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管理机制在提高公共卫生质量中的应用

长效管理机制在提高公共卫生质量中的应用

一、长效管理机制在提高公共卫生质量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房薇[1](2021)在《大连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卫生镇,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居民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创建国家卫生镇并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提升创卫成果至关重要。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国家卫生镇作为爱国卫生工作创新的实践形式,在疫情期间更是要发挥自身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的理论分析和社会调查,进而归纳出安波街道在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管理主体单一、公众参与度不高;二是管理人员及方法缺乏专业性;三是部门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明;四是工作水平和实效性较差;五是与日常工作之间缺乏关联性。论文对上述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指出安波街道要着眼于完善长效管理的理念、协同治理主体多元化,从运行、保障、监督、奖惩等层面针对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提出对策。

康雯嘉[2](2021)在《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研究 ——以C市N区街道改革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我国的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发生了剧烈变迁。城市基层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以及基层善治何以可能是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改革以降,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最为重要的变化在于,国家在改革调适传统自上而下的纵向“条线”式管理体系的同时,逐渐实现重心下移,向以“街居体系”为中轴,多元主体纵横嵌入的“重层性”治理格局演化。在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命题下,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弥合国家与社会间结构性张力,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模式实为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和理论旨归。本研究运用社会学研究的质性方法,对C市N区多个街道展开持续深度的田野调查,结合社会学理论话语与实证资料,将伴随新时期街道改革和社区建设而生成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界定为“嵌合式治理”。质言之,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是指在街道主导下,以社区为平台,在“街居复合性主体”(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社区两委)与“多元社会力量”(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物业公司、志愿者、居民等)之间,通过彼此持续密切的嵌入和互动,生成的一种立体交叉、相互形塑的关系构型和协同合作的治理模式。它突破了国家单统的“条线”式治理传统,其实质是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以“公+共”为特质的本土新公共性营造。研究发现,将研究视野限囿于社区微观场域,难以解释和揭示基层社会治理的真实运作逻辑。实际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演展受到政府派出机关“街道办”的深刻形塑,因而本文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视域转向对街居复合结构的整体观照。本文以“嵌合式治理”为研究框架,重点研讨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理论命题,并以系统性的实证研究,丰富“嵌合式治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维度。本文将“嵌合式治理”的研究置于我国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结构转换与街道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实证方法对嵌合式治理,及其所内含的嵌合关系的建立、嵌合结构与运行机制、嵌合内蕴动力、应急状态下的动员式嵌合展开整体性研究。其一,嵌合关系的建立研究。从嵌合关系的建立机制上看,街居主体与多元社会力量嵌合关系的构建需要满足多种基本条件,即国家主动让渡社会空间与主导链接、社会主体治理与服务的专业性、嵌入性主体的自带资源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主动依附。研究发现嵌合关系的建立依循不同路径展开,街道自主购买社会服务、上级政府资源链接与指派、街道搭建嵌合平台构成了嵌合关系建立的主要路径。可见,嵌合关系的建立主要由基层治理行政体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所主导,但此并非力图构造国家对社会的吸纳、收编和控制关系,而是以政社互嵌与合作为价值导向的。其实质是在由国家主导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实现基层社会活力的“复兴”与“再造”。其二,嵌合治理的结构与行动研究。嵌合治理的实质是国家与社会在治理体系中结构关系搭建和行动关系运转的一种机制提炼。本文依托“结构——行动”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和理论资源,对嵌合治理的场域关系及其动态运行机制展开研讨。广泛嵌入于我国基层治理体系中的不同类型社会力量,与街居主体嵌合而成的治理结构与实践形态存在极其复杂的面向,需要我们针对性辨析。本研究发现,展开于城市基层社会领域的嵌合式治理在结构与行动上是相互形塑、耦合、协变的,政社的关系结构影响国家与社会的行动选择与进展,政社治理行动不断突破既有限域,拓展出政社嵌合的新式结构。一言以蔽之,嵌合式治理既更新、构建了社会,也更新、构建了国家。其三,嵌合治理的内蕴动力研究。以行政权威和资源作为动力机制构造基层治理嵌合结构并展开治理行动,仍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将政党维度带入嵌合治理动力结构中加以分析。党组织在中国社会系统中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中枢性作用,它能够将基层区域内多元主体和资源激活调动起来,使之参与到服务群众的结构体系当中。在街道改革的背景下,以街道党工委协同社区党委为核心的城市基层党组织系统深刻影响着基层治理构型与运行机制,政党的组织嵌入、体制吸纳、政治资源、价值引领成为嵌合治理的不可或缺亦不可替代的内蕴动力。其四,应急状态下的动员式嵌合与联动研究。常态的嵌合式治理机制在面临突发性公共危机时,难以“一键切换”至新式形态并对问题予以妥善破解,因而探寻应急状态下的非常态嵌合治理逻辑及其行动是嵌合治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冠疫情爆发与基层抗疫展开的非常时期,街居主体采取应急动员的方式将大量居民吸纳进疫情防控体系,构筑起应急状态下的嵌合治理机制。非常态的嵌合治理不是在原本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之外的另起炉灶,而是生长和镶嵌其中的机制创新。我们需要努力建构起常态与非常态嵌合治理机制间的关联性和转换方式,形成顺应基层社会运行逻辑的新常态化嵌合治理机制。文章认为,与行政吸纳、依附合作等表征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概念不同,以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模式为旨归的嵌合式治理的重要价值在于,国家与社会在持续互嵌、协动、形塑的过程中“磨合”出更加有助于治理行动开展的政社关系结构,而此结构又将进一步促进治理行动的发展和升级。特别是街居与多元社会力量在彼此嵌入的基础上,耦合而成了一个全新的“治理嵌合体”,其超越了嵌入主体治理权力、资源、功能的简单相加与复合,生产出新的治理和服务功能。质言之,嵌合式治理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可能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方向。但我们仍需注意,嵌合式治理仅是开其端绪,仍处于复杂的调适过程,并呈现出一些局限,如外部社会主体的嵌入,可能造成作为在地性组织的街居主体空心化;街道主导嵌合关系的建立并深度调控嵌合行动,会挤压社会自主运作空间,并造成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双向排斥;商业性变量的引入存在营利取向遮蔽服务公益性的风险;常态性与非常态性嵌合治理机制面临衔接和转换的复杂难题,等。这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营造基层社会治理“新公共性”,并赋予嵌合治理新意涵、演展其新形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黄小川[3](2020)在《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中的监督考核机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市容环境是城市的窗口,既直观反映城市整体面貌,也体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和现代文明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市容环境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粗放、运动式整治、监督考核不足等问题,优化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对提升市容环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关于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的专题研究不多。国外主要是在城市管理的宏观视角下,研究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物品提供、政府绩效考评等方面内容,较少涉及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的具体问题。国内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体制机制改革、技术运用创新等方面,或具体研究网格管理、市场运作、城管执法等内容,对监督考核的专门研究、实证研究较少,缺乏对监督考核机制的系统性研究。本文主要运用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基于360度绩效评估和层次分析的理论视角,对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南宁市近年市容环境管理以“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为主要抓手,在工作中探索了一套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有些内容为全国首创,成效比较明显。同时,也存在着政府过度参与、社会参与不足、综合协调机构缺位、监督考核不够精细、监督考核效果有待提升等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主体单一、监督考核对象未全面和多级覆盖、监督考核内容界定不够明确、标准界定不够规范,监督考核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过程实施不够合理等。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优化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一是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监督考核;二是推动监督考核对象全面和多级覆盖;三是明确界定监督考核内容和规范界定监督考核标准;四是优化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改进监督考核过程实施;五是强化监督考核结果运用;六是完善监督考核配套保障举措。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城市类似共性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有利于推动市容环境管理工作的长效发展。

