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茶马古道上的最后一个市场

沙溪:茶马古道上的最后一个市场

一、沙溪: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集市(论文文献综述)

吴成业[1](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彭琬凌[2](2021)在《社会空间视角下大理古驿道沿线历史街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 ——以龙尾关历史街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是城市发展中不断总结反馈的永恒命题。在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活力丧失,文化特征逐渐消散,空间趋于同质化、景点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而街区内复杂的人群结构、多元的空间需求使得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规划探索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物质空间层面,还需要关注非物质空间维度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此寻求历史街区更新的方法路径。本论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社会空间”视角切入研究,明确社会空间理论对历史街区更新规划的引导作用,以此构建历史街区“物质-社会-文化”空间研究分析框架,并选择正处于更新规划关键时期的大理龙尾关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访谈、问卷调查、行为观察等方法对街区空间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同时辅以沙溪寺登街作为对比研究案例,并进一步分析“社会-空间”互构关系,深入剖析空间特征的影响因素。本论文提出针对大理古驿道沿线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原则,并基于此原则提出多元共融是街区更新规划的核心策略,其中包括空间形态多元共生、文化产业多元共营、行为活动多元共建三个方面,并以多元合力与动态循环作为路径,有效推进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以期为同类型历史街区的更新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凯[3](2020)在《论旅游背景下民宿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 ——以大理沙溪古镇寺登村传统民居141号改造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社会的财富还是人们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社会开始从生产理想逐渐开始向生活理想转变,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的需求,其中旅游度假作为人们追求精神上消遣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种转变也直接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最近几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推进了景区住宿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人们在此过程中对旅游提出了新的需求,从原来的“观光式旅游”向注重“文化体验式旅游”转变,而住宿设施作为其中的延伸品,其功能和形式也在悄悄开始发展改变,开始注重地域文化的体现,来契合人们的需求,这种转变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沙溪古镇民宿的兴起。传统民居与民宿两者都有着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作用,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载体且民宿所带的经济属性为传统民居的可持续性注入了动力,一定程度上为两者的转化提供了最原始的依据。虽然沙溪古镇有着丰富的传统民居资源,由于相关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并且缺乏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设计体系的指导,在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的过程中,无论是外来的资本还是当地居民的参与,都导致了传统民居在实际改造成民宿设计过程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甚至给传统民居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所以对于沙溪古镇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设计的相关研究和设计实践是极具意义的。本论文以大理沙溪传统民居改造成的民宿为研究对象,论文前半部分(导论到第二章节)从选题的背景以及大理沙溪古镇传统民居以及民宿的基本概念和国内旅游业和民宿发展的现状的入手,阐述两者的关联性以及转化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国内外民宿相关领域研究的现状、动态和沙溪古镇的人文环境、传统民居、现有民宿的现状,梳理归纳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相关理论以及沙溪古镇在民宿改造设计中的缺失,为论文后面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的设计原则提供理论基础。论文后半部分(第三章节到第五章节)通过一些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设计的经验以及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地域特色之上提出沙溪古镇民宿改造设计的五大设计原则和地域文化融入设计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的设计实践,从建筑造型与空间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庭院设计三个大的方面入手,通过实际的实例对改造设计过程中参考的设计原则和策略进行论证,从而为沙溪古镇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的设计实践提供方法论。

