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要掌握“四要”

本科生要掌握“四要”

一、转化后进生应掌握“四要”(论文文献综述)

甘翔凤[1](2020)在《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数学概念微课的设计研究 ——以“实数”概念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学教育”成为国内外数学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应用方便、传播快捷等特点在教育信息化时代脱颖而出。微课不仅能作为辅助一线教师教学的有力手段,而且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和碎片化的学习需求。目前,对微课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微课质量参差不齐,如何设计和优化数学微课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数与代数”是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领域之一,实数在这一领域中虽然占据的篇幅不大,但作为数系第二次扩充的地位就显得非同小可,实数相关概念也是解决其他数学问题的基础工具。APOS理论是研究概念学习较具影响力的模型之一,因此本文尝试在APOS理论的指导下,以湘教版八年级第3章第3节“实数”为教学案例,提出优化概念类微课的设计策略,探讨优化策略对微课教学效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维度进行详细探讨。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理论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查阅大量参考文献,概述国内外关于数学微课的研究简史,数学微课设计与应用的研究现状;接着,基于APOS理论的来源与基础,梳理国内外对APOS理论的研究状况及应用APOS理论设计的微课研究;然后,根据数学概念的学习规律和APOS理论的四阶段特征,提出四个数学概念微课的设计策略:活动阶段——创设情境,参与活动;过程阶段——提问导向,经历过程;对象阶段——变式概念,辨析本质;图式阶段——突出联系,形成结构;最后,在运用APOS理论设计实数概念课的可行性分析下,优化三个实数系列的教学设计案例。在实践研究方面,通过调查研究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课堂观察、采访典型学生,分析优化版微课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对本科生、一线教师进一步调研,对比分析概念类微课设计策略的有效性和教学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超过80%的初中生、本科生、一线教师对基于APOS理论设计的优化版微课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学生学习优化版微课后对知识理解、情感态度等方面有所改善,优化版微课的教学效果比原版微课有了显着的提升。

单雅婕[2](2020)在《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以“式与方程”内容为例》文中提出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由“双基”向“四基”转变,着重强调数学思想的培养。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是进行教学的起点,贯穿教学始终。“式与方程”单元是学生由算术学习向代数学习转变的起点,其中包含四类核心数学思想。因此立足于“式与方程”内容,从基于数学思想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当下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及调查法,关注以下三个问题:如何基于数学思想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数学思想?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式与方程”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不足?对于如何基于数学思想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提炼出基于数学思想教学设计五步骤:挖掘数学思想、确定教学要素、渗透数学思想、回溯数学思想及应用数学思想进行研究的。据此以“式与方程”教学设计为例并付诸实施,证实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五步骤具有实践操作性。对于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数学思想,是通过确定教学设计的原则,依据所确定的原则组织各教学环节进行研究的。对于基于数学思想的“式与方程”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是通过对教师、学生的访谈及调查问卷的分析进行研究的。通过本论文的研究,笔者分析得出实施基于数学思想的教学设计时所取得的成效及不足。回顾整个教学设计及实施全过程,笔者对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以下五点建议:第一,基于数学思想做教学设计,转变思路;第二,明确数学思想的设计步骤,按部就班;第三,把握数学思想的关键环节,循序渐进;第四,应用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巩固迁移;第五,坚持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日积月累。

鄂枫洁[3](2019)在《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迁移理论自提出以来便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迁移”一词始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指一种认知对另一种认知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何将迁移理论应用于语文学科并非是一个新的话题,但是对迁移理论的具体实施方式及语文学科特征的研究还有极大的探索空间。本文在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缘起以及迁移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其次阐述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迁移理论的意义与价值,这既是对迁移理论的整合,也是对其应用于实践的一次探索;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迁移理论的概念,系统的阐述了迁移理论的定义、起源与发展,以及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一是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本速度,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整体意识,三是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表达能力,四是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审美水平。第二部分则依据调查问卷所呈现出的结果总结了目前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概括来讲,存在教师对初中语文阅读迁移目标不明确、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迁移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差异以及应用方法缺少变化、迁移模式单一这三个主要问题。第三部分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一是要明确迁移目标,让迁移有的放矢;二是要教学内容深入浅出,使迁移自然发生;三是要注重学生差异,做到迁移因材施教;四是要加强文本联系,做到灵活运用迁移;五是重视拓展延伸,使迁移事半功倍;六是完善教学方法,实现迁移仰取俯拾。这六点策略多角度、多层次的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建议,为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最后,本文的第四部分阐述了将迁移理论运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例如如何避免负迁移和机械迁移,提高迁移的实效性。迁移现象必然会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迁移理论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结合前人的理论成果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形势探索出阅读教学的新思路,从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技能的迁移,实现阅读方法的活学活用。

