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植物资源信息系统技术研究

内蒙古植物资源信息系统技术研究

一、内蒙古植物资源信息系统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霜[1](2021)在《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被类型和植物多样性研究是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础,以阴山北部区域为研究区,运用生态学方法,采用样方法实地调查,确定植被类型,分析植物种类组成和植物多样性特征,为区域植被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为构建中国荒漠植物群落数据库,编制中国荒漠植物群落各类型分布图集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可划分为2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9个群系组,23个群系,265个群丛。荒漠以红砂荒漠为主要群系,在265个调查点中出现43个样点,占全部调查点位的16.23%,其次为珍珠猪毛菜群系,出现37个样点,占全部调查点的13.96%。草原植被以短花针茅样点最多,占全部群丛数的7.92%,其次为戈壁针茅,所含样点占全部样点的6.42%。(2)本区有种子植物244种,隶属于35科126属,其中裸子植物仅有一种。优势科为菊科、豆科、藜科、禾本科,占植物总科数的11.43%,其中包含65属140种,分别占植物总属数的51.59%,总种数的57.38%。主要优势属为蒿属、针茅属、葱属、锦鸡儿属,所含种数均在5种以上,占全部种数的18.00%。(3)生活型50.00%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次为一年生草本40种,占种数的16.39%。水分生态型以旱生植物为主,中生次之,所占比例分别为33.20%、27.05%。植物叶片形态适应性状以条形叶最多,披针形叶次之,所含种数分别为53种、44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1.72%、18.03%。(4)科分布类型归纳为5个分布型和3个分布变型,以世界分布的分布为主体,占全部科数的60.00%,占全部种数的81.97%;属可分为13个类型,8个变型,以温带性质的分布为主体,占全部属数的47.61%,占全部种数的56.97%。种子植物蒙古种分布型的数量最多,占本区系植物总种数的15.57%;其次为东亚种分布型,占本区系植物总种数的13.93%;第三是戈壁种,占本区系总植物种数的11.89%。(5)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0种,其中有四合木、绵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草麻黄、沙冬青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种,中国特有种3种,分别为华北驼绒藜、内蒙亚菊、四合木。内蒙古保护植物14种,Ⅰ级保护植物有5种,Ⅱ级保护植物4种,III级保护植物5种。(6)对不同植被多样性指数比较发现:荒漠植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E)以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草原植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关系,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均未达到显着水平。

张明旭,景志贤,史婷婷,周保昌,张春红,张小波,李旻辉[2](2020)在《内蒙古阴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空间分布差异研究》文中提出阴山山脉屹立在内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东西绵延长达1 200 km,南北宽达50~100 km,其变化丰富的地形环境造就了多种多样的植被区系,使得该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具有不平衡分布的特点。研究阴山地区各旗、县、区间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空间分布差异,对合理制定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政策、促进药用植物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内蒙古地区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阶段性成果为基础,统计阴山地区31个旗、县、区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地统计学方法对内蒙古阴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的空间分布差异情况进行分析,明确阴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程度在空间上的总体变化趋势和聚集程度。结果显示,阴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度最高且聚集分布的地区位于固阳县、包头市石拐区、土默特右旗、托克托县;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度较高且聚集分布的地区位于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度较低且聚集分布的地区,位于包头市青山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和玉泉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度最低且聚集分布的地区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和回民区。多种生态因子的水平分布差异、河流特殊的湿地环境、海拔的垂直差异和农田等因素对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程度有重要的影响。

索南邓登[3](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韦洁敏[4](2020)在《基于Maxent的附子潜在分布区预测及影响有效成分的环境因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称之为附子,是我国40种常用中药材之一,附子主要药效有降血糖,降毒,抗炎镇痛,散寒除湿,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此外对肢冷脉微,虚寒吐泻,寒湿痹痛等多种疾病[1]有效,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2],随着近年来中药材市场的整体增温,附子市场需求激增。导致除陕西汉中和四川江油道地产区外,云南、山西等地农户也开始规模化种植。但这些新型种植区开展附子种植的适宜性、药效状况等尚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方法。开展我国附子潜在分布区预测及适宜性评价,评估各地气候因素对附子生长与品质的影响,对于新型附子种植区域的科学规划和田间管理技术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全国23个采样点的附子为材料,结合多个标本数字平台获取的283份附子标本信息,采用Maxent和GIS技术,对附子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和适宜性等级进行评估和预测,并对部分种植面积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做出附子的适生等级种植区划。此外,对收集的23份附子样本生物碱、多糖、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与气候因子结合分析,探究其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参与建模的27个气候因子在Maxent模拟中AUC=0.981,其中:最暖季降水量bio18、12月份太阳辐射量srad12、气温季节变化方差bio4、1月份最高温maxt1、12月最高温maxt12、降水量变异系数bio15、最干季平均气温bio9、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 11和极端最低气温bio6这9项环境因子为影响附子潜在分布的最关键气候因素。2.附子的适宜生境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中部地区,主要分布于陕西、云南、河南、广西、四川、江西、湖北、重庆、福建、贵州、安徽、湖南和浙江。我国附子总适宜生境面积为454.65万k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7.19%。其中最适宜、较适宜和一般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160.43万km2、151.34万km2和142.88万km2,分别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6.65%、15.71%和14.83%。3.未来气候变化对附子适宜生境分布的影响主要是在适宜生境面积多少发生变化和分布范围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附子最适宜生境分布面积将会急剧减少,其分布区域也将会逐渐向我国东北部地区迁移。三个不同RCP气候情景下,附子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均呈减少趋势。4.部分气候因子与附子的有效成分含量有显着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附子多糖含量与bio14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蛋白质含量与气候因素无显着相关关系。部分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生物碱含量和相关气候因素如bio3,bio8,bio14,tmax3,srad5等之间也有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对23个样地附子有效成分因子综合评价得出附子品质综合得分,排序发现四川绵阳地区附子得分最高。

