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银软膏抗菌作用的研究

硝酸银软膏抗菌作用的研究

一、硝酸银软膏抗菌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舒月[1](2021)在《应用“止痒平肤液”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的临床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靶向治疗已成为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EGFRIs)是目前靶向治疗研究最为广泛的药物。然而,使用EGFRIs治疗的患者经常发生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皮肤毒性,导师研制的中药外用制剂“止痒平肤液”已经前瞻、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其对EGFRIs相关皮疹的疗效。然而,EGFRIs相关甲沟炎也在困扰着使用EGFRIs治疗的患者,严重者甚至需要手术移除部分指甲和甲周基质。目前对于EGFRIs相关甲沟炎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NCCN等指南推荐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的方法主要是局部使用抗生素,但疗效不佳。我们在初期临床试验中已证实中药“止痒平肤液”对EGFRIs相关甲沟炎有效,现需要扩大样本量和与西医对照组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中药“止痒平肤液”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从细胞因子水平探究EGFRIs相关甲沟炎的机制。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目的:比较中药“止痒平肤液”和米诺环素软膏外用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探求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的有效方法,并从细胞因子水平探究EGFRIs相关甲沟炎的机制。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纳入正在接受EGFRIs治疗并且出现EGFRIs相关甲沟炎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止痒平肤液”治疗组和西药米诺环素对照组进行治疗。连续用药14天,并在第7、14天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治疗前后患者EGFRIs相关甲沟炎的CTCAE 4.0标准分级、细节分级(红肿、出脓、肉芽肿、皲裂)、疼痛评分、血清细胞因子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EGFRIs服用情况及血常规、肝肾功等。以EGFRIs相关甲沟炎治疗的有效率为主要结局指标,甲沟炎的细节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细胞因子变化为次要结局指标,血常规和肝肾功为安全性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名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39例完成了研究,对照组1例失访,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是8(20.5%)和31例(79.5%)。出现EGFRIs相关甲沟炎的平均时间是57.62±77.56天,中位时间是56天。“止痒平肤液”组和米诺环素组治疗7天的有效率分别为85%、68.4%(P>0.05);14天时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78.9%(P>0.05)。治疗7天时,“止痒平肤液”和米诺环素组甲沟炎分级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14天时分级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7天、14天后甲沟炎的疼痛、红肿、出脓、肉芽肿、皲裂症状都明显减轻(P<0.05),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改善(P<0.05)。“止痒平肤液”和米诺环素组治疗的见效平均时间分别是3.76±1.56、5.07±2.43天(P=0.089>0.05)。采集了共10例患者血清学细胞因子十二项指标,所有患者IL-6均高于正常范围。“止痒平肤液”和米诺环素治疗14天后甲沟炎的血清学指标IL-1β、IL-6、α-IFN、γ-IFN、IL-8较前下降,但均未达到P<0.05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止痒平肤液”和米诺环素外用治疗均能够有效改善EGFRIs相关甲沟炎的临床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中药“止痒平肤液”可能较米诺环素起效更快。细胞因子IL-6可能与EFGRIs相关甲沟炎的发生密切相关。第二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基于本研究前期临床试验已证实中药“止痒平肤液”外用治疗能够有效改善EGFRIs相关甲沟炎的临床症状,其有效率是85%,我们采用网络药理学进一步分析中药“止痒平肤液”治疗甲沟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草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平台(TCMSP),对“止痒平肤液”(黄芩、苦参、白鲜皮、马齿苋)的有效活性成分和靶基因进行筛选。检索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获得甲沟炎的相关基因。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String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的网络,并对关键靶点进行网络可视化,使用MOCDE插件进行聚类分析。运用R软件对关键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寻找有效的信号通路。结果:从TCMSP中筛选出“止痒平肤液”有效活性成分共109种,“止痒平肤液”治疗甲沟炎的相关靶基因共1339个,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聚类分析筛选出聚类性较好的基因是IL-6、ERBB2、CTNNB1、EGFR、FN1、ALB、IGF2、SERPINE1。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中药“止痒平肤液”治疗甲沟炎涉及175种生物学过程,功能集中在核受体功能、转录因子活性-直接配体调控特异性DNA序列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中药“止痒平肤液”治疗甲沟炎共涉及152条信号通路,主要为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步从有效成分、基因靶点、靶基因聚类、信号通路等方面探索了中药“止痒平肤液”治疗甲沟炎的作用机制。结合之前的临床试验结果,“止痒平肤液”可能是通过调控IL-6相关信号通路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但仍需进一步实验加以验证。

