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后一枚菲尔兹奖章

20世纪最后一枚菲尔兹奖章

一、20世纪最后的菲尔兹奖(论文文献综述)

郝顺利[1](2021)在《菲尔兹奖兼沃尔夫数学奖得主的科研共性和教育观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菲尔兹奖兼沃尔夫数学奖得主是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杰出代表.对16位菲尔兹奖兼沃尔夫数学奖得主的科研共性和教育观点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科研共性包括: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坚定的意志、坚韧的毅力、足够的耐心等;科研方法科学高效;他们的论文(着)是思想和论述的完美结合.他们的教育观点主要有激发兴趣、人格教育和学术影响、学数学家、以教促研和专业不要分得过早过细等.可以通过培养兴趣和能力、引导学习和科研、指导论文、教研相长和专业及课程5个方面的途径来培养数学拔尖创新人才.

杨静,李文林,魏蕾,张寿武,赵晶[2](2021)在《数学的传承——张寿武教授谈王元院士》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张寿武教授在访谈中,回忆了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师从王元院士所受的终身教益;介绍了在王元院士感召下,倾力培养数学优秀人才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张寿武教授用实际行动传承着王元院士等老一辈数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数学事业。他成功开办了暑期学校,表达了对中国数学事业现状的观感;并提出要缩小与国外学术水平的差距,必须做中国人自己的数学、重新组织数学的学术观点。

崔嘉欣[3](2021)在《CEA理论(“理解-表达-变通”理论)中理解问题的研究 ——以科普文本《格里戈里·佩雷尔曼与庞加莱猜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以翻译实践报告为形式撰写的翻译硕士学位论文。2020-2021年为中俄科技创新年。本文正是以俄罗斯作家奥列格·奥列斯托维奇·阿尔谢诺夫的作品《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和庞加莱猜想》为素材,在此背景下展开的翻译实践。庞加莱猜想是由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提出的关于宇宙形态的猜想。以往数学家一直挑战这一难题,但最终是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成功证实猜想。所选材料属于科普文章,其中蕴含大量的科学术语和科学原理,如几何化猜想、同胚、流形等。如果翻译时不深刻理解原文内容,不弄清科学事实,只是囫囵吞枣、逐字翻译,就很有可能会误译科学事实,无法达到科普的目的。故而本文在CEA(“理解-表达-变通”)理论的指导下,从理解材料内容入手,向读者介绍了俄罗斯近年来最大的数学成就——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成功地解决了千禧年难题“庞加莱猜想”。本文由导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部分组成。为使读者对译文有更深入的了解,正文后附有附录和术语表。正文第一章介绍所选作品,说明选题理由和科普作品的翻译原则,概述文本核心—一千禧年难题“庞加莱猜想”。正文第二章是翻译实践部分。本章首先介绍了所借鉴的翻译理论,即CEA(“理解-表达-变通”)翻译理论。该理论特别强调了翻译中理解的重要性。合格的翻译对原作内容的理解一定要深入细致,其理解程度要超过一般读者,接近甚至要超过原作作者。而忽视理解,空谈表达,这是翻译中的大忌。为此,我们根据材料的内容,选取了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理解障碍的译例,并说明译者是如何突破这些障碍,理解材料内容的。其次,本章根据材料内容对译例进行分类,可分为以下三大类:1.原作作者的态度,包括原作作者对数学的态度、对中国科学家丘成桐的态度以及对佩雷尔曼的态度;2.庞加莱猜想,包括庞加莱猜想本身和佩雷尔曼证明方案的特点;3.社会各界对庞加莱猜想得证的反应,包括国际数学界、俄罗斯数学界、西方媒体界以及佩雷尔曼的导师们的反应。所选取的译例涉及到理解原作者态度和目的,理解词句与事实的联系,理解上下文,理解具体的学科内容等方面,强调只有充分调动译者自身的信息查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才能真正理解原文的内容,达到准确流畅的翻译。结语部分总结了作者在这一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李晶柯[4](2021)在《“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奖项,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都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不小的轰动。但是纵观历届获奖作家的创作生涯,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作家一旦获得诺奖,便很少再有能达到其获奖前水准的佳作问世,这个现象被称作“诺奖魔咒”。本文的第一部分就是针对“诺奖魔咒”这一现象,在结合诺奖自身特点,梳理“诺奖魔咒”的发生的基础上,对“诺奖魔咒”的产生,“诺奖魔咒”难以突破的原因做出的分析研究。这是本选题关注的一个重要原点。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籍作家。随着莫言的获奖,中国百年以来的诺奖情结终于得以实现,但莫言本人也随之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与压力,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诺奖魔咒”。本文的第二部分,就将在梳理莫言获奖以前中国文学与诺奖之前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基础上,以莫言获奖为节点,对其获奖后的困扰与压力进行分析研究。“诺奖魔咒”在每个诺奖得主身上的表现并非千篇一律。而对莫言来说,颇繁的社会活动中失去创作的宁静、喧嚣的文学场域难以凝神聚力、网上的捧与骂对创作元气无形的损耗等等,都是他所遭遇的重重困难。作为一个有文学追求的作家,莫言深感这些难题对自己的影响。2017年开始,莫言无论从心态还是创作上均进行了调整,逐渐由“讲故事的人”向“文人转变”,崇尚“文人精神”,经过调整、沉淀、思考、反思,在文学创作上所进行语言的实践、风格的调整、内容的新变,显示出莫言在获奖后积极寻求突破的决心。本文的第三部分,就将以此段时期莫言在面对“诺奖魔咒”时的自我沉淀与自我调整过程中的创作与生活为研究对象,深切关注莫言创作与心态的变化。2020年7月,莫言的最新短篇集《晚熟的人》出版。作为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八年之后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在坚持探讨人性的基础上,其叙述风格、情感表现、人物塑造、叙述视角等多个方便都有了新的内容。这是莫言小说创作在经历了获奖之后八年的调整与反思的新的成果。本文的第四部分就聚焦新作《晚熟的人》,对莫言获奖后的创作进行细致的分析。而这本《晚熟的人》,也正是莫言在获奖、沉淀之后对“诺奖魔咒”的答卷之一。