田仕芹[4](2017)在《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农、林、医、经管等学科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高等数学教材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照本宣科、知识本位、预定程序、自导自演等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初等数学思维向高等数学思维的转变困难、学习方法与策略不当等问题。综观国内外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已有研究大多以传统的课程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解决当前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许多矛盾,有一定的局限性;定性的研究多于定量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对高等数学课程现状缺乏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数据;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有待深入和细化。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有机、整合思维框架下构建一种超越现代性的世界观,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学家关注课程理解和课程对人心灵的启迪与解放,倡导课程的开放性、多元性、过程性,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课程理念的变革与创新。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虽不能为高等数学课程提供具体的模式,但是它可以促使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反思和自我批判,获得对高等数学教学实践的深层次理解,化高等数学课程的现实困惑为课程新进步的实际开端。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一)教育要培养文化与专门知识兼备的人才,提倡课程目标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倡导复杂性思维和一切有利于催生建设性后现代教育世界的思维方式。(三)强调教育过程必须保持有张力的节奏,经验在师生对话性交互作用中转变,意义在阐释与理解中建构,能力在回归性反思中发展,教师应成为有责任和智慧的舞伴和导师。(四)将课程理解为达成个体经验转变的过程,倡导用“自组织”作为基本假设设计非线性的开放性课程,强调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比较法、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等数学课程大纲、教材、教师、学生的调查,分析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调查发现,高等数学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院校或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目标趋同、高等数学课程目标过于宽泛、重预设轻生成、重知识轻情感、表述不清。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比例失调、重数学知识而轻数学思想方法、缺乏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融合、呈现形式单一。高等数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拘泥于课本知识、教学过程缺乏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高等数学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方式、主体和内容单一,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反馈。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失、外部需求在高等数学教育领域的反映具有滞后性、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针对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探讨高等数学课程的改进策略。一是设计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高等数学课程目标。二是构建KTAC一体化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K-数学知识、T-数学思想、A-数学应用、C-数学文化)。三是开展过程教学,主要包括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性,在节奏性对话教学中发展学生智慧,在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是实施多元动态评价,学生参与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质,注重过程评价。五是教师树立过程教育理念,通过反思转变观念,借助研究提升经验。基于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对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高等数学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又有助于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同时为指导和改善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为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具体落实提供一定参考,促进高等数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效对接、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发展。

张金华[5](2017)在《浅议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育人的科学,在教育教学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工作开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班风和学风得建设得好坏。乃至一所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与否。那么,下面就如何做班主任工作谈几点我的看法。

郑忠盛[6](2016)在《目标管理下的中学课业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当今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焦点就是人才。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重视中学教育,才能在基础教育阶段赢得人才培养的先机。然而,当前我国的中学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尽管素质教育提出几十年,但因行动薄弱导致收效甚微。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各地进行教育体系改革。在这一改革中,课业评价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中学课业评价在理念、标准、内容、主体、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管理学经典理论——目标管理为指导,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发展、重视反馈进步、重视学生主体、重视多元标准、重视循环管理,并运用于中学课业评价改革。这不仅能够填补我国目标管理下中学课业评价研究的空白,而且能够指导目标管理在中学课业评价中的实践应用。本文共有六章内容:绪论,阐明选题的背景、缘由,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和相应内容。第一章,界定了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并梳理了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当前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通过实地考察QZ市第七中学,分析当前我国中学课业评价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研究目标管理与中学课业评价的相关性、运用目标管理如何解决当前课业评价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从目标管理理论中的PLAN-DO-SEE三个环节出发,分别研究讨论目标管理下开展中学课业评价的各项内容。第四章,研究目标管理下开展中学课业评价易导致的问题、需把握的要点,以便更好地推进改革,使改革更有效果。结论,回顾了全文内容,并再次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

