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大小写和动词重叠

语义大小写和动词重叠

一、语义格与动词重叠(论文文献综述)

王泊宁[1](2021)在《基于汉语配价理论的新HSK词汇动词研究》文中认为

李俊炜[2](2021)在《广东陆河客家话语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汪云[3](2021)在《格与格框架探究—再读《“格”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格语法在深层结构中引入语义格,并提出格框架及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这可视为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的基石。但是格语法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如格定义模糊,格分类界限不清,以及饱受质疑的"一格一用"原则;格语法对语序的限制条件缺乏深入探讨,更是将情态置之其外。

崔玲[4](2021)在《山西偏关方言参考语法》文中提出本文是研究山西偏关方言的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的特点。第一章介绍了偏关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对有关偏关方言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概述;介绍了参考语法及本文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所调查的内容。第二章介绍了偏关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及儿化系统,考察了连读变调情况。第三章主要是对偏关方言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从构词法与构形法两方面展开了讨论。第四章是对偏关方言中的名词性短语及领属结构进行了考察。第五章讨论了偏关方言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第六章主要考察了属于谓词性短语的各类结构,重点讨论了状中结构与中补结构。第七章简单介绍了主谓句及非主谓句,讨论了“把”字句、“被”字句、“有”字句等动词谓语句的各类句式。第八章讨论了偏关方言中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四大句类及语气词。第九章介绍了偏关方言中的时体系统。第十章介绍了偏关方言中的话题标记。第十一章介绍了补足语从句、定语从句、补语从句及复句,复句中重点关注了关联标记模式的特点。第十二章是结语部分,总结了偏关方言的语法特点。

田蕊[5](2021)在《现代汉语述宾短语及其汉泰扩展方式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汉语和泰语都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同属于孤立语,且它们都为SVO型语言,述宾短语的基本语序为V+O。本文将从离合词与粘着性两个方面,按照词汇化程度来划分汉泰两种语言的述宾短语,并从语法意义与功能表达进行对比分析。述宾短语的前项涉及到动作与行为,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多种意义,通常可以带多类宾语,而述宾短语的后项跟前项的述语进行搭配,并有多种词语类型: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用来说明动作与行为具有多重意义关系:受事、对象、结果、工具、时间、处所、原因、施事、方式、目的、致使、复杂、等同等等。根据述宾短语词汇化的程度,从前项和后项的特殊性判断何为离合词和粘着性,研究发现述宾短语离合词可以离析分开使用,述宾短语离合词的语义关系当中两个因素的前项和后项可以分开使用,在语义上也跟原来的相同,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扩展:了、着、过、量词、时间量词、重叠等等。通过扩展方式上的对比,可以发现汉泰两种语言述宾结构的相同和不同点。考虑到述宾短语的粘着性跟离合词的不同情况,且前项和后项的意义来源与历史文化有关,所以不能把二者分开使用。本文在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共分为七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现状,梳理与述宾短语相关的理论,并说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拟研究解决问题、语料、研究对象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等。第二章汉语述宾短语概况,阐述汉语述宾短语的基本语法结构(V+O),说明述宾短语所带宾语的范围、述宾短语的语义关系以及动词带宾语的情况等等。第三章汉语述宾离合词,阐述汉语述宾离合词基本结构,在动词带宾语的情况下去解释说明离合词的离析形式Ax B/B(x)A、离析方式、语法特征。此外还分析了述宾离合词现象产生的基础、述宾短语的语言功能、动词与名词的典型性等等。第四章述宾短语的词汇化,阐述述宾短语的“自由性”和“粘着性”,涉及到自由短语和粘着短语的概念、汉语的词汇化以及粘着性的熟语和词组的概念与范围等等。第五章泰语述宾短语研究,阐述泰语的概况,包括泰语的基本理论与泰语述宾短语概况等等。第六章汉泰述宾短语扩展方式对比研究,阐述汉泰两种语言中述宾短语的离合形式,进行扩展与对比分析,并总结汉泰两种语言的相同和不同点。第七章结论,从汉泰两种语言述宾短语的特殊性及其对比研究的成果两方面进行总结。

陈敏[6](2021)在《古文《尚书》介宾短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传世文献,主要记载了夏商周最高统治者在政治活动中所形成的一些训诫、誓词和谈话记录等,具有珍贵的文献资料价值。当今存世的58篇《尚书》中有一部分与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的28篇内容一致,另一部分是今文《尚书》中所没有的,称为古文《尚书》。虽然其真伪问题自宋代便有争议,但其文献价值在研究《尚书》方面是不容忽略的。本论文拟从语言方面着手,对古文《尚书》的介宾短语进行穷尽性统计和分析,探讨古文《尚书》介宾短语的成分,再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多角度对介宾短语进行功能分析,最后对比今、古文《尚书》介宾短语的特点及异同,希望通过对古文《尚书》的形成状态加以研究,力求为汉语语法规律和文献辨伪提供新的参考。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古文《尚书》在语言学、史料和思想研究方面的价值。其次梳理了古汉语介宾短语的研究概况,发现学界对《尚书》介宾短语的研究大都局限在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缺少专题讨论,最终本文选定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比较相结合以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第一章对古文《尚书》中的介宾短语进行判定,首先将介词与动词和连词加以区分,在此基础上根据介词所介引的内容得出介词有介引对象、介引处所、介引时间、介引原因和介引工具这五种类型,其中介引对象的用例最多,介引原因的用例最少。