窦海峰[5](2020)在《四维庞加莱猜想证明及其对数学和物理学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尽管三维庞加莱猜想因其难度、解决时间的长度以及与宇宙形状的相关度,成为近十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但是,要试图观察并想象宇宙的整体形状,我们至少应在四维空间中;另外,我们不仅生活在三维宇宙中,也生活在一维的时间中,即四维的时空世界,所以,要说与理解宇宙形状和我们所生活世界的相关度,首推四维庞加莱猜想。事实也是这样。四维庞加莱猜想的证明深刻推进了四维流形和场论的研究,这些都使得四维庞加莱猜想的意义非凡。因此,有必要详细分析四维庞加莱猜想的起源、证明及其与四维流形、场论建立联系的整个过程,以促进对四维庞加莱猜想的数学意义与物理学意义的理解。本文以原始文献与研究文献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比较细致地探讨了四维庞加莱猜想的两次证明及其对四维流形、场论的影响。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通过当时的拓扑学和规范场论发展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庞加莱猜想其他维度的各种证明与推论,考查了四维庞加莱猜想的数学与物理学背景;其次,从弗里德曼的成长环境和求学工作经历出发,探讨了弗里德曼关注四维庞加莱猜想的原因;最后,分析了弗里德曼使用“卡森环柄”技术证明四维庞加莱猜想的工作。第二章首先以唐纳森的成长环境和求学工作经历为基础,探究了他关注猜想的背景;其次,分析了他作为一个数学家是如何以物理学中的规范场论来再次证明四维庞加莱猜想的;最后讨论了他在这种新的证明方法之后,与弗里德曼工作的结合与补充。第三章首先结合弗里德曼和唐纳森的研究,讨论了四维庞加莱猜想证明的意义;其次,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弗里德曼、唐纳森对四维流形研究的推进。第四章以四维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以及相关四维流形的研究为基础,首先探究了唐纳森对规范场论研究的推进;其次探查了威滕结合唐纳森的研究对拓扑量子场论研究的推进。