杨倩琼[4](2020)在《茶马古道云南驿驿站文化变迁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推行的“古镇旅游年”,使得“古镇旅游”风靡当下,加上客栈体验式旅游模式蒸蒸日上,云南驿古镇成为选取的最佳热点,在兼顾自身优势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位的衡量指标上,将云南驿打造为旅游古镇指日可待。茶马古道驿站烙印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马帮文化,而驿站文化变迁又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变迁。大理州有十二个县份,每个县份都涉及茶马古道驿站:鹤庆县的松桂,剑川县的沙溪镇,云龙县的诺邓村,南涧县的哀牢山,漾濞县城的古街,弥渡县的红岩,巍山县的东莲花等无疑不在茶马古道的历史上记录着不朽的篇章。其中云南驿不仅以驿站点直接命名,而且也是唯一一个保存最为完整的驿站古镇,该地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不仅记载着驿站文化和马帮文化,同时也传颂着二战文化和民俗文化。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得出云南驿是茶马古道上集陆驿和空驿为一体的茶马驿站,并通过田野调查法进行实地调研,获取相关资料,在结合文化变迁理论和“5W”传播模式将云南驿驿站文化分为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以此来论述该地驿站文化在时间上的传承和空间上的散布。最后分析问卷调查获取的一手数据,得出云南驿驿站文化认知度占比,以及“旅游开发”对云南驿驿站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建议以“5W”模式的五要素为主,加强传播主体,控制招商引资的人才、队伍和企业;拓展传播内容,将本地特色农产品和实地亲身体验应用于茶马文化中,感受“吃”文化与“游”文化;转变传播媒介功能,在客栈民宿的空间设计和综合管理中融入茶马驿站文化;挖掘潜在传播受众着,实施激励措施加大吸引力度;预期传播效果,使云南驿成为五星级旅游古镇并形成茶马文化产业链。

荆云砚[5](2019)在《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理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在古代经济发展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梳理地区经济史,有助于我们尊重客观规律,以古鉴今。在学界已有的成果中,厘清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脉络是一个亟待扩展和完善的领域。因此,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全国、云南及大理地区史料中关于清中期经济发展及社会状况,通过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史料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对比,从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商贸、财政四个角度探析大理地区经济发展的演化轨迹。研究发现,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主要特征首先表现在,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引发人口与粮食危机,农田开垦日益艰难,为解决农民生存困境,政府将眼光转向山区零散土地,准许流民开荒,提高土地利用率,对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从平坝转向山区推进。其次,农业种植品种自清中期开始,高产作物被广泛推广,经济作物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部分地区打造出特色农业。粮食产量受区域条件影响较大,在高原立体气候的影响下,不同地区的产量也会有所差距。各类产业中最为突出的是矿冶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贸易方面,在矿冶开发的影响下,促进了矿厂间崇山峻岭之中交通网络的发展,流通手段与全国统一。城乡市场在清中期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了国内外贸易范围,固定商人群体的出现为清后期商帮发展打下了基础。在财政收入与支出方面,清政府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虽清中后期田赋征税水平略有提高,但还是低于前朝。从寻常普通百姓生活来看,贫穷者居多,日常开支主要用于生存消费,对文化消费上的支出,大部分家庭愿意供子女读书,重视教育。

冷婷[6](2019)在《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滇藏茶马古道自古以来就是沟通我国西南地区纳、藏、白、汉等多民族的重要商贸通道,对沿途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新的时期又赋予了茶马古道新的定位。因此,分析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空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加强多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史料和田野调查,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讨滇藏茶马古道与民族文化交流的时空耦合关系,并尝试分析这种高度叠合性背后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滇藏茶马古道的演化过程在时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生命周期规律。