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台湾战败后的反省

蒋介石台湾战败后的反省

一、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反省(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根[1](2021)在《主线 议题 取向:民国新闻史的整体面相及书写》文中提出就舆论动员时空而言,近代中国传播议题多与救亡图存的政治语境紧密联系。民国新闻史中传播行为关联不同的媒介生态网和社会关系网。传播与政治关系语境中考察民国新闻史,当注意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民国新闻传播以时间为主轴对1912—1949年这一历史时段进行分期。首先,结合反帝、反封建议题的宣传和国民革命的政治舆论动员,探析报刊传媒对国民革命的记忆与展示;其次,聚焦十年内战时期报刊格局变化,探析京派、海派人士组成的"记者座谈""左联"等文化共同体的舆论呈现;再次,顺延时间脉络至全面抗战时期,对沦陷区报刊的亲日立场,国统区、革命根据地新闻纸的抗日立场三个不同场域的记忆文本进行梳理,考察历史空间上的横截面,特别是"抗战新闻学"的兴起,如"抗战建国"在不同政治空间的表述;最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及其军队在大陆溃败,涉及新闻刊物多面临政治或新闻职业主义的抉择。简言之,探讨民国时期的政治生态与舆论生态关联的主线,意在揭示民国新闻史不仅指涉新闻纸的历时性,更涉及新闻纸作为时代记录者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与时代责任感。由此而论,民国新闻史书写应在舆论新陈代谢中呈现报刊流行话语分析及其变迁,从而展示新闻纸的时代抉择及舆论上的方向感。

王明亮[2](2020)在《国共宣传战中国民党宣传何以失败:基于组织行为学的一种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受"新史学"的影响,讨论国民党在1949年前宣传失败的相关研究,多从宣传机制僵化、组织运转失灵等角度进行结构功能性分析,忽视了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作用。本文借助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宣传决策和决策执行两个层面来分析国民党宣传失败的原因。本文认为,国共宣传决策者对宣传理解之差异及领导方式之不同,造成国民党宣传执行者在执行决策时缺乏能动性,也惮于对宣传决策存在的不足和宣传效果进行及时回馈。这些"因人而异"的差别,共同构成了所谓机制僵化、运转失灵的自变量。

宋浠睿[3](2020)在《孙中山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近代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内忧外患,动荡不安。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为了改变中国屈辱的命运,推翻了中国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型,并建立了中华民国。带着如何使中华儿女真正吃饱穿暖的现实思考,孙中山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对策,并建立了民生主义思想体系。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将对民生问题的考察提升到为国家民族担当的高度,具有超越时代的理论价值。这一思想涉及土地、经济以及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研究提供较为丰富的理论素材。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做出了多角度、多方位的解读,但是只有全面把握民生主义的内涵,深入理解民生主义所凸显的理论局限与内在矛盾,才能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更为切实地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本文不仅研究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具体内涵,同时深入研究其详细的发展脉络,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价民生主义,梳理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以及把握其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当前的研究现状,简要做了相关概念的阐释,提出了研究途径与方法和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交代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溯源,通过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和西方社会的民生理论及政策实践的回顾与考察系统梳理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渊源。任何思想家的理论学说都是经过了大量的理论铺垫与现实实践形成的,思想理论溯源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铺垫与支持。第三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涵,简要分析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根本、核心、基础与实现的途径。第二部分梳理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发展历程,分别是民生主义的孕育萌芽阶段、发展过渡阶段和飞跃完善阶段。第四章通过历史文献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历史流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围绕中国共产党对于民生主义的坚持与超越和中国国民党对于民生主义的发展与背离和进行了考察与分析。主要从政策和理论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纵向对比两党都是在继承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民生方面的完善与超越和中国国民党在民生方面的缺失与不足。第五章是新时代视域下对孙中山民生主义加以评析。分别是民生主义的内在矛盾、民生主义的理论价值和民生主义的历史贡献与思想局限三个方面。旨在对孙中山民生主义进行相对系统、公正的评析。第六章整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合理吸收,也就是当代价值。笔者在此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当代价值整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原则、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物质基础、坚持以发展农业为基本目标、坚持以发展教育为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仍然可以从孙中山民生主义中提取许多的启示与价值。

