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科技示范园在蚕桑科技进程中的作用

蚕桑科技示范园在蚕桑科技进程中的作用

一、蚕桑科技示范园在蚕业科技化进程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溪[1](2021)在《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的运用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公园是在乡村地区以休闲农业为主的产业形态,自农业观光园发展而来,具有除农业生产外的旅游观光、科普教育、文化传承和生态康养等多方面功能,在我国低碳环保的新农村建设和优质公共空间营造上占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农业部已早于2008年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要求未来在我国建设农业公园要满足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历史遗产传承等要求。然而,以往的农业公园在规划建设中往往忽略了承载农耕文明、传统文化和设计布置人文景观,使其本应具有的农业产业特色和主题文化变得模糊了起来。因此,挖掘乡村地区特有的农业产业和文化,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农业公园是其规划设计的关键,也是将景观功能突出、景观效果放大的难点和突破点。蚕桑文化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内涵,同时具有突出的农业属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在承接乡村旅游新形式的实体——农业公园中利用好蚕桑文化这一先天性资源,打造特色园区景观,将成为农业公园规划设计中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探讨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的运用,就是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建设蚕桑文化农业公园,打造个性化、科技化园区,传播好、延伸好蚕桑文化,助力蚕桑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实现“农文”融合,产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文献引证、归纳演绎、对比分析和案例实证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梳理农业公园、蚕桑文化和相关农业文化在农业公园中运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农业公园相关概念、构成要素、功能、分类和特点,界定蚕桑文化概念,剖析其发展历史、内涵、外延、表现形式和特征,并分析农业公园和蚕桑文化二者间的内外耦合性,思考其融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之后对国内外典型的文化农业公园案例进行分析,明确在建设以某种文化为基底的农业公园时要注意利用当地现有资源,把握文化脉络,着重呈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增强游客体验感和参与感,并将旅游、科技、文化、康养、生态等内容充分融合,实现传统农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接轨。进而提出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进行表达时的总体思路、基本要求、表达路径和表达手法,通过对中国嘉陵蚕桑文化农业公园展开设计实践来对前文的理论内容进行验证。最终得出本文的研究结果,在农业公园中进行蚕桑文化运用和表达时,要深刻剖析蚕桑文化内涵,注重“农文”融合,提高景观互动参与性,加入康养理念和引入科技力量,打造产业示范高地。通过文字直抒、图形演变、实体再现和环境烘托4条表达路径对农业公园进行功能性和观赏性的丰富,还要运用景观性、生产性、康养性、科普性和生态性5种表达手法深入刻画景观节点,传达蚕桑文化内涵,充分表现农业公园与蚕桑文化的联动作用。

张蒙蒙[2](2019)在《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齐河古晏生态农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农村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能源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重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使得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逐步向农业资源融合发展的模式靠拢。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多年的农业生态园作为一个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激发了人们对乡野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憧憬,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蚕桑产业作为我国农业的原始产业,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农业的文化与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蚕桑产业在中国重新受到重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充分开发蚕桑产业资源潜在的多元化功能,其开发的多元化功能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蚕桑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以蚕桑为主题,运用生态学、循环农业、景观设计学等原理探讨了蚕桑农业生态园规划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并以齐河古晏生态农庄为例进行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生态农业和蚕桑产业的概念和内涵为切入点,对国内外生态农业的发展概况及实践案例进行了概括与分析,归纳总结了农业生态园发展的四种模式及农业生态园的功能。(2)探讨了蚕桑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关系,提出了以蚕桑为主题的农业生态园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设计原则和蚕桑产业生态链的规划内容。以齐河古晏生态农庄发展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为实例,通过桑基鱼塘循环农业的模式来进一步实证以蚕桑为主题发展农业生态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本文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以蚕桑为主题的齐河古晏生态农在进行了规划设计,整个园区按照“一带、两心、两馆、三区”总体布局,并提出了各分区的建设内容和进行了项目分区设计,总结了蚕桑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对我国蚕桑产业振兴有重要参考价值。

范涛[3](2018)在《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文中研究表明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2018年合肥综合试验站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指导下,在站长的带领下,在团队成员及示范县蚕桑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任务目标和有利于蚕桑生产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蚕桑产业的大形势下,以全面提升传统蚕桑产业为目的,积极开展蚕桑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利用,拓展延伸产业链;协助培育壮大养蚕大户、家庭农场、蚕桑专业村组;做大做强蚕桑专业合作社、茧丝绸龙头企业;注重农业提质增效

