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

一、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钟玮泽[1](2020)在《从科学实践角度对《伤寒论》成书背景与扩展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伤寒论》作为中医界的四大经典之一,得到了历代医者的高度重视。古今医者前赴后继地投入到《伤寒论》的文献研究当中,创造了极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百家争鸣的伤寒学派。然而,在《伤寒论》文献研究的兴盛表象之下隐藏着亟需解决的学术问题。医者从自己的观点与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无疑突显了《伤寒论》的价值与魅力,却造成了众说纷纭的局面。伤寒学派内部众多不同观点的混杂给《伤寒论》的学习者带来极大的困难。此外,在中医界崇古思想的影响之下,许多医者对张仲景与《伤寒论》产生了非理性的崇拜,使得《伤寒论》的贡献未能得到恰当的评价。有鉴于此,本研究为解决伤寒学术界的众说纷纭问题与非理性崇拜问题提供视角与理念。方法1.文献分析法:本研究汇集现代伤寒学专家对《伤寒论》文献研究的反思以及古代医者对《伤寒论》的评价与注解,突出《伤寒论》文献研究的众说纷纭问题与非理性崇拜问题的严重性,并从《伤寒论》语言的特点分析导致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2.归纳总结法:本研究通过对科学哲学相关文献的分析,厘清了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以及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内涵,并从《伤寒论》文本中归纳总结出能够体现张仲景临床研究的科学性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思想品德与研究方法。3.对比分析法:本研究将科学史上的扩展现象与后世医者对《伤寒论》的扩展应用进行对比,在突显《伤寒论》扩展应用的科学性的同时,表明扩展应用需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范。结论1.《伤寒论》文献研究的众说纷纭问题与非理性崇拜问题的根源在于《伤寒论》语言本身的歧义性与粗略性,对《伤寒论》成书背景或张仲景临床研究过程的重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2.伤寒病是《伤寒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其具有传染性、发热性、明显阶段性与凶险性,属于现代医学急性传染病范畴。3.张仲景是一位优秀的古代科学家,其具备科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理性的怀疑精神与实证精神。4.张仲景在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了各种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测量与归纳,然而古代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不足使得仲景临床研究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5.《伤寒论》本为仲景所遇急性传染病而设,被后世通过其临床表现、药物处方与抽象概念进行扩展。后世医者需要以疗效证明扩展应用的有效性。6.张仲景个人的有限性无法支持“六经钤百病”与“法不过仲景”的观点,它们实际上源于诠释者对《伤寒论》研究范围与后世扩展应用范围的混淆。7.《伤寒论》的扩展应用无法表明《伤寒论》本身经过历代医者的反复检验,仅能表明扩展应用得到了检验。

李敏,荆鲁[2](2020)在《舒驰远《伤寒集注》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探讨舒驰远对伤寒六经病的独到见解,舒驰远以《伤寒论》为学术基础,突破了伤寒独解外感病之常规,颇具创造性的重新厘定六经之法,其重视温补阳气的学术思想为后世"火神派"开创先河,对"火神派"温补阳气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舒驰远立六经新论,忠实仲景六经辨证方法,并提倡阳虚阴凑为致病之源,善长温补之法,重视病者本气的作用;对《伤寒论》的理论和药物应用,往往不囿古人陈说,别具只眼。其卓然一帜、构思精巧之理论,拓宽了后辈研习伤寒论的思路。舒驰远在学术上的创新精神为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理论开辟了新途径,值得深入探讨和借鉴。

杨凤[3](2020)在《基于半结构式访谈的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思维科学是以思维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当今世界前沿科学之一,已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在对创新要求更加强烈的时代,原创思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原创思维,是具有东方特色的原创性思维,更是中华医学能够绵延五千余年且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内在核心。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名老中医专家群体对于中医原创思维的认知情况,以及象数思维、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等中医思维方法在临床的具体应用,进而阐明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中医界对中医人才进行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提供参考方案。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有关中医原创思维的问题,如名老中医对“中医原创思维”的看法;二是探究名老中医原创思维的临床应用思路与方法,如擅治病种、遣方用药的思路与心得,然后探讨中医思维与高水平诊疗能力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中医的建议,指出中医教育和中医人才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获取研究资料,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具体访谈人数满足访谈研究的信息饱和性原则,将访谈得来的音频材料转录成逐字稿,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处理和分析所有资料,具体采用ATLAS.ti 8软件进行三级编码,构建概念框架,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结果:本研究析出“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的应用体系”这一个核心主题,通过对资料的反复对比、归纳及提炼,在主题覆盖之下析出三个核心类别,即“名老中医对于中医原创思维的认知情况”、“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的应用程式”、“中医人才原创思维的培养方案”。其中,依据名老中医在临床应用中医原创思维的核心思路与方法,重点析出“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的应用程式”这一类别,其下包括“中医思维”“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临床施治”“疗效验证思维”五个亚类别。研究结论: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的应用体系”的理论框架,提炼出中医最高水平专家对于中医原创思维与中医核心理论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总结了名老中医群体应用中医原创思维的特点;并梳理出名老中医应用中医原创思维指导临床诊疗活动的程式化思路,明确了中医原创思维与高水平诊疗能力之间是“道”与“术”的关系。尤其构建的“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的应用程式”,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可推广性。本研究的结果还为中医学界强化中医人才原创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参考方案,为中医药学科如何运用中医原创思维创新与发展中医药指明了方向。

王文福(Boon Hock Ong)[4](2018)在《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分析理论陈伯坛《读过伤寒论》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基于现代严密的形式概念分析理论数学方法,提出描述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层次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图的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在对陈伯坛《读过伤寒论》原着中概念的规范化表达和知识库构建,尝试通过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实现《读过伤寒论》原着的知识的可视化表示,全面、客观、多层次地揭示《读过伤寒论》证素、方药、量效的宝贵知识,从而建立《读过伤寒论》方证群结构、方剂群结构和中药量效群结构的多层次、变尺度、全面的知识发现方法体系。为中医经典着作传承提供一种崭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思路和方法。方法:1.基于现代严密的形式概念分析理论数学方法,提出描述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层次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图的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在对《读过伤寒论》原着中概念的规范化表达和知识库构建,以陈养福堂木刻刊印出版《读过伤寒论》为蓝本,以尊重原着和原着本意为前提,参考古文句读词法,以原文字词为表现形式,对《读过伤寒论》原着的原文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合理化的分割,将《读过伤寒论》中包括病名,症候(症状、舌象、脉象),治则,治法,方剂名称,药物组成,药物剂量,发病过程等内容达成具有完整性、唯一性的相关概念。2.应用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图,解读《读过伤寒论》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少阳病篇、太阴病篇、少阴病篇、厥阴病篇、霍乱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中药及治疗),用层次方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中药使用规律。结果:根据建立的《读过伤寒论》“病-症-治”知识数据库,以107首方剂为对象,200项病-症为属性,可生成“病-症-治-方”属性偏序形式结构图总图;以107首方剂为对象,84种中药为属性,可生成“病-症-治-方-药”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图总图,按照频数大小顺序,针对太阳病篇与阳明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中药及治疗进行具体分析,使顺着相应的“病-症-治-方”属性偏序形式结构图各支路病-症判断排除,即可获得准确的治疗方剂,并以方测证,通过二次挖掘,全面、系统地发现陈伯坛治疗相应病-症的情况;结合相应的“治-方-药”对象偏序形式结构图,将方剂落实到具体的用药中,呈现出用方用药规律,用时对针对太阳病篇与阳明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中药及治疗进行了偏序形式结构图的可视化展示。《读过伤寒论》太阳病篇:从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图分析症状来看,太阳病本证以发热、恶寒为主症,常伴有头痛、无汗、项强、脉浮紧和身痛等表现,兼变证可以分为以汗出、气喘为主的肺系病证,以脘痞、腹泻为主的脾虚病证和以便秘、呕吐为主的胃家证候;从方剂和中药使用来看,桂枝汤是太阳病的主方,麻黄配杏仁,大黄配芒硝,白术配茯苓,附子配干姜以及柴胡、黄芩配半夏、人参为太阳病兼变证的常见配伍,分别用于治疗肺系、胃家、脾虚、肾虚和少阳病证。