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民间故事创作特点比较

中俄民间故事创作特点比较

一、汉俄民间故事创作特点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宗容[1](2021)在《列夫·托尔斯泰《民间故事集》创作研究:风格与主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峪竹[2](2021)在《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文中指出苏联科学院院士、20世纪俄罗斯汉学的带头人阿列克谢耶夫(1881-1951)曾于1907年、1909年、1912年、1926年赴中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区,期间广泛收集中国传统木版民俗画,形成当今国内外学术界闻名的俄藏中国民俗画。2015年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该馆藏有近千幅阿列克谢耶夫在中国收集的中国民俗画,包括门神画、财神画、佛像、道教神像画、护符、纸马等,遂设立阿列克谢耶夫中国民俗画特藏。中国民俗画是阿列克谢耶夫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宗教的重要素材,作为俄罗斯汉学史上第一位对中国民俗画片进行系统研究的汉学家,他从学术生涯伊始就致力于中国民俗文化推广和普及。中国民俗画片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民间信仰和文化习俗的重要媒介,是沟通近代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一座桥梁。中国民俗画片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才华与智慧。现收藏于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的这批中国民俗画片,以图画的形式具象地反映出中国各地的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丧葬礼俗、民间信仰、民间谚语等各类民俗事象,是中国民间俗文化的百科全书,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研究从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入手分析该特藏对于中俄文化交流的意义;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透视这批民俗画片所反映的生活在封建纲常、礼制、教条之下的旧中国中下层民众精神上的狂欢化世界,解读民俗画片中的民间精神“狂欢”意蕴。通过挖掘俄罗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认识揭示民俗画片在中俄两个民族交往中的文化价值。

陈思宁[3](2021)在《同源民间故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中韩同源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文中认为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将同源民间故事作为教学载体,不仅能够激发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能将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播出去。本篇论文以同源民间故事为研究对象,对同源民间故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探讨了基于同源民间故事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并通过对同源民间故事的分析,总结出同源民间故事的概念、成因和特征。同时,从中韩同源民间故事入手,研究基于此类故事的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的开展,主要包括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分析和课堂实施过程。在此基础上,以中韩同源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进行具体的教案设计,并开展了教学实践。此外,借助调查问卷,明确同源民间故事教学存在的不足。从同源民间故事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课后实践三方面研究得出同源民间故事存在的欠缺。根据以上情况,针对同源民间故事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明确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基于同源民间故事对韩汉语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同源民间故事的概念、成因、特征。第三部分基于中韩同源民间故事,进行高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设计,分析了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故事文本以及课堂实施过程等内容。第四部分以同源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进行了两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五部分根据课堂教学和课后调查获得的教学反馈,分析同源民间故事应用于对外汉语综合课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实施建议。论文在最后分别对各个章节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并反思了写作的不足之处。

李梦涵[4](2021)在《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建国初期到今天,我国一直都很重视国际关系的发展;俄罗斯作为中国北疆接壤的国家,两国交往成为必然。国家的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增文化底蕴与魅力,国家在增强硬实力时,软实力的发展也紧随其后。自汉语教学要走向国际化和中华文化要传播的理念形成后,相关学者则更密切关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国际性的体现则表现在对外国的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俄罗斯正处于一带一路沿线内,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与俄罗斯相关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笔者有兴趣探究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硕论文研究现状和论文撰写情况,该研究较符合受新冠疫情影响不能实习不能调研的现状,本研究更具写实性。通过对文献的再研究能够直观看出目前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硕学位论文研究进展、特点和不足,对今后汉硕学位论文撰写、研究等具有一定价值。