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痹汤治疗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35例临床观察

君痹汤治疗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35例临床观察

一、蠲痹汤治疗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35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阮洪光[1](2016)在《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头颅DWI/MRA及GCS/NIHSS评分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颅MRI-DWI/MRA检查,观察急性脑梗死病灶的部位、大小,分辨颅内大小粗细不一致的血管分支阻塞,动脉狭窄程度;进行GCS/NIHSS评分,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量化不同中医证型病情的轻重。研究五者的关系。方法选择2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MR-DWI/MRA影像图像资料,采集梗塞灶部位、大小、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等影像信息,对每位患者进行GCS/NIHSS评分。并按照统一的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建立数据库并应用统计学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MR-DWI/MRA影像表现(部位、大小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GCS/NIHSS评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次研究中,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以中经络为主,其中又以风痰入络型为最常见证型;其次为阴虚风动、风阳上扰证型;中脏腑者较少,以痰热腑实最多,未收集到痰火瘀闭型病例。2大面积脑梗死中,以脑叶的病灶最多,其次为基底节,放射冠、脑干、小脑较少。局灶性脑梗死中,以基底节、脑叶、放射冠及脑干病灶较多,胼胝体最少。腔隙性脑梗死中,脑干、脑叶与基底节为多发部位,而小脑与胼胝体最少见。结果提示不同面积梗死组病灶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急性缺血病灶位于脑叶、基底节最多见,其中脑叶病灶中经络风痰入络、风阳上扰、阴虚风动三证型均较多见;其次基底节、脑干与放射冠病灶以风痰入络及阴虚风动型多见;丘脑以风痰入络型多见。本研究中中脏腑中脑叶以痰热腑实多见。结果提示不同部位梗死组中医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急性缺血性脑梗塞证明不同大小梗塞灶组的中医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中经络中大片脑梗塞以风阳上扰型多见,局灶性脑梗塞与腔隙性脑梗塞以风痰入络与阴虚风动型多见。中脏腑中大面积脑梗塞以痰热腑实型多见。5大面积梗死与局灶性梗死患者的MRA经卡方检验,提示大面积梗死组与局灶性梗死组异常血管类型存在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中风中经络三个证型比较,提示GCS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风中脏腑其中三个证型比较,提示三证型GC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8分认为是中脏腑痰热腑实、痰火瘀闭(无病例)、痰浊瘀闭的指标,3分认为是阴竭阳亡的指标。中经络与中脏腑组间比较,提示GC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中风中经络三个证型比较,NIHS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风中脏腑四个证型其中三个证型比较,NIHS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经络与中脏腑组间比较,NIHS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中经络与中脏腑证型间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不同病灶部位具有一定的联系,风痰入络型缺血性梗塞灶大多位于基底节、脑叶、丘脑、脑干与放射冠,可作为其证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阴虚风动型病灶大多见于脑叶、基底节、脑干与放射冠,可作为其证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风阳上扰与痰热腑实型缺血性梗塞灶大多位于脑叶,可作为其证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2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梗塞灶病灶大小具有一定的联系,风阳上扰型与痰热腑实型缺血性梗塞灶大多呈大片性脑梗塞,可作为其证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风痰入络、阴虚风动型缺血性梗塞灶大多呈局灶性与腔隙性脑梗塞,可作为其证型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3 DWI结合MRA,是观察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有效手段,并可综合评价病情并判定预后。4大面积梗死组血管以动脉闭塞为主,局灶性梗死组以动脉狭窄与动脉硬化为主。5可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作为中风中脏腑证型的参考指标;将NIHSS评分作为中风各证型的参考指标。