冯尊跃[4](2020)在《徐州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与应用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同时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的各项功能进一步增强,现有的城市管理模式滞后于城市建设和市民需求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市民对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宜居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市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实行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化管理模式更加先进和高效,通过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手段,增强了城市管理的问题处置能力,通过监督和考核方式,为构建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确定了相关标准,提升了城市发展水平。目前我国推行的数字化城管模式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置流程。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推行的“数字城管”建设模式,徐州市数字城管系统自2009年开始建设,于2011年投入使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运行模式,但是与其他先进城市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以徐州市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模式为研究对象,把城市长效管理考核工作、城市治理理论等作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实证研究等分析方法,总结出现阶段徐州市数字化城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管理力量较为薄弱;2)数字城管覆盖面较为局限;3)考核评价制度难以落实;4)公众参与积极性低。根据存在的问题,在深入调研徐州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现状基础上,提出了使用数字化手段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工作模式优化方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1)建立监督、执行、指挥分离机制,加大基层执法力量保障;2)厘清部门职责,加快建设数字城管覆盖范围;3)建立综合考评机制,实行第三方独立考核;4)增强数字化城管公众参与积极性。该论文有图26幅,表10个,参考文献104篇。

王芮[5](2020)在《城市化背景下创建国家卫生区的实践探索 ——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文中指出创建国家卫生区是在逐步学习并利用国外健康城市的发展理念,结合中国基本国情而形成的一个特色系统。它是衡量区域综合功能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是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载体,是评价和反映一个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综合性标志,也是保障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而城市化是创建国家卫生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从而集聚高端科技创新和社会事业资源,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提升。创建卫生区,不仅仅是一个卫生问题,也不单纯是卫生工作,而是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的反映。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区,可以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活动,倡导健康生活的观念,它在改善城市风貌和促进生产生活的同时,引导公众培养文明、卫生和守法的公共道德行为,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观念,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创建国家卫生区,既是目标,更是手段和过程,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扎实的创卫工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环境治理、狠抓生态建设、增强健康意识,以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增强区域的吸引力、提升竞争力。关于创建工作的大多数研究仅停留在国家卫生区标准和政府职能水平上进行,缺少关于在城市化背景下创建国家卫生区的研究。根据这种状况,本文以自2003年底在天津市率先启动城市化建设的东丽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具有广泛参考意义的对策和建议,达到有效促进城市化地区创建国家卫生区的目的,是对创建国家卫生区研究领域内容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是一项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实践和探索。

陈楠[6](2020)在《城中村违法建筑协同治理的路径研究 ——以闵行区X村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不断向郊区乃至农村地区扩张,城乡结合部也就成了“城中村”和违法建筑孳生的温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生态环境和城市的安全宜居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就明确指出,中国城镇化要解决好“三个一亿人”问题,其中就包括集中力量进行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习总书记更是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由于上海区位的优势和利益的驱动,在土地相对比较充足的上海郊区各区县街镇,违法建筑屡见不鲜,并未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减少。日益增长的违法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管理中不容忽视的沉疴顽疾,在破坏城市形象的同时,更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在一些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人员成分比较复杂的郊区城中村,违法建筑的大量存在对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都形成了巨大的难题。2017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其中特别强调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违法违规建设治理,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包容度和宜居性。上海市也从2015年正式启动了“五违四必”整治行动,而闵行区X村正是首批启动“五违四必”整治的区域之一。基于以上背景,如何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更为平稳有效地破解城中村拆违瓶颈,并在拆违的同时做好后续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避免违法建筑的二次回潮等问题值得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将以闵行区X村的城中村拆违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为研究对象,依托协同治理理论,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城中村拆违和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各方在目标一致前提下的的协同治理模式和路径。形成以下基本结论:一是构建以政府为协同中心、政府各部门组成多个协同子系统、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主体模式;二是结合协同治理理论的“协调性”特征,通过制度保证,强化以提升效率为目标构建政府部门协同机制;三是以激发基层组织和公众的协同配合为目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此过程中,完善协同治理体系,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协同中心和子系统,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提升保障体系、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治意识、发展和完善非政府组织,形成多方参与、严格执法、自觉守法的协同治理格局,为上海郊区城中村集中拆违和整治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高婕[7](2019)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创建和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一项惠民工程,它要求创建城市所达到的每一项指标都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使城市整洁有序,成为水碧天蓝的干净绿地,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与实力的文明城市,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加安逸、舒心。保山市于2015年6月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其过程并不顺利,经过了两次国家暗访,多次整改后才进入全国爱卫办拟命名国家卫生城市名单。本文以保山市隆阳区创卫为例,阐述了创卫成果的取得和保持体现的是综合性系统工程运作的成效,构成这个系统的成员是多个层面的,从政府到个人,每个层面的行为者都有各自的责任。只有各自的行为都能满足保持这个系统正常运作的要求,并且他们的满足要求的行为能够被整合,这个系统的正常运作才能长期保持。这样,在卫生城市的保持中,随着公民参与程度的增强,政府的角色有可能从全能管理者转换为同时承担多重角色,而市民个人也可能从被动的服从者转变为自觉的积极参与者。保山市隆阳区具有云南省大多数地级市首府的城市特点,在城市管理上也和大多数同类城市一样,面对和解决相同和相似的问题。通过揭示的问题、问题成因和问题的解决,本文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一般性意义。

