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鄂博天然钕独居石的振动光谱研究(英文)

白云鄂博天然钕独居石的振动光谱研究(英文)

一、白云鄂博天然钕独居石的振动光谱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黄明霞[1](2020)在《胺基膦类萃取剂的合成及其分离铈、钍和稀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稀土元素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的应用在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等领域。随着创新产业以及现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先进稀土材料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对高纯稀土的需求越来越多。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稀土生产大国之一,不仅稀土储量大,而且矿物种类丰富,稀土供应量占全球供应量的90%。然而在分离稀土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酸碱消耗,导致大量的含盐废水排放,这些问题使中国的稀土工业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研发高效清洁绿色的稀土纯化技术是很重要的。在湿法冶金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萃取剂萃取分离稀土离子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在本论文中将N原子引入到膦类萃取剂中,合成了含氮的胺基膦类双官能团萃取剂,并将其应用于对铈(Ⅳ)、钍(Ⅳ)和稀土(Ⅲ)的分离提纯。研究内容主要如下:一、合成新型的胺基膦类萃取剂:α-胺基膦类萃取剂(DEHAPO),将其应用于对铈(Ⅳ)、钍(Ⅳ)和稀土(Ⅲ)的分离提纯,其中萃取剂的浓度,硫酸的浓度,温度对铈(Ⅳ)萃取的影响被研究。通过实验结果可知,在低酸度下可以将铈(Ⅳ)与钍(Ⅳ)和稀土(Ⅲ)很好的分离,并将DEHAPO与传统萃取剂的萃取性能进行比较,发现其对铈(Ⅳ)有较好的萃取分离能力。采用斜率分析的方法证明Ce(Ⅳ)的萃取复合物为Ce(HSO4)2SO4·DEHAPO。萃取过程的热力学被研究,?H为-27.95k J/mol,?H小于0,说明此萃取过程为放热反应。DEHAPO的反萃实验表明负载在有机相中的铈离子可以在较低的酸度下被反萃下来,这将进一步减少酸的消耗。在DEHAPO的饱和负载和循环测试实验中,30%(v/v)的DEHAPO对Ce O2的饱和负载能力约为16.66 g/L,而且经过6次循环后,DEHAPO的萃取效率无明显变化。因此,该萃取工艺可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使Ce(Ⅳ)、Th(Ⅳ)和REs(Ⅲ)在硫酸介质中很好的分离。二、通过之前的研究可知在一定的酸度下,DEHAPO对钍(Ⅳ)有一定的萃取能力,因此进一步研究了DEHAPO对钍(Ⅳ)与稀土(Ⅲ)的萃取分离能力,硫酸的浓度,萃取剂的浓度以及温度的影响被研究。为了提升萃取剂的萃取能力,萃取剂的浓度对萃取能力的影响被研究,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可知,当萃取剂的浓度为0.2 mol/L时可以达到较好的萃取结果。在硫酸的浓度约为0.1 mol/L时,DEHAPO对钍的萃取能力较高,萃取率达到最大值,且能较好的将钍(Ⅳ)从稀土(Ⅲ)中分离出来。萃取过程的热力学被研究,?H为-24.64 k J/mol,负的?H说明钍(Ⅳ)的萃取过程是一个放热反应。Th(Ⅳ)的萃取复合物为Th(HSO4)2(SO4)?2DEHAPO,并且使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对萃取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反萃实验表明低浓度的硫酸溶液可以有效地反萃有机相中的钍离子。综上可知,DEHAPO可用于在硫酸介质中有效的分离Th(Ⅳ)和REs(Ⅲ)。

何金桂[2](2017)在《氟碳铈矿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稀土元素在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国家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氟碳铈矿是目前己知的最重要的稀土矿物之一,是轻稀土的最主要原料来源,因此,研究氟碳铈矿的分解冶炼工艺对于稀土工业尤为重要。氟碳铈矿是氟与稀土的共伴生矿,由于氟极强的电负性与配位性,严重影响稀土的分离提纯过程,相应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也不断凸显。“氧化焙烧-硫酸浸出-溶剂萃取”工艺是氟碳铈矿综合利用程度最高的工艺,但是由于氟的存在,会产生一系列如第三相、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阻碍了该工艺的发展。本文在“氧化焙烧-硫酸浸出-溶剂萃取”工艺的基础上,以氟和稀土的高效利用为目标,开展了含氟硫酸稀土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氟与稀土的分离回收的理论与实践等基础研究,以期为氟与稀土的高效、低耗、环保的分离提纯新工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在氟碳铈矿的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首先,研究了 HDEHP/HEHEHP 萃取(Ce4+-H2SO4)和 Ce4+-F--H2SO4)体系的界面性质,采用Szyzkowski等温式和Polynomial等温式拟合界面张力数据,计算得出不同条件下的最大吸附超量Γmax、界面饱和时体相中萃取剂的最小浓度Cmin、饱和吸附时分子界面积Ai等界面吸附参数,从而为Ce4+和F-的萃取过程以及第三相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HDEHP的界面活性高于HEHEHP,F-离子的引入可增大界面活性,提高萃取容量。