查娜[2](2020)在《利福昔明软膏剂及季铵盐消毒剂的研制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认为兽用药物用于养殖业疾病的防治,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因此,药物研发要严格把控药品的质量关。本课题结合实际工作,展开利福昔明及季铵盐两种兽药新剂型的研制及质量标准研究。奶牛蹄病是奶牛业常见的重要疾病之一,该病会引起奶牛跛行甚至淘汰。在我国针对奶牛蹄病的药物不多,选择范围较小的现状下,为了进一步控制奶牛蹄病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开展了利福昔明软膏剂的处方筛选实验,并对其含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福昔明软膏剂处方选择凡士林79%、丙三醇20%及羊毛脂1%为辅料成分。利福昔明软膏剂在40至16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LOD)为0.2μg/mL,定量限(LOQ)为0.6μg/mL。以80、100、120μg/mL三个浓度水平进行添加回收,回收率在95.94%100.12%之间,日内变异系数在2.59%--3.10%之间,日间变异系数<3.93%。结论:本研究筛选处方可靠,制剂稳定,含量检测方法灵敏、准确、专属性强,可以满足利福昔明软膏剂产品的含量检测需要。2018年8月3日,我国确诊了首例非洲猪瘟疫情,该疫情的迅速扩散给我国养殖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国养殖业存在饲养环境差,卫生条件不过关,消毒剂研发缺乏创新度,消毒剂种类单一,选择范围窄等问题。戊二醛复合季铵盐消毒剂因其杀菌效率高、低毒等优势而具有良好前景。因此,本课题旨在开发一种季铵盐戊二醛复方消毒剂,并通过处方筛选和定性定量实验等对其效能进行评价。结果,以季铵盐总量为准,本消毒剂1:10000稀释,3分钟均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杀菌率达99.9%以上;1:10000稀释20min可杀灭大肠杆菌,3分钟可使溶血性链球菌的杀菌率达99.9%。结论,以单双链季铵盐和戊二醛配成的复方消毒剂对细菌繁殖体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梁丽媚[3](2020)在《抗菌海藻酸钠敷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海藻酸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亲水性,广泛应用于未感染创面的修复,但其不具备抗菌活性,不能应用于感染伤口的治疗。为开发新型海藻酸钠基抗菌敷料,本文以两种广谱抗菌剂银纳米粒子(Ag NPs)和妥布霉素(TOB)为改性剂,采用固相改性策略实现了对氧化海藻酸钠海绵(OSA)的原位功能改性,系统研究了两种改性海绵OSA-TOB和OSA/PDA/Ag NSs的化学结构、微观形貌、孔隙率、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在此基础上,探索了OSA-TOB对两种细菌感染伤口的治疗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以高碘酸钠为氧化剂对SA进行氧化改性,获得含有活性醛基的氧化海藻酸钠(OSA)。核磁共振分析表明,8.45 ppm处出现了-CHO的特征信号,表明OSA已被成功合成。研究发现,随着氧化反应的进行,OSA的氧化度显着增加,分子量急剧降低,热稳定性变差,动力粘度下降明显,但电导率则呈现增加趋势。(2)探究反应溶剂对多巴胺聚合的影响,并通过PDA原位黏附和还原银纳米粒子(Ag NPs)的技术,固相原位合成海藻酸钠/多巴胺/纳米银复合海绵(OSA/PDA/Ag NSs)。结果表明,乙醇对DA的聚合有抑制作用,但在该体系中制备的复合海绵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和吸水性能,可作为理想的改性溶剂。体外实验结果表明,OSA/PDA/Ag NSs没有溶血作用和细胞毒性(200μg/m L),具有良好的抗感染活性和体外凝血性能,可用于治疗感染伤口。(3)通过原位固相改性,获得海藻酸钠-妥布霉素缀合物(OSA-TOB),并系统研究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OSA-TOB中TOB的接枝率高达13.4%,其溶液具备非牛顿流体的特性,并呈现剪切变稀的现象。抗菌实验表明,OSA-TOB可破坏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膜,并表现良好的抗菌活性。生物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OSA-TOB血液相容性良好,并能促进L929细胞的生长和增殖。(4)建立SD大鼠全层皮肤感染伤口模型,研究OSA-TOB缀合物对感染伤口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OSA-TOB对感染创面的细菌有显着抑制作用,其体内抗感染活性高于百多邦?莫匹罗星软膏。另一方面,OSA-TOB能显着缩短感染伤口的愈合时间,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中蛋白质、脯氨酸和胶原纤维的合成和积累,加速新生血管的生成和上皮化。因此,OSA-TOB缀合物兼有抗感染和促愈合的功效,可潜在应用于各类感染性伤口的临床治疗。

