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新改性剂——成核剂

聚丙烯新改性剂——成核剂

一、聚丙烯新型改性剂——成核剂(论文文献综述)

罗丹[1](2021)在《碳酸氢钠改性及其在聚烯烃材料中发泡行为的影响》文中提出碳酸氢钠(SB)为绿色环保型发泡剂,但由于分解温度低,分解温度区间宽,不能满足聚烯烃材料的功能化、轻量化的需求,限制其推广应用。本文通过单次包覆及多次包覆的改性方法制备碳酸氢钠胶囊,优选出最佳改性工艺,分解温度提高,分解温度区间变窄,为拓展环保型碳酸氢钠发泡剂在聚烯烃材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指导,主要结论如下:以碳酸氢钠为核,环氧树脂(EP)为壳,制备碳酸氢钠胶囊(EP@SB)。发现碳酸氢钠颗粒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碳酸氢钠胶囊的制备,当碳酸氢钠为200目,环氧树脂与碳酸氢钠的质量比为1:5时,环氧改性的碳酸氢钠胶囊的分解温度从119℃提高到155℃;分解温度区间从67℃降到25℃;经过环氧改性的碳酸氢钠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和分散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碳酸氢钠的分解温度,增强包覆层的强度,提高外壳层对核芯碳酸氢钠的保温阻隔作用,从而达到改善分解温度的目的。采用柠檬酸(CA),软脂酸(PA),硬脂酸(SA)为改性剂,对碳酸氢钠进行二次包覆改性,制备出SA/EP@SB胶囊。结果表明,有机酸的引入,能有效改善碳酸氢钠的分解温度和分解温度区间;当改性剂为软脂酸、溶液p H为2、质量比(EP@SB:PA)为1:1.5时,碳酸氢钠胶囊的分解温度高达178℃。成功实现云母(SER)、水滑石(LDHs)、蒙脱土(MMT)和二氧化硅(Si O2)成核剂包覆在EP@SB胶囊表面。发现成核剂包覆的EP@SB比表面积大,分散性能较好,加入成核剂使EP@SB的初始分解温度有较小降低。将单次改性和多次改性后的碳酸氢钠胶囊应用于聚丙烯材料(PP)中发泡。结果表明:改性后碳酸氢钠的发泡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泡孔平均直径减小,泡孔密度明显增大;多次改性的碳酸氢钠制备出发泡制品泡孔结构优于环氧树脂单次改性碳酸氢钠,泡孔直径从163μm减小到108μm,泡孔密度从8.72×105个/cm3增加到1.31×106个/cm3。利用EP@SB和PA/EP@SB复合成核剂制备发泡聚丙烯材料,与成核剂和发泡剂单独加入聚丙烯发泡后材料进行对比探究。结果显示,经过成核剂修饰后EP@SB和PA/EP@SB,在聚丙烯中的发泡行为明显优于传统成核剂直接混合的发泡行为。其中,加入SER的发泡聚丙烯材料效果较理想,泡孔形态规整,发泡倍率较高,泡孔密度从8.72×105个/cm3增加到2.06×106个/cm3,泡孔直径从163μm减小到94μm。成核剂包覆在发泡剂表面制备的聚丙烯发泡产品,其冲击性能比成核剂和发泡剂单独添加到聚丙烯中的发泡制品好,冲击强度从4.12 KJ/m2提升到6.11 KJ/m2。

陈师岐[2](2021)在《复合成核剂对PP-R材料性能与结晶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规共聚聚丙烯(PP-R)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聚丙烯。它以聚丙烯为基体,用少量的乙烯单体随机插入到聚丙烯大分子链中,在一系列的反应条件下形成得到。因为PP-R有着导热低、抗蠕变性强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异的特点,所以在管道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由于PP-R的韧性较差,特别是在温度较低时受到冲击,PP-R管更容易开裂,最终导致材料破坏。所以如何提高PP-R材料的常温、低温(-15℃)冲击强度以及提高其他力学性能、结晶性能成为了该课题研究的重点。本论文先通过添加三种不同的纳米填料(疏水纳米SiO2、纳米Ca CO3、亲水纳米SiO2)对PP-R进行改性,优选出综合性能较优异的纳米填料;再与稀土β成核剂复配,通过设计正交实验,得出最优的实验配方。使用拉伸、冲击、DSC、PLM、SEM等研究手段进行分析表征。实验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三种不同PP-R/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中,PP-R/疏水纳米SiO2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更优。结果表明,当疏水纳米SiO2含量为2%时,PP-R/疏水纳米SiO2的低温冲击强度为16.4KJ/m2,在该含量下居三者最高;PLM观察得到,疏水纳米SiO2细化晶粒、提高结晶速率的效果比纳米Ca CO3、亲水纳米SiO2更明显。(2)用稀土成核剂WBG-2改性PP-R作为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材料在偏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竖条”型的β晶体,说明WBG-2促进了β晶的产生;由DSC曲线分析得到,WBG-2的加入提高了结晶温度并且在熔融温度为131℃左右出现了另一峰。结合XRD分析,新出现的峰为β峰,表明了PP-R内部的晶型由α晶向β晶转化。(3)从结论1得到,疏水纳米SiO2的性价比最高、综合性能最优。所以将疏水纳米SiO2与WBG-2进行复配。结果表明,在-15℃下,复合材料冲击强度最大值比纯PP-R提升近4倍;拉伸强度最大值比纯PP-R提升15.2%。进一步通过Avrami方程对各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P-R/疏水纳米SiO2、PP-R/WBG-2与PP-R/疏水纳米SiO2/WBG-2复合材料的结晶速率K值都比纯PP-R材料大、半结晶时间t1/2比纯PP-R材料小;并且得出PP-R/疏水纳米SiO2/WBG-2复合材料的效果最优。

朱诗留[3](2020)在《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木塑复合材料(WPC)因植物纤维填料易热降解而无法选用高熔点工程塑料作为基体,限制了其在高强度工程材料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因此,本文将废弃竹纤维高温热解制成竹炭(BC),并以之为填料,工程塑料聚酰胺6(PA6)为基体,经熔融共混和注射成型技术制备出低吸水率、高强度、高韧性的PA6/BC复合材料。研究竹炭含量、粒径、炭化温度,助剂处理,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等调控方式与PA6/BC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动性、吸水性、尺寸稳定性、热稳定性、熔融结晶及机械性能的关系,揭示不同工艺配方下PA6/BC复合体系界面结合机制与竹炭的增强增韧机理。为工程塑料在WPC领域的应用作出有益探索,也为废弃木/竹等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找到突破口,在材料创新和环境保护方面作出积极作用。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BC与PA6的相容性和增强效果较碳纤维好,可替代或部分替代碳纤维在PA6中的应用。BC的添加改善了 PA6的耐水性和热稳定性,PA6/BC复合材料吸水率和线性热膨胀系数随BC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最大降幅分别为46%和50%。BC的添加量在30wt%以内时,有利于改善PA6的加工流动性,熔体指数最大增幅99%。BC在PA6/BC复合体系中具有异相成核作用,有利于促进PA6生成稳定的α晶型,提高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BC粒子在PA6基体中的分散性和浸润性良好,与PA6基体产生范德华力和机械互锁效应,界面结合强度和机械性能增大。PA6/BC复合材料的拉伸/弯曲强度最大增幅为41%和72%,冲击强度最大降幅27%。浸水处理降低了复合材料的尺寸稳定性和机械强度,改善了冲击韧性。(2)高温竹炭具有芳香性和自润滑性,改善了 PA6/BC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动性,吸水性和尺寸稳定性,熔体指数最大增幅36%,吸水率和线性热膨胀系数最大降幅分别为33%和42%。高温竹炭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和表面粗糙度较大,与PA6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强,PA6熔体流入BC孔隙中形成牢固的界面互锁结构,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提升。相较纯PA6,拉伸/弯曲强度最大增幅为51%和72%,冲击强度最大降幅 29%。(3)PA6/BC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动性、吸水性、结晶性、热学性能、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等不随BC粒径大小而单调变化。小粒径BC的分散性和浸润性较好,易嵌入PA6基体中形成较为稳定的二元结构;PA6熔体易流入大粒径BC的孔隙中形成牢固的机械互锁。大粒径BC增强作用更好,小粒径BC对韧性的负面效应较小。适宜粒径BC进行复配杂化,具有较好的级配效应,达到增强增韧的效果。如200 nm和25 μm的BC复配杂化的PA6/BC200N/BC25M拉伸/弯曲/冲击强度分别增大49%、75%、14%。(4)成核剂WBG-Ⅱ、WNA108在PA6/BC复合体系中具有良好的异相成核能力,促进PA6微晶的生长和晶粒微细化,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上升;无机粉体表面处理剂WOT108和加工改性剂WAC802改善了 BC粒子的分散性和浸润性,PA6/BC复合体系的界面相容性和界面结合强度增大。四种助剂的添加均实现了对PA6/BC复合体系的增强增韧,耐水性和尺寸稳定性提升。相较于纯PA6,复合材料拉伸/弯曲/冲击强度分别提高51%~57%、76%~82%、12%~28%,吸水率下降27%~34%,线性热膨胀系数下降27%~37%。(5)MAPE对PA6/BC复合体系具有增容和增强增韧的作用,PA6/BC/MAPE的拉伸/弯曲/冲击强度较纯PA6分别增大33%、61%、30%;吸水率和线性热膨胀系数分别降低30%和18%。LDPE、HDPE、UHMWPE与PA6界面相容性差,界面间隙和相分离明显。利用LDPE、HDPE、UHMWPE进行共混改性的复合材料拉伸/弯曲/冲击强度较纯PA6分别下降20%~36%、16%~39%、3%~18%,吸水率下降53%~64%。

