为117尾/m3~150尾/m3。2、以血球蛋白粉、进口鱼粉、蚕蛹粉为动物性蛋白源,以豆粕、菜粕、花生粕、小麦、玉米等为植物蛋白源配置成蛋白质含量为32%、34%、36%及在32%蛋白的基础上添加1%生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的4组饲料,进行为期5个月的“太湖1号”杂交青虾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蛋白质含量范围内,杂交青虾的生长速度、虾体肌肉营养成分、养殖效益均与饲料蛋白质含量成正相关。用青虾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及饲料系数与饲料蛋白质含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杂交青虾“太湖1号”成虾的饲料适宜蛋白质含量为35.17%-37.57%。在32%蛋白的饲料中添加生物源性饲料添加剂后,青虾的生长速度、肌肉中的营养成分及饲料利用率显着高于32%蛋白的对照组(p<0.05),与34%和36%蛋白的饲料组的养殖效果相近,说明,在饲料中添加1%的生物源添加剂后,饲料中可降低2%-3%的蛋白含量。3、在普通饲料中添加1%的生物源饲料添加剂,投喂杂交青虾“太湖1号”,观察其对青虾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添加生物源饲料添加剂能提高杂交青虾产量20.4%(p<0.05)、体长增长2.3%(p<0.05)、体质量增加48.9%(p<0.05)、肥满度提高6.6%(p<0.05)、大规格虾的比例增加27%(p<0.05)、饲料系数下降16.6%(p<0.05);青虾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谷丙转氨酶(GPT)及谷草转氨酶(GOT)均有显着的提高(p<0.05);实验组的虾性腺指数、绝对抱卵量与相对抱卵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生物源添加剂可显着提高杂交青虾的繁殖力。因此,在生产中使用生物源饲料添加剂将有助于实现青虾的健康养殖。4、在测定养殖水体pH值、溶解氧、氨态氮、亚硝态氮等水质指标和养殖青虾肥满度、平均规格、饲料系数等生长性能指标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全池泼洒复合芽孢杆菌、EM菌、类球红细菌、超浓缩光合细菌等4种微生态制剂对养殖水体水质的改善效果及提高杂交青虾“太湖1号”生长性能的效果。结果表明,4种微生态制剂均可改善水质,其中,芽孢杆菌与EM菌具有较强的降亚硝态氮的功能,类球红细菌和EM菌具有较强的降氨态氮的功能。4种试验菌剂的调水效果排序为类球红细菌>EM菌>复合芽孢杆菌>超浓缩光合细菌。结果还显示,4种菌剂不同程度地提高青虾的生长性能,其中,类球红细菌效果最为显着,其次为EM菌、复合芽孢杆菌,而光合细菌效果不显着。

夏贤军[5](2011)在《池塘青虾高产养殖技术》文中提出青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市场价格高,养殖前景好,适宜在池塘精养。从池塘改造及建设、虾苗放养、科学投饲、日常管理及捕捞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池塘青虾高产养殖技术。