宗侃侃[4](2016)在《磐安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蚕桑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既是浙江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同时也是磐安县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蚕桑产业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工—贸”产业体系,长期以来延续着栽桑养蚕、结茧缫丝的生产经营模式,造成蚕桑副产物、土地、劳力等资源的极大浪费,未能充分有效利用蚕桑资源。近年来,蚕桑产业面临结构和区域优化调整,生产规模逐渐萎缩,比较效益日益下滑。对于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只有把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作为重要突破口,通过充分利用蚕桑产业链上的各种资源,走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的道路,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从传统蚕桑产业走向现代蚕桑产业,实现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磐安作为浙江省内优质茧生产基地,如何充分发挥产业自身特点和区位优势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蚕桑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增强蚕桑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磐安蚕桑产业发展亟需研究的问题。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次选题的背景,简要介绍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概况、浙江省蚕桑产业发展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概况;第二部分,回顾磐安县蚕桑产业发展历程,从地理区位、自然生态、产品品质、组织服务等方面分析磐安县蚕桑产业发展优势,从蚕丝资源的综合利用、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桑园的复合经营利用三方面阐述当前磐安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状;第三部分,从发展规模、人员结构、科技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深入分析磐安县蚕桑产业发展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结合调研实际,提出磐安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思路与对策,通过“桑—蚕—药”、“桑—蚕—菌”、“桑—蚕—禽”、“桑—果—游”及其他蚕桑副产品的开发等多种利用模式,延长蚕桑产业链,提高蚕桑产业附加值,推动磐安蚕桑、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第五部分,总结本文研究的内容,并展望磐安县蚕桑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陈昊[5](2016)在《基于地域文化营造的江西省休闲农业园规划研究 ——以吉州区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为例》文中指出休闲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是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完美结合的产物。在我国休闲农业园蓬勃发展之际,缺乏自身特色、文化内涵薄弱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本文从地域文化营造的角度对江西省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进行研究,旨在为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从而提升江西省休闲农业园的整体形象与核心竞争力。首先对江西省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园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在自然环境、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农业基础以及历史文化五个方面的发展优势条件。而在地域文化景观营造中则存在风格紊乱、盲目模仿、村貌恶化、特色宣传较差等四大方面的问题。其次提出基于江西省地域文化的休闲农业园景观营造策略。挖掘与整理休闲农业园中区域文化型、生态景观型、古村聚落型、书院文人型、特色农产型、传统工艺型与民风习俗型七大地域文化景观元素是该营造手法的首要步骤。接着通过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大类地域文化景观载体来进行规划设计,其中物质性地域文化景观通过地形、建筑、道路、植物、水体以及景观小品进行营造,而非物质性地域文化景观则体现在日常休闲活动、节庆休闲活动以及旅游商品中。同时通过对典型案例--江西省凤凰沟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分析,从实际项目中提炼出具有借鉴价值的地域文化景观营造方法。最后,将基于地域文化的休闲农业园景观营造策略运用于吉州区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的总体规划中。通过实践案例来证明本文所研究理论具有可实践性与可利用性。

何松涛[6](2015)在《广西蚕业“集约主导”型技术推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分析整理国内外蚕业技术推广的成功经验,结合广西蚕业的主推技术和活动,归纳总结出广西蚕业的推广模式为“集约主导”型技术推广模式。广西蚕业有特有的管理体制、运行方式以及一体化的技术研发推广体系是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主导机构通过模式将主推技术以各种推广活动有针对性地注入生产第一线,具有科学、有效、集中分配资源,促进科研、推广、生产紧密联系,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等优势。研究发现该模式存在推广机构技术力量逐渐减弱,茧丝企业研发能力不强,合作社缺少专业管理和资金,相关院校对蚕业技术研发力度不大等问题;并认为该模式的运作受到蚕业技术推广人员偏少,蚕农综合素质低,协会、科研院校、企业、合作社的作用没有得到重视发挥,蚕业信息化服务能力不强,运作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针对问题提出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广机构应继续完善自身功能、夯实基础;加强与其他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强与茧丝绸企业的联系,通过蚕桑合作社深入服务蚕农,建立完整的、多功能的技术推广模式,加大蚕业信息化的建设,借力智能手机“微时代”,鼓励有偿非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打造蚕桑产品高端品牌等建议。

