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产脑组织HBsAg检测的临床及病理研究

死产脑组织HBsAg检测的临床及病理研究

一、死胎大脑组织中HBsAg检测的临床和病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晓倩[1](2016)在《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围产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与胎儿严重畸形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是引起宫内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可导致先天畸形、宫内生长受限和死胎等,感染发生风险及其后果与母体感染状态密切相关。发达国家育龄妇女CMV IgG阳性率为36.9-68.3%,半数左右孕妇对CMV易感,妊娠期易发生CMV原发感染,故引起宫内感染的风险增高,成为胎儿/新生儿畸形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先天异常胎儿的CMV宫内感染率可高达9.9-15.4%。而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江苏省育龄妇女CMV IgG阳性率高达98.7%,提示CMV潜在感染率高,妊娠期发生原发感染的风险降低。但是,目前缺乏大样本CMV感染与子代先天畸形关系的研究,故CMV致畸的重要性不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严重畸形胎儿的宫内CMV感染状况及其母亲CMV感染状态,探讨我国CMV感染对胎儿发生明显器官畸形的重要性。方法: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7年12月-2014年12月经产前B超和/或磁共振成像发现的严重畸形而引产的单胎共436例,对所有胎儿进行病理检查,并检测胎儿肾、肺、肝、皮肤、心脏和胎盘等组织以及脐血和羊水中CMV感染的证据:由于CMV最易在肾小管定植、复制和繁殖,故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胎儿肾组织CMV DNA,阳性者再检测其他组织和羊水;ELISA法检测脐血CMV IgM; CMV DNA阳性和/或IgM阳性诊断宫内感染。ELISA法检测孕妇外周血CMV IgG和IgM,对CMV IgG阳性者进一步检测CMV IgG亲合力指数(avidity index, AI),以明确孕妇的CMV感染状态。结果:436例孕妇平均年龄为28.4±4.6岁,胎儿平均胎龄为26.8±5.2周,男性237例(54.4%),女性199例(45.6%)。7例胎儿肾组织CMV DNA阳性,全部有其他组织或羊水CMV DNA阳性:有脐血的238例胎儿中,1例CMV IgM阳性,其肾、肺、胎盘和脐血白细胞CMV DNA均阳性。故本组畸形胎儿的CMV宫内感染率为1.60%(7/436)。7例胎儿可见CMV感染的病理特征,HE染色显示3例肾脏、2例肝脏、1例肺和1例胰腺可见CMV包涵体,此外还有脑室或脑室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肾脏微钙化和绒毛炎等征象;免疫组化染色也发现3例胎儿的肾脏和肝脏细胞内含棕褐色的病毒颗粒。82例中枢神经系统和9例消化系统单发畸形的胎儿中,分别有5例(6.1%)和1例(11.1%)确认CMV感染;168例多发畸形的胎儿中,1例(0.59%)确认宫内感染,其畸形涉及心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骨骼和颅面部;其余177例胎儿均无感染。有血样的293例孕妇中,279例(95.2%)为CMV IgG阳性而IgM阴性,6例(2.1%)为IgG和IgM均阳性,8例(2.7%)为IgG和IgM均阴性。对285例(97.3%) CMV IgG阳性的孕妇检测CMV IgG AI值,其中3例(1.0%)AI<30%,提示原发感染:186例(63.5%)AI介于30%到50%之间;其余96例(32.8%)AI>50%,为潜伏感染。有血样的5例感染胎儿的母亲中,1例为活动性感染(IgG+/IgM+);288例未感染胎儿的母亲中,5例(1.7%)为活动性感染,两组间CMV活动性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胎儿感染组孕妇中IgG AI<30%的比例高于胎儿非感染组孕妇(20%vs 0.7%,P<0.001)。结论:江苏省以及周边地区明显先天畸形胎儿的CMV感染率较低,提示我国总体上明显胎儿畸形与宫内CMV感染无密切关系。宫内CMV感染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较为密切。本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孕期常规筛查CMV感染对评估明显胎儿畸形的作用有限,因此,无需对孕妇进行常规CMV感染的筛查。第二部分江苏省7月-12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免疫力调查背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我国自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2006年的全国调查显示,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已降至1.0%,但仍高于同样是乙肝高流行区的台湾地区儿童(0.5%)和新加坡1-17岁人群(0.3%)。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江苏地区2002年1月-2014年5月出生的儿童HBV感染状况和免疫力,评估我省自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的免疫预防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10月-2014年12月在江苏省内8家医院就诊的3442例儿童,平均年龄5.5±3.6岁(7月-12岁),男2072例(60.2%),女1370例(39.8%)。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雅培Architect定量检测儿童乙肝血清标志物。对HBsAg阳性及HBsAg阴性/抗-HBc阳性的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阳性标本经巢式PCR扩增后进行HBV S区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基因型以及S区是否存在变异。结果:儿童HBsAg总体阳性率为0.35%(12/3442,95%CI:0.19-0.63%),在7月-3岁、>3-6岁、>6-9岁和>9-12岁分别为0.16%、0.36%、0.13%和1.00%(P=0.031),而在男女(0.24%vs 0.51%,P=0.240)及城乡(0.35%vs 0.35%,P=1.000)间无明显差异。HBsAg阴性/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急性自限性感染)儿童共34例(0.99%,95%CI:0.70-1.39%),男:女=18:1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7%vs 1.17%,P=0.385);急性自限性感染率在各年龄组间分别为1.10%、0.73%、1.20%和0.84%(P=0.752),说明这些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没有升高。3442例儿童中,2542例(73.85%,95%CI:72.34-75.31%)乙肝表面抗体(抗-HBs)≥10mIU/ml,535例(15.54%,95%CI:14.35-16.80%)为2-9.9 mIU/ml,对HBV具有免疫力的儿童共3077例(89.39%,95%CI:88.30-90.39%)。4个年龄组儿童抗-HBs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94.8mIU/ml.40.7 mIU/ml.31.7 mIU/ml和25.8mIU/ml(P=0.001),7月龄-3岁儿童组高于>3-6岁儿童(P=0.053)、>6-9岁儿童(P=0.007)和>9-12岁儿童(P=0.003)。城市地区儿童的抗-HBs阳性(≥10mIU/ml)率高于农村地区(78.2%vs 71.7%,P<0.001),而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0%vs 73.6%,P=0.765)。12例HBsAg阳性儿童HBV DNA的平均水平为6.2 log IU/ml (3.3-8.1 log IU/ml),8例(66.7%)为C基因型,4例(33.3%)为B基因型,S区基因均无变异。34例HBsAg阴性/抗-HBc阳性的儿童HBV DNA均为阴性,排除了隐匿性HBV感染。结论:自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江苏地区儿童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与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感染率相似,大多数儿童人群对HBV具有免疫力,说明江苏地区乙肝预防效果良好。本组研究显示,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和急性自限性感染均与年龄的增长无关,乙肝免疫预防失败与HBV S区基因变异无关。