张志华[7](2016)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弱势群体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弱势群体是近年来社会学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学生弱势群体也受到了学术界的较多关注。不过,有关历史学习中,尤其是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则研究较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理解的历史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不仅仅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困生,更应该从历史教育的价值和目标出发去研究和思考。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深入,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是过去那种固定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也就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因为如此,历史学习中的弱势群体的范围也会随之扩大,我们应该深层次、全方面的分析高中历史学习中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全方面的预防以及转化措施。只有这样才契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才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本文把立足点置于关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弱势群体问题,通过对高中历史学习中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分析了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弱势群体的特征和类型,探讨研究了高中历史学习中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及相关转化策略。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且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节论述了本人对实习学校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第二节根据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高中历史学习中弱势群体的特征和类型。第三节结合调查结果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提出了高中历史学习中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第四节全而论述了高中历史学习中弱势群体的转化方法。第五节是结语。本文经过调查研究,分析了高中历史学习中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并且提出了高中历史学习中弱势群体转化的一些策略和途径,希望能够对高中历史教育以及历史学习中弱势群体的转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是,由于笔者自身教育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水平的欠缺,本文的研究尚存在一些诸如理论功底不足以及调查对象的广度不够等缺陷。

曾建发[8](2015)在《中学校长决策研究 ——基于湖北省武汉市J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教育决策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校长的教育决策是影响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校长决策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这些挑战和困境影响着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校长的公众形象。本文以决策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参照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主要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学校长决策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论文将中学校长的专业化决策分为对内决策和对外决策两个方面,以武汉市J区中学校长和部分教师为调查对象,从校长对内决策的六个维度、校长对外决策的四个维度以及校长决策价值的五个维度进行了问题分析,比较系统论述了中学校长决策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论文的主体部分是校长对内决策和对外决策的调查分析。在客观调查的基础上,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等六个维度对校长的对内决策的现状进行了整体分析、比较分析和特征因子分析;从执行教育政策、提升社会形象、调配教育资源、处理公共危机等四个维度对校长的对外决策进行了整体分析、比较分析和特征因子的分析。然后,通过对校长和教师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检视了开放性问题分析与客观性问题分析的一致性。与此同时,本文还进行了访谈调查和个案研究,从道德决策、组织决策、文化决策、课程决策和人性决策等五个维度对校长决策价值进行了研究,通过典型案例对校长决策的价值倾向进行了比较、剖析和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调配教育资源、处理公共危机三个方面的校长决策与教师的看法存在显着性差异,且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校长决策没有得到教师们的认可;教师的性别因素不影响校长决策,教师的年龄因素和职称因素对校长决策影响较大,年龄越大的教师满意度越低。论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校长决策的困境及影响因素。首先分析了校长决策面临的困境:升学压力的重负、责权利的不对称、评价标准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压力以及资金预决算与使用的外控;接着分析了理论视角、制度视角和主体视角下影响校长决策的内部因素,以及作为教育的社会外在方面、作为学校自身的外在方面影响校长决策的外部因素。最后,针对中学校长决策问题产生的根源,分别从三个层次,即校长决策的个体自身改造、校长决策的学校内部管理改进以及校长决策的外部环境改善,提出有了利于中学校长决策改进和提升的若干建议。

