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近义词解读》简评

《古汉语近义词解读》简评

一、简评《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论文文献综述)

廖国永[1](2021)在《高中(必修)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文言文同义动词的选择范围为2007年3月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文章从课程标准、教科书课后习题以及一线教师访谈出发分析当前的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现状与问题。从教材中挑选出16组常见同义动词,在学习和吸收之前学者的经验成果上,分析词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异同,再结合教学需要探讨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也期待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可靠性意见。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为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在这一章中,笔者首先通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研讨与练习”部分习题以及教师访谈出发分析当前文言文同义动词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其次系统总结导致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问题的成因。第二章对人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课文中常见的十六组同义动词进行辨释,先找出它们在哪篇课文中出现以及教材对其的注释情况,然后辨析词组内部成员的“同”与“不同”,并针对辨释的情况分析词组特点。第三章为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出发研究教学策略。如在教师方面建议教师要有同义动词教学意识,主动从课文中捕获教学资源,将教材内外知识点融合,扩大自身知识储备,合理运用迁移理论进行教学等。学生方面则从建议学生立足教材,融合课内外知识以及注重理解积累,切忌过分用力等几方面提出学习策略。最后针对教学策略,编写了五个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文言文同义动词的教学提供参考。

单长越[2](2020)在《《里耶秦简(贰)》词汇研究》文中提出2002年6月在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出土了大批秦代简牍,共计36000余枚,10多万字。内容为官府的公文档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是研究秦代历史文献、档案的绝好材料。2017年12月,《里耶秦简(贰)》的出版又为学界研究秦简提供了新的材料。本文将以《里耶秦简(贰)》词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面地描写。论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里耶秦简(贰)》的出土情况及研究现状,并概述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里耶秦简(贰)》的复音词。首先讨论了复音词的界定标准,本文参考齐冲的层级划分法,共统计出378个复音词并举例进行说明。其次分析了《里耶秦简(贰)》复音词的结构类型,提出其主要以偏正式复音词和联合式复音词为主,主谓式、述宾式和附加式复音词有所发展,且绝大部分的复音词都是单义词,只有3个兼类词。最后考察了《里耶秦简(贰)》复音词的词类,其中以名词为主,动词次之,形容词与虚词极少。这与《里耶秦简(贰)》的文书性质有关。第三部分是《里耶秦简(贰)》的同义词。首先介绍了同义词的界定标准,即“一义相同”。其次讨论了同义词的辨析方法,主要包括语义、语法、修辞三个方面。最后对《里耶秦简(贰)》中的12对同义词进行辨异。第四部分是《里耶秦简(贰)》的新词新义。《里耶秦简(贰)》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义,这部分具体举例来讨论,并概述其对《汉语大词典》的补充订正作用。

包欣欣[3](2019)在《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元代是元杂剧的繁盛时期,关汉卿杂剧作为元杂剧中的精华部分,语言文白交杂,凸显了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特色,是元代乃至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部分。这一时期的词汇发展在形式上承袭了近代汉语复音化的趋势,双音节词大量出现,同一概念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因此,关汉卿杂剧中的双音节同义词对近代汉语的同义词研究以及词汇演变研究都显得尤为重要,有较高的语料价值。本文以关汉卿杂剧作为研究语料,以义素分析法为主要的同义词辨释方法,分四章来论述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的研究价值。第一章概述部分分析介绍了关汉卿杂剧双音节词的选词标准及构组情况,对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中的高频词进行了论证分析。第二章对关汉卿杂剧中的几组有代表性的同义词进行了例释辨析,从中观察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词汇的交替情况。第三章从语素构组的角度归纳了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的特点。第四章总结了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的词汇及书证价值。通过对关汉卿杂剧中的双音节同义词的语义分析及辨释,能够进一步了解关汉卿杂剧同义词的词汇面貌,从中探寻近代汉语双音节同义词的发展演变规律,进而得出关汉卿杂剧中的双音节同义词在汉语词汇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易雪凤[4](2019)在《敦煌曲子词同义词研究》文中指出敦煌曲子词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敦煌曲子词同义词的研究对近代汉语同义词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本论文主要就敦煌曲子词中的同义词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一、绪论。介绍了敦煌曲子词及同义词的研究现状,同义词研究的方法,以及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缘由。二、敦煌曲子词同义词分类研究。从音节、构组、词性三个方面对同义词进行研究。从音节方面,对单音节词进行词义研究,从词汇本义与新义之间的关系,探究词汇发展的脉络及派系;对复音节词进行结构研究,探究出近代汉语词汇的主要构成是联合型和偏正型。从构组方面,对构组的数目研究,发现二组同义词组49组及多组同义词组44组,展现了敦煌曲子词中同义词汇的丰富性;对构组方式研究,发现敦煌曲子词中同义词组最主要的构成方式是复音节词与复音节词构成的同义词组,共70组,符合汉语词汇双音化的事实。从词性方面,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若干角度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同义词进行辨析,分析每组同义词之间构成同义关系的“同”及细微之处的“异”。三、敦煌曲子词同义词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本论文归纳出同义词组共93组,其中单音节同义词15组,复音节同义词70组,单音节与复音节交叉形成的同义词组8组,单音节同义词较复音节同义词少,复音节同义词在敦煌曲子词中占绝对优势。佛教词汇在敦煌曲子词中数量较多,共11组,占所有同义词的11.83%。敦煌曲子词同义词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内部原因新词新义的产生、古词的袭用和汉语双音化;外部原因包括吸收方言词、借用外来词、婉词的应用、观察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同等。