《读过伤寒论》阳明病篇:从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图分析症状来看,阳明病本证以便秘、发热为主症,常伴有谵语、汗出与潮热等表现,变证主要为身黄与小便不利同见的发黄证;从方剂和药物应用来看,大承气汤是阳明病的主方,大黄是阳明主药,厚朴与枳实、生姜、大枣与人参是常见配伍。《读过伤寒论》少阳病篇:从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图分析症状来看,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证。揭示了少阳病胆火内部,枢机不利的病机特点。少阳病的治疗以和解为主,小柴胡汤为主方。方中既有柴胡与黄芩苦寒清降,生姜与半夏辛开散邪,人参、大枣与甘草之甘补调中。有和解少阳,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之作用,故为和解之良方。《读过伤寒论》太阴病篇:从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图分析症状来看,太阴病以中焦脾胃虚寒,主要症状就是由于脾失健运而造成的腹满而吐、自利、食不下、自利不渴,手足自温、中风、四肢烦疼时腹自痛等。揭示了太阴病脾阳虚弱,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升降紊乱的病机特点。太阴病的治疗以“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一法,以温补为要。方剂用理中丸、四逆汤一类方剂。方药为大枣、生姜、芍药、桂枝、甘草(桂枝汤)加减为主。《读过伤寒论》少阴病篇:从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图分析症状来看,少阴病以其中下利、心烦、呕吐、咽痛、手足逆冷、但欲寐、恶寒等的症形。少阴寒化证见无热恶寒,身蜷而卧,呕吐,下利清谷,脉微细,但欲寐等一派虚寒之象。少阴热化证见心烦、不得眠、舌红、脉细数等一派阴虚内热之象。寒化证宜温补阳气,以四逆汤为代表方剂;热化证宜育阴清热,以黄连阿胶汤为代表方剂。附子、甘草、干姜是少阴病中的较多用的方药。《读过伤寒论》厥阴病篇:从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图分析症状来看,厥阴病以下利、手足厥冷、呕、发热、伤寒、口渴、腹胀满等的症形。厥阴病以肝失条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上热下寒的病理特点,为厥阴病的代表证。治法为回阳救逆、清解里热、温通经脉、滋阴泄热、安蛔止痛、苦寒泄降、温阳散寒等。常用方剂为四逆汤、白头翁汤、通脉四逆汤和乌梅丸。具体用药上,离不开附子、干姜,或参附并用。用人参大补元气,既扶阳,又益阴,附子能回阳救逆,有强心作用,以治厥阴病阳虚的一面。《读过伤寒论》霍乱病篇:从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图分析症状来看,霍乱病以发热、呕利交作、身疼、恶寒、既吐且利、吐已下断的症形。霍乱初期的辨证治疗,类似于传染病霍乱的“吐泻期”。治疗“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方药为甘草、干姜、人参、白术(理中汤)加减为主。方中人参、炙甘草益气补中;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共奏温中健脾、燥湿祛寒功效。结论:从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图总结《读过伤寒论》太阳病篇以表证为主要见证,桂枝汤为其主治。症状、药物的使用揭示了外感病上、中、下三焦的大致传变规律,方剂的使用则反映了外感病由卫分深入气分的发展规律。《读过伤寒论》阳明病篇以里热实证为主要见证,大承气汤为其主治;症状的分布提示阳明本证以腑实证为主,变证以发黄证为主;方药的应用揭示了仲景治阳明病通腑以承气,保胃以祛邪的治疗思想。《读过伤寒论》少阳病篇以“但见一证(症)便是”的掌握,应该注意两方面,一是“柴胡证”这一前提,一是能反映病机的症状,四个主症和七个或然症均可出现,但以胸胁部位的症状最为常见,只要病机属少阳,便可使用小柴胡汤。《读过伤寒论》太阴病篇以中焦脾胃虚寒,其主要症状就是由于脾失健运而造成的腔满而吐,食不下,自利不渴,时腹自痛等。仲景未言具体方药,而谓“宜服四逆辈”,四逆辈者,包括理中丸(汤)、四逆汤一类方剂。《读过伤寒论》少阴病篇以分清寒化证与热化证,才可施以扶阳抑阴或养阴清(虚)热。少阴病之寒化证为阴盛阳虚证,主要方剂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病至少阴,往往出现危重证侯,若能及时采用正确的方法治疗,则可转危为安。《读过伤寒论》厥阴病篇以寒热错杂证、厥证,其次涉及到下利呕哕等症,厥热胜复是寒厥的临床表现之一,也是病机的概念。厥阴病的治法,一般遵循“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热并用之法。常用方剂为四逆汤、白头翁汤、通脉四逆汤和乌梅丸。《读过伤寒论》霍乱病篇以辨证治疗霍乱初期,类似于传染病霍乱的“吐泻期”,“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陈伯坛《读过伤寒论》的学术思想着重豁解阴阳之论。陈氏认为“长沙实则以阴阳二字为心法,知阴知阳为眼法,治阴治阳为手法”。①论营卫津液,他认为“营阴而卫阳,液阴而津阳”,“营卫本出于阳,而行周于阴,津液本生于阴,而弥漫于阳”。②论表里认为“三阳有三阳之表里,三阴有三阴之表里”。太阳病从阴化,“太阳不开病为表”;太阳病从阳化,“太阳已开病为外”,其他各经皆然。总之,“从表面透入一层,层层是里,不言里则言内;从里面透出一层,层层是表,不言表则言外。此十二经阴阳离合之表里也”。③论虚实,认为实属阳,故三阳多实证;虚属阴,故三阴多虚证,但虚邪不能独伤人,是伤寒已从虚得之,故书内虚状不胜书”。④论寒热认为“三阳之寒热是阳寒阳热,三阴之寒热是阴寒阴热”。阴阳属性不同,寒热性质迥别,如白虎证之寒是发于阳之寒,四逆证之热是发于阴之热。⑤论治法,认为诸法本质均在于调和人体之阴阳,将阴阳逆乱恢复为阴平阳秘,小柴胡汤是和剂,桂枝汤更是调和营卫的和剂,“面面和,不外和阴阳也”。⑥阐发三阴三阳气化。陈氏则认为三阴三阳是“天与人属共同之美名”,“在天为岁时之气,在人为脏腑之气”,“三阳之上寒燥火,三阴之上湿热风”,天人相应,息息相关。天之六气,人患之,谓之六淫;人不患,人身六气谓之阴气和阳气;就是说失常的天之六气是邪气,人体正常的三阴三阳是正气。⑦三阴三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用“离合”来表达,即“三阳与六府相离合,三阴与六脏相离合”。“离”是不可等量齐观,“合”是密切相关。这是因为“经络脏腑乃有形不易”指人体组织结构实体;“三阴三阳是无形活动”属人体生理功能。⑧深入阐发了三阴三阳气化的规律和“经不传”的理论。陈氏《读过伤寒论》学术思想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强调阴阳理论。他对三阴三阳实质的认识以及运用标本中气学说对六经气化规律的阐发也颇具特色。《读过伤寒论》是无一句取材于历代注家,具有全局整体观和“以经解经”辨证思想的《伤寒论》注本。从古籍整理和名医家经验传承的角度,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分析理论开展中医理论传承创新方法,其借助计算机平台可明显减少整理者的主观偏见或疏漏之处,将待挖掘的丰富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可传承、可利用、能创新的科学理论知识,有望为这传统领域注入新活力。

莫可珍(Hochun Mok)[5](2018)在《郭元峰《伤寒论》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清代岭南名医郭元峰所着的《伤寒论》,目的是将郭元峰《伤寒论》的临床诊疗知识和经验转化成可利用和传承性的科学知识。从古籍文献整理和名家经验传承角度,通过全要素、规范化提取其中疾病、证、症状、治法、方药、预后等临床经验知识,构建“病-证-症-治-方-药-预”数据知识库,并借助基于属性偏序理论的大数据知识发现方法进行分析,将挖掘的知识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可传承、可利用、能创新的科学理论知识;并从不同角度比较郭元峰《伤寒论》与仲景《伤寒论》的异同,冀能完整、客观、系统、正确地挖掘郭元峰《伤寒论》,为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经验传承与创新发展作出贡献。方法以文献郭元峰《伤寒论》为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建构郭元峰《伤寒论》病、证、症状、舌脉、治法、方、药、转归知识数据库,生成“病、证、症状、舌、脉、治法、方、药、转归”属性偏序结构图,并实现数据库质量控制。2)基于郭元峰《伤寒论》病、证、症状、舌、脉、治法、方、药、转归知识数据库,生成病-证-症-脉-治-方-药结构图,重点选出书中12种病作全面、系统、多层次挖掘郭元峰《伤寒论》知识。3)对上述知识数据库及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解释说明,完成可靠、合理、具意义的知识发现。第二部分:用比较法从不同角度比较郭元峰《伤寒论》与仲景《伤寒论》的异同。包括比较两者的治疗法则及辨证方法等的异同,补充属性偏序结构大数据不能挖掘到的知识,为中医临床经验传承提供新的视点。成果本研究的创新点是首次以较系统、全面、客观、多层次的方法研究郭元峰《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证治规律。根据建立的郭元峰《伤寒论》“病-证-症-治-方-药-预”知识数据库,生成“病-证-症-治-方-药-预”属性偏序结构图总,客观、系统地发现郭元峰《伤寒论》临床经验知识,统计出方剂144首,当中仲景方占55首,其他方剂占89首,(时方占62%,仲景方占38%)。而从频数出现2次或以上的方剂仲景方占75%,其他方剂占25%。频数出现最多的顺序是小柴胡汤、其次是理中汤、五苓散。而柴胡汤类包括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双解饮是郭氏最常用方。从统计数字可以反映郭氏博釆众长,既重视及常用仲景方的同时,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岭南地区的具体情况,广纳不同医家的时方,灵活运用经方与时方。此外,本研究的另一创新点是首次比较郭元峰《伤寒论》与仲景《伤寒论》的异同。从“伤寒-证-症-治-方-药”偏序结构图显示,伤寒的分类归纳为阳证、阴证、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郭氏提醒虽然有发热症状,但不代表全是阳证,若是脉微弱,无力就不是阳证。强调必须凭脉象判断阴阳。从“四时感冒-症-治-方-药”属性偏序结构图主要分为柴胡双解饮和败毒散两类方证。这切合岭南地方的实际气候,因地制宜。郭氏示人四时感冒有寒热虚实,因应临床情况治法方药亦有所不同,要知常达变,灵活变通。从“太阳病-脉-症-治-方”偏序结构图显示郭氏在太阳病的治疗上,没有提及仲景太阳病所用的方药,变易仲景汗法为宣解法,若太阳病兼阳明以阳明为主的则用清解法。方药如九味羌活汤、十神汤、败毒散之类、石膏汤加知母、栀子升麻汤、白虎汤等。从“阳明病-证-症-治-方-预”偏序结构图只有8项,主要分为阳明经证及腑实证。郭氏提醒“阳明经证,热证,口干渴,不欲饮水,不可与凉药,将为衄”。郭氏提出阳明经证因应证候不同可用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一六甘露散、竹叶石膏汤。从“太阴病-症-脉-治-方-药”偏序结构图显示腹满是太阴病的主要症状,而去湿是太阴病的常法。郭氏指出,“太阴经非白术、干姜不能去湿。当分寒热施治。”从“厥阴病-症-脉-治-方-药”偏序结构图只有5项,显示囊缩、消渴、腹泻、脉沉是厥阴病主要症状,而厥阴病有温法、下法和汗法。郭氏总结曰:“此经非白芍、甘草不能滋养。”从“合病-证-脉-症-治-方”偏序结构图提示三阳合病见经表证,宜解表;三阳合病,自汗,用白虎汤;太阳与阳明合病,腹泻,用葛根汤;太阳与少阳合病;腹泻,用黄芩汤;太阳与阳明合病,表证,气喘,胸满,宜汗;阳明与少阳合病,腹满,腹痛,大便艰难,脉数;宜下。从“并病-证-脉-症-治-方”偏序结构图显示发热、头痛是并病主要常见症状。”郭氏郭氏总结并病的治则,他认为凡三阳并病而见在经之表,应当解三阳之表;三阴三阳之并病或其热已甚,宜清火;倘表证尚未解,仍当散邪;但表不甚而里证急,则和里。从“咳嗽病-证-症-脉-治-方-药-预”偏序结构图显示热证(包括伤寒余热、发热、胃热、肺热、火盛证)是出现频数最多的症状。方药方面,五味子出现频数较多(4次),芎苏饮加羌活频数次之(3次)。特别提到如冬月咳嗽用十神汤加减,余月芎苏饮加羌活。郭氏在余热咳嗽偏重于热证,故偏重于清热养血的时方药物。从“喘病-证-症-脉-治-方-药-预”偏序结构图看出小柴胡汤出现频数较多(5次)。除了小柴胡汤,也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泻白散、四逆汤、生脉散、五味子汤、八味、右归丸、五苓散、麻杏石甘汤。也提到有表证、热证、阴证、虚证和阴虚证,即寒热虚实均有示范。从“呕吐病-证-症-治-方-药”偏序结构图看出生姜和天花粉出现频数较多(6次),其次是芩连二陈汤频数(4次)和二陈汤频数(3次)。可见温中和化痰是郭氏治疗呕吐的常用方法。统计总共有7首仲景方(旋复代赭石汤、金匮大黄甘草汤、大半夏汤、吴茱萸汤、竹叶石膏汤、人参汤、葛根汤)及7首时方(芩连二陈汤、二陈汤、人参养胃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橘皮半夏汤、都气丸)。