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公路建设战略构想

石家庄市公路建设战略构想

一、石家庄市公路建设战略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孟祥林[1](2021)在《石家庄第三极发展目标下元氏城市团及周边关系》文中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石家庄市要打造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的第三极,为腹地内的县级中心地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机会。元氏县邻近石家庄市主城区,完善城市团的空间发展构架,需要处理好行政腹地内乡镇中心地间的关系以及元氏县中心地与周边行政单元间的关系:在行政区划内部,通过划分子片区的方式构建微中心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与县级中心地呼应,并在县域腹地内形成主轴城市链,黑水河乡、南佐镇、北褚镇和宋曹镇等都将成为优先发展的乡镇中心地;在邻近的行政区划间通过"东拓""南展""北接"形成鼎足发展格局,以元氏县中心地为中心构建放射状城市链,为完善县域城市团拓展空间。

孟祥林[2](2021)在《石家庄市“第三极”背景下行唐县城镇团发展构想》文中研究说明在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城市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县级中心地的引领作用,还要发挥乡镇中心地的支撑作用,依托发展基础较好和区域条件优越的乡镇中心地构建城镇团,在县级中心地之间扮演节点角色,提升全域城市化水平。行唐县是石家庄市主城区西北部的山区县,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对县域城镇团进行前瞻性构建,尽快与灵寿县、曲阳县、新乐市、正定县形成放射状的城市链发展框架,与周边各县构建起跨行政区划的城市体系。行唐县的口头镇要发展为行唐县主城区的副中心,上方乡发展为口头镇与行唐县主城区之间的节点,三者依托既有交通线形成工字形的发展框架。行唐县+灵寿县、行唐县+曲阳县、行唐县+新乐市+正定县分别形成月牙形、枣核形、三角形的发展格局。

袁艳云[3](2021)在《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河北省经济建设以使京津冀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成为京津冀共同推进的目标。2015年至今,京津成功地向河北疏解了一批奶牛,但奶源自给率不足、加工产能过剩等问题也有所显现,另外,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对河北奶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不甚明显,这些都是京津冀奶业一体化发展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为了使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不再仅仅停留在以疏解北京奶牛为目标的初步阶段,而是更进一步地整合资源,促进京津冀整体奶业的转型升级,本文从调整三地奶业布局的角度展开研究。本文按照“描述现状—探究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提出建议”的四步走研究思路开展了研究。首先从奶业链生产、加工、消费、政策各环节分析了京津冀奶业发展现状,对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工作开展的基础、遇到的问题,有了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了京津冀奶业格局时空变化情况,重点关注了“种养加匹配度”问题;紧接着,运用集聚度指标、全域和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探究了京津冀奶业布局的空间集聚特征;通过以上两章的研究发现了当前布局中制约京津冀奶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随后聚焦于这些问题、构建了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筛选出对京津冀奶业格局演化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以这些影响因素为抓手,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设计出了京津冀奶业一体化发展布局优化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在奶业生产规模和养殖资源方面河北确实较京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2015年来,河北也受环保政策的严格约束,奶牛存栏量有大幅下降,且土地资源呈紧缩状态,因此,在河北发展奶业也是面临约束的,在环境资源承载力内做好规划、谋好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十分重要;其次,京津冀奶业饲料种植与生鲜乳生产布局匹配度低,有明显的“种养分离”现象,养殖与加工近年来也出现了轻微的不匹配现象;再次,京津冀奶业生产的高水平,主要是由唐张石保的奶业强县支撑起来的,此外的大片区县虽然也养奶牛,但奶业生产水平低,且各区县之间奶业呈独自发展的形态,与周围区县生产要素流通少,技术交流不紧密,奶业生产空间联结程度低,这是不利于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的;加工环节也具有很高的空间集聚度,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奶业加工在京津冀呈扩散态势,本文认为这有利于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地,实证分析得出,土地资源、水资源、玉米产量、青饲料播种面积、环境承载力、人均GDP、人均消费支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劳动力资源数对生鲜乳生产布局有显着影响。用上述9个影响因素加入“生鲜乳产量”指标,构成京津冀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将京津冀204个区县分别划入奶业发展示范区、奶业重点拓展区、奶业限制性发展区与非奶业布局区,制定了奶业布局初步优化方案,进而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对初步优化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做出最终优化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柳浩[4](2021)在《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空间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带动区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对创新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估与分析,有助于识别创新活动中的缺失环节和薄弱环节,精准定位区域创新合作的着力点与突破口。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战略规划区域,作为我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唯一一个跨省级区域,京津冀三地政府明确了要在创新工作中加强协调与配合,构建创新共同体。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三地在多个环节上展开了深入合作,然而在创新活动方面还存在创新成果转化不畅、创新链条整合度低、北京优质创新资源跨区域转移合作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进程。基于此,开展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空间关联研究具有其现实性和紧迫性,对于弥补创新发展的短板,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与地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理论部分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系统等概念做了相应的界定和解释;实证部分首先通过分析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授权数等重要指标数据对京津冀创新活动的总体概况进行介绍,进一步运用全局熵值法对京津冀十三个城市创新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对各个城市间创新关联水平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虽然京津冀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授权数等指标数据逐年提高,但同国内其他重要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京津冀各个城市创新能力水平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城市间的差距依旧较大,其中研发实验和成果转移转化两方面水平的差距是造成各市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北京市同河北省十一个城市的创新关联水平不断提升,廊坊、保定、唐山同北京创新关联水平相对较高,南部的邯郸和邢台彼此间关联较强;除北京和天津两个核心城市外,京津冀地区缺少相应的创新节点城市。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从顶层设计、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运用财政补贴和税收返还等方式协调各方利益,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同市场对接,构建政产学研用多方参与的创新平台,围绕各地区特色产业寻找创新合作着力点等对策建议。