研究了 Ce(SO4)2-H2SO4-H2O 和 Ce(SO4)2-HF-H2SO4-H2O 溶液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测定了溶液的密度、折光率、电导率等物化参数,拟合得到其与电解质浓度和温度的关系式,计算了溶液的表观摩尔体积;采用电动势法,利用pH玻璃电极和Hg/Hg2SO4电极组成可逆电池测定了溶液中H2SO4的活度系数,采用Pitzer相互作用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 Pizter离子相互作用参数,进一步计算得到Ce(SO4)2+和CeF22+离子的活度系数以及溶液的渗透系数。结果表明:Ce(SO4)2-H2SO4-H2O和Ce(SO4)2-HF-H2SO4-H2O体系的密度和折光率均与电解质浓度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Ce(SO4)2-H2SO4-H2O体系的电导率与电解质浓度和温度呈多元非线性关系,F-与Ce4+发生络合使溶液电导率减小;硫酸溶液中CeF22+的活度系数要高于Ce(SO4)2+,表明F-的引入有利于Ce4+的萃取。以Al3+、B3+、Zr4+等与氟具有强配位性的离子为氟络合剂,采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研究其在硫酸溶液中与氟的配位化学,确定各级累积稳定常数;探讨其在F-Ce-B、F-Ce-Al和F-Ce-Zr硫酸溶液中与氟的络合机理,确定在氟络合离子存在下,稀土以自由离子状态存在的条件,为采用氟络合剂分离氟与稀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Ce-F和B-F体系可形成四配位的络合物,而Al-F和Zr-F体系可形成六配位数的络合物,B-F体系的稳定常数要高于Ce-F体系,且Al-F和Zr-F体系高配位数的络合常数远高于Ce-F体系;采用电位滴定法研究了硫酸介质中[CeFx]4-x和[BFy]3-y的络合机理,确定F-与Ce4+以[CeF2]2+络合离子形式存在,B3+能够夺取[CeF2]2+中的F-生成BF4-;采用电导滴定法研究了 F-Ce-Al体系的络合情况,在n(F-)/n(Al3+)低于2时,低配位数的氟铝络合物较不稳定,硫酸介质中可形成多种配位数的氟铝络合物,氟铝的配位数与溶液中氟离子浓度和n(F-)/n(Al3+)有关;开展了水合氧化锆在含氟硫酸稀土溶液中吸附除氟的探索性研究,经Raman、FT-IR及XPS研究表明氧化锆吸附氟的机理是与表面的—OH发生离子交换,氟和铈的吸附量随溶液pH值增大而增大,最佳pH为0.3~0.6;n(F-)/n(Ce4+)较低时铈的损失率大;氟的初始浓度过高不利于吸附;伴生的三价稀土离子对吸附没有影响。以含铝化合物为抑氟剂,对氟碳铈矿进行络合焙烧,采用热分析法研究氟碳铈矿热分解动力学机理;通过硫酸浸出提取氟和稀土,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n(Al3+)/n(F-)、硫酸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等因素对氟与稀土浸出率的影响;采用溶剂萃取分离氟与稀土,通过合成冰晶石对氟铝进行资源化利用。结果表明:以Al(OH)3为焙烧助剂可有效促进氟碳铈矿的分解,热分解反应级数为0.82,分解活化能为265.463kJ/mol;络合焙烧-硫酸浸出优化工艺条件为:n(A13+)/n(F-)1/2,焙烧温度500℃,焙烧时间1h,硫酸浓度3mol/L,浸出温度90℃,浸出时间1h,氟、铈和总稀土浸出率达到了 92.71%,98.92%和98.57%;通过制备冰晶石对氟铝进行资源化利用,氟、铝的回收率为96.33%和97.38%。采用层流恒界面池法研究了 HEHEHP对Ce4+的还原反萃动力学,考察了反萃酸种类、搅拌速度、温度、比界面积、有机相中Ce4+负载量、有机相中自由萃取剂浓度、HCl浓度、H202浓度等对反萃速率的影响;判断了反萃过程的控制模式以及控制步骤;推导出反萃动力学方程;并探讨了反萃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反萃过程为扩散和界面化学反应混合控制,表观活化能Ea为22.40kJ/mol;Ce4+的还原反萃动力学方程为:R=10-3.66[Ce](o)1.09[HEH/EHP](o)-1.04[H+](a)0.99[H22](a)0.53,表观速率常数k为10-3.66(mol-0.57·L0.57)/min。采用乳状液膜法从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Ce4+,考察了 HDEHP、Span80、液体石蜡的体积分数,内水相中HCl和H2O2浓度,油内比,水乳比,外水相酸度,萃取时间和萃取转速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以筛选出理想的萃取体系和条件因素;同时研究了外水相中Ce4+与RE3+的分离情况以及氟的存在对萃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优化条件为:HDEHP浓度12%(v/v)、Span80浓度2~3%(v/v)、液体石蜡浓度 2~4%(v/v)、HCl 浓度 4~5mol/L、H202 浓度 0.02mol/L、外水相酸度 0.4~0.5mol/L、油内比1.5、水乳比2、萃取时间15min以及萃取转速250rpm,Ce4+萃取率可达98%;乳状液膜体系在Ce4+-RE3+混合溶液中,对Ce4+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内水相中引入Al3+,会提高Ce4+和F-的萃取率,外水相中引入Al3+,F-几乎不被萃取,可实现Ce4+和F-的分离;采用超声破乳,回收率在97%以上。

