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1947”矿区铀矿物质组成、围岩蚀变及氧化带研究(1967)

甘肃“1947”矿区铀矿物质组成、围岩蚀变及氧化带研究(1967)

一、甘肃“1947”矿区铀矿床物质成分、围岩蚀变及氧化带的研究(1967)(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颖,秦明宽,范洪海,蔡煜琦,程纪星,郭冬发,叶发旺,范光,刘晓阳[1](2021)在《我国铀矿地质科技近十年的主要进展全文替换》文中提出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我国铀矿地质工作的主要进展,包括铀矿成矿理论创新、铀成矿类型和成矿区带划分、全国铀资源潜力评价、主要工业铀矿类型研究评价、相山科学深钻、零价态金属铀的发现及新矿物发现等;论述了砂岩型铀矿快速评价、热液型铀矿攻深找盲、大数据找矿、遥感高光谱、钻探工艺及分析测试等技术创新成果;概述了依据理论创新及技术方法集成创新在国内外铀矿找矿领域的重大突破;展望了铀矿地质发展方向。

周成胶,张刚阳,张丁川[2](2021)在《铼金属矿床类型、元素赋存形式和富集机制》文中提出铼是一种战略性的稀散金属矿产,很少形成独立的矿床,多数以伴生元素的形式产出于斑岩型岩浆热液系统。研究表明,富铼矿床主要分布于活动大洋或大陆板块边缘,成因上主要与板块俯冲或碰撞作用紧密联系。富铼矿床成矿时代较新,主要为喜马拉雅期和燕山期。已报道的铼独立矿物约11种,主要包括自然铼、硫铼矿、铜铼矿、钌铼矿、氧化铼等,其中以硫铼矿为主。大多数的铼主要以类质同像的形式赋存于辉钼矿中,其次为黄铜矿、黄铁矿、黑钨矿等。富铼辉钼矿通常形成于中低温热液体系,辉钼矿中铼常显示不均匀性和多阶段性富集特征,最普遍的置换机制为Re4+?Mo4+。自然界中,由于铼独特的化学行为,铼可以以气相、络合物或离子的形式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如温度、pH、氧逸度、硫逸度等)条件下,相对低温、低pH、还原环境更有利于铼的富集沉淀。为了进一步完善铼金属成矿理论,需着重加强铼的成矿物质来源、赋存状态以及铼富集机制的研究。

戴明建[3](2021)在《东胜神山沟—孙家梁地区古砂岩型铀矿床次生氧化改造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砂岩型铀矿勘查和开发基地。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发育有古氧化蚀变和次生氧化蚀变等不同氧化蚀变类型,存在不同期次氧化流体和多期铀成矿作用,是研究流体期次、成矿环境变化和铀矿体改造、定位非常理想又难得的地区。该铀矿床红色古氧化带几乎被后期还原改造殆尽而表现为绿色古氧化带,仅以残留形式存在。铀矿体受新生代构造影响抬升至地表,并遭受剥蚀。次生氧化含氧含铀水进入古砂岩型铀矿床内,致使原矿体再次活化迁移,在新的氧化—还原转换面附近重新沉淀富集成矿。因此,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具有国内独特的古氧化和次生氧化同时控矿的特征。本文以神山沟—孙家梁地区古砂岩铀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反演不同期次成矿流体演化过程,恢复成矿环境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探讨了次生氧化作用对古砂岩型铀矿床的改造机理,综合建立了次生氧化识别标志,揭示了铀成矿—再改造作用的4个阶段,构建了次生氧化改造铀成矿模式,建立了历经次生氧化改造作用的古砂岩型铀矿找矿应遵循的预测准则。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1)将古砂岩型铀矿床按是否在后期出露地表遭受次生氧化改造而进一步分为原生古砂岩型铀矿床和次生古砂岩型铀矿床。原生古砂岩型铀矿床特指铀矿床形成后矿床一直完全隐伏于还原岩石地球化学环境中,从未暴露地表遭受新的次生氧化改造的古砂岩型铀矿床。次生古砂岩型铀矿床则特指后期受构造抬升影响暴露地表,并遭受新的次生氧化改造的古砂岩型铀矿床。将研究区氧化作用蚀变类型按时间分为古氧化蚀变和次生氧化蚀变两类,并总结了不同氧化蚀变分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空间配置关系。次生氧化带本文特指新近纪以来的氧化带。2)重建了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指出其受上新世东部新构造运动抬升影响出露地表。研究区古砂岩型铀矿床在中侏罗世直罗组沉积期发生铀矿预富集之后,其演化可进一步细分为中侏罗世至晚白垩世北部抬升沉积成矿阶段、古新世至渐新世北西-南东向拉张阶段和中新世至今东部抬升成矿改造阶段。研究区于上新世后快速向西掀斜,东胜梁至此定型,造成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出露地表。此时,铀储层古水流方向与主成矿期北西南东向的地下水流场方向近垂直,以及持续干旱的古气候条件,造成了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遭受新的次生氧化改造,在神山沟—准格尔召地区地表形成大量铀矿化点。3)综合建立了次生氧化改造作用标志。古氧化带以赤铁矿、针铁矿和锐钛矿含铁矿物组合为主,次生氧化以褐铁矿为主,还原带黄铁矿较为发育。古氧化带粘土矿物具高岭石含量高、蒙皂石含量低特征,同时存在绿泥石。次生氧化带以高蒙皂石和低高岭石为主要特征,不仅存在空间上的分带还存在时间上的转变和演化。由氧化带向还原带有机碳、全硫、低价硫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均具逐渐升高的特征,同时,Fe3+/Fe2+具逐渐降低的特点。次生氧化砂岩是对古氧化砂岩的再氧化产物,具高Si O2低Mn O、Ca O的特点,低Na2O、Mg O的特点。古氧化铀成矿年龄与原生古砂岩型铀矿床成矿年龄一致,次生氧化改造铀成矿年龄主要为新近纪成矿年龄,以及现代地表氧化改造成矿年龄。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卷头部位富铀矿石明显具有偏铀特点,并在垂向上具有偏铀与偏镭重复发育的现象,反应次生氧化改造作用对原有矿体重新改造和富集的多期性。平面上,总体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更偏铀,往北东方向更偏镭,表明受次生氧化改造作用明显。4)研究区存在独特的铀矿富集作用,主要包括化学还原富集作用和机械吸附富集作用。还原富集作用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与铀储层中的固态还原介质有关;二是与后期还原气体渗入作用有关。吸附作用包括有机质吸附作用和粘土矿物对铀的吸附作用。并构建了次生氧化改造古砂岩型铀矿模式:氧化—还原转换面铀成矿模式。其铀成矿作用基本上可分为沉积—成岩预富集阶段、古氧化—还原转换面成矿阶段、还原作用保矿阶段和次生氧化—还原转换面成矿阶段共4个阶段。5)拟定了历经次生氧化改造作用的古砂岩型铀矿找矿应遵循的预测准则:一是正确识别古氧化控矿成因类型;二是准确利用地表铀异常信息;三是精确定位氧化—还原转换面空间展布。其中在利用地表铀异常信息进行准确深部找矿预测时需注意几个方面:(1)判断其是否为古砂岩型铀矿体受次生氧化改造再富集成因;(2)判断其赋矿层位;(3)查证深部铀矿化延伸情况;(4)圈定地表铀异常规模;(5)判断铀异常的来源。总结了空间定位氧化—还原转换面的方法:(1)颜色定位法;(2)岩石矿物学定位法;(3)地球化学定位法;(4)沉积成因相定位法。当然,为提高定位氧化—还原转换面空间展布准确度,以上方法最好是套合使用。上述成果和认识揭示了次生氧化作用对古砂岩型铀矿床的改造机理,构建了次生氧化改造铀成矿模式,并建立了历经次生氧化改造作用后的古砂岩型铀矿找矿应遵循的预测准则。此项研究将为在具有相似次生氧化—还原转换面控矿的新生代地层中进行铀矿找矿工作提供借鉴意义。本文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综合建立了次生氧化改造作用识别标志,揭示了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次生氧化改造富集机理,构建了研究区次生氧化改造古砂岩型铀成矿模式,并完善了东胜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2)建立了历经次生氧化改造作用后的古砂岩型铀矿找矿应遵循的预测准则。