周鹏[5](2020)在《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功能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已成为关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战略问题。2018年为解决中国国土空间规划重叠、开发无序、生态破坏等问题,由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职责,其中“三区三线”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管制的核心。中国作为山地大国,山区人地关系复杂,地域差异显着,国土空间功能高度复合,是国家生态红线的主控区域。太行山区是北方典型的土石山区,又是国家贫困区和生态脆弱区高度重叠区域,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发展期。但长期以来,受自然本底的制约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影响,导致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索和建立山区国土空间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本研究按照“研究框架-实证研究”的逻辑思路,构建了太行山区国土空间研究框架、揭示了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诊断了国土空间冲突,实现了国土空间格局模拟与优化,提出了国土空间功能提升路径,以期为建立适合山区特点的国土空间优化理论与方法体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1980-2015年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差异显着,城镇空间集聚于各市行政中心,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山麓和盆地,生态空间分布在高海拔山区。35年间,随着城镇空间显着扩张,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大量减少。国土空间类型面积的变化在地形上以海拔1000 m和坡度15°为阈值,阈值以下城镇空间随地形上升逐渐减少,农业空间逐渐增加,阈值以上生态空间增幅最显着,其在地貌上表现为台地、平原以及中、高起伏山地变幅最大。(2)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驱动力表明,国土空间格局演变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国家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性决定条件,交通区位是重要驱动力,社会经济是主要驱动力,国家政策是外在驱动力。具体表现为生态空间转农业空间主要受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和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驱动;农业空间转生态空间主要受地形复杂度和交通区位较差的胁迫,以及城镇化吸引力的拉动,农业空间转城镇空间主要受人口集聚规模和经济水平发展的影响;国家政策主要通过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程,促使生态空间扩张。(3)通过国土空间冲突区诊断发现,国土空间格局冲突表现为空间结构不合理,冲突强度地域差异明显,其在主体功能区上表现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开发区。国土空间利用功能的冲突表现为部分城镇人口收缩,水土资源不平衡,国土空间利用水平低,植被受人为破坏存在潜在风险。(4)采用改进邻域权重的FLUS模型模拟了2030年太行山区在自然增长、城镇化发展、综合发展情景下的国土空间格局。随后通过叠加“双评价”结果对多情景下的国土空间冲突区进行调整,使得优化后的国土空间格局在景观指数方面更加紧凑、完整。上述研究发现,城镇化发展情景能更好的实现太行山区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是国土空间最佳优化方案。(5)太行山区国土空间功能的提升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人地系统中“人-水-地”要素的组合与匹配,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保障原则,分别从优势功能区引导、加强重点城镇建设、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城乡国土空间利用水平、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5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陈雅洁[6](2020)在《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公路是公路路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与保障。现如今农村公路已经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土地上,将祖国大大小小的村落沟通起来。因此,农村公路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各行各业中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不断涌现。公路行业的发展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进取,开拓创新,在公路行业开展信息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公路经济谋取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公路的等级较多,粗略分类就有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农村公路三大类。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的道路等级高,被使用率也高,因而得到的重视较多,信息化管理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较高位置。相对而言,农村公路的道路等级低,分布区域广泛,特别是很大一部分路段分布在山区,被使用率不高,对于农村公路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现阶段农村公路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很低。主要工作仍然通过人工进行收集、整理、汇总、传阅,对于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不甚畅通,且政府管理部门针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数量有限,加之距离、空间与时间的影响,当多项目同时进行时,很难全面兼顾所有项目的信息收集整理与及时传达,造成各层级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数据更新工作出现滞后情况。这极大地制约了管理人员的科学决策,亟需更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介入来改善现状。待北京市农村公路全面实现其信息化的管理业态后,有利于全面改善北京的交通情况,再通过加强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北京的交通管理水平。基于以上目的,本论文对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论述,并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认知,就当前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探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梳理借鉴现有成功的北京市高等级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发展成果和经验,初步设想出一个针对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智能信息系统架构,同时提出从市级、区级和乡镇级管理部门的角度可以提升现阶段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提供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马蓓[7](2020)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的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且自成体系并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对中国口岸建设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口岸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对外开放成长的缩影。中国口岸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而行,中国口岸发展史就是我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史,蓬勃发展的中国口岸已成为践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排头兵”。新疆口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选择新疆与周边国家毗邻的边境陆地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中的一类口岸(包括15个陆路边境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口岸”置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予以深入研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普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口岸等重点案例的分析,探索新疆口岸的发展,旨在探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这一重大现实命题,重点论述新疆口岸区域经贸、安全、人文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而特殊的带动作用。循此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详述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说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继承而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对外开放实践,在新时代助力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通过梳理新疆口岸发展历程,解读新疆口岸基本要素,分析新疆口岸地区发展现状,从口岸经贸、安全、人文三大功能出发,阐述口岸经贸往来之于地区经济繁荣、口岸安全防控之于区域和平稳定、口岸人文交流之于丝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读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的互促关系:从国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形成、开放型地区合作新体制深化以及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出发,集中讨论新疆口岸的经贸往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口岸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观语境中解读其内涵,深入剖析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评述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阐述新疆口岸的安全防控对保障区域稳定的意义;从跨境旅游、跨境教育、跨境医疗以及多元创新的角度,彰显口岸作为中华文化表达载体的作用,体现口岸地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战略意义,以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促进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所做出的贡献;探讨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并展望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疆口岸地区现行政策方针,说明口岸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党的对外开放实践反哺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战略地位提出对策建言。