肖思文[5](2019)在《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植物园功能日趋完善。植物园已具有保护种质资源、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景观游憩等多种功能,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城市质量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城市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植物园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面临着分布不均、功能单一、特色缺乏、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研究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规划实践法,总结了植物园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发展简史,归纳了常用的植物园分类标准,提出了按照城市规模的植物园分类标准。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植物园的数量和情况,根据统计结果,以分布在34个省179个市的273个已建成植物园为基础,重点分析了位于103个中小城市的130个已建成植物园,得出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在建设时间、地理区划、生态功能区划、主要功能方面的现状情况,总结其规划建设的主要问题。综合研究了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理念、选址、定位、分区、功能、地域特色和运营管理,并以周口市植物园为例,进行规划实践。综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中小城市植物园在规划定位、规划选址、功能发挥、植物收集、科普游憩、资金筹措方面的策略,并建议有关部门对植物园的植物收集数量作出下限要求,对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马蓉[6](2018)在《巴林右旗药用野生植物资源与利用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用植物资源对动物、植物及人类的医疗救治及保健护理起直接或间接作用,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巴林右旗药用野生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外业调查与内业整理相结合,确定中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和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的科、属、种,并确定其生活型、药用部位和药用功能,在此基础上对中、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进行相似性分析,旨在为巴林右旗药用野生植物资源提出有价值的药用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的建议。结果如下:(1)巴林右旗现有药用野生植物共计96科、309属、552种。其中被子植物为84科、296属、527种,分别占全部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科、属、种的87.5%、95.8%、95.5%;蕨类植物为9科、10属、19种,所占比例为9.4%、3.2%、3.4%;裸子植物共计3科、3属、6种,所占比例为3.1%、1.0%、1.1%。中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科、属、种数在内蒙古自治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2.3%、65.1%、49.5%;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所占比例为81.5%、43.2%、62.5%。(2)通过科、属、种分析表明:药用野生植物资源中含20种以上的科有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毛茛科(Ranunculaceae);其中菊科(Compositae)所含植物最多有40属78种。含1120种的属有委陵菜属(Potentilla)、沙参属(Adenophora)、蒿属(Artemisia)、蓼属(Polygonum),其中委陵菜属(Potentilla)含植物种最多共计15种。(3)中、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均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其中中药用野生植物资源有275种占总数的53.3%,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有104种占总数的47.0%。(4)中、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药用部位均以全草类为主,根及根茎类其次。药用功能均以清热型为主。(5)通过中、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相似性分析表明,裸子植物相似性系数为100.0%。被子植物相似性较差。科、属、种相似性分析结果是以科的相似性最为显着,相似性系数75.0%,属、种的相似性不显着,相似性系数分别是55.0%、50.2%。(6)当地市场主要流通物种以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草麻黄(Ephedra sinica)、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赤芍(Cynanchum officinale)、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秦艽(Saposhnikovia divaricata)、达乌里秦艽(Gentiana dahurica)、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为主。

扈顺,王永,王勇,张艳萍,刘燕,王葆生,杜刚强,廉勇,慕宗杰[7](2018)在《内蒙古野生蔬菜植物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野生蔬菜种类丰富,在野外调查和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采用Java语言和My SQL Server 2008构建了内蒙古野生蔬菜植物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数据管理、信息检索查询、数据存储、营养成分、图片管理等主要功能模块,可快速检索野生蔬菜植物的分类名称、形态特征、生存环境、区系类型、食用部位、食用方法、栽培技术和植物照片等相关信息,初步实现内蒙古野生蔬菜植物资源信息服务智能化管理,为开展野生蔬食植物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数据,也为开展野生蔬菜查询和咨询服务研究奠定基础。

