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执政党的生死抉择

反腐倡廉——执政党的生死抉择

一、反腐倡廉——执政党的生死抉择(论文文献综述)

廖静雯[1](2020)在《中国反腐题材电视剧研究》文中提出自1995年《苍天在上》播出后,我国反腐题材电视剧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入观众的视线当中,开启了为期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种反映现实情况、服务政治需求、传达人文理念的主旋律现实题材电视剧,反腐剧的兴衰进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社会的环境变化以及思想更替,这既是反腐剧所依靠的优势所在,也是其发展的局限所在,而如何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兼顾与统一,则是反腐剧能否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2017年播出的人气与质量兼备的反腐巨作《人民的名义》为反腐剧在新时期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春天”,也为后续反腐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反思和借鉴的最新范本。本论文尝试对反腐剧进行横纵相结合的整体性分析和思考,便能有助于全面了解反腐剧发展的路径和特征,以总结提炼的方式实现艺术价值的理论性转化,并最终致力于回馈到实践创作中去。本文借助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我国反腐题材电视剧进行系统的观照,横向分拟为热播现象、文本特点、问题及建议、个案分析四章,结合反腐剧的纵向发展时间线进行多角度的详细研究。本文第一章主要先从反腐剧的热播现象出发,通过对反腐剧发展的三次热播情况的回溯,分析其热播现象背后的主要现实因素;随后的第二章则顺势由外及内对反腐剧进行文本特点的归纳分析,从题材、叙事及影像三个角度出发,提炼出绝大多数反腐剧文本在创作过程中的共性特点,并给予针对性的优劣分析;本文第三章则立足于此基础之上,发现并整理反腐剧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结合当下时代环境背景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最后,为了增加论证的饱满度,第四章选取了最新反腐热剧《人民的名义》作为个案研究的范例,从叙事、题材、人物、传播四个方面对其中的创新和突破之处进行挖掘和呈现。通过对四个章节的划分与联系,旨在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地对反腐剧发展过程中的整体特征与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探索反腐剧创作的新模式,以期为反腐剧在新时期下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董佳敏[2](2020)在《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占据统领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总结了党的领导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举措,提高了党在领导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当前,全面分析和总结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内容及其经验,不仅可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原则和内容,还有助于为增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向前发展。要明确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概念,必须明确党的领导制度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这两个概念,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维度两个方面对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作一系统的学理阐述。再梳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历史生成,从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历代经典作家的论述为理论支撑,结合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建党要求,审视其历史沿革。通过分析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特别是主流意识形态弱化、执政腐败尚未清除、社会阶层分化重组困难、党内组织能力减弱等问题,笔者试图结合实际,通过对当前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实践诉求,在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过程中,论证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基本向度,从而为不断提高党的全面领导能力和水平,全面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供借鉴。

陈文林[3](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重要地位、发展规律及其实现方式等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理论形态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性应对社会公正新情况、新问题的行动指南。它对于有效解决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和有力克服在公正问题上的错误观念,进一步形成新时代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开创和谐文明公平正义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正观、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毛泽东公正观以及西方社会公正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民族文化渊源、理论基石、理论准备和有益借鉴。中国传统公正观的整体主义思维方式、防止两极的中庸思维方法、“民本,”、“均平”、“抑高举下”等重要思想,有许多值得吸取的科学合理成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文化因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强调要从生产方式本源来认识社会公正,应当把保障人民平等权利、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公平正义的根本目的,把社会公正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根基。毛泽东公正观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方向、道路和制度及其在权利和经济利益上的平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提供了理论准备。西方社会公正观重视个人权利,尊重和保障人的自由,在实现个人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方面也有不少合理成分,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有益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文化和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依据。从不同发展阶段的主题与理论内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经历了从形成到丰富、再到新发展的历史过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一脉相承,不断推进公平正义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四重基本内涵,即发展是前提,共同富裕是目标,人民民主、按劳分配和适度平衡是基本原则,制度建设是保障,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形成。江泽民、胡锦涛逐步把公平正义提升到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历史任务和本质要求层面,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主张通过建设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反腐败、治党、保护人权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极大丰富。习近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纳入到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既从理论上深刻阐释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一矛盾统一体的性质和结构,又在实践中通过整体性战略谋划提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和方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实现了新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论认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主要由六大板块构成:即社会公平正义的地位论;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论;社会公平正义的规则论;社会公平正义的领域全覆盖论;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论,它们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内在理论系统。从公平正义的地位看,中国共产党在认识的高度和深度上均超越了西方对公平正义的定位,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执政责任。从公平正义的目标看,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提出了公平正义的远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从公平正义的规则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经济视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将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作为处理发展经济与促进社会公平这两个社会主义重大任务关系的基本原则;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三位一体”视为公平正义的运行性规则;并以共享规则、短板规则和兜底规则的相互补充和密切配合,促进平等和实现共同富裕。从公平正义的覆盖领域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和政策已经全面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和群体,领域全覆盖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指导思想。从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条件和组织保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体制机制。从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看,引导人民形成公平正义共识,以改革为手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理性、有序、渐进追求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是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心聚力,为迎接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到来、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走出公平正义困境指明了方向。