李楠楠[2](2014)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其相关病名在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文件及我国脑血管病疾病分类中相继被取消,此疾病诊断率低,在临床较少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这一疾病群体却客观存在,发病率极高。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中风、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重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过程,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延缓重大脑血管病事件。慢性脑供血不足在现阶段尚无被国际国内公认的病名和诊断标准,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也无确实有效的方法,但是中医药在其治疗方法上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较为明显,对于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入手,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以及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从而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药防治、重大脑血管疾病延缓和预防指明新的方向。一、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现代文献研究目的:分析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文献,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年1月2013年12月所有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筛选和分类,总结其中有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症状表征、证候要素、证型等资料,进行录入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共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6篇,纳入患者2452例,共归纳出14个证候类型,16个证候要素,515个表征。(2)中医表征分析:515个表征中,一般表征320个,其中常见表征共11个,分别为头晕、头痛、失眠、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乏力、胸闷、头重、神疲、多梦,其在文献中出现频率均大于25%。脉象表征83个,其中细脉、弦脉、沉脉出现频率最高。舌象表征112个,其中常见舌色为舌淡、舌红,常见舌苔为苔薄、苔白、苔黄。(3)证候要素分析:所有文献中,共归纳出中医证候要素16个,总频次5660次,其中病位证候要素4个,病性证候要素12个。常见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肝、肾和脑。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精亏、气滞和血虚。(4)中医证型分布: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文献中归纳出中医证候类型共14个,其中常见证候类型为肾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痰浊中阻证。二、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征,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收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学资料,制订中医证候学观察量表,观察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将其数据进行录入分析,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并与文献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男性45例(59%),女性31例(41%)。发病年龄以60-79岁最多,共55例(72.3%)。合并基础疾病最多的为高血压病,共65例患者(85.5%),其次为血脂异常(68.4%)和糖尿病(53.9%)、冠心病(19.7%);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有2个或以上基础疾病者占80%。(2)中医证候要素分布: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共总结出9个病性类证候要素和5个病位类证候要素,其中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髓亏证、痰浊证、血虚证、气虚证和血瘀证。常见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脑、肾和肝。所有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证候要素合并情况中,单纯一证者仅4例,2证至4证合并出现者共65例(85.5%)。其中纯虚证者29例(38.2%),纯实证者仅1例(1.3%),虚实夹杂证者46例(60.5%)。由此可见,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病机复杂,多为虚实夹杂证。(3)中医证候聚类分析:将9类病性类证候要素进行聚类分析,将其聚为两类时,痰浊和髓亏证聚为一类,其他7证聚为一类。(4)中医证候要素与基础病情况相关分析: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别与其合并的基础疾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瘀证与血脂紊乱呈正相关(P<0.05);痰浊证与高血压病呈正相关性(P<0.05)。而其他证候要素与基础疾病之间则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4)文献调查与临床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分布差异:将文献调查中医证候学结果与临床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文献调查结果以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痰浊证为慢性脑供血不足常见证候要素,而临床观察中以髓亏证、痰浊证、血虚证、气虚证、血瘀证最为常见。三、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中西医量表及脑灌注检查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所有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均服用中药活络益脑方三个月以上,于治疗前后均行简明智力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C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和中医症状学量表评分,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2)7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部分患者共31例行SPECT脑灌注检查,测定灌注减低区的脑血流量,与脑梗死组及正常人局部脑血流量进行比较,观察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量特点。(3)部分治疗前行SPECT脑灌注检查患者治疗后再次行SPECT脑灌注检查,评价其局部脑血流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结果:(1)伴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管情况分析:76例伴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单发狭窄者33例(43.4%),多发者43例(56.6%);所涉及的182条狭窄动脉中,颅内狭窄动脉135条(74.2%),颅外狭窄动脉47条(25.8%),颅内多于颅外;其中前循环135条(74.2%),后循环47条(25.8%),前循环多于后循环。(2)各种量表评定情况: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简明智力状态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医症状量表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3)局部脑血流量(rCBF)分布特点:慢性脑供血不足组rCBF值高于脑梗死患者,而低于正常人,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前后脑血流量情况评价: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其治疗后rCBF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和临床研究,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结果表明,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一类虚实夹杂的疾病,以气虚、血虚、髓亏等证为本,以痰浊、瘀血为标;其中大动脉狭窄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髓亏证较无大动脉狭窄者更为明显。对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中,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认知水平下降及睡眠障碍,经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后,其焦虑、抑郁、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均有所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量处于正常人与脑梗死患者之间,经治疗后,其脑血流量可显着改善。通过研究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临床症状特点及脑血流灌注情况,加深对慢性脑供血不足这一疾病的认识;通过观察中药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预防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邓泽熙[3](2013)在《高血压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中医证型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中医辨证方法,对260例高血压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不同血压水平及心血管危险因素下各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以期为高血压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资料。方法:回顾选取湖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高血压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住院病人260例,根据血压水平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组。对每个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各证型出现频数进行统计,并对每组各证型出现的百分比进行计算统计,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1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各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结果:通过对病例症状体征的提取分析,总结得出了高血压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的常见六种中医证型。总组分布顺序为肝肾阴虚证(33.46.%)>痰湿中阻证(21.54%)>肝阳上亢证(18.46%)>气血亏虚证(12.31%)>风痰入络证(8.08%)>瘀血阻窍证(6.15%);性别亚组中医证型分布经方差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亚组证型分布经卡方检验P<0.05,通过百分比描述了各年龄组的分布特点;血压水平亚组中医证型分布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血压水平下中医证型的分布各有特点;心血管危险因素亚组证型分布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百分比的计算和比较简单描述了各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结论:通过症状体征的提取及研究计算,高血压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常见中医证型可分为六类: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痰湿中阻证,风痰入络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高血压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主要致病因素有火(热)、痰湿、风等,病位主要在肝、肾。根据年龄、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不同其证型分布各有特点。高血压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年龄偏小、血压水平不高、危险因素较少的患者中医证型多以实证(肝阳上亢、痰湿中阻)为主。随着病情发展,病机的演变,年龄偏大、血压水平较高、危险因素较多的患者中医证型以虚证(肝肾阴虚、气血亏虚)为主。

