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代数基础》学习指南

《现代代数基础》学习指南

一、《近世代数基础》学习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高百俊[1](2021)在《一流专业背景下的近世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伊犁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以张禾瑞教授编写的《近世代数基础》为教材参照,利用章节结构对比图分块整合教学内容,建立问题式课前预习机制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结合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努力重构以学生为本的"好"课堂,从根本上提高近世代数课堂教学质量.

刘雅静[2](2020)在《基于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的群论体系形式化》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智能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人工智能中一个非常重要分支就是自动推理,自动推理的大量工作都集中在定理机器证明中。定理机器证明是指使用计算机证明定理的成立,即把人证明定理的过程,通过一套符号体系加以形式化,变成一系列在计算机上自动实现的符号计算的过程[1],它是人工智能近代主攻的课题之一。Coq是一个基于归纳构造演算的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2],它使用类型对需要验证的程序或命题进行描述和证明,非常适合证明需要严格符合规范的程序。目前,在国内外的定理机器证明领域,Coq是主流的辅助证明工具之一,它有着强大的数学模型基础和良好的扩展性,并拥有完整的工具集[3],在推理和编程方面,表现出强大的表达能力。序结构、代数结构、拓扑结构是数学的三大基本母结构,这三大母结构的交融促进了数学的纵深发展。代数结构包括群、环、域三大结构[4-6],其中群是环和域的基础,群在数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他学科也有广泛的应用。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是数学可靠性和严谨性的体现,它连通了计算机领域和数学领域,通过机器验证过的定理是完全可信的。对群论实现形式化是对其进行验证的过程,在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领域具有深刻意义。本文以张禾瑞教授的着作《近世代数基础》作为理论依据,基于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构建了群论体系的形式化系统。本文从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出发,给出了集合、映射、代数运算、关系等概念的形式化定义,然后给集合加上运算,定义出群的概念。接着讨论了一些特殊的群,并定义出子群,在不变子群的基础上讨论了群的同态、不变子群和商群,最后针对群论中的一些重要定理给出了形式化证明。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利用Coq实现了以上定义的形式化描述以及定理的严谨证明,群论的形式化不仅验证了群论体系的严谨性与可靠性,更是数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席文琦[3](2020)在《基于Coq的环和域理论基本框架形式化》文中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是国家目前重大科技发展战略之一,是计算机科学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支系。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化、智能化程度的日渐提高,与计算机相关的各种系统故障往往会造成现代社会的巨大经济损失,更有甚者,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夯实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对现代智能化社会来说尤为重要。定理机器证明能够对计算机程序建立更为严格的正确性,从而奠定系统的高可信性,是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深刻体现。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是进行数学定理机器证明的有力工具。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的序结构,代数结构,拓扑结构三大结构组成了现代数学的基础。这三大结构相互交融,形成现代数学的主体内容。利用计算机证明辅助工具Coq,可以完整构建这三大结构的形式化系统。由于代数元素的通用性,许多学科把代数系统当作其研究的基本工具和语言。代数系统(带有运算的集合)是代数研究的基本对象。近世代数是研究代数系统的学科,在数学的其他分支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里都有重要应用。在现代科学中,它的一些成果更被直接用于某些新兴技术的研究,如密码学等。环和域是近世代数中最基本的代数系统。本文基于交互式定理证明辅助工具Coq,实现近世代数中环和域理论基本框架的形式化。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交互式定理证明辅助工具Coq,从集合、映射等数学基础概念出发,实现构建代数系统所需基本概念的形式化。这些基础概念的形式化具有高可复用性,可用于构建多种代数系统,还可用于构建需要用到这些概念的其他数学理论比如序结构,拓扑结构,微积分等。(2)实现近世代数中环和域两种代数系统的形式化,并完成这两种代数系统基本性质的定理证明。(3)环同态基本定理是近世代数中的重要内容,是比较两个代数系统最有效的工具,可以利用这一定理将抽象代数系统的问题具体化。本文利用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给出了环同态基本定理的机器证明。该定理的所有证明过程由Coq给出形式化描述,体现了基于Coq的数学定理机器证明具有可读性,智能性的特点,证明过程规范,严谨,可靠。

