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矿区煤层气资源地统计研究

老厂矿区煤层气资源地统计研究

一、老厂矿区煤层气资源的地质统计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帅龙[1](2021)在《雨旺煤层气区块三维地质建模与叠置含气系统产能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合应用地质建模、煤层气储层模拟理论和煤层气藏工程等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针对老厂煤层气勘探开发先导区雨旺区块开展数字化建模和多层合采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等研究工作。收集和整理了雨旺区块的分层数据、岩相数据断层数据、钻孔空间数据、物性测试数据。首先制定了突出目标煤储层(9#煤层、13#煤层、19#煤层)和以基础地质信息为基础的建模原则。确定了建模工作将采用的建模技术(主要包括断层建模与网格剖分技术、插值技术、模型粗化技术、属性模型约束技术以及属性建模技术);确定了建模工作的基本流程,即基础数据的整理—数据导入和层面的生成—建立断层模型—平面网格剖分—建立层面模型—建立层间体积模型—建立层序地层模型—剖分垂直网格—物性数据粗化—属性约束建模。运用地质建模软件petrel2009对雨旺区块进行了地层建模、断层建模、网格剖分、属性体建模、岩相数据粗化、物性数据粗化,最终建立了雨旺区块的基础地质模型、空间模型和属性模型。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提取16#、18#、19#煤层的模型信息利用数值模拟软件COMET3,选取典型参数排采井LC-C2井进行储层模拟研究。模拟计算结果表明,LC-C2井1500d总产气量101284.6m3,平均日产气量67.5m3/d。18#煤层产气量在双层排采、三层排采阶段产气量均占据主导地位,为该气井的主力产层。随着朗格缪尔体积的增加,本煤层产气量逐渐减小。随着含气量、渗透率、朗格缪尔压力、储层压力的增加,本煤层产气量逐渐上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了各个参数对产能的影响程度,压裂渗透率对合采井产能影响最为明显,朗格缪尔体积对合采井产能影响最微弱。150m为本区块煤层气井间距的最优方案,菱形井网加中心井为本区块煤层气开发井网布局的最优方案。论文包含文字3.7万字,图54幅,表37个。

魏晋诚[2](2021)在《煤层气、页岩气共采资源丰度有利区段评价优选》文中研究指明煤系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非常规天然气能源,将其储集层视为整体进行组合气藏的综合勘探开发可以大幅降低开采成本,提升资源量。作为前期勘查、规模开发的重要基础工作,有利区段的评价优选效果与煤系气采收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早期已针对研究区煤系气叠置成藏规律开展了初步研究,综合表明区内适合以煤层气为主体进行煤层气、页岩气的综合共探合采开发。论文遵循“由面到点,以点及线”的研究思路,建立基于不确定性多属性决策理论与有序样品最优分割法的煤层气-页岩气共采资源丰度有利区段评价优选模型。通过深入分析区内成藏地质特征,研究认为气源条件、储层物性和保存条件是影响煤层气资源潜力的三大关键要素,而生烃潜力、保存条件及开发条件是表征页岩气赋存产出的三大主控因素,从而构建了煤层气-页岩气共采有利区块评价多层次指标体系。组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了改进主客观权重。根据区域实际地质背景,分别采用分段线性函数和定性评价给出定量、定性指标隶属度。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GIS栅格叠加功能实现了煤层气-页岩气共采平面有利区块评价,并使用Global Moran’s I指数测度了全区综合评价值空间分布相关性,创建标准差椭圆探究了评价值的空间分布方向。最后,通过生成泰森多边形客观确定了垂向有利层段优选研究的目标井位。综合储层物性、流体属性以及可改造性三方面特征,选取了煤储层层间干扰判别指标,基于有序样品最优分割法对研究井位钻遇煤层进行了初步组合判识。在此基础上,依据层序地层特征划分了煤层气-页岩气垂向合采储层组合。为便于对合采储层进行优选,需要将多层段组合等效合并处理,提出截断正态分布区间数以刻画物性要素合并后的不确定性特征。据此,引入蒙特卡洛理论,进一步结合TOPSIS模型给出概率表征意义下的煤层气-页岩气共生源储合采组合优选次序。论文有图19幅,表10个,参考文献135篇。

鞠玮,姜波,秦勇,吴财芳,李明,徐浩然,王胜宇[3](2020)在《多煤层条件下现今地应力特征与煤层气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煤层气资源较为丰富,滇东地区是我国长江以南着名的煤层气产区,其内雨旺区块二叠系煤层气资源丰富,具有可观的开发前景。现今地应力状态是影响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地质因素,对有效开发煤层气资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但目前对雨旺区块现今地应力的研究仅限于利用注入/压降测试数据开展的地应力大小统计学分析,没有揭示出多煤层发育区不同类型岩石内地应力分布的差异性。本次研究中,首先通过对成像测井资料的解译,揭示钻井诱导缝和钻孔崩落的发育特征,并基于其与地应力的关系确定雨旺区块现今地应力方向;然后再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在注入/压降实测地应力数据约束下,基于Anderson修正模型预测雨旺区块二叠系煤层现今地应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滇东雨旺区块现今地应力方向整体呈现为近N—S的优势方位;煤层现今地应力大小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水平最大主应力(SHmax)、水平最小主应力(Shmin)和垂向主应力(Sv)大小总体上遵循SHmax≥Sv>Shmin的关系,水平应力起主导作用,表现为走滑型应力机制。在现今地应力场的控制下,雨旺区块内煤储层渗透性随有效地应力的增大而变差,煤层内走向为330°~150°的割理对煤层气开发贡献更大。走滑型应力机制会造成煤层压裂改造后形成的压裂缝沿垂向扩展。另外,雨旺区块煤层内水平应力差相对较小,一般在6 MPa左右,据此推测可在煤层内形成复杂压裂缝系统。本次研究量化分析了雨旺区块现今地应力状态,其结果可以为滇东雨旺区块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有益的现今地应力成果参考。