余宁翔[4](2020)在《多糖基纳米载银材料构建及其协同抗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安全的重大问题。纳米银作为一种抗菌材料,因其抗菌性能好,抗菌谱较广,且不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等特点而备受青睐。然而,纳米银固有的生物毒性限制了其在抗菌领域中的应用。因此,如何降低纳米银抗菌材料的生物毒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天然多糖作为一种生物相容性极佳的材料,最适合用于制备低毒性的纳米银抗菌材料。同时,利用具有抗菌性能的物质与纳米银协同使用,能够减少纳米银的用量,从而降低纳米银的生物毒性。本文设计和制备了四种以多糖为载体的纳米银基协同抗菌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他们的协同抗菌性能和机理,并成功促进了被细菌感染伤口的愈合。具体如下:(1)以合成的甲壳素纳米微球为载体,采用原位合成方法制备了具有良好孔隙率和润湿性的载银磁性甲壳素微球(Ag-Fe3O4-NMs)。Ag-Fe3O4-NMs能够持续释放Ag+,而且能够催化低浓度的H2O2分解生成羟基自由基(·OH)。·OH和Ag+均有更高的抗菌活性,能够避免高剂量的AgNPs和H2O2产生的细胞毒性和生物体溶血作用。此外,Ag-Fe304-NMs还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促进被细菌感染伤口的愈合。(2)以透明质酸为载体,利用简单的自组装方法制备了一种透明质酸/AgNPs/庆大霉素复合材料(HB/Ag/g)。制备的HB/Ag/g表现出pH或透明质酸酶(HAase)响应的Ag和庆大霉素缓控释释放性能,并具有高效协同抗菌能力。此外,采用简易的浸渍干燥工艺,将HB/Ag/g固定在多巴胺修饰的甲壳素水凝胶(CPH)表面,得到了一种新型的伤口敷料,产品命名为HB/Ag/g@CPH。HB/Ag/g@CPH对细菌的生长和粘附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不影响细胞的附着生长。最重要的是,HB/Ag/g@CPH能够抑制大鼠伤口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并加速伤口愈合。(3)以白木通果皮提取的果胶(CEP)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合成银纳米粒子(CEP-AgNPs)。CEP-AgNPs表现出Ag+的缓控释释放性能和显着的抗菌活性。随后,进一步将CEP-AgNPs加工成CEP-Ag抗菌海绵。该抗菌海绵不仅具有优异的吸水性和长效的保水性能,还表现出促进细胞粘附和增殖的特点。最重要的是,CEP-Ag海绵能够抑制伤口处细菌生长,并且为伤口愈合提供所需的潮湿环境,加快感染伤口的愈合。(4)以CEP为载体,采用绿色的两步法合成了 CEP-Ag@AgCl/ZnO纳米复合材料。CEP在制备CEP-Ag@AgCl/ZnO后,除了结晶度的变化外,分子结构没有明显的破坏。CEP-Ag@AgCl/ZnO表现出pH响应性释放Zn2+和低剂量释放Ag+的特性。这种选择性释放的特性既能够满足抗菌需求,又能够避免高剂量的Ag+所带来的生物毒性。抗菌实验表明,Ag和Zn的同时使用,能够在保证抗菌性能的同时,降低两种元素的剂量。此外,CEP-Ag@AgCl/ZnO还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抗菌活性。

朱昱[5](2020)在《SWCNTs@mSiO2-TSD@Ag纳米材料对耐药菌皮肤伤口感染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如今耐药菌(drug-resistant bacteria)感染的发生率持续上升,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风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威胁之一。但新型抗生素药物的研发速度却在急速下降,远远落后于抗生素耐药的增加速度。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同时具有低耐药性倾向的新型抗菌剂。在本研究中,我们展示了本课题组开发的一种新型抗菌纳米平台:使用介孔氧化硅包覆的单壁碳纳米管(SWCNTs@mSiO2)作为载体,将银纳米颗粒(Ag NPs)修饰到氧化硅壳层的介孔孔道内,从而构建了银纳米颗粒修饰的介孔氧化硅包覆的单壁碳纳米管(SWCNTs@mSiO2-TSD@Ag)。在该纳米平台中,介孔氧化硅壳层能够改善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分散性,从而增加它们与细菌细胞壁的接触面积;氧化硅壳层中大量的介孔充当了微反应器,用于原位合成尺寸可控且分散均匀的银纳米颗粒,从而使体系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介绍了SWCNTs@mSiO2-TSD@Ag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过程和化学表征。我们首先以SWCNTs作为核芯,以CTAB作为封端剂和模板,以TEOS作为氧化硅的来源,合成了SWCNTs@mSiO2;然后以硝酸银作为Ag NPs的前体,以TSD作为螯合物和硅烷偶联剂,以无水乙醇作为还原剂,通TSD介导的方法将Ag NPs装载到SWCNTs@mSiO2上,合成了SWCNTs@mSiO2-TSD@Ag。纯的SWCNTs在溶剂中分散性差,极易发生团聚,而介孔氧化硅层包覆后的SWCNTs材料,包括SWCNTs@mSiO2、TSD修饰的SWCNTs@mSiO2(SWCNTs@mSiO2-TSD)及SWCNTs@mSiO2-TSD@Ag,分散性均得到了显着的改善。SWCNTs@mSiO2-TSD@Ag纳米平台上的Ag NPs的平均粒径只有2.78 nm,明显小于商业化Ag NPs,而且也小于SWCNTs@mSiO2的孔径,表明这些超小粒径的Ag NPs绝大多数都位于介孔孔道内部。SWCNTs@mSiO2-TSD@Ag复合材料在水中可以快速、高效的释放银离子,其在11天时银离子的累积释放浓度是商业化Ag NPs的5倍,因此理论上SWCNTs@mSiO2-TSD@Ag纳米平台具有优异的抗菌能力。在第三章中,我们在体外和体内两个水平系统的评价了SWCNTs@mSiO2-TSD@Ag纳米平台的抗菌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抗菌机制。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与SWCNTs@mSiO2-TSD及商业化Ag NPs相比,SWCNTs@mSiO2-TSD@Ag纳米平台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均具有更小的MIC和MBC,同时对两种耐药菌的生长均具有更强的抑制效果。从杀菌机制来看,SWCNTs@mSiO2-TSD@Ag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膜发挥作用的,而且比SWCNTs@mSiO2-TSD和商业化Ag NPs具有更强的膜破坏能力。与此同时,SWCNTs@mSiO2-TSD@Ag还具有良好的体外细胞相容性。在大鼠感染性皮肤缺损模型中,与SWCNTs@mSiO2-TSD和商业化Ag NPs相比,SWCNTs@mSiO2-TSD@Ag纳米平台处理的大鼠具有更短的疤痕宽度,修复后的皮肤具有更明显的附属器结构和更成熟的胶原排布。在术后早期,SWCNTs@mSiO2-TSD@Ag可以更有效的减少伤口细菌载荷、控制局部感染。另外,SWCNTs@mSiO2-TSD@Ag也表现出了良好的体内生物安全性。综上所述,SWCNTs@mSiO2-TSD@Ag纳米平台有望成为一种对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有力武器,针对骨科临床上常见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问题具有良好的转化应用前景。