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中国知网中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展开整理并统计样本论文情况、归纳总结出样本论文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改进建议。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引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对2010年~2020年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分别从论文内容、论文类型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第二部分根据第一章的统计分析结果,笔者从论文内容、论文类型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总结其特点。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将样本论文中存在问题从论文内容、论文类型、研究方法三方面整理归纳。第四部分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改进建议。第五部分结合本文整体研究情况得出对今后汉硕论文撰写的一些启示。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总结全文、反思论文不足,并展望今后研究方向和想法。通过对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梳理,我们发现,论文研究内容涵盖面逐年扩宽,论文表述和研究方法运用整体上逐年规范,但是论文整体反映出文化传播力度不够、部分论文不够规范等问题。该篇论文从国别角度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梳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汉语国际教育在俄罗斯的汉语教学发展情况;同样也能反映出以俄罗斯为研究对象的汉硕学位论文撰写情况;该篇论文研究价值不仅仅在于对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硕论文现状的真实反馈,也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日后汉硕论文撰写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金美玉[5](2021)在《俄罗斯戏剧汉译中的文化适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戏剧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但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不同,戏剧翻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受到学者的冷落。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兼具文学性与可表演性,因而戏剧翻译研究更加复杂,国内外翻译学界至今并未形成相对成熟的戏剧翻译体系。国内外学者长期对于文学性与可表演性孰轻孰重这一问题争论不休。戏剧的文学性与可表演性实际上并不对立,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关系,真正好的译者要将二者完美融合在同一部戏剧翻译作品中。翻译时如何再现戏剧的可表演性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本文就从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文化维度来研究。本文借用杨仕章教授提出的“文化素”概念、“文化适应”翻译策略以及“文化同化、文化淡化、文化转化、文化美化”四个子策略,从文化维度分析文化适应对于再现戏剧可表演性的作用。可表演性在戏剧翻译中的体现可以总结为三个要素:语言上口性、语言动作化、观众主体性,所以在处理文化素的翻译时,要将文化适应翻译策略与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本文的研究材料是俄罗斯戏剧的汉译本,其中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经典戏剧《大雷雨》以及《自家人好算账》臧仲伦先生的译本做了重点分析。臧先生倾向于以译文为向导进行再创造,将源语中的文学形象在自我观念中再创造,并运用本民族语言输出与原作内容及形式和谐统一的译文。臧先生虽在进行戏剧翻译时没有提出文化适应这一翻译策略,但臧先生的翻译实践可以体现出文化适应策略与可表演性的有机结合。论文由绪论、正文(共4章)、结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构成。第一章介绍了戏剧的双重属性:文学性和可表演性。文学性在翻译时的主要体现是语言的含蓄性、语言的诗性、人物个性化、语言修辞化,可表演性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口性、语言动作化以及观众主体性等方面。第二章引入文化适应翻译策略,论述文化适应对于实现戏剧可表演性的必要性。第三章探究了俄罗斯戏剧汉译中文化适应翻译四个子策略的应用,以及与可表演性要求的具体结合。第四章分析了俄罗斯戏剧汉译中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结语部分对以上章节做出总结,概括论文的主要观点,得出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价值,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王丹[6](2021)在《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创作中的民间文学元素》文中研究说明

孙金锦[7](2021)在《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的哲理性与民间文学因素探析》文中指出反农奴制是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一直被探讨的主题。除此之外,屠格涅夫在小说的人物形象、语言和叙事结构方面还运用了大量的民间文学因素,小说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哲理性思考以及对"回归自然"的提倡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文章从小说的民间性、人物形象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的哲理性三个方面对小说《木木》的哲理性与俄罗斯民间文学因素进行探析。