张丰云[3](2015)在《P507+P204-LA+H3cit-HCl络合体系协同萃取分离轻稀土元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稀土元素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稀土的开采和利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于2012年将“稀土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分离的科学基础”项目列为国家973重点研究发展计划,这一举措将高效地推动稀土行业向绿色冶金方向的发展,为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分离提纯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皂化P507-HC1体系是目前分离稀土元素的主要体系,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总结工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及前期的实验研究发现,现行的皂化萃取工艺伴随着氨氮废水量大、非稀土杂质乳化、三相等问题,会导致生产成本升高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开发一种绿色非皂化萃取新工艺代替原有的皂化工艺,实现稀土的绿色冶金势在必行。本文研究的是一种新型的络合萃取分离工艺,通过向水相中添加络合剂以达到高效萃取分离稀土的效果,从源头上杜绝皂化废水的产生。实验中选用乳酸、柠檬酸为络合添加剂,研究了非皂化P507络合体系、P507+P204协同络合体系萃取分离轻稀土La、Ce、Pr、Nd的工艺及萃取反应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皂化P507+P204络合体系协同萃取分离轻稀土的绿色新工艺。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P507-LA+H3cit-HCl体系的萃取过程研究表明:①有机相萃取RE(Ⅲ)的萃取量、分配比、分离系数随络合剂浓度、水相pH值的升高而增大;②乳酸+柠檬酸所产生的双重络合效应大于单一乳酸,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稀土萃取量C、分配比D、分离系数β遵循C(LA+H3cit-HCl)>C(LA-HCl)>C(HCI)、D(LA+H3cit-HCl)>D(LA-HCl)>β(LA+H3cit-HCl)>β(LA-HCl)>β(HCl)的规律,Ce/La、Pr/Ce、Nd/Pr的最大分离系数在乳酸体系分别为13.30、2.39、2.13,在乳酸+柠檬酸体系分别为14.04、10.47、2.4,两体系均大于现有的皂化P507体系的8.0、2.2、1.6。(2) P507+P204-LA+H3cit-HCl体系的协同萃取过程研究表明:①P507+P204在盐酸介质中萃取La、Ce、Pr、Nd有正协同效应;当XP507=0.8时体系协萃系数最大;La、 Ce、Pr、Nd的最大协萃系数分别为2.17、2.22、2.67、2.58;②乳酸的加入可以提高P507+P204-LA-HC1体系协同萃取分离轻稀土的能力,稀土的分配比随有机相中P204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相邻稀土间的分离系数则随有机相中P507含量的增加而增大;③乳酸+柠檬酸的双重络合作用使P507+P204-LA+H3cit-HCl体系的D、β均优于P507+P204-LA-HCl体系和P507+P204-HC1体系,与P507+P204-LA-HCl体系和P507+P204-HC1体系的规律相同,P507+P204-LA+H3cit-HCl体系的分配比随着XP507的升高而降低,相邻稀土间的分离系数随着XP507的升高而增大;④当混合萃取剂中P507组分XP507=0.8时,逆流萃取3次后萃取体系便可达到平衡,萃取体系饱和萃取量可以提高到53.48g/L,远大于皂化体系的28g/L。(3)采用斜率法及恒摩尔法分别研究P507、P204萃取La、Ce、Pr、Nd的萃取机理,结果表明:在HCl介质、LA-HCl介质、LA+H3cit-HCl介质中,有机相萃取稀土离子时Cl-、Lac-、H2cit-均不参与萃合反应,P507、P204萃取RE3+的机理均为阳离子交换,萃取过程可表述为:一个稀土离子RE3+与三个P507(P204)二聚体反应生成RE(HA2)3、 RE(HB2)3形式的有机配合物并向水相释放三个H+(H2A2)、H2B2分别表示P507、P204二聚体分子)。(4)采用斜率法及恒摩尔法研究了P507+P204协同萃取La、Ce、Pr、Nd的萃取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介质中,混合有机相协同萃取稀土离子时Cl、Lac-、H2cit均不参与萃合反应,协同萃取过程可表示为一个RE3+同时与P507二聚体分子和P204二聚体分子反应,并伴随三个H+通过阳离子交换的形式进入到水相。(5)研究各体系的热力学平衡常数得到:①P507、P204萃取体系与P507+P204协同体系不同介质中的萃取平衡常数遵循K(LA+H3cit-HCl)>K(LA-HCl)>K(HCl)的规律,络合剂的加入有利于萃合反应向正方向进行;②La、Ce、Pr、Nd的萃取平衡常数遵循KNd>KPr>KCe>KLa的规律,P507、P204体系与P507+P204协同体系萃取稀土的反应属于正序萃取;③温度对P507体系、P507+P204协同体系萃取稀土的影响很小,由范特霍夫方程研究1000/T与logD的关系得到P507萃取La、Ce、Pr、Nd的反应为吸热反应,P507+P204协同萃取La、Ce、Pr、Nd的反应为放热反应。(6)借助FT-IR、1H NMR、13C NMR、31P NMR、MS波谱分析,研究了P507体系、P507+P204协同体系在络合剂作用下萃取稀土元素La、Ce、Pr、Nd的机理,以及协同体系P507+P204的缔合机制得到:①波谱分析均证明络合剂乳酸、柠檬酸没有进入有机相;②从有机相的结构变化上证明P507体系、P507+P204协同体系萃取轻稀土的机理为阳离子交换,在萃取过程中RE3+同时与酸性磷类萃取剂分子中磷羟基P-O-H上的H+发生置换作用、与磷酰基P=O上的氧发生配位作用而生成配位数为6的稀土螯合型络合物;(3)FT-IR中二聚体氢键的变化、1HNMR中氢键的位移、及SEI-MS数据中质谱峰的质荷比,证明P507、P204在混合过程中以氢键形式缔合为P507+P204形式的二聚体,在协萃反应的过程中稀土同时与P507、P204反应生成螯合型配位体,该混合配位体的萃合物稳定性更大而易溶于有机相中,使协同体系在萃取稀土的过程中表现出正协萃效应。