李镇坊[4](2019)在《叠置含气系统储层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文中提出多层叠置独立含气系统是煤层气的一种重要储层形态,也是煤层气开发中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煤层气工程复杂庞大,多层合采过程中独立含气系统内储层的变化是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储层参数随排采进程动态变化且受到层内、层间干扰的影响,数值模拟一直是开展研究的一种主要手段。而作为数值模拟工作的基础和难点,尤其对于叠置含气系统煤储层来说,开展储层三维地质建模,对储层形态和储层参数空间分布、排采过程中储层的动态变化进行可视化展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围绕多层叠置含气系统,以其储层三维建模与可视化为研究目标,选取云南省东部老厂矿区四勘区的煤储层为研究对象,依据该区层序地层格架、岩相、含气系统划分,采集主采煤层的空间和产气参数数据,通过空间插值方法,获得全区储层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钻孔和储层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和属性数据模型,结合WPF三维建模理论,借助Visual Studio2016开发平台,使用C#和XAML语言,建立了多层叠置地质体的三维可视化系统,为叠置含气系统储层数值模拟提供了可视化平台,也为分析多层合采层间作用奠定了基础,具体工作有:1)分析了钻孔和储层空间特征,提取叠置含气系统储层的主要数据信息,采用普通克里金法对原始点状数据进行插值,以获得研究区的数据,根据钻孔数据及插值获得的储层空间和属性数据,建立了钻孔和储层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和属性数据模型。2)根据叠置含气系统的多层次、多属性特征,基于Surfer明码网格文件的数据组织形式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具备管理多储层、多属性数据能力的ASCII码数据文件组织形式。3)基于三维建模理论和WPF绘图原理,结合研究对象的几何特征,构建了三维地质模型的基元:三角形模型、针体模型和圆柱体模型,并据此实现了对基于三角形的储层三维表面模型、基于针体的储层实体模型和基于圆柱体的钻孔模型的三维可视化,同时在添加了用户和数据交互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储层属性模型查询与可视化。

方传棣[5](2019)在《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区域之一,同时还是我国矿产资源供给区域之一。1949年以来,资源供应保障一直是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主基调,矿业产值及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然而,该区域长期过量的矿产开发导致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如何在环境约束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议题。现阶段,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已明确。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大国担当,而且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此,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下,如何建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何促进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呈现何种趋势;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效应等,是需要展开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关于资源-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定量分析的文献较为丰富,主要通过“耦合”模型对其进行模拟与评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梳理和总结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的现状特征,应用VAR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相互作用程度,深入理解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耦合关系。第二,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应用加权TOPSIS法评价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探索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的耦合关系。第三,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情景分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并进行分地区的协调水平及发展趋势分析与讨论。第四,通过空间计量模型估算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并探索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大,而矿产资源开发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10个冲击期内矿产资源开发平均解释了经济发展5.98%的预测方差,经济发展解释了矿产资源开发79.05%的预测方差。表明近年来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逐步由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第二,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环境影响仍需高度重视,同时不同类型的环境影响具有差异性。计算得出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值为0.36,评价等级为较差。