袁涛[6](2020)在《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研究》文中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各个国家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可以有效提升本国的教育综合实力,进而在长期可促进本国的发展,提升本国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在进一步加深,因而从一个更大的组织生态的角度去系统地看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就成为了必要。本文通过引入生物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期望从生态位的视角整体、动态、全面地去研究世界一流大学。首先,本文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理论框架。通过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概念和生态位的态势理论和生态位重叠理论、生态位宽度等,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态势、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重叠度和世界一流生态位宽度。用来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对地位和影响力、世界一流大学彼此之间的竞争程度、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力强弱。其次,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模型。通过梳理世界一流大学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科研成果这三个重要维度,并选择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排名在前100所世界一流大学作为研究的对象,并进行层次的划分。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态势模型、生态位宽度模型和生态位重叠度模型,并选取校友获奖、教师获奖、高被引学者、N&S论文、国际论文以及师均表现作为其指标。最后,对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世界一流大学这一群体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并且越是排名靠前的世界一流大学,其相对的生态位态势越高,其在群体中的相对地位会更高。(2)世界一流大学各个层次之间的重叠度很高,竞争很激烈。但是不同层次区间之间的竞争程度不同,而且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在不断变化的。(3)各个层次的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宽度在不同的年份是不同的,并且各个层次的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宽度的差距也是动态变化的。据此,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优化生态位结构,长期化建设、降低生态位重叠,协同化建设、拓宽生态位宽度,综合化建设的建议。

李晶晶[7](2020)在《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是一项让学有兴趣、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素质全面的中学生一展所长、以竞赛为中心的课外教育活动,对激发学生兴趣、普及学科知识、渗透学科前沿、促进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其存在之广、影响之大、争议之多都使之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而竞赛活动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湖南省是竞赛的大省、强省,以湖南省化学竞赛为点,既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又能突出湖南特色、结合湖南智慧,还能以点带面,勾勒我国奥林匹克竞赛现状的面,揭示我国奥林匹克竞赛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化学竞赛的成就、困境与出路。首先从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研究的理论基础,描摹出化学竞赛发展现状的大体框架,再结合近三十年来获湖南省化学竞赛省二等奖以上选手的发展状况调查,通过访谈与部分竞赛选手、竞赛专家共同探讨化学竞赛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湖南方案。此外,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借鉴湖南优秀经验的同时对学科竞赛中客观存在的具体问题深入分析,力求守正创新、拨乱反正,为学科竞赛的破旧立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本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直面问题——整体设计。从实际问题、真实现象出发,通过分析文献,明确研究的问题,形成明晰的思路,选取恰当的方法,规划研究的内容。第二部分(第2章):历史考量——精准定位。回顾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历史成就与重要举措,从历史层面定位化学竞赛的价值与功能。第三部分(3、4章):正向思维——守正创新。研究、调查成功的化学竞赛开展正例——湖南省化学竞赛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回顾湖南化学竞赛历史,调查湖南化学竞赛发展现状,总结湖南在化学竞赛中的举措与特点,为学科竞赛的发展提供参考。第四部分(第5章):逆向思维——拨乱反正。通过文献和调查总结化学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反推学科竞赛健康发展。第五部分(第6章):总结展望——助推发展。总结对策,反思不足,展望未来,助力学科竞赛良性发展。