胡守萍[2](2009)在《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致弱效果的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评价》文中提出2006年,在我国爆发了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High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HPPRRS)。南方的很多地区从规模化大猪场到农村的散养户都遭到了不同程度影响。表现为不同年龄和体重的猪都能感染,感染猪群表现为高热(41-42℃),昏睡,呼吸困难。在仔猪发病率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病原主要为美洲型经典毒株PRRSV在ORF1a处的部分Nsp2基因缺失所产生的变异株。HPPRRSV潜伏期2-7天,主要表现高热,怀孕各阶段的母猪流产、死胎,及后备猪发病后死亡,且哺乳仔猪及生长育肥猪也有较高的死亡率。为评价HPPRRS病毒(HPPRRS virus,HPPRRSV)的致弱效果,筛选弱毒疫苗株,将HPPRRSV HUN4株(以下略为强毒株)和其致弱株HUN4-Fxx(以下略为弱毒株)分别接种54头40-42天的仔猪。接种后,分别于1、3、5、7、10、14、21、28天剖杀,其间观察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取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淋巴结、大脑、小肠、胃、扁桃体等器官用4%多聚甲醛固定后,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在接种强毒株后的5-21天可出现一些仔猪死亡,剖检表现为全身淋巴结出血,脾脏边缘有梗死灶,肝脏出现灰白色结节,肺脏出现肉样变及间隔增宽,脑有轻度水肿等病变。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大部分接种强毒的猪肺脏出现明显的间质性肺炎变化;淋巴结中淋巴细胞明显缺失,伴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脾脏白髓淋巴细胞明显坏死减少;扁桃体淋巴小结内淋巴细胞有显着减少,伴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脑分子层有血管套形成。而接种弱毒株的仔猪未见明显的临床和病理剖检变化,病理组织学观察则仅见淋巴器官内淋巴细胞减少。应用间接免疫荧光(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cal procedrues,IHC)和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sization,ISH)方法检测了强弱毒株病毒抗原和病毒核酸在接种猪体内的分布,三种方法在强、弱毒株接种猪的检出率分别为肺脏33.33%,0%;75%,37.5%;95.8%,62.5%。扁桃体87.5%,62.5%;91.7%,87.5%;95.8%,87.5 %。脾脏45.8%,37.5%;83.33%,50%;66.7%,56.25%。颌下淋巴结91.6% ,75% ;100%,100% ;100%,87.5%。肠系膜淋巴结87.5% ,68.75% ;95.8%,87.5% ;100%,87.5%。腹股沟淋巴结95.8%,81.25% ;100%,81.25%;100%,87.5%。大脑4.16%,0%;12.5%,0% ;16.7%,0%。小肠54.16%,37.5% ;83.33%,56.25% ;87.5%,56.25%。肾脏37.5% ,18.75% ;58.33%,25%;0%,0%。心肌、肝脏和胃均未检出阳性细胞。IFA检测强毒组在接种后的10-14天各组织的荧光阳性反应达到最强,而弱毒组无明显荧光反应; IHC检测强毒组各组织阳性细胞的峰值出现在接种后的3-21天,在此期间弱毒组无明显峰值出现,强弱毒组差异显着; ISH检测强毒组各组织阳性细胞的峰值出现在接种后的5-21天,强弱毒组阳性细胞数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IFA和IHC检测肾小球呈阳性反应,但ISH检测呈阴性,PCR检测弱毒组及强毒组的多数肾脏呈阴性,据以上结果推测阳性反应物大部分可能是抗原抗体复合物。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弱毒株在淋巴器官的分布与强毒株差异不十分明显,但病毒含量明显降低,对淋巴器官的损伤不明显,并且不侵害脑,在其靶器官肺的检出率也明显低于强毒株;同时也未导致任何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说明弱毒株致病力已明显降低,有进一步作为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弱毒疫苗研究的价值。