其中,上海市的评价值为1.00,评价等级为良好;安徽省的评价值为0.47,评价等级为一般;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评价值分别为0.39、0.35、0.37、0.24、0.38、0.35,评价等级为较差;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评价值分别为0.15、0.15、0.11,评价等级为极差。第三,“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保护”情景下,与经济优先情景相比2016年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与之相似,2017年高出0.02,约高3.38%;预测到2025年较2018年增长0.04,涨幅6.34%,年均涨幅0.93%,较2025年经济优先情景高出0.06,约高9.82%。第四,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得出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收益水平和集约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别上升0.112%、0.149%、0.022%,产量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下降0.113%。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优化空间结构,减少布局性风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严格实行限采区限采制度,高污染和保护性矿种限量开采;推进矿山清洁化、集约化发展,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陈磊[6](2019)在《煤中镓元素的赋存特征与富集机理 ——以青海木里和新疆准东煤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传统稀有金属矿床的枯竭,煤系伴生金属矿床已备受重视。西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接续区,煤中伴生元素的研究也被受到关注,但煤中有益金属矿产的分布规律与富集机理还不清楚?针对上述科学问题,论文以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偏光显微镜、XRD、XRF、ICP-MS和SEM-EDX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青海木里和新疆准东煤田为研究对象,聚焦矿区煤中镓元素的赋存特征与富集机理,通过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明确了青海木里、新疆准东煤田煤中镓元素的分布赋存特征。发现木里煤田东部煤中Ga含量高于中部和西部,在柴达尔和曲古沟煤矿富集,而准东煤田东北部和西南部煤中Ga含量较高;煤中Ga元素主要存在于硅铝酸盐矿物中(主要是高岭石),并与有机质具有一定的亲和性。(2)揭示了赋煤区煤中有益元素Ga的富集特征并划分出成矿有利区。发现异常分布区主要在新疆准东煤田,准东煤田煤中Ga平均含量达到边界品位(30μg/g),煤中Ge平均含量接近边界品位(20μg/g)。青海的木里煤田部分矿区有Ga异常,但主要富集在煤层顶、底板及夹矸中。(3)揭示了研究区煤中有益元素镓的富集机理,建立了煤镓共伴生的成矿过程。煤中Ga的富集主要受控于陆源区母岩性质、成煤植物、泥炭沼泽水介质条件、古气候条件和物源运移形式。微量元素Ga的迁移富集受控于主量元素Al,富Al的中酸性火山岩风化后产生正电性Al(OH)3胶体,被水流带到泥炭沼泽中与负电性胶体Si O2与腐殖酸发生聚沉,产生煤中Ga的富集。研究成果为西部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

刘靓倩[7](2019)在《滇东黔西地区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煤层气是我国能源发展和消费革命的重要载体。滇东黔西煤层气资源量丰富,是继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之后又一有利开发区。该地区煤层气藏具有煤层多且厚度薄、渗透率低、地应力高等特点,需要采用多层合采技术。但是在开发过程中由于不同煤层和砂岩层之间存在层间窜流,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很难准确预测,因此本文围绕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开展了以下研究:(1)基于实验室自主研制的多煤层组合开发物理模拟实验装置,提出了一套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实验流程,选取滇东黔西地区煤样,开展了滇东黔西地区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实验,研究了轴压、围压、孔隙压力、水平有效应力、层间孔隙压差、夹层砂岩渗透率等因素对层间窜流量的影响规律。(2)利用量纲分析法将层间窜流的多个影响因素简化为5个无量纲量,并结合实验结果,建立了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并依据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实验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的经验公式,其能够预测不同轴压、水平有效应力、层间孔隙压力以及夹层渗透率下的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量。

