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黏附分子的影响

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黏附分子的影响

一、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璐[1](2020)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时对冠心病患者疗效的影响,以及使用瑞舒伐他汀安全性的问题,为冠心病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和依折麦布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集的1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瑞舒伐他汀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每组各60例。三组患者都实施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仅使用依折麦布10mg等冠心病常规治疗,不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1除应用对照组药物治疗之外,加用瑞舒伐他汀的剂量为10mg/qn,观察组2除应用对照组药物治疗之外,加用瑞舒伐他汀的剂量为20mg/qn,对比三组患者两周后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1、血脂水平比较⑴观察组1和观察组2治疗后的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G、TC、L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⑵观察组1和观察组2治疗后的HDL-C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⑶观察组2治疗后的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1的TG、TC、L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⑷观察组2治疗后HDL-C水平则明显高于观察组1的H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⑴对照组治疗后的Hs-CRP、TNF-α、IL-6水平要比观察组1和观察组2的Hs-CRP、TNF-α、IL-6水平高,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⑵观察组2治疗后的Hs-CRP、TNF-α、IL-6水平比观察组1的Hs-CRP、TNF-α、IL-6低,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的恶心、腹泻、呕吐、四肢肌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三组对比并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比较:⑴观察组1(86.7%)的治疗有效率和观察组2(98.3%)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7%)的治疗有效率,三组患者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⑵观察组2(98.3%)的治疗有效率则明显高于观察组1(86.7%)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瑞舒伐他汀比仅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更有效的降低了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改善血脂水平。2、依折麦布联合使用2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比联合使用1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更有效的降低了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改善血脂水平。3、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瑞舒伐他汀比仅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4、依折麦布联合使用2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比联合使用1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5、依折麦布联合使用2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与联合使用1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相比,近期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卢西[2](2020)在《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对他汀不耐受稳定型冠心病(痰瘀证)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对他汀不耐受稳定型冠心病(痰瘀证)疗效、血脂、hs-CRP、Hcy、ALT、AST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符合他汀不耐受稳定型冠心病(痰瘀证)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调脂药物选择依折麦布片10mg,1次/日,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脂康胶囊0.6g,2次/日,口服,试验观察疗程为60天。分析试验前后采集的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CCS分级、硝酸甘油用量、心电图、血脂、hs-CRP、Hcy、ALT、AST等指标,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70例,对照组脱落1例,共34例完成试验;试验组剔除2例,脱落1例,共32例完成试验。对66例病例进行数据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本情况无差异。1)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绞痛疗效:对照组、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58.82%、84.36%,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硝酸甘油停减率: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药物用量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硝酸甘油停减率分别为50.00%和68.75%,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心电图:对照组和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61.76%和81.25%,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生化指标: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hs-CRP、Hcy、ALT、AST均下降,HDL-C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TC、TG、LDL-C、hs-CRP、Hcy、ALT、AST均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两组治疗前、后Urea、Cr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1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均可调节他汀不耐受稳定型冠心病(痰瘀证)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血管炎症及内皮细胞功能,治疗他汀不耐受引起的肝酶升高,改善患者的心绞痛及伴随症状,且前者效果更佳。2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与单用依折麦布均可改善患者心电图及减少硝酸甘油用量,两者疗效相当。3两种治疗方式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未见过敏等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图0幅;表16个;参146篇。

栾海燕[3](2019)在《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标志物、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的影响,探究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为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26只雄性新西兰兔(2-3月龄,2-2.5kg/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其中空白组7只,造模组19只。空白组以标准兔饲料喂养,造模组高脂喂养4周后,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继续高脂喂养。4周后,随机从空白组和造模组中各取一只家兔,采用HE染色观察家兔颈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确认造模成功。然后将造模组余下的18只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AS模型+电针)、阳性对照组(AS模型+阿托伐他汀钙片),每组6只。空白组不施加干预因素,以标准兔饲料喂养;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继续高脂喂养;电针组给予电针内关、足三里、关元穴处理,药物组给予含阿托伐他汀钙片的混悬液灌胃,治疗结束取材后,采用化学法检测血液中血脂含量;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流变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RP、TNF-α、IL-6、ox-LDL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腹腔巨噬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结果:1.HE染色结果模型评价:显微镜下观察颈动脉,可见空白组颈动脉结构正常,内皮完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泡沫细胞形成;造模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内膜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提示AS造模成功。治疗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结构受损,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泡沫细胞聚集,粥样斑块形成;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粥样斑块面积明显减小。2.血脂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TG、CHO、LDL-C均明显升高(P<0.01);HDL-C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HO、TG、LDL-C含量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3.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降低(P<0.01)。4.炎症因子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CRP、TNF-α、IL-6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RP、TNF-α、IL-6含量降低(P<0.05或P<0.01)。5.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SOD含量明显降低(P<0.01),ox-LDL、MDA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对照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SOD含量升高(P<0.01),ox-LDL、MDA含量降低(P<0.01)。6.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7.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多;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结论:1.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改善血脂代谢和血液流变学的作用。2.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标志物,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作用。3.针刺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减少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抑制泡沫细胞形成,从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程慧敏[4](2019)在《红曲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炎症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研究红曲(Red yeast rice)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小鼠肠道炎症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方法:1.动物分组:18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体重(22±2)g。适应性喂养1周后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K);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AS);红曲组(RYR)。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红曲组喂食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含15%猪油+0.25%胆固醇),空白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红曲组每天0.34 g/kg.d红曲灌胃,其它组在同等时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实验周期为12周。最后一次灌胃后小鼠禁食12 h,摘取眼球取血,离心,取血清。将小鼠在冰上行心脏灌注,灌注完毕,在冰上取出主动脉、空肠和盲肠内容物,根据实验要求做相应处理,剩余组织-80℃冰箱保存。2.检测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情况:对小鼠主动脉大体行油红O染色,对动脉粥样斑块面积进行定量。3.检测红曲对血脂的影响: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ygly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4.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 eosin,HE)观察空肠病理变化。5.透射电镜观察小鼠空肠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6.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空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JAM-1的表达水平。7.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空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8.16S rDNA高通量测序进行盲肠内容物肠道菌群结构分子生态学分析。结果:1.对小鼠主动脉行油红O染色后,进行分析统计。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斑块面积显着增加(P<0.05);红曲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斑块面积显着减少(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总胆固醇显着升高(P<0.05),红曲组与模型组相比总胆固醇显着降低(P<0.05);红曲组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相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着降低(P<0.05)。3.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空肠黏膜无病理性改变,绒毛及腺体均完整;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肠黏膜上皮脱失,肠绒毛不清,黏膜充血,空肠绒毛高度与对照组相比降低30.44%(P<0.05);红曲干预后肠绒毛轻度脱失,黏膜基本正常,空肠绒毛高度与模型组相比增加44.21%(P<0.05)。4.电镜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空肠微绒毛丰富,排列整齐,柱状上皮细胞结构完整,细胞间连接结构正常。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紧密连接松弛,桥粒连接显示不清,微绒毛长度缩短了53.52%,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与模型组相比红曲组细胞间连接结构基本正常,微绒毛丰富微绒毛长度增长了47.62%,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occludin和JAM-1的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红曲组occludin和JAM-1的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6.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TNF-α和IL-1β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红曲组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相比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显着增加(P<0.05),红曲组中厚壁菌门数量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LEfSe分析显示拟杆菌属(Bacteroides)在红曲组中具有显着性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Lachnospiraceaincertaesedis菌属与斑块面积呈负相关;Anaeroplasma菌属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红曲组与模型组相比Anaeroplasma菌属菌群丰度显着升高;Alistipes菌属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红曲干预后Alistipes菌属与模型组相比菌群丰度显着降低。结论:1.红曲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降低胆固醇,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保护肠道屏障功能,改善肠道炎症反应有关。2.红曲治疗特异性地改变了Alistipes菌属和Anaeroplasma菌属的丰度,提供了药物操纵肠道微生物群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可能性证据。

