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例脑梗死CT结果与临床不符的探讨

153例脑梗死CT结果与临床不符的探讨

一、脑梗塞CT所见与临床不符153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倩[1](2019)在《基于二代测序靶向捕获技术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一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s,HSPs)是一组具有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伴有进行性下肢痉挛和无力。本研究旨在应用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Targeted-Capture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TCNGS)为一个中国HSP家系所患疾病做出准确的基因诊断,并为家系成员遗传咨询等提供依据。方法:以该HSP家系3代共11人为研究对象,绘制家系图谱。获取知情同意后,采集II代4人,III代5人的外周血样,抗凝并提取全血基因组DNA(g DNA)。同时对他们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并着重对3名患者收集包括颅脑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等在内的其他临床辅助检查资料。首先,我们对先证者(II-1)的g DNA样本进行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将得到的结果与Human参考基因组数据库、千人基因组数据库、db SNP142数据库等有关数据库进行对比、过滤、筛选,再运用SIFT、Poly Phen2、FATHMM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新发现的NS/SS/Indel变异进行功能预测,获取可疑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最后将候选基因变异在该家系另外8名直系亲属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从而明确该家系HSP患者的诊断。结果:临床检查结果:先证者(II-1)表现出典型的进行性双下肢僵硬,无力和共济失调。他的两个姐妹(II-3、II-4)除表现出类似的症状外,还有额外的构音障碍。且三个患者的颅脑磁共振成像均可见小脑萎缩。基因检测结果:先证者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和家系内其他成员Sanger测序结果显示,3名患者paraplegin(SPG7)上均含有两个基因突变(c.11501150+1ins CTAC和c.2062C>T,p.Arg688Trp)和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c.2063G>A,p.Arg688Gln),且c.2062C>T,p.Arg688Trp和c.2063G>A,p.Arg688Gln位点被证明位于同一条单体型的相邻位置,共同导致一个终止密码子突变。而家系中大多数无症状成员只携带c.11501150+1ins CTAC杂合突变。且两个SPG7突变位点均为新发突变位点。结论:临床检查及基因检测等资料表明此家系患者所患疾病是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7型(SPG7),c.11501150+1ins CTAC和c.2062C>T,p.Arg688Trp、c.2063G>A,p.Arg688Gln复合杂合突变是该HSP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该家系被证实是中国首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7型的病例报道。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仅拓宽了SPG7基因的突变谱,还表明了SPG7突变可能是成年发病但未确诊的遗传性共济失调的重要原因,需要引起临床重视。同时,还提醒了广大医师及科研工作者,二代测序在诊断此类罕见或高度异质性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发挥的巨大效应,可以适当选择及应用。

邢伯威[2](2018)在《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及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一: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对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研究二:通过回顾性研究对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一:通过检索Pubmed、The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英文数据库,CNKI、VIP、WanFang Data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以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12月。检索内容为采用承气汤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RCT研究。通过筛选将符合要求的研究数据进行提取,包括肠梗阻患者的基线信息、干预措施、研究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及结果数据进行提取。然后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版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Stata13软件及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二:回顾性调查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入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的肠梗阻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初步筛选出院诊断包含“肠梗阻”的病例,经过再次查阅完整病例,将确诊为“肠梗阻”且为第一诊断的患者纳入本研究。(1)对全部患者就诊期间的一般信息、理化检查结果、治疗经过、病情转归进行整理、总结,并建立统计表格,进行数据分析,并单独对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患者进行相同的信息整理与数据分析。(2)将每1住院病例作为随访单位(住院结局为死亡患者除外),以每次治疗出院后4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等为间隔时间进行随访(部分患者依门诊复诊时间进行),截止日期2017年12月31日。记录复发时间、复发后治疗经过、治疗转归等信息。(3)根据所获得的住院转归与随访信息对患者进行死亡危险因素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并根据中药使用情况,对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的全部患者及接受行气通腑中药灌肠治疗的患者单独行死亡危险因素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4)根据是否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及给药途径的不同分为未使用中药组、中药灌肠组、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组、中药灌肠+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组,对肠梗阻患者的短期疗效与复发情况进行分组比对。结果研究一:常规西医治疗相比,承气辈方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肠梗阻有效率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能明显改善肠梗阻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OR=5.285,95%CI(4.027,6.937),P=0.000];自主排气时间[SMD=-2.022,95%CI(-2.695,-1.350),P=0.000];自主排便时间;[SMD=-2.329,95%CI(-3.030,-1.628),P=0.000];肠鸣音恢复时间[SMD=-2.438,95%CI(-3.218,-1.659),P=0.000];腹痛、腹胀缓解时间[SMD=-1.911,95%CI(-2.521,-1.301),P=0.000];恶心、呕吐缓解时间[SMD=-2.016,95%CI(-2.362,-1.671),P=0.000];气液平消失时间[SMD=-3.608,95%CI(-6.476,-0.740),P=0.014];总住院时间[SMD=-1.420,95%CI(-1.715,-1.125),P=0.000]。研究二:(1)共随访180例,其中成功随访159例,脱落21例,成功随访的159例中,147例为非手术治疗病例,12例为手术治疗病例。共复发50例(31.45%)(非手术治疗患者复发47例,手术治疗患者3例);未复发76例(47.80%),死亡(是否复发及死因均不明)33例(20.75%)。