熊贻伟[6](2010)在《杂交青虾“太湖1号”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青虾学名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俗称河虾。青虾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名贵水产品,是目前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虾类。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青虾种质已出现明显退化,严重制约了青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对青虾进行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杂交青虾“太湖1号”(简称:“太湖1号”)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历经8年攻关,获得的性状优良的青虾杂交品种,于2009年1月通过了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我国审定通过的第一个淡水虾蟹类新品种。本文对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湖1号”繁殖期为4月~10月,春夏季繁殖力大于秋季繁殖力;群体的性比((?):(?))变化于0.83-6.53之间,平均性比为2.18;绝对繁殖力F在春夏季变化范围为1910~5915粒之间,在秋季变化范围为450~1847粒之间;相对繁殖力RL在春夏季的变化范围为44.62~106.65粒/mm,在秋季的变化范围为38.33~79.61粒/mm,拟合了整个繁殖期Rw与体重W之间的函数关系为Rw=[(0.1635W-0.0486)x6168]/W。比较了杂交青虾“太湖1号”和太湖虾自繁苗在相近的池塘条件下,养殖90d的生长指标,结果表明: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绝对增重率为0.0281g/d,瞬时增重率为2.421%/d;太湖虾自繁苗的绝对增重率为0.0209g/d,瞬时增重率为2.181%/d;“太湖1号”绝对增重率比太湖虾自繁苗高34%。综合绝对增重率和瞬时增重率两个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太湖1号”的生长性能高于太湖虾自繁苗。在水温18-20.5℃的条件下,对平均体重为2.15g的杂交青虾“太湖1号”进行流水实验,测定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日平均耗氧率为0.3319mg/(g·h),在凌晨两点最低[0.1905mg/(g·h)],在下午六点最高[0.5725mg/(g·h)];在不同的水温的条件下,对不同平均体重的“太湖1号”的窒息点进行了测定,测定值分别为1.92mg/L、1.98mg/L1.96mg/L。通过对养殖试验池塘pH值和DO值的连续监测,表明在青虾养殖池塘种植适度的水草,使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实行封闭或半封闭控水的健康养殖模式,可减少养虾废水对自然水体的污染,保护水资源,同时也能提高养殖效益。

张士罡,李为学[7](2010)在《青虾高产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殖青虾与养殖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虾类相比,具有苗种投入少、养殖风险小、市场价格高、经济效益好等优势。随着青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日益提高,其近亲养殖情况日益严重,给健康生态养殖及高产高效带来了较为严重的问题。性早熟的青虾生长缓慢,营养积累到性腺发育上,商品虾规格偏小,上市价格低,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性早熟的青虾大量繁殖仔虾,使池塘内