陈涛[7](2012)在《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蚕业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是具有资源优势和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产业。蚕桑产业链长(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饰),覆盖面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国蚕丝业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化,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更加凸显,如产品单一、效益低下、行业不稳等,同时还面临新兴养蚕国家越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关于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现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调整为时代背景,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综合研究等方法,在比较全面地分析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阐述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所具备的国内的产业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从蚕桑产业自身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进行研讨,并结合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产业案例,分析现阶段我国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的市场变化,探索在新形势下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方向;最后提出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对策与措施,以推动我国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通过本论文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调整中逐步建设高起点较稳固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蚕桑生产主产区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在“东桑西移”、“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引领下,逐渐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表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出现新的产业问题。因此,在国家政策导向上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国家财政支持上应集中资金在中西部地区着力打造具有较高桑园管理水平、较好的养蚕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的年产优质干茧达到千t以上具有示范效应的蚕桑生产基地,以利于稳定蚕茧产量,保持茧丝资源优势。为此,还应同时做好各主产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规划,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2.举国家与行业之力争取蚕丝及其制品的定价主导权。自1970年以后茧丝产量重新跃居世界首位以来,近40年时间里,我国的蚕桑产业一直处于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数十年里主要是靠数量取胜,难以确立强国地位,特别是产业终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品牌名牌战略,实现以质取胜。同时,国家应加大厂丝储备、采取有力措施,设法基本稳定国内茧丝价格,以避免因茧丝价格大幅波动而导致蚕桑生产大起大落。通过稳定国内茧丝价格,杜绝出口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逐步取得在国际市场上蚕丝及其制品的定价主导权。3.理顺茧丝绸行业的管理体制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蚕桑产业涉及桑树栽培、家蚕饲养、蚕茧收购、缫丝和丝绸制品开发经营等诸多方面,分属农工商贸数个部门,产业链条长,加上分布面广,前后道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利益纠葛、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国家茧丝绸协调机构,应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茧丝绸行业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设法基本稳定国内茧丝价格,避免出口市场的无序竞争,推进重大科技创新与品牌战略实施,以夯实行业发展基础,引领行业发展方向。4.加强科技创新建立以省力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养蚕技术及经营体系。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外出农民工增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农民经营收入门路多元,粮棉油果菜等大宗农产品轻型栽培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养蚕业在农村中的竞争力受到多方面的挑战,栽桑养蚕单位土地面积收益和单工劳动报酬已从优势向劣势转变,并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鉴此,需要切实加强科技创新,从品种选育到主要作业技术,从简易设施到机械化设备,从共同催青、小蚕共育到适合集约经营的所有环节,即从技术、装备、经营多管齐下,尽快建立以省力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养蚕技术经营体系。5.推进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延伸开发非绢丝产业。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意识,正在逐步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工作也已经取得一批丰硕成果,桑枝培养食用菌与重组板材、蚕沙提取药用原料、桑椹生产饮料、桑叶开发饲料等开始步入产业化,丝素丝胶的应用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桑蚕茧丝资源在固守传统的绢丝产业的同时,正在通过延伸开发进入多个非绢丝产业。这种发展态势,对提高桑蚕茧丝资源利用率、增加栽桑土地产出率、增加养蚕农户收益率以致增加整个蚕桑丝绸行业的附加价值,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花大力气给予引导和支持。6.切实激活和开拓内需市场,逐渐降低蚕桑产业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长期以来,我国作为蚕茧和生丝的输出大国,并形成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导致我国蚕桑产业陷入受国际市场变化而大起大落的怪圈。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约1/5,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如何激活和开拓蚕桑产品的内需市场,是关系到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开发适应国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明需求畅销产品,提高产业各环节的生产效益,是拉动内需和降低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性的关键。

孙孝龙[8](2011)在《桑树栽培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栽桑养蚕文明古国,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蚕桑茧丝绸世界闻名。研究和建立桑树栽培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改造、提升古老的蚕桑业,促进产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针对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的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较多,但针对桑树栽培技术的信息化研究很少,桑树病虫害防治系统、基于C/S模式的桑树栽培系统以及蚕桑专业网站提供的技术信息和访问方式还不能完全满足蚕桑生产技术指导的需要,特别需要构建功能完整、数据可靠、知识丰富和规范、专业、适合农村推广应用的桑树栽培信息系统。研究以江苏省重点蚕区的蚕桑行政主管部门、技术推广人员、专业合作社以及生产大户等为调查对象,选取苏北、苏中和苏南蚕桑重点产区进行调查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桑树栽培实用技术、系统功能、系统应用等内容进行调研,调查结果表明,桑树栽培技术涉及面广、内容较多,缺乏专业标准;面向桑树栽培生产实际、具有专家知识和经验、能有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关键技术需求紧迫;需要建立专业数据库和技术信息库,以方便用户根据需要查询和参考,能实时指导桑树栽培生产与管理;急需开发对用户终端设备要求低、界面友好、安装简单、操作方便、便于互动交流的信息管理系统。本研究综合利用植物生理学、桑树栽培学、桑树病虫害防治学、蚕桑综合利用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广泛收集和提炼桑树品种数据、虫害数据、病害数据、生产与管理措施以及特色产业开发等专业资源和多媒体信息,构建了包括品种数据、病害数据、虫害数据的桑树栽培数据库,设计了信息采集、咨询、查询、统计、维护、输出、更新等系统服务功能。系统以VS2008和ASP.net三层架构开发应用系统,采用了SQL Server 2008管理系统,运用ADO数据库接口技术与后台数据库连接开发数据库访问模块。页面开发工具采用Adobe Dreamweaver CS3,界面制作工具还使用了Frontpage、Autherware、potoshop、Flash等图形软件工具,研发了基于B/S模式的桑树栽培信息管理系统(Mulberry Plant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MPIMS),并完成了该系统的应用测试。本系统依托“盐城蚕桑丝绸网”(//www.jsyccs.com),以“专题服务”的形式实现推广应用。在行业主管以及推广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系统在江苏省南通、盐城蚕区等6个乡镇示范基地、62个技术推广单位以及3600名蚕农中应用,服务桑园30万亩,提高了技术普及率62.4%,增加了技术服务项目50%,桑园综合利用增加了68.3%,间接增加桑树栽培产业3000多万元。系统应用解决了桑树栽培知识量大、关键技术缺乏、推广服务形式单一、实时指导困难等难点,深受地方技术服务部门和广大蚕农欢迎。系统研究和推广促进了新形势下蚕桑产业的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为蚕桑技术推广服务提供了科学途径和推广范例。