唐宋为雏形时期、明清为繁荣期,新中国成立以后,茶马古道进入衰落期。(2)滇藏茶马古道在空间上表现出“点-线-网”的发展模式。首先形成枢纽型贸易节点城市,然后再以这些节点城镇为依托,发展出次级区域贸易城镇,以点带线,连线成网,最终形成覆盖整个滇藏边区的交通网络体系。(3)滇藏茶马古道的时空演变同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演化具有高度重合性。茶马贸易的繁荣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滇藏茶马古道线路拓展的同时也扩大了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反之,民族文化交流空间的扩大也对茶马古道的拓展具有促进作用,二者呈现出互促的空间叠合关系。(4)滇藏茶马古道与沿线民族文化交流空间演化的驱动因素具有相似性,均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和生产生活方式互补性的基础上,由中央政府、地方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吴涛[7](2019)在《寻找茶马古道最后的片段》文中提出茶马古道萌芽于西汉,兴起于唐宋,曾是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国际商贸通道。如今这一千年古道的大部分路段已经被现代化公路所替代,而散落于山野乡间的不少小路至今还在使用,串联起沿途深厚的人文底蕴、壮丽的自然风光,形成一系列令旅行者向往的重量级旅游路线。

凌文锋,罗招武,木霁弘[8](2018)在《茶马古道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马古道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成果,呈现多学科参与、多方法综合运用的特点,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资料已得到了深入分析,涉及了概念辨析、时空分布、物资贸易与商帮组织、文化交流、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内容。但以交互性和流动性作为茶马古道的核心来看的话,商帮与地方社会的利益博弈等互动,茶叶等商品对沿线不同群体的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认同,今日西南地区人员与物资的流动引发的类似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情况又如何等问题,仍亟待进一步深入。

梁科[9](2018)在《云南,我的诗与远方》文中研究指明云南,山和水完美的结合,山围绕着水,水环绕着山,天和云温柔地相互映衬着。春天拖着小尾巴,走得慢悠悠。背上双肩,拿个单反,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即是我的诗和远方。DAY1:一路向西,去大理大理冬暖夏凉,全年都适合旅行,但说到最佳季节当然是春天,有歌唱道:"大理三月好风光"。来到大理的第一站是洱海,虽然称之为海,但其实是一个湖泊,据说是因为白族人民没有见过海,

王晓芬[10](2018)在《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旅游作为实现乡土经济振兴诉求的主要力量,是诸多少数民族地区正在引入的外部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必定会吸引大众游客,关键在于乡土社会是否存续着特殊的“乡土景观”遗产。在大规模的旅游产业展开之前,需要从文化遗产保护、乡土景观维系出发,通过文化的普查和研究,重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心。沙溪古镇以“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的身份被外界发现之前,是“盐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集市。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学科视域,关注沙溪古镇文化变迁的具体过程,特别是文化变迁中“驻客”与古镇文化形貌的形成与变迁。以马帮为主的商帮群体、沙溪复兴工程项目工作组和在文化旅游情景中入驻沙溪的客栈、酒吧、咖啡馆等服务人群提供了我们以“驻客”视角,观察沙溪乡土景观形成、复兴和重建的基础。通过沙溪自身的生态特性、族群特点和文化特征体现出的家园遗产,以及驻客在新遗产运动中的知识生产实践,让我们看到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乡村振兴的另一种轨迹。在旅游情境下守护乡土应注重三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确立乡土价值的根本,也是乡村旅游的乡土基础,即要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历史传承下来的特色传统习俗。其次,以旅游的发展激发经济活力,通过增强本地人的能力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主体的回归。最后,在文化旅游产业的打造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多听取“驻客”群体的建议,作为从游客身份演变而来的驻客,更能从他者之眼光,体悟到当地人文风情、自然景观之特点,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基本思路。

二、沙溪: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集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溪: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集市(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2.1 区域概况
    2.2 样本选取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1.1 丽江市
        5.1.2 大理州
        5.1.3 迪庆州
        5.1.4 保山市
        5.1.5 玉溪市
        5.1.6 昭通市
        5.1.7 怒江州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2.1 普洱市