张蜀青[8](2019)在《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进行了若干轮,从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到2017年的新课标,除了对教学知识版块进行了增减,还产生了各种教育理念.在教师群体中,则主要是基于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教育届有识之士提出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的再创造过程,我们也看到很多论文言必称弗莱登塔尔和“再创造”,但是什么是真正的数学再创造?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解释和操作行为准则.本研究所提出的“问题驱动”是对弗莱登塔尔数学教育观的发展和丰富,是其“再创造”思想的具体化.它倡导教师借助数学史等深入了解知识内部,通过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了解数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剖析其文化价值.具体实施过程则是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引发概念被创建或定理被发现的问题嵌入到情境中,实现问题驱动教学.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文献综述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及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世界数学教育改革情况.根据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教学理论.2.从数学教育的本质、数学教育的价值来详细阐述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强调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重视思辨和直觉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数学教育除了体现学科价值还应该体现人文价值.3.深入阐述了“问题驱动”的内涵与外延,指出何为“真问题”和“真情境”,如何通过问题驱动实现数学的再创造.给出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解读.4.本研究在积累了近百篇教学设计基础上,通过三种课型的5个典型案例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评价,从多个角度用实际案例示范引领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实现问题驱动.5.总结了近四年的研究成果与不足,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和导师一起建立了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教学理论并进行了实践.2.和导师一起建立了反映数学本质的简单易操作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3.提出了数学教育是数学的有限再创造的观点,丰富发展了弗莱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4.大、中学教师以及教研员长期扎根一线教学,通过教学研讨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崭新合作模式,使理论研究落到实处,也使课堂教学有章法可循,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本研究通过行动研究形成一套有效可行的实现数学再创造的理论,一方面落实“四基”和“四能”,一方面探索出一条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道路.本研究已在高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

渠晴晴[9](2019)在《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各指标的分类与重构》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各高校对于自身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中的指标。探讨其指标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为高校提升其世界大学排名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详细探讨了ARWU世界大学排名、THE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中的具体指标。研究选取了149所国内外高校,其中包括24所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首先,对三大世界大学排名进行相关分析,其次,对其指标进行分类和重构,明确指出,前者是对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各指标进行重新归类,后者是对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各指标数据进行重构,以对大学重新排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支撑。最后,选取其中的20所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和24所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针对其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就三大世界大学排名体系来看,其指标主要分为4类,分别是教育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社会服务。第二,就国内大学来看,国内大学在教育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社会服务上的差异参差不齐,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这4个指标上均排名靠前。除了社会服务指标之外,湖南大学在其他三项指标上的得分均是最低的,与C9大学、其他双一流大学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会服务指标上,湖南大学具有微弱的优势。第三,就国内外大学来看,在教育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指标上,相比于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少数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均较小,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平均值的差距仍很大,其他国内双一流大学与其差距更大,在社会服务指标上,国内双一流大学的平均值超过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平均值。除了少数国内双一流大学,其他基本上都达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最后,针对分类和重构以及国内外大学之间的差距,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要重视教育培养指标的权重,突显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分类。第二,要明确体现中国实际的指标分类和重构,兼顾权威的国际标准。第三,要注重整体功能的发挥,考察多个层面的指标。第四,引导指标分类体现社会服务,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范冬清[10](2017)在《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文中指出科学精英的汇聚与一流大学的成长是一个相互支持、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尽管科学精英的汇聚能够促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是普遍得到承认的一个命题,然而,科学精英的汇聚如何促进大学的提升,一流大学的成长又如何推动科学精英的汇聚,即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的内在协同机理较少被系统阐述。当前无论是先发型国家还是后发型国家都在国家层面实施一流大学战略,对全球科学精英的竞争愈发激烈。理顺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具体而言,一方面以科学精英的汇聚为切入口,能较好地呈现一流大学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与重要影响要素;另一方面以高等教育强国,尤其是美国为例,阐释与归纳出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对中国的“双一流”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表明,从历史视角来看,科学进入大学启动了现代大学的发展,科学精英的产生及汇聚助力研究型大学成长为一流。二战后科学精英从欧洲转向美国集聚,与美国研究型大学集群的迅速发展相同步。从20世纪90年代起,主要来自于中国与印度的S&E早期精英汇聚于美国的一流大学。美国是全球科学精英首选的目的地,也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与科学中心。欧洲多数发达国家同时显示出较高的迁入及迁出比例,欧洲大学在排名榜单上占据第二集团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将科学精英回流及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举措,处于积极追赶过程中。从科学精英与现代大学的交互机制来看,二者相互契合与匹配,科学精英产出社会资本、学术资本与物质资本,推动一流大学成长;一流大学通过政府稳定巨额的资助、良性的大学治理、卓越的人才集聚平台以及注重清除对家庭及个人迁移障碍等行为汇聚科学精英。从制度上看,学科制度上注重学科治理中的专业权力、强调R&D经费可用度、发展跨学科、鼓励科学文化,通过学科与院系的协同主体作用,在“底部沉重”的大学组织内实施有效汇聚,直接驱动学科发展与创新。大学制度上实施高效合理的招募引进、职业晋升、学术能力评价、捐赠讲席制度,既优化精英群体动态结构,又扩充工作岗位数量,使得大学达到成长的最优态。加之,移民、政治、经济、文化为科学精英提供宽松包容的环境,也为大学成长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在“双一流”背景下,须重构我国科学精英汇聚与研究型大学成长的关系,以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目标。

