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数字电路的电磁干扰方式及抗干扰设计

现代数字电路的电磁干扰方式及抗干扰设计

一、现代数字电路电磁干扰模式与抗扰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卜梦龙,白云,彭俊,甘长红[1](2021)在《平行显示系统电磁抗干扰测试方法及设计建议》文中指出随着智能汽车的普及和人们对车辆安全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车辆上配置了平行显示系统(HUD)。HUD是通过平行显示装置把时速、导航等重要行车信息投影到车辆前风挡玻璃上,让驾驶员的视线尽量放到行驶道路上,提高驾驶员在行驶中的安全性。HUD在工作中会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因此HUD在电磁环境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样引起重视。本文主要讲述HUD的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并分析如何改善HUD在电磁环境中的抗扰能力。

徐晓天[2](2021)在《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层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不断涌出,经常造成井下水仓水位超限,对正常生产秩序造成较大干扰,甚至对井下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井下水仓相互之间距离较远,目前存在有信息传输方式单一,水位信息共享程度不足等缺点,影响着煤矿井下水位的安全测控。为进一步完善煤矿井下水位测控方式,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融合多种传输协议,具备较强数据交互能力的井下水位测控系统,实现了水位信息的数字化测控,提升了矿井水位控制的水平。课题首先完成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通过分析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组成结构,从上到下将测控系统划分为井上集控层、井下控制层和井下执行层三级网络结构。并针对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硬件设计、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水位控制、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和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通信方案作具体设计。在井下执行机构层面,系统设计了以差分电容式水位传感器为核心的水位传感系统并通过RS-485将其与系统控制分站相连,完善数据导流通路。在井下控制分站层面,系统设计了以ARM芯片为核心的测控站点分站系统软硬件结构,测控站点以内核驱动模块、收发控制和接口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电源模块五大部分为主,集数据采集显示和操作控制于一体,兼具本地信息交互和旁机信息检索双重功能,并通过CAN协议总线将测控站点串联,实现数据共享。在上位机监控系统层面,设计了以上位机King View组态软件为核心布局组态内容,形成了以图形界面系统、实时数据库系统、通信设备和I/O设备驱动为核心的组态方案。并围绕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信息发布、数据库查询和水位控制算法脚本做具体设计。实现了对全矿井硬件资源的统筹管理,综合调度。集控主机通过架设以太网通讯基础的Modbus TCP/IP总线与井下控制层设备相连,实现水位测控系统的命令调度和数据交换。课题通过模型仿真和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了全系统的可靠性。在水位传感器层面,通过实验验证了水位传感器的性能特性,在测量系统方面,其测量准确度较高,误差主要集中在-0.02m—0.02m之间,具备井下使用条件。在数字通信系统方面,实验验证其单路传输耗时最高为0.41 ms,多路传输耗时为3.24 ms,平均传输耗时0.405 ms/路,传输全过程无阻塞、丢包现象发生。在井下控制设备层面,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控制分站的性能特性。在结构方面,仿真分析了主板硬件抗干扰能力和主板信号完整性。在通信方面,实验验证CAN总线一次完整数据传输用时约0.2 ms,一次完整的协议转换耗时约0.21 ms,转换传输过程无拥堵冲突,运行稳定。随后设计总体实验,验证了3台分站数据交互控制能力良好,可以在水位发生变化时实时启动潜水泵,满足控制需求。在上位机监控系统层面,信息交互正常,数据读写高效,远程监控界面正常,模拟预测功能准确,Modbus TCP/IP协议传输、收发功能正常。平均传输速率为1.147 Mbps,上下限波动范围为1.114 Mbps到1.180 Mbps。整体系统平台数据传输稳定,其最大速率为117.38 kbps,最小速率为97.78 kbps,平均可达102.8 kbps。指令动作延时主要集中在13 ms以下,平均延时为8.653 ms,最大时延为32.174 ms,系统控制的实时性较好。综合测试表明,该系统可以适应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的需求,具备一定的应用前景。

丰富[3](2021)在《基于数据驱动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永磁同步电机双闭环控制系统中,应用传统线性控制算法或是非线性控制算法进行速度环调节器设计时,速度的跟踪效果受被控对象模型准确性和调节器的适应性制约。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算法被应用到电机控制领域。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控制算法,利用该算法设计了速度调节器,并应用在电机调速系统中。该算法不受被控对象模型的制约,通过数据驱动不断的训练调节器,利用调节器的自学习能力克服参数易变、动态干扰等非线性因素对电机调速系统的影响,采用MATLAB仿真和半实物仿真平台评估该算法的优异性。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1)介绍不同类型电机的特点、性能以及应用领域,对调速系统中的恒压频比、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策略进行比较;对采用PID控制、滑模控制和自抗扰控制设计的调节器进行扼要的综述;并对智能控制算法中的自适应动态规划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2)根据永磁体位置不同,比较了不同类型电机的特点和性能,建立永磁同步电机自然坐标系下的电机数学模型,引入坐标变换并完成模型推导。分析几种常用的控制方法,选择其中的di=0控制作为本文控制方法,搭建采用PI调节器的电机调速系统模型,介绍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算法的原理,为后续仿真和对比实验提供基础。(3)对自适应动态规划算法进行分析与比较,采用执行依赖启发动态规划(Action dependent heuristic dynamic programming,ADHDP)算法设计评级网络和执行网络组成智能速度调节器,该算法具有强大的自学习能力,通过数据驱动完成对系统控制策略的改进,由此改善电机模型误差和外界非线性干扰对电机调速系统控制性能造成的影响,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在MATLAB仿真实验中,将所提的ADHDP控制器与PI控制器进行对比分析。(4)为验证算法在真实环境中的时效性,搭建半实物仿真实验对算法控制性能进行分析。在基于ADHDP调节器的仿真模型基础上,对模型的底层模块进行搭建,并对MATLAB代码生成环境进行配置,完成基于ADHDP调节器的半实物仿真实验的搭建与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的改善电机调速性能,实现电机智能控制方面的应用。