王全新[9](2010)在《六安市金安区蚕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标准及建议》文中认为分析了六安市金安区蚕业科技示范园的作用、园区建设的标准及具体措施,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当前蚕业产业化及蚕业科技的试验、示范、推广提参考。

万飞[10](2009)在《湖南实施“高效蚕业”推广模式的成效》文中提出概述了具有教育、培训、科研、推广"四位一体"行业优势的湖南"高效蚕业"推广模式的基本情况,并总结了该推广模式在"可靠的技术来源和强大的推广队伍"、"双向互动的推广方式和全面统一的推广渠道"的保障下,取得的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推广队伍素质、加强成果转化力度、创办科技示范桑园等成效。

二、蚕桑科技示范园在蚕业科技化进程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蚕桑科技示范园在蚕业科技化进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的运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业公园
        1.3.2 蚕桑文化
        1.3.3 相关农业文化在农业公园中的运用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农业公园与蚕桑文化的基本认知
    2.1 农业公园
        2.1.1 概念辨析
        2.1.2 构成要素
        2.1.3 功能
        2.1.4 分类
        2.1.5 特点
        2.1.6 我国农业公园发展现状
    2.2 蚕桑文化
        2.2.1 概念辨析
        2.2.2 发展历史
        2.2.3 内涵
        2.2.4 外延
        2.2.5 表现形式
        2.2.6 特征
        2.2.7 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2.3 农业公园与蚕桑文化的耦合性分析
        2.3.1 内在耦合性
        2.3.2 外在耦合性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分析对象与内容
        3.1.1 分析对象选取
        3.1.2 分析内容
    3.2 荷兰库肯霍夫公园
        3.2.1 基本情况
        3.2.2 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
        3.2.3 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3.3 日本神户葡萄酒农业公园
        3.3.1 基本情况
        3.3.2 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
        3.3.3 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3.4 浙江湖州丝绸小镇
        3.4.1 基本概况
        3.4.2 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
        3.4.3 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的表达
    4.1 总体思路
    4.2 基本要求
        4.2.1 巧借景观手法,实现“农文”融合
        4.2.2 倡导绿色康养,关注身心健康
        4.2.3 注重蚕桑科教,打造示范高地
    4.3 表达路径
        4.3.1 文字直抒
        4.3.2 图形演变
        4.3.3 实体再现
        4.3.4 环境烘托
    4.4 表达手法
        4.4.1 基于景观性的表达
        4.4.2 基于生产性的表达
        4.4.3 基于康养性的表达
        4.4.4 基于科普性的表达
        4.4.5 基于生态性的表达
第5章 中国嘉陵蚕桑文化农业公园设计实例
    5.1 现状分析
        5.1.1 基本概况
        5.1.2 现有资源
    5.2 总体设计
        5.2.1 设计原则
        5.2.2 发展方向及功能定位
        5.2.3 总平面图及功能分区图
    5.3 蚕桑文化的具体表达
        5.3.1 蚕桑景观
        5.3.2 蚕桑生产
        5.3.3 蚕桑康养
        5.3.4 蚕桑科普
    5.4 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表达的思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和参加项目一览表