        5.2.2 临沧市
        5.2.3 曲靖市
        5.2.4 楚雄州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3.1 红河州
        5.3.2 德宏州
        5.3.3 文山州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4.1 昆明市
        5.4.2 西双版纳州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1.1 迪庆州
        6.1.2 临沧市
        6.1.3 红河州
        6.1.4 昭通市
        6.1.5 西双版纳州
        6.1.6 德宏州
        6.1.7 文山州
        6.1.8 楚雄州
        6.1.9 怒江州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2.1 普洱市
        6.2.2 保山市
        6.2.3 玉溪市
        6.2.4 曲靖市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社会空间视角下大理古驿道沿线历史街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 ——以龙尾关历史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是城市发展中的周期性探索
        1.1.2 城市发展转型下历史街区深陷困境
        1.1.3 空间更新中的社会学转向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古驿道
        1.2.2 历史街区
        1.2.3 社会空间
    1.3 研究范围及案例确定
        1.3.1 研究范围界定——大理州
        1.3.2 大理古驿道沿线历史街区的分布
        1.3.3 研究案例的确定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历史街区更新规划的研究进展
        1.4.2 大理古驿道的相关研究进展
        1.4.3 社会空间的相关研究进展
        1.4.4 研究综述小结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问题及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社会空间视角下历史街区研究方法
    2.1 社会空间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2.1.1 缘起:传统空间理论的局限促使社会空间研究的兴起
        2.1.2 发展:社会空间理论的跨学科交融
        2.1.3 未来:社会空间视角下的空间研究
    2.2 社会空间视角下历史街区空间属性特征
        2.2.1 历史街区空间的社会性
        2.2.2 历史街区社会的空间性
        2.2.4 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的互构性
    2.3 社会空间视角下历史街区空间特征的相关要素
        2.3.1 空间的物质要素
        2.3.2 空间的社会要素
        2.3.3 空间的文化要素
    2.4 分析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龙尾关历史街区空间特征
    3.1 街区概况:资源价值禀赋良好
        3.1.1 历史发展沿革
        3.1.2 山水格局
        3.1.3 区位关系
        3.1.4 上位规划分析
    3.2 空间的物质特征
        3.2.1 肌理形态:破碎异化,无序蔓延
        3.2.2 开放空间:空间无序,缺乏活力
        3.2.3 建筑空间:坍塌损毁,风貌萧条
    3.3 空间的社会特征
        3.3.1 社会网络:邻里瓦解,网络断裂
        3.3.2 居住状况:主客混居,空间逼仄
        3.3.3 人群行为:行为单一、必要为主
        3.3.4 保护实践:进展缓慢,矛盾凸显
    3.4 空间的文化特征
        3.4.1 物质文化:遗迹残存,缺乏利用
        3.4.2 精神文化:市井民俗,尚有保留
    3.5 龙尾关历史街区空间特征总结及SWOT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空间”的互构及其影响因素
    4.1 实例对比分析
        4.1.1 对象概述
        4.1.2 寺登街空间特征概述
        4.1.3 两个街区的对比评估分析
        4.1.4 历史街区空间特征综合评价
    4.2 历史街区“社会-空间”互构关系分析
        4.2.1 社会结构的变迁影响物质空间形态
        4.2.2 物质空间形态影响空间行为方式
        4.2.3 空间的分异导致文脉的断联
        4.2.4 文化的消弭加剧空间的同质化
    4.3 影响历史街区空间特征的因素总结
        4.3.1 政策制度的引导
        4.3.2 经济利益的驱动
        4.3.3 社会力量的博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龙尾关历史街区更新策略
    5.1 龙尾关历史街区的更新规划框架
    5.2 空间形态修补
        5.2.1 肌理形态修复
        5.2.2 开放空间整治
        5.2.3 建筑空间更新
    5.3 文化产业织补
        5.3.1 文化资源的转化
        5.3.2 文化产业的共享
    5.4 行为方式引导
        5.4.1 行为到空间的演变
        5.4.2 流线场景营造
    5.5 实施机制优化
        5.5.1 优化参与主体力量
        5.5.2 建立多元化居民腾退机制
        5.5.3 建立空间动态维护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社会空间视角引导的历史街区更新规划思路
        6.1.1 社会空间视角的介入与传统规划思路的比较
        6.1.2 更新规划思路——基于社会空间视角