丁梅[5](2018)在《血脂康对肾脏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多,肾脏损伤与脂代谢异常两者互相加重。所以希望能找到在长期调脂治疗的同时对肾脏影响较小的药物。血脂康不同于一般的他汀类药物,其含有很多活性成分,国内有研究提示血脂康有保护肾脏作用,它对肾脏的影响如何尚不能定论。高脂血症可引起肾脏损伤,血脂康是通过降脂本身改善了肾脏损伤?还是其降脂外作用所致?目前系统性研究资料较少,国外未发现有相关研究及数据发表。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探讨血脂康在降脂的同时对肾脏功能、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揭示其肾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一、入选临床100例轻-中度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服用治疗剂量的洛伐他汀和血脂康40周,在服药开始前、服药后12周、24周及52周4个随访时间点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炎症因子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安全性指标: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肌酸激酶(CK)。最后将检测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二、构建高脂血症合并肾脏损伤的大鼠动物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组(模型组)、血脂康组和洛伐他汀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应用富含维生素D3的高胆固醇饮食造模,造模成功后,两个治疗组给予药物干预6周,留取24小时尿样本,处死大鼠,采集血样本及留取肾脏组织。检测血脂指标:LDL-C、TC、TG和HDL-C;肾脏功能指标:Scr,BUN,血尿酸(UA),尿肌酐(Ucr),24小时尿蛋白;安全性指标:ALT、AST和CK;血清炎症因子的指标:ELISA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肾脏组织的炎症及氧化功能指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肾组织中TNF-α、IL-6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肾组织形态学的改变:肾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病理学改变。最后将检测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临床实验部分:1、用药12周时洛伐他汀和血脂康组患者血清LDL-C,TC及TG水平较基线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4周及52周时上述指标下降幅度较12周时小,但上述指标测量值仍较基线明显下降(P<0.01)。2、血脂康组HDL-C水平在12周、24周、52周时均较基线时升高(P<0.01);而洛伐他汀组HDL-C水平在12周、24周、52周时均较基线时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用药12周、24周、52周时,两组血肌酐和尿素氮值都呈现了轻度下降趋势,但与基线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用药12周、24周、52周两组hs-CRP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于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安全性指标ALT、AST和CK与基线比没有明显改变(P>0.05)。二、动物实验部分: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LDL-C、TC和TG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血脂康组和洛伐他汀组LDL-C、TC和TG水平均明显减低(P<0.01);上述指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HDL-C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血脂康组HDL-C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洛伐他汀组HDL-C水平略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BUN,Scr,Ucr,UA和24小时尿蛋白(P<0.01);与模型组相比,血脂康及洛伐他汀组BUN,Scr,Ucr,UA和24小时尿蛋白的水平均下降(P<0.0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6蛋白水平和肾组织TNF-α和IL-6mRNA和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血脂康组和洛伐他汀组上述指标水平显着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SOD和CAT的活性及GSH-px的含量显着降低(P<0.01),MDA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血脂康组和洛伐他汀组SOD和CAT的活性及GSH-px的含量升高(P<0.01),MDA水平降低(P<0.0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组织病理学发现,血脂康及洛伐他汀均能够明显改善高脂血症引起的肾脏组织学损伤及炎症反应。结论1、临床实验结果提示:血脂康与洛伐他汀降脂作用相似,在调脂的同时,均有降低的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及炎症反应的趋势。2、动物实验发现:高脂血症可诱导大鼠尿蛋白增加,血/尿肌酐、尿素氮及尿酸水平升高。血脂康及洛伐他汀在降脂同时均可降低上述指标的水平。3、动物实验发现:血脂康及洛伐他汀能够下调血清及肾组织炎症指标TNF-α和IL-6水平;改善肾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增加SOD和CAT的活性及GSH-px含量,并降低MDA的含量。4、临床及动物实验结果发现血脂康升高HDL-C的作用优于洛伐他汀。

周小云[6](2013)在《温和灸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温和灸对慢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调脂效应及脂蛋白代谢酶的活性、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调脂效应的机理。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空白组、模型对照组、温和灸组、洛伐他汀组。正常空白组喂饲普通饲料,其他组均采用脂肪乳剂灌胃,造模28天后,温和灸“神阙”穴、双“足三里”穴4周,每日10分钟,洛伐他汀组灌胃给药4周,其他组只做捆绑处理。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脂蛋白酯酶(LPL)、肝酯酶(HL)活性;采用Real-Time PCR法测定大鼠肝组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信使核糖核酸(LDLRmRNA)水平,探讨温和灸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①温和灸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TG、LDL-c含量,对HDL-c有升高趋势(P<0.01,P=0.648);可明显提高高脂血症大鼠肝脏LPL、HL活性(P<0.05);提高LDL受体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P=0.000)。②模型对照组血清TC、TG、LDL-c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正常空白组、洛伐他汀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模型对照组较正常空白组HDL-c有升高趋势,可能与大鼠机体反应性增高,促进胆固醇的清除有关,洛伐他汀能升高HDL-c,但无统计学差异(P=0.648,P=0.813);温和灸治疗后TC、TG、 LDL-c下降明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品着意义(P<0.01), HDL-c含量有增加趋势(P=0.648)。③模型对照组肝脏LPL、HL活性显着降低,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洛伐他汀有提高肝脏LPL、HL活性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136,P=0.314)。温和灸治疗后能显着提高肝脏LPL、HL活性,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模型对照组大鼠LDLR在肝细胞表达受到抑制,与正常空白组、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和灸能够激活LDLR在肝脏细胞的表达,解除LDLR抑制状态,增加LDLR数量,促进肝脏细胞LDLRmRNA转录,LDLRmRNA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1)。结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功能缺陷以及肝脏LPL、HL活性降低均能引起高脂血症。温和灸能解除高脂血症大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抑制状态,促进肝细胞LDLRmRNA表达,增加LDLR的活性,促进肝脏对LDL的代谢和清除;同时增加肝脏LPL、HL活性,加快血液中脂蛋白的清除,调节HDL的代谢,增加胆固醇的逆转运。从多途径、多细胞靶点调整血脂的代谢,从而干预高脂血症的发生。