何林[4](2019)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宏阔背景下,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我们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另一方面,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具有很强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对党、对国家、对民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号召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全面分析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不仅可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而且还对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有着指导作用。因此本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以“全面”为统领,以“从严”为着力点,主要围绕新时代背景下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背景、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主要内容、主要特征、理论意义以及历史地位和实践价值展开系统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六部分内容:第1章绪论。主要阐明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国内外对本选题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实现“四个伟大”的历史重任,这是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新挑战。党面临新考验和新挑战,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全党范围进行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历史性建党实践,以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书写治国理政新篇章。第2章,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就国际范围来看,近年来世界上一些老牌执政党纷纷衰落垮台,甚至走向覆灭,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执政党自己放松了对自己的管理,很多时候在执政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人民群众。对此,中国共产党有着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为了应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的“四大考验”,进而化解“四种危险”,习近平严正提出,必须大力管党治党,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矛盾问题必须及时予以解决,否则,我们党也会被历史淘汰出局,被人民淘汰出局。第3章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渊源。主要探析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相关思想。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党建思想由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对党自身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挖掘,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渊源。第4章,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依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党的建设主体需要,也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需求。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有助于推进党的建设与深化,有助于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如期实现。第5章,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本章主要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明晰中国共产党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的深厚意蕴,并全面了解我们党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核心内容。第6章,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设以来,统筹召开了多次会议对如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做出重大部署,重拳反腐,狠抓政治建设,党的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前进,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开拓进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形成,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新成就,开辟了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新境界,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即深入研究这一重大思想对于推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价值。

许可[5](2019)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纵观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中国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更是关乎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与之相应,关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内蕴的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就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最新成果,党和人民宝贵的集体智慧结晶。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既是对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也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补充与完善,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能力与实践应变能力。深入学习和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对于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紧迫性,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深化对社会主义改革规律的认识,引领改革的纵深推进意义重大。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文献法、分析归纳法、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深入挖掘和研究相关文本资料,按照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理路展开研究。同时,本文没有单纯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对理论内容的考察上,而是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扩展研究视野,向前追溯了其形成的时代背景,向后则对其进行总体评价与价值定位。基于此,在研究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时代背景、主要内容、鲜明特征、重要价值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研究,力求展现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整体面貌,把握其精神实质。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的不断演进使人类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东升西降”的力量对比极大的改变了国际格局。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凸显。“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的长期存在使得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当代中国改革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风险不断加剧,而这也标志着改革已经步入了攻坚期与“深水区”。