本文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新疆特殊地缘政治环境,重点探讨新疆口岸在经贸往来、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实践中对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新疆口岸在区域经济中节点作用渐显、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初显,新疆口岸人文交流日趋完善。未来,新疆口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新时代,新疆口岸以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方向,为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力争使新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段翠翠[8](2020)在《LB物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18年全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报告》来看,全国物业管理行业面积约为246.65亿平方米,复合增长率为12.01%。物业服务企业数量11.8万家。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904.7万人。随着我国物业管理覆盖率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充分享受到了物业管理与服务所带来的安全,舒适,便利。物业管理这一隶属于改革开放产物的朝阳产业,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与生命力。同时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5G、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又为物业管理行业带来重新洗牌的机会,新的机遇与挑战,LB物业公司如何适应这种格局,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战略,使其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则是LB物业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战略管理理论梳理全文的脉络,对物业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落脚于LB物业公司自身,着眼于实际,制定其发展战略以及保障措施,帮助其健康持续的发展。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战略和物业管理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战略管理及物业管理的相关概念,并介绍了战略管理的几种分析工具,如PEST分析、五力竞争模型、SWOT分析。其次,从公司的外部环境方面,运用PEST方法对LB物业公司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运用五力竞争模型对LB物业公司的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进而识别外部的关键机会和威胁;从公司的内部环境方面,对LB物业公司的简要概况、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以及经营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管理能力等进行分析,进而识别LB物业公司内部的关键优势和劣势。最后,通过SWOT分析,制定LB物业公司发展战略,即采取扩张型战略,并结合公司的愿景与使命制定LB物业公司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定了公司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提出LB物业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拓宽融资渠道;健全客户反馈机制,精细化服务;挖掘品牌化价值、健全信息化平台建设。

康正宁[9](2020)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处在高速建设中。信息化成为这场建设的主角之一,而智慧城市是其高级的表现形式,它是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更是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式。基础设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从多种途径拉动经济增长。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有助于直接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升我国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效率,还为美化城市生态、减少交通拥堵、解决“马路拉链”等遗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智慧城市尤其是其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的测度和评价能为政府部门和城市规划者的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目前,智慧城市的评价方法多针对信息系统项目,并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特定产业部门以及特定项目的效益评估上,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研究和测度的文章较少。本文从研究经济学领域中智慧城市相关文献开始,参考了大量信息系统评价的文献,从经济学经典理论导出进一步研究方法。接着本文分析了城市化和信息化的互动对智慧城市带来的影响,引出了智慧城市的理念,并研究了智慧城市的内涵,而后界定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从信息化和城市化的不同视角对智慧城市建设框架进行研究,然后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的成功智慧城市试点案例;深入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础设建设对经济拉动的机理,理清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的投资顺序,并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影响经济产出的背后机制;然后使用了投入产出法对我国智慧城市相关产业部门的投资拉动效应进行了评估,评估了投资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部门间拉动的增加值和对就业的拉动效力,阐述了对智慧城市分析的启示;最后,综合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评估我国70个试点智慧城市的经济效率。现有研究在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时,多局限于对总产出的拉动效应,而对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效应的估算是创新的方式。本文基于WIOD非竞争投入产出表,运用里昂惕夫需求拉动模型,从总产出、产出增加值、就业三个维度实证测算了各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试点智慧城市从国家选定并公布、城市开始建设至今共3年有余,从城市视角对智慧城市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本文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进行静态和动的评价。首先根据2014年数据,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模型和超效率分析模型估计了我国试点城市中70个地级市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率,然后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比较试点城市在加入试点前的2011年和加入试点后2014年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最后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算城市基础设施对产出的系数,并分析各城市经济效率。我国地区投资效率差异明显,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发现试点城市中武汉的效率最高,石家庄、太原、无锡等九个城市经济发展受到源自教育、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根据Malmquist模型的分析发现,在2011到2014年间,试点城市Malmquist指数几何平均值为1.021,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且上升幅度高于全国效率提升幅度。我国试点城市效率改善主要源于综合效率改善,综合效率提升又主要源于资源利用效率上升。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基础设施效率进行了再评估,发现管道等市政设施一方面对产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或资本影响投入产出效率。SFA分析也表明无效率,并非环境噪声等难以控制的因素是我国各试点城市产出低于生产前沿的主要原因。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应当以基础设施投入为主。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城市视角出发先行规划,按不同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个性化建设方案。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并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投资形式。在设计时多考虑产业协同的作用,促进产城融合的新型智慧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将对未来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全面影响,智慧城市的规划也牵涉到城市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本文侧重于分析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率研究,是我国现阶段的智慧城市的重点问题。未来分析可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长期经济效应,智慧城市上层应用系统的深入研究,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对政治、文化方向扩展。在数据允许前提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使用本文的方法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更加准确的测度。