王欣[8](2018)在《澳大利亚D区煤层气储层地质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层气D区块位于澳大利亚S盆地,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D区块煤层气主要发育在Wallon亚群,该地层内发育2套煤层组:J煤层组和T煤层组,从上到下可进一步细分出K、M、W、A、UT、C六套煤层。随着D区块煤层气的大规模开采,为了有效动用煤层气可采储量,提高经济开发效益,有必要针对D区块储层特征开展细致分析研究。本文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和室内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调研和前人研究成果,以D区块煤层气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煤层划分与对比,测井曲线标准化,储层物性参数分析以及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建立等方面工作。首先建立煤层气地层等时地层格架,基于大煤层划分结果,进一步细分煤层组和单煤层,明确各煤层的厚度与空间接触关系。接着对测井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标准化,随后结合岩心室内分析化验资料,分析煤层的含气量、渗透率、灰分-湿度等参数的影响因素,厘清煤层含气量与煤层埋深、灰分-湿度与岩芯密度、测井密度与岩芯密度,煤层渗透率与埋藏深度等参数的表征关系,确定出煤层的测井密度截取值2.03g/cm3。最后通过整理上述工作成果,建立了D区块煤层气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测井分层结果和地震解释分辨率下的层位趋势面,建立了构造-层面模型;利用煤储层物性参数分析的结果建立属性模型,包括密度模型、含气量模型、灰分模型、湿度模型、渗透率模型等;最后利用体积法计算了目的层地质储量。本文研究结果既能为D区块煤层气的开发提供合理的地质依据,还能为地质条件类似的工区提供有益借鉴,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意义。

王金[9](2018)在《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和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综合煤层气赋存特点、产出机理及前人研究成果,形成了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综合评价方法,即原地资源丰度评价、流体可动性评价和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结合研究区多/薄煤层的特点,进一步升华为多煤层储集地质条件评价方法。研究表明:恩洪和老厂区块单层和主力煤层累积原地资源丰度均较低,多煤层(厚度大于0.5m的煤层)累积资源丰度高。流体可动性评价表明,恩洪区块与老厂区块相比,吸附时间短,渗透率高,煤层气的扩散和渗流速度快;吸附时间与煤体结构关系不明显,单煤层渗透率受到煤体结构的影响,两区块间渗透率差异是由地应力强度差异造成的。采用蒙特卡洛方法预测理论采收率,结果表明,恩洪区块煤层气理论采收率的平均值为69%,基于该值与资源丰度乘积得到的理论可采资源丰度和考虑煤体结构调整后的理论可采资源丰度结果均表明,恩洪区块多煤层累积理论可采资源丰度很高,在井控面积300m×350m条件下,EH-C6井多煤层合采EUR是主力煤层合采EUR的四倍,产能预测结果显示恩洪区块单井仅合采主力煤层产能较低,合采厚度大于0.5m的煤层可提高单井产能。渗透率是影响单井产能的另一因素,渗透率越大,产能越高。

姜杉钰[10](2018)在《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开发工程条件和开发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滇东黔西恩洪和老厂区块的地质和工程资料,对煤储层的压裂条件和压裂缝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煤层气井的产水条件,提出煤层气开发对策。研究表明:与华北地区相比,研究区煤储层的抗压/抗拉强度和杨氏模量均较高,泊松比较低,煤储层与顶底板岩石的力学性质差异也相对较小。煤体结构垂向上无明显规律,平面上褶皱核部和断裂带煤体结构较为复杂。研究区整体的应力强度略低于沁水盆地南部,恩洪区块煤储层由走滑应力场(σH>σv>σh)转换到正常应力场(σv>σH>σh),老厂区块煤储层则整体处于走滑应力场(σH>σv>σh)中。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结果显示,在A模型下,恩洪区块正常应力场和走滑应力场中的压裂缝分别在天然裂缝倾角超过75°和60°时容易沿天然裂缝发育,老厂区块走滑应力场中易形成缝网的天然裂缝的倾角要超过65°;在B模型中,恩洪和老厂区块压裂缝均不易沿天然裂缝发育;在C模型中,恩洪区块正常应力场和走滑应力场中的压裂缝分别在天然裂缝方位角超过70°和75°时容易沿天然裂缝发育,老厂区块对应的角度为75°。恩洪和老厂区块分别在层间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小于2MPa和1MPa时压裂缝倾向于穿透煤层/顶底板界面,反之则易形成T型或工型缝。恩洪区块煤系含水性弱,高产水风险低;老厂区块龙潭组下段和下伏地层含水性较强,具有高产水的风险。分段压裂适用于研究区多/薄煤层和弱含水的特点,建议采用压裂酸化一体化增透技术提高压裂效果,多煤层合采可考虑可基于组合渐次优化的思路进行。

二、老厂矿区煤层气资源的地质统计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厂矿区煤层气资源的地质统计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雨旺煤层气区块三维地质建模与叠置含气系统产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工作量
2 建模原则的制定
    2.1 研究区概况
    2.2 建模思路及原则
    2.3 模型信息
    2.4 建模技术和工作流程
    2.5 小结
3 雨旺区块三维地质建模
    3.1 基础数据整理
    3.2 数据导入和层面的生成
    3.3 建模过程及结果讨论
    3.4 小结
4 合层排采产能分析及预测
    4.1 LC-C2井合采产能预测分析
    4.2 合层排采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4.3 井网优化与产能预测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煤层气、页岩气共采资源丰度有利区段评价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组织架构
2 研究区概况和煤层气、页岩气成藏主控因素及精细化描述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 煤层气、页岩气生气潜力主控地质因素
    2.3 协同克里金插值生成精细粒度评价单元
    2.4 本章小结
3 煤层气、页岩气共采平面有利区块评价
    3.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3.2 主客观组合优化权重
    3.3 共采平面有利区块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3.4 共采垂向有利层段优选研究目标井位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煤层气、页岩气共采垂向组合层段判识
