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计费与客服系统结构

移动计费与客服系统结构

一、移动计费和客户服务系统的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炯炯[1](2021)在《基于服务设计的共享汽车服务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共享汽车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共享经济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作为一种新的共享出行模式在国内逐渐被推广,增加了用户对于出行方式的选择。用户对于这种新的出行方式抱着探索性的态度,这对于企业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共享汽车企业把国外分时租赁的服务经验和模式引入国内,但并没有完全适用于我国用户的实际需求。而服务设计,是可以将用户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痛点转化为可视化图形的一种研究工具。应用服务设计,能够有效的改进现有共享汽车的服务流程,使之最大化贴合我国用户的需求和企业的诉求,是一个有效的设计研究方法。共享汽车服务系统包括无形的服务流程和有形的用户操作界面,针对当前共享汽车服务流程中出现的用户需求和企业诉求,利用服务设计和用户研究方法来寻找设计机会,并构建服务设计优化策略,通过优化策略对用户的APP操作界面重新设计,使APP操作界面能够结合改进的服务流程,为用户提供一种高效的租车流程和人性化的租车体验。首先,通过文献的分析和整理,对服务设计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流程进行总结,对国内外共享汽车的服务模式进行差异性分析。其次,运用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用户访谈和用户观察的研究方法探索和量化用户的需求,然后构建用户场景地图,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用户使用共享汽车的整个服务过程,得出针对于用户需求的设计机会。再次,对现有共享汽车平台的APP操作界面进行分析以及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得出针对于企业需求的设计机会。结合用户和企业的需求,归纳共享汽车服务系统的设计机会。最后,构建共享汽车服务系统的服务设计优化策略,基于服务设计优化策略进行共享汽车APP操作界面的设计,把改进的服务流程和APP操作界面深度结合,并通过可用性测试的方法对其进行可用性评估。本文通过服务设计和用户研究方法,改进共享汽车服务流程,设计新的app操作界面,其创新点在于运用服务设计的工具和方法论重新优化了租车流程,得出一套对我国共享汽车企业具有普适性的服务系统,有效地提升共享汽车的服务效率,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为我国现有的共享汽车企业提供服务改进的参考依据。

王忠峰[2](2021)在《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让旅客出行更美好为目的,以“列车公众无线网络”为基础,以“旅客行程服务”和“特色车厢服务”为核心,构建中国铁路高速列车智慧出行延伸服务平台,为旅客提供高速移动场景下智能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高质量出行服务体验。基于现阶段中国高速铁路运行环境及沿线网络覆盖情况,提出了基于运营商公网、卫星通信和超宽带无线局域网(EUHT-Enhanced Ultra High Throughput)三种车地通信备选方案,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分别对三种备选方案的建设难度、投入成本及服务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现阶段以“运营商公网”方式搭建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基于运营商公网实现车地通信,以不影响动车组电磁干扰与安全为前提,设计了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组网架构,为进一步完善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运维管控、智能化延伸服务、网络服务性能以及系统安全性,深入研究面向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复杂设备的运管平台、高铁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流媒体智能调度、基于列车位置的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和网络安全防护设计,最终为旅客提供了面向移动出行场景的行程优选、在途娱乐服务、高铁订餐、接送站等定制化延伸服务。随着5G技术已全面进入商用时代,为进一步提升旅客出行服务体验,以5G在垂直行业应用为契机,提出5G与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融合组网方案,创新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建设和运营新模式,论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深入分析当前高速移动出行场景下旅客的服务需求,调研了国内外公共交通领域公众无线网络服务模式及经营现状,提出了以实现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服务为目的,带动铁路旅客出行服务向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设计方案。在系统分析了既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信技术选择、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和系统运维管理等难题。2、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OWA(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算子与差异驱动集成赋权方法,利用基于OWA与差异驱动的组合赋权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通过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各方案的灰色关联系数,得到灰色加权关联度,对三种备选方案合理性进行优势排序,最终确定了现阶段基于运营商公网为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车地通信方案。3、基于动车组车载设备安全要求,设计了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总体架构、逻辑架构和网络架构;基于动车组车厢间的互联互通条件,分别设计有线组网和无线组网的动车组局域网解决方案。4、基于Java基础开发框架,采用Jekins作为系统构建工具,设计面向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云管平台微服务架构设计。使用高可用组件和商业化的Saa S(Software-as-a-Server)基础服务,保证云端的可扩展性、高可用和高性能,解决了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远程配置及管理。5、基于传统CDN原理和部署并结合高速列车车端的线性组网物理链路的特点,提出基于高速列车组的CDN概念,简称“高铁CDN”。设计由中心服务器提共一级缓存,单车服务器提供二级缓存的高铁CDN的两级缓存方案,每个二级缓存的内容为一级缓存的一份冗余,以此进一步提升旅客使用公众无线网络的体验,同时结合DNS解析技术提升请求的响应速度并减少出口带宽及流量的占用,提供了流畅的视频娱乐和上网体验。6、基于列车高速运行场景,分析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效应补偿对于提高接收信号质量的影响,通过实验模拟了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对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每个时隙下网络速率的变化,提出了350km/h高速移动场景下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效应补偿技术,以验证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普勒补偿技术和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在高铁场景下的有效性,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天线间距和天线数量对于波束成形技术的影响关系。7、针对高速列车网络环境,根据802.11系列相关协议中Beacon数据包会携带AP网络相关属性进行广播这一特点,利用协议标准未定义的224字段进行唯一性标识加密,唯一性标识加密算法是通过RC4、设备MAC地址与随机码组合,不定期更新。系统采用AP(Access Point)间歇性扫描形式检测,调整虚拟接口到过滤模式,不断轮询所有频道,实现车载非法AP的检测与阻断。8、基于列车无线公众网络,打造了车上车下一体化、全行程、链条式延伸服务生态,实现了人流、车流、物流3流合一,极大提升了旅客出行服务体验。9、针对5G应用场景及业务需求,基于现有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运营服务系统,通过复用其基础设施,采用5G室分技术设计了列车公众无线网络与5G融合组网方案。该方案通过创新建设模式,引入车载室分设备,并结合5G大带宽、低时延、多连接等特性进行无线调优方案设计,实现车厢内部5G信号和Wi-Fi信号的双重覆盖。