杨非羊[10](2019)在《城乡融合背景下灵寿县域城镇化路径探索与空间优化》文中提出城镇化在人类演变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让几代人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得到了转变。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中,使得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化的主战场正在发生变化,由城市向县域转变,城镇化的发展也由重“量”向重“质”转变。县域城镇化在中国有基础优势,门槛较低、潜力巨大,逐渐开始演变成我国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但县域建设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的问题,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匹配。本文选择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灵寿县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因为在石家庄市下辖县级行政单元中,灵寿县的城镇化水平处于靠后的位置,在县域城镇化的过程中,灵寿县遇到了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既有普遍性的问题又有特殊性的问题。因此,在城乡融合的新背景下,对灵寿县域城镇化的路径进行探索十分有必要,贫困地区的城镇化路径与发达大城市不同,对它的研究也可以为贫困地区城镇化之路提供参考案例。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首先是明确研究的背景,随后提出研究的问题,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并完成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总结研究目的与意义,指出论文的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是分析论文的基本手段,研究思路与框架是论文的逻辑,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提出论文的创新观点。第二部分是灵寿的基本概况与城镇化特征,灵寿的发展环境正在变化,在灵寿本地资源的基础上,协调好灵寿县域周边区县、与石家庄中心区、与京津冀城市群的关系,使灵寿的县域城镇化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从总体、产业、空间三个方面解读灵寿县域城镇化的现状特征,总结面临的五大问题:城镇化水平低,城镇数量少且规模偏小,集聚能力弱带动力差;城镇建设投入滞后,缺乏特色;劳务输出量大,影响本地城镇化进程;综合交通体系不完善,城乡联通不畅;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取舍。第三部分是灵寿县域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结合当前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从公共服务设施和就业意向分析两个方面,以及灵寿县域城镇化面临的问题,总结灵寿县域城镇化的动力因素为产业升级形成的驱动力、人口转移形成的推动力、生态保护形成的双向力和政策制度形成的保障力。第四部分是灵寿县域城镇化发展进程之路径的探索,尝试探索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之路径,包括集聚多元协同联动的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之路径探索;特色新兴产业引导的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之路径探索;城乡有序人口转移的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之路径探索;复合交通体系构建的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之路径探索;绿色生态理念引导的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之路径探索。第五部分是对于灵寿县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优化之探索,包括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组织优化的新诉求,灵寿县域城镇空间优化新战略,灵寿县域城乡等级结构优化新模式。通过对灵寿县县域城镇空间的优化,为其城镇化的转型进程提供相适应的空间载体。第六部分是结语,基于本文对灵寿县域城镇化路径的探索,总结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

二、石家庄市公路建设战略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家庄市公路建设战略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石家庄第三极发展目标下元氏城市团及周边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元氏县构建跨行政区划城市团的理论基础
    (一)协同发展理论
    (二)市场区位理论
    (三)梯度转移理论
三、元氏县构建跨行政区划城市团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
    (二)产业优势
    (三)交通优势
四、元氏县城市团及周边关系发展构想
    (一)元氏县城市团子片区的划分与子片区间的关系
    (二)元氏县“东拓”:“元氏县—栾城区—赵县”三角形
    (三)元氏县“南展”:“元氏县—高邑县—赞皇县”三角形
    (四)元氏县“北接”:“井陉县—鹿泉区—元氏县”三角形
五、元氏县构建跨行政区划城市团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理顺乡镇中心地与县级中心地间的关系
    (二)基于高通达度的交通网络提升中心地整合度
    (三)处理好县级中心地与区域中心城市间的关系
    (四)城市体系的完善与产业空间布局需要同步进行
    (五)依托乡镇中心地构建微中心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六、研究结论

(2)石家庄市“第三极”背景下行唐县城镇团发展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跨行政区划构建行唐县城镇团的理论依据
    (一)区域经济共同体理论
    (二)中心地等级体系理论
    (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
三、以行唐县中心地为核心的跨行政区划城镇团的构建
    (一)曲边三角形的放射状城市体系发展构架
        1.曲边三角形的边缘:围绕行唐县中心地的城市链
        2.曲边三角形的内侧:以行唐县中心地为核心的放射状城市链构架
    (二)行唐县城市主轴:行唐县—上方乡—口头镇城市链
    (三)月牙形城市体系:行唐县+灵寿县组合发展构架
    (四)枣核形城镇团:行唐县+曲阳县发展构架
    (五)三角形城镇团:行唐县+新乐市+正定县城镇团
四、石家庄市“第三极”背景下构建行唐县城镇团的进一步讨论
    (一)合理安排城市链的发展秩序问题
    (二)以口头镇为核心构建副中心问题
    (三)城市链与以乡镇中心地为支撑的城镇团的构建问题
五、结语

(3)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现状的研究
        1.2.2 具体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1.2.3 奶业空间布局的研究
        1.2.4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与布局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1.5 数据说明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产业链与奶业产业链
        2.1.2 农业布局与奶业布局
    2.2 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梯度转移理论
        2.2.3 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
        2.2.4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2.2.5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
    2.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2.3.1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一个种养结合与比较优势框架下的理论模型
        2.3.2 研究假设
第3章 京津冀奶业发展现状
    3.1 京津冀奶业的生产状况
    3.2 京津冀奶业的加工状况
    3.3 京津冀奶业的消费状况
    3.4 京津冀奶业政策梳理与比较
        3.4.1 北京市奶业政策梳理
        3.4.2 天津市奶业政策梳理
        3.4.3 河北省奶业政策梳理
        3.4.4 三地政策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津冀奶业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4.1 京津冀奶业产业链空间布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4.1.1 饲料原料生产空间分布及时空演变分析