于波涛[4](2020)在《火箭一子级精准落点低成本导航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运载火箭发射呈现高强度、高密度的态势,“如何降低发射成本、火箭残骸的落区控制”等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而一子级导航系统的设计正是实现精准落区控制的“关键一环”。针对一子级可用空间有限,回收过程中温变剧烈、电磁环境复杂等制约条件,目前传统的导航系统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在保证导航精度的情况下,研发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导航系统十分必要。本文以某型运载火箭一子级回收组合导航系统的研制为背景,以降低成本、保证组合导航系统的精度与可靠性为设计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导航系统的设计进行研究:(1)由于选用MIMU/GNSS组合导航方式以降低研制成本,因此研究了“三合一”组合导航单元中MIMU误差模型的标定与补偿算法,以减小因MEMS器件测量而引入导航系统的解算误差,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补偿算法的有效性。同时,对基于地理系下的惯性导航解算与卡尔曼滤波器的设计进行详述。(2)针对于一子级飞行环境对导航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需求,给出了导航飞控计算机整体架构的设计方案,对电路中的各个主要模块做了详细介绍,并结合在调试阶段发现的问题,给出电路设计时的注意事项。(3)为了保证导航飞控计算机能够在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下正常进行导航与控制命令的解算,完成与舵机间的远距离数据交互,并保障火箭起飞与分离信号检测的可靠性,从传导抗扰度与辐射抗扰度两个方面对导航飞控计算机的电磁抗扰特性进行了研究。(4)通过进行飞控计算机的工作性能验证试验、高低温环境试验与跑车试验,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一子级组合导航系统的工作性能与精度满足要求。

张悦[5](2019)在《混合励磁悬浮系统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当今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大型城市的土地、交通等承载能力不堪重负。磁浮列车以其噪声小、零排放、建设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列车在长时间运行中,易受到系统参数变化及外部干扰影响,其结果将导致控制性能大幅下降。因此磁悬浮控制技术关乎列车及乘客的出行安全,是磁浮列车研究领域内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上述因素,以中低速磁浮列车的混合励磁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对混合励磁悬浮控制系统展开研究。论文工作内容围绕混合励磁悬浮控制,涉及系统建模、控制算法研究、硬件平台初步方案设计等内容。首先详细分析了混合励磁悬浮磁铁单铁,建立悬浮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接着论述了反馈线性化理论以及,建立混合励磁悬浮经典反馈线性化控制系统。本文通过对反馈线性化方法的切线化处理,推导得到含有原生系统内部信息的鲁棒反馈线性化磁悬浮系统;此后基于对悬浮运动中气隙电感量的变化规律,提出改进的、与系统电感值解耦的反馈线性化方法;再后,针对直线电机法向力干扰等因素影响,引入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结合鲁棒反馈线性化方法,达到改善控制性能,增强系统抗扰性、鲁棒性的目的。为验证提出算法有效性,论文对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参数为电枢绕组电阻R、混合励磁结构中的永磁体贴片矫顽力Hc和悬浮总体质量M,采取多种组合排列,通过观察各种可能性对磁悬浮控制系统动态响应的造成的差异,验证所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抵抗系统内外各种匹配和不匹配不确定性干扰。

方旭[6](2019)在《三维集成电路中TSV测试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晶体管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集成电路开始出现发展上的瓶颈。面对集成电路在发展与创新上的需求,基于穿透硅通孔(Through-Silicon Via,TSV)的三维集成电路(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Circuit,3D IC)通过TSV结构将多层晶片进行垂直互连,以更高的集成度、更小的体积、更低的延迟与功耗成为下一代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在3D IC中,TSV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连结构,其工艺尚不成熟,容易在生产和晶片绑定过程中产生多种故障。在晶圆测试(Wafer Probe)阶段,对TSV进行测试与故障诊断,即可保证TSV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又可提高3D IC的良产率,降低制造成本。因此,针对TSV测试与故障诊断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针对3D数字IC中的TSV测试与故障诊断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创新性工作包括:(1)为了解决TSV缺陷建模缺少参数化模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有限元分析的TSV缺陷建模方法。利用工业级有限元分析工具Q3D和HFSS对空洞、开路、漏电、微衬垫未对齐等常见TSV缺陷进行建模与分析,得到了各缺陷的电阻电感电导电容(RLGC)等效电路模型。该模型给出了常见TSV缺陷的物理参数与等效电路的RLGC电学参数间的映射关系,其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已经过仿真、解析和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与现有TSV缺陷建模方法相比,本方法实现了缺陷物理参数与等效电路电参数间的函数映射及量化分析,从而获得了更加准确、全面的缺陷模型。(2)为了降低绑定前TSV探针测试的成本开销,提出了基于IEEE1149.1的绑定前TSV探针测试方法。该方法通过片上资源复用、在线故障判决、测试数字化的方式,采用基于IEEE1149.1的边界扫描结构辅助探针测试,有效降低了探针测试的成本开销。(3)针对绑定前TSV片上测试测试响应捕获难、测试精度低、鲁棒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开关电容的绑定前TSV片上测试方法。该方法以TSV电容构建开关电容电路,使TSV电容转化为可调电阻R,将R与基准电容C串联构成一阶RC放电回路,通过测量RC放电时间来反推TSV电容,利用TSV开路和漏电缺陷会影响测得的TSV电容大小的特性进行故障检测。本方法以片上可测性设计结构实现。与现有绑定前TSV片上测试方法相比,本方法通过调节开关周期,使测试响应易于捕获,通过控制脉冲(Control Pulse,CP)信号占空比设计和脉宽调节,使测试具有较高的精度与鲁棒性。(4)针对绑定后TSV故障检测精度低、故障诊断能力弱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电阻电导电容(RGC)参数测量的绑定后TSV测试与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采用开关电容法测量TSV电容,利用校准电路消除传输门开关导通电阻带来的误差,采用RC放电法测量TSV电阻与电导,根据TSV缺陷模型和测得的RGC参数进行联合分析以完成故障检测与故障诊断。本方法以片上可测性设计结构实现。与现有绑定后TSV片上测试与故障诊断方法相比,本方法可直接测出TSV的RGC参数,这不仅提高了故障检测精度,还可通过参数联合诊断的方式判断故障类型以及缺陷程度,从而提供更加准确而详细的缺陷信息,为工艺改进提供支持。