陈仲杰[7](2012)在《高脂血症“温灸和之”有效性及不同灸治时程对调脂效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并且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目前高脂血症的治疗主要为药物,药物在有效降低血脂的同时,存在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使得高脂血症患者望而生畏,高脂血症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为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由于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逐年增强,中医药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在高脂血症调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突出表现为其不良反应少,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但随着中草药种植加工成本的提高,长期应用价格较为昂贵,且其对血脂调控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鉴于高脂血症的高发病率以及对人类健康的潜在而严重的危害性,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价格低廉而容易操作的调节血脂的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灸以其效、验、便、廉等特点,以及绿色、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优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针灸在高脂血症的防治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报道日益增多。针和灸作用互为补充而又各有所长,针刺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艾灸在温补阳气、温通经络、温化痰饮、温运血行方面具有针刺所不及的优势。针对高脂血症属痰属瘀的病理性质以及本病中年以后发病人数激增所反映出的阳气渐虚,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的病理基础,艾灸所具有的生温熟热的性质及其温补阳气、温化痰饮、温运血行的功能正中其病机。用艾灸调治高脂血症可谓从标本兼顾的角度治疗。论标,其温化痰饮、温运血行的作用可以帮助祛除高脂血症患者体内的痰瘀等代谢产物,从而有利于脂质的清除。论本,其温补阳气、温通经络、促进代谢的作用有利于脏腑功能的调整和提升。脏腑功能强健后,自然能发挥各自作用,将体内多余的痰浊、瘀血代谢出去。因此说用艾灸来调节血脂可谓直中病机,标本兼治。目前相关报道日益增多,但以单穴治疗或固定选穴的报道居多,针对高脂血症复杂的病因及不同临床分型、表现,高脂血症的治疗也应该选穴多样化,针对不同体质类型选用不同穴位。同时在影响艾灸调治高脂血症的相关因素研究中,不同组别的间隔时间相对较短,过于细微的时间差别不利于艾灸疗效差异的发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高脂血症的中医学发病机理、艾灸的性质和效用等方面对艾灸调治高脂血症的可行性进行论述,提出高脂血症当以“温灸和之”的立论,并从临床角度加以验证。其主要特点是将经典理论用于高脂血症辨证施灸过程中。第二部分是根据前期研究基础及相关临床报道在穴位相对固定的前提下,设立不同艾灸时程组,通过不同艾灸时程的调脂疗效差异为高脂血症艾灸调治提供较优的艾灸时程方案,为艾灸调脂的时效、量效关系研究作初步探索。第一部分1研究目的通过辨证施灸与药物组的降脂疗效差异,验证高脂血症“温灸和之”的有效性及其优势,并明确其作用特点及效应趋势。2研究方法2.1随机对照原则的应用本研究采用区组随机的方法,并设立口服西药组进行对照。将入组患者首先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入组,每6例为一个区组,随机分至艾灸治疗组、西药对照组两组,艾灸组32例,药物组33例。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2治疗方法艾灸组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设立的三个常见证型,将患者分为气虚痰阻证、阴虚阳亢证及脾肾阳虚证。选取足三里、神阙、三阴交作为基本穴方。气虚痰阻加丰隆、阴虚阳亢加太溪,脾肾阳虚加关元。用清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艾灸10分钟,隔日1次,每周3次,12次为一个疗程。共灸两个疗程。西药对照组口服非诺贝特片,每次100mg,每日3次,饭后服用。2.3观察时点治疗前及2个月治疗后。2.4观察指标2.4.1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4.2临床症状、体征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评价,以明确艾灸调脂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2.4.3安全性指标对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肾功(尿素氮、肌酐)进行测定。2.5数据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本研究中的临床资料特点,依据相关统计学原理,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基线可比性、疗效评价、安全性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数据统计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对于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转换,经转换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参数检验;经转换仍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计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3研究结果3.1血脂指标3.1.1两组总体有效性艾灸组32例,有效(包括临床治愈、显效及有效)23例,有效率达71.88%,药物组33例,有效30例,总体有效率90.91,艾灸组与药物组在降低血脂的总体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2单个血脂指标的变化艾灸与药物治疗后均可使血脂各指标有所下降,艾灸组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明显,而药物组在降低甘油三酯方面疗效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3.2临床症状艾灸组与药物组在改善高脂血症患者临床症状总体积分方面差异极显着(P<0.001)。治疗后两组在缓解乏力、纳呆、腹胀、腰膝酸软、烦躁易怒、形寒怕冷这6项症状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艾灸组在缓解症状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说明艾灸可以有效改善高脂血症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3.3其它相关指标两组治疗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艾灸组下降程度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糖均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安全性指标艾灸组治疗后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较治疗前略有下降,药物组治疗后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略有升高,表明药物对肝功略有影响,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艾灸治疗后患者尿素氮略有下降,药物组治疗后尿素氮略有上升,两组治疗后肌酐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药物组上升更为明显,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与药物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与药物治疗后心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与药物治疗对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无不良影响,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4研究结论4.1“温灸和之”调治高脂血症,可以起到与药物类似的调节血脂作用,对血脂各指标均具有良性调节作用,且对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作用更明显;4.2“温灸和之”调治高脂血症,可以有效缓解与高脂血症相关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作用明显优于药物组。4.3“温灸和之”调治高脂血症,对安全性指标无不良影响,安全可靠。第二部分1研究目的通过设立不同艾灸时程组,比较不同艾灸时程对调脂疗效的影响,为高脂血症艾灸调治择选出最优的艾灸时程方案,为艾灸时效、量效关系的深入研究作有益探索。2研究方法2.1随机对照原则的应用本研究收集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在针灸医院就诊并符合课题要求的高脂血症患者76例,所有病例均经饮食宣教不能理想地控制血脂。采用区组随机方法,随机分至10分钟艾灸组、20分钟艾灸组及30分钟艾灸组三组。10分钟组25例,20分钟组25例,30分钟组26例。三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2具体治疗方案依据高脂血症患者脾肾阳虚、痰瘀互结的体质及病理基础,并结合相关临床报道进行选穴。选择丰隆、足三里、神阙、三阴交四穴作为固定穴组。10分钟艾灸组,选取上述四穴,用清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艾灸10分钟,隔日1次,每周3次,12次为一个疗程。共灸两个疗程。20分钟和30分钟组施灸方法同10分钟组,只是施灸时间不同,20分钟组施灸20分钟,30分钟组施灸30分钟。2.3观察时点治疗前及2个月治疗后。2.4观察指标2.4.1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4.2临床症状、体征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评价,以明确艾灸调脂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2.4.3安全性指标对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肾功(尿素氮、肌酐)进行测定。2.5数据统计学处理同第一部分。3研究结果3.1血脂指标3.1.1三组艾灸治疗前后总体有效性10分钟组25例,有效(包括临床治愈、显效及有效)13例,有效率达52.00%,20分钟组25例,有效21例,总体有效率84.00%,30分钟组26例,有效23例,有效率88.46%。三组疗效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3.1.2单个血脂指标的变化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艾灸治疗前后差异极显着(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艾灸前后变化不大(P>0.05)。说明艾灸治疗后可使各项指标趋于正常。30分钟艾灸组与10分钟艾灸组在调节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差异显着(P<0.05),与20分钟艾灸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发现,随着艾灸时间的延长,有效指标的下降均数也呈递增趋势,即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前后差值的均数比较,30分钟艾灸组>20分钟艾灸组>10分钟艾灸组。而在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调节方面,不同艾灸时程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艾灸调脂对血脂指标中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疗效更好。3.2临床症状艾灸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差异极显着(P<0.001),说明艾灸可明显改善高脂血症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且不同艾灸时程比较,10分钟组与30分钟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差异显着(P<0.05)。30分钟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20分钟组低于10分钟组。说明随着时间推移,艾灸对高脂血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越来越好。3.3其它相关指标艾灸治疗前后高脂血症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也随之下降,且治疗前后差异显着(P<0.001),说明艾灸对高脂血症患者的空腹血糖也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但不同艾灸时程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情况有极显着差异(P<0.001)。说明通过艾灸温通经脉、温运血行,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从而有效缓解高脂血症患者的疼痛症状。不同时程艾灸对高脂血症疼痛的缓解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从疼痛缓解的程度来讲,30分钟组>10分钟组>20分钟组。3.4安全性指标艾灸治疗前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艾灸调脂对肝功无不良影响。艾灸治疗前后尿素氮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的均值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说明艾灸可以促进蛋白质的终末代谢产物的清除,有利于机体排毒。治疗前后肌酐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前后血压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患者艾灸治疗前后心率差异显着(P<0.01),说明艾灸可以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心率。但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艾灸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及心电图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艾灸调脂对三者无任何不良影响。4研究结论4.1不同艾灸时程对高脂血症的调节,30分钟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20分钟组及10分钟组。不同艾灸时程对单个血脂指标的调节作用,30分钟组优于10分钟组,与20分钟组作用无差异。4.2不同艾灸时程对高脂血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方面,30分钟组明显优于10分钟组。随着艾灸时间延长,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越来越好。4.3不同时程艾灸对高脂血症患者的安全性指标无不良影响,三个时程均安全可靠。5本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5.1明晰高脂病机,提出温灸立论进一步明晰高脂血症与痰饮的关系,针对高脂血症的病机,提出“温灸和之”的立论,从而为阐述高脂血症病机,并为临床治疗和治疗原则确立提供一定的依据。5.2重视辨证选穴,彰显灸疗优势将“温灸和之”的立论和原则细化,落实到艾灸调脂的临床实践应用之中。筛选了针对高脂血症艾灸的辨证处方,通过辨证施灸的应用,使艾灸调脂更具有中医针灸学特色。5.3优化灸调时程,探究时效关系在艾灸时程的设立上,考虑到艾灸量效积累的需要及临床可操作性,通过延长每组治疗时间及扩大不同组别的时程差异,以最大限度突显不同艾灸时程的疗效差异。