李广明[3](2009)在《靶向PRRSV及其PAM细胞病毒受体基因shRNA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抑制PRRSV复制研究》文中提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为有囊膜的单链正股RNA病毒,属于尼多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主要引起母猪早产、流产等繁殖障碍,仔猪、育肥猪呼吸困难及育成猪类流感疾病,并可持续性感染,引起免疫抑制,已经成为危害世界养猪业安全的重要病原之一。近年来,高致病性PRRSV的出现,对中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然而,目前使用的PRRSV疫苗只能够提供部分的保护力,阻止临床症状的出现,却不能防治PRRSV感染,另外不同毒株间的交叉保护力也较低,研究新型防控策略是分有必要。RNA干扰(RNAi)是由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ence RNA, siRNA)引发的信使RNA (mRNA)序列特异性消减现象,在真核生物细胞具有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同时又是一种保守的抗病毒机制。siRNA是19-27nt的小分子双链RNA片段,可以由体外转录或载体DNA转录的发夹RNA (short hairpin RNAs, shRNAs)得到。siRNA可以抑制同源的内源或病原mRNA的表达。近年RNAi技术已被用于干扰抑制多种人或畜类病毒的复制和感染研究,提示RNAi作为一个有效的抗病毒策略,具有很大应用前景。本实验室利用pSUPER质粒介导PRRSV特异性shRNA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在MARC-145中的复制增殖。本研究构建了表达靶向PRRSV不同基因和不同病毒受体基因shRNA的表达质粒及重组腺病毒,并在体外和体内对表达的shRNA抑制病毒复制和目的基因表达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本研究内容分为以下6个部分:1.PRRSV基因SYBR Green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针对PRRSV S1株和SY0608株的ORF1b基因设计了real-time PCR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real-time PCR检测ORF1b基因表达水平的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具有很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对PRRSV细胞培养物的检测下限为10~100TCID50。2.靶向ORF1b shRNA重组质粒在MARC-145细胞对PRRSV复制的抑制作用将靶向PRRSV ORF1b shRNA的重组质粒pSUPER-P2和pSUPER-P3分别转染MARC-145田胞,24h后再感染相同剂量PRRSV,感染PRRSV 48h或72h,采用TCID50, real-time PCR和IFA方法分别检测shRNA重组质粒对PRRSV复制的抑制效果,探明抑制机制。结果为,MARC-145细胞转染pSUPER-P2或pSUPER-P3后,接种PRRSV细胞病变(CPE)明显减轻,病毒TCIDso滴度比PRRSV对照组细胞中的病毒量降低了约100倍;PRRSV ORF1b mRNA和ORF1b蛋白水平比对照明显降低(p<0.05)。证明靶向ORF1基因的shRNA表达质粒能够在MARC-145细胞中有效抑制PRRSV的复制。3.靶向PRRSV不同基因的shRNA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将重组pSUPER (pSUPER-N3, pSUPER-G1, pSUPER-P2和pSUPER-P3)质粒中的PH1-shRNA表达框经PCR扩增后,隆入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CMVPCMV启动子下游,重组穿梭载体测序鉴定后,与腺病毒骨架载体共转化BJ5183感受态细胞,获得shRNA腺病毒重组载体。再将重组腺病毒载体经PacI线性化后转染HEK-293A细胞,获得表达针对PRRSV不同阅读框shRNA的重组腺病毒rAd-N3 (ORF7), rAd-G1 (ORF5), rAd-P2 (ORF1b)和rAd-P3 (ORFlb)。同时构建了表达突变shRNA的重组腺病毒rAd-mN3和rAd-mP2,作为腺病毒对照。重组腺病毒接种HEK-293A细胞后72h出现CPE,荧光显微镜检查有GFP。重组病毒滴度均为1010~1011efu/mL。PCR检测重组腺病毒基因组内PH1-shRNA表达框均为阳性。4.靶向PRRSV不同基因的shRNA重组腺病毒在体外抑制PRRSV复制的效果的比较为验证上述构建的表达shRNA的重组腺病毒(rAd-shRNA)是否能够有效抑制PRRSV的复制,在MARC-145细胞上先别接种500MOI的rAd-shRNA,24小时后感染10MOI的PRRSV S1株;感染PRRSV 48小时后,观察PRRSV引起的CPE程度,并测定PRRSV的滴度;利用PRRSV N蛋白和ORF1b蛋白单克隆抗体及GP5蛋白多抗,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的方法检测蛋白含量,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与shRNA对应的基因水平。结果表明:(1) shRNA重组腺病毒组CPE明显减轻,TCIDso滴度明显低于rAd-mN3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PRRSV ORF7和ORFlb基因均被其特异性的shRNA抑制了至少100倍;(3)PRRSV N蛋白,GP5蛋白以及ORF1b蛋白的表达量与接种rAd-mN3及只感染PRRSV的对照组相比显着下降。该结果证明本研究构建的rAd-shRNA可以有效抑制PRRSV在MARC-145细胞中的复制。为了进一步研究rAd-shRNA是否能在PAM原代细胞中抑制PRRSV复制,在PAM细胞上,按照上述方法接种同样剂量的rAd-shRNA和PRRSV,感染PRRSV 48小时,先观察CPE,用N蛋白单抗检测病毒含量的同时采用real-timePCR的方法分别检测细胞中N蛋白基因的水平,并测定病毒滴度。