乔虎[4](2020)在《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在可降解聚酯的多功能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推广使用。聚乳酸(PLA)是较早得到开发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目前在研发及推广应用的阶段。此两种可降解聚酯材料虽有着优良的生物可降解性能,能满足环保材料的要求,但二者会存在一些固有结构造成的性能缺陷如PLA的结晶速度慢,燃烧时严重熔滴,以及PHA的热稳定性差和综合性能有待提高等,在加工成型过程中需要对其多功能改性优化性能以拓宽其应用范围。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DM)是一种新型的中空结构微米尺寸的粒子,分子结构中的苯环结构赋予粒子较强的刚度,利用其特殊的空间结构及自身的马来酸酐活性反应基团,有望在聚合物基体尤其是聚酯中应用并提升基体的综合性能,具有作为聚酯改性剂的潜力,目前,有关中空微球作改性剂特别是其对可降解聚酯的改性研究少有报道。本文针对可降解聚酯的上述问题,用熔融共混入改性剂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进行多功能化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DM可以作为PLA的一种新型有机成核剂加快其结晶速度。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进行非等温/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发现PLA的结晶速度和结晶度随着DM添加量从0%增加到3%而增加;偏光显微镜(POM)观察表明,DM作为成核剂提高了成核密度,同时降低了球晶尺寸;广角X射线衍射(WAXD)图谱表明,DM不会产生新的晶型。结晶度的提高及球晶尺寸的降低使PLA的脆性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如0.5%DM可使PLA的断裂伸长率比纯PLA提高2.4倍;其耐热性能也有所改善。(2)针对传统的膨胀阻燃体系阻燃剂(IFR)无法高效阻燃PLA,以及难以抑制其严重熔滴等问题,将DM熔融共混入PLA/IFR体系中制备了 四 种 复合材料 PLA/24%APP,PLA/18%APP/6%PER,PLA/20%APP/4%DM 和 PLA/15%APP/5%PER/4%DM 作为对比,通过氧指数测试(LOI),垂直燃烧测试(UL-94)和锥形量热分析(CONE)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燃烧行为,发现加入DM能减少PLA膨胀阻燃体系的严重熔滴,其中样品PLA/15%APP/5%PER/4%DM达到无熔滴V-0等级,原因是DM的马来酸酐基团捕获PLA的羟基发生化学交联,提高了体系的粘度从而起到抑制熔滴的作用;同时,DM能降低复合材料阻燃效果,例如,与 PLA/18%APP/6%PER 相比,PLA/15%APP/5%PER/4%DM 的氧指数降低了 0.6%,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总热释放量分别提高60kW/m2和16 MJ/m2;另外,热重分析(TGA)发现DM可以促进基体成炭,原因是自身的二乙烯基苯基团以及交联成炭两种成炭机理,其成炭作用也对有助于其抑熔滴的作用。(3)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RDP)对聚酯同时具有热稳定、增塑以及阻燃作用,将其与DM复配入聚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P34HB)中,通过在空气和N2气氛围下TG和同步热分析(TG-DSC)测试对P34HB及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发现RDP可以延后P34HB在较低温区的初始降解,DM主要对中高温区的最大降解起作用,二者复配能够产生协同效应;TG-IR测试表明RDP、DM及其复配均添加均不能改变P34HB的降解机理,只是延后其降解过程;导热系数发现DM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机理分析为:RDP通过封端、扩链以及空间位阻延后P34HB降解过程中的顺式消除和分子内酯交换反应,DM则通过封端、位阻以及高导热性能减缓其降解过程,二者不同机理是其具有协效作用的原因。另外,发现刚性粒子DM和柔性增塑剂RDP可以复配调节P34HB的结晶、力学和加工性能,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王苏炜[5](2020)在《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挤出微孔发泡成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塑复合材料(WPC)作为一种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绿色环保复合材料,其在建筑装修、包装运输、汽车内饰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非常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资源紧缺的问题,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为了解决传统木塑复合材料存在的密度大,抗冲击韧性差等问题,本论文通过挤出发泡技术在复合材料内部引入微孔结构来抑制制品内部微裂纹的扩张,从而克服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的脆性大、延展性和抗冲击应力低等缺点。本论文首先通过设计新型螺杆结构、引入腔穴传递式动态混合器和熔体泵来搭建单阶式螺杆挤出微发泡实验平台,然后开展了原料配方体系组分优化、成型工艺参数选择以及挤出过程泡孔形态结构探索等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比较了木塑复合材料的微发泡成型要求,通过引入分离螺棱、屏障螺杆头来改善螺杆的混炼塑化能力,并依次与腔穴传递式动态混合器和熔体齿轮泵串联以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分散混合以及稳压、建压能力,从而搭建适用于木塑复合材料的单阶式螺杆挤出微发泡实验平台;2、分析比较了 PP/POE、PP/HDPE及PP/微晶蜡三种树脂基体的结晶特性及其木塑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并研究了不同材料体系下试样的泡孔结构、力学强度以及耐热性能的变化规律,从而探索物料特性、微观结构及制品性能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3、分析了木粉含量、木塑界面相容性、成核剂形态及发泡剂配比等不同原料配方体系对材料发泡行为及其他性能的影响。此外,通过调节模具温度、螺杆转速等工艺参数来控制挤出过程中的熔体压力和熔体粘度,进而影响气体溶解度及扩散速率、调节气泡成核起始点及成核密度等,从而进一步优化和改善试样的泡孔形态和力学性能。4、分析了不同分子链结构的聚丙烯树脂及其木塑复合材料的特性,研究了其对后续气泡成核、生长和定型过程的影响,探明聚丙烯分子链结构对试样泡孔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5、通过观察试样轴向和径向的泡孔结构,探明了不同工艺条件下流动熔体中气泡“成核-生长-约束-限位”过程的演变机理,制备了具有高抗冲击强度、高耐热性能的聚丙烯基天然纤维复合材料。

王林[6](2020)在《多功能化核壳有机硅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物理或化学改性的方法,赋予已有聚合物材料新的性能与功能,是目前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其中,聚合物材料的增韧改性是一个重要方面。与刚性粒子、橡胶弹性体和热塑性弹性体相比,核壳聚合物将弹性体与刚性粒子的优点结合起来,可以获得“刚韧并存”的高性能材料。核壳有机硅改性剂具有优异的低温韧性,并且兼具良好的耐紫外老化性能和耐热性等优点,不但可以在提高塑料韧性的同时保持其刚性,而且可以利用有机硅的特殊性赋予材料特有的性能,获得性能优良的改性塑料。本论文采用乳液聚合的工艺,制备了聚丙烯酸酯为壳、有机硅为核的核壳结构有机硅改性剂,研究了有机硅改性剂在低噪音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以及免喷涂聚碳酸酯(PC)材料方面的新应用,通过优化其结构,引入特殊耐候基团,获得具有特殊性能的改性剂,并将其应用于制备耐候高韧性PC材料和耐候阻燃聚氯乙烯(PVC)木塑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核壳有机硅改性剂在不同塑料中的应用,建立起有机硅改性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扩展有机硅改性剂的应用,为开发新型的有机硅改性剂产品及改性塑料提供方案和思路。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有机硅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核层单体,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AA)为壳层单体,采用核壳乳液聚合工艺,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有机硅-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poly(D4-MMA-BA))。优化合成工艺条件,研究有机硅单体比例和核壳单体比例对单体转化率、乳液粒径、形态、凝胶率、成膜性以及韧性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动态光散射粒径仪(DLS)和透射电镜(TEM)等进行表征。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获得了目标产物。当D4与KH-570的比例为41.5:3.5,核层单体与壳层单体的比例为5:4时,所制得的乳液转化率高于98%,凝胶率低于0.5%,且乳液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韧性;热失重(TG)结果显示,poly(D4-MMA-BA)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起始热分解温度较高(>300℃),透射电镜显示所制备的乳胶粒子具有核壳结构,粒径约为150nm。(2)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制备核壳结构的有机硅改性剂,以核壳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物、硅酮树脂、聚乙烯蜡和乙撑双硬脂酰胺作为改性剂,制备了低噪音ABS材料。