50例中47例入院治疗,除1例随访时正在住院治疗,41例行非手术治疗,38例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随访时已好转出院并死亡,死因不明)3例死亡;5例行手术治疗,治愈或好转出院,出院后均未复发。未住院治疗的3例患者随访时症状均已消失且未复发。随访时间4天-41月(均数[标准差]16.06[12.09]月,中位数13.97月)。除1例复发时间未明确,其余49例复发时间4天-21月(均数[标准差]4.38[4.73]月,中位数3月)。44例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均未复发。5例复发后入院行手术治疗,均有效,出院后均未复发,该5例患者均为初次复发患者,且既往均未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及具体治疗经过不详。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患者随访132例,成功随访117例,脱落15例。成功随访的117例中,共复发40例(34.19%),未复发55例(47.01%),死亡(是否复发及死因均不明确)22例(18.80%)。随访时间4天-40月(均数[标准差]14.31[11.19]月,中位数13月)。复发时间4天-21月(均数[标准差]4.52[5.08]月,中位数3月)。40例中37例入院治疗,32例行非手术治疗,30例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随访时已好转出院并死亡,死因不明)2例死亡;5例行手术治疗治愈或好转出院,出院后均未复发。未住院治疗的3例患者随访时症状均已消失且未复发。(2)全部195例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营养风险评分、恶性肿瘤并转移;128例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未找到;109接受行气通腑中药灌肠治疗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恶性肿瘤并转移。(3)全部126例随访病例的复发独立危险因素为:体重;95例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病例的复发独立危险因素为:体重;82例接受行气通腑中药灌肠治疗病例的复发独立危险因素未找到。(4)短期疗效:中药灌肠+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组与未使用中药组总有效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发情况:各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研究一:承气辈方剂能有效治疗肠梗阻,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受纳入研究的数量与质量限制,上述结论有待更多高质量对照研究予以进一步验证。研究二:(1)肠梗阻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营养风险评分”与“恶性肿瘤并转移”;肠梗阻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体重”,但受制于样本量,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扩充样本量,以求获得更全面、可靠数据。(2)行气通腑中药可有效治疗肠梗阻,中药灌肠+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疗效优于未使用中药,但各给药方式间无显着差异;未使用中药与各种给药途径予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复发率无显着差异,其远期疗效有待更完善的前瞻性研究及高质量的回顾性研究揭示。

吴文笛[3](2015)在《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国家级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的总结工作,是保护和继承名老中医宝贵医学财富的措施,是国家对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的一个重要医学继续教育计划。本课题是基于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对吴荣祖全国名老中医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的总结。以保护和继承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代表人物吴荣祖名老中医的宝贵医学财富为研究目的。通过3年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师带徒工作,将从:阳主阴从继钦安,扶阳抑阴承佩衡;辩证尤重亚阳虚,不治已病治未病;真寒假热细考量,排病反应明于心;阳密气纳坎水温,潜阳封髓命根固;温升乙木气机畅,身心并重疗效彰;平降甲木相火安,升主降从圆运顺;组配方审药动静,创工艺减毒增效七个方面,全面系统整理总结吴荣祖名老中医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并将其理论化。进一步以3年来师带徒工作中代表性临床病案的收集,并从临床病案中以按语的方式充分分析反映吴荣祖名老中医温阳扶正学术思想理论在临床的具体运用,最终整理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一套系统完整的,具有鲜明流派传承特色的理论体系,并通过具体100例临床病案分析,充分体现将理论运用于临床实际,指导临床工作。本项目的研究填补了目前尚无具备吴荣祖名老中医创新发扬特色的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经验系统总结的空白,其研究成果可又直接运用于临床,使中医临床医生易于掌握,具有很强的临床可行性及操作性,对将来进一步研究扶阳学术流派的治法、方药打下重要基础。

马玉栋[4](2014)在《急性重型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血管内治疗及中期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急性重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不同亚型病因、临床表现、脑血管造影特点,探讨其救治流程和血管内治疗策略,并对中期预后做出评估。方法:第一部分依据入组标准,筛选自2012年1月到2013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TOAST标准及改良TOAST标准,对患者进行病因分型。统计3个月时患者mRS评分。第二部分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4年01月,36例急性重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数据、治疗前后按照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的血管再通情况,评估3个月后的临床结局(mRS评分)。结果:第一部分232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病因学亚型的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25例(53.9%),小动脉闭塞型49例(21.1%),心源性脑栓塞型42例(18.1%),其他病因型11例(4.7%),不明病因型5例(2.2%)。各亚型组中,男性比例最高的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5.2%),男性比例最低的是心源性脑栓塞型(45.2%)。平均年龄最大的为心源性脑栓塞型(61.9±13.2岁),平均年龄最小的是其他原因型组(42.4±11.14)。合并高血压比例最高的为小动脉硬化型(77.6%,),最低的是不明病因型(20.0%)。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中,前循环脑动脉病变占72.8%,后循环脑动脉病变占27.2%,因颈动脉系统病变导致的急性缺血卒中在大动脉硬化型患者中占40%(50/125),大脑中动脉闭塞或者重度狭窄导致的急性缺血患者占29.6%(37/125)。心源性栓子脱落导致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比例最高(61.9%,26/42)。在小动脉闭塞型中,前循环穿支动脉闭塞导致的脑卒中占63.3%。在其他原因型的11例患者中,诊断为动脉夹层的患者为9例,发病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在5类亚型组患者中,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最低的为小动脉闭塞型(8.8±1.6),预后良好比例最高的为小动脉硬化型(73.5%),最低的为心源性脑栓塞型(33.3%)。致残率最高的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55.2%)。病死率最高的为心源性脑栓塞型组(11.9%)。