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物理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物理问题

一、建立数学模型解物理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朱亮[1](2020)在《随机扰动下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型及溯源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交网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自由度高,在方便人们之间的沟通时,也导致大量未经证实的谣言在网络中肆意传播。谣言不仅能够误导人们的判断,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会威胁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社交网络上谣言传播的潜在规律,建立合理有效的谣言传播模型和溯源模型,在网络安全、舆情监控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典的谣言传播模型基于传染病模型,大多是静态网络中的确定性模型。但在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网络拓扑结构会根据用户间的好友关系动态变化且用户自身在传播谣言这一行为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在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谣言传播过程中的随机性,构建随机模型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实际网络中的谣言传播机制。为此,本课题以网络中的“随机扰动”为研究出发点,试图构造符合实际传播规律的谣言传播模型和溯源模型,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考虑网络连接的随机改变,分别在均质网络和异质网络中构建随机微分方程模型描述谣言在动态网络中的传播过程。本文将网络连接的变化对谣言传播产生的影响抽象为一种噪声,并利用标准布朗运动修正经典模型中的节点度,以描述网络噪声的影响。在均质网络上,我们证明了随机模型解的存在唯一性并推导了无穷时刻,谣言消亡,系统达到稳态的参数条件。人工网络和真实网络上的仿真结果表明,适量噪声的引入加快了谣言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同时,在相同的噪声强度下,异质网络中谣言的扩散速度相较均质网络要更快。在无标度网络中,网络噪声对拓扑结构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生成局部hub节点。此外,我们还发现谣言传播者密度峰值与噪声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谣言生存周期则与噪声强度呈负相关。(2)考虑用户行为决策的不确定性,将用户传播谣言的行为抽象为一个网络博弈过程。相较疾病网络中个体通过物理接触被动地感染病毒,社交网络中的用户通过权衡不同决策带来的收益,从而理性地制定行为决策。由于没有获取充足的背景知识以及人类行为中天生的不确定性,用户在评估决策收益时往往存在误差,这将直接影响传播谣言的概率。同时,我们还考虑了谣言在不同距离上的随机游走机制,利用时空扩散框架,结合用户行为决策的不确定性构造谣言传播的偏微分方程模型。基于Lyapunov函数证明模型解全局存在且唯一并推导出模型古典解的无穷级数形式,同时利用差分方程构造了模型数值解的迭代矩阵。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距离上的谣言密度变化受初值条件的影响较大,相较均质网络,异质网络中的稳态感染者密度对不确定度的变化更为敏感。无论在均质还是异质网络中,引入合适的不确定度,都将显着提升谣言的扩散规模。而随着不确定度的增长,稳态感染密度先增后减,存在最佳不确定度,发生随机共振现象。(3)基于期望感染路径数,构造双信源估计量,并将其应用于一类信源激活时刻存在偏差的谣言溯源问题。我们首先讨论了规则树中的单信源估计问题,基于最大似然估计器,将生成整个感染子图对应似然概率最大的节点作为可能的信源。在双信源传播过程中,通过划分信源节点间的路径,遍历所有的感染域划分并计算其分布概率,从而在确定的感染域划分下,将双信源估计问题分解为两个独立的单信源估计问题,以感染路径数在不同感染域分布下的数学期望作为似然估计量。在此基础上考虑信源激活时刻存在时延,修正信源路径上感染域划分的概率,给出双信源溯源的启发式算法,并将其推广至一般树和一般图中。我们分别在人工网络和真实网络上验证了估计量的检测精度,同时对比了一类基于社区划分的双信源溯源算法,发现无论是在树状图还是一般图中,我们给出的算法均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最后,分析了时延扰动对信源检测性能的影响,发现树状网络中,适度的扰动将有助于提高感染域划分精度,并在一定的误差距离范围内提升信源检测性能。(4)针对动态变化的网络拓扑结构,制定基于两轮选择机制的免疫策略。网络免疫旨在找出对网络传播具有显着影响的关键节点,通过对其进行免疫以限制恶性信息在网络中的扩散。经典的免疫策略大多基于静态网络结构,其在时变的网络环境中往往难以发挥效用。我们利用邻接矩阵序列描述一个动态变化的网络,以最大化系统矩阵谱半径下降量为目标,对节点进行两轮筛选,第一轮分别以节点度、聚类系数和离心率为指标计算期望影响力,作为排序依据,构建初筛节点组,第二轮以系统矩阵谱半径下降量为标准筛选免疫节点。此外,我们还将动态网络近似为一个不确定网络,并利用概率图模型进行描述。实验结果表明,相较基于单一中心性指标的对比算法,基于两轮选择机制的免疫算法在相同免疫规模下,能够更为有效地降低网络连通性,减小稳态感染节点密度。

乔洁[2](2020)在《基于半物理仿真驱动的客运车辆关键性能虚拟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汽车试验在汽车新车型开发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样车设计出来后的定型试验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车测试试验,因而耗费大量的人财物资源,延长开发周期,间接降低新车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据相关统计分析表明,营运车辆尤其是客运车辆的本质安全问题是触发道路交通事故群死群伤的主要诱因,而车辆本身结构安全性能又是支撑客运车辆安全行驶的主导因素。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产品研发数字化的不断推进,车辆性能试验的全数字化仿真是其主要发展趋势之一,而传统车辆虚拟仿真测试系统存在费用高昂、系统过于庞大复杂等诸多问题。因此,开展客运车辆关键性能虚拟测试技术研究,将对客运车辆新车型开发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278062)、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8JQ5142),综合运用人机工程学、系统工程学、车辆系统动力学、优化理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虚拟试验技术和智能评价技术,通过理论分析、算法建模、程序设计及大量离线模拟试验,研究能实时进行客运车辆性能虚拟测试、适时评判和优化车辆设计参数等关键技术及低成本、便携式、个人辅助设计工作平台系统的实现。针对车辆操纵信息采集非实时性及车辆运行参数模型构建简易等效的技术问题,采用多核多线程的方法进行操纵信息实时并行采集及车辆运行参数模型构建精细化技术研究。通过线位移传感器、角位移传感器、微动开关及光耦隔离模块的硬件搭建,对车辆操纵信息数据进行初步采集标定转化;基于改进变步长LMS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自适应滤波清洗,抑制杂波干扰,提高信息采集效能;采用共享片上缓存的多核体系架构,构建多线程间条件变量同步的并行实时采集框架,采用任务级并行模式实现驾驶操纵信息“采集—处理—传输”的无缝连接,节省程序执行时函数切换的时间开销,达到低开销、高并行的驾驶操纵信息实时采集传输效果;充分考虑车辆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转向系统及气压制动系统的物理结构特征及动力传输特性,建立车辆运行参数精细化模型,实现车辆操纵信息向车辆运行参数信息的精准传递,提高了车辆动力学模型参数输入的有效性。针对传统车辆动力学模型解算迟滞性问题,采用改进四阶RTRK算法及模板技术进行车辆动力学模型实时解算技术研究。通过设立车辆动力学模型的约束条件,缩小整车动力学模型的系统边界;依据多视角车辆三维动力学模型受力分析,构建相应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基于主流轮胎模型比对,选用改进Gim模型构建轮胎地面力学模型,结合轮胎滚动力学模型,有效分析轮胎受力与结构参数变化下的轮胎力学特性,进而精确描述车辆行驶过程中整车运行姿态。通过对车辆动力学方程表达式进行标准化改造,将仿真时间区域按一定步长离散化,遴选改进四阶RTRK算法对车辆动力学方程进行实时解算,降低积分运行子程序工作量;采用基于C++的模板技术对车辆动力学方程的解算器进行封装,将车辆动力学方程的表达式作为函数参数进行传递,在编译过程中形成相应计算实例,避免了表达式对象加载造成的时间开销,从而提高代码复用性,完成车辆动力学方程的实时解算优化,解决了解算算法实时性与鲁棒性并存问题,实现了低耗时高精度的车辆试验工况仿真。