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

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

一、α-亚麻酸与γ-亚麻酸(论文文献综述)

吴洪号,张慧,贾佳,崔琦,郑丽波[1](2021)在《功能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对不饱和脂肪酸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功能性多不饱和脂肪酸由于其出色的生理作用更是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膳食中合理比例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有效保持身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血脂与血压、免疫调节、抗炎和抗癌作用。近几年来,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提纯工艺越来越完善,各种方法配合生产出的产品含量和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保健品和医疗用品被开发出来并投入市场。本文着重对功能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类、来源、分离提纯、生理功能及应用现状进行阐述。

聂小彤,梁艳菁,孙燕群,胡艺林,蒋潮[2](2021)在《食用植物油中4种不饱和脂肪酸在sn-2位含量分析》文中提出植物油的sn-2位不饱和脂肪酸比sn-1(3)位的不饱和脂肪酸更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对食用植物油中sn-2位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有实际意义。实验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油酸(C18∶1n9c)、亚油酸(C18∶2n6c)、γ-亚麻酸(C18∶3n6)、α-亚麻酸(C18∶3n3)等4种不饱和脂肪酸在10种共计12个食用植物油样品中总脂肪酸和sn-2位的具体含量进行检测。总脂肪酸中油酸(C18∶1n9c)含量最高的为花生油,为40.06 g/100g,而sn-2位油酸含量最高的是茶籽油,为1.11 g/100g。大豆油在总脂肪酸中含亚油酸(C18∶2n6c)最多,为68.49 g/100g,但在sn-2位中含亚油酸最多的是核桃油,为0.97 g/100g。sn-2位γ-亚麻酸(C18∶3n6)、α-亚麻酸(C18∶3n3)含量最高的则是亚麻籽油,分别为0.09 g/100g和0.32 g/100g。通过分析常见植物油的4种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及在sn-2位上的含量,可为食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分析、相关的食品和保健品等产品研发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谢文玉[3](2020)在《沙棘油化学成分分析与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表征和比较沙棘果油和沙棘籽油化学成分,筛选其抗氧化活性成分,为沙棘油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沙棘果油和籽油样品,采用多仪器平台表征其化学成分,测定其抗氧化活性,并基于化学计量学筛选出抗氧化活性成分和两种沙棘油的差异成分。1. GC-MS定量测定沙棘油中9种脂肪酸:脂肪酸经衍生化生成脂肪酸甲酯,采用DB-17ms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离,MRM模式测定,并进行方法学验证;2.HS-GC-MS鉴定沙棘油中挥发性成分:采取顶空进样方式,HP-5ms毛细管色谱柱,全扫描模式测定,运用MS-DIAL软件进行成分鉴定;3.UHPLC-Q-TOF-MS/MS鉴定沙棘油中的甘油酯成分:色谱柱为BEH C18柱,甲醇-异丙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ESI正离子模式对沙棘油中的甘油二酯类和甘油三酯类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4. UHPLC-Q-TOF-MS/MS结合分子网络鉴定沙棘油乙醇提取液成分:色谱柱为BEH C18柱,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ESI负离子模式下测定沙棘油乙醇提取液成分,结合分子网络技术对其进行鉴定;5.沙棘油及其乙醇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测定:采用DPPH和ABTS两种测定方法,分别以IC50和Trolox当量为指标评估抗氧化活性;6.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及沙棘果油和籽油成分综合比较:基于谱-效相关方法,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沙棘油成分-活性相关模型,筛选潜在抗氧化活性成分。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t检验综合比较沙棘籽油和沙棘果油的成分组成,并筛选出差异成分。结果:收集沙棘果油和籽油样品各13个;建立了衍生化法测定沙棘油中9种脂肪酸的GC-MS定量方法,方法的线性、精密度、准确度和溶液稳定性均符合要求,测定了各沙棘油样品中的9种脂肪酸含量;HS-GC-MS分析鉴定出77种沙棘油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酯类、醇类、醛类和烷烃类等成分;UHPLC-Q-TOF-MS/MS分析共鉴定出85种甘油酯成分,包括9种甘油二酯和76种甘油三酯;从沙棘油的乙醇提取液中共鉴定出79种成分,包括生育酚、黄酮和脂肪酸等类别的化合物;抗氧化活性实验测定结果显示,ABTS法测定的各沙棘油和乙醇提取液的Trolox当量范围分别在3.93-12.51 mmol/g和2.93-11.07 mmol/g之间,DPPH法测定的各沙棘油和乙醇提取液的IC50范围分别在2.15-18.17 mg/m L和3.57-19.58 mg/m L之间;基于成分-抗氧化活性相关分析,最终筛选出沙棘油中11种潜在抗氧化活性成分,分别为α-生育酚、α-生育三烯酚、脱氢-α-生育酚、β-生育三烯酚(或γ-生育三烯酚)、甲基丁香酚、阿魏酸、没食子儿茶素、阿江榄仁酸、Isoneriucoumaric acid、4-羟基苯甲酸和棕榈烯酸;运用化学计量学,发现78种沙棘果油和沙棘籽油的差异成分,包括21种挥发性成分、15种甘油酯成分和42种乙醇提取液成分。结论: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沙棘油中各类成分,并进行了抗氧化活性测定,筛选出11种抗氧化活性成分。鉴定了沙棘果油和沙棘籽油差异成分78种,其中7种与抗氧化活性相关。该研究为沙棘油质控指标的确定及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黄春青,曹桂红,祝晶,杨婷,许波[4](2019)在《GC法测定维E三油胶丸中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的含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维E三油胶丸中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B-WΑX(30 m×0.32 mm×0.25μm)毛细管柱;柱温210℃;FID检测器;进样口温度和检测器温度为250℃;进样量1μL;分流比为10∶1。结果:α-亚麻酸甲酯在0.308 0~7.699 m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γ-亚麻酸甲酯在0.049 71~1.243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α-亚麻酸回收率为99.44%(n=9,RSD=1.9%),γ-亚麻酸回收率为99.14%(n=9,RSD=2.0%)。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维E三油胶丸中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的定量测定。

