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保健品造福人类

让科技保健品造福人类

一、让科技保健产品造福人类(论文文献综述)

王蓉[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生乃为政、治国之根本。事实上,民生是一个国家根本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事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宣布其奋斗目标是为人民谋幸福,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民生接力棒”也在历代领导集体手中依次传递,步步推进,从未停止。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是因为怀有对人民如此深厚的情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在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及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的基础上而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民生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民生建设、政治民生建设、文化民生建设、社会民生建设以及生态民生建设“大民生观”的重要内容,揭示了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实践途径,内在蕴含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统筹兼顾、辩证思维以及问题导向等新时代民生建设方法论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把握、对新时代民生建设不断推进的新引领以及为世界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新时代我国民生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季少博[2](2021)在《南阳市中医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人对于自身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疗手段,因其自身在养生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2015年,中医药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使得中医药获得国际肯定。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中医药疗法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和特点,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问题会更加关注,中医药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业态,能够满足游客疗养、养生、保健等多种需求,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之前国外的一些医疗旅游项目已经成熟,如韩国的特色医疗旅游产业,日本为老年人提供的医疗保障旅游,泰国的医疗旅游和印度的医疗旅游,都为我国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样例和借鉴。同时因为我国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和历史,本身就区别于他国的医疗旅游,所以我国要大力挖掘传统中医药文化,将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魅力运用在中医药旅游行业之中。南阳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并且南阳市拥有众多中医药加工企业,企业知名度高,有着发展中医药旅游产业的优势,同时南阳市很早就注重发展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已经有了扎实的经济基础。在未来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中医药旅游产品和项目开发中。并且在2017年,南阳市政府就已经将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的宣传、转向了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宣传,这为南阳市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指明道路。文章首先介绍了南阳市的基本概况,通过对南阳市的中医药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走访、调查,研究其发展现状,然后运用钻石理论模型分析研究南阳市在发展中医药旅游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其次结合我国亳州市、三亚市、安国市发展中医药旅游产业的案例,以及韩国、日本和泰国发展医疗旅游的成功经验,并以产业融合理论和创新理论为指导,结合南阳市的实际情况,为南阳市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合适的策略:(1)产品创新:开发养生保健类中医药旅游产品;开发美容类中医药旅游产品;开发中医药文化旅游类产品。(2)技术创新:新科技支持产品研发;新媒体助力宣传推广;新技术增强游客体验。(3)市场创新:开辟细分市场;打造特色品牌。(4)资源创新:推进中医药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中医药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5)组织创新:设立中医药旅游产业专门管理机构;创新中医药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引进中医药旅游产业专业人才。

冯超[3](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1)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培养和使用人才,始终把人才资源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后,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人才问题,关注人才的成长、重视人才的培养、依靠人才发展、优化人才环境,逐步确立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人才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体系建设及其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有一般人才观的基本属性,又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实践的表达系统,更蕴含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和“为谁培养人才”为逻辑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为历史传承,以国外先进人力资源理论为有益借鉴,体现出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融合、全局与重点相兼容的鲜明特点;在引导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领域协同发展、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2)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深刻贯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共党史学、教育学、哲学、人才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着眼从确立向度、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主要特征、战略价值和实践推进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第一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国外人才观的有益借鉴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从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迫切渴求、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消除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的必然要求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第二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以习近平工作实践为线索,梳理并总结出其人才观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渐进过程,指明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确立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扎实的实践基础。第三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这一逻辑理路,系统梳理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内容构成,揭示这一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第四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着重从历史性与时代性、全局性与重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具有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具有反映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品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第五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着重从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统一的维度,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以及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第六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全面分析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需要紧密结合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科学把握这一人才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实践推进的根本原则及其相关对策。