刘定慧[8](2020)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从学科发展到理论建设也都日臻完善。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现象更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语言接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普通话与方言接触着力较多,研究得也更为深入。而对汉语与外语之间相互接触的研究稍显薄弱,而就汉语与外语接触的研究而言,也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日语的接触研究,对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接触研究则关注不够。“五·四”时期开始,很多充满时代色彩的俄源词开始批量进入到汉语中,其所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汉语外源词的论着中,大多比较重视英源词和日源词的研究,而对俄源词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先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的俄源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本土化规律和动因以及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已有语言接触研究、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汉俄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俄源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进行了研究。本章以重要的中俄(苏)交往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将俄源词的引进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解体至今的新时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检索俄源词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CC语料库》中的最早出现时间,界定了现有俄源词出现在汉语中的大致时间范围,从而将其归并到本文所划定的相应历史时期对其引进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汉俄语言接触范围、接触方式和接触主体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对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汉俄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音节结构演变及汉俄音系匹配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俄源词语音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其进入汉语后发生了十分普遍的音节结构演变现象。本文发现,不仅俄语中独有的音节结构发生了演变,而且汉俄语言中共有的音节结构也发生了演变。据本文分析,增加音位和删减音位是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主要方式,并且呈现出以增加音位为主的特点。汉俄音系匹配则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发现,用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的现象在汉俄语言接触中十分普遍。并且本文还发现了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辅音的特殊情况。通过对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后,本文分析出了汉俄音系匹配的两种主要方式:相似匹配和条件匹配。结合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后,本文认为,汉俄语音差异是促使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词汇借用过程中的知觉映射、音系知觉原则等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因素则是促成汉俄音系出现多种匹配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主要对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利用汉俄两种语言的大型综合语料库对俄源词在汉俄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和表意方面的本土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方面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产生了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这些构词方式不仅为汉语带来了全新的构词语素、构词模式,还将特殊构词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等也同时带到了汉语中,从而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俄源词进入汉语在表意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通过音义相兼、词义变化、语用意义变化、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一系列适应汉语语言体系的变化,俄源词在实现表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填补汉语语义空缺、促使汉语语义系统重新调整方面影响了汉语。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源词进入汉语后词汇本土化的动因既有适应汉语语言环境的语言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等语言外部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本章结合几个大型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筛选出来的近1000个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状态进行了宏观界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俄源词在汉语中已经失去活力,只有少部分俄源词继续在汉语中维持活力。为了进一步考察俄源词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状态,本文从存有活力的俄源词中甄选出了被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俄源词作为考察样本,结合其在《人民日报》(2015-2019)中的使用情况,对其活力程度和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样本中的俄源词虽然都属于本文所界定的有活力状态,但是其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程度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使用频次、语义表达、语法功能、语用范围和语用领域等语言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均会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产生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对汉语中的俄源词演变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而且对汉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也有了更系统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非亲属语言之间词汇借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词汇借用现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常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艾克巴尔·吐尔洪[9](2020)在《新媒体时代民间故事中的儿童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教育和民间故事的话题历久弥新。