段苏虎[5](2019)在《日粮添加紫苏籽和亚麻油对芦花鸡蛋黄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蛋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首先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市售乌鸡蛋与普通鸡蛋、柴鸡蛋与普通鸡蛋蛋黄中脂肪酸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人们进行鸡蛋消费选择提供了理论实践参考。在前期气相色谱法检测蛋中脂肪酸含量的基础上,试验以芦花鸡为试验对象,在其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紫苏籽和亚麻油,通过对蛋黄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蛋品质的检测分析,探讨紫苏籽和亚麻油的适宜添加水平,以期为畜牧业上富DHA、ALA功能性鸡蛋的研发提供科学理论实践依据。试验(1)气相色谱法检测市售乌鸡蛋与普通鸡蛋蛋黄中脂肪酸含量研究从天津某大型超市购买生产和包装日期接近的A、B品牌乌鸡蛋、普通鸡蛋,每种鸡蛋随机选取15枚进行脂肪酸含量检测。3种鸡蛋蛋黄中共检测出1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6种,不饱和脂肪酸(UFA)1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6种。3种鸡蛋中总脂肪酸(FA)、SFA、MUFA、PUFA、n-6 PUFA、n-3 PUFA含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A品牌乌鸡蛋黄中肉蔻油酸(C14:1)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B品牌(P<0.05),普通鸡蛋和A品牌乌鸡蛋黄中的棕榈油酸(C16:1)脂肪酸含量均显着高于B品牌(P<0.05);A、B品牌乌鸡蛋黄中亚油酸(C18:2n6c)、α-亚麻酸(C18:3n3)、DHA(C22:6n3)的含量均高于普通鸡蛋,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A品牌乌鸡蛋黄中n-6 PUFA/n-3 PUFA比值略低于普通鸡蛋,B品牌乌鸡蛋黄中n-6PUFA/n-3 PUFA比值显着低于普通鸡蛋(P<0.05)。试验(2)气相色谱法检测市售柴鸡蛋与普通鸡蛋蛋黄中脂肪酸含量研究从天津某大型超市购买生产和包装日期接近的A、B、C品牌柴鸡蛋和普通鸡蛋,每种鸡蛋随机选取25枚进行脂肪酸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在测试样品中,共检测出SFA7种、MUFA 7种、PUFA 8种。其中,C14:0C18:0的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柴鸡蛋和普通鸡蛋蛋黄中棕榈酸(C16:0)的含量均较高;3种品牌柴鸡蛋蛋黄中肉蔻油酸(C14:1)、棕榈油酸(C16:1)的含量均显着高于普通鸡蛋(P<0.05);A品牌柴鸡蛋蛋黄中C17:1的含量显着高于C品牌柴鸡蛋(P<0.05);普通鸡蛋和C品牌柴鸡蛋蛋黄中反亚油酸(C18:2n6t)、C20:2的含量显着高于A、B品牌柴鸡蛋(P<0.05);普通鸡蛋蛋黄中亚油酸(C18:2n6c)的含量显着高于A、C品牌柴鸡蛋(P<0.05);普通鸡蛋蛋黄中DHA(C22:6n3)的含量显着高于A品牌柴鸡蛋(P<0.05);3种柴鸡蛋和普通鸡蛋蛋黄中n-6/n-3 PUFA比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3)日粮添加紫苏籽对芦花鸡蛋黄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蛋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随机选取26周龄、健康的芦花蛋鸡2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0只,室外平地散养,每组活动区域63 m2,自由采食和饮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6%、10%、15%的紫苏籽,预试验一周,分别于正式试验的第10、25、40天,从每组随机选取36枚鸡蛋,其中24枚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分析鸡蛋中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及n-6/n-3 PUFA比值的变化,12枚用于检测蛋品质指标。结果显示,在第10天、25天和40天时,3个试验组蛋黄中ALA(C18:3n3)、DHA(C22:6n3)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第25天时,10%紫苏籽组和15%紫苏籽组蛋黄中γ-亚麻酸(C18:3n6)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6%紫苏籽组和10%紫苏籽组蛋黄中花生四烯酸(C20:4n6)的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个试验组蛋黄中n-6/n-3 PUFA比值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第40天时,10%紫苏籽组、15%紫苏籽组蛋黄中油酸(C18:1n9c)的含量均显着高于6%紫苏籽组和对照组(P<0.05);整个试验期间,日粮添加紫苏籽对蛋黄粽C14:1、C15:1、C16:1、C17:1含量均无显着影响。第10天时,10%紫苏籽组蛋黄颜色显着低于对照组和6%紫苏籽组(P<0.05);试验组蛋黄比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25天时,10%紫苏籽组蛋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5%紫苏籽组蛋黄颜色显着低于对照组和10%紫苏籽组(P<0.05);在第40天时,6%紫苏籽组和15%紫苏籽组蛋黄重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0%紫苏籽组和15%紫苏籽组哈氏单位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4)日粮添加亚麻油对芦花鸡蛋黄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蛋品质的影响本试验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3%、5%亚麻油,其他试验设计、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同试验3。结果显示,当日粮添加3%亚麻油、5%亚麻油时,蛋黄中C18:3n3(ALA)、C22:6n3(DHA)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蛋黄中亚油酸(18:2n6c)、花生四烯酸(C20:4n6)含量无显着差异;3%亚麻油和5%亚麻油组蛋黄中n-6/n-3 PUFA比值均显着降低(P<0.05)。对蛋黄中肉豆蔻油酸(C14:1)、棕榈油酸(C16:1)、C17:1、油酸(C18:1n9c)的含量均无显着影响。日粮添加一定比例的亚麻油对蛋重、蛋黄重、蛋黄颜色、蛋黄比率、哈氏单位、蛋清比率等指标均无显着影响。

