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径窄分布的低密度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微珠的制备

粒径窄分布的低密度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微珠的制备

一、PREPARATION OF PARTICLE SIZE NARROWLY DISTRIBUTED LOW-DENSITY STYRENE DIVINYLBENZENE COPOLYMER MICROBEADS(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1](2019)在《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在聚酰胺和聚羟基脂肪酸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DM)中空微球因具有密度小、粒径较小、粒径分布窄、分散性好、化学稳定性强、内外表面布满微孔,反应活性大的优点,可以作为功能性粒子添加应用在多种聚合物中,提升基体的基础性能,因此应用的前景广泛。随着“节能环保”的意识,轻量化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聚酰胺(PA6)作为常见的工程塑料,轻量化技术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另外由于PA6十分易燃,燃烧过程中伴随大量熔滴产生,危害极大,因此对PA6进行轻量化和阻燃改性至关重要。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由于其出色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热加工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PHA成核速率非常缓慢,存在后结晶现象,会影响产品的性能,所以促进PHA结晶有很大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利用DM中空微球密度较小、含有大量马来酸酐基团表面活性大,粒径分散比较均匀的优势,探索了它在PA6轻量化、PA6阻燃、PHA结晶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其应用价值,并对PA6复合材料和PHA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将DM中空微球和氧化石墨烯(GO)在超声分散使二者进行杂化反应得到DM-GO;己二胺和GO进行反应得到胺化石墨烯(HGO),之后再将DM中空微球与HGO进行反应得到DM-HGO,然后将DM,DM-GO,DM-HGO分别以一定比例混合加入到PA6中,通过熔融共混得到PA6复合材料。结果表明:DM的加入后能起到密度减小的效果,但是密度减小的实验值和理论值之间存在着差距。结果显示当DM的添加量为5%时,密度可以减少10%。当添加DM-GO和DM-HGO后,发现在基本保持原有密度减小的基础上,力学性能得到了一些提升,拉伸强度可以由原来添加DM的52.7Mpa分别提高到55.2MPa,58.4MPa,冲击强度由 4.5KJ/m2提高到 5.2 KJ/m2,5.9 KJ/m2。(2)采用DM,己二胺和苯基磷酰二氯成功合成了阻燃剂PHDM,并与ADP复配协效阻燃PA6,然后将PHDM与ADP以1:2的比例添加到PA6基体中,制备了 PA6/ADP/PHDM复合材料。结果表明,两种阻燃剂复配使用与单加ADP阻燃剂使用相比,UL-94垂直燃烧由V-1级别提高到了 V-0级别,LOI从30.5%提高至33.4%,残炭量由2.35%提高到6.20%,热释放速率(HRR)620.5 kW/m 2降至255.31kW/m2,拉伸强度可以由34.2MPa提高到46.3MPa。(3)将PHA和DM中空微球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出PHA/DM复合材料,由DSC和XRD可以发现DM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PHA的结晶,由非等温结晶结果中发现,当添加量为2%时,熔点可以由原来的148.61℃提高到169.99℃,PHA的结晶温度由原来的43.43℃提高到66.54℃。从等温结晶结果中发现,DM的加入显着缩短结晶时间和加快结晶速率,其中当在80℃等温结晶时,当DM添加量为2%时,结晶速率可以从0.125min-1增加到0.469min-1,当在85℃等温结晶时,当DM添加量为1.5%时,结晶速率可以从0.105min-1增加到0.305 min-1。力学性能也有所提高,拉伸强度由原来的8.17MPa提高到14.62MPa,断裂伸长率由43.65%提高到72.34%,且能保持良好的加工性能。

王月中[2](2016)在《模板法在功能性微球制备及组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聚合物微球在催化剂、水处理、光子晶体、环境保护、生物工程及传感器、药物的靶向运输与缓释、智能仿生材料等方面得到了广阔的应用。目前、有众多方法可以制备多种多样的聚合物微球、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就是分散聚合和乳液聚合,这两种方法可以合成出单分散性较好的聚合物微球,并且通过改进实验配方等,可以很好地调控微球的形貌和粒径大小,从而得到科学家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分散聚合和乳液聚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合成过程和实验配方的改进,并与模板法(模板法合成与模板法组装)相结合,制备出了“蘑菇头”形状的二氧化钛空心微球、核壳结构的磁性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硅微米复合微球、以及不同粒径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纳米微球,并探究了他们各自的相关应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结合分散聚合,控制交联剂二乙烯基苯溶液的滴加速率和滴加时间,分别获得了形貌可控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且各自具有较好的单分散性,再结合模板法制备出了各项异性“蘑菇头”形状的空心二氧化钛微米级微球,并且此各向异性二氧化钛空心微球表现出了高效的萃取及光催化性能。2.首先制备出了超顺磁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再结合分散聚合,制备出超顺磁的大粒径单分散的四氧化三铁/聚苯乙烯复合微球,再采用模板法,在其表面包覆上二氧化硅壳层材料,通过化学腐蚀法去除聚苯乙烯材料,得到了超顺磁的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硅核壳结构的空心微球,这种微球表现出了高效的萃取及快速的磁性分离能力,在磁性分离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采用乳液聚合,通过改变乳液聚合体系中乳化剂的配比,制备出了粒径尺寸可控的单分散的聚合物乳胶粒微球。然后对微球进行模板组装,制备复杂图案化的胶体光子晶体:首先通过光刻技术制备出了图案化的硅片模板,然后经过1H,1H,2H,2H-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硅片模板进行表面修饰,使图案化的硅片模板表现出超疏水的特性,然后通过“固定间隙大小的三明治法”制备出了不同图案结构形状的胶体光子晶体,包括线形阵列、十字交叉线形阵列、三角形阵列、正方形阵列、五边形阵列、六边形阵列、不同直径大小的环形阵列,以及通过二次组装形成的双带隙的十字交叉线形图案,点线复合结构,网格结构等。通过这种方法制备光晶图案,模板可以重复使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制备的图案化光子晶体步骤简单,样品可以直接组装在目标基材上,无需牺牲模板或者再次转移,减少了去除模板或转移过程中对样品的损坏。最后结合香豆素6合成了荧光微球,再通过模板组装形成的环形图案胶体光子晶体表现出了一定的光波导性能,我们相信这种结构未来在光波导及激光谐振器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范登森[3](2012)在《含金属多孔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储氢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多孔聚合物除具备聚合物共有的较轻的骨架密度(通常由C、H、O、N等小分子量元素构成)和较高的结构可调性外,还具有独特的高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在气体的储存和分离、催化剂载体、药物输送、微电子及生物领域以及作为一些反应的模板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过渡金属元素在催化方面和与氢气的结合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含金属的多孔聚合物材料在氢气的储存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围绕含金属的多孔聚合物的制备、多孔结构表征和氢气吸附性等特点,展开对含金属的多孔聚合物的合成及储氢性能的研究:(1)合成了两种包含不同金属的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Pt-HCLPS和Pd-HCLPS);采用XRD、SEM、TEM等对包含金属的多孔聚合物进行了形貌表征;采用TGA研究了其热稳定性和金属的引入量;并研究了含金属多孔交联聚苯乙烯的储氢性能。发现引入金属纳米粒子后的多孔聚合物材料对H2有更强的吸附作用力,有效地提高了材料的储氢量。XRD、SEM和TEM结果表明,金属Pt和Pd的引入并不影响聚合物原本的形貌,而是以纳米级粒子的形式负载到多孔聚合物的表面或孔道之中。采用超声辅助的还原置换反应比采用常规加热的乙二醇还原方法得到的金属纳米粒子直径更小,分散更均匀。引入金属后的多孔材料,虽然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其吸附H:的量却比单一的多孔聚合物材料更多,这是由于引入金属后“氢溢流”现象的存在,氢分子在金属表面解离为动力学直径更小的氢原子,更加有利于扩散到多孔基材中去。引入金属的含量影响其储氢性能,在163K和0-3.1MPa压力范围内,Pt-HCLPS和Pd-HCLPS的最大氢气吸附量分别1.32wt%和1.46wt%。(2)基于傅-克烷基化反应机理,利用含氯甲基的单体(BCMBP)和二苄基二茂铁共聚,合成了含二茂铁基的多孔聚合物材料。通过调节单体的摩尔配比,可以实现对多孔聚合物形貌和孔型的控制。SEM和TEM结果表明随二苄基二茂铁含量的增多,聚合物表面逐渐变得凹凸不平。N2吸脱附研究证明该二茂铁基聚合物含微孔(<2nm)孔道,随二苄基二茂铁的增加,聚合物逐渐出现中孔(2-50nm)特性;二茂铁基多孔聚合物的BET比表面积处于133.2-887.7m2/g范围之内,微孔孔径在1.44-1.55nm范围之内,25-poly-(DBzylFc-co-BCMBP)和40-poly-(DBzylFc-co-BCMBP)分别出现平均孔径为3.78nm和3.73nm的中孔孔径。在0-3.1MPa压力范围内,163K和173K下,二茂铁基多孔聚合物的最大氢气吸附量分别3.94wt%和3.56wt%,比poly-BCMBP有显着提高,说明二茂铁基多孔聚合物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储氢性能。