王青青[4](2021)在《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及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科技观中的人本意蕴思想对于推动科技发展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关于科技思想的论述中可以明显地发现其对于现实的人与以人的本质力量展开的科技的肯定,肯定了科技对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十分明确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的不合理应用以及对现实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造成的严重异化。本文分析了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的演进过程,分别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论来源和形成过程进行阐述;具体分析了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的基本内容分别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进行论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说明了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科技促进了人对自身及自然的认识,但也导致了人的劳动的异化形式的出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说明了科学技术产生于现实的个人的现实需要和选择,在工业展开的过程中不断地凝结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断地促进着人类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度,但科技的应用也对人类社会造成相应的历史代价问题。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被迫作为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同时也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对立面及其对抗的有利武器,为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基础;分析了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的革命性意义,即对西方的超越和对西方人文哲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杨丽丽[5](2020)在《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们常常遭遇糟糕体验、憧憬幸福体验。幸福体验是个体生命的身体感知和心灵认知共同谱写的美好结晶,它可以被创造、转换、传递,并以行为和情感的方式外显或内隐于体验者的身心记忆之中。体验设计概念的出现,使“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转换升级到“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思维和方法论中。体验设计运用一种系统性策略与方法优化人的身心体验;意在设计语境下编制一张以理性为经度、非理性为纬度的动态协同网络,以连接人与世界、身与心、思想与行动、统一性与多样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人们在体验活动中的常常将功用、效率之上的审美情趣、积极情绪、社交连接和价值意义作为驱动力,有限理性地感知、认知并采取行动。因此,人性中的有限理性需求特质令导向幸福体验的设计策略成为研究重点。幸福体验设计涉及体验情境、体验媒介投射到体验者的身心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和心理表征的综合。人们对于体验媒介和体验情境的美好诉求,既包含了人格中本我层面对感官享乐的欲求,也包含了自我层面对功用和效率的需求,同时也蕴含超我层面对情绪情感、社会关系和价值意义的追求。从本质上来看,都是对感知愉悦、自主参与、亲密关系、成就和意义之幸福体验的渴望,也是其体验的终极目的。幸福体验设计是设计师和品牌(组织)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因此如何令体验者达至幸福体验成为了体验设计研究的重点。这为体验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发:从追求功能、效率为导向的工具理性思维与方法转换为关注幸福感、故事性和价值意义的体验思维与方法。幸福体验设计是运用系统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对体验者的幸福体验进行创造、转换和维度拓展的过程。本文聚焦体验现象中人的纯粹体验及其特征,探索如下问题:如何达成体验设计中理性与感性相平衡的价值观?如何从有限理性的视角解构和重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开启幸福体验导向的设计思维与策略?如何为差异化的体验者,在其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行为序列之中,激发其积极情绪,构建更为亲密友好的关系,使其获得在价值意义层面上更具真、善、美的生命体验?如何构建幸福体验媒介化、情境化和故事化的创新设计方法?如何通过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触发人们获得通往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的体验旅程?从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中“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基于体验过程中体验者的有限理性特质,本文系统性地探讨了处于不确定体验情形中体验者与体验媒介之间的动态关系。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设计学等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视角,构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愿景;并从体验者的身心维度,探索如何在产品、空间、服务、系统和品牌形象中融入“以幸福体验为导向”的设计思维、赋能策略和新范式。基于人性的有限理性特质和对于幸福体验的本质追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分别从理智和情感,目标和路径,用户和组织多个视角,在形而上的理论分析层面和形而下的体验设计实践基础上,通过诗性直观和理智直观,探寻并还原有限理性行为人幸福体验的本质,提出了“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和“五模式—六通道”关联模型。这为体验者开启了诗意化栖居,审美化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幸福体验模式,为设计师和品牌(组织)提供了可操作的幸福体验设计思维参考。体验者、设计师和品牌(组织)可以依据“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和“五模式—六通道”关联模型,对特定主题的体验过程和体验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评价。莫比乌斯环的无限循环结构可以形象地隐喻“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各个体验环节间会相互关联、相互转换、相互融合的关系。当体验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和环节间处于协同状态时,体验者的身心层面会获得五维幸福体验:审美化感知体验、沉浸式行为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谐的关系体验和有意义的认知体验。利用莫比乌斯环结构来隐喻幸福体验设计中五步循环间的关系,其最大的意义就是象征着体验设计时的整体性协同思维和系统性方法运作。不断变化的时空情境和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体验设计面临着应对不同体验个体和体验群体在体验旅程中不确定性、偶然性和差异性需求的重重挑战。从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中的“满意解”原则出发,在应对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体验情形时,基于不同体验者间存在的有限理性程度的异质性,提出了基于“偏好—动机”的I-E-P-M用户分类模型;并从统一性和差异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辩证视角,提出了“差异化体验设计赋能策略”,以应对体验旅程中充满多样性、差异化和新颖性的幸福体验需求,令不同的体验者可以获得与其动机和偏好相契合的体验“满意解”。基于体验全旅程和全渠道,聚焦关键体验触点和体验渠道,分析体验者的身心体验状态;秉持跨渠道体验的相关性和协同性原则,确保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幸福体验设计不仅仅是在设计一个个体验瞬间,更在促成个性化体验故事的诞生。体验者的主观幸福感可借由富有叙事性的体验媒介和体验情境来实现和增强。本文提出了“悬置—隐喻”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方法和“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路径”,在“直观”典型性体验现象、还原出一般性的体验本质和规律之后,再借由隐喻设计,从技术和艺术的双重维度赋予体验本质更为多样和开放的可能性,以创造情境化的体验媒介、体验情境及理想体验现象,旨在增强体验的沉浸感、主题性和体验者的自主性,在对体验者进行幸福体验赋能的同时,与体验者的生命叙事形成积极的共生关系,在传播品牌(组织)自身故事的同时,塑造体验者的有意义的生命故事。幸福体验设计的实施需要兼顾体验者的体验动机和体验能力。体验动机由审美动机、功用动机、娱乐动机、社交动机和意义动机组成;体验能力由感知能力、行动能力、共情能力、协同能力和认知能力构成。有意义和难忘的幸福体验产生于体验者的动机和能力相适应时,体验者的体验行为才会被触发,才会在特定的体验动机驱动下,以体验情境为剧场,以体验媒介为道具,主动参与并上演个性化的体验剧情,积极创造幸福体验故事,获得幸福体验设计赋能。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动机+能力+赋能”的体验设计新范式,品牌(组织)和设计师可通过技术和艺术的手段,创造性地触发、激励和增强体验动机,弥补、转换和提高体验能力;令体验者成功跨越幸福体验线,处于幸福体验赋能区,实现幸福体验赋能。对应于体验者在本我、自我和超我层面的需求,通往幸福体验的道路分别有着三条路径:一个通向有趣的目标,一个通向有用的目标,一个则通向有意义的目标。品牌(组织)和设计师通过对体验者的体验心理与目标特征的解读,利用“动机+能力+赋能”的体验设计新范式,针对“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个环节进行创新设计,以增加体验者“审美体验”和“心流体验”的发生概率和强度。本文贯穿对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形而下层面的设计案例解析,围绕产品设计、公共图书馆设计和互动装置设计具体展开理论论述。笔者十多年来在产品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和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的真切体会和心得成为本文研究成果的重要基础;并将本研究的体验设计思维、策略和新范式应用到了设计创新和设计教学中,验证了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综上所述,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可以深入到体验设计实践的本真状态。由于体验者的“有限理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体验情形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动态性”,体验设计思维不是固定的“体验蓝图”,而是拓展体验行为的“可变性模式”。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体验设计是在充分考虑到体验者的理性与非理性体验状态,而在特定时空情境和文化语境脉络中实现问题解决的动态连续过程。