孟轩夷[6](2019)在《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对牛乳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致敏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牛乳过敏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尽管已发现牛乳中超过30种具有潜在致敏性的蛋白,但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被公认为是主要的乳清蛋白过敏原。众所周知,人们摄取牛乳时,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不以单一组分的形式存在,而是伴随着食物中的其他营养组分进入机体。据近年来研究表明,牛乳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可以结合食物基质中的油酸及其他C18不饱和脂肪酸形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复合物。然而,从牛乳过敏角度而言,牛乳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结合C18不饱和脂肪酸后,C18不饱和脂肪酸是否影响它们的致敏性仍是一个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论文以牛乳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为研究对象,采用五种不同的C18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共轭亚油酸、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制备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解析脂肪酸与乳蛋白的相互作用并检测复合物的特异性IgE结合力;利用体外构建的KU812细胞脱颗粒模型评估复合物的致敏性;通过体外静态模拟胃肠液消化模式探索复合物的消化稳定性,并解析消化产物的特异性IgE结合能力;基于BALB/c小鼠过敏模型检测一系列与过敏相关的活性物质,评价复合物的致敏性;最后针对致敏状态小鼠的肠道免疫细胞,检测肠道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以及T细胞不同亚群平衡分化的调控作用。通过综合评价复合物在过敏反应关键阶段中的免疫学功能,将诠释C18不饱和脂肪酸对牛乳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致敏性的影响,为科学认知食品基质中乳蛋白的致敏性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的主要方法、结果及结论如下:1.选取牛乳α-乳白蛋白为模式蛋白,利用食品工业中的新型加工技术(辐照加工)处理α-乳白蛋白,构建体外人嗜碱性粒细胞KU812脱颗粒模型以及BALB/c小鼠致敏模型评估α-乳白蛋白加工前后致敏性的变化,为后续进一步研究食物基质中脂肪酸如何影响牛乳蛋白的致敏性提供前期的方法学基础。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KU812细胞株表面能够高效表达高亲和力的IgE受体FcεRI,表达量高达30%,利用乳蛋白与FcεRI的结合诱导细胞脱颗粒,通过评价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能力判断乳蛋白致敏性的强弱。此外,通过构建的BALB/c小鼠致敏模型,建立了与过敏相关的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流式检测方法,即腹水肥大细胞的表面标志物为FcεRI+c-kit+、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的表面标志物为IgE+CD200R+CD4-CD45R-,为后续评价乳蛋白的致敏性提供一种动物实验方法。2.基于牛乳基质中C18不饱和脂肪酸能够结合牛乳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生成具有生物活性复合物的性质,制备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经过游离脂肪酸检测试剂盒的测定,复合物中脂肪酸与乳蛋白的最终结合摩尔比为6-10。利用电泳技术和光谱技术鉴定表明,C18不饱和脂肪酸能够诱导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发生空间结构改变,其中以三级结构最为显着,表现为蛋白结构的逐渐展开以及表面疏水性的逐渐增强。通过IgG/IgE结合能力以及小鼠嗜碱性粒细胞激活实验表明,随着脂肪酸不饱和程度的增加,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抗原性以及IgE的结合能力呈上升趋势,其中以亚麻酸的影响最为显着。可见,C18不饱和脂肪酸能够诱导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蛋白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促进其抗原性以及IgE的结合能力的增加。3.基于C18不饱和脂肪酸中亚麻酸增强乳蛋白抗原性以及IgE的结合能力最为显着这一结果,选取亚麻酸为模式脂肪酸,利用非还原性SDS-PAGE与间接ELISA技术探索不同理化条件下(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不同摩尔比)亚麻酸对乳蛋白电泳行为和IgG/IgE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亚麻酸促进乳蛋白形成的聚合物越来越明显,并且其IgG/IgE的结合能力也不断增强;然而随着时间与摩尔比的增加,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的电泳行为和IgG/IgE结合能力并没有显着性的改变。此外,ELISA结果显示,亚麻酸在60oC、30min、1:50条件下增强乳蛋白的IgG/IgE结合能力最强,并且通过扫描电镜、粒径以及zata电位结果发现,此条件下亚麻酸的加入导致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颗粒变大,粒径变大,并且稳定性更强,间接说明亚麻酸诱导乳蛋白发生了分子间的聚合,形成高聚物。可见,温度是影响亚麻酸诱导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形成聚合物以及促进IgG/IgE结合能力增强的最大因素。4.利用体外构建的人嗜碱性粒细胞KU812脱颗粒模型,进一步评价C18不饱和脂肪酸对乳蛋白致敏性的影响。经过ELISA检测试剂盒的测定,发现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能够增强KU812细胞脱颗粒,促进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组胺、β-HEX和IL-6)水平的升高。流式细胞术检测KU812细胞活化脱颗粒时Lyn、Syk、NF-κB以及MAPK家族蛋白的表达情况,发现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能够加强源头激酶Lyn、Syk蛋白的活性,促进下游磷酸化蛋白含量的增加,进而促进KU812细胞的活化。可见,C18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通过激活IgE/FcεRI介导的信号通路诱导牛乳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致敏性的增加。5.通过体外静态模拟婴幼儿与成人胃肠液消化模式探索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消化稳定性,探究C18不饱和脂肪酸对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致敏性的影响。Tricine-SDS-PAGE以及IgE结合能力的结果显示,不同pH值(1.0、2.0、3.0、4.0和5.0)的模拟胃液对乳蛋白胃消化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只有当模拟婴幼儿和成人胃液pH分别为3.0和2.0时,乳蛋白才逐渐被降解为10 kDa以下的小分子片段,并且随着胃肠消化时间的延长,小分子片段不断增加;此外,该条件下乳蛋白的胃肠消化产物IgE结合能力达到最低。因此,选取婴幼儿胃液pH 3.0和成年人胃液pH 2.0作为进一步探究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消化稳定性的条件。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经过胃肠消化后的结果显示,复合物分子不易被降解成小分子片段,具有耐消化性,并且胃肠消化产物具有较强的IgE结合能力,说明C18不饱和脂肪酸能够保护乳蛋白耐消化,致使其IgE结合能力的增加,促进致敏性的增强。6.以α-亚麻酸制备的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为模式复合物,构建了食物致敏与激发的BALB/c小鼠模型,通过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效应细胞表达等方面评价α-亚麻酸对乳蛋白致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复合物致敏与激发组小鼠促进了外周血B细胞(B220+)的激活、增加了血清中与Th2相关的特异性抗体IgG、IgG1和IgG2a水平的表达以及抑制了与Th1相关的特异性抗体IgG2a水平;并且,观察到小鼠脾细胞中高效表达了CD4+T淋巴细胞、高效分泌了Th2细胞因子以及抑制了Th1细胞因子的分泌和Tregs的表达。此外,α-亚麻酸还促进了乳蛋白对效应细胞的表达,主要表现在腹水粘膜肥大细胞的激活,以及释放的mMCP-1和组胺水平的显着性升高。最后,通过组织结构的分析表明,α-亚麻酸促进了乳蛋白产生过敏反应危及到了肠道与肺部组织的完整性。综合各项致敏性指标可知,α-亚麻酸能够促进乳蛋白发生小鼠系统性免疫反应,诱导过敏反应朝向Th2方向偏移,达到增强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致敏性的目的。7.分离小鼠肠道PP结和MLN,进一步利用流式细胞术鉴定α-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对肠道粘膜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复合物致敏与激发组小鼠降低了肠道PP结和MLN中树突状细胞(DC)、Th1细胞以及Tregs的表达,反而增强了Th2细胞的表达。可见,α-亚麻酸能够促进肠道免疫细胞的变化,诱导乳蛋白的肠道免疫系统朝向Th2方向偏移,导致致敏性的增强。