二、20世纪最后的菲尔兹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世纪最后的菲尔兹奖(论文提纲范文)

(1)菲尔兹奖兼沃尔夫数学奖得主的科研共性和教育观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菲尔兹奖兼沃尔夫数学奖得主的科研共性
    1.1 高水平数学家的必要条件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1.2 高水平数学家的个性特征
    1.3 高水平数学家的科研方法
    1.4 高水平数学家的论文(着)的特点
2 菲尔兹奖兼沃尔夫数学奖得主的教育观点
    2.1 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坚持搞数学的学生
    2.2 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学术影响
    2.3 教给学生怎样做一个数学家和寻求重大成就的知识
    2.4 适当教学是科研不可缺少的部分
    2.5 专业不要分得过细过早
3 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3.1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3.2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做好科研
    3.3 指导学生写好论文(着)
    3.4 教研相长
    3.5 专业不要分得过早过细课程不要设置得太专

(2)数学的传承——张寿武教授谈王元院士(论文提纲范文)

1 与王元院士结缘
2 师恩重如山
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 做中国人自己的数学

(3)CEA理论(“理解-表达-变通”理论)中理解问题的研究 ——以科普文本《格里戈里·佩雷尔曼与庞加莱猜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н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Введение
Глава Ⅰ. Короткие сведения об оригинальном тексте
    1.1 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и
    1.2 Гипотеза Пуанкаре в доступном изложении
    1.3 Принципы перевода научно-популярны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Глава Ⅱ. Теории СЕА и ее применение при переводе выбранных фрагментов
    2.1 О теооии СЕА
    2.2 Применение теории СЕА при переводе выбранных фрагментов
        2.2.1 Отношение автора оригинала
        2.2.2 О гипотезе Пуанкаре
        2.2.3 Реакция на решение гипотезы Пуанкаре Перельманом
Заключение
Литература
Приложение
Таблица терминов