刘艺楠[6](2019)在《传统抗菌剂与新型抗菌剂对细菌生长及细菌耐药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抗菌剂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临床和环境中都出现了很多耐药性细菌,但是,关于新型抗菌剂进入环境后与传统抗菌剂混合暴露时所产生的环境风险研究尚且有限。因此,本文以A.fischeri、E.coli和B.subtilis为模式生物,银类抗菌剂、多肽抗生素以及QSIs为受试化合物,针对传统抗菌剂与新型抗菌剂联合暴露对细菌生长及耐药的影响问题,研究了银类抗菌剂、多肽抗生素以及QSIs单一暴露时,以及银类抗菌剂-QSIs混合物和银类抗菌剂-多肽抗生素混合物对细菌生长以及对抗性基因产生和水平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试的3种抗菌剂中,银类抗菌剂和QSIs对三种细菌均能产生抑制作用,而多肽抗生素中只有5种能对三种细菌生长的最大抑制率能达到50%;三种抗菌剂都能在促进RP4质粒发生接合转移和突变效应,剂量效应曲线呈现倒“U”型。银类抗菌剂-QSIs混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的联合毒性效应为相加或拮抗,而对于阳性菌来说,大多表现为协同;银类抗菌剂-QSIs混合物对接合转移和突变的联合作用方式以拮抗为主。在银类抗菌剂-多肽抗生素混合物的研究中发现,银类抗菌剂-杆菌肽和银类抗菌剂-硫酸多粘菌素B对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表现为协同,其余为相加或拮抗;此外,大部分银类抗菌剂和多肽抗生素混合后,对环境中抗性基因的产生能够起到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从混合抗菌剂的角度为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也为混合抗菌剂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参考和支持。

杨川峰,彭银波,郝健,宋晨璐,胡艳阁,姚敏[7](2017)在《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的杀菌效果及创面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检测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的杀菌效果及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通过使用离子半透膜检测新型凝胶材料的体外银离子释放速率;通过体外菌落计数的方法检测该材料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糖球菌(MRSA)、大肠埃希菌及白念珠菌的杀灭作用,利用大鼠背部的创面模型检测新材料对MRSA的杀灭作用;同时分别观察新材料、磺胺嘧啶银乳膏及莫匹罗星软膏对大鼠感染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新材料中的银离子可以缓慢释放;杀菌实验结果显示,较其他药物,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具有更好的杀灭MRSA、大肠埃希菌、白念珠菌的作用;动物实验也显示新材料可以有效促进大鼠背部创面的愈合。结论·由壳聚糖和硝酸银及辅料合成的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不仅具有明显的杀菌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创面的愈合。

杨德泉,彭勇,王然,彭佳[8](2017)在《土家药复方桐叶烧伤油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方桐叶烧伤油是在土家族民间烧烫伤药清润烧伤油的基础上研制的治疗I-II度烧烫伤的土家成药,2004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2006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的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63825)。临床证明,该药具有疗程短、止痛快、抗感染