范一凡[4](2020)在《基于Coq的“模”观点下线性代数机器证明系统 ——特例:模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已经上升为国家级重大战略,夯实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尤为重要。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是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刻体现,是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完美结合,其主要通过计算机对数学理论进行形式化描述并验证定理证明的正确性。随着Coq、Isabella、HOL Light等证明辅助工具的出现,定理的机器证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法国布尔巴基学派认为现代数学由序、代数、拓扑三大母结构组成。线性代数在各种代数分支中占据首要地位,线性代数中仅仅讨论向量空间的结构性质是片面的,还要考虑线性变换在其上的作用,这正是模观点的独到之处。用近世代数中的模理论来研究线性代数,使得线性代数从古典走向现代,带有线性变换的向量空间可以看做主理想整环上的模,因此模分解定理对向量空间的分解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证明辅助工具Coq,从本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公理化集合论”形式化系统出发,初步实现了模观点下线性代数系统的形式化,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模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Coq,以“公理化集合论”形式化系统为基础,龚升的《线性代数五讲》为理论依据,形式化构建了群、环、体、域、主理想整环等代数结构,并完成了主理想整环上素元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2、实现了向量空间和模两种代数结构的形式化,并用代码阐述了两者主要的联系与区别。至此,初步建立了代数结构的形式化框架。3、完成了主理想整环上有限生成模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包括有限生成模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准素唯一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和循环分解唯一性定理的机器证明。此定理可看做是向量空间与模之间的桥梁,这对线性代数后续的形式化研究意义重大。本文所有形式化过程已被Coq验证,体现了基于Coq的数学定理机器证明具有可靠性和严谨性的特点,证明过程规范、可读、智能。

李萍[5](2019)在《抗战时期四川数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地处西南一隅,历史悠久。1937年,抗战爆发,大量高校内迁西南,给四川带来了诸多高等教育人才,使数学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目前,就抗战时期数学高等教育研究而言,对于内迁高校概况、作用和意义、区域性以及内迁高校影响的个案研究较丰富,对于四川数学高等教育专题类的的研究几乎没有。抗战时期,迁川高校众多,对四川数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参差不齐,因此主要选取国立四川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三所高校进行研究。其中,四川大学作为抗战时期唯一一所本土国立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作为内迁高校中对四川高等数学教育影响最大的两所国立大学。该研究主要从三所高校数学系在抗战时期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笔者通过查阅、梳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图书馆民国时期的全部高等教育类档案,以及相关论文、专着,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探索三所高校数学系在抗战时期的课程设置,具体工作如下:(1)抗战时期四川高校数学系概况。抗战爆发,大量高校内迁四川,重点梳理了抗战期间四川本土及内迁高校的数量、类别、区域。其中,3所本土大学和8所内迁大学开设有数学系。故选取了两所具有代表性的内迁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从招生人数、师资力量以及内迁影响进行分析。(2)抗战时期高校数学系课程设置。主要以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为研究对象,从课程设置年限、课程类别,每周时数、学分分配、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概述,并与全国课程标准对比。总结出3所大学课程设置内容丰富,且侧重分析类课程。(3)抗战时期四川高校数学系课程实施。从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课程的实施对象教师及教科书编译情况进行概述。首先从教师的教育背景、任教大学、留学经历来体现这3所高校的师资力量,以此突出三所高校数学高等教育的课程实施状况。其次梳理出民国时期所出版高等数学书目,然后整理分析出三所大学数学系使用教科书概况。最后,在总结了国立四川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武汉大学课程设置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束润东[6](2018)在《基于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构建的近世代数理论 ——特例研究:主理想环因式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文中提出近世代数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分支。简单地说,近世代数是研究代数系统(带有一些运算的集合)的学科,它以研究数字、文字和更一般元素的代数运算的规律及各种代数结构——群、环、域是其最基本的三种代数结构——的性质为中心问题。由于近世代数贯穿于各种科学理论与应用问题,也由于代数结构及其元素的一般性,近世代数学已成为当今数学、物理及计算机科学等多个科学领域的基本工具和语言。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交互式定理证明辅助工具Coq的出现,近年来数学定理的形式化证明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使用Coq来证明数学定理,Coq本身也由此迅速发展。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利用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构建了近世代数的基础理论。整个近世代数系统由朴素集合论出发,首先构建了集合、映射等一系列基础概念,并在集合上增加运算,引入了代数系统的概念,讨论群、环、域的性质,进而给出了整环的因式分解定理证明的Coq实现。·主理想环因式分解定理是近世代数中的重要内容,该定理由整环出发,阐述了整环和唯一分解环之间的关系,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深刻的应用。本文利用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给出近世代数中主理想环因式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全部证明过程由Coq代码完成,体现了基于Coq的数学定理机器证明具有可读性、智能性的特点,其证明过程规范、严谨、可靠。