正是在世情发生新变化、国情处于新方位、党情出现新特点、改革步入新阶段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改革理论。归纳起来,其主要内容包括目的论、必然论、系统论、合力论、方法论等五个部分。其中,目的论通过对全面深化改革内涵、方向、目标的剖析与阐释,回答了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必然论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当代中国改革的特殊境遇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说明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系统论主要阐释各领域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自上而下的改革链条,解决了全面深化改革究竟要改什么的问题。合力论通过对改革动力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集中统一领导的基本原则,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与依靠力量,解答了谁来领导改革、依靠谁来改革的问题。方法论在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科学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与理论升华的基础上,从认识改革、指导改革、推进改革、评价改革四个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回应了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通过对主要内容的梳理与总结,从中提炼出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即:坚定的人民立场、鲜明的问题导向、严密的逻辑结构、长远的战略眼光、攻坚克难的胆略、强烈的责任担当、务实的理论作风、高超的政治智慧等。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最新成果,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理论价值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不仅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创新发展,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境界;就实践意义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不仅指引了改革的纵深推进,而且也促进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面向未来,实践探索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面深化改革仍在路上,而对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研究还有待于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创新之处:一是通过对改革内涵的界定以及相关词语的辨析,在详细梳理全面深化改革概念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进行了概括。二是在系统分析和整理相关文本资料的基础上对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力求展现其更为完整、精炼的整体形态。三是立足宏观的理论视野对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重要价值进行了探究,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补充了新内容。

杨颖颖[6](2019)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认为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源泉。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是最坚定的领导者。党要率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的奋斗目标,首先要加强党的建设。党员干部是中国共产党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政治生命的“灵魂”,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是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的“总开关”。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教育是保证党员干部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就是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巩固、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使理想信念成为促进党员干部政治坚定和个人发展的精神动力,巩固执着、持久、稳定的信仰体系。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理想信念进行了多维解读,分析了“理想”与“幻想”、“梦想”的区别,提出信念是信仰的基础,并进行了“理想”与“信念”的相关性的分析。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的不同视角,分析了理想信念形成的基础。提出理想信念的形成基于心理认同;教育在理想信念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是社会存在在观念的反映。本文分析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涵义,提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核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有助于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增强党员干部公仆意识、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等。第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共产党是纪律严明的政党;路线确定了,党员干部是决定因素;着力培养党和人民的好干部等方面。本文分析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经验,包括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是事业成功的保障;理想信念教育是党员干部教育的关键;不同时代需要运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第三,客观阐释了当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的表现、理想信念缺失的影响和理想信念缺失的因素。部分党员干理想信念缺失,表现在对党不忠、滥用权力、缺乏担当、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等。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腐蚀了党员干部的道德基础,破坏了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危害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和方式感染力不强;党员干部放松了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西方错误思潮影响教育效果;少数干部腐败削弱教育效果等,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第四,进一步明确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教育目标;要坚持科学性和理想性相统一、政治性与坚定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对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党史党情教育以及党性修养教育,从而构建完整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第五,创新性地提出了增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途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开展教育的基本依据。本文探索新时代下从严治党的规律,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反腐倡廉建设,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保障。新时代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包括通过大数据技术掌握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运用新媒体、推动全媒体开展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廉政文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等等。

崔力方[7](2018)在《我国反腐剧热播因素分析 ——基于传播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反腐题材电视剧紧扣时代脉搏、聚焦时代主题、提炼时代生活、反映时代变化,着意于揭露社会现实问题、传播法治精神、弘扬社会正气,集中体现某一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并在传播过程中影响受众,具有高政治内涵和高研究价值。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以反腐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反腐剧概念界定、介绍其热播表现、考查梳理其发展历程,铺垫下文。重点从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受众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反腐剧热播现象,从反腐剧热播现象中探索其规律,探究我国反腐剧传播中应遵循和运用的策略,以期对我国反腐剧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通过研究反腐剧传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笔者认为,从传播环境来看,反腐剧应契合政治形势要求,熟悉政策环境;从传播内容来看,应提升反腐剧艺术品质,强化传播内容创新;从传播渠道来看,应融合多媒体联动播出,实现传播协同效应;受众方面,应引发受众意义再生产,二次传播加强推广。