设计师和品牌(组织)为体验者提供的体验设计规划应预留出一定的开放性空间,在充分考虑体验者在体验中具体的“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情形的基础上,让体验者能够根据其体验动机和体验能力采取动态的、灵活的行动,创造性地构建个性化的幸福体验故事,在独立或共生关系中获得幸福体验赋能。本文从有限理性的视角进行体验设计维度及其关系的细分,为体验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设计方法与思路。期待本文能为创造拥有幸福感的体验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毕权[6](2020)在《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医药行业在保障和改善人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计划生育、防灾防疫、军事战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中蕴含的富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和动物的群体总称,是有生命的、能自我繁殖和连续更新的海洋资源,包括软体动物资源、哺乳类动物资源、鱼类资源、海洋植物资源和甲壳动物资源等。2020年,在新的国家层面战略扶持上,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有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亮点和增长点。目前,我国已开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研究工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研究的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海洋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企业。然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水产品原料短缺,研发测验投产周期长,税费负担较重、缺少年轻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等困难。针对当前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形势,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迫切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本研究以发展战略理论为指导,运用五力模型、PEST和SWOT分析等战略分析工具对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所处环境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应以一流产业园区的硬件设施为基础,以商业模式创新为突破口,以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为落脚点,扎实推进海洋生物健康产业新的营销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和要素配给,扩大生产规模和畅通商路。用高新技术做好老本行鱼油产业,立足本地区,扩大影响力,加强同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对接,提高产能和研发能力,开辟便捷菜产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为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我们提出了与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保障措施,分别是优化组织结构、拓宽销售渠道、改进生产工艺、加强队伍建设和完善管理制度。最后,对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我们得出如下启示: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王蒙蒙[7](2020)在《橘色科技下老年穿戴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以及家庭的小型化趋势,“养老难”这一话题备受人们关注。与此同时,“橘色科技”概念的提出使得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对老年人群的关怀当中。由“绿色”到“橘色”,让科学技术真正改善了人类的健康,也为更多的老人增加了晚年的幸福感。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特别是智能穿戴产品,帮助老年人实现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促使老年人在日常生活、运动方面有着良好的体验已经成为设计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信息化时代下的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新兴的老年穿戴产品为实时监测老年人的生理状况和改善老人的心理状态,及解决老龄化问题与缓解社会压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老年用户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老年人群特征与用户需求分析,采用文献收集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将“橘色科技”理念融入老年穿戴产品设计中,并根据影响老年穿戴产品设计的不同因素,逐一探寻解决方法;首先从研究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及消费特征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总结,然后调查当下影响老年人科技接受度及造成老年人“科技恐惧症”的主要因素,并结合目前老年穿戴产品功能及设计上的特点,探讨出有利于老年穿戴产品的设计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解决老年人所面临的问题、优化老年用户体验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老年穿戴产品的设计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

方辰[8](2020)在《科技伦理法制化研究》文中提出高新科技发展方兴未艾,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比如,“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各界对相关伦理和法律的热烈讨论,科技伦理因而成为热点问题。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中人与人、社会、生态关系的理论与行为准则,规定了科技共同体应该恪守的价值观、责任和行为标准,基本尊重原则、功利原则、公正原则和负责任研究与创新原则是其核心原则。伦理自律规制失范、内生规制需求、责任的社会化和科技管理活动的复杂化,佐证了科技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科技、伦理与法律的辩证关系及人的尊严等法理基础,以及司法实践、国家政策和现有法制基础,论证了科技伦理法制化的可行性。在科技伦理法制化进程中,现行立法效力层级低、规范领域单一、伦理的法律转化程度不一、转化手段直接、权责设置不匹配;现行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进程,也因自身优化问题和监管缺陷被滞缓。通过研究和比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伦理治理实践和部分国家的伦理立法实践,本文建议我国应注重科技伦理领域的立法工作,缩小各领域科技伦理立法以及各伦理的法律转化程度差距,调整技术手段,制定适当权利与责任;其次应建立科学的科技伦理审查制度,优化制度自身,以及完善监管法律制度;最后应探索科技伦理多主体的共同治理模式。

张梦露[9](2020)在《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以当今世界形势为基础,以人类发展为重心,从战略谋划到细节把控,他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深远考虑,贯穿国内外各行业领域。他在十八、十九两次全代会报告中相继做出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方针。这一系列重要理论和论述对中国城市的飞速发展产生了颇为积极的作用。国内外政界、媒体界和学术界人士也因此爆发了对习近平思想理论研究的新风潮,就习近平所提出新理论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当前,国外学者针对习近平的研究集中于国际关系和政治领域,国内学者则多集中于治国理政、从严治党、脱贫解困等领域,常常忽略了在其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指导下城市建设的伟大进步,缺乏对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前瞻性的分析总结,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按照“建设成就回顾、相关论述研究、规划建设方法论、规划建设实践分析”的技术路线,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归纳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的论述为研究对象,以其在视察和会议中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基础,将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总结为,在辩证、系统、战略、法制、底线、精准、创新七大方法论指导下,以重视城市规划地位为出发点,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重心,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为创新动力的中国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通过详细阐述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内容,以及从中总结出的习近平规划建设七大方法论,结合习近平的指导实践论证了其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特别是针对武汉疫情突发事件,专章节对习总书记城乡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城市规划理念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进行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丰富与完善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的理论体系,总结归纳其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更有成效的规划指导体系与全新的思维方式。