黄影,孟宪吉,汪晶晶,李岩[7](2017)在《代数学课程群的创新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课程群的成功建立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通过对代数学课程群建设背景的介绍,说明了课程群建立的重要意义,阐述了课程群建设内容,包括特色教学团队的建立、针对课程群的教学大纲的制定、特色创新型教材的编写、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引入以及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改革等。其次,重点介绍了现代化教学模式,包括微课、慕课、雨课堂、映客直播等多种形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良好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列举课程群建设所带来的良好效果,进一步肯定了代数学课程群的创新和实践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地位。

熊腾飞[8](2016)在《关于近世代数教学的几点体会》文中认为近世代数是本科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难学难懂.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好近世代数,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提高教学效果,从概念的讲解、如何上好习题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些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李平[9](2016)在《新型教学模式在近世代数教学中的交互运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讨论了多媒体技术以及最近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微课与移动教学工作室在近世代数教学中的交互运用。并给出了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如何利用微课与移动教学工作室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把教师和学生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

霍承刚[10](2017)在《近世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首先论述近世代数进行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及重要性,进一步针对其教学改革提出具体改革方案,且大部分方案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近世代数基础》学习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世代数基础》学习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的群论体系形式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Coq简介
        1.2.1 Coq的起源与发展
        1.2.2 Coq的特性
        1.2.3 Coq的成果与应用
    1.3 群论体系简介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Coq基本语法介绍
    2.1 Coq中的项
        2.1.1 类型和表达式
        2.1.2 项的声明和定义
    2.2 命题和证明
        2.2.1 命题描述
        2.2.2 命题的证明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世代数基本定义
    3.1 集合与运算
    3.2 同态与同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论系统形式化
    4.1 群论相关定义的形式化
        4.1.1 群的定义
        4.1.2 几种特殊的群
        4.1.3 子群及相关定义
    4.2 群论重要定理形式化
        4.2.1 群的同态
        4.2.2 不变子群与商群
        4.2.3 同态与不变子群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基于Coq的环和域理论基本框架形式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定理证明辅助工具Coq简介
        1.2.1 Coq的起源与发展
        1.2.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近世代数简介
    1.4 环同态基本定理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使用Coq进行形式化
    2.1 Coq中的逻辑基础
    2.2 类型和表达式
    2.3 使用Coq完成定理证明
第三章 代数系统环和域的形式化
    3.1 代数系统基本概念形式化
    3.2 环的形式化
        3.2.1 一般环的形式化
        3.2.2 交换环形式化
        3.2.3 有单位元环形式化
        3.2.4 无零因子环形式化
        3.2.5 整环形式化
        3.2.6 除环形式化
    3.3 域的形式化
    3.4 小结
第四章 环同态基本定理形式化
    4.1 环中重要定义和定理的形式化
    4.2 环同态基本定理的机器证明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Coq的“模”观点下线性代数机器证明系统 ——特例:模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模观点下的线性代数简介
    1.4 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简介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Coq的基础内容
    2.1 Coq的基本语法
        2.1.1 构造演算
        2.1.2 归纳构造
    2.2 公理化集合论形式化系统
第三章 基本代数结构的Coq形式化
    3.1 群、环、域等代数结构的形式化
    3.2 素元因子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
第四章 模及其分解定理的形式化
    4.1 线性代数与其上模的形式化
        4.1.1 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
        4.1.2 模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4.1.3 向量空间与模的差异
    4.2 主理想整环上有限生成模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
        4.2.1 有限生成模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
        4.2.2 准素唯一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
        4.2.3 循环分解唯一性定理的机器证明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抗战时期四川数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专着
        1.2.2 相关期刊论文
        1.2.3 地方志及地方教育史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和问题
    1.5 研究方法和过程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过程和论文结构
    1.6 创新点
2 抗战时期四川高等学校概况
    2.1 抗战前期四川高校基本状况
    2.2 抗战时期迁川高等学校概况
    2.3 抗战时期高校开设数学系简况
3 抗战时期四川数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
    3.1 全国数学系课程标准颁布
    3.2 抗战时期四川高校数学系课程安排
    3.3 课程组织
        3.3.1 必修和选修
        3.3.2 学年分配
        3.3.3 学时分配
        3.3.4 学分分配
        3.3.5 课程类别
    3.4 课程内容研究
        3.4.1 代数课程内容对比研究
        3.4.2 分析课程内容对比研究
        3.4.3 几何课程内容对比研究
        3.4.5 统计课程内容对比研究
4 抗战时期四川高校数学系课程实施
    4.1 数学高等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
    4.2 数学高等教育课程教科书
5 研究结果与展望
    5.1 研究结果
    5.2 研究启示
    5.3 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6)基于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构建的近世代数理论 ——特例研究:主理想环因式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形式化方法
    1.2 Coq简介
    1.3 近世代数简介
    1.4 主理想环的因式分解定理
    1.5 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Coq的基础语法
    2.1 Coq中项的基础语法
        2.1.1 类型
        2.1.2 声明和定义
    2.2 Coq中命题的描述
        2.2.1 Coq中的量词
        2.2.2 Coq中的命题定义
    2.3 Coq中常用的基础命令
第三章 基于Coq的基础定义和性质
    3.1 近世代数中的基础概念
    3.2 近世代数中的群论
    3.3 近世代数中的环论
    3.4 近世代数中的域论
第四章 主理想环因式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
    4.1 整环的因式分解相关的定义
    4.2 主理想环因式分解定理的证明
        4.2.1 预备定理1的证明
        4.2.2 预备定理2的证明
        4.2.3 性质1的证明
        4.2.4 性质2的证明
        4.2.5 主理想环因式分解定理的证明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剩余类环定理的Coq证明
    附录2 唯一分解定理的Coq证明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代数学课程群的创新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代数学课程群建设的背景[2]
2 代数学课程群建设的内容
    2.1 组建特色教学团队[3]
    2.2 制定课程群的教学大纲
        1)代数课程群与中学数学的关联
        2)代数学课程群里本科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7]
        3)代数学课程群里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之间的前后相继的关联
    2.3 编写代数学创新型特色教材
    2.4 引入新型教学模式
    2.5 打造优质的网络课程
        1)教学模块
        2)学习模块
        3)互动模块
        4)自测模块
    2.6 新考核方式的使用[15]
3 代数学课程群建设的预期效果
    3.1 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显着
    3.2 竞赛获奖率提高,考研冲击名校
    3.3 学生实践应用、科研创新能力增强
    3.4 指导中小学竞赛能力增强
4 结语

