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实效的几点思考

提高《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实效的几点思考

一、对提高《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贾绍俊[1](2021)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执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得以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对象主体、话语体系、实现目标等方面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一般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性掌控和全面性领导上,体现为要从整个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上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从理论和价值维度来看,加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其“生命线”作用的内在需求,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条件、重大任务和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从微观角度来讲意味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吸引力、阐释力等话语能力建设的增强,从中观来讲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加强,是党的领导能力特别是思想文化宣传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然而进一步从宏观来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建构和建设的中心目标。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党性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乃是功在当今、利于千秋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话语研究的以往理论经验来看,话语权具有流变性的典型特征,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更是受到其自身执政能力、执政合法性的直接影响,与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自觉等息息相关。从历史维度来看,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合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够保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才能够获得政治保证和关键主体力量;只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实现话语传播多样化和话语践行的示范化,才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找准着力点。遵循这些经验启示,针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呈现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向的人民性、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话语传播的自觉性,通过整体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为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发展提供主体保障。本研究正是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分析相结合,坚持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相统一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国内外话语研究的成果和智慧,遵循理论、历史、现实、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理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推进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持。

陈晰梦[2](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适应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就是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开展研究。同时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需求,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基本保障。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研究,根据问题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主要论述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并在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并阐释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理论概述。主要对实践教学的涵义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涵义进行界定,并归纳总结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最后,阐述了本篇论文的理论基础,为全文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分析得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别是校外实践教学覆盖面小、实践教学内容重复或并未开展、部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未能及时对接、部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部分实践教学教师未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部分实践教学实施所需的必要条件未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四章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策略。从产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入手,分别从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前培训、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这五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总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为主要着力点,立足于其在现阶段的状况,站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的战略高度上,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我国现阶段的重要性。

孙树彪[3](2019)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事关当代教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深刻诠释了内涵式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在新形式下如何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立德树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开辟了人的发展新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具备社会主义觉悟,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内涵式发展中立德树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会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内涵式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教育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和构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关键,显示了大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对新时期高校及相关社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价值导向功能。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说明了内涵式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科教兴国战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履行教育本身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对突破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局限有着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则为“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分析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四部分是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结合现实需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了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人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人和人才二者的关系。第五部分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并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优化途径,明确了新时期立德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尝试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张艳丽[4](2019)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必修课之一,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如何,教学效果如何,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本研究除绪论外共六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和生成机制的研究,这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包括文章的前三章。第一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界定和第二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维度和特性,从获得感的提出开始,层层递进地提出获得感的涵义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涵义。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进行字面意义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逻辑思考和新时代背景,本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获得的个体成长发展需求的满足而产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包含有大学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获得的理论知识习得的满足感、情感体验的共鸣感、坚定理想信念的充实感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成就感。并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等相关概念的比较来进一步全面深刻理解其本质内涵与特征。本文在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生成的过程与内、外部机制,认为大学生需要是获得感生成的前提,参与是关键,满足是基础,大学生的认同则是获得感生成的主旨。第二部分是对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包括文章的第四、五章。第四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的调查。这部分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涵义出发,科学编制调查问卷并组织实施调查,从东部、中部、西部的各个层次的高校1100多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从第一手的资料中系统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整体状况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获得感,对课程和教师具有比较高的认可度,但是还呈现不平衡、不充分、不稳定及低效能等问题。第五章则是着重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的形成原因,结合本文对思政课获得感生成机制的研究,动态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的多方影响因素,认为高校思想政治伦理课课程建设和教学供给的不充分与不平衡以及大学生主体需求发展的不充分和平衡是主要原因。最后一部分为本研究的落脚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本研究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程度是为了找到一个最有效地增强大学生获得感的途径。