针对车辆关键性能表征物理量繁多及传统车辆性能评价功能单一问题,基于改进雷达图理论,进行车辆关键性能评价技术研究。基于3DMax多边形建模技术、映射贴图技术和多边形平滑组技术,结合参照模板及扩展库进行试验车辆及试验场环境搭建,通过OpenGL矩阵堆栈调用,实现三维试验场景的多视角实时漫游。参照国标及相关ECE法规制定的车辆性能试验方案,构建车辆关键性能特征物理量方案集。通过对传统雷达图评价方法进行改进,采用扇形面积和扇形周长作为评价特征向量,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车辆关键性能层次分析模型的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基于判断矩阵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针对不同量纲表述的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依据指标权重和评价值计算的评价对象所占的面积和周长作为评价特征向量,根据构造的评价向量及构造函数的解析值完成车辆关键性能的技术评价,提升了车辆关键性能评价的有效性与实用性,便于车辆设计参数的优化改进。为验证论文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完成客运车辆关键性能虚拟测试系统的设计开发,并进行系统的功能实现。基于市场主流车型,完成客运车辆关键性能虚拟测试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智能评价及对车辆设计参数进行优化改进。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结合个人辅助操纵的客运车辆关键性能虚拟测试方案有效可行,系统使用便捷、成本低廉、工作稳定可靠,达到车辆设计工程师个人辅助设计应用要求。

王建军[3](2020)在《微滴喷射成形机理及机电协同调控方法》文中认为压电式微滴喷射具有微米级的材料沉积精度且适用材料范围广,因而在单材质三维打印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着异质异构功能件一体化喷射成形需求的日益迫切,多材质三维打印成为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然而,由于喷头结构、喷射材料、驱动控制和喷射微滴特性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其相互作用机理不明,材料喷射过程的精确调控机制尚未建立,难以快速实现不同物理特性材料的高速度、高精度喷射沉积,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压电式微滴喷射过程的建模、分析与控制问题,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面向材料喷射过程控制的微流道动力学模型。从流体力学动量守恒和质量守恒方程出发,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喷头结构和材料的等效电路构建方法,通过引入斯托克斯振动平板运动能量向内传播的衰减特性,提出了喷头内微流道壁面对材料喷射瞬态过程影响边界层厚度的表征方法,并据此建立了适用于材料瞬态喷射过程的等效电路元件参数映射关系,结合基尔霍夫定律和等效电路参数映射关系,建立了适用于材料瞬态喷射过程控制的微流道动力学模型。CFD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7.42%,与CFD仿真相比,分析时间从数十小时减少到了数毫秒,为材料喷射瞬态过程的精密控制奠定了基础。2.建立了面向微滴成形过程控制的微滴形态预测模型。针对材料微滴成形过程中复杂的流体断裂物理过程,引入相似流动原理来描述流体断裂形成微滴过程,据此推导了描述不同材料执行特定流动模式对应无量纲数的分布方程,并利用该方程提出了描述材料产生高质量形态微滴对应的两临界条件(产生微滴和产生卫星液滴),将微滴形态预测转换为材料产生液滴临界条件判定,从而建立了适用于微滴成形过程控制的微滴形态预测模型。CFD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与CFD仿真结果相对误差小于4.85%,预测的微滴形态与实测微滴形态高度一致,从而为多材质精密微滴喷射奠定基础。3.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材料且兼顾微滴形态控制的微滴喷射成形控制方法,通过截取传统材料喷射体积流率中的喷射部分而摒弃残余振动部分,同时将微滴形态预测模型融入到截取的喷射体积流率中,提出了一种能根据材料特性和喷嘴尺寸设计出使材料产生高质量形态微滴对应期望喷射体积流率的方法,将设计的期望喷射体积流率作为最优控制目标,并将驱动波形作为待优化控制输入,引入迭代优化方法并结合微流道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喷头控制且具有严格收敛性的迭代算法,从而提出了通过迭代优化驱动波形来控制材料喷射成形过程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根据材料特性和喷头结构有效地抑制残余压力振荡、提高喷射频率、调控微滴直径,还可以使不同物理特性材料喷射出高质量形态的微滴,从而为异质异构功能件一体化喷射成形技术中多种功能材料的高精度沉积提供保障。4.提出了一种抑制喷头结构残余振动的主动控制方法。利用压电材料的自感知原理,实现了压电喷头内压电材料与微流道壁复合结构振动特性的测量,并据此建立和辨识了能够描述压电喷头复合结构振动特性的集总参数动力学模型,结合该模型与前述迭代算法,提出了抑制压电喷头复合结构残余振动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无结构残余振动抑制的原始驱动波形,优化后的驱动波形使喷头结构的残余振动能量缩减近87.3%,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驱动波形对材料喷射过程的调控精度。5.研制了一种微滴观测系统。提出了一种压电式主动反射镜装置,通过将其嵌入到传统微滴观测系统架构中实现了在一张照片中同时记录多个时刻微滴形态,改进后的微滴观测系统不仅保留了传统微滴观测系统的全部功能,还可实现单个微滴成形过程的拍摄,从而克服了传统微滴观测系统难以拍摄单个微滴成形过程的缺陷。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微滴观测系统可实现高达1MFPS的等效帧率,能够对微滴的成形过程进行1μs级时间分辨率可视化,为本文所述模型和方法的验证奠定了基础。

蒋效彬[4](2020)在《船舶系泊系统的建模仿真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船员进行教育培训更具灵活性且成本更低,因而各种航海仿真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船舶实操训练中。目前,国内各航海院校对船员进行靠离泊和锚泊(以下简称为系泊)操纵培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很少有真实的系泊设备供船员实践操作。此外,关于船舶系泊操纵的评估缺少统一的评估规则和标准,无法对船员的操作水平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为此,本文对船舶系泊操纵时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模型、系泊操纵过程的可视化仿真方法以及船舶系泊操纵仿真评估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采用分离型建模思想,建立了船舶六自由度操纵运动数学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螺旋桨推进器多象限工况及风、流等环境影响,以校实习船“育鹏”轮为研究对象进行旋回试验、Z形试验和惯性停船试验,通过将仿真结果与实船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所建立的模型满足船舶系泊操纵仿真的精度要求。针对船舶系泊操纵中靠离泊操纵和锚泊操纵的不同特点,分别就缆绳和锚链提出了基于悬链线法的静力学模型和基于集中质量法的动力学模型。在船舶靠离泊操纵过程中,分别对满足胡克定律和不满足胡克定律两种情况下的缆绳张力进行计算,分析了缆绳在靠离泊作业时的张力大小。在船舶锚泊操纵过程中,将锚链准静态法得到的数据作为动力学分析的基础,并基于集中质量法建立锚链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锚链自身重量、流体动力、海流以及与海底交互作用等影响;最后,耦合船舶运动模型与锚链动力学模型,计算锚泊系统在水流作用下的运动响应,所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保证了计算稳定性并提高了计算效率。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建立锚设备及系泊设备的三维模型,搭建了船舶在海上航行和系泊操纵时的虚拟场景;运用场景漫游技术、虚拟人技术以及碰撞检测技术实现三维场景的漫游与交互,提高了虚拟场景的真实感。在研究系泊缆索的可视化仿真中,根据系泊缆索的特点,提出一种改进的PBD方法,在原有的距离约束和弯曲约束基础上提出长距离附着约束和引脚约束,并采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进行求解,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效率。仿真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完成计算、渲染及交互操作等,实现了系泊设备的交互仿真及系泊缆索的实时收放模拟。根据系泊设备操作规程及相关评估规范,通过专家评估法确定了系泊操纵的评价指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各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函数,结合专家评估法及层次分析法给出各个评价指标建议的权重值及标准值,建立完整的评估模型,确定各个评价指标隶属度值后采用加权平均法得到船员的最终评估成绩,并将自动评估模型集成到船舶系泊操纵仿真系统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开发了由操作训练子系统和自动评估子系统两个部分组成的船舶系泊操纵仿真系统。操作训练子系统较好地实现了船舶系泊系统及其可视化模拟,提高了系泊缆索的模拟仿真效果;自动评估子系统实现了对船员系泊操纵的操作步骤及结果的数据记录和评估。