    6.2 大理古驿道沿线历史街区的更新规划原则
        6.2.1 是“多主体合力”,非“单向控制”
        6.2.2 是“动态引导”,非“终极蓝图”
        6.2.3 既要“包容多样性”,也需“凸显差异性”
        6.2.4 既要“构建场所”,也需“营造场景”
    6.3 多元共融是街区更新规划的核心策略
        6.3.1 空间形态多元共生
        6.3.2 行为活动多元共建
        6.3.3 文化产业多元共营
    6.4 多元合力与动态循环是街区走向可持续的有效路径
        6.4.1 空间形态共生路径
        6.4.2 文化产业共营路径
        6.4.3 行为活动共建路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表格索引
附录 D:调查问卷(部分)
附录 E:访谈选集(部分)

(3)论旅游背景下民宿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 ——以大理沙溪古镇寺登村传统民居141号改造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
        1.课题研究背景
        2.国内旅游业的发展
        3.民宿产业的快速发展
        4.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不可或缺性
        5.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论文研究的范围、对象与内容
        1.研究的范围
        2.研究的对象及界定
        3.研究的内容
    (四)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与动态
        1.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与动态
        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与动态
    (五)论文研究方法和主体框架
        1.研究的方法
        2.研究的主体框架
    (六)本章小结
一、大理沙溪古镇地域环境及古镇传统民居地域特征分析
    (一)沙溪古镇地理特征和气候环境
    (二)沙溪古镇的历史沿革
    (三)沙溪古镇地理区位及交通分析
        1.沙溪古镇地理区位
        2.沙溪古镇交通分析
    (四)沙溪古镇的人文环境和特点
        1.民族服饰的特点
        2.传统手工技艺
        3.宗教信仰
        4.传统节日习俗
    (五)大理沙溪古镇传统民居的特征分析
        1.建筑布局和空间的特点
        2.建筑结构的特点
        3.建筑材料的乡土性特点
        4.建筑材料的色彩
        5.建筑的装饰
    (六)本章小结
二、大理沙溪古镇旅游业和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现状分析
    (一)大理沙溪古镇旅游业现状分析
    (二)大理沙溪古镇民宿的发展现状
    (三)大理沙溪古镇民宿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本章小结
三、国内外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相关案例
    (一)国外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的相关案例
        1.日本的合掌村民宿
        2.西班牙乡村毛石屋民宿
    (二)国内相关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的案例
        1.台湾卓也小屋民宿
        2.西坡山乡度假酒店之五号农舍民宿
    (三)本章小结
四、大理沙溪古镇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的原则及地域文化融入思考
    (一)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的应遵循的总体原则
        1.地域文化的传承原则
        2.传统与现代的共存原则
        3.最小限度干预原则
        4.特色个性化原则
        5.绿色设计原则
    (二)地域文化与设计的融合
        1.建筑的形式与布局的地域文化
        2.室内空间设计的地域文化
        3.材料运用的地域文化
        4.色彩表达的地域文化
        5.装饰符号的地域文化
        6.精神场所的地域文化
    (三)本章小结
五、大理沙溪古镇寺登村传统民居141号改造成民宿的设计实践
    (一)项目概况
        1.项目简介
        2.项目用地周边环境
        3.项目现状
        4.使用者的诉求
    (二)空间重构及功能重组
        1.空间重构
        2.功能重组
    (三)功能布局及设计思考
        1.公共空间置入
        2.住宿空间优化
        3. 辅助空间的设置
        4.交通空间以及流线的完善和调整
    (四)建筑造型与空间设计
        1. 保留及还原建筑历史布局及结构
        2.乡土建筑材料的表达
        3.建筑外部原有主色调的保留及调整
        4.建筑装饰的提取及融合
    (五)室内设计
        1.室内色彩和材料的搭配及使用
        2.室内界面的设计表达
        3.家具设计
        4.陈设设计
        5.灯具设计
    (六)庭院设计
    (七)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茶马古道云南驿驿站文化变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文化变迁研究综述
        1.2.2 茶马古道驿站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驿站
        2.1.2 茶马古道
    2.2 相关理论
        2.2.1 文化变迁理论
        2.2.2 文化传播理论
        2.2.3 5W传播模式
    章节小结
第3章 云南驿驿站的历史渊源和演进
    3.1 茶马古道滇藏线上的“云南驿”