刘鑫,李剑男,蔡广知,贡济宇[7](2017)在《亚麻酸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选亚麻酸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同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采用注入法制备亚麻酸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优选最佳的脂质体制备工艺。结果在乙醇加入量8ml,加热温度55℃,磷酸盐缓冲液p H值为7.5的条件下,月见草油(紫苏油)与大豆软磷脂按照1:1混合后其包封率达到最高值。结论采用脂质体制备的亚麻酸工艺稳定、质量可靠。

于海彦[8](2017)在《家蚕类ω3-/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模式昆虫和实验材料,蚕蛹是重要的蚕桑产业副产物,对蚕蛹脂肪酸组成及其合成机制的研究可以为蚕蛹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家蚕脂肪酸合成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论文基于家蚕最新基因组数据库资源,通过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对家蚕脂肪脱氢酶进行克隆、序列分析,并对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进行了表达模式、原核表达、酿酒酵母表达等研究,为探究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的功能,对低温诱导、真菌侵染和RNAi的处理后的蚕蛹体内两个基因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利用脂肪酸脱氢酶蛋白保守的组氨酸结构域序列对家蚕基因组序列进行同源性检索,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从蚕蛹中分别克隆到1 083 bp和1 335 bp的cDNA片段,分别命名为BmFAD3-like和BmD6DES。利用cDNA末端快速快速扩增技术(RACE)对两个脂肪酸脱氢酶基因进行了cDNA全长扩增,BmFAD3-like全长为1 727 bp,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 083 bp,编码36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1.5 KDa,等电点为7.1;BmD6DES全长为2 298 bp,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 335 bp,编码44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1.7 KDa,等电点8.05。两条基因的编码蛋白均不含信号肽序列。基于家蚕及其它昆虫脂肪酸脱氢酶蛋白保守序列的多序列比对结果,构建了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系统进化树,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同昆虫中已报道的其它脂肪酸脱氢酶基因之间的相似性较小。2.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利用semi RT-PCR方法检测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在家蚕个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研究。BmFAD3-like和BmD6DES两个基因在家蚕大部分个体发育期都有表达,只是表达量有差异。其中BmFAD3-like基因,从蚁蚕期到三龄眠期都有显着表达,从4龄起蚕到成蛾产卵期持续显着高表达,但是在卵期的表达极弱几乎检测不到。BmD6DES基因在家蚕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和BmFAD3-like基因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其在于蛹期特别是在蛹变态发育期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时期,并且在蛾后期表达有明显的下降。通过分析家蚕幼虫5龄3d各组织中BmFAD3-like和BmD6DES两个基因的表达模式,BmFAD3-like基因在幼虫5龄第3天的各个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特别是在卵巢、脂肪体、血淋巴、表皮和表达相对较高,在中肠、丝腺、精囊中表达量极少。同样,BmD6DES基因在家蚕幼虫5龄第3天各组织中也均有表达,特别是在脂肪体、表皮、精囊和卵巢表达相对较高,在中肠、丝腺、头部和血淋巴中表达量极少。总之,家蚕脂肪酸脱氢酶基因主要在家蚕成虫-蛹-蛾变态发育的后期和脂肪体、表皮和生殖器官中表达,推测其可能与家蚕脂质体的存储、生殖发育、求偶交配、信息素合成有关。3.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原核表达研究将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构建重组载体后转入大肠杆菌表BL21(DE3)中,体外表达两个基因的编码蛋白并用含His-tag的层析柱纯化所表达蛋白,原核表达的结果显示,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使用最终浓度为1 mmol/L的IPTG诱导4 h后,融合蛋白能够被大肠杆菌高效表达;所表达的两种融合蛋白为非可溶性蛋白,在大肠杆菌内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印迹结果验证了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成功表达,电泳结果显示所表达蛋白质分子量为44.3KDa和54.8 KDa,其大小与预测的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编码蛋白质相一致。4.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在酿酒酵母细胞表达研究将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双酶切后构建到酿酒酵母表达载体pYES2.0中,将工程菌株进行发酵,发酵液中添加2%的半乳糖糖诱导目的基因表达,亚油酸LA做为外源底物。气相色谱分析工程菌发酵产物的脂肪酸成分,以只含pYES2.0空质粒的工程菌为对照。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都能在酵母中表达,与对照相比pYBmFAD3-like发酵产物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脂肪酸色谱峰,经鉴定为α-亚麻酸(ALA)即C18:3?9,12,15,含量占发酵产物总脂肪酸的2.8%,同样pYBmD6DES发酵产物中也产生了一种新的脂肪酸色谱峰,经鉴定为γ-亚麻酸(GLA)即C18:3?6,9,12,含量占总脂肪酸的2.1%。5.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为进一步探究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的表达调控,我们对这两个基因在蚕蛹受低温诱导、真菌侵染和siRNA介导的RNAi处置后的相对转录水平进行了qRT-PCR检测。蚕蛹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受低温诱导后mRNA表达量在0℃下36 h后有30%和28%的上调,但此后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和对照相比并无较大变化,推测低温能诱导mRNA的上调表达,但是不能大幅度提升蛋白质(酶)的活性。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在真菌侵染的诱导下mRNA相对转录水平在6 h后有分别有160%和145%的上调,12 h后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超过对照量120%和110%,到60 h后蛹体内BmFAD3-like基因表达量不到对照的20%。蚕蛹BmD6DES在siRNA介导的RNAi干涉后mRNA表达量在25℃下12 h后分别有8%和10%的下调,此后随着时间的增加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一直下降,到36 h后下降达到最大值的45%和60%,蚕蛹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能有效地被siRNA介导的RNAi干涉。