唐定华[7](2018)在《螺栓扳手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增强,国内高速铁路得以快速发展。此外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铁路有关产业的发展。高速行进的高铁、动车和火车对铁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生产一种轻量型、安全、高效、可靠、扭矩可控、价格适中的螺栓扳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铁路有关松紧螺栓的工具进行了调研,学习了国内外有关螺栓拧紧的技术,借鉴相关技术并结合螺栓扳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研究了适合本文的拧紧算法,研究成果为线路工作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铁路工作者工作强度,提高了轨道线路螺栓套件的联结质量,适应了我国高速发展铁路的需求。具体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螺栓扳手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根据设计轻量型、智能化的要求,选用了嘉陵斧170F汽油发动机、电磁离合器、联轴器和齿轮轴、蓄能体、换向机构、丁字轴等设计了螺栓扳手机器人的总体结构,从而搭建了其机械结构。2)螺栓扳手机器人的算法研究。针对使用螺栓扳手时,重量大、智能化低和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扭矩转角控制算法,提高了螺栓扳手工作效率、可靠性和智能化。3)螺栓扳手机器人的硬件设计。选用由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的16位处理器MC9S12XS128作为主控芯片,选用七段式的三位数码管和带自锁的按钮等作为人机交互模块,同时使用蓝牙模块实现螺栓扳手和PC的通信。从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角度出发,硬件中添加电磁兼容抗扰设计。4)螺栓扳手机器人的软件设计。本文下位机采用Code Warrior编译环境和C语言编程实现,上位机采用VC6.0编译环境和C++语言实现。软件设计思想则采用模块化和消息触发式思想。5)螺栓扳手机器人的实验测试。最后在完成螺栓扳手机器人的实验室调试,完成电磁兼容环境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控制器基本满足设定的要求。为了检验基于扭矩转角控制算法的实际应用性,利用静扭矩螺栓扳手进行了比对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扭矩转角控制算法能够很好的满足设计要求。

瞿赟[8](2018)在《导引头伺服控制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军事技术迅猛发展,精确制导武器是现代局部战争中的主要攻防武器,列为对21世纪初总体作战能力有重大影响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之首,是当今世界提高武器装备抗干扰能力和命中精度最有效的手段,是世界各国军事应用中重点研究和竞相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导引头是精确制导武器的核心制导部件,能为武器系统提供精确制导信息等重要功能,可提高武器系统作战效能,是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研制的核心技术之一,直接关系到整个武器系统的研制水平。本文基于图像导引头制导方式,采用速率陀螺稳定平台的结构和控制形式来完成了一款导引头的设计和开发。论文首先系统的介绍了国内外导引头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导引头的基本功能和组成,然后阐述了伺服控制系统理论设计过程,详细描述了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和校正方法。论文重点对图像导引头速率陀螺稳定平台结构、控制系统和图像信息进行研究,阐述了用DSP+FPGA为主框架来搭建伺服控制系统稳定平台的硬件电路、软件开发过程及自抗扰设计等方面内容。本文详细说明了软、硬件的设计流程,对软件测试流程进行了说明。最后,本文对导引头测试、试验与验证测试以及导引头系统仿真技术加以研究,并且结果结论表明该导引头设计的伺服控制系统可以达到设计要求。

郑瑶佳[9](2017)在《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传感器可靠性分析及其复杂环境应用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中低速磁浮列车是一种车辆与轨道无接触悬浮运行的新型交通工具。这种无接触悬浮运行,主要依靠悬浮控制器通过悬浮传感器实时检测悬浮间隙来调节电磁铁的电磁吸力来实现。悬浮系统实现稳定可靠悬浮状态的基本条件就是悬浮传感器首先必须能够为控制系统提供可靠、准确的间隙和加速度信号。而悬浮传感器露天安装在电磁铁端部,处于磁浮轨道的下方,时刻经受着各种电磁骚扰、振动冲击以及大范围的温度变化等复杂环境的影响,失效或存在故障的可能性大。为了实现悬浮控制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悬浮传感器作为一种电子设备,必须要在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针对复杂环境应用条件重点开展设计,分析并提升其可靠性。针对以上目标,本文在分析传感器可靠性基础上,重点展开了复杂电磁、振动、温度等环境条件下的应用设计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包括:1.运用可靠性设计理论,详细地剖析了悬浮传感器系统各功能模块,计算了悬浮传感器的固有可靠性;对悬浮传感器进行了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指出了悬浮传感器可能出现的故障和潜在缺陷。2.通过理论模态分析方法对悬浮传感器进行了模态分析,获得了悬浮传感器的固有模态及振型,结合共振扫频试验,确定了悬浮传感器的共振频率点;根据悬浮传感器的实际工况,设计了相关试验验证传感器悬臂结构对探头输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振动工况下悬臂结构对传感器的正常输出没有影响。3.分析了悬浮传感器的电磁环境,结合传感器在实际运行时的工况,确定了传感器应达到的抗电磁干扰技术指标;采用通用的地线设计和屏蔽措施同时加强了电源和信号通道的抗干扰设计,提高了悬浮传感器对浪涌冲击、脉冲群等干扰的抗扰能力;实施并通过了电磁兼容试验,证明了设计的有效性。4.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传感器系统进行热力学建模,基于热力学模型仿真分析,计算了悬浮传感器数字板的温度场分布,确定了数字板电路设计的合理性;针对悬浮传感器工况下温度场变化较大的实际情况,综合对比传统的温度补偿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算法的温度补偿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此种温度补偿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按照悬浮传感器的可靠性建模及分析、振动分析、电磁兼容设计和热分析及温度补偿的顺序依次展开,部分研究成果已经用于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传感器,对悬浮传感器的可靠性提升起到了显着作用。