针对性地提出了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关键,以高水准教材为遵循,以高水平教学资源为支撑,以高质量示范课堂为抓手,以高效率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为目标,深入掌握学生需求、拓宽思政课改革思路、强化师资、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法、完善机制、营造良好环境等具体措施,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马辉[5](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在2019年3月18号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出“八个相统一”原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六条标准”,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理论动力和精神指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实践意义,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积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坚强支撑。教学评价是评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课程建设提供方向引领和根本保障。为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坚持顶层设计、从实际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进行总体设计。本文首先概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基本概念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功能、特点、理论。其次,从六种层面探讨教学评价指标的要素构成——包括教学设计评价指标、教学组织评价指标、教学效果评价指标、教学管理评价指标、教学研究与成果评价指标、教学特色与创新创新评价指标。在针对4所高水平大学调研的基础之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其中涉及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框架结构和权重确定。再次,详细描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其背后的本质原因。最后,对黑龙江省81所不同层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方面并无重大差异。在对比分析高水平大学、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三类高校分别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以及在全省高校实施应用的对策建议。

叶尔克西·叶尔肯别克[6](2019)在《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党的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三个自信”扩展为“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党章》,将“四个自信”写入了党章。“四个自信”涉及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要素,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密切相关。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是促进新疆地区的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新疆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能够帮助大学不断提升自身抵御“三股势力”侵袭的能力,也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扩大胸怀,笃定信仰,创造富有价值的人生。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原则,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系统地梳理了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基础理论,包括“四个自信”的概念以及“四个自信”教育的相关理论依据,深入分析了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必要性,即推进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维护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迫切需要、丰富新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必然需要、增强新疆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并通过制发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深刻剖析了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即“四个自信”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内容贴近性低、部分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知存在模糊性、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氛围创设不足,以及从“四个自信”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教育内容针对性弱、部分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重视程度不高、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力、教育环境创设不完善等五个方面分析原因。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对策,即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针对性、推进“四个自信”教育方法的实效性与创新性、发挥大学生在“四个自信”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全力打造新疆高校“四个自信”教育师资队伍、营造“四个自信”教育的良好环境。

董前程[7](2017)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教学的实效性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意识。但是当前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以及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地方,导致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而且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养、道德规范,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确保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原则,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抽样调查法等方法,全面系统地梳理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现状及相关理论,包括教学模式的概念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依据,辨证深入地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改革的必要性,并通过制发调查问卷,深刻剖析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及其教学模式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也逐渐影响着高校思政课教学,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运行与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与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在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并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需求和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要注重实践教学,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在正确认知当前的社会现实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从而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时,要坚持整体性、针对性、互动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基本原则。本文在一定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及其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并积极借鉴全国各高校思政课教学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际经验,提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向,即要突出素养导向、课题导向和合作导向三个教学导向,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时事热点和地方教育资源三种教学资源,拓宽理论社团、实践基地、校园网络三个教学载体,推进教学模式链条化、网格化、立体化三项改革。与此同时,需要积极健全完善组织、物质、师资保障机制,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运行。

邓韵[8](2016)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美育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思想家、宣传家和活动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武装无产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其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上面临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打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困境,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就必须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寻找新的路径和方法。面对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随着新的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增强自己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本文在分析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美育缺失”的弊端基础上,以审美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进行反思。一方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然。另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内容美、价值美与形式美来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审美化”思想。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显现出来的价值是一种工具性价值,由于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审美价值和陶染教化功效,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而不是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基础上“寓教于乐”的全面综合教育,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美育在塑造人的感性生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扩大人的胸怀和视野、培育健全完整的人格和心灵等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论文通过对审美价值的认定,进一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美育实践确立依据,对美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价值功能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审美实践不是一般事物或现象的审美实践,而是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殊的审美实践。特殊所在即为审美价值存在于教育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中,寓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各要素以及教育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美育两相融合的可能性是审美实践的基本前提,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两者相融合的主要范式。要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将审美教育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全过程中,就必须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按照美的规律和形式美法则去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去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方法,去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般渠道。