贾卓生[3](2021)在《基于域名服务日志分析的主动防御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迅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从个人信息盗取、隐私泄露,到危害社会和国家安全,无处不在。为此,政府和相关单位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展网络安全检测与防御方面的研究。如何通过检测分析自动感知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研判,准确定位故障点,精准反映各个系统的安全风险值,形成网络安全主动防御体系,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网络安全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进展,但在关键技术手段和准确度上仍需要不断完善。目前在企业网中通过安装入侵防御、漏洞扫描、用户行为管理、数据安全审计等设备进行安全分析和防御,但因处理量大、误报率高,在实际环境中往往旁路部署,难以提高防御能力。在面对越来越大的网络流量和分布式内容分发网络以及加密协议的普遍采用,全流量网络安全检测方法难以有效地识别网络攻击行为,也增加了企业和用户隐私数据被窃取的风险。基于日志数据进行安全攻击检测方法往往采用单个设备或系统的日志,数据粒度不够精细,分析滞后,检测效果难以保证,也缺乏与现有网络安全防御设备的反馈和联动机制,且随着数据的不断累积,需要关联分析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极大地影响分析效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利用互联网中最基础的域名服务日志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网络行为指纹特征库模型,通过聚类分析研究网络攻击行为特征检测算法,检测网络安全风险和网络攻击隐患。并采用网络计费日志作为辅助的细粒度分析和验证手段,进一步提高检测精确度。提出利用域名服务器构建具有主动防御功能的智能域名体系架构,建立事前干预的安全防护体系,在用户和系统无感知的情况下,主动阻止危害网络安全的攻击行为,增强网络安全管理和防御能力。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构建基于域名服务的主动防御体系架构。在分析网络日志的采集方式、格式类型、数据映射与清洗基础上,研究了域名数据的统计分类方法,以及域名服务面临的解析过程安全、体系安全和网络威胁。对域名集进行统计聚类挖掘,分析域名解析过程中分布式内容分发网络加速和动态地址带来的安全检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智能域名服务的主动防御体系架构。2、提出一种构建域名指纹图谱的方法。建立基于知识图谱的域名指纹图谱特征库模型,对生成的指纹模型数据特征值进行关联和聚类分析。定义了安全检测分析中各种域名指纹标准数据集合,包括:可供智能域名系统进行安全防御的动态黑白名单集;基于知识图谱的用户访问行为指纹集;采用图神经网络有向图和无向图生成的域名解析指纹集。给出了指纹集建立、生成、存储、比对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并对指纹检测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和分析。针对域名服务日志数据粒度不够精细的问题,采用网络计费日志作为辅助的细粒度分析和验证手段,提高检测准确度。3、提出一种网站、用户、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的正常域名访问行为指纹检测分析方法。通过用户查询行为的合集还原网站所有活跃域名链接,形成网站活跃域名指纹图谱,提出了基于C4.5决策树算法的网站域名指纹特征检测分析方法。通过用户网络访问行为形成用户访问域名特征指纹图谱,在分析用户的固定、变化、异常三种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粗糙聚类算法FCM的用户访问行为检测分析方法。通过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域名请求形成特征指纹图谱,提出了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行为的检测分析方法。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提出一种网络攻击行为指纹图谱的检测分析方法。在分析网络攻击行为的基础上,针对典型攻击行为指纹特征,采用隐狄利克雷LDA概率图模型方法进行估值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一阶同质马尔科夫链FHM行为转移概率算法的改进方法,来检测网络攻击行为,提高了对攻击行为的预测和预防能力。以挖矿病毒攻击和网页暗链攻击为例,对该检测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5、实现了一个基于域名服务的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系统。通过域名日志安全分析系统与智能域名服务器联动,实现网络主动防御。并通过网络代理服务器把可能产生安全问题的流量导向蜜罐系统进行分析和阻断。通过与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服务器日志的综合分析,实现适应动态地址变化的域名分析系统,满足物联网和IPv6等动态IP地址网络环境下的安全分析和防御。在系统间建立相互反馈机制,验证了检测和预防效果。本文通过对域名服务日志的分析,提出基于域名访问行为指纹图谱的安全检测分析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网络安全检测与主动防御系统,能够实施闭环控制和统一的威胁管控,并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得到应用。

张文军[4](2020)在《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金融IC卡的普及,金融IC卡在社保、交通、医疗、旅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金融IC卡多应用推广还存在行业应用共享度不高、缺乏跨行业技术平台支撑应用共享等缺点,“一事一卡”现象仍然存在,“一卡多用、一卡通用”的局面还未形成,既带来资源的浪费,也不方便群众携带使用。同时,随着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二维码、手机APP等无卡支付方式安全性不够高的隐患也逐步凸显。因此,进一步推进金融IC卡一卡多用,推动行业应用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推广具有安全芯片、支持硬件数字证书、采用国密算法的移动智能终端,为群众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和民生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落实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相关要求、四川省政府金融IC卡一卡多应用相关规划为背景,通过对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制形成了相关应用技术标准,设计建设了一个“业务安全、应用共享、设备共用、一卡通用、成本分摊、系统互联”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跨行业互联互通平台,研发了一批基于金融IC卡、移动智能终端的创新金融应用和行业应用,打造了“安全可信、联网通用”的移动金融基础设施,并为未来数字货币落地应用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针对缺乏全省统一的行业应用技术规划,各行业、各市州、各商业银行各自独立地在金融IC卡上加载行业应用,带来卡片文件结构、行业应用密钥、POS终端不兼容、不利于行业应用联网通用等问题,在深入研究金融IC卡、金融移动支付行业标准基础上进行创新扩展、细化,统筹规划设计了四川省行业应用卡片规范、行业应用密钥体系、公交行业POS终端规范,解决了行业应用标准统一、行业应用信息在卡片内安全存储、在机构间和终端与后台间安全可靠传输等问题,为行业应用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奠定了技术基础。2.深入研究IC卡多应用管理技术和可信服务管理技术,解决了普通金融IC卡、移动金融IC卡上行业应用的加载和管理、行业应用的接入和共享、行业自定密钥的交换、接入国家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等问题,研发设计了符合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标准的架构开放、互联互通、安全可信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服务平台。平台接入了国家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并将研发的全国通用应用和本地特色应用共享到国家平台供全国使用;平台将各个单位不同架构、模式的平台、应用互联,支持多种创新金融应用、行业应用和业务模式。该平台是国内首个建成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互联互通平台,通过了国家专业机构的检测认证,并投入实际运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针对中小规模城市和县级城市公交行业缺少金融IC卡行业应用管理系统,现有金融POS终端规范缺少黑名单和优惠促销活动支持等问题,研究了金融终端安全交互技术,研发设计、建设了全省统一的金融IC卡公共交通行业平台,支持普通卡、老年卡、学生卡等多种支付模式和灵活多样的优惠模式,支持各城市、各运营公司等多种规模机构的接入和管理,为金融IC卡在公交领域快速推广奠定了基础。4.研究了金融IC卡扩展应用技术和可信服务管理技术,结合自研的行业应用卡片规范和密钥管理规范,解决了金融IC卡行业信息安全存储、传递和在地铁刷卡速度问题,国内首个实现普通金融IC卡、移动金融IC卡(手机SD卡)在地铁应用,解决了驾驶员、行驶证信息安全存储和传输问题,国内首创面向所有银行开放的基于普通金融IC卡的交通违法处理应用。

王这[5](2019)在《元申广电BOSS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4G”网络的推广和“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一大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业务模式不断涌现,也为广电行业的业务模式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从“坐商”转变为“行商”,如何从“线下”转为“线上”是广电企业在经营转型中主要的研究方向,建设适应新业务模式的业务支撑系统(BOSS系统)也是业务转型的主要任务和前置条件。但是,由于广电企业与电信企业的运营模式不同,在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统一规范,更没有系统性的顶层设计规划,所以在信息系统改造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原系统账户体系设计不完善、业务流程规划不合理、业务开通系统支撑能力不足、对账结算流程不规范、新业务接入困难等问题,所以,以项目管理理论为依据,应用项目集成管理的科学方法,结合广电企业的自身特点,逐步完善项目实施规划,实现项目各部分一致性管理,深入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合理的改进方案,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尽快实现项目目标。本论文运用项目管理特别是集成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在项目建设的四个方面(账户体系与业务逻辑改造、业务开通系统改造、对账结算管理改进、接口与应用改进)均按照项目集成管理的六个过程(制定项目章程、制定项目管理计划、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监控项目工作、综合变更控制、结束项目或阶段),进行资源配置和工作的科学选择,预见各种潜在问题,协调各方冲突,保证项目有序进行。本论文重点分析了该项目建设中保障项目实施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是树立宏观的项目管理意识、完善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阶段计划、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然后重点就如何利用集成管理理论保障项目实施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重点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哈尔滨元申广电BOSS系统优化项目,经过了项目管理的5个基本管理过程——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克服了账户模型变更复杂、外围系统接口众多、集成商协调困难、移动终端系统需求变更等难点,从2014年的项目规划到2016年系统各功能模块以及移动终端系统全部完成上线,项目顺利完成,充分满足项目各干系人的使用需求。