吴芳洲[8](2011)在《双花颗粒的调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双花颗粒对正常小鼠及不同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血脂的影响,并观察双花颗粒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质过氧化、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肝脏LDLR, PPARy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双花颗粒的调脂作用及其分子学机制,为将其开发为新的中药保健品提供主要保健功能研究依据。方法:1.双花颗粒对正常小鼠血脂的影响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双花颗粒3个剂量组分别为22.5 g·kg-1,11.3 g·kg-1和5.6 g·kg-1 (分别为人体推荐量的60,30,15倍,下同),给药体积为10 mL·kg-1,每天1次,空白组灌胃等体积纯化水。连续给药3 w后取血,分离血清测定TC,TG,HDL-C值。2.双花颗粒对蛋黄乳致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血脂的影响60只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脂必妥2g·kg-1组及双花颗粒22.5g·kg-1,11.3 g·kg-1,5.6 g·kg-1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3w(正常和模型组均灌胃纯化水),每周称重一次。第20 d给药后5 h,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75%蛋黄乳20 mL·kg1,禁食过夜(不禁水)10 h后,各组再给相应药物1次,2h后分离血清测定TC,TG和HDL-C值。3.双花颗粒对Triton WR-1339诱发的内源性高脂血症小鼠血脂的影响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组给药方法同2,其中阳性药为洛伐他汀0.0033g·kg-1.连续给药3w(正常和模型组均灌胃纯化水),每周称重一次。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Triton WR-1339 400 mg·kg-1,诱发内源性高脂血症。18h后取血,测定血清TC, TG, HDL-C和LDL-C值。4.双花颗粒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及洛伐他汀0.02 g·kg-1组、双花颗粒7.5 g·kg-1,3.8 g·kg-1,1.9 g-kg-1组(分别为人体推荐量的20,10,5倍)。给药同时,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均喂饲高脂饲料(78.8%基础饲料,10%猪油,10%蛋黄粉,1%胆固醇,0.2%3号胆盐),连续给药7 w。实验结束前3d将各组大鼠单独置于代谢笼内,收集72 h粪便,用于测定粪便中脂质含量。末次给药后禁食12h,股动脉取血,分别测定血清TC, TG, HDL-C, LDL-C, MDA, SOD, NEFA, LPL, HL, LA及肝脏TC, TG, HDL-C, LDL-C水平。另取4 mL抗凝血进行血液流变学相关检测,取部分肝左叶进行冰冻切片,HE染色后观察肝脏病变,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肝脏LDLR, PPARy的蛋白表达。结果:1.双花颗粒对正常小鼠血清TC, TG, HDL-C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双花颗粒22.5,11.3,5.6 g·kg-1均能明显降低血清TG水平(P<0.05,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趋势,随剂量减少而作用增强,对TC, HDL-C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2.双花颗粒对蛋黄乳致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血清TC, TG, HDL-C的影响结果显示,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血清TC, TG, HD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表明蛋黄乳致急性高脂血症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双花颗粒11.3,5.6g·kg-1剂量组TC水平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TG, HDL-C水平无显着影响(P>0.05)。3.双花颗粒对Triton WR-1339诱发的内源性高脂血症小鼠血清TC, TG, HDL-C, LDL-C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血清TG, TG, LDL-C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提示内源性高脂血症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双花颗粒22.5 g·kg-1能显着降低LDL-C水平(P<0.05)。双花颗粒各剂量组对TC, TG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4.双花颗粒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 TG, HDL-C, LDL-C的影响SD大鼠喂饲高脂饲料后,血清TC, LDL-C异常升高,HDL-C明显下降,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差异显着(P<0.01),表明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与高脂模型组相比,双花颗粒7.5 g·kg-1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 LDL-C水平(P<0.01),3.8 g·kg-1显着降低LDL-C水平,升高HDL-C值(P<0.05)。表明双花颗粒能够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进而预防高脂血症的发生和发展。5.双花颗粒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肝脏TC, TG, HDL-C, LDL-C的影响高脂模型组大鼠肝脏TC,TG水平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增加,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高脂模型组相比,双花颗粒1.9 g·kg-1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肝脏TC,TG, LDL-C水平,升高HDL-C值(P<0.05,P<0.01),7.5 g·kg-1显着增加HDL-C水平(P<0.05)。表明双花颗粒能够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脂质水平。6.双花颗粒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SOD, MDA, NEFA的影响高脂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比较,血清MDA, NEF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显着降低(P<0.01),表明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伴有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损伤。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双花颗粒7.5,3.8,1.9 g·kg-1均能显着升高血清SOD水平(P<0.01),降低NEFA值(P<0.05,P<0.01),其中7.5,3.8 g·kg-1 MDA水平显着降低(P<0.01)。提示双花颗粒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能抑制高脂血症大鼠血清NEFA水平的异常升高。7.双花颗粒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LPL, HL, LA活性及粪便脂质含量的影响高脂饲料喂食大鼠后,血清LPL, LA酶活性显着降低(P<0.01)。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双花颗粒7.5,3.8,1.9 g·kg-1均能显着升高高脂血症大鼠血清LPL,LA酶活性(P<0.01),其中3.8,1.9 g·kg-1亦能显着升高HL水平(P<0.05,P<0.01)。高脂模型组大鼠粪便脂质含量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增加(P<0.01),双花颗粒7.5,3.8,1.9g.kg-1组大鼠粪便脂质含量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8.双花颗粒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全血粘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的影响高脂模型组大鼠全血粘度、全血还原黏度和血浆粘度较正常组大鼠均有明显升高(P<0.05,P<0.01),表明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高脂模型组相比,双花颗粒7.5,3.8,1.9 g·kg-1与洛伐他汀均能显着降低全血粘度、全血还原黏度(P<0.05,p<0.01),其中双花颗粒7.5,3.8 g·kg-1亦能显着降低血浆粘度(P<0.05,P<0.01)。9.双花颗粒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HCT, IEA, IER, IED的影响与正常组大鼠比较,高脂模型组大鼠IEA, IER明显增加(P<0.01),IED显着降低(P<0.01),表明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成分流变特性的异常,显示造模成功。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双花颗粒7.5,3.8,1.9 g·kg-1与洛伐他汀均能显着降低IEA和IER水平(P<0.05,P<0.01),而对HCT和IED改善不明显(p>0.05)。10.双花颗粒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肉眼可见:正常组大鼠肝脏颜色鲜红,质地柔软,富有弹性;高脂模型组大鼠肝脏呈奶油黄色,体积明显增大,边缘变钝,质地变软,切面略带油腻感,呈典型脂肪变;洛伐他汀与双花颗粒1.9g·kg-1组大鼠肝脏色泽、质地较高脂模型组有明显改善,色微黄。其他组大鼠肝脏体积、色泽与模型组接近。光镜检查发现:正常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细胞索状排列,肝窦无扩张或狭窄,肝细胞核居中,胞浆丰富,HE染色胞浆红染。食饵性高脂模型组大鼠肝窦明显狭窄,HE染色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浅染,有的透亮,细胞内存在较多脂滴,表现为严重的弥漫性脂变。双花颗粒7.5,3.8,1.9 g·kg-1剂量组肝细胞索状排列,肝窦无明显狭窄,胞浆浅染,但细胞内脂滴较细小,大多数动物肝脏脂变程度较轻。经x2检验,双花颗粒1.9 g·kg-1组及洛伐他汀组大鼠肝脏与高脂模型组比较脂变程度减轻,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11.双花颗粒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肝脏LDLR, PPARy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LDLR, PPARy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造模成功。双花颗粒7.5,3.8,1.9 g·kg-1均能显着促进高脂血症大鼠肝脏LDLR, PPARy蛋白的表达,与高脂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P<0.01)。结论:双花颗粒能有效预防急性、内源性及食饵性高脂血症的形成。同时,双花颗粒不仅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而且能纠正高脂血症引起的血液流变学异常,提高LPL, HL, LA酶活性,对粪便中脂质排泄则无显着影响。提示双花颗粒的调脂机理不是通过增加脂质排泄来实现,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改善血液流变性、提高LPL,HL, LA酶活性有关,其分子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肝脏LDLR, PPARy的蛋白表达有关。

