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德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一、改革德育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阳[1](2021)在《“破茧成蝶” ——小学德育课特级教师专业认同形成过程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金春花[2](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指出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农涛[3](2021)在《高中与大学思政课程教学衔接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哲学与文化》课程研究》文中指出大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举措,更是遵循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的时代要求。课程衔接作为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的有效环节,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重要实践议题。因此,在大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进行无缝隙、无重叠的课程衔接,无疑是以科学态度推进大中学思政课一体化系统工程的必然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与高中《哲学与文化》衔接是属于课程纵向衔接的范畴,强调的是课程的整体性和有序性。本文从课程的基本要素去研究和落实课程衔接工作。围绕着“原理”课与《哲学与文化》两门课程的基本组成要素,通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架构起两课程衔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兼顾到课程中所涉猎到的知识、理念、“人”(教师、学生、专家、学者、家长等等)、环境等要素,实现最优组合,也使得“原理”课与《哲学与文化》更好的发挥课程应有的功能。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不同学段思政课程的有效衔接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原理”课与《哲学与文化》都是以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为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关注“原理”课与《哲学与文化》的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论证两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强调两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对“原理”课与《哲学与文化》衔接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目的及意义、关于本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对“原理”课、高中思想政治课概念和内容进行梳理,结合自己的研究阐释课程衔接的内涵及类型,为全文做好充分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进行大学“概论”课与《哲学与文化》的现状分析,简要的总结了两课程衔接所取得的成就,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面分析出两课程衔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从教育部门、教师两个方面深度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接下来的具体对策找到切入口;第五部分基于对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教育主管部门、教师两个方面,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原理”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衔接的措施。

闫佳伟[4](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认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尹之晴[5](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等职业学生的学生来说,德育教育尤为重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是中职学生获取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当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难以令人满意,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如学生与教师对课程的满意程度低,实践教学方式实现困难等诸多问题。不可否认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几十年来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教学实效性的理论也付出了大量研究,然而必须看到,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具体操作层面上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研究。有鉴于上述原因,笔者以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作为切入点,对其教学实效性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探究其中的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于加强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评述,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通过文献资料查询梳理国内外关于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相关研究,了解其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探讨其不足。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马克思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从人的能力、人的个性和人的需要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其次介绍了认知学习理论的相关观点,主要包括学习信息加工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这部分研究为下文对策的提出做出一定的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实效性现状调查,以日照市机电工程学校为调研对象,以对校领导作访谈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研的方式,考察实际情况,探索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是学生和教师的满意度低,实践教学方式实施困难。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分析出其成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德育课的地位在中等职业学校未得到应有重视,二是实践教学环节未得到应有重视,三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第四部分是以上述问题发生的原因为基础,尝试提出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的相关对策。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贯彻理论基础从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二是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四是更新现代德育理念,五是整合教学资源。最后是结语部分,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张婵娟[6](2020)在《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立德树人。以塑造个体道德人格与推动社会德性发展为己任的学校德育,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载体,亦是体现教育之道德本性的主要渠道。然而,当下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实效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委,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学校德育变革并未放眼于整个社会变革的进程与途径,尚未从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视域寻绎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病症所在,也未能从社会价值观视域寻求有效的变革之道。社会价值观是社会群体普遍持有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标准,是制约并指导个体道德行为与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变量,也自然是规约学校德育变革之方向、效益的重要因素。由此,本文拟以学校德育变革为立足点,以社会价值观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学校与家庭进行现场访谈,并结合典型案例对当前社会价值观的现实图景及其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基本状况,予以较为深入的理论阐述与基于现场访谈的深度分析,旨在推究社会价值观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状况,并循此构建学校德育变革主动获取社会价值观支持的可行性路径及建议。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研究的缘由、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研究方法予以简要阐述;第二部分较为详实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现实图景,重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西方社会价值观等层面分析影响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多元社会价值观图景;第三部分从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四个维度分析了学校德育变革游离社会价值观影响的原因;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的原因分析为基点,从社会应构建并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学校应加强社会价值观的正面教育与引导、家庭应强化儿童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教师自身应成为优良社会价值观的弘扬者四个方面,具体阐论了学校德育变革主动寻求社会价值观支持的变革路径。