就介词本身来说,介词“于”的使用最为频繁,用法也最为复杂,往往一词多用,可介引多种语义角色。在介宾短语中充当宾语最常见的是名词,而状中短语的用例是最少的,仅有介词“于”有此用法。所有省略了宾语的介宾短语都位于谓语前,除此之外,古文《尚书》中的介宾短语均位于介词之后。第二章对古文《尚书》介宾短语的功能进行分析,主要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分析,其中句法分析从句法位置和句法功能展开论述,古文《尚书》中介宾短语的分布情况可归纳为三种:介宾短语位于谓语中心前后均可、介宾短语位于谓语中心之后以及介宾短语位于谓语中心之前;从语法成分上看,古文《尚书》中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主要作状语和补语。语义分析是选取了三组相同类型的介宾短语进行比较;语用分析部分将古文《尚书》中介词的隐现分为介词必用和介词可省两种情况,发现介宾短语的句法位置、句法环境以及介宾短语的结构是影响介词隐现的三个因素。古文《尚书》中位于句首的介宾短语通常用来作主题,句末的介宾短语通常具有焦点功能。第三章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介宾短语的使用特征加以对比。就今、古文《尚书》两文本中介词的用法可以看出,介词存在相同、相异和交叉这三种情况。从介宾短语的构成分析,其中介引对象宾语的类型是今、古文《尚书》中用例最多的,而介引原因宾语的用例是二者中最少的。从介词格的角度剖析,把介宾短语分为对象格、处所格、时间格、工具格和原因格五种格,并将其分为三个层级进行语法功能的对比和层级性的对比。其中,第一层级的格与动词的深层语义关系最为紧密,这一点在今、古文《尚书》中均适用,并且二者均有介词兼有多种格关系的现象,相应地,同一格关系也有多个格标。对于介词格的层级性,古文《尚书》中只有格标位于动词前和格标可位于动词前可位于动词后这两种情况。最后分析介宾短语的位置可发现,今、古文《尚书》在介宾短语出现的位置上遵循着前少后多的原则,且前后悬殊较大,这一点在古文《尚书》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陈辰[7](2020)在《“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探究——认知构式语法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尝试从内部时间结构、动词词义的模块属性表征理论与构式语法三种认知视角,辨析汉语视觉感知构式"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研究发现,内部时间结构与动词词义的模块属性表征理论的分析存在很多漏洞,本文结合语法化观点的构式语法理论,更能区别及解释"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这表明认知语言学内部各种理论之间的解释力有强弱之分。本文除了发现构式的象征性、图式性与组成成分的语法化程度是造成"看""看见""看到"与"看完"语义差异的关键因素外,还发现相对于"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只局限于视觉感知域,"看"的语义却可借由范畴化及概念转喻还同时涵盖视觉感知域与认知域。

唐建华[8](2020)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文中指出搭配是体现语言流利性与地道性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搭配习得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搭配中的重要类别“动名搭配”为研究对象,以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为切入点,首先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学习者自然输出的动名搭配包括正确部分和错误部分进行运用分析,以考察学习者对该类动词动名搭配的习得情况。然后,基于学习者对上述动名搭配的应用情况,反观汉语本体,阐释动名搭配形成的不同制约因素,为动名搭配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回归到动名搭配的教学实践,提出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并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本文共包含八部分。第一章主要对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思路等进行阐释。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生成词库理论、隐喻与转喻理论及语块教学理论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语料库方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等。第二章是搭配研究综述,通过梳理国内外搭配尤其是动名搭配研究现状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而指出本文的搭配概念不是国外传统的狭义搭配观,而是包含自由搭配、受限搭配和固定搭配在内的更广义的搭配观,并指出汉语动名搭配习得研究在对语料库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深度上有待加强。第三章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对动名搭配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分类,指出动名搭配是语言中动词项和名词项之间具有高频共现和相互期待关系的词语组合,并将动名搭配根据类推性强弱分为动名自由搭配、动名受限搭配和动名固定搭配三种类型。其中,动名受限搭配又可分为常规动名受限搭配与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同时,分析了动名搭配与语块的关系,认为语块是范畴概念,三种类型的动名搭配均属于语块,区别在于动名自由搭配是非典型语块,而动名受限搭配和固定搭配是典型语块。其二,描写了 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选择依据和在语料库中动名搭配的检索步骤。其三,阐述了对中介语语料库(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本族语语料库(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中的动名搭配进行对比分析的可行性。从第四章到第七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四章主要根据不同动名搭配类型,以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为切入点,将学习者语料库中正确使用的动名搭配与本族语语料库中的动名搭配使用情况从搭配类型、动词义项、搭配名词语义类、搭配数目等维度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动名自由搭配习得效果较好,其次是动名受限搭配,再次是动名固定搭配。