和阳[10](2017)在《机载机电伺服系统的高性能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载伺服系统是各类飞行器中的关键部件,直接关系到飞行性能和飞行安全。现代飞行器的飞行空域和速域不断扩大,飞行动压高,舵面负载力矩及转动惯量大,要求伺服系统兼具高功率密度、高控制精度、高动态特性和高容错性能。采用机电伺服系统替代液压系统已成为航空航天领域高性能伺服系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其中高可靠容错技术、高动态控制方法以及高效率驱动策略,是实现高性能机电伺服控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以机载机电伺服系统为对象,为提高其容错性、动态特性、稳态性能和系统效率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为提高系统容错性,提出了无力纷争的双余度机电伺服系统,运用速度交叉反馈协调控制技术,提高了故障时的瞬态性能,提升了系统带宽。提出了舵机的特征模型及其在线故障检测算法,解决了传统模型监控方法因速率饱和非线性和大范围变化的不确定气动负载所导致的虚警率高、检测时间长和检出率低的问题。2、为提高系统动态特性并避免超调和抖动,针对位置控制设计了基于舵机特征模型的近似时间最优多模控制策略。不仅考虑了内环特性对控制的影响,而且将最优切换线改为切换区,实现了快速平稳的控制。针对速度控制设计了含旋转变换的同步电机复合控制器。通过对前馈和反馈通道分别设计独立的旋转变换,解决了传统前馈控制难以反映信号的相位特征,在电机高速时性能难以发挥的问题。提出了恒转矩电流驱动策略,消除了换向转矩脉动,提升了系统功率密度。3、为实现大功率机电伺服系统的高效率驱动,设计了电流相位角自适应复合控制策略。利用母线电流等辅助变量进行自适应前馈补偿并结合反馈,完成对电流相位角的快速精准控制,使内功率因数为1,显着减小了驱动电流。为可靠地检测电流相位角,提出了内功率因数角的容错测量方法。此外,提出了基于低分辨率传感器的转子位置实时计算方法,实现了电机转角的高精度实时检测。4、为提升矢量控制方法的综合性能,提出了基于直交轴电流复合校正的矢量控制律。利用解耦前馈结合反馈控制的复合结构,提高了转速和直交轴电流控制精度和动态特性。同时,提出了永磁同步电机直交轴电流的直接检测方法,解决了当电流传感器发生故障或测量信号受到干扰时,传统坐标变换方法容错性差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相关仿真分析和实测结果,验证了所提出伺服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二、现代数字电路电磁干扰模式与抗扰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数字电路电磁干扰模式与抗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平行显示系统电磁抗干扰测试方法及设计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HUD的原理及在汽车中的应用
2 HUD在电磁环境中的安全性
3 HUD抗电磁干扰的测试方案
    3.1 车内外对HUD的电磁干扰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3.2 针对以上电磁干扰特点采取以下的测试方法
        1) HUD静电放电(ESD)试验
        2)瞬态传导抗扰度试验
        3) HUD电磁抗扰性试验
4 HUD的设计建议
    1)材料的选择
    2)外壳设计
    3) MCU的设计
    4) PCB的设计
    5) DC-DC部件设计

(2)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本章引言
    2.2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
        2.2.1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组成结构
        2.2.2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2.3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2.3.1 矿用高可靠水位传感器设计方案
        2.3.2 数字化控制分站设计方案
    2.4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水位控制方案
        2.4.1 煤矿井下水位控制结构
        2.4.2 煤矿井下水位控制策略
    2.5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2.5.1 上位机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2.5.2 上位机监控系统操作流程设计
    2.6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通信方案
        2.6.1 信息传输设计方案
        2.6.2 数据协议转换设计方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用电容式水位传感器设计
    3.1 本章引言
    3.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测量系统设计
        3.2.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硬件电路设计
        3.2.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软件设计
    3.3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数字通信系统设计
        3.3.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数据传输原理
        3.3.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3.3.3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软件设计
    3.4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性能验证实验
        3.4.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测量性能验证实验
        3.4.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设计
    4.1 本章引言