通过摩擦系数测试仪器和自主搭建设计的噪音测试方法,研究了润滑剂种类和用量对ABS材料摩擦噪音的影响。与其他改性剂相比,聚乙烯蜡可以提高材料的表面摩擦性能,减小动静摩擦系数差△F,减缓粘-滑现象的产生,改善摩擦噪音。当聚乙烯蜡用量为4%时,其摩擦噪音仅有58d B。这是因为聚乙烯蜡润滑剂会迁移到材料表面形成一层低表面能物质,不仅降低了材料的表面张力,还使得ABS的动、静摩擦系数以及△F下降,防止材料表面出现粘-滑现象,从而降低摩擦噪音。Poly(D4-MMA-BA)改性剂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ABS的韧性和热稳定性,但是会降低其拉伸强度。同时,poly(D4-MMA-BA)改性剂还可以降低材料表面的摩擦系数,提高其抗磨损性能,降低摩擦噪音,但对摩擦力变化值△F的降低有限。采用摩擦测试仪、噪音测试仪、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对材料进行表征测试,探究摩擦噪音的产生机理和控制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证明,ABS材料摩擦噪音主要是由粘-滑现象产生的,相对滑动时产生的噪音与两制件发生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变化值△F有明显的相关性,降低△F可以降低摩擦产生的噪音。(3)以铝银浆为金属光泽材料,核壳有机硅乳液作为包覆材料,采用喷雾干燥工艺,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制备了有机硅包覆铝银浆的铝粉微球,并将得到的铝粉微球用于制备具有金属光泽的免喷涂PC材料,解决免喷涂材料低温韧性差和流痕问题。研究了铝粉微球在PC中的分散情况及其用量对免喷涂PC材料力学性能、外观流痕、热稳定性以及熔体流动性等的影响,采用TG、差示扫描量热仪(DSC)、SEM和元素分析(EDS)等进行表征。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喷雾干燥工艺,有机硅-丙烯酸酯聚合物发生了固化反应,并成功包覆了水性铝粉,形成了微球状或片状结构。包覆后的铝粉微球能够大幅度提高PC的冲击韧性,尤其是材料的低温冲击强度。与PC/Al材料相比,PC/包覆铝粉微球材料的常温冲击性能提升了47.2%,低温冲击性能提高了48.8%。对铝粉进行包覆后能够明显降低铝粉的片状结构所带来的取向流动,从而改善聚合物表面的熔接线与流痕。(4)通过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UV-P)与丙烯酰氯(AC)的酯化反应,制备具有抗紫外基团和双键的2-(2’-丙酰氧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AMB)功能性单体,将其引入到乳液聚合体系中,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合成具有耐候基团的功能化核壳有机硅改性剂poly(D4-MMA-BA-AMB),并将其添加到PC中,制备高韧性耐候PC材料。系统研究AMB用量对有机硅乳液聚合稳定性和粒径的影响,分析了AMB的老化机理,探讨耐候有机硅改性剂对PC力学性能以及耐老化性能的影响,并采用FTIR、核磁(1H-NMR)、TG、TEM、DLS和紫外吸收仪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功能化AMB单体。AMB通过断链反应产生苯并三唑(UV-P),因此具有良好的紫外吸收作用。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将AMB与有机硅和丙烯酸酯单体共聚,成功的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改性剂poly(D4-MMA-BA-AMB)。AMB的引入会降低体系聚合的稳定性,但有助于提高改性剂的热稳定性,所制备的含AMB的有机硅改性剂具有很强的紫外吸收能力。有机硅改性剂的引入会降低PC的拉伸强度,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材料的低温缺口冲击强度,同时改善紫外光照后PC产品的韧性和黄变性能。与纯有机硅改性剂相比,含有AMB基团改性剂的PC具有更好的抗紫外效果,经过1000h的紫外光辐照,PC/poly(D4-MMA-BA-AMB)在拉伸强度以及冲击强度(常温、低温)等方面都有较高的保持率,且色差变化较小。此外,与直接添加poly(D4-MMA-BA)和UV-P的PC混合物相比,PC/poly(D4-MMA-BA-AMB)在水煮后具有更好的耐老化性能。(5)将核壳有机硅改性剂poly(D4-MMA-BA-AMB)添加到PVC木塑复合材料中,以改善木塑PVC材料的耐候性、阻燃性和韧性,考察了有机硅改性剂对PVC制品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及抗老化性能的影响,采用锥形量热仪、光学显微镜、色差测试仪、老化测试箱等对制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剂poly(D4-MMA-BA-AMB)的引入可提高PVC木塑复合材料(PVC-WPC)的缺口冲击强度,且增韧效果优于其他有机硅改性剂产品。通过调节白木粉、改性剂和三氧化钼(Mo O3)的配比可以获得性能优良的阻燃耐候PVC-WPC材料,其中最优配比为:白木粉5份,有机硅改性剂2.5份,Mo O3 1.5份。改性剂poly(D4-MMA-BA-AMB)和Mo O3复配可以降低PVC-WPC烟释放及热释放速率,提高残炭率,形成致密的碳层,显着地提升材料的阻燃性能。改性剂的引入还可以提升制品的耐候性能,添加量在3.5%时,制品即可表现出优异的耐候性,在1000小时的加速老化后外观无明显色差变化。Poly(D4-MMA-BA-AMB)还可以提升PVC-WPC制品挤出过程中的熔体粘度,优化发泡工艺,当其添加量为2.5%时,制品呈现出最优的力学性能及泡孔尺寸。

杨吉祥,张福华,张顶顶,曾骥,李彦希[7](2020)在《PP/PET复合材料改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近几年改性聚丙烯(PP)基和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复合材料中使用改性剂的改性方法及改性剂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按改性剂结构将改性剂改性的方法分为非纤维化改性、纤维化改性和成核剂改性三大类。其中非纤维化改性包括单体改性和共单体改性;纤维化改性包括PET短纤维改性、碳纤维改性和玻璃纤维改性;其它改性包括激光焊接改性。比较了各种改性方法的优缺点,并对PP/PET复合材料中改性剂改性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杜新亚[8](2019)在《改性蒙脱土-植物纤维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低碳环保和绿色循环包装设计理念受到广泛的关注,不可降解的缓冲包装材料被淘汰已经是必然趋势。面对包装材料的刚需,新型的节能环保材料呼之欲出,目前植物纤维发泡材料作为新兴的包装缓冲材料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虽然这种材料就密度和缓冲性能方面已经和普通的泡沫塑料相当,但仍存在着成本高、难以产量化等的问题,致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限制。针对植物纤维发泡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本课题在优化了蔗渣-聚乙烯醇复合发泡材料配方的基础上,通过对蒙脱土进行有机改性并加入到优化了的蔗渣-聚乙烯醇复合发泡材料中,提高了发泡材料的性能。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论文优化了蔗渣-聚乙烯醇复合发泡的配方及反应条件,最终得到兼顾了材料的各项性能的最佳配方比为:蔗渣:PVA:淀粉:发泡剂(NH4HCO3:NaHCO3=1:1):四硼酸钠:碳酸钙=16:3:3:4:0.1:3,发泡时间为15 min,发泡功率700 W(中高火)。最终得到了发泡倍率为1.163、密度为0.110 g/cm3、残余应变为17.8%和弹性比能为0.268J/cm3的蔗渣纤维/聚乙烯醇复合发泡材料。(2)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蒙脱土K10进行插层改性处理,采用SEM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仪(XRD)、驻波管法吸声测试仪对改性蒙脱土及制备得到的复合发泡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蒙脱土的层间距由1.5224 nm增大到1.9621 nm,且当改性蒙脱土的添加量为4%时,制备的改性蒙脱土-蔗渣纤维复合发泡材料的各项性能综合最优。此时得到的发泡材料的发泡倍率为1.223、密度为0.078 g/cm3、残余应变为40%、以及弹性比能为0.322 J/cm3。(3)在目前现有的研究中,采用半自由发泡的方式得到的纤维发泡材料由于表面没有受到压力的控制,会出现材料表面不平整及厚度不均匀的现象。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微波发泡的特点以及发泡过程所需要的条件,开发出具有滤水装置和发泡装置的微波专用发泡装置,并通过多次试验验证了其适用性。综上所述,本课题所制备的改性蒙脱土-植物纤维复合发泡缓冲材料具有优良的缓冲性能、低密度和可降解性,采用新型的配方后制备出的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表面结构都有较大的改善。使用了微波发泡专用的模具后,有效解决了自由发泡过程中出现的厚度不均匀及表面凹凸不平的问题。论文的成果优化了已有的配方,弥补了以往的研究上的一些不足,加速了植物纤维发泡材料的工业化应用。此外,本文对该新型发泡材料进行了吸声测试,发现该材料吸声性能优越,且改性蒙脱土的加入,使复合发泡材料具备了阻燃性和阻隔性能,弥补了目前在吸声方面应用的植物纤维发泡材料的不足之处,拓宽了的改性蒙脱土-蔗渣纤维复合发泡材料的应用领域。