樊素芳[8](2017)在《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数据库系统的研建》文中研究表明秦岭山地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境局限性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加强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的保护与研究尤为紧迫。本文基于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的生存与保护现状,结合使用多种系统开发工具,建立了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数据库系统。然后选择一种典型的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 Hayata)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86个地理分布点和22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模拟其适宜分布区,划分适宜等级并分析决定影响刺柏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最后在全球变暖条件下,采用两种不同预测模型的气候数据预测刺柏2050年、2070年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并分析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有721种,隶属于100科337属。2.在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收集整理了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的基本分类信息、生活型、形态特征、习性、是否指示植物、产地与分布、适生海拔、用途、是否特有、特殊生境、濒危等级以及植物图片17项信息,并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上运用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Apache为Web服务器,PHP为编程语言,建立了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数据库系统。3.该系统实现的核心功能是数据库的查询功能与维护功能。用户可以按其查询条件对数据库内的物种信息进行模糊查询;而数据库管理员可对数据库内的物种信息进行维护操作,具体包括修改、删除和添加物种信息的操作等。4.以刺柏为研究对象,按照适宜性指数将刺柏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划分为高度适宜区、较好的适宜区、中度适宜区、低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五类。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刺柏的高度适宜区面积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0.21%,且主要分布在四川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和江西东部。5.模型的准确度评价指标AUC值都大于0.93,说明模型预测结果比较可靠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且分析得到影响刺柏分布的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bio12>elelvation>bio9>bio7>bio3>bio14。6.在RCP4.5情景下,两种气候预测模型的结果显示:随着全球逐渐变暖,刺柏的高度适宜区有明显向北移动的趋势,并且适宜生长区面积有一定的增加。

王春晶[9](2017)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文中指出为了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的有效性,适应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保护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系统的空间分析,同时对野生植物进行优先保护规划,分析保护空缺地区。研究主要提出三个科学问题:1)探究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2)确定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中国野生植物优先保护地及保护空缺分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物种分布模型及保护规划软件等研究方法,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基于不同的野生植物保护层次(维管束植物、森林群落优势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进行详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中国中南、西南等地区,其地理分布格局有着较为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温度和降水密切相关,并且土壤异质性和人类足迹也是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建议对中国野生植物应该采取持续高效的环境监测、科学的保护管理、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等保护和管理措施。尤其要考虑未来气候快速变化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的影响,加强气候监测,构建未来气候变化预警体系。(2)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较强热带和亚热带地带性。研究发现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超过130个自然保护区内的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到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主要会威胁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乔木植物,建议将气候变化纳入野生植物的保护内容。研究还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潜在扩散能力,结果表明外来植物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入侵中国南方的自然保护区,并且气候变化会促进入侵植物在北方自然保护区中的扩散能力。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建议在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外来植物种群动态,规范自然保护区内及其附近地区的人类活动,严格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引入。(3)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的地理分布南边界随着气候的变化,有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在气候变化情景下,规划森林群落优势种优先保护地,发现其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西南和东北地区。现存的自然保护区与优先保护地的重合比例在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分别为87.8%、95.7%和80.4%,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下列地区和植被型组的保护区建设:西藏、四川、云南的针叶林;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的针阔叶混交林;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的阔叶林。建议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应该针对不同植被型组的森林优势种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4)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其中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浙江省和贵州省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潜力很高,在优先保护地内,具有较高药用、材料和科研价值的植物主要受到过度开发与利用的威胁;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保护能力强的区域更可能出现在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南方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能力仍然不足。研究建议要在现有保护区内对气候变化不敏感的地区建立保护小区或者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5)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120种极小种群植物共分布在全国247个县。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如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主要受到过度开发和利用、生境片断化和野外种群过小的威胁,并且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阔叶林和灌丛中。研究发现包括平南县、灵山县、峨眉山市、西昌市、磐石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等29个市(县)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自然保护小区或保护区建设。对于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的南部方地区),也就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优先保护区域,应加强气候变化的环境监测。