“故事”是儿童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喜欢的一种形式。民间故事用简单的故事情节告诉人们善良战胜邪恶,诚实战胜虚伪,勤奋战胜懒惰的人生道理。通过胜利和失败、奖励和惩罚等奖罚原则,基本的对错概念在儿童的头脑中建立起来。教育性是民间故事的基本属性之一,不仅承担着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推进儿童综合素质与能力发展的重任。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民间故事的传播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还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如何应对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挑战,如何使民间故事的教育功发挥到极致,已经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包括以下四项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新媒体的概念,分析了新媒体比传统媒体的优势,概括了新媒体与儿童教育的关系,详细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民间故事的教育渠道与儿童心理健康中的意义;第二部分,本文重点研究了新媒体时代民间故事对儿童智慧开发、语言能力、审美能力、自信、想象力等能力的培养作用;第三部分,主要讨论新媒体时代民间故事对儿童爱国、责任担当、团结、勇敢等意识方面形成的作用。第四部分,探讨新媒体平台的儿童教育传播模式、新媒体民间故事产业化的文化教育基础,新媒体对优化家庭讲故事教育环境的作用等,并提出一些优化措施和方法。

林茜[10](2019)在《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文中研究表明民间故事作为集体创作的文明结晶与民俗文化的文学表象,能够标记出故事中人物群体的社会身份,传达出这一群体的文化讯息。俄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群像以傻瓜伊万、瓦西丽莎与芭芭雅嘎为代表,从身份、性格与立场这三个维度来看,这些人物都体现出以双重性为核心的形象特质,反映出本民族的思想意识渊源与宗教文化传统。引言介绍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现状与相关术语,阐释本文所运用的形态分析法、平行比较法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以及所结合的叙事学理论,并论述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第一章阐释傻瓜伊万及其他傻瓜形象。傻瓜伊万具有顽强韧劲、道德高度与平等意识的形象特质,与其他平民傻瓜、滑稽傻瓜与狡黠傻瓜一起发出来自社会底层平民的需求与呼声。傻瓜伊万及其他傻瓜形象体现了身份上的两重对立与动态转化: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傻瓜们的身份从受助者向施助者转变,人们对他们的舆论态度也发生着从鄙弃到敬畏的转变。傻瓜伊万形象反映的是俄国民间在现世观念之下的自由平等呼声与宗教理想之下的圣愚文化传统,进而指向的是来自底层平民的社会交融需求与英雄救世理想。第二章探究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形象。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的温良母性、机敏智性与隐忍谦逊的形象特质符合俄罗斯民族传统心智中的圣女形象。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形象体现了性格上的两相交叉:理想女性既是天上的圣母,又是民间的女人,还实现了圣母性与圣智性在女性身上的理想统一。在此基础上,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的母性救赎与灵性引导的形象功能体现出了象征连接的形象意义,拉近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瓦西丽莎形象反映的是俄国民间在现世观念之下的尘世圣母崇拜与宗教理想之下的智慧女神崇拜,进而指向的是来自底层平民的人道主义呼声与圣女救世理想。第三章考察芭芭雅嘎及其他巫灵形象。与西方传统巫婆形象有所不同,芭芭雅嘎及其他巫灵形象体现了立场上的两相对立:一方面,芭芭雅嘎身为仁慈的自然女神,是主人公的施助者与赠予者;另一方面,芭芭雅嘎身为嗜血的食人巫灵,又是主人公的对头,与不死的科谢伊构成互补互证的巫灵形象。芭芭雅嘎形象反映的是俄国民间在现世观念之下的自保统一呼声与宗教理想之下的灵魂引渡愿望,进而指向的是来自民间的巫灵崇拜与永生理想。第四章研究俄国民间故事中以三位人物为代表的三类形象双重性的三种构筑维度,并深入探究三类人物形象双重性的成因。双重性人物形象的背后传达出的是俄罗斯民族的现世观念与来生信仰,同时还展演了作为信仰实践形式的成年仪式。结语综述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类型化与非理性的特质。俄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既反映世界民俗文学的谱系归向,也体现俄罗斯民族心智与民族意识的特色组成。

二、汉俄民间故事创作特点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俄民间故事创作特点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
    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本研究依据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 阿列克谢耶夫及其对中国民俗画片的收集与研究
    一、阿列克谢耶夫与中国民俗画片
    二、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考察及民俗画片的收集
第二章 俄藏“阿列克谢耶夫中国民俗画片”考释
    一、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
    二、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的基本构成
第三章 从阿列克谢耶夫的收藏看中国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
    一、民俗画片的概念界定
    二、中国民俗画片的起源与发展
    三、中国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
第四章 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所反映的中国民俗
    一、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的岁时节令
    二、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的人生礼俗