(4)“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莫言获奖后新作研究
        二、文化批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方法、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作为话语的“诺奖魔咒”
    第一节 “诺奖魔咒”的发生
        一、“魔咒”概念的产生
        二、“诺奖魔咒”的发生
        三、“诺奖魔咒”的形成
    第二节 “诺奖魔咒”难以突破的原因
        一、评审制度是“诺奖魔咒”产生的根源
        二、突破“诺奖魔咒”的鉴定标准
        三、诺奖魔咒难以突破的原因
    第三节 破解魔咒的几种密码
        一、突破“诺奖魔咒”的作家
        二、破译魔咒的几种密码
        三、“祛魅”:揭开魔咒面纱
第二章 百年诺奖与莫言获奖
    第一节 中国对诺奖态度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盛名之下莫言陷入种种困扰
第三章 沉淀之后:莫言的自我调整
    第一节 由“讲故事的人”向文人转变:莫言的自我调整
    第二节 文人精神的寻找与实践
第四章 莫言的新变与坚守:新作《晚熟的人》
    第一节 沉淀之后:有韵味的描写以及情感的克制
    第二节 与时代并进:新的人物形象塑造
    第三节 新视角:“莫言”的介入与旁观
    第四节 不变的坚守:小说对人性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四维庞加莱猜想证明及其对数学和物理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不足之处
第一章 弗里德曼对四维庞加莱猜想的首次证明
    1.1 四维庞加莱猜想的数学与物理学背景
    1.2 弗里德曼关注猜想的原因
    1.3 使用卡森环柄技术证明猜想
    小结
第二章 唐纳森对四维庞加莱猜想的二次证明
    2.1 唐纳森关注猜想的原因
    2.2 使用规范理论证明猜想
    2.3 对弗里德曼工作的结合与补充
    小结
第三章 与四维庞加莱猜想证明相关的四维流形研究
    3.1 四维庞加莱猜想证明的意义
    3.2 弗里德曼对四维流形研究的推进
    3.3 唐纳森对四维流形研究的推进
    小结
第四章 以四维庞加莱猜想证明为前提的场论研究
    4.1 唐纳森对规范场论的推进
    4.2 威滕对拓扑量子场论的推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生态位的研究现状
        1.2.3 生态位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1.2.4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世界一流大学
        2.1.2 生态位
    2.2 生态位理论
        2.2.1 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
        2.2.2 生态位重叠理论与生态位宽度
    2.3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理论分析
        2.3.1 生态位理论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应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3.2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态势
        2.3.3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宽度
        2.3.4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研究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模型构建与选取
    3.1 研究思路
    3.2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模型构建
        3.2.1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态势模型
        3.2.2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宽度模型
        3.2.3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重叠度模型
    3.3 世界一流大学选取与其指标选取
        3.3.1 世界一流大学的评判维度
        3.3.2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与其指标体系特点
        3.3.3 世界一流大学的选取与其依据
        3.3.4 世界一流大学的层次划分与其依据
        3.3.5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指标选取与模型求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数据分析与启示
    4.1 世界一流大学整体排名生态位分析
    4.2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态势的数据分析
        4.2.1 10个层次世界一流大学各项生态位态势
        4.2.2 10个层次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态势对比综合分析
    4.3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度的数据分析
        4.3.1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宽度的数据分析
        4.3.2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重叠度的数据分析
    4.4 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启示与建议
        4.4.1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启示
        4.4.2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几点建议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研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创新
2 化学竞赛概述
    2.1 国际化学竞赛
        2.1.1 国际化学竞赛的由来
        2.1.2 国际化学竞赛的发展
        2.1.3 国际化学竞赛的运作
    2.2 中国化学竞赛
        2.2.1 中国化学竞赛伊始
        2.2.2 中国化学竞赛的发展
        2.2.3 全国化学竞赛的运作
        2.2.4 中国化学竞赛的成绩
        2.2.5 我国化学竞赛发展的基本特征
    2.3 化学竞赛教育的性质与功能
        2.3.1 化学竞赛的教育性质
        2.3.2 化学竞赛的教育功能
3 化学竞赛在湖南的发展
    3.1 湖南化学竞赛的有序开展
    3.2 湖南化学竞赛成就概览
        3.2.1 名校资源丰富
        3.2.2 发展势头劲猛
        3.2.3 化学实力扎实
        3.2.4 办赛经验丰富
    3.3 成绩说明了什么?
    3.4 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选手发展状况的调查统计
        3.4.1 调查对象
        3.4.2 调查内容
        3.4.3 结果分析
    3.5 与湖南省化学竞赛选手、教练的访谈讨论
        3.5.1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选手的访谈
        3.5.2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专家的访谈
        3.5.3 湖南选手、专家剖析湖南竞赛成绩突出之因
        3.5.4 湖南选手、专家眼中化学竞赛的问题与困境
        3.5.5 湖南选手、专家对如何抓好化学竞赛的建议
4 湖南省在化学竞赛中的举措与特点
    4.1 湖南省在化学竞赛中的举措
        4.1.1 入门引导
        4.1.2 学生选拔
        4.1.3 书籍推荐
        4.1.4 组织安排
        4.1.5 培训步骤
        4.1.6 学校管理
        4.1.7 竞赛历程
        4.1.8 注意事项
    4.2 湖南省化学竞赛的特点
        4.2.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4.2.2 重视选手选拔,关注选手心理
        4.2.3 坚持“四定”,分步培训
        4.2.4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4.2.5 巩固基础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4.2.6 学好理论与搞好实践相结合
        4.2.7 化学竞赛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4.2.8 体系完备,开放合作
5 竞赛八问
    5.1 “诺奖”之问——竞赛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5.2 “公平”之问——竞赛真的公平吗?
    5.3 “功利”之问——功利驱动下的竞赛健康吗?
    5.4 “拔苗”之问——竞赛是否有拔苗之嫌?
    5.5 “偏科”之问——竞赛是否有碍学生全面发展?
    5.6 “增负”之问——竞赛是否有增负之嫌?
    5.7 “应对”之问——新时代、新高考、新政策、新状况下的竞赛何去何从?
    5.8 “发展”之问——未来竞赛该走向何方?
6 结论与展望
    6.1 应对策略
        6.1.1 以顺应时代为发展前提
        6.1.2 以科学理论为发展指导
        6.1.3 以历史经验为实践基础
        6.1.4 以国外竞赛为重要参考
        6.1.5 以增加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
        6.1.6 以提升教师素质为重要手段
        6.1.7 以“互联网+竞赛”为未来学科竞赛发展的重要方向
        6.1.8 以研究、反思为学科竞赛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问卷调查
附录三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专家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选手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章程
附录六 :湖南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组织管理实施细则
致谢