陈敏[4](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提出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王岩,荣辉,焦养泉,徐尚,贾俊民,曹民强,程璇[5](2021)在《基性岩侵入对页岩矿物学特征的影响:以松辽盆地嫩江组为例》文中提出已有研究表明岩浆侵入对页岩矿物学特征产生影响,然而对其影响范围及程度缺少精细解剖,制约了岩浆活动对页岩矿物学特征影响机理的准确认识.以松辽盆地南部与辉绿岩接触的嫩江组页岩为对象,利用岩心观察、XRD、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等手段,将接触带页岩距辉绿岩由远及近划分为5个带:(1)灰色页岩带,厚19 m,(2)深灰色页岩带,厚11 m,(3)灰黑色页岩带,厚12.9 m,(4)青灰色页岩带,厚1.5 m,(5)灰白色页岩带,厚2.2 m.石英含量增多,平均含量分别为27.0%、33.6%、51.7%、56.7%和52.7%,由陆源碎屑石英过渡为高温自生石英(微晶自形石英及微晶球状石英),重结晶现象加剧;长石含量增多,平均含量分别为8.8%、12.0%、14.0%、15.1%和18.2%,由他形过渡为半自形-自形,重结晶现象加剧;碳酸盐矿物含量先减少后增多,平均含量分别为9.0%、10.0%、7.5%、4.5%和6.0%,菱铁矿及方解石由自形过渡为胶状及脉状;黄铁矿含量逐渐减少,平均含量分别为5.4%、3.5%、1.0%、0%和0%,由草莓状及自形过渡为他形粒状;粘土矿物含量逐渐减少,平均含量分别为46.0%、36.5%、22.5%、20.1%和19.0%,由片状蒙脱石过渡为絮状伊利石.结果表明,基性岩侵入页岩不仅加速了页岩成岩演化进程,而且使页岩脆性矿物增加、塑性矿物减少,可提高页岩储层的脆性及可压性,减弱了页岩气的赋存能力.