孙胜亮[9](2011)在《柚皮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其在降血脂方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脂血症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能够诱导各类心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他汀类、贝特类是临床上治疗高脂血症的常见药物,虽然效果显着,但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副作用;我国天然产物资源丰富,结合重庆当地资源,研究了柚皮活性成分的降血脂作用,这对柚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以及降血脂药物的研究,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化合物的提取制备以柚皮为原料,用75%乙醇60℃提取三次,经甲醇、乙醇反复重结晶,得到一单体化合物;按料液比1:50,将该单体化合物加入2%H2SO4中裂解30min,经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层析等,制备得到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2.化合物的结构鉴定通过化合物的熔点测定,颜色反应,UV, HPLC,1H NMR,13C NMR, TLC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经鉴定柚皮提取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为柚皮苷,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分别为樱桃苷与柚皮素。3.化合物体外对HMGR活性的影响以柚皮苷、樱桃苷、柚皮素为目标化合物,采用HPLC检测体外化合物对HMG-CoA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研究了它们对HMGR的作用构效关系。结果表明,三种化合物均对HMGR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随着7-OH糖苷键个数的增加,对HMG-CoA还原酶抑制率逐步降低。4.体内降脂实验通过建立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发现柚皮苷、樱桃苷、柚皮素均能降低实验动物体内血脂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肪肝的形成,其效果与体外实验相似,均是随着7-OH糖苷键个数的增加逐步降低。同时,体内外降脂实验均发现,柚皮苷、樱桃苷、柚皮素按1:1:1比例进行混合用药时,降脂效果均优于任何一个化合物单独用药,说明这三个化合物在降脂方面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