(2)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齐河古晏生态农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构建蚕桑产业现代化发展新模式
        1.3.2 促进蚕桑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1.3.3 崇尚“回归自然,拥抱乡村”的新理念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1.1 文献分析法
        1.4.1.2 现场调研法
        1.4.1.3 理论结合实践分析法
        1.4.1.4 学科交叉分析法
        1.4.1.5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农业生态园的研究概述
    2.1 概念剖析
        2.1.1 蚕
        2.1.2 桑
        2.1.3 蚕桑
        2.1.4 农业生态园
    2.2 农业生态园的国内外发展研究
        2.2.1 国外发展概况
        2.2.2 国外相关实践
        2.2.2.1 德国、意大利、西班牙
        2.2.2.2 阿根廷、美国
        2.2.2.3 法国
        2.2.2.4 日本
        2.2.3 国内发展概况
        2.2.4 国内相关实践
    2.3 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国内外发展研究
        2.3.1 国内外发展概况
        2.3.2 国内相关实践
        2.3.2.1 山东—夏津颐寿园
        2.3.2.2 江西—凤凰沟蚕桑丝绸博物馆
        2.3.2.3 广东—花都宝桑园
        2.3.2.4 浙江—湖州丝绸小镇
    2.4 中国农业生态园的发展模式
        2.4.1 优势农业主导模式
        2.4.2 文化创意带动模式
        2.4.3 自然资源引领模式
        2.4.4 市场需求引导模式
    2.5 中国农业生态园的功能
        2.5.1 经济功能
        2.5.2 旅游功能
        2.5.3 生态功能
        2.5.4 社会功能
    2.6 小结
3 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规划理论研究
    3.1 蚕桑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关系
        3.1.1 蚕桑产业为生态农业系统稳定持续工作提供载体
        3.1.2 生态农业为蚕桑产业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3.2 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的规划理论依据
        3.2.1 农业生态学理论
        3.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3 景观美学理论
        3.2.4 生态循环经济理论
        3.2.5 康养需求理论
    3.3 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规划的基本原则
        3.3.1 市场导向原则
        3.3.2 因地制宜原则
        3.3.3 以人为本原则
        3.3.4 科技先导原则
        3.3.5 可持续发展原则
    3.4 小结
4 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研究
    4.1 指导思想
    4.2 目标定位
    4.3 设计条件分析
        4.3.1 自然地理条件分析
        4.3.2 人文历史条件分析
    4.4 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中生态产业链的规划
        4.4.1 生态产业链规划的原理
        4.4.2 生态产业链规划的内容
    4.5 小结
5 实践运用—以齐河古晏生态农庄为例
    5.1 项目区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区位交通
        5.1.3 自然资源
        5.1.4 人文资源
        5.1.5 经济资源
    5.2 项目区现状
        5.2.1 土地利用现状
        5.2.2 基础设施现状
        5.2.2.1 房屋建筑
        5.2.2.2 道路交通
        5.2.2.3 水体
        5.2.2.4 电力
    5.3 项目区SWOT分析
        5.3.1 优势(Superiority)
        5.3.2 劣势(Weakness)
        5.3.3 机会(Opportunity)
        5.3.4 挑战(Threat)
    5.4 生态园总体规划思路及定位
        5.4.1 总体规划思路
        5.4.2 总体规划依据
        5.4.3 总体目标定位
    5.5 生态园总体规划
        5.5.1 总体规划原则
        5.5.2 总体规划布局
        5.5.3 道路交通规划
        5.5.3.1 主干道
        5.5.3.2 次干道
        5.5.3.3 游步道
        5.5.4 建筑景观规划
        5.5.5 植物景观规划
        5.5.6 水体景观规划
        5.5.7 公共设施规划
    5.6 生态园功能分区设计
        5.6.1 入口景观区
        5.6.2 游客服务中心
        5.6.3 蚕桑产品研发中心
        5.6.4 养蚕技术馆
        5.6.5 蚕桑丝绸博览馆
        5.6.6 桑基鱼塘生态区
        5.6.7 桑树种植区
        5.6.8 葡萄种植区
        5.6.9 滨水生态景观带
    5.7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及获奖成果

(3)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1.1 推动科技培训, 提升示范推广水平
    1.2 扶持企业和养蚕大户, 推行适度规模生产
    1.3 落实扶贫帮困任务,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1.4 加强基础研究, 提高产业服务能力
2 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1 体系重点任务
    2.2 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
        2.2.1 高效专用多元化蚕品种的研发、选育与示范
        2.2.2 规模化养蚕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2.2.3 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研发、选育与示范
        2.2.4 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2.3 基础平台建设工作
        2.3.1 蚕桑产业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数据库
        2.3.2 蚕桑生产技术规程数据库
        2.3.3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论文、专利、成果数据库
    2.4 应急性任务
    2.5 科技服务
    2.6 学术交流及产业调研
3 重要科研进展
4 扶贫工作情况
    4.1 扶贫区域现状和问题
    4.2 扶贫主要任务及关键技术
    4.3 扶贫具体实施情况
        4.3.1 岳西地区
        4.3.2 歙县地区
        4.3.3 阜阳地区
        (1)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
        (2) 开展了生产技术关键性指导。
        (3) 蚕桑规模化生产已成为产业扶贫的新途径。
        4.3.4 泾县地区
        (1)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
        (2) 应急措施。
        (3) 蚕桑经济扶贫。
        4.3.5 霍山地区
        (1) 狠抓基地建设, 助力脱贫攻坚。
        (2) 狠抓综合开发, 增加蚕农收入。
5 机制创新情况
6 宣传报道情况
7 存在问题
8 2018年工作计划
    8.1 工作重点
        8.1.1 抗病性强健多元化蚕品种的筛选、推广
        8.1.2 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的选育、推广
        8.1.3 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
        8.1.4 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8.2 培训计划
    8.3 会议计划
    8.4 出版计划