姬智[6](2019)在《基于客户定位的停车诱导云服务平台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一方面停车难已经成为广大驾驶员用户面临的共性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出行体验;另一方面,停车场依旧采用传统的经营方式,信息化程度低、对停车场监控力度低,停车位得不到有效的使用,在停车场和客户停车之间存在牛鞭效应。停车诱导系统是解决停车供需双方对接的有效手段,它通过将停车场库位信息及距离实时发布给客户,为客户提供停车诱导服务。然而传统的停车诱导系统以单个停车场为对象,存在发布信息单一、覆盖范围小,无法整合目前的停车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不同用户角色所面临的问题,以分布式、移动互联及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多租户技术为基础设计和开发车主停车诱导云服务平台,通过集成各个停车场系统,为车主提供位置附近停车场及车位实时信息,通过室外导航技术诱导驾驶员停车,以解决停车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停车诱导服务系统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分析,对解决停车诱导服务所用的室内外定位技术、路径规划等技术进行了综述。(2)详细分析了目前停车诱导服务系统所面临的问题,从车主、停车场和停车诱导云服务平台三个方面分析了停车诱导云服务平台的需求。(3)对停车诱导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云服务平台下各停车场实时车位信息的采集/发布/预约技术、车位室内超声波探测技术、室内定位与路径规划技术实现方法。(4)针对驾驶员、停车场管理人员以及云服务平台管理人员需求,基于SaaS多租户和移动互联技术设计开发了停车诱导云服务平台,平台由SaaS运营商系统、停车场系统及驾驶员移动客户端三个部分构成,每个停车场对应平台的一个租户,租户的停车场系统与SaaS平台共享实时车位数据,驾驶员通过手机客户端连接SaaS平台根据自身定位获得周边车位信息,规划诱导路线诱导用户停车。

龚知资[7](2019)在《公有云环境下的弹性云存储服务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如今这个技术时代每分每秒都在产生大量数据,对PB、EB甚至ZB的存储需求并不难见,数据的量级也在不断突破我们的想象。个人或企业搭建属于自己的私有云存储服务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以及后期维护成本,而公有云存储服务更加符合目前大部分个人和中小型企业的需求。公有云存储服务的使用者只需要向服务提供商支付少量费用即可获得高度可靠性、鲁棒性和扩展性的云存储服务。目前,许多公司提供的云存储服务需要用户提前支付费用以扩充容量,并非真正的按使用计费。而在大部分情况下,用户的实际使用量并不会达到其所购买的存储容量上限,因此其空闲存储空间形成了浪费,用户支付了不必要的费用。当然也有部分公司提供了自动扩充、按使用计费以及本地挂载功能的云存储服务,但出于商业竞争问题,其公有云存储服务的核心架构和技术依然是内部封闭的。本文基于上述背景与实验室项目需求,对公有云存储服务所涉及的各项技术点和关键模块进行研究与设计,提出了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在系统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存在两方面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是系统未来将面向PB甚至EB级的海量数据存储,另一方面是存储空间中将会存在大量重复文件。针对这两方面问题,本文分别设计了基于预测的存储点扩充算法和文件去重算法。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弹性云存储架构,通过Ceph分布式存储系统构建存储层,并利用LVS、Keepalived和反向代理机制构建负载均衡层,从而在整体架构下保证系统的横向扩展能力,使其能应对未来用户增长压力。然后分别设计并实现系统的五个核心模块,包括弹性扩充模块、文件去重模块、按使用计费模块、后台管理模块以及用户操作模块。最后本文根据系统需求对系统分别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系统满足最初的设计目标和需求,能够在公有云环境下提供稳定高效的弹性云存储服务。

郑茂宽[8](2018)在《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世纪末以来世界范围内制造业服务化的深刻变革,基于产品与服务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成为制造型企业新的利润和价值增长点。传统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企业运营模式,逐渐被以面向客户提供集成化的服务与解决方案的运营模式所取代。同时,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崛起,世界正处在通向新的创新与变革时代的门口,推动价值链由基于产品的模式向基于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模式转变。同时,生态战略已经成为当前创新型企业构建全兴竞争格局的新思路,通过生态开放、资源共享、价值共创等社会化方式打破企业边界,推动各类商业要素的整合与重构。随着当前制造型企业服务化转型、智能互联技术的提升、企业生态战略的实施,各个领域都在朝着打造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Smart Product Service Ecosystem,SPSE)的方向发展,然而当前学术界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支撑。因此,本文围绕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关键核心问题展开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框架。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基于对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等发展趋势的分析,构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总体框架:提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基础定义;分析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智能、生态、服务三大特征;提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六面体构成要素模型,包括智能技术、用户体验、商业模式、市场定位、关联关系及联接交互;进一步分析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六大要素与三大特征之间的映射矩阵,以及系统要素之间的交互逻辑关系;提出了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解析、系统设计、服务交付等环节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研究技术路线图,为企业向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2)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从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运行边界分析入手,研究了业务范畴横向、纵向拓展以及生态价值识别的相关方法;基于对客户需求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两个方面特征的分析,开发了基于模糊认知图(Fuzzy Cognitive Mapping,FCM)的客户隐性需求挖掘方法和基于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的客户动态需求预测方法。(3)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解析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应用生态化可生存系统模型(Eco-Viable System Model,EVSM)对系统结构进行层次拓扑分析,基于耗散结构理论、Type 2模糊集生态位理论等研究了SPSE的平衡态发展过程,提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双维度评估方法,以及增强系统稳健性的冗余机制,研究了基于涌现理论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增值模型。(4)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构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流程,开发了基于模糊关联聚类方法的智能产品/功能层次聚类方法,开发了基于服务蓝图、业务流程建模与标注(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Notation,BPMN)等多方法融合的智能服务流程配置模型,并提出了基于价值网络分析(Value Network Analysis,VNA)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交互与基于价值传递矩阵的价值平衡理论。