吴瑶[7](2020)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为例》文中认为中职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培养大量劳动者的重任,与此同时,中职毕业生这一庞大的劳动力群体,能够为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提供大量的基础性人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转型,企业对于职业技能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除了考察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劳动技能之外,也越来越强调其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德育方面的表现。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未来。文章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既关注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深入到德育教育的施教者、受教者和用人单位等不同群体中进行意见收集与整理,从不同视角和层次归纳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支撑本论文的研究开展。为了获得更加真实有效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情况调查结果,本论文选取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为具体案例,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走访座谈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教师,以及相关企业人员,分别设计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调查问卷,并对企业人员进行了走访座谈,记录整理了走访座谈反馈情况。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回收和结果统计,分析了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并提出了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评价体系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多年从事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展开详细论述,界定了中职学校、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等核心概念,通过查阅整理大量文献资料,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具体的研究内容等进行介绍。第一部分,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进行概述,提出了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特殊性,并深入探究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以及对存在的问题与成因进行探究。首先,介绍包括调查对象与方式、调查问卷的设计、走访座谈的设计等,并以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为例介绍实际调查情况和统计结果;接着,分析调查结果中体现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评价体系、校企沟通与融合等;然后逐一分析德育教育现状的成因。第三部分提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对策建议。针对德育教育存在的培养目标问题,提出参考企业用人标准科学制定德育教育目标、体现中职学生特点消除德育教育理想化与功利性、满足不同需求制定多元化的德育教育目标等建议;针对德育教育培养内容设置问题,提出重视产教融合丰富德育教育实践内容、实行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坚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教育内容等建议;针对德育教育培养方式与评价问题,提出开展多种方式的德育体验教学、进一步推进德育教育的社会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多种德育教育资源和渠道、建立健全企业与学生家长深度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等建议;针对共建校企联合的德育教育平台问题,提出校企共同组织开展实训实习期间德育工作、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育良好的企业德育教育环境等建议。通过本次研究,以期可以帮助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为其提供有益的建议,并且笔者也将在未来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实际工作中身体力行地实践上述对策建议,也希望通过本论文的调查分析和对策建议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人员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和帮助。

钟晓霞[8](2020)在《为成功智力而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道德与法治》课对增强学生道德法治意识,规范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习得,这种教学对帮助学生获得道德知识,增进对道德问题的分析与理解力无疑是好处的。然而,这种教学对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道德知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却并无多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斯腾伯格的界定,所谓“成功智力”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一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能平衡使用分析、创造与实践能力,来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然而,现实中的教学却倾向于不断强化和鼓励学生的分析能力,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弊端,斯腾伯格号召教师“为成功智力而教”。笔者以为,斯腾伯格提出的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道德本质上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生活与社会现实,并学会将课本中的道德知识与技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加以应用,在此过程中发现和建构新的道德知识,而这正是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所倡导的。论文采用从普遍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思路,试图回答两个核心问题:将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应用于初中道法课教学的必要性何在?如何有效地将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应用于初中道法课教学?针对第一个问题,论文第二章简要陈述和介绍了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的内涵及其教育意蕴;第三章从生活德育理论与初中道法课的关联、初中道法课课标分析、初中道法课新教师教学视频分析、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访谈四个角度,集中探讨了将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应用于初中道法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研究表明,将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应用于初中道法课教学改革,既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同时也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前者意指,作为初中道法课理论基础的生活德育理论,与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具有高度的兼容性与一致性。后者意指,不论是针对初中道法课课标和新教师教学视频的分析,还是针对专家学者或一线教师的采访,均表明目前初中道法课教材或教学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存在明显的失衡,主要表现为:分析性学习机会较多,实践性学习机会次之,创造性学习机会最为稀缺。这意味着,现有的初中道法课教学对偏重分析思维的学生最为有利,对偏重实践思维或创造思维的学生较为不利。如何克服和纠正上述倾向,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论文第四章明确提出了“为成功智力而教”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重点阐述了“长善救失”的教学思路,即道法课教学既要为学生提供与其优势智力或思维风格相匹配的学习机会,也要通过人际交往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的学习机会。基于上述理念与思路,论文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过程设计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探讨了如何将成功智力理论融入初中道法课教学设计的路径与方略。接下来,论文第五章选取本市某初级中学六年级学生作为教学改革试验的对象,在现有《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选取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以成功智力理论为指导,设计并实施了为期四课时的教学改革试验,以期检验第四章有关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是否可行。实证研究表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了大量“为成功智力而教”的学习机会,但这种机会的把握并不容易,它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成功智力理论的要旨与精义,在尊重《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性质与特点的前提下,去寻求二者有机的结合点。其次,根据成功智力理论的理念与基本原理,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某些主题单元进行改造和重新设计产生了两方面的实践效果:一是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道德的生活本质,从而增强道德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二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包括创造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上述两点均可以从每次课堂教学结束时学生提交的随堂反馈表得到印证。