    4.2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结构设计
        4.2.1 井下控制分站硬件电路设计
        4.2.2 井下控制分站软件设计
    4.3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通信系统设计
        4.3.1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数据传输原理
        4.3.2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4.3.3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通信软件设计
    4.4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性能验证实验
        4.4.1 井下控制分站控制性能验证实验
        4.4.2 井下控制分站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化水位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5.1 本章引言
    5.2 上位机与分站通信系统设计
        5.2.1 Modbus TCP/IP数据传输原理
        5.2.2 Modbus TCP/IP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5.2.3 Modbus TCP/IP通信软件设计
    5.3 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组态软件设计
        5.3.1 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3.2 上位机信息发布设计
        5.3.3 上位机数据库查询设计
        5.3.4 水位控制脚本算法设计
    5.4 上位机性能验证实验
        5.4.1 上位机与分站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5.4.2 测控系统运行性能验证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数据驱动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永磁同步电机的研究现状
        1.2.1 电机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2.2 调节器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分析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分类
    2.2 永磁同步电机动态数学模型
        2.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2.2 电机坐标变换数学模型
    2.3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
    2.4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2.4.1 空间电压矢量
        2.4.2 SVPWM算法的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的电机控制
    3.1 自适应动态规划理论
        3.1.1 自适应动态规划思想
        3.1.2 自适应动规划原理
        3.1.3 自适应动态规划分类
    3.2 ADHDP速度调节器设计
        3.2.1 ADHDP结构和原理
        3.2.2 ADHDP速度调节器分析
        3.2.3 ADHDP速度环调节器设计
        3.2.4 ADHDP速度调节器实现
    3.3 MATLAB仿真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实验研究
    4.1 半实物仿真建模
        4.1.1 SCI通讯
        4.1.2 速度计算模块
        4.1.3 ADC采集模块
        4.1.4 PWM输出
    4.2 半实物仿真平台搭建
    4.3 半实物仿真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火箭一子级精准落点低成本导航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IMU/GNSS组合导航
        1.2.2 导航飞控计算机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惯性导航基本理论介绍
    2.1 地球模型
    2.2 坐标系及相互间的转换关系
        2.2.1 惯性导航常用坐标系介绍
        2.2.2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2.3 四元数法更新姿态
    2.4 本章小节
3 一子级组合导航算法设计
    3.1 一子级飞行时序分析
    3.2 一子级组合导航算法总体架构设计
    3.3 一子级惯性传感单元误差模型研究
        3.3.1 MIMU误差模型的标定与补偿算法设计
        3.3.2 标定与补偿试验结果分析
    3.4 一子级惯性导航算法设计
        3.4.1 初始对准方法
        3.4.2 捷联惯性导航姿态、速度、位置更新算法
        3.4.3 MEMS捷联惯导系统的误差方程
    3.5 一子级组合导航算法设计
        3.5.1 组合方式的选用
        3.5.2 离散Kalman滤波方程
        3.5.3 卡尔曼滤波器的设计
    3.6 本章小节
4 一子级导航飞控计算机设计
    4.1 一子级导航飞控计算机设计目标
    4.2 一子级导航飞控计算机整体架构设计
    4.3 一子级导航飞控计算机硬件电路设计
        4.3.1 电源系统设计
        4.3.2 复位电路设计
        4.3.3 时钟系统设计
        4.3.4 仿真接口设计
        4.3.5 BOOT启动电路设计
        4.3.6 程序存储与片外运行电路设计
        4.3.7 通信电路设计
    4.4 一子级导航飞控计算机电磁抗扰度设计
        4.4.1 传导抗扰度设计
        4.4.2 辐射抗扰度设计
    4.5 本章小节
5 一子级组合导航系统功能验证
    5.1 飞控计算机工作性能试验与高低温试验
        5.1.1 串口数据传输试验
        5.1.2 起飞与分离信号检测试验
        5.1.3 硬件平台计算裕度试验
        5.1.4 高低温试验
    5.2 组合导航算法跑车试验
    5.3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5)混合励磁悬浮系统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磁悬浮列车发展历史和现状
    1.3 磁悬浮列车悬浮控制系统
        1.3.1 磁悬浮系统性能要求
        1.3.2 磁悬浮列车技术种类
        1.3.3 混合励磁悬浮控制技术概述
        1.3.4 磁悬浮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2 混合励磁悬浮系统基本控制原理
    2.1 混合励磁悬浮系统模型分析
        2.1.1 混合励磁悬浮单铁数学模型