(5)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基于智能生态产品服务交付体系架构的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及战略、战术、执行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能力层次模型,开发了智能产品服务资源虚拟化方法,分析了智能产品服务交付的产品互联协同、服务业务协同、服务组织协同、生态价值协同等四个层次的协同化过程,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交付渠道,开发了基于动态资源池的服务资源共享配置方法。通过智能家居和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两个应用示例对以上理论研究内容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了本论文所提出方法和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技术方法与相关解决方案的研究,源于工业界实际需求,也将会对企业向服务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邓勇[9](2015)在《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电视业务发展,东方有线已经在上海市区完成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全覆盖并大力推广NGB机顶盒。现有网络基础能够满足视频通讯业务发展,因此在现有NGB机顶盒上开发视频通讯功能,以满足第三方应用服务商为有线运营商开发社交化、跨终端、跨网络的融合视频通讯业务服务的需求,将具有非常紧迫的意义。尽管NGB网络具有为视频通讯业务提供稳定链路的能力,但是NGB机顶盒终端不具备视音频编码能力,因此需要在现有机顶盒基础上,增加合适的视频通讯终端模块,设计合理的视频通讯解决方案,以实现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功能。本文首先依据东方有线的网络和NGB机顶盒终端特性,选择SIP协议作为视频通讯系统基础协议,并选择H.264和G.711分别作为视频通讯的视音频编码标准,构建IMS架构的视频通讯系统;其次,新增外接视频通讯终端设备,实现无编码能力的NGB机顶盒通过网络与之互联,采用扩展SIP协议的方式,完成机顶盒对终端设备的视频通信控制,并在电视机上展示视频画面和声音效果;最后,针对NGB机顶盒视频通讯的应用功能,定义机顶盒与视频通讯服务系统的通讯接口以及开放API规范,结合实际需求实现业务开发。基于上述方案,实现了NGB机顶盒视频通讯功能。系统测试表明,本文设计的机顶盒视频通讯具有跨终端通讯能力,并且视音频质量较好,视频时延较低,能够满足东方有线业务需求。在有线运营商中,东方有线率先在国内提供机顶盒视频通讯业务服务。

李萌[10](2012)在《BOSS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3G时代和全业务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丰富的个性化业务的推出。3G全业务的发展对电信运营支撑系统(BOS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电信市场格局的形成,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电信运营商,尤其三大运营商,开始意识到本身的生存发展危机,对客户争夺和自身建设也越来越重视。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服务能力等,这都对电信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的竞争由此引发,竞争的焦点问题,以前是资源竞争,现在则逐渐转向了质量竞争。电信运营商的BOSS系统、客户分析系统、OA系统为核心的软投资的增加,为广大设备系统集成商们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并且拉开了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之间的或合作或竞争的关系的帷幕。中国移动作为我国较大的电信运营公司,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移动业务支撑系统(BOSS),从1995年底启动全国漫游计费结算中心系统开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建成了“两级三层”的一体化的运营支撑系统,很好的支撑了移动业务快速发展,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但随着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客户和新业务的猛增,现有BOSS系统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市场的迅猛发展已无法跟随,并在相当范围内制约了市场的快速稳定发展,随着NGN、3G等技术逐渐进入商用,中国移动的一大课题成为了如何构建一套能够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系统框架稳健、市场反应速度迅速的运营支撑系统。本文通过对目前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的发展变化、国内电信行业的发展状况、中国移动BOSS系统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详细讨论了中国移动BOSS系统的需求描述以及业务流程分析设计,并着重结合X移动的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体系,对其BOSS系统最主要的子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移动计费和客户服务系统的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计费和客户服务系统的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服务设计的共享汽车服务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共享汽车及服务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
    2.1 共享汽车研究现状
        2.1.1 共享汽车的起源和发展
        2.1.2 国外共享汽车租赁服务模式分析
        2.1.3 国内共享汽车现状分析
        2.1.4 国内外共享汽车差异性总结
    2.2 服务设计理论概述
        2.2.1 服务设计理论的国内外现状
        2.2.2 服务设计流程概述
        2.2.3 服务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服务设计的共享汽车服务系统调研分析
    3.1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3.1.1 构建关于共享汽车的服务质量量表
        3.1.2 问卷调查
        3.1.3 结合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进行数据处理
    3.2 用户访谈
        3.2.1 制定用户访谈研究计划
        3.2.2 构建用户场景和需求要素提炼
    3.3 用户观察
        3.3.1 实验目的和实验准备
        3.3.2 实验过程记录
        3.3.3 构建用户场景地图
    3.4 用户需求归纳
        3.4.1 运用卡片分类法归纳
    3.5 构建虚拟形象
    3.6 共享汽车企业的服务设计调研
        3.6.1 共享汽车的用户APP分析
        3.6.2 共享汽车企业工作人员行为需求分析
    3.7 基于用户需求与企业需求的服务设计机会洞察
        3.7.1 构建用户与工作人员期望地图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享汽车服务系统的服务设计
    4.1 共享汽车服务设计思路
    4.2 共享汽车利益相关者分析
        4.2.1 共享汽车服务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4.2.2 协作动机矩阵的建立
    4.3 共享汽车服务流程优化策略
        4.3.1 停车站点服务流程优化策略
        4.3.2 租车流程服务优化策略
        4.3.3 支付流程服务优化策略
        4.3.4 服务循环优化策略
    4.4 共享汽车后台管理优化策略
    4.5 服务设计方案展示
        4.5.1 共享汽车服务系统建构
        4.5.2 共享汽车服务系统的服务蓝图
        4.5.3 用户体验地图展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服务流程优化策略的共享汽车APP设计实践和可用性测试
    5.1 APP功能架构分析
    5.2 交互设计分析
        5.2.1 交互设计原则运用
        5.2.2 色彩应用
        5.2.3 图标设计
    5.3 用户相关界面设计
        5.3.1 启动登陆流程
        5.3.2 汽车租赁流程
        5.3.3 “旅游套餐和积分商城”页面流程
        5.3.4 “个人中心”模块页面流程
    5.4 后台管理界面设计
    5.5 可用性测试
        5.5.1 可用性测试实验准备
        5.5.2 可用性测试的实验设计
        5.5.3 可用性测试的结果分析与结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致谢
附录1 服务质量量表的问卷调查表
附录2 可用性测试任务体验的问卷调查

(2)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共交通领域无线网络服务现状研究
        1.2.2 旅客需求服务现状
        1.2.3 中国铁路科技开发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研究
    2.1 车地通信技术方案
        2.1.1 基于运营商公网的车地通信
        2.1.2 基于卫星的车地通信
        2.1.3 基于超宽带无线局域网(EUHT)的车地通信
    2.2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方法研究
        2.2.1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指标选取
        2.2.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2.2.2.1 基于OWA算子主观赋权
        2.2.2.2 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
        2.2.2.3 组合赋权