杨义文[4](2005)在《纳米固体超强酸及其催化酯化反应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叙述了纳米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纳米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乙酸冰片酯的反应,并对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初探。对纳米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系列正、异冰片酯及其它酯的反应作了一定的研究,论文分析了正、异冰片酯化反应的差异,并用TEM、BET、XRD、IR及酸标指示剂等方法和手段对纳米固体超强酸的粒度、比表而积、形貌变化及其酸性大小进行了分析和测定,通过IR、1H NMR、?C NMR等测试手段对各酯化反应的主产物进行了结构确证。 1.通过IR、TEM、BET、XRD、酸标指示剂等手段对纳米固体超强酸的结构、粒度、比表而积、形貌变化及其酸性大小进行了分析和测定,并对其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在纳米固体超强酸的催化下,乙酸和冰片的酯化反应能顺利进行,反应酯化率高,选择性好。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醇酸摩尔比、催化剂载休的配比、处理催化剂所用的浸泡液浓度、催化剂的焙烧温度、用量等因素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并由此得出酯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对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采用孤立法分别测出乙酸和冰片各自的反应级数,通过测定T1、T2两个不同温度的反应速率常数,求出反应的活化能,并最终得出乙酸和冰片酯化反应的速率方程。 3.以合成乙酸冰片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基准,采用纳米固体超强酸S2O82-/ZrO2或SO42-/ZrO2-La2O3为催化剂,以冰片、异冰片、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为原料,合成了系列正、异冰片酯(其中6个末见文献报道)。对正、异冰片酯化反应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4.采用纳米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SO42-/ZrO2-Gd2O3,SO42-,/ZrO2-Nd2O3分别合成了乙酸戊酯和乙酸苄酯两种香料,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醇酸比及催化剂的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并由此得出反应的最佳条件。

薛理辉,袁润章[5](2004)在《白云鄂博天然钕独居石的振动光谱研究(英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薛理辉[6](2003)在《稀土氧化物和稀土矿物的谱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光谱复杂多变,对稀土光谱的研究不仅能丰富稀土知识,而且能为稀土材料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工作研究稀土氧化物和若干典型的稀土矿物的光谱,目的是确定它们的特征和机理,并进而弄清各种稀土光谱之间的关系。论文共分两部分:(1)对振动拉曼光谱和振动红外光谱的研究;(2)对电子光谱,包括光致发光谱、可见光吸收谱、电子拉曼光谱和电子红外光谱的研究。 1.利用三种显微拉曼光谱仪和不同的激发光,包括325.0nm、457.9nm、488.0nm、514.5nm、632.8nm和785.0nm等六种波长的激光,获取样品的拉曼光谱。用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系统分析了样品的振动特征,主要结果如下: (1)第一次完整报道了九种C型(立方型)稀土氧化物在400~800cm-1红外谱区和80~800cm-1拉曼谱区的振动光谱。这些数据表明振动频率取决于晶体结构并揭示了镧系收缩效应对振动频率的规律性影响。作者发现,C型Yb2O3的拉曼光谱具有异常现象,不仅其谱图形状不同于其它C型氧化物,而且谱峰位置也不满足镧系收缩规律。作者认为,Yb2O3特殊的拉曼光谱可能反映的是Yb3+的电子拉曼光谱与Yb2O3的振动拉曼光谱的混合谱或耦合谱,Yb2O3特殊的拉曼光谱效应,可能涉及电子拉曼光谱理论的关键问题。 (2)轻稀土RE2O3(RE=La,Pr,Nd,Sm)在空气中极易水化和碳酸化。通过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法确定了其水化和碳酸化产物为RE(OH)3、六方RE2O2CO3、四方RE2O2CO3和RE2O(CO3)2。