牟方波,郭鹏,卢正海[4](2010)在《急性脑梗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赖淑婷[5](2009)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文中提出目的1、回顾性探讨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特点、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防治及预后。2、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SCI)是目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虽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它是症状性脑梗塞的一种前兆,因此对此病的研究很有必要。3、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CT特点,CT梗塞灶部位与脑梗塞是否出现症状的相关系。4、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SCI)不易被患者及医师注意到或忽略,易再继续发生脑梗塞,而不管是无症状性或是有症状性的,都能使患者的认知功能受到损害。因而预防进一步加重。5、探讨对糖尿病合并无症状脑梗塞防治与否和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的转化的危险因素关系。6、探讨糖尿病合并症状性与无症状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特点,有利于重新认识症状与证型的形成机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方法本课题为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年龄、性别、形体、饮食习惯、病程、临床症状、中医证型、实验室检查数据指标为主,调查250份糖尿病合并脑梗塞、2型糖尿病病案资料。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验证形成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症候与危险因素的探讨。结果1、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和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二组在舌象、脉象、证型相结合分析,结果显示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为基本证型。2、糖尿病合并症状性脑梗塞与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二者在实验室检查数据指数中,凝血、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指标均高于正常值,结果显示这些数值均是导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病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指标。3、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在CT特点上,以腔隙性多发性梗塞最多见。主要损伤部位为基底节、放射冠,多数还同时伴有脑萎缩。所以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上易出现肢体瘫痪程度较轻。4、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与糖尿病,二组在年龄、形体、病程上,这3种因素呈正相关性,P<0.05。5、糖尿病合脑梗塞与糖尿病,二组在凝血、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统计结果显示:二组在这些实验室检查数据指标上无显着的差异性,P>0.05。结论1、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年龄、血高脂、高血糖、高血压、吸烟、饮酒等,这些危险因素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2、在本课题观察研究中,从临床症状和舌脉象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相结合探讨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基本证型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在临床上的中医辨证有一定的指标意义。3、糖尿病患者在实验室检查中,以凝血指标升高、血脂异常、糖化血红蛋白指数升高、空腹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这些指标异常提示了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脑梗塞,而这些指标也为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机制及病情轻重、预后等的临床重要指标。