(8)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新中国中学数学教育研究发展概述
        1.2.2 国外当代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历程
        1.2.3 我国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与问题驱动教学设计相关的研究综述
        1.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3 研究的意义
        1.3.4 研究的目的
        1.3.5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理论
    2.1 何为数学的再创造?
    2.2 何为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
    2.3 如何实现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
    2.4 我们应该教什么样的数学
        2.4.1 思辨、演绎、算法并重的数学课堂教学
        2.4.2 培养直觉能力的数学教学
第三章 从数学教育的本质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要素
    3.1 数学教育的本质
        3.1.1 数学的本质
        3.1.2 数学教育的本质
    3.2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要素
    3.3 案例分析
    3.4 体现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的教学评价量表
第四章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4.1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4.1.1 概念课案例1
        4.1.2 概念课案例2
        4.1.3 概念课案例3
    4.2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原理课教学
        4.2.1 原理课案例1
        4.2.2 原理课案例2
    4.3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解题课教学
        4.3.1 问题驱动的习题课教学设计
        4.3.2 教学评析
第五章 反思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1.1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价值观念的改变
        5.1.2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5.1.3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5.1.4 开创了一线教学实践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合作新模式
        5.1.5 研究的不足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9)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各指标的分类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世界大学排名体系的概况
        1.2.2 世界大学排名体系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1.1 数据收集
        2.1.2 统计分析
    2.2 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内容
第3章 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各指标的分类
    3.1 ARWU世界大学排名体系的分类
    3.2 THE世界大学排名体系的分类
    3.3 QS世界大学排名体系的分类
    3.4 三大排名体系各指标的分类
第4章 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各指标的重构
    4.1 国内大学在各个新指标上的重构
        4.1.1 国内大学在教育培养指标上的重构
        4.1.2 国内大学在科学研究指标上的重构
        4.1.3 国内大学在国际化指标上的重构
        4.1.4 国内大学在社会服务指标上的重构
    4.2 国外大学在各个新指标上的重构
        4.2.1 国外大学在教育培养指标上的重构
        4.2.2 国外大学在科学研究指标上的重构
        4.2.3 国外大学在国际化指标上的重构
        4.2.4 国外大学在社会服务指标上的重构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目标、概念界定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一流大学成长中科学精英汇聚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个人—组织契合理论
        一、P-O fit理论概述
        二、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节 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动力学理论
        一、系统思考动力学理论概述
        二、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三节 组织资本与个人资本理论
        一、组织资本理论概述
        二、个人资本理论概述
        三、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章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产生与汇聚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科学家角色的出现与大学科研职能的萌发
        一、科学家角色的出现与确立
        二、大学科研职能的萌发
    第二节 科学精英的产生与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一、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二、科学精英的产生与流动
    第三节 科学精英的汇聚与世界一流大学集群的形成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集群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含义