第二部分36例血管内治疗的急性脑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为22-79岁,平均58.2±13.5岁,根据TOAST及改良TOAST标准进行卒中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3例,占63.9%(男性20例,平均年龄60.2岁);心源性脑栓塞7例占19.47%(男性3例,平均年龄67.0岁),动脉夹层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例占11.1%(男性4例,平均年龄35.3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导致左侧颈内动脉起始巨大血栓形成1例,右侧颈内动脉颅外中段重度狭窄并栓子脱落导致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患者无任何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危险因素。术前NIHSS评分平均13.9±5.4(8-31分),从发病到动脉穿刺时间平均为4.7小时(283.3±94.6,30-270分钟),手术操作平均时间为1.5小时(91.7±41.2,40-220分钟),自发病到手术结束或者血管开通,平均时间为6.3小时(379.8±117.2,130-650分钟)。超选择微导管接触尿激酶溶栓13例,单纯Solitaire AB支架取栓6例,狭窄或者闭塞处支架置入+血栓抽吸+Solitaire AB支架取栓2例;狭窄或者闭塞处支架置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7例,超选择尿激酶溶栓+狭窄处支架置入4例,超选择微导管接触尿激酶溶栓+取栓3例,超选择微导管接触尿激酶溶栓+抽吸1例。术前TICI分级:0级20例,1级9例,2a级6例,2b级1例,3级0例;术后TICI分级:0级1例,1级2例,2a级6例,2b级13例,3级14例,术后TICI为2b或者3级定义为再通有效,有效率为75%(27/36);6例Solitaire取栓病例中,全部获得完全再通(TICI3级)。术后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出血5例,其中2例症状性。NIHSS评分较术前改善的29例,有5例NIHSS评分较术前增加。术后3个月随访时临床转归良好(mRS≥2)17例(47.2%),致重度残疾者11例(30.6%),死亡3例(8.3%)。结论:就急性重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而言,粥样硬化性大动脉闭塞或者狭窄是其主要原因,超过半数以上,且预后差,致残率高,其中又以颈动脉闭塞或者狭窄导致的急性重型缺血性卒中比例最高,高于大脑中动脉病变及椎基底动脉病变。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平均年龄最大,致死致残率最高,栓子脱落导致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最常见,梗塞后出血在此类型患者中最常见。小动脉硬化性闭塞型患者预后最好,致残率最低,无患者死亡,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其他病因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夹层是主要因素,且多见于中青年。统筹规划合理的治疗流程可以缩短入院到动脉穿刺时间,依据患者病因而制定的血管内治疗方案有助于缩短治疗时间,患者预后良好的概率将会提高。脑血管造影检查有助正确判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亚型。单纯Solitaire支架取栓,操作简单,血管闭塞后再通时间短,预后良好,但不是所有类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都适用于支架机械取栓。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串联病变,血管再通时间长,预后差。不同病因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其临床表现、血管内开通需要的时间以及预后良好比例明显不同,血管内治疗方案应该依据各种不同病因类型来制定。

曾红春[5](2013)在《大鼠肝泡状棘球蚴多模态影像学的动态观察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继发性大鼠肝泡状棘球蚴(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HAE)的动物模型。运用超声筛查早期动物模型,总结分析早期肝泡状棘球蚴病灶的超声特征,旨在为早期肝泡状棘球蚴病征象的识别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运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e,DWI)技术动态监测不同时期大鼠肝泡球蚴病灶,并与病理学指标对照。研究该病不同时期超声造影和MRI扩散加权成像的动态演变特点与病理演变之间的关系,探讨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在评价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动态演变的价值,总结肝泡状棘球蚴病不同时期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内注射泡状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制备继发性大鼠肝泡状棘球蚴动物模型,接种第9周时对所有大鼠进行超声筛查,记录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相关信息留存在超声工作站内。接种后9周、28周、50周时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随机从不同实验组中抽取10只大鼠进行超声造影、MR-T1WI、T2WI、DWI成像检查。每次检查均按照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进行检查,详细记录相关检查结果,检查结束后处死实验大鼠,留取病理标本,进行常规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超声筛查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具有很高的特异性(83.33%)和灵敏度(93.52%)。142个早期病灶按照不同的超声特征可分为1型(点状高回声型)、2型(簇状细小点状高回声型)和3型(片状高回声型)和4型(混合型)。1型、2型和3型超声上均表现为高回声,内部未探及典型类囊泡样无回声结构,前3种类型病灶的平均直径小于4型。早期病灶在病理上表现为米黄色至乳白色的囊泡样结构,呈针尖样或多泡状,囊内含液量依大小不同而有变化。经HE染色后可以观察到单个或多个红染的囊泡结构周边环以微小血管及炎性细胞聚集形成的炎性反应带。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的超声造影征象和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径小于3mm的早期病灶注入超声造影剂后动脉期病灶周边呈环状强化,内部无强化,增强持续至门静脉早期,开始出现廓清,中央始终无强化;较大的病灶(直径大于5mm)可以呈现为两种增强方式,一种是类似于小病灶的环状强化,另一种是病灶周边环状强化伴内部分隔强化,呈类似调色碟样。超声造影增强区域在病理上证实为病灶周边的炎性反应带其内富含微血管。中晚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超声造影后表现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现环状强化,内部始终未见增强。由早期至中晚期病灶周边增强带与病灶直径之比逐渐递减。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在T1加权成像上均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DWI成像上表现为高信号病灶周边伴随稍低信号的晕环,类似“月晕”;随着病程的进展,T1加权像上病灶由均匀性低信号向不均匀性低信号演变,T2加权像上表现为内部为高信号夹杂部分低信号,DWI图像上病灶呈高信号,周边可见低信号带环绕。病灶周边“月晕”区的ADC值随着病程的演变逐渐降低,病灶内部的ADC值逐渐减小。结论:超声在筛查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模型中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早期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在超声上较特异的征象主要为高回声灶,大小和形态表现多样,只有少数病灶呈现为混合性回声。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周边的增强回声带证实为富含血管的区域,其内血管数量的多少预示着病灶的生物学活性。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演变预示了病灶供给血管的变化,早期主要是肝动脉参与供血,中晚期门静脉参与供血。DWI图像上可以清晰显示病灶的内部结构和病灶周边的特征性过渡带,病灶内部及周边ADC值随着病程的演变,ADC值逐渐减小,该现象揭示病灶内部及周边纤维化程度逐渐增加。由此可见,超声造影可显示病灶周边血管化的动态演变,MRI扩散加权成像则可以动态显示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周边的纤维化程度,两者结合可以动态反映病灶周边血管化和纤维化的动态演变。