        4.1.2 生鲜乳生产布局及时空演变分析
        4.1.3 乳制品加工业布局及时空演变分析
    4.2 京津冀奶业产业链重心迁移分析
        4.2.1 饲料原料生产重心迁移分析
        4.2.2 生鲜乳生产重心迁移分析
        4.2.3 乳制品加工业重心迁移分析
    4.3 京津冀奶业链各环节布局匹配度分析
        4.3.1 种养加空间重叠性分析
        4.3.2 方向变动一致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奶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5.1 奶业集聚测度方法
        5.1.1 空间集聚程度测度指标
        5.1.2 空间相关性分析法
    5.2 京津冀生鲜乳生产的空间集聚特征
        5.2.1 生鲜乳生产的整体空间集聚程度分析
        5.2.2 全域尺度下生鲜乳生产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2.3 局域尺度下生鲜乳生产的集聚效应分析
    5.3 京津冀乳制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5.3.1 乳制品加工业的产业地理集中率
        5.3.2 乳制品加工业的空间基尼系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京津冀奶业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6.1.1 空间误差模型(SEM模型)
        6.1.2 空间滞后模型(SLM模型)
        6.1.3 空间杜宾模型(SDM模型)
    6.2 变量选取与解释
    6.3 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
        6.3.1 数据来源
        6.3.2 畜禽环境承载力测算
    6.4 模型选择与估计结果分析
        6.4.1 数据处理与各变量描述统计
        6.4.2 模型选择
        6.4.3 估计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京津冀奶业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7.1 京津冀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
        7.1.1 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7.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1.3 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综合得分
    7.2 初步优化方案
    7.3 优化方案合理性的论证
        7.3.1 环境资源禀赋与生鲜乳生产布局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7.3.2 耦合协调类型与优化方案分区的匹配结果分析
    7.4 优化方案的进一步调整——基于各区县功能定位
        7.4.1 京津区域
        7.4.2 河北省
    7.5 最终优化方案
第8章 京津冀奶业布局优化的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建立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
        8.2.2 打造一批重点奶业区域
        8.2.3 积极推行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
        8.2.4 配套相应的土地支撑政策
        8.2.5 调整优化饲料原料种植结构
        8.2.6 强化科技支撑
        8.2.7 满足京津奶业应急保障需求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4)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空间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创新发展理论
        2.2.2 梯度转移理论
        2.2.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第三章 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3.1 京津冀地区创新活动发展现状分析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选取评价指标
    3.3 区域创新能力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3.3.1 熵值法简介
        3.3.2 全局熵值法建模
        3.3.3 数据来源
    3.4 京津冀区域各城市创新能力水平实证分析
        3.4.1 确定指标权重
        3.4.2 京津冀十三个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3.4.3 京津冀各个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得分变化分析
        3.4.4 京津冀区域创新系统子系统评价得分分析
第四章 京津冀区域创新空间关联分析
    4.1 京津冀区域创新关联的测度方法
        4.1.1 修正引力模型的建模
        4.1.2 京津冀区域各个城市间距离测度
    4.2 京津冀区域创新关联水平实证结果分析
    4.3 京津冀区域创新关联总量与最大引力线分析
        4.3.1 京津冀区域创新关联总量分析
        4.3.2 京津冀区域创新关联最大引力线分析
    4.4 北京市和天津市同河北各市创新关联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功能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 选题背景
        1.1.1 太行山区是北方典型的土石山区,资源型缺水严重
        1.1.2 太行山区是国家贫困与生态脆弱重叠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挑战大
        1.1.3 太行山区处于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期,土地利用方式粗放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关键科学问题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与主要理论
        2.1.1 相关概念辨析
        2.1.2 主要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土空间规划
        2.2.2 空间智能算法
        2.2.3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2.3 文献评述
    2.4 研究框架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研究方法
第4章 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4.1 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4.1.1 国土空间土地利用分类
        4.1.2 国土空间格局水平变化特征
        4.1.3 国土空间格局垂直变化特征
        4.1.4 国土空间类型动态度空间关联
        4.1.5 国土空间景观格局指数变化
        4.1.6 国土空间类型转换分析
    4.2 国土空间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
        4.2.1 驱动因子选择
        4.2.2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空间分异探测
        4.2.3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空间异质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行山区国土空间冲突诊断
    5.1 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适宜性评价
        5.1.1 国土空间资源环境单要素评价
        5.1.2 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5.1.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5.2 国土空间格局冲突诊断
        5.2.1 国土空间格局冲突诊断
        5.2.2 主体功能区冲突区特征
    5.3 国土空间功能问题表征与冲突诊断
        5.3.1 城镇人口变化特征
        5.3.2 水土资源平衡测度
        5.3.3 国土空间利用水平
        5.3.4 植被变化的农户感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模拟与优化
    6.1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框架、目标与原则
        6.1.1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框架
        6.1.2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目标
        6.1.3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原则
    6.2 多情景国土空间利用结构设置
        6.2.1 自然增长情景
        6.2.2 城镇化发展情景
        6.2.3 综合发展情景
    6.3 多情景国土空间布局模拟
        6.3.1 国土空间情景模拟的影响因子测度
        6.3.2 国土空间模拟参数设置与精度验证
        6.3.3 多情景模拟的国土空间格局
    6.4 多情景模拟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6.4.1 多情景模拟下国土空间格局冲突诊断
        6.4.2 多情景模拟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6.4.3 多情景模拟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结果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太行山区国土空间功能提升路径
    7.1 国土空间功能提升路径框架
    7.2 优势功能区引导
    7.3 加强重点城镇建设
        7.3.1 合理配置建设用地
        7.3.2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7.4 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