        2.2.3 灰色关联评价分析
        2.2.3.1 指标预处理确定决策矩阵
        2.2.3.2 计算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2.3 车地通信方案比选算例分析
        2.3.1 计算指标权重
        2.3.2 灰色关联系数确定
        2.3.2.1 选择参考序列
        2.3.2.2 计算灰色关联度
        2.3.2.3 方案比选分析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总体方案研究及系统建设
    3.1 总体架构
    3.2 网络架构
        3.2.1 地面网络架构设计
        3.2.2 车载局域网架构设计
    3.3 网络安全防护
        3.3.1 安全认证
        3.3.2 安全检测与监控
    3.4 运营平台建设
        3.4.1 用户中心
        3.4.2 内容服务
        3.4.3 视频服务
        3.4.4 游戏服务
        3.4.5 广告管理
    3.5 一体化综合云管平台
        3.5.1 云管平台总体设计
        3.5.2 功能设计及实现
    3.6 本章小结
4 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测量与优化
    4.1 公众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测量分析
        4.1.1 系统面临挑战
        4.1.2 服务质量测量场景
        4.1.3 服务质量分析
        4.1.3.1 分析方法
        4.1.3.2 用户行为分析
        4.1.3.3 网络状态分析
    4.2 QoE与 QoS指标映射模型分析
        4.2.1 列车公众无线网络QoE与 QoS指标
        4.2.1.1 无线网络QoS指标
        4.2.1.2 无线网络QoE指标
        4.2.2 QoE与 QoS映射模型
        4.2.2.1 QoE与 QoS关系
        4.2.2.2 通用映射模型
        4.2.2.3 映射模型业务类型
        4.2.3 系统架构
        4.2.4 系统问题分析
        4.2.4.1 开网业务的开网成功率问题
        4.2.4.2 网页浏览延质差问题
        4.2.4.3 即时通信的业务连接建立成功率问题
        4.2.5 性能评估
    4.3 高铁CDN流媒体智能调度算法研究
        4.3.1 技术架构
        4.3.2 缓存策略分析
        4.3.3 算法设计
        4.3.4 流媒体算法仿真结果
    4.4 基于列车位置信息的接收波束成形技术对LTE下行信道的影响研究
        4.4.1 模型建立
        4.4.2 信道建模
        4.4.3 试验模拟结果
    4.5 本章小节
5 基于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的智慧出行服务研究及实现
    5.1 基础行程服务
        5.1.1 售票服务
        5.1.2 共享出行业务
        5.1.4 特色车厢服务
        5.1.5 广告
    5.2 ToB业务
        5.2.1 站车商业
        5.2.2 站车广告管理平台
    5.3 创新业务
        5.3.1 高铁智屏
        5.3.2 国铁商学院
    5.4 本章小结
6 融合5G技术的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升级优化研究
    6.1 融合场景分析
        6.1.1 动车组公众无线网络现状分析
        6.1.2 5G在垂直领域成熟应用
    6.2 融合组网需求分析
        6.2.1 旅客追求高质量通信服务体验需求
        6.2.2 铁路运营方提升运输生产组织效率需求
        6.2.3 电信运营商需求
    6.3 电磁干扰影响分析
        6.3.1 环境分析
        6.3.2 干扰分析
        6.3.3 结论及建议
    6.4 5G上车方案设计
        6.4.1 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6.4.2 融合架构设计
        6.4.3 逻辑架构
        6.4.4 网络架构
        6.4.5 系统功能
        6.4.6 系统建设内容
    6.5 关键技术
        6.5.1 本地分流技术
        6.5.2 高速回传技术
        6.5.3 时钟同步
        6.5.4 5G语音回落4G(EPS Fallback)
        6.5.5 5G网络QoS机制
        6.5.6 隧道技术
        6.5.7 切片技术
    6.6 融合5G技术的公众无线网络经营思路
        6.6.1 业务架构
        6.6.2 商业模式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域名服务日志分析的主动防御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成果
        1.3.4 论文结构安排
2 基于域名服务日志分析的主动防御架构
    2.1 引言
    2.2 域名服务
        2.2.1 域名系统
        2.2.2 域名解析过程的安全分析
        2.2.3 智能域名服务
        2.2.4 域名服务面临的安全威胁
        2.2.5 域名服务器体系安全
    2.3 域名服务日志分析主动防御架构
        2.3.1 域名服务日志采集
        2.3.2 域名服务和计费日志格式
        2.3.3 数据清洗与映射
    2.4 基于知识图谱的域名服务日志主动防御检测
    2.5 本章小结
3 域名指纹图谱生成与分析
    3.1 引言
    3.2 域名名单数据集合
    3.3 域名指纹标准库生成
        3.3.1 数据集合定义
        3.3.2 指纹数据集合建立
        3.3.3 指纹图谱的生成
        3.3.4 指纹图谱的存储
        3.3.5 指纹图谱的比对
        3.3.6 指纹图谱的可视化
    3.4 域名指纹图谱的分析
    3.5 实验与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正常访问行为的域名指纹图谱检测分析
    4.1 引言
    4.2 网站域名特征指纹分析
        4.2.1 网站域名指纹特征
        4.2.2 基于决策树的网页域名指纹检测分析
    4.3 用户行为特征指纹分析
        4.3.1 用户域名解析行为指纹特征
        4.3.2 基于粗糙聚类的用户访问行为指纹检测分析
    4.4 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特征指纹分析
    4.5 实验与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网络攻击行为域名指纹图谱检测分析
    5.1 引言
    5.2 网络攻击行为分析方法
        5.2.1 网络攻击典型方法
        5.2.2 网络攻击行为检测
    5.3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网络攻击行为转移概率指纹分类算法
    5.4 算法实验与结果分析
        5.4.1 网络攻击行为检测分析
        5.4.2 常见攻击行为指纹检测分析
    5.5 网络攻击行为检测实例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域名服务的主动防御系统的实现
    6.1 引言
    6.2 网络攻击行为防御
    6.3 代理服务器和蜜罐分析与阻断
    6.4 动态地址联动防御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关键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GlobalPlatform规范
    2.3 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
        2.3.1 金融IC卡规范体系结构
        2.3.2 与国外标准的关系
        2.3.3 多应用要点分析
    2.4 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
        2.4.1 移动支付标准体系结构
        2.4.2 与国内外标准的关系
        2.4.3 多应用要点分析
    2.5 TSM技术
        2.5.1 TSM作用
        2.5.2 TSM分类
        2.5.3 应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IC卡行业应用卡片规范
    3.1 引言
    3.2 四川省金融IC卡行业应用卡片结构规范设计
        3.2.1 公共交通应用
        3.2.2 公用事业应用
    3.3 加载居民健康应用的金融IC卡卡片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业应用密钥体系和POS终端对接规范
    4.1 引言
    4.2 行业应用密钥体系设计
        4.2.1 行业应用开通密钥
        4.2.2 行业应用管理密钥
    4.3 POS终端对接规范设计
        4.3.1 黑名单下载
        4.3.2 平台参数管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省级金融IC卡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平台建设需求
    5.3 平台规划设计
        5.3.1 系统总体架构
        5.3.2 系统功能
    5.4 金融IC卡多应用业务流程
        5.4.1 管理类业务流程
        5.4.2 行业注册
        5.4.3 客户端应用下载
        5.4.4 密钥交换申请
        5.4.5 IC卡应用服务
    5.5 移动金融SPTSM
        5.5.1 系统功能架构
        5.5.2 应用管理
        5.5.3 应用生命周期管理
        5.5.4 应用提供商管理
        5.5.5 客户端插件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行业应用的设计与实现
    6.1 引言
    6.2 地铁应用
        6.2.1 技术体系
        6.2.2 业务流程
    6.3 公共交通行业子平台
    6.4 交警罚缴应用子平台
    6.5 基于SE的手机银行
