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体经络信息采集多光谱检测技术研究

数字人体经络信息采集多光谱检测技术研究

一、数字人体经络信息获取的多光谱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聂晓飞[1](2020)在《片上集成高偏振、多光谱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光谱和偏振成像是目前和下一代红外相机的发展重点,与单纯利用光强度信息成像相比,窄带、多光谱成像和偏振成像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目标信息(光谱信息和偏振信息),能够确定目标的绝对温度,从而降低相机对大气条件的敏感度。多个相邻光谱通道的组合有利于复杂环境中掩埋目标的探测,人工目标(如金属或玻璃)通常具有与自然目标不同的偏振特性,获取偏振信息能够帮助人们有效识别人造物体,因此是提高识别效率和减少误报警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多光谱和偏振探测技术是将宽谱响应的焦平面探测器和分光组件或偏振组件组合在一起,这通常需要额外的空间,并且可能需要机械装置来切换光谱通道或扫描成像面,从而导致成像仪器体积偏大,成本也较高。因此人们希望在焦平面像元上能够直接集成这些功能,以此来实现成像仪器小型化、低成本、低功耗和高稳定性等。窄带、多光谱和偏振探测功能的片上集成是新型红外相机实现多功能和小型化的关键,通常情况下,通过在探测器像元上集成微滤光器或微偏振器可以实现这些探测功能的片上集成,但这些光学单元与焦平面之间存在材料匹配以及拼装困难等问题,这限制了他们的进一步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金属薄膜覆盖QWIP像元台面形成金属微腔的红外探测器像元结构,该结构利用金属微腔的谐振选频特性可以将红外波段的窄带,多光谱以及偏振探测功能有效集成到探测器像元上,因此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功能片上集成。同时该器件在制备工艺上和现有焦平面工艺兼容,因此可以方便地实现大规模焦平面芯片。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量子阱吸收模型,建立了考虑量子阱吸收的MC-QWIP仿真模型。针对CH4和SF6的气体的吸收带,利用Ga As/AlxGa1-xAs设计了探测波长分别位于8μm附近和10.6μm附近的量子阱材料。2.从矩形金属腔出发给出了预测腔模共振波长的公式,并用驻波形成条件分析了腔模模数,解释了MC-QWIP的等效2D腔Z方向上模数出现1/2分数的原因。根据量子阱吸收对量子效率影响的模拟结果,总结了优化光耦合结构时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3.根据理论分析和模拟结果设计了MC-QWIP的器件结构并进行了器件制备。器件测试结果显示MC-QWIP相比标准45°QWIP器件在黑体响应上可以实现~2倍增强,在峰值响应率上可以实现至少7倍的增强。MC-QWIP的响应光谱非常窄,已经观测到高达60的品质因子(峰位~5.71μm)。器件响应峰位可随台面尺寸调节,不同尺寸的台面组合可实现片上多光谱探测。此外,MC-QWIP还有非常强的偏振响应特性,在9.13μm波长处,MC-QWIP也实现了高达146的偏振消光比。对MC-QWIP金属腔共振模式的理论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金属腔共振理论和实验结果能够很好符合。此外,还研究了入射角对器件响应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abry-Pérot滤光器和等离激元滤光器相比,MC-QWIP具有较强的角度稳定性。4.针对SF6气体提出了一种免滤光器的像元级窄带MC-QWIP。根据模拟结果,在金属腔的强共振条件下,即使量子阱掺杂浓度很低(~1×1017cm-3),MC-QWIP的吸收量子效率仍能保持在较高水平(~74%)。器件的暗电流计算表明,与具有同等量子效率的R-QWIP(掺杂浓度~1×1018 cm-3)相比,MC-QWIP的暗电流至少可以降低一个数量级。预期这种MC-QWIP设计将是提高器件探测性能的有效手段。