黄芳婷[4](2011)在《多粒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其受控组装》文中指出近年来,单分散功能聚合物微球的研究已经成为高分子科学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单分散的聚合物微球因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易于通过共聚改性等方法赋予微球多种功能基团等特点,在色谱分离、标准计量、分析化学、生物工程以及微电子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常用的制备高分子微球的方法有乳液聚合法、分散聚合法、悬浮聚合法、无皂乳液聚合法等。分散聚合法和无皂乳液聚合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是现在研究比较热门的制备高分子微球方法。本论文通过分散聚合和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多粒径单分散交联和非交联聚苯乙烯(PS)微球,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单体用量、共聚单体用量等聚合参数对PS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一、非交联PS微球的制备及表征分别采用分散聚合和无皂乳液聚合制备得到了非交联PS微球。本实验采用的分散聚合组分为:单体苯乙烯(St)、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分散稳定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散介质为无水乙醇和水的混合物。无皂乳液聚合的组分为:单体苯乙烯(St)、引发剂过硫酸钾(KPS)以及分散介质水。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DLS)等手段研究了PS微球的形貌、粒径及粒径分布等。结果发现:利用分散聚合方法制备得到的PS微球呈完整的球形。通过改变分散剂、单体和引发剂用量以及无水乙醇和水的比例,可以调节PS微球的粒径大小。当增加分散剂、单体用量以及无水乙醇比例时,PS微球的粒径变大;当增加引发剂用量时,PS微球粒径减小。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分散剂、单体、引发剂用量以及无水乙醇的比例制备出相应粒径的PS微球。普通无皂乳液聚合制备的PS微球粒径较小,同时粒径分布较宽,聚合体系不稳定,重现性较差。通过加入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制备得到了稳定且单分散的PS微球。二、交联PS微球的制备及表征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得到了交联PS微球。所用无皂乳液聚合的组分为单体苯乙烯(St)、引发剂过硫酸钾(KPS)、共聚单体对苯乙烯磺酸钠(NaPSS)、交联剂二乙烯基苯(DVB),分散介质为水和甲醇的混合物。SEM、TEM、DLS等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PS微球呈完整的球形。通过改变单体、引发剂、共聚单体等的用量,可以制得不同粒径的PS微球。同时改变交联剂二乙烯基苯的用量,制备得到了不同交联度的PS微球。三、环氧体系中PS微球的组装研究通过将环氧和PS微球分散在无水乙醇中,用滴管吸取少量滴加在玻璃上,实现了PS微球的组装,制备得到了PS/环氧树脂有序结构的膜材料。利用S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S微球浓度、环氧浓度以及PS微球大小对膜材料有序度的影响。环氧树脂具有一定的粘性,通过加入固化剂固化后可以得到热固性材料。在PS微球组装时,通过环氧树脂的粘性,使微球之间相互粘结不容易变形,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和耐化学性;当聚苯乙烯微球呈有序排列时,表面会有彩色。

张雅铭[5](2010)在《亲/疏水不对称空心聚合物微球制备及纳米粒子装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微反应器,壁上含微孔的空心微球可用于装载磁性粒子或Ag、Au等金属纳米粒子,得到既具有高比表面积、较低密度、“包裹”效应等特点又具有纳米粒子磁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效应的功能复合粒子。该复合粒子在生物医药、仿生材料、催化剂、光电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内外表面组成、性质不对称空心聚合物微球的制备;空心球装载Fe304磁性粒子;空心球装载纳米Au粒子;空心球包覆Ag粒子四部分。不对称空心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是实现选择性装载的前提,其制备过程如下:将[(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核/[(马来酸酐-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壳微球壳层烷基溴化,再用[(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核的良溶剂将核溶蚀,内表面酐基水解,从而制得内表面含亲水羧基、外表面含烷基溴、具有微孔的亲/疏水不对称功能空心聚合物微球。空心球装载Fe304磁性粒子的关键是如何控制磁性粒子仅在空心球内部生成。制备的空心聚合物微球内外表面具有亲/疏水不对称性,内表面亲水基团与铁离子间相互作用使铁离子在内表面成核、增长,而外表面疏水基团不易吸附铁离子,保证了磁性粒子在空心聚合物微球内部装载。考察了反应配比、温度和时间等参数对装载效果的影响。当Fe2+和Fe3+的摩尔比为2/3,反应温度为80℃,反应1.5 h时,空心聚合物微球装载磁性粒子的效果和装载后微球的磁性能最佳,饱和磁化强度可达12.34 emu/g。空心球装载纳米Au粒子的方法与磁性粒子的装载方法类似。超声作用下反应物HAuCl4进入空心球内部,洗去表面反应物,加入还原剂反应,在空心聚合微球内部装载单颗金纳米粒子,通过增加HAuCl4用量及二次装载来增大纳米粒子的粒径,实现了纳米粒子粒径一定程度上可控。空心球外部包覆纳米Ag粒子主要通过氨基改性改善空心球的亲水性,更易吸附Ag+等反应物,在空心球外表面进行还原反应得到纳米银粒子。