杨川峰[9](2017)在《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的杀菌效果及创面应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创面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创面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尽管通过积极创面清创、合理抗生素应用、营养支持、免疫调节等治疗手段,明显降低了创面感染病死率,然而随着日益增加的微生物多重耐药性,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检出率的增高,使创面感染控制仍然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难题。目前临床已有多种外用药物用来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但是对MRSA等耐药菌杀灭效果较好,毒副作用较少的外用药物亟待研发。壳聚糖(chitosan)又称脱乙酰甲壳素,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能抑制一些真菌、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壳聚糖的抑菌谱广泛,其杀菌机制的特点使壳聚糖的杀菌效果不易因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而衰减,但是单纯应用壳聚糖并不能显示出特别高效的杀菌效果,壳聚糖中的氨基及羟基可以和金属离子发生螯合反应,而银离子正是一种杀菌效果优异的金属离子,很早就已经应用于临床。本课题根据这一特性,希望通过将壳聚糖与硝酸银结合,使新材料中的银离子缓慢释放,在保留壳聚糖杀菌、促愈合等优势的同时,使新材料获得更高效的杀菌效果。研究方法1.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合成及银离子释放检测:将硝酸银加入到纯水中,搅拌溶解后再向溶液体系中加入壳聚糖及材料基质,边搅拌边缓慢加入乳酸,至壳聚糖完全溶解,室温避光放置。分别将10g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单纯壳聚糖材料及磺胺嘧啶银乳膏置于1L纯水中的离子型半透膜内,分别于1h、2h、4h、8h、12h、24h、36h、48h时从各烧杯中抽取2ml液体,检测其中的银离子含量。2.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体外杀菌的实验研究:各取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单纯壳聚糖材料、单纯硝酸银溶液、莫匹罗星软膏和磺胺嘧啶银乳膏各1ml置于12孔板内,对照组为等量PBS。将菌液浓度为1-5×109cfu/ml的MRSA菌液10ul滴到0.5cm×0.5cm无菌滤纸片,然后将滤纸片浸没于待测样品中5min后,洗脱滤纸片的细菌,再取洗脱液10ul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上培养24小时,观察细菌菌落数并计数。相同方法检测大肠杆菌及白色念珠菌。3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在体杀菌的实验研究:制造出大鼠背部2cm×2cm大小创面模型,创面均匀涂布荧光MRSA菌液100 ul,并使用fusion FX7化学发光仪拍摄荧光照片。后分别以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莫匹罗星软膏、磺胺嘧啶银乳膏处理创面,后以纱布及3M胶布包扎创面,对照组不做处理,仅纱布包扎,创面每24h换药一次。并分别于第2和3天时再次拍摄荧光照片。4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对大鼠创面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制作四组大鼠创面,按上述方法包扎处理创面,然后分别于处理后第1、第3、7、10和14天拍摄创面照片。上述方法重新处理大鼠,分别于实验的第3、7、和14天进行创面取材,进行HE染色观察。研究结果1.利用壳聚糖、硝酸银及凝胶基质可以合成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同单纯硝酸银相比,银离子在壳聚糖新材料中呈缓慢释放特性。同等质量的样品新材料释放的银离子量少于磺胺嘧啶银乳膏。2.单纯壳聚糖对革兰阳性的MRSA及白色念珠菌有较好杀灭作用,单纯硝酸银对革兰阴性的大肠杆菌有较好抑制作用,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结合了两者优势,对MRSA、大肠杆菌及白色念珠菌均显示出了几乎100%的杀灭作用。3.根据创面荧光强弱即可判断荧光MRSA数量.与传药物相比,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处理后的创面在第一个24h后即完全不显示荧光,表示MRSA全部被杀灭。4.用药组创面愈合均优于无药物处理组,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可促进创面愈合,同传统外用药物相比,促愈合作用无明显差别。HE染色观察到各用药组上皮化速率相近,高于空白对照组。研究结论壳聚糖、硝酸银及凝胶基质可以方便地合成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新材料具有较好杀菌效果和促进创面愈合作用。

吴腊梅,王丽平[10](2015)在《复方桐叶烧伤油与硝酸银软膏治疗褥疮25例》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总结复方桐叶烧伤油与硝酸银软膏治疗褥疮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纳入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褥疮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联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复方桐叶烧伤油干预,联用药组给予复方桐叶烧伤油与硝酸银软膏干预。对比两组疗效、住院时间和患者情绪状态。结果联用药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显着缩短(P<0.05);联用药组患者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联用药组患者情绪状态比对照组良好(P<0.05)。结论复方桐叶烧伤油与硝酸银软膏治疗褥疮的疗效显着,跟单纯用药对比,两者联用能够促进褥疮的消失,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褥疮患者不良情绪状态,值得推广。

二、硝酸银软膏抗菌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硝酸银软膏抗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止痒平肤液”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的临床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及其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前言
        1.EGFRIs治疗肿瘤的机制
        2.EGFRIs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3.EGFRIs的分类及疗效
        4.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中西医对EGFRIs相关性甲沟炎的诊治进展
        1.EGFRIs相关皮肤毒性
        2.西医对EGFRIs相关性甲沟炎的诊治进展
        3.中医对EGFRIs相关性甲沟炎的诊治进展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临床试验研究
    前言
    1.研究目的与设计
    2.临床资料
    3.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机制探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病例报告表