孔庆玲[9](2020)在《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以山西省长治市S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德育课程。坚持德育教育的灵活化方向,遵循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宗旨,山西省早在多年前就出台了中考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的政策。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论文以山西省长治市S中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开卷考试背景下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从中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由于教师思维观念滞后、教学目标导向偏差、教学方式传统僵化、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方法以及忽视教学总结和反思等原因导致教学内容创新性差、教学组织不严谨、教学手段方式单一、教学评价考核较传统和教学总结反思滞后。在此基础上,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手段方式、教学评价考核和教学总结反思等角度提出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教学的策略。本文旨在为一线更多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提供实践参考,进一步提升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有效性。

何瑞[10](2020)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正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在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获得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正是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目前,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状况总体是好的,在树德育人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受到自身因素及外界影响,部分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青海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五个方面的策略思考,旨在以达到增强中职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为中职学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思想基础和正确价值导向的建议措施。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通过文献梳理对美、英、法、日、韩等国职业教育所开展的公民、道德、法制、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以及国内专家学者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第二部分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及其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进行了概述,并对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内涵和特点,以及学生主要特征进行了阐释和分析;第三部分对青海省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问卷实证调查,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青海省部分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从主客观层面对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针对青海省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

二、改革德育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德育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四、分析与讨论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一)内容调适决策
        (二)内容创新决策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五、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一)课程性质
        (二)价值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要求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二)教材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二)归因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三、访谈实录
    四、课堂观察表
后记

(3)高中与大学思政课程教学衔接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哲学与文化》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1.研究缘由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对比分析法
        3.逻辑分析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重难点
        2.研究创新点
一、大中学思政课衔接的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课程衔接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二)相关理论基础及政策依据
        1.系统论
        2.建构主义理论
        3.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4.国家有关大中小思政理论课一体化改革相关文件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哲学与文化》衔接必要性
        1.新时代思想政治课程发展建设的必然要求
        2.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长效培养的要求
        3.增进两课教师交流的关键
二、大学“原理”课与《哲学与文化》衔接问题分析
    (一)“原理”课与《哲学与文化》课程目标衔接存在的问题
        1.“原理”课与《哲学与文化》课程缺乏系统的衔接目标
        2.两学段思政课教师缺乏对对方课程目标的了解
    (二)“原理”课与《哲学与文化》课程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现象突出
        2.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现了知识“繁”“多”等现象
        3.大学教材过于理论化学术化,缺乏生活化
    (三)“原理”课与《哲学与文化》课程衔接在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完整性和层次性不足
        2.教学内容处理不恰当
        3.教学方法使用过于单一
    (四)“原理”与《哲学与文化》课程衔接在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1.“原理”课与《哲学与文化》课程评价各自独立
        2.窄化“原理”课与《哲学与文化》课程评价
        3.以高考为主要评价方式不利于长效培育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原理”课与《哲学与文化》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部门在课程衔接过程有待完善
        1.课程改革步调不一致
        2.缺乏对应的交流平台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1.大中学思政课教师主动衔接的意识有待加强
        2.大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比不平衡
        3.大中学思政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四、“原理”课与《哲学与文化》衔接策略分析
    (一)加强顶层设计,为大中学校思政课有效衔接提供制度保障
        1.确保大中学思政课程改革步伐相一致
        2.构建高校与高中思政课教师相互交流的机制
    (二)提升教师教学衔接能力,构建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
        1.增强教师大中学一体化衔接意识
        2.提升教师教学衔接能力,促进课程的衔接
        3.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配比平衡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述
        1.研究现状
        2.研究评述
    (三)概念界定
        1.教学实效性的涵义
        2.《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含义
        3.增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研究创新点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二)认知学习理论
        1.学习信息加工论
        2.有意义学习理论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以日照市机电工程学校为例
    (一)基本状况
        1.调查对象
        2.调查内容
        3.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1.学生和教师的满意度低
        2.实践教学方式实施困难
    (三)问题成因分析
        1.德育课的地位在中等职业学校未得到应有重视
        2.实践教学环节未得到应有重视
        3.学生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增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贯彻理论基础对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指导作用
        1.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的理论指导
        2.认知学习理论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的启示
    (二)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1.实践教学是增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的本质要求
        2.完善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三)强化师资队伍
        1.提高德育课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提高德育课教师自身的知识理论素质
        3.提高德育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4.提高德育课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及道德修养
    (四)更新现代德育理念
        1.学校管理层人员应构建“德育为先”的理念
        2.教师应增强自身的使命感
        3.提升学生主体学习的意识
    (五)整合教学资源
        1.灵活使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
        2.运用好学校所在地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资源
        3.扩展《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资源观
结语
参考文献