曹梦真[4](2020)在《节约与政治:1948年国民政府勤俭建国运动研究》文中提出1948年9月15日,为了配合《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的颁布,同时为了达成戡乱建国总动员的目标,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特以国民一份子的资格,发起勤俭建国运动,并向全国播讲《勤俭建国运动纲要》。从运动的性质出发,分析其所谓勤俭建国,勤俭是运动的手段,建国是运动的目的,手段具有社会性,目的则具有政治性,因此,勤俭建国运动既是一场社会运动,更是一场政治运动;既有着社会经济目的,又兼具政治军事目的。再通过运动的方式,考察勤俭建国运动从蒋介石最初的酝酿发起,到国民党政府的上层建构;到各地方政府的渐进推行;再到社会效果的呈现、群体话语的表达;直至运动从困境走向失败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勤俭建国运动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是自国民政府至地方政府再至社会各阶层渐次延伸的。而对于勤俭建国运动的研究,也循着同样的路径,由上而下,逐层逐步展开分析。首先,在国民党政府中央层面,考察勤俭建国运动发起的现实原因及其与蒋介石的关系,不难发现,运动从酝酿到发起的过程,实则为国民政府上层,对于运动理论来源、组织主体、推行对象的建构过程。再考察勤俭建国运动的纲要文本及政策衍生,一方面,所表现的是文本意义之内,勤俭运动配合财政金融改革的经济任务;另一方面,所呈现的则是文本意义之外,国民政府集中全国力量,应对战争需要,以实现其“戡乱建国”意图的政治语境。其次,在各省市地方政府层面,主要关涉上层建构之后的运动推行,其中不仅呈现着勤俭建国运动在空间范围内的整体推进特点;还呈现着南京国民政府在特殊场域选择下,以节约为名义的政治规训;同时呈现着中央与地方在运动组织执行上的关联互动;以及运动推行程度、推行力度、及推行态度的因地而异。再次,即为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勤俭建国运动从酝酿发起,到迅速推及全国,媒介的力量不容忽视。其间,国民党官方媒介进行了怎样的议程设置,社会效果如何;围绕该运动,民间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又有着怎样的话语表达;包括中共及民主党派等不同政治力量,其态度立场,其应对手段,都在舆论博弈中一一呈现。可以说,从上层的政治语境到地方的空间场域再到社会的媒介视域,既是研究路径由上而下的延伸,又是研究视角由内而外,由政治中枢向社会外延的转移,是勤俭建国运动在不同侧面的不同反映。最后,在运动的研究路径层面,则重新回到运动发起的原点,由上而下对其进行回顾式的整体考察,可以发现,勤俭建国运动从高调发起到低调收场,不过短短五个月的时间,便迅速以失败告终。而分析其在困境中发起,又在困境中失败的原因,则无论是经济失序、军事失利的现实危机;还是经验因循、政策失衡的理论窠臼;抑或是从上层建构到地方执行的组织困境,都决定着1948年勤俭建国运动不可能普遍、深入、持久地推行,不可能实现南京国民政府经济与政治、自救与建国的目标,而且必然会随着其统治的结束而结束。