        2.1.2 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2.2 反馈线性化理论
    2.3 磁悬浮系统反馈线性化
    2.4 PID控制器参数镇定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混合励磁悬浮系统抗扰控制研究
    3.1 基于平衡点的鲁棒反馈线性化方法
        3.1.1 切线化处理
        3.1.2 混合励磁悬浮系统鲁棒反馈线性化控制
    3.2 基于电感值变化改进的鲁棒反馈线性化控制方法
    3.3 针对低相对阶的外部干扰抑制
        3.3.1 永磁直线电机法向力干扰
        3.3.2 外部干扰与系统输入的关系
    3.4 鲁棒反馈线性化结合NDOB抗扰控制
        3.4.1 NDOB干扰观测器
        3.4.2 鲁棒反馈线性化结合NDOB抗扰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建模与仿真研究
    4.1 混合励磁悬浮系统总体建模
        4.1.1 鲁棒反馈线性化模块
        4.1.2 NDOB观测器补偿模块
        4.1.3 系统仿真模型
    4.2 仿真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混合励磁悬浮系统硬件平台初步方案设计
    5.1 总体方案设计
    5.2 混合励磁悬浮平台方案设计
    5.3 传感器选型
    5.4 核心控制板方案设计
        5.4.1 电源电路
        5.4.2 DSP最小系统
        5.4.3 ADC调理电路
    5.5 驱动系统电路方案设计
    5.6 软件初步设计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三维集成电路中TSV测试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TSV缺陷建模
        1.3.2 绑定前TSV测试
        1.3.3 绑定后TSV测试与故障诊断
    1.4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TSV缺陷建模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TSV参数提取
        2.2.1 TSV电参数解析公式
        2.2.2 TSV电参数仿真提取
        2.2.3 TSV电参数比对验证
    2.3 TSV缺陷建模与分析
        2.3.1 空洞缺陷建模与分析
        2.3.2 开路缺陷建模与分析
        2.3.3 漏电缺陷建模与分析
        2.3.4 微衬垫未对齐及微衬垫缺失缺陷建模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绑定前TSV测试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IEEE1149.1的绑定前TSV探针测试方法
        3.2.1 测试机理
        3.2.2 可测性设计
        3.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2.4 半实物仿真实验
    3.3 基于开关电容的绑定前TSV片上测试方法
        3.3.1 测试机理
        3.3.2 可测性设计
        3.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4 半实物仿真实验
        3.3.5 实测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绑定后TSV测试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测试机理
        4.2.1 基于开关电容原理的TSV电容测量
        4.2.2 基于RC放电原理的TSV电阻/电导测量
    4.3 基于RGC参量的故障诊断方法
    4.4 可测性设计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1 TSV电容测量仿真
        4.5.2 TSV导通电阻测量仿真
        4.5.3 TSV漏电电导测量仿真
        4.5.4 TSV故障诊断分析
        4.5.5 与现有方法的对比分析
    4.6 半实物仿真实验
        4.6.1 TSV电容测量
        4.6.2 TSV导通电阻测量
        4.6.3 TSV漏电电导测量
    4.7 TSV故障检测实验
        4.7.1 TSV开路缺陷检测
        4.7.2 TSV漏电缺陷检测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螺栓扳手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论文来源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的章节介绍
    1.5 本章小结
2 螺栓拧紧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扭矩控制的意义
    2.2 螺栓紧固原理
    2.3 扭矩法
    2.4 扭矩转角法
    2.5 扭矩法和扭矩转角法比较
    2.6 扭矩转角法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3 螺栓扳手机器人的总体设计和机械结构
    3.1 螺栓扳手机器人总体设计
        3.1.1 螺栓扳手机器人设计目标
        3.1.2 螺栓扳手机器人总体方案
        3.1.3 螺栓扳手机器人工作原理
    3.2 螺栓扳手机器人机械结构
        3.2.1 机械结构方案
    3.3 本章小结
4 螺栓扳手机器人的硬件设计
    4.1 硬件的总体设计
    4.2 电源模块的硬件设计
    4.3 中央处理模块的硬件设计
        4.3.1 时钟电路的设计
        4.3.2 复位电路的硬件设计
        4.3.3 调式模块的硬件设计
        4.3.4 电源电路的硬件设计
    4.4 信息采集模块设计
    4.5 存储模块设计
    4.6 离合、按键、显示模块设计
    4.7 超级电容的均衡电路设计
    4.8 蓝牙模块的选择
    4.9 电磁兼容和可靠性设计
        4.9.1 滤波设计
        4.9.2 屏蔽设计
        4.9.3 接地设计
        4.9.4 可靠性设计
    4.10 PCB设计
    4.11 本章小结
5 螺栓扳手机器人的软件设计
    5.1 软件编程方法
    5.2 软件的总体设计
        5.2.1 软件主层结构
        5.2.2 软件子层结构
    5.3 下位机软件的设计
        5.3.1 下位机软件总流程设计
        5.3.2 部分软件细节
        5.3.3 控制器功能模块软件设计
        5.3.4 定时中断速度不变处理和基于扭矩转角算法设计
    5.4 上位机调试软件设计
        5.4.1 上位机软件总体设计
        5.4.2 数据显示窗口设计
        5.4.3 参数配置模块设计
        5.4.4 存储模块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螺栓扳手机器人的调试与测试
    6.1 实验室测试
        6.1.1 实验平台的搭建
        6.1.2 相关模块的调试和整体测试
    6.2 总体调试
    6.3 可靠性实验
        6.3.1 低温工作实验
        6.3.2 高温工作实验
        6.3.3 振动实验