(2)利福昔明软膏剂及季铵盐消毒剂的研制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奶牛蹄病概述
        1.1.1 奶牛蹄病发病原因
        1.1.2 我国奶牛蹄炎的防治现状
    1.2 利福昔明在奶牛蹄病中的研究意义
    1.3 我国非洲猪瘟流行现状及防治措施
        1.3.1 非洲猪瘟病理
        1.3.2 我国非洲猪瘟流行特点
        1.3.3 非洲猪瘟的防治措施
    1.4 季铵盐戊二醛复方消毒剂研究进展
        1.4.1 季铵盐及戊二醛概述
        1.4.2 季铵盐与戊二醛的杀菌应用
第二章 利福昔明软膏剂配方研制及质量标准研究
    2.1 材料方法
        2.1.1 试剂与药品
        2.1.2 设备与仪器
    2.2 处方筛选研究
        2.2.1 实验方法
        2.2.2 实验结果
        2.2.3 讨论
    2.3 含量检测方法建立
        2.3.1 实验方法
        2.3.2 实验结果
        2.3.3 讨论
    2.4 质量标准的起草
        2.4.1 起草依据
        2.4.2 实验结果
        2.4.3 利福昔明软膏剂质量标准草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季铵盐消毒剂处方研制及质量标准研究
    3.1 材料方法
        3.1.1 原料药
        3.1.2 主要仪器
    3.2 处方研究
        3.2.1 单因素考察
        3.2.2 正交实验
        3.2.3 杀菌实验
    3.3 处方筛选结果
        3.3.1 单因素考察
        3.3.2 正交实验
        3.3.3 消毒剂初步杀菌实验
    3.4 实验室杀菌实验的研究
        3.4.1 中和剂筛选实验
        3.4.2 定性实验
        3.4.3 定量实验
        3.4.4 实验室杀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复合季铵盐类戊二醛消毒剂质量标准
        3.5.1 起草依据
        3.5.2 实验结果
        3.5.3 复合季铵盐类戊二醛消毒剂质量标准草案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抗菌海藻酸钠敷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海藻酸钠的研究进展
        1.1.1 海藻酸钠概述
        1.1.2 海藻酸钠的功能化改性
        1.1.3 海藻酸钠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1.2 纳米银的研究进展
        1.2.1 纳米银的抗菌机理
        1.2.2 纳米银的细胞毒性
        1.2.3 纳米银的制备方法
        1.2.4 纳米银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1.3 妥布霉素的研究进展
        1.3.1 妥布霉素的抗菌机理
        1.3.2 妥布霉素的应用前景
    1.4 皮肤感染性伤口的修复
        1.4.1 皮肤的结构及功能
        1.4.2 皮肤创伤愈合过程
        1.4.3 细菌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1.4.4 感染伤口的治疗策略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海藻酸钠的氧化及表征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2 海藻酸钠的氧化
        2.2.3 化学结构的测定
        2.2.4 氧化度的测定
        2.2.5 分子量的测定
        2.2.6 热稳定性的测定
        2.2.7 动力粘度的测定
        2.2.8 电导率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氧化海藻酸钠的化学结构
        2.3.2 氧化海藻酸钠的氧化度
        2.3.3 氧化海藻酸钠的分子量
        2.3.4 氧化海藻酸钠的热稳定性
        2.3.5 氧化海藻酸钠的动力粘度
        2.3.6 氧化海藻酸钠的电导率
    2.4 本章小结
3 海藻酸钠/多巴胺/纳米银复合海绵的结构及生物相容性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原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3.2.2 实验细菌与细胞
        3.2.3 多巴胺的聚合
        3.2.4 复合海绵的制备
        3.2.5 复合海绵的结构测定
        3.2.6 复合海绵的孔隙率和吸水率测定
        3.2.7 复合海绵的溶血性能测定
        3.2.8 复合海绵的细胞毒性分析
        3.2.9 复合海绵的抗菌性能检测
        3.2.10 复合海绵的止血性能测定
        3.2.11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乙醇反应体系对多巴胺聚合的影响
        3.3.2 复合海绵的化学结构
        3.3.3 复合海绵的微观结构
        3.3.4 复合海绵的孔隙率和吸水率
        3.3.5 复合海绵的溶血评价
        3.3.6 复合海绵的细胞毒性评价
        3.3.7 复合海绵的抗菌活性
        3.3.8 复合海绵的凝血指数
    3.4 本章小结
4 海藻酸钠-妥布霉素缀合物的结构及性能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原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4.2.2 实验细菌与细胞
        4.2.3 缀合物的制备
        4.2.4 缀合物的结构测定
        4.2.5 缀合物的流变性测定
        4.2.6 缀合物的抗菌性能检测
        4.2.7 缀合物的溶血性能测定
        4.2.8 缀合物的细胞毒性分析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缀合物的化学结构
        4.3.2 缀合物的微观结构
        4.3.3 缀合物的流变学性质
        4.3.4 缀合物的抗菌活性
        4.3.5 溶血评价
        4.3.6 细胞毒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海藻酸钠-妥布霉素缀合物对感染伤口的修复作用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原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实验细菌和动物
    5.2 实验方法
        5.2.1 缀合物水凝胶的制备
        5.2.2 感染伤口模型的建立
        5.2.3 实验分组和给药
        5.2.4 宏观创面愈合情况分析
        5.2.5 创面处细菌数量检测
        5.2.6 创面组织总蛋白、羟脯氨酸及炎症因子含量检测
        5.2.7 组织切片染色分析
        5.2.8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创面修复过程细菌数量的变化
        5.3.2 创面的宏观评价
        5.3.3 创面愈合率的变化
        5.3.4 肉芽组织中总蛋白含量变化
        5.3.5 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变化
        5.3.6 创面组织中TNF-α和 IL-6 的表达水平
        5.3.7 HE病理分析
        5.3.8 Masson染色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介绍
导师简介