冯琼珍[8](2019)在《三亚市国家卫生城市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这当中也包括了卫生环境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周边环境卫生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水平的逐步提升也变得越来越高。但是,基础设施薄弱、城市管理水平低下、人们的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差等问题也同步存在。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以及幸福感,各地政府纷纷致力于加强对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及巩固。通过对其他卫生城市的治理模式的研究发现,要把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成果巩固好,必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因此,正视自身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机制建设对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来说十分重要。研究方法: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研究分析了关于国家卫生城市以及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等内容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发现很多地区的国家卫生城市治理采取的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突击式、机动式模式,卫生问题反弹比较严重。说明建立卫生城市的长效管理机制对很多城市来说都是重点和难点。其次,研究还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以三亚市为案例对象,结合三亚市国家卫生城市管理实际,实证分析了三亚市在开展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主要存在爱国卫生组织保障不健全、宣传发动力度不足、长效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5个问题。研究结论:根据精细化管理理论、公众参与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对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产生上述5个问题的根源分别是组织领导机制存在缺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力度不够、参与机制过于单一、责任区域划分不明确、软硬件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接着建议三亚市采取措施解决以上问题:一是健全爱国卫生组织保障机制,二是加大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宣传发动力度,三是完善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四是健全管理运行机制,五是完善国家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盛芳[9](2018)在《城市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研究 ——以T市创建卫生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联合国组织各国政府签署的《里约宣言》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由工业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大会指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康的、富有成果的环境和权力,并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在全体市民的参与下解决环境问题。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毫无疑问,是各国政府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消除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人居和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才开展了“全国卫生城市”的创建活动。从1989年创建卫生城市至今,全国已有200多家城市获此殊荣;但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国家卫生城市在创建及建成后维护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弊端,譬如,有些城市为迎接检查突击行动居多,而常态化管理缺失,导致城市市容环境难以保持持久性和高水平。因此,加强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市容环境一方面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充分展示和市民素质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市容环境的长效化管理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T市在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和迎审阶段,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一直在努力探索市容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并以打造“生态、宜居、文明”城市为目标,在市容环境建设方面,逐步建立起日常管理、联合执法、社会参与、规范化工作、市场化运作及考核奖励机制,并结合三级网格化管理与互联网+数字化管理模式,在城市环境卫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参照“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标准,T市管理主体在内部协作运行机制、行政执法机制、设施投入等保障机制、社会化参与机制以及监督考核机制的构建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管理体制的稳定性、法律制度的恒定性、资金设施投入力度、公众参与渠道以及管理主体责任意识等方面进行加强。本文首先指出构建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研究意义,就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城市管理以及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的研究进行梳理,点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以城市治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一般系统理论及精细化管理理论为理论支撑;然后,以S省T市为例,分析该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的范围、模式以及具体实践探索;接着,指出该城市在市容环境长效机制的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及不足,并就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T市构建市容环境管理长效机制所带来的启示,提出完善T市市容环境长效化管理的建议;最后,对所研究的内容做出总结与展望。

沈费伟[10](2018)在《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现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是什么,通过怎样的策略能够振兴资源型村庄,如何培育和保持资源型村庄内生发展的长久活力,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围绕着上述问题,本文从后农业税时代下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典型案例的实证检验,应用“任务型治理”的理论框架,探析了现阶段资源型村庄实现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设计和总结新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所谓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是一种围绕解决资源型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定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手段与途径。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中,能否有效地实现治理目标,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点和难点正是对于任务的界定,以及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而不同治理主体分工协作所达成的一种良好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根据国家对农村的政治战略安排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总任务是实现乡村振兴。