王铭[10](2008)在《血脂康治疗不同中医证型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脂血症(Hyperlipemia,HLP)作为一种人体脂质代谢异常的亢进“模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浆血脂含量高于正常水平,是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心血管系统病症。根据目前世界各国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高脂血症将极大地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由此增加与之关系密切的冠心病、脑卒中、肾动脉硬化、周围血管硬化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率,所以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各国都非常重视,各种药物的开发和临床研究方兴未艾。血脂康胶囊是近十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且被证明具有肯定疗效的纯中药降脂制剂,但临床实践中发现血脂康对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存在差异性。因此,从中西医两种角度地对血脂康临床治疗不同中医证型高脂血症的疗效进行观察研究,充分探明其疗效的差异性,以求更加科学地指导其临床应用将至关重要,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本临床研究对300名服用血脂康的患者进行调脂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旨在探明血脂康对不同中医证型高脂血症的疗效差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1.文献研究本论文详细地介绍了近年来对于高脂血症、调脂治疗和血脂康的中西医文献,主要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和六个主要部分,分别是:高脂血症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分型研究概况、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治疗研究进展、血脂康的药理和基础研究概况、血脂康的临床研究进展。纵观这些相关文献,主要有以下一些重要的认识。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的术语,中医学中并无高脂血症一词,尽管目前从事这一方向研究的学者专家非常之多,但是整个中医学界尚未对高脂血症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辩证分型形成统一的认识。从辨病的角度,医家较多地将其归入“眩晕”、“胸痹”、“中风”、“血瘀”、“痰湿”等病证的范畴中;从辨证的角度,又较多归入痰浊和瘀血证;从脏腑辨证的角度,更多归于肝、脾、肾三脏。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自拟方、经典方和中成药。自拟方中常见的中药是:泽泻、山楂、何首乌和丹参;经典方较为常见的是:半夏白术天麻汤、血府逐瘀汤、黄连温胆汤和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常用的是:血脂康、脂必妥等等。从西医的角度看,高脂血症的发生关键在于脂质代谢的紊乱,目前临床上常规使用的调脂药物主要有六类,分别是胆酸螯合树脂类、烟酸类、氯贝丁脂类、他汀类、贝特类和新作用机制药物。血脂康主要就含有他汀类的成分-洛伐他汀。相关研究证实其除了良好的调脂作用外,还有全面的调脂外作用,包括: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的抑制作用、对脂质在肝脏沉积的抑制作用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并且通过文献研究确定了本研究的药物试验剂量和疗程。2.临床研究2.1病例选择门诊及住院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满足以下标准者入选:①沉淀法测定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C)≥3.12(120mg/dl);②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5.20(200mg/dl);③沉淀法测定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C)<0.91(35mg/dl)。入选病例共300例,均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根据《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中对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分为五组,每组各60例。痰浊阻遏组: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9±11岁;脾肾阳虚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2±9岁;肝肾阴虚组: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8±10岁;阴虚阳亢组: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52±11岁;气滞血瘀组: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53±9岁。5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血脂水平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2.2方法入选病例口服血脂康胶囊(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进行治疗,每次0.6 g,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8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降脂药物。2.3观察指标在正常饮食情况下,禁食12~14小时后抽取清晨静脉血检验。①血脂指标:测定治疗前、后的LDL-C、TC和HDL-C含量,计算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比值;②中医辩证指标:根据患者的中医症状及其症状的严重程度确定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③用药安全性指标:测定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CK)等生化指标。2.4统计学处理各检测指标数据以均数士标准差((?)±s)表示。所有统计过程均用SPSS13.0软件处理,各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各组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及q检验。P<0.05为显着性差异。2.5结果(1)治疗前、后五组LDL-C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痰浊阻遏组和气滞血瘀组治疗后指标下降最为显着(P均<0.01),此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明显优于其它三组(P均<0.05);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和阴虚阳亢组治疗前后指标间亦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均<0.05),但此三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前、后五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比值的比较:与治疗前比痰浊阻遏组该比值下降最为明显(P<0.01),并且明显优于其余四组(P均<0.05);气滞血瘀组、阴虚阳亢组、肝肾阴虚组该比值的下降均具有显着性(P均<0.05),但此三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脾肾阳虚组治疗前后该比值无差异(P>0.05)。(3)治疗前、后五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与治疗前比痰浊阻遏组证候积分下降最为显着(P<0.01),并且明显优于其余四组(P均<0.05);阴虚阳亢组和气滞血瘀组证候积分也均显着下降(P均<0.05),这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其余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两组的证候积分下降均不明显(P均>0.05)。(4)安全性指标:所有入选病例,在8周的治疗中和治疗后,未出现肝功能、肾功能和CK等生化指标异常的情况。3.讨论高脂血症(Hyperlipemia,HLP)作为一种人体脂质代谢异常的疾病,它极大地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由此增加冠心病、脑卒中、肾动脉硬化、周围血管闭塞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在血脂指标中,目前研究认为LDL含量和TC/HDL比值是考察高脂血症重大危害性最科学合理的两个项目。因此,将它们作为衡量降脂疗效的考察指标就使本课题更加合理。血脂康是经高产Monacolins的红曲菌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发酵而得到的特制红曲提取物,其富含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甾醇和少量黄酮等多种有效成分。通过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已经明确,具有h1等位基因的高脂血症患者对血脂康的反应较差,而具有h2等位基因的患者对其的反应较好,这就从理论上证明了血脂康具有疗效差异性。同时,作为一种纯中药制剂,它就必然存在中药的性味归经特性,由此,从高脂血症不同中医证候分型的角度对其作用差异性进行研究也就更具有其合理性。目前中医界对高脂血症较为一致的认识是:肝脾肾不足是其发生最本质的病理基础,而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则是其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的基本病理环节。而血脂康的主要成分是中药红曲,它具有消痰化瘀、健脾和胃之功效,和该药物中的其他辅助成分相配合,就能做到攻中有补、标本兼顾,从而达到加强健脾消食而使痰瘀不生的目的。本次研究可以看出血脂康对痰浊阻遏组的各项治疗效果均是非常显着的,其次对于气滞血瘀组的综合疗效也是显着的;而相对于脾肾阳虚组疗效是最差的。存在这种证型疗效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从中医理论上未能达到证法方药的高度统一的结果。联系上述的基因多态性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属于中医痰浊阻遏证和气滞血瘀证的患者是否更多具有h2等位基因,而属于脾肾阳虚证的患者则更多具有h1等位基因。4.结论血脂康是一种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制清楚,疗效稳定,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纯天然中药。运用血脂康进行降脂治疗高脂血症患者,能够显着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但存在证型疗效差异,其中痰浊阻遏组综合疗效最好,而脾肾阳虚组疗效则最不明显。在其临床运用中将它的作用差异性加以考虑,就能够真正做到用药科学合理,临床疗效亦会更加理想。