刘清泉[6](2009)在《多孔聚苯乙烯类微球的可控合成、表征、磁功能化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7类小分子化合物和3个系列的高分子╱小分子复合物为致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4个系列、29种多孔聚二乙烯基苯(PDVB)微球,以N2吸脱附和压汞法系统地表征与分析了产物的孔结构。发现致孔剂分子与PDVB网络相容性越好,产物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就越高;以小分子化合物为致孔剂时,改变致孔剂类型可实现不同微结构PDVB微球的可控制备,比表面积可控制在482-818m2/g之间、孔体积可控制在0.41~2.02m3/g之间、孔面积可控制在53~169m2/g之间;以高分子/小分子复合物为致孔剂时,改变高分子的用量可实现不同微结构PDVB微球的可控制备,比表面积可控制在224~813m2/g之间、孔体积可控制在0.18~0.89m3/g之间、孔面积可控制在42~177m2/g之间;在适当比例的高分子致孔剂与小分子的诱导下能实现双相分离,获得具有良好孔连通性的PDVB微球,这类微球在惯性约束聚变的容器材料和吸附与净化中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采用悬浮聚合和后交联两步法制备了7种具有明确孔结构的、孔径呈双峰分布的高度交联聚苯乙烯(HCLPS)微球。用N2吸脱附和压汞法表征了产物的孔结构,SEM分析了微球的表面形貌。发现改变共致孔剂中的聚丙烯(PP)用量能可控制备不同微结构的HCLPS微球,比表面积可控制在389~793m2/g之间、孔体积可控制在0.27~0.59m3/g之间、孔面积可控制在49~112m2╱g之间;两步交联法能制备孔径呈双峰分布的HCLPS微球,而且随PP用量增加,双峰分布的特征更加明显,这类孔径呈双峰分布的多孔微球在催化剂载体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采用分散聚合和后交联两步法制备了系列具有超高比表面积的HCLPS微球,用N2吸脱附表征了产物的孔结构,TEM表征了微球的粒径。发现改变单体乙烯基苄氯的用量能可控制备具有不同微结构的HCLPS微球,比表面积可控制在17~1161m2/g之间、孔体积可控制在0.01~0.72m3╱g之间;将该微球用作储氢材料,发现在163K/1.5MPa下,HCLPS微球具有较高的储氢能力,最高可达2.27wt%。以磺化大孔PDVB微球为载体制备了系列磁性多孔微球,用FT-IR、TEM、TGA、XRD和磁力计对产物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表征。发现磁性多孔微球中,磁性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在4-20wt%之间可调,且该微球在室温下表现出超顺磁性;将该微球应用于含阳离子染料的废水处理,发现它能快速地吸附废水中的阳离子染料,吸附效率最高可达99.2%;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可瞬间分离该微球;再生工艺简单,能重复使用30次以上,为处理含阳离子染料的废水提供了一种新型可循使用的吸附剂。

陆婷[7](2008)在《PMMA-PAA交联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滴加氨水控制Fe (II)与Fe (III)盐混合溶液的pH值,经共沉淀过程制得了Fe3O4磁性纳米颗粒。进而用一定量的油酸钠对Fe3O4纳米颗粒进行原位改性,得到了表面呈疏水性的磁纳米颗粒。用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分别分析了亲油性Fe3O4纳米颗粒的结构、形态、粒径和粒径分布;用ZETA电位分析了反应介质的pH值对于亲油性Fe3O4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油酸钠的用量对于Fe3O4纳米颗粒的性能、粒径和粒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得到的Fe3O4纳米颗粒的平均直径为12.7nm。在Fe3O4纳米颗粒和二乙烯苯(DVB)存在的条件下,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乙醇/水的混合体系为反应介质,由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AA)进行分散共聚,制得了PMMA-PAA交联型磁性复合微球。用FTIR对复合微球的结构进行了定性表征;复合磁性微球的形态、尺寸和尺寸分布用TEM表征;用热重分析(TGA)表征了复合磁性聚合物微球的磁含量和热稳定性;用UV光谱测定了亲油性Fe3O4磁性纳米颗粒和磁性复合微球的耐酸性能。结果表明:磁性复合微球中的Fe3O4含量可控制在40–70 wt%之间,整体保存规整的球形;通过改变聚合反应条件可将复合微球的粒径控制在100 nm到2μm范围内。磁流体的表面性质,介质的极性,AIBN、DVB和PVP的用量等对磁性复合微球的尺寸和多分散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三元分散共聚反应,制得表面带有-COOH的聚合物微球。用FTIR对聚合物微球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对聚合物微球的形态、粒径以及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当乙醇/水(V:V)为7:3,PVP用量占反应物总量的4.1wt%时形成的聚合物微球形态及分散性最佳。氮气保护下,在溶解有聚合物微球的水溶液中,缓慢滴加Fe2+和Fe3+的盐溶液(摩尔比为1:2),将体系的pH调节至13,通过共沉淀形成Fe3O4纳米颗粒,形成表面沉积有Fe3O4纳米颗粒的磁性复合微球。用FTIR表征了复合磁性微球的结构;用TEM表征了磁性复合微球的形态;用热重分析(TGA)表征了磁性复合微球的磁含量和热稳定性。