显示郭氏重视经方与时方的运用。从“发黄-证-症-脉-治-方-药-预”偏序看到茵陈出现频数15,是出现频数最高的药。事实上,排除瘀血发黄及表虚黄汗,其余的发黄证均含茵陈,可见茵陈是退黄首选常用药。从集结的分类看,发黄可分为热、寒、湿、瘀、虚,郭氏根据证候病情不同而治法也有所不同。郭氏提到6首韩氏名方,并特别提到次第用药大效。比较法研究郭氏《伤寒论》与仲景《伤寒论》的异同,发现郭氏崇经典,深研仲景伤寒之说,提出许多新观点,郭氏《伤寒论》阐发伤寒,结合岭南地区的具体情况,师古而不泥古,处处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郭氏和仲景同样是传承和创新者,他们的治法治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样是采用六经辨证方法,重视四诊合参。郭氏吸取前人包括仲景,加上自己在临床中总结经验,灵活运用经方与时方,扩大经方及时方治疗疾病的领域,补充了仲景的论述,给后世临床治疗疾病提供很宝贵的参考价值。从比较汗、吐、下三法,可见仲景的论述给后世临床辨证作出详尽的指引,而郭氏在仲景及自己的临床经验中总结经验,补充了仲景的论述,给后世临床治疗有很宝贵的参考价值。比较郭氏与仲景《伤寒论》有关看目,发现郭氏与仲景皆重视看目。郭氏强调治伤寒,须观两目,并总结出看目可分辨阴阳、病机、经证、病势及预后。仲景临床观察入微,关于看目的辨证丰富,郭氏则擅于分析与总结经验,给后世临床治疗很有指导和参考价值。比较郭氏与仲景《伤寒论》有关论饮水,二者皆论到饮水不当所导致的问题。仲景论到从饮水可判别病因和预后,如“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202条)郭氏提出:“凡阳明病,口渴,欲漱水而不欲咽者,以热在经而里无热也,必将为衄,不可与凉药。”补充仲景的论述。郭氏提出阳明经证,但欲漱水而不欲咽者,不可以给予病人凉药,否则凉遏冰伏经脉,病不得除,变生他证。比较郭氏与仲景《伤寒论》有关论咳喘,郭氏与仲景《伤寒论》均以六经辨证为纲。郭氏除了师仲景法,使用经方,也釆用其他医家之法,灵活运用经方与时方。结论从古籍文献整理和名家经验传承角度,将传统经典古籍与严密的数学理论研究相结合,基于属性偏序理论开展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研究,以郭元峰《伤寒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符合中医特色的中医理论传承创新方法,借助计算机平台可客观地将待挖掘的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可利用、可传承、创新性的科学理论知识,减少整理者的主观偏见。研究结论发现郭氏崇经典,深研仲景伤寒之说,提出许多创见,辨证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岭南地区的具体情况,辨证手段丰富,师古而不泥古,活用经方,参以时方。郭氏和仲景同样是中医传承和创新者,他们的治法治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样是采用六经辨证方法,重视四诊合参,郭氏吸取前人包括仲景,加上自己在临床中总结经验,灵活运用经方与时方,扩阔经方及时方治疗疾病的领域,补充了仲景的论述,给后世临床治疗很宝贵的参考价值。

陈学禅(Tan Sekchang)[6](2018)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仲景归真》知识发现》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经典岭南文献的数据来源,通过整理、规范化提取其中相关条文症状、证候、方药的归纳构建成数据知识库,从而借助基于属性偏序理论进行大数据的知识发现,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书中理论,完成可靠性、合理性的知识发现。本研究选择《仲景归真》为研究对象。《仲景归真》为清代岭南医家陈焕堂所着,别名为《伤寒论归真》,该书是一部推存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着作。陈焕堂借此书籍提倡回归《伤寒论》,并详细论述方理为《伤寒论》方辩护,指出了伤寒发病不分南北,不分四季,并对《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的理论更加深入的阐发。《仲景归真》其书分为七卷分别为:《伤寒醒俗》(卷一)、《伤寒觉俗》上下卷(卷二、卷三)、《伤寒引正》上下卷(卷四、卷五)、《伤寒问症知方歌诀》(卷六)、《伤寒问方知症歌诀》(卷七),前五卷各以若小干节的论证,完成陈焕堂对于当时流行的伤寒学术体系的破与立,后二卷均以七言歌诀,辨析《伤寒论》百余症、方,并后附录注释。本研究就是提取书中后二卷症状、证候、方药相关的原文进行归纳、整理与规范化,通过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中的多层次复杂观点网络生成方式,总结出《仲景归真》对岭南医术的定见与学术价值。方法:本研究首先提取《仲景归真》相关条文进行整理与归纳,在而对术语进行了解释和规范化。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构造《仲景归真》数据,对《仲景归真》中的理法方药的关系给出数学描述与可视化表示。以形式概念分析理论为基础,提出一种分层优化形式背景的新方式,引见了分层优化的道理和步调,在此根本上构造了的属性偏序图表示简便,层次联系鲜明,有利于发掘知识关系。结果:通过本次研究通过属性偏序结构理论对《仲景归真》知识挖掘,得出病症方药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且让当中对疾病、证候、脉证、用药规律可视化。让后世医家学习岭南中医伤寒理论知识,从而对临床医学治疗效果提升,造福人们。结论:通过构造《仲景归真》相关理法方药的属性偏序图用于中医知识的发现,从而进行合理解释,全面与客观的揭示《仲景归真》当中的宝贵知识。

洪春兰[7](2015)在《真武汤对肾阳虚大鼠“AVP-V2R-AQP2”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观察真武汤对肾阳虚模型大鼠“AVP-V2R-AQP2”通路的变化以及对肾阳虚大鼠水液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初步揭示真武汤纠正肾阳虚证水液代谢可能的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采用腺嘌呤200mg/kg灌胃造模,1次/天,连续21天。每4天检测一次大鼠的肛温、抓力,并记录大鼠的体重、竖毛、拱背、蜷缩、抓取激惹等体征症状。每7天上一次代谢,记录大鼠的饮食、饮水、尿量。收集第21天的尿液,离心取上清液,用自动生化仪检测U-TP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液中17-OHCS含量;随机抽取模型组大鼠10只,正常组10只,眼眶取血,离心取上清液,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BUN、Scr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3、T4、T、E2、ACTH、CORT含量,以观察模型是否成功。成模后,筛选出造模成功的大鼠,按照体重将模型组分为肾阳虚模型组、真武汤组、肾气丸组,真武汤组以22.68g生药量/kg灌胃,肾气丸组采用3.0g生药量/kg灌胃,1次/天,连续21天。每4天检测一次大鼠的肛温、抓力,并记录大鼠的体重、竖毛、拱背、蜷缩、抓取激惹等体征症状。每7天上一次代谢,记录大鼠的饮食、饮水、尿量,最后一次代谢记录4h尿量。取最后一次代谢的尿量,离心取上清液,检测U-TP,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7-OHCS含量。第21天给药后,麻醉处死大鼠,心脏取血,检测BUN、Scr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VP、ACTH、CORT的含量;分离心、肝、脾、肺、肾、肾上腺、睾丸组织,计算脏器指数;取下丘脑制备匀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RH的含量;分离肾髓质并制备匀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QP2、V2R、cAMP、PKA的含量。每组三个样本,取肾脏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在造模第21天,肾阳虚模型组大鼠出现体重增长缓慢,肛温降低,尿量增多,抓力降低、毛色无华、抓取激惹反应力下降等肾阳虚症状,肾阳虚大鼠血清T3、T4、T、E2、ACTH、CORT和尿液17-OHCS含量显着降低,血清BUN、Scr和U-TP含量显着升高。经HE染色后观察到,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充血、囊腔扩大、出现坏死、崩解,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肾小管阻塞,部分管腔蛋白渗出。②在给予真武汤/肾气丸干预21天后,大鼠的肾阳虚症状得到改善,体重增长加快,肛温、抓力升高,饮水量增多而尿量减少,肾脏病理有所改善。肾阳虚大鼠血清 ACTH、CORT、AVP 以及尿 17-OHCS 和肾髓质 V2R、cAMP、PKA、AQP2水平显着升高,血清BUN、Scr和U-TP含量显着降低。结论①温肾方药真武汤能够改善肾阳虚证神经内分泌紊乱、肾功能损伤。温肾方药真武汤能够显着改善肾阳虚大鼠的体征症状和肾功能损伤,上调HPA轴下丘脑CRH、血清ACTH和CORT水平。②温肾方药真武汤纠正肾阳虚证水液代谢紊乱,改善肾阳虚大鼠出现的尿量和饮水增多,上调“AVP-V2R-AQP2”通路上的各个指标。③温肾方药真武汤和肾气丸纠正水液代谢紊乱均与调控“AVP-V2R-AQP2”通路有关。

潘玉珍[8](2014)在《基于医案与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李赛美桂枝汤类方临床运用经验整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伤寒论》在中医界地位崇高,众医家都致力研究《伤寒论》,可是完全把《伤寒论》的经方回归临床的医家廖廖可数。尤其是在香港,一般医家弃经方用时方或温病方治外感疾病。每遇疑难杂病,港人必定先看西医,只视中医中药为辅助治疗。同样地,中医治疗疑难杂病也信心不足,只懂运用仲景方如理中汤,肾气丸,小建中汤为养生工具。另外,中医学的传承也面临危机。在香港受西方医学影响,很多医家都趋向依赖实验室结果和微观角度思维治病,只会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淡忘了中医学以天人合一和整体观念的角度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所以中医业发展和地位总在西医之后。因此传承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加速培训年青医生,是中医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名中医学术思想是中医学的宝贵产业,具有实用临床指导意义,继承与挖掘名中医的学术思想是加快推动中医事业发展与提高其地位的重要途径。传承的途径除了传统的师带徒和文献整理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涉及中医药各范围,当中的中医专家系统是一种理想的传承模式,所以不断地被改良发展,探索和寻求更完善新思路和方法。有幸得知《伤寒论》教研室致力把经方回归临床,而李赛美教授是教研室第三代的带领人,她倡导经方治疑难杂病。李教授参透仲景之法,喜用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百病,同时李教授领导博士研究生团队与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以洪文学教授为首的博士研究生团队合作研究,以医案与机器学信息融合原理,建立专家系统。本课题拟从李赛美教授运用桂枝汤类方的临床经验入手,以传统文献、医案整理的基础上,配合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数据挖掘知识发展方法为名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进行探索。方法:本课题首次以崭新科研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结合李赛美教授的门诊医案、文献收集及她在香港授课《伤寒论》的语音节录进行了全面性系统地整理李教授运用桂枝汤类方的临床经验。透过收集李教授在2013年7月所有门诊医案共533份,经过排除与纳入标准共嵬集439份,以Excel格式输入“对象”和“属性”建立形式背景的数据库。然后透过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洪文学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团队基于严密的形式概念分析数学理论,优化形式背景数据库,生成集频次、聚类、关联和因子特征于一身可视化的属性偏序结构图。通过对这些结构图的分析,进行对李赛美教授临床运用桂枝汤类方的知识发现。知识发现范围主要分三部份。