(6)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1.社会价值观状况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变量
        2.提高学校德育变革的实效性需要社会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3.有关社会价值观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研究相对匮乏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德育变革
        2.社会价值观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的重点
        2.研究的难点
        3.研究的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案例分析法
        3.访谈法
一、我国社会价值观基本图景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主导地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主导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主导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主导
    (二)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余绪未绝
        1.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道德观:以德为先的价值追求
        2.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生活观:以和为贵的交往之道
        3.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实践观:剔除人欲的人格修炼
    (三)西方社会价值观影响广泛
        1.西方社会个性主义价值观的滥觞
        2.西方社会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流行
        3.西方社会相对主义价值观的泛滥
    (四)一元社会价值观主导与多元社会价值观并存
二、社会价值观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引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德育变革提供方向指导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德育课程的变革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德育变革提供文化养料
    (二)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深刻影响
        1.优良传统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促进
        2.不良传统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阻碍
    (三)西方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
        1.西方优良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推动
        2.西方不良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冲击
    (四)社会价值观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
三、学校德育变革游离社会价值观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德育汲取社会价值观教育作用的自觉性不强
        1.学校发挥社会价值观教育的观念需要加强
        2.学校开展社会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效果不佳
        3.校园文化建设未深入反映社会价值观的内容
    (二)教师对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不够
        1.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欠缺社会价值观教育的引导
        2.教师课堂教学缺乏鲜活社会价值观案例的讨论
        3.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客观评价
    (三)社会与学校协同育人机制与途径不畅
    (四)家庭对儿童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尚显薄弱
        1.家长缺乏对社会价值观的辩证理解
        2.家长忽视自身行为对儿童价值观的熏染
        3.家长疏忽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四、学校德育变革寻求社会价值观支持的路径分析
    (一)社会应构建并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1.净化社会价值观氛围,加强优良价值观的舆论引导
        2.加强与学校的联动,构建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二)学校应加强社会价值观的正面教育与引导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构建
        2.改革学校德育课程,优化社会价值观的教育方式
        3.优化德育评价方式,增强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嵌入
    (三)家庭应强化儿童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
        1.强化家长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重视对儿童的价值观教育
        2.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养,注重言传身教的影响
        3.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四)教师自身应成为优良社会价值观的弘扬者
        1.不断提升自身价值素养,履行优良价值观的导引职责
        2.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学校德育教育
        (二)企业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学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职学校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五、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概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概述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特殊性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第二章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与方式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走访座谈的设计
        (四)调查结果统计概况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调查结果与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
        (二)德育教育培养内容设置不合理
        (三)德育教育培养方式僵化陈旧
        (四)学校与企业对德育教育的关注点存在差异
    三、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一)德育教育目标设定与时代要求脱节
        (二)德育培养内容未能完全体现三位一体方针
        (三)教育改革不彻底阻碍了培养方式的及时更新
        (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章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德育教育培养目标
        (一)参考企业用人标准,科学制定德育教育目标
        (二)体现中职学生特点,消除德育教育理想化与功利性
        (三)满足不同需求,制定多元化的德育教育目标
    二、推进德育教育改革,科学设置德育教育培养内容
        (一)重视产教融合,丰富德育教育实践内容
        (二)实行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
        (三)坚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教育内容
    三、拓宽德育教育培养方式,科学制定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体验教学
        (二)进一步推进德育教育的社会实践教学
        (三)充分利用多种德育教育资源和渠道
        (四)建立健全企业与学生家长深度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
    四、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德育教育命运共同体
        (一)校企共同组织开展实训实习期间德育工作
        (二)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
        (三)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四)培育良好的企业德育教育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及访谈内容
    附录1-1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1-2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1-3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企业卷)》
    附录1-4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二 调查结果统计
    附录2-1 调查问卷学生答题结果统计
    附录2-2 调查问卷教师答题结果统计
    附录2-3 调查问卷企业答题结果统计
致谢