任丽[6](2009)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筛选优势疗法,并找出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为临床决策或者为未来的研究决策提供依据,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和水平。方法: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根据;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定性、定量分析各种中医综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检索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相关文献2万余篇,纳入合格研究40项,涉及中医综合疗法(即试验措施)有18种组合方式,即使同一中医综合疗法组合方式,但其具体用药或针灸、推拿选穴或方法等也各不相同,或同一组合的中医综合疗法,其疗效判定指标又不尽相同。统计分析总有效率的相对危险度、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或)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并计算其99%可信区间。结论:本研究显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有临床意义。通过总有效率的RR值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化瘀通络汤药+头、体针刺(头针施于病灶侧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语言区,体针取阳明经穴为主);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或NIHSS积分的WMD的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化痰清热、祛瘀通络汤药+活血祛瘀针剂+头、体针刺(中脏腑闭证十宣、十井、耳尖放血,另刺人中、内关;中脏腑脱证灸关元、神厥、涌泉、百会及刺人中;中经络刺阳明经穴为主;配选头针运动区);通过日常生活能力积分的WMD的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益气醒神、祛瘀涤痰免煎颗粒+散寒除湿活络针剂+口服补血活血、行气化痰通络中药丸剂;另通过本研究发现中医临床研究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文献质量普遍较低;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体系的临床异质性较大等,亟需解决和提高。

杨红[7](2008)在《《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一立题依据《伤寒论》作为中医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所载方剂,配伍严谨、主治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循证医学时代对中医发展提出的挑战是对中医疗效提供科学证据,本论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伤寒论》方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发展循证的中医药学奠定基础。二研究目的1.通过对国内近30年有关《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计量学研究,描述《伤寒论》方现代文献研究的现状和分布;2.探寻部分经方在现代临床应用中主要涉及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并通过初步评价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3.通过对小柴胡汤和小青龙汤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研究,获得二者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通过以上三方面研究,力求从现代循证医学角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伤寒论》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疗效提供有益的证据。三研究方法1.国内近30年《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文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检索1979年至2006年发表的有关《伤寒论》112方的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各方的文献发表总量、年发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数量表、《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历年发表量百分比表、《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顺位图以及居于《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排序。2.居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的筛选及分析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简称ICD-10)》标准,对居于《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的疾病系统及病种进行筛选和分析,获得这些经方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优势领域和优势病种。3.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选取居顺位图第1位和第10位,且处于国内外研究热点的经方小柴胡汤和小青龙汤,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鉴定纳入相关临床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综合分析,进而获得二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今后的中医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四研究结果1.国内近30年《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的计量学研究1.1近30年(1979年至2006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有关《伤寒论》112方研究文献共计38,472篇,但分布不均衡,居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文献量为18,321篇,占文献总量近50%,而居于顺位图最后12位的经方,未发现相关研究文献。1.2研究文献量居《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依次为: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当归四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小青龙汤。2.居于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的疾病系统及疾病种类的鉴定与分析(见下表)3.经方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研究3.1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随机对照试验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3.1.1本研究纳入38个以中文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共计4327例慢性肝病患者参加试验,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依据国际标准评价,这些RCT的文献质量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报告的方法学信息不足或错误。3.1.2系统评价主要结果提示:(1)在改善慢性肝病病人的肝功能方面,小柴胡汤联合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抗病毒治疗,体现在:降低谷丙转氨酶(相对获益95%CI:WMD-22.86[-38. 38,-7.35];P=0.004)、谷草转氨酶(相对获益95%CI:WMD-22.97[-42.88,-3.07];P=0.02);总胆红素(相对获益95%CI:WMD-4.11[-7.79,-0.42];P=0.03)。(2)抗病毒效应分析提示:在HBeAg阴转方面,小柴胡汤联合抗病毒治疗与单纯使用抗病毒、非特异性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HBV-DNA阴转方面,小柴胡汤的疗效明显优于非特异性治疗;与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对比,小柴胡汤联合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在血清HBV-DNA阴转方面优于单独使用LAK细胞回输(相对获益95%CI:RR1.36[1.01,1.82],P=0.04)。