陈云[8](2007)在《纳米微胶囊及磁性复合空心微球的制备》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通过辐射引发细乳液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纳米微胶囊,并从热力学与动力学两方面研究了影响纳米微胶囊形貌的因素;之后使用反相乳液聚合制备了磁性复合微球和磁性复合空心微球,并研究了有关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果分别叙述如下:1.辐射引发细乳液聚合制备纳米微胶囊(1)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接枝聚苯乙烯聚合制备纳米微胶囊。使用γ-射线引发苯乙烯,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细乳液体系制备了纳米微胶囊。通过1HNMR与13CNMR表征发现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和聚苯乙烯发生了接枝共聚合,并研究了St/NVP比例与接枝效率的关系。之后我们研究了St/NVP比例,乳化剂用量及乳化剂类型,十二烷/单体比例以及交联剂DVB的加入对最终微胶囊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加乳化剂用量和十二烷/单体的比例有利于纳米微胶囊的形成;DVB的加入不利于微胶囊的形成。并且我们以2,2-联吡啶为标记研究了所制备纳米微胶囊的渗透性,实验表明我们所制备的聚苯乙烯纳米微胶囊有较好的渗透性。(2)可聚合乳化剂稳定细乳液制备纳米微胶囊。通过Y型乳化剂AOA稳定细乳液制备了聚苯乙烯纳米微胶囊。在油/水=2:10的条件下,发现St/HD=1,AOA浓度为水相的2.2wt%,PH=8时,可以得到结构完整的纳米微胶囊。PH值的增大,AOA与剂量率的降低均不利于纳米微胶囊的形成。2.氧化-还原界面引发乳液聚合制备单眼空球。使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CHPO-FeSO4在油滴界面引发苯乙烯聚合。由于在聚合中,聚苯乙烯与非溶剂异辛烷发生相分离,异辛烷被聚苯乙烯部分包覆,因此得到了单眼聚苯乙烯空心球。从热力学与动力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低苯乙烯/异辛烷比例的时候,异辛烷的用量影响空心部分体积和孔的大小;低的苯乙烯/异辛烷比例、不加入交联剂DVB利于空心结构的形成。3.反相乳液制备磁性复合微球及磁性空心微球(1)水基磁流体作为分散相,有机溶剂与苯乙烯的混合溶液作为连续相的反相乳液体系,通过γ-射线引发制备了具有超顺磁性的Fe3O4╱PSt复合微球,并提出了成核机理。研究了单体用量,磁流体用量及不同溶剂作为连续相对最终形貌的影响。通过XRD,FT-IR,TGA,XPS,TEM对最终的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增加单体用量,复合微球的粒径增大;而且不同的连续相对最终的形貌影响也很大。磁滞回线测试结果表明,所得到的磁性复合微球具有超顺磁性。(2)γ-射线引发反相乳液聚合制备磁性复合空心微球。辐射-氧化-还原引发界面反相乳液聚合,成功地制备了Fe3O4/PSt磁性复合空心微球。通过XRD,FT-IR,TGA,TEM对最终的产物进行了表征。并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了AOA用量及硅油的加入对最终磁性复合微球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AOA用量较低(3%)的情况下,加入硅油有利于磁性复合空心微球的形成;AOA用量较大(10%)时,也利于空心结构的形成。

黄维[9](2006)在《甲基丙烯酸甲酯/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梯度折射率光学小球的合成与应用》文中指出梯度折射率材料(Gradient-Index,GRIN)是一种新型的光学材料,在光纤通讯系统及微型光学系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们可具有简单的几何形状,主要依靠介质折射率的非均匀性实现各种光学功能。因其体积小、光路短、重量轻、性能优越、易于批量生产、便于集成等优点,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已成功研究开发的梯度折射率光学器件多采用无机材料制备,对高分子梯度折射率材料的研究则开始较晚,特别是对于高分子梯度折射率光学器件的研制刚刚起步。 本工作将球对称梯度折射率光学器件和高分子梯度折射率材料两方面的课题结合起来,采用悬浮—扩散共聚法和溶胀—扩散化学共聚法,用有机材料研制球对称高分子梯度折射率小球,期望解决某些理论和工艺技术上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梯度光学材料的发展、现状和类型,并介绍了高分子梯度折射率材料的类型和特点,讨论了高分子的化学结构对高分子材料光学性能的影响,评述了各种制备方法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选题设想和依据。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梯度折射率球透镜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从理论上分析了扩散共聚法制备梯度折射率小球的折射率分布形式及单体体系的选择条件。针对悬浮聚合法制备高分子梯度折射率预聚球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剂的用量、搅拌桨的形状和搅拌速度、油水比、交联剂的用量,特别是分散剂的种类和用量对预聚球的影响。采用悬浮—扩散共聚法和溶胀—扩散共聚法制备了高分子梯度折射率球,并采用FT-IR和DSC进行了表征。 第三章对制备出的球透镜的折射率分布采用干涉法进行破坏性测量。对样品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结合测量结果讨论了悬浮—扩散聚合和溶胀—扩散聚合法的工艺条件对梯度折射率分布的影响。 第四章根据梯度介质球内光线传输的理论模型,用光线追迹法对分析了的GRIN小球的回归反射性能,并对最佳性能条件进行了总结分析。

康凯,阚成友,杜奕,李玉中,刘德山[10](2005)在《交联剂对无皂P(MMA-EA-MAA)种子聚合乳胶粒成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完全无皂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粒径窄分布的P(MMA-EA-MAA)乳胶粒,通过对上述胶乳进行碱处理,制备出了具有空腔结构和多孔结构的聚合物乳胶粒,研究了交联剂的种类和用量对聚合过程、胶粒特性及胶粒结构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系中加入交联剂后,单体转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随交联剂用量的增加,乳胶粒粒径略有减小,交联剂用量较高时,乳胶粒粒径分布加宽;二乙烯基苯(DVB)的交联效率稍高于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不加入交联剂及EGDMA用量低于0.5%时,处理后乳胶粒呈空腔结构,加入DVB及EGDMA用量高于1.0%时,处理后乳胶粒呈多孔结构,并且乳胶粒体积增量随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

二、PREPARATION OF PARTICLE SIZE NARROWLY DISTRIBUTED LOW-DENSITY STYRENE DIVINYLBENZENE COPOLYMER MICROBEAD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EPARATION OF PARTICLE SIZE NARROWLY DISTRIBUTED LOW-DENSITY STYRENE DIVINYLBENZENE COPOLYMER MICROBEADS(论文提纲范文)