围绕着乡村振兴这个总任务框架,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建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初始期,需要解决的是村庄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的经济基础任务、村庄的组织基础任务和村庄的环境基础任务,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过渡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提供村庄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环境服务供给、村庄文化服务供给和村庄制度服务供给,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塑造村庄的特色品牌,主要包括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和传统文化弘扬,应该形成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由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各个治理主体在应对不同阶段任务中的力量发挥有差异,但是不管哪个治理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这只是体现了治理结构中各个治理主体的力量强弱差异,其本质依旧是稳态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通过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不仅能够取得重振村庄组织活力、复兴产业实力、重塑文化魅力、再造环境美化等村庄外在层面的振兴,而且更能够达到村民主体性的确立、社会资本的培育、多元参与的建立以及乡村精神的重塑等村庄内在层面的培育,真正实现资源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从理论层面来解析“任务型治理”的内在逻辑,明确“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过程和绩效,不仅有利于推动治理理论的深化与拓展,而且也有利于构建和阐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其二,是从实践层面通过考察资源型村庄的典型代表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任务型治理”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提炼和总结荻港村成功治理的实践逻辑和成功经验,整合农村社会资源,寻找和克服村庄衰败的根源,为中国其余类似荻港村的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提供具体的经验支持和参考意见,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论文以七个章节的篇章结构围绕村庄治理议题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阐述,以求对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模式得以深刻的理解。第一章,导言。这是本文的开篇之章,一是分析了村庄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进而明确当前研究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二是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进而明确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定位。三是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界定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两个核心概念及其内涵。四是交代了调研村庄浙北荻港村的基本概况和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五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本章主要从政治与行政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以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构建的分析框架。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一是提出“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以此表明当前。“任务型治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因素使然,而是基于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适时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二是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合作治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理论对“任务型治理”的主体、过程、关系和功能四方面进行理论解读。三是通过治理主体分析、总体任务界定、阶段任务划分、治理结构塑造、任务有效执行的行文思路来论证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机理,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交代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主要包括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历史沿革、制度安排以及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三方面内容。第三章,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的任务是完善村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健全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和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三方面,而每个方面的任务又可以细化为更基础、具体的任务。在健全资源型村庄基础任务方面,可以划分为通过换届选举而重建村民自治组织、以基层维稳而重建六老组织、推动村庄治理而组建各类民间组织。在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兴办青鱼合作社、村办集体企业改制以及成立村经济合作社。在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整治油脂化工企业、开展清水河道工作和构建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所以突出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主要形式,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凭借其在乡村社会独特的资源,在提供村庄基础服务与促进乡村善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四章,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过渡阶段的任务是供给村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供给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提升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和健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三方面。在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方面,分为村庄五水共治、农民新房建设和各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方面,包括修复村庄古建筑文物、开展各类文化项目、获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方面,涵盖了实施六百工作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制度化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之所以在该阶段要着重突出政府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内在职责,政府应该向村庄提供那些因市场失灵、村民自治组织无法有效提供的、但对村民群体有益的、必需的服务,从而提升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绩效。第五章,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本章主要剖析了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的任务是塑造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具体包括了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和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三方面。在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方面,主要开展了创办荻港古村旅游公司、获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招商引资挖掘村庄资源等工作。在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方面,进行了修复桑基鱼塘、创建丝绸风情小镇和营造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等活动。在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方面,完成了创办荻港渔庄、举办鱼文化节和渔家乐的传承的任务。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构建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的治理结构。之所以要突出发挥市场组织的作用,缘于市场组织在资源型村庄的品牌塑造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能够整合优化资源型村庄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型村庄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实现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目标。第六章,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本章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内在机理、优势解析和治理策略四方面来论证和反思资源型村庄治理方式的话题。在乡村振兴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压力、政府政策的驱动、乡村精英的助推、村民利益的诉求等,有着强大的村庄治理动机,因而需要构建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基于对荻港村治理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认为“任务型治理”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当前,在构建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问题上,首先,明确资源型村庄治理中各个治理主体的治理边界;其次,合理划分资源型村庄治理中的阶段性任务;再次,塑造“一主两辅”的良好治理结构;最后,提升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质绩效。第七章,总结。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四大富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二、长效管理机制在提高公共卫生质量工作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效管理机制在提高公共卫生质量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连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国家卫生镇
        1.2.2 长效管理机制
        1.2.3 网格化管理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1 公众参与理论
        1.5.2 政府绩效管理理论
        1.5.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管理机制状况分析