    6.6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元申广电BOSS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项目管理理论
        2.1.2 项目集成管理理论
    2.2 项目管理理论与BOSS系统优化项目的关系
第3章 元申广电公司BOSS系统现状分析
    3.1 元申广电公司背景介绍
    3.2 元申广电公司BOSS系统现状
        3.2.1 帐户体系与业务逻辑
        3.2.2 业务开通系统
        3.2.3 对账结算管理
        3.2.4 接口与应用
    3.3 BOSS系统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3.3.1 BOSS系统现存问题
        3.3.2 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4章 元申广电公司BOSS系统优化方案设计
    4.1 元申广电BOSS系统优化的目标与原则
    4.2 账户体系与业务逻辑改造方案设计
        4.2.1 账户体系改造方案的范围
        4.2.2 业务逻辑改造方案的原则
        4.2.3 整体改造方案的设计
    4.3 业务开通系统改造方案设计
        4.3.1 业务开通系统小型化改造
        4.3.2 业务开通模块及流程的改造
    4.4 对账结算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4.4.1 对账结算方式的改进
        4.4.2 对账结算流程的改进
    4.5 接口与应用改进方案设计
        4.5.1 外围系统接入方式的改进
        4.5.2 系统对外提供应用模式的改进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元申广电BOSS系统优化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项目的计划制定与组织保障
        5.1.1 明确实施原则与实施目标
        5.1.2 系统现状评估
        5.1.3 建设成本评估
        5.1.4 制定整体实施计划
        5.1.5 筹划并设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5.1.6 制定项目实施细则
    5.2 完善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阶段计划
        5.2.1 需求调研计划制定
        5.2.2 系统版本与功能研发计划制定
        5.2.3 数据割接与接口测试计划制定
        5.2.4 BOSS系统培训计划制定
        5.2.5 系统试运行阶段计划制定
        5.2.6 正式割接阶段计划制定
    5.3 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客户定位的停车诱导云服务平台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停车诱导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节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传统停车诱导系统存在问题
    2.2 停车诱导云服务平台需求概述
    2.3 停车诱导云服务平台业务流程需求分析
        2.3.1 诱导停车业务
        2.3.2 停车场入驻业务
    2.4 停车诱导云服务平台用户角色功能需求分析
        2.4.1 驾驶员用户需求分析
        2.4.2 停车场管理人员需求分析
        2.4.3 云平台管理人员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
    3.1 云服务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3.1.1 基于客户定位的停车诱导云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3.1.2 云服务平台数据存储方案
    3.2 室内定位技术
        3.2.1 常用室内定位技术和算法
        3.2.2 基于iBeacon的的指纹定位技术
        3.2.3 GWKNN算法
        3.2.4 实验数据和拟合
    3.3 路径规划算法
        3.3.1 停车场地图制作
        3.3.2 最短路径算法
        3.3.3 A*算法流程
    3.4 停车位信息采集技术
        3.4.1 多种探测技术对比
        3.4.2 基于超声波探测技术的工作原理
        3.4.3 停车位检测模块解决方案
        3.4.4 车位检测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停车诱导云服务平台详细设计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 面向驾驶员功能模块设计
        4.2.1 系统管理模块
        4.2.2 停车场模块
        4.2.3 室外导航模块
        4.2.4 停车计费模块
    4.3 面向停车场管理员功能模块设计
        4.3.1 系统管理模块
        4.3.2 停车场模块
        4.3.3 账单管理模块
    4.4 面向SaaS运营商系统人员功能设计
        4.4.1 用户管理模块
        4.4.2 停车场管理模块
        4.4.3 账户管理模块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4.5.2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停车诱导云服务平台实现
    5.1 停车诱导云服务平台开发环境
        5.1.1 SaaS运营商系统和停车场系统开发环境
        5.1.2 移动客户端开发环境
    5.2 SaaS运营商系统功能实现
        5.2.1 停车场管理模块功能实现
        5.2.2 客户管理模块实现
        5.2.3 账单管理模块实现
    5.3 停车场系统功能实现
        5.3.1 管理模块实现
        5.3.2 监控模块实现
        5.3.3 账单模块实现
    5.4 移动客户端功能实现
        5.4.1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5.4.2 室外诱导模块实现
        5.4.3 停车场模块实现
        5.4.4 停车计费模块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公有云环境下的弹性云存储服务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论文工作内容
    1.4 论文章节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概述
    2.1 云的相关概念
    2.2 Ceph分布式存储系统
        2.2.1 基本架构
        2.2.2 基本特点
        2.2.3 工作原理
    2.3 Quota与 Inotify
    2.4 基本预测方法
        2.4.1 移动平均法
        2.4.2 指数平滑法
    2.5 WebDAV协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关键策略的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特点与难点分析
        3.1.1 系统特点分析
        3.1.2 系统难点分析
    3.2 存储点弹性扩充策略设计
        3.2.1 存储量预测
        3.2.2 SNEUP算法设计
    3.3 文件去重策略设计
        3.3.1 上传数据放置
        3.3.2 FDD算法设计
    3.4 算法测试分析
        3.4.1 SNEUP算法测试
        3.4.2 FDD算法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弹性云存储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4.1 需求分析
        4.1.1 功能需求
        4.1.2 性能需求
    4.2 整体架构设计与实现
    4.3 弹性扩充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存储量预测
        4.3.2 弹性扩充决策
        4.3.3 用户存储控制
    4.4 文件去重模块设计与实现
        4.4.1 文件事件监控
        4.4.2 文件事件处理
        4.4.3 文件去重
    4.5 按使用计费模块设计与实现
        4.5.1 用户存储使用统计
        4.5.2 账单生成及付费
    4.6 后台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6.1 管理员认证机制
        4.6.2 用户管理
        4.6.3 审计管理
        4.6.4 功能接口
    4.7 用户操作模块设计与实现
        4.7.1 用户认证机制
        4.7.2 用户注册
        4.7.3 文件管理
        4.7.4 文件分享
        4.7.5 文件搜索
        4.7.6 功能接口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说明
    5.2 测试环境搭建
        5.2.1 底层存储搭建
        5.2.2 上层应用搭建
    5.3 测试及分析
        5.3.1 功能测试
        5.3.2 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挑战
        1.1.1 研究背景
        1.1.2 面临的挑战
    1.2 产品服务系统的智能化和生态化转型
        1.2.1 转型路径分析
        1.2.2 转型需求分析
        1.2.3 解决方案
    1.3 论文研究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研究现状与分析
    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框架研究现状
        2.1.1 智能化服务化转型研究现状
        2.1.2 生态系统的应用研究现状
    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及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2.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现状