在动名自由搭配中,除个别动词外,学习者所使用的动词义项与本族语者差别不大。但搭配名词语义类对比显示二者仍存在差距,而且学习者对名词下位词的使用明显不足。另外,不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构成的动名自由搭配的习得不理想。在动名受限搭配中,由于其在开放性上不及自由搭配,在整体凸显性上不及固定搭配,导致学习者的动名受限搭配意识不强,在搭配各考察维度上与本族语者差距较大。另外,学习者对名词为目的、工具、处所、施事等宾语类型的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习得效果较差。而动名固定搭配由于多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要素,语义透明度较低,认知难度较大,导致学习者存在回避使用的问题,其搭配数目也远低于本族语者。第五章主要对语料库中错误使用的动名搭配进行偏误分析。在逐个分析10个动词的动名搭配偏误后,本文指出不同动名搭配类型并未呈现独特的偏误规律。无论是动名自由搭配、受限搭配还是固定搭配,其偏误均可归为词汇、句法和语用偏误三类。词汇偏误主要包括近音词、近形词、近义词(包括同译词、同素单双音节词等)以及同一语义场的相关词等引起的词汇混淆。句法偏误主要有助词误用、补语误用、语序偏误、词语漏用或冗余等。语用偏误指学习者因不了解动名搭配的使用条件而造成的与语境不符的情况,如在正式语境中用非正式搭配等。本章最后对学习者的动名搭配偏误进行了分层次归因,包括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其中,表层原因除了包括母语负迁移等常规因素外,本文认为媒介语负迁移也是造成偏误的重要原因,而深层原因在于学习者未建立起汉语动名搭配的概念认知系统。第六章主要是结合学习者的动名搭配习得偏误反观汉语本体,探讨汉语动名搭配的独特制约因素,以启发汉语动名搭配教学。本文认为,动名搭配类型不同,所受的制约因素也不尽相同。每种类型的动名搭配都包含其表层组合机制和深层生成机制。具体而言,动名自由搭配中的动名语义契合,名词能直接满足动词的语义要求,其组合主要受句法和语义限制,属于纯粹类型选择;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特点是,动名语义契合,其名词仍能直接满足动词的语义要求,但并非所有满足动词语义要求的名词均可与动词搭配,这表明此类搭配除受句法、语义限制外,也受语言惯用等规约因素的制约,也属于纯粹类型选择;而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在表面上动名语义不契合,但出于凸显焦点信息的语用动机和语言经济性的双重需要,动词会强迫利用名词的关涉信息或其功用角色来满足其对名词的语义要求,且语用动机和语言的经济性并不是非常规受限搭配成立的充分条件,规约原则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类搭配,使其既具强阐释性,又有弱预测性,属于类型强迫选择。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深层生成机制则是转喻认知方式。而动名固定搭配由于多出自历史典故,由本义引申出隐喻义,使得该类搭配中隐喻义的使用比本义的使用更常规化。由此可知,语言具有理据和规约双重原则,即理据原则体现的生成性与规约原则体现的程式性是语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交融,不可分割。但在二者发生冲突时,理据原则服从于规约原则。第七章主要结合语言的双重原则提出动名搭配教学建议。规约原则意味着将语言中约定俗成的动名搭配当作语块整体习得,理据原则意味着可适度阐释动名搭配产生理据。由于规约原则高于理据原则,本文提出既要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又要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其中,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主要包括加强动名搭配语块输入、引起学习者对其注意、强化整体习得意识和在句子语境中增强动名搭配语块输出四个环节。而对于动名搭配的理据阐释,主要关注易混淆词辨析、语义阐释以及与句法规则的结合等方面。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梳理主要内容,重申了主要观点和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语料库对比分析全面考察学习者对相关动词的动名搭配使用情况,为汉语动名搭配习得研究方法和内容提供借鉴;结合以名词语义特征分析为中心的生成词库理论和隐喻与转喻理论探讨不同类型动名搭配的产生机制,丰富和深化了动名搭配产生机制研究;提出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对两种教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希望能为对外汉语动名搭配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李海燕[9](2020)在《借用动量词历时发展的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笔者通过对语料库的搜索,考察了各类借用动量词的历时发展过程。对于“摇摆性”极大的时间类动量词不作探讨。在选择个例和整体的问题上,笔者选择了分类处理,符合各类借用动量词各自的内部情况,且更具有针对性。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笔者运用了认知语言学上的突显原则、转喻机制分析了各类借用动量词的借用机制,并采用历时考察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对各类借用动量词进行分类研究。器官类动量词,借自器官名词。人运用人体器官实施某一动作,此时,“人体器官”在动作过程中十分突显,与动作关系紧密,可作为动量标记。常用器官类动量词共15个,大部分的器官动量词借用时间都较晚,“嘴巴(子)”“腿”都是在清代被借用为动量词的。工具动量词被借用为动量词是所有借用动量类别中最早的,出现在魏晋时期,工具类动量词整体性强,稳定性相对于其他类别明显较低。伴随结果类动量词数量不多,但较稳定。“声”在六朝时期就已借作动量词,“步”在宋朝向动量词转化,“程”从古至今都是计量行走类动作。用作名量词时除了计量里程还能计量时长。“圈”用作量词的时代较晚,名量词用法起源于宋代,明朝临时还被借用来充当工具动量词。因果动量词“跳”“惊”都是在南宋时期有了动量词的用法,“滚”在北宋时能用作动量词。同形动量词由动词宾语位置的变化体现,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变式:“V+名词或代词+一+V”式,“V+一+V”式,“V+一+V+名词”式以及“一+V+V”式。其中“V+名词或代词+一+V”式出现在唐代,在明清时期发展繁盛,其中的代词先是实指,后来虚化无实在意义,这也为“V+一+V”式于宋代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元代时又出现了“V+一+V+名词”,宾语从左到右的位置变化符合动量词本身的使用规律。“一+V+V”式的使用在现代汉语里仅限于口语,只因动量大多位于动词后是汉语动量语序的历时选择。从共时的认知层面来说,“动+数量”语序构式更符合时间顺序原则。相对于“动+数量”构式,它具有特殊表述功能,既有凸显动作情状的功能,也具有表述主观量的功能。正是由于它具有特定的话语语用功能,它才仍作为动量的非常规表达方式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同形动量的这种变式仍有其用武之地。