陈徽东[5](2020)在《基于拓扑分解的复杂结构化工过程模拟方法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以数学模拟为主要技术手段的系统分析已经成为研究化工生产过程的重要方法,在设计、优化、操作以及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尺度化工生产过程之间的耦合程度越来越高,导致描述化工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趋于复杂。目前,复杂化工过程的数学模拟在建模和求解方面均面临一定的困难。结构复杂性是化工过程数学模型复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针对复杂结构化工过程的数学模拟方法值得被进一步研究。本文针对复杂结构化工过程数学模拟中面临的若干问题,基于化工系统拓扑分解的相关理论,开发出一系列通用有效的复杂结构化工过程模拟方法和工具,并将其应用于相应的实际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针对复杂流程系统建模繁琐且失误率高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有向图的相关理论,开发了一款通用流程模拟系统组态工具。该组态工具具有可视化的绘图界面,自动将复杂化工过程结构模型的有向图形式转化为矩阵形式,实现了复杂流程系统图形化建模功能,提升了人工建模效率。同时,该组态工具灵活的节点和有向线配置功能也为各类流程模拟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然后在通用流程模拟系统组态工具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有向图类模拟系统的快速集成开发方法,并以通用化工稳态流程模拟系统为例,详细阐述了方法中参数配置、子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等具体过程。通过将本课题开发的通用化工稳态流程模拟系统与商业化的ASPEN Plus软件进行对比,展现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通用化工稳态流程模拟系统为有向图类模拟系统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2.针对管网系统的结构和部分流体流动特征复杂性带来的模拟问题,本课题基于拓扑分解和双层法开发出一种通用管网系统模拟方法。首先,针对单个管道流动方程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双层法的管网系统模拟方法,通过引入管道流通能力常数获得内层简化模型,将复杂严格的单个管道流动方程作为外圈模型,通过内外圈交替迭代,减少复杂流动方程的调用次数,提高算法稳定性;然后针对结构复杂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五种基本拓扑结构的识别和简化方法,并理论上证明了通过该方法可以将实际过程中所有结构类型的管网系统逐步识别和简化成若干孤立管道,实现管网系统的自动系统分解;然后在识别和简化方法的基础上,开发出简化模型或者流通能力系统为常数的大型管网系统模拟方法,该方法按照识别和简化的过程和逆过程,顺序调用五种基本拓扑结构的简化和还原方程并迭代计算,完成整个管网系统数学模型的求解;最后,通过实例说明本章提出的模拟方法具有很好的收敛性和求解速度。3.针对复杂精馏过程模拟中面临的问题,本课题基于精馏过程内部的拓扑分解,建立了通用精馏过程动态模拟方法,并进一步开发出通用精馏过程动态模拟系统。首先,针对精馏过程复杂性主要来自于不同结构类型这一特点,提出了基于有向图的建模方法,并给出了精馏过程中若干单元模型。其中针对最重要的塔板单元模型,在充分考虑刚性和数值稳定性的前提下,退化刚性微分方程组建立塔板压力计算代数方程,利用“预测-校正”策略建立汽液相间组分传递方程,得到了塔板模型的微分代数混合方程组,并给出求解过程;然后在单元过程模型求解的基础上,基于序贯模块法,给出了适定性强和适用范围广的全局求解策略;最后根据动态模拟方法建立了通用精馏过程动态模拟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验证本章提出的方法在数值稳定和求解速度方面具有良好特性。4.以流程模拟为主要技术手段,对生物丁醇精馏工艺进行设计、优化和操作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初始分离工艺,找出可优化的问题:乙醇在系统内富集和能量利用率低;然后,通过优化流程结构,解决乙醇在系统内富集的问题,通过变压和构造多间壁间壁塔实现热耦合,提高系统内部能量利用率;根据稳态流程模拟结果和技术经济模型,流程结构优化后工艺整体能耗从12.17MJ/kg降低到10.12MJ/kg,通过变压实现热耦合后工艺能耗降低到5.30MJ/kg,通过构造多间壁间壁塔实现热耦合后工艺能耗降低到6.12MJ/kg,技术经济计算和对比显示多间壁间壁塔工艺具有最低的生产成本。最后,针对经济性最好的多间壁间壁塔工艺,利用第四章研究的通用精馏过程动态模拟技术,对其开车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工艺在实际操作上具有可行性。

杨启帆[6](2020)在《无人机拦阻着陆仿真系统快速原型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无人机拦阻着陆仿真系统是现代拦阻型无人机研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验证平台,用以验证无人机飞行逻辑与控制性能并模拟无人机真实的空中飞行状态与地面拦阻着陆状态。面对如今飞速发展不断拓宽的无人机领域,为了适应各类型无人机功能需求的日益丰富,性能需求的日益提高,仿真系统必须向着快速开发、实时可靠、易于扩展的方向发展。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建立仿真对象数学模型,包括无人机整体系统模型、拦阻着陆模型、风场扰动模型与故障注入模型,为之后仿真软件设计提供具有坚实严谨数学基础的快速原型模型。(2)根据无人机拦阻着陆仿真系统实际功能与性能需求进行分析总结,设计了仿真系统整体软件架构,详述了功能层的设计依据、工具以及具体实现过程和管理层的任务划分、主要管理功能的实现以及与内核间的交互方式。(3)根据模型代码自动生成机制,从手工代码设计和目标机环境配置角度对代码自动生成过程进行控制,并采用信号存储空间重用与参数内联化等方式对自动生成的代码进行优化改进。(4)针对仿真系统的任务运行特点,设计了时间片轮转与优先级抢占结合的任务调度策略和共享资源消息队列等资源交互策略,并采用互斥信号量解决优先级抢占模式下数据不一致问题,设计消息队列溢出处理逻辑解决数据量过大导致的溢出问题。最后,通过搭建飞行控制计算机在环的半物理闭环仿真试验环境,对所开发的仿真系统进行全面测试验证。结果表明仿真系统功能和性能均符合设计要求。也验证了快速原型代码生成技术能够应用于无人机拦阻着陆仿真系统设计中,满足当前仿真系统的功能性能需求。