二、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冠心病危险因素
    2.2 瑞舒伐他汀简述
    2.3 瑞舒伐他汀的作用
        2.3.1 降脂作用
        2.3.2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作用
        2.3.3 逆转斑块的作用
        2.3.4 抗炎作用
    2.4 瑞舒伐他汀的安全性
    总结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三组患者治疗前基本临床资料对比
    4.2 三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对比
    4.3 三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4.4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4.5 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第5章 讨论
    5.1 瑞舒伐他汀与非他汀类降脂联合使用效果讨论
    5.2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血脂水平影响的讨论
    5.3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炎症因子影响的讨论
    5.4 瑞舒伐他汀的使用剂量分析
    5.5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讨论
    5.6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对他汀不耐受稳定型冠心病(痰瘀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试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1.6 研究方法
        1.1.7 观察指标
        1.1.8 疗效评定标准
        1.1.9 统计方法
    1.2 研究结果
        1.2.1 完成情况
        1.2.2 一般资料分析
        1.2.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1.2.4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1.2.5 两组硝酸甘油停减比较
        1.2.6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1.2.7 两组血脂比较
        1.2.8 两组转氨酶比较
        1.2.9 两组hs-CRP比较
        1.2.10 两组Hcy比较
        1.2.11 两组肾功能分析
    1.3 讨论
        1.3.1 冠心病痰瘀证的认识
        1.3.2 血脂康成分浅析
        1.3.3 冠心病合并他汀不耐受治疗策略
        1.3.4 临床疗效分析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1 中医对冠心病认识
        2.1.1 病名
        2.1.2 病因病机
        2.1.3 证型
        2.1.4 治疗
        2.1.5 血脂康的应用进展
    2.2 西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2.2.1 病名和定义
        2.2.2 危险因素
        2.2.3 发病机制
        2.2.4 他汀类药物研究
        2.2.5 依折麦布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A 样本量估算
附录B 病历资料统计表
附录C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颈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四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治疗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综述三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红曲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炎症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
    4 实验方法
        4.1 动物干预及分组
        4.2 标本收集及处理
    5 指标检测及方法
        5.1 主动脉大体油红O染色观察
        5.2 空肠组织HE染色病理学检查
        5.3 透射电镜观察空肠黏膜组织超微结构
        5.4 空肠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5.5 16S RDNA肠道菌群测序
    6 统计分析
结果
    1 红曲对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的影响
    2 红曲对小鼠血脂的影响
    3 红曲对小鼠空肠病理的影响
    4 红曲对小鼠空肠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5 红曲对小鼠空肠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6 红曲对小鼠空肠炎症的影响
    7 红曲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7.1 OUT分析
        7.2 物种分类和丰度分析
        7.3 ALPHA多样性分析
        7.4 显着性差异分析
        7.5 SPEARMAN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

(5)血脂康对肾脏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背景
    1.2 他汀类药物与肾脏相关研究进展
    1.3 血脂康研究进展
第2章 临床实验
    2.1 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动物实验
    3.1 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温和灸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脂质代谢的理论研究
        1.1 血脂的基本概念
        1.2 血脂异常的基本概念
    2. 血脂异常与脂蛋白酯酶、肝酯酶的关系
        2.1 脂蛋白酯酶与脂蛋白代谢
        2.2 肝酯酶与脂蛋白代谢
    3.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与脂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4. 简述药物调脂机制及其代表性药物
    5. 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现状
    6. 课题研究思路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用具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1.4 实验造模用药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造模方法
        1.2.3 实验选穴
        1.2.4 处理方法
        1.3 取材与指标检测
        1.3.1 血清样本采集
        1.3.2 肝脏的处理
        1.3.3 检测指标
        1.3.4 肝脏LDLRmRNA表达的检测
        1.3.5 Real-time PCR具体操作步骤
        1.4 统计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结果
        2.1. 温和灸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2.2 温和灸对肝脏LPL、HL活性的影响
        2.3 温和灸对肝脏LDLRmRNA表达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课题施行的必要性
        1.1 西药调脂的不足之处
        1.2 高脂血症复杂的病机特点
    2. 温和灸治疗高脂血症的可行性
        2.1 高脂血症特征性临床症状分析
        2.2 足三里穴、神阙穴治疗高脂血症的可行性
    3. 关于本实验造模的评价
        3.1 实验动物的选择
        3.2 造模方法的选择
    4. 温和灸时间参数的选择
    5. 基于实验结果的讨论
        5.1 温和灸调脂效应的讨论
        5.2 温和灸对肝脏LPL、HL活性,LDLmRNA表达的调节
    6. 温和灸调脂机理与洛伐他汀的比较
        6.1 洛伐他汀调脂机理
        6.2 温和灸调脂的特点
    7.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高脂血症“温灸和之”有效性及不同灸治时程对调脂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1.1 药物疗法
        1.2 非药物疗法
        1.3 药物疗法的不足
        1.4 非药物疗法的优势及不足
    2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
        2.1 经典汤剂治疗
        2.2 自拟方剂治疗
        2.3 中成药治疗
        2.4 中药结合其他疗法综合治疗
        2.5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思路
        2.6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前景展望及存在问题
    3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概况与述评
        3.1 针刺调脂临床研究概况与述评
        3.2 艾灸调脂临床研究概况与述评
前言
第一部分 “温灸和之”有效性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试验设计方法
        1.4 病例完成情况
        1.5 基线比较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方法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病例中止及脱落标准
        2.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6 效应评价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艾灸治疗组方法
        3.2 西药对照组方法
        3.3 观察时点
        3.4 观察指标
    4 结果
        4.1 血脂指标
        4.2 临床症状
        4.3 血脂相关指标
        4.4 安全性指标
        4.5 体征
        4.6 血常规
        4.7 尿常规
        4.8 心电图
    5 讨论
        5.1 高脂血症痰瘀互结的中医学发病机理阐释
        5.2 高脂血症“温灸和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5.3 辨证施灸的优势
        5.4 不同证型取穴依据及穴义
        5.5 本研究结果分析
        5.6 对高脂血症艾灸临床的建议和思考
第二部分 不同艾灸时程对高脂血症调脂效应影响的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试验设计方法
        1.4 病例完成情况
        1.5 基线比较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方法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病例中止标准
        2.5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
        2.6 效应评价标准
    3 治疗方法及方案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指标
    4 结果
        4.1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总体疗效
        4.2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4.3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血糖值变化
        4.4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疼痛积分变化
        4.5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4.6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血压心率比较
        4.7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血常规变化
        4.8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后尿常规变化
        4.9 不同时程艾灸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
    5 讨论
        5.1 化痰祛瘀是艾灸调脂的主要机理
        5.2 量效积累是艾灸调脂的重要因素
        5.3 恰当时程是艾灸调脂的效应环节
        5.4 不同时程艾灸调脂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不同
        5.5 不同时程艾灸调脂对其它指标的整体联动效应分析
        5.6 高脂血症发病相关因素及趋势探讨
        5.7 对艾灸临床调脂的建议
        5.8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查新报告