(1)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在聚酰胺和聚羟基脂肪酸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中空微球的简介
        1.2.1 中空微球常见种类
        1.2.2 中空微球制备方法
        1.2.3 中空微球的应用
    1.3 汽车轻量化
        1.3.1 汽车轻量化的意义
        1.3.2 实现轻量化的方法
    1.4 尼龙6阻燃
        1.4.1 尼龙6常用阻燃剂种类
        1.4.2 提高尼龙6阻燃性能方法
        1.4.3 阻燃机理
    1.5 PHA的概况
        1.5.1 PHA的历史
        1.5.2 PHA的合成
        1.5.3 PHA的性能与应用
        1.5.4 PHA的结晶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课题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3 材料结构及性能表征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电子能谱分析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2.3.4 极限氧指数测试
        2.3.5 垂直燃烧等级测试
        2.3.6 热失重分析
        2.3.7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2.3.8 扫描电镜分析
        2.3.9 锥形量热分析
        2.3.10 熔融指数测试分析
        2.3.11 力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共聚中空微球及其改性在尼龙6轻量化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的增强改性及表征
        3.2.1 改性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的制备方法
        3.2.2 FT-IR表征
        3.2.3 SEM表征
    3.3 尼龙轻量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3.1 尼龙轻量化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3.3.2 DM对PA6复合材料的轻量化性能分析
        3.3.3 改性DM对PA6复合材料的轻量化性能分析
        3.3.4 PA6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
        3.3.5 PA6复合材料的熔融流动性分析
        3.3.6 PA6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3.3.7 PA6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阻燃剂的合成制备及协效阻燃尼龙6
    4.1 引言
    4.2 基于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的阻燃剂的合成制备及表征
        4.2.1 基于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的阻燃剂的合成方法
        4.2.2 PHDM的FT-IR表征
        4.2.3 PHDM的EDS表征
        4.2.4 PHDM热稳定性分析
    4.3 PHDM协效阻燃PA6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4.3.1 PA6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4.3.2 PA6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分析
        4.3.3 PA6复合材料锥形量热分析
        4.3.4 PA6复合材料残炭微观形貌分析
        4.3.5 PA6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分析
        4.3.6 PA6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4.4 PA6复合材料阻燃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对聚羟基脂肪酸酯结晶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和聚羟基脂肪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5.2.1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和聚羟基脂肪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
        5.2.2 PHA/DM复合材料FT-IR表征
        5.2.3 不同含量DM对PHA非等温结晶的影响
        5.2.4 不同含量DM对PHA等温结晶的影响
        5.2.5 不同含量DM对PHA的XRD分析
        5.2.6 不同含量DM对PHA的热稳定性分析
        5.2.7 不同含量DM对PHA的熔融流动性分析
        5.2.8 不同含量DM对PHA的力学分析
    5.3 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本课题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导师及作者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2)模板法在功能性微球制备及组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聚合物微球简介
    1.2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1.2.1 乳液聚合方法
        1.2.2 分散聚合方法
        1.2.3 种子聚合方法
    1.3 聚合物空心微球的制备方法
        1.3.1 模板法
        1.3.2 自组装法
        1.3.3 微乳液聚合法
    1.4 聚合物磁性微球的研究进展
        1.4.1 聚合物磁性复合微球的种类
        1.4.2 聚合物磁性微球的制备方法
    1.5 微球颗粒的模板组装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模板法制备各向异性TiO_2空心微球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
        2.2.2 改进的分散聚合制备“蘑菇头”形状的PS-DVB微球
        2.2.3 模板法合成各向异性TiO_2空心微球
        2.2.4 聚合物微球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S-DVB“蘑菇头”形状微球的形成机理分析
        2.3.2 DVB的加入时间和滴加速率对微球形貌的影响
        2.3.3 各向异性TiO_2空心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2.3.4 各向异性TiO_2空心微球的光催化及药物萃取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板法制备Fe_3O_4-NPs/SiO_2核-壳结构空心微球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
        3.2.2 磁性Fe_3O_4-NPs的合成
        3.2.3 Fe_3O_4-NPs/PS复合微球的合成
        3.2.4 模板法合成Fe_3O_4-NPs/SiO_2核-壳结构空心微球
        3.2.5 相关结构及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模板法合成微球的形貌、组成及性能表征
        3.3.2 Fe_3O_4-NPs/SiO_2核-壳结构空心微球在药物萃取方面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板法精确控制微球组装制备微图案化胶体光子晶体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0 主要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
        4.2.1 单分散的P(St-MMA-AA)乳胶粒微球的合成
        4.2.2 硅片图案模板的制备及表面处理
        4.2.3 模板法制备图案化胶体光子晶体
        4.2.4 环形胶体光子晶体的光波导性能表征
        4.2.5 相关结构及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合物微球及硅片模板的形貌、浸润性表征
        4.3.2 模板法制备线形图案化胶体光子晶体的原理及结果表征
        4.3.3 模板法制备复杂图案的胶体光子晶体
        4.3.4 荧光图案的制备及在光波导方面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含金属多孔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储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多孔聚合物的构筑
        1.2.1 聚合物孔结构的形成
        1.2.2 高度交联多孔聚合物的构筑
        1.2.3 固有微孔聚合物的构筑
        1.2.4 共价有机骨架聚合物的构筑
    1.3 多孔聚合物性能和应用
        1.3.1 多孔聚合物的多孔性
        1.3.2 多孔聚合物在吸附方面的应用
        1.3.3 多孔聚合物在储氢中的应用
        1.3.4 包含金属多孔材料的储氢性能
    1.4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第二章 含铂多孔交联聚苯乙烯的合成、表征和其储氢性能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试剂、规格及来源
        2.1.2 试剂的处理
        2.1.3 氯甲基化聚苯乙烯(CMPS)的合成
        2.1.4 高度交联聚苯乙烯(HCLPS)的合成
        2.1.5 含铂HCLPS微球(Pt-HCLPS)的合成
        2.1.6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2.1.7 Pt-HCLPS微球的储氢性能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含Pt的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Pt-HCLPS)的合成
        2.2.2 含Pt的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的形貌研究
        2.2.3 引入Pt的多孔交联聚苯乙烯的热稳定性分析
        2.2.4 引入Pt的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的多孔性研究
        2.2.5 引入Pt的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的储氢性能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钯多孔交联聚苯乙烯的合成、表征和其储氢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试剂、规格及来源
        3.1.2 试剂的处理
        3.1.3 高度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的合成
        3.1.4 包含钯的HCLPS微球(Pd-HCLPS)的合成
        3.1.5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包含Pd的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Pd-HCLPS)的合成
        3.2.2 包含Pd的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的形貌研究
        3.2.3 包含Pd的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的多孔性研究
        3.2.4 包含Pd的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的热稳定性研究
        3.2.5 包含Pd的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的储氢性能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茂铁基多孔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其储氢性能的研究
    4.1 试验部分
        4.1.1 主要试剂、规格及其来源
        4.1.2 试剂的使用方法
        4.1.3 二苄基二茂铁的合成
        4.1.4 二茂铁基多孔聚合物的合成
        4.1.5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二苄基二茂铁的合成和二茂铁基多孔聚合物的制备
        4.2.2 二茂铁基多孔聚合物的形貌研究
        4.2.3 二茂铁基多孔聚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4.2.4 二茂铁基多孔聚合物的多孔性研究