王宇鸣[2](2019)在《基于多角度偏振的雾霾探测成像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雾霾污染日益严重,探测雾霾最主要的成分——气溶胶粒子的需求越来越高。多光谱、多角度及偏振的方式是最常见的气溶胶探测手段。多光谱与多角度的方式是通过增加探测谱段及探测角度获取更多信息,倘若再加入气溶胶在不同环境不同状态下独特的偏振信息,将会极大增加气溶胶反演的信息量及反演精度。本论文主要目的是设计一款搭载于标准3U立方星的多光谱多角度偏振气溶胶探测空间相机。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气溶胶探测的多种仪器进行调研,并结合探测西安市区雾霾污染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成像系统所需的视场角、焦距、分辨率、尺寸限制、观测谱段等关键参数。接着,对成像系统的结构进行选型,确定了采用透射式的反远距望远镜系统进行设计,同时,为保证后续偏振态的检测,出射光需要分为三路且主光线垂直于偏振片射出,考虑采用三块棱镜组合的方式进行分光且成像系统必须为像方远心光路。然后,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成像系统的初始结构,再通过添加透镜并使用CODEV光学设计软件对系统进行优化并完成系统的像方远心化;接着引入双胶合透镜对几种基本像差进行了校正,得到了成像质量优良的光学系统。随后安排了分光系统的放置方式,并计算得出三块分光棱镜的顶角与尺寸,在CODEV软件中进行添加,完成了整个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最后,使用CODEV、TracePro软件对光学系统进行优化,并经过了像质分析、温度适应性分析、公差分析、鬼像分析及杂散光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设计成像质量优良,满足系统性能需求及加工要求。本论文所设计的多光谱多角度偏振成像系统与目前国内外的仪器最大的不同,就是避免了滤光起偏轮运动部件和光楔补偿机构的使用,结构复杂度大大降低,有利于加快研制发射周期,且装配精度要求不高,尺寸、功耗等资源占用很小,利于纳卫星搭载。

王靖,王兴[3](2017)在《数字人体发展特征及其在运动训练监控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进一步了解数字人体发展的现状和特征,探究其在运动训练监控中应用的方法途径。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科学知识图谱软件对数字人体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结果:数字人体技术由理论探索向应用研究转变;人体系统信息特点是数字人体研究的重要基础;人体模型的研究是数字人体与不同领域科研相融合的切入点;信息获取技术是数字人体研究的核心。数字人体可应用于运动员身体机能监控、技战术监控和心理状态监控。结论:数字人体可将运动员生理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信息由定性研究转向数字化表达;大部分数字人体研究仅停留在数字人体原型、模型和新技术等的基础理论研究层面;数字人体为运动员运动训练监控重要环节的诊断与监测提供了新视野和新方法,建议数字人体技术的应用研究应作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侯鹏高[4](2013)在《数字人体技术浅析》文中提出数字人体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数字人体研究技术有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基因技术、量子技术、光谱技术等,本文主要对数字人体研究技术进行概述。

李照美[5](2011)在《中波红外系统光学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随着红外侦察、雷达侦察、声测和遥感侦察等的高速发展,天然的伪装技术已经难以应付这些光学侦察手段。为了提高伪装技术的水平,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光制导技术被应用在军事上,启动使用多光谱探测伪装效果检测系统。多光谱探测系统具有成像和光谱探测两个特点,它对多个不同波段的光谱进行探测。目前,随着光谱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光谱探测系统在海陆空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四波段多光谱探测系统及中波红外探测系统光学系统的设计,此系统是以中红外波光学成像原理,通过分析目标辐射源和计算外形尺寸,确定镜头初始结构,校正像差,使辐射源清晰地成像在探测器上,完成探测。