孟桂元,孙方,周静,孙焕良,唐婷,李梦阳[9](2017)在《大麻种子含油量及油脂脂肪酸组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探明大麻种子油开发利用价值,采取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大麻种子含油量、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大麻种子含油量较高,最高达36.10%,其中超过34.20%的品种达5个;大麻种子油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γ-亚麻酸和α-亚麻酸等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6.89%98.79%,均值达89.50%;大麻种子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均值达77.05%,其中亚油酸含量超过59%的有4个品种;亚麻酸含量均值达19.90%,其中α-亚麻酸大于20%的品种达5个。相关分析表明,大麻种子含油量与油中亚油酸、α-亚麻酸存在负相关,与油酸和γ-亚麻酸呈正相关,其中与α-亚麻酸达显着水平。综合分析可见,大麻种子油具有较高含油量和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其亚麻酸含量明显优于大多食用植物油的,具有较好开发利用前景。云麻6号的亚油酸和α-亚麻酸及云麻4号的γ-亚麻酸含量均极为丰富,显着高于其他品种,表明这两个品种在开发相应高脂肪酸保健食品、特种植物油和品质育种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孟桂元,孙方,周静,孙焕良,李梦阳,唐婷[10](2016)在《亚麻种质脂肪酸成分差异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明亚麻种籽油脂开发利用价值,采取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法对其种籽含油量、脂肪酸成分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种籽含油量较高,最高可达39.92%,超过36.57%的有5个品种。亚麻籽油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组成,其含量均值达99.09%,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4.29%92.25%,均值达89.36%,明显高于棉花籽油、橄榄油和大豆油;其油脂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含量丰富,变幅为42.79%57.06%,均值为49.51%,表现远高于菜籽油、大豆油、棉籽油、红花籽油、橄榄油和葵花籽油;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则表现仅明显优于红花籽油和棉籽油。相关分析表明,亚麻籽油分与油酸、α-亚麻酸呈负相关,与亚油酸、γ-亚麻酸呈正相关;α-亚麻酸与油酸和亚油酸存在显着负相关;γ-亚麻酸与油酸、亚油酸存在正相关,其中与亚油酸达显着水平;亚油酸与油酸存在负相关。分析可见,亚麻种籽具有适宜含油量和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其亚麻酸含量优势明显,表明优异亚麻种质对于品质育种具有重要价值,对特种食用植物油和相应高脂肪酸保健食品极具开发利用前景。

二、α-亚麻酸与γ-亚麻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α-亚麻酸与γ-亚麻酸(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与分类
2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及分离提纯
    2.1 亚油酸的来源
    2.2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
    2.3 α-亚麻酸的来源
    2.4 γ-亚麻酸的来源
    2.5 花生四烯酸的来源
    2.6 DHA和EPA的来源
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提纯
    3.1 亚油酸的分离提纯
    3.2 共轭亚油酸的分离提纯
    3.3 α-亚麻酸的分离提纯
    3.4 γ-亚麻酸的分离提纯
    3.5 花生四烯酸的分离提纯
    3.6 DHA和EPA的分离提纯
4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4.1 预防炎症的生理功能
    4.2 预防癌症的生理功能
    4.3 调节血压与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生理功能
    4.4 免疫调节的生理功能
    4.5 促进生长发育的生理功能
5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应用现状
    5.1 在保健食品方面的应用
    5.2 在日用品方面的应用
6 总结

(2)食用植物油中4种不饱和脂肪酸在sn-2位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sn-2脂肪酸制备
        2.2.2 sn-2脂肪酸甲酯化
        2.2.3 sn-2脂肪酸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线性方程的建立
    3.2 植物油中4种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分析
    3.3 植物油中4种不饱和脂肪酸在sn-2位含量分析
4 结论

(3)沙棘油化学成分分析与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GC-MS测定沙棘油中的脂肪酸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S-GC-MS鉴定沙棘油中的挥发性成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UHPLC-Q-TOF-MS/MS鉴定沙棘油中的甘油酯成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UHPLC-Q-TOF-MS/MS联合分子网络技术鉴定沙棘油乙醇提取液中化学成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沙棘油及其乙醇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基于谱-效相关筛选沙棘油抗氧化活性成分及沙棘果油和籽油成分综合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沙棘油的提取、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GC法测定维E三油胶丸中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及测定法
        2.1.1 色谱条件
        2.1.2 测定法
    2.2 溶液的制备
        2.2.1 内标溶液的制备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专属性试验
    2.4 线性考察
    2.5 稳定性试验
    2.6 重复性试验
    2.7 回收率试验
    2.8 耐用性试验
    2.9 检出限和定量限的测定
    2.10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样品制备过程的优选
    3.2 限度范围