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借鉴吸收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力图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审美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空间,立足于理性与感性、真善美的统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审美实践体系建设为总的研究方向,试图找出通过审美实践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载体三个方面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具体运用(如何将审美教育形式有效的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教学过程中,以幽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为审美形式,在教学载体上,以课件、语言和教材为审美要素,将思辨、演绎、注释的方法从纯粹抽象的概念领域转移到实际领域,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在社会化的实践中实现其普遍性和客观性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已知事实和原因的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研究,提出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审美化体系的内容设想和改革措施。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审美实践为切入点,以人的审美境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为落脚点,以期通过美育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审美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彰显美的特性,渗透美的元素,以审美的方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在美的教育和环境中体会人生、感悟人生、内敛品质、提升境界,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不高的现状,实现立德树人、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陈志铖[9](2015)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研究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下发以来,在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在教学大纲的组织编写、课程改革方案的试点推广、教师的全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学实效性不强。这就要求必须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努力把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深受研究生喜爱的课程,从而更好地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该选题的研究,明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及其评判标准,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强为切入点,以“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卷调查为突破口,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四要素”的视角,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分析和多方面探究,最终提出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路径。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研究逻辑,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行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依据。这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说明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次,具体论述了研究的哲学依据、学科依据和现实依据,为文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是文章的逻辑起点。第二部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特点和评判标准。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内涵、特点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评判标准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主要表现、影响因素及主要原因,这是本文的关键。对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因素、原因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为切实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供客观事实依据。这一部分主要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维度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该部分基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科学依据和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因素,立足于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维度提出解决对策,这是本文的最终逻辑归宿,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也是本文实践价值的重要体现。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提高理论和实践的深度,以达到“步步高、步步深”的目标要求,形成衔接性较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各高校要紧密结合研究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断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改革,克服困难、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开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局面。

杜昌建[10](2014)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有效提高人口素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在提高人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相关行为能力的基础上,可以使广大社会成员自觉遵守自然生态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的进程,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环节。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生态理念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生态主张的基础上,以国内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现实与当前我国公民整体生态文明素质不高的现状为出发点,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途径,以多种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公民生态文明素质为落脚点,借助理论论证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以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生态观、培养生态公民为最终目标,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观点和主张。论文导言部分对相关研究现状作出了评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创新点等。第一章着重分析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第二章在梳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深入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种种问题的原因。第三章则梳理了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渊源,主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我国古代与西方现代的生态文明思想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同时明确了生态文明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培养生态公民,并把这一目标细化,进而围绕教育目标确立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第五章首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方面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体制建构,其次从保障机制、动力机制与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运行机制,最后从施教队伍、教育方式和区域差异等方面确立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原则。第六章在前一章宏观体制机制建构的前提下,具体论述了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三大途径——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生态文明教育,进而给出了生态文明教育落实的一些具体方法。论文的结束语在简要总结全文的基础上,预测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研究中对教育目标界定不一的现状,本文从教育的本质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性质方面把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确立为培养具备科学生态观及相关行为能力的生态公民,并对科学生态观与生态公民的内涵进行界定。同时,本文从人的心理结构与知行关系角度把这一目标进行细化,以利于在实践中操作。文中还强调要把生态文明教育列入我国正规国民教育体系,以使其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此外,本文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体制机制建构,从理论上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提供有效的制度设计。

二、对提高《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提高《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一)基本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概念界定
        (一)话语与话语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二)列宁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和影响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先在条件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话语建设的能力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
        (一)话语主体与话语权建设队伍
        (二)话语主题与话语建设内容
        (三)话语方式与话语权建设的载体
        (四)话语效果与话语权建设的实效评价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其科学性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立场及其人民性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使命及其自觉性
        (四)中国共产党“以德为先”的话语践行及其示范性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和经验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民主革命早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进行探索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走向成熟
        (三)解放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主动开展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巩固政权和过渡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加强
        (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三) “文革”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遭遇严重挫折
    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调适与巩固
        (二)进入新世纪后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充实和提高