曾昭聪[5](2017)在《论古代汉语文化同义词典的学术意义——《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编写浅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是古代汉语同义词典与古代文化词语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体上具有全面性与系统性,方法上倡导语言与文化的互证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田颖,许巧云[6](2014)在《21世纪以来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成果颇丰,涉及范围广,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同义词研究蓬勃发展的趋势,取得了很大进步。同义词界定标准趋向统一,古汉语同义词辨异方法也逐渐系统化。同义词研究成果涌现,大多集中于单音节同义词研究,而复音节同义词研究尚显不足,如中古汉语复音同义词研究目前还较少涉及。

张乐成[7](2012)在《《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夷坚志》的动词同义词为研究对象,在总结以往同义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中阐述的同义词判定和辨析的理论为指导,对《夷坚志》中的动词同义词进行了归纳,展示了《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的面貌。同时,选取了三组有代表性的动词同义词进行了详细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各组成员在共时平面上的同中之异。全文由四部分构成,分为五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介绍了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接着介绍《夷坚志》一书及其研究综述,并简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之后介绍了本文研究采用的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即第二、三、四章),正文:第二章主要对《夷坚志》中的动词同义词进行了归纳,整理出了《<夷坚志>动词同义词表》;同时,从动词同义词的构组情况对《夷坚志》的动词同义词进行了分类,以图展示《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的面貌。第三章,选取三组目前学界还未曾做过辨析实践或者研究过但有可以继续完善地方的动词同义词进行研究。第四章,从《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看《汉语大词典》编纂存在的问题,主要从“立义”和“提前书证”两个方面进行对照考察。第三部分(即第五章),余论:总结了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本课题还可以继续研究的地方,并且总结出专书同义词研究的某些特点。第四部分,附录。主要是单音节动词同义词复合而成的双音节词或词组。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为:首先,对《夷坚志》中的动词同义词进行了相对穷尽的归纳构组,共归纳出421组动词同义词,并且按照构组情况进行了分类,首次勾勒了《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的面貌。其次,对“蹴、踶、踢”“刺、揕、剚、鍼”“授、调、除、拜、封”三组动词同义词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揭示出了各组成员的同中之异,填补了学界在辨析实践上的相对空缺,并且充实与完善了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第一,本文未能从语音,甚至语义方面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没能做到从多个侧面展示《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的面貌。第二,受学识和时间所限,本文未能选取更多的动词同义词组进行详细的个案研究,并且未能对选取的个案做历时的比较研究。以上几点只是举例性质,文中肯定还存在不少疏漏,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程国煜[8](2011)在《《诗经》修辞同义词的构组、辨释初探》文中提出《诗经》修辞同义词既包括语境临时同义词又包括语境词汇同义词。我们主要运用"语境求同法",依据《诗经》叠咏修辞同义词、连文修辞同义词和对出修辞同义词的运用情况构组,运用"语境别异法",从词义、语用、文化角度辨释其同义词。同时提出了《诗经》修辞同义词构组、辨释应注意的问题,即时空观念和语境问题。

杨运庚[9](2010)在《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对同义关系的再界定》文中提出对古代汉语同义词进行系统的研究已经五十多年了,而学界对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界定却是各主其说,这严重影响了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的价值和准确性,也必将影响对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汉语同义词应该是在某个相同的共时性层面之中,有一个义项相同、词类相同的一组词构成同义词。