姜雯[10](2020)在《现代汉语装填类动词研究》文中提出汉语学界对动词的研究十分重视,相关的理论成果也较为丰富。其中关于动词分类的研究虽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较大的发掘空间,特别是装填类动词的研究。因此本文选取装填类动词中的6个动词作为研究对象,从词义、隐喻及句法方面对装填类动词进行细致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常用的装填类动词:装、盛、灌、浇、填、塞。争取将这一小类动词内部的差异更为完整的呈现出来。本文试图从五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从选题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方面展开论述。第二章对装填类动词词义方面展开分析。论述了这类动词语义特征方面的内容,并对装填类动词语义特征进行提取。在对多部词典中装填类动词词义分析的基础上,语义特征提取的方法则采用了符淮青的“词义成分—词义构成模式”分析法,以及李葆嘉的析义元语言义征分析的方法,为了更全面、清晰地得到装填类动词的区别特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这类动词内部各成员的义征进行提取,而后对装填类动词内部各成员的语义特征进行对比,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装填类动词内部成员间的区别特征。第三章对装填类动词隐喻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装填类动词的原型义、隐喻义及主要论元的结构隐喻。首先根据装填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归纳出了装填类动词内部各成员的原型义,后分析了装填类动词的隐喻义,隐喻义是通过源域向空间域、心理域的投射而产生的,分析了装填类动词的具体隐喻义。最后根据语料库中的语料,对这类动词主要论元的直接宾语、间接宾语、主语或状语的结构隐喻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更有助于对这类动词的掌握。第四章对装填类动词的句法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对这类动词的句法分布进行研究,首先考察了装填类动词在CCL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分析了装填类动词出现在谓语位置、主语和宾语位置、定语和状语位置上的频率,从而研究装填类动词在句中的主要功能、次要功能及局部功能。而后具体分析了谓语、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位置上的装填类动词的用法。其次考察了装填类动词后带宾语的使用情况,包括后带宾语的结构类型和语义类别。最后对装填类动词后带补语的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后带补语的结构类型和语义类别。第五章是结语部分。在这个章节中,对前四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语义格与动词重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义格与动词重叠(论文提纲范文)

(3)格与格框架探究—再读《“格”辩》(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格语法的源起
三、格语法主要内容
    (一)句子基本结构
    (二)格名称及意义
    (三)格框架
    (四)转换规则
四、格语法的问题和不足
    (一)格定义模糊
    (二)一格一用原则
    (三)情态问题
    (四)语序问题
五、结语

(4)山西偏关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参考语法
        1.1.1 国外参考语法研究现状
        1.1.2 港澳台参考语法研究现状
        1.1.3 少数民族参考语法研究现状
        1.1.4 现代汉语参考语法研究现状
        1.1.5 汉语方言参考语法研究现状
        1.1.6 山西方言参考语法研究现状
    1.2 偏关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1.2.1 地理位置、人口概况
        1.2.2 历史沿革
    1.3 偏关方言研究概述
    1.4 本参考语法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意义、调查内容与撰写体例
        1.4.1 本参考语法的理论框架
        1.4.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4.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4.4 本论文的调查内容及撰写体例
第二章 偏关方言音系
    2.1 偏关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及特点
        2.1.1 声母
        2.1.2 韵母
        2.1.3 声调
    2.2 偏关方言的儿化系统
    2.3 偏关方言的连调规律
        2.3.1 非叠字两字组
        2.3.2 叠字两字组
        2.3.3 叠字轻声两字组
    2.4 偏关方言的文白异读
第三章 构词与构形
    3.1 词类与词义
        3.1.1 开放类
        3.1.2 封闭类
    3.2 复合式构词
        3.2.1 名词的复合构词法
        3.2.2 动词的复合构词法
        3.2.3 形容词的复合式构词法
    3.3 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3.3.1 名词的附加式
        3.3.2 动词的附加式
        3.3.3 形容词的附加式
        3.3.4 副词的附加式
        3.3.5 小结
    3.4 叠音与重叠式的构词与构形
        3.4.1 叠音名词与重叠式名词的构词与构形
        3.4.2 叠音动词与重叠式动词的构词与构形
        3.4.3 叠音形容词与重叠式形容词的构词与构形
        3.4.4 重叠副词的构词与构形
        3.4.5 重叠量词的构词与构形
        3.4.6 小结
    3.5 其他构词与构形手段
        3.5.1 合音词
        3.5.2 分音词
        3.5.3 逆序词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4.1 人称代词