韩聪聪[8](2018)在《反腐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塑造与叙事建构 ——以《人民检察官》与《人民的名义》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腐题材电视剧作为一种现实题材电视剧,以艺术化的方式展示了现实中的腐败问题,并建构了一个理想中的法律政治生态,满足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需要以及社会民众的文化需要,含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本文以现代叙事理论为依托,以近年来电视荧屏上的两部优秀反腐剧《人民检察官》与《人民的名义》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反腐剧对一种理想的法律政治生态的叙事建构。文章的绪论主要对我国反腐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资料收集与考察,厘清了其产生、繁荣、衰败以及复苏的契机以及原因,总结归纳出早期反腐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模式以及一些问题的呈现。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从反腐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以反腐剧的三种人物腐败分子、反腐败者、受害者为分析对象,从人物形象以及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再着重选取几个典型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人物分析。承担“突变”作用的腐败分子主要作为剧中的否定性人物存在,而反腐败者是主要作为肯定性人物存在用以恢复腐败分子打破的平衡,两者存在天然的二元对立模式。而受害者则更多的是腐败危害的展示作用,悲剧性的人物命运常用来激发受众的同情与关注。除此之外笔者还观照了男性权力场域中的女性形象,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第二个部分主要从叙事情节、结构、元素进行分析。主要探讨了冲突对故事的推动作用,反腐剧中一些特色的情节设计元素与模式,如推理、死亡、窥视等较为固定叙事元素;反腐剧中故事呈现过程中的分形与重组、复调式结构以及比较完满的程式结局;叙事语言中的画面与细节、音乐与解说以及蒙太奇的运用等。第三个部分主要从反腐题材电视剧叙事的文化语境这一方面进行论述。反腐剧在主流文化语境下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提升大众法律素养的意义诉求,在大众文化语境下满足普通民众的审美、迎合商业利益的媚俗姿态,以及在精英文化语境下实现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以及对个体人文的关怀。当然,反腐剧的创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类型化的视觉图谱、叙事套路化以及创作思维上的“清官”情结的存在等,这些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最后,笔者期望通过对反腐这一类题材的电视剧文本的进行叙事分析,探索当下此类题材电视剧的所面临的困难与机遇,为反腐剧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借鉴。

马维超[9](2018)在《国内反腐剧的叙事与传播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内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反腐剧以独特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成为电视剧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类型片。1996年反腐剧《苍天在上》的推出,标志着我国反腐剧的开端。反腐剧的发展脉络,不仅展现出反腐剧自身独特的艺术特性,更是映射出我国现实政治背景下反腐倡廉行动的发展历程。同时,伴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反腐剧亦开始不断地结合媒介语境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本文除绪论部分外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简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从主体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针对反腐和反腐剧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反腐剧所承担的功能进行有效的解读,从整体上对本文的研究中心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将反腐剧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三个时期,每个分期分别以反腐剧的形成背景为前提,探究不同时期的背景下,反腐剧的叙事情节、叙事技巧以及叙事人物等叙事模式特征,并结合不同分期下的媒介语境特征,探讨反腐剧如何通过媒介进行传递。第五章在结合前四章的研究基础上,整体探讨反腐剧的叙事策略以及建构的核心议题,并针对当前的媒介发展现状,探究主流意识形态下反腐剧在结合自身叙事模式特征中,利用媒介传播所形成的传播动员路径。基于各阶段反腐剧叙事特征及传播特点的分析,本文提出,反腐剧的发展应当结合媒介市场,在秉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宗旨下,积极探索多元的发展模式。

隋辰南[10](2018)在《革新以来越南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越南共产党是越南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唯一执政党,也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共产党以外的第二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越南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革新历史进程中,越南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为指导,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行了努力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党的建设的丰富经验和教训,对越南共产党和越南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来说至关重要,值得我们予以重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也具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结合对革新前越南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经验的分析,重点对革新以来越南共产党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情况进行系统论述,最后提出相关启示。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对革新以来对越南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文主要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介绍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学者对越南共产党建设研究的相关文献回顾、基本概念的界定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一章首先对革新前越南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工作的探索进行回顾。第二章阐述革新以来越南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背景原因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第三章对革新以来越南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的内容和特点进行论述;最后是结语。研究发现,越南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有着独特的特点,越南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水平对越南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尽管越南共产党自身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越南共产党始终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取得革新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越南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值得世界上其他马克思主义政党去借鉴,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反腐倡廉——执政党的生死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腐倡廉——执政党的生死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反腐题材电视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影视反腐题材的兴起
    第一节 “反腐三部曲”的分阶段推动
        一、《苍天在上》:首开反腐剧之先
        二、《生死抉择》:欣欣向荣之势
        三、《人民的名义》:卷土重来之作
    第二节 现实因素的直接助力
        一、时代政策的适时呼吁
        二、市场环境的当下需要
        三、着名编剧的品牌效应
第二章 现实题材影视的突出代表
    第一节 三方现实题材的协商共谋
        一、刑侦悬疑奠定反腐要素
        二、人情伦理丰盈政治基调
        三、民主法制强调终极意义
    第二节 现实基础之上的叙事模式
        一、多重主题意义的逐级深入
        二、固定模板下的人物设置
        三、从日常与情感出发体现价值认同
    第三节 正邪分明的影像表达策略
        一、多极化场景空间设置
        二、多重意象糅合价值意义
        三、放大式视觉表现手法
第三章 现实羁绊下的步履维艰
    第一节 艺术与现实的徘徊
        一、叙事艺术的失重表达
        二、主题内涵的表述困境
    第二节 根据时代变更的创作手法
        一、参照最新时代政策,立足法制道德准则创作
        二、积极寻求类型融合,以小见大挖掘民生热点
        三、创新艺术表现形式,注重现实政治内涵表达
第四章 经典个案分析:《人民的名义》
    第一节 多线叙事呈现时代众像
        一、焕然一新的检察群体
        二、世故老练的政治官场
        三、立体真实的社会民生
    第二节 多面展示拓宽题材视角
        一、政治现况的全景展示
        二、民生问题的直观呈现
    第三节 官场群像塑造丰满鲜明
        一、贪腐人员的多面缩影
        二、贪腐之外的从政官员
    第四节 宣传创新提升传播热度