        7.4.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7.4.2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7.5 协调城乡国土空间利用水平
        7.5.1 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
        7.5.2 协调人口与耕地利用
    7.6 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7.6.1 分类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7.6.2 增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性政策支撑
        7.6.3 创新乡村产业发展与能源利用模式
        7.6.4 发展乡村生态农业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研究思路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界定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公路
        2.1.2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2.1.3 信息化的含义与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2.1.4 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现状与问题
    3.1 北京市农村公路发展现状
    3.2 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现状
        3.2.1 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3.2.2 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业务流程
        3.2.3 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
        3.2.4 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现状
    3.3 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缺少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
        3.3.2 农村公路管理主体多元化,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3.3.3 数据集成程度不高,信息传递效率较低
        3.3.4 管理队伍综合素质能力不高
    3.4 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问题归因
        3.4.1 对农村公路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
        3.4.2 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市高等级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经验借鉴
    4.1 北京市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4.1.1 系统功能概述
        4.1.2 管理经验总结
    4.2 北京市普通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4.2.1 系统概况
        4.2.2 系统功能分析
        4.2.3 系统项目收益分析
    4.3 北京市普通公路电子视频监控设备的应用
        4.3.1 国道105(青礼路-市界)道路工程环保监测摄像头的应用
        4.3.2 本节小结
    4.4 高等级公路经验对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的启示
        4.4.1 搭建智能的养护业务管理系统
        4.4.2 尝试远程电子监控设备的接入
        4.4.3 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5.1 设计思路
    5.2 系统总体结构及功能模块设计
        5.2.1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5.2.2 工程建设及日常维护管理模块
        5.2.3 路桥及安保监管模块
        5.2.4 统计报表及查询模块
    5.3 其他功能构想
        5.3.1 设置悬浮窗展示功能
        5.3.2 首页展示道路等级功能
        5.3.3 基于检测数据导入后的智能数据评价功能
        5.3.4 远程电子视频监控的接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提升的政策设计
    6.1 市级主管部门做好积极引导与标准化建设保障工作
        6.1.1 制定合理的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与实施方案
        6.1.2 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与规范
        6.1.3 给予足够的补助资金与技术人才支持
    6.2 区级单位管理模式变革创新,进一步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
        6.2.1 推进内网与外网相融合的智能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
        6.2.2 建立农村公路基础信息数据库,开放数据信息共享
    6.3 乡镇级单位有效参与,全面助力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
    6.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新疆口岸”的研究
    1.4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点解读
        1.4.1 核心概念
        1.4.2 相关理论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点
    注释
第2章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2.1 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2.1.1 新疆口岸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2.1.2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概述
        2.1.3 新疆口岸基本要素解读
    2.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2.2.2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2.2.4 江泽民、胡锦涛对外开放思想
        2.2.5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
    2.3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新疆口岸建设与发展
        2.3.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
        2.3.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新疆口岸建设
        2.3.3 新疆口岸建设完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
    小结
    注释
第3章 新疆口岸经贸往来推动全面开放新布局
    3.1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3.1.1 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2 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3 航空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4 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3.2.1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
        3.2.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区域合作
        3.2.3 凸显经济特区特殊地位
        3.2.4 口岸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3.3 口岸助力新疆在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凸显
        3.3.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造能源通道
        3.3.2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3.3.3 中巴经济走廊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小结
    注释
第4章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保障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
    4.1 国家安全观语境中的口岸安全内涵解读
    4.2 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影响因素剖析
        4.2.1 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4.2.2 周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4.2.3 新疆长治久安的影响因素
    4.3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的形成及其成效
        4.3.1 口岸反恐、去极端化机制
        4.3.2 口岸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4.3.3 口岸通关便利化
        4.3.4 国家风险布控
        4.3.5 新疆社会治理方案策辅助口岸构建安全环境
    小结
    注释
第5章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文明互鉴
    5.1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