汤欢[10](2016)在《兰科重要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及其生态适宜性》文中研究指明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和世界性大科之一,在全世界约有800属20 000~35 000种。兰科植物中可供药用的物种较多。由于生态环境遭破坏、过度采挖、科研滞后等因素,导致许多野生兰科药用植物的生境遭到破坏甚至丧失,野生兰科药用植物资源量急剧减少。兰科药用植物中的许多物种因其形态高度进化,物种之间仅有细微差异,从形态上对其进行鉴定较困难,急需寻求一种更高效的适宜用于鉴定兰科药用植物的方法。此研究运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对兰科药用植物进行鉴定研究,探讨此分子鉴定法在鉴定兰科药用植物上的可行性,期望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能从分子水平支持兰科药用植物的传统形态分类,推动兰科药用植物鉴定研究。兰科药用植物是近年来开发的热点,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生态适宜性问题,人们常常因所选择的引种地不适宜而使种植出的药材达不到药典规定的药材质量标准。鉴于这一现实问题,此研究期望寻求一种简便方法解决该问题,为兰科药用植物的引种提供科学支撑。此研究运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对163份兰科药用植物样品进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并运用为研究药用植物产地生态适宜性而开发的“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信息系统”(GMPGIS)对其中较常用及珍稀濒危的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进行生态适宜性研究,并对在野外调查、鉴定及生态适宜性研究中发现的一种兰科齿唇兰属新种开展相关研究。1.兰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兰科药用植物形态分类困难,此研究运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方法从分子水平验证兰科药用植物的传统形态分类。以matK,psbA-trnH和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已进行过形态鉴定的49属135种163份兰科药用植物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经DNA提取,PCR扩增、双向测序及校对拼接后,将得到的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然后运用MEGA 7.0软件中的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物种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63份兰科重要药用植物样品均能成功提取DNA;matK,psbA-trnH和ITS2序列的PCR扩增效率分别为100%,100%和98.77%;此研究中共得到487条兰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序列,其中的345条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比对到了相应物种的序列,142条为新增序列,这些新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的兰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序列将进一步充实GenBank数据库中的物种序列信息,促进兰科药用植物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运用NJ法,基于matK,psbA-trnH和ITS2这3种DNA条形码序列所构建的兰科药用植物系统进化树中,大部分物种都能单独聚为一支,聚在一起的属种可以成为亲缘关系研究的重点,所得出的兰科药用植物系统进化树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中一些物种的亲缘关系远近;基于matK序列所构建的物种系统进化树要优于基于psbA-trnH和ITS2序列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matK,psbA-trnH和ITS2序列在鉴定兰科药用植物过程中互为补充,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可用于辅助兰科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在相关网站支持下,制作完成了此研究中得到的133种兰科药用植物的ITS2序列信息二维码,方便使用移动终端(Android手机、iPhone等)的用户获取对应物种的DNA条形码序列信息,为今后研究兰科药用植物提供便捷与研究基础。2.兰科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由于人们对兰科药用植物需求量的增多,对其野生资源的采挖更加严重,因此急需开展生态适宜性方面的研究,找到物种的适宜生长区域,加大引种栽培,以栽培品代替野生品以满足市场供应,减少人们对野生兰科药用植物的采挖。运用为研究药用植物产地生态适宜性而开发的“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信息系统”(GMPGIS)对较常用及珍稀濒危的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进行了生态适宜性研究。首先通过开展野外调查(GPS采点)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数据库,得到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2 725个分布点经纬度信息,再将经整理和转化后的各物种分布点经纬度(附录III)导入GMPGIS中,生成各物种分布点的shape文件,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全球气候数据库、药用植物分布空间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的支持下,运用GMPGIS进行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最后得到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的主要生长区域气候因子值、在中国的分布点图和在中国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布图,并进行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生态适宜性区划,找出此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在中国的适宜抚育区域和引种栽培区域。此研究中所得出的此19种兰科药用植物在中国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均包括了《中国植物志》中记载的这些物种在中国的全部分布区域,其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与相关研究中得出的分布区域相符,其主要生长区域生态因子值也与相关文献中记载的物种生态因子值相符,并且,此研究还得出了一些在之前的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兰科药用植物的新适宜分布区域。此研究为较常用及珍稀濒危的19种兰科重要药用植物所做的生态适宜性研究能为这些物种的野生抚育、引种栽培选地及生产区划提供基础研究数据和参考依据。此研究结果对这些物种的育种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可以为人们在分布区选育出适合当地栽培的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如在干旱区域选育耐旱品种。3.兰科齿唇兰属新种研究基于前面的野外调查、鉴定及生态适宜性研究,发现了兰科植物一新种——那坡齿唇兰 Odontochilus napoensis H.Tang et Y.F.Huang sp.nov.,此新种仅被发现分布于靠近中越边境的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境内妖皇山石灰岩地区的常绿阔叶林下,这个新种很可能在靠近中越边境的越南石灰岩地区也有分布。通过对此新种所进行形态描述及其与近似种的区别、保护和利用、潜在分布区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尽早认识此新种并对其开展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通过开展此研究,可以为兰科药用植物的高效鉴定、野生抚育、引种栽培及生产区划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能对兰科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帮助。