        一、多渠道融合传播拓展收视群体
        二、二次元视觉文本消解刻板印象
        三、关注点发酵转换延长话题热度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反腐剧目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学理分析
    (一)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基本概念
        1、党的领导制度
        2、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3、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
    (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1、加强组织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加强法制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国
        3、加强作风制度建设,密切党群关系
        4、加强廉政制度建设,零容忍惩治腐败
    (三)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逻辑维度
        1、目标牵引:以实现中国梦牵引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
        2、主线贯穿: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全过程
        3、载体创新: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新载体
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历史生成
    (一)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历史沿革
        1、建设与探索阶段
        2、完善与强化阶段
        3、调整与改革阶段
        4、继承与深化阶段
        5、创新与升华阶段
    (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理论前提
        1、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国家理论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3、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思想
三、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实践诉求
    (一)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实践基础
        1、制度理论的成熟
        2、制度功能的成熟
        3、制度体系的成熟
    (二)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制约因素
        1、拜金与信仰的遗失
        2、优良传统的削弱化
        3、制度与意识的松懈
    (三)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现实挑战
        1、主流意识形态弱化趋势加强
        2、党的执政腐败之风尚未清除
        3、社会阶层分化重组带来挑战
四、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基本向度
    (一)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思想基础
        1、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2、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初心
        3、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增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组织功能
        1、加强对党员干部的锻炼塑造
        2、落实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3、继承和创新党组织活动形式
    (三)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实践机制
        1、加强党对全局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2、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
        3、推进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及意义
        1.1.1 选题理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1 历史的方法
        1.4.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4.3 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1.5 基本概念
        1.5.1 公正
        1.5.2 公正观
        1.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
    1.6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问题指向
    2.1 改革开放以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巨大成就
    2.2 社会各领域的不公正问题
        2.2.1 区域、城乡、行业和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2.2.2 腐败问题
        2.2.3 民生问题
        2.2.4 生态正义问题
    2.3 思想领域的错误公正观
        2.3.1 平均主义的公正观
        2.3.2 效率至上的公正观
        2.3.3 个人权利至上的公正观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思想来源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民族文化渊源
        3.1.1 中国古代公正观
        3.1.2 中国近代公正观
        3.1.3 中国传统公正观评析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基础
        3.2.1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批判性思维
        3.2.2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主要内容
        3.2.3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逻辑进路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准备
        3.3.1 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公正的根本保障
        3.3.2 权利平等是社会公正的主要内容
        3.3.3 按劳分配、利益兼顾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重要借鉴
        3.4.1 批判视域下的新自由主义公正观
        3.4.2 借鉴视域下的社群主义公正观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历史发展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形成与发展的依据
        4.1.1 经济依据
        4.1.2 制度依据
        4.1.3 文化依据
        4.1.4 社会依据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主题的变化
        4.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理论内容的变化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形成
        4.3.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公正的根本前提
        4.3.2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公正的实现过程和目标
        4.3.3 人民民主、按劳分配、适度平衡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4.3.4 制度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
    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丰富
        4.4.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
        4.4.2 从严治党、保护人权、民主法制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大举措
        4.4.3 实现科学发展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前提
        4.4.4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4.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新发展
        4.5.1 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理论剖析
        4.5.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探索
        4.5.3 习近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内在结构
    5.1 社会公平正义的地位论
        5.1.1 社会主义本质体现论
        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
        5.1.3 中国共产党执政责任论
    5.2 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论
        5.2.1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党认识公平正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武器
        5.2.2 远期目标论
        5.2.3 阶段性目标论
    5.3 社会公平正义的规则论
        5.3.1 发展经济论
        5.3.2 效率公平统一论
        5.3.3 “三位一体”论