精确测定了Pr6O11标样中所出现的水化相Pr(OH)3的结晶学参数,结果为:六方晶系,空间群P63/m,a=0.6465,c=0.3759,Z=2,Dx=4.684g/cm3。补充了Pr(OH)3的JCPDS衍射卡(45-86)中遗漏的数据,纠正了其中两个衍射峰的指标化错误。 (3)变生态矿物拉曼光谱的强度很弱、谱线宽而弥散,而退火晶态矿物的拉曼谱峰强而尖锐。确定了褐钇铌矿族矿物、易解石族矿物、独居石和氟碳酸盐矿物的特征拉曼和红外振动频率,并对振动谱峰进行了归属。讨论了矿物的成分、结构对振动光谱的影响。 2.在电子光谱的研究上,主要结果如下: (1)设计了一种利用拉曼光谱仪获取可见光吸收谱的新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所获得的高分辨可见光吸收谱可建立起稀土化合物的拉曼光谱、光致发光谱和红外光谱之间的重要联系,它对识别各种复杂的稀土光谱、探讨发光和吸收机理有重要的作用。薛理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2)发现在常温下,由于Boltzm分布律的作用,在RE3+的基态电子态和激发态间跃迁所产生的发光谱带和吸收谱带中的精细谱峰的位置一一相同,解释了产生这种关系的原因,并弄清了Er203中Er3+的基态电子态4lts.12和激发态电子态2凡/2、4凡/2的stark能级分裂情况,确定了常温下ErZO3中Er3+的4了15/2一2凡/2和‘I,5/2一‘凡/2精细能级间的跃迁形式。 (3)提出了电子红外光谱的概念,与普通的红外光谱即振动红外光谱不同的是,电子红外光谱来源于电子能级间的吸收跃迁。发现EuZq在400一4o00cm一’谱区的绝大部分红外谱峰以及NdZ氏、氟碳钟钡矿、氟碳钙钟矿、黄河矿、氟碳钟矿在1650一32O0cm一‘谱区中的红外谱峰出自E矿+和Nd3+电子能级的吸收跃迁,确定了常温下EuZ伪中Eu3+的’F0一;电子态的stark能级分裂情况和’D。一一7F0一;精细能级间的跃迁形式。 (4)发现在可见光区不发光的LaZO3、 YZ仇和LuZO3,其光谱纯样品在可见激光激发下有较强的发光现象,确定了这三个样品的发光谱分别来源于样品中痕量的sm3+、Er,+和Eu,+。 (5)变生态稀土矿物的发光谱带和吸收谱带宽而弥散,加热后谱带明显变得尖锐。晶态稀土矿物具有类线性的发光和吸收谱带,而且谱带的形状和位置与矿物的化学组分、晶体结构和激发方式紧密相关。呈示并研究了褐忆妮矿族矿物、易解石族矿物、独居石和稀土氟碳酸盐矿物在488.OIun和514.5tun激光激发下的光致发光谱,确定了光致发光中心的性质。另外,发现这些矿物对可见光的吸收主要表现为Nd3+的吸收,Nd3+可能是矿物光致发光的重要敏化剂。

二、白云鄂博天然钕独居石的振动光谱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云鄂博天然钕独居石的振动光谱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胺基膦类萃取剂的合成及其分离铈、钍和稀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资源状况
        1.2.1 世界稀土资源分布
        1.2.2 我国稀土资源分布
    1.3 稀土元素的分离方法
        1.3.1 离子交换法
        1.3.2 氧化还原法
        1.3.3 分级结晶法
        1.3.4 溶剂萃取法
    1.4 稀土分离中常用的萃取剂
        1.4.1 中性磷(膦)类萃取剂
        1.4.2 酸性磷(膦)类萃取剂
        1.4.3 胺类萃取剂
        1.4.4 羧酸类萃取剂
        1.4.5 离子液体
        1.4.6 胺基磷(膦)类萃取剂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新型萃取剂二-(2-乙基己基)(2-乙基己基胺甲基)氧化膦在硫酸介质中萃取分离铈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主要仪器
        2.2.3 萃取剂的合成
        2.2.4 萃取过程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硫酸浓度对萃取能力的影响
        2.3.2 不同的萃取剂萃取Ce(Ⅳ)
        2.3.3 萃取机理
        2.3.4 温度的影响
        2.3.5 硫酸介质中DEHAPO萃取铈的红外光谱图
        2.3.6 负载有机相的反萃
        2.3.7 Ce(Ⅳ)的饱和负载和循环测试
    2.4 总结
3 二-(2-(乙基己基)-2-乙基己基胺甲基)膦氧化物萃取分离钍和稀土元素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主要仪器
        3.2.3 萃取剂的合成
        3.2.4 萃取过程
    3.3 结果和讨论
        3.3.1 萃取剂浓度对Th(Ⅳ)萃取的影响
        3.3.2 硫酸的浓度的影响
        3.3.3 萃取机理的研究
        3.3.4 温度的影响
        3.3.5 硫酸介质中DEHAPO萃取钍的红外光谱图
        3.3.6 负载有机相的反萃
        3.3.7 Th(Ⅳ)的饱和负载
    3.4 总结
4 总结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氟碳铈矿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概述
        1.1.1 稀土的化学性质
        1.1.2 稀土的应用
        1.1.3 稀土资源分布现状
    1.2 氟碳铈矿资源概况
        1.2.1 氟碳铈矿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1.2.2 氟碳铈矿湿法冶炼工艺研究现状