杨通[9](2019)在《高抗冲中熔指聚丙烯专用料的开发及其气味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聚丙烯产能超过两千万吨,注塑级聚丙烯占总产能的27%。相较于其他聚丙烯产品,注塑级聚丙烯的产能升幅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家电及汽车电子产品的发展,促进了高抗冲注塑级聚丙烯产能的增加。本论文对国内几种主流高抗冲中熔指聚丙烯材料的性能、结构和组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评价,为开发新型高抗冲聚丙烯材料提供了基础。生产高抗冲中熔指聚丙烯产品,需严格控制共聚物均聚基体相的规整度、分子量及分布等,通过调整乙烯/丙烯摩尔比(C2=/C3=)来控制共聚单体乙烯的加入量,严格控制共聚物橡胶相的结构,包括橡胶相的构成(C2=/C3=的比例)、橡胶分子量、橡胶相的分散等,以达到高性能的聚丙烯产品。高抗冲中熔指聚丙烯专用料主要应用于汽车及改性领域,该领域对产品的气味及冲击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本论文在Innovene气相法聚丙烯装置上,首次通过氢调法用预聚合催化剂Y180,开发出高抗冲中熔指聚丙烯专用料K9015。相较与其他产品,冲击强度提高近30 k J/m2,突破抗冲共聚聚丙烯产品冲击强度的最高限制。与此同时,通过顶空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气味组成进行分析,建立快速有效的评价抗冲共聚聚丙烯气味的评价方法,分析抗冲共聚聚丙烯产品的气味来源,并提出气味降低的措施,以更好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董莉[10](2019)在《高光泽低气味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聚丙烯(PP)具有质轻、比强度高、耐热与耐腐蚀等优异的性能,是替代金属基外壳材料的首选。然而,其光泽度较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较高,阻碍了其在家电、汽车装饰、日用品等领域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环境相容的、适应不同应用环境的、高光泽低气味的聚丙烯材料,以满足其在家电、汽车装饰、日用品等领域的应用需求。本文采用熔融共混和纳米复合技术,以聚丙烯EPZ30R为基料,采用向基体中引入相容性好、成核效果优异的α成核剂以及吸附、光解作用较好的除味剂等功能填料,制备出了具有高光泽低气味性能的聚丙烯材料,在有效提高其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大幅度改善材料的光泽度与气味性能,并赋予聚丙烯材料的结构和光泽气味性能的智能可控性。研究了成核剂和除味剂对聚丙烯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考察了聚丙烯材料在不同制备工艺条件下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变化,揭示了基础树脂的微观结构与光泽性能之间的关系,结合成核剂的成核机理与除味剂的吸附、光解效应,分析了影响PP光泽度与气味的物理机制。在此基础上,从聚丙烯材料的结构设计入手,发展了几种高光泽低气味及性能智能可控的聚丙烯材料,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了我国家电、汽车装饰、日用品等领域对高性能聚丙烯材料的迫切需求。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EPZ30R与EP548N为基础树脂,研究了连续相与分散相的相容性与光泽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EPZ30R中连续相与分散相的分子量分布(MWD)较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之差较小,橡胶相尺寸较小与分布较均匀,乙烯含量与橡胶相含量低,使得光泽度较高,综合性能优于EP548N。基础树脂中的连续相与分散相的相容性好,有助于PP表面平整度的提高,进而改善PP的光泽度。(2)采用α成核剂HPN-20E、EPX715与NX8000对PP的光泽度进行改性研究,制备了光泽度较高的EPZ30R材料。结果表明:HPN-20E改性EPZ30R的晶核密度较大,结晶速率最快,结晶度较大,光泽度较高,模量大,热变形温度高,气味较低,综合性能良好。成核剂可以细化PP的球晶尺寸,使得球晶的尺寸小于可见光波长,减弱了PP对光的散射与折射作用,提高了反射光的光通量,从而提高PP的光泽度。再采用上一步实验优选的HPN-20E,按照0.03%、0.04%、0.05%、0.06%、0.07%与0.08%的添加配方,制备了高光泽EPZ30R材料。结果表明:当HPN-20E的用量为0.07%时,PP的晶核密度大、晶粒尺寸小,结晶速率快,结晶度大,光泽度高,模量大,热变形温度高。适量的HPN-20E在PP基体中分散得更加均匀,对PP光泽度的提升效果更佳的显着。(3)首先采用表面改性剂KH570对nano-ZnO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制备了改性nano-ZnO粉体。结果可知:改性nano-ZnO的接触角为151.35°,基本未出现二次团聚现象,-OH峰也明显减弱,说明改性效果明显。改性nano-ZnO的极性越低,在PP基体中的分散得越均匀,有利于PP光泽度的改善。其次,采用自制改性nano-ZnO除味剂、硅酸盐除味剂与商品分子筛除味剂,制备了低气味EPZ30R材料。结果表明:自制改性nano-ZnO除味剂改性PP的气味等级降低了1.50,光泽度也较高,改性效果较佳。改性nano-ZnO的比表面积较大时,可以吸附更多的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小分子,同时将小分子光解成CO2和H2O等基本无害的物质,通过自然挥发或者抽真空等方式使其排出PP基体,达到永久去除PP中气味的目的。最后,采用HPN-20E与nano-ZnO复配的改性剂,按照一定的比例与用量,制备了高光泽低气味EPZ30R材料。结果表明:当HPN-20E与改性nano-ZnO的比例为2/3,总用量为0.10%时,EPZ30R的VOC、雾度(FOG)值较小,气味等级低,晶核密度大、晶粒尺寸小,结晶速率快,光泽度高,力学性能基本不变。HPN-20E与改性nano-ZnO对PP光泽度与气味性能的改善具有协同作用。

二、聚丙烯新型改性剂——成核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丙烯新型改性剂——成核剂(论文提纲范文)

(1)碳酸氢钠改性及其在聚烯烃材料中发泡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引言
    1.3 发泡聚合物材料的概述
    1.4 发泡剂及成核剂的研究进展
        1.4.1 发泡剂分类及应用
        1.4.2 成核剂研究进展
    1.5 碳酸氢钠发泡剂的研究进展
        1.5.1 碳酸氢钠发泡剂应用前景
        1.5.2 碳酸氢钠发泡剂的改性进展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碳酸氢钠胶囊改性方法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环氧树脂单次改性碳酸氢钠
        2.2.3.1 不同目数的碳酸氢钠胶囊的制备
        2.2.3.2 不同质量比制备碳酸氢钠胶囊
        2.2.3.3 不同工艺制备碳酸氢钠胶囊
        2.2.4 碳酸氢钠胶囊的二次改性
        2.2.5 环氧树脂与有机酸复合物的制备
    2.3 表征与测试
        2.3.1 红外测试
        2.3.2 水溶解度测试
        2.3.3 比表面积测试
        2.3.4 DSC测试
        2.3.5 TG测试
        2.3.6 SEM表征
        2.3.7 TEM测试
        2.3.8 外壳层导热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环氧改性碳酸氢钠的形貌结构、热性能及水溶性分析
        2.4.1.1 EP@SB胶囊的FTIR的分析
        2.4.1.2 不同粒径的碳酸氢钠对EP@SB热性能的影响
        2.4.1.3 不同配比对EP@SB热性能的影响
        2.4.1.4 不同工艺对EP@SB热性能的影响
        2.4.1.5 EP@SB胶囊的SEM的分析
        2.4.1.6 EP@SB胶囊的BET分析
        2.4.1.7 EP@SB胶囊的水溶性分析
        2.4.2 二次改性碳酸氢钠胶囊的分析
        2.4.2.1 p H值对硬脂酸改性EP@SB胶囊的影响
        2.4.2.2 不同质量配比对EP@SB胶囊的影响
        2.4.2.3 不同改性剂对改性EP@SB胶囊的影响
        2.4.2.4 有机酸二次改性碳酸氢钠胶囊的红外分析
        2.4.2.5 环氧和有机酸外壳层对碳酸氢钠胶囊热性能的影响
        2.4.2.6 有机酸二次改性碳酸氢钠胶囊的形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核剂负载碳酸氢钠胶囊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3.2.2 实验制备
        3.2.2.1 成核剂的改性
        3.2.2.2 成核剂和碳酸氢钠胶囊的发泡母粒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红外测试
        3.3.2 SEM测试
        3.3.3 TG测试
        3.3.4 EDS测试
        3.3.5 BET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热失重分析
        3.4.2 红外分析
        3.4.3 微观结构分析
        3.4.4 EDS能谱分析
        3.4.5 比表面积分析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微发泡聚丙烯材料发泡行为及冲击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主要原料和设备
    4.3 表征与测试
        4.3.1 材料的制备
        4.3.1.1 PP复合样条的制备
        4.3.1.2 发泡母粒的制备
        4.3.1.3 PP复合材料的制备
        4.3.1.4 发泡PP复合材料的制备
        4.3.2 流变性能测试
        4.3.3 冲击性能的测试
        4.3.4 泡孔结构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P复合材料流变性能分析
        4.4.2 碳酸氢钠微胶囊对发泡聚丙烯复合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
        4.4.2.1 发泡PP复合材料减重量的分析
        4.4.2.2 发泡PP复合材料发泡质量的影响
        4.4.3 成核剂负载EP@SB对发泡聚丙烯复合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
        4.4.3.1 聚丙烯材料发泡质量的分析
        4.4.3.2 发泡PP复合材料减重量的分析
        4.4.3.3 发泡PP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复合成核剂对PP-R材料性能与结晶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机纳米粒子改性
        1.2.2 β成核剂改性