        4.1.1 三身代词的读音与意义分类
        4.1.2 三身代词的功能分类
        4.1.3 非三身代词的特点
    4.2 指示代词
        4.2.1 指示代词的读音与意义分类
        4.2.2 指示代词的功能分类
        4.2.3 指示代词的叠置现象
        4.2.4 指示代词的语法化
    4.3 疑问代词
        4.3.1 疑问代词的读音与意义分类
        4.3.2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5.1 名词性短语结构
        5.1.1 定中短语
        5.1.2 联合短语
        5.1.3 量词短语
        5.1.4 同位短语
        5.1.5 “的”字短语
        5.1.6 方位短语
        5.1.7 小结
    5.2 领属结构
        5.2.1 领属结构的基本构成
        5.2.2 领者为人称代词,属者为具有血缘关系的长辈或平辈
        5.2.3 领者为人称代词、属者为非血缘的长辈/平辈及晚辈
        5.2.4 领者为人称代词、属者为社会关系名词
        5.2.5 领者为人称代词属者为地名/机构/人名
        5.2.6 领者为人称代词属者为方位名词
        5.2.7 领者为人称代词属者为物品名词
        5.2.8 领者为人称代词属者为身体器官
        5.2.9 领者为名词的领属结构
        5.2.10 小结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6.1 主谓短语
    6.2 动宾短语
        6.2.1 宾语的语义分类
        6.2.2 黏合式与组合式
        6.2.3 存现宾语
        6.2.4 谓词性宾语
        6.2.5 双宾短语
    6.3 状中短语
        6.3.1 副词作状语
        6.3.2 能愿动词作状语
        6.3.3 动词、形容词、介词作状语
        6.3.4 时间名词作状语
        6.3.5 拟声词作状语
    6.4 联合短语
        6.4.1 名词与名词
        6.4.2 形容词与形容词
        6.4.3 动词与动词
        6.4.4 介词短语与介词短语
    6.5 中补短语
        6.5.1 结果补语
        6.5.2 程度补语
        6.5.3 情态补语
        6.5.4 数量补语
        6.5.5 时地补语
        6.5.6 趋向动词与趋向补语
        6.5.7 可能补语
    6.6 介词短语
    6.7 连谓短语
        6.7.1 一般连动式
        6.7.2 “去”类连动式
        6.7.3 “来”类连动式
        6.7.4 “有”类连动式
    6.8 兼语短语
    6.9 小结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7.1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7.1.1 完整句
        7.1.2 非完整句
    7.2 动词谓语句的各类句式
        7.2.1 处置句
        7.2.2 被动句
        7.2.3 连谓句
        7.2.4 兼语句
        7.2.5 双宾句
        7.2.6 存现句
        7.2.7 领有句
        7.2.8 系词句
        7.2.9 比较句
        7.2.10 比况句
        7.2.11 “给”字句
    7.3 小结
第八章 句类与语气词
    8.1 句类
        8.1.1 陈述句
        8.1.2 祈使句
        8.1.3 感叹句
        8.1.4 疑问句
        8.1.5 小结
    8.2 语气词
        8.2.1 单音节语气词
        8.2.2 语气词的连用现象
        8.2.3 小结
第九章 时体系统
    9.1 体系统
        9.1.1 起始体
        9.1.2 持续/进行体
        9.1.3 延续体
        9.1.4 完成体
        9.1.5 经历体
        9.1.6 短时/尝试体
    9.2 时制系统
        9.2.1 过去时
        9.2.2 现在时
        9.2.3 将来时
    9.3 时标记与体标记共现
        9.3.1 过去时与体标记的共现
        9.3.2 现在时与体标记的共现
        9.3.3 将来时与体标记的共现
        9.3.4 小结
    9.4 参照时间转移现象
        9.4.1 时标记与时标记的互换
    9.5 小结
第十章 话题标记
    10.1 还[x(?)~0]
        10.1.1 标记体词性话题
        10.1.2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1.3 标记介词短语
        10.1.4 标记副词
        10.1.5 标记小句
    10.2 哇[va~(53)]
        10.2.1 标记体词性话题
        10.2.2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2.3 标记副词
        10.2.4 标记介词短语
    10.3 来来[lai~(44)][lai~0]
        10.3.1 标记体词性话题
        10.3.2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3.3 标记介词结构
    10.4 时价[s(?)~(53)][t(?)ia~0]
        10.4.1 标记体词性话题
        10.4.2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4.3 标记介词短语
    10.5 时[s(?)~(53)]
        10.5.1 标记体词性话题
        10.5.2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5.3 标记副词
        10.5.4 标记介词短语
    10.6 去[k(?)~0]
        10.6.1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7 哩[li(?)~0]
        10.7.1 标记体词性话题
        10.7.2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7.3 标记副词
        10.7.4 标记小句
    10.8 正[t(?)?(?)~(53)]
        10.8.1 标记体词性话题
        10.8.2 标记谓词性话题
        10.8.3 标记介词短语
        10.8.4 标记小句
    10.9 小结
第十一章 复杂句与复合句
    11.1 从句
        11.1.1 补足语从句