胡春青[10](2010)在《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先秦文献正文中“有显性标记”的同义词训释。笔者将“训诂式正文”研究和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结合,试图从“训诂式正文”这个侧面发现其对同义词及同义词训释研究的有价值的启示。进而探讨同义词训释产生的原因;同义词训释的形式、内容、方式方面的特点;同义词训释在词义训释占重要地位的原因;时人对词义和词义训释的认识;这些认识的现代意义以及“训诂式正文”对《尔雅》等训诂专着形成和训释方式的采用的重大影响。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论题的提出和依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这些问题。第二部分是对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形式的研究。论文在说明研究语料的选择与分段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在先秦阶段文献正文中涉及同义词训释的所有的有显性标记的形式,包括一些“术语”和几种判断句式,并试图理清这些形式发展演变的线索,形式的使用特点,形式与内容的对应、选择关系以及《尔雅》等训诂专着对之的扬弃。第三部分是对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方式和内容侧重点的研究。抓住同义词的特点,以声训、义训、形训三种主要的训释方式为切入点,从“识同”和“辨异”、旁证材料三大方面对材料进行了分析和整理,着重看其“同”和“异”表现的不同方面,进行同义词训释时所选择的角度、侧重点和方式,力图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比如主训词的选择特点、训释方式与训释内容的关系、不同词类同义词的训释特点等,并能对此时的同义词使用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给现在的同义词及同义词训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第四部分阐述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研究所提供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意义,包括研究工作给训诂学、词义学、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理论、同义词训释本身、字词典编纂、汉语同义词的具体辨析实践、同义词研究与反义词研究诸方面带来的启示。结论在对研究内容总结的基础上,简单阐述了“正名”说对同义词训释的影响以及时人对同义词和同义词训释的一些零碎的认识,以及这些认识对词义训释实践的影响,同时论述我国出现的第一部词典为同义词典的原因以及后世字词典训释多采用同义相训的原因。研究内容从先秦阶段最早的传世文献始,以先秦末年最早的训诂专着——《尔雅》出现终,力图较完整的整理和总结此阶段的“训诂式正文”,勾勒此阶段的同义词存在面貌,更重要的是从古人对词义和词义训释的认识重吸取营养,服务于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二、简评《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评《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必修)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思路
第一章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现状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问题成因总结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部分同义动词辨释分析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部分同义动词辨释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统计辨释结果分析
第三章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
    第一节 关于文言文同义动词的教师教学策略
    第二节 关于文言文同义动词的学生学习策略
    第三节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文言文同义动词”的访谈提纲
致谢

(2)《里耶秦简(贰)》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里耶秦简(贰)》的复音词
    (一)复音词判定标准
    (二)《里耶贰》中的复音词
    (三)《里耶贰》复音词的结构类型
    (四)《里耶贰》复音词的词类考查
二、《里耶秦简(贰)》的同义词
    (一)同义词的界定标准
    (二)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三)《里耶贰》同义词辨析
三、《里耶秦简(贰)》的新词新义
    (一)《里耶贰》中的新词
    (二)《里耶贰》中的新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里耶贰》中的人名、地名
附录 B 《里耶贰》新词新义汇总表
后记

(3)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概述
    (一)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的选词标准
    (二)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的分类及高频词分析
    (三)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的构组
二.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释例
    (一)关汉卿杂剧名物类双音节同义词释例
    (二)关汉卿杂剧运动类双音节同义词释例
    (三)关汉卿杂剧状态类双音节同义词释例
三、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的特点
    (一)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的结构特点
    (二)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的语义特点
    (三)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的语用特点
四、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的研究价值
    (一)利于考证近代汉语双音节同义词的来源
    (二)利于同义词辞书的词目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敦煌曲子词同义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材料简介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选题缘由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本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敦煌曲子词同义词音节分类研究
    第一节 单音节同义词研究
    第二节 复音节同义词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敦煌曲子词同义词构组研究
    第一节 敦煌曲子词同义词构组数目研究
    第二节 敦煌曲子词同义词构组关系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敦煌曲子词同义词词性分类研究
    第一节 名词同义词辨析
    第二节 动词同义词辨析
    第三节 形容词同义词辨析
    第四节 副词同义词辨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敦煌曲子词同义词特点及形成原因
    第一节 敦煌曲子词同义词特点
    第二节 敦煌曲子词同义词形成原因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5)论古代汉语文化同义词典的学术意义——《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编写浅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体论
二、方法论
三、价值论

(6)21世纪以来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汉语同义词界定
二、古汉语同义词辨析方法研究
三、专书研究
四、具体同义词辨析
五、结语