(4)磐安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现状
        1.2.1 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概况
        1.2.2 国内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概况
    1.3 浙江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1.3.1 浙江省蚕桑产业发展概况
        1.3.2 浙江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概况
2 磐安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2.1 磐安县蚕桑产业发展历程
    2.2 磐安县蚕桑产业的发展优势
    2.3 磐安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2.3.1 蚕丝资源的综合利用
        2.3.2 桑资源的综合利用
        2.3.3 桑园的复合经营利用
3 磐安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磐安县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1 蚕桑规模较小,基础薄弱
        3.1.2 从业人员老化,劳力不足
        3.1.3 服务队伍不齐,资金短缺
        3.1.4 市场行情不稳,效益低下
    3.2 磐安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产业规模,资源利用率低
        3.2.2 缺乏融合发展,利用模式单一
        3.2.3 缺乏科技应用,产品开发率低
        3.2.4 缺乏市场营销,产品知名度低
4 磐安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思路与对策
    4.1 总体思路
    4.2 发展模式
        4.2.1 “桑—蚕—药”模式
        4.2.2 “桑—蚕—菌”模式
        4.2.3 “桑—蚕—禽”模式
        4.2.4 “桑—果—游”模式
        4.2.5 其他蚕桑副产品的开发
    4.3 发展对策
        4.3.1 实施“规模化”经营,优化产业布局
        4.3.2 实现“省力化”生产,提高劳动效率
        4.3.3 提供“优质化”服务,带动蚕农发展
        4.3.4 开发“多元化”产品,增强竞争潜力
        4.3.5 加强“科技化”应用,提升技术水平
        4.3.6 进行“品牌化”营销,拓展销售渠道
        4.3.7 发展“特色化”项目,树立区域品牌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基于地域文化营造的江西省休闲农业园规划研究 ——以吉州区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
    2.1 休闲农业与休闲农业园
    2.2 休闲农业园与相近概念辨析
        2.2.1 观光农业园与休闲农业园
        2.2.2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园
        2.2.3 农家乐与休闲农业园
    2.3 休闲农业园构成要素
    2.4 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2.4.1 地域文化
        2.4.2 地域文化景观
    2.5 地域文化与休闲农业园的关联性
3 江西省休闲农业园发展现状分析
    3.1 江西省休闲农业园概况分析
        3.1.1 江西省休闲农业园发展概况
        3.1.2 江西省休闲农业园发展模式分析
    3.2 江西省休闲农业园优势分析
        3.2.1 自然环境优越
        3.2.2 区位优势突出
        3.2.3 交通条件便利
        3.2.4 农业条件优异
        3.2.5 文化底蕴深厚
    3.3 基于地域文化营造的江西省休闲农业园劣势分析
        3.3.1 整体风格紊乱,乡村风貌失调
        3.3.2 园区盲目模仿,功能分区雷同
        3.3.3 “土”味把控不足,生态环境恶化
        3.3.4 资源整合较差,特色宣传较弱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地域文化营造的江西省休闲农业园规划策略分析
    4.1 规划原则
        4.1.1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
        4.1.2 传承文化,创新探索
        4.1.3 生态优先,合理开发
        4.1.4 以人为本,兼顾效益
    4.2 地域文化景观元素的挖掘与整理
        4.2.1 区域文化型
        4.2.2 生态景观型
        4.2.3 古村聚落型
        4.2.4 书院文人型
        4.2.5 特色农产型
        4.2.6 传统工艺型
        4.2.7 民风习俗型
    4.3 物质性地域文化景观营造策略
        4.3.1 地形设计
        4.3.2 建筑设计
        4.3.3 道路设计
        4.3.4 植物设计
        4.3.5 水体设计
        4.3.6 景观小品设计
    4.4 非物质性地域文化景观营造策略
        4.4.1 日常生活类
        4.4.2 节庆活动类
        4.4.3 旅游商品类
    4.5 本章小结
5 典型案例分析——江西省凤凰沟现代农业示范园
    5.1 项目概况
    5.2 地域文化景观营造分析
        5.2.1 蚕桑文化景观营造
        5.2.2 茶文化景观营造
        5.2.3 地域文化类节庆活动
    5.3 本章小结
6 案例实证——吉州区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
    6.1 项目区位与现状分析
        6.1.1 项目区位分析
        6.1.2 园区现状产业分析
    6.2 项目总体规划
        6.2.1 项目定位
        6.2.2 项目功能分区
        6.2.3 景观结构规划
        6.2.4 景观主题布局规划
    6.3 地域文化景观元素的挖掘与整理
        6.3.1 区域文化型
        6.3.2 生态景观型
        6.3.3 古村聚落型
        6.3.4 书院文人型
        6.3.5 特色农产型
        6.3.6 传统工艺型
        6.3.7 民风习俗型
    6.4 物质性地域文化景观营造策略
        6.4.1 地形设计
        6.4.2 建筑设计
        6.4.3 道路设计
        6.4.4 植物设计
        6.4.5 水体设计
        6.4.6 景观小品设计
    6.5 非物质性地域文化景观营造策略
        6.5.1 日常生活类
        6.5.2 节庆活动类
        6.5.3 旅游商品类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广西蚕业“集约主导”型技术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广西蚕业发展的现状
        1.1.2 广西蚕业多元化发展趋势
        1.1.3 广西蚕业发展趋势对科技推广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推广模式的研究
        1.3.2 国外农业推广模式的借鉴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国内外蚕业技术推广模式
    2.1 蚕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定义
    2.2 国内外蚕业技术推广模式
        2.2.1 广西区外的蚕业推广模式
        2.2.2 国外
    2.3 对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启示
3 广西蚕业“集约主导”型技术推广模式的形成与运作概况
    3.1 广西蚕业“集约主导”型技术推广模式的形成
    3.2 广西蚕业“集约主导”型技术推广模式的运作概况
        3.2.1 主推技术的制定
        3.2.2 主要开展的蚕业技术推广活动
4 广西蚕业“集约主导”型技术推广模式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4.1 广西蚕业“集约主导”型推广模式的优势分析
        4.1.1 科学、有效、集中的分配资源
        4.1.2 “集约主导”机制促使科研、推广、生产紧密联系
        4.1.3 构成覆盖广西的研发推广网络
        4.1.4 提炼出行之有效的主推技术
        4.1.5 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4.2 制约广西蚕业“集约主导”型技术推广模式发展的问题分析
        4.2.1 主导机构业务涉及面广,推广力量逐渐被削弱
        4.2.2 茧丝企业独立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弱
        4.2.3 蚕桑合作社专业管理者和资金缺乏,技术推广服务能力不强
        4.2.4 相关科研院校对技术研究力度不大
        4.2.5 “集约主导型”推广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2.6 县、乡、村级蚕业技术推广人员偏少和蚕农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4.2.7 协会、科研院校、企业、合作社的推广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发挥
        4.2.8 蚕业推广的信息化服务能力不强,蚕农应用度低
        4.2.9 推广部门运作经费不足
5 对广西蚕业“集约主导”型技术推广模式的改进建议
    5.1 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发展广西现代蚕业的支持力度
        5.1.1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5.1.2 科学规划产业发展
        5.1.3 着力夯实产业基础
    5.2 推广机构加强力量,完善功能夯实基础
        5.2.1 加强蚕业技术推广部门建设
        5.2.2 继续大力推进“三高”蚕业示范基地和蚕桑标准园建设
        5.2.3 加强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5.3 结合产业发展优势,建立完整的、多功能的技术推广模式
        5.3.1 加强与其他科研院校的合作,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
        5.3.2 加强与茧丝绸企业的联系,进一步掌握市场需求和动态
        5.3.3 通过蚕桑合作社,深入服务蚕农
    5.4 转变思想,创新推广方式
        5.4.1 加大蚕业信息化的建设,借力智能手机“微时代”
        5.4.2 鼓励有偿非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建立
        5.4.3 培育和发展蚕桑经纪人,打造蚕桑产品高端品牌
6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产业的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国际竞争力涵义的概念界定
        2.2.3 比较优势理论的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3.1 中国蚕桑发展的历史变迁
        3.1.1 我国古代和近现代蚕桑产业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蚕丝业的复兴
    3.2 区域布局
        3.2.1 蚕区分布的历史变迁
        3.2.2 中国蚕桑区域布局的划分
    3.3 技术革新与生产变化
        3.3.1 建立高产的桑树栽培技术体系
        3.3.2 实现优良蚕品种的推广
        3.3.3 利用催青室统一催青
        3.3.4 小蚕共育技术
        3.3.5 大蚕省力化技术
        3.3.6 上蔟技术
        3.3.7 烘茧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4.1.1 蚕种生产概况
        4.1.2 桑蚕品种现状
        4.1.3 蚕桑质量监管
        4.1.4 蚕茧生产现状
    4.2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适度规模与蚕业布局
        4.2.2 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
        4.2.3 生产规模化与产业化
        4.2.4 标准化生产与质量监管
        4.2.5 宏观调控与资金扶持
        4.2.6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4.2.7 综合开发与市场拓展
        4.2.8 竞争力与强国地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蚕桑产业竞争力及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5.1 中国蚕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5.1.1 评价的方法
        5.1.2 评价的指标
        5.1.3 国际竞争力分析
        5.1.4 小结
    5.2 中国蚕茧与其他农产品之间的成本、收益比较
        5.2.1 蚕茧成本的概念
        5.2.2 全国蚕茧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5.2.3 蚕茧与其他农产品之间的成本、收益比较
        5.2.4 小结
    5.3 中国蚕茧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5.3.1 比较优势评价
        5.3.2 比较优势评价指标
        5.3.3 蚕茧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5.3.4 小结
第6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要素分析
    6.1 蚕桑产业管理制度因素分析
        6.1.1 我国蚕桑产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6.1.2 我国现行的蚕桑产业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
        6.1.3 提高我国蚕桑产业管理效能的政策建议
    6.2 蚕桑产业经营方式因素分析
        6.2.1 蚕茧生产的特殊性
        6.2.2 我国主要蚕茧生产经营方式分析
        6.2.3 现有蚕桑生产经营模式的不足
    6.3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6.3.1 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6.3.2 蚕桑产业面临的挑战
    6.4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因素分析
        6.4.1 蚕桑产业科技发展现状
        6.4.2 蚕桑产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4.3 保障我国蚕桑产业科技发展支撑的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7.1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依据及设计思路
        7.1.1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7.1.2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7.1.3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7.2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7.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7.2.2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7.3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7.3.1 数据来源
        7.3.2 具体分析过程
        7.3.3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8.1 市场化之路
        8.1.1 蚕种市场化
        8.1.2 蚕茧市场化
    8.2 规模化之路
        8.2.1 宏观规模
        8.2.2 微观规模
    8.3 产业化之路
        8.3.1 中国蚕桑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典范——富安模式
        8.3.2 市场带动型的蚕桑产业发展——广西模式
        8.3.3 中国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荐
    8.4 标准化之路
        8.4.1 我国蚕桑产业标准化的现状
        8.4.2 我国蚕桑标准体系的完善
        8.4.3 我国蚕桑产业标准化的实施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考与建议
    9.1 政府的义务
        9.1.1 摆正位置,理顺体制
        9.1.2 政策引导,宏观调控
        9.1.3 资金扶持,建稳基地
        9.1.4 完善标准,质量监管
    9.2 企业的角度
        9.2.1 着眼基地,反哺利益
        9.2.2 放眼市场,提升质量
        9.2.3 良性竞争,传承文明
        9.2.4 自我造血,品牌战略
    9.3 学研的使命
        9.3.1 培养人才,提高素质
        9.3.2 创新科技,升级产业
        9.3.3 资源共享,改良品种
        9.3.4 产研结合,推广科技
    9.4 蚕农的选择
        9.4.1 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9.4.2 技术更新,稳产优质
        9.4.3 增强合作,增加收益
        9.4.4 拓宽思路,立体经营
第10章 综合与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内发表论文一览表
致谢