        (三)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深化与丰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新时代对话语权重要性认识的增强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二)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能力的提升扩大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影响力
        (三)新时代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推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平台建设
    五、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必须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必须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多样化示范化
    注释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成就
        (一)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建设格局
        (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体系
        (三)迈向媒体融合利用进行话语传播的良好态势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境遇
        (一)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迷惑与应对
        (二)全球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话语批判
        (三)信息化与虚拟话语场的挑战与利用
        (四)社会利益分化与异质话语立场的挑战与导引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损害了党的话语公信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在建构话语权上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三)党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中群众性话语转向和表达不足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仍需改进加强
        (五)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注释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多维路向
    一、以理论创新和宣传引导为基础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一)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不断提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水平
        (二)以宣传思想工作为导引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二、以制度建设和从严治党为保障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
        (二)党的制度不断完善可以转化制度优势和话语力量
        (三)制度治党取得实效可以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
    三、以提高话语建设能力为关键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一)坚持把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二)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大众化
        (三)提高思政课展现“中国理论”世界话语权的能力
    四、以网络安全治理为主要抓手做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
        (一)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协同
        (二)提高中国共产党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三)提升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五、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落实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责任
        (一)明确党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主体责任
        (二)要通过完善领导机制来提高领导水平
        (三)要建立健全主体责任落实监督机制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3 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实践教学的涵义
        2.1.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涵义
    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2.2.1 有利于大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2.2.2 有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再认识
    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2.3.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3.3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教育理论
        2.3.4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规律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3.1.1 校外实践教学覆盖面小
        3.1.2 实践教学内容重复或并未开展
        3.1.3 部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未能及时对接
        3.1.4 部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1.5 部分实践教学教师未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3.1.6 部分实践教学实施所需的必要条件未得到有效保障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
        3.2.1 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到位
        3.2.2 对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设计
        3.2.3 对实践教学缺乏过程管理
        3.2.4 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偏低
        3.2.5 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第4章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策略
    4.1 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4.1.1 提高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
        4.1.2 提高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
        4.1.3 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
        4.1.4 提高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
    4.2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整体设计
        4.2.1 设计方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
        4.2.2 设计方案要统筹实践教学的内容全覆盖
        4.2.3 设计方案要确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内容有效结合
        4.2.4 要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4.3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
        4.3.1 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及时对接
        4.3.2 确保实践教学按照设计方案有序开展
        4.3.3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4.4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前培训
        4.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的理论水平
        4.4.2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的实践能力
    4.5 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4.5.1 实践课时保障
        4.5.2 经费投入保障
        4.5.3 基地建设保障
        4.5.4 教学人员和组织人员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致谢

(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
    2.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2.1.1 “内涵式发展”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2.1.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逻辑分析
        2.1.3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
    2.2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现实依据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德树人”
        2.2.2 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承担的重大使命需要“立德树人”
        2.2.3 破除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的局限需要“立德树人”
    2.3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彰显“立德树人”
        2.3.2 科教兴国战略彰显“立德树人”
        2.3.3 “四个全面”的教育理论彰显“立德树人”
第3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
    3.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
        3.1.1 市场经济道德困境对教育的冲击
        3.1.2 教育的工具理性局限
        3.1.3 内涵式发展是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前提
    3.2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3.2.1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3.2.3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3.3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原则
        3.3.1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3.3.2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3.3.3 德育优先教育原则
第4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
    4.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4.1.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人才”
        4.1.2 科学技术是“人才”的内在规定
    4.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
        4.2.1 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
        4.2.2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4.3 培养“人才”与培养“人”的关系
        4.3.1 “人”决定“人才”的价值导向
        4.3.2 “人才”是“人”的实践形态
        4.3.3 “德才兼备”是两者的统一
第5章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
    5.1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5.1.1 人文精神概念的界定
        5.1.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5.1.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思想品德
        5.1.4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政治价值观
        5.1.5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审美价值观