窦琦珺[5](2020)在《知彼解己 ——蒋介石对中共优势的认识与自省》文中研究说明纵观蒋介石的一生,与中共有着很深的交集,在与中共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反复较量后,最终还是败给了中共,被迫退守台湾。国共两党的沉浮兴衰及其执政地位的转换,使其深刻反省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并认识到中共在某些方面确实比国民党具有优势。正所谓知彼才能解己,诚如蒋介石所言的“既不知彼,又不知己,蒙住自己的眼睛,自满自大,那就非一败涂地不可了。”要“学习敌人的优点,而不可仅仅看到敌人的缺点。其次便要检讨我们自己的短处,并且要时时补救自己的短处。”由此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中共具有的优势。本文在大量搜集相关文献、书籍、日记、档案等资料的基础上,从蒋介石的视角出发,论述中共相比国民党具有的优势及蒋介石的自省与学习中共的优势。本文的主体部分一共分成四个章节,分别是第二章蒋介石对中共认识的历史考察,通过阐述蒋介石对中共认识的变化过程,分析其如何从最初的“联共”逐渐发展到“反共”。第三章蒋介石对中共优势的认识,主要利用蒋介石的有关言论、日记及相关史料,分别从治党、军事、宣传、思想、情报等五个方面论述中共相较国民党具有的优势。第四章蒋介石的自省与学习中共的优势,分析了蒋介石反省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并主要从外交、组织纪律、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加以论述。其次,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后,则是学习中共的优势,其推行的国民党改造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共的整风运动。第五章阐述蒋介石对中共优势的认识与自省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说明政党文化对一个政党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利用国民党方面的史料,从蒋介石的视角论述中共具有的优势,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刻的认识中共自身的优势,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中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张义钊[6](2020)在《1957年台湾“五·二四”事件与美台关系》文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东亚冷战形势日趋严峻,朝鲜战争,两次台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使这一时期的美台关系变得错综复杂。美国在恢复对台湾援助的同时,获取了在台湾的特权,不平等的关系使得双方之间滋生出一系列矛盾。1957年发生在台湾的“五·二四”事件便是双方矛盾长期积压的典型体现。本文将从此次事件入手,分析美台双方在事件中的反应,论述这一事件对美台关系所造成的影响。围绕这一事件文章主要分为三个章节来进行详细论述。第一章主要叙述1957年“五·二四”事件的缘起与经过。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从军事上中立台湾,并炮制台湾地位未定论。1951年5月1日,美军顾问团正式来台,给台湾带来了经济,军事和科技等一系列援助。但鉴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教训,美国方面一直全权控制对援助台湾物资的使用,这种做法使得蒋介石颇为不满。除此之外,在台美军不受台湾当局管辖,时常欺压台湾民众,民众心中长期也积累了怨恨。1957年3月20日,刘自然被杀,并且未能得到公正审判,这更加激起了民众心中的愤怒,从而最终导致“五·二四”事件的爆发。第二章主要论述美台双方在事件发生后所做出的反应。1957年“五·二四”事件是台湾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性反美事件。事件发生后,台湾方面担心此次事件会影响美国对台湾的援助,一方面迅速对此次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另一方面向美方澄清事情原委,表示歉意。美国方面在了解事件的经过后,国内舆论哗然,出现了撤离台湾和继续援助台湾两种声音,美国政府为此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最终决定不改变对台湾的政策。第三章主要叙述此次事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1957年“五·二四”事件中暴露出台湾当局内部应急处理能力的缺失和当职人员思想懈怠的情况,这让蒋介石非常担忧,因而蒋介石通过各部门集体检讨的方式来鞭策台湾当局。除此之外,此次事件最重要的影响美台双方就在台美军地位的问题进行了再次磋商,经过7年的谈判,最终于1965年签订《在台美军地位之协定》,明确规定了驻台美军地位等相关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在台美军的行为,保护了台湾民众的人身安全。通过全文的探讨,可以得出这样一些观点:其一,刘自然事件和“五·二四”事件有一定的因果联系,但不能简单将刘自然事件就等同于“五·二四”事件,因为“五·二四”事件是多种原因综合导致的结果。其二,“五·二四”事件的根源在于治外法权,但台湾当局在此次事件发生过程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台湾报纸报道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台湾当局一定程度上放任了民众情绪的发展。其三,“五·二四”事件除了使得“美军在台地位协定”最终签订外,蒋介石还通过此次事件对台湾当局进行了鞭策,统一了当局内部涣散的思想。

尤淑君[7](2019)在《从邵毓麟《使韩回忆录》论战后台湾当局与韩国的合作与冲突》文中提出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美国不惜牺牲台湾的态度与做法让蒋介石积极寻求盟友,共同的反共目标使台湾与韩国结为"兄弟之邦",合作推动建立"远东反共联盟""亚洲人民反共联盟""世界反共联盟"等组织。然而,台韩的合作并不像双方宣传的那样和谐,因政治、外交、经济利益冲突,台韩时有龃龉,并渐行渐远。台湾与韩国这种既竞争又互相制衡的不稳定盟友关系呈现出东亚冷战的多元面貌。邵毓麟是国民党政权首任驻韩"大使",深受蒋介石赏识,并与韩国政界人士交往甚深,是战后台湾与韩国不稳定盟友关系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本文通过系统分析邵毓麟的《使韩回忆录》,探讨台湾与韩国的合作与冲突。