(8)双花颗粒的调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双花颗粒对正常小鼠血脂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第二部分 双花颗粒对蛋黄乳致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血脂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第三部分 双花颗粒对Triton WR-1339诱发的内源性高脂血症小鼠血脂的影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第四部分 双花颗粒对食饵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及意义
思考与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汇报

(9)柚皮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其在降血脂方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脂血症
        1.1.1 高脂血症形成及危害
        1.1.2 高脂血症分类
        1.1.3 高脂血症成因
    1.2 高脂血症的防治
        1.2.1 西药在高脂血症方面研究
        1.2.2 中药在高脂血症方面研究
    1.3 柚皮的研究概述
        1.3.1 柚皮中化学成分研究
        1.3.2 柚皮的药理作用
    1.4 柚皮黄酮提取分离
        1.4.1 柚皮苷的提取分离
        1.4.2 樱桃苷、柚皮素的制备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章 柚皮苷的提取分离纯化,以及樱桃苷、柚皮素的化学制备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实验材料及试剂
        3.1.2 主要实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柚皮苷的提取分离纯化
        3.2.2 樱桃苷及柚皮素的制备
        3.2.3 化合物结构鉴定
    3.3 小节与讨论
第四章 柚皮苷、樱桃苷、柚皮素体外降血脂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化合物与HMG-CoA还原酶分子对接
        4.3.2 HMG-CoA还原酶提取
        4.3.3 HMG-CoA还原酶活性检测
        4.3.4 体外实验中抑制剂的设计
    4.4 实验结果
        4.4.1 化合物与HMG-CoA还原酶分子对接结果
        4.4.2 抑制剂对HMG-CoA还原酶活性抑制结果
    4.5 小节与讨论
第五章 柚皮苷、樱桃苷、柚皮素体内降血脂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动物
        5.2.2 试药
        5.2.3 实验仪器
        5.2.4 动物饲料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分组设计
        5.3.2 血脂检测
        5.3.3 组织形态学观察
        5.3.4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总体观察结果
        5.4.2 血脂检测结果
        5.4.3 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5.5 小节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柚皮苷、樱桃苷、柚皮素的提取制备
    6.2 柚皮苷、樱桃苷、柚皮素体外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研究
    6.3 柚皮苷、樱桃苷、柚皮素体内降脂活性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部分化合物谱图
致谢

(10)血脂康治疗不同中医证型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1 高脂血症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研究概况
        1.2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2.1 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分型研究概况
        2.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3. 血脂康的临床研究进展
        3.1 血脂康的药理和基础研究概况
        3.1.1 药理和临床应用
        3.1.2 基础研究
        3.2 血脂康的治疗研究进展
        3.2.1 调整血脂的疗效观察
        3.2.2 不同剂量和疗程的疗效对比
        3.2.3 与其它调脂药物的疗效比较
        3.2.4 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
        3.2.5 对糖尿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3.2.6 对其他疾病的疗效观察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4 纳入病例标准
        1.5 排除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药物
        2.1.1 治疗药物
        2.1.2 给药方法
        2.2 观察指标
        2.2.1 血脂指标
        2.2.2 中医辨证指标
        2.2.3 用药安全性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中医辨证分型基线比较
        3.1.1 各证型间人数构成比
        3.1.2 各证型间性别、年龄、平均、病程(月)构成比较
        3.2 治疗前后五组LDL-C水平的比较
        3.3 治疗前后五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比值比较
        3.4 治疗前后五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5 附:治疗前后五组TC和HDL-C水平
        3.6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 血脂康降脂治疗的研究
    2. 高脂血症的中医认识
        2.1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影响脂浊成化的关
        2.2 痰凝血中、气血淤滞是高脂血症的病理特点
    3. 高脂血症中医治疗原则
    4. 血脂康的中药理论分析
    5. 本课题研究的特点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的研究[D]. 杨璐. 吉林大学, 2020(08)
  • [2]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对他汀不耐受稳定型冠心病(痰瘀证)疗效观察[D]. 卢西.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D]. 栾海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红曲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炎症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D]. 程慧敏. 青岛大学, 2019(02)
  • [5]血脂康对肾脏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的探讨[D]. 丁梅. 吉林大学, 2018(04)
  • [6]温和灸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D]. 周小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 [7]高脂血症“温灸和之”有效性及不同灸治时程对调脂效应的影响[D]. 陈仲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1)
  • [8]双花颗粒的调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吴芳洲. 西南大学, 2011(09)
  • [9]柚皮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其在降血脂方面研究[D]. 孙胜亮. 西南大学, 2011(09)
  • [10]血脂康治疗不同中医证型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D]. 王铭.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02)

标签:;  ;  ;  ;  ;  

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黏附分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