    2.1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管理工作总体概况
        2.1.1 安波街道基本情况
        2.1.2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创建工作基本情况
        2.1.3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开展情况
    2.2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基本情况调查
        2.2.1 访谈调查
        2.2.2 实地调查核实
        2.2.3 “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的访谈调查
3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3.1.1 以街道为主的单一管理主体
        3.1.2 管理人员及管理方法缺乏专业性
        3.1.3 部门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明
        3.1.4 管理水平和实效性较差
        3.1.5 与日常工作之间缺乏关联性
    3.2 长效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3.2.1 机制自身的发展理念不正确
        3.2.2 脱离安波实际情况
        3.2.3 保障条件不充分
        3.2.4 监督力量不充足
        3.2.5 奖惩力度不足
4 全国其他地区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先进经验借鉴
    4.1 江苏省先进经验借鉴
        4.1.1 苏北地区先进经验
        4.1.2 苏南地区先进经验
    4.2 昆明市先进经验借鉴
        4.2.1 督导检查方面先进经验
        4.2.2 实绩考核方面先进经验
5 完善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的对策
    5.1 健全长效管理运行模式
        5.1.1 社会多元化参与管理
        5.1.2 成立“复审办”协调管理
        5.1.3 打造“网格化”精细管理
    5.2 提升长效管理保障水平
        5.2.1 完善制度保障
        5.2.2 加强财政保障
        5.2.3 构建联合执法队伍
    5.3 加强长效管理监督力量
        5.3.1 加强群众监督
        5.3.2 创新媒体舆论监督
    5.4 创新长效管理奖惩方式
        5.4.1 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方式
        5.4.2 加大惩罚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基本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B 安波街道疫情期间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基本情况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研究 ——以C市N区街道改革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1.1 城市基层治理结构的宏观转向
        1.1.2 论域及框架锚定
        1.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 文献述评
        1.2.1 基层社会治理相关研究
        1.2.2 街道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1.2.3 嵌入与互嵌的相关问题研究
        1.2.4 既有研究的反思与进路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理论视角
        1.3.1 “嵌合”概念和理论的追索
        1.3.2 “嵌合式治理”的界定
        1.3.3 理论比较视野中的“嵌合式治理”
    1.4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街道办事处制度变迁
    2.1 单位制时期:主辅并行的条线式治理结构
        2.1.1 主线:国家——单位——个人
        2.1.2 辅线:国家——街居——个人
        2.1.3 主辅并行式条线结构的制度后果
    2.2 改革开放至九十年代末:街居治理条线核心化
        2.2.1 “主线”的弱化
        2.2.2 “辅线”的核心化
        2.2.3 城市基层治理“辅线核心化”的实质与限度
    2.3 新时期街道改革主要模式与分析
        2.3.1 撤销街道办的初步尝试及其评价
        2.3.2 治理重心下移与街道服务管理多重改革探索
        2.3.3 治理视域下街道改革的总体趋向
    2.4 C市N区的街道服务管理模式创新
        2.4.1 C市N区街道改革的地域性变量及其制约
        2.4.2 嵌合式治理:C市N区街道改革主导面向
第3章 基层治理嵌合关系的建立
    3.1 嵌合关系建立的条件
        3.1.1 国家主动让渡社会空间与主导链接
        3.1.2 社会主体治理与服务的专业性
        3.1.3 嵌入性主体的自带资源与社会资本
        3.1.4 非对等关系中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主动依附
    3.2 嵌合关系建立的主要路径
        3.2.1 街道自主购买社会服务
        3.2.2 上级政府资源链接与指派
        3.2.3 街道搭建嵌合平台
    3.3 嵌合关系建立的实证分析
        3.3.1 嵌合关系的载体铺设
        3.3.2 委托枢纽型组织联结嵌合关系
        3.3.3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运作中的嵌合关系
        3.3.4 建立“治理嵌合体”争取上级政府资源
    3.4 嵌合关系建立的逻辑及其限制
        3.4.1 面向“治理共同体”的嵌合结构功能
        3.4.2 嵌合关系建立的社区“被动化”及其吊诡
        3.4.3 非竞争性购买关系的建立及其变异
第4章 嵌合治理的结构与行动
    4.1 嵌合治理的“结构——行动”范式
        4.1.1 “结构——行动”理论分析视角
        4.1.2 “结构——行动”范式的嵌合治理研究适用性
    4.2 治理嵌合体构塑及其行动的实证展开
        4.2.1 案例呈现与治理嵌合体的构塑
        4.2.2 社区服务的三重空间嵌合
        4.2.3 常态服务与项目制叠加的嵌合行动
        4.2.4 疫情防控与线上服务转移
    4.3 嵌合治理结构与行动的分析讨论
        4.3.1 治理结构与行动的相互形塑与良性互构
        4.3.2 作为在地性组织的街居主体空心化
        4.3.3 商业营利取向遮蔽服务公益性
        4.3.4 街道主导下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双向排斥
第5章 嵌合治理的内蕴动力
    5.1 嵌合治理的动力结构分析
        5.1.1 国家——社会的复合动力结构及其局限
        5.1.2 以“政党维度”分析嵌合治理动力结构
    5.2 以政党力量为内核的嵌合治理动力
        5.2.1 典型单位制转型与社区衰败
        5.2.2 街道行政主导的旧城改造及其限度
        5.2.3 以政党资源为内蕴动力的嵌合治理
    5.3 政党组织社会的理论思索
        5.3.1 街居党组织促动嵌合治理的何以可能
        5.3.2 以街道作为嵌合治理运作单位的恰切性
        5.3.3 党建引领嵌合治理的长效机制问题
第6章 应急状态下的动员式嵌合与联动
    6.1 社会动员的理论谱系与中国动员传统
        6.1.1 社会动员理论回溯及其界定
        6.1.2 我国社会动员传统与应急动员
    6.2 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基层动员式嵌合机制
        6.2.1 社区网格化治理逻辑与局限
        6.2.2 社区网格的非常态治理与联动
        6.2.3 应急动员式嵌合治理的实质与超越
    6.3 街道主导性应急动员的限度与进路
        6.3.1 应急动员倒逼行政力强化
        6.3.2 基层“政绩竞赛”与嵌合悬浮化
        6.3.3 超越网格联动机制的全能化迷思
        6.3.4 应急动员的嵌合治理向常态化转型
第7章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7.1 嵌合式治理与基层社会“新公共性”营造
    7.2 社会互构论视域下的嵌合式治理及其评价
        7.2.1 嵌合式治理的多维性与联通性
        7.2.2 基层社会治理的街道定位与功能再探讨
        7.2.3 对嵌合式治理双向性与非均衡性的体认
    7.3 城市基层社会走向“善治”的路径探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中的监督考核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市容环境管理
        2.1.2 监督考核机制
    2.2 市容环境管理相关理论
        2.2.1 城市治理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3 监督考核相关理论
        2.3.1 360 度绩效评估
        2.3.2 层次分析法
第三章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的调查研究
    3.1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背景
        3.1.1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概况
        3.1.2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发展演变
    3.2 调查研究基本概况
        3.2.1 调查研究过程
        3.2.2 调查研究分析
    3.3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现状分析
        3.3.1 监督考核机制基本内容
        3.3.2 监督考核机制主要特点
        3.3.3 监督考核机制主要运行成效
    3.4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存在的不足
        3.4.1 政府过度参与
        3.4.2 社会参与不足
        3.4.3 监督考核综合协调机构缺位
        3.4.4 监督考核不够精细规范
        3.4.5 监督考核效果有待提升
第四章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4.1 监督考核主体单一
        4.1.1 上级部门自上而下绝对主导监督考核
        4.1.2 缺乏同类同级部门相互之间的监督考核
        4.1.3 没有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自下而上的监督考核
        4.1.4 不涉及监督考核对象自我的监督考核
        4.1.5 社会公众外部的监督考核不足
    4.2 监督考核对象未全面和多级覆盖
        4.2.1 监督考核对象未全面覆盖
        4.2.2 监督考核对象未多级覆盖
    4.3 监督考核内容界定不够明确和标准界定不够规范
        4.3.1 监督考核内容界定不够明确
        4.3.2 监督考核标准界定不够规范
    4.4 监督考核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和过程实施不够合理