(7)《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一、绪论
    (一)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 理论探讨
        2. 辨释实践
    (二) 本文的选题缘由和选题的意义
        1. 洪迈及《夷坚志》
        2. 《夷坚志》研究综述
        3. 本文的选题根据
    (三) 本论文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1. 同义词的界定
        2. 古汉语同义词的确定方法
        3. 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4. 关于“穷尽”问题
二、《夷坚志》动词同义词概论
    (一) 动词同义词的概貌
    (二) 《夷坚志》动词同义词表
三、《夷坚志》动词同义词辨析(个案研究)
    (一) 蹴、踶、踢
    (二) 刺、揕、剚、鍼
    (三) 授、调、除、拜、封
四、《夷坚志》动词同义词与《汉语大词典》的编纂
    (一) 从《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看《大词典》义项漏收
    (二) 从《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看《大词典》书证滞后
五、余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8)《诗经》修辞同义词的构组、辨释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修辞同义词的界定
二、《诗经》修辞同义词的构组
三、《诗经》修辞同义词的辨释
    (一) 从词义角度辨释
    (二) 从语用角度辨释
    (三) 从文化角度辨释
四、《诗经》修辞同义词构组、辨释应注意的问题

(10)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论题的提出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
    1.3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3.1 先秦时期保存在传世文献中的“训诂式正文”材料的研究情况
        1.3.2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历史概况
    1.4 研究方法说明
2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的形式研究
    2.1 所研究语料的时间分段及训释形式的大体演变过程综述
        2.1.1 所研究语料的大体分段
        2.1.2 形式演变过程综述
    2.2 几种主要训释形式的使用特点及发展演变过程
        2.2.1 “曰”、“为”
        2.2.2 “谓之”、“之谓”、“谓”、“谓…为…”
        2.2.3 “之为言”、“犹”
        2.2.4 “某,某也”等几种常见的判断句式
        2.2.4.1 “某,某也”
        2.2.4.2 “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某者,某”
        2.2.4.3 “某者何?某也”、“其言(称)某何?某也”
    2.3 总结
        2.3.1 同义词训释多采用上述训释形式的原因及训释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2.3.2 先秦阶段“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形式的使用特点小结以及这些形式与《尔雅》等训诂专着在形式上的传承关系
3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方式和内容的侧重点研究
    3.1 运用声训方式的材料研究
    3.2 运用义训方式的材料研究
        3.2.1 “重在识同”
        3.2.2 “重在辨异”
    3.3 关于形训的一点说明
    3.4 其他关涉同义词训释的材料研究
        3.4.1 都——邑
        3.4.2 火——灾
        3.4.3 朝、宗、觐、遇、会、同、聘、问等
        3.4.4 谄——谀
        3.4.5 聪——明
        3.4.6 获——灭
        3.4.7 征——伐——侵
        3.4.8 爱——吝——啬
        3.4.9 其他个别材料
4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研究提供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
    4.1 对训诂学、词义学、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意义
    4.2 对同义词训释本身的研究的意义
        4.2.1 为什么某词要用其同义词去训释?
        4.2.2 同义词训释时主训词的选择有何特点?
        4.2.3 对词的“文化义”和“文化词”的看法
        4.2.4 材料中对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训释,不同侧重点的训释、不同方式的训释给我们今天的启示
        4.2.5 对几种主要训释方式的再认识
    4.3 对字典辞书的编纂和使用的意义
    4.4 对汉语同义词的具体辨析实践的意义
    4.5 对同义词研究和反义词研究的一些认识
5 结论
    5.1 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的同义词训释形式、内容、方式及理论总结
    5.2 所研究的语料对《尔雅》等专着形成的影响
    5.3 我国出现的第一部词典以及后世字词典多采用同义词相训方式的原因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简评《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必修)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研究[D]. 廖国永.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里耶秦简(贰)》词汇研究[D]. 单长越.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关汉卿杂剧双音节同义词研究[D]. 包欣欣.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4]敦煌曲子词同义词研究[D]. 易雪凤.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5]论古代汉语文化同义词典的学术意义——《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编写浅识[J]. 曾昭聪. 辞书研究, 2017(05)
  • [6]21世纪以来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综述[J]. 田颖,许巧云. 泰山学院学报, 2014(01)
  • [7]《夷坚志》动词同义词研究[D]. 张乐成.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 [8]《诗经》修辞同义词的构组、辨释初探[J]. 程国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9)
  • [9]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对同义关系的再界定[J]. 杨运庚. 社会科学论坛, 2010(07)
  • [10]先秦文献“训诂式正文”中同义词训释研究[D]. 胡春青. 山西师范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古汉语近义词解读》简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