程文[10](2020)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技术进步水平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来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技术进步体现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改进。技术进步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事实基础的存在,体现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某一方面的效率和有效性的增强;二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即技术进步的伦理取向,体现人类的一般价值维度。技术进步是技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技术进步体现的是劳动的主、客观因素之间物质结合关系的变革。技术进步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体现,技术进步也可以在技术产品中得到体现,从质的方面看,技术进步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量的方面看,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主、客观因素的结合比例以及投入产出比例的变化,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有的技术基础、技术教育、技术人才和技术管理是影响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技术进步的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进行中国技术进步的推动工作,并将在技术进步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用以进一步指导技术进步的相关思想。主要体现为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五位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内的技术进步思想,是五位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技术进步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技术进步与其它科学及社会现象的关系的观点、认知的总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中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技术进步的功能、技术进步的动力、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异化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等思想为之提供坚实的基础;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发展历程中所显示的独创性、实用性、继承性和开放性的突出特点,以及鲜明的进步思想、创新意识和超越意识,为之提供重要启发;还有西方科技发展史中展现出的重视实验和发明创造,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高科技,以及重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发展的技术进步思想为之提供重要的借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并深化的,在革命战争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完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奠基;在新中国头27年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逐渐形成;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的发展和深化;十八大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表现为在新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自延安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我国的技术进步事业,总结提炼出了丰富的关于技术进步的功能、技术进步的途径、技术进步的主体以及技术进步的保障条件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指导中国技术进步的事业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依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和不同的具体国情而发展演进、逐步完善,体现出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现实性与人民性相一致、开放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技术进步事业的蓬勃发展,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指引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南,是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前进、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思想力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为大力推进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实现新跨越、再造新辉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我国技术进步事业从追赶向并跑、领跑转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研究告诉我们,明确技术进步的方向并给予支持至关重要,在新时代我们要落实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技术进步命运共同体,以保证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和保障技术进步有利于增进全人类幸福的正确方向。

二、让科技保健产品造福人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科技保健产品造福人类(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现状
        1.2.2 国外对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理论创新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研究创新
    1.4 民生建设的概念界定
        1.4.1 狭义的民生
        1.4.2 广义的民生
        1.4.3 民生建设
2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基础
    2.1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理论
        2.1.1 现实的人的需要是民生的起点
        2.1.2 社会实践是民生的基础
        2.1.3 利益分配是民生的关键
    2.2 传承了中华民族重视民生建设的优良传统
        2.2.1 富民的思想
        2.2.2 公平公正的思想
        2.2.3 扶弱的思想
    2.3 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
        2.3.1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2.3.2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2.3.3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民生思想
    2.4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产生的现实基础
        2.4.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4.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2.4.3 民生事业发展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3 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3.1 发展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3.1.1 立足民生事业新发展阶段
        3.1.2 贯彻新发展理念
        3.1.3 构建民生事业新发展格局
    3.2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
        3.2.1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3.2.2 就业增收是民生经济发展的基础
    3.3 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3.1 创业创新是经济民生建设的重要举措
        3.3.2 服务业、现代农业是经济民生的重要支撑
        3.3.3 小微企业是经济民生的重要形式
    3.4 调整优化分配结构
        3.4.1 创新民生收入增长链条
        3.4.2 制定差别化的收入分配政策
        3.4.3 注重初次分配公平
        3.4.4 加大再分配政策调节力度
4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4.1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1.1 健全民主制度
        4.1.2 完善选举制度
        4.1.3 扩大代表和选民权限
    4.2 加快民生政府建设
        4.2.1 以民生为导向深化政府改革
        4.2.2 规范民生政府权力运行监督制度
        4.2.3 建立科学的民生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4.3 发展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
        4.3.1 拓宽民主协商渠道
        4.3.2 健全民主协商参与机制
        4.3.3 强化民主协商保障机制
    4.4 提高基层民主自治水平
        4.4.1 建立健全基层民主自治法律
        4.4.2 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4.4.3 健全基层群众工作机制
    4.5 推进民生法制化建设
        4.5.1 推进民生立法进程
        4.5.2 加强民生法治服务体系建设
        4.5.3 将民生建设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范畴
5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5.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化民生建设
        5.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民生理念
        5.1.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5.2 着力构建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2.1 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5.2.2 民生公共文化的发展路径
    5.3 健全服务民生的文化产业体系
        5.3.1 推动服务民生的文化产业发展
        5.3.2 健全文化民生市场体系
        5.3.3 创新服务民生的文化产业模式
6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6.1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6.1.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6.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6.1.3 推进教育公平