        5.1.1 口岸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1.2 文化自信助力边境地区文化融合
        5.1.3 文化传播加强边境民族国家认同
    5.2 人文交流项目促进口岸地区“民心相通”
        5.2.1 跨境旅游拓展对外开放方式
        5.2.2 跨境教育深化对外开放内涵
        5.2.3 跨境医疗卫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3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创新性拓展
        5.3.1 跨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
        5.3.2 依托丝路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5.3.3 政府主导下的国际交流文艺演出
    小结
    注释
第6章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6.1 口岸建设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6.1.1 北疆口岸对地方经济持续辐射作用明显
        6.1.2 南疆中心城市带动口岸发展
    6.2 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2.1 对口援疆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2.2 乡村振兴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3 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互促效应展望
        6.3.1 政策引领边境口岸及其腹地城镇化发展
        6.3.2 口岸核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小结
    注释
第7章 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思考
    7.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7.1.1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经贸机遇
        7.1.2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安全机遇
        7.1.3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人文机遇
    7.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7.2.1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经贸挑战
        7.2.2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7.2.3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人文挑战
    7.3 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对策建言
        7.3.1 以口岸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
        7.3.2 以口岸安全防控为抓手,提高新疆与周边地区安全治理能力
        7.3.3 以口岸人文交流为抓手,助推新疆与周边地区的“民心相通”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LB物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物业管理的概念
        2.1.2 物业管理的内容
        2.1.3 战略管理的概念
    2.2 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
        2.2.1 PEST分析法
        2.2.2 SWOT分析法
        2.2.3 五力竞争模型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LB物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1 竞争者分析
        3.2.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3.2.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3.2.4 潜在进入者分析
        3.2.5 替代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LB物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LB物业公司简介
        4.1.1 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4.1.2 公司组织架构
    4.2 公司资源状况分析
        4.2.1 财务资源分析
        4.2.2 设备和技术资源分析
        4.2.3 人力资源分析
        4.2.4 无形资源分析
    4.3 公司能力状况分析
        4.3.1 经营能力分析
        4.3.2 服务能力分析
        4.3.3 市场拓展能力分析
        4.3.4 内部管理能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LB物业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5.1 SWOT模型分析与战略匹配
        5.1.1 优势分析
        5.1.2 劣势分析
        5.1.3 机会分析
        5.1.4 威胁分析
        5.1.5 SWOT矩阵分析及战略匹配
        5.1.6 公司核心竞争力确定
    5.2 LB物业公司的愿景与使命
        5.2.1 公司的愿景
        5.2.2 公司的使命
    5.3 LB物业公司的战略目标
        5.3.1 战略定位
        5.3.2 战略目标
    5.4 LB物业公司业务层战略
        5.4.1 物业市场定位差异化战略
        5.4.2 高速项目纵向一体化战略
    5.5 LB物业公司职能层战略
        5.5.1 人力资源战略
        5.5.2 物业品牌建设战略
        5.5.3 资本运营战略
        5.5.4 运营管理战略
        5.5.5 物业管理体系专业化战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LB物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6.1.1 完善薪酬福利
        6.1.2 完善培训体系
        6.1.3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6.2 强化服务质量
        6.2.1 健全客户反馈机制
        6.2.2 精细化服务
    6.3 积极推动品牌和信息化建设
        6.3.1 挖掘品牌价值
        6.3.2 开发高效的信息化平台
    6.4 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6.4.1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6.4.2 拓宽融资渠道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论文结构
    第五节 研究意义
        一、从智慧城市的研究对象方面
        二、从智慧城市的评价形式方面
        三、从智慧城市实践的指导方面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智慧城市评价相关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二节 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理论
        一、宏观经济理论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三、公共经济学理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投入产出理论模型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第三章 智慧城市内涵及其建设模式的研究
    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分析
        一、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管理领域影响
        二、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社会领域影响
        三、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经济领域影响
        四、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小结
    第三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模式
        一、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二、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第四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化模式
        一、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二、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第五节 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一、国外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二、国内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第四章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率的机理
    第一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投资顺序的研究
    第二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研究
        一、公共设施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二、智慧城市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
