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2003届毕业生供需会信息

北京舞蹈学院2003届毕业生供需会信息

一、北京舞蹈学院2003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戴叶莹[1](2020)在《北京当代芭蕾舞团舞蹈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运用舞蹈身体语言学、舞蹈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六部舞蹈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第一章阐述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创立与创作理念。一是根据王媛媛的艺术经历、“当代芭蕾”的界定及发展历程的梳理、西方舞蹈对中国的影响三点内容,阐述舞团的创团背景。二是从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再现、社会热点现象的关注、女性现象的重塑三方面总结舞团的创作理念。三是从王媛媛的生命经验出发,紧密结合舞团的舞蹈作品,阐释舞团对女性的思考与关注。第二章探索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来源。首先,通过对舞蹈作品中五个典型女性人物——杜丽娘、潘金莲、花灵、夜莺、丹妮的舞蹈身体语言分析,论述女性形象从历史场到舞蹈场的身体重塑,拟物化的身体修辞方式,不再是文学文本的复现,而是有意识地将女性形象置于当代视角下的舞蹈表达。基于以上分析,将情节中女性对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向往作为文本相似性的构筑方式,讨论其中互文性的体现及其“变异”。第三章分析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首先论述六部作品的舞蹈结构,再从身体符号象征、“他者”的身体建构两个层面总结“看”与“被看”间女性形象塑造的主体差异,继而根据舞台形式中的色块、道具、音乐等创新性地尝试运用,探讨三者对于塑造女性形象的作用。最后从“舞”“戏”并置,传统与创新并置的身体表达,分析舞蹈身体语言表达的多元并存。第四章基于前文的论述,探讨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当代价值。首先分析舞团当代芭蕾艺术风格中的审美创新如何在作品感性世界中的理性美、两性的审美和谐、情感符号建构三个层面的实现方式;其次根据年龄分界与角色转换的重审、女性话语的建构与精神关怀、当代女性编导的社会责任,解读以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及价值。论文既关注王媛媛在舞蹈创作中以女性身体为出发点的主体性表达,也非常谨慎看待这一发声背后隐含的文化反思,从而理解人的生命本质。

曹琦,丛军,张成强[2](2019)在《做好就业指导精准对接 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以哈尔滨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选取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哈尔滨学院为研究对象,以其学生就业指导精准对接实践为着眼点,通过对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分析,实际反映就业指导精准对接现状,显现就业指导精准对接成效显着的经验、做法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提高就业率和学生就业满意度,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董士愈[3](2019)在《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黄梅戏专业教学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梅戏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厚的人文价值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那么当地的艺术院校作为重要的艺术教育载体,便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这些独特的地方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校不仅传承发扬了地方民间音乐文化,而且又加强了自身的艺术文化建设。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从1956年建校开始就设立了黄梅戏表演专业,在黄梅戏教学上有很高的权威性以及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以安艺职为调查对象,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资料研究等多种方法对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黄梅戏专业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使用文献研究法对该校的基本情况和该校的黄梅戏专业情况进行了解,对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基础情况、专业技能掌握、学习情况等各方面进行了解;使用访谈法与黄梅戏专业的学生和老师交流,了解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生源和师资等;实地观察法对黄梅戏教学课堂进行观摩。最后总结提炼出相关的一手资料。本文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发现,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在黄梅戏专业教学上有很多优秀之处以及可供参考的实质性经验,但也存在着些许需要改善之处,所以在此总结出该校黄梅戏教学的可取之处以及提出切实有实践前景的相关个人建议,做出有价值的探索。