以总医案439个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为基础上:1.用性别为对象分割出男女不同性别的两组医案结构图,比较李教授在男女病人的用药经验整理和归纳她的总治则治法;2.分割出包含桂枝汤类方的医案共221例给出两个图分别是症状子群属性偏序结构图和方药子群属性偏序结构图,分别找出使用桂枝汤证的辨识,组方变化规律;3.从病名为对象,分割虚劳综合征和杂病两组医案的症和药,整理李教授使用桂枝汤类方的临床经验。成果:透过随师门诊,讲课语音节录和门诊医案,总结李赛美教授深明仲景之术;体会仲景在《伤寒论》三点论的创新思维,临床上形成她独特的总冶则治法,就是最高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治疗手段三方面。最高目标以桂枝白芍或桂枝汤调和阴阳;指导思想是顺应现今社会环境产生的疾病,因势利导地用柴胡疏肝解郁,茯苓祛湿健脾,炙草、党参、淫羊霍补阳固气和缓补扶正;以野性思维广纳各专家绝招为治疗手段。临床上李教授运用桂枝汤类方不仅局限于外感疾病,还治疗疑难杂病。尤其在辨症药对方面更见创新,在数据发据方面,属性偏序结构图是崭新的知识发现方法,不仅结合频数、聚类、关联和因子特征,还能层次化,和可视化地进行知识表达。现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获得李教授使用桂枝汤类方的知识发现为:1)从439个总医案一方药属性偏序结构图得出常以桂枝白芍调和阴阳,柴胡疏肝解郁,茯苓祛湿健脾,炙草、党参、淫羊霍补阳固气。但男病人偏于重用桂枝和党参扶阳益气;女病人偏于重用芍药干姜附子温阳补血。2)从221个含桂枝汤类方的医案,配合以方药及症状为属性,生成两个属性偏序结构图,归纳汗多是桂枝汤证的鉴别要点。组方规律主要分三方面,一是桂枝汤全方不变或全方按比例减少,主要治疗太阳表虚证、兼证、和表郁轻证;二是以芍药为主如加重其量或删去桂枝;三是以桂枝为主如加重其量或删去芍药。第二及三方面的组方规律,李教授主要治疗太阳变证(坏病)及类似证,症状以汗多、心悸心慌、乏力少气、倦怠、头眩晕、难入睡、多梦、腰酸等偏寒或偏虚为辨别要点。如症状兼有口干口苦,小便黄赤,易肌多食等寒热并存,柴胡桂枝汤是李教授首选方。3)从病名为对象的医案如虚劳综合征及杂病医案生成的结构图,可看到除太阳病类外,李教授常以桂枝汤类方治百病。在图里不难找出李教授辨症药对的特色,李教授喜用桂枝与肉桂同用,白芍与赤芍合用,生姜与干姜共用,炙甘草与生甘草并用,每对药虽同出一物,但治疗上是各行其道,对偶同一,疗效理想,而且还可避免单味药量过大的副作用。在虚劳综合征医案的属性偏序结构图证明李教授常以病证症三辨合参运用桂枝汤类方于临床。因虚劳综合征病情复杂,要辨病分证,如要益气扶阳,方合桂甘类方或四君子汤;如要温补中土,方合理中汤或桂枝人参汤;如要寒温并用,方合柴胡类方。结论:李赛美教授在临床上运用桂枝汤类方治疗疾病的范围广宽,可说是她处方的第一类方。正如刘力红教授在第三期国际经方班指出,桂枝汤是表中有里,开中有合,升中有降,补中有泻,阳中有阴,用它可四通八达,医家应要全方位认识桂枝汤。笔者随师三年,由怀疑经方治百病到现在深信不移。本论文最后部份撰写三则案例均是笔者运用经方实践临床,百般体会,方悟其功。通过本课题提出用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整理李赛美教授运用桂枝汤类方临床经验的方法是可行的,证明其研究方案是可把数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和中医临床经验实践到中医专家传承的领域上。由于本课题的时间和笔者能力有限,望这一传承研究能进一步更深入的开拓。

徐笋晶[9](2014)在《李赛美教授经方辨治2型糖尿病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中医辨治糖尿病缺乏规范化标准,处方用药随意性大,治疗效果取决于专家经验,而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利用尚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使得名中医的临床经验难以更广泛服务于民众的现状,提出基于形式概念分析、图论及偏序理论的非统计偏序结构模式发现的数据挖掘新方法,对李赛美教授诊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经验进行全面的知识发现,并转化成可传承性和可利用性科学知识,全面总结和继承李赛美教授辨治2型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为传承、保护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临床资料的采集和录入:参照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医案与机器学习信息融合的名中医诊疗糖尿病知识发现方法研究”课题要求制订临床诊疗资料采集表。采集2013年1月—2013年12月李赛美教授门诊诊疗2型糖尿病的病历,共收集到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病历991份。并录入至“名中医李赛美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专家系统”,实现门诊资料的规范化存储。病例采集和录入的重点在于保持李赛美教授诊疗2型糖尿病过程的原貌,并突出诊疗特点。2形式背景的建立和优化:在形式概念分析理论中,描述事物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构建对象与属性间的形式背景。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本文以病历为对象,分别以证型、症状、主方、药物组成为属性,建立了四个形式背景。并基于矩阵描述,按属性覆盖最大原则,对形式背景进行分层优化。3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生成和非统计偏序结构模式知识发现方法的提出: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偏序理论和图论,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非统计偏序结构模式发现方法。4临床经验研究:基于非统计偏序结构模式知识发现方法,从属性偏序结构图这个可视化表示数据结构图中,提取相应的知识规则集合,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李赛美教授诊疗2型糖尿病的证治规律。结果:1证型特点:病证涉及六经,且常见两经或三经合病。病位重点在肝、脾、肾三脏。证属太阳时,病位侧重在咽、在表;证属阳明、太阴时,病位侧重在脾;证属少阳、厥阴时,病位侧重在肝;证属少阴时,病位侧重在肾。病性以阳虚、血瘀、湿热为主要特点。证属太阳时,侧重于邪热、风;证属阳明时,侧重于湿热、痰热、血瘀;证属少阳时,侧重于气郁、湿热、血瘀;证属太阴时,侧重于阳虚、食滞;证属少阴时,侧重于阳虚、阴虚;证属厥阴时,侧重于气郁、气滞。2症状特点:证属少阳时,症状体征特点为:头晕、头眩、咽干、口干、口苦、胁肋隐痛、心烦、手臂酸疼、肩膀疼痛、脉弦。兼见阳虚时症状为:畏寒、腰酸、大便溏烂、喜饮热水、舌淡、脉沉;湿热时症状特点为:汗多、畏热、小便黄、大便质粘、大便干结、痰色黄、苔黄腻、脉滑、脉数;血瘀时症状特点为:手足麻木、经血夹块、经色暗红、舌暗红、舌淡暗。分析六组常见证候类型的症状体征特点。①少阳,肾阳虚,太阳,血瘀证对应的主要症状体征为:口干,口苦,脉弦,手足麻木,颈项强痛,倦怠。②少阳,肾阳虚,湿热蕴脾证对应的主要症状为:口干,口苦,脉弦,倦怠,苔黄腻,脉细,舌淡红,舌淡。③少阳,肾阳虚,太阴证对应的主要症状为:口干,口苦,脉弦,大便溏烂,舌淡红,脉细。④少阳,肾阳虚,血瘀证对应的主要症状为:口干,口苦,脉弦,手足麻木,小便黄,眠差,舌暗红,脉细,脉滑。⑤少阳,肾阳虚,痰热蕴脾证对应的主要症状为:口干,口苦,脉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舌暗红,苔黄腻,脉细。⑥少阳,肾阳虚,阳明证对应的主要症状为:口干,口苦,脉弦,大便干结,苔黄腻,喜饮热水。3主方特点:证属少阳时,以小柴胡类方为主方,分析了六组常见证候类型的主方规律:①少阳,肾阳虚,太阳,血瘀证以柴胡桂枝汤为主方,并合用桂枝加葛根汤,当归芍药散。②少阳,肾阳虚,湿热蕴脾证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并合用葛根芩连汤、麻黄附子细辛汤。③少阳,肾阳虚,太阴证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主方,并合用附子理中汤、柴芍六君汤。④少阳、肾阳虚、血瘀证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并合用四逆散、平胃散、四物汤。⑤少阳、肾阳虚、痰热蕴脾证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并合用温胆汤、大柴胡汤。⑥少阳、肾阳虚、阳明证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并合用大柴胡汤、芍药甘草汤。4用药规律:证属少阳时,小柴胡汤的常见加减为:①症见舌暗红、手足麻木等,则加当归、川芎;②症见肩膀疼痛、颈项强痛等,则加桂枝、白芍、葛根;③症见咳嗽、咽中有痰等,则加连翘、玄参、浙贝;④症见倦怠、脉沉等则加淫羊藿、砂仁;⑤症见舌红、苔黄腻等,则加苍术、黄连。探析了柴胡10g,柴胡15-20g,及黄连10g,黄连15-20g时相应的量效关系。①柴胡10g,生姜10g,熟党参30g,黄芩10g,法半夏10g,炙甘草6-10g,黑枣10g为常用量。②当少阳胆火内郁较甚时,柴胡15-20g,生姜10g,法半夏10g,熟党参30g,炙甘草6-10g,黑枣10g,黄芩15-20g。③黄连10-15g为常用量,常与苍术30g相配。④当湿热内蕴程度较为严重,黄连用量为20-30g,常与苍术30g相配。探析了几组常用药对,分别为:①苍术30g与黄连10-15g或20-30g;②淫羊藿15g与砂仁6g;③连翘30g,玄参15g与浙贝15g;④茯苓15-20g与白术10-20g;⑤当归15g与川芎15g。结论:李赛美教授辨治2型糖尿病的临证经验为:①以六经辨证为体系,融多种辨证于一体;②关注病证主要特征,重视整体观念;③强调方证对应,常多方合用;④药随症变,量亦随症变,并巧用药对。基于非统计偏序结构模式发现的数据挖掘新方法,能有效发现李赛美教授诊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经验。将这样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发现方法应用于目前尚未解决的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知识与经验传承,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严新杰[10](2012)在《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文中研究指明立题依据:研究《伤寒论》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作为中医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所载方剂,配伍严谨、主治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本论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研究《伤寒论》论文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今后对《伤寒论》的研究、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目的:1.首次创建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收集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总数包括来源、题名、作者、作者所在机构、作者所在地区、研究的类型、发表时间;2.首次对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描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研究现状和分布;3.首次分析研究《伤寒论》经方在近30年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初步评价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4.首次对《伤寒论》经方在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获得经方对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通过以上四方面的研究,力求从现代科学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证据。