    三、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所蕴含的民俗观念
第五章 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中的民间精神“狂欢”意蕴
    一、欲望的释放
    二、叛逆的表达
    三、生死的跨越
第六章 经由图像艺术展开的中俄文化交流
    一、17世纪以来俄罗斯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的过程
    二、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民俗画片的认知、研究与解读
    三、阿列克谢耶夫的文化观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基础材料
    二、专着
    三、文章
致谢

(3)同源民间故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中韩同源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我国民间故事比较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民间故事的相关研究
    1.3 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基于同源民间故事的对外汉语教学可行性分析
        1.4.1 符合当前汉语教学实际需要
        1.4.2 适应东北地区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情况
        1.4.3 符合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需求
第2章 同源民间故事的概述
    2.1 同源民间故事的概念
    2.2 同源民间故事的成因
        2.2.1 源于人类的文化传播活动
        2.2.2 源于人类相同的文化心理
    2.3 同源民间故事的特征
        2.3.1 具有同源性
        2.3.2 具有共通性
        2.3.3 具有民族性
第3章 基于中韩同源民间故事的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
    3.1 同源民间故事教学的总体设计
        3.1.1 教学目标的设计
        3.1.2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3.1.3 教学方法的选取
    3.2 同源民间故事教学分析
        3.2.1 故事文本的选取
        3.2.2 教学对象的分析
        3.2.3 教学工作的准备
    3.3 同源民间故事教学的实施过程
        3.3.1 课前教学准备
        3.3.2 课堂教学实施
        3.3.3 课后实践活动安排
第4章 同源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教学案例
    4.1 教学对象
    4.2 教学目标
    4.3 教学内容
    4.4 教学重点
    4.5 教学难点
    4.6 教学步骤
第5章 同源民间故事教学的反馈与建议
    5.1 同源民间故事教学情况调查
    5.2 同源民间故事教学存在的问题
        5.2.1 同源民间故事教学准备方面
        5.2.2 同源民间故事教学实施方面
        5.2.3 同源民间故事教学课后实践方面
    5.3 同源民间故事教学实施的建议
        5.3.1 积累同源民间故事素材
        5.3.2 增加同源民间故事课堂练习
        5.3.3 调整同源民间故事实践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对同源民间故事教学效果的调查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统计
    (一)论文内容统计
        1.整体论文内容统计
        2.同年论文内容统计
    (二)论文类型统计
        1.整体论文类型统计
        2.同年论文类型统计
    (三)论文研究方法统计
        1.整体论文研究方法统计
        2.同年论文研究方法统计
二、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硕学位论文特点分析
    (一)论文内容特点
        1.论文涵盖面逐年扩宽
        2.论文质量逐年提高
    (二)论文类型特点
        调研报告和专题研究论文偏多
    (三)研究方法特点
        1.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运用论文多,实践性体现明显
        2.具体研究方法运用逐年增多
        3.多数论文研究方法运用较科学
三、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硕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内容存在的问题
        1.文化传播力度不够
        2.文化传播内容单一
    (二)论文类型存在的问题
        1.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类论文偏少
        2.部分论文类型不规范
    (三)论文研究方法运用上存在的问题
        1.部分论文不论述研究方法
        2.部分论文研究方法运用不严谨
四、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硕学位论文相关问题的改进建议
    (一)论文内容相关问题的改进建议
        1.加强对文化传播的关注
        2.引导学生丰富文化传播论文选题
    (二)论文类型相关问题的改进建议
        1.加强对论文类型的规范力度
        2.引导学生选题要丰富论文类型
    (三)研究方法相关问题的改进建议
        1.加强对研究方法的重视
        2.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方法要严谨
五、汉硕学位论文撰写启示
    (一)前期做好论文撰写准备工作
    (二)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紧随时局变化创新研究内容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论文内容分类汇总表
附录 2 论文类型分类汇总表
附录 3 论文研究方法分类汇总表
附录 4 论文具体研究方法分类汇总表
致谢

(5)俄罗斯戏剧汉译中的文化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一章 戏剧的双重属性
    1 戏剧的文学性
        1.1 戏剧文学性的意义
        1.2 戏剧文学性的体现
    2 戏剧的可表演性
        2.1 戏剧可表演性的意义
        2.2 戏剧可表演性的体现
    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化适应与戏剧的可表演性
    1 文化翻译
        1.1 语言、文化与翻译间的关系
        1.2 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
    2 文化适应的概念及功能简介
        2.1 普遍意义上的跨文化适应