    4.1 有序样品最优分割法
    4.2 相似性度量指标
    4.3 基于最优分割法的煤层气产层组合判识
    4.4 依据层序地层特征划分垂向合采储层组合
    4.5 本章小结
5 煤层气、页岩气垂向有利合采层段优选
    5.1 截断正态分布区间数指标
    5.2 区间数随机模拟思想改进TOPSIS
    5.3 融入改进区间数TOPSIS的垂向有利合采层段优选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多煤层条件下现今地应力特征与煤层气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地应力机制
    2.2 现今地应力方向确定方法
    2.3 现今地应力测井估算方法
3 雨旺区块现今地应力场特征
    3.1 现今地应力方向特征
    3.2 现今地应力剖面与煤层地应力特征
4 现今地应力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
    4.1 地应力对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
    4.2 地应力对割理的影响
    4.3 地应力对煤储层压裂的影响
5 结论

(4)叠置含气系统储层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WPF建模原理
    2.1 界面设计
    2.2 定义视口
    2.3 定义摄像机
    2.4 定义灯光
    2.5 着色和法线计算
    2.6 变换
    2.7 本章小结
3 数据模型与数据处理
    3.1 数据模型
    3.2 输入与输出
    3.3 数据匹配
    3.4 本章小结
4 三维模型可视化
    4.1 坐标轴设定
    4.2 图形要素可视化
    4.3 模型操作
    4.4 本章小结
5 叠置含气系统储层三维建模实例
    5.1 研究区概况
    5.2 三维模型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5.3 钻孔显示
    5.4 三维表面模型显示
    5.5 3D储层模型显示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2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3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4 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工作量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与定量分析方法
    2.1 概念界定
        2.1.1 耦合
        2.1.2 协调和协调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矿产资源经济理论
        2.2.2 环境经济与环境影响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定量分析方法
        2.3.1 向量自回归分析方法
        2.3.2 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
        2.3.3 空间自回归与空间误差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3.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与矿业发展
        3.1.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3.1.2 长江经济带矿业发展特征
    3.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分析
        3.2.1 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3 向量自回归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4.1 长江经济带环境现状与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1.1 长江经济带总体环境现状
        4.1.2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识别
    4.3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分析
        4.3.1 空间占用影响
        4.3.2 污染排放影响
        4.3.3 土壤环境影响
        4.3.4 地质环境影响
        4.3.5 综合环境影响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保护战略下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研究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5.1.1 耦合协调度测算
        5.1.2 耦合协调度预测
    5.2 情景设置
    5.3 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
        5.3.1 指标体系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 耦合协调度分析
        5.4.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5.4.2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5.5 耦合协调度预测及情景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6.1 空间相关性分析
        6.1.1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1.3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6.2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2.1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3 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7.1 优化空间结构