        6.3.4 冲击实验
        6.3.5 湿热实验
        6.3.6 电磁兼容实验
    6.4 现场实验测试
    6.5 误差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代的论文
致谢

(8)导引头伺服控制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导引头概述
        1.3.1 导引头分类
        1.3.2 导引头在导弹系统中的位置
        1.3.3 导引头的基本功能
        1.3.4 导引头系统基本组成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导引头伺服控制系统理论设计
    2.1 导引头控制系统经典设计
        2.1.1 控制系统静态性能指标和动态性能指标
        2.1.2 控制系统校正设计方法
    2.2 导引头自抗扰控制设计技术
        2.2.1 自抗扰控制的基本类型分析
        2.2.2 模型参考自抗扰控制的基本原理
        2.2.3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速率陀螺稳定平台结构设计
    3.1 陀螺稳定平台结构布局选择
    3.2 平台主要元部件的选择
        3.2.1 速率陀螺
        3.2.2 力矩电机
    3.3 框架角测量方案
    3.4 陀螺稳定平台的框架结构
    3.5 有效减小作用在平台上的干扰力矩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速率陀螺稳定平台控制设计
    4.1 导引头控制回路系统的功能及组成
        4.1.1 导引头控制回路的基本功能及组成
        4.1.2 系统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
    4.2 稳定平台型导引头控制回路系统设计
        4.2.1 导引头控制系统方案和主要技术参数
        4.2.2 系统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
        4.2.3 控制回路各环节数学模型的建立
        4.2.4 导引头单通道控制回路的数学模型
        4.2.5 稳定控制回路的分析和设计
        4.2.6 角跟踪控制回路的分析和设计
        4.2.7 预偏/电锁控制回路的分析和设计
        4.2.8 搜索控制回路的分析和设计
        4.2.9 导引头跟踪回路自抗扰控制系统设计
    4.3 导引头控制回路的电路实现
        4.3.1 概述
        4.3.2 数字信号处理器电路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引头图像信息设计
    5.1 工作原理
    5.2 系统组成
    5.3 处理器硬件设计
        5.3.1 硬件实现功能
        5.3.2 接口设计
        5.3.3 主要器件选型
        5.3.4 信号处理器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导引头测试、试验与验证
    6.1 试验内容及条件
        6.1.1 性能试验
        6.1.2 环境试验
        6.1.3 仿真试验
    6.2 性能评估准则的建立
    6.3 分系统调试与测试
    6.4 总体性能测试与试验验证
        6.4.1 实验室测试与试验验证
        6.4.2 外场试验方法
    6.5 导引头控制系统性能测试
        6.5.1 视线角速度阶跃响应
        6.5.2 隔离度
        6.5.3 最大和最小视线角速度
        6.5.4 半实物仿真下导引头末制导信息输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导引头系统仿真技术
    7.1 仿真系统概述
    7.2 导引头的数学仿真
    7.3 导引头半实物仿真系统
    7.4 仿真系统的构建
        7.4.1 红外成像目标和场景生成模拟系统
        7.4.2 电视图像目标和场景生成模拟系统
        7.4.3 导引头运动姿态测试模拟系统
        7.4.4 导引头模拟操控装置
        7.4.5 数据实时显示、记录系统
        7.4.6 仿真计算机
    7.5 导引头控制系统仿真结果
        7.5.1 预偏/锁定回路
        7.5.2 稳定回路
        7.5.3 跟踪回路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传感器可靠性分析及其复杂环境应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中低速磁浮列车的发展及其主要技术
        1.1.2 我国发展中低速磁浮列车的意义和课题背景
    1.2 悬浮传感器应用中的特殊问题
        1.2.1 悬浮控制系统和悬浮传感器介绍
        1.2.2 悬浮传感器应用中的特殊问题
    1.3 研究现状
        1.3.1 可靠性研究现状
        1.3.2 电磁兼容技术研究现状
        1.3.3 模态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3.4 热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悬浮传感器可靠性建模及可靠性分析
    2.1 悬浮传感器功能结构
    2.2 悬浮传感器可靠性框图
    2.3 悬浮传感器可靠性预计
    2.4 悬浮传感器故障模式影响分析
        2.4.1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步骤
        2.4.2 悬浮传感器FMEA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悬浮传感器结构模态分析及振动测试
    3.1 模态分析理论
    3.2 ANSYS有限元分析
        3.2.1 ANSYS模态提取方法
    3.3 悬浮传感器模态分析
        3.3.1 悬浮传感器建模及参数设置
        3.3.2 悬浮传感器模态分析
    3.4 悬浮传感器振动测试
        3.4.1 共振扫频试验
        3.4.2 悬臂梁结构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悬浮传感器的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设计
    4.1 悬浮传感器的电磁环境
        4.1.1 车辆外部的骚扰
        4.1.2 车辆内部的骚扰
    4.2 悬浮传感器的EMC技术指标
        4.2.1 浪涌(冲击)抗扰度
        4.2.2 射频辐射骚扰抗扰度
        4.2.3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4.2.4 静电(ESD)放电抗扰度
        4.2.5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抗扰度
        4.2.6 小结
    4.3 悬浮传感器的EMC设计
        4.3.1 地线设计
        4.3.2 屏蔽设计
        4.3.3 电源干扰的抑制
        4.3.4 信号通道的抗扰设计
    4.4 悬浮传感器电磁兼容试验