向龙[6](2020)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塔木素泥岩预选地段地质特征与初步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放射性废物实施深地质处置是当前公认的,最有效、可行的处置方法,深地质处置库选址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当前我国粘土岩地质处置库场址筛选正处于规划选址阶段,内蒙古塔木素泥岩预选区显示出巨大潜力。为推进粘土岩处置库选址进程,在塔木素泥岩预选区推荐预选地段,亟需系统开展预选地段演化特征、目的层成因等基础地质条件研究,并对预选地段作为处置库场址的适宜性开展综合评价。为此,本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现代数学方法等为理论指导,首先在塔木素泥岩预选区推荐重点预选地段,再对预选地段目的层开展岩石学特征及成因等基础性研究,最后结合粘土岩处置库场址筛选准则及国外有益经验,初步构建预选地段作为处置库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并进行初步综合评价。主要研究认识和结论如下:预选区目的层可分为一个非对称长期旋回,具有湖盆扩张至高位体系域特征,体现出湖盆扩张到缩小的退积-进积过程。包括三个中期旋回为MSC1,MSC2和MSC3。预选区目的层发育扇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体系。MSC1时期,以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为主,发育厚层深灰色泥岩,以块状为主,偶见水平层理。MSC2时期,河流作用增强,沉积物供给量增加,扇三角洲前缘发育,湖盆面积缩小。MSC3时期,受到后期区域地壳抬升作用,湖盆面积继续缩小,发育浅湖至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目的层由底到顶具有深湖-半深湖-扇三角洲-浅湖的相变特征,突显出目的层在该沉积时期内沉积水体逐步变深而后逐渐变浅的退积(湖进)至进积(湖退)沉积过程。预选区目的层湖盆演化经历了拉分裂陷时期、稳定的发展时期和抬升填充三个时期。湖盆长轴方向为北东-南西方向,在盆缘扇三角洲相呈对称性分布,相带差异明显,具有典型的箕状盆地特征。基于目的层层序沉积相分析,依据粘土岩处置库地质条件选址准则的目标层连续厚度、地下延展宽度、埋深等条件可在塔木素预选区推荐两处预选地段,即预选地段Ⅰ和预选地段Ⅱ,面积分别约220km2和约245km2。预选地段目的层主要发育灰色、深灰色泥岩,中间岩性段发育少量砂岩,以长石砂岩为主。泥岩全岩物质组分为方沸石,白云石(铁白云石),钠长石等,含有少量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同时也见石膏、赤铁矿、黄铁矿等。泥岩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和蒙脱石,含有少量绿泥石。目的层泥岩源区的构造环境主要为大陆岛弧和主动大陆边缘,母岩以上地壳长英质岩石为主。泥岩以泥质结构为主,具有典型的热水沉积特征构造,见网脉状、“雪花状”、纹层状及同生变形构造。属于干旱偏还原沉积环境下半咸湖-咸湖低温“白烟型”热水沉积岩。目的层构造演化特征指示了盆地内隆起、坳陷的分布格局严格受阿尔金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控制,持续活动的同沉积断层及基底断裂为白云化流体(富Mg2+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泥岩预选地段适宜性综合评价表明,塔木素泥岩预选地段在未来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人文条件方面以及环境保护方面适宜作为处置库预选地段;层析分析(AHP)-模糊判定模型认为塔木素泥岩预选地段适宜性得分为89.3805,属于优秀等级。上述研究成果不仅对塔木素泥岩预选地段基础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还有助于推进我国粘土岩处置库场址筛选工作,为场址筛选提供决策依据。

王云龙[7](2020)在《北极地区大宗矿产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及其环绕的岛屿和欧亚、北美大陆,构造上位于劳亚和环太平洋成矿域北部,面积2100万km2,其中陆地面积近800万km2,占全部面积的38%。矿产资源丰富,是海外大宗矿产资源开发合作的优良对象。本次研究共收集北极大宗矿床363处,通过规模划分、矿点投图、研究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等方法,分析北极大宗矿产分布情况、进一步划分成矿区带、总结时空及特殊规律,对北极大宗矿产进行可利用性评价,服务于我国的北极战略及相关企业。本次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下:(1)北极大宗矿产有铜矿(130处,12.75亿吨)、铁矿(119处,167.21亿吨)、铅锌矿(53处,2.20亿吨)、铝矿(14处,10.14亿吨)、锰矿(18处,60.81亿吨)、磷矿(17处,154.92亿吨)及硫矿(12处,70.60亿吨),分布于挪威、芬兰、瑞典、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及丹麦(格陵兰)。(2)北极地区可划分为2个Ⅰ级成矿区带和10个Ⅱ级成矿区带。大宗矿床大多分布于哈德孙成矿区(铜矿30处,共19600万吨;铁矿28处,共712973万吨等)与波罗的成矿区(铜矿67处,共76137万吨,铁矿84处,共827055万吨等)。成矿类型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成矿类型为条带状含铁建造型、密西西比河谷型及喷流-沉积型。(3)北极地区大宗矿床的形成时代集中分布于元古代,太古宙主要形成条带状含铁建造型铁矿和岩浆岩型铜镍矿,元古宙主要形成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及沉积磷块岩型铁矿,古生代主要形成沉积喷流型铅锌矿和沉积型铁、磷矿床,中-新生代主要形成岩浆岩型铜镍矿床。(4)北极地区大宗矿床除时间及空间规律外,还在矿床数量、矿床分布及成矿时代上表现出一致性,在成矿类型、成矿背景上表现出从聚性,同时在不同成矿区(北美成矿区及欧亚成矿区)内还各自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5)从资源、政府政策、交通情况、气候条件、人口分布等各方面来看,北极地区大宗矿产可利用性良好,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值得中方企业关注。

张士红[8](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四川会理“拉拉式”铜矿找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会理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川滇裂谷系中段之会理-东川拗拉槽西端,是我国重要的铜矿资源基地。如何充分利用海量多源地学空间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方法,挖掘内在的、深层次的找矿预测信息,提高找矿预测效果是当前成矿预测的重要研究方向。论文在收集、整理四川会理地区多源地学数据的基础上,开展了机器学习算法在目标类型矿床找矿预测中的应用研究,重点探讨了系统样本集构建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成矿预测方法流程,圈定了 5处找矿远景区。研究工作对于创新矿产预测方法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对会理地区拉拉式铜矿勘查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1)综合“拉拉式”铜矿成矿地质条件、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和航磁数据的分布模式及其与已知矿床(点)的空间关系,筛选出河口群地层、基性岩体临近度、Cu元素含量、主成份分析第二主分量和航磁△T化极异常5个重要预测变量,建立了综合信息预测模型。以此为基础,开展证据权法、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单隐层感知机模型的成矿预测性能对比研究。(2)构建了—套系统、规范的样本数据集,为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奠定了基础。以研究区内代表性矿床勘探所获取的矿体平面投影范围网格化单元为中心,通过样本扩充,得到1468个矿化窗口样本;与随机获取的同等数量的非矿窗口样本结合,形成了系统的可用于深度学习的样本数据集。研究表明利用代表性矿床勘探获取的矿体范围构建样本集,训练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可行的,模型也更有针对性,对特定类型的找矿预测工作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3)引入集成学习的思想,结合深度学习之卷积神经网络,创新性地提出了“随机样本集成卷积神经网络”(Random Samples Integrating CNN,RSI-CNN)成矿预测技术。并在MATLAB平台编程实现了从基本预测要素数据处理、矿化与非矿窗口样本集形成和随机组合,到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和成矿预测的完整过程。研究表明随机样本集成卷积神经网络在数据层面增加了训练样本的多样性,在模型层面提高了预测结果的稳定性。(4)使用最大值和均值基学习器组合策略,依据成矿有利度,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圈定了嵩枝坝、落凼—红泥坡、打厂坡西、黎洪、吊井洞等5片找矿远景区,为该地区进一步的铜矿找矿勘探提供了决策依据。