李旭[7](2020)在《抽/注水井附近非均质介质中溶质运移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在地下水污染物运移理论研究中,通常将抽/注水井附近地下水溶质运移认为是径向溶质运移问题。该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径向示踪试验、串层污染以及地下水修复等领域。例如,单井注抽试验(Single-well push-pull test,SWPP试验)是通过抽水井向含水层注入相应的示踪剂,在同一个抽水井抽取溶液,并通过拟合示踪剂穿透曲线获得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孔隙度、弥散度以及地下水流速等);随着矿产资源勘查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了大量地质钻孔以及供水井,但这些井成为了潜在的地下水流和污染物迁移的优先通道,进而引发串层污染;此外,利用抽/注井进行含水层污染的修复采用循环井技术,由于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地下水原位修复领域,成为径向溶质运移理论在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方面的重要应用。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发现,尽管目前径向溶质运移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但是仍旧存在许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前人在研究径向溶质运移问题时,通常忽略了由钻井施工工艺所导致抽水井附近水力性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表皮效应;其次,由非均质含水层表现的双渗透性进而导致的穿透曲线呈现双峰的异常溶质运移问题;此外,抽水井附近由于受到生物化学堵塞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井管附近区域渗透系数、有效孔隙度、弥散度发生变化等。为此,本文将抽水井附近的表皮效应、双渗介质以及微生物堵塞问题统称为抽水井附近的非均质问题,在考虑了上述的影响因素后,会进一步加剧径向溶质运移问题的复杂性。围绕上述问题,本文以径向示踪试验以及串层污染为研究背景,采用解析法、数值法以及参数反演来揭示抽/注水井附近非均质介质中溶质运移规律。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基于带观测孔的示踪试验,建立了考虑表皮效应的径向溶质运移模型,并提出了新的非费克径向溶质迁移模型,并利用非费克理论模型模拟了非均质含水层径向弥散实验。传统示踪试验很少考虑抽水井附近的表皮效应(由于钻井施工工艺所导致抽水井附近一定区域水力性质以及弥散参数发生变化)。为此,建立了考虑表皮效应的径向溶质运移的两区模型来分析表皮效应对穿透曲线的影响,采用Laplace变换以及数值逆变换得到了模型的半解析解。研究结果表明:(1)表皮与含水层之间弥散度的差异会导致浓度分布曲线斜率在界面处发生突变,且表皮弥散度越小表皮区域的浓度分布曲线越陡峭;(2)表皮与含水层孔隙度的差异并不会导致界面处浓度分布曲线斜率发生突变,这与弥散度的影响不同;(3)表皮区域的传质系数越大穿透曲线的峰值越小且拖尾现象越明显;(4)敏感性分析表明,穿透曲线对于表皮区的有效孔隙度最为敏感,因此表皮区域的孔隙度对试验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在试验过程中不能被忽视。此外,根据非均质径向溶质运移实验资料显示的穿透曲线具有双峰的现象,提出了考虑不同边界条件的径向溶质运移两区可动(MM)模型,并通过线性对角化、Laplace变换以及数值逆变方法得到了模型的半解析解。研究结果表明:(1)MM模型是由两个区域的对流-弥散构成的并且考虑两个区域存在溶质的质量交换,其穿透曲线表现出了双峰的现象,因此该新模型能够用于分析非均质含水层双峰现象的运移机理;(2)两区之间的传质系数越大,双峰现象明显微弱;另外,当两个渗透区域的实际地下水流速差异越大时,双峰现象越明显;(3)应用对流-弥散方程(ADE),传统两区(MIM)模型以及MM模型三种模型对室内非均质径向弥散实验进行模拟,结果表明MM模型能较好地刻画非均质含水层中异常径向溶质运移规律。(2)针对SWPP试验过程中地下水和溶质运移问题,利用数值方法系统地构建了表皮效应和区域地下水流影响下的径向溶质运移新模型,提出了SWPP试验测定天然地下水流速的新方法。SWPP试验同样也受表皮的影响,且表皮通常具有不同结构类型(均匀和非均匀表皮)。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均匀和非均匀表皮的SWPP试验数值模型,在考虑非均匀表皮的情况下,提出了通过对不同深度浓度以及流速积分加权的方法求取井管内实际的平均浓度。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均匀表皮,表皮孔隙度越小,试验的穿透曲线的值越小,另外表皮的弥散度越小,穿透曲线值也越小;(2)对于非均匀表皮,表皮的渗透系数、弥散度以及有效孔隙度均能够改变井壁处在垂向上的浓度分布曲线,尽管表皮区渗透性变化会导致浓度分布曲线发生波动,但是不影响井内的平均浓度;(3)非均匀表皮的结构在实际中很难观测,因此可以将非均匀表皮等效成为均匀表皮,并利用加权平均的穿透曲线来解译试验数据。同时,通过数值模型的手段提出了SWPP测定天然地下水流速的方法,明确了表皮性质以及区域地下水流场对径向溶质运移的影响,系统地构建了表皮效应和区域地下水流影响下的径向溶质运移理论。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区域地下水流速会导致穿透曲线呈现两种不同的类型,地下水流速较小时为第一类单调衰减的穿透曲线,而地下水流速较大时为第二类在早期具有一个峰值的穿透曲线;(2)利用Leap and Kaplan(1988)的模型计算的区域地下水流速小于实际值,参数反演的误差主要是由于峰值时间与溶质羽的质心运移至井内的时间不相吻合;(3)表皮的渗透系数越大,SWPP试验的穿透曲线在早期浓度越小;另外,随着表皮的厚度增加,表皮效应对SWPP试验试验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增强。(3)针对串层污染这一问题,采用数值和解析的方法建立了多因素多相态的串层污染理论模型,并模拟了深部承压含水层中的水流以及反应性溶质运移问题。围绕微生物堵塞影响注水井附近渗流场这一核心问题,系统地建立了多物种(微生物、氧化剂和还原剂)、多物理场(流场、溶质场、生物化学场)、多相态(溶解态、吸附态)、变渗透系数(微生物主导的动态表皮)的串层污染数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微生物生长主要集中在井管附近,导致该区域的孔隙度以及渗透系数减小;(2)井管附近的微生物堵塞使得通过井管的串层流量减小,且井管内溶解氧浓度越大,微生物堵塞的程度越高,串层流量在中后期越小;(3)微生物堵塞一方面参与污染物的反应消耗,另一方面微生物的堵塞减小了串层流量,对地下水资源保护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串层污染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串层流量呈指数衰减。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用一个指数函数来刻画串层污染过程中的流量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考虑表皮效应的变流量的径向溶质运移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和数值逆变换获得该模型的半解析解。研究结果表明:(1)井管附近的物理、生物、化学堵塞以及地下水位下降导致串层流量的减小可以用一指数函数来刻画;(2)串层流量的衰减导致径向的地下水流速减小,进而影响径向的溶质运移,且流量衰减越快,溶质的穿透曲线的浓度越小;(3)最终的稳定流越小,径向的地下水流速衰减的越小,导致溶质运移越慢,这对于深部地下含水层的保护有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抽/注水井附近非均质介质径向溶质运移规律的研究:表皮效应、非费克运移、微生物堵塞(动态表皮)以及变流量,且通过三种方法(解析法、数值法以及参数反演)来探讨抽/注水井附近的非均质结构对示踪试验以及串层污染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表皮效应能够改变抽/注水井附近的水力性质以及弥散参数,因此非均质扰动会影响示踪试验的反演精度;针对异常弥散问题,建立了新的非费克模型,结合实验数据研究表明本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非均质介质中双峰的径向溶质运移规律。此外,微生物作用下的生物化学反应促进其生长繁殖,进而对介质造成堵塞,一方面改变抽/注水井附近的水力性质,另一方面导致串层流量衰减以及改变径向溶质的运移规律,对深部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水文地质参数反演精度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周敏[8](2020)在《弹性边界双孔介质非稳态渗流数学模型解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鉴于早期研究建立的双孔介质渗流模型在描述非稳态渗流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本文引入弹性外边界条件,将传统模型中对外边界条件的理想化假设(无穷大、封闭、定压)当作特殊情形.在弹性边界下,本文考虑井筒储集、表皮系数的影响,建立了两种(一般化地考虑井筒储集和表皮效应和引入有效井径)双孔介质非稳态渗流模型;依次运用Laplace变换与相似构造法,得到了渗流模型的Laplace空间解;使用Stehfest反演变换及相应作图软件,对模型做了数值实验,绘制并分析了无量纲井底压力及无量纲压力导数随时间推移的特征曲线.两个数值实验结果均表明:在弹性边界情形,不同取值的井筒储集、表皮系数确定的特征曲线将分别渐近于一曲线,弹性系数影响不同井储系数确定的特征曲线的渐近轨迹,影响不同表皮系数确定的特征曲线的渐近速率,且弹性系数与渐近速率呈负相关.同时,本文建立的模型及相应数据分析对科学的分析储层参数对无量纲井底压力及压力导数的影响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相关试井软件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新思路.