        3.1.1 “茶马古道”的起源
        3.1.2 “茶马古道”滇藏线
        3.1.3 “云南驿”概述
    3.2 云南驿驿站历时性分析
        3.2.1 古代的云南驿
        3.2.2 近代的云南驿
        3.2.3 现代的云南驿
    3.3 云南驿驿行方式与功能的发展
        3.3.1 云南驿驿行方式的转变
        3.3.2 云南驿传统功能的演变
    章节小结
第4章 云南驿驿站文化基于“5W传播模式”的变迁
    4.1 传播主体——马帮和飞虎队的没落
        4.1.1 云南驿陆驿马帮的兴盛与衰落
        4.1.2 云南驿空驿飞虎队的建立到终止
    4.2 传播内容——马帮文化与二战文化的传承
        4.2.1 云南驿马帮文化内涵
        4.2.2 云南驿二战文化精髓
    4.3 传播媒介——历史物证的衰退
        4.3.1 云南驿马店、客栈、商铺数量减少
        4.3.2 云南驿马店、客栈、商铺经营规模缩减
        4.3.3 云南驿博物馆和纪念馆外部结构沿袭
        4.3.4 云南驿博物馆和纪念馆内部结构舞台化
    4.4 传播受众——当地居民生活习惯的转变
        4.4.1 当地居民生计模式从农耕转向商业
        4.4.2 当地居民宗教信仰从单一到多元
        4.4.3 当地风俗习惯从独立到兼并
    4.5 传播效果——当地文化资源的沉淀
        4.5.1 自然资源得以开发
        4.5.2 文物价值显着提升
    章节小结
第5章 茶马驿站云南驿认知度的调查分析
    5.1 云南驿驿站认知范围和方式目的
        5.1.1 认知范围广泛
        5.1.2 认识方式简单
        5.1.3 认识目的单一
    5.2 云南驿驿站文化认识程度和意愿
        5.2.1 认识程度较低
        5.2.2 认识意愿强烈
    章节小结
第6章 “5W传播模式”下茶马驿站文化传承的建议
    6.1 主体——加强茶马驿站招商引资
        6.1.1 招聘了解茶马文化的人才
        6.1.2 创建喜爱茶马文化的队伍
        6.1.3 评定胜任茶马文化的企业
    6.2 内容——拓展茶马驿站文化类型
        6.2.1 茶马“吃”文化以乡土特产为由
        6.2.2 茶马“游”文化以实地体验为主
    6.3 媒介——转变茶马驿站住宿功能
        6.3.1 将茶马驿站文化凸显于设计元素中
        6.3.2 将茶马驿站文化体现在管理元素中
    6.4 受众——挖掘茶马驿站潜在游客
        6.4.1 加强对潜在游客的宣传力度
        6.4.2 加大对潜在游客的吸引力度
    6.5 效果——预期茶马驿站发展情况
        6.5.1 形成五星级旅游古镇
        6.5.2 形成茶马文化产业链
    章节小结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A 调研提纲
附录 B 问卷调查关于茶马驿站云南驿认知度的调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经济史研究的历程与综合性经济史研究
        二、区域性研究
        三、经济部门、专题性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清中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一节 清中期全国及云南的经济基本情况
        一、清中期全国经济发展水平
        二、清中期统治者的治滇政策
    第二节 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背景条件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中期大理地区行政区划
        三、清中期以前大理地区经济状况
第三章 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投入要素
    第一节 人口与劳动力
        一、人口数量及增长率
        二、人口流动与迁移
        三、劳动力及其从业结构
    第二节 土地开垦与利用
        一、清政府垦荒政策
        二、清中期大理地区土地的垦辟及规模
        三、土地制度与土地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水利
        一、水利的发展
        二、水权的分配、管理与交易
    第四节 总结
第四章 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产出要素
    第一节 农业
        一、农业部门生产情况
        二、粮食生产水平
    第二节 手工业
        一、金属矿业
        二、盐业
        三、其他手工业
    第三节 总结
第五章 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内外贸易
    第一节 商品流通的基本条件
        一、交通运输网络
        二、流通手段——货币
    第二节 城乡市场的发展
        一、农村市集
        二、城镇商贸
    第三节 商品运销与国内外贸易
    第四节 商人与商人组织的发展
    第五节 总结
第六章 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公共财政与居民消费
    第一节 财政收入与支出
        一、财政收入
        二、财政支出
    第二节 居民消费
        一、生存消费
        二、文化消费与投资
    第三节 总结
总结
    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及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理论
        1.3.1 文化扩散理论
        1.3.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滇藏茶马古道的概况
    2.1 茶马古道与滇藏茶马古道
        2.1.1 茶马古道的内涵
        2.1.2 茶马古道的范围
        2.1.3 茶马古道的路线
        2.1.4 研究区域的界定