        5.3.4 共享论
        5.3.5 短板论
        5.3.6 兜底论
    5.4 社会公平正义的领域全覆盖论
        5.4.1 城乡区域公平
        5.4.2 收入分配公平
        5.4.3 教育公平
        5.4.4 社会保障公平
        5.4.5 公民权利公平
    5.5 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论
        5.5.1 党的领导保障论
        5.5.2 制度保障论
        5.5.3 法治保障论
    5.6 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论
        5.6.1 共识论
        5.6.2 改革论
        5.6.3 环境论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价值意蕴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理论价值
        6.1.1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成果
        6.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实践价值
        6.2.1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凝聚力量
        6.2.2 为迎接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到来奠定思想基础
        6.2.3 为走出公平正义困境指明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及其意义
        1.1.1 研究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其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背景
    2.1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形成国际背景
        2.1.1 国际环境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
        2.1.2 国际社会中新问题新挑战频现
    2.2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国内背景
        2.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将长期存在
        2.2.2 社会主要矛盾的适时调整和变化
        2.2.3 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2.4 中国发展进入重要历史机遇期
第3章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渊源
    3.1 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
        3.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党理论
        3.1.2 列宁的建党思想
        3.1.3 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启示
    3.2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从严治党思想
        3.2.1 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
        3.2.2 邓小平从严治党思想
        3.2.3 以江泽民为核心领导集体从严治党思想
        3.2.4 以胡锦涛为核心领导集体从严治党思想
    3.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3.3.1 中国传统文化廉政理论溯源
        3.3.2 中国传统文化廉政思想主要内容
        3.3.3 中国传统文化廉政思想当代启示
第4章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4.1.1 新时代科学内涵
        4.1.2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4.1.3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
    4.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4.2.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4.2.2 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使命
        4.2.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
    4.3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面临新问题和新考验
        4.3.1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腐败仍是最大威胁
        4.3.2 新时代外部环境带来的问题和考验
        4.3.3 新时代党自身面临的问题和考验
第5章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主要内容
    5.1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科学内涵
        5.1.1 从“加强党的领导”来准确解读这个命题的核心要求
        5.1.2 从“全面”来准确解读这个命题涵盖的基础范围
        5.1.3 从“严”来准确解读这个命题的关键所在
        5.1.4 从“治”来准确解读这个命题的要害环节
        5.1.5 从“永远在路上”来准确解读这个命题的长期属性
        5.1.6 从“勇于自我革命”来准确解读这个命题的品格特色
    5.2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核心要义
        5.2.1 “永远在路上”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5.2.2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
        5.2.3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要求
        5.2.4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
        5.2.5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保证
        5.2.6 加强作风建设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由之路
    5.3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现路径
        5.3.1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惩治腐败
        5.3.2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永远在路上
        5.3.3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建设
    5.4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根本目的
        5.4.1 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5.4.2 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必须坚定政治定力
        5.4.3 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必须做到自身强大
第6章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6.1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主要特征
        6.1.1 承载历史使命
        6.1.2 突出战略定力
        6.1.3 强化政治意识
        6.1.4 领域全覆盖
        6.1.5 实施具体化
        6.1.6 制度体系化
    6.2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理论价值
        6.2.1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6.2.3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6.2.4 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6.3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实践意义
        6.3.1 对管党治党优良传统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
        6.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政治保证
        6.3.3 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克服“四种危险”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世情新变化——人类社会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二)世界多极化不断演进
        (三)我国周边环境稳中有变
    二、国情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
        (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凸显
    三、党情新特点——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政治建设
        (一)“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复杂、尖锐
        (二)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政治建设更加突出
    四、改革新阶段——改革步入攻坚期与“深水区”
        (一)改革所面临的压力增大
        (二)改革所面临的风险加剧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目的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目标与方向
        (一)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内涵
        (二)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二、必然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了改革的常态化