杨雅菁[4](2017)在《南音新作《凤求凰》推介实践与理论思考 ——兼探南音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文中研究说明南音新作《凤求凰》是由泉州师范学院牵头的福建省“2011计划”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于2015年创作的南音舞台综合表演艺术作品。该作品把传统南音诉诸听觉的艺术转化为一个视听相结合的舞台综合艺术,来满足当代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力求突破以往的南音舞台表演实践中的瓶颈,并试图探索出一条传承、传播南音文化的新路径。该作品一经公演,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与海内外南音弦友的广泛认同。本文从南音新作《凤求凰》编创实践和相关田野调查资料入手,结合笔者两场南音新作《凤求凰》推介会的创意与实践,运用比较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认为南音新作《凤求凰》具有产业化的可行性,通过对该个案的研究,笔者认为南音文化组成部分的南音表演艺术产业化也具有可能性;本文还就南音文化传承传播与南音文化产业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等问题展开探讨。

何云画[5](2017)在《我国聋人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对河南省两所高校的调查》文中认为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发展与家庭的幸福,还关乎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日趋严峻。在此大背景下,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聋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更加值得关注。我国聋人高等教育发展时间短,在教育资源、就业保障等很多方面都不完善,所以在就业方面会出现许多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两所高校的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多角度的调查与分析,希翼为提升聋人大学生就业质量提供更理性的对策支持。通过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两所高校的往届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同时结合在校聋人大学生关于就业的认识,用饼状图、文字记录等方式将调查结果呈现出来。发现聋人大学生就业存在以下问题:专业对口率较低,收入普遍偏低,个别职业受到现行政策限制,难以从职业中获得满足感,各地残联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等。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结合国内外残疾人教育、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聋人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有关聋人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现有的教师资格证制度限制了聋人大学生的从教权利,社会上对聋人的偏见与歧视依然存在,福利性企业安置功能的弱化,招收聋人大学生的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聋人大学生现阶段所用的教材不科学,师资队伍专业素养不高且流动性大,以及家长对聋孩子的过度保护等。基于上述问题及归因分析,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主要从国家层面、高等特殊教育层面、家庭和个人层面共计十四个视角进行论述。主要包括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建立聋人大学生教师资格证制度,营造聋人大学生就业支持性环境,优化现有专业结构,提升特教师资的综合素质等。从多个方面着手,就如何做好聋人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出了较为有效、可行的对策。

穆兰[6](2015)在《矛盾与纠结 个人梦想与国家责任——谈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与培养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2013级北京舞蹈学院近些年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窗,针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校方和家长、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用人单位政策与毕业生工作岗位的关系,所呈现的三对矛盾现象谈起。观中国高校及文化产业之间培养舞蹈表演和舞蹈教育人才之问题,提出个人的建设性意见。

王恺[7](2014)在《浅析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培养与就业》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中国高校的扩招和舞蹈专业现状,介绍了其解决措施因材施教,高校的舞蹈老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就业工作更加接近和适应,让学生在走入社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就业方向。