方法: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文选择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检索1981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研究《伤寒论》的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发表总量、年发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形成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的顺位图以及居于研究《伤寒论》经方顺位图前三十位的经方排序。2.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对居于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3.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选取《伤寒论》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鉴定纳入相关临床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综合分析,进而获得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今后的中医研究《伤寒论》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结果: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虚拟化的资料存储中心。(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的结构框架。2.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1)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数量。(2)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3)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4)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5)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64,922篇。(6)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按年数量分布。(7)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布。(8)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药的期刊杂志分布。(9)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10)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地理分布。(1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机构比例分布。(1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分布。(13)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作者数量分布。(14)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3.《伤寒论》经方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研究(1)得到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2)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3)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4)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5)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足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结论:1.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共64,922篇。2.建立近30年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3.查明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是中医院校。4.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院校按顺序为:广州中医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5.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作者是李赛美、王付、钱超尘、聂惠民、沈敏南、何任。6.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学院校学报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7.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医药期刊杂志是新中医杂志、中医杂志、辽宁中医杂志。8.查明研究《伤寒论》六经的重点在太阳病和少阴病。9.查明研究《伤寒论》经方的重点在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10.查明研究《伤寒论》未来方向在多中心、多焦点。11.查明《伤寒论》经方参与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有优势。

二、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从科学实践角度对《伤寒论》成书背景与扩展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伤寒论》成书背景研究综述
    1. 张仲景个人背景的研究
        1.1 生平事迹
        1.2 思想品格
        1.3 方言
    2. 《伤寒杂病论》学术渊源的研究
        2.1 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2.2 对前人医学理论的继承
    3. 《伤寒杂病论》的疾病史背景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从科学实践角度对《伤寒论》成书背景的研究
    1. 对《伤寒论》文献研究的反思
        1.1 众说纷纭的局面与原因分析
        1.1.1 众说纷纭的局面
        1.1.2 原因分析
        1.2 对张仲景与《伤寒论》的非理性崇拜与原因分析
        1.3 小结
    2. 诠释《伤寒论》的基本思维与方法
        2.1 过程意识
        2.2 语境重构
        2.3 借助现代医学
        2.4 理性的怀疑精神
        2.5 小结
    3. 《伤寒论》研究对象特性的分析
        3.1 伤寒病是《伤寒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3.2 《伤寒论》之伤寒病属于急性传染病范畴
        3.2.1 具有传染性
        3.2.2 具有明显阶段性与发热性
        3.2.3 具有凶险性
        3.3 《伤寒论》之伤寒病应为寒性疫病
        3.4 利用现代医学重构《伤寒论》伤寒病的可行性分析
        3.4.1 人类思维具有间接性的特征
        3.4.2 古代社会的感染病病种很可能留存至今
        3.4.3 古今人体具有相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3.5 小结
    4. 张仲景思想品德的分析
        4.1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2 理性的怀疑精神
        4.3 实证精神
        4.3.1 重视对患者临床表现的记录
        4.3.2 重视对临床操作技能的描述
        4.3.3 除去原方剂名称的道家成分
        4.4 小结
    5. 张仲景临床研究方法的分析
        5.1 归纳法
        5.2 观察法
        5.2.1 《伤寒论》症状与体征的种类十分丰富
        5.2.2 《伤寒论》归纳出众多的症候群
        5.3 实验法与测量法
        5.3.1 处方药物的种类、剂量与数量
        5.3.2 处方的制备方法与服用方法
        5.3.3 患者接受人为干预以后的病情变化
        5.4 张仲景临床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5.5 小结
第二章 从科学实践角度对《伤寒论》扩展应用的研究
    1. 《伤寒论》扩展应用的现象分析
        1.1 扩展应用是科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1.2 《伤寒论》扩展应用的途径分析
        1.2.1 通过《伤寒论》的临床表现进行扩展
        1.2.2 通过《伤寒论》的药物与处方进行扩展
        1.2.3 通过《伤寒论》的抽象概念或创造抽象概念进行扩展
    2. 《伤寒论》扩展应用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3. 《伤寒论》扩展应用所引发的误区分析
        3.1 认为《伤寒论》六经原本为一切疾病而设
        3.2 认为《伤寒论》的治法为一切疾病而设
        3.3 认为《伤寒论》得到历代医者的反复检验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舒驰远《伤寒集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六经新论:尊崇经典,阐幽发微
2 辨证方法:六经辨证统摄诸病,八纲辨证相辅相成
3 治疗疾病:阳虚阴凑为致病之源,提倡温补之术
    3.1 阳虚阴凑为致病之源
    3.2 提倡温补之术
        3.2.1 固护脾阳
        3.2.2 善用灸法
4 拈出本气,用作主脑
5 不囿古人陈说,用药别具只眼
    5.1 理论创新
    5.2 用药特色
6 舒驰远学术思想局限性
7 小结

(3)基于半结构式访谈的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原创思维临证方法的研究概况
        1 中医原创思维概念的提出
        2 中医原创思维的研究内容
        3 中医原创思维的临证方法研究
        4 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应用研究的不足
    综述二: 半结构式访谈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1 访谈法的概述
        2 访谈法的意义
        3 访谈的类型
        4 半结构式访谈法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5 访谈资料的处理与分析——运用扎根理论方法
    参考文献
下篇: 基于半结构式访谈的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应用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技术路线
    三、研究过程
        1 研究的前期准备
        2 研究资料的收集
        3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4 提高质性研究科学性的措施
    四、研究结果
        1 访谈总体情况
        2 核心类别1: 名老中医对于中医原创思维的认知情况
        3 核心类别2: 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的应用程式
        4 核心类别3: 中医人才原创思维的培养方案
        5 “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的应用体系”理论框架
    五、讨论
        1 名老中医群体应用中医原创思维的特点
        2 中医原创思维与高水平诊疗能力之间的关系
        3 中医教育与中医人才应重视中医原创思维的教与学
        4 构建理论框架的意义
    六、结语
        1 研究小结
        2 创新性
        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附件2
致谢
个人简介