傅洪拓[8](2007)在《青虾无公害养殖技术(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勇[9](2004)在《稻渔共作生态特征与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稻渔共作是水稻种植与蟹、虾、鱼等水生经济动物养殖二者互利共作的复合生态农业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稻渔共作面积在我国急剧上升,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倍受关注的重点之一。但同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样,稻渔共作虽有生产实践方面先进的优势,但绝大部分仍停留在生产经验的水平上,缺少规律性的认识,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生产的水稻与水产品品质不优,产量不稳,不利于技术与生产成果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稻渔共作生态农业体系的科学试验与系统研究,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生产理论与技术体系成为当前稻、渔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本研究在长江下游稻渔共作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的江苏里下河稻区(兴化市)稻渔共作生产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就稻渔共作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环境、水稻、蟹(虾、鱼等)三方面要素的特征与相关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稻渔共作优化同步模式并进行技术效益评价,初步制订稻渔共作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规范。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稻渔共作生态系统与常规稻田生态系统及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相比,在系统结构与功能、水、土理化性状、物流能流特征方面被揭示并阐明的生态特征如下:系统空间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上生态位呈现多样性,形成了由稻畦面向畦面沟、围沟、暂养沟不断加深的水体环境,为蟹、虾等提供了生长与栖息的多种生境,稻田内生物种类更趋丰富;系统内物流、能流途径增加,食物链得到加环而趋于复杂,可实现多层多级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稻田资源的利用率;与常规稻田相比,稻畦面土壤容重降低,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最大持水量和孔隙度增加,土壤的物理性状得到改善,但也存在着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下降,随稻渔共作年限增加,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作用逐步削弱等问题;与常规稻田相比,稻畦面土壤有机质及氨磷钾养分提高,土壤的肥力性状改善,且随稻渔共作年限的增加有进一步改善的趋势,共作期间土壤氮磷钾速效养分供应好于常规稻田;系统内水温杨勇,稻渔共作生态特征与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存在季节、昼夜、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变化,畦面沟与稻畦面表层水温低于围沟,底层略高于围沟或相近,暂养沟与围沟中水温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白天变幅大,夜间变幅小,畦面沟与稻畦面水温垂直变化不明显,共作期间稻畦面水温较常规稻田变化缓和且昼夜温差小;系统水体溶解氧含量受太阳辐射与水生植物光合放氧影响较大,稻畦面表水层由于受光不足,浮游生物光合放氧弱,溶解氧含量显着低于围沟等裸水面,但底水层则较围沟等为高,系统各生境中水体溶解氧垂直变化明显,水层越深含量越低,以1小16时为最高,垂直变幅明显,凌晨日出前较低,垂直变化小;系统内水体pH值全天中有明显波动,凌晨最低,16时左右最高,稻畦面低于围沟;与常规稻麦两熟模式相比,系统有机能的投入比例大,投能结构合理,能量产投比高,系统稳定性和自我维持能力强;与常规稻麦两熟模式相比,系统养分投入产出较为平衡,养分保蓄的生物学机制得到加强,养分在系统内部得到多级利用,再循环比例增加,并有利于稻田和周边生态环境保护。 (2)以同期播种的常规栽培水稻为对照,对稻渔共作生态系统中栽培的半深水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自分孽盛期直至水稻收获前7一10天处在20科ocm深度水层的水稻,被揭示并阐明的生态特征如下:稻渔共作具有延长水稻生育期,增加群体各生育期生物量,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冠层叶片的面积马延缓后期功能叶片衰老,增大茎秆粗度,增加氮素吸收,促进根系发育及伸长节上须根发生等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稻株基部节间长度增大,节间数增多,植株重心上移,后期根系活力降低等特征。在产量及其结构方面表现为茎孽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下降,粒重增加,若品种选择与栽培控制得当,可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并达到增产的目的。稻米品质性状上一致表现为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与营养品质均有所改善。 (3)研究对稻渔共作水稻栽培中稻作方式、水稻品种、播栽期、种植密度、施肥技术、稻田病虫草发生与防治技术六个方面的关键生产技术进行了攻关。①稻作方式:与移栽稻相比,同期播种条件下,直播稻各主要生育期前移,全生育期缩短;高峰苗多但茎孽成穗率低,最终穗数减少,早直播出苗率及茎萦成穗率高于水直播;根数多且粗,干物重高,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减少;产量构成中穗数下降,穗粒数减少,结实率与千粒重增加,最终产量下降;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下降。②水稻品种:综合稻渔共作生产对水稻品种在生育期、个、群体特征、抗病性、产量及品质等多方面的要求,从28个不同类型品种中筛选出86优8号、常优1号、华粳3号、武香粳14号4个综合评介较优的偏迟熟粳稻品种。③播栽期:稻渔共作水稻播栽期适当提前可显着增加水稻全生育期与稻蟹共生期,利用前期稻田生产条件发足分桑,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形成足够的穗数,增加冠层功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能叶面积和株高以适应深水层生态,达到增产与改善稻米品质的目的;早播会加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

厉高中,沈菁,高兴友[10](2022)在《稻虾鳅共生轮作生态种养技术及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水稻田四周开挖宽1.5~2.0 m、深0.3 m的蓄水环沟,开沟挖起的泥土可用来筑坝,坝高1.0 m,使之成为可蓄水0.6 m的池塘,以供养殖青虾和泥鳅。在稻田中每年种植一季早稻,于早稻生长期间,在田中放养泥鳅,实现稻鳅生态共生;早稻收获后,在田中放水养虾,实现鳅虾混养;最终实现稻虾鳅"一田三收"。经实践,稻虾鳅共生轮作生态种养模式,可实现稻田一种二养三收,获得粮食和水产双丰收,实现种养之间的生态平衡,推进和扩大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增加种养区农民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共同提升。

二、青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青虾高产高效生态养殖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池塘生态环境要求
    1.1 池塘条件
    1.2 优质水源
    1.3 清塘消毒
    1.4 加水施肥
    1.5 种植水草
    1.6 设隐蔽物
2 选购放养优质虾苗
    2.1 选购优质虾苗
    2.2 推迟放苗时间
    2.3 虾苗饲养管理
    2.4 控制放养密度
3 合理投喂优质饲料
4 保持水质环境良好
    4.1 适时机械增氧
    4.2 经常加注新水
    4.3 适当施用追肥
    4.4 定期泼洒生石灰
5 适当套养适宜鱼种
    5.1 改进放养模式
    5.2 快速提高p H值
6 加强病害预防控制
    6.1 黑腮病的防治
    6.2 红体病的防治
    6.3 软壳病的防治