    2.2 研究区自然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水文
    2.3 研究区人文环境
        2.3.1 多民族共生
        2.3.2 多元文化并存
第3章 滇藏茶马古道的时空演变及特征
    3.1 滇藏茶马古道路线的时空扩展
        3.1.1 明朝以前的滇藏茶马古道
        3.1.2 明至民国时期的滇藏茶马古道
    3.2 滇藏茶马古道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2.1 时间维度:滇藏茶马古道的生命周期
        3.2.2 空间维度:滇藏茶马古道空间扩展从点线到面
第4章 滇藏茶马古道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形貌及特征
    4.1 滇藏茶马古道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形貌
        4.1.1 明代以前民族文化交流
        4.1.2 明至清中期的民族文化交流
        4.1.3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
    4.2 滇藏茶马古道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特征
        4.2.1 民族文化交流的内容趋于丰富多元
        4.2.2 藏族和纳西族的文化交流是主链
        4.2.3 商贸往来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4.2.4 民族文化交流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
第5章 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演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5.1 滇藏茶马古道沿线商贸节点的形成
        5.1.1 商贸城镇的兴起与文化交流中心点的形成
        5.1.2 商贸城镇的联动与文化传播路线的连通
    5.2 滇藏茶马古道扩展与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扩展
        5.2.1 明至清中期的宗教文化
        5.2.2 晚清民国时期的宗教文化
    5.3 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5.3.1 文化交流扩散的中心点和滇藏茶马古道商贸交流中心在空间上重合
        5.3.2 滇藏茶马古道的拓展与宗教文化的传播在空间上具有叠合性
        5.3.3 滇藏茶马古道与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演变在时间维度上具有一致性
    5.4 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
        5.4.1 自然地理环境
        5.4.2 商贸需求的牵引
        5.4.3 国家力量的强化
        5.4.4 地方势力的博弈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乡土沙溪
    第一节 生态: 一山一沙一溪
    第二节 生命: 沙溪的诗与会
    第三节 生养: 八大碗、辞娘席与金花服
    第四节 生计: 农耕传统
    第五节 生业: 茶马贸易与古镇旅游
第三章 游与居: 盐马古道与沙溪古镇
    第一节 盐之言: 滇西四大盐井
    第二节 盐之路: 盐马古道的历史印记
    第三节 游与居: 马帮商旅与沙溪人家
第四章 古与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景观重建
    第一节 发现沙溪: 外来者心中的“香格里拉”
    第二节 修旧如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原则与措施
    第三节 古与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成果与问题
第五章 主与客: 乡土景观与遗产旅游
    第一节 乡里人的村: 古镇沙溪
    第二节 城里人的村: 驻客沙溪
    第三节 遗产旅游中的主客互动
第六章 结论: 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沙溪: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集市(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社会空间视角下大理古驿道沿线历史街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 ——以龙尾关历史街区为例[D]. 彭琬凌.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论旅游背景下民宿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 ——以大理沙溪古镇寺登村传统民居141号改造设计为例[D]. 刘凯.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4]茶马古道云南驿驿站文化变迁的研究[D]. 杨倩琼. 大理大学, 2020(05)
  • [5]清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D]. 荆云砚. 大理大学, 2019(02)
  • [6]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演化研究[D]. 冷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寻找茶马古道最后的片段[J]. 吴涛. 中国国家旅游, 2019(04)
  • [8]茶马古道研究综述[J]. 凌文锋,罗招武,木霁弘. 云南社会科学, 2018(03)
  • [9]云南,我的诗与远方[J]. 梁科. 黄金时代, 2018(04)
  • [10]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D]. 王晓芬. 厦门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沙溪:茶马古道上的最后一个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