        6.1.4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6.2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
        6.2.1 就业是民生之本
        6.2.2 多方努力,破解就业难题
    6.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6.3.1 保基础、兜底线
        6.3.2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6.3.3 格外关注困难群众
    6.4 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6.4.1 全民健康优先发展
        6.4.2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6.4.3 坚持公平性和公益性
        6.4.4 完善健康医疗制度保障
        6.4.5 发展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事业
    6.5 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6.5.1 坚持住房不炒基本定位
        6.5.2 多措并举形成住房新格局
        6.5.3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6.6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6.6.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社会治理
        6.6.2 追求秩序与活力的统一
        6.6.3 坚持公平正义
    6.7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6.7.1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
        6.7.2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6.7.3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6.7.4 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7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建设重要论述
    7.1 强调生态民生关切
        7.1.1 从保护环境到生态民生建设
        7.1.2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7.1.3 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
    7.2 构筑生态民生发展规划
        7.2.1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7.2.2 狠抓生态环境生产力
        7.2.3 共建共享美好生态环境
    7.3 严抓落实,改善生态民生
        7.3.1 加强生态民生顶层设计
        7.3.2 以法治和制度保障生态环境
        7.3.3 强化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建设
8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方法论重要论述
    8.1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实事求是方法
        8.1.1 从民生实际出发推进民生建设
        8.1.2 调查研究是民生建设的基础
        8.1.3 遵循客观规律开展民生建设
        8.1.4 推进民生建设要讲求实效
    8.2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群众路线方法
        8.2.1 将群众路线视为民生建设生命线
        8.2.2 将群众路线视为民生建设根本工作路线
        8.2.3 将群众路线贯穿于民生建设工作始终
    8.3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统筹兼顾方法
        8.3.1 以系统思维统领民生建设
        8.3.2 加强各项民生措施的关联性和可行性研究
        8.3.3 民生建设各环节坚持精准施策
    8.4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辩证思维方法
        8.4.1 民生建设坚持普遍联系的方法
        8.4.2 民生建设坚持对立统一的方法
        8.4.3 民生建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8.5 新时代民生建设中的问题导向方法
        8.5.1 着力解决民生建设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
        8.5.2 着力解决民生建设关键性和深层次问题
        8.5.3 循序渐进解决民生问题
9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9.1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9.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探索
    9.3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把握
    9.4 对新时代民生建设不断推进的新引领
    9.5 为世界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0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南阳市中医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大众健康养生需求的不断增加
        (二)国家支持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
        (三)南阳市发展中医药旅游产业条件良好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旅游产业
        (二)医疗旅游产业
        (三)中医药旅游产业
    二、理论基础
        (一)创新理论
        (二)钻石模型理论
        (三)产业融合理论
第三章 南阳市中医药旅游产业现状
    一、南阳市概况
    二、南阳市中医药旅游产业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
        (二)劣势
    三、南阳市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机遇和威胁
        (一)机遇
        (二)威胁
第四章 国内外发展医疗旅游产业的经验借鉴
    一、国内案例
        (一)亳州市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二)三亚市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三)安国市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二、国外案例
        (一)韩国特色医疗旅游产业概况
        (二)日本医疗保健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三)泰国医疗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三、国内外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
        (一)有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二)紧密结合特色文化因素
        (三)稳步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四、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立足自身优势
        (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三)加大产品宣传力度
第五章 南阳市中医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产品创新
        (一)开发养生保健类中医药旅游产品
        (二)开发美容类中医药旅游产品
        (三)开发中医药文化旅游类产品
    二、技术创新
        (一)新科技支持产品研发
        (二)新媒体助力宣传推广
        (三)新技术增强游客体验
    三、市场创新
        (一)开辟细分市场
        (二)打造特色品牌
    四、资源创新
        (一)推进中医药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二)推进中医药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五、组织创新
        (一)健全中医药旅游产业管理机制
        (二)创新中医药旅游产业管理体制
        (三)引进中医药旅游产业专业人才
第六章 结论和不足
    一、结论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
        (二)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
        (三)国外人才观念的有益借鉴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持续深化
        (三)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丰富发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三)完善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 习近平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萌芽期
        (一)7 年知青岁月的成长体验
        (二)生活学习的独立探索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发展期
        (一)正定工作期间的初步实践
        (二)福建任职期间的推进发展
        (三)浙江上海主政期间的积极拓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成熟期
        (一)中央执政后对“为谁培养人才”的进一步明确
        (二)中央执政后对“培养什么样人才”观念的科学发展
        (三)中央执政后对“怎样培养人才”的全新阐释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
    一、深刻诠释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界定新时代人才标准的全新语境
        (一)以德为先的全新阐释
        (二)德才兼备的全新阐释
        (三)实践检验人才的全新阐释
    三、不断完善人才选用体系
        (一)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人人尽展其才”的选用目标
    四、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
        (一)巩固党执政的先进基础