        4.4.1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4.4.2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4.4.3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4.4.4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4.4.5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悬浮传感器热分析及温度补偿
    5.1 悬浮传感器热分析
        5.1.1 传热学基础简介
        5.1.2 Flotherm软件简介
    5.2 温度场仿真分析
        5.2.1 悬浮传感器数字板结构
        5.2.2 悬浮传感器数字板温度场仿真
    5.3 悬浮传感器温度补偿
        5.3.1 温度漂移分析
        5.3.2 曲线拟合
        5.3.3 悬浮传感器温度补偿
    5.4 悬浮传感器温升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机载机电伺服系统的高性能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机载机电伺服系统发展现状
    1.3 机电伺服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1 高可靠容错驱动
        1.3.2 转速与位置伺服
        1.3.3 力矩环控制技术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双余度舵机特征模型及其故障诊断
    2.1 本章引论
    2.2 双余度舵机系统分析与控制
        2.2.1 无力纷争双余度舵机系统结构
        2.2.2 舵机动力学建模
        2.2.3 双余度协调复合控制
    2.3 舵机特征模型
        2.3.1 舵机速率饱和对输出的影响
        2.3.2 负载扰动对舵机输出的影响
        2.3.3 舵机特征模型的建立
        2.3.4 建模误差分析
    2.4 特征模型故障检测
        2.4.1 故障检测器设计
        2.4.2 故障检测方法
    2.5 双余度舵机多变量故障诊断与状态重构
        2.5.1 信号表决策略
        2.5.2 故障自诊断与重构
    2.6 实验验证与分析
        2.6.1 仿真分析
        2.6.2 实验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容错机电伺服系统的高动态控制
    3.1 本章引论
    3.2 系统结构与电机性能
        3.2.1 四相FTPMSM结构
        3.2.2 四相FTPMSM特性
        3.2.3 驱动控制系统结构
    3.3 容错同步电机新型表征模型
    3.4 含旋转变换的同步电机复合控制
        3.4.1 多环复合控制结构
        3.4.2 恒转矩电流驱动策略
        3.4.3 控制器特性分析
    3.5 近似时间最优的多模复合位置控制
        3.5.1 伺服系统的时间最优过渡过程
        3.5.2 舵机特征模型时间最优控制
        3.5.3 次优切换区与线性区设计
        3.5.4 仿真验证与分析
    3.6 载荷模拟与舵机性能测试
        3.6.1 直驱式主动载荷模拟系统
        3.6.2 舵机性能测试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容错永磁电机系统的高效率控制
    4.1 本章引论
    4.2 FTPMSM运行特性分析
        4.2.1 FTPMSM动力学特征
        4.2.2 FTPMSM单相通电时运行特性
        4.2.3 FTPMSM正交两相通电时运行特性
        4.2.4 负载对相位角的影响
    4.3 电流相位自适应复合控制
        4.3.1 自适应前馈补偿器设计
        4.3.2 内功率因数角的容错检测方法
        4.3.3 滤波器相移补偿
        4.3.4 电流相位复合控制器设计
    4.4 基于低分辨率传感器的高精度转角估计
        4.4.1 电机转子位置估计装置
        4.4.2 高精度实时转角估计方法
    4.5 实验验证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直交轴电流复合校正的矢量控制
    5.1 本章引论
    5.2 电机结构与特性分析
    5.3 直交轴电流矢量复合控制
        5.3.1 同步电机d-q轴模型与矢量控制原理
        5.3.2 转子坐标下的直交轴电流复合校正
        5.3.3 直交轴电流复合控制器特性分析
    5.4 直交轴电流直接检测方法
        5.4.1 传统坐标变换存在的问题
        5.4.2 直交轴电流直接检测方法
        5.4.3 检测方法特性分析
    5.5 实验验证与分析
        5.5.1 转速控制性能验证
        5.5.2 电流控制效果验证
        5.5.3 控制量分配与系统效率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部分算法流程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现代数字电路电磁干扰模式与抗扰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平行显示系统电磁抗干扰测试方法及设计建议[J]. 卜梦龙,白云,彭俊,甘长红. 汽车电器, 2021(08)
  • [2]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D]. 徐晓天.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驱动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优化设计[D]. 丰富.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4]火箭一子级精准落点低成本导航系统研究[D]. 于波涛.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混合励磁悬浮系统控制研究[D]. 张悦.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三维集成电路中TSV测试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方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7]螺栓扳手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D]. 唐定华. 西安工业大学, 2018(01)
  • [8]导引头伺服控制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瞿赟.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8)
  • [9]中低速磁浮列车悬浮传感器可靠性分析及其复杂环境应用设计研究[D]. 郑瑶佳.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10]机载机电伺服系统的高性能控制研究[D]. 和阳. 清华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现代数字电路的电磁干扰方式及抗干扰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