(8)关于近世代数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近世代数概念的讲解
    1.1 通过例子和反例相结合的方式讲解概念
    1.2 结合学习过的内容讲解概念
    1.3 通过过渡语言引出概念
2 提高习题课的课堂效果
3 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适时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
5 结语

(9)新型教学模式在近世代数教学中的交互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如何在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1. 课本中的概念以及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以PPT形
    2. 课本中的定理以及定理的进一步理解和命题以
三、如何利用 (移动) 互联网终端和学生有效交流及管理学生
四、结语

(10)近世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精选课程内容,学以致用
2 增强课程的应用性
3 借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
4 改进考核方式
5 结束语

四、《近世代数基础》学习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流专业背景下的近世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伊犁师范大学为例[J]. 高百俊.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2]基于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的群论体系形式化[D]. 刘雅静.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基于Coq的环和域理论基本框架形式化[D]. 席文琦.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基于Coq的“模”观点下线性代数机器证明系统 ——特例:模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D]. 范一凡.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抗战时期四川数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 李萍.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基于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构建的近世代数理论 ——特例研究:主理想环因式分解定理的机器证明[D]. 束润东.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1)
  • [7]代数学课程群的创新与实践[J]. 黄影,孟宪吉,汪晶晶,李岩.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8]关于近世代数教学的几点体会[J]. 熊腾飞. 韶关学院学报, 2016(12)
  • [9]新型教学模式在近世代数教学中的交互运用[J]. 李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6(46)
  • [10]近世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霍承刚.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 2017(01)

标签:;  ;  ;  ;  ;  

《现代代数基础》学习指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