陈继阳[9](2020)在《若干时滞分数阶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和同步》文中认为分数阶微积分算子作为整数阶微积分算子在运算阶数上的实域推广,其拥有的“非局部”和“无限记忆”特性为刻画生物神经元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实际系统以及自然规律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数学工具。所以,分数阶神经网络模型能更准确地刻画生物脑行为,提高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性能。同时,在神经网络的电子实现中,时滞是不可避免的,而时滞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影响神经网络的动态行为。因此,对时滞分数阶神经网络的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三类时滞分数阶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展开,讨论了Caputo分数阶导数意义下的时滞忆阻神经网络和Hopfield神经网络以及Riemann-Liouville分数阶导数意义下的时滞模糊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和同步问题。具体地说,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分析了反馈作用下分数阶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全局稳定性问题。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集值映射理论、微分包含、分数阶微分系统比较原理、Lyapunov直接法以及一些微分不等式,得到了网络模型平衡点存在唯一性的充分性条件,并且针对两类输出反馈输入,建立了网络模型稳定性的充分性判据。(2)分析了滑模作用下的参数不匹配分数阶时滞Hopfield神经网络主从网络状态间关于投影系数同步的问题。通过引入滑模控制策略,构造了一类时滞滑模积分切换面,基于选取的合适趋近律,给出了时滞滑模控制器的完整形式。依据Lyapunov直接法和滑模技术分析了误差系统轨迹趋近滑模面的动力学,并利用Razumikhin泛函法,推导出了误差系统的解在时滞滑模积分面上进行滑模运动的稳定性判据,进而得到了非恒同网络模型投影同步的充分条件。(3)研究了Riemann-Liouville分数阶微分意义下的时滞模糊神经网络在脉冲作用下网络状态趋于稳定的问题。首先,利用Riemann-Liouville导数的特征构建了一类混杂Lyapunov泛函,进而利用推广的分数阶Barbalat引理及脉冲系统定性理论,得到了时滞模糊神经网络稳定性的判别准则。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时刻脉冲和模糊逻辑规则下,可以实现分数阶神经网络模型解的快速收敛。

姜博文[10](2020)在《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实时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人直升机(UMH)在民事和军事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在国内外均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飞行控制系统是实现无人直升机自主飞行功能的核心部件,在飞行控制系统研发过程中需要通过硬件在回路的实时仿真试验对飞行控制律、机载飞行控制计算机的硬件接口和软件的状态进行验证。本文基于主从式结构的集成式仿真系统硬件平台,对飞行控制实时仿真系统软件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旨在为对象无人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实现简洁高效且置信度高的实时仿真试验。首先,本文介绍了飞行控制实时仿真系统的硬件架构。基于数据流的思想对实时仿真软件进行了模块和任务划分,对仿真控制台人机界面软件的架构进行了设计,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其次,本文对需要进行数字仿真的飞行控制系统部件的建模和仿真软件实现技术进行研究。无人直升机的动力学模型是仿真系统的核心,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遵循多体动力学机理建模思想,以主旋翼建模为研究重点。一般认为利用传统叶素积分理论进行旋翼建模是较为准确的,但在实时仿真系统中运用叶素模型可能会因计算量过大增加系统负荷,降低模型解算精度。本文设计了基于旋翼站位的气动力和力矩的叶素积分简化算法。本文将旋翼等效为受力平衡的整体,通过各旋翼站位的受力平衡状态推导出旋翼旋转一周的挥舞运动情况,基于动态入流理论对主旋翼诱导速度场进行数学描述。建立了可用于实时仿真的无人直升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工作机理建立了为模型解算提供操纵量的电动舵机模型,设计了无人直升机模型的通用仿真软件库。本文对于无人直升机的主要机载传感器的工作机理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各主要传感器的仿真模型,根据各传感器在输入输出特性上的共性建立了通用的传感器仿真软件结构。然后,本文对仿真系统上下行数据通信链路进行了研究,为了实现系统上下位机之间数据的高效传输,本文基于UDP网络通信原理,设计了结构体嵌套形式的上下行通信数据帧结构,避免了复杂的组帧解帧操作,实现了物理量的直接传输。根据仿真试验需求,对仿真控制台人机界面功能和布局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基于Qt图形界面开发环境,设计了简洁友好的人机界面,重点研究了人机界面飞行航线显示、历史曲线显示功能的实现方法。最后,本文进行了对象无人直升机全航线飞行仿真试验,验证了基于本文研究的各项技术所设计的仿真软件的合理性,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应用价值。

二、建立数学模型解物理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数学模型解物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随机扰动下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型及溯源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网络谣言传播与溯源模型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复杂网络拓扑结构模型
        1.2.1 均匀网络模型
        1.2.2 小世界网络模型
        1.2.3 无标度网络模型
        1.2.4 社区特征的网络模型
    1.3 社交网络传播动力学
        1.3.1 病毒传播模型
        1.3.2 谣言传播模型
        1.3.3 社交网络谣言的特征和属性
    1.4 社交网络谣言溯源模型
        1.4.1 单信源估计问题
        1.4.2 多信源估计问题
    1.5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复杂网络中的随机扰动
    2.1 引言
    2.2 随机扰动的物理意义及随机模型
        2.2.1 网络拓扑结构的随机改变
        2.2.2 用户行为决策的不确定性
        2.2.3 网络信息的随机游走机制
    2.3 随机共振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拓扑结构随机改变的谣言传播模型
    3.1 引言
    3.2 谣言传播动力学模型
        3.2.1 网络环境噪声
        3.2.2 动力学方程
        3.2.3 模型理论性质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网络拓扑的随机改变
        3.3.2 随机扰动下的谣言传播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用户行为决策不确定性的谣言时空扩散模型
    4.1 引言
    4.2 网络谣言的空间-时间传播问题
    4.3 谣言传播的时空扩散模型
        4.3.1 基于网络博弈的行为决策过程
        4.3.2 考虑行为决策不确定度的时空扩散方程
        4.3.3 模型理论性质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数值求解的迭代算法
        4.4.2 时空维度的谣言扩散过程
        4.4.3 不确定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期望传播路径数的谣言溯源问题
    5.1 引言
    5.2 谣言溯源问题
        5.2.1 最大似然估计器
        5.2.2 经典估计器谣言中心
    5.3 基于期望传播路径数的双信源溯源方法
        5.3.1 感染子图重构方法
        5.3.2 规则树中的双信源估计量
    5.4 时延扰动下的信源估计问题
        5.4.1 BFS传播机制下的信源估计问题
        5.4.2 时延扰动下基于期望路径数的双信源估计量
        5.4.3 时延扰动下信源估计问题的推广
    5.5 实验结果
        5.5.1 人工网络上的双信源估计
        5.5.2 对比基于社区划分的双信源溯源方法
        5.5.3 激活时延对检测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动态网络结构的免疫策略
    6.1 引言
    6.2 动态网络中的免疫策略
        6.2.1 动态网络中的非线性动力系统
        6.2.2 基于两轮选择机制的免疫策略
        6.2.3 基于不确定网络的免疫策略
    6.3 实验结果
        6.3.1 基于矩阵序列的动态网络模型
        6.3.2 基于概率图的不确定网络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基于半物理仿真驱动的客运车辆关键性能虚拟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多核多线程的车辆操纵数据实时并行采集技术研究
    2.1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车辆操纵数据信息采集
        2.1.1 基于线位移传感器的踏板信号采集与处理
        2.1.2 基于角位移传感器的转向信号采集与处理
        2.1.3 基于微动开关的挡位信号采集与处理
        2.1.4 基于改进变步长LMS的自适应滤波洗出算法
    2.2 基于多核多线程的数据实时并行采集方法
        2.2.1 基于多核内存资源共享的数据实时采集软件框架设计
        2.2.2 基于条件变量线程间同步的并行采集程序模型构建
    2.3 考虑车辆结构特征的车辆运行参数模型构建