(4)多糖基纳米载银材料构建及其协同抗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菌性纳米银
        1.2.1 纳米银的概述
        1.2.2 纳米银的抗菌机理
        1.2.3 纳米银的生物毒性
    1.3 纳米银的低毒性制备
        1.3.1 传统制备方法
        1.3.2 微生物还原法
        1.3.3 植物提取物还原法
        1.3.4 天然大分子还原法
    1.4 天然多糖基纳米银抗菌材料
        1.4.1 天然多糖的概述
        1.4.2 天然多糖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4.3 天然多糖在伤口敷料中的应用
        1.4.4 天然多糖基纳米银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协同型纳米银抗菌材料
        1.5.1 纳米银-光催化协同型抗菌材料
        1.5.2 纳米银-抗生素协同型抑菌材料
        1.5.3 纳米银-非金属化合物协同型抑菌材料
    1.6 选题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银-磁性甲壳素微球的制备及其与过氧化氢协同抗菌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与试剂
        2.2.2 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制备
        2.2.3 甲壳素纯化
        2.2.4 磁性甲壳素多孔微球的制备
        2.2.5 银-磁性甲壳素微球的制备
        2.2.6 表征样品特性
        2.2.7 银离子释放研究
        2.2.8 银-磁性甲壳素微球的拟过氧化氢酶催化行为研究
        2.2.9 准备大肠杆菌溶液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液
        2.2.10 抗菌实验
        2.2.11 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显微镜观察
        2.2.12 细胞存活率实验
        2.2.13 大鼠伤口愈合实验
        2.2.14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和讨论
        2.3.1 Ag-Fe_3O_4-NMs的制备及协同抗菌机理
        2.3.2 Ag-Fe_3O_4-NMs的表征
        2.3.3 表面可湿性研究
        2.3.4 Ag-Fe_3O_4-NMs和Ag-Fe_3O_4-NMs+H_2O_2的Ag释放研究
        2.3.5 Ag-Fe_3O_4-NMs的拟过氧化物酶活性研究
        2.3.6 Ag-Fe_3O_4-NMs的抗菌评估和协同抗菌活性
        2.3.7 Ag-Fe_3O_4-NMs的细胞质膜穿透性研究
        2.3.8 协同抗菌机理研究
        2.3.9 Ag-Fe_3O_4-NMs的体外毒性研究
        2.3.10 体内伤口愈合研究
    2.4 结论
第三章 细菌触发型透明质酸/AgNPs/庆大霉素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协同抗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化学试剂
        3.2.2 3-氨基苯硼酸功能化透明质酸
        3.2.3 HB/Ag/g纳米载体的制备
        3.2.4 透明质酸酶(HAase)催化HB/Ag研究
        3.2.5 纳米载体的抗菌活性研究
        3.2.6 利用甲壳素水凝胶制备抗菌涂料
        3.2.7 样品表征
        3.2.8 HB/Ag/g@CPH中的Ag和Gen的释放
        3.2.9 HB/Ag/g@CPH的抗菌性能研究
        3.2.10 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
        3.2.11 大鼠伤口愈合实验
        3.2.12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B的制备和表征
        3.3.2 HB/Ag/g纳米载体的制备与表征
        3.3.3 HB/Ag/g纳米载体的细菌消毒特性
        3.3.4 HB/Ag/g@CPH的结构和性质
        3.3.5 HB/Ag/g@CPH的释放特性
        3.3.6 HB/Ag/g@CPH的抗菌活性
        3.3.7 协同抗菌活性的机制研究
        3.3.8 体外生物相容性
        3.3.9 伤口愈合的评估
        3.3.10 伤口上的炎症和细胞增殖评估
    3.4 结论
第四章 白木通果胶抗菌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伤口愈合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萃取CEP
        4.2.3 研究CEP还原AgNO_3的能力
        4.2.4 CEP-AgNPs的抗菌能力评估
        4.2.5 CEP-Ag多孔海绵的制备
        4.2.6 样品表征
        4.2.7 溶胀和溶胀行为的研究
        4.2.8 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4.2.9 动物伤口愈合实验
        4.2.10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EP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4.3.2 CEP-AgNPs的合成与表征
        4.3.3 CEP-AgNPs溶液的抗菌活性研究
        4.3.4 细菌膜完整性观察
        4.3.5 CEP-AgNPs抗菌敷料的制备与表征
        4.3.6 海绵的体外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性试验
        4.3.7 评估CEP-AgNPs和CEP-Ag海绵对体内伤口愈合的影响
        4.3.8 组织学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CEP-Ag@AgCl/Zn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抗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材料与试剂
        5.2.2 CEP-Ag@AgCl纳米杂化物的制备
        5.2.3 CEP-Ag@AgCl/Zn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5.2.4 表征
        5.2.5 CEP-Ag@AgCl/ZnO纳米复合材料释放Zn~(2+)和Ag~+研究
        5.2.6 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活性
        5.2.7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EP-Ag@AgCl纳米杂化物的结构和形态
        5.3.2 CEP-Ag@AgCl/Zn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5.3.3 CEP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形态变化
        5.3.4 CEP-Ag@AgCl/ZnO纳米复合材料的可能形成机理
        5.3.5 CEP-Ag@AgCl/ZnO纳米复合材料释放Zn~(2+)和Ag~+的研究
        5.3.6 抗菌活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SWCNTs@mSiO2-TSD@Ag纳米材料对耐药菌皮肤伤口感染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生素耐药的现状
    1.2 慢性皮肤感染的治疗难题
    1.3 银纳米颗粒的抗菌活性
    1.4 碳纳米管载体
    1.5 介孔氧化硅载体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与创新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SWCNTs@mSiO_2-TSD@Ag纳米平台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SWCNTs@mSiO_2 的合成
        2.2.3 TSD介导的SWCNTs@mSiO_2-TSD@Ag的合成
        2.2.4 材料表征
        2.2.5 银离子释放行为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WCNTs@m SiO_2 载体的合成及表征
        2.3.2 SWCNTs@mSiO_2-TSD@Ag纳米平台的合成及表征
        2.3.3 SWCNTs@mSiO_2-TSD@Ag纳米平台中的银离子释放行为评价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WCNTs@m SiO_2-TSD@Ag纳米平台抗耐药菌感染的作用和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复苏培养
        3.2.3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实验
        3.2.4 材料杀菌曲线实验
        3.2.5 透射电镜观察实验
        3.2.6 细菌膜电位分析
        3.2.7 细胞毒性评估
        3.2.8 大鼠皮肤感染模型及伤口愈合评价
        3.2.9 组织病理学检查
        3.2.10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体外抗菌效果测试
        3.3.2 SWCNTs@mSiO_2-TSD@Ag纳米平台的抗菌机制
        3.3.3 细胞毒性评估
        3.3.4 SWCNTs@m SiO_2-TSD@Ag纳米平台对感染性皮肤缺损模型的治疗效果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文总结
符号与标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传统抗菌剂与新型抗菌剂对细菌生长及细菌耐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中抗菌剂的研究进展
        1.1.1 抗菌剂的发展史
        1.1.2 抗菌剂的环境残留及环境危害
    1.2 新型抗菌剂的抑菌作用介绍
        1.2.1 多肽类抗生素的抑菌作用介绍
        1.2.2 纳米银的抑菌作用介绍
        1.2.3 群体感应抑制剂的抑菌作用介绍
    1.3 混合化合物联合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1.3.1 混合物毒性作用从定性到定量研究
        1.3.2 混合抗菌剂的联合毒性研究
        1.3.3 混合抗菌剂的联合耐药性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三种抗菌剂的单一毒性及抗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受试化合物与受试生物
        2.1.2 受试生物培养基
        2.1.3 菌种复苏
        2.1.4 工作菌液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毒性试验方法
        2.2.2 RP4 质粒接合转移试验方法
        2.2.3 突变试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硝酸银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2.3.2 新型抗菌剂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2.3.3 硝酸银对抗性基因的影响
        2.3.4 多肽抗生素对抗性基因的影响
        2.3.5 纳米银对抗性基因的影响
        2.3.6 群体感应抑制剂对抗性基因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QSIs和银抗菌剂混合物对细菌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受试化合物与受试生物
        3.1.2 受试生物培养基
        3.1.3 菌种复苏及工作菌液配置
    3.2 毒性及抗性实验方法
    3.3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结果与分析
        3.4.1 QSIs-银抗菌剂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3.4.2 QSIs-银抗菌剂对抗性基因转移的影响
        3.4.3 QSIs-银抗菌剂对抗性基因突变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肽和银抗菌剂对细菌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受试化合物与受试生物
        4.1.2 受试生物培养基
        4.1.3 菌种复苏及工作菌液配置
    4.2 毒性及抗性实验方法
    4.3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多肽-银抗菌剂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4.4.2 多肽-银抗菌剂影响抗性基因转移
        4.4.3 多肽-银抗菌剂影响抗性基因突变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的杀菌效果及创面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合成
    1.2 实验方法
        1.2.1 新材料释放银离子检测
        1.2.2 体外抑菌实验
        1.2.3 在体抑菌实验
        1.2.4创面应用
        1.2.5 组织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银离子体外缓释
    2.2 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在体外显示出高效的杀菌作用
    2.3 壳聚糖-硝酸银材料在体杀菌效果显着
    2.4 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3 讨论