丛静[8](2013)在《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研究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文中提出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启示我们,教育行为的背后隐含着文化、社会和民族的意涵。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保存、传递和发展文化,对文化的选择主要是靠“课程”来完成的。“课程”对文化的选择取决于文化自身发展和人类对文化的理解和需要。不同民族的人群对文化的理解存在差异,因此,民族高等教育首先应该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使人适应环境,与周围的人、环境、文化和社会实现和谐共处,这样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教育具有民族性,应当因地制宜。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人疾呼“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创新的土壤”的背景下,民族高等教育不仅是教育问题,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问题。其中,民族高校隐性课程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不可轻视。它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在民族高校中开展和实施隐性课程既是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的手段,也是各民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相互了解、尊重、包容和欣赏的过程。中央民族大学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是中国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摇篮、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实践党中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验基地。每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然而各民族在交往和互动中,难免会受到其他民族的价值观的影响,如何使他们在保留着自身文化习俗和传统的同时,又能够乐于共享其他民族文化呢?通过教育,各民族学生在学习包括不同民族、文化和国别在内的多样性的同时,要持有对自身文化和民族的归属感,并应树立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努力寻找和实践文化、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实现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和谐发展。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作为考察对象,探讨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内涵、特征、功能,对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困境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讨论。全文由导论、正文及结语构成。其中,正文共七章。第一章导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对田野点选取的原因和田野点的基本概况进行了描述,并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科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面梳理了国外、台湾和大陆有关学者的相关研究动态,此外,还简要介绍了本文所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在梳理国外、大陆和台湾学者们关于隐性课程的种神论述的基础上,以多元文化为视角,试图对目前学术界较少关注的民族高校隐性课程这一概念通过规范的实证进行界定,对隐性课程与第二课堂以及与显性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同时,在学科理论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独特的特征,并归纳了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特殊功能。第三章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从文化的角度对蒙藏学校、延安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隐性课程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追述,试图找到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历史谱系,并为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现状研究提供历史经验。第四章通过实证调查与分析,直观地、详细地描述和总结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发展现状。在民族高校这个多元文化场域中,各民族学生都有各自民族的文化背景,其隐性课程也表现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特征,因此,尝试性地将民族高校隐性课程总结为三个表现类型,即学校主导且学生参与的隐性课程、学生主导且学校监督的隐性课程和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第五章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四个维度,阐述了隐性课程相关主体的情感表达和自我认同,这也是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现状的延续。通过讲述各民族学生在民大课堂之外发生的真实故事,追忆民大生活中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文化。第六章,通过对田野调查材料的整理和分析,总结了中央民族大学等民族高等学校的隐性课程的发展成就,但民族高校隐性课程在实施中仍存在诸如学校缺乏“跨文化敏感”意识、忽视内涵文化建设以及多元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不足;教师对隐性课程认识欠缺、缺乏多元文化育人理念、隐性课程的参与度不够以及自身多元文化素养有待于进一提升;部分学生的中国人“留学生”感觉、民族身份被淡化等问题。对每一方面都结合一个具体的个案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之上,挖掘出隐藏在其背后的主要原因。第七章试图对民族高校隐性课程评价进行尝试性定义,对隐性课程的评价方法、维度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最后尝试把“利益相关者分析法”和“逻辑框架法”用于民族高校隐性课程评价中,以期为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评价提供指导和经验的借鉴。第八章以多元文化课程理论为基础,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四个维度寻找民族高校隐性课程建设的可借鉴之处,力求寻找和实践文化、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实现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和谐发展,并为中国高等教育隐性课程探索一条可能的进路。最后是论文的结语。对全文予以概括、总结。

董昕[9](2013)在《戏曲现代教育改革发展历程研究1949-2009》文中研究表明戏曲艺术教育是以戏曲文化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专业教育,是训练培养戏曲艺术人才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也是戏曲艺术得以发展和赓续的根本。它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形式与结构最复杂的艺术教育体系,它经过近千年的积累和发展,终十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国家纳入了国民教育的序列当中,由此进入了戏曲现代教育60年改革发展的全新历程。第一章“戏曲传统教育的历史回眸”。戏曲教育滥觞于原始宗教歌舞,在乐教传统的丰富和滋养下,于唐教坊中孕育出了完整的形态。宋元时期,戏曲教育秉承中国乐教的传统,随着戏曲艺术的破茧而出降临世间,并迅速成为戏曲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改良思想的影响下,戏曲界伶人们在各地开办了一批新型的班社,戏曲传统教育也在这些班社中开始发生转变。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大教育的转型,新式戏曲学校也陆续开办起来。第二章“新中国戏曲现代教育的确立”。戏曲艺术教育于建国以后被纳入了国民教育的序列中,自此翻开了戏曲教育崭新的一页,并进入了戏曲现代教育60年改革发展的全新历程。建国初的七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通过“改戏、改人、改制”三个步骤完成了对戏曲传统教育的现代化改造工程,为新中国戏曲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丛石。第三三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戏曲现代教育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戏曲现代教育围绕着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加快了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然而,戏曲现代教育的办学规模与教育实践,却随着艺术与教育方针的起伏变化而不断变化,进入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第四章“‘文革’时期戏曲现代教育的特殊发展”。“文革”十年,戏曲现代教育进入了个“冰火两重天”的特殊发展时期。一方面,在砸烂“文艺黑线”、破“四旧”的名义下,各地戏曲教育机构将教学所用的服装、道具、剧本、教材资料一并烧毁,戏曲教育或停办、或下放,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另一方面,戏曲教育因为肩负着为“样板戏”剧团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开展了一场革命性的教学改革实验,对戏曲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第五章“新时期戏曲现代教育事业的全面恢复与振兴”。“文革”结束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在尊师重教风气的引导下,在整个行业的全情投入下,戏曲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恢复、发展阶段。第六章“戏曲现代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与快速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步伐的加快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戏曲现代教育事业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改革与发展之路,实现了自身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新中国60年,戏曲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围绕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戏曲艺术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努力,深入探索。60年来,所培养的大批人才不仅满足了戏曲艺术事业建设和赓续的需要,而且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吴华山,王小锋[10](2012)在《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毕业论文(设计)是普通高校教学运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舞蹈学专业是普通高校中的特殊专业,它自身诸多客观因素决定该专业在毕业论文环节不能与其他院系一刀切。根据舞蹈学专业特点,以整合学生所学知识为导向,个性化实施舞蹈学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既符合专业特点,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创新需求。