杨叶梅[6](2010)在《基于磁定位系统的经络数据高速采集》文中研究表明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络理论学作为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传统科学和现代科学的交汇点。利用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实现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医学在世界医学的地位。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先进客观的经络检测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都证明了经络客观存在,为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经络精确位置的确定主要依靠个人的临床经验,缺乏科学、系统的实验论证。着名的针灸治疗法中取穴时也缺少准确规范的取穴依据,医生的临床经验主观性强、随意性大、准确度较差,会影响针灸治疗的效果,同时这些缺点也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和向世界推广的进程。经络、针灸等中医的理论或教材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或供人学习、阅读的演示图示多为二维的人体图片,不利于研究人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立体的观察。因此,利用新型技术,研制一种能准确提取经络所在位置的基于计算机三维经络模型系统势在必行。中医经络穴位的三维定位检测与显示系统可以实现人体经络点的准确提取,并将其恢复成三维可视化图像。本文完成其中经络信息高速采集和位置坐标的同步定位,考虑到经络信息和位置坐标信息的数据量较大,因此将系统分为上下位机工作模式加以实现。下位机利用3传感器/6自由度的磁定位跟踪系统Wintracker,传感器附在多通道经络检测仪的电极探头上,实现经络点平移信息(x,y,z)和旋转信息(α,β,γ)的采集,并将数据打包通过串口准确地传送给上位机。上位机利用多通道经络检测仪实现经络点的提取,当电极探头滑过测试部位时,获取16个通道的阻抗值信息,其软件采用Visual C++.NET2005平台进行开发,对经络阻抗信息的处理、实时显示处理结果和同步定位经络位置,并利用OpenGL技术实现经络线三维绘制。本系统将先进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具有检查效率高、实时性好、显示直观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在不同的测试条件下,以人体作为被测阻抗值进行多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可行性,实现了经络穴位的提取和定位,完成经络线的三维描绘,具有一定开拓性和创造性。

钟世镇[7](2006)在《医用生物力学参数的数字化与数字医学》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医用生物力学研究中,各种科技参数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迫切性;阐明国内外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展望数字医学今后的发展前景。方法收集了数字人和数字医学各阶段发展资料;分析了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优点和存在的问题。结果整理了国内外数字人研究发展简要资料,提出了数字医学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应重视的事项。结论数字化可以提高医用生物力学科研的质量和效率,数字医学有重大发展前景。

王静[8](2006)在《经络信息检测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中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联系肢节与脏腑,腧穴布于经络之上。经络穴位诊断法就是依照腧穴—经络—脏腑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的。随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与现代先进技术的有效融合,电测量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高。通过测量人体经络穴位电信息,来对被测者进行预诊和诊断。经络电信息检测的出现推动了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更深入和全面地反映人体病变信息,其平衡及辩证观点鲜明,更具准确性和实用性。本文工作就是根据经络穴位诊断法的思想,按照经穴检测的要求研制了经络信息检测系统。主要工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经络研究综述与经穴皮肤电阻抗特性;第二部分为仪器系统设计,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实现对采集人体穴位经电流测试(给一定的电流刺激)所反射出来的信息,经微控制器和中医经穴算法的处理后,在屏幕上显示或打印出被测者的健康状况。最后一部分为仪器调试和临床实验,主要是对我们研制的检测系统进行标定和临床验证。经络信息检测系统采用PIC16F873单片机和USB接口芯片作为控制、传输核心;在VC++6.0开发环境下开发软件。本文将详细介绍设计思路和过程。通过大量的电阻模拟人体实验和在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的临床实验,记录了相当多的实验结果,验证了用我们研制的经络信息检测系统检测的结果具有很高的准确性,结果令人满意。目前,经络信息检测系统已经研制成功,它具有较高准确性、可靠性,操作方便、快捷等优势,易推广普及,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前景。

毕思文,吴广林[9](2006)在《数字人体与中医药现代化》文中研究指明首先概述了数字人体与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然后结合中医药工程和医学领域阐述了数字人体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概述了数字人体与虚拟人的区别;详细论述了数字人体理论,包括人体系统的连续动态系统、人体系统的离散动态系统、人体系统的随机性、人体系统的自组织、人体系统的简单巨系统和人体系统的复杂巨系统;数字人体原型与模型,包括数字人体原型、数字人体物质模型、数字人体力学模型、数字人体数学模型和数字人体信息模型;数字人体技术,包括数字人体信息采集技术、数字人体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人体信息表达技术;以及数字人体标准化;最后以经络为例,简述了数字人体研究示范。为数字人体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韩继霞,毕思文[10](2005)在《数字人体信息获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阐述了数字人体的概念,然后描述了数字人体的信息获取技术:红外技术和多光谱技术,接着重点介绍了红外技术和多光谱技术在针灸-经络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信息获取技术在数字人体研究中的作用