二、内蒙古植物资源信息系统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植物资源信息系统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被类型研究进展
        1.2.2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阴山植被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地形地貌特征
    2.4 水文状况
    2.5 土壤
    2.6 植被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植物群落调查
        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被类型
    4.2 不同植物群系主要特征
        4.2.1 红砂群系Form.Reaumuria soongorica
        4.2.2 珍珠猪毛菜群系Form.Salsola passerina
        4.2.3 柠条锦鸡儿群系Form.Caragana korshinskii
        4.2.4 驼绒藜群系Form.Ceratoides latens
        4.2.5 垫状锦鸡儿群系Form.Oxytropis aciphylla
        4.2.6 霸王群系Form.Sarcozygium xanthoxylon
        4.2.7 泡泡刺群系Form.Nitraria sphaerocarpa
        4.2.8 黑沙蒿群系Form.Artemisia ordosica
        4.2.9 梭梭群系Form.Haloxylon ammodendron
        4.2.10 细枝盐爪爪群系Form.Kalidium gracile
        4.2.11 绵刺群系Form.Potaninia mongolica
        4.2.12 短叶假木贼群系Form.Anabasis brevifolia
        4.2.13 灌木亚菊群系Form.Ajania fruticulosa
        4.2.14 短花针茅群系Form.Stipa breviflora
        4.2.15 戈壁针茅群系Form.Stipa gobica
        4.2.16 碱韭群系Form.Alliam polyrhizum
        4.2.17 石生针茅群系Form.Stipa tianschanica Roshev.var.klemenzii
        4.2.18 羊草群系Form.Leymus chinensis
        4.2.19 冰草群系Form.Agropyron cristatum
        4.2.20 克氏针茅群系Form.Stipa krylovii
        4.2.21 大针茅群系Form.Stipa grandis
        4.2.22 无芒隐子草群系Form.Cleistogenes songorica
        4.2.23 沙生针茅群系Form.Stipa glareosa
    4.3 植物群系类型与分布
5 植物区系多样性分析
    5.1 科的特征分析
    5.2 属的特征分析
    5.3 物种生活型分析
    5.4 物种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5.5 植物叶片形态类型
    5.6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5.6.1 科的分布区类型
        5.6.2 属的分布区类型
        5.6.3 种的分布区类型
    5.7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特有种分析
6 不同植物群系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阴山北部区域植物名录
作者简介

(2)内蒙古阴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空间分布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
2 方法
    2.1 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对阴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数目进行分析
    2.2 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对阴山地区各区域间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数进行分析
    2.3 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阴山地区不同海拔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差异性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阴山地区不同县域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差异分析
    3.2 阴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3 阴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3.4 阴山地区不同海拔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差异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阴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总体分布规律
    4.2 阴山地区水平方向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的分布规律
    4.3 阴山地区垂直方向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的分布规律

(3)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2.2 研究综述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小结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4.4 小结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3.6.4 结果与分析
        3.6.5 小结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4.3 小结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5.1.1 指标体系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7 评测说明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5.2.1 权重分配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5.3 综合评价结果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6.1.1 路径假设
        6.1.2 概念模型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6.2.1 问卷设计
        6.2.2 样本数据预测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信效度检验
        6.3.3 实证分析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基于Maxent的附子潜在分布区预测及影响有效成分的环境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药用植物资源及附子研究进展
    1.2 附子有效成分含量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1.3 物种潜在分布预测及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1.3.1 Maxent潜在分布预测模型理论
        1.3.2 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附子药用植物资源潜在分布预测及适宜性评价
    2.1 数据选择
    2.2 方法
        2.2.1 预测模型运行
        2.2.2 ArcGIS结果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Maxent模型预测能力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2.3.2 主导气候因子的确立
        2.3.3 主导环境变量阈值分析
        2.3.4 附子地理分布概况
        2.3.5 附子潜在分布预测结果
        2.3.6 陕西省附子潜在适生区分布
        2.3.7 四川省附子潜在适生区分布
        2.3.8 云南省的附子潜在分布
        2.3.9 贵州省附子潜在适生区分布
        2.3.10 湖北附子潜在适生区分布