        4.4.1 监督考核指标体系不够科学
        4.4.2 监督考核过程实施不够合理
    4.5 监督考核结果运用不够充分
        4.5.1 监督考核结果运用手段相对单一
        4.5.2 监督考核结果运用范围覆盖不足
    4.6 监督考核多项配套保障举措缺位
        4.6.1 监督考核机构体制不够健全
        4.6.2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4.6.3 社会宣传不够广泛深入
        4.6.4 科学技术保障不够有力
        4.6.5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第五章 国内外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经验借鉴
    5.1 国内经验借鉴
        5.1.1 北京市经验:建立协调机构和强化网格基础
        5.1.2 杭州市经验:健全考核体系和强化科技手段
        5.1.3 天津市经验:推进体制改革和绩效考核
    5.2 国外经验借鉴
        5.2.1 美国经验:加强法律制定和公众参与
        5.2.2 新加坡经验:突出法制建设和协同治理
        5.2.3 日本经验:强化管理体系建设和社会宣传
第六章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制优化对策
    6.1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监督考核
        6.1.1 明确上级部门自上而下统筹主导监督考核
        6.1.2 组织同类同级部门相互之间进行监督考核
        6.1.3 支持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自下而上进行监督考核
        6.1.4 引导监督考核对象进行自我监督考核
        6.1.5 发动社会公众进行外部监督考核
    6.2 推动监督考核对象全面和多级覆盖
        6.2.1 推动监督考核对象全面覆盖
        6.2.2 探索监督考核对象多级覆盖
    6.3 明确界定监督考核内容和规范界定监督考核标准
        6.3.1 明确界定监督考核内容
        6.3.2 规范界定监督考核标准
    6.4 优化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改进监督考核过程实施
        6.4.1 优化监督考核指标体系
        6.4.2 改进监督考核过程实施
    6.5 强化监督考核结果运用
        6.5.1 通过创新运用手段提升监督考核效能
        6.5.2 通过扩大运用范围延伸监督考核触角
    6.6 完善监督考核的配套保障举措
        6.6.1 健全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机构体制
        6.6.2 完善法律和制度保障
        6.6.3 扩大市容环境管理信息的公开与传播
        6.6.4 强化监督考核的科学技术保障
        6.6.5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6.6.6 试行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市民积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监督考核调查问卷
致谢

(4)徐州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与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城市管理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城市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优势
    2.2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相关概念
    2.3 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徐州市数字化城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徐州市数字化城管的发展与现状
    3.2 徐州市数字化城管存在的问题
    3.3 徐州市数字化城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徐州市数字化城管需求分析及系统建设
    4.1 徐州市数字化城管需求分析
    4.2 徐州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
    4.3 徐州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徐州市数字化城管系统有效推行的保障机制
    5.1 完善数字化城管的管理过程
    5.2 加大数字化城管的基层执法力量保障
    5.3 提高数字化城管系统的运用效率及健全考评体系
    5.4 增强数字化城管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城市化背景下创建国家卫生区的实践探索 ——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文献评述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主要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依据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创建国家卫生区相关概念
        2.1.2 城市化相关概念
        2.1.3 公共卫生概念
    2.2 相关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念
        2.2.2 城市管理理论
        2.2.3 协同理论
        2.2.4 治理理论
第3章 东丽区创建国家卫生区现状和测评分析
    3.1 创建工作概况
    3.2 对东丽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进行模拟测评
        3.2.1 测评标准
        3.2.2 测评项目数量及清单
        3.2.3 存在问题
        3.2.4 取得结论
        3.2.5 工作建议
    3.3 模拟测评中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
        3.3.1 缺乏长效管理意识
        3.3.2 创卫主体相对单一
        3.3.3 监督检查仍有不足
    3.4 原因分析
        3.4.1 精细化管理不完备
        3.4.2 数字化城管系统不成熟
        3.4.3 城管执法方式不科学
第4章 创建国家卫生区先进地区工作启示
    4.1 枣庄市工作启示
    4.2 黄山市工作启示
第5章 创建国家卫生区的对策和建议
    5.1 完善长效治理理念
        5.1.1 切实坚定信心决心
        5.1.2 杜绝好高骛远的突击思想
        5.1.3 不断提高创卫专业水平
    5.2 严把各项创建工作标准
        5.2.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再推动
        5.2.2 重点场所监督管理再完善
        5.2.3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再上新水平
        5.2.4 打造整洁有序的卫生环境
    5.3 协同治理主体多元化
        5.3.1 采取市场竞争机制
        5.3.2 吸纳更多公众参与
        5.3.3 引入各类社会组织
    5.4 多角度优化创建方式
        5.4.1 改进综合协调模式
        5.4.2 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5.4.3 加大财政投入保障
        5.4.4 完善行政执法方式
    5.5 建立健全考核监督制度
        5.5.1 建立督查机制
        5.5.2 运用舆论监督
        5.5.3 拓宽监督手段
        5.5.4 落实追责问责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要优化宣传发动
        6.1.2 要深入联系群众
        6.1.3 要加强长效治理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城中村违法建筑协同治理的路径研究 ——以闵行区X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概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城中村违法建筑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中村的定义及成因
        二、违法建筑的定义
        三、城中村违法建筑的类型
        四、城中村违法建筑的特点
    第二节 协同治理理论概述
第三章 X村违法建筑整治案例研究
    第一节 X村2010年和2015年两次拆违整治前的状况概述
        一、X村两次拆违整治前的基本情况
        二、X村违法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危害
    第二节 X村2010年城中村拆违整治的做法及效果
        一、主要做法
        二、取得的效果
    第三节 X村2015年城中村拆违整治做法及成效
        一、具体做法
        二、取得的效果
第四章 协同治理框架下X村两次城中村拆违治理失败与成功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X村两次城中村拆违整治的差异比较
        一、领导核心及协同架构差异
        二、拆违整治具体工作举措差异
        三、协同机制与非政府主体参与方面的差异
    第二节 X村2010年城中村拆违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及其各管理部门不协同的原因分析
        二、非政府主体的积极性未能有效调动
    第三节 X村2015年城中村拆违成功的原因分析
        一、形成强有力的协同领导中心和分工明确的子系统
        二、构建紧密配合的拆违协同机制
        三、引入更多非政府主体参与治理
第五章 城中村违法建筑治理的有效路径
    第一节 构建“1+N+X”的多元治理主体模式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有效调动各部门及村民自治组织的协同性
        三、激发企业和村民的参与性
    第二节 以提升效率为目标构建政府部门协同机制
        一、构建目标一致责任关联的组织结构
        二、加强信息协同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
        三、强化部门联动作用
    第三节 激发基层组织和公众协同配合为目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巡查发现监督机制
        二、快速上报反应机制
        三、宣传教育和自治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创建和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述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四、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一章 国家卫生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
        (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三)市容环境卫生