        1.2.3 弹性体改性
        1.2.4 多组元协同改性
        1.2.5 调整加工条件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2 不同种类的纳米颗粒改性PP-R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设备
        2.1.2 样品性能测试
    2.2 疏水纳米二氧化硅对PP-R的改性研究
        2.2.1 实验原料
        2.2.2 样品制备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小结
    2.3 纳米碳酸钙对PP-R的改性研究
        2.3.1 实验原料
        2.3.2 样品制备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小结
    2.4 亲水纳米二氧化硅对PP-R的改性研究
        2.4.1 实验原料
        2.4.2 样品制备
        2.4.3 结果与讨论
        2.4.4 小结
    2.5 本章小结
3 稀土β成核剂WBG-2对PP-R的改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1.3 样品制备
    3.2 结果与讨论
        3.2.1 WBG-2对PP-R冲击强度的影响
        3.2.2 WBG-2对PP-R拉伸强度的影响
        3.2.3 PP-R/WBG-2 复合材料DSC曲线分析
        3.2.4 PP-R/WBG-2 复合材料XRD分析
        3.2.5 PP-R/WBG-2 复合材料偏光下结晶形态
        3.2.6 PP-R/WBG-2 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复合成核剂对PP-R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设备
        4.1.3 样品制备
        4.1.4 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疏水纳米SiO_2/WBG-2 含量对PP-R力学性能的影响
        4.2.2 PP-R/疏水纳米SiO_2/WBG-2 复合材料DSC曲线分析
        4.2.3 PP-R/疏水纳米SiO_2/WBG-2 复合材料XRD分析
        4.2.4 三元复合材料结晶形态与PP-R/疏水纳米SiO_2、PP-R/WBG-2 对比
        4.2.5 三元复合材料与PP-R/疏水纳米SiO_2、PP-R/WBG-2 的等温结晶动力学对比
        4.2.6 三元复合材料断面形貌与PP-R/疏水纳米SiO_2、PP-R/WBG-2 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填充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
        1.2.1 填充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1.2.2 填充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方法与机理
        1.2.3 填充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1.2.4 填充改性聚合物用填料的选用
    1.3 聚酰胺6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1.3.1 聚酰胺6的合成、性能与应用
        1.3.2 聚酰胺6的共混改性研究
    1.4 生物质炭的制备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4.1 生物质炭的制备
        1.4.2 生物质炭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4.2.1 生物质炭/聚烯烃复合材料
        1.4.2.2 生物质炭/可降解聚合物复合材料
        1.4.2.3 其他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炭化温度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炭化温度PA6/BC复合材料的界面形貌及结合机理分析
        2.3.2 不同炭化温度PA6/BC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分析
        2.3.3 不同炭化温度PA6/BC复合材料的吸水性分析
        2.3.4 不同炭化温度PA6/BC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2.3.5 不同炭化温度PA6/BC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分析
        2.3.6 不同炭化温度PA6/B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2.3.7 不同炭化温度PA6/BC复合材料的热力学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含量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含量PA6/BC复合材料的界面形貌及结合机理分析
        3.3.2 不同含量PA6/BC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分析
        3.3.3 不同含量PA6/BC复合材料的吸水性分析
        3.3.4 不同含量PA6/BC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3.3.5 不同含量PA6/BC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分析
        3.3.6 不同含量PA6/B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3.3.7 不同含量PA6/BC复合材料的热力学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粒径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试样制备
        4.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粒径PA6/BC复合材料的界面形貌及结合机理分析
        4.3.2 不同粒径PA6/BC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分析
        4.3.3 不同粒径PA6/BC复合材料的吸水性分析
        4.3.4 不同粒径PA6/BC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4.3.5 不同粒径PA6/BC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分析
        4.3.6 不同粒径PA6/B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4.3.7 不同粒径PA6/BC复合材料的热力学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助剂改性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试样制备
        5.2.4 性能表征与测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助剂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界面形貌及结合机理分析
        5.3.2 助剂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分析
        5.3.3 助剂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吸水性分析
        5.3.4 助剂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5.3.5 助剂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分析
        5.3.6 助剂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5.3.7 助剂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热力学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备
        6.2.3 试样制备
        6.2.4 性能表征与测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界面形貌及结合机理分析
        6.3.2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
        6.3.3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吸水性分析
        6.3.4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6.3.5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分析
        6.3.6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6.3.7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热力学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在可降解聚酯的多功能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概述
    1.3 聚乳酸概述
        1.3.1 聚乳酸成核改性
        1.3.1.1 聚乳酸成核改性机理
        1.3.1.2 聚乳酸成核剂分类
        1.3.2 聚乳酸阻燃改性
        1.3.2.1 聚乳酸阻燃改性机理
        1.3.2.2 聚乳酸(PLA)阻燃剂分类
        1.3.2.3 聚乳酸膨胀体系阻燃剂
        1.3.2.4 聚乳酸抗熔滴机理
    1.4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概述