(4)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分析理论陈伯坛《读过伤寒论》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读过伤寒论》的研究现状
    1.3 陈伯坛生平事迹记述
        1.3.1 陈伯坛生平
        1.3.2 精通方术以活人
        1.3.3 陈伯坛的中医教育活动
    1.4 《读过伤寒论》的版本
    1.5 《读过伤寒论》学术思想研究
        1.5.1 明示阅读《伤寒论》的方法,以合仲景撰述之旨
        1.5.2 设立门径,阐述重要理论概念
        1.5.3 专列读法与研究历代注家的思想
        1.5.4 《伤寒论》不能读作“寒伤论”
    1.6 诠解《伤寒》,主张以经解经
        1.6.1 以经释论
        1.6.2 以论释论
        1.6.3 以经验证经
    1.7 强调阴阳,倡导六经气化学说
        1.7.1 研究《伤寒》,着重三阴三阳关系
        1.7.2 尊标本中气说,阐发六经气化规律
    1.8 陈伯坛临床运用经方特色
    1.9 名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现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整体思路
    2.2 研究内容
        2.2.1 构建“病-症-治”数据知识库
        2.2.2 属性偏序形式结构图的计算机生成算法
        2.2.3 数据输入和预处理
        2.2.4 形式背景优化
        2.2.5 建立图矩阵
        2.2.6 构建图形和可视化
        2.2.7 基于属性偏序形式结构理论的大数据知识发现
第三章 基于经典着作《读过伤寒论》的模式实践
    3.1 基于经典着作《读过伤寒论》的知识数据库构建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预处理
        3.1.3 数据质量控制
    3.2 基于经典《读过伤寒论》“病-症-治-方-药”偏序形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2.1 总述
        3.2.2 分述
第四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郭元峰《伤寒论》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伤寒历史发展背景概况
        1.1.1 伤寒历史发展背景
        1.1.2 岭南伤寒历史发展背景
    1.2 郭氏《伤寒论》学术思想概略
    1.3 郭氏《伤寒论》概略
        1.3.1 何谓伤寒?重新厘清伤寒的定义
        1.3.2 伤寒第一要:阴阳为最要纲领,脉为依据分阴阳
        1.3.3 六经辨证为基本法,细别六经之阴阳,每经皆有其专药
        1.3.4 重视合病并病
        1.3.5 重视四诊合参
        1.3.6 治伤寒不可拘泥于传变次序
        1.3.7 活用经方及时方加减
    1.4 岭南医学研究的现状
        1.4.1 岭南医学的地域性
        1.4.2 岭南医学的务实性
        1.4.3 岭南医学的兼容性
        1.4.4 岭南医学的创新性
    1.5 中医伤寒论传承创新研究概况
        1.5.1 国家推动支持,中医走出去
        1.5.2 名师指导
    1.6 中医大数据的新时代
    1.7 属性偏序理论研究概况
第二章 基于属性偏序理论的可视化方法
    2.1 整体思路
        2.1.1 构建郭氏《伤寒论》病、证、症状、舌脉、治法、方、药、转归数据知识库:
        2.1.2 构建郭氏《伤寒论》“病-证-症-脉-治-方-药-预”数据知识库
第三章 郭氏《伤寒论》原文知识发现
    3.1 整体思路
    3.2 研究内容
        3.2.1 郭氏《伤寒论》的知识数据库构建
        3.2.2 基于郭氏《伤寒论》病、证、症状、舌、脉、治法、方、药、转归偏序结构图及“病-证-症-脉-治-方-药-预”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
        3.2.3 比较郭氏《伤寒论》与仲景《伤寒论》的异同
        3.2.4 比较郭氏与仲景《伤寒论》有关看目
        3.2.5 比较郭氏与仲景《伤寒论》有关论饮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仲景归真》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仲景归真》研究概况
    1.1 《仲景归真》研究背景
        1.1.1 岭南医学
        1.1.2 岭南学术流派
        1.1.3 岭南伤寒医籍的文献研究
        1.1.4 岭南其他医籍的文献研究
    1.2 《仲景归真》概况
        1.2.1 《仲景归真》作者概况
        1.2.2 《仲景归真》版本情况
        1.2.3 《仲景归真》着者、校者
        1.2.4 《仲景归真》分卷
        1.2.5 《仲景归真》序言
        1.2.6 《仲景归真》形式
        1.2.7 《仲景归真》学术思想
    1.3 《仲景归真》研究方案
        1.3.1 《仲景归真》的数据库构建
        1.3.2 《仲景归真》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于《仲景归真》“伤寒问症知方歌诀”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1 总述
    2.2 分述
        2.2.1 《仲景归真》“伤寒问症知方歌诀”病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2.2 《仲景归真》“伤寒问症知方歌诀”证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2.3 《仲景归真》“伤寒问症知方歌诀”症状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2.4 《仲景归真》“伤寒问症知方歌诀”方剂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3 总结
        2.3.1 发热知识发现
        2.3.2 头痛知识发现
        2.3.3 项强知识发现
        2.3.4 恶风寒知识发现
        2.3.5 寒热往来知识发现
        2.3.6 无汗知识发现
        2.3.7 自汗知识发现
        2.3.8 漏汗知识发现
        2.3.9 亡阳知识发现
        2.3.10 身痒知识发现
        2.3.11 面色赤知识发现
        2.3.12 身痛知识发现
        2.3.13 头眩知识发现
        2.3.14 潮热知识发现
        2.3.15 不恶寒反恶热知识发现
        2.3.16 头汗知识发现
        2.3.17 口舌干燥知识发现
        2.3.18 咽痛喉痹知识发现
        2.3.19 口干渴知识发现
        2.3.20 喘知识发现
        2.3.21 咳嗽知识发现
        2.3.22 呕吐知识发现
        2.3.23 呃逆知识发现
        2.3.24 气上冲胸知识发现
        2.3.25 懊恼知识发现
        2.3.26 烦躁知识发现
        2.3.27 水气知识发现
        2.3.28 心悸知识发现
        2.3.29 狂知识发现
        2.3.30 谵语郑声知识发现
        2.3.31 不寐知识发现
        2.3.32 欲寐知识发现
        2.3.33 昏冒知识发现
        2.3.34 盗汗知识发现
        2.3.35 黄疸知识发现
        2.3.36 胸满知识发现
        2.3.37 结胸知识发现
        2.3.38 腹满痛知识发现
        2.3.39 痞满知识发现
        2.3.40 心下满痛知识发现
        2.3.41 肋满痛知识发现
        2.3.42 奔豚知识发现
        2.3.43 便硬知识发现
        2.3.44 泄泻知识发现
        2.3.45 腹鸣谷不化知识发现
        2.3.46 小便不利知识发现
        2.3.47 霍乱知识发现
第三章 基于《仲景归真》“伤寒问方知症歌诀”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1 总述
        3.1.1 《仲景归真》“伤寒问方知症歌诀”病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1.2 《仲景归真》“伤寒问方知症歌诀”证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1.3 《仲景归真》“伤寒问方知症歌诀”症状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1.4 《仲景归真》“伤寒问方知症歌诀”方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1.5 《仲景归真》“伤寒问方知症歌诀”药含剂量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2 总结
        3.2.1 桂枝汤知识发现
        3.2.2 小青龙汤知识发现
        3.2.3 小柴胡汤知识发现
        3.2.4 理中丸知识发现
        3.2.5 真武汤知识发现
        3.2.6 通脉四逆汤知识发现
        3.2.7 四逆散知识发现
        3.2.8 葛根汤知识发现
        3.2.9 黄芩汤知识发现
        3.2.10 枳实栀豉汤知识发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真武汤对肾阳虚大鼠“AVP-V2R-AQP2”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药品
        3. 实验试剂
        4. 实验仪器
    (二) 实验方法
        1. 动物分组
        2. 动物模型的制备
        3. 药物的制备及给药方案
        4.大鼠一般症状体征的观察
        5. 大鼠血清BUN、Scr、ACTH、CORT、T_3、T_4、T、E_2含量的检测
        6. 大鼠尿液17-OHCS、24h U-TP含量的检测
        7. 大鼠脏器指数的计算
        8. 大鼠下丘脑CRH含量的检测
        9. 大鼠血清AVP含量的检测
        10. 大鼠肾脏髓质V2R、cAMP、PKA、AQP2含量的检测
        11. 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三) 统计学方法
        1. 统计描述
        2. 统计推断
三、实验结果
    (一) 腺嘌呤对大鼠一般状况、体征症状的影响
        1. 体重
        2. 肛温
        3. 抓力
        4. 竖毛
        5. 拱背
        6. 蜷缩
        7. 抓取激惹反应
        8. 饮食
        9. 饮水
        10. 尿量
    (二) 腺嘌呤对大鼠血清BUN和Scr、尿U-TP和17-OHCS含量的影响
    (三) 腺嘌呤对大鼠血清ACTH、CORT含量的影响
    (四) 腺嘌吟对大鼠血清T_3、T_4含量的影响
    (五) 腺嘌呤对大鼠血清T、E_2含量的影响
    (六) 真武汤对肾阳虚大鼠一般状况、体征症状的影响
        1. 体重
        2. 肛温
        4. 竖毛
        5. 拱背
        6. 蜷缩
        7. 抓取激惹反应
        8. 饮食
        9. 饮水
        10. 尿量
    (七) 真武汤对肾阳虚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八) 真武汤对肾阳虚大鼠血清Scr和BUN、尿U-TP的影响
    (九) 真武汤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CRH、血清ACTH和CORT以及尿17-OHCS含量的影响
    (十) 真武汤对肾阳虚大鼠血清AVP以及肾髓质V2R、cAMP、PKA含量的影响
    (十一) 真武汤对肾阳虚大鼠肾髓质AQP2含量的影响
    (十二) 真武汤对肾阳虚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四、分析与讨论
    (一) 肾虚证本质
    (二) 肾虚证水液代谢紊乱与水通道蛋白