沈崇辉[9](2020)在《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宁芜盆地中段。本次工作对该绿松石矿带中大黄山和笔架山典型矿床进行了详细地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探讨了绿松石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旨在丰富和完善绿松石成矿理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盆地内玢岩型磁铁矿床的伴生矿床,含磷灰石磁铁矿体(岩)为绿松石矿床的成矿母岩,矿体赋存于高岭石化岩段铁矿体和邻近的围岩辉石闪长玢岩节理裂隙内。绿松石矿床成矿阶段包括假象阶段(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和热液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绿松石矿石矿物以假象状、结核状和脉状形态产出。绿松石具致密微晶-鳞片状、不规则球粒状、放射纤维球粒状等变胶结构,其结构和结晶程度受成矿方式、杂质矿物和重结晶作用控制。绿松石成矿和胶体重结晶过程中,晶体结构中Fe3+和A13+可形成完全类质同象替代。随绿松石中w(TFeO)增加,颜色由蓝色调向绿色调、黄绿色调变化;当绿松石中w(TFeO)大于w(CuO)时,可划归为绿松石矿物族中的磷铜铁矿(铁绿松石)。与绿松石共生黄铁矿的晶形特征、Co和Ni含量、Co/Ni比值(32-51)和硫同位素值(δ34S=8.3-11.9‰),指示绿松石成矿热液来源于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浆热液,热液中的水来源于岩浆水,并混合大气降水。根据绿松石共生矿物组合判断成矿温度约为270℃左右,成矿热液为酸性中低温热液。绿松石和磷灰石主要化学成分均为P205,二者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近似,表明绿松石成矿物质P来源于成矿母岩(磁铁矿岩)中的磷灰石。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成因指示成矿物质Cu源于火山岩浆热液。绿松石共生和蚀变矿物指示成矿物质Fe和Al来源于成矿母岩中磁铁矿和钠长石。综合研究认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充填)成因。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成矿母岩(磁铁矿岩)发生绿松石矿化,并在成矿母岩和围岩(辉石)闪长玢岩的构造裂隙部位富集成矿。大面积高岭石化和黄铁矿化,地表零星分布的蓝铁矿、银星石等磷酸盐矿物,孔雀石、蓝铜矿等次生含铜矿物是绿松石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陆相火山岩建造中玢岩型磁铁矿床发育区域是绿松石矿床的重要的找矿方向。