    7.2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7.3 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
    7.4 严格实行限采制度
    7.5 推进矿山清洁化和集约化发展
    7.6 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汇总表
附录2 长江经济带矿区与禁止开发区重叠情况汇总表
附录3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经济指标数据
附录4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环境指标数据
附录5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指标数据

(6)煤中镓元素的赋存特征与富集机理 ——以青海木里和新疆准东煤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煤中有益元素的研究现状
        1.2.1 煤中有益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
        1.2.2 煤中有益元素的赋存特征
        1.2.3 煤中有益元素的富集机理
        1.2.4 西北地区煤中有益元素的研究现状及前人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2 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位置交通
        2.1.2 西北赋煤区地理情况
    2.2 区域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2.2.1 区域构造构造特征
        2.2.2 区域构造演化
    2.3 岩浆活动
    2.4 含煤地层及煤质特征
        2.4.1 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
        2.4.2 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
        2.4.3 煤质、煤类特征
        2.4.4 聚煤规律
    2.5 研究区域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海木里煤田煤中镓元素的分布赋存
    3.1 木里煤田地质背景
    3.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3 煤样的基本性质
    3.4 GA元素丰度及富集情况
    3.5 煤中GA的分布规律
        3.5.1 平面分布
        3.5.2 纵向分布
    3.6 GA元素的赋存状态
        3.6.1 煤中Ga元素的亲和性
        3.6.2 煤灰中Ga的富集特征
        3.6.3 Ga与有机显微组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准东煤田煤中镓元素的分布赋存
    4.1 准东煤田地质背景
    4.2 样品采集与测试
    4.3 GA元素丰度及富集情况
    4.4 煤中GA元素的分布规律
        4.4.1 矿区平面分布
        4.4.2 纵向分布
    4.5 GA元素的赋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北赋煤区煤中镓元素的富集特征与开发有利区
    5.1 煤中镓(GA)和锗(GE)背景丰度
        5.1.1 煤中镓的背景丰度
        5.1.2 煤中锗的背景丰度
    5.2 西北赋煤区煤中镓(GA)和锗(GE)分布特征
        5.2.1 总体分布特征
        5.2.2 中侏罗统煤中锗镓的区域分布
        5.2.3 中侏罗统煤中镓锗的层域分布
    5.3 西北赋煤区煤中镓(GA)异常点分布特征
    5.4 新疆准东煤田煤中镓成矿有利区
        5.4.1 成矿区有利区位置
        5.4.2 煤中金属元素异常分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中有益元素的富集机理
    6.1 青海木里煤田煤中镓的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6.1.1 物源区母岩性质
        6.1.2 沉积环境
        6.1.3 构造、岩浆热液作用
    6.2 新疆准东煤田煤中GA富集的主控因素分析
        6.2.1 沉积物质来源
        6.2.2 古地理环境
        6.2.3 构造运动
    6.3 西北赋煤区煤中GA的富集机理
        6.3.1 沉积地球化学条件
        6.3.2 煤化作用过程中的地球化学条件
        6.3.3 水文地球化学条件
        6.3.4 构造地质条件
    6.4 煤镓共伴生的成矿阶段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滇东黔西地区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规油气藏合采研究现状
        1.2.2 多煤层气藏合采研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内容
        1.3.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2 本文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储层特征
    2.1 应力特征
    2.2 储层压力特征
    2.3 储层渗透率特征
    2.4 夹层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规律实验研究
    3.1 多煤层组合开发物理模拟实验装置
        3.1.1 实验装置介绍
        3.1.2 实验参数的确定
    3.2 单煤层渗透率实验研究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原理
        3.2.3 实验方案
        3.2.4 实验结果
    3.3 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实验研究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原理
        3.3.3 实验步骤
        3.3.4 实验参数取值