(8)为成功智力而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假设、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假设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
    三、相关研究述评
        (一)成功智力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二)成功智力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三)成功智力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成功智力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一、成功智力的提出
    二、成功智力的内涵及构成
    三、成功智力相对于传统智力的特征
        (一)综合性
        (二)相对独立性
        (三)可塑性
        (四)情境性
    四、成功智力理论的教育意蕴
        (一)传统教学的不足与缺陷
        (二)改革的方向:为成功智力而教
第三章 从成功智力理论看初中《道德与法治》
    一、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来看
        (一)作为道法课理论基础的生活德育论
        (二)生活德育论与成功智力的契合
    二、从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分析来看
        (一)课标中的“课程目标”
        (二)课标中的“课程内容”
        (三)课标中的“活动建议”
        (四)课标的总体倾向
    三、从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视频的分析来看
        (一)教学视频来源及内容
        (二)教学过程及评析
        (三)对本节课的总体评价
    四、从对专家学者或一线教师的调查访谈来看
        (一)受访者对成功智力理论的了解与认可程度
        (二)受访者对道法课运用成功智力机会的判断
        (三)受访者对道法课运用成功智力困难的判断
第四章 为成功智力而教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二)设计思路
    二、设计的前期准备
        (一)课标解读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三、成功智力融入课堂教学的主要路径
        (一)教学目标的融入
        (二)教学内容的融入
        (三)教学过程的融入
        (四)教学评价的融入
第五章 为成功智力而教的实践探索
    一、前期调研及相关准备
        (一)试验教学单元研读与分析
        (二)试验班学情分析与诊断
    二、教案的设计、实施与反思
        (一)第一课时的情况
        (二)第二课时的情况
        (三)第三课时的情况
        (四)第四课时的情况
研究总结:主要结论与发现
参考文献
附件1 《父母和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教学实录
附件2 为成功智力而教的现状调研访谈提纲
附件3 成功智力偏向调查问卷
附件4 学生课后简易反馈调查表
附件5 初中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试验单元
致谢

(9)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以山西省长治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2.3 评价与展望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2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2.1 有效教学的含义及特征
        2.1.1 有效教学的含义
        2.1.2 有效教学的特征
    2.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含义及特征
        2.2.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含义
        2.2.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特征
3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新要求
    3.1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呈现的新变化
    3.2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面临的新要求
    3.3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面临的新考验
4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问题与成因
    4.1 学生问卷调查统计
        4.1.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1.2 调查结果统计
    4.2 教师访谈统计
        4.2.1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4.2.2 访谈结果整理
    4.3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现行教学存在的问题
        4.3.1 教学内容创新性差
        4.3.2 教学组织不严谨
        4.3.3 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
        4.3.4 教学评价和考核较传统
        4.3.5 教学总结反思滞后
    4.4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现行教学问题的成因
        4.4.1 教师的思维观念较为滞后
        4.4.2 教学目标导向偏差
        4.4.3 教学方式传统僵化
        4.4.4 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方法
        4.4.5 忽视教学总结和反思
5 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5.1 精准筹划准备教学内容
        5.1.1 钻研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5.1.2 把握教学重难点、统筹教学环节
        5.1.3 拓宽学生眼界、融合教学资源
    5.2 完整实施教学组织设计
        5.2.1 重视组织管理教学
        5.2.2 重视分配教学时间
    5.3 大力丰富教学手段方式
        5.3.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3.2 运用多种方式、提升综合能力
    5.4 完善教学评价考核
        5.4.1 创新作业形式、重视检查评定
        5.4.2 倡导多元评价、衡量学习质量
    5.5 加强教学总结反思
        5.5.1 加强教学总结、形成教学常态
        5.5.2 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学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10)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及其开展意义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及中职学校思政课概念定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
        二、中职学校思政课内涵及特点
    第二节 中职学校基本定义及其学生特征
        一、中职学校及其学生的基本定义
        二、中职学生构成及主要特征
    第三节 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的
        二、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二章 青海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青海省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问卷调查概况
        一、描述性统计
        二、思政课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考核方式的关联
        三、思政课教学效果与基本情况题项的关联
    第二节 青海省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角度看
        二、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
        三、从教师素质和师生关系的角度看
        四、从考核方式的角度看
第三章 青海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客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二、学校教育因素
        三、家庭影响因素
    第二节 主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二、教师自身因素
第四章 青海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思考
    第一节 推进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
        一、加强中职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二、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三、把思政课教学改革纳入中职学校教学管理重要范畴
    第二节 优化中职学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一、推进职业精神教育
        二、重视法治教育
        三、注重人格教育
        四、提倡社会实践教育
        五、实施竞争激励教育
        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第三节 创新中职学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一、运用探讨式和体验式教学法
        二、运用创新思维教学法和典型案例教学法
        三、运用情感教学法
        四、运用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 构建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学业评价体系
        一、注重考察社会实践环节表现
        二、注重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
    第五节 提升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人格素养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学识素养
        四、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改革德育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破茧成蝶” ——小学德育课特级教师专业认同形成过程的个案研究[D]. 张正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中与大学思政课程教学衔接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哲学与文化》课程研究[D]. 农涛.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D]. 尹之晴.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研究[D]. 张婵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为例[D]. 吴瑶.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为成功智力而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初探[D]. 钟晓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以山西省长治市S中学为例[D]. 孔庆玲.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D]. 何瑞.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德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