        二、科学精英在美国的集聚状况
        三、黄金时代:美国研究型大学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科学精英汇聚促进一流大学成长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科学精英社会资本提升大学声誉的机制分析
        一、科学精英与一流大学的契合关系
        二、科学精英声誉机制助推大学成长为一流
    第二节 科学精英学术资本实现大学职能的机制分析
        一、科学精英推动一流大学的科研
        二、科学精英推动一流大学研究生及职业生涯早期科学家培养
    第三节 科学精英物质资本助力大学成长的机制分析
        一、科学精英驱动一流大学在创新联动中捕获发展机会
        二、科学精英通过教学与科研促使大学获得不菲物质资本
第四章 一流大学吸引科学精英汇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政府对一流大学R&D的巨额资助
        一、政府为一流大学科研付费的动机
        二、政府为一流大学科研付费的力度
        三、付费背景下政府促进科学精英朝一流大学集聚的机制
    第二节 良性的大学治理
        一、一流大学搭建良性治理架构以吸引及挽留科学精英
        二、一流大学平衡学术商业化与科研自主以保护科学精英少受干扰
    第三节 卓越的人才集聚平台
        一、一流大学与科学精英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利于人才集聚
        二、科学精英之间的互惠关系有利于人才类聚
        三、科学精英在一流大学达到一定阈值会稳定类聚行为
    第四节 家庭结构及个人因素约束流动得以消减
        一、家庭因素对科学精英流动的约束作用
        二、个人因素对科学精英流动的约束作用
        三、家庭结构及个人因素约束流动得以消减的途径
第五章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学科制度分析
        一、学科治理:大学内外部治理中专业权力的发挥促进科学精英集聚
        二、学科资助:R&D经费可用度与科学精英集聚存在正向相关
        三、学科构建:跨学科(IDR)推动科学精英集聚
        四、学科运行:科学文化与院系管理文化的共生促进科学精英集聚
    第二节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大学制度分析
        一、科学精英招募引进制度
        二、科学精英学术职业晋升与薪酬制度
        三、科学精英学术能力评价制度
        四、一流大学私人捐赠讲席制度
    第三节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制度环境分析
        一、科学精英汇聚的跨国格局及动因分析
        二、高等教育强国的精英移民制度分析
        三、一流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政治环境分析
        四、一流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经济环境分析
        五、一流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文化环境分析
第六章 科学精英汇聚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情况
        二、我国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国际比较
        三、我国一流大学综合性人才竞争力国际比较
    第二节 科学精英的汇聚决定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成败
        一、系统思考:科学精英汇聚决定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成败
        二、驱动之驱动:我国研究型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背景及路径分析
        三、间接之驱动:科学精英汇聚愿景是我国大学改革的源动力
    第三节 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是实现科学精英汇聚的关键
        一、改善大学内部治理,打造利于精英汇聚的扁平式生态
        二、完善大学外部治理,打造有利于精英汇聚的保护式生态
        三、打破学术界-产业界行业分隔,营造利于精英汇聚的开放式生态
    第四节 科学精英队伍的国际化是我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科学精英国际化的现状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提升科学精英国际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提升科学精英国际化的可能解决路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20世纪最后的菲尔兹奖(论文参考文献)

  • [1]菲尔兹奖兼沃尔夫数学奖得主的科研共性和教育观点分析[J]. 郝顺利. 数学教育学报, 2021(06)
  • [2]数学的传承——张寿武教授谈王元院士[J]. 杨静,李文林,魏蕾,张寿武,赵晶.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1(03)
  • [3]CEA理论(“理解-表达-变通”理论)中理解问题的研究 ——以科普文本《格里戈里·佩雷尔曼与庞加莱猜想》为例[D]. 崔嘉欣.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D]. 李晶柯.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四维庞加莱猜想证明及其对数学和物理学影响的研究[D]. 窦海峰. 山西大学, 2020(01)
  • [6]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研究[D]. 袁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D]. 李晶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D]. 张蜀青. 广州大学, 2019(01)
  • [9]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各指标的分类与重构[D]. 渠晴晴. 湖南大学, 2019(07)
  • [10]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D]. 范冬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20世纪最后一枚菲尔兹奖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