结果证明:(1)与对照组比,4个靶向PRRSV不同基因shRNA的重组腺病毒,均可以在PAM中有效抑制PRRSV S1株的复制,抑制效力为100~1000倍左右;(2) shRNAs对PRRSV的复制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3) shRNAs对PRRSV的复制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抑制效力随着rAd-shRNA接种剂量的增加而增强;(4)PAM感染PRRSV后再接种rAd-shRNA或同时感染两种病毒时,rAd-N3、rAd-G1、rAd-P2和rAd-P3仍然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5.靶向PRRSV ORFlb的shRNA重组腺病毒在体内外抑制高致病性PRRSV复制抑制效果研究选取靶向PRRSV ORFlb的2个重组腺病毒,按上述同样方法在MARC-145细胞上观察其抑制PRRSV传统毒株S1和高致病性毒株SY0608复制效果。结果表明,与表达突变shRNA的rAd-mP2对照组以及PRRSV接毒对照组相比,rAd-P2对S1株和SY0608株的复制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rAd-P3只能有效抑制S1株复制,对SY0608株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选取PRRSV阴性猪,制备PAM细胞,用上述同样方法进一步观察rAd-P2抑制SY0608株复制效果。结果显示,rAd-P2可以有效抑制PRRSV细胞病变的产生;与对照相比,PRRSV N蛋白以及细胞内ORFlb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该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并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选取20头6周龄PRRSV阴性仔猪,分成4组,每组5头。第1和2组分别肌肉注射rAd-P2和rAd-mP2,4×109TCID50/头,24小时后第1~3组分别肌肉注射PRRSV SY0608株(2×104.0TCID50/头),第4组作为正常对照;接种后隔离饲养观察,每日测量体温和采血。接种PRRSV后第9天,将所有猪只宰杀,进行病理学观察和PRRSV real-time PCR检测。结果为,(1)临床症状:rAd-mP2组和攻毒对照动物,攻毒后第3天起出现体温升高(40.0~42℃),并出现食欲不振,嗜睡,呼吸困难,皮肤发红,眼睑水肿,轻微腹泻和背毛杂乱等临床症状,而rAd-P2组的动物攻毒后第6天才出现体温升高,症状轻于对照组(40.0~41℃),在攻毒后第8天,3头动物出现轻微的临床症状;(2)病理学观察:]Ad-P2组动物的肺部病变明显轻于对照组动物,其中只有3头猪的肺有轻微的间质性肺炎,其余两头猪肺外观无明显病理损伤。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显示,rAd-mP2组和攻毒对照组动物的肺组织出现明显的间质性肺炎,如肺泡壁增厚,单核巨噬淋巴细胞浸润和支气管渗出物增多,而rAd-P2组仅3头动物肺组织出现了轻微的微观病理损伤;(3)病毒血症:对攻毒后第1天和第5天的血清中病毒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攻毒后第5天时rAd-P2组动物的病毒血症与对照组相比,被明显抑制(p<0.05);(4)肺组织中PRRSV检测:rAd-P2组动物肺组织中病毒的平均含量同样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表明,rAd-P2表达的shRNA可以在猪体内外有效抑制PRRSV的复制,并推迟动物发病至少3天时间。证明腺病毒载体介导的shRNA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有效抑制PRRSV的复制,为控制PRRSV感染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策略。6.表达靶向PRRSV受体基因shRNA重组质粒和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根据CD151、CD163和CD169(唾液酸黏附素)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将扩增的基因片断克隆于pEGFP-N1载体,获得3个EGFP融合表达质粒。并以CD151、CD163和CD169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合成具有小发夹结构的寡核酸序列,经退火成互补双链后,克隆于pSUPER质粒中;利用PCR技术扩增PH1-shRNA表达框,再克隆入重组腺病毒载体,获得表达shRNA的重组腺病毒rAd-151-1和rAd-151-2, rAd-163-1和rAd-163-2、rAd-169-1和rAd-169-2.将shRNA重组质粒与构建的融合表达质粒两两共转染HEK-293A细胞,分别在转染后72小时观察荧光表达情况。结果shRNA质粒共转染细胞中的荧光表达与对照细胞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表达荧光细胞数的减少。将表达shRNA的重组腺病毒接种PAM细胞,利用CD163和CD169的单克隆抗体检测PAM细胞中相应受体蛋白水平,结果显示实验组荧光细胞数和银光强度低于对照组;将重组腺病毒分别接种PAM后24h,再感染PRRSV S1毒株,24h后检测PRRSV TCID50滴度,结果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针对PRRSV多细胞受体shRNA重组腺病毒联合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黄熠,杨玲麟,胡渝华,胡火珍[4](2008)在《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及对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何朝霞,袁文芳,孙梅花[5](2007)在《HBV感染与胃肠黏膜病变及血清中HBV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