张建民[10](2019)在《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文中提出加强矿产资源储备是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而勘查深部资源是实现资源保障的重要方向。金川铜镍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铜镍生产基地,在此开展深部勘查对增加资源储备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深部勘查,地质研究是基础条件,地球物理能够依据地下介质的物性差异进行找矿,方法手段多元、探测深度大、分辨率高,是重要的科学技术支撑条件。本文以地质研究为铺垫,通过对分辨率互补的地球物理位场勘探和电法勘探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对金川铜镍矿区深部的成矿有利部位进行了推断。1.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前人资料及卫星重力数据处理,野外踏勘,岩矿鉴定及物性测试,获得以下认识:(1)金川铜镍矿床位于区域北西向展布的重、磁异常梯级带上,处于华北板块与祁连地块的交接部位,与已知的龙首山陆缘带相对应,显示了其形成与深大断裂的发育有关。界面反演结果表明,龙首山处于地壳厚度的陡变带,地壳厚度约55 km,北东向的华北板块地壳厚度变化相对较小,反映了其稳定地块的属性;西南部的祁连地块地壳厚度较大,且不均一,说明该区构造运动复杂,曾受到强烈的推覆挤压作用,而导致不均一的变形。(2)铜镍矿床的产出与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关系密切,含矿岩体主要侵位于长城系白家嘴子组地层中,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较大;与北西向构造关系最为密切,北西向断裂常起控矿作用,褶皱往往起改造富集作用;矿区超镁铁质岩体是成矿母岩,亦是围岩,矿体往往产出于岩体的下部。矿床成因不一,主要以深部熔离-贯入成矿为主。矿石矿物主要由雌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橄榄石、辉石等组成,完整矿物晶形较少,矿物裂隙发育,且常具有明显的蚀变现象,表明矿体形成具有多期次的特征,且曾受到强烈的后期改造作用。(3)基于密度、磁性和电阻率特征,矿区岩、矿石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铜镍矿石,表现出高密度、高磁性、低电阻率的特征;第二类是超基性岩体,呈密度高、磁性强、电阻率中等的特征;第三类是超基性岩体的围岩,具有密度低、磁性弱、电阻率高的特征。这些物性特征的差异性,为研究区地球物理的勘查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2.为获取更丰富的与矿相关的信息,对位场数据处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1)传统的位场数据分离方法仅强调区域场和局部场或多尺度分离的方法存在模态混叠的现象,为了更多且更有效地提取不同尺度的位场数据信息,一维和二维双树复小波被首次引入到位场数据的处理中,该方法具有近似的平移不变性、更多的方向选择性,以及限制数据冗余的特点,模型试验表明,该方法相比小波分析具有优越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多频率混叠信号的不同尺度信息分离。另外,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基本算子,通过调整不同尺寸的形态学结构元素,提出了对一维和二维信号实现多尺度分解的形态学算子,模型试验表明,形态学算子能够很好地对不同尺度的信号进行分离,而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2)针对传统位场数据边界识别方法常存在输出边界模糊、抗噪能力差、不能均衡强弱异常或在正负异常同时存在时具有虚假边界存在的问题,基于数学形态学良好的边缘刻画能力及抗噪性能,本文先构建了一种新的边界识别算子MMA,该算子可以利用其极大值有效地对位场数据的边缘进行识别,为了使其具有均衡强弱异常的能力,提出了MMAZ和MMAT两种均衡的边界识别滤波器,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倾斜角法、倾斜角的总水平导数、Theta图法等几种传统的边界识别滤波器,这两种滤波器不仅可以均衡不同幅值的异常,而且输出的边界更加收敛,同时在正负异常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没有虚假额外边界的产生,以及具有良好的抗噪能力。(3)反演是位场数据处理与解释中定位异常地质体空间位置、物性参数估计及地下构造推断的重要方法,对深部矿产勘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位场数据反演常存在多解性、反演结果精度低以及计算效率低的缺点,本文采用光滑L0范数紧支撑聚焦方法及GPU并行计算,来快速地获取准确度高的位场数据反演结果。并通过不同埋深的两个地质体模型对该方法的效果进行了验证。3.利用这些位场处理方法对矿区的航磁异常数据进行了处理。边界识别结果显示,矿区北西向构造最为发育,北东向次之;已知含矿岩体的及矿区南延区正航磁异常的边界被确定。位场分离及反演结果均表明,矿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4.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地球物理方法的深部探测能力及建立找矿模型,通过多个模型的重、磁模拟以及矿区以往实际的CSAMT数据反演结果,对深部异常体的位场异常特征及CSAMT的找矿指示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对于深部找矿,应该重视研究区航磁数据等值线宽缓的低正异常区域,但低正舒缓磁异常未必反映的是深部的超基性岩体,亦有可能是与超基性岩体具有几倍磁性差异的混合岩带或部分变质岩系等其他磁性略大的地质体,这是因为对于同等规模的异常体,由有效磁化强度不同而引起的磁异常差异在浅部表现的比较明显,差异较大,在深部则相反,差异较小。另外,鉴于研究区岩、矿体较大的倾角(50°80°),该区磁异常变化基本可以忽略岩、矿体倾角的影响。在研究区异常幅值相同的不同区域,正异常水平距离的范围越大,则可能代表目标体埋藏越深,规模越大。相似特征的磁异常可能是分布复杂的磁异常体所引起的,对于深部找矿,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结合丰富的已知地质、钻探等综合信息,从而能更为合理地给出有利的深部找矿位置。面对深部找矿,重力与磁法基本表现出相似的异常特征。电阻率差异反映出的破碎带亦是重要的找矿指示。结合地质、地球化学、遥感及其他找矿标志,建立了以地质-地球物理为主的找矿勘查模型。5.依据找矿勘查模型,结合矿区内实测的重、磁、电剖面数据的处理结果,对矿区及周边深部有利的找矿地段进行了分析,并圈定有利靶区6个。关于主矿区东部大范围的高磁异常区(东湾勘查区),在其深部未找到有利的找矿地段。

二、甘肃“1947”矿区铀矿床物质成分、围岩蚀变及氧化带的研究(1967)(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1947”矿区铀矿床物质成分、围岩蚀变及氧化带的研究(1967)(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铀矿地质科技近十年的主要进展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铀矿成矿理论创新
    1.1 叠合复成因砂岩铀成矿
        (1)铀源的叠合。
        (2)铀成矿流体的叠合。
        (3)铀成矿作用的叠合。
    1.2 构造活动带砂岩铀成矿
    1.3 热点深源热液铀成矿
2 铀矿地质研究、科学深钻及成矿预测进展
    2.1 铀成矿类型和成矿区带新划分
    2.2 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
    2.3 铀矿地质基础研究创新
    2.4 中国铀矿科学深钻(CUSD1)
        (1)重建相山盆地火山机构。
        (2)建立标型剖面和深部勘查技术方法体系。
        (3)铀多金属矿化发现及其成矿地质特征。
    2.5 零价态金属铀的发现
    2.6 新矿物的发现
        (1)冕宁铀矿(mianningite, IMA 2014-072)。
        (2)羟铅烧绿石(hydroxyplumbopyrochlore, IMA2018-145)。
        (3)氧钠细晶石(oxynatromicrolite, IMA 2013-063)。
        (4)栾锂云母(luanshiweiite, IMA2011-102)。
3 铀矿勘查技术创新
    3.1 砂岩型铀矿快速评价技术
    3.2 热液型铀矿攻深找盲技术
        (1)深部盲矿地质评价技术体系。
        (2)深部探测地球物理技术体系。
        (3)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体系。
        (4)遥感影像特征纹理分形分析和亮温识别技术体系。
    3.3 大数据找矿技术方法
        (1)铀资源数据构建和存储管理。
        (2)数据分析和各类信息提取。
        (3)机器学习与智能找矿。
    3.4 遥感高光谱技术
    3.5 钻探工艺新技术
        (1)研制成功高效耐久钻头。
        (2)研发的交流变频电动顶驱式XD-35DB型地质岩心钻机,为国内外首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3)成功研制出P、H、N三种口径的复合式液动冲击器。
        (4)成功研制出了适用于地浸砂岩铀矿卵砾石层钻进的胎体增强型孕镶金刚石钻头。
    3.6 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
        (1)二次离子质谱分析技术。
        (2)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联用技术。
        (3)基于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的岩心三维扫描及铀矿物识别技术。
        (4)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含铀矿物分析技术。
        (5)基于单晶衍射仪建立了单晶晶体结构解析技术。
        (6)分布式实验室检测技术。
4 重大找矿进展
5 展望
    (1)大力加强铀资源重大基础前沿创新研究。
    (2)大力发展砂岩型铀矿绿色智能勘查技术。
    (3)大力发展热液型铀矿绿色智能化探测技术。
    (4)发展放射性共伴生资源高效预测评价技术。
    (5)持续推进铀矿科学深钻工程。