何采辉[6](2007)在《针药结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炎症反应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本病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但同时致残人数也在不断增多,给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近年来,中医疗法以其西医疗法不可取代的确实疗效在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势。本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通过查阅和整理近10年来国内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文献资料,首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的现代研究概况作了简单综述;其次综述了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过程的几个主要免疫细胞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进展作了总结。实验研究部分:通过观察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12h、24h、3d不同时间点缺血侧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和炎症反应情况,循环血清细胞因子IL-6、IL-8、IFN-γ含量的变化,以及针刺“百会”透“曲鬓”穴配合脑血康灌胃对以上各项指标的影响,以研究针药结合的中医疗法对于大鼠脑缺血损伤不同时期免疫紊乱的调节作用,并探讨针药结合调节作用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深化对于中医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理的认识。方法:(1)采用栓线法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模型);(2)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缺血侧脑组织神经元缺血坏死情况,炎症免疫反应改变,炎性细胞粘附、浸润情况;(3)采用免疫学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IL-8、IFN-γ含量。结果:(1)局灶性脑缺血早期缺血皮质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聚集、粘附及浸润,脑组织坏死范围和程度随着病程进展及炎症反应的继续而扩大、加重。针药结合可降低炎性细胞粘附、浸润,减缓免疫炎症反应,减轻神经元坏死程度。(2)在脑缺血三个观察时间点中,12小时外周血清中IL-6表达水平即明显增高,在缺血24小时表达水平最高。针药结合可促进脑缺血后外周血中IL-6的分泌释放,且上调作用在缺血24h时表现明显。(3)随着脑缺血时间的延长,外周血清中IL-8水平逐渐降低;而外周血清中IFN-γ逐渐升高。针药结合可下调脑缺血后外周血中IFN-γ、IL-8水平,其下调作用在缺血后12h时即表现明显,且其下调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愈显着。结论:针药结合疗法可通过在一定范围内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强抗炎细胞因子的功能活性,来抑制炎性细胞在缺血区的聚集和激活、抑制细胞毒性物质的释放,从而抑制了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发生,改善了微循环,促进了大脑血液供应,有利于大鼠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可推知,有效协调各细胞因子的网络平衡关系,减缓由其介导的炎症免疫反应,从而调整机体紊乱的免疫状态来减轻脑缺血损伤,是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机理(途径)之一。

李可建[7](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张振宇,田嵘榛[8](2006)在《腔隙性脑梗塞中医治疗近况》文中指出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ion,11)首先由fisher于1965年提出,它是一种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或脑干的小灶性梗死,梗死灶直径一般在0.2-15mm之间,最大直径不超过20mm。主要由高血压所致的脑内细小动脉硬化引起,少数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或心源性栓子有关,现将中医治疗腔隙性脑梗塞近年进展综述如下。