刘光泽[6](2007)在《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的建立、生物学特性、应用及无免疫耐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一直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通过转基因技术建立HBV转基因小鼠模型,在国内外已被广泛用于乙型肝炎发病机理、抗乙肝治疗和药物筛选评价研究。作者建立的复制型HBV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经不断选育现已稳定遗传20代以上,且可用常规ELISA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到乙肝病毒在血清中的复制和表达,与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由Guidott建立的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相当。该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模型为研究HBV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抗乙肝药物开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动物模型。目前已被国内近百家科研单位应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 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2) HBV转基因小鼠生物学特性;(3) HBV转基因小鼠在抗乙肝药物药效评价中的应用;(4)利用siRNA短暂基因沉默技术制备无免疫耐受HBV转基因小鼠;(5)总结与展望。第一章复制型1.3copy D基因型HBV转基因小鼠的建立。本实验将1.3copy的D基因型HBV全基因组作为目的基因,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其注入小鼠受精卵细胞雄原核,然后将受精卵移植于受体假孕母鼠输卵管内,发育产生子代小鼠。仔鼠尾组织提取DNA进行HBV基因PCR整合检测,再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e抗原,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共获卵数1210枚,注射882枚,存活397枚,成活率45%;移植卵数337枚,受体数14只,怀孕鼠9只,产仔54只,移植成功率为16.02%(54/337),用PCR法检测54只仔鼠尾组织,15只为整合阳性。G0代经血清检测HBVDNA和HBsAg阳性4只;G1代检测61只仔鼠,血清HBsAg阳性13只。可遗传子代Founder2只。定量检测血清中HBsAg表达量为80~930μg/L。取转基因小鼠肝、脾、肾、小肠及股动脉等组织,进行HBsAg、HBcAg免疫组化检测,仅发现肝及肾组织有HBsAg、HBcAg散在不均匀表达。第二章对已制备获得的稳定传代复制型1.3copy D基因型HBV转基因小鼠的F14-F20代小鼠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所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乙肝病毒指标复制表达水平及稳定性;(2)免疫学特性及病理观察;(3)乙肝病毒基因在各组织的转录水平;(4)传代培育。首先,本研究应用ELISA和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血清乙肝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转基因小鼠血清中存在HBsAg、HBeAg、HBcAg、pre S1及HBV DNA,其中HBsAg的表达水平较高,达5107.5±4144.8IU/ml,个体间有明显的差异但性别之间无显着差异;而HBeAg表达水平较低,仅为(1.94±1.66s/co),血清中存在HBV DNA含量达到104~106copy/ml。通过超高速离心的方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HBV转基因小鼠血清中存在HBsAg颗粒和Dane氏类颗粒,此结果证实了该转基因小鼠中整合的HBV基因组DNA可复制包装成病毒颗粒并分泌入血,本转基因鼠为复制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鼠肝细胞中表达HBsAg和HBcAg蛋白两种病毒蛋白,但并不是所有的肝细胞同时表达HBsAg、HBcAg蛋白。HBsAg分布于肝细胞质中,HBcAg蛋白分布于肝细胞核中。肝组织H-E染色分析发现,转基因小鼠肝组织中未见肝细胞病变。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pot法对该品系转基因小鼠脾细胞悬液DC的特异性标志CD11c及其上TLR2或其胞内TLR9的表达检测发现,HBV转基因小鼠自身除对HBV病毒存在免疫耐受外,其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功能未见异常。利用real-time RT-PCR荧光定量技术对转基因小鼠肝、肾、脾等十余多种组织中的总RNA进行定量检测,分析了HBV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各组织的转录特征,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鼠基因组中整合的HBV基因主要在肝、肾组织能够转录出乙肝的mRNA,并以肝组织转录水平最高。在早期培育阶段,将两个首建鼠(Founder)分别与正常鼠杂交进行传代,在每一世代仔鼠中进行检测发现其阳性率始终保持在40%—50%之间。这说明1.3copyD型HBV已稳定整合表达,并能可靠地遗传给下一代。为增加外源基因的拷贝数,提高阳性率和表达水平,本研究把两个首建鼠分别传代至F14代进行互交并检测互交后生产仔鼠,其阳性率达到80%左右,这说明不同的首建鼠基因的整合位点不同且呈多位点整合,互交后可显着提高阳性表达率。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我们建立的复制型1.3copy D基因型HBV转基因小鼠是国内比较理想的乙肝转基因动物模型。第三章利用HBV转基因小鼠对多种抗乙肝药物进行药效评价研究。(1)抗乙肝病毒复制药物拉咪呋啶或阿德福韦酯可显着降低转基因小鼠血清HBV DNA滴度,停药后HBV DNA又恢复至原来水平,该结果与临床应用药效及国外同类研究结果一致;(2)大剂量乙肝治疗性疫苗的应用可抑制HBV DNA的复制,动物体内IL-2和IFN-γ水平升高;(3)IFN-α1b可显着降低HBV转基因小鼠体内HBV DNA的复制,但5周后药效开始减弱;(4)人源化HBsAg单抗在4小时内可使血清HBsAg滴度迅速下降。上述实验结果与此类药物临床治疗效果相符,说明我们制备HBV转基因小鼠模型不仅可通过临床上经典有效的抗乙肝药物得到验证,而且可用于抗乙肝药物药效评价。这充分证明该转基因动物模型在乙肝发病机制、抗乙肝药物药效评价和新药开发研究中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第四章无免疫耐受HBV转基因小鼠的建立研究。由于HBV基因在转基因小鼠胚胎期即表达,导致小鼠对HBV的免疫耐受,不能模拟肝炎患者的肝损伤症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应用。本文利用siRNA暂短基因沉默技术,通过胚胎腹腔或孕鼠尾静脉注射质粒pU6-siHBV11,以期制备无免疫耐受HBV转基因小鼠。该质粒根据siRNA靶点选择的原则,以2.2.15细胞中HBV的序列为基准,在保守区域选出12条序列作为抑制靶点。通过2.2.15细胞和HBV转基因小鼠模型体内抑制实验,从中筛选出一条高效抑制作用的siRNA质粒即pU6-siHBV11。本研究对14天—18天胚胎时期转基因仔鼠RNA干扰,使HBV基因转录启动延迟和抑制。我们对所获实验仔鼠在6月龄进行肝组织病理切片检查,观察到有轻度~中度肝浊肿病变,这为制备无免疫耐受HBV转基因小鼠及乙肝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途径。第五章总结和展望我们培育出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现已稳定传代20代以上,有多种乙肝指标表达已达到实用阶段,可与国外公认Guidotti建立的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相媲美。利用我们制备的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现已初步建立抗乙肝药物评价体系,可从DNA、mRNA水平、细胞水平、机体免疫水平对抗乙肝药物进行药效评价和开发抗乙肝新药研究。经典有效的抗乙肝药物对HBV转基因小鼠疗效反证了该动物模型可真实的模拟表现人类乙型肝炎疾病许多生物学特征。通过提高目的基因的拷贝数的育种手段可有效提高转基因仔代鼠的阳性率、表达水平。应用RNA干扰短期基因沉默技术制备无免疫耐受有肝损伤的HBV转基因小鼠,可模拟乙肝患者肝损伤的病理变化。HBV转基因鼠基础与应用研究结果对慢性乙肝治疗研究具有指导和验证作用。抗乙肝病毒药物结合提高免疫力是慢性乙肝治疗的重要原则。单纯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率为30%左右,药物只在少数患者体内对病毒有持续抑制作用。慢性乙肝治疗多数采用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干预剂。这种免疫干预包括增强特异性免疫和机体固有免疫两个方面。HBV转基因小鼠自身除对HBV病毒存在免疫耐受外,其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功能未见异常,这为上述治疗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另一治疗思路,与上述传统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原则相反,不是提高机体免疫,清除病毒,而是努力保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耐受状态,避免机体免疫反应引起肝损伤肝炎。HBV转基因小鼠免疫耐受状态不出现肝损伤,对这一新的治疗思路形成具有借鉴意义。综上所述,本实验应用HBV转基因小鼠进行乙肝发病机理和药效评价研究,其结果支持临床上应用抗病毒药物联合增强免疫剂的治疗原则。但对那些通过垂直传播感染的患者则与通常的临床治疗思路相反,而是积极维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耐受状态,以避免机体免疫反应引起肝损伤肝炎。