        4.2.5 二茂铁基多孔聚合物的储氢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多粒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其受控组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高分子微球概述
    1.2 单分散高分子微球的应用
    1.3 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1.3.1 乳液聚合
        1.3.2 分散聚合
        1.3.3 悬浮聚合
        1.3.4 种子聚合
        1.3.5 沉淀聚合
        1.3.6 无皂乳液聚合
        1.3.7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1.4 交联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1.5 高分子微球的测试及表征
        1.5.1 微球的形貌
        1.5.2 微球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1.5.3 微球的表面电势
        1.5.4 微球的组分
    1.6 高分子微球的自组装及有序膜的制备
        1.6.1 自组装概述
        1.6.2 静电作用自组装法
        1.6.3 垂直沉积自组装法
        1.6.4 重力沉淀法自组装
        1.6.5 有序膜概述
    1.7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本文创新点
    1.8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苯乙烯微球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表征方法
    2.3 传统无皂乳液聚合制备非交联PS微球
        2.3.1 实验方法
        2.3.2 结果与讨论
    2.4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共聚改性PS微球
        2.4.1 实验方法
        2.4.2 结果与讨论
    2.5 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交联PS微球
    2.6 结果与讨论
        2.6.1 不同对苯乙烯磺酸钠用量对PS微球粒径的影响
        2.6.2 不同甲醇用量对PS微球粒径的影响
        2.6.3 不同引发剂(KPS)用量对聚苯乙烯微球粒径的影响
        2.6.4 交联聚苯乙烯成球时间的研究
        2.6.5 不同交联剂(DVB)用量对PS微球粒径的影响
        2.6.6 不同交联剂(DVB)用量对PS微球交联密度的影响
        2.6.7 不同交联剂(DVB)用量对PS微球热稳定性的影响
    2.7 本章结论
    2.8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步骤
        3.3.1 原料的精制
        3.3.2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3.4 表征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PS微球红外表征
        3.5.2 聚苯乙烯微球成核时间的研究
        3.5.3 分散剂用量对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3.5.4 单体浓度对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3.5.5 引发剂用量对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3.5.6 不同分散介质比例对粒径的影响
    3.6 本章结论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受控组装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2.4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PS微球乳液浓度在未活化玻璃表面的受控组装
        4.3.2 不同PS微球乳液浓度在活化玻璃表面的受控组装
        4.3.3 不同PS微球大小在活化玻璃表面进行的受控组装
        4.3.4 最优化条件下PS微球的受控组装
    4.4 本章结论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5)亲/疏水不对称空心聚合物微球制备及纳米粒子装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空心微球的研究概述
        1.1.1 空心微球的制备方法
        1.1.2 空心微球的应用
    1.2 高分子/纳米磁性粒子复合微球研究概述
        1.2.1 高分子/纳米磁性粒子复合微球制备方法
        1.2.2 高分子/纳米磁性粒子复合微球的应用
    1.3 高分子/纳米金属粒子复合微球研究进展
        1.3.1 高分子/纳米金属粒子复合微球制备方法
        1.3.2 高分子/纳米金属粒子复合微球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第二章 亲/疏水不对称聚合物微球制备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原料,试剂及实验装置
        2.1.2 核/壳聚合物微球制备
        2.1.3 空心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水解
        2.1.4 亲/疏水不对称空心聚合物微球制备
        2.1.5 实验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空心聚合物微球表征
        2.2.2 亲/疏水不对称空心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性粒子的装载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2 内外表面羧基化空心微球装载磁性粒子
        3.1.3 亲/疏水不对称空心聚合物微球装载磁性粒子
        3.1.4 实验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内外表面羧基化空心微球装载磁性粒子
        3.2.2 亲/疏水不对称空心聚合物微球装载磁性粒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心聚合物微球表面包覆或装载金属粒子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2 空心球聚合物微球表面装载或包覆金属纳米粒子
        4.1.3 实验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空心球聚合物微球内部装载纳米金粒子
        4.2.2 空心球聚合物微球表面包覆纳米银粒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多孔聚苯乙烯类微球的可控合成、表征、磁功能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多孔聚苯乙烯类微球的合成
        1.2.1 MPPS微球的制备
        1.2.1.1 悬浮聚合
        1.2.1.2 种子溶胀聚合
        1.2.1.3 沉淀聚合
        1.2.1.4 模板印迹法
        1.2.1.5 其它方法
        1.2.2 HCLPS的合成
        1.2.2.1 Davankov方法
        1.2.2.2 Sherrington方法
    1.3 孔结构形成机理
        1.3.1 MPPS的孔结构形成机理
        1.3.2 HCLPS的孔结构形成机理
    1.4 合成条件对孔结构的影响
        1.4.1 合成条件对MPPS孔结构的影响
        1.4.1.1 致孔剂类型对MPPS孔结构的影响
        1.4.1.2 DVB浓度对MPPS孔结构的影响
        1.4.2 合成条件对HCLPS孔结构的影响
    1.5 多孔聚苯乙烯类微球的应用
        1.5.1 在惯性约束核聚变中的应用
        1.5.2 在制备磁性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5.3 在储氢中的应用
        1.5.4 在催化剂载体中的应用
        1.5.5 含阳离子染料废水的处理
        1.5.6 其它应用
    1.6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第二章 以小分子化合物为致孔剂制备多孔聚二乙烯基苯微球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
        2.1.2 试剂的处理
        2.1.3 多孔聚二乙烯基苯微球的合成
        2.1.4 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多孔聚二乙烯基苯微球的制备
        2.2.2 微球的表面形貌分析
        2.2.3 微球的孔结构表征
        2.2.3.1 吸脱附表征结果
        2.2.3.2 压汞法表征结果
        2.2.4 致孔剂类型对微球孔结构的影响
        2.2.4.1 对比表面积的影响
        2.2.4.2 对孔面积的影响
        2.2.4.3 对平均孔径的影响
        2.2.4.4 对孔隙率的影响
        2.2.4.5 对孔径分布的影响
        2.2.5 致孔剂用量对微球孔结构的影响
        2.2.6 共致孔剂组成对微球孔结构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以高分子/小分子化合物为共致孔剂制备多孔聚二乙烯基苯微球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
        3.1.2 试剂的处理二
        3.1.3 多孔PDVB微球的合成
        3.1.4 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多孔PDVB微球的制备
        3.2.2 微球的表面形貌
        3.2.3 微球的孔结构表征结果
        3.2.3.1 PP/TOL系列微球的表征结果
        3.2.3.2 PE/DCB系列微球的表征结果
        3.2.4 高分子致孔剂用量及分子量对微球孔结构的影响
        3.2.4.1 对比表面积的影响
        3.2.4.2 对孔面积的影响
        3.2.4.3 对孔隙率的影响
        3.2.4.4 对平均孔径和孔径分布的影响
        3.2.4.5 对微孔孔隙率的影响
        3.2.5 PDVB球体分裂现象的产生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
        3.2.5.1 致孔剂用量
        3.2.5.2 致孔剂种类
        3.2.5.3 搅拌条件
        3.2.5.4 其它反应
        3.2.5.5 球体分裂机理初探
    3.4 小结
第四章 孔径呈双峰分布的高度交联聚苯乙烯类微球的可控制备与表征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
        4.1.2 试剂的处理
        4.1.3 VBC-DVB预聚物的制备
        4.1.4 HCLPS微球的制备
        4.1.5 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VBC-DVB预聚物和HCLPS微球的制备
        4.2.2 VBC-DVB预聚物和HCLPS微球的孔结构表征结果
        4.2.2.1 吸脱附表征结果
        4.2.2.2 压汞法表征结果
        4.2.3 共致孔剂组成对VBC-DVB预聚物和HCLPS孔结构的影响
        4.2.3.1 对比表面积的影响
        4.2.3.2 对孔面积的影响
        4.2.3.3 对平均孔径和孔径分布的影响
        4.2.3.4 对孔隙率的影响
        4.2.4 HCLPS的溶胀能力
        4.2.5 VBC-DVB预聚物和HCLPS的SEM分析
    4.3 孔结构形成机理
    4.4 小结
第五章 具有超高比表面积的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在储氢中的应用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
        5.1.2 试剂的处理
        5.1.3 CMPS微球的制备
        5.1.4 HCLPS微球的制备
        5.1.5 CMPS和HCLPS微球的表征
        5.1.6 HCLPS微球的储氢性能测试
        5.1.6.1 储氢装置
        5.1.6.2 实验过程
        5.1.6.3 实验设备的空白校正
        5.1.6.4 实验数据的处理
    5.2 CMPS和HCLPS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5.2.1 CMPS和HCLPS微球的制备
        5.2.2 CMPS和HCLPS微球的粒径
        5.2.3 CMPS和HCLPS微球的孔结构
        5.2.4 CMPS和HCLPS微球的溶胀度
    5.3 超高比表面积微球在储氢中的应用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多孔聚二乙烯基苯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在净化含阳离子染料废水中的应用
    6.1 实验部分
        6.1.1 试剂