(8)土家药复方桐叶烧伤油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研究
    1.1 对慢性皮肤溃疡的作用:
    1.2 镇痛作用:
    1.3 抗菌作用:
    1.4 抗炎作用:
    1.5 对烫伤性溃疡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 临床研究
    2.1 治疗新鲜中、小面积Ⅱ度烧烫伤:
    2.2 治疗压疮:
    2.3 治疗胺碘酮致静脉炎和改善烧伤创面症状:
    2.4 用于手术切口治疗:
    2.5 治疗皮炎、湿疹等病:

(9)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的杀菌效果及创面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实验材料
第一部分: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的合成和检测
    1.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的体外杀菌作用
    1.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部分: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的在体杀菌作用
    1.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四部分: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的在体杀菌作用
    1.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复方桐叶烧伤油与硝酸银软膏治疗褥疮2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治疗方法
    1.3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情绪状态比较
    2.2 两组治疗效果分析
3 讨论

四、硝酸银软膏抗菌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止痒平肤液”治疗EGFRIs相关甲沟炎的临床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郑舒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利福昔明软膏剂及季铵盐消毒剂的研制及质量标准研究[D]. 查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抗菌海藻酸钠敷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梁丽媚.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4]多糖基纳米载银材料构建及其协同抗菌研究[D]. 余宁翔. 南昌大学, 2020(01)
  • [5]SWCNTs@mSiO2-TSD@Ag纳米材料对耐药菌皮肤伤口感染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朱昱.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传统抗菌剂与新型抗菌剂对细菌生长及细菌耐药的影响[D]. 刘艺楠.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7]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的杀菌效果及创面应用[J]. 杨川峰,彭银波,郝健,宋晨璐,胡艳阁,姚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7)
  • [8]土家药复方桐叶烧伤油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 杨德泉,彭勇,王然,彭佳.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7(05)
  • [9]新型壳聚糖-硝酸银凝胶材料的杀菌效果及创面应用[D]. 杨川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10]复方桐叶烧伤油与硝酸银软膏治疗褥疮25例[J]. 吴腊梅,王丽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18)

标签:;  ;  ;  ;  

硝酸银软膏抗菌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