(3)在降低肝纤维化标志物血清III型前胶原肽(PIIIP)、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方面,小柴胡汤联合γ干扰素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γ干扰素(PIIIP:相对获益95%CI:WMD44.28[20.49,68.07],P=0.0003;LN:相对获益95%CI:WMD35.73[23.81,47.66],P<0.00001;HA:相对获益95%CI:WMD78.31[49.48,107.13],P<0.00001)。3.1.3小柴胡汤还具有减轻抗病毒和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流感样、低热等不良反应的作用。3.1.4在所有已报告不良反应的研究中,均未发现小柴胡汤的严重不良反应。3.2小青龙汤治疗哮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3.2.1本研究共纳入26个以中文发表RCT包括2028例哮喘患者,与小柴胡汤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相似,RCT文献的质量普遍较低,没有鉴定出高质量的RCT。3.2.2 Meta-分析结果表明:小青龙汤联合西医治疗在哮喘临床症状控制方面比单纯西医治疗更有效(RR1.50;95%CI:1.27 to 1.76, P<0.00001);小青龙汤在缓解症状方面与西医对症治疗疗效相当(RR1.24;95%CI:0.92 to 1.66, P>0.05)。在改善肺通气功能方面,提示单独使用小青龙汤和辅助西医对症治疗均有很好的疗效:FEV1(L):(WMD-0.84;95%CI:-1.03 to -0.65, P<0.00001; WMD-0.66; 95%CI -0.76 to -0.55, P<0.00001);PEF(L/S)WMD-1.56;95%CI -1.72 to -1.40, P<0.00001; WMD-1.57; 95%CI -2.08 to -1.06, P<0.00001)。另外,小青龙汤还可以降低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血清IgE水平,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控制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来起作用的。3.2.3在4篇已报告不良反应的研究中,均未发现小青龙汤有严重副作用。结论1.国内近30年对《伤寒论》112方的文献研究呈不均衡分布,其中居《伤寒论》112方顺位图前十位的经方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包括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当归四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小青龙汤。2.通过对居前十位经方所涉及的疾病系统和疾病种类的筛选和分析,发现经方在临床上主要的使用情况与《伤寒论》中各经方应用所遵循的病机基本相符,但亦不乏现代研究者在继承经方的同时,在其治疗疾病范围上有所扩大。3.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和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得到了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支持,未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然而,由于纳入的这些RCT报告的质量较低,对疗效的评价可能会夸大,目前的证据还不能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因此,本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受到一定限制。建议采用设计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经方治疗特定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验证。

李林森[8](2008)在《基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脑梗死血瘀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王永炎院士的“证候概念及其属性”及田金洲教授提出的“证候靶位及表征”理论,研究血瘀证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活性物质的关系,探讨CAS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36例脑梗死组患者及73例对照组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用ELISA法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清MMPS-9、TIMP-1、b-FGF及Hs-CRP的含量。结果:(1)血瘀证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a.在脑梗死患者中,血瘀证组的右侧颈动脉、左CCA、ICA内径均显着大于非血瘀证组(P <0.01/0.05),血瘀证与双侧颈动脉内径呈显着正相关(P <0.01)。在对照人群中,血瘀证组的双侧CCA内径均大于非血瘀证组(P <0.05),血瘀证与左CCA内径有相关性(P <0.05)。脑梗死血瘀证组的双侧颈动脉内径显着大于对照血瘀证组(P <0.01)。b.在总体人群中,血瘀证组的右CCA的IMT显着大于非血瘀证组(P <0.01)。在脑梗死患者中,血瘀证组的右ECA、左CCA及左ICA的IMT大于非血瘀证组(P <0.05),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P <0.05)。脑梗死血瘀证组的颈动脉硬化、IMT增厚率、左ICA的IMT大于对照血瘀证组(P <0.05)。c.在总体人群中,血瘀证组双侧ECA收缩期流速、右CCA的PI小于非血瘀证组(P <0.01/0.05),左CCA舒张期流速大于非血瘀证组(P <0.05)。脑梗死血瘀证组双侧ECA、右ICA收缩期流速,双侧CCA、右ECA的RI、双侧CCA、右ECA的PI大于对照血瘀证组(P <0.01/0.05)。总体血瘀证与双侧ECA收缩期流速、右CCA、右ECA的PI呈负相关(P <0.01/0.05),与左CCA舒张期流速呈正相关(P <0.01)。对照血瘀证与右CCA舒张期流速呈正相关(P <0.05)。(2)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a.在脑梗死患者中,血瘀证组颈动脉斑块不匀质、不规则率高于非血瘀证组(P <0.05)。脑梗死血瘀证组颈动脉斑块有无、数目、不规则及不匀质率大于对照血瘀证组(P <0.01)。总体血瘀证与颈动脉斑块形态呈正相关(P <0.05)。脑梗死血瘀证与斑块数目、性质呈正相关(P <0.05)。b.在脑梗死患者中,血瘀证的颈动脉狭窄及多支狭窄率较非血瘀证显着增高(P <0.01)。脑梗死血瘀证组的颈动脉狭窄及多支狭窄率高于对照血瘀证组(P <0.01)。脑梗死血瘀证与颈动脉狭窄、狭窄支数呈正相关(P <0.01)。(3)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活性物质的相关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比较,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显着升高(P <0.01),血瘀证与血清MMP-9呈正相关(P <0.01)。结论:1.血瘀证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2.血瘀证与颈动脉内径、斑块的形态及数目呈正相关,且其斑块具有不稳定性。在发生脑梗死时,斑块数目增加、不稳性增高。3.血瘀证存在颈动脉内径增大、IMT增厚、部分颈动脉狭窄及血流速度改变,在发生脑梗死时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大,IMT增厚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加重,狭窄支数增多。4.脑梗死血瘀证与血清MMP-9呈正相关。

钟海珍[9](2007)在《缺血性中风发病72小时内证候特征及其与MRI责任病灶体积关系探讨》文中指出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中风病的诊断准确率,而且对治疗方案的确定,临床疗效的判定以及病人预后的评价均有很大价值。头颅MRI(头颅磁共振成像)是脑血管病变的影像学依据,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它通过望闻问切采集病人的四诊信息,根据四诊信息对内风、火热、痰、瘀、气虚、阴虚阳亢六个基本证候(证候要素)进行评分,根据证候的动态时空性特征,可判断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各证候要素的分布特征及组合规律。证候是人体对于机体在内外环境变化时所发生的生理病理改变的一种反映状态,头颅MRI可客观地表现出中风病的病变性质和严重程度,因此,针对同一中风病人,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着关联,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尚不明了。而借助神经影像学手段揭示中医证候特征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是建立中风病病证结合的临床评价标准的重要基础。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03CB517102)。