        3.3.5 实验方案
        3.3.6 实验规律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工程模型研究
    4.1 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半经验半理论模型研究
        4.1.1 研究方法
        4.1.2 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半经验半理论模型
        4.1.3 误差分析
    4.2 多煤层气藏合采经验公式研究
        4.2.1 研究方法
        4.2.2 多煤层气藏合采经验公式
        4.2.3 误差分析
    4.3 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半经验半理论模型与经验公式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澳大利亚D区煤层气储层地质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煤层气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层气国外研究现状
        1.2.2 煤层气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地质概况
    2.2 构造特征
    2.3 勘探简史
第三章 煤层划分与对比
    3.1 煤层划分和对比原则
    3.2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3.2.1 煤层对比标志层
        3.2.2 煤层大层组划分对比
        3.2.3 小层组划分与对比
        3.2.4 单煤层划分与对比
第四章 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4.1 测井资料收集
    4.2 测井解释预处理
    4.3 测井曲线标准化
        4.3.1 GR曲线标准化
        4.3.2 DEN曲线标准化
    4.4 岩相精细解释
        4.4.1 岩相解释法
        4.4.2 岩芯密度的截取值法
    4.5 煤层厚度解释结论
第五章 煤层气储层物性参数分析
    5.1 样品深度校正和煤数据分析
        5.1.1 样品深度校正
        5.1.2 煤数据分析
    5.2 煤层气储层物性参数分析
        5.2.1 含气量分析
        5.2.2 煤层灰分分析
        5.2.3 煤层湿度分析
        5.2.4 煤层密度分析
        5.2.5 煤层渗透率分析
        5.2.6 煤层兰氏压力与兰氏体积分析
第六章 煤层气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6.1 地质建模的概念
    6.2 煤层气储层地质建模流程
    6.3 模型数据
    6.4 模型网格设计
    6.5 构造模型
        6.5.1 层面模型
        6.5.2 小层模型
    6.6 属性模型
        6.6.1 煤相模型
        6.6.2 密度模型
        6.6.3 灰分、湿度模型
        6.6.4 埋深模型
        6.6.5 渗透率模型
        6.6.6 含气量模型
        6.6.7 兰氏压力和兰氏体积模型
    6.7 模型检验
    6.8 地质储量计算
        6.8.1 常规的储量计算方法
        6.8.2 D区气田储量计算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和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和自然概况
    2.2 含煤盆地形成与演化
    2.3 区域构造特征
    2.4 煤系地层特征
    2.5 水文地质特征
第3章 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综合评价方法
    3.1 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3.1.1 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
        3.1.2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煤层气地质问题
    3.2 煤层气产能影响因素
    3.3 煤层气产出机理和关键问题
        3.3.1 解吸过程和关键问题
        3.3.2 扩散过程和关键问题
        3.3.3 渗流过程和关键问题
    3.4 多煤层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综合评价方法
        3.4.1 多煤层煤层气原地资源丰度估算方法
        3.4.2 多煤层煤层气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方法
        3.4.3 煤储层流体可动性评价方法
第4章 多煤层煤层气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4.1 煤层厚度特征
        4.1.1 煤层厚度特征
        4.1.2 主力煤层厚度平面分布规律
    4.2 含气性特征分析
        4.2.1 煤层含气量特征
        4.2.2 煤层含气量影响因素分析
        4.2.3 气体成分特征
        4.2.4 主力煤层含气量平面分布规律
    4.3 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4.3.1 主力煤层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4.3.2 多煤层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第5章 煤储层流体可动性评价
    5.1 煤体结构测井解释
    5.2 吸附时间评价
        5.2.1 吸附时间分布特征
        5.2.2 吸附时间影响因素
    5.3 渗透率评价
        5.3.1 渗透率分布特征
        5.3.2 渗透率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恩洪区块理论可采资源丰度和单井产能预测
    6.1 理论采收率预测Monte-Carlo方法
        6.1.1 理论采收率估算数学模型