丁志远[8](2019)在《台湾当局对一九五九年西藏叛乱的态度及因应》文中研究表明1959年西藏发生武装叛乱,蒋介石认为这是"里应外合"反攻大陆的绝佳机会。为此,其一方面抛出处理西藏问题的"民族自决"方针,企图以此为筹码拉拢西藏叛乱集团;另一方面,则积极劝说美国支持台湾"援藏"计划。但双方对蒋介石介入西藏问题均持冷淡态度,达赖喇嘛甚至一度拒绝与台湾当局合作,这使台湾当局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而美国在拒绝与台湾合作的同时,企图压迫台湾当局发表支持西藏"独立"的立场。为避免牵涉"主权"问题,台湾当局坚持不能将"西藏独立"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并为此多方斡旋,客观上压缩了西藏问题的国际化空间。

王晨光[9](2019)在《文教何以共谋:战后台湾学术形成的权力语境》文中提出1949年后,败退台湾的蒋介石政权愈加重视对香港文化人士的利用。台湾当局一方面对知识分子进行经济接援,另一方面潜移默化思想认同,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知识分子往往不能自知的隐性共谋,文教被异化为政治形态的附属物。迁台后的传统文化学者虽与政党处于不同立场,但在冷战格局下,学术研究仍难以摆脱权力的塑型,学者建设"政治伦理化"的努力则被威权转变为权力一元化的理论资源乃至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利用美国教会势力进行反共宣传,而美国教会势力则控制台湾文教系统进行文化殖民。教会、政党与学校亦形成共谋体系。学术内部的义理考据之辨,也潜藏着学者的身份差异。受特权庇护的知识分子专注于文献考索,在政治与社会乱象前选择失语,而徐复观等反抗者则被排挤到权力的边缘。

苗贵安[10](2019)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华民族正阔步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如此成功?从领导力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人民愿意追随共产党,共产党有强大领导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领导力,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是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借鉴。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延安时期十分重要。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时期,蕴含着丰富的领导力智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领导力、社会号召力、军队战斗力。政治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统帅。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是指政治领袖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方面的影响力。领袖和领袖集团在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党最终确立起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产生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政治领导力基础。思想引领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灵魂。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力是指在思想方面的影响力,是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武装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头脑、统一思想、指导革命实践、抵御一切错误思想干扰的能力。领导思想产生领导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提供思想方法和理论指导,为中国革命的合法性提供话语指南,对全党和社会各阶级产生强大思想领导力。组织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力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通过激发党员奉献精神、提升党员能力和完善党组织治理机制所体现出来的整体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的命题。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主要来自于党的建设中解决了共产党员的工作意愿问题,调动和激发起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员能够自觉认同党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自愿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奉献自己的智慧;来自于高度重视党员和干部能力素质建设,使全体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党的政治任务相匹配;来自于建立起灵活的组织机构和高效畅通的运行沟通机制,建立起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约束机制。社会号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对全社会的影响、凝聚、动员和引导的能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方方面面的力量,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联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社会号召力,这种号召力是共产党领导力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力,源自于实施合理的治理机制,很好的发挥了制度领导作用;源自于统一战线联盟内各种政治力量的通力合作,体现了高超的领导激励艺术;源自于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体现了高超的权变领导艺术。军队战斗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保障。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一支人民军队,通过武装斗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表现出强大战斗力,是中国共产党卓越领导力的体现。这种战斗力的形成来自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来自于重视官兵物质利益和创新的军事民主;来自于正确的军事战略指导能力,官兵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能够根据变化的环境确定组织的职能;来自于政治建军的优势,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采取灵活的组织机构,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

二、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反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反省(论文提纲范文)