(8)桑树栽培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背景
    2 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进展
        2.1 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
        2.2 农业信息管理系统推广方式
        2.3 农业信息管理系统推广状况
    3 我国蚕桑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3.1 我国蚕桑信息化研究进展
        3.2 我国桑树栽培信息系统研究
    4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4.2 论文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1 研究思路
        1.2 研究内容
        1.3 关键技术与路线
        1.4 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技术
    2 资料来源
        2.1 文献资料
        2.2 专家咨询
        2.3 网络资料
        2.4 科研成果
第三章 技术需求现状与系统功能分析
    1 桑树栽培信息系统需求调查
        1.1 调查对象与形式
        1.2 调查内容
    2 桑树栽培技术需求现状分析
        2.1 桑树栽培技术信息来源
        2.2 桑树栽培技术与产业需求
        2.3 桑树栽培实用技术缺乏
        2.4 桑树栽培关键技术转化
    3 信息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1 专业技术资源信息建设
        3.2 桑树栽培技术信息推广
        3.3 用户终端需求
        3.4 系统界面要求
        3.5 系统服务模式需求
    4 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应用方式
        4.1 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4.2 突出技术服务和推广重点
        4.3 加快向桑树栽培一线转化
第四章 桑树栽培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设计原则
        1.2 系统功能设计
        1.3 数据库设计与构建
        1.4 桑树栽培信息库构建
    2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2.1 系统选型与体系结构
        2.2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2.3 系统程序设计与实现
    3 系统测试
        3.1 用户查询模块测试
        3.2 系统管理模块测试
        3.3 系统推广应用模块测试
        3.4 安全性测试
        3.5 系统测试小结
第五章 桑树栽培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应用
    1 系统推广应用
        1.1 推广应用背景
        1.2 推广应用概况
    2 推广应用效果
        2.1 桑园增产增效明显
        2.2 节约推广服务成本
        2.3 促进桑树栽培农民增收
        2.4 创新了科技推广模式
        2.5 新技术应用增效显着
    3 推广应用建议
        3.1 加强宣传和示范应用是推广的基础
        3.2 多部门集成推广是系统应用的保障
        3.3 改进和完善信息系统是应用的关键
        3.4 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亟待解决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桑树栽培信息资源组织与整理
        1.2 桑树栽培数据库构建
        1.3 系统研究与推广需求分析
        1.4 系统功能设计
        1.5 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1.6 系统推广应用效果
        1.7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1.8 今后的研究设想
    2 结论
        2.1 整理桑树栽培信息资源并构建数据库
        2.2 生产一线技术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
        2.3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在学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
附录Ⅱ 在学期间发表或投稿的论文
附录Ⅲ 桑树栽培信息管理系统功能需求问卷
附录Ⅳ 桑树栽培信息管理系统推广服务调查表(3份)