韩振蕴[9](2004)在《清脑滴丸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对脑缺血MARCKS磷酸化的调节》文中提出背景 由于近年来中风病防治知识的普及,以及对中风病危险因素的防控,尤其是高血压病的早期积极治疗和有效控制,急性脑血管病发病越来越有轻型化的趋势。随着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特别是MRI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I)的诊断率大大提高,其在脑血管疾病中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在王永炎院士的带领下,从“七五攻关”开始,经过“八五”、“九五”到现阶段的“十五”攻关,对中风病急症、危重证的临床研究已有较大的进展,但对早期轻证的发病特点,证候学,辨证论治等的研究尚待完善,因此对中风病急性期轻证的中医药研究显得更加重要。LI临床症状较轻,相当于中医中风病之轻证,证类诊断为中经证或中络证。在临床中中风病轻证占有相当高的发病率。根据“九五”期问研究成果,针对急性期LI的临床特点,我们提出熄风清热,化痰活血的治疗原则,研制出清脑滴丸(由天麻、栀子、黄连、胆星、川芎等组成),用于治疗LI的临床观察。 脑梗死缺血缺氧引发了神经元的变性以及细胞的死亡。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兴奋毒性、钙超载和代谢障碍为其主要机制,与之相对应而产生了“神经保护”的概念。神经元保护在蛋白分子水平上所起作用已得到一定程度认可,通过药物不同作用途径阻断缺血后细胞坏死,延长细胞生存能力,既可用于高危患者的预防,也可促进后期神经元功能的恢复,以达到治疗目的,而中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调节缺血后脑内蛋白变化,打断毒性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神经细胞保护的研究热点。 MARCKS(myristoylated alanine-rich C kinase substrate)是蛋白激酶C(PKC)特异性底物蛋白,PKC可以调节其磷酸化,既往研究发现PKC-MARCKS信号转导通路尤其是MARCKS磷酸化动态变化与脑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那么在病理状态下如脑缺血缺氧导致细胞死亡、功能丧失时,MARCKS磷酸化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至今尚未有明确报道;而中药在脑缺血状态下对MARCKS磷酸化变化能否产生影响,未见明确论述。故本实验研究提出以上假说并加以验证,从蛋白水平探讨中药缺血保护机制。 目的 (1)通过临床观察,探讨急性期LI的发病特点、证候学特征;2清脑滴丸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对脑缺血MARCKS磷酸化的调节 (2)对清脑滴丸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观察; (3)研究多发性脑梗死大鼠海马、皮层中MARCKS及p一MARCKs的表达变化,进一步观察清脑滴丸对MARCKS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从蛋白水平探讨中药对急性脑缺血保护的作用机制。 方法 临床研究部分设计前瞻性方案,按照公认的中医、西医诊断标准,制定纳入、排除、剔除标准,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例LI患者随机分为33例清脑滴丸加胞二磷胆碱的治疗组和33例拜阿司匹林加胞二磷胆碱的对照组,疗程为2周。疗效评价指标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中医临床证候计分法,制定并采用统一的病例报告表;依据标准分别为:①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②中风中经络的诊断标准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③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依据(国家科委攻关项目“85一919一的一01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④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价标准是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以适合LI的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部分采用改良Kaneko法建立多发性脑梗塞动物模型,应用清脑滴丸进行干预,同时与尼莫地平作对照研究;运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造模后大鼠海马组织的病理变化及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固定化蛋白印迹法检测MARCKS蛋白及其磷酸化在大鼠造模后海马及皮层中的表达变化,进而观察清脑滴丸对其调节作用。 以上临床及实验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1)临床研究结果 在临床试验期间收录门诊病人治疗组”例,对照组33例,共“例,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2例因未按要求用药而被剔除,两组各1例患者因未复诊而脱落,占总病例数的9.09%。对“例腔梗患者进行基线的比较,统计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既往史、发病诱因等基线上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同时对两组疗前的所有量化值及符合标准的病例数等指标亦进行了基线的比较;在此前提下,对其疗效指标进行了评价。本项研究中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是治疗组中文摘要1例,占1.52%,对照组0例。其治疗组发生的1例不良反应是高粘血症,据分析其与服用该药可能无关,并采取了继续服药的处理措施。在两组基线水平比较均衡性良好的前提下,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①LI的发病情况显示,男女发病率约为3:2;以65一75岁发病率最高;35-45岁间发病的亦不罕见,45一65岁间发病率占总调查人数的”.33%。LI患者既往多有高血压病史;多在静息状态下发病;与素体因素、情志因素、气候变化、

林际芳[10](2001)在《蠲痹汤治疗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35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二、蠲痹汤治疗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35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蠲痹汤治疗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35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头颅DWI/MRA及GCS/NIHSS评分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中医诊断与分型标准
    2. 影像观察指标及GCS/NIHSS评分标准
        2.1 梗死灶部位
        2.2 梗死灶大小
        2.3 梗死灶分期
        2.4 定性
        2.5 GCS/NIHSS评分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采用前瞻性研究及运用单盲法
        3.2 检查的设备、参数及相关序列
        3.3 GCS/NIHSS评分
        3.4 数据采集
        3.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1 急性脑梗死各中医证型的分布
    1.2 不同面积梗死组病灶部位比较
    1.3 七个部位梗死组中医证型比较
    1.4 不同面积梗死组中医证型比较
    1.5 大、小面积梗死组异常血管类型比较
    1.6 中风证型与GCS评分(分数低病情重)的关系
    1.7 中风证型与NIHSS评分(分数高病情重)的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上篇: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概念
        2 慢性脑供血不足概念产生的背景
        3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4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实验研究
        4 临床研究
        展望
        参考文献
下篇: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现代文献研究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文献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文献筛选
        6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活络益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关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理论探讨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高血压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中医证型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及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急性脑梗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正分型及证治
    1.3 基本方加减治疗
    1.4 专方或中成药治疗
    1.5 中药提取成分治疗
    1.6 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
2 西医治疗
    2.1 溶栓治疗
        2.1.1 “时间窗”治疗
        2.1.2 溶栓治疗的主要方法
        2.1.2.1 静脉溶栓
        2.1.2.2 动脉内溶栓治疗
        2.1.3 溶栓药物
        2.1.3.1 尿激酶 (Urokinase, UK)
        2.1.3.2 链激酶 (Streptokinase, SK)
        2.1.3.3 第2代溶栓制剂阿特普酶 (TPA)
    2.2 降纤治疗
    2.3 抗血小板治疗
    2.4 抗凝治疗
    2.5 脑保护治疗 (NPT)
    2.6 外科治疗
    2.7 基因及生物工程治疗
    2.8 其他治疗方法
3 小 结