    第三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第五章 我国智慧城市相关行业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及对智慧城市的启示
    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分析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三、封闭经济下的拉动效应
        四、非竞争投入产出框架
    第二节 我国各智慧城市相关行业投入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一、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测算
        二、各部门总产品的完全拉动系数测算
        三、各部门增加值拉动系数测算
        四、各部门就业拉动系数测算
        五、智慧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投资拉动案例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第六章 我国试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比较分析
    第一节 DEA和 SFA模型的应用分析
        一、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相关说明
    第三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比较——DEA模型
        一、静态效率比较——三阶段DEA 模型和超效率DEA 模型
        二、动态效率比较——Malmquist指数模型
    第四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SFA模型
    第五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政策启示
    第二节 主要创新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城乡融合背景下灵寿县域城镇化路径探索与空间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落后贫困地区城乡差距加大,“三农”问题备受关注
        1.1.2 国家、区域、省市各层级相关政策的发布对落后地区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提供了政策支持
        1.1.3 灵寿县域城镇化落后,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1.1.4 京津冀一体化深化、雄安新区建设为灵寿县域城镇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2 问题的提出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城镇化相关研究综述
        1.4.2 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综述
        1.4.3 研究综述小结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实证研究法
        1.6.3 计量分析法
        1.6.4 历史分析法
    1.7 研究内容及框架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框架
    1.8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灵寿基本概况与城镇化特征
    2.1 基本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行政区划与人口
        2.1.3 自然条件
        2.1.4 经济发展
    2.2 城镇化发展特征
        2.2.1 县域城镇化总体特征
        2.2.2 县域城镇化产业特征
        2.2.3 县域城镇化空间特征
    2.3 灵寿县域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2.3.1 城镇化水平低,城镇数量少且规模偏小,集聚带动能力弱
        2.3.2 城镇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特色不鲜明
        2.3.3 劳务输出量大,影响本地城镇化进程
        2.3.4 综合交通体系不完善,城乡联通不畅
        2.3.5 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取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灵寿县域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3.1 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和就业调查情况
        3.1.1 调查基本情况
        3.1.2 村民基本情况
    3.2 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调查情况
        3.2.1 调查基本情况
        3.2.2 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特征分析
    3.3 农村就业就业调查情况
        3.3.1 调查基本情况
        3.3.2 就业特征分析
    3.4 灵寿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3.4.1 动力机制构成
        3.4.2 动力机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灵寿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4.1 集聚多元协同联动的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之路径探索
        4.1.1 中心集聚、各级联动
        4.1.2 集中为主、就地为辅
    4.2 特色新兴产业引导的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之路径探索
        4.2.1 “企业+基地+服务”——农业特色化、产品精细化
        4.2.2 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4.2.3 做大做强以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4.3 城乡人口有序转移的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之路径探索
        4.3.1 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回流
        4.3.2 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转移
        4.3.3 生态保护区移民的人口转移
    4.4 复合交通体系构建的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之路径探索
        4.4.1 构建对接区域的综合交通系统
        4.4.2 完善县域路网的现代化建设
        4.4.3 提供城乡公共交通的一体化建设
    4.5 绿色生态理念引导的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之路径探索
        4.5.1 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4.5.2 科学预测生态环境容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灵寿县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优化
    5.1 灵寿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组织优化的新诉求
        5.1.1 城镇产业发展的诉求
        5.1.2 城镇人口增长的诉求
        5.1.3 城镇基础设施的诉求
    5.2 灵寿县域城镇空间优化新战略
        5.2.1 人口集聚战略
        5.2.2 区域非均衡特色化战略
        5.2.3 产城一体化战略
        5.2.4 社会和谐化战略
    5.3 灵寿县域城乡等级结构优化模式
        5.3.1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
        5.3.2 城乡等级体系优化
        5.3.3 城镇主要职能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二 :农村就业意向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石家庄市公路建设战略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家庄第三极发展目标下元氏城市团及周边关系[J]. 孟祥林. 城市, 2021(09)
  • [2]石家庄市“第三极”背景下行唐县城镇团发展构想[J]. 孟祥林.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3]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D]. 袁艳云.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4]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空间关联研究[D]. 柳浩. 河北大学, 2021(02)
  • [5]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功能提升路径研究[D]. 周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6]北京市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雅洁.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7]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D]. 马蓓. 新疆大学, 2020(06)
  • [8]LB物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段翠翠. 燕山大学, 2020(02)
  • [9]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D]. 康正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10]城乡融合背景下灵寿县域城镇化路径探索与空间优化[D]. 杨非羊. 清华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石家庄市公路建设战略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