        2.3.11 重庆市附子潜在适生区分布
        2.3.12 湖南省附子潜在适生区分布
    2.4 小结
第三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附子分布格局模拟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于当前生物气候因子的附子潜在适生区分布
        3.2.2 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主导气候因子的变化
        3.2.3 基于不同RCP的附子不同时期适生区面积分布变化
    3.3 小结
第四章 环境因子对附子有效成分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
    4.1 供试原料
    4.2 实验方法
        4.2.1 环境变量提取
        4.2.2 试剂和仪器
        4.2.3 可溶性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4.2.4 蛋白含量测定
        4.2.5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测定
        4.2.6 生物碱含量测定
        4.2.7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附子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分析
        4.3.2 附子多糖和蛋白质含量与气候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4.3.3 不同地区附子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分析
        4.3.4 不同地区附子氨基酸含量和气候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4.3.5 不同地区附子生物碱含量分析
        4.3.6 不同地区附子生物碱含量和气候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4.3.7 附子品质综合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不同省份附子其余适宜区分布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植物园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植物园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标准
    2.1 植物园的概念和功能
        2.1.1 植物园的概念
        2.1.2 植物园的功能
    2.2 国内外植物园发展历程及特点
        2.2.1 国外植物园发展历程与特点
        2.2.2 我国植物园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2.3 植物园的分类标准
        2.3.1 国内外常用分类标准
        2.3.2 按照主要功能进行划分
        2.3.3 按照资金来源进行划分
        2.3.4 按照城市规模进行划分
3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
        3.1.1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
        3.1.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分析
    3.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问题分析
        3.2.1 植物园分布不均衡
        3.2.2 定位不够合理
        3.2.3 植物收集缺乏科学性
        3.2.4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3.2.5 科普形式与内容单一
        3.2.6 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3.2.7 植物园运营管理不到位
        3.2.8 植物园之间缺乏联系
4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4.1 规划理念与时俱进
    4.2 规划选址科学化
        4.2.1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的发展趋势
        4.2.2 基于场地改造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4.2.3 基于园区融合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4.2.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4.2.5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规模的发展
    4.3 规划定位与分区合理化
        4.3.1 规划定位
        4.3.2 规划分区
    4.4 功能需求多样化
        4.4.1 系统的科普游憩活动策划
        4.4.2 关注植物经济价值开发
        4.4.3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4.5 地域特色表达鲜明
        4.5.1 植物景观的特色化表达
        4.5.2 文化特色的展示
    4.6 资金来源多样化
        4.6.1 资金来源多样化
        4.6.2 运营管理创新化
5 周口市植物园规划实践
    5.1 背景研究与前期分析
        5.1.1 项目背景与选址分析
        5.1.2 区位分析
        5.1.3 上位规划
        5.1.4 周边用地分析
        5.1.5 现状分析
    5.2 项目定位与规划策略
        5.2.1 项目定位
        5.2.2 项目目标
        5.2.3 规划策略
    5.3 总体布局与规划设计
        5.3.1 总体布局
        5.3.2 现状利用与改造规划
        5.3.3 功能分区
        5.3.4 科普系统规划
        5.3.5 植物景观与节事活动规划
        5.3.6 历史文化展示规划
        5.3.7 生态专项规划
        5.3.8 运营与管理策略
    5.4 特色主题景点设计
        5.4.1 梅花蜡梅园
        5.4.2 水生植物园
        5.4.3 乡土植物园
6 结论与建议
    6.1 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策略
        6.1.1 全面调查分析,明确规划定位
        6.1.2 合理规划选址,加快园区建设
        6.1.3 发挥植物功能,促进生态发展
        6.1.4 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
        6.1.5 结合自身特色,丰富科普系统
        6.1.6 拓宽资金渠道,加强运营管理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植物园名录
附录B 周口市植物园专类植物名录
附录C 周口市植物园植物分类区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巴林右旗药用野生植物资源与利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国内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1.1.2 国外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1.1.3 内蒙古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貌特征
    2.3 气候特征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概况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查阅
        3.2.2 外业调查及标本采集
        3.2.3 走访调查
        3.2.4 内业整理
4 巴林右旗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分析
    4.1 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组成
        4.1.1 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科的分析
        4.1.2 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属的分析
    4.2 中药用野生植物资源
        4.2.1 不同类群中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科、属、种分析