    (三) 肾阳虚证模型的制备方法
    (四) 肾阳虚证模型的评价方法
    (五) 真武汤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影响
    (六) 真武汤对肾阳虚大鼠“AVP-V2R-AQP2”通路的影响
    (七) 真武汤对肾阳虚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八) 真武汤和肾气丸对肾阳虚大鼠各指标的异同点
    (九) 小结与展望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基于医案与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李赛美桂枝汤类方临床运用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桂枝汤类方文献综述
        1.1.1 古代医家
        1.1.2 现代医家
    1.2 李赛美教授擅用桂枝汤类方治疗疑难杂病
    1.3 类方的由来
    1.4 信息数据挖掘在中医继承的重要性
        1.4.1 传统中医疗效的主观性
        1.4.2 中医水平普遍下降
        1.4.3 中医海量信息整理
        1.4.4 保留名老中医的经验及传承
    1.5 数据挖掘文献综述
        1.5.1 因子分析法
        1.5.2 关联规则
        1.5.3 聚类分析法
        1.5.4 信息熵方法
        1.5.5 小结
    1.6 《伤寒论》教研室学科迈向现代化信息科技
    1.7 李赛美教授对《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体会
        1.7.1 两点论延伸三点论思想
        1.7.2 《伤寒论》的三点论
    1.8 熊曼琪教授与《伤寒论》教研室团队对李赛美教授的学术思想影响
        1.8.1 熊曼琪教授学术思想
        1.8.2 朱章志教授学术思想
        1.8.3 刘敏教授学术思想
        1.8.4 万晓刚教授学术思想
        1.8.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发现与整理李赛美教授运用桂枝汤类方的临床经验
    2.1 属性偏序结构图
        2.1.1 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可比性
    2.2 临床医案数据挖掘研究方法
        2.2.1 资料来源
        2.2.2 门诊医案收集
        2.2.3 医案纳入标准
        2.2.4 医案排除标准
        2.2.5 数据的规范化
        2.2.6 数据录入整理步骤
        2.2.7 医案形式背景建立
    2.3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李赛美教授运用桂枝汤类方的知识发现
        2.3.1 总医案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
        2.3.2 李赛美教授的总治则治法
        2.3.3 桂枝汤类方医案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
        2.3.4 李赛美教授对桂枝汤证辨识
        2.3.5 组方变化规律
        2.3.6 病名医案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
        2.3.6.1 虚劳综合征医案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
        2.3.6.2 杂病医案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
        2.3.7 三辨合参运用桂枝汤类方
        2.3.8 用药特色
        2.3.9 小结
    2.4 典型医案赏析
        2.4.1 案例1
        2.4.2 案例2
        2.4.3 案例3
        2.4.4 案例4
        2.4.5 案例5
    附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李赛美教授经方辨治2型糖尿病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现状
        1.2.1 传承的研究内容
        1.2.2 传承方法
    1.3 李赛美教授经方运用思路及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综述
        1.3.1 李赛美教授运用经方思路浅析
        1.3.2 李赛美教授经方辨治糖尿病经验介绍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原理
    2.2 数学理论基础
        2.2.1 形式背景、形式概念与概念格
        2.2.2 属性特征的数学描述
    2.3 形式背景的生成和分层优化方法
    2.4 属性偏序结构图生成数学原理
    2.5 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生成方法
    2.6 属性偏序结构图生成的例
    2.7 非统计偏序结构模式发现方法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前言
    3.2 临床资料
        3.2.1 病历来源
        3.2.2 病历的纳入标准
        3.2.3 病历的排除标准
    3.3 病历采集与知识库的构建
        3.3.1 病历的采集
        3.3.2 知识库的构建
    3.4 研究结果
        3.4.1 证候分布
        3.4.2 症状特征
        3.4.3 主方规律
        3.4.4 用药规律
    3.5 李赛美教授治疗糖尿病的临证经验总结报告
        3.5.1 以六经辨证为体系,融多种辨证于一体
        3.5.2 关注病证主要特征,重视整体观念
        3.5.3 强调方证对应,常多方合用
        3.5.4 药随症变,量亦随症变,并巧用药对
        3.5.5 李赛美教授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医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10)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前言
    1.1 近代《伤寒论》研究概述
        1.1.1 近代《伤寒论》研究百花齐放
        1.1.2 近代《伤寒论》研究多向发展
        1.1.2.1 文献研究
        1.1.2.2 理论研究
        1.1.2.3 教学研究
        1.1.2.4 临床研究
        1.1.2.5 实验研究
        1.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的现代化
        1.1.3.1 数理统计
        1.1.3.2 循证医学
        1.1.3.3 电子信息技术
        1.1.3.4 云计算
    1.2 《伤寒论》国外研究概述
        1.2.1 《伤寒论》在日本
        1.2.2 《伤寒论》在台湾
        1.2.3 《伤寒论》在香港
        1.2.4 《伤寒论》在韩国
    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热点
        1.3.1 研究热点
        1.3.1.1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
        1.3.1.2 大承气汤治疗急腹症
        1.3.1.3 四逆汤保护缺血心肌
        1.3.1.4 桂枝汤调节体温
        1.3.2 资料数据库
        1.3.3 循证医学
    1.4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进展
        1.4.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
        1.4.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1.4.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4.2.2 糖尿病肾病
        1.4.2.3 糖尿病足
        1.4.2.4 糖尿病性胃轻瘫
        1.4.2.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1.4.2.6 糖尿病性腹泻
        1.4.2.7 糖尿病高脂血症
        1.4.2.8 其他糖尿病并发症
    1.5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
        1.5.1 循证医学概述
        1.5.1.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1.5.1.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1.5.2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的融合
        1.5.3 《伤寒论》方系统评价的研究进展
        1.5.3.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1.5.3.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1.6 结语
第2章 创建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与研究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数据库的选择
        2.1.2 文献资料的收集
        2.1.3 按照研究目的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处理
    2.2 研究实施方案
        2.2.1 资料来源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技术路线
    2.3 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2.4 创建1981年-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2.4.1 资料收集
        2.4.2 资料整理
        2.4.3 论文整理
        2.4.4 来源整理
        2.4.5 地区整理
        2.4.6 作者整理
        2.4.7 数据库的结构和建立
        2.4.7.1 数据库的结构
        2.4.7.2 数据库的建立
    2.5 研究结果统计
        2.5.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数
        2.5.1.1 研究六经的论文数量分布
        2.5.1.2 研究经方的论文数量分布
        2.5.1.3 研究论文总量
        2.5.2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时间分怖
        2.5.3 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怖
        2.5.3.1 研究论文中医药期刊杂志分布
        2.5.3.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
        2.5.3.3 研究论文来源分布总汇
        2.5.4 研究《伤寒论》论文地理分怖
        2.5.4.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4.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4.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4.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5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中医机构分怖
        2.5.5.1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研究院分布