郦爱贞[7](2006)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制及高危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2.研究HBV宫内感染的机制。 方法:1.选取血HBsAg阳性孕妇174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及胎盘,其新生儿(176例)于出生后24小时内检测外周血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并于1、6月龄复查,根据随访结果将病例分成宫内感染组(Ⅰ组)和非宫内感染组(Ⅱ组),分析相关临床资料,筛选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2.对胎盘进行HBsAg的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并分析相关临床因素,筛选胎盘HBsAg阳性的高危因素;分析滋养细胞、绒毛血管内皮细胞HBsAg阳性率、阳性强度和绒毛中HBsAg阳性血管率及三者与宫内感染的关系。 3.取正常早孕绒毛(A组)、中孕(B组)及足月(C组)胎盘组织各20例,并从87例HBsAg阳性足月胎盘中随机选取20例(D组)。(1)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对四组胎盘FcγRⅢ表达进行定量分析;(2)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联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检测D组胎盘中HBsAg、FcγRⅢ的分布。 结果:1.婴儿随访结果提示,6月龄血HBsAg阳性可作为HBV宫内感染的诊断标准,Ⅰ组9例,Ⅱ组167例,宫内感染率为5.1%:母血HBV-DNA、HBeAg阳性和轻型地中海贫血是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且母血HBV-DNA≥1.0×105 copies/ml组的宫内感染率(18.2%)显着高于HBV-DNA<1.0×105 copies/ml组(0.8%)。 2.176例胎盘中123例HBsAg阳性(阳性率69.9%),母血HBV-DNA≥1.0×105copies/ml是胎盘HBsAg阳性的高危因素;滋养细胞、绒毛间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67.6%、47.7%、9.1%,Ⅰ、Ⅱ组间绒毛间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HBsAg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是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227、23.857;滋养细胞和绒毛血管内皮细胞HBsAg阳性强度在Ⅰ、Ⅱ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而Ⅰ组胎盘绒毛中HBsAg阳性血管率显着高于Ⅱ组。 3.(1)A组绒毛中未见FcγRⅢ阳性表达:B组20例胎盘中有15例可见不同程度FcγRⅢ阳性表达,最早孕周为16周左右:C组和D组胎盘均可见FcγRⅢ阳性表达,且均较B组胎盘的表达强度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HBsAg、FcγRⅢ可共存于胎盘细胞的同一位点,主要分布于滋养细胞膜。