        4.2.2 中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的分析
        4.2.3 中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生活型的分析
        4.2.4 中药用野生植物资源药用部位的分析
        4.2.5 中药用野生植物资源药用功能的分析
    4.3 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
        4.3.1 不同类群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科、属、种分析
        4.3.2 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的分析
        4.3.3 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生活型的分析
        4.3.4 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药用部位的分析
        4.3.5 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药用功能的分析
5 中、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相似性分析
    5.1 中、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类群的相似性
    5.2 中、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的相似性
        5.2.1 中、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科的相似性
        5.2.2 中、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属的相似性
        5.2.3 中、蒙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种的相似性
6 巴林右旗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6.1 巴林右旗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6.1.1 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6.1.2 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市场销售量
    6.2 巴林右旗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6.3 巴林右旗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利用建议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内蒙古野生蔬菜植物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信息系统的构建
        2.1.1 总体设计思想及基本结构
        2.1.2 信息系统主要查询项目
        2.1.3 数据来源与分类
    2.2 野生蔬菜植物资源信息系统功能分析
        2.2.1 数据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概述
        2.2.2 信息系统的检索功能概述
        2.2.3 信息系统的维护功能概述
        2.2.4 建立信息系统的总体概述
3 讨论

(8)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数据库系统的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数据库系统及其发展历程
    1.3 国内外植物数据库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GIS在物种分布预测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的调查与研究
        1.6.2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数据库系统的研建
        1.6.3 预测钙质土指示植物——刺柏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2.1 系统体系结构
    2.2 相关技术介绍
        2.2.1 PHP语言
        2.2.2 Bootstrap框架
        2.2.3 Apache服务器
        2.2.4 Navicat for MySQL
    2.3 MySQL数据库
        2.3.1 MySQL的基本定义
        2.3.2 MySQL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2.3.3 MySQL使用的必要性
第三章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数据库系统的研建
    3.1 概述
        3.1.1 系统建立
        3.1.2 系统简介
    3.2 数据库的结构与功能简介
        3.2.1 数据库的结构
        3.2.2 数据库的功能
    3.3 数据库的查询系统
        3.3.1 查询页面
        3.3.2 查询方式
    3.4 数据库的信息维护
        3.4.1 物种信息的维护
        3.4.2 物种信息的修改
        3.4.3 物种信息的删除
        3.4.4 物种信息的添加
    3.5 小结
第四章 生态位模型
    4.1 生态位模型
    4.2 最大熵模型(Maxent)
        4.2.1 Maxent模型概述
        4.2.2 Maxent模型构建
        4.2.3 模型适用性检测
    4.3 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预处理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数据收集
        5.2.1 刺柏简介
        5.2.2 刺柏地理分布数据的收集
        5.2.3 生物气候因子的获取
    5.3 数据处理平台
        5.3.1 硬件平台
        5.3.2 软件平台
    5.4 数据预处理
        5.4.1 数据格式转换
        5.4.2 高程因子的生成
        5.4.3 坡度因子的提取
        5.4.4 坡向因子的提取
        5.4.5 环境因子的筛选
    5.5 小结
第六章 Maxent模型预测刺柏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6.1 预测方法
        6.1.1 数据准备
        6.1.2 模型运算
    6.2 预测结果与分析
        6.2.1 模型评价
        6.2.2 刺柏当代潜在分布区预测
        6.2.3 未来气候变化下刺柏潜在分布区预测
        6.2.4 环境因子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现状
        1.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1.1.2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1.1.3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1.4 中国植物园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1.2.1 气候变化
        1.2.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及保护的影响
        1.2.3 保护策略
    1.3 野生植物保护地理空间分析研究进展
        1.3.1 地理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
        1.3.2 地理空间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 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1.4.1 保护规划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2 保护空缺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3 物种分布模型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5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2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3.1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2.3.2 气候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3 土壤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4 人类活动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4 小结