        1.4.1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发展历程
        1.4.2 P34HB简介
        1.4.2.1 P34HB热稳定性
        1.4.2.2 P34HB结晶性能
        1.4.2.3 P34HB加工性能
        1.4.2.4 P34HB力学性能
    1.5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简介
        1.5.1 中空微球分类
        1.5.2 中空微球制备方法
        1.5.3 中空微球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1.5.4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课题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对聚乳酸的结晶行为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PLA/DM复合材料的制备
    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2.5.1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5.2 偏光显微镜(POM)
        2.5.3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2.5.4 拉伸测试
        2.5.5 动态机械分析(DMA)
        2.5.6 维卡软化温度(VST)
    2.6 结果与讨论
        2.6.1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2.6.2 等温结晶动力学
        2.6.3 晶体微观形貌观察
        2.6.4 结晶机理分析
        2.6.5 力学性能分析
        2.6.6 耐热性能分析
    2.7 本章结论
第三章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对聚乳酸膨胀阻燃体系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仪器和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PLA复合材料的制备
    3.5 性能测试与表征
        3.5.1 氧指数测试(LOI)
        3.5.2 垂直燃烧测试(UL-94)
        3.5.3 锥形量热分析(CONE)
        3.5.4 热失重分析(TGA)
    3.6 结果与讨论
        3.6.1 阻燃性能分析
        3.6.2 锥形量热分析
        3.6.3 热重分析
        3.6.4 残炭分析
        3.6.5 机理分析
    3.7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和RDP对聚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热稳定性及多功能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
    4.3 实验仪器和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P34HB复合材料的制备
    4.5 性能测试与表征
        4.5.1 热重分析(TGA)
        4.5.2 同步热分析(TG-DSC)
        4.5.3 红外热重联用分析(TG-IR)
        4.5.4 导热系数分析
        4.5.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4.5.6 拉伸测试
        4.5.7 冲击性能测试
        4.5.8 弯曲强度测试
        4.5.9 平衡扭矩测试
        4.5.10 熔融指数测试
    4.6 结果与讨论
        4.6.1 非等温热重分析(TGA)
        4.6.2 同步热分析
        4.6.3 热重红外联用分析
        4.6.4 导热系数分析
        4.6.5 机理分析
        4.6.6 结晶性能分析
        4.6.7 力学性能分析
        4.6.8 加工性能分析
    4.7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本课题结论、展望和不足
    5.1 本课题结论
    5.2 本课题展望
    5.3 本课题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5)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挤出微孔发泡成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木塑复合材料成型技术
        1.2.1 木塑复合材料的主要成分
        1.2.2 木塑复合材料的成型设备及工艺
        1.2.3 木塑复合制品性能的影响因素
    1.3 微发泡成型技术
        1.3.1 微发泡成型过程
        1.3.2 气泡成核机理
        1.3.3 微发泡成型设备及工艺
    1.4 聚丙烯木塑复合材料发泡性能及其应用现状
        1.4.1 聚丙烯发泡性能
        1.4.2 木塑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课题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测试手段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1.3 发泡试样的制备
    2.2 试样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2.2.1 流变测试
        2.2.2 熔融指数测试(MFR)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2.2.4 差示量热扫描测试(DSC)
        2.2.5 热失重曲线测试(TGA)
        2.2.6 抗冲击强度测试
        2.2.7 拉伸强度测试
        2.2.8 弯曲强度测试
        2.2.9 表观密度测试
        2.2.10 维卡软化温度测试
        2.2.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
第三章 挤出微发泡实验平台的搭建
    3.1 单螺杆挤出机
    3.2 塑化螺杆
        3.2.1 分离螺纹
        3.2.2 屏障螺杆头
    3.3 混合元件
        3.3.1 混合元件类型
        3.3.2 动态混合器尺寸
    3.4 稳压装置
    3.5 发泡模具
        3.5.1 发泡工艺选择
        3.5.2 机头模具尺寸
        3.5.3 模具内熔体的流动状态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共混体系对材料熔体强度及泡孔结构的影响
    4.1 实验方案
    4.2 弹性体对木塑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4.2.1 POE含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4.2.2 POE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4.2.3 POE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4.2.4 POE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4.2.5 POE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4.3 HDPE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4.3.1 HDPE含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4.3.2 HDPE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4.3.3 HDPE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4.3.4 HDPE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4.4 微晶蜡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4.4.1 微晶蜡含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4.4.2 微晶蜡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4.4.3 微晶蜡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4.4.4 微晶蜡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材料各组分对发泡试样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方案
    5.2 木粉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5.2.1 木粉含量对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5.2.2 木粉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2.3 木粉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2.4 木粉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5.2.5 木粉含量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5.3 MAH-g-PP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5.3.1 MAH-g-PP对木粉和树脂界面结合效果的影响