王鶄[9](2015)在《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这是新的社会发展大势,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传统音乐教学理念和实践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和音乐师范生培养的需要,本文将尝试回应和解答这一问题。本研究以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作为研究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本文开展了如下内容的研究。首先在详细审视信息化社会给音乐师范生教育的客体形态、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带来的转变之后,围绕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这个核心问题,沿着“教学模式创造——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过程设计”的思路,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实践及其效果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方案。具体内容如下,共计六章:绪论: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对教学能力、音乐教师教学能力、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对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进展与现状进行梳理,综述了传统教学能力的研究、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能力研究,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等问题。从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本研究进行了设计。第一章:直接切入主题,回应信息化对音乐师范生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要求音乐师范生教育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第二章: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结构进行了概述。分析信息技术引发的教学能力结构的变化,即以信息技术平台整合音乐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的TPMUK模型,并结合教学活动推进相关要素,对音乐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培养进行解析。第三章: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两个层面,对信息化环境下培养音乐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进行了解析。第四章:从学习环境、学习工具和学习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进行全方位的设计。第五章: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设计进行了实践检验与效果评析。对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接受式学习”和本文设计的“技术整合型教学”进行了对比研究,评估了两者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探寻了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新型教学设计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提供建议。第六章:在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在信息化社会制定适合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新方案提出了可行性思路。信息技术与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对接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具有阶段性,即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能够有效实现教与学,从相依到相长到相融的跨越发展;另一方面它具有整合性,虽然信息技术是重要支持,但它不是对音乐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的简单补充,而是通过与音乐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的整合而发挥作用。

陶芳华[10](2015)在《一所农村初中提升教学质量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中教育的普及与均衡发展是维护和保障公民教育基本权利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初中教育仍然是令人担忧的“中间地带”。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加快初中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已刻不容缓。本文选择一所农村中学——L校作为研究对象,围绕L校如何通过自身改革来提升教学质量、学生是否认可和接受学校教学改革行为以及L校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问题展开研究。一方面,本研究真实、客观地呈现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经验,供大家认识、学习、借鉴和客观评价,希冀其他学校在借鉴学习个案学校的成功经验的同时跳出“照搬照套”的老路,结合L校的成长路径,反思和创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结合学生问卷、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调查资料的结果分析,本文明确指出学校在师生成长、课堂教学、课程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希望本研究对L校走出成长的“高原期”,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首先,通过整理关于L校文献,笔者发现已有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L校校长其人其事和“讲学稿”,重复率高,极具学校的自我宣传效果。而近几年的研究逐步趋向对“讲学稿”教学改革的反思性研究。鉴于已有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发展趋势,笔者以L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校本行动为研究重点,采用经验总结法,从学校课程开发、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三个维度真实、客观地呈现L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行动。然而,进一步反观学校发展的历程和学校的教学改革行动,研究发现L校的成功经验在于:一是将学生成长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二是以“讲学稿”教学模式作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三是依托“讲学稿”的研制工作推动教师发展;四是校长具有凝聚全校师生的人格魅力;五是学校依靠社会媒体的宣传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其次,从学生对学校校本行动的效果问卷调查情况来看,87%的学生表示喜欢“讲学稿”教学模式,92%的学生表示喜欢校本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90%以上的学生认同“讲学稿”对学习有提升作用。借助“讲学稿”,学生们养成了不需要家长监督学习、平时和考前都能自主预习和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但是,他们急需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学习帮助,有部分同学也认为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和课堂讨论活动仍有待改善。最后,通过分析学生问卷、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调查资料,笔者发现L校未来发展仍然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校依旧存在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欠缺、教师的成长后劲缺乏、学校课程缺乏吸引力、“讲学稿”教学模式面临着陷入了“模式化”威胁等问题。全面反思学校现有发展遇到的问题,生源和师资依旧限制学校发展。学校今后在为学生服务、培养“专家型”教师队伍、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创新已有的“讲学稿”教学模式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转化后进生应掌握“四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化后进生应掌握“四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数学概念微课的设计研究 ——以“实数”概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过程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2.1 关于数学微课的概述
        2.1.1 国内外对数学微课的研究综述
        2.1.2 微课的概念界定
        2.1.3 数学微课的设计与应用
    2.2 关于APOS理论的概述
        2.2.1 APOS理论的来源与基础
        2.2.2 国内外对APOS理论的研究综述
        2.2.3 基于APOS理论设计的微课研究
第3章 基于APOS理论的数学概念微课设计策略
    3.1 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问题
        3.1.1 数学概念的界定
        3.1.2 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
        3.1.3 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形式
        3.1.4 影响数学概念学习的因素
    3.2 APOS理论的内涵与四阶段特征
    3.3 数学概念教学常态课与APOS理论概念教学的对比分析
        3.3.1 概念教学常态课的特征
        3.3.2 基于APOS理论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特征
        3.3.3 对比分析概念教学常态课与结合APOS理论概念教学的优劣
    3.4 实数概念课运用APOS理论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3.4.1 教材编排建议
        3.4.2 学生认知结构
    3.5 基于APOS理论的实数概念微课的设计策略
        3.5.1 活动阶段——创设情境,参与活动
        3.5.2 过程阶段——提问导向,经历过程
        3.5.3 对象阶段——变式概念,辨析本质
        3.5.4 图式阶段——突出联系,形成结构
第4章 APOS理论指导下实数概念微课的教学设计案例
    4.1 《看见无理数》的教学案例分析
        4.1.1 微课背景与策略浅析
        4.1.2 微课教学设计策略的新旧对比
        4.1.3 微课优化前、后的教学实录分析
    4.2 《再探“数”家族》的教学案例分析
        4.2.1 微课背景与策略浅析
        4.2.2 微课教学设计策略的新旧对比
        4.2.3 微课优化前、后的教学实录分析
    4.3 《回首“数”运算》的教学案例分析
        4.3.1 微课背景与策略浅析
        4.3.2 微课教学设计策略的新旧对比
        4.3.3 微课优化前、后的教学实录分析
第5章 基于APOS理论的实数概念微课的评价分析
    5.1 问卷调查
        5.1.1 调查目的
        5.1.2 调查对象
        5.1.3 调查过程概况
        5.1.4 数据分析与结果
    5.2 个案访谈
        5.2.1 访谈目的
        5.2.2 访谈对象
        5.2.3 访谈提纲与结果
第6章 结束语
    6.1 研究回顾
        6.1.1 对基于APOS理论研究的回顾
        6.1.2 对微课教学调查研究的回顾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反思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题目
致谢