        6.1.2 蒙特卡罗模拟原理
        6.1.3 模拟参数取值
        6.1.4 理论采收率预测结果
    6.2 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2.1 主力煤层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2.2 多煤层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2.3 考虑煤体结构调整后的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3 单井EUR和产能预测
        6.3.1 单井EUR预测
        6.3.2 单井产能预测
    6.4 未来研究展望
第7章 成果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10)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开发工程条件和开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煤储层压裂条件研究现状
        1.3.2 煤层气井产水条件研究现状
        1.3.3 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开发对策研究现状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和成果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煤系地层和沉积特征
    2.4 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
第3章 煤储层压裂条件分析
    3.1 煤岩力学性质及其对压裂的影响
        3.1.1 煤岩力学性质特征
        3.1.2 煤岩力学性质影响因素
        3.1.3 煤岩力学性质对压裂的影响
    3.2 煤岩/顶底板力学性质差异及其对压裂的影响
        3.2.1 煤岩/顶底板力学性质差异
        3.2.2 力学性质差异对压裂的影响
    3.3 煤体结构及其对压裂的影响
        3.3.1 煤体结构分布规律
        3.3.2 煤体结构对压裂的影响
    3.4 地应力条件分析
        3.4.1 区域地应力背景
        3.4.2 研究区地应力测试和计算结果
        3.4.3 地应力特征及变化规律
        3.4.4 地应力条件对压裂的影响
第4章 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
    4.1 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模型建立和预测方法
        4.1.1 煤层中压裂缝预测模型建立
        4.1.2 煤层/顶底板界面水力压裂缝预测模型建立
        4.1.3 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方法
    4.2 恩洪区块压裂缝预测结果分析
        4.2.1 压裂缝在煤层中发育规律预测
        4.2.2 煤层/顶底板界面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
    4.3 老厂区块压裂缝预测结果分析
        4.3.1 压裂缝在煤层中发育规律预测
        4.3.2 煤层/顶底板界面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
第5章 煤层气井产水条件和开发对策
    5.1 排采井产水量分析
    5.2 煤系地层供水能力和产水条件
        5.2.1 煤储层含水性分析
        5.2.2 煤系地层含水性分析
        5.2.3 煤层气井产水条件分析
    5.3 多煤层合采策略和压裂方式探讨
        5.3.1 多煤层合采策略
        5.3.2 美国多薄煤层区压裂方式
        5.3.3 研究区压裂方式优选
    5.4 压裂效果评价和技术建议
        5.4.1 低渗透煤储层压裂效果评价
        5.4.2 压裂-酸化一体化技术建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老厂矿区煤层气资源的地质统计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雨旺煤层气区块三维地质建模与叠置含气系统产能预测[D]. 冯帅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煤层气、页岩气共采资源丰度有利区段评价优选[D]. 魏晋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多煤层条件下现今地应力特征与煤层气开发[J]. 鞠玮,姜波,秦勇,吴财芳,李明,徐浩然,王胜宇. 煤炭学报, 2020(10)
  • [4]叠置含气系统储层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D]. 李镇坊.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5]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方传棣.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6]煤中镓元素的赋存特征与富集机理 ——以青海木里和新疆准东煤田为例[D]. 陈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7]滇东黔西地区多煤层气藏合采层间窜流实验研究[D]. 刘靓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澳大利亚D区煤层气储层地质模型研究[D]. 王欣. 西安石油大学, 2018(08)
  • [9]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和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研究[D]. 王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开发工程条件和开发对策研究[D]. 姜杉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标签:;  ;  ;  ;  ;  

老厂矿区煤层气资源地统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