(1)主线 议题 取向:民国新闻史的整体面相及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代传媒与“传统中国”的政治经济转向
    (一)近代报刊为核心的新闻传播史的多维面向,涉及东亚视角以及英日两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干预
    (二)考察近代乃至前近代中国传媒时空布局及其与经济政治变动的关系,“他者”参照尤为重要
二、传媒记忆的历史展示:国民革命转向及其舆论表征
    (一)救亡与启蒙为时代主题,也是党化报刊汇聚舆论的主要议题
    (二)国民革命转向语境下舆论动员的政治偏好
三、文艺界与新闻界:十年内战时期新闻纸与文化阵线重构
四、全面抗战与传媒格局的空间分割
五、国家重建所涉新闻界面相:“战时新闻学”及国民党败走大陆的舆论议题变动
    (一)抗日语境下“战时新闻学”及政论报刊风格调整
    (二)解放战争语境下政治舆论的转向
六、民国传媒格局变动及新闻史书写的省思

(2)国共宣传战中国民党宣传何以失败:基于组织行为学的一种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问题源起与研究回顾
    (一)从管理机制上看。
    (二)从操作和技术层面上看。
二、宣传决策者对宣传理解之不同与领导风格之差异
    (一)国共双方对宣传理解之差异。
    (二)蒋介石和毛泽东对新闻宣传工作之领导方式不同。
三、宣传执行者执行能力之差异
    (一)决策层与执行层沟通迟钝。
    (二)宣传执行人员职业倦怠感强烈、做事敷衍应付。
        1. 自我宣传。
        2. 本位主义。
        3. 报销主义。
        4. 夸大主义。
    (三)宣传执行者身上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厚。
四、结语