    5.2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5.2.1 科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2.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科学精神标准
        5.2.3 培育“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观
    5.3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精神
        5.3.1 大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3.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大学精神”理想
        5.3.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4)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1、研究的缘起
        2、研究意义
    (二) 相关研究综述
        1、关于获得感的研究综述
        2、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与质量评价的研究综述
        3、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研究综述 10(三)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理论蕴涵
    (一) 获得感的相关概念
        1、获得感的提出
        2、获得感的概念阐释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界定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涵义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与几个相似概念的辨析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哲学分析
        1、基于认识论的分析
        2、基于价值论的分析
        3、基于实践论的分析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必要性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可能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维度与特性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维度
        1、理论知识习得的满足感
        2、情感体验的共鸣感
        3、坚定理想信念的充实感
        4、行为习惯养成的成就感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在特性
        1、主观性
        2、能动性
        3、实践性
        4、长期性
        5、反复性
        6、内隐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要素和机制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基本要素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体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客体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介体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过程
        1、大学生的需要是获得感生成的前提
        2、大学生的参与是获得感生成的关键
        3、大学生的满足是获得感生成的基础
        4、大学生的认同是获得感生成的根本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机制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内部机制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外部机制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的调查
    (一) 调查与问卷设计思路
        1、调查设计思路
        2、数据分析方法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现状
        1、被调查对象总体情况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有获得感
        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维度的获得感状况
        4、大学生高度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5、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基本状况
        6、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状况
    (三) 调查数据的交叉分析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有差异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中值得思考的现象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平衡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充分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反复性和不稳定性
        4、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效率不高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过程中的矛盾
        1、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中的主要矛盾
        2、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中的具体矛盾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1、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
        3、大学生个体素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对大学生获得感的影响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不充分、不平衡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不充分
        3、大学生主体需求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选择
    (一) 掌握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
        1、激活大学生对需求认知
        2、引导大学生对需求的辨别
        3、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
    (二) 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思路
        1、尊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需求,找准平衡
        2、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直面问题
        3、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规律,夯实根基
        4、拓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路,打开局面
    (三)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
        1、注重配齐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
        3、注重完善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四)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
        1、编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2、建设线上教学资源平台和教学资源库
        3、加强立体化教辅体系建设
    (五)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法
        1、夯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2、用好新媒体技术手段
    (六) 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
        1、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2、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
        3、完善评价机制
    (七)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环境
        1、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
        2、保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3、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4、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概述
    2.1 相关基本概念
        2.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
        2.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2.2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功能及主要特点
        2.2.1 主要功能
        2.2.2 主要特点
    2.3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概述
        2.3.1 理论依据
        2.3.2 政策依据
        2.3.3 现实依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要素构成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评价指标
        3.1.1 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
        3.1.2 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
        3.1.3 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评价指标
        3.2.1 影响教学组织的因素
        3.2.2 教学组织遵循的原则
        3.2.3 教学组织的相关内容
    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3.3.1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3.3.2 教学效果遵循的原则
        3.3.3 教学效果的相关内容
    3.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评价指标
        3.4.1 影响教学评价的因素
        3.4.2 教学管理遵循的原则
        3.4.3 教学管理的相关内容
    3.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成果评价指标
        3.5.1 影响教学研究与成果的因素
        3.5.2 教学研究与成果的相关内容
    3.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与创新评价指标
        3.6.1 影响教学特色与创新的因素
        3.6.2 教学特色与创新的相关内容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设计
    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指标选取的依据
    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4.2.1 总体框架结构
        4.2.2 教学设计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4.2.3 教学组织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4.2.4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4.2.5 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4.2.6 教学研究与成果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4.2.7 教学特色与创新评价指标的框架结构
    4.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构建判断矩阵
        4.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4.3.3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最终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
    5.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运用成效
        5.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提出
        5.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历程
    5.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指标体系标准缺乏权威性
        5.2.2 指标权重的配置不合理
        5.2.3 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不强
        5.2.4 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用不高