        2.3.1 基于发动机负荷特性曲线的动力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2.3.2 面向扭矩传递路径的传动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2.3.3 基于转向梯形机构的转向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2.3.4 基于气压传递原理的车辆制动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四阶RTRK算法及模板技术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实时解算技术研究
    3.1 车辆动力学实时仿真模型构建
        3.1.1 整车动力学仿真流程及模型构建约束条件
        3.1.2 坐标系统及其关系模型的建立
        3.1.3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3.2 基于改进四阶RTRK算法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实时解算方法研究
        3.2.1 车辆动力学方程表达式的标准化
        3.2.2 车辆动力学模型实时求解方法的选取原则
        3.2.3 基于改进四阶RTRK算法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实时解算
    3.3 基于模板技术的车辆动力学模型解算器的封装
        3.3.1 解算器代码层级执行架构
        3.3.2 面向模型仿真实时性的解算器封装
        3.3.3 车辆动力学模型解算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雷达图理论的车辆关键性能评价技术研究
    4.1 基于OpenGL与3DMax的车辆虚拟试验环境构建
        4.1.1 建模关键技术
        4.1.2 车辆与试验场景构建
        4.1.3 试验场景驱动
    4.2 车辆关键性能虚拟试验方法与特征物理量方案集构建
        4.2.1 车辆动力性试验方法
        4.2.2 车辆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4.2.3 车辆制动性试验方法
        4.2.4 车辆关键性能特征物理量方案集构建
    4.3 基于改进雷达图理论的车辆关键性能评价
        4.3.1 层次分析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2 基于判断矩阵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3 基于特征向量的车辆关键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客运车辆关键性能虚拟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架构设计
        5.1.1 系统设计任务与目标
        5.1.2 系统设计原则
        5.1.3 系统设计流程
        5.1.4 系统功能模块组成
    5.2 车辆关键性能虚拟测试系统仿真实现
        5.2.1 试验车辆主要参数
        5.2.2 车辆关键性能虚拟试验
        5.2.3 试验评价及车辆设计参数优化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微滴喷射成形机理及机电协同调控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结构功能一体化喷射成形技术需求
    1.3 压电式微滴喷射成形机理研究现状
        1.3.1 喷头结构、喷射材料、驱动波形对微滴特性的影响规律
        1.3.2 喷头内部流道动力学建模
        1.3.3 微滴形态预测
    1.4 微滴喷射调控方法研究现状
        1.4.1 有形状约束驱动波形调控方法
        1.4.2 无形状约束驱动波形调控方法
    1.5 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压电喷射过程建模
    2.1 等效电路模型
        2.1.1 电声类比原理
        2.1.2 喷头结构功能划分
        2.1.3 等效电路
        2.1.4 状态方程
        2.1.5 参数映射
    2.2 模型验证
        2.2.1 元件参数计算
        2.2.2 CFD验证模型
        2.2.3 实验验证模型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微滴形态预测方法
    3.1 相似流动模式分布方程
    3.2 微滴成形质量预测
        3.2.1 CFD仿真模型
        3.2.2 喷射体积流率
        3.2.3 微滴形成临界条件
        3.2.4 卫星液滴临界条件
        3.2.5 微滴成形质量预测
    3.3 模型验证
        3.3.1 验证微滴产生临界条件
        3.3.2 验证卫星液滴临界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滴喷射成形控制方法
    4.1 材料喷射与成形过程关系
    4.2 期望喷射体积流率设计
    4.3 迭代优化算法
    4.4 材料喷射过程最优控制
        4.4.1 迭代优化过程
        4.4.2 控制方法验证
    4.5 实例分析
        4.5.1 期望喷射体积流率设计
        4.5.2 迭代计算驱动波形
        4.5.3 实验结果
    4.6 调控微滴体积
        4.6.1 调控原理
        4.6.2 实验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压电喷头结构振动抑制方法
    5.1 压电喷头复合结构动力学建模
        5.1.1 复合结构变形量自感知测量
        5.1.2 动力学模型
        5.1.3 参数辨识
    5.2 压电喷头结构振动抑制方法
        5.2.1 迭代优化算法
        5.2.2 优化驱动波形
    5.3 方法验证
        5.3.1 实验设计
        5.3.2 实验结果
        5.3.3 对材料喷射过程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滴观测系统
    6.1 传统微滴观测系统
    6.2 改进微滴观测系统
        6.2.1 系统工作原理
        6.2.2 微滴特征测量
        6.2.3 系统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船舶系泊系统的建模仿真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船舶运动数学模型
        1.2.2 系泊缆索建模方法
        1.2.3 船舶系泊系统耦合分析
        1.2.4 船舶系泊系统可视化仿真
        1.2.5 船舶系泊操纵仿真评估
    1.3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1.4.1 论文主要工作
        1.4.2 论文内容安排
2 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
    2.1 坐标系的建立
    2.2 船舶六自由度数学模型
    2.3 船、桨、舵的水动力模型
        2.3.1 船体的水动力模型
        2.3.2 桨的水动力模型
        2.3.3 舵的水动力模型
    2.4 风、流对船舶运动的干扰
        2.4.1 风力扰动模型
        2.4.2 海流扰动模型
    2.5 模型仿真与验证
        2.5.1 旋回试验及分析
        2.5.2 Z形试验及分析
        2.5.3 惯性停船试验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船舶系泊系统建模与仿真
    3.1 船舶系泊系统数学模型
    3.2 靠离泊系统建模与仿真
        3.2.1 靠离泊系统数学模型
        3.2.2 系缆张力模型
        3.2.3 计算案例分析
    3.3 锚泊系统建模与仿真
        3.3.1 锚链准静态分析
        3.3.2 锚链动力学分析
        3.3.3 锚泊系统耦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船舶系泊系统可视化仿真
    4.1 系泊缆索的交互仿真
        4.1.1 PBD算法概述
        4.1.2 PBD模型解算
        4.1.3 特定约束
    4.2 虚拟人与系泊设备的交互仿真
        4.2.1 虚拟人的交互仿真
        4.2.2 系泊设备的交互仿真
    4.3 碰撞检测与响应
        4.3.1 刚体之间的碰撞
        4.3.2 粒子与刚体碰撞
        4.3.3 粒子自碰撞
    4.4 系泊系统的仿真实现
        4.4.1 系泊系统开发流程
        4.4.2 系泊系统仿真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船舶系泊系统操纵评估
    5.1 船舶操纵评估框架
    5.2 船舶系泊操纵评估模型
        5.2.1 船舶锚泊操纵评价指标
        5.2.2 船舶锚泊操纵评价指标隶属度函数
        5.2.3 船舶锚泊操纵评价指标标准值与权重值
    5.3 船舶操纵评估的实现
        5.3.1 出题模块
        5.3.2 答题与评估模块
        5.3.3 数据管理模块
    5.4 船舶系泊操纵评估实例
        5.4.1 单锚泊操纵实例分析
        5.4.2 多组锚泊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船舶锚泊操纵评价指标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拓扑分解的复杂结构化工过程模拟方法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化工系统工程和化工流程模拟
        1.1.1 化工系统工程
        1.1.2 化工流程模拟技术的历史与现状
    1.2 系统分解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系统分块
        1.2.2 流程切割
    1.3 管道网络系统模拟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 非线性代数方程组直接求解方法
        1.3.2 图论方法
        1.3.3 人工智能方法
        1.3.4 三种求解方法的对比
        1.3.5 管道网络系统模拟方法的实际应用
    1.4 间壁式精馏塔的研究进展