(3)孙中山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5 相关概念阐释
        1.5.1 民生主义的概念
        1.5.2 民生主义中的经济范畴
第二章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溯源
    2.1 民生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近代中国社会民族危机的持续加剧
        2.1.2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2.2 民生主义的本体文化根源
        2.2.1 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民本思想
        2.2.2 近代中国社会中的民生理念
    2.3 民生主义中的西方参系
        2.3.1 西方经济思潮与政策实践
        2.3.2 西方社会文化与法律制度
    2.4 马克思主义对民生主义的现实启示
        2.4.1 孙中山对共产主义学说的思考
        2.4.2 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政策实践
第三章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内涵与发展历程
    3.1 民生主义的思想内涵
        3.1.1 “平均地权”是根本
        3.1.2 “节制资本”是核心
        3.1.3 “振兴实业”是途径
        3.1.4 “发展教育”是基础
    3.2 民生主义的孕育萌芽
        3.2.1 民生主义的萌芽
        3.2.2 “平均地权”的提出
        3.2.3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设想
    3.3 民生主义的发展过渡
        3.3.1 民生主义的宣传
        3.3.2 《实业计划》的完成
        3.3.3 教育思想的完善
    3.4 民生主义的飞跃完善
        3.4.1 “节制资本”的明确
        3.4.2 从“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
        3.4.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完善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超越与背离
    4.1 中国共产党对民生主义的坚持与超越
        4.1.1 民生主题的坚持
        4.1.2 政策措施的借鉴
        4.1.3 理论层面的超越
        4.1.4 政策措施的超越
    4.2 中国国民党对民生主义的发展与背离
        4.2.1 民生主题的继承
        4.2.2 政策措施的发展
        4.2.3 民生哲学的发展
        4.2.4 政策措施的背离
第五章 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评析
    5.1 民生主义的内在矛盾
        5.1.1 对社会主义的认同问题
        5.1.2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问题
        5.1.3 对马克思及其社会理想的认识问题
    5.2 民生主义的理论价值
        5.2.1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5.2.2 倡导社会主义思想
        5.2.3 饱含人文主义精神
    5.3 民生主义的历史贡献与思想局限
        5.3.1 民生主义在三民主义中的地位
        5.3.2 民生主义的历史贡献
        5.3.3 民生主义的局限性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合理吸收
    6.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原则
        6.1.1 把民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着力点
        6.1.2 坚持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性
        6.1.3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
    6.2 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物质基础
        6.2.1 持续发展生产力
        6.2.2 加强基础设施与实业建设
        6.2.3 缩小收入差距
    6.3 坚持以发展农业为基本目标
        6.3.1 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
        6.3.2 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6.3.3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6.4 坚持以发展教育为重要手段
        6.4.1 平衡教育资源
        6.4.2 促进教育公平
        6.4.3 发展素质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4)节约与政治:1948年国民政府勤俭建国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成果及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四、研究重点及难点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政治语境下1948年勤俭建国运动的上层建构
    一、勤俭建国运动的酝酿发起
        (一)政治经济军事的现实考量
        (二)国民政府上层的理论建构
        (三)蒋介石对运动的决策构想
    二、运动推行主体及对象建构
        (一)力行会为中枢的组织主体
        (二)广泛参与配合的执行主体
        (三)扩大普及的运动推行对象
    三、运动纲要文本及语境建构
        (一)勤俭建国运动的纲要生成
        (二)勤俭建国相关的政策衍生
        (三)勤俭建国文本的政治语境
第二章 空间场域下1948年勤俭建国运动的渐次推进
    一、勤俭建国运动的空间推进
        (一)以大都市为目标先期着手
        (二)以南京为中心向多省推进
        (三)以城市为重点向基层延伸
    二、勤俭建国运动的场域规训
        (一)运动推行的特殊场域选择
        (二)节约为名的主要政治规训
        (三)规训行为的集中表现方式
    三、从中央到地方的互为关联
        (一)运动组织主体的垂直延伸
        (二)地方执行主体的多方参与
        (三)运动推进程度与地方因素
第三章 媒介视域下1948年勤俭建国运动的话语实践
    一、勤俭建国运动的官方议程
        (一)利用党媒进行地位赋予
        (二)借助各界名流高调渲染
        (三)策动外围团体强势呼应
    二、勤俭建国运动的民间话语
        (一)市民阶层态度的多元表达
        (二)民间学人群体的理性建议
        (三)民间报道与运动效果评析
    三、不同政治力量的舆论博弈
        (一)中共方面言论及政策应对
        (二)民主党派立场及话语呈现
        (三)国共双方舆论引导与争取
第四章 由上而下看1948年勤俭建国运动的多重困境
    一、从国家到社会的现实困境
        (一)勤俭建国运动的经济困境
        (二)勤俭建国运动的军事困境
        (三)勤俭建国运动的政治困境
    二、因循革新相悖的理论困境
        (一)勤俭建国运动的历史因循
        (二)勤俭建国运动的西方经验
        (三)勤俭建国运动的政策失衡
    三、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困境
        (一)组织主体的繁杂与难于执行
        (二)道德约束与政治规训的两难
        (三)行政上层的变动与运动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948年国民政府勤俭建国运动大事记
    附录二 :蒋介石播讲《勤俭建国运动纲要》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知彼解己 ——蒋介石对中共优势的认识与自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预期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2 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 蒋介石对中共认识的历史考察
    2.1 蒋介石早期对共产主义与中共的认识
    2.2 蒋介石由“联共”到“反共”的转变
第三章 蒋介石对中共优势的认识
    3.1 治党方面
        3.1.1 组织纪律
        3.1.2 基层组织建设
        3.1.3 党务工作
    3.2 军事方面
        3.2.1 政工人员
        3.2.2 将领能力
        3.2.3 军事战略
        3.2.4 军队的组织建设与纪律
    3.3 宣传方面
        3.3.1 两党宣传能力的对比
        3.3.2 宣传的影响力
    3.4 思想方面
        3.4.1 辩证法
    3.5 情报方面
        3.5.1 保密意识
        3.5.2 情报工作
第四章 蒋介石的自省与学习中共的优势
    4.1 蒋介石的自省
    4.2 蒋介石效仿中共实行改造运动
        4.2.1 改造运动的实行
        4.2.2 党务的重组
        4.2.3 军队的改造
        4.2.4 重视工农阶级
        4.2.5 群众路线与调查工作
    4.3 改造运动的成效
第五章 历史启示
    5.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2 政党文化对政党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1957年台湾“五·二四”事件与美台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1、创新点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五·二四”事件的缘起与经过
    第一节 美军顾问团与台湾方面的关系
    第二节 刘自然案件
    第三节 “五·二四”事件
第二章 美台双方围绕“五·二四”事件的处理和交涉
    第一节 事件发生时台湾当局的初步处置
    第二节 美台双方围绕“五·二四”事件进行交涉
    第三节 美方的回应与事件平息
第三章 “美军在台地位协定”之签订
    第一节 台湾当局内部对“五·二四”事件的检讨
    第二节 台湾同美国就美军地位问题进行谈判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从邵毓麟《使韩回忆录》论战后台湾当局与韩国的合作与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一、邵毓麟与韩国独立运动的渊源
二、“远东反共联盟”昙花一现
三、朝鲜战争与“亚洲人民反共联盟”
四、结语