二、北京舞蹈学院2003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舞蹈学院2003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当代芭蕾舞团舞蹈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创立与创作理念
    第一节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创团背景
    第二节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创作理念
        一、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再现
        二、社会热点现象的关注
        三、女性形象的重塑
    第三节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对女性的思考与关注
第二章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来源
    第一节 历史场到舞蹈场的女性形象的身体重塑
        一、杜丽娘身体形象的“元”与裂变
        二、潘金莲身体形象的“欲”与“隐喻”
        三、丹妮身体形象的“大我”与“小我”
    第二节 拟物化与女性形象的身体重塑
        一、“花灵”形象
        二、夜莺形象
    第三节 互文性的体现及其“变异”
第三章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
    第一节 舞蹈结构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一、心理式结构
        二、情感式结构
    第二节 “看”“被看”与女性形象塑造的主体差异
        一、“看”:身体符号象征
        二、“被看”:“他者”的身体建构
    第三节 舞蹈形式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一、色块的象征作用
        二、道具的隐喻作用
        三、音乐的创新性尝试
    第四节 舞蹈身体语言表达的多元并存
        一、“舞”“戏”并置的身体表达
        二、传承、创新并置的身体表达
第四章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当代芭蕾艺术风格的审美创新
        一、感性世界中的理性美
        二、“典雅”与“自然”交织中实现两性的审美和谐
        三、当代芭蕾的情感符号
    第二节 王媛媛舞蹈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反思
        一、年龄分界与角色转换的重审
        二、女性话语的建构与精神关怀
        三、当代女性编导的社会责任
结语
附录一:王媛媛采访记录(一)
附录二:王媛媛采访记录(二)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做好就业指导精准对接 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以哈尔滨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2018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二)就业目标完成情况
    (三)2018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情况统计
二、就业指导精准对接的措施与成效
    (一)就业指导精准对接,稳步推进就业工作
        1. 固化“一把手”责任,明确就业工作目标
        2. 关注学生不同需求,加强分类指导
        3. 精准就业渠道,加强“有形”“无形”市场建设
        (1)大、中、小型招聘会、宣讲会不断线,“有形”就业市场建设得到加强。
        (2)畅通信息渠道,推动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良性互动。
        4. 扎实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反馈
    (二)树立就业指导精准对接理念,寻求工作创新
三、就业指导精准对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
    (二)就业渠道畅通与拓展的精准性尚需进一步加强
    (三)就业服务精准性尚需进一步提高