(2)青虾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苗放养前准备
    1.1 池塘及水源条件
    1.2 增氧设施
    1.3 池塘清整和消毒
    1.4 水草移植
    1.5 注水施肥
2 苗种放养
3 饲料的选择与投喂
    3.1 饲料的选择
    3.2 饲料投喂
4 水质调控
    4.1 加注新水
    4.2 溶氧调控
    4.3 水的透明度、p H值、肥度调节
    4.4 定期施用消毒剂、改良剂、微生物制剂
5 病害控制
6 起捕上市

(3)加快发展常州市青虾产业建议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历程
二、产业现状
    1. 区域化布局逐步显现。
    2. 良种化应用逐步普及。
    3. 科技化支撑逐步有力。
    4. 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
    5. 品牌化销售逐步完善。
三、存在问题
    1. 良种生产体系尚未健全。
    2. 苗种繁育技术有待提高。
    3. 主混养技术需优化熟化。
四、发展目标
五、主要对策
    1. 大力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工程, 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2. 大力组织实施渔业合作化工程, 不断提升青虾产业化水平。
    3. 大力实施水产品质量提升工程, 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4. 大力组织实施渔业“三新”工程, 不断推进渔业科技进步。
    5. 大力组织实施良种更新工程, 不断推进良种体系建设。

(4)杂交青虾“太湖1号”健康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青虾养殖的发展史
        1.1 青虾的特征
        1.2 青虾产业分类
        1.3 中国青虾产业发展沿革
        1.4 青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2 青虾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2.1 青虾养殖放养密度研究
        2.2 在蛋白质营养水平研究方面
        2.3 生物源添加剂
        2.4 微生物制剂
        2.5 纳米微管增氧技术
        2.6 养殖模式的优化
        2.7 病害研究
    3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杂交青虾“太湖 1 号”苗种在池塘养殖中的适宜放养密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青虾
        1.2 试验设计
        1.3 饲养管理
        1.4 测定与计算方法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处理组杂交青虾“太湖 1 号”的生长性能
        2.2 不同密度处理组杂交青虾“太湖 1 号”养殖池的水质
        2.3 池塘养殖杂交青虾“太湖 1 号”的适宜放养量
    3 讨论
        3.1 放养密度对杂交青虾“太湖 1 号”生长性能及池塘水质的影响
        3.2 放养密度对池塘养殖青虾的成活率与载虾量的影响
        3.3 池塘养殖杂交青虾“太湖 1 号”的苗种适宜密度
第三章 饲料蛋白质水平与生物源性添加剂对青虾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试验杂交青虾来源
        1.2 试验饲料、试验方式与养殖管理
        1.3 养殖管理
        1.4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饲喂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及生物源添加剂后的杂交青虾生长速度
        2.2 饲喂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饲料与添加剂后杂交青虾的营养成分
        2.3 试验条件下的杂交青虾养殖效果
    3 讨论
        3.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青虾“太湖 1 号”生长性能与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3.2 生物源性饲料添加剂对饲料利用率及对青虾生长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 一种生物源饲料添加剂对“太湖 1 号”杂交青虾养殖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来源与养殖管理
        1.2 实验方法
        1.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饲料添加剂对杂交青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饲料添加剂对杂交青虾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2.3 饲料添加剂对杂交青虾的繁殖力的影响
    3 讨论
        3.1 生物源饲料添加剂作用特点及对杂交青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生物源饲料添加剂对杂交青虾“太湖 1 号”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3.3 生物源饲料添加剂对杂交青虾“太湖 1 号”繁殖力的影响
第五章 4 种微生态制剂对杂交青虾“太湖 1 号”生长性能及养殖水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与使用方法
        1.2 试验设计
        1.3 饲养管理
        1.4 测量指标与样品采集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微生态制剂对杂交青虾“太湖 1 号”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2.2 不同微生态制剂对杂交青虾“太湖 1 号”养殖池蓝藻的抑制作用
        2.3 不同微生态制剂对杂交青虾“太湖 1 号”生长性能及养殖效益的影响
        2.4 不同微生态制剂对杂交青虾“太湖 1 号”生长速度的影响
    3 讨论
        3.1 微生态制剂对杂交青虾“太湖 1 号”生长性能的影响及调水能力
        3.2 影响微生态制剂水质调节效果的因素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致谢