        11.1.2 定语从句
        11.1.3 补语从句
    11.2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11.2.1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2 让步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3 因果、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4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5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6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7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8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9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1.2.10 小结
第十二章 结语
    12.1 本文结论
    12.2 本文的创新
    12.3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现代汉语述宾短语及其汉泰扩展方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汉语述宾短语研究现状
        1.2.2 泰语述宾短语研究现状
    1.3 关于本文的研究
        1.3.1 本文要采用的方法
        1.3.2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1.3.3 语料来源
        1.3.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汉语述宾短语概况
    2.1 述宾短语的基本语法结构(V+O)
        2.1.1 述宾短语中的述语(V)
        2.1.2 述语短语中的宾语(O)
        2.1.3 动词性联合短语充当述语成分
    2.2 述宾短语中宾语的特点
        2.2.1 述宾短语中宾语的来源
        2.2.2 述语和宾语的语义关系
        2.2.3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带宾语情况
        2.2.4 动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2.3 结语
第三章 汉语述宾离合词
    3.1 汉语述宾离合词基本结构
    3.2 离合词的离析形式 Ax B/B(x)A
        3.2.1 离合词的离析方式
        3.2.2 离合词Ax B/B(x)A形式的离析程度
        3.2.3 离合词Ax B/B(x)A形式的语法特征
        3.2.4 述宾结构是离合词产生的基础
        3.2.5 述宾结构的言谈功能
        3.2.6 动词与名词的典型性
        3.2.7 述宾结构言谈交际
        3.2.8 离合词Ax B离析方式成因分析
        3.2.9 宾语的前面没有定语
        3.2.10 离合词的语法功能
    3.3 结语
第四章 述宾短语的词汇化
    4.1 述宾短语“自由性”和“粘着性”的来源
        4.1.1 “自由短语”和“粘着短语”的概念
        4.1.2 粘宾动词的定义
        4.1.3 汉语的语义变体
        4.1.4 现代汉语X+P的词汇化
    4.2 述宾短语词汇化的特殊性
        4.2.1 述宾短语XP词汇化的典型情况
        4.2.2 述宾短语现代流行用语的概况
    4.3 结语
第五章 泰语述宾短语研究
    5.1 泰语述宾短语概况
        5.1.1 泰语述宾短语的基本结构
        5.1.2 泰语述宾短语的语义关系
        5.1.3 泰语述宾短语的有限扩展
    5.2 泰语的黏着性
        5.2.1 泰语熟语
    5.3 结语
第六章 汉泰述宾短语扩展对比研究
    6.1 现代汉语特殊述宾短语
    6.2 现代泰语特殊述宾短语基本结构
    6.3 汉泰述宾短语扩展方式对比
        6.3.1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了”、 “???? /laew/了”
        6.3.2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着” 、“???? /yù:/着”
        6.3.3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过” 、“??? /khoē:y/过”
        6.3.4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好”、“????? /srēt/好”
        6.3.5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完”、 “????? /srēt/完”
        6.3.6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的重叠式
        6.3.7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数量短语
    6.4 结语
第七章 结论
    7.1 汉泰述宾短语的特殊性
    7.2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扩展的相同点
        7.2.1 汉泰使用动态动词来扩展述宾短语
        7.2.2 汉泰语述宾短语使用数量词组来扩展
        7.2.3 汉泰述宾短语扩展的不同点
参考文献
致谢

(6)古文《尚书》介宾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古文《尚书》概述
    二、古文《尚书》的研究价值
    三、古汉语介宾短语的研究概况
    四、研究意义及思路方法
第一章 古文《尚书》介宾短语的判定及成分分析
    第一节 判定介宾短语的标准
        一、介词与动词的区分
        二、介词与连词的区分
    第二节 介词的类型
        一、介引对象
        二、介引处所
        三、介引时间
        四、介引原因
        五、介引工具
        六、小结
    第三节 宾语的构成
        一、由词充当宾语
        二、由短语充当宾语
        三、宾语的位置
        四、小结
第二章 古文《尚书》介宾短语的功能分析
    第一节 介宾短语的句法分析
        一、介宾短语的句法位置
        二、介宾短语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介宾短语的语义分析
        一、“惟X”组
        二、“乎X”组
        三、“自X”组