(3)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黄梅戏专业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黄梅戏教学发展背景
    第一节 艺术类职业院校概念界定
    第二节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简介
    第三节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黄梅戏专业发展背景
第二章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黄梅戏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师生基本情况调查
    第二节 培养模式及目标
    第三节 教学实践调查
第三章 黄梅戏专业教学实践中的优点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教学实践中的优点
    第二节 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第四章 对黄梅戏专业教学提出的相关个人建议
    第一节 保证生源质量
    第二节 优化课程设置方案
    第三节 提高升学率 培养新一代黄梅戏教育人才
    第四节 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第五节 把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记录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布情况
致谢

(4)南音新作《凤求凰》推介实践与理论思考 ——兼探南音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南音新作《凤求凰》的编创实践
    第一节 南音新作《凤求凰》的创作背景
    第二节 南音新作《凤求凰》的创作实践
    第三节 南音新作《凤求凰》创演实践评价综述
第二章 南音新作《凤求凰》推介实践
    第一节 推介会一:“凤凰觅知音”
    第二节 推介会二:“凤凰会知音”
    第三节 推介会的实践总结
第三章 南音新作《凤求凰》推介实践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南音新作《凤求凰》编创的“非遗”传承
    第二节 南音新作《凤求凰》南音文化产业化构想
结语
附录1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聋人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对河南省两所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1. 聋人大学生的就业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社会民生问题
        2. 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折射出高等特殊教育的质量
        3. 个人工作经历及研究兴趣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价值
        1. 有助于丰富教育公平理论
        2. 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3. 有助于提升个体和家庭的幸福感
    (三)概念界定
        1. 聋人大学生
        2. 就业困境
    (四)文献综述
        1. 国内文献综述
        2. 国外文献综述
    (五)理论基础
        1. 公平理论
        2. 需求层次理论
    (六)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七)研究特色与不足之处
        1. 研究特色
        2. 不足之处
二、我国聋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对口率较低
    (二)收入普遍偏低
    (三)对和自身相关的就业政策了解较少
    (四)残联部门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
    (五)相关制度对教师职业资格的限制
    (六)职业认同感较低
    (七)高等教育对聋人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三、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宏观层面
        1. 有关聋人大学生就业的部分政策尚未落实到位
        2. 现行教师资格证制度限制了聋人大学生的从教权利
        3. 社会对聋人的偏见与歧视依然影响其就业
        4. 福利性企业安置功能的弱化
    (二)中观层面
        1. 招收聋人大学生的高校专业结构不够合理
        2. 聋人大学生专业教材建设比较滞后
        3. 师资队伍专业素养不高且流动性大
    (三)微观层面
四、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1. 细化相关法律,将残疾人就业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2. 完善教师资格证制度,赋予符合条件的聋人大学生以从教权利
        3. 加强聋人大学生形象推介宣传,转变大众的固有看法
        4. 积极推广通用手语,为聋人大学生就业营造支持性环境
        5. 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接收聋人大学生
        6. 残联转变培训模式,加强对聋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高等特殊教育层面
        1. 学校加强就业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2. 以服务就业为导向,优化现有专业的结构布局
        3. 依照因材施教原则,探究“发展+补救”式的课程模式
        4. 依照因材施教原则,开发适合聋人大学生的校本教材
        5. 从多方着手,建设高水平的特教师资队伍
    (三)家庭和个人层面
        1.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对聋童进行理性的引导
        2. 聋人大学生要正确分析就业趋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 聋人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浅析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培养与就业(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源差别大, 老师要因材施教
2 社会需求多, 让学生们全面发展
3 供需信息要对称, 学校老师要巧搭桥