        (二)壮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力量
        (三)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情怀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
    一、在历史与时代的贯通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基本趋向
        (一)善于总结人才观的历史经验
        (二)科学把握人才观的时代要求
        (三)坚持历史与时代的深度融合
    二、在全局与重点的统一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推进主线
        (一)以统筹思维推进人才建设
        (二)着力培养关键人才队伍
        (三)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问题导向
    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创新动力
        (一)推动人才理论创新发展
        (二)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三)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生动结合
    四、在民族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总体格局
        (一)彰显人才观的民族性特点
        (二)拓展人才观的世界性视域
        (三)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协同发展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的最新成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为科学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价值
        (一)为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明确了基本要求
        (二)为增强中国核心竞争力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为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世界意义
        (一)为促进世界人才理论的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为发展中国家破解人才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力量”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
    一、科学把握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现状
        (一)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困境的主要成因
    二、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
        (一)明确党管人才原则的科学要义
        (二)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体系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一)准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
        (二)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四、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五、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一)改革完善人才体制机制
        (二)加强急需紧缺型人才和海外人才资源建设
        (三)构建新时代人才建设法律体系
    六、营造良好的人才社会环境
        (一)重视改善人才社会环境的价值意蕴
        (二)贯彻落实人才社会环境的全新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及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主要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的演进
    2.1 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形成的社会依据
        2.1.1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消解上帝创世说
        2.1.2 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2.1.3 工业革命促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2 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的理论依据
        2.2.1 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2.2.2 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扬弃
        2.2.3 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吸收与借鉴
    2.3 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的形成过程
        2.3.1 萌芽时期:《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2.3.2 发展时期:《哲学的贫困》到《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
        2.3.3 完善时期:《资本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的基本内容
    3.1 作为人的类本质确证的科技
        3.1.1 关于人的自我的生命活动
        3.1.2 作为人的科学的自然科学
    3.2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辩证运动的科技
        3.2.1 基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科技
        3.2.2 科技与社会文明的进步
        3.2.3 技术的胜利与人的奴化现象
    3.3 马克思对科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3.3.1 科技促进剩余价值的生产
        3.3.2 科技与拜物教的形成
        3.3.3 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对社会和人造成的两面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的历史革命性
    4.1 对西方旧哲学的超越
        4.1.1 克服科技观中的唯心主义
        4.1.2 克服科技观中的直观唯物主义
        4.1.3 将科技问题转变为社会历史问题
    4.2 对20世纪西方科技哲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4.2.1 开启了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路向
        4.2.2 推动人文与科技的深度结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马克思科技观人本意蕴的当代价值
    5.1 理论价值
        5.1.1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武器
        5.1.2 深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自觉
        5.1.3 激发和汇聚科技创新的内在精神动力
    5.2 实践价值
        5.2.1 坚定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5.2.2 在科技发展中加强和规范伦理导向
        5.2.3 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科技工作者队伍
        5.2.4 为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从用户体验设计到体验设计研究
        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三、关注人的身心体验
        四、跨学科研究的特征
    第六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七节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八节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有限理性及体验设计理论
    第一节 体验经济背景下的设计现状
    第二节 体验概念解析
        一、西方视角下的纯粹体验
        二、东方视角下的体验哲学
        三、设计语境下的体验属性
    第三节 关于有限理性
        一、解读有限理性理论
        二、解读理性与非理性
        三、解读有限理性行为人
    第四节 有限理性与体验关系
        一、有限理性的体验者
        二、传情达意的体验媒介
        三、体验者与体验媒介之间的动态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第一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愿景
    第二节 解构有限理性行为人的幸福体验
        一、幸福的多元性特征分析
        二、解构幸福秘诀:HYGGE
        三、解读幸福“五元论”模型:PERMA
    第三节 重构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一、直观幸福体验现象
        二、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三、“莫比乌斯环”型关系
        四、体验感受器与体验通道
        五、“模式—通道”关联模型解析
    第四节 五维幸福体验与案例分析
        一、五维幸福体验解析
        二、五维幸福体验案例解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第一节 幸福体验设计驱动下的赋能策略
        一、应对不确定性的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二、以Oodi图书馆为例谈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三、A-T-A-C-S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第二节 秉承差异化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一、聚焦有限理性的体验设计赋能对象
        二、基于同一性的类体验设计赋能
        三、基于差异性的群体体验设计赋能
        四、基于叙事性的个体体验设计赋能
    第三节 体验设计赋能策略的特性
        一、多维体验的协同性
        二、跨渠道体验的相关性
        三、身心体验的平衡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创新方法