    第三节 介宾短语的语用分析
        一、介词的隐现
        二、介宾短语的语用功能
第三章 今、古文《尚书》介宾短语的对比
    第一节 今、古文《尚书》介宾短语的构成对比
        一、今、古文《尚书》介词的对比
        二、今、古文《尚书》介宾短语的语义类型对比
    第二节 今、古文《尚书》中介词格的对比
        一、今、古文《尚书》介词格的层级性
        二、今、古文《尚书》格标的对比
    第三节 今、古文《尚书》介宾短语的位置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探究——认知构式语法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内部时间结构与构式语法分析
3 动词词义的模块属性表征理论与构式语法分析
4 视觉感知动词的语义扩展
5 结语

(8)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理论背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国内外搭配研究综述
    2.1. 国外搭配研究综述
        2.1.1. 搭配概念的界定研究
        2.1.2. 动名搭配的定量研究综述
        2.1.3. 搭配的定性研究综述
    2.2. 国内搭配研究综述
        2.2.1. 英语界搭配研究综述
        2.2.2. 汉语界搭配研究综述
        2.2.3. 对外汉语教学界搭配研究综述
    2.3. 小结
第三章 “动名搭配”基本概念的厘定与语料操作步骤
    3.1.“搭配”概念的厘定
        3.1.1. 搭配与词、短语的关系
        3.1.2. 搭配与熟语的关系
        3.1.3. 搭配与离合词的关系
        3.1.4. 搭配与语块的关系
        3.1.5. 搭配与类联接的关系
    3.2. 动名搭配的界定与分类
        3.2.1. 动名搭配的界定
        3.2.2. 动名搭配的分类
    3.3. 不同动名搭配类型的特点
    3.4. 动名搭配习得的考察内容
    3.5.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选取依据和步骤
    3.6. 语料库介绍
        3.6.1.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介绍
        3.6.2.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介绍
        3.6.3. 语料库间的可比性分析
        3.6.4. 语料库检索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7 小结
第四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正确动名搭配对比分析
    4.1. 对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正确动名搭配的个案分析
        4.1.1. “吃”+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2. “喝”+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3. “唱”+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4. “打”+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5. “抱”+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6. “放”+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7. “开”+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8. “坐”+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9. “走”+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10. “跑”+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2. 对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正确习得的逐类分析
        4.2.1. 自由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4.2.2. 受限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4.2.3. 固定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及相关偏误分析
    5.1. 偏误动名搭配语料的提取过程说明
    5.2.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1. “吃”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2. “喝”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3. “唱”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4. “打”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5. “抱”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6. “放”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7. “开”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8. “坐”的动名搭配错误分析
        5.2.9. “走”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10. “跑”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3.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偏误动名搭配的逐类分析
        5.3.1. 动名搭配中的词汇偏误
        5.3.2. 动名搭配中的句法偏误
        5.3.3. 动名搭配中的语用偏误
    5.4.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偏误原因分析
        5.4.1. 动名搭配偏误的表层原因
        5.4.2. 动名搭配偏误的深层原因
    5.5. 小结
第六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形成的制约因素
    6.1. 动名搭配产生的制约因素
    6.2. 动名搭配理据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6.2.1. 生成词库理论