(8)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研究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1.3 实践意义
    1.2 田野点的选取
        1.2.1 选取原因
        1.2.2 田野点描述
    1.3 文献综述
        1.3.1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1.3.2 学科研究
        1.3.3 案例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概述
    2.1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界定
        2.1.1 概念界定
        2.1.2 隐性课程与相关概念的厘清
    2.2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特征
        2.2.1 一般意义的隐性课程特征
        2.2.2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突出特点
    2.3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文化自觉理论
        2.3.2 文化多样性理论
        2.3.3 多元文化课程理论
    2.4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功能
        2.4.1 学生层面
        2.4.2 学校层面
        2.4.3 社会层面
第3章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
    3.1 蒙藏学校时期的隐性课程
        3.1.1 创建背景及发展历程
        3.1.2 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
    3.2 延安民族学院时期的隐性课程
        3.2.1 创建背景
        3.2.2 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
    3.3 中央民族学院时期的隐性课程
        3.3.1 建院始末
        3.3.2 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
    3.4 中央民族大学时期的隐性课程
        3.4.1 多民族学生的共同体
        3.4.2 多元文化生态园
        3.4.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浓缩体
        3.4.4 中央民族大学多彩纷呈的隐性课程
第4章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现状描述
    4.1 学校引导且学生参与的隐性课程
        4.1.1 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
        4.1.2 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
        4.1.3 精神层面的隐性课程
        4.1.4 行为层面的隐性课程
    4.2 学生主导且学校监督的隐性课程
        4.2.1 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
        4.2.2 精神层面的隐性课程
        4.2.3 行为层面的隐性课程
    4.3 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
        4.3.1 精神层面
        4.3.2 行为层面
第5章 隐性课程相关主体的情感表达与自我认同
    5.1 文化百花园:学生眼中的隐性课程
        5.1.1 新生的感悟:美,就在身边
        5.1.2 老生的理解:民大给了我一个“支点”
        5.1.3 毕业生的情感表达:“民族百花园”里多元文化的碰撞
        5.1.4 少数民族精英眼中的民大:“天然”的民族情感
        5.1.5 校友记忆中永恒的爱:心中永远的母校
        5.1.6 留学生眼中的文化想象:大美中国,大美民大
    5.2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教师心中的隐性课程
        5.2.1 在接触中互相了解
        5.2.2 让有意义的活动变得有意思
    5.3 民族团结教育的缩影:学校对隐性课程的定位
        5.3.1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5.3.2 细微之处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第6章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实施中的成效与困境
    6.1 隐性课程实施中的成效
        6.1.1 隐性课程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6.1.2 隐性课程与民族团结教育
        6.1.3 隐性课程与民族文化传承
        6.1.4 隐性课程与多元文化教育
        6.1.5 隐性课程与学生的学业成就
    6.2 隐性课程实施中的困境
        6.2.1 学生层面
        6.2.2 教师层面
        6.2.3 学校层面
第7章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评价
    7.1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7.1.1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定义
        7.1.2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内容
        7.1.3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评价对象
        7.1.4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评价主体
        7.1.5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评价原则
    7.2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评价步骤
    7.3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评价方法
        7.3.1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方法体系
        7.3.2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的方法
        7.3.3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评价方法体系图
    7.4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评价中的热点方法
        7.4.1 现代教育管理中元评价理论在隐性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7.4.2 综合评价法在隐性课程中的应用
    7.5 利益相关者分析法、逻辑框架法与民族高校隐性课程评价
        7.5.1 利益相关者分析
        7.5.2 逻辑框架法
        7.5.3 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民族高校隐性课程逻辑框架评价法的应用
第8章 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的未来走向
    8.1 学生层面:隐性课程与多元文化能力
        8.1.1 培养多元文化适应能力
        8.1.2 培养多元文化交往能力
        8.1.3 培养多元文化参与能力
        8.1.4 树立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
    8.2 教师层面:隐性课程与多元文化品质
        8.2.1 树立多元文化哲学观
        8.2.2 增强跨文化敏感性