(2)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以“式与方程”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核心概念
        1.5.1 研究方法
        1.5.2 核心概念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数学思想研究
        2.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2.2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2.2.3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第3章 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3.1 小学常见的数学思想
        3.1.1 符号化思想
        3.1.2 模型思想
        3.1.3 数形结合思想
        3.1.4 分类思想
        3.1.5 归纳思想
        3.1.6 化归思想
    3.2 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般步骤
        3.2.1 准确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
        3.2.2 确定各数学思想的教学要素
        3.2.3 在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3.2.4 回溯形成数学思想的全过程
        3.2.5 在解题中巩固应用数学思想
    3.3 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般原则
        3.3.1 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原则
        3.3.2 数学化的教学设计原则
        3.3.3 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原则
        3.3.4 可接受性的教学设计原则
第4章 基于数学思想的“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4.1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4.2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4.3 《解方程》教学设计
    4.4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第5章 基于数学思想的教学设计实施
    5.1 基于数学思想的教学设计实施概况
        5.1.1 实施对象概况
        5.1.2 对教师的访谈
        5.1.3 对学生的访谈
        5.1.4 对学生的测验
    5.2 基于数学思想的教学设计实施的效果评价
        5.2.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5.2.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5.2.3 学生测验结果分析
    5.3 基于数学思想的教学设计实施的研究结果
        5.3.1 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式与方程”教学设计取得的成果
        5.3.2 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式与方程”教学设计研究局限性
第6章 教学建议
    6.1 基于数学思想做教学设计,转变思路
    6.2 明确数学思想的设计步骤,按部就班
    6.3 把握数学思想的关键环节,循序渐进
    6.4 应用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巩固迁移
    6.5 坚持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日积月累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C 学生测验卷
致谢