(5)池塘青虾高产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池塘改造及建设
2 虾苗放养
3 科学投饲
4 日常管理
5 捕捞

(6)杂交青虾“太湖1号”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青虾生物学研究
        1.1 青虾形态学研究
        1.2 青虾生殖生物学研究
        1.3 青虾繁殖生物学研究
        1.4 青虾生长特性研究
        1.5 青虾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2 青虾养殖技术研究
        2.1 青虾的池塘主养养殖技术研究
        2.2 青虾的池塘混养养殖技术研究
        2.3 青虾大水面养殖技术
        2.4 青虾网箱养殖技术
        2.5 青虾稻田养殖技术
    3 结语
第二章 杂交青虾“太湖1号”生物学特性研究
    第一节 杂交青虾“太湖1号”繁殖生物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测量及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繁殖群体组成
        3.2 繁殖期
        3.3 性比
        3.4 繁殖力
        4 讨论
        4.1 “太湖1号”的性比
        4.2 “太湖1号”的繁殖力
    第二节 杂交青虾“太湖1号”生长特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池的挑选
        2.2 试验青虾苗种来源
        2.3 试验青虾苗种放养
        2.4 饲养管理
        2.5 数据测量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杂交青虾“太湖1号”耗氧率及窒息点的测定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耗氧率和耗氧量
        3.2 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窒息点
        4 讨论
        4.1 杂交青虾“太湖1号”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4.2 影响杂交青虾“太湖1号”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因素
第三章 青虾养殖技术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池塘选择
        2.2 池塘管理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pH值的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3.2 DO的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青虾无公害养殖技术(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 青虾养殖概况
(二) 青虾养殖的优势
(三) 存在的问题
(四) 青虾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五) 小结