本研究在建立临床数据采集规范基础上,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102例(前循环梗死70例、后循环梗死32例),采集发病72小时内的中医四诊信息及急性期的头颅MRI等资料。用描述统计、卡方检验的统计方法探索缺血性中风发病72小时内的证候特征。利用影像学工具软件MRIcro 1.38版获取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的估算值,用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探索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与发病72小时内六个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得出前循环梗死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与中风病发病72小时内多个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后循环梗死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与中风病发病72小时内各证候要素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进一步用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前循环梗死根据发病72小时内证候要素评分预测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的线性方程。通过分析回归方程残差图的离群点发现,离群点均为OCSP分型中属于TACI(完全前循环梗死)的病例。将离群点剔除后,再用多元线性回归重新建立前循环梗死由发病72小时内证候要素评分预测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的线性方程。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发病72小时内的主要证候要素是风、火、痰,病机较为单纯,以风证、火热证及痰证单独出现率或两证组合的概率或三证组合的概率比较高。病变位侧、脑梗塞的血管系统对证候发生概率无显着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前循环梗死中的完全前循环梗死,火热证和阴虚阳亢证对于预测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可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其余的前循环梗死责任病灶体积则与痰证密切相关,但它们之间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后循环梗死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与发病72小时内证候要素评分不具有直线相关关系。本研究初步探索了缺血性中风由发病72小时内中医证候预测急性期责任病灶体积大小的方法;为使用中医证候量表判断缺血性中风病病人病情提供了影像学依据;为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之影像学与证候结合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张洪亮[10](2007)在《MRA、MRS、DTI和Xe-CT在脑血管狭窄诊疗中的联合应用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脑动脉狭窄患者脑组织CBF值、FA值和(Cho+Cr)/NAA值的相关性,探索脑动脉狭窄有效的评估方案。方法:选择临床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TIA、TCD提示一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或者减慢并经MRA证实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门诊或住院患者6例,利用MRS、DTI和Xe-CT等检测手段,对狭窄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代谢和生化物质、水分子弥散及血流值等进行检测。结果:全部6例患者MRA均证实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其中5例患者为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患者为双侧大脑中动脉均有狭窄,所有患者MRA所示狭窄动脉均可以解释TIA表现的症状;6例患者均行DTI、Xe-CT检查,其中5例患者Xe-CT显示MCA狭窄侧基底节区CBF值明显下降,双侧基底节区平均脑血流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缺血侧FA值较对侧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另外1例患者Xe-CT显示双侧基底节区平均脑血流值无统计学差异,相应双侧基底节区FA值亦无统计学差异;5例患者行MRS检查,其中2例患者双侧基底节区(Cho+Cr)/NAA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Cho+Cr)/NAA值升高侧FA值下降和平均CBF值显着下降,1例患者双侧基底节区(Cho+Cr)/NAA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双侧FA值比较和平均CBF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例患者双侧基底节区(Cho+Cr)/NAA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双侧FA值比较和平均CBF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Xe-CT测得的CBF值与DTI测得的FA值可能存在相关性;推测MCA狭窄引起FA值降低的机制可能为MCA狭窄导致其供血区CBF值下降,CBF值下降引起神经纤维缺血缺氧性改变继发白质脱髓鞘而引起FA值下降;对脑动脉狭窄患者行MRA、MRS、DTI和Xe-CT等检查,可能较全面的了解脑动脉形态、脑组织代谢和生化物质浓度、水分子弥散及脑组织血流值等的改变,从而有助于支架血管成形术的术前评估。

二、脑梗塞CT所见与临床不符153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塞CT所见与临床不符153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二代测序靶向捕获技术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一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治疗现况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材料

(2)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及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一 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
        1.4 资料提取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结果小结
        3.2 本研究局限性
        3.3 其他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收集
        1.5 随访方式
        1.6 随访研究终止点
        1.7 危险因素分析
        1.8 中药疗效分析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资料收集结果
        2.2 随访结果
        2.3 危险因素分析
        2.4 中药疗效分析
    讨论
        1 肠梗阻诊断发展现状
        1.1 临床表现
        1.2 实验室检查
        1.3 影像学检查
        2 肠梗阻中西医治疗现状
        2.1 非手术治疗
        2.2 手术治疗
        2.3 中医治疗
        3 关于研究二的相关思考
        3.1 关于随访
        3.2 关于危险因素分析
        3.3 关于疗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3)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二、文献综述
    1、扶阳学术流派思想渊源
    2、扶阳学术流派核心理论研究发展状况
        2.1 扶阳学术流派核心理论的建立
        2.2 近现代扶阳学术流派代表人物对学派核心理论的研究发展状况
        2.3 当代扶阳学术流派核心理论运用发展的社会背景状况
        2.4 扶阳学术流派核心理论的现代生理病理研究状况
    3、扶阳学术流派的发展及临床运用状况
        3.1 扶阳学术流派专业论着发展状况
        3.2 扶阳学术流派专业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状况
    4、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的临床运用发展状况
        4.1 近现代扶阳学术流派代表人物学术思想临床运用状况