徐志强,成军,张鸿飞[8](2004)在《HBcAg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HBcAg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是HBV的结构蛋白即病毒核壳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病理意义. HBcAg由HBV基因组的C开放读码区(ORFI)编码,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对HBcAg的免疫应答在病毒清除中有重要作用.血清HBcAg阳性可提供肝内HBV合成的信息,是病毒存在的直接标志.HBcAg感染的肝细胞是细胞免疫效应攻击的靶细胞,肝细胞溶解后HBcAg可直接释放入血,故能直接反映肝细胞损害和病情进展的程度.检测肝组织HBcAg 有助于确定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和评估肝细胞坏死炎性活动的程度及病变发展的趋向,推测慢性乙型肝炎的预后.血清和肝组织HBcAg检测具有多种实用价值,值得推荐.

刘伟,邓红,赵伟,罗婵,刘兰侠,王兰[9](2003)在《死胎多脏器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死胎多脏器组织中 HBV DNA表达情况 ,探讨通过产妇传播到死胎多脏器组织中的 HBV是否存在复制。方法 :采集 40例乙型肝炎产妇产下的死胎 ,常规尸检 ,取大脑、胸腺、心脏、肺、肝、脾、肾脏、脐带、胎盘组织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 ,检测其中的HBV DNA;回访婴母产前血清血 HBV的检测结果。结果 :死胎多脏器组织中 HBV DNA阳性率在 (胸腺、心脏、肺、脾、肾脏、脐带 )、(肝、胎盘 )、大脑三组间有统计学意义。在产妇HBV呈无复制、低复制、高复制状态下 ,心、肺、肾组织中 HBV DNA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 ;大脑、胸腺、肝、脾、脐带、胎盘组织中 HBV DNA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 DNA对胎儿组织的嗜好与胎儿脏器种类有关 ;孕妇 HBV血清中 HBV标志与死胎大脑、胸腺、肝、脾、脐带、胎盘中 HBV DNA阳性率无关 ,与死胎心、肺、肾组织中 HBV DNA阳性率有关 ;死胎多脏器组织中存在 HBV复制

陈宏,赵伟,刘伟,罗婵[10](2003)在《死胎脾脏组织中HBsAg检测的临床和病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产妇传播在胎儿脾脏组织中表达的情况。方法 采集40例乙型肝炎产妇产下的死胎,常规尸检,取脾脏组织,SP法检测HBsAg;回访婴母产前静脉血HBV的检测结果。结果 HBsAg阳性颗粒在死胎脾脏的白髓、边缘区、红髓中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浆、脾血窦、脾脏血管中呈点、灶状分布,脾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核不着色。HBV呈大三阳的婴母与HBV呈单项阳性、小三阳的婴母分娩的死胎脾脏组织中HBsAg阳性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 死胎脾脏组织中HBsAg阳性率与乙型肝炎孕妇静脉血中HBV标志无关。

二、死胎大脑组织中HBsAg检测的临床和病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死胎大脑组织中HBsAg检测的临床和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围产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第一部分 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与胎儿严重畸形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CMV宫内感染
    1.3 孕妇CMV感染
    1.4 CMV感染的诊断
    1.5 CMV宫内感染的防治
    1.6 孕妇CMV感染的筛查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严重畸形胎儿的CMV感染状况以及病理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孕妇CMV感染状况与畸形胎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3.6 全文总结
    3.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江苏省7月-12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免疫力调查
第一章 绪论
    1.1 HBV病毒学
    1.2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
    1.3 HBV流行病学
    1.4 免疫预防措施
    1.5 儿童免疫预防失败的因素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江苏省7月-12岁儿童HBV感染以及免疫力调查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总结
    2.6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出生缺陷标本调查表

(2)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致弱效果的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PRRSV 研究概述
        1.1.1 PRRSV 的理化特性
        1.1.2 病毒基因组结构
        1.1.3 病毒的非结构蛋白
        1.1.4 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
        1.1.5 病毒的次要结构蛋白
    1.2 PRRS 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及诊断方法的研究
        1.2.1 PRRS 的起源
        1.2.2 分布及流行特点
        1.2.3 致病机理
        1.2.4 PRRSV 的持续性感染
        1.2.5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2.6 PRRS 免疫学
        1.2.7 诊断
        1.2.8 HPPRRS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毒株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临床及病理学评价
        2.2.3 病毒抗原检测
        2.2.4 病毒基因检测
3. 结果
    3.1 强弱毒PRRSV 接种猪体后的临床及病理学评价
        3.1.1 临床症状
        3.1.2 病理剖检变化
        3.1.3 组织病理学变化
    3.2 PRRSV 毒株接种猪体后的病毒抗原分布的比较
        3.2.1 IFA 检测结果
        3.2.2 IHC 检测结果
    3.3 采用 ISH 检测不同毒力 PRRSV 在猪体内分布的形态学特点
        3.3.1 探针的特异性
        3.3.2 探针的敏感性
        3.3.3 ISH 检测结果
        3.3.4 肾脏 PRRSV 核酸 RT-PCR 检测结果
4.讨论
    4.1 强弱毒接种猪体后的临床及病理学评价
    4.2 强弱毒接种猪体后的病毒抗原分布
    4.3 强弱毒接种猪体后的病毒基因分布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靶向PRRSV及其PAM细胞病毒受体基因shRNA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抑制PRRSV复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研究进展
    1 PRRSV的生物学特性
    2.病毒基因及编码蛋白
    3 PRRSV细胞受体
    4 病毒致病机制
    5 PRRS疫苗
    6 PRRSV防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RNA干扰技术研究进展
    1 RNAi定义与作用机理
    2 siRNA靶序列的选择及其制备
    3 介导RNAi的病毒载体
    4 影响RNAi基因沉默动力学的因素
    5 抗病毒研究应用
    6 RNAi技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三章 PRRSV ORF1b基因水平SYBR Green实时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四章 ORF1b shRNA重组质粒在MARC-145细胞中对PRRSV复制的抑制作用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五章 靶向PRRSV ORF1b、ORF5和ORF7 shRNA重组腺病毒的构建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六章 靶向PRRSV不同基因shRNA重组腺病毒体外抑制PRRSV S1复制效果的比较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七章 shRNA重组腺病毒体内外抑制高致病性PRRSV复制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八章 靶向PRRSV不同受体基因shRNA重组质粒和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的建立、生物学特性、应用及无免疫耐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乙型肝炎概述
    1.2 乙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的种类
    1.3 HBV转基因小鼠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复制型1.3copy D基因型 HBV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设备
        1.3 主要耗材
        1.4 试剂的配制与分装
        1.5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HBV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2.2 HBV转基因小鼠的传代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方法
        2.1.1 材料
        2.1.2 检测方法
    2.2 结果
        2.2.1 转基因鼠乙肝病毒指标复制表达水平及稳定性
        2.2.2 HBV转基因小鼠免疫状态及病理观察
        2.2.3 胚胎期 HBV基因表达研究
        2.2.4 乙肝病毒基因在 HBV转基因小鼠各组织转录水平
        2.2.5 复制型 HBV转基因小鼠的培育
    2.3 讨论
    2.4 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复制型 HBV转基因小鼠模型在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评价中的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高复制 HBV转基因小鼠
        3.1.2 主要试剂和设备
        3.1.3 分组及给药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拉咪呋啶、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的实验
        3.2.2 大剂量重组乙肝疫苗实验
        3.2.3 干扰素实验
        3.2.4 人源化乙肝 HBsAg单抗
        3.2.5 白介素 IL-12
    3.3 讨论
    3.4 小结
    3.5 参考文献
    附件 用户发表论文附件
第四章 无免疫耐受 HBV转基因小鼠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设备
        4.1.4 质粒和菌株
        4.1.5 感受态细菌的制备
        4.1.6 质粒大量提取
        4.1.7 HBV转基因小鼠质粒注射
        4.1.8 小鼠血清 HBsAg、HBV DNA及 ALT
        4.1.9 肝脏病理检查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U6-siHBV11酶切鉴定
        4.2.2 不同方法体内注射 siRNA质粒途径获得仔鼠结果
        4.2.3 仔鼠检测鉴定
    4.3 讨论
    4.4 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与国内外 HBV全基因转基因鼠模型比较
    5.2 转基因实验动物模型的作用和前景
    5.3 HBV转基因小鼠应用研究对乙肝治疗指导作用
    5.4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课题项目
致谢