        1.2.3 稀土萃取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1.3 氟的性质及其对氟碳铈矿冶炼过程的影响
        1.3.1 氟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3.2 氟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1.3.3 氟对氟碳铈矿冶炼过程影响的研究
        1.3.4 围绕“除氟”开展的氟碳铈矿冶炼工艺研究进展
    1.4 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1.4.1 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发展
        1.4.2 电解质溶液理论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3 电解质溶液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方法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HDEHP/HEHEHP萃取Ce~(4+)和F~-的界面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2.4 分析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萃取剂/(Ce~(4+)-H_2SO_4)体系界面性质研究
        2.3.2 萃取剂/(Ce~(4+)-F~--H_2SO_4)体系界面性质研究
        2.3.3 关于第三相的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e(SO_4)_2-H_2SO_4-H_2O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e(SO_4)_2-H_2SO_4-H_2O体系的密度
        3.3.2 Ce(SO_4)_2-H_2SO_4-H_2O体系的折光率
        3.3.3 Ce(SO_4)_2-H_2SO_4-H_2O体系的电导率
        3.3.4 Ce(SO_4)_2-H_2SO_4-H_2O体系的活度系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e(SO_4)_2-HF-H_2SO_4-H_2O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e(SO_4)_2-HF-H_2SO_4-H_2O体系的密度
        4.3.2 Ce(SO_4)_2-HF-H_2SO_4-H_2O体系的折光率
        4.3.3 Ce(SO_4)_2-HF-H_2SO_4-H_2O体系的电导率
        4.3.4 Ce(SO_4)_2-HF-H_2SO_4-H_2O体系的活度系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氟/稀土分离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5.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5.2.2 分析测试方法
    5.3 氟络合物稳定常数测定
        5.3.1 实验原理
        5.3.2 实验步骤
        5.3.3 结果与讨论
    5.4 F-Ce-B体系
        5.4.1 实验步骤
        5.4.2 结果与讨论
    5.5 F-Ce-Al体系
        5.5.1 实验步骤
        5.5.2 结果与讨论
    5.6 F-Ce-Zr体系
        5.6.1 实验步骤
        5.6.2 结果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氟碳铈矿络合焙烧-硫酸浸出及氟资源化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6.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6.2.2 分析测试方法
    6.3 氟碳铈矿络合焙烧-硫酸浸出过程研究
        6.3.1 实验步骤
        6.3.2 数据处理
        6.3.3 结果与讨论
    6.4 硫酸浸出液中氟/稀土的分离
        6.4.1 实验步骤
        6.4.2 结果与讨论
    6.5 氟的资源化研究
        6.5.1 合成原理
        6.5.2 实验步骤
        6.5.3 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铈的还原反萃动力学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试剂
        7.2.2 实验设备
        7.2.3 实验步骤
        7.2.4 分析方法
        7.2.5 数据处理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萃取和反萃反应机理
        7.3.2 反萃酸种类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3 搅拌速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4 温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5 比界面积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6 有机相铈浓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7 有机相自由HEHEHP浓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8 反萃剂中H~+浓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3.9 反萃剂中H_2O_2浓度对反萃速率的影响