        2.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2.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研究现状
        2.3.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建模理论研究现状
        2.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态研究现状
    2.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2.4.1 智能产品功能层次聚类与系统生成
        2.4.2 智能产品服务流程图形化建模与量化分析
    2.5 智能生态产品服务交付研究现状
    2.6 研究现状小结
第三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总体框架
    3.1 引言
    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相关概念定义
    3.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3.3.2 智能的特征
        3.3.3 生态的特征
        3.3.4 服务的特征
    3.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要素构成
        3.4.1 智能技术
        3.4.2 用户体验
        3.4.3 市场定位
        3.4.4 商业模式
        3.4.5 关联关系
        3.4.6 联接交互
        3.4.7 生态特征与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
    3.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总体研究框架与流程
    3.6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示例验证
        3.6.1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的定义与演变
        3.6.2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的特征体现
        3.6.3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要素构成分析
    3.7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
    4.1 引言
    4.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4.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拓展特征分析
        4.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特征分析
        4.2.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分析研究框架流程
    4.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
        4.3.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业务边界研究
        4.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边界研究
    4.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挖掘与预测
        4.4.1 客户需求分析方法选择
        4.4.2 基于模糊认知图(FCM)的客户隐性需求挖掘方法
        4.4.3 基于ARIMA模型的客户动态需求预测方法
    4.5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示例验证
        4.5.1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
        4.5.2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挖掘与动态预测
    4.6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
    5.1 引言
    5.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5.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的问题特征
        5.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研究框架流程
    5.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层次结构拓扑分析与建模
        5.3.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层次分析
        5.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生存系统模型(EVSM)
        5.3.3 基于EVSM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结构建模
    5.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
        5.4.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思路
        5.4.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演变
        5.4.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生态位分离
        5.4.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评价
        5.4.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冗余机制
    5.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
        5.5.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机理
        5.5.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价值空间的拓展
        5.5.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空间评价
    5.6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示例验证
        5.6.1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结构拓扑层次分析
        5.6.2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
        5.6.3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
    5.7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
    6.1 引言
    6.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6.3 智能产品与功能层次聚类
        6.3.1 主要问题特征与研究思路分析
        6.3.2 智能产品功能模糊层次聚类算法
    6.4 智能产品服务流程建模
        6.4.1 智能产品服务配置框架
        6.4.2 基于服务蓝图的智能产品服务包划分
        6.4.3 基于BPMN图的智能产品服务过程建模
    6.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价值交互与平衡
        6.5.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价值交叉补贴
        6.5.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网络分析
        6.5.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传递矩阵
    6.6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设计示例验证
        6.6.1 智能家居产品与功能层次聚类
        6.6.2 基于多方法融合的智能家居服务流程建模
        6.6.3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价值交互与平衡
    6.7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
    7.1 引言
    7.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7.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问题特征分析
        7.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研究框架流程
    7.3 智能产品服务能力规划
        7.3.1 智能产品服务能力层次分析框架
        7.3.2 智能产品服务能力与资源的虚拟池化
    7.4 智能产品服务交付管理
        7.4.1 智能产品服务交付协同化过程
        7.4.2 智能产品服务交付渠道
        7.4.3 基于动态共享资源池的智能产品服务资源配置
    7.5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交付示例验证
        7.5.1 智能家居服务能力规划
        7.5.2 智能家居服务运营管理
    7.6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示例验证
    8.1 案例背景
    8.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框架结构
        8.2.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基础框架