        5.3.2 MAH-g-PP含量对复合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5.3.3 MAH-g-PP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3.4 MAH-g-PP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3.5 MAH-g-PP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5.3.6 MAH-g-PP含量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5.4 成核剂类型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5.4.1 成核剂类型对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5.4.2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4.3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4.4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5.4.5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5.5 成核剂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5.5.1 成核剂含量对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5.5.2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5.3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5.4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5.5.5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5.6 复合发泡剂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5.6.1 发泡剂分解温度
        5.6.2 复合发泡剂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6.3 复合发泡剂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7 发泡剂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研究
        5.7.1 发泡剂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7.2 发泡剂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树脂类型及工艺参数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研究
    6.1 实验方案
    6.2 树脂类型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6.2.1 树脂类型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6.2.2 树脂类型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6.3 模具温度对试样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6.3.1 模具温度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6.3.2 模具温度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6.3.3 模具温度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6.4 螺杆转速对试样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6.4.1 螺杆转速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6.4.2 螺杆转速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6.4.3 螺杆转速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木塑复合材料挤出过程中泡孔形态的演变机理与模型初探
    7.1 挤出实验中发泡过程初探
    7.2 泡孔形态演变机理的探索
    7.3 本章总结
第八章 总结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表及已接收的论文
    研究成果及专利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多功能化核壳有机硅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合物增韧
        1.2.1 弹性体增韧
        1.2.2 刚性粒子增韧
        1.2.3 核壳结构聚合物增韧
        1.2.4 协同增韧
        1.2.5 其他增韧方法
    1.3 有机硅核壳结构聚合物
    1.4 有机硅核壳结构聚合物在塑料中的应用
    1.5 塑料功能化改性研究进展
        1.5.1 低噪音改性
        1.5.2 免喷涂改性
        1.5.3 耐候改性
        1.5.4 阻燃改性
    1.6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6.1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论文的特色与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壳结构有机硅-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核壳结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有机硅单体配比对聚合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2.3.2 有机硅单体配比对核乳液成膜性能和韧性的影响
        2.3.3 核/壳比例对成膜性能和膜韧性的影响
        2.3.4 核/壳比例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2.3.5 核/壳比例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3.6 傅里叶转变红外光谱(FTIR)
        2.3.7 热失重分析(TGA)
        2.3.8 透射电镜(TEM)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硅改性剂在低噪音ABS中的应用及低噪音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3.2.3 低噪音ABS材料的制备
        3.2.4 测试和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BS材料摩擦噪音和粘-滑现象关系研究
        3.3.2 Poly(D4-MMA-BA)改性剂对ABS性能的影响
        3.3.3 ABS材料表面摩擦特性与摩擦噪音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硅改性剂包覆铝粉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免喷涂PC中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4.2.3 有机硅改性剂包覆铝粉微球及免喷涂PC材料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进风温度和转速对微球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4.3.2 FTIR
        4.3.3 粒径
        4.3.4 SEM及元素分析
        4.3.5 力学性能
        4.3.6 外观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功能化有机硅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在PC中的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5.2.3 功能化有机硅改性剂的合成及耐候PC材料的制备
        5.2.4 测试和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MB结构与性能
        5.3.2 AMB紫外吸收机理
        5.3.3 AMB含量对其聚合及聚合产物紫外吸收性能的影响
        5.3.4 Poly(D4-MMA-BA-AMB)的结构与性能
        5.3.5 Poly(D4-MMA-BA-AMB)对PC耐候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机硅改性剂在阻燃PVC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6.2.3 PVC-WPC的制备
        6.2.4 测试和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VC-WPC缺口冲击强度
        6.3.2 PVC-WPC阻燃性能
        6.3.3 PVC-WPC热稳定性
        6.3.4 PVC-WPC木塑制品耐候性能
        6.3.5 PVC-WPC木塑制品断面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7)PP/PET复合材料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纤维化改性
    1. 1 单体改性
    1. 2 共单体改性
2 纤维化改性
    2. 1 PET短纤维
    2. 2 碳纤维(CF)
    2. 3 玻璃纤维
3 成核剂改性
4 其它改性方法
5 结语

(8)改性蒙脱土-植物纤维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植物纤维简介
        1.2.1 植物纤维来源
        1.2.2 植物纤维的特性
        1.2.3 蔗渣纤维
    1.3 植物纤维发泡材料概述
    1.4 有机改性蒙脱土研究现状
        1.4.1 蒙脱土的结构和性质