(9)稻渔共作生态特征与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立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1 问题的提出
    2 稻渔共作的历史与近年来国内外发展现状
        2.1 我国稻渔共作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2.2 国外稻渔共作生产的发展
    3 稻渔共作生态特征与生产技术的若干研究背景
        3.1 稻渔共作系统理论与生态特征研究进展
        3.1.1 稻渔共作系统理论的初步形成
        3.1.2 稻渔共作的生态特征
        3.2 稻渔共作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3.2.1 稻渔共作的生产模式
        3.2.2 稻渔共作水产品的养殖技术
        3.2.3 稻渔共作稻田水层的管理
        3.2.4 稻渔共作水稻的播栽技术
        3.2.5 稻渔共作稻田肥料的施用
        3.2.6 稻渔共作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治
    4 试验所在地区-江苏里下河稻区稻渔共作生产状况调查与分析
        4.0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调查区域概况
        4.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稻渔共作对稻田生产模式的影响
        4.2.2 稻渔共作对稻田农、渔用化学品投入的影响
        4.2.3 稻渔共作对稻田经济产出的影响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研究的总体方案
    1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2 研究的思路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地区概况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稻渔共作生态环境特点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土壤理化性状测定
        1.4 水体理化性状测定
        1.5 稻田有害、有益生物的调查
        1.6 系统物质输入、输出的记载及能量、养分的折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渔共作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1.1 物理结构与生态位
        2.1.2 种群结构与食物链
        2.2 稻渔共作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特点
        2.2.1 剖面形态特征
        2.2.2 土壤物理性状
        2.2.3 土壤肥力性状
        2.3 稻渔共作生态系统水温变化特点
        2.3.1 水温的季节与水平变化
        2.3.2 水温的垂直变化
        2.3.3 不同稻田生态系统水温的差异
        2.4 水体溶解氧变化特点
        2.4.1 影响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因素
        2.4.2 水体中溶解氧的水平与昼夜变化
        2.4.3 水体中溶解氧的垂直变化
        2.5 其它水体理化性状
        2.5.1 PH值
        2.5.2 水色、透明度及电导率
        2.6 稻渔共作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特征
        2.6.1 能量投入产出结构
        2.6.2 养分输入输出结构
    3 讨论
        3.1 因地制宜地进行稻渔共作田间工程建设
        3.2 加强人为调控在改善稻渔共作系统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3.3 稻渔共作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探讨
        3.4 稻渔共作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尚需进一步阐明
    参考文献
第4章 稻渔共作水稻生态特征与产量品质形成特点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田间试验的主要技术措施
        1.4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渔共作水稻的生长动态
        2.1.1 生育进程
        2.1.2 茎蘖动态
        2.1.3 叶面积发展
        2.1.4 干物质积累
        2.1.5 籽粒灌浆动态
        2.2 稻渔共作水稻株型特点
        2.2.1 叶片性状
        2.2.2 茎秆性状
        2.2.3 根系性状
        2.2.4 水稻群体空间结构
        2.2.5 植株含氮率
        2.3 产量及其结构
        2.4 籽粒品质特性
    3 讨论
        3.1 关于稻渔共作半深水稻的定义
        3.2 稻渔共作半深水环境对水稻生育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3.3 关于稻渔共作半深水稻的深化研究与栽培对策
    参考文献
第5章 稻渔共作水稻安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前言
    Ⅰ 不同稻作方式的特性与应用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情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特性
        2.1.1 生育进程
        2.1.2 茎蘖动态与穗数形成
        2.1.3 叶面积指数变化动态
        2.1.4 干物质积累
        2.1.5 茎秆性状
        2.1.6 根系性状
        2.1.7 氮素吸收与积累
        2.2 产量及其构成
        2.3 稻米品质特点
        3 小结与讨论
    Ⅱ 适宜品种的选择与应用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与抗倒性
        2.1.1 生育进程
        2.1.2 株型特征与抗倒性
        2.1.3 群体发展动态
        2.2 抗病性与避螟
        2.3 产量及其结构
        2.4 稻米品质特性
        3 小结与讨论
    Ⅲ 适宜播期的确定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特性
        2.1.1 生育进程
        2.1.2 茎蘖动态与穗数形成
        2.1.3 干物质积累
        2.1.4 株型性状
        2.1.5 条纹叶枯病发生情况
        2.2 产量及其结构
        2.3 稻米品质特点
        3 小结与讨论
    Ⅳ 合理的种植密度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渔共作移栽稻的栽插密度
        2.1.1 产量及其结构
        2.1.2 稻米品质特点
        2.2 稻渔共作直播稻的种植密度
        2.2.1 产量及其结构
        2.2.2 稻米品质特点
        3 小结与讨论