(2)铼金属矿床类型、元素赋存形式和富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铼资源概况
    1.1 世界铼资源现状
    1.2 中国铼资源现状
2 铼矿床主要类型
    (1)斑岩型
    (2)矽卡岩型
    (3)石英脉型
    (4)沉积型
3 铼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3.1 主要成矿带
    3.2 成矿时代
4 铼的赋存形式
    4.1 独立矿物
    4.2 含铼矿物
5 铼的富集机制
    5.1 铼的来源
    5.2 铼的迁移
    5.3 铼的沉淀
        5.3.1 温度
        5.3.2 Eh和pH
        5.3.3 辉钼矿多型
6 研究展望
    (1)铼的成矿物质来源。
    (2)铼的赋存状态。
    (3)控制铼元素迁移富集的关键因素。

(3)东胜神山沟—孙家梁地区古砂岩型铀矿床次生氧化改造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构造分区特征
        2.1.2 断裂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基底地层特征
        2.2.2 沉积盖层特征
    2.3 区域氧化带发育与铀矿化特征
第三章 古砂岩型铀矿床形成与演化
    3.1 古砂岩型铀矿床构造演化
        3.1.1 中侏罗世至晚白垩世北部抬升沉积成矿阶段
        3.1.2 古新世至渐新世北西-南东向拉张阶段
        3.1.3 中新世东部至今东部抬升成矿改造阶段
    3.2 次生与原生古砂岩型铀矿床对比分析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蚀变作用类型与空间分布规律
    4.1 氧化作用蚀变类型与特征
        4.1.1 古氧化蚀变
        4.1.2 次生氧化蚀变
        4.1.3 矿化带
    4.2 氧化带的空间分布特征
        4.2.1 垂向分带特征
        4.2.2 水平分带特征
    4.3 不同蚀变分带与铀矿化的空间配置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次生氧化改造作用识别标志
    5.1 岩石矿物学标志
        5.1.1 含铁矿物
        5.1.2 粘土矿物
    5.2 环境地球化学标志
        5.2.1 有机碳
        5.2.2 全硫、低价硫
        5.2.3 二价铁、三价铁
        5.2.4 氧化还原电位
    5.3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标志
        5.3.1 不同蚀变带内常量元素含量
        5.3.2 常量元素活动性特征
    5.4 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5.5 流体地球化学标志
    5.6 铀镭平衡系数标志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次生氧化作用改造模式与找矿预测
    6.1 铀矿富集作用分析
        6.1.1 化学还原富集作用
        6.1.2 机械吸附富集作用
    6.2 氧化—还原转换面铀成矿模式
        6.2.1 沉积—成岩铀预富集阶段
        6.2.2 古氧化—还原转换面成矿阶段
        6.2.3 还原作用保矿阶段
        6.2.4 次生氧化—还原转换面成矿阶段
    6.3 找矿启示与找矿预测
        6.3.1 找矿启示
        6.3.2 找矿方向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3.1.1 地层岩石单元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3.2.2 分析方法
        3.2.3 分析结果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3.2.5 成岩构造环境
    3.3 变形变质特征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4.1.4 矿床成因分析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4.2.1 矿床地质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4.3 控矿要素分析
第五章 矿产预测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5.2 成矿远景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

(5)基性岩侵入对页岩矿物学特征的影响:以松辽盆地嫩江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样品情况与测试分析
3 接触带页岩岩石矿物学特征
    3.1 宏观岩石矿物学特征
    3.2 微观岩石矿物学特征
        3.2.1 灰白色页岩带
        3.2.2 青灰色页岩带
        3.2.3 灰黑色页岩带
        3.2.4 深灰色页岩带
        3.2.5 灰色页岩带
4 接触带页岩蚀变分带模式
5 探讨
    5.1 岩浆侵入对页岩矿物学特征的影响机制
    5.2 油气地质意义
6 结论