二、数字人体经络信息获取的多光谱探测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人体经络信息获取的多光谱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片上集成高偏振、多光谱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引言
    1.1 红外探测器发展历程
    1.2 红外探测器分类
    1.3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
        1.3.1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发展历程
        1.3.2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发展概况
    1.4 窄带、多光谱和偏振探测
        1.4.1 应用背景
        1.4.2 探测技术
    1.5 本论文的工作
第2 章 探测器模型和实验方法
    2.1 量子阱吸收模型
        2.1.1 吸收系数和量子效率
        2.1.2 量子阱简单吸收模型
        2.1.3 考虑选择定则后的量子阱吸收模型
    2.2 斜抛光45°的QWIP模型
    2.3 MC-QWIP的仿真模型
    2.4 量子阱材料生长和器件制备
        2.4.1 量子阱材料结构设计和生长
        2.4.2 标准45°器件制备流程
        2.4.3 金属腔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制备流程
    2.5 器件相关测试介绍
        2.5.1 光致发光谱测试
        2.5.2 器件I-V测试
        2.5.3 黑体响应测试
        2.5.4 光电流谱测试
    2.6 性能参数
        2.6.1 暗电流和噪声
        2.6.2 转换效率和光谱响应率
        2.6.3 噪声等效功率和探测率
    2.7 本章小节
第3 章 金属腔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理论和模拟分析
    3.1 金属腔的共振模式分析
        3.1.1 三维金属腔
        3.1.2 二维金属腔
    3.2 量子阱吸收区的量子效率模拟
    3.3 衍射槽的影响分析
    3.4 绝缘介质膜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4 章 金属腔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制备和测试
    4.1 器件设计和实验制备
        4.1.1 器件结构设计
        4.1.2 套刻对准精度的控制和检验
        4.1.3 器件制备
    4.2 器件测试
        4.2.1 低温I-V测试
        4.2.2 黑体响应率和光电流谱测试
    4.3 金属腔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波长选择性
        4.3.1 台面宽度w的影响
        4.3.2 腔体高度h的影响
        4.3.3 共振模式分析
    4.4 偏振响应测试
    4.5 斜入射对响应光谱的影响
        4.5.1 测试结果
        4.5.2 分析和对比
    4.6 本章小节
第5 章 高性能量子阱红外探测器
    5.1 免滤光器红外气体成像
        5.1.1 针对10.6μm波长的窄带探测器结构设计
        5.1.2 掺杂浓度与吸收系数
        5.1.3 掺杂浓度与量子效率
    5.2 低暗电流、高量子效率的金属腔量子阱红外探测器
        5.2.1 模拟结果和分析
        5.2.2 波导模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 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多角度偏振的雾霾探测成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气溶胶探测方式
        1.2.1 多光谱探测
        1.2.2 多角度观测
        1.2.3 偏振探测
    1.3 本文研究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角度偏振雾霾探测系统性能需求及设计指标
    2.1 雾霾探测总体技术指标及探测器选取
    2.2 雾霾探测工作波段及MTF要求的确定
    2.3 雾霾探测系统外接圆视场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角度偏振雾霾探测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3.1 成像系统基本结构的确定
        3.1.1 结构选型
        3.1.2 反远距
    3.2 像方远心光路
        3.2.1 远心光路
        3.2.2 远心光路的意义
    3.3 分光方式及分光器件的设计
        3.3.1 分光技术分析
        3.3.2 全反射
        3.3.3 棱镜尺寸及结构
    3.4 偏振的检测
    3.5 多角度个数的确定
    3.6 多角度多光谱偏振信息的检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角度偏振探测系统的设计结果及像质评价
    4.1 多角度偏振雾霾探测光学系统设计
        4.1.1 成像系统的初始结构
        4.1.2 成像系统远心化
        4.1.3 成像系统色差的校正
    4.2 雾霾探测成像及分光系统设计
    4.3 雾霾探测光学系统像质评价
        4.3.1 第一条光路
        4.3.2 第二条光路
        4.3.3 第三条光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工程化设计
    5.1 温度适应性分析
    5.2 公差分析
    5.3 鬼像分析
        5.3.1 目标本身产生的鬼像与实际目标像的能量和照度关系分析
        5.3.2 鬼像对传递函数MTF的影响
    5.4 杂散光抑制能力分析
第六章 总结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数字人体发展特征及其在运动训练监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文献计量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员数字人体的内涵
    2.2 数字人体技术的发展特征
        2.2.1 数字人体技术由理论探索向应用研究转变
        2.2.2 人体系统信息的研究是数字人体研究的重要基础
        2.2.3 人体模型的研究是数字人体与不同领域科研相融合的切入点
        2.2.4 信息获取技术的研究是数字人体研究的核心
    2.3 数字人体在运动训练监控中的应用
        2.3.1 数字人体与运动员身体机能监控
        2.3.2 数字人体与运动员技战术监控
        2.3.3 数字人体与运动员心理状态监控
3 结论