        2.5.5.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的分布
        2.5.6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作者数量统计
        2.5.7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
        2.5.7.1 桂枝汤类
        2.5.7.2 麻黄汤类
        2.5.7.3 葛根汤类
        2.5.7.4 抵当汤类
        2.5.7.5 栀子豉汤类
        2.5.7.6 陷胸汤类
        2.5.7.7 泻心汤类
        2.5.7.8 桂枝甘草汤类
        2.5.7.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
        2.5.7.10 五苓散类
        2.5.7.11 黄芩汤类
        2.5.7.12 白虎汤类
        2.5.7.13 承气汤类
        2.5.7.14 柴胡汤类
        2.5.7.15 芍药甘草汤类
        2.5.7.16 理中丸(汤)类
        2.5.7.17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
        2.5.7.18 四逆汤类
        2.5.7.19 杂方类
        2.5.7.20 研究经方归类的论文总汇
    2.6 讨论
        2.6.1 国家对研究《伤寒论》的支持
        2.6.2 研究《伤寒论》工作者团陈
        2.6.3 研究《伤寒论》核心作者
        2.6.3.1 核心作者-李赛美
        2.6.3.2 核心作者-王付
        2.6.3.3 核心作者-钱超尘
        2.6.3.4 核心作者-聂惠民
        2.6.3.5 核心作者-沈敏南
        2.6.3.6 核心作者-何任
        2.6.4 《伤寒论》研究多中心多焦点
        2.6.5 《伤寒论》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2.6.6 《伤寒论》与现代医学的接轧
        2.6.7 研究《伤寒论》的展望
    2.7 结论
        2.7.1 对研究《伤寒论》的热情
        2.7.2 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
        2.7.3 研究《伤寒论》的领头人
        2.7.4 研究《伤寒论》的空间
        2.7.5 研究《伤寒论》的问题
第3章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3.0 前言
    3.1 资料和方法
        3.1.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3.1.1.1 检索策略
        3.1.1.2 检索词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2.1 研究类型
        3.1.2.2 研究对象
        3.1.2.3 干预措施
        3.1.2.4 疗效评价指标
        3.1.3 方法学质量评价
        3.1.3.1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3.1.4 资料的提取
        3.1.5 资料分析
    3.2 结果
        3.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3.2.1.1 流程图
        3.2.1.2 排除的研究和理由
        3.2.2 文献定性评价结果
        3.2.2.1 诊断标准
        3.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2.2.3 样本量及其估算
        3.2.2.4 治疗方法
        3.2.2.5 辨证论治
        3.2.2.6 疗程
        3.2.2.7 疗效评判标准和结局指标
        3.2.2.8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2.2.8.1 随机方法
        3.2.2.8.2 随机隐匿
        3.2.2.8.3 盲法
        3.2.2.8.4 退出和失访
        3.2.2.8.5 质量评价结果
        3.2.3 疗效评价
        3.2.3.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
        3.2.3.1.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比较
        3.2.3.1.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1.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1.4 温肾健脾法对脾肾阳虚型糖尿病疗效及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
        3.2.3.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评价
        3.2.3.2.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3.2.3.2.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2.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
        3.2.3.3.1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3.2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的比较
        3.2.3.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3.2.3.4.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3.2.3.4.2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4.3 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
        3.2.3.4.4 当归四逆汤加味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3.2.3.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评价
        3.2.3.5.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3.2.3.5.2 当归四逆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足
        3.2.3.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评价
        3.2.3.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评价
        3.2.3.8 不良事件
    3.3 讨论
        3.3.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疗效特点
        3.3.1.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特点
        3.3.1.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特点
        3.3.1.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特点
        3.3.1.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特点
        3.3.1.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特点
        3.3.1.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特点
        3.3.1.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特点
        3.3.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Meta分析的统计学意义
        3.3.3 《伤寒论》经方的不良事件
        3.3.4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3.4 结论
第4章 结语
    4.1 结论
        4.1.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量
        4.1.2 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创建
        4.1.3 研究《伤寒论》的重点和方向
        4.1.4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4.2 创新点
        4.2.1 创建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4.2.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4.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4.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数量和百分比表
    附表2: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和百分比表
    附录3: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特征表
    附录4: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系统评价结果总汇
    附录5:系统评价资料提取表
    附录6:JADAD量表
致谢

四、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科学实践角度对《伤寒论》成书背景与扩展应用的研究[D]. 钟玮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舒驰远《伤寒集注》初探[J]. 李敏,荆鲁. 环球中医药, 2020(05)
  • [3]基于半结构式访谈的名老中医原创思维方法应用研究[D]. 杨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分析理论陈伯坛《读过伤寒论》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的研究[D]. 王文福(Boon Hock 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5)
  • [5]郭元峰《伤寒论》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研究[D]. 莫可珍(Hochun Mok).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仲景归真》知识发现[D]. 陈学禅(Tan Sekcha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真武汤对肾阳虚大鼠“AVP-V2R-AQP2”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D]. 洪春兰.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8]基于医案与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李赛美桂枝汤类方临床运用经验整理[D]. 潘玉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李赛美教授经方辨治2型糖尿病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研究[D]. 徐笋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D]. 严新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