        (二)当代中国改革的特殊境遇决定了改革攻坚期的到来
        (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倒逼改革的全面深化
    三、系统论——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与协同推进
        (一)围绕各领域的具体改革目标推动改革的全面深化
        (二)抓住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纵深推进
    四、合力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整合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改革的主体动力
        (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改革的整体合力
    五、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改革认识方法
        (二)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改革指导方法
        (三)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改革推进方法
        (四)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改革评价方法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
    一、坚定的人民立场
    二、鲜明的问题导向
    三、严密的逻辑结构
    四、长远的战略眼光
    五、攻坚克难的胆略
    六、强烈的责任担当
    七、务实的理论作风
    八、高超的政治智慧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创新发展
        (三)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境界
    二、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指引改革的纵深推进
        (二)助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
        (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目的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选题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选题的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1.4.3 比较的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理想信念的哲学解读
        2.1.1 “理想”与“幻想”、“梦想”不同
        2.1.2 “信念”是“信仰”的基础
        2.1.3 “理想”与“信念”的相关性分析
    2.2 理想信念形成的基础
        2.2.1 理想信念是社会存在在观念上的反映
        2.2.2 教育在理想信念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2.2.3 理想信念的形成基于心理认同
    2.3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涵义
        2.3.1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涵义
        2.3.2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核心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4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4.1 坚定理想信念
        2.4.2 增强公仆意识
        2.4.3 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2.4.4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2.4.5 应对“四大考验”
第3章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经验
    3.1 马克思主义是党员干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
        3.1.1 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的建设
        3.1.2 共产党是纪律严明的政党
        3.1.3 路线确定了,党员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3.1.4 着力培养党和人民的好干部
    3.2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经验
        3.2.1 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3.2.2 理想信念教育是党员干部教育的关键
        3.2.3 不同时代需要运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第4章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性
    4.1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的主要表现
        4.1.1 对党不忠,阳奉阴违
        4.1.2 违法乱纪,滥用权力
        4.1.3 没有担当,追求享乐
        4.1.4 脱离群众,官僚作风
    4.2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对党和人民事业造成严重影响
        4.2.1 腐蚀党员干部的道德基础
        4.2.2 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
        4.2.3 损坏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
        4.2.4 危害社会和经济发展
    4.3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的因素
        4.3.1 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和方式感染力不强
        4.3.2 党员干部放松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
        4.3.3 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
        4.3.4 少数党员干部腐败削弱教育效果
第5章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原则及内容
    5.1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
        5.1.1 增强“四个意识”
        5.1.2 坚定“四个自信”
        5.1.3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5.2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
        5.2.1 科学性与理想性相统一
        5.2.2 政治性与坚定性相统一
        5.2.3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5.3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5.3.1 唯物史观教育
        5.3.2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
        5.3.3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5.3.4 党史党情教育
        5.3.5 党性修养教育
第6章 提高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6.1 增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6.1.1 以发展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6.1.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开展教育的基本依据
        6.1.3 探索新时代从严治党的规律
    6.2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保障
        6.2.1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6.2.2 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6.2.3 建立学习型党组织
        6.2.4 反腐倡廉建设
    6.3 创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
        6.3.1 依据大数据技术把握党员干部的现状
        6.3.2 运用新媒体、推动全媒体开展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6.3.3 通过廉政文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7)我国反腐剧热播因素分析 ——基于传播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和创新点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概念界定
        1.4.1 腐败与反腐败
        1.4.2 反腐剧
        1.4.3 热播表现
第2章 对反腐剧的历时考查
    2.1 反腐剧摸索阶段(1995-1999)
    2.2 反腐剧繁荣阶段(2000-2003)
    2.3 反腐剧调整停滞阶段(2004-2015)
    2.4 反腐剧复苏回暖阶段(2016至今)
第3章 传播的环境因素
    3.1 国家反腐力度与反腐剧热播呈正相关
    3.2 文化需求为反腐剧热播内生动力
    3.3 市场与技术催生反腐剧热播
第4章 传播的主体因素
    4.1 主演编剧的明星符号
        4.1.1 大众崇拜的影视明星
        4.1.2 知名编剧的品牌效应
    4.2 传播主体编码原则和技巧
    4.3 多元主体通力合作宣传造势
第5章 传播的渠道因素
    5.1 传统媒体议程设置选择高收视平台投放
    5.2 台网联动传受交互优势互补扩大影响
第6章 传播的内容因素
    6.1 视听语言
        6.1.1 视觉语言政治影像符号和人物符号
        6.1.2 听觉语言对白朴实犀利音乐营造意境
    6.2 叙事主题及现实品格
        6.2.1 叙事结构紧凑且戏剧性强
        6.2.2 主题表现发人深省