        4.2 当下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临床运用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三、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1、前言
    2、吴荣祖名老中医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2.1 阳主阴从继钦安扶阳抑阴承佩衡
        2.1.1 阳主则寿阴旺则夭
        2.1.2 扶阳抑阴四逆为君
        2.2 辩证尤重亚阳虚不治已病治未病
        2.2.1 辩证阳虚隐潜者要
        2.2.2 上工治病,防患未然
        2.3 真寒假热细考量排病反应明于心
        2.3.1 临证遇火少壮明分
        2.3.2 离照当空邪去正安
        2.4 阳密气纳坎水温潜阳封髓命根固
        2.4.1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2.4.2 引火归元潜阳封髓
        2.5 温升乙木气机畅身心并重疗效彰
        2.5.1 温肝为法气运得畅
        2.5.2 形与神俱康寿并齐
        2.6 平降甲木相火安升主降从圆运顺
        2.6.1 明君为主安相为辅
        2.6.2 左升右降圆运始然
        2.7 组配方审药动静创工艺减毒增效
        2.7.1 审药动静令气条达
        2.7.2 工艺革新减毒增效
    参考文献
四、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1、引言
    2、100 例临床病案分析
        2.1 阳主阴从继钦安,扶阳抑阴承佩衡学术思想病案
        2.1.1 阳虚阴盛肺痈案
        2.1.2 阳虚寒凝尪痹案
        2.1.3 阳虚阴盛孤阳外脱过敏性紫癜(腹型)伴消化道出血案
        2.1.4 阳衰土败阴霾四溢肺癌案
        2.1.5 阳不统阴气不摄血肌衄案
        2.1.6 阳虚寒凝虚火上浮历节案
        2.1.7 阳虚湿阻兼有郁热顽痹案
        2.1.8 阳虚阴盛少阴格阳高热案
        2.1.9 阳虚阴盛寒凝血瘀痛痹案
        2.1.10 阳虚阴盛风寒内伏蛇串疮案
        2.1.11 三阴脏寒胸阳痹阻真心痛案
        2.1.12 阳虚肝寒阴蕴血虚沿爪疔案
        2.1.13 阳虚阴盛寒湿闭阻痹证案
        2.1.14 阴盛阳脱神昏救愈案
        2.1.15 阳虚水泛气痰交阻喘证案
        2.1.16 阳虚阴盛痰瘀互结血溢脉外中风便血案
        2.1.17 三阴脏寒相火不敛子痈案
        2.1.18 阳虚血脱冲脉不固经崩案
        2.1.19 阳虚水泛水肿案
        2.1.20 阳虚寒凝气机闭阻腹痛案
        2.1.21 寒湿内伏太阳经痛痹案
        2.1.22 脾肾阳虚寒湿困腰腰痛案
        2.2 辩证尤重亚阳虚不治已病治未病
        2.2.1 肝寒木郁横逆克土胃脘痛案
        2.2.2 阳虚寒伏咳嗽案
        2.2.3 肾阳虚弱寒邪闭肺慢喉喑案
        2.2.4 阳虚风寒伏肺咳嗽案
        2.2.5 三阴脏寒生化乏源缺乳案
        2.2.6 阳虚湿困心肾不交相火不秘不寐案
        2.2.7 三阴不升痰风内停阴火上扰眩晕案
        2.2.8 心肾阳衰气阳欲脱胸痹案
        2.2.9 脾肾阳虚寒饮内停咳嗽案
        2.2.10 三阴不升胃脘痛案
        2.2.11 阳虚金寒风痰伏肺肺胀案
        2.3 真寒假热细考量排病反应明于心
        2.3.1 三阴不升相火不秘痤疮案
        2.3.2 三阴脏寒寒凝血瘀痛经案
        2.3.3 肝寒血凝头痛案
        2.3.4 脾肾阳虚火不归元内伤发热案
        2.3.5 寒湿阻遏阴盛格阳太少两感高热案
        2.3.6 真寒假热阴火案
        2.3.7 三阴脏寒痰瘀风阻阴火案
        2.3.8 三阴不升相火不秘口臭案
        2.3.9 风寒外束痰热内伏咳嗽案
        2.3.10 肝寒气郁寒湿困脾相火不藏蛇串疮案
        2.3.11 水寒土湿阳气虚浮虚火内扰阴火案
        2.3.12 肾阳不足相火不潜不寐痹证案
        2.3.13 脾肾阳虚痰湿瘀阻痹证案
        2.3.14 阳虚不足外感实寒心阳闭阻神明被蒙昏厥案
        2.3.15 寒邪内闭心窍受蒙阴癫案
        2.4 阳密气纳坎水温潜阳封髓命根固
        2.4.1 脾肾阳虚相火扰神不寐案
        2.4.2 肾阳不足相火上扰牙痛案
        2.4.3 阳虚火浮阴燥案
        2.4.4 阴寒阻滞虚火上浮乳蛾案
        2.4.5 脾肾阳虚相火不潜耳鸣案
        2.4.6 阳虚阴盛真阳不藏阴火案
        2.4.7 少阴阳虚虚火络咽咽痛案
        2.4.8 脾肾阳虚相火不秘瘾疹案
        2.4.9 脾肾阳虚虚火上扰虚劳案
        2.4.10 脾肾阳虚阴寒内聚相火不秘肺癌案
        2.4.11 阳虚阴盛脾阳不振相火上扰肺癌案
        2.4.12 脾肾阳虚寒凝厥阴浊阴上僭头痛案
        2.4.13 阳虚水寒相火不藏宫寒不孕案
        2.4.14 水寒土湿木郁相火不敛阴疮案
        2.4.15 命门火衰虚火上冲眩晕案
        2.4.16 命门火衰气机逆乱神不守舍阴癫案
        2.4.17 肾阳虚衰脾失统摄虚火上浮鼻衄案
        2.4.18 命门火衰虚阳不潜虚风内动面瘫案
        2.4.19 脾肾阳虚真龙上浮肾气不固淋证案
        2.4.20 少阴阳虚心肾不交龙火扰神不寐案
        2.5 温升乙木气机畅身心并重疗效彰
        2.5.1 三阴不升相火上扰鼻渊案
        2.5.2 三阴脏寒气滞血瘀头痛案
        2.5.3 水寒土湿木郁痿证案
        2.5.4 水寒土湿乙木寒郁乳癖案
        2.5.5 三阴不升乙木郁滞头痛案
        2.5.6 阳虚中寒水饮不化妊娠恶阻案
        2.5.7 三阴脏寒痰湿内蕴眩晕案
        2.5.8 脾肾阳虚肝寒犯胃胃脘痛案
        2.5.9 水寒土湿木郁湿蕴肌表湿疹案
        2.5.10 水寒土湿木郁头痛案
        2.5.11 三阴脏寒三焦失运仓禀告亏胃脘痛案
        2.5.12 三阴脏寒清阳不升耳痹案
        2.5.13 水寒土湿木郁不达气痰交结痰核案
        2.5.14 三阴不升早泄案
        2.5.15 三阴脏寒气痰交阻胃痞案
        2.5.16 三阴脏寒阴郁气结案
        2.5.17 三阴脏寒气郁不宣寒厥案
        2.5.18 三阴不升寒湿凝结症瘕案
        2.5.19 三阴脏寒气痰交结郁证案
        2.5.20 脾肾阳虚肝寒血瘀乳癖案
        2.5.21 水寒土湿木郁不达郁证案
        2.6 平降甲木相火安升主降从圆运顺
        2.6.1 脾弱肝旺圆运不畅小儿疳积案
        2.6.2 脾肾阳虚肝寒气滞腑气不通案
        2.6.3 阳虚寒瘀聚而成痈肛痈案
        2.6.4 三阴脏寒胆胃不降胃痞案
        2.6.5 心肾不交营卫不和心悸案
        2.6.6 脾弱肝旺木风虫动小儿风证案
        2.6.7 脾肾阳虚中气不足圆运失常便秘案
        2.6.8 水寒土湿木郁口糜案
        2.6.9 水寒土湿乙木郁陷甲木冲逆郁证案
        2.6.10 三阴脏寒相火不秘嘈杂案
        2.6.11 肝寒血虚冲任不调相火扰神不寐案
    【附】落水受冻经脉闭 附子中毒自体验(自救自解)案
五、小结
六、致谢
七、个人简介

(4)急性重型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血管内治疗及中期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232例急性重型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析及中期预后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入选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危险因素的判断
        1.1.5 随访
        1.1.6 统计学分析
    第二节 结果
        1.2.1 一般结果
        1.2.2 入院神经功能及近期预后评估结果
        1.2.3 每组患者病变部位统计结果
        1.2.4 其他特殊结果
    第三节 讨论
        1.3.1 关于LAA导致的急性重型缺血性卒中
        1.3.2 关于CE导致急性重型缺血性卒中
        1.3.3 关于SAO导致急性重型缺血性卒中
        1.3.4 关于SOE型急性缺血性卒中
        1.3.5 其他补充讨论
        1.3.6 不足之处
    结论
    附录:图表
第二章 36例急性重型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经验初步总结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
        2.2.1 患者的术前资料及临床特征(表1)
        2.2.2 病变亚型及例数
        2.2.3 病变血管位置及可能病因
        2.2.4 血管内治疗相关具体数据
        2.2.5 血管内治疗方法统计结果