(3)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
一、迁移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迁移理论的基本阐释
    (二)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二、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调查结果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二)调查结果
三、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阅读迁移目标,迁移有的放矢
    (二)教学内容深入浅出,迁移自然发生
    (三)注重学生差异,迁移因材施教
    (四)加强文本联系,迁移灵活运用
    (五)重视拓展延伸,迁移事半功倍
    (六)完善教学方法,迁移仰取俯拾
四、迁移理论应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机械迁移
    (二)谨防负向迁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铁匠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4)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高等数学课程现状引发的思考
        (二)开放的数学教育哲学研究背景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有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 高等数学课程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三)其他有关概念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一)国外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二)国内高等数学课程研究综述
    二、建设性后现代思想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一、建设性后现代哲学
        (一)怀特海及其过程哲学
        (二)大卫·格里芬及其后现代精神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一)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目的
        (二)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维
        (三)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实践
        (四)建设性后现代课程思想
第四章 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一、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大纲与教材的调查设计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三)访谈提纲设计与样本选取
        (四)课堂观察
    二、高等数学课程现状调查结果
        (一)对课程大纲的调查结果
        (二)对教材的调查结果
        (三)对教师的调查结果
        (四)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第五章 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趋同、宽泛、轻生成与情感、表述不清
        (二)课程内容结构不协调
        (三)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四)课程评价主体、内容、方式单一
    二、高等数学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偏失
        (二)外部需求在高等数学教育领域的反映具有滞后性
        (三)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
第六章 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的改进策略
    一、设计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目标
        (一)注重预设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结合
        (二)设计多维度、多层次的高等数学课程目标
    二、构建KTAC一体化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
        (一)体现数学知识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和过程性
        (二)渗透数学思想
        (三)突出数学应用
        (四)融入数学文化
    三、开展过程教学
        (一)促进高等数学教学系统的自组织
        (二)在节奏性对话教学中发展学生智慧
        (三)在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实施多元动态的发展性评价
        (一)学生参与评价
        (二)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注重过程评价
    五、教师树立过程教育理念
        (一)在反思中转变观念
        (二)在研究中提升经验
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浅议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班主任工作应职业化
二、班主任应掌握“皮筋艺术”, 做一个适应新课程的班主任
三、班主任应重视中等生的工作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发展
五、激励学生要把握好最佳时机, 遵循从“个人竞争”到“班级竞争”
六、正确对待“驿动的青春”, 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七、班集体建设需要良好的秩序
八、教育要走进后进生的心灵
九、把学生培养成为班集体的主人翁