(7)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制及高危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2 HBV宫内感染的时间
    3 HBV宫内感染机制
    4 HBV宫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
    5 HBV宫内感染的阻断
第一部分 HBV宫内感染高危因素的分析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处理
    结果
        1 新生儿随访情况
        2 宫内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新生儿出生后情况比较
        3 宫内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临床相关因素的比较
        4 孕妇血HBV-DNA水平与宫内感染的关系
    讨论
        1 HBV宫内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
        2 HBV宫内感染的妊娠结局
        3 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第二部分 HBV胎盘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胎盘组织HBsAg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 胎盘屏障各层细胞HBsAg阳性情况与宫内感染的关系
        3 两组滋养细胞和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BsAg阳性强度的比较
        4 宫内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绒毛HBsAg阳性血管率的比较
        5 影响胎盘细胞HBsAg阳性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 胎盘屏障各层细胞中HBsAg阳性情况
        2 胎盘屏障HBsAg阳性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
        3 影响胎盘HBsAg阳性率的相关因素
第三部分 Fc γ RⅢ在乙型肝炎病毒胎盘感染中作用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早、中、足月胎盘中Fc γ RⅢ的的检测
        2 免疫荧光双标检测胎盘组织HBsAg/Fc γ RⅢ的分布
    讨论
        1 Fc γ RⅢ在胎盘的表达规律及其在IgG复合物经胎盘的母-胎转运中的作用
        2 经Fc γ RⅢ介导的HBV宫内感染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简要说明
英文缩写索引表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页
致谢

(8)HBcAg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生物学特性
    1.1 一般特性
    1.2 免疫反应
2 临床应用
    2.1 血清HBcAg
        2.1.1检测
        2.1.2 血HBcAg与HBsAg的关系
        2.1.3 血HBcAg与e系统的关系
        2.1.4 血HBcAg与HBV DNA、HBV DNA-P的关系
        2.1.5 慢性活动性肝炎中血HBcAg阳性率明显高于ASC(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2.1.6 检测血HBcAg的临床意义
    2.2 肝组织HBcAg
        2.2.1 分布
        2.2.2 肝HBcAg与HBV DNA关系
        2.2.3 肝内HBcAg与HBeAg关系
        2.2.4肝内HBcAg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关系
        2.2.5 合并丁型肝炎时,肝内HBcAg表达特点
        2.2.6儿童肝内HBcAg表达特点
        2.2.7 肝组织HBcAg检测的应用价值
    2.3 其他组织HBcAg的表达

(9)死胎多脏器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 死胎多脏器组织中HBV DNA检测
    2 乙型肝炎产妇分娩前静脉血HBVM检测
    3 诊断标准
    4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讨 论

(10)死胎脾脏组织中HBsAg检测的临床和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四、死胎大脑组织中HBsAg检测的临床和病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围产感染的临床研究[D]. 林晓倩. 南京大学, 2016(02)
  • [2]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致弱效果的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评价[D]. 胡守萍.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3]靶向PRRSV及其PAM细胞病毒受体基因shRNA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抑制PRRSV复制研究[D]. 李广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4]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及对发育的影响[J]. 黄熠,杨玲麟,胡渝华,胡火珍. 华西医学, 2008(03)
  • [5]HBV感染与胃肠黏膜病变及血清中HBV的关系[J]. 何朝霞,袁文芳,孙梅花. 河北医药, 2007(11)
  • [6]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的建立、生物学特性、应用及无免疫耐受研究[D]. 刘光泽. 第一军医大学, 2007(02)
  • [7]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制及高危因素的研究[D]. 郦爱贞. 暨南大学, 2006(06)
  • [8]HBcAg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J]. 徐志强,成军,张鸿飞.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12)
  • [9]死胎多脏器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分析[J]. 刘伟,邓红,赵伟,罗婵,刘兰侠,王兰. 陕西医学杂志, 2003(06)
  • [10]死胎脾脏组织中HBsAg检测的临床和病理研究[J]. 陈宏,赵伟,刘伟,罗婵. 华中医学杂志, 2003(01)

标签:;  ;  ;  ;  ;  

死产脑组织HBsAg检测的临床及病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