(9)六安市金安区蚕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标准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蚕业科技示范园的作用
    1.1 科技示范园是高效蚕业示范的基地
    1.2 科技园是推广适用技术的基地
2 建立蚕业科技示范园的标准
    2.1 园区标准化
    2.2 管理科学化
    2.3 操作省力化
    2.4 蚕茧高产优质化
    2.5 服务社会化
3 建议

四、蚕桑科技示范园在蚕业科技化进程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的运用探讨[D]. 李子溪. 西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蚕桑主题的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齐河古晏生态农庄为例[D]. 张蒙蒙.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3]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J]. 范涛. 蚕学通讯, 2018(04)
  • [4]磐安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宗侃侃. 浙江大学, 2016(01)
  • [5]基于地域文化营造的江西省休闲农业园规划研究 ——以吉州区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为例[D]. 陈昊.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4)
  • [6]广西蚕业“集约主导”型技术推广模式研究[D]. 何松涛. 广西大学, 2015(03)
  • [7]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陈涛. 西南大学, 2012(11)
  • [8]桑树栽培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应用[D]. 孙孝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7)
  • [9]六安市金安区蚕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标准及建议[J]. 王全新.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9)
  • [10]湖南实施“高效蚕业”推广模式的成效[J]. 万飞. 中国蚕业, 2009(04)

标签:;  ;  ;  ;  ;  

蚕桑科技示范园在蚕桑科技进程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