        8.2.3 了解各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取向
        8.2.4 积极拓展隐性课程实践场域
        8.2.5 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的表率和模范
    8.3 学校层面:隐性课程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8.3.1 营造多元文化育人环境
        8.3.2 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和经验纳入到教职工培训课程之中
        8.3.3 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8.3.4 加强学校引导和资金投入
        8.3.5 开发“开放式”的隐性课程资源
        8.3.6 提高隐性课程“实践自觉”的可能性
        8.3.7 践行民族团结教育
    8.4 社会层面:隐性课程与多元文化意识形态
        8.4.1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多元文化意识形态
        8.4.2 重视和推崇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戏曲现代教育改革发展历程研究1949-200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戏曲传统教育的历史回眸
    第一节 戏曲传统教育的孕育
        一、原始歌舞与“乐”教——戏曲教育的滥觞
        二、“三代之学”与“六艺”教育
        三、“礼崩乐坏”与俗乐的兴起
        四、“独尊儒术”与多元整合
        五、乐舞精神与乐教机构
    第二节 戏曲传统教育的形成
        一、教坊与民间技艺传承
        二、杂剧和南戏的传承与发展
        三、家班的兴盛与昆曲的传承
    第三节 戏曲传统教育的过渡与转型
        一、戏曲传统教育的余绪
        二、戏曲传统教育的转型
        三、新式学校教育的兴起
第二章 新中国戏曲现代教育的确立(1949-1956)
    第一节 新中国戏曲现代教育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节 史无前例的戏曲教育现代化改造工程
        一、改戏
        二、改人
        三、改制
    第三节 建国初期的戏曲教育概况
        一、戏曲中等教育
        二、戏曲成人教育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戏曲现代教育的曲折发展(1957—1965)
    第一节 社会主义戏曲教育方针的提出与曲折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戏曲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
第四章 “文革”时期戏曲现代教育的特殊发展(1966—1976)
    第一节 教育体系的全面瓦解
    第二节 戏曲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实验
        一、前期准备
        二、教育实验的开展与实施
第五章 新时期戏曲现代教育事业的全面恢复与振兴(1977-1984)
    第一节 戏曲文化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 戏曲教育体系的恢复、重建与发展
        一、戏曲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的建立
        二、戏曲中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三、成人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第三节 教学方案与教学大纲的制定
        一、教学方案的制订
        二、教学大纲的制定
    第四节 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活动频繁
第六章 戏曲现代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与快速发展(1985-2009)
    第一节 教育体制改革与戏曲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与深化
        二、在改革中谋发展的戏曲教育事业
    第二节 戏曲现代教育事业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
        一、世纪之交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二、戏曲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戏曲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结语
    一、对戏曲现代教育改革发展历程的回顾
    二、对戏曲现代教育改革发展历程的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10)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分析问题
    (一) 舞蹈学学生综合文化基础差
    (二) 舞蹈教师强烈的专业思想, 对学生影响极其深刻
    (三) 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技能地位
    (四) 年轻的教师队伍尚不具备指导毕业论文 (设计) 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 毕业作品设计 (文字档案) (见表2)
    (二) 毕业作品舞台展示 (视频档案)
四、结语

四、北京舞蹈学院2003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当代芭蕾舞团舞蹈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戴叶莹.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2]做好就业指导精准对接 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以哈尔滨学院为例[J]. 曹琦,丛军,张成强. 林区教学, 2019(12)
  • [3]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黄梅戏专业教学现状研究[D]. 董士愈.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4]南音新作《凤求凰》推介实践与理论思考 ——兼探南音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D]. 杨雅菁. 泉州师范学院, 2017(04)
  • [5]我国聋人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对河南省两所高校的调查[D]. 何云画. 河南大学, 2017(06)
  • [6]矛盾与纠结 个人梦想与国家责任——谈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与培养问题[A]. 穆兰. 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 总第1辑), 2015
  • [7]浅析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培养与就业[J]. 王恺. 艺术科技, 2014(10)
  • [8]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研究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D]. 丛静.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9]戏曲现代教育改革发展历程研究1949-2009[D]. 董昕.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07)
  • [10]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模式探讨[J]. 吴华山,王小锋. 嘉应学院学报, 2012(09)

标签:;  ;  ;  ;  ;  

北京舞蹈学院2003届毕业生供需会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