        (四)环境保护
        (五)重点场所卫生
        (六)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
        (七)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
        (八)病媒生物预防控制
    二、国家卫生城市管理的特征和重要性
        (一)国家卫生城市管理的特征
        (二)创建和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性
第二章 保山市隆阳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分析
    一、隆阳区情
    二、隆阳区创卫中城市环境卫生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行政区划
        (二)隆阳区创卫中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存在问题
        (三)创卫中市容环境卫生存在问题
    三、保山市隆阳区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保山市隆阳区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整改后取得的成效
第三章 保山市隆阳区卫生城市成果保持中凸显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保持创卫成果中凸显的问题
        (一)老旧小区卫生整治存在问题及原因
        (二)旱厕改造存在问题及原因
        (三)垃圾箱、桶摆放地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
        (五)环境保护和建筑工地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二、原因分析
        (一)市民对创卫的认识不足,公众参与率不高
        (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未理顺
        (三)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运行机制未优化
        (四)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五)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社会参与和市场化程度较低
        (六)城市环境卫生“顽症”缺乏有效破解手段
        (七)创卫经费保障不到位
        (八)环卫基础设施数量不足,严重缺位
        (九)“临时应付、突击整治”的工作方式不能保障创卫成果的长期保持
第四章 解决保山市隆阳区保持创卫成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一)理顺城市管理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
        (二)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和夯实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基础
    二、完善和优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运行机制
        (一)要积极引入市场运行机制
        (二)在今后的新区建设方面引入市场化原则
        (三)强化市区两级城市综合管理联席会机制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考评机制
        (五)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规范标准体系
        (六)加强环卫管理队伍素质的培养并强化社会参与
        (七)加大城市管理和环卫基础设施经费投入
        (八)创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九)建设全区一体化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信息平台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三亚市国家卫生城市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对健康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
        1.2.2 我国卫生城市创建方面的研究
        1.2.3 我国对构建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研究
        1.2.4 综合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难点
    1.5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国家卫生城市的概念界定
        2.1.2 长效管理机制的概念界定
        2.1.3 国家卫生城市的评判标准
        2.1.4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及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功的条件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精细化管理理论
        2.2.2 公众参与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3 三亚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现状
    3.1 三亚市的基本情况
    3.2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对三亚市的现实意义
        3.2.1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是改善三亚市的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
        3.2.2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2.3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是三亚市发展高端旅游业的重要保障
    3.3 三亚市国家卫生城市管理职责
    3.4 三亚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现状
4 三亚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4.1 爱国卫生组织保障不健全
    4.2 宣传发动力度不足
    4.3 长效管理机制不完善
    4.4 管理运行效率不高
    4.5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5 三亚市国家卫生城市巩固情况调查分析
    5.1 爱国卫生组织保障方面
    5.2 宣传发动方面
    5.3 长效管理机制方面
    5.4 管理运行机制方面
    5.5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6 三亚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管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6.1 爱国卫生组织保障机制方面
        6.1.1 组织领导机制存在缺陷
        6.1.2 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
        6.1.3 不够重视巩卫人才队伍建设
    6.2 宣传发动方面
        6.2.1 健康教育力度不够
        6.2.2 健康促进力度不够
    6.3 长效管理机制方面
        6.3.1 参与机制过于单一
        6.3.2 执法机制不健全
        6.3.3 督查考核机制不完善
        6.3.4 监督机制不健全
        6.3.5 激励机制动力不足
    6.4 管理运行机制方面
        6.4.1 责任区域划分不明确
        6.4.2 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完善
    6.5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6.5.1 国家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6.5.2 国家卫生城市的软件建设缺失
7 三亚市完善国家卫生城市管理的相关对策
    7.1 健全爱国卫生组织保障机制
        7.1.1 规划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组织构架
        7.1.2 建立健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7.1.3 加大巩卫人才队伍培训
    7.2 加大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宣传发动力度
    7.3 完善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机制
        7.3.1 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
        7.3.2 建立完善执法机制
        7.3.3 健全督查考核机制
        7.3.4 完善监督机制
        7.3.5 完善激励问责机制
    7.4 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7.4.1 建立并完善“四位一体”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
        7.4.2 完善部门联动机制
    7.5 完善国家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7.5.1 加强区域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统筹
        7.5.2 进一步推进数字化管理系统运用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亚市巩卫工作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致谢

(9)城市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研究 ——以T市创建卫生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卫生城市
        2.1.2 城市市容环境
        2.1.3 长效机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市治理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一般系统理论
        2.2.4 精细化管理理论
3 T市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实践
    3.1 T市市容环境管理概况
        3.1.1 T市创建卫生城市基本情况
        3.1.2 T市市容环境管理的范围
        3.1.3 T市市容环境管理的主体及职责
    3.2 T市市容环境管理模式
        3.2.1 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
        3.2.2 互联网+数字化管理模式
        3.2.3 T市市容环境管理模式的总体评价
    3.3 T市构建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探索