(5)日粮添加紫苏籽和亚麻油对芦花鸡蛋黄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蛋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芦花鸡介绍
    1.2 脂肪酸分类
    1.3 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
    1.4 鸡蛋中脂肪酸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气相色谱法检测市售乌鸡蛋和普通鸡蛋蛋黄中脂肪酸含量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方法
        2.1.4 气相条件
        2.1.5 计算方法
        2.1.6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总脂肪酸含量比较
        2.2.2 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
        2.2.3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
    2.3 讨论
        2.3.1 总脂肪酸
        2.3.2 饱和脂肪酸
        2.3.3 不饱和脂肪酸
    2.4 小结
第三章 气相色谱法检测市售柴鸡蛋和普通鸡蛋蛋黄中脂肪酸含量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方法
        3.1.4 气相条件
        3.1.5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蛋黄中各类脂肪酸含量比较
        3.2.2 蛋黄中不同种类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
        3.2.3 蛋黄中不同种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
        3.2.4 蛋黄中不同种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日粮添加紫苏籽对芦花鸡蛋黄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蛋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4.1.2 材料与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样品采集与方法
        4.1.5 蛋品质指标测定
        4.1.6 气相色谱法测定蛋黄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日粮添加紫苏籽对蛋黄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2.2 日粮添加紫苏籽对蛋黄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2.3 日粮添加紫苏籽对鸡蛋蛋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日粮添加紫苏籽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3.2 日粮添加紫苏籽对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3.3 日粮添加紫苏籽对蛋品质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日粮添加亚麻油对芦花鸡蛋黄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蛋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5.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1.4 样品采集与方法
        5.1.5 气相色谱法测定蛋黄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日粮添加亚麻油对蛋黄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5.2.2 日粮添加亚麻油对蛋黄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5.2.3 日粮添加亚麻油对鸡蛋蛋品质的影响
    5.3 讨论
        5.3.1 日粮添加亚麻油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5.3.2 日粮添加亚麻油对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5.3.3 日粮添加亚麻油对蛋品质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对牛乳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致敏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引言
    1.1 牛乳过敏
        1.1.1 牛乳过敏的历史
        1.1.2 牛乳过敏的流行病学
        1.1.3 牛乳过敏的临床症状
        1.1.4 牛乳过敏的分子机制
        1.1.5 牛乳过敏的治疗与预防
    1.2 牛乳过敏的主要免疫细胞
        1.2.1 固有免疫细胞
        1.2.2 适应性免疫细胞
    1.3 牛乳过敏原
        1.3.1 过敏原的分类
        1.3.2 过敏原结构与致敏性的关系
        1.3.3 食品加工对牛乳过敏原致敏性的影响
    1.4 食物基质对过敏原蛋白的影响
        1.4.1 食物基质的概述
        1.4.2 食物基质“效应”
        1.4.3 食物基质与过敏原致敏性的关系
        1.4.4 食物基质对乳制品的影响
    1.5 食物基质对乳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1.5.1 牛乳中的主要基质组分
        1.5.2 基质组分对乳清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1.5.3 基质组分对酪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1.6 脂质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1.6.1 脂质与免疫佐剂
        1.6.2 脂质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1.7 食物基质中脂质的免疫作用
        1.7.1 脂质对食物过敏原的影响
        1.7.2 脂质对牛乳过敏原的影响
        1.7.3 脂质中脂肪酸的免疫功能
    1.8 脂肪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1.8.1 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8.2 脂肪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
        1.8.3 相互作用对功能的影响
    1.9 脂肪酸与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相互作用
        1.9.1 相互作用的历史
        1.9.2 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1.9.3 相互作用对脂肪酸的影响
        1.9.4 相互作用对乳蛋白的影响
    1.10 食物过敏原致敏性的评价方法
        1.10.1 体外评价方法
        1.10.2 体内评价方法
        1.10.3 生物信息比对法
    1.11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11.1 立题背景
        1.11.2 研究内容
第2章 构建牛乳过敏原致敏性评价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溶液的配制
    2.3 方法
        2.3.1 牛乳过敏原的制备
        2.3.2 光谱学评价乳蛋白结构的变化
        2.3.3 体外KU812细胞脱颗粒模型的构建
        2.3.4 体内Balb/c小鼠致敏模性的构建
        2.3.5 小鼠体内特异性抗体与细胞因子的评价
        2.3.6 小鼠体内与过敏相关的效应细胞的鉴定
        2.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
        2.4.1 乳蛋白结构的变化
        2.4.2 乳蛋白诱导体外KU812细胞脱颗粒的能力
        2.4.3 小鼠体内特异性抗体与细胞因子的变化
        2.4.4 小鼠体内与过敏相关的效应细胞的变化
    2.5 讨论
        2.5.1 光谱学鉴定结构的变化与致敏性的关系
        2.5.2 体外KU812细胞脱颗粒模型评价致敏性
        2.5.3 体内BALB/c小鼠致敏模性评价致敏性
    2.6 小结
第3章 脂肪酸对牛乳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抗原性与IgE结合能力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溶液的配制
    3.3 方法
        3.3.1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制备
        3.3.2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3.3.3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蛋白模式的鉴定
        3.3.4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光谱学鉴定
        3.3.5 抗乳蛋白多克隆鼠源抗体的制备
        3.3.6 脂肪酸对乳蛋白IgG结合能力的影响
        3.3.7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诱导小鼠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的能力
        3.3.8 牛乳过敏患者血清池的构建
        3.3.9 脂肪酸对乳蛋白IgE结合能力的影响
        3.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
        3.4.1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摩尔比
        3.4.2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电泳鉴定
        3.4.3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GF-HPLC鉴定
        3.4.4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二级结构鉴定
        3.4.5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空间结构鉴定
        3.4.6 脂肪酸对乳蛋白抗原性的影响
        3.4.7 脂肪酸对乳蛋白IgE结合能力的影响
    3.5 讨论
        3.5.1 脂肪酸与乳蛋白的相互结合
        3.5.2 脂肪酸对乳蛋白构象的影响
        3.5.3 脂肪酸对乳蛋白抗原性的影响
        3.5.4 脂肪酸对乳蛋白IgE结合能力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亚麻酸对乳蛋白结构与IgG/IgE结合能力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溶液的配制
    4.3 方法
        4.3.1 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的制备
        4.3.2 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的非还原性SDS-PAGE鉴定
        4.3.3 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的IgG和IgE结合能力的评价
        4.3.4 亚麻酸与乳蛋白的最终结合摩尔比
        4.3.5 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空间结构的鉴定
        4.3.6 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理化性质的鉴定
        4.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
        4.4.1 亚麻酸影响乳蛋白分子量的电泳分析
        4.4.2 亚麻酸对乳蛋白IgG结合能力的影响
        4.4.3 亚麻酸对乳蛋白IgE结合能力的影响
        4.4.4 亚麻酸与乳蛋白的结合摩尔比
        4.4.5 亚麻酸与乳蛋白复合物的空间结构的改变
        4.4.6 亚麻酸与乳蛋白复合物理化性质的鉴定
    4.5 讨论
        4.5.1 亚麻酸与乳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4.5.2 亚麻酸对乳蛋白空间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4.5.3 亚麻酸对乳蛋白IgE结合能力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KU812细胞脱颗粒模型评估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致敏性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溶液的配制
    5.3 方法
        5.3.1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制备
        5.3.2 牛乳过敏患者血清池的构建
        5.3.3 KU812细胞的培养
        5.3.4 诱导KU812细胞脱颗粒模型
        5.3.5 KU812细胞激发后生物活性介质的检测
        5.3.6 KU812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检测
        5.3.7 IgE/FcεRI介导的KU812细胞脱颗粒信号通路的检测
        5.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
        5.4.1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诱导细胞胞内钙离子的变化
        5.4.2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诱导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能力
        5.4.3 不同浓度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影响KU812细胞脱颗粒的能力
        5.4.4 复合物对IgE/FcεRI介导的KU812细胞脱颗粒信号通路的影响
    5.5 讨论
        5.5.1 诱导KU812细胞脱颗粒生物活性介质的变化
        5.5.2 诱导KU812细胞脱颗粒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5.5.3 诱导IgE/FcεRI介导的KU812细胞脱颗粒信号通路的变化
    5.6 小结
第6章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体外胃肠消化稳定性及消化产物的特异性IgE结合能力
    6.1 引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溶液的配制
    6.3 方法
        6.3.1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制备
        6.3.2 体外模拟婴幼儿的胃肠道消化
        6.3.3 体外模拟成人的胃肠道消化
        6.3.4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体外胃肠道消化
        6.3.5 消化产物的Tricine-SDS-PAGE电泳
        6.3.6 消化产物的IgE结合能力
        6.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6.4 结果
        6.4.1 模拟婴幼儿胃肠道消化后乳蛋白的电泳图
        6.4.2 模拟成人胃肠道消化后乳蛋白的电泳图
        6.4.3 模拟婴幼儿胃肠道消化后乳蛋白的IgE结合能力
        6.4.4 模拟成人胃肠道消化后乳蛋白的IgE结合能力
        6.4.5 模拟婴幼儿与成人胃肠道消化后复合物的电泳图
        6.4.6 模拟婴幼儿与成人胃肠道消化后复合物的IgE结合能力
    6.5 讨论
        6.5.1 婴幼儿与成人胃肠消化对乳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6.5.2 脂肪酸对乳蛋白胃肠消化致敏性的影响
    6.6 小结
第7章 α-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致敏性的动物实验评价
    7.1 引言
    7.2 材料与设备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2.3 溶液的配制
    7.3 方法
        7.3.1 BALB/c小鼠致敏与激发方案的构建
        7.3.2 小鼠症状、体重与体温的变化
        7.3.3 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7.3.4 小鼠血浆中组胺的检测
        7.3.5 小鼠血清中肥大细胞蛋白酶的检测
        7.3.6 小鼠脾细胞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7.3.7 小鼠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鉴定
        7.3.8 小鼠脾细胞中效应T细胞的鉴定
        7.3.9 小鼠腹水中肥大细胞的鉴定
        7.3.10 小鼠脾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的鉴定
        7.3.11 小鼠肺部与肠道组织学的鉴定
        7.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7.4 结果
        7.4.1 小鼠激发后过敏症状、体温以及体重的变化
        7.4.2 小鼠体液免疫中B细胞的表达及特异性抗体的变化
        7.4.3 小鼠细胞免疫中T细胞的分化及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
        7.4.4 小鼠腹水中肥大细胞的变化以及脱颗粒的鉴定
        7.4.5 小鼠脾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
        7.4.6 小鼠肺部和肠道组织的变化
    7.5 讨论
        7.5.1 小鼠过敏模型的构建以及过敏症状的评价
        7.5.2 小鼠体液免疫与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分析
        7.5.3 小鼠细胞免疫与细胞因子的体内平衡调节
        7.5.4 小鼠效应细胞的激活与脱颗粒的分析
        7.5.5 小鼠过敏症状组织结构的变化
    7.6 小结
第8章 α-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对肠道粘膜免疫细胞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设备
        8.2.1 材料与试剂
        8.2.2 仪器与设备
        8.2.3 溶液的配制
    8.3 方法
        8.3.1 小鼠PP结和MLN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8.3.2 小鼠PP结和MLN中树突状细胞的鉴定
        8.3.3 小鼠PP结和MLN中辅助性与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鉴定
        8.3.4 小鼠PP结和MLN中Th1与Th2的鉴定
        8.3.5 小鼠PP结和MLN中Th17的鉴定
        8.3.6 小鼠PP结和MLN中Tregs的鉴定
        8.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8.4 结果
        8.4.1 PP结和MLN中树突状细胞(DC)的抗原呈递作用
        8.4.2 PP结和MLN中辅助性与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分化能力
        8.4.3 PP结和MLN中Th1与Th2分化平衡的调控作用
        8.4.4 PP结和MLN中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能力
    8.5 讨论
        8.5.1 小鼠肠道粘膜免疫中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
        8.5.2 小鼠肠道粘膜免疫中T细胞不同亚群分化的平衡调控作用
    8.6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9.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亚麻酸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1.3 相关溶液
    1.4 气相色谱条件[10][11]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1 大豆软磷脂的纯化和亚麻酸的富集
    2.2 亚麻酸脂质体制备工艺
    2.3 注入法与薄膜法对比
    2.4 亚麻酸脂质体的渗透率测定
    2.5 药物分析方法验证
        2.5.1 专属性考察
        2.5.2 线性关系考察
        2.5.3 精密度实验
        2.5.4 稳定性实验
        2.5.5 加样回收率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亚麻酸脂质体制备工艺优选结果
    3.2 验证性实验结果
    3.3 注入法和薄膜法对比结果
    3.4 亚麻酸脂质体的质量评价结果
        3.4.1 光学显微镜下脂质体形态
        3.4.2 亚麻酸脂质体粒径测定结果
        3.4.3 亚麻酸脂质体的渗漏率研究
    3.5 方法学考察结果
        3, 5.1专属性考察
        3.5.2 线性关系考察
        3.5.3 精密度实验
        3.5.4 稳定性实验
        3.5.5 加样回收率实验
    3.6 亚麻酸脂质体的包封率测定
4 讨论