(4)数字人体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可视化技术
二、虚拟现实技术
三、基因技术
四、量子技术
五、光谱技术

(5)中波红外系统光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四波段多光谱探测系统的理论基础
    2.1 多光谱辐射
    2.2 光谱探测器
    2.3 四波段多光谱探测系统
第三章 红外光学系统
    3.1 红外光学系统的特点及设计原则
    3.2 红外光学材料
    3.3 红外光学系统的光学设计基础
    3.4 红外光学系统物物镜设计类型
第四章 中波红外系统的光学设计
    4.1 目标辐射源
    4.2 中波红外光学系统的参数确定
    4.3 中波红外光学系统的物镜选定
第五章 像差分析
    5.1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5.2 物镜的像差分析
    5.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
    6.1 毕业论文中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完成工作
    6.2 注意事项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磁定位系统的经络数据高速采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国内外发展动态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相关的理论基础
    2.1 经络相关理论
        2.1.1 人体经络理论
        2.1.2 人体皮肤阻抗循经理论
    2.2 经络皮肤阻抗特性
        2.2.1 人体经络电阻抗特性
        2.2.2 人体皮肤阻抗的等效电路模型
    2.3 磁场定位器的定位原理
        2.3.1 单圆环线圈的空间任意点磁场
        2.3.2 三个相互正交圆环线圈的磁场
    2.4 OpenGL 技术
        2.4.1 OpenGL 的绘制原理
        2.4.2 OpenGL 的工作结构
        2.4.3 OpenGL 坐标变换的相关坐标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3.1 系统的需求分析
    3.2 系统设计的思路和总体框图
    3.3 多通道经络检测仪的设计
        3.3.1 检测仪硬件设计思路
        3.3.2 检测仪软件设计思路
    3.4 基于磁定位器的空间三维位置信息获取和传输
        3.4.1 磁定位器设备的选择
        3.4.2 磁定位仪软件设计思路
    3.5 经络信息和坐标位置信息同步定位的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多通道经络检测仪的硬件设计
        4.1.1 电极探头的设计
        4.1.2 可调稳压电源的设计
        4.1.3 隔离刺激器的设计
        4.1.4 多路分压网络和放大隔离电路的设计
        4.1.5 A/D 采集电路的设计
    4.2 Wintracker 三维磁定位定位器
        4.2.1 磁定位器的硬件结构
        4.2.2 使用注意事项
        4.2.3 采集数据的帧结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多通道经络检测仪软件各功能模块化的设计
        5.1.1 刺激器信号控制模块的设计
        5.1.2 经络信息采集模块的设计
        5.1.3 经络信息处理模块的设计
        5.1.4 经络信息显示模块的设计
        5.1.5 串口接收经络坐标位置信息的设计
        5.1.6 经络穴位的定位与显示方法研究
    5.2 磁定位器的经络坐标位置信息采集和传输的软件设计
        5.2.1 软件的操作命令介绍
        5.2.2 经络坐标位置信息的采集
        5.2.3 经络坐标位置信息预处理
        5.2.4 经络坐标位置信息的传输
    5.3 经络阻抗信息和坐标位置信息的同步定位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安装与整体调试
    6.1 系统的安装和运行环境
        6.1.1 系统的运行环境
        6.1.2 系统的安装
    6.2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6.2.1 硬件电路的调试
        6.2.2 软件系统的调试和运行
    6.3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6.3.1 纯电阻实验及分析
        6.3.2 人体测试实验及分析
        6.3.3 人体经络点的位置坐标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和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及发表论文
附录