    7.4 反萃速率方程的推导
    7.5 探讨反萃机理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乳状液膜法萃取硫酸溶液中Ce~(4+)的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2.1 实验条件选择
        8.2.2 实验试剂
        8.2.3 实验设备
        8.2.4 实验步骤
        8.2.5 分析方法
        8.2.6 数据处理
    8.3 实验结果与讨论
        8.3.1 乳状液膜萃取机理
        8.3.2 乳状液表征
        8.3.3 制膜实验
        8.3.4 内水相实验
        8.3.5 萃取实验
        8.3.6 外水相实验
        8.3.7 破乳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3)P507+P204-LA+H3cit-HCl络合体系协同萃取分离轻稀土元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稀土元素概述
    1.2 稀土资源现状
        1.2.1 我国稀土资源概况
        1.2.2 稀土矿物分类
    1.3 稀土溶剂萃取概述
        1.3.1 溶剂萃取技术的进展
        1.3.2 萃取体系与萃取剂
        1.3.3 主要萃取参数对萃取性能的影响
        1.3.4 协同萃取分离技术
        1.3.5 络合萃取分离技术
    1.4 协同体系及络合剂的选取
        1.4.1 协同体系萃取剂的选取
        1.4.2 络合剂的选取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过程与方法
    2.1 实验器材及设备
    2.2 实验原料及试剂
    2.3 实验步骤
        2.3.1 有机相的制备
        2.3.2 水相的制备
        2.3.3 萃取实验操作
        2.3.4 萃取过程基本参数的计算方法
    2.4 实验分析及测试方法
        2.4.1 化学分析方法
        2.4.2 分析检测手段
第3章 P507萃取、P507+P204协同萃取分离RE(Ⅲ)的性能研究
    3.1 P507-LA+H_3cit-HCl体系萃取性能的研究
        3.1.1 LA对P507萃取RE(Ⅲ)的影响
        3.1.2 LA+H_3cit对P507萃取RE(Ⅲ)的影响
    3.2 P507+P204-LA+H_3cit-HCl协同体系萃取性能的研究
        3.2.1 P507+P204-HCl体系协同萃取RE(Ⅲ)的研究
        3.2.2 P507+P204-LA+H_3cit-HCl体系协同萃取RE(Ⅲ)的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P507萃取、P507+P204协同萃取RE(Ⅲ)的反应机理研究
    4.1 P507、P204及P507+P204萃取RE(Ⅲ)-HCl的机理研究
        4.1.1 P507萃取RE(Ⅲ)-HCl的机理研究
        4.1.2 P204萃取RE(Ⅲ)-HCl的机理研究
        4.1.3 P507+P204协同萃取RE(Ⅲ)-HCl的机理研究
    4.2 P507、P507+P204萃取RE(Ⅲ)-LA-HCl的机理研究
        4.2.1 P507萃取RE(Ⅲ)-LA-HCl的机理研究
        4.2.2 P507+P204协同萃取RE(Ⅲ)-LA-HCl的机理研究
    4.3 P507、P507+P204萃取RE(Ⅲ)-LA+H_3cit-HCl的机理研究
        4.3.1 P507萃取RE(Ⅲ)-LA+H3cit-HCl的机理研究
        4.3.2 P507+P204协同萃取RE(Ⅲ)-LA+H_3cit-HCl的机理研究
    4.4 温度对P507、P507+P204萃取RE(Ⅲ)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P507萃取、P507+P204协同萃取(Ⅲ)的有机结构研究
    5.1 FT-IR分析
        5.1.1 P507萃取RE(Ⅲ)的有机结构FT-IR研究
        5.1.2 P507+P204协同萃取RE(Ⅲ)的有机结构FT-IR研究
    5.2 ~1H NMR、~(13)C NMR、~(31)P NMR分析
        5.2.1 P507萃取RE(Ⅲ)的有机结构NMR谱研究
        5.2.2 P507+P204协同萃取RE(Ⅲ)的有机结构NMR谱研究
    5.3 MS分析
        5.3.1 P507+P204协同体系两萃取剂的缔合机制
        5.3.2 P507+P204协同体系萃合物的有机结构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纳米固体超强酸及其催化酯化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实验部分
    1.纳米固体超强酸的制备
    2.纳米固体超强酸的分析、测试及研究
    3.乙酸冰片酯的合成
    4.乙酸冰片酯合成反应的动力学初探
    5.系列正、异冰片酯的合成
    6.正、异冰片酯化反应的差异
    7.其它酯的合成
三.总结
四.参考文献
五.发表论文
六.致谢

(5)白云鄂博天然钕独居石的振动光谱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 SPECIMENS AND EXPERIMENTAL