(8)家蚕类ω3-/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
        1.1.1 多不饱和脂肪酸
        1.1.2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学活性
        1.1.3 生物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1.2 α-亚麻酸和 γ-亚麻酸的研究进展
        1.2.1 α-亚麻酸的研究进展
        1.2.2 γ-亚麻酸研究进展
    1.3 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脂肪酸脱氢酶的基本概况
        1.3.2 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研究的常用方法
        1.3.3 ω3-脂肪酸脱氢酶的研究进展
        1.3.4 Δ6-脂肪酸脱氢酶研究进展
        1.3.5 Δ6-脂肪酸脱氢酶的结构与功能
        1.3.6 Δ6-脂肪酸脱氢酶的系统进化研究进展
    1.4 昆虫脂肪酸脱氢酶的研究进展
        1.4.1 昆虫脂肪酸概述
        1.4.2 昆虫脂肪酸脱氢酶概述
        1.4.3 家蚕脂肪酸脱氢酶概述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
        2.2.2 酶和试剂
        2.2.3 引物合成和测序
        2.2.4 培养基和溶液配制
        2.2.5 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家蚕总RNA和基因组DNA的提取
        2.3.2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核心片段的获取
        2.3.3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检测
        2.3.4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 5’-RACE-Ready cDNA的合成
        2.3.5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 5’SMART RACE PCR扩增
        2.3.6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 3’-RACE-Ready cDNA的合成
        2.3.7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 3’ SMART RACE PCR扩增
        2.3.8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的表达模式
        2.3.9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的序列分析
        2.3.10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的进化树构建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家蚕总RNA抽提结果
        2.4.2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 RACE扩增电泳结果
        2.4.3 BmFAD3-like和BmD6DES RACE全长扩增拼接结果
        2.4.5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的序列分析
        2.4.6 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的同源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
        2.4.7 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表达谱分析
    2.5 讨论
第3章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的原核表达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载体及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3.3.2 转化细胞的诱导表达
        3.3.3 电泳
        3.3.4 Western bloting检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4.2 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3.4.3 BmFAD3-like和BmD6DES蛋白诱导及表达形式鉴定
        3.4.4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3.5 讨论
第4章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
        4.2.2 菌株和质粒
        4.2.3 主要试剂
        4.2.4 培养基
        4.2.5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4.3.2 酿酒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醋酸锂法)
        4.3.3 酵母阳性转化子质粒提取及检测
        4.3.4 酿酒酵母工程菌的筛选和诱导表达
        4.3.5 重组基因表达产物样品的气相色谱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表达载体构建
        4.4.2 阳性克隆的筛选
        4.4.3 脂肪酸GC检测
    4.5 讨论
第5章 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仪器设备
        5.2.3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低温诱导对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 mRNA相对转录水平的影响
        5.3.2 真菌侵染对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 mRNA相对转录水平的影响
        5.3.3 注射siRNA后对家蚕BmFAD3-like和BmD6DES mRNA相对转录水平的影响
    5.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大麻种子含油量及油脂脂肪酸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大麻种子含油量测定
        1.2.2 大麻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1.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麻种子含油量分析(见图1)
    2.2 大麻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分析(见表1)
    2.3 大麻种子含油量与油脂脂肪酸组成相关性分析(见表2)
    2.4 大麻种子油与其他植物油脂肪酸比较(见表3)
3 结论