        1.4.1 间壁式精馏塔的发展历史
        1.4.2 间壁式精馏塔的研究现状
    1.5 生物丁醇精馏分离工艺的研究进展
        1.5.1 发酵分离耦合的研究进展
        1.5.2 精馏工艺的研究进展
    1.6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有向图的通用流程模拟系统组态工具的开发及应用
    2.1 引言
    2.2 组态工具的开发
        2.2.1 功能分析
        2.2.2 系统设计
        2.2.3 功能实现
        2.2.4 运行效果
    2.3 基于组态工具的有向图类模拟系统开发方法
    2.4 化工稳态流程模拟系统的开发
        2.4.1 单元和物流的参数配置
        2.4.2 结构模型的建立
        2.4.3 基于邻接矩阵的循环结构识别与排序
        2.4.4 切断物流的迭代格式
        2.4.5 化工稳态流程模拟系统的集成
        2.4.6 应用实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拓扑分解的管网系统模拟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管网系统数学模型
    3.3 管网系统的图形化建模
    3.4 管网系统数学模型的求解
        3.4.1 基于双层法的求解算法框架
        3.4.2 管网系统简化模型的求解
        3.4.3 管网系统严格模型的求解
    3.5 应用实例
        3.5.1 实例一
        3.5.2 实例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拓扑分解的通用精馏过程动态模拟方法的研究
    4.1 引言
    4.2 通用精馏过程动态模型的建立
        4.2.1 单元模型的建立
        4.2.2 结构模型的建立
    4.3 通用精馏过程动态模型的求解
        4.3.1 单元过程求解
        4.3.2 基于序贯模块法的全局求解策略
    4.4 通用精馏过程动态模拟系统的开发
        4.4.1 架构设计
        4.4.2 全局变量设计
        4.4.3 函数设计与实现
        4.4.4 控制功能的实现
    4.5 应用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流程模拟的生物丁醇精馏工艺的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1 原料组成与产品要求
        5.2.2 初始分离序列及工艺参数
        5.2.3 热力学方法
        5.2.4 技术经济评价
    5.3 基于稳态流程模拟的工艺设计与优化
        5.3.1 初始工艺分析
        5.3.2 设计与优化方法
        5.3.3 设计与优化结果
    5.4 基于动态流程模拟的多间壁间壁塔开车过程研究
        5.4.1 动态模型的建立
        5.4.2 模拟开车过程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课题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无人机拦阻着陆仿真系统快速原型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拦阻动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2 快速原型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仿真对象建模
    2.1 引言
    2.2 仿真对象描述
    2.3 无人机主体模型
        2.3.1 常用坐标系描述
        2.3.2 无人机本体建模
        2.3.3 伺服系统建模
        2.3.4 传感器建模
    2.4 拦阻着陆阶段建模
        2.4.1 拦阻着陆过程描述
        2.4.2 拦阻着陆建模假设
        2.4.3 拦阻阶段动力学建模
        2.4.4 拦阻着陆阶段无人机所受合力及力矩
    2.5 风场扰动模型
        2.5.1 常值风模型
        2.5.2 阵风模型
        2.5.3 风切变模型
        2.5.4 大气紊流模型
    2.6 故障注入模型
        2.6.1 故障类型分类
        2.6.2 故障特性建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仿真系统方案设计
    3.1 引言
    3.2 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3.2.1 功能需求设计
        3.2.2 性能需求设计
    3.3 仿真系统软件层次结构设计
        3.3.1 仿真软件层次结构
        3.3.2 功能层
        3.3.3 管理层
        3.3.4 接口服务层
        3.3.5 内核任务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系统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仿真系统功能层设计
        4.2.1 快速原型设计工具
        4.2.2 无人机快速原型建立
    4.3 仿真系统管理层设计
        4.3.1 系统任务划分与调度
        4.3.2 仿真状态管理
        4.3.3 时间管理和同步
        4.3.4 管理层软件逻辑实现
    4.4 仿真系统内核任务层设计
        4.4.1 模型代码运行机制设计
        4.4.2 任务调度策略设计
        4.4.3 任务资源交互策略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人机快速原型代码生成过程控制
    5.1 引言
    5.2 代码自动生成机制
    5.3 仿真系统代码生成过程控制
        5.3.1 手工代码设计
        5.3.2 目标机生成参数配置
    5.4 代码优化方案设计
        5.4.1 代码生成结构
        5.4.2 内存与代码执行效率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仿真系统功能验证及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仿真系统验证平台
    6.3 模型等效性验证
    6.4 无人机仿真系统功能验证
        6.4.1 闭环飞行验证
        6.4.2 拦阻着陆系统验证
        6.4.3 故障注入验证
        6.4.4 风扰动注入验证
    6.5 无人机仿真系统性能分析
        6.5.1 任务调度性能分析
        6.5.2 模块间资源交互分析
        6.5.3 实时性能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抽/注水井附近非均质介质中溶质运移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径向溶质运移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径向溶质运移理论应用研究现状
        1.2.3 径向溶质运移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考虑表皮效应的反应性溶质两区径向运移模型及半解析解
    2.1 考虑表皮效应的溶质径向运移ADE模型及半解析解
        2.1.1 数学模型的建立
        2.1.2 数学模型的解
        2.1.3 模型的验证
        2.1.4 结果与讨论
    2.2 考虑表皮效应的反应性径向溶质运移MIM模型及半解析解
        2.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2.2.2 数学模型的解
        2.2.3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渗介质中两区可动径向溶质运移模型及半解析解
    3.1 数学模型建立
    3.2 数学模型的解
        3.2.1 定浓度边界的解
        3.2.2 脉冲注入边界的解
        3.2.3 瞬时注入边界的解
    3.3 模型验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传质系数对MM模型的影响
        3.4.2 地下水流速对MM模型的影响
    3.5 模型的应用
    3.6 结论
第四章 注水井附近均匀与非均表皮对单井注抽试验影响研究
    4.1 单井注抽试验数学模型
        4.1.1 均匀表皮条件下的数学模型
        4.1.2 非均匀表皮条件下的数学模型
    4.2 单井注抽试验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均匀表皮
        4.2.2 非均匀表皮
        4.2.3 模型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均匀表皮对单井注抽试验的影响
        4.3.2 非均匀表皮对单井注抽试验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表皮效应对单井注抽试验测地下水流速的影响研究
    5.1 单井注抽试验测地下水流速的数学模型
    5.2 单井注抽试验测地下水流速的数值模型
        5.2.1 边界条件
        5.2.2 模型参数
        5.2.3 网格剖分
        5.2.4 模型验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的区域地下水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5.3.2 数值解与解析解对比分析
        5.3.3 表皮的渗透系数对试验穿透曲线的影响
        5.3.4 表皮厚度对试验穿透曲线的影响
        5.3.5 表皮对参数反演的影响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抽水井附近微生物堵塞对串层污染的影响研究
    6.1 抽水井附近微生物堵塞数学模型
        6.1.1 水流模型
        6.1.2 反应运移模型
        6.1.3 微生物生长堵塞模型
        6.1.4 边界、初始条件以及基本参数的设置
    6.2 抽水井附近微生物堵塞数值模拟
    6.3 模型验证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微生物生长对抽水井附近渗透性的影响
        6.4.2 微生物堵塞对串层流量的影响
        6.4.3 储水系数对径向溶质运移的影响
        6.4.4 生物堵塞对径向溶质迁移运移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表皮效应及变流量条件下的串层污染理论模型研究