    5.3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因
        5.3.1 理论研究深度不够
        5.3.2 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不科学
        5.3.3 对于教与学的理解不到位
        5.3.4 对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5.3.5 对建构指标体系工作重视不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6.1 高校的应用背景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概述
        6.2.1 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过程的设计
        6.2.2 高校的问卷调查情况
    6.3 应用高校评分情况分析
        6.3.1 高校总评分情况分析
        6.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情况分析
        6.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情况分析
        6.3.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情况分析
        6.3.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情况分析
        6.3.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成果情况分析
        6.3.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与创新情况分析
    6.4 改进教学评价指标及加强应用的对策建议
        6.4.1 高水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及应用优化的对策建议
        6.4.2 普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及应用优化对策建议
        6.4.3 高职(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及应用优化对策建议
        6.4.4 在全省高校实施应用的对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表1: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1年)——教学管理
附表2: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5年)——教学管理
附表3: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附表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问卷调查(教师、专家问卷)

(6)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基础理论概述
    2.1 “四个自信”教育研究的相关概念
        2.1.1 “四个自信”的提出
        2.1.2 “四个自信”的内涵
        2.1.3 “四个自信”教育
        2.1.4 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
    2.2 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理想信念教育理论
        2.2.3 心理学关于自信的理论
    2.3 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2.3.1 推进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2.3.2 维护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迫切需要
        2.3.3 丰富新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必然需要
        2.3.4 促进新疆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2.4 本章小结
3 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现状分析
    3.1 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取得的成绩
        3.1.1 新疆高校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关注度有所提升
        3.1.2 新疆高校大学生对“四个自信”教育持有积极的态度
    3.2 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2.1 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方法单一
        3.2.2 新疆高校“四个自信”教育内容贴近性低
        3.2.3 部分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知存在模糊性
        3.2.4 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师资力量薄弱
        3.2.5 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氛围创设不足
    3.3 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方法缺乏创新
        3.3.2 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内容针对性弱
        3.3.3 部分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重视程度不高
        3.3.4 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力
        3.3.5 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环境创设不完善
    3.4 本章小结
4 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对策思考
    4.1 提升“四个自信”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针对性
        4.1.1 增强“四个自信”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4.1.2 提高“四个自信”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4.2 推进“四个自信”教育方法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4.2.1 优化“四个自信”教育方法的实效性
        4.2.2 促进“四个自信”教育方法的创新性
    4.3 发挥大学生在“四个自信”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4.3.1 强化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知识学习的自觉性
        4.3.2 强化大学生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意识
        4.3.3 激发大学生做好守法遵法的模范作用的主动性
    4.4 全力打造新疆高校“四个自信”教育师资队伍
        4.4.1 强化“四个自信”课堂主渠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4.4.2 加强“四个自信”日常主阵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4.4.3 教育行政部门为新疆高校给予必要的保障支持
    4.5 营造“四个自信”教育的良好环境
        4.5.1 打造“四个自信”教育家庭环境
        4.5.2 打造“四个自信”教育学校环境
        4.5.3 打造“四个自信”教育社会环境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2.1 教学模式的内涵
        2.1.1 教学模式的概念
        2.1.2 教学模式的结构
        2.1.3 教学模式的特点
        2.1.4 教学模式的功能
    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内涵
    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3 思想政治教育学主体间性理论
        2.3.4 教育学的情境学习理论
        2.3.5 教育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3.1 调研方法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取得的成绩
        3.2.1 教学模式形式日益多样化
        3.2.2 教学模式逐渐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
        3.2.3 教学模式逐渐注重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
        3.2.4 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逐渐健全
        3.2.5 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逐渐完善
    3.3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3.1 整体上效果不太理想,存在固化、同质化的现象
        3.3.2 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
        3.3.3 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3.3.4 教学评价不尽如人意
    3.4 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运行的因素
        3.4.1 教学导向不够突出
        3.4.2 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强
        3.4.3 教学载体运用比较单一
        3.4.4 理论与实践脱节
        3.4.5 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3.5 本章小结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4.1.1 坚持党的领导
        4.1.2 坚持德育为先
        4.1.3 坚持以学生为本
        4.1.4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4.1.5 坚持与时俱进
    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4.2.1 整体性
        4.2.2 针对性
        4.2.3 主体间性
        4.2.4 实践性
        4.2.5 开放性
    4.3 本章小结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5.1 突出“三个导向”
        5.1.1 突出素养导向教学
        5.1.2 突出课题导向教学
        5.1.3 突出合作导向教学
    5.2 挖掘“三种资源”
        5.2.1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5.2.2 挖掘时事热点资源
        5.2.3 挖掘地方教育资源
    5.3 拓展“三个载体”
        5.3.1 拓展理论社团载体
        5.3.2 拓展实践基地载体
        5.3.3 拓展校园网络载体
    5.4 推进“三项改革”
        5.4.1 推进教学模式链条化改革
        5.4.2 推进教学模式网格化改革
        5.4.3 推进教学模式立体化改革
    5.5 本章小结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机制
    6.1 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6.1.1 确立校领导负责机制
        6.1.2 设立完善专门的教学机构
        6.1.3 成立高效的专业指导机构
        6.1.4 建立教学运行长效机制
    6.2 完善师资保障机制
        6.2.1 提高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认识
        6.2.2 加强师资选聘和培训
        6.2.3 健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6.3 加强物质保障机制
        6.3.1 加大基本设施、设备建设
        6.3.2 加强教学改革的研究经费投入
        6.3.3 加强师资队伍经费投入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8)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美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美育
    一、美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形态
        (一) 美与美育
        (二) 美育的特征
        (三) 美育的功能
        (四) 美育的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美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美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美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美
    三、美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作用
        (一) 美育是理性与感性融合的构建基础
        (二) 美育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 美育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