        6.2.3 现实主义品格切合时代形势贴近民心民意
第7章 传播的受众因素
    7.1 受众解码霸权立场占七成以上
    7.2 满足受众特定需求
    7.3 二次传播延长宣传周期
第8章 我国反腐剧热播的启示
    8.1 环境契合政治形势要求熟悉政策环境
    8.2 内容提升反腐剧艺术品质强化传播内容创新
    8.3 渠道融合多媒体联动播出实现传播协同效应
    8.4 受众引发受众意义再生产二次传播加强推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反腐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塑造与叙事建构 ——以《人民检察官》与《人民的名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二) 研究现状
        1. 对反腐剧概念的研究
        2. 文献综述
    (三) 反腐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流变
        1. 起步期(1995年-2000年)
        2. 繁荣期(2000年-2004年)
        3. 停滞期(2004年-2015年)
        4. 复苏期(2015年至今)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反腐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塑造
    (一) 反面人物——腐败分子
        1. “突变”作用下的肇始者
        2. 否定性人物与审美特征
        3. 典型人物形象分析
    (二) 正面人物——反腐败者
        1. 恢复作用下的守护者
        2. 肯定性人物与审美特征
        3. 典型人物形象分析
    (三) 受害者
        1. 展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无辜者
        2. 悲剧性人物与审美特征
        3. 典型人物形象分析
    (四) 男性权力场域中的女性观照
        1. 作为“支配者”的女性形象
        2. 作为“受支配者”的女性形象
二、反腐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建构
    (一) 叙事情节的设置
        1. 以“冲突”推动故事的发展
        2. 具有特色的情节设计元素
    (二) 叙事结构的安排
        1. 分形与重组
        2. 复调式结构
        3. 带有一定程式意味的结局
    (三) 叙事语言的多样
        1. 画面与细节
        2. 音乐与解说
        3. 蒙太奇运用
三、反腐题材电视剧叙事的文化语境
    (一) 主流文化语境下的意义诉求
        1. 契合我国反腐形势
        2. 强化意识形态教育
        3. 提升大众法律意识
    (二)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意义诉求
        1. 大众精神依托
        2. 投资方利益谋求
    (三) 精英文化语境下的意义诉求
        1. 社会现实的观照
        2. 个体人文的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国内反腐剧的叙事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反腐剧的创作类型研究
        二、反腐剧的叙事研究
        三、反腐剧的传播与受众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内反腐剧的发展概况与功能承担
    第一节 对反腐剧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现实背景下反腐剧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一、反腐剧的起步期(1996年—2004年)
        二、反腐剧的沉滞期(2004年—2014年)
        三、反腐剧的勃发期(2014年—至今)
    第三节 中国现实语境中反腐剧的功能承担
        一、服务于主流政治语境推进政治宣传
        二、对应媒介市场的变迁参与社会文化传播
        三、对应媒介语境的变迁从单向引导向多元互动探索
第二章 起步期反腐剧:经典叙事传播讲述反腐故事
    第一节 起步期反腐剧的形成背景
        一、政治语境的诉求召唤反腐剧的出现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引领大众物质观念的转型
    第二节 起步期反腐剧的叙事模式
        一、起步萌芽期反腐剧的叙事模式
        二、初步繁荣期反腐剧的叙事模式
    第三节 起步期反腐剧的传播—深耕单一媒介的频道宽度与宣传广度
        一、在单一媒介的背景下拓展频道的宽度
        二、在单一媒介的环境中探索宣传的广度
第三章 沉滞期反腐剧:新型叙事传播演绎反腐故事
    第一节 沉滞期反腐剧的形成背景
        一、政策的规制致使反腐剧播出受限
        二、影视剧的繁荣促使反腐剧走向转型
        三、过度的艺术加工致使部分反腐剧偏离中心
    第二节 沉滞期反腐剧的叙事模式
        一、新元素提升剧情丰富度
        二、叙事人物形象多样充实剧情
    第三节 沉滞期反腐剧的传播—“台网联动”开创新型传播形态
        一、“台网联动”引领新型的媒介传播
        二、新媒体“发力”引发剧情的舆论互动
第四章 勃发期反腐剧:创新叙事传播展现反腐故事
    第一节 勃发期反腐剧的产生背景
        一、政治语境的呼唤为反腐剧提供新切口
        二、反腐行动的升级为反腐剧提供新素材
        三、清廉文化的繁荣引领反腐剧走向兴盛
    第二节 勃发期反腐剧的叙事模式
        一、双线叙事向多线性叙事迈进
        二、真实化人物形象迎合现实语境
    第三节 勃发期反腐剧的传播—媒介融合下的收视奇观
        一、“网台直播”塑造收视奇观
        二、利用媒介融合实现舆论动员
第五章 主流意识形态下反腐剧传播动员的作用路径
    第一节 建构核心议题
        一、反腐剧作为主流意识价值的责任担当
        二、倡导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有机融合
    第二节 多方层面唤起传播动员
        一、利用亲情元素引发受众情感动员
        二、利用现实原型融入叙事情节引发社会动员
    第三节 叙事发展与媒介传播相互融合开启反腐剧发展新路径
        一、多元叙事开辟反腐剧商业发展新端口
        二、完善剧情审查制度拓展反腐剧的叙事空间
        三、利用媒介融合手段建构反腐剧的媒介运行策略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革新以来越南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学者对越南共产党建设的研究的文献回顾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越南共产党
        二、党的建设
        三、革新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内容、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主要内容
        三、尝试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革新前越南共产党对党的建设工作的探索
    第一节 越南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历程
        一、越南共产党的创立
        二、越南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三、在越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革新前越南共产党对党的建设的初步探索
第二章 革新以来越南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背景原因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革新以来越共党的建设面临的背景原因
    第二节 革新以来越南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革新以来越南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容和特点
    第一节 越南共产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一、强调从思想上建党
        二、越南共产党加强思想建设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第二节 越南共产党加强组织建设
        一、越南共产党加强对组织建设的认识
        二、组织建设中的领导体制、选举方式和民主建设做法分析
    第三节 越南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一、加强对干部的考核与培训
        二、抵制“和平演变”和“自我转化”
        三、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加强反腐廉政建设
        一、对反腐倡廉的定性
        二、对反腐倡廉的措施认识
        三、与中国共产党反对腐败措施的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反腐倡廉——执政党的生死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反腐题材电视剧研究[D]. 廖静雯.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研究[D]. 董佳敏. 长安大学, 2020(06)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研究[D]. 陈文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研究[D]. 何林. 吉林大学, 2019(10)
  • [5]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D]. 许可. 河南大学, 2019(05)
  • [6]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杨颖颖. 辽宁大学, 2019(12)
  • [7]我国反腐剧热播因素分析 ——基于传播学的视角[D]. 崔力方. 河北大学, 2018(12)
  • [8]反腐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塑造与叙事建构 ——以《人民检察官》与《人民的名义》为例[D]. 韩聪聪.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9]国内反腐剧的叙事与传播研究[D]. 马维超.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10]革新以来越南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 隋辰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03)

标签:;  ;  ;  ;  ;  

反腐倡廉——执政党的生死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