    第一节 创造情境化的幸福体验故事
        一、幸福体验故事的构成要素
        二、幸福体验故事的动态情境
    第二节 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
        一、“悬置—隐喻”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方法
        二、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路径
        三、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案例解析
    第三节 “动机+能力+赋能”体验设计新范式
        一、福格行为模型的启示
        二、“动机+能力+赋能”体验设计新范式解读
        三、幸福体验赋能的驱动力
        四、增强体验能力的幸福体验设计赋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实践
    第一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体验设计实践原则
        一、聚焦于关键体验维度的创新性
        二、维持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的平衡性
        三、避免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的矛盾性
        四、塑造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协同性
        五、基于体验信息的预期和评价
    第二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体验设计案例解析
        一、从感知体验到认知体验的创新设计实践
        二、提供“满意解”的差异化体验设计实践
    第三节 感知信息与认知信息相适应的品牌LOGO设计实践
        一、优视佳品牌形象设计案例
        二、宁波大学图书馆与信息中心LOGO设计案例
        三、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LOGO设计案例
    第四节 “形式追随体验”的产品设计实践
        一、电动洗眼器体验设计案例
        二、眼保健操仪体验设计案例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附录 Ⅱ:热敷眼保健操仪对小学生视力干预的效果报告

(6)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研究现状
        2.1.1 国外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2.1.2 国内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2.1.3 国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究现状
        2.1.4 国内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究现状
        2.1.5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新进入者威胁
        3.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3.2.3 替代品的威胁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5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3.3 小结
第4章 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资源分析
        4.1.1 组织结构分析
        4.1.2 财务状况分析
        4.1.3 人力资源分析
        4.1.4 企业文化资源
        4.1.5 荣誉资质资源
        4.1.6 技术专利资源
    4.2 公司能力分析
        4.2.1 研发能力分析
        4.2.2 生产能力分析
        4.2.3 营销能力分析
    4.3 公司存在的问题
    4.4 小结
第5章 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5.1 SWOT分析
        5.1.1 自身优势
        5.1.2 自身劣势
        5.1.3 外部机会
        5.1.4 外部威胁
        5.1.5 SWOT矩阵分析
    5.2 战略选择
        5.2.1 战略类型
        5.2.2 战略选择
    5.3 战略使命、愿景与发展目标
        5.3.1 使命
        5.3.2 愿景
        5.3.3 发展目标
第6章 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6.1 战略实施
        6.1.1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6.1.2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6.1.3 创新市场销售模式
        6.1.4 优化企业内部管理
        6.1.5 加强人才引进培养
        6.1.6 营造优良企业文化
    6.2 保障措施
        6.2.1 优化组织结构
        6.2.2 拓宽销售渠道
        6.2.3 改进生产工艺
        6.2.4 加强队伍建设
        6.2.5 完善管理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橘色科技下老年穿戴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老年穿戴产品设计现状
        1.3.2 橘色科技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 论文提出的新观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橘色科技与橘色设计之象
    2.1 橘色科技的概念界定
    2.2 橘色科技的源起与发展
    2.3 橘色设计的兴起
    2.4 橘色设计的特征
        2.4.1 幸福观
        2.4.2 健康观
        2.4.3 关怀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老年穿戴产品中的橘色设计研究
    3.1 老年穿戴产品的系统概述
        3.1.1 老年穿戴产品的概念
        3.1.2 老年穿戴产品的特征
        3.1.3 老年穿戴产品的分类
    3.2 老年穿戴产品中的橘色设计理念
        3.2.1 色彩表达安全舒适呈现幸福感
        3.2.2 外观造型注重细节体现关怀
        3.2.3 材料选用柔软、轻便注重安全
        3.2.4 人机关系简便易识别避免烦恼
    3.3 老年穿戴产品中的橘色设计趋势
        3.3.1 以幸福、关爱为原则的穿戴样式个性化
        3.3.2 以简便、易用为原则的使用模式人性化
        3.3.3 以趣味、亲和为原则的外观造型趣味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老年穿戴产品需求分析及橘色设计研究
    4.1 老年人群概述
        4.1.1 老年人群的定义
        4.1.2 老年人群的划分
    4.2 老年人的特征研究及分析
        4.2.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4.2.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4.2.3 老年人的消费特征
    4.3 老年穿戴产品的橘色设计内涵
        4.3.1 本能层次上的橘色设计
        4.3.2 行为层次上的橘色设计
        4.3.3 反思层次上的橘色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老年穿戴产品的橘色设计因素与方法分析
    5.1 老年穿戴产品的橘色设计因素
        5.1.1 穿戴舒适度因素的“橘色”体现
        5.1.2 功能易用性因素的“橘色”体现
        5.1.3 视觉美观度因素的“橘色”体现
        5.1.4 心理舒适度因素的“橘色”体现
    5.2 老年穿戴产品的橘色设计方法
        5.2.1 需求分类法
        5.2.2 情景参与法
        5.2.3 怀旧创新法
        5.2.4 有机组合法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8)科技伦理法制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科技伦理的基础理论
    2.1 科技伦理及其相关概念
    2.2 科技伦理的发展沿革
    2.3 科技伦理的内涵与外延
        2.3.1 科技伦理的内涵
        2.3.2 科技伦理的外延
    2.4 科技伦理原则
        2.4.1 尊重原则
        2.4.2 功利原则
        2.4.3 公正原则
        2.4.4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1 科技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
        3.1.1 科技伦理内生规制需求
        3.1.2 科技伦理自律规制失范
        3.1.3 科技伦理社会责任控制缺失
        3.1.4 科技伦理监管活动复杂
    3.2 科技伦理法制化的可行性
        3.2.1 法理基础
        3.2.2 现实基础
        3.2.3 政策基础
        3.2.4 法制基础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科技伦理法制化现状及问题
    4.1 现行科技伦理相关立法体系
        4.1.1 生物技术临床应用领域
        4.1.2 基因技术领域
        4.1.3 科技活动主体规范
    4.2 现行科技伦理监管的制度结构
        4.2.1 科技伦理审查制度建设现状
        4.2.2 科技评估制度建设现状
    4.3 科技伦理法制化中存在的问题
        4.3.1 科技伦理面临立法挑战
        4.3.2 科技伦理审查制度及其监管问题
        4.3.3 科技伦理共同治理模式未形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科技伦理法制化相关国外实践与借鉴
    5.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伦理法制化实践
        5.1.1 标准制定
        5.1.2 权责均衡
        5.1.3 实地工作
        5.1.4 伦理委员会
    5.2 外国科技伦理的法制化实践及启示
        5.2.1 高位阶立法
        5.2.2 责权匹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科技伦理法制化完善建议
    6.1 完善科技伦理相关立法
        6.1.1 开展科技伦理上位立法
        6.1.2 缩小科技伦理立法差距
        6.1.3 调整科技伦理立法手段
        6.1.4 制定适当权责划分
    6.2 强化科技伦理监管机制
        6.2.1 明确监管依据
        6.2.2 改善监管方式
        6.2.3 协调监管职权
    6.3 优化科技伦理审查制度
        6.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
        6.3.2 区域伦理委员会