        (四) 美育是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完善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调研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的缺失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中美育的缺失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美育的缺失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中美育的缺失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缺失的归因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实践上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一) 知、情、意的统一
        (二) 真、善、美的统一
        (三) 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
        (四)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基本方法
        (一) 审美意识的培养
        (二) 审美环境的营造
        (三) 审美活动的开展
        (四) 审美素质的提高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具体运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中的美育实践
        (一) 幽默教学中灌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美
        (二) 启发教学中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美
        (三) 体验教学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美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的美育实践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初始阶段的审美搭建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过程的审美铺展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总结考核的审美强化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载体中的美育实践
        (一) 美的课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重要形式
        (二) 美的语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传达呈现
        (三) 美的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美育实践的根本要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价值和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依据
        1.3.1 哲学依据
        1.3.2 学科依据
        1.3.3 现实依据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不足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2.2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
        2.2.3 关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对策的研究
    2.3 研究评述
3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概述
    3.1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3.2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3.3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4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卷调查分析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内容
        4.1.3 调查对象
        4.1.4 调查步骤
    4.2 调查问卷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2.1 教育主体维度相关分析
        4.2.2 教育客体维度相关分析
        4.2.3 教育介体维度相关分析
        4.2.4 教育环体维度相关分析
5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教育主体维度
        5.1.1 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
        5.1.2 部分教师的理论素质有待提高
        5.1.3 部分教师的业务素质比较欠缺
        5.1.4 部分教师的人格素质及道德修养需要加强
    5.2 教育客体维度
        5.2.1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认识误区
        5.2.2 学生缺乏主体能动性
    5.3 教育介体维度
        5.3.1 教育内容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和层次性
        5.3.2 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
        5.3.3 对实践教学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
        5.3.4 实践教学环节不规范,教学机制不完善
    5.4 教育环体维度
        5.4.1 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
        5.4.2 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
        5.4.3 网络环境的巨大影响
6 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6.1 教育主体维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6.1.1 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政治素养
        6.1.2 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人格魅力
        6.1.3 加强理论素养,注重教学研究
        6.1.4 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6.2 教育客体维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是基础
        6.2.1 树立主体间性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6.2.2 培养研究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需求意识
        6.2.3 培养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6.2.4 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6.3 教育介体维度: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根本
        6.3.1 丰富教学内容
        6.3.2 创新教学方法
    6.4 教育环体维度:优化教学环境是必然要求
        6.4.1 优化社会育人环境
        6.4.2 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6.4.3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6.4.4 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B (调查问卷教师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10)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特点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点
        一、生态与文明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的特点
    第二节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特点
        三、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章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环境教育阶段( 1972-1992)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阶段(1992-2003)
        三、生态文明教育阶段(2003-至今)
    第二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取得的成绩
        二、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的成因
第三章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借鉴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一、人类源于自然并且依赖自然
        二、实践活动使自然人化
        三、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和谐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毛泽东强调利用自然、节约资源的思想
        二、邓小平重视控制人口、法制环保的思想
        三、江泽民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的节能环保思想
        四、胡锦涛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思想
    第三节 我国古代与西方现代的主要生态文明思想
        一、继承我国古代的合理生态文明思想
        二、借鉴西方现代的相关生态文明思想
第四章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生态文明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目标
    第三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一、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确立原则
        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
第五章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机制建构与实施原则
    第一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体制建构
        一、宏观: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整体教育方案
        二、中观:以企业为主体,形成教育主要阵地
        三、微观:以个人为基点,实现教育全覆盖
        四、横向:借助环保组织,提升教育影响力
    第二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运行机制
        一、保障机制
        二、动力机制
        三、评价机制
    第三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原则
        一、施教主体的多元性
        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三、教育实践的参与性
        四、教育区域的差异性
第六章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家庭生态文明教育
        二、学校生态文明教育
        三、社会生态文明教育
    第二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生态文明教育方法的重要意义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法
        三、生态文明教育方法的运用要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对提高《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D]. 贾绍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陈晰梦.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 孙树彪. 吉林大学, 2019(02)
  • [4]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D]. 张艳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马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6]新疆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研究[D]. 叶尔克西·叶尔肯别克.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2)
  •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 董前程.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8]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美育实践研究[D]. 邓韵. 武汉大学, 2016(01)
  • [9]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 陈志铖. 四川农业大学, 2015(07)
  • [10]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杜昌建.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提高《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实效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