    7.1 数学模型建立
    7.2 数学模型的解
    7.3 模型验证
    7.4 结果与讨论
        7.4.1 变流量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
        7.4.2 表皮弥散度与孔隙度对径向污染物运移的影响
        7.4.3 表皮厚度对径向污染物运移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弹性边界双孔介质非稳态渗流数学模型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预备知识
    1.1 Laplace变换
    1.2 一类变型Bessel方程边值问题解的相似构造法
    1.3 数值反演
    1.4 弹性的相关概念
2 弹性边界下一般的双孔介质渗流模型及敏感性分析
    2.1 模型的基本假设及符号说明
    2.2 建立数学模型
    2.3 模型的Laplace变换与求解
    2.4 特征曲线及敏感性分析
        2.4.1 C_D对特征曲线的影响
        2.4.2 S对特征曲线的影响
        2.4.3 ε_R~(P_1)对特征曲线的影响
3 弹性边界下引入有效井径的双孔介质渗流模型及敏感性分析
    3.1 模型的无量纲化
    3.2 模型的Laplace变换及求解
    3.3 特征曲线及敏感性分析
        3.3.1 C_D对特征曲线的影响
        3.3.2 λe~(-2S)对特征曲线的影响
        3.3.3 ε_R~(P_1)对特征曲线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论与认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若干时滞分数阶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和同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数阶微积分预备知识
    1.2 分数阶微分方程数值算法
        1.2.1 分数阶非时滞微分方程预估校正法
        1.2.2 分数阶时滞微分方程修正预估校正法
    1.3 分数阶微分系统稳定性定理
    1.4 脉冲神经网络概述
        1.4.1 整数阶脉冲神经网络
        1.4.2 分数阶脉冲神经网络
    1.5 神经网络及其同步概述
        1.5.1 整数阶神经网络
        1.5.2 分数阶神经网络
        1.5.3 神经网络的同步
    1.6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7 符号说明
第二章 带有反馈输入的时滞分数阶忆阻神经网络的全局稳定性
    2.1 引言
    2.2 忆阻神经网络概述
    2.3 全局稳定性分析
        2.3.1 模型描述和预备知识
        2.3.2 主要结论及其证明
        2.3.3 数值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滑模控制的参数不匹配时滞分数阶Hopfield神经网络的全局Mittag-Leffler投影同步
    3.1 引言
    3.2 滑模控制简介
        3.2.1 滑模控制基本原理
        3.2.2 几类典型的滑模趋近律
    3.3 全局投影同步分析
        3.3.1 模型描述和预备知识
        3.3.2 时滞滑模积分面与控制器设计
        3.3.3 “趋近运动”稳定性分析
        3.3.4 “滑模运动”稳定性分析
        3.3.5 数值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脉冲控制的时滞分数阶模糊神经网络的全局渐近稳定性
    4.1 引言
    4.2 模糊逻辑概述
    4.3 全局渐近稳定性分析
        4.3.1 模型描述和预备知识
        4.3.2 主要结论及其证明
        4.3.3 数值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实时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绪论
    1.1 引言
    1.2 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实时仿真技术
        1.2.1 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
        1.2.2 飞行控制实时仿真技术
    1.3 集成式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实时仿真系统
    1.4 研究背景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已有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研究目标
    1.6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仿真系统软件设计技术
    2.1 引言
    2.2 仿真系统组成结构
    2.3 仿真设备硬件结构
    2.4 实时仿真软件架构设计
        2.4.1 RTOS - 32 实时操作系统介绍
        2.4.2 实时仿真软件模块划分
        2.4.3 实时仿真软件多任务调度
        2.4.4 任务间的数据交互
    2.5 仿真控制台软件架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无人直升机建模技术
    3.1 引言
    3.2 无人直升机多体动力学建模
        3.2.1 坐标系选择
        3.2.2 主旋翼建模
        3.2.3 尾桨建模
        3.2.4 其它部件建模
        3.2.5 主旋翼对其它部件的干扰
        3.2.6 多体动力学模型合成
    3.3 无人直升机动力学模型仿真软件实现
        3.3.1 无人直升机模型的实时仿真算法
        3.3.2 无人直升机通用仿真库设计
    3.4 电动舵机系统建模
    3.5 无人直升机建模合理性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传感器仿真技术
    4.1 引言
    4.2 传感器仿真方案设计
    4.3 主要传感器建模及仿真算法设计
    4.4 传感器通用仿真软件结构设计
        4.4.1 传感器通用仿真参数配置结构
        4.4.2 传感器通用物理特性配置结构
    4.5 实时仿真软件传感器模块实现
    4.6 传感器通用仿真软件结构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仿真系统上下行通信技术
    5.1 引言
    5.2 上下行通信方式选择
    5.3 上下行通信协议选择
    5.4 上下行网络通信实现方法
    5.5 上下行通信数据帧设计
        5.5.1 数据帧结构设计
        5.5.2 数据帧内容设计
    5.6 网络通信数据传输字节序转换
    5.7 实时仿真软件上下行通信模块实现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仿真控制台人机界面显示技术
    6.1 引言
    6.2 人机界面开发环境选择
    6.3 仿真控制台界面功能规划
        6.3.1 人机界面基本功能
        6.3.2 航线显示功能
        6.3.3 历史曲线显示功能
        6.3.4 上下行通信功能
    6.4 基于QT的仿真控制台界面布局设计
    6.5 基于QT的仿真控制台功能模块开发方法
        6.5.1 基于UI控件的功能模块开发
        6.5.2 基于信号与槽的前后台调度实现
    6.6 航线与历史曲线显示功能实现
        6.6.1 航线显示功能实现
        6.6.2 历史曲线显示功能实现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仿真系统综合验证
    7.1 引言
    7.2 对象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律架构
    7.3 仿真环境搭建
    7.4 实时仿真试验流程
    7.5 全航线飞行仿真验证
        7.5.1 全航线飞行仿真过程
        7.5.2 仿真系统运行状态验证
        7.5.3 仿真结果分析
    7.6 验证结论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8.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期内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建立数学模型解物理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随机扰动下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型及溯源模型研究[D]. 朱亮.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2]基于半物理仿真驱动的客运车辆关键性能虚拟测试技术研究[D]. 乔洁. 长安大学, 2020
  • [3]微滴喷射成形机理及机电协同调控方法[D]. 王建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船舶系泊系统的建模仿真与应用研究[D]. 蒋效彬.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基于拓扑分解的复杂结构化工过程模拟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 陈徽东.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6]无人机拦阻着陆仿真系统快速原型设计与开发[D]. 杨启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抽/注水井附近非均质介质中溶质运移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D]. 李旭.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8]弹性边界双孔介质非稳态渗流数学模型解的研究[D]. 周敏. 西华大学, 2020(01)
  • [9]若干时滞分数阶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和同步[D]. 陈继阳. 西南大学, 2020(01)
  • [10]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实时仿真技术研究[D]. 姜博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物理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