        8.2.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的特征体现
        8.2.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
    8.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需求分析
        8.3.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
        8.3.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挖掘与动态预测
    8.4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解析
        8.4.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结构拓扑层次分析
        8.4.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
        8.4.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
    8.5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设计
        8.5.1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与功能层次聚类
        8.5.2 基于多方法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服务流程建模
        8.5.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价值交互与平衡
    8.6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交付
        8.6.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能力规划
        8.6.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运营管理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1.1 内容总结
        9.1.2 创新点
    9.2 展望
        9.2.1 不足之处
        9.2.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
附录二 模糊层次聚类算法的MATLAB实现
附录三 基于EXCEL的资源动态配置算法实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撰写中和拟投稿论文
    与他人合作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视频通讯技术发展及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机顶盒视频通讯应用的需求分析
    2.1 总体业务需求
    2.2 视频通讯应用发展资源状况
        2.2.1 东方有线NGB网络状况和性能
        2.2.2 东方有线NGB机顶盒状况和性能
    2.3 机顶盒视频通讯应用需求
    2.4 机顶盒开展视频通讯面临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时视频通讯关键技术研究及选择
    3.1 实时视频通讯关键技术简介
    3.2 视频通讯协议研究
        3.2.1 H.323 协议
        3.2.2 SIP协议
        3.2.3 机顶盒视频通讯系统协议选择
    3.3 视频编码技术研究
    3.4 语音频编码技术研究
        3.4.1 语音编码技术介绍
        3.4.2 语音编码格式选择
    3.5 实时视频通讯关键技术研究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系统架构设计
    4.1 视频通讯平台架构
        4.1.1 系统组成
        4.1.2 业务流程
    4.2 视频通讯核心系统设计
    4.3 视频通讯终端接入设计
        4.3.1 常规视频通讯终端方案
        4.3.2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USB连接
        4.3.3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网络连接
    4.4 机顶盒视频通讯应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GB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互联协议规范设计与实现
    5.1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连接控制协议
        5.1.1 控制通道
        5.1.2 数据通道
    5.2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服务系统通讯接口协议
    5.3 机顶盒应用开发API接口规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功能验证及应用实现
    6.1 系统测试环境及内容
    6.2 测试过程
        6.2.1 测试方案
        6.2.2 测试准备
        6.2.3 测试用例
    6.3 实现效果分析
    6.4 基于视频通讯的应用开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BOSS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发展现状
    1.3 项目建设的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需求分析
    2.1 术语定义
    2.2 市场竞争对系统的需要
    2.3 电信行业信息化对系统的需求
    2.4 现阶段移动BOSS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
        2.4.1 BOSS系统应按照业务流程建设
        2.4.2 BOSS系统开放性较差
        2.4.3 BOSS系统的起点低
        2.4.4 BOSS系统不够完善
    2.5 小结
第三章 BOSS系统的组成
    3.1 BOSS系统的介绍
    3.2 OSS和BSS
    3.3 BOSS系统的组成
        3.3.1 计费及结算系统
        3.3.2 营业及账务系统
        3.3.3 客户服务系统
        3.3.4 决策支持系统
    3.4 小结
第四章 BOSS系统总体设计
    4.1 总体设计原则
        4.1.1 整体化
        4.1.2 集中化
        4.1.3 三层平台
    4.2 系统总体结构
    4.3 逻辑结构
        4.3.1 数据核心层
        4.3.2 业务逻辑层
        4.3.3 接入层
        4.3.4 管理层
    4.4 应用软件
        4.4.1 集中的体系结构
        4.4.2 三层平台体系
        4.4.3 全程化的实时处理
        4.4.4 全面的个性化服务
        4.4.5 综合性进一步加强
    4.5 小结
第五章 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5.1 关键技术
    5.2 实时可靠的系统性能保障技术
        5.2.1 DCP数据分割技术
        5.2.2 分布式系统模式
        5.2.3 过滤网技术
        5.2.4 GSP技术
        5.2.5 运行数据分布技术
    5.3 灵活多样的资费套餐支持技术
        5.3.1 按照优惠确定规则划分
        5.3.2 按照优惠作用项目划分
        5.3.3 按照优惠作用方式划分
    5.4 多样化的业务处理技术
    5.5 规范严格的闭环业务管理技术
    5.6 统一高效的代理业务平台技术
    5.7 小结
第六章 新一代BOSS系统建设案例
    6.1 系统现状
    6.2 系统建设目标
    6.3 解决方案
第七章 BOSS系统面临的挑战
    7.1 BOSS系统在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问题
    7.2 管理措施
        7.2.1 如何支撑新业务、新技术网络
        7.2.2 如何使数据资源成为信息
        7.2.3 如何加强IT网管
        7.2.4 对容灾备份的考虑
    7.3 基于SOA的新一代BOSS系统
    7.4 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
致谢

四、移动计费和客户服务系统的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服务设计的共享汽车服务系统设计研究[D]. 王炯炯.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公众无线网络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D]. 王忠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基于域名服务日志分析的主动防御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D]. 贾卓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张文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5]元申广电BOSS系统优化研究[D]. 王这. 吉林大学, 2019(03)
  • [6]基于客户定位的停车诱导云服务平台研究与实现[D]. 姬智.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公有云环境下的弹性云存储服务的研究与实现[D]. 龚知资.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 郑茂宽.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方案设计与实现[D]. 邓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10]BOSS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D]. 李萌.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移动计费与客服系统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