        6.2.2. 隐喻与转喻理论
        6.2.3. 物性结构与隐喻、转喻理论的关系
    6.3. 动名自由搭配的制约因素
    6.4. 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6.4.1. 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6.4.2. 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6.5. 动名固定搭配的制约因素
    6.6. 小结
第七章 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的教学启示
    7.1. 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
        7.1.1. 语块相关理论
        7.1.2. 语块教学相关理论
        7.1.3. 动名搭配语块教学的设想
    7.2. 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
        7.2.1. 动名搭配易混淆词的辨析
        7.2.2. 动名搭配的语义阐释
        7.2.3. 动名搭配在使用中的句法规则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借用动量词历时发展的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语料来源与研究理论和方法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第二章 人体器官类借用动量词历时发展
    2.1 对“嘴巴”人体器官动量词的界定
    2.2 器官动量词的历时发展例举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具类借用动量词历时发展
    3.1 先秦萌芽期
    3.2 魏晋定型期
    3.3 唐宋发展期
    3.4 元明清时期完善期
    3.5 现当代成熟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伴随结果类借用动量词历时发展
    4.1 声
    4.2 步
    4.3 程
    4.4 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同形动量词各类变式的历时发展
    5.1 “V+名词或代词+一+V”式
    5.2 “一+V+V”式
    5.3 “V+一+V+名词”式
    5.4 “V+一+V”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因果动量词的历时发展
    6.1 跳
    6.2 滚
    6.3 惊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现代汉语装填类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 研究现状
        1.3.1 现代汉语动词小类研究
        1.3.2 现代汉语装填类动词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装填类动词词义分析
    2.1 装填类动词语义特征提取的方法
        2.1.1 “词义模式图”分析法
        2.1.2 析义元语言义征分析
    2.2 装填类动词语义特征的提取
        2.2.1 “装”的语义特征
        2.2.2 “盛”的语义特征
        2.2.3 “灌”的语义特征
        2.2.4 “浇”的语义特征
        2.2.5 “填”的语义特征
        2.2.6 “塞”的语义特征
    2.3 装填类动词语义特征的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装填类动词及主要论元的隐喻分析
    3.1 装填类动词的原型义、隐喻义分析
        3.1.1 “装”的原型义、隐喻义分析
        3.1.2 “盛”的原型义、隐喻义分析
        3.1.3 “灌”的原型义、隐喻义分析
        3.1.4 “填”的原型义、隐喻义分析
        3.1.5 “塞”的原型义、隐喻义分析
    3.2 装填类动词主要论元的结构隐喻分析
        3.2.1 直接宾语的结构隐喻分析
        3.2.2 间接宾语的结构隐喻分析
        3.2.3 主语或状语的结构隐喻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装填类动词句法分析
    4.1 装填类动词的句法分布
        4.1.1 谓语位置上的装填类动词
        4.1.2 定语位置上的装填类动词
        4.1.3 主语和宾语位置上的装填类动词
        4.1.4 状语位置上的装填类动词
    4.2 装填类动词所带宾语分析
        4.2.1 装填类动词所带宾语的结构类型
        4.2.2 装填类动词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
    4.3 装填类动词所带补语分析
        4.3.1 装填类动词所带补语的结构类型
        4.3.2 装填类动词所带补语的语义类型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语义格与动词重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汉语配价理论的新HSK词汇动词研究[D]. 王泊宁.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广东陆河客家话语法研究[D]. 李俊炜.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3]格与格框架探究—再读《“格”辩》[J]. 汪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4]山西偏关方言参考语法[D]. 崔玲. 山西大学, 2021
  • [5]现代汉语述宾短语及其汉泰扩展方式对比研究[D]. 田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6]古文《尚书》介宾短语研究[D]. 陈敏. 扬州大学, 2021(09)
  • [7]“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探究——认知构式语法视角[J]. 陈辰. 外国语文, 2020(04)
  • [8]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D]. 唐建华. 山东大学, 2020(09)
  • [9]借用动量词历时发展的分类研究[D]. 李海燕.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10]现代汉语装填类动词研究[D]. 姜雯. 延边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语义大小写和动词重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