3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1 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环境特征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2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扩散能力评估
        3.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果
        4.3.2 讨论
    4.4 小结
5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1 引言
    5.2 气候变化背景下8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2.1 研究材料
        5.2.2 研究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5.3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
        5.3.3 讨论
    5.4 小结
6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6.1 引言
    6.2 研究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材料
        6.2.2 确定影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2.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6.2.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程度空间分布及优先保护规划
    6.3 结果
        6.3.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等级划分
        6.3.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空缺分析
        6.3.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6.3.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热点地区及优先保护规划
        6.3.5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兰科重要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及其生态适宜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兰科植物研究概况
        1.1.1 兰科植物资源及其分布
        1.1.2 兰科植物保护研究
        1.1.3 兰科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1.2 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概况
        1.2.1 DNA条形码分子鉴定发展历程
        1.2.2 DNA条形码序列筛选及分析方法
        1.2.3 药用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
    1.3 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概况
        1.3.1 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进展
        1.3.2 GIS与GMPGIS在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中的应用
        1.3.3 兰科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进展
    1.4 兰科新种分类学研究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兰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1.1 材料
        2.1.2 仪器
        2.1.3 试剂及溶液
    2.2 方法
        2.2.1 样品搜集及DNA提取
        2.2.2 PCR扩增及DNA条形码获取
        2.2.3 结果判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DNA提取及PCR扩增
        2.3.2 测序质量分析
        2.3.3 BLAST分析
        2.3.4 序列分析
        2.3.5 石斛属序列分析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兰科药用植物生态适宜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铁皮石斛生态适宜性研究
        3.2.2 天麻生态适宜性研究
        3.2.3 石斛生态适宜性研究
        3.2.4 白及生态适宜性研究
        3.2.5 山慈菇生态适宜性研究
        3.2.6 金线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7 斑叶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8 血叶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9 三褶虾脊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10 见血青生态适宜性研究
        3.2.11 笋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12 绿花杓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2.13 硬叶兜兰生态适宜性研究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新种发现及兰科植物保护策略
    4.1 兰科齿唇兰属一新种的发现
        4.1.1 分布与生境
        4.1.2 形态描述
        4.1.3 与相近种的区别
        4.1.4 潜在分布区
        4.1.5 保护与利用
    4.2 兰科植物保护策略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创新点
    5.3 展望
        5.3.1 此研究的不足
        5.3.2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内蒙古植物资源信息系统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D]. 冯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内蒙古阴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空间分布差异研究[J]. 张明旭,景志贤,史婷婷,周保昌,张春红,张小波,李旻辉. 中国中药杂志, 2020(21)
  • [3]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4]基于Maxent的附子潜在分布区预测及影响有效成分的环境因子分析[D]. 韦洁敏. 延安大学, 2020
  • [5]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D]. 肖思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巴林右旗药用野生植物资源与利用现状研究[D]. 马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7]内蒙古野生蔬菜植物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J]. 扈顺,王永,王勇,张艳萍,刘燕,王葆生,杜刚强,廉勇,慕宗杰. 北方农业学报, 2018(01)
  • [8]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数据库系统的研建[D]. 樊素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9]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D]. 王春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兰科重要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及其生态适宜性[D]. 汤欢. 四川农业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内蒙古植物资源信息系统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