        1.4.2 蒙脱土的改性方法及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思路和内容
        1.5.1 本论文的思路
        1.5.2 本论文的内容
第二章 改性蒙脱土-植物纤维复合发泡材料的发泡机理研究
    2.1 植物纤维发泡工艺及泡孔形成机理
        2.1.1 发泡方式
        2.1.2 成型方式
        2.1.3 泡孔形成过程
        2.1.4 泡孔形成机理
    2.2 改性蒙脱土-植物纤维复合发泡材料的发泡机理
        2.2.1 改性蒙脱土的结构和性质
        2.2.2 改性蒙脱土对发泡材料的影响及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蔗渣纤维/聚乙烯醇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及正交实验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和设备
        3.2.3 制备步骤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发泡倍率极差分析
        3.3.2 密度极差分析
        3.3.3 对材料残余应变极差分析
        3.3.4 对材料残弹性比能极差分析
        3.3.5 各因素对材料综合性能影响的分析评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蒙脱土的有机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有机改性蒙脱土红外光谱表征
        4.3.2 蒙脱土改性前后XRD分析
        4.3.3 有机改性蒙脱土扫描电镜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改性蒙脱土/蔗渣纤维/聚乙烯醇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及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实验步骤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改性蒙脱土用量对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
        5.3.2 改性蒙脱土用量对发泡材料表面结构的影响
        5.3.3 加入改性蒙脱土和蒙脱土对发泡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5.3.4 改性蒙脱土对发泡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用于植物纤维发泡材料的发泡模具及装备设计
    6.1 设计依据及要求
        6.1.1 设计依据
        6.1.2 设计要求
    6.2 设计说明
        6.2.1 模具的设计研究
        6.2.2 模具材料的选择
        6.2.3 模具尺寸的确定
    6.3 模具使用性能测评
        6.3.1 表面形态对比
        6.3.2 纵向形态对比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高抗冲中熔指聚丙烯专用料的开发及其气味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中国聚丙烯发展现状
        1.1.1 中国聚丙烯生产结构
        1.1.2 中国聚丙烯装置与产能
        1.1.3 中国聚丙烯的市场需要
    1.2 聚丙烯类别及生产工艺
        1.2.1 聚丙烯类别
        1.2.2 聚丙烯生产工艺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应用前景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研究目标
        1.3.5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第3章 高抗冲中熔指聚丙烯评价与分析
    3.1 高抗冲中熔指聚丙烯评价
        3.1.1 常规性能研究
        3.1.2 乙烯含量分析
        3.1.3 熔融结晶性能
        3.1.4 热氧稳定性性能
        3.1.5 动态热机械DMA分析
        3.1.6 高温凝胶色谱分析
        3.1.7 扫描电镜SEM分析
        3.1.8 正己烷提取物分析
    3.2 结论
第4章 高抗冲中熔指聚丙烯专用料的开发
    4.1 工业试生产方案制定
        4.1.1 产品技术指标
        4.1.2 反应器控制参数
    4.2 高抗冲中熔指聚丙烯专用料工业试验
        4.2.1 生产关键指标控制
        4.2.2 生产过程平稳概况
    4.3 高抗冲中熔指聚丙烯专用料性能评价
        4.3.1 基本力学性能评价
        4.3.2 乙烯含量分析
        4.3.3 熔融结晶性能研究
        4.3.4 热氧稳定性能研究
        4.3.5 高温凝胶色谱分析
        4.3.6 动态热机械DMA分析
        4.3.7 扫描电镜SEM分析
        4.3.8 正己烷提取物分析
        4.3.9 气味评价
    4.4 添加剂优化研究
    4.5 结论
第5章 高抗冲聚丙烯气味来源分析及优化措施
    5.1 高抗冲聚丙烯气味组成分析
        5.1.1 顶空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原理
        5.1.2 IPC中挥发性烃类的定性和定量
        5.1.3 平衡温度的选择
        5.1.4 平衡时间的选择
        5.1.5 样品量的选择
        5.1.6 顶空法小结
    5.2 高抗冲聚丙烯气味来源分析及优化措施
        5.2.1 原料方面
        5.2.2 催化剂方面
        5.2.3 工艺方面
    5.3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光泽低气味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光泽聚丙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聚合工艺
        1.2.2 无机纳米粒子
        1.2.3 表面改性剂
        1.2.4 成核剂
        1.2.5 α成核剂
    1.3 低气味聚丙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聚合工艺
        1.3.2 添助剂
        1.3.3 加工工艺
    1.4 课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聚丙烯基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2.2 材料的制备
        2.2.3 性能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PC表征
        2.3.2 DMA表征
        2.3.3 SEM表征
        2.3.4 光泽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光泽聚丙烯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3.2.2 成核剂改性PP的制备
        3.2.3 性能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α成核剂种类的选择
        3.3.2 α成核剂用量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光泽低气味聚丙烯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4.2.2 材料的制备
        4.2.3 性能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氧化锌的表面改性
        4.3.2 除味剂种类对EPZ30R气味与光泽度的影响
        4.3.3 HPN-20E与 nano-ZnO复配对EPZ30R气味与光学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二、参与的项目

四、聚丙烯新型改性剂——成核剂(论文参考文献)

  • [1]碳酸氢钠改性及其在聚烯烃材料中发泡行为的影响[D]. 罗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复合成核剂对PP-R材料性能与结晶行为的研究[D]. 陈师岐.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朱诗留.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4]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在可降解聚酯的多功能改性研究[D]. 乔虎.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挤出微孔发泡成型研究[D]. 王苏炜.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6]多功能化核壳有机硅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D]. 王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PP/PET复合材料改性研究进展[J]. 杨吉祥,张福华,张顶顶,曾骥,李彦希. 工程塑料应用, 2020(01)
  • [8]改性蒙脱土-植物纤维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 杜新亚.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高抗冲中熔指聚丙烯专用料的开发及其气味控制研究[D]. 杨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10]高光泽低气味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 董莉.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聚丙烯新改性剂——成核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