(6)目标管理下的中学课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主要概念及相关研究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目标管理下的中学课业评价
第二章 采用目标管理开展中学课业评价
    第一节 QZ市第七中学开展中学课业评价的具体情况
    第二节 当前中学课业评价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当前中学课业评价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目标管理对中学课业评价的改革
    第五节 运用目标管理解决中学课业评价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目标管理下开展中学课业评价的P-D-S分析
    第一节 目标管理下开展中学课业评价的PLAN环节分析
    第二节 目标管理下开展中学课业评价的DO环节分析
    第三节 目标管理下开展中学课业评价的SEE环节分析
第四章 目标管理下开展中学课业评价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 目标管理下开展中学课业评价易导致的问题
    第二节 目标管理下中学课业评价的要点把握
第五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7)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弱势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方法
    三、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及其概念界定
第一节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弱势群体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三、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 高一学生历史学习动机和历史学习兴趣的调查状况
        (二) 高一学生历史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的调查状况
        (三) 高一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调查状况
        (四) 高一学生历史学业成就评价的调查状况
第二节 高中历史学习中弱势群体的特征和类型
    一、高中历史学习中弱势群体的特征分析
    二、高中历史学习中弱势群体的类型分析
第三节 高中历史学习中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
    一、家庭因素
        (一) 父母的态度和期望
        (二) 家庭本身存在问题
    二、社会因素
        (一) 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盛行
        (二) 现行考试考察制度不够完善
        (三) 历史教材编写本身存在的不足
    三、学校因素
        (一) 学校对历史学科的轻视
        (二)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四、教师因素
        (一) 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
        (二) 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
        (三) 师生关系不和谐
    五、学生自身因素
        (一) 缺乏历史学习动力
        (二) 缺乏历史学习兴趣
        (三) 缺乏学习历史的情感和意志
        (四) 缺乏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节 高中历史学习中弱势群体的转化策略和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
        (一) 改变家庭和社会对历史教育的态度
        (二) 合理地编写教材
    二、学校要重视历史教育
        (一) 学校要重视历史教育
        (二) 学校要完善历史学业成就的评价体系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及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能力
        (一) 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 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 高中历史教师要处理好与不同类型学生的关系
    四、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改善历史学习方法
        (一) 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
        (二)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三)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情感
        (四)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
第五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历史学习状况调查问卷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8)中学校长决策研究 ——基于湖北省武汉市J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 教育及其功能备受政府和民众的关注
        (二) 教育效能的水平与学校领导能力相匹配
        (三) 校长决策的内外环境正面临全新的变化
    二、文献综述
        (一) 决策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二) 校长决策的研究进展述评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第二节 校长决策的研究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决策模式的相关理论
        三、校长决策的实证模型设计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调查研究
        三、个案分析
第二章 校长决策的问卷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目的及调查方法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及工具选择
    第二节 调查过程及调查对象的选择
        一、调查取样及调查过程
        二、调查对象概述及数据处理
    第三节 校长对内决策的客观分析
        一、校长对内决策的问题
        二、校长对内决策的研究结论
    第四节 校长对外决策的客观分析
        一、校长对外决策的问题分析
        二、校长对外决策的研究结论
    第五节 校长决策的开放性问题调查分析
        一、校长问卷的开放性问题统计分析
        二、教师问卷的开放性问题统计分析
        三、校长与教师的开放性问题调查结果比较分析
        四、校长决策开放性问题调查的基本结论
第三章 校长决策的访谈调查及个案研究
    第一节 访谈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一、访谈实施及资料归类
        二、访谈信效度及其伦理
        三、访谈资料与访谈分析
        四、校长决策的价值分析
    第二节 个案研究与分析
        一、个案1:A校长的校长决策
        二、个案2:B校长的校长决策
        三、个案3:C校长的校长决策
第四章 校长决策的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校长决策面临的困境
        一、升学压力的重负
        二、责权利的不对称
        三、评价标准的单一
        四、创新能力不足
        五、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压力
        六、资金预决算与使用的外控
    第二节 校长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校长决策的内部因素
        二、影响校长决策的外部因素
第五章 校长决策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校长的个体自身改造
        一、强化校长的决策理论研修
        二、坚定校长的先进教育信念
        三、培养校长的决策核心素养
        四、丰富校长的决策实践经验
    第二节 学校的内部管理改进
        一、制度的要素: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决策
        二、人的要素:团队建设决策
        三、财的要素:经费收支决策
        四、文化的要素:学校历史扬弃的决策
        五、课程的要素:课程实施的决策
    第三节 学校的外部环境改善
        一、传统学校管理制度的弊端
        二、建立现代学校治理体系
        三、完善学校办学自主权体制
        四、建立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机制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后记