2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3 CONCLUSIONS
Acknowledgments

(6)稀土氧化物和稀土矿物的谱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丰富多彩的稀土元素是新材料的宝库
    1.2 中国的稀土矿物资源及稀土科技的发展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1 谱学研究是我国稀土矿物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1.3.2 稀土谱学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稀土和稀土谱学
    2.1 稀土元素和镧系元素
    2.2 稀土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及物理性质
        2.2.1 稀土元素自由原子和离子的基态电子组态
        2.2.2 稀土元素的光谱项和电子能级
        2.2.3 镧系收缩
    2.3 稀土元素和稀土化合物的光谱
        2.3.1 三价稀土离子的能级图
        2.3.2 稀土离子的吸收光谱
        2.3.3 稀土离子的发光光谱--激发谱与发光谱
        2.3.4 振动拉曼光谱与电子拉曼光谱
        2.3.5 振动红外光谱与电子红外光谱
第三章 稀土氧化物振动光谱研究
    3.1 稀土氧化物的晶体结构特征
    3.2 样品与实验仪器
    3.3 镧系收缩对C型稀土氧化物振动光谱的影响
    3.4 高价稀土氧化物及其振动光谱特征
    3.5 轻稀土氧化物的水化和碳酸化现象
    3.6 水化和碳酸化Pr_6O_(11)样品中水化相的结构测定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稀土氧化物的电子谱学研究
    4.1 获取高分辨可见光吸收谱的一种新的实验方法
    4.2 吸收谱和发光谱的对应关系及其谱带的精细结构分析
        4.2.1 稀土发光谱和吸收谱的对应关系
        4.2.2 Er_2O_3的发光谱、可见光吸收谱和拉曼光谱
        4.2.3 Eu_2O_3的发光谱、可见光吸收谱和电子红外光谱
    4.3 光谱纯Y_2O_3、La_2O_3和Lu_2O_3中微量杂质的光致发光谱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褐钇铌矿族矿物的拉曼光谱和电子光谱
    5.1 褐钇铌矿族矿物的特征及光谱学研究现状
    5.2 样品及实验方法
    5.3 拉曼光谱的识别及解析
    5.4 可见光光致发光谱
        5.4.1 褐钇铌矿的发光中心
        5.4.2 M-褐铈铌矿的发光中心
    5.5 能量吸收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易解石族矿物的拉曼光谱和光致发光谱
    6.1 易解石族矿物的特征
    6.2 样品及退火实验
    6.3 变生态和退火晶态易解石族矿物的拉曼光谱
    6.4 变生态和退火晶态易解石族矿物的光致发光谱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独居石的振动光谱、发光谱和吸收谱
    7.1 独居石及其结构特征
    7.2 样品与实验
    7.3 独居石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7.4 独居石的光致发光谱和可见光吸收谱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振动光谱和电子光谱
    8.1 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结构特征
    8.2 样品与实验方法
    8.3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8.4 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电子红外光谱和可见光吸收谱
    8.5 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光致发光谱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 图表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白云鄂博天然钕独居石的振动光谱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胺基膦类萃取剂的合成及其分离铈、钍和稀土的应用研究[D]. 黄明霞. 郑州大学, 2020(02)
  • [2]氟碳铈矿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何金桂. 东北大学, 2017(01)
  • [3]P507+P204-LA+H3cit-HCl络合体系协同萃取分离轻稀土元素的研究[D]. 张丰云. 东北大学, 2015(03)
  • [4]纳米固体超强酸及其催化酯化反应的研究[D]. 杨义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05(04)
  • [5]白云鄂博天然钕独居石的振动光谱研究(英文)[J]. 薛理辉,袁润章. 光散射学报, 2004(04)
  • [6]稀土氧化物和稀土矿物的谱学研究[D]. 薛理辉.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白云鄂博天然钕独居石的振动光谱研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