(5)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 分文献研究
    第一章 古代文献对糖尿病、脑梗塞、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叙述
        第一节 叙述古代文献对"糖尿病"病因、病机及其并发症的认识
        第二节 叙述古代文献对"脑梗塞"病因、病机的认识
        第三节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论述
    第二章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三节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四节 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实验动物研究
        第五节 现代方法结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六节 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研究
    第三章 痰、瘀证对糖尿病、脑梗塞、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相关叙述
        第一节 人体与痰湿证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人体与血瘀的相关性
        第三节 痰浊与血瘀之相关性
    第四章 气象因素、中医时间医学与中风病的论述
        第一节 气象、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时间医学的论述
        第二节 气象天人相应与中医时间医学论述
        第三节 气象因素与中风病的关系
        评述与展望
    第五章 糖尿病血管病变
        第一节 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概述
        第二节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生理病理叙述
    第六章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发病机制与现代研究进展
        第一节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发病机制
        第二节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七章 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发生率
        第二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发生的危险因素
        第三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发病机理
        第四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影像学检查及其研究
        第六节 无症状性脑梗塞(SCI)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及其防治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危险因素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回顾性研究
    第一章 2型糖尿病合并症状性和无症状性脑梗塞危险因素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探讨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临床资料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特点及糖尿病对脑梗塞发病的影响探讨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临床资料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课题创新点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得奖情况
致谢

(6)针药结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炎症反应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现代研究概况
        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病机及病理生理
        2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
        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
        4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缺血性脑血管病免疫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研究
        1 白细胞介素6(IL-6)
        2 白细胞介素8(IL-8)
        3 干扰素γ(IFN-γ)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临床治疗研究
        3 实验研究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指标检测与方法
        4 数据处理分析
    实验结果
        1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大鼠行为学改变
        2 局灶性脑缺血侧脑组织形态学改变
        3 针药结合对参与脑缺血大鼠炎症反应免疫细胞因子的影响
    分析讨论
        1 立题依据
        2 针药结合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所伴发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
        3 针药结合对脑缺血损伤细胞因子平衡的双向调节作用
        4 针药结合对细胞因子调节作用的时程特点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病理图片

(7)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9)清脑滴丸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对脑缺血MARCKS磷酸化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腔隙性脑梗死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概念和流行病学调查
        2 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
        3 病因与发病机制
        4 诊断标准的建立
        5 并发症的研究
        6 治疗与预后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研究现状及中医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认识
        一. 中医急性期研究现状
        1 中风病急性期病因病机认识
        2 辨证研究进展
        3 治则治法的研究
        4 预防
        5 临床药物与实验研究进展
        二. 中医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附图

四、蠲痹汤治疗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35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头颅DWI/MRA及GCS/NIHSS评分的关系[D]. 阮洪光.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2]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及临床研究[D]. 李楠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3]高血压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中医证型特点分析[D]. 邓泽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5)
  • [4]急性脑梗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牟方波,郭鹏,卢正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02)
  • [5]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D]. 赖淑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6]针药结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炎症反应影响的机制研究[D]. 何采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8]腔隙性脑梗塞中医治疗近况[J]. 张振宇,田嵘榛.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6(03)
  • [9]清脑滴丸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对脑缺血MARCKS磷酸化的调节[D]. 韩振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10]蠲痹汤治疗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35例临床观察[J]. 林际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01)

标签:;  ;  ;  ;  ;  

君痹汤治疗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35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