    6.4 构建科技伦理共治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研究重要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1.4.1 重点
        1.4.2 难点
2 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伟大成就
    2.1 新区建设
        2.1.1 雄安新区建设
        2.1.2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2.2 区域发展
        2.2.1 京津冀协同发展
        2.2.2 长江经济带发展
    2.3 城乡协同发展
        2.3.1 生态文明建设
        2.3.2 乡村文化建设
    2.4 基础建设
        2.4.1 高速公路、铁路建设
        2.4.2 大兴国际机场建设
        2.4.3 港珠澳大桥建设
    2.5 总结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
    3.1 重视科学规划
        3.1.1 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
        3.1.2 因地制宜把握规划方向
        3.1.3 用人民群众满意程度衡量规划效果
        3.1.4 立法保障规划权威性,规划连续性保护人民利益
    3.2 推行新型城镇化
        3.2.1 以人为核心,用科教文卫软硬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
        3.2.2 宜居城市建设从居民生活各方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生活品质
        3.2.3 保护城市文化,从古迹保护开始,传承历史文化,推动“乡愁”建设,构建文化强国
        3.2.4 城乡通过资源互补、工农互惠实现一体化发展
        3.2.5 城市以优质资源吸引人才,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动创新发展
    3.3 做好空间规划顶层设计
        3.3.1 以大城市为节点,支撑区域协同发展
        3.3.2 搞好资源衔接,一张蓝图实现城市建设多规合一
    3.4 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减少对自然干扰加以保护的同时,依托自然发展,发掘本地生态特色
        3.4.1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重视生态先行的建设原则
        3.4.2 以法治维护生态保护实施,切实提升生态环境
        3.4.3 重视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4.4 制定生态规划保障制度,把握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
        3.4.5 把握生态文明核心原则,依托自然发展城市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
    4.1 辩证思维
        4.1.1 从两面性出发寻求生态与发展的平衡
        4.1.2 抓主要矛盾,城市规划要具体措施和全面战略并进
        4.1.3 发展的看待问题,建立长远规划
    4.2 系统思维
        4.2.1 从全局出发,规划整体效果
        4.2.2 顶层设计与任务分解并行
        4.2.3 均衡进度,重视衔接,避免各自为政的“浪费”
    4.3 战略思维
        4.3.1 从战略性理念出发,科学规划
        4.3.2 从大局出发,把握局部
        4.3.3 不求短期功利,心怀长远
    4.4 法制思维
        4.4.1 用法律方法解决和推进城市规划工作
        4.4.2 用法律权威杜绝规划过程中的腐败
    4.5 底线思维
        4.5.1 从坏处准备,往最好处争取的最低价值标准
        4.5.2 不可触碰和侵犯的最低接受程度
    4.6 精准思维
        4.6.1 具体解决规划中的问题,不能以原则回应具体
        4.6.2 从具体问题出发,推动解决系列矛盾
    4.7 创新思维
        4.7.1 肯定创新在规划中的巨大作用,带领城市开创新局面
        4.7.2 鼓励创新氛围,规划过程中注重分配教育,科研,新型企业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5.1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雄安新区的战略成功
        5.1.1 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规划地位空前
        5.1.2 科学部署,习近平规划建设理念完整呈现
        5.1.3 千年大计,习近平思想指导下的战略成功
        5.1.4 总结
    5.2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大国战“疫”的阶段成功
        5.2.1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指导下疫灾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5.2.2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防疫工作的积极作用
        5.2.3 疫灾防治看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高瞻远瞩
        5.2.4 总结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创新点
    6.4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重要讲话
附录B 习近平视察城市建设伟人的足迹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
        (三)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三、技术进步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技术进步的涵义
        (三)技术进步与技术引进、技术扩散、技术创新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进步思想
        (二)列宁的技术进步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启示
        (一)中国历史传统中技术进步经验的启示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理念及超越意识的启示
    三、西方科技发展史中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借鉴
        (一)重视实验以及发明创造
        (二)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发展高科技
        (三)重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发展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萌生(1921-1949)
        (一)重视普及自然科学知识
        (二)积极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三)尊重优待科技人才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形成(1949-1978)
        (一)“向科学进军”,注重科技规划
        (二)倡导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三)提出“自立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技术进步方针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初步发展(1978-1989)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成果
        (三)改革科技体制,解放生产力
        (四)尊重人才,重视教育
    四、扩大开放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深化发展(1989-2012)
        (一)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二)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
    五、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创新发展(2012-2019)
        (一)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演进
        (一)技术进步的功能
        (二)技术进步的途径
        (三)技术进步的主体
        (四)技术进步的保障条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时代性与实践性相一致
        (二)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意义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
        (二)为我国技术进步事业从追赶向并跑、领跑转变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启示
        (一)明确技术进步的方向并给予支持至关重要
        (二)落实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是推进新时代技术进步事业的保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让科技保健产品造福人类(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王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南阳市中医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D]. 季少博.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D]. 冯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及当代价值[D]. 王青青.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5]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D]. 杨丽丽. 江南大学, 2020(04)
  • [6]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毕权.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7]橘色科技下老年穿戴产品设计研究[D]. 王蒙蒙. 吉林大学, 2020(08)
  • [8]科技伦理法制化研究[D]. 方辰.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9]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D]. 张梦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10]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D]. 程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让科技保健品造福人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