(6)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塔木素泥岩预选地段地质特征与初步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外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进展
        1.2.1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概述
        1.2.2 粘土岩地质处置库选址概述
        1.2.3 粘土岩处置库地下实验室研究概述
    1.3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址评价研究
        1.3.1 粘土岩处置库场址适宜性评价
        1.3.2 花岗岩处置库围岩质量适宜性评价
    1.4 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址筛选研究
        1.4.1 花岗岩处置库场址筛选研究进展
        1.4.2 粘土岩处置库场址筛选进展
        1.4.3 塔木素泥岩预选区研究进展
        1.4.4 塔木素泥岩预选区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实际工作量
    1.7 主要创新点
2 塔木素泥岩预选区概况
    2.1 预选区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2.2 预选区地质背景
        2.2.1 塔木素泥岩预选区调查范围
        2.2.2 大地构造及构造分区特征
        2.2.3 地层特征
        2.2.4 区域断裂特征
        2.2.5 盆地演化
        2.2.6 区域水文地质
    2.3 小结
3 塔木素泥岩预选地段研究
    3.1 预选区目的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3.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3.1.2 目的层长期基准面旋回
        3.1.3 目的层中期基准面旋回
        3.1.4 目的层短期基准面旋回
        3.1.5 序界面划分方案及层序地层格架
    3.2 层序框架内预选区目的层沉积相分析
        3.2.1 沉积相标志及特征
        3.2.2 单井及连井剖面分析
        3.2.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2.4 目的层湖盆演化特征
    3.3 预选地段圈定
    3.4 小结
4 预选地段目的层岩石学特征及泥岩成因
    4.1 预选地段目的层砂岩特征
        4.1.1 砂岩物质组分特征
        4.1.2 砂岩结构特征
    4.2 预选地段目的层泥岩特征
        4.2.1 泥岩岩石学特征
        4.2.2 泥岩物质组分特征
        4.2.3 泥岩典型矿物微观形貌特征
        4.2.4 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4.3 预选地段目的层泥岩成因
        4.3.1 热水沉积岩概况
        4.3.2 热水沉积岩元素特征
        4.3.3 沉积环境
        4.3.4 热水沉积物组合特征
        4.3.5 构造背景
        4.3.6 成因模式
    4.4 小结
5 塔木素泥岩预选地段适宜性综合评价
    5.1 预选地段场址适宜性评价指标构建
    5.2 预选地段场址适宜性定性分析
    5.3 预选地段适宜性AHP-模糊综合评定
        5.3.1 评价方法概述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
    5.4 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7)北极地区大宗矿产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
    1.2 .依托项目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6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单元
        2.1.1 .北冰洋及其周缘沉积盆地
        2.1.2 .前新生代基底
    2.2 构造演化
第3章 典型大宗矿床地质特征
    3.1 .铜矿
        3.1.1 .艾蒂克(Aitik)铜矿
        3.1.2 .卡西诺(Casino)铜金矿
    3.2 .铁矿
        3.2.1 .基律纳(Kiruna)铁矿
        3.2.2 .伊苏亚(Isua)铁矿
        3.2.3 .玛丽河(Mary River)铁矿
    3.3 .铅锌矿
        3.3.1 .红狗(Red Dog)铅锌矿
        3.3.2 .希特伦峡湾(Citronen Fjord)铅锌矿
        3.3.3 .草原溪(Prairie Creek)铅锌矿
        3.3.4 .罗克利登(Rockliden)铅锌矿
    3.4 .铝矿
        3.4.1 .伊克萨(Iksa)铝土矿
        3.4.2 .蒂皮什·曼尤克(Tyapysh-Manyuk)和诺瓦娅·舒鲁塔(Novaya Shuururrta)蓝晶石矿
    3.5 .锰矿
        3.5.1 .丹纳莫拉(Dannemora)铁锰矿
    3.6 .磷矿
        3.6.1 .锡林耶尔维(Siilinj?rvi)磷矿
        3.6.2 .索科利(Sokli)磷矿
    3.7 .硫矿
        3.7.1 .皮哈砂麦(Pyh?salmi)多金属硫化物矿床
第4章 成矿规律分析
    4.1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4.2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4.3 .成矿作用的时空相关性
    4.4 .矿床特殊规律
        4.4.1 .一致性
        4.4.2 .区域性
        4.4.3 .从聚性
第5章 对我国的可利用性评价
    5.1 .资源分布及储量
        5.1.1 .铜矿
        5.1.2 .铁矿
        5.1.3 .铅锌矿
        5.1.4 .铝矿
        5.1.5 .锰矿
        5.1.6 .磷矿
        5.1.7 .硫矿
    5.2 .政府及相关政策
    5.3 .气候环境条件
    5.4 .交通运输情况
    5.5 .人口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附录 -北极地区大宗矿床统计表
    铜矿
    铁矿
    铅锌矿
    铝矿
    锰矿
    磷矿
    硫矿