(8)台湾当局对一九五九年西藏叛乱的态度及因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自决”方针的抛出与西藏叛乱集团的冷淡反应
二、美国与台湾当局围绕西藏叛乱问题的交涉
三、西藏问题国际化与台湾当局之斡旋
结 语

(9)文教何以共谋:战后台湾学术形成的权力语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后滞港知识分子的文化共谋
二、战后传统文化学者的隐性共谋
三、蒋伪政府对教会优容背后的政治共谋
四、教会、政党与学校的勾结共谋
五、战后台湾的学术范式与权力
六、结 语

(10)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对象
        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理论框架
        二、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
第一章 政治领导力:确立起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袖集体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袖核心的形成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最高领导层变化
        二、毛泽东党内领导核心地位的形成
        三、领导特质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
    第二节 组织确立领导核心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
        二、政治学视野下领袖的作用
        三、确立毛泽东领导核心意义
    第三节 中央集体领导和政治领导力
        一、中央集体领导形成过程
        二、政治路线与政治领导力
        三、战略策略与政治领导力
第二章 思想引领力: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指导思想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确立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原因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过程
    第二节 领导思想产生领导力
        一、作为一种理念的思想
        二、领导思想具有领导力
        三、列宁建党学说的启示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引领力
        一、毛泽东思想与领导哲学
        二、毛泽东思想引领力的体现
第三章 组织领导力: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
    第一节 党组织内部激励建设
        一、红色文化
        二、思想建党
        三、延安整风
    第二节 党组织能力建设
        一、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二、培养全党群众工作能力
    第三节 党组织管理机制
        一、灵活的组织机构
        二、畅通的沟通渠道
        三、严格的政治纪律
第四章 社会号召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一、坚持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二、建立“三三制”政权组织
        三、构建“相容性”制度机制
    第二节 统一战线内部激励建设
        一、通过共同领导发挥领导力
        二、通过利益共享来赢得民心
        三、发挥尊重激励的领导艺术
    第三节 统一战线组织能力建设
        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二、因时而异的统战政策
        三、因人而异的斗争策略
第五章 军队战斗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第一节 军队组织激励建设
        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重视物质利益的激励
        三、创新军事民主激励
    第二节 军队组织能力建设
        一、正确的军事战略
        二、重视官兵能力提升
        三、复合型的组织职能
    第三节 军队组织管理机制
        一、政治建军的优势
        二、灵活的组织结构
        三、严格的军事纪律
第六章 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主要启示
        一、对党的领导力的启示
        二、对组织领导力的启示
        三、对干部领导力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反省(论文参考文献)

  • [1]主线 议题 取向:民国新闻史的整体面相及书写[J]. 王天根.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国共宣传战中国民党宣传何以失败:基于组织行为学的一种考察[J]. 王明亮. 国际新闻界, 2020(06)
  • [3]孙中山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宋浠睿. 吉林大学, 2020(08)
  • [4]节约与政治:1948年国民政府勤俭建国运动研究[D]. 曹梦真. 河南大学, 2020(08)
  • [5]知彼解己 ——蒋介石对中共优势的认识与自省[D]. 窦琦珺.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6]1957年台湾“五·二四”事件与美台关系[D]. 张义钊. 武汉大学, 2020(04)
  • [7]从邵毓麟《使韩回忆录》论战后台湾当局与韩国的合作与冲突[J]. 尤淑君.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19(02)
  • [8]台湾当局对一九五九年西藏叛乱的态度及因应[J]. 丁志远.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9(06)
  • [9]文教何以共谋:战后台湾学术形成的权力语境[J]. 王晨光. 文史哲, 2019(05)
  • [10]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D]. 苗贵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蒋介石台湾战败后的反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