        3.3.1 以日常监管推动管理长效化
        3.3.2 以联合执法促进管理长效化
        3.3.3 以社会参与助力管理长效化
        3.3.4 以规范化工作保障管理长效化
        3.3.5 以市场化运作拉动管理长效化
        3.3.6 以考核奖励强化管理长效化
4 T市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效果分析
    4.1 T市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的成效
        4.1.1 公共卫生管理得到加强,社会效益提升
        4.1.2 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生态效益显着
        4.1.3 城市管理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增强
    4.2 T市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构建存在的不足
        4.2.1 管理主体内部协作运行机制不通畅
        4.2.2 行政执法机制不健全
        4.2.3 设施投入等保障机制不稳定
        4.2.4 管理对象社会化参与机制不完善
        4.2.5 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4.3 T市市容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4.3.1 原有管理体制制约城市管理职能发挥
        4.3.2 城市管理执法制度不完善
        4.3.3 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利用率低
        4.3.4 管理对象素质有差异,参与程度不理想
        4.3.5 市容环卫管理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5 完善T市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启示及建议
    5.1 T市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启示
        5.1.1 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5.1.2 确保环境卫生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地位
        5.1.3 始终坚持街道社区在三级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5.1.4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平台
        5.1.5 科学借鉴国内外成功管理经验
    5.2 完善T市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
        5.2.1 以管理体制的稳定性保障长效化
        5.2.2 通过法律制度的恒定性确保管理长效化
        5.2.3 加大资金设施等投入促进长效化
        5.2.4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实现长效化
        5.2.5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提升长效化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10)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论证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二、国外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三、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资源型村庄
        二、任务型治理
    第四节 个案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个案的影响力与代表性
        二、荻港村简介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提出
        一、“任务型治理”议题的研究回顾
        二、“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解析
        三、“任务型治理”的核心特征
        四、“任务型治理”的作用价值
    第二节 “任务型治理”的理论解读
        一、利益相关的主体解读
        二、互动合作的过程解读
        三、彼此依赖的关系解读
        四、功能多元的价值解读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一、资源型村庄的三元治理主体分析
        二、资源型村庄的任务界定与治理结构
        三、资源型村庄的阶段划分与任务执行
        四、资源型村庄的任务治理绩效与意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历史沿革
        二、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制度安排
        三、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
第三章 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基础治理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
        一、村庄合并与换届选举
        二、六老组织与基层维稳
        三、社会组织与村庄治理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
        一、村庄集体经济薄弱
        二、青鱼合作社的创办
        三、村庄集体企业改制
        四、成立村经济合作社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
        一、油脂化工企业整治
        二、清水河道工程开展
        三、村庄长效管理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公共服务供给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公共服务供给
        一、五水共治:以龙八港为例
        二、农民新房建设与村庄洁化
        三、服务设施完善与环境美化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文化公共服务供给
        一、古村落文化资源的消失
        二、政府政策支持古村修复
        三、文化项目提升村民素质
        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获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制度公共服务供给
        一、实施六百工作制
        二、推行网格化管理
        三、完善制度化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品牌塑造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
        一、荻港古村旅游公司的创办
        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选
        三、招商引资与旅游资源开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
        一、桑基鱼塘修复
        二、丝绸小镇创建
        三、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
        一、荻港渔庄的创建
        二、鱼文化节的举办
        三、“渔家乐”的传承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
        一、资金缺乏与项目产业支持
        二、精神空虚与文化复兴
        三、纠纷频发与治安维稳
        四、环境污染与村庄整治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内在机理
        一、村民主体性的确立
        二、社会资本的培育
        三、多元参与的建立
        四、乡村精神的重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优势解析
        一、城市与乡村:和合共生
        二、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
        三、发展与文化:持续和谐
        四、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并实现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策略:任务型治理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动力机制考察
        二、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三、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四、长效管理机制在提高公共卫生质量工作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连安波街道国家卫生镇长效管理机制研究[D]. 房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城市基层社会“嵌合式治理”研究 ——以C市N区街道改革为中心[D]. 康雯嘉. 吉林大学, 2021(01)
  • [3]南宁市市容环境管理中的监督考核机制优化研究[D]. 黄小川. 广西大学, 2020(07)
  • [4]徐州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与应用探索[D]. 冯尊跃.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5]城市化背景下创建国家卫生区的实践探索 ——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D]. 王芮.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6]城中村违法建筑协同治理的路径研究 ——以闵行区X村为例[D]. 陈楠.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7]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创建和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的实践研究[D]. 高婕. 云南大学, 2019(02)
  • [8]三亚市国家卫生城市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冯琼珍. 海南大学, 2019(05)
  • [9]城市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研究 ——以T市创建卫生城市为例[D]. 盛芳.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10]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D]. 沈费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长效管理机制在提高公共卫生质量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