(8)基于深度学习的四川会理“拉拉式”铜矿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矿产资源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1.2.2 机器学习及其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
        1.2.3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1.2.4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质
3 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
    3.1 矿床地质特征
        3.1.1 矿床规模
        3.1.2 赋矿层位与岩性
        3.1.3 构造对矿体的控制
        3.1.4 基性侵入岩体对成矿的意义
        3.1.5 矿体与矿石特征
    3.2 矿床成因与控矿要素分析
4 综合数据处理及异常分析
    4.1 地球化学异常分析及提取
        4.1.1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4.1.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4.1.3 单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提取
        4.1.4 多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提取
    4.2 地球物理异常分析及提取
        4.2.1 地球物理方法在成矿预测领域的应用
        4.2.2 岩(矿)石磁性特征
        4.2.3 航磁异常处理
        4.2.4 航磁异常分布特征
    4.3 小结
5 综合信息预测模型研究
    5.1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
    5.2 ROC曲线
    5.3 综合信息预测模型
    5.4 小结
6 经典算法综合信息集成与成矿预测
    6.1 训练样本
    6.2 预测变量
    6.3 证据权方法
        6.3.1 证据权方法原理
        6.3.2 证据权法成矿预测
    6.4 多层感知机
        6.4.1 多层感知机原理
        6.4.2 多层感知机建模
        6.4.3 多层感知机成矿潜力制图
    6.5 支持向量机
        6.5.1 支持向量机原理
        6.5.2 支持向量机建模
        6.5.3 支持向量机成矿潜力制图
    6.6 随机森林
        6.6.1 随机森林原理
        6.6.2 随机森林建模
        6.6.3 预测变量重要性及其边际效应分析
        6.6.4 随机森林成矿潜力制图
    6.7 模型性能评价
    6.8 成矿潜力分析
    6.9 小结
7 随机样本集成卷积神经网络成矿预测
    7.1 深度学习发展历程
    7.2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7.3 卷积神经网络的架构
    7.4 数据
        7.4.1 预测变量
        7.4.2 样本扩充
        7.4.3 集成学习模型
    7.5 结果与讨论
        7.5.1 训练单元选择的有效性
        7.5.2 性能评价
        7.5.3 模型集成
        7.5.4 成矿潜力分析
    7.6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主要成果
        8.1.2 创新点
    8.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9)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绿松石概述
    1.2 选题意义和项目依托
    1.3 绿松石研究现状
        1.3.1 基本特征和应用
        1.3.2 矿床成因
        1.3.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
    2.2 宁芜盆地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矿产资源
    2.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
        2.3.1 绿松石矿床分布
        2.3.2 岩石类型
        2.3.3 岩石蚀变
3 典型绿松石矿床特征
    3.1 大黄山绿松石矿床
        3.1.1 矿床地质
        3.1.2 矿化特征
    3.2 笔架山绿松石矿床
        3.2.1 矿床地质
        3.2.2 矿化特征
    3.3 绿松石矿床与磁铁矿矿床空间关系
    3.4 绿松石伴生(共生)矿物
4 矿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4.1.1 样品特征
        4.1.2 测试方法
    4.2 矿相学特征
        4.2.1 绿松石产出特征
        4.2.2 背散射(BSE)图像
    4.3 矿物学特征
        4.3.1 结构特征
        4.3.2 显微形貌(SEM)特征
        4.3.3 化学成分
    4.4 非晶质绿松石
        4.4.1 矿物学特征
        4.4.2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4.4.3 现象和讨论
5 宝石学和谱学特征
    5.1 宝石学特征
        5.1.1 常规特征
        5.1.2 绿松石分类
        5.1.3 原料品质评价和分级
        5.1.4 成品品质评价和分级
    5.2 谱学特征
        5.2.1 红外光谱特征
        5.2.2 拉曼光谱特征
    5.3 差热分析
        5.3.1 热重曲线
        5.3.2 差热曲线
    5.4 绿松石颜色
        5.4.1 颜色类型
        5.4.2 化学成分与颜色
6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6.1.1 样品特征
        6.1.2 测试方法
    6.2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6.2.1 黄铁矿化学成分
        6.2.2 蚀变矿物化学成分
    6.3 绿松石和磷灰石主量元素特征
    6.4 微量元素特征
        6.4.1 黄铁矿微量元素
        6.4.2 绿松石和磷灰石微量元素
    6.5 稀土元素特征
        6.5.1 黄铁矿和绿松石稀土元素
        6.5.2 绿松石和磷灰石稀土元素
    6.6 硫同位素特征
7 矿床成因
    7.1 成矿条件
    7.2 成矿流体(热液)特征
        7.2.1 成矿流体(热液)来源
        7.2.2 成矿流体(热液)性质
    7.3 成矿物质来源
        7.3.1 P组分来源
        7.3.2 Cu组分来源
        7.3.3 Al组分来源
        7.3.4 Fe组分来源
    7.4 成因类型和成矿阶段
        7.4.1 成因类型判定依据
        7.4.2 成矿阶段
    7.5 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
        7.5.1 假象成矿阶段(假象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7.5.2 热液成矿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7.5.3 成矿后改造阶段
        7.5.4 矿化范围
8 成矿预测
    8.1 找矿方向
    8.2 找矿标志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1.2.1 深部金属矿床地球物理探测进展
        1.2.2 位场数据处理方法概述
        1.2.3 金川铜镍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岩浆活动
    2.3 区域构造
        2.3.1 构造特征
        2.3.2 区域构造演化
    2.4 地球物理场特征
        2.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4.2 区域磁场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3.1.2 构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3.1.3 岩浆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3.1.4 铜镍矿成因模式
    3.2 矿体特征
        3.2.1 矿体类型、赋存位置及规模
        3.2.2 矿石特征
    3.3 岩、矿石物性特征研究
        3.3.1 密度参数
        3.3.2 磁性参数
        3.3.3 电阻率特征
        3.3.4 岩、矿石综合物性特征
第4章 位场数据处理方法与矿区航磁异常信息提取研究
    4.1 位场分离方法研究
        4.1.1 小波分析与经验模态分解多尺度分离方法
        4.1.2 基于双树复小波的异常多尺度分离
        4.1.3 基于形态学滤波的异常多尺度分离
        4.1.4 理论模型试验
    4.2 位场数据边界识别方法研究
        4.2.1 基于形态学的基本边界识别算子
        4.2.2 边界识别均衡滤波器
        4.2.3 理论模型试验
    4.3 基于SL0范数约束及GPU并行计算的聚焦反演
        4.3.1 基于SL0范数紧支撑聚焦反演的原理
        4.3.2 等效格架与GPU并行计算
        4.3.3 理论模型试验
    4.4 金川铜镍矿区航磁异常特征与信息提取研究
        4.4.1 金川铜镍矿区航磁异常基本特征
        4.4.2 矿区磁异常边界与磁源信息提取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川铜镍矿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研究
    5.1 地质找矿标志
    5.2 地球物理深部探测能力研究及其找矿标志
    5.3 找矿模型建立
第6章 铜镍矿深部及周边成矿预测
    6.1 矿区周边航磁异常找矿意义分类
    6.2 研究区深部成矿预测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认识和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甘肃“1947”矿区铀矿床物质成分、围岩蚀变及氧化带的研究(1967)(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铀矿地质科技近十年的主要进展全文替换[J]. 李子颖,秦明宽,范洪海,蔡煜琦,程纪星,郭冬发,叶发旺,范光,刘晓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4)
  • [2]铼金属矿床类型、元素赋存形式和富集机制[J]. 周成胶,张刚阳,张丁川. 地质科技通报, 2021(04)
  • [3]东胜神山沟—孙家梁地区古砂岩型铀矿床次生氧化改造作用研究[D]. 戴明建.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4]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D]. 陈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基性岩侵入对页岩矿物学特征的影响:以松辽盆地嫩江组为例[J]. 王岩,荣辉,焦养泉,徐尚,贾俊民,曹民强,程璇. 地球科学, 2021(06)
  • [6]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塔木素泥岩预选地段地质特征与初步适宜性评价研究[D]. 向龙. 东华理工大学, 2020
  • [7]北极地区大宗矿产成矿规律研究[D]. 王云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8]基于深度学习的四川会理“拉拉式”铜矿找矿预测研究[D]. 张士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9]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D]. 沈崇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10]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D]. 张建民.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甘肃“1947”矿区铀矿物质组成、围岩蚀变及氧化带研究(1967)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