        6.1.2 聚二乙烯基苯微球的磺化
        6.1.3 磁性多孔微球的制备
        6.1.4 空白对比实验
        6.1.5 磁性多孔微球的表征
        6.1.6 水溶性阳离子染料的吸附与磁分离
        6.1.7 碱性品红和甲基紫标准溶液的配制
        6.1.8 磁性多孔微球洗脱液的优化
        6.1.9 阳离子金黄的吸附与磁分离
    6.2 磁性多孔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6.2.1 PDVB微球的磺化
        6.2.2 磁性多孔微球的制备
        6.2.3 磁性多孔微球的孔结构
        6.2.4 磁性多孔微球的磁性能
        6.2.5 磁性多孔微球的TGA和XRD分析
        6.2.6 MNPs的形貌分析
    6.3 磁性多孔微球在含阳离子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6.3.1 碱性品红和甲基紫的吸附与磁分离
        6.3.2 磁性多孔微球的再生
        6.3.3 BF和MV标准直线的拟合
        6.3.4 磁性多孔微球的分离效率
        6.3.5 磁性多孔微球洗脱液的优化
        6.3.6 阳离子金黄的吸附与磁分离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PMMA-PAA交联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FE_3O_4 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2.1 共沉淀法
        1.2.2.2 氧化还原法
        1.2.2.3 微乳液法和水热溶剂法
        1.2.2.4 热解法
    1.3 FE_3O_4 纳米颗粒的表面疏水改性
    1.4 磁性复合微球的结构类型和特点
        1.4.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结构类型
        1.4.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特点
    1.5 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1.5.1 包埋法
        1.5.2 单体聚合法
        1.5.2.1 悬浮聚合法
        1.5.2.2 乳液聚合法
        1.5.2.3 分散聚合法
        1.5.2.4 原位法
        1.5.2.5 可控制自由基聚合
    1.6 磁性纳米复合微球的应用
        1.6.1 细胞分离
        1.6.2 离子交换分离
        1.6.3 核酸分离
        1.6.4 靶向制剂
        1.6.5 固定化酶
        1.6.6 催化剂分离
        1.6.7 化工分离
        1.6.8 磁共振造影剂
        1.6.9 其他
    1.7 立题依据
第二章 亲油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步骤
        2.2.3.1 亲油性Fe_3O_4 纳米颗粒的制备
        2.2.3.2 乙醇抽提Fe_3O_4 纳米颗粒的制备
        2.2.3.3 样品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亲油性Fe_3O_4 纳米颗粒的合成
        2.3.1.1 TEM 表征
        2.3.1.2 XRD 表征
        2.3.1.3 红外表征
        2.3.1.4 反应介质的pH 值对于亲油性Fe_3O_4 纳米颗粒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表面带-COOH 的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2.3.1 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3.2.3.2 PAA-co-PMMA 交联磁性复合微球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AA-co-PMMA 交联磁性复合微球
        3.3.1.1 红外表征
        3.3.1.2 TEM 表征
        3.3.1.3 热重分析
        3.3.1.4 磁性复合微球的磁响应性
        3.3.1.5 耐酸性比较
        3.3.2 反应介质极性的影响
        3.3.2.1 TEM 表征
        3.3.3 稳定剂浓度的影响
        3.3.3.1 TEM 表征
        3.3.4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3.3.5 第二单体丙烯酸量的影响
        3.3.6 交联剂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AA-PST-PAN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2.3.1 制备微球的反应方程式
        4.2.3.2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4.2.3.3 聚合物微球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光谱(IR)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3.3 激光光散射(LLS)
        4.3.4 乙醇/水对微球粒径及分散性的影响
        4.3.4.1 激光光散射(LLS)表征
        4.3.4.2 光学显微镜表征
        4.3.5 分散剂(PVP)用量对微球粒径及分散性的影响
        4.3.5.1 激光光散射表征(LLS)
        4.3.5.2 激光光散射表征(LLS)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E_3O_4在聚合物微球表面的沉积
    5.1 引言
        5.1.1 共沉淀法
        5.1.2 复合磁性微球的特点
        5.1.3 现阶段复合磁性微球的研究进展
        5.1.3.1 合成粒径小且强磁响应性的微球
        5.1.3.2 改善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生物相容性
        5.1.3.3 改进和拓展微球表面的功能性及其应用范围
        5.1.3.4 提高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稳定性
        5.1.3.5 发展和完善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形成机理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5.2.3 实验步骤
    5.3 相关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透射电镜图(TEM)
        5.4.2 热重分析(TGA)
        5.4.3 红外谱图(IR)
        5.4.4 磁性表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纳米磁性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纳米微胶囊及磁性复合空心微球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胶囊
        §1.1.1 制备方法
        §1.1.2 制备高分子微胶囊的条件
        §1.1.3 微胶囊的应用
    §1.2 磁性微球
        §1.2.1 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1.3 界面聚合
    §1.4 本论文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辐射引发细乳液制备纳米微胶囊
    §2.1 辐射引发接枝反应制备纳米微胶囊
        §2.1.1 概述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结论
    §2.2 可聚合乳化剂稳定细乳液制备纳米微胶囊
        §2.2.1 概述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界面引发乳液聚合制备单眼聚苯乙烯空心球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反相乳液制备磁性复合微球及磁性空心微球
    §4.1 反相乳液制备磁性复合微球
        §4.1.1 概述
        §4.1.2 实验部分
        §4.1.3 结果与讨论
        §4.1.4 结论
    §4.2 反相乳液制备磁性Fe_3O_4/PSt复合空心微球
        §4.2.1 概述
        §4.2.2 实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4.2.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甲基丙烯酸甲酯/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梯度折射率光学小球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梯度折射率光学材料的发展及现状
    1.2 梯度折射率材料的类型
        1.2.1 轴向梯度折射率材料(A.GRIN)
        1.2.2 径向梯度折射率材料(R.GRIN)
        1.2.3 球对称梯度折射率材料(S.GRIN)
    1.3 高分子梯度折射率材料
        1.3.1 高分子梯度折射率材料的类型及制备方法
        1.3.2 高分子梯度折射率材料的特点
        1.3.3 化学组成和结构对高分子材料光学性能的影响
        1.3.4 制备高分子梯度折射率材料的单体应满足的条件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分子梯度折射率小球的制备
    2.1 梯度折射率球透镜的研究发展及应用
    2.2 球对称高分子梯度折射率小球的制备方法
        2.2.1 悬浮—扩散共聚法制备GRIN小球
        2.2.2 溶胀—扩散共聚法制备GRIN小球
    2.3 GRIN球透镜折射率分布的理论分析
    2.4 单体的选择及其特点
        2.4.1 单体体系的选择条件
        2.4.2 单体及聚合物的溶度参数
        2.4.3 单体及聚合物折射率的计算与测量
        2.4.4 单体体系的选择
        2.4.5 含氟聚合物的特点
    2.5 悬浮聚合法制备高分子预聚球的研究
        2.5.1 实验部分
        2.5.2 结果与讨论
        2.5.2.1 聚合温度的影响
        2.5.2.2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2.5.2.3 搅拌桨的形状和搅拌速度的影响
        2.5.2.4 油水比的影响
        2.5.2.5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2.5.2.6 分散剂的种类和用量的影响
        2.5.3 结论
    2.6 高分子梯度折射率小球的制备
        2.6.1 悬浮—扩散共聚法制备高分子梯度折射率小球
        2.6.1.1 实验部分
        2.6.1.2 结果与讨论
        2.6.1.2.1 红外吸收光谱(FT-IR)表征
        2.6.1.2.2 差示扫描量热(DSC)表征
        2.6.1.3 结论
        2.6.2 溶胀—扩散共聚法制备高分子梯度折射率小球
        2.6.2.1 实验部分
        2.6.2.2 结果与讨论
        2.6.2.2.1 红外吸收光谱(FT-IR)表征
        2.6.2.2.2 差示扫描量热(DSC)表征
        2.6.2.3 结论
第三章 高分子GRIN小球折射率分布的测试
    3.1 实验部分
        3.1.1 测量装置原理及折射率计算的理论分析
        3.1.2 样品切片的制备
        3.1.3 折射率匹配液的配制
    3.2 折射率分布的测量及结果分析
        3.2.1 悬浮—扩散共聚法制备的GRIN小球折射率分布的测量及结果分析
        3.2.1.1 球对称GRIN小球理想模型的折射率分布的理论分析
        3.2.1.2 GRIN小球折射率分布的测量及结果分析
        3.2.2 溶胀—扩散共聚法制备的GRIN小球折射率分布的测量及结果分析
        3.2.2.1 球对称GRIN小球理想模型的折射率分布的理论分析
        3.2.2.2 GRIN小球的折射率分布的测量及结果分析
第四章 自制高分子GRIN小球用作回归反射材料的性能分析
    4.1 光线追迹简介
        4.1.1 球梯度介质中的光线追迹简介
        4.1.2 光线微分方程的降阶
        4.1.3 光线追迹迭代公式的推导
        4.1.4 折射率分布曲线的拟合
        4.1.5 光线追迹的检验公式
        4.1.6 运用于回归反射膜的光线追迹编程
    4.2 自制高分子GRIN小球用作回归反射材料的性能分析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交联剂对无皂P(MMA-EA-MAA)种子聚合乳胶粒成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1.2 P (MMA-EA-MAA) 三元共聚乳液的制备
        1.2.1 种子乳液[S]的制备
        1.2.2 种子乳液聚合
    1.3 碱处理
    1.4 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关于乳液聚合反应
    2.2 EGDMA的影响
    2.3 DVB的影响