(9)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新要求
        (二) 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 教学能力
        (二) 音乐教师教学能力
        (三)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师教学能力
    三、研究综述
        (一) 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二) 信息技术介入的教学能力研究
        (三)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信息化对音乐师范生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一、技术的力量:信息化对音乐师范生教育的挑战
        (一) 信息化对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挑战
        (二) 信息化对传统音乐教学形态的挑战
        (三) 信息化对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挑战
        (四) 信息化对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挑战
    二、技术的契机: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教育发展的机遇
        (一)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客体形态的转变
        (二)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学理念的转变
        (三)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学内容的更新
        (四)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学方式的革新
第二章 基于信息技术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结构概述
    一、信息化对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重塑
        (一) 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结构及其特点
        (二) 信息化对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挑战
        (三) 教学能力重塑:信息技术力量引发的改变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结构
        (一)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活动的互动
        (二) 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结构解析
    三、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指向
        (一)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 技术主导的教学发展新趋向
第三章 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模式创新: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
        (一)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重塑的必要性
        (二) 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教学模式
    二、方法创新: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方法
        (一)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法革新的必要性
        (二) 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方法
第四章 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设计
    一、学习环境设计
        (一) 学习环境的三维空间构成
        (二) 学习环境设计的策略
    二、学习工具设计
        (一) 音乐学科知识的设计
        (二) 音乐技术知识的设计
        (三) 音乐教学法知识的设计
    三、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 信息化情境下音乐师范生教学效果的评价理念
        (二)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教学评价的工具
        (四) 学习的自我反思评价
第五章 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效果评析
    一、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的应用
        (一) 传统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二) 信息技术整合下的音乐师范生学习设计与实践
    二、效果分析:两种教学实践的比较
        (一) 学习绩效的多元评估
        (二) 音乐师范生学习方式的偏好及原因分析
        (三) 信息技术整合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第六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教学相融:一种新方案的提出
        (一) 从教学相依到教学相长:信息技术的融入
        (二) 从教学相长到教学相融:技术平台的整合
        (三) 教学融通: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新方案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一所农村初中提升教学质量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加快初中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已刻不容缓
        (二) 顺应学校自主的内涵式发展变革趋势
        (三) 导师的研究课题引发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教学质量
        (二) 教学模式
        (三) 校本化
    四、文献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国外相关研究
        (三) 已有研究评析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L校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学校改革的历史足迹
        (一) 改革尝试阶段——“二元分离”的困局
        (二) 改革兴起阶段——“双元合一”的教学改革
        (三) 改革稳定阶段——转向“多元合融”教育理念
        (四) 改革深化阶段——“合融”教育品牌的创新
    二、学校基本办学近况
        (一) 基础设施
        (二) 生源
        (三) 师资
        (四) 校长的魅力
    三. 学校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 师生共同成长
        (二) 政府高度认可
        (三) 同仁广泛借鉴
        (四) 媒体持续关注
第二章 L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校本行动
    一、学校课程的校本开发
        (一) 学校设置的具体课程
        (二)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三) 校本课程的开发
        (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二、教学活动的自主探究
        (一) 教师分工合作的集体备课
        (二) 以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三) 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评价的全面革新
        (一) 教师评价
        (二) 学习评价
    四、对提升校本行动的效果调查
        (一)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二)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L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成功经验
    一、学生成长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
        (一) 给学生“不缩水”的分数,让学生愿意学习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 提供丰富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快乐学习
    二、“讲学稿”教学模式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一) 凭借“讲学稿”,搭建联系教材和学生的桥梁
        (二) 借助“讲学稿”,实现教学各环节的可操作化
    三、“讲学稿”的研制成为教师成长有形的抓手
        (一) 通过集体备课制度,搭建校内教师交流的平台
        (二) 构建“讲学稿”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四、校长人格魅力是推行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
        (一) 以先进的理念合理定位学校
        (二) 以实际的行动克服重重困难
        (三) 以谦逊的姿态融洽学校氛围
    五、社会媒体的关注是学校自我反省的有力推手
        (一) 利用广告传播,扩大社会效应
        (二) 正确处理公关,树立良好形象
第四章 L校未来发展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一) 切忌剥夺学生表现的机会
        (二) 重视学生的提问
        (三) 提供更多的学习帮助
    二、打造一支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师队伍
        (一) 鼓励教师超前定位,形成期望效应
        (二) 争取外部支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三)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拓宽交流渠道
    三、超越现有的“讲学稿”教学模式
        (一) 合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二) 保持对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理性思考
        (三) 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四、加强学校课程质量的过程性监控
        (一) 建立自律的内部评价和改进机制
        (二) 增加校本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三) 合理借鉴校外优秀课程资源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建议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 研究反思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L校“讲学稿”教学模式的师生共用教学流程图
    附录B 关于L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师(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C 关于L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校本行动调查问卷(学生卷)
致谢

四、转化后进生应掌握“四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数学概念微课的设计研究 ——以“实数”概念为例[D]. 甘翔凤.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2]基于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以“式与方程”内容为例[D]. 单雅婕.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鄂枫洁. 长春师范大学, 2019(09)
  • [4]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下高等数学课程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D]. 田仕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5]浅议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J]. 张金华. 华夏教师, 2017(05)
  • [6]目标管理下的中学课业评价研究[D]. 郑忠盛. 福建师范大学, 2016(12)
  • [7]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弱势群体研究[D]. 张志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4)
  • [8]中学校长决策研究 ——基于湖北省武汉市J区的研究[D]. 曾建发.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5)
  • [9]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王鶄.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10]一所农村初中提升教学质量的个案研究[D]. 陶芳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本科生要掌握“四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