(8)经络信息检测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经络穴位诊断法的研究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经络理论研究现状与经络穴位诊法机理
    2.1 引言
    2.2 经络研究综述
        2.2.1 经络现象
        2.2.2 循经感传现象
    2.3 经穴皮肤电阻抗特性
        2.3.1 经穴皮肤结构及阻抗
        2.3.2 经穴皮肤等效电路模型
        2.3.3 经络线低阻抗原因
第3章 经络信息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引言
    3.2 技术指标及硬件总体设计
        3.2.1 技术指标
        3.2.2 硬件总体设计
    3.3 PIC16F873 单片机及外围电路
        3.3.1 微处理器的选择
        3.3.2 单片机外围电路
    3.4 穴位探测电路
        3.4.1 穴位探测的基本原理
        3.4.2 测量探头的设计
        3.4.3 基本实验方法
    3.5 前置放大电路
    3.6 电源和升压电路
    3.7 USB 接口电路
        3.7.1 USB 的通信协议
        3.7.2 USB 接口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络信息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单片机程序设计
        4.2.1 控制器的主程序
        4.2.2 中断子程序
    4.3 主机程序设计
        4.3.1 主机程序设计和框架
        4.3.2 利用ADO 技术访问数据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仪器调试与临床实验
    5.1 引言
    5.2 标定的基本思路
    5.3 实验过程
        5.3.1 计算放大倍数β
        5.3.2 电阻模拟人体实验
        5.3.3 临床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经络信息检测系统整体图
附录2 信息录入界面
附录3 测量界面
附录4 病例报告单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致谢

(9)数字人体与中医药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人体概念
    1.1 基本概念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
        1.3.1 中医药工程领域
        1.3.2 医学领域
2 数字人体与虚拟人区别
3 数字人体理论
    3.1 人体系统的连续动态系统
    3.2 人体系统的离散动态系统
    3.3 人体系统的随机性
    3.4 人体系统的自组织
    3.5 人体系统的简单巨系统
    3.6 人体系统的复杂巨系统
4 数字人体原型与模型
    4.1 数字人体原型
    4.2 数字人体物质模型
    4.3 数字人体力学模型
    4.4 数字人体数学模型
    4.5 数字人体信息模型
5 数字人体技术
    5.1 数字人体信息采集技术
        5.1.1 高光谱探测技术
        5.1.2 热红外探测技术
        5.1.3 微波探测技术
        5.1.4 量子探测技术
    5.2 数字人体信息处理技术
        5.2.1 地理信息系统
        5.2.2 网格计算
        5.2.3 数值模拟计算
    5.3 数字人体信息表达技术
        5.3.1 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
        5.3.2 数字人体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6 数字人体标准化
    6.1 数字人体标准化的基础理论
    6.2 数字人体数据标准化
    6.3 数字人体信息处理标准化
    6.4 数字人体系统构建标准化
7 数字人体研究示范

(10)数字人体信息获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人体概念
    1. 基本概念
    2. 作用和意义
二、人体系统信息获取技术
    1. 热红外探测技术
    2. 多光谱探测技术
三、红外技术在针灸-经络研究中的应用
    1. 红外热像原理
    2. 红外热像技术在针灸-经络中的应用
四、多光谱技术在数字人体经络信息获取中的应用思考
五、总结

四、数字人体经络信息获取的多光谱探测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片上集成高偏振、多光谱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研究[D]. 聂晓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0(01)
  • [2]基于多角度偏振的雾霾探测成像系统设计[D]. 王宇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9(05)
  • [3]数字人体发展特征及其在运动训练监控中的应用[J]. 王靖,王兴. 运动, 2017(11)
  • [4]数字人体技术浅析[J]. 侯鹏高.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19)
  • [5]中波红外系统光学设计[D]. 李照美. 长春理工大学, 2011(04)
  • [6]基于磁定位系统的经络数据高速采集[D]. 杨叶梅. 福州大学, 2010(06)
  • [7]医用生物力学参数的数字化与数字医学[J]. 钟世镇. 医用生物力学, 2006(03)
  • [8]经络信息检测系统的研制[D]. 王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12)
  • [9]数字人体与中医药现代化[J]. 毕思文,吴广林. 中医药学刊, 2006(04)
  • [10]数字人体信息获取技术研究[J]. 韩继霞,毕思文. 世界科学技术, 2005(01)

标签:;  ;  ;  ;  ;  

数字人体经络信息采集多光谱检测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