四、PREPARATION OF PARTICLE SIZE NARROWLY DISTRIBUTED LOW-DENSITY STYRENE DIVINYLBENZENE COPOLYMER MICROBEADS(论文参考文献)

  • [1]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在聚酰胺和聚羟基脂肪酸酯中的应用[D]. 王利.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2]模板法在功能性微球制备及组装中的应用研究[D]. 王月中. 青岛大学, 2016(02)
  • [3]含金属多孔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储氢中的应用[D]. 范登森. 浙江大学, 2012(04)
  • [4]多粒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其受控组装[D]. 黄芳婷. 扬州大学, 2011(04)
  • [5]亲/疏水不对称空心聚合物微球制备及纳米粒子装载研究[D]. 张雅铭.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1)
  • [6]多孔聚苯乙烯类微球的可控合成、表征、磁功能化及应用研究[D]. 刘清泉. 浙江大学, 2009(12)
  • [7]PMMA-PAA交联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陆婷. 江南大学, 2008(03)
  • [8]纳米微胶囊及磁性复合空心微球的制备[D]. 陈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08)
  • [9]甲基丙烯酸甲酯/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梯度折射率光学小球的合成与应用[D]. 黄维. 安徽大学, 2006(12)
  • [10]交联剂对无皂P(MMA-EA-MAA)种子聚合乳胶粒成孔的影响[J]. 康凯,阚成友,杜奕,李玉中,刘德山. 高分子学报, 2005(06)

标签:;  ;  ;  ;  ;  

粒径窄分布的低密度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微珠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