        2.2 作为翻译策略的文化适应
    3 文化适应对实现戏剧译本可表演性的作用
        3.1 归化策略处理戏剧中文化素的传统研究倾向
        3.2 文化适应策略处理戏剧中文化素的优越性
    4.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戏剧汉译中文化适应的具体表现
    1 俄罗斯戏剧汉译中俄语文化素的同化
        1.1 称谓语的同化
        1.2 称呼语的同化
    2 俄罗斯戏剧汉译中俄语文化素的淡化
    3 俄罗斯戏剧汉译中俄语文化素的转化
        3.1 数字形象转化
        3.2 动物形象转化
    4 俄罗斯戏剧汉译中俄语文化素的美化
        4.1 文化美化之美学适应
        4.2 文化美化之添加文化形象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戏剧汉译中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1 宗教影响
    2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影响
    3 民俗传统的影响
    4 宗法等级制度影响
    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7)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的哲理性与民间文学因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木木》的俄罗斯民间创作元素
二、哲理性:人物形象的三种存在
三、哲理性:回归自然
四、结 语

(8)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选题缘起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1.6.1 语言接触研究
        1.6.2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
        1.6.3 语言结构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
        1.6.4 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研究
第二章 不同历史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1 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1.1 “恰克图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1.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2 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2.1 “哈尔滨汉俄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2.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3 “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3.1 大批俄苏译着出版发行与汉俄语言接触
        2.3.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4 中苏友好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4.1 自上而下的“苏联热”与汉俄语言接触
        2.4.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3.1 俄源词音节结构类型演变及方式
        3.1.1 俄语A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2 俄语C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3 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方式
    3.2 汉俄音系匹配类型及方式
        3.2.1 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
        3.2.2 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
        3.2.3 特殊匹配
        3.2.4 汉俄音系匹配方式
    3.3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3.3.1 汉俄语音差异
        3.3.2 汉语母语者的认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4.1 俄源词结构演变类型
        4.1.1 音译语素组合构词
        4.1.2 汉俄混合式构词
        4.1.3 借俄重组式构词
        4.1.4 喻义仿造式构词
        4.1.5 汉语简缩式构词
    4.2 不同结构类型在汉语中的竞争
        4.2.1 意译形式取代音译形式
        4.2.2 意译形式与音译形式并存
        4.2.3 音译形式独立
    4.3 俄源词表意本土化
        4.3.1 音义相兼
        4.3.2 词义变化
        4.3.3 语用意义变化
        4.3.4 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
    4.4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4.4.1 适应汉语语言系统
        4.4.2 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促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
    5.1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
        5.1.1 失去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1.2 有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2 有活力俄源词的特点
        5.2.1 活力程度
        5.2.2 活力特征
    5.3 影响俄源词活力的因素
        5.3.1 语言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3.2 社会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新媒体时代民间故事中的儿童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1章 民间故事的新媒体化
    1.1 新媒体之涵义与特征
        1.1.1 新媒体
        1.1.2 新媒体的特征
        1.1.2.1 新媒体在传播上具有快捷性,地点和时间上的自由性特点
        1.1.2.2 受众更广泛
        1.1.2.3 互动更及时
    1.2 新媒体时代的民间文化精神
    1.3 新媒体时代民间故事的教育渠道
        1.3.1 儿童动漫数字电影制作
        1.3.2 儿童动漫频道开播
        1.3.3 儿童动漫数字游戏开发