    Ⅴ 施肥模式与技术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渔共作水稻的需氮量及合理运筹方式
        2.2 生物有机肥的一次性基施
        2.2.1 产量及其结构
        2.2.2 稻米品质特点
        2.2.3 水稻群体发展
        2.2.4 土壤肥力性状
        2.3 有机肥基施、化肥追施的氮肥运筹模式
        2.3.1 产量及其结构
        2.3.2 稻米品质特点
        2.3.3 水稻群体发展与株型特征
        3 小结与讨论
    Ⅵ 水稻病虫草发生特点与无公害防治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虫草发生情况调查
        1.2 药剂防效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特点
        2.1.1 病害
        2.1.2 虫害
        2.1.3 草害
        2.2 农业防治技术
        2.3 农药合理使用技术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稻渔共作水产品安全优质高产生产技术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体试验
        1.1.1 试验设计
        1.1.2 田间管理
        1.1.3 观测内容与方法
        1.2 辅助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渔共作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2.1.1 稻田环境中河蟹的生长动态
        2.1.2 不同稻渔共作模式产出与经济效益分析
        2.2 蟹等水产品安全优质高产生产技术
        2.2.1 稻田的选择与工程建设
        2.2.2 河蟹的生物学特征及种苗的选择与放养
        2.2.3 创造适宜蟹虾优质高产的生态环境
        2.2.4 饵料的科学投喂
        2.2.5 蟹虾病虫害及时预防及敌害生物的清除
        2.2.6 蟹等水产品的捕获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稻渔共作优化同步模式
    1 稻渔共作区温、光、水资源特点
    2 稻田内1龄蟹种的生长发育与季节的优化同步
    3 偏迟熟水稻安全生育与1龄蟹种共作期的优化同步
    4 稻渔共作优化同步模式
    参考文献
第8章 稻渔共作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评价与标准化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效益
        2.2 生态效益
        2.2.1 创造了稻田多种生境条件,有利于稻田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
        2.2.2 延长了食物链,物质能量得到高效利用
        2.2.3 水稻与水产品病虫草害减轻,减少了化学物质使用,有利于农业环境保护
        2.2.4 改善了稻田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培肥了地力,减少了肥料投入
        2.2.5 增加了蓄水量,有利于农田小气候的调节
        2.2.6 改善了农村生态卫生环境
        2.3 社会效益
        2.3.1 节本增效,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2.3.2 食品安全,有利于人体健康
        2.3.3 技术密集,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
        2.3.4 因地制宜,有利于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3 稻渔共作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规范
        3.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稻渔共作类型
        3.4 环境条件
        3.5 稻田选择与改建
        3.6 苗种放养
        3.7 水稻栽培
        3.8 水质管理
        3.9 饲料投喂
        3.10 病害防治
        3.11 日常管理
        3.12 捕捞收获
    参考文献
第9章 主要结论及讨论
    1 主要结论
    2 几点讨论
    3 主要创新点及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3.1 主要创新点
        3.2 存在的不足之处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稻虾鳅共生轮作生态种养技术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田块选择
2 池塘设计
3 早稻种植技术
    3.1 品种选择
    3.2 适时播种
    3.3 杂草防除
    3.4 肥料施用
    3.5 病虫防治
    3.6 适时收割
    3.7 腐烂稻桩
4 泥鳅养殖技术
    4.1 环沟消毒
    4.2 鳅苗放养
    4.3 饲料投喂
    4.4 整沟与除野
    4.5 换水
    4.6 捕捞
5 青虾养殖技术
    5.1 秋虾养殖技术
        5.1.1 虾塘准备
        5.1.2 虾苗选择
        5.1.3 虾苗放养
        5.1.4 饲料投喂
        5.1.5 水质管理
        5.1.6 增氧和消毒
        5.1.7 秋虾捕捞
    5.2 春虾养殖技术
        5.2.1 放养虾苗
        5.2.2 投喂饲料
        5.2.3 消毒增氧
        5.2.4 适时捕捞
6 稻虾鳅共生轮作种养模式应用实践及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
    6.2 生态效益
    6.3 社会效益

四、青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虾高产高效生态养殖新技术[J]. 张士罡,李为学. 江西饲料, 2018(02)
  • [2]青虾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J]. 陈治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6)
  • [3]加快发展常州市青虾产业建议及对策[J]. 王荣林. 科学养鱼, 2013(07)
  • [4]杂交青虾“太湖1号”健康养殖技术研究[D]. 顾秋明. 苏州大学, 2013(S2)
  • [5]池塘青虾高产养殖技术[J]. 夏贤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9)
  • [6]杂交青虾“太湖1号”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的研究[D]. 熊贻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7]青虾高产高效生态养殖技术[J]. 张士罡,李为学. 水产养殖, 2010(07)
  • [8]青虾无公害养殖技术(一)[J]. 傅洪拓. 科学养鱼, 2007(01)
  • [9]稻渔共作生态特征与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D]. 杨勇. 扬州大学, 2004(04)
  • [10]稻虾鳅共生轮作生态种养技术及效益分析[J]. 厉高中,沈菁,高兴友. 上海农业科技, 2022(01)

标签:;  ;  ;  ;  ;  

青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