四、α-亚麻酸与γ-亚麻酸(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J]. 吴洪号,张慧,贾佳,崔琦,郑丽波.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1(08)
  • [2]食用植物油中4种不饱和脂肪酸在sn-2位含量分析[J]. 聂小彤,梁艳菁,孙燕群,胡艺林,蒋潮. 轻工科技, 2021(06)
  • [3]沙棘油化学成分分析与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D]. 谢文玉.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GC法测定维E三油胶丸中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的含量[J]. 黄春青,曹桂红,祝晶,杨婷,许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18)
  • [5]日粮添加紫苏籽和亚麻油对芦花鸡蛋黄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蛋品质的影响[D]. 段苏虎.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6]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对牛乳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致敏性的影响[D]. 孟轩夷. 南昌大学, 2019(04)
  • [7]亚麻酸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J]. 刘鑫,李剑男,蔡广知,贡济宇. 人参研究, 2017(06)
  • [8]家蚕类ω3-/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D]. 于海彦. 江苏科技大学, 2017(01)
  • [9]大麻种子含油量及油脂脂肪酸组成分析[J]. 孟桂元,孙方,周静,孙焕良,唐婷,李梦阳. 中国油脂, 2017(03)
  • [10]亚麻种质脂肪酸成分差异及其相关性研究[J]. 孟桂元,孙方,周静,孙焕良,李梦阳,唐婷. 分子植物育种, 2016(09)

标签:;  ;  ;  ;  ;  

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