        1.3.4 儿童听故事网络平台
    1.4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与民间故事教育
    1.5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民间故事的针对性功能
第2章 儿童能力培育与新媒体民间故事
    2.1 儿童智慧开发的新媒体益智类民间故事
    2.2 儿童想象力培养的新媒体民间故事
    2.3 培养儿童表达能力的新媒体动漫制作
    2.4 儿童自信培养的新媒体民间故事情节
    2.5 儿童审美培养的新媒体民间故事形象塑造
第3章 儿童意志培育与新媒体民间故事
    3.1 培养儿童爱国精神与“造福”情节模式的新媒体表现
    3.2 培育儿童勇敢、坚强精神的新媒体故事
    3.3 儿童责任担当意识与新媒体民间故事中“善”的新时代精神
    3.4 儿童家庭意识与新媒体电视连续剧“巧女”形象塑造
    3.5 儿童团结意识与新媒体动画片中的“真”分析
第4章 新媒体时代民间故事的持续性发展潜力
    4.1 新媒体平台的儿童教育传播模式
    4.2 新媒体民间故事产业化的文化教育基础
    4.3 新媒体对优化家庭讲故事教育环境的作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英语世界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人物形象研究现状
    三、术语界定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傻瓜伊万及其他傻瓜形象的双重性:受助者与施助者
    第一节 傻瓜伊万及其他傻瓜的形象特质
        一、傻瓜伊万的形象特质
        二、其他傻瓜的形象特质
    第二节 傻瓜伊万及其他傻瓜形象的双重性
        一、“最小的儿子获胜”母题中的傻瓜形象
        二、傻瓜伊万及其他傻瓜形象的双重性
    第三节 现世观念与来生信仰影响下的民间英雄
        一、现世自由:个体平等与思想渊源
        二、圣愚理想:宗教传统与文化基因
        三、平民英雄:阈限时期与交融需求
第二章 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形象的双重性:圣母与圣智
    第一节 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的形象特质
        一、瓦西丽莎的形象特质
        二、其他理想女性的形象特质
    第二节 瓦西丽莎与理想女性形象的双重性
        一、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形象的双重性功能
        (一) 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的母性救赎功能
        (二) 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的灵性引导功能
        二、瓦西丽莎与其他理想女性形象的象征连接意义
    第三节 现世观念与来生信仰影响下的民族女神
        一、尘世圣母:双重信仰与现世需求
        二、智慧女神:索菲亚学说与双质融合
        三、救世圣女:人道主义与平民理想
第三章 芭芭雅嘎及其他巫灵形象的双重性:母亲神与食人怪
    第一节 芭芭雅嘎及其他巫灵的形象特质
        一、赠予者、施助者芭芭雅嘎的形象特质
        二、加害者与契约者芭芭雅嘎的形象特质
        三、加害者芭芭雅嘎的互证者科谢伊的形象特质
    第二节 芭芭雅嘎及其他巫灵形象的双重性
        一、比较视域下的芭芭雅嘎形象
        二、芭芭雅嘎形象的双重性
    第三节 现世观念与来生信仰影响下的不死林神
        一、好客主人:警示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引魂使者:双重信仰与死者崇拜
        三、不死林神:巫灵崇拜与恶死心理
第四章 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双重性的关系与成因
    第一节 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双重性的关系
        一、三类人物形象的共有特质与相异渊源
        二、三类人物形象双重性的三种构筑维度
    第二节 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双重性的成因
        一、三类人物形象双重性背后的现世观念
        二、三类人物形象双重性背后的来生信仰
        三、三类人物形象双重性背后的仪式展演
结语
    一、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与矛盾性
    二、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类型化与非理性
        (一) 人物的类型化
        (二) 人物的非理性
附录: 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故事的篇目编号与名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科研成果
致谢

四、汉俄民间故事创作特点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列夫·托尔斯泰《民间故事集》创作研究:风格与主题[D]. 李宗容.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D]. 周峪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同源民间故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中韩同源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D]. 陈思宁. 沈阳大学, 2021(09)
  • [4]以俄罗斯为国别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D]. 李梦涵.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俄罗斯戏剧汉译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 金美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6]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创作中的民间文学元素[D]. 王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7]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的哲理性与民间文学因素探析[J]. 孙金锦. 品位·经典, 2021(03)
  • [8]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D]. 刘定慧. 吉林大学, 2020(01)
  • [9]新媒体时代民间故事中的儿童教育研究[D]. 艾克巴尔·吐尔洪. 新疆大学, 2020(07)
  • [10]俄国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双重性[D]. 林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中俄民间故事创作特点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