        2.2.6 手术效果及3月时mRS评分
    第三节 讨论
        2.3.1 关于36例急性重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分型及特点
        2.3.2 关于我们诊疗流程
        2.3.3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者闭塞导致的急性卒中
        2.3.4 关于心源性脑栓塞
        2.3.5 关于动脉夹层导致动脉急性闭塞
        2.3.6 急性期支架置入涉及到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
        2.3.7 其他
        2.3.8 不足之处
    结论
    附录:图表及典型病例介绍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大鼠肝泡状棘球蚴多模态影像学的动态观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超声筛查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可行性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型的制备
        1.3 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及健康状况观察
        1.4 超声筛查及实验时间的确定
        1.5 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的超声分型
        1.6 动物分组及病理检查
        1.7 统计方法
        1.8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超声造影监测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动态演变的价值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模型制备
        1.3 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及健康状况观察
        1.4 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造影检查
        1.5 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图像分型标准
        1.6 实验动物分组
        1.7 超声造影图像的评价
        1.8 病理检查及切片染色
        1.9 统计方法
        1.10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动态演变的MRI扩散加权成像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模型制备
        1.3 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及健康状况观察
        1.4 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检查
        1.5 动物分组及实验方法
        1.6 MR检查及扫描参数的设定及DWI图像像分析
        1.7 病理检查及切片染色
        1.8 统计学分析
        1.9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一、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渊源
        (一) 中风病之沿革
        (二) 中风病之病名、证候
    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根据
        (一) 中风病之病位特殊
        (二) 中风病之病因病机复杂
        (三) 中风发病后病情复杂多变
    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居重要地位
        (一) 中医综合疗法的涵义
        (二) 中医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理论及现实意义
临床评价研究
    一、文献检索
        (一) 检索范围
        (二) 检索策略
    二、文献选择
        (一) 文献选择标准
        (二) 文献选择方法
    三、文献分组、编号、登记
        (一) 文献分组
        (二) 文献编号
        (三) 文献登记
    四、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五、文献信息收集
    六、统计学方法
    七、结果
        (一) 文献检索及选择结果
        (二) 纳入研究概述
        (三) 评价结果
        1. “口服或鼻饲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2. “口服汤药+针刺+推拿”疗法的系统评价
        3.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疗法的系统评价
        4.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静滴中药制剂”疗法的系统评价
        5. “口服或鼻饲辨证免煎颗粒+静滴中药制剂+口服中成药”疗法的系统评价
        6.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7. “口服中成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8. “口服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9. “口服汤药+静滴中药制剂+药液熏洗+穴位注射+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10. “静滴中药制剂+耳穴贴压”疗法的系统评价
        11. “穴位注射+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12. “静滴中药制剂+口服中成药”疗法的系统评价
        13. “口服汤药+穴位注射”疗法的系统评价
        14. “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15. “灌肠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16. “雾化吸入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17. “口服辨证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推拿+传统心理康复”疗法的系统评价
        18. “口服辨证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推拿”疗法的系统评价
讨论
    一、临床疗效分析
        (一) 解释结果
        (二)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临床意义
        (三)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优势疗法筛选
    二、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病机假说
    三、后续研究
    四、本系统评价遇到的问题
        (一) 纳入研究质量低
        (二) 临床异质性大
        (三) 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不全面
        (四) 待评价研究影响
        (五) 发表性偏倚
    五、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
        (一) 循证医学的概念
        (二) 循证医学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的必要性
        (三) 根据中医药临床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循证医学
        (四) 建立严谨、科学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是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之重心[69]
    六、遵循据证立法、依法组方的原则规范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使评价更全面可靠.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临床工作总结

(7)《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现状?
    2 国际Cochrane协作网中医药系统评价现状
    3 系统评价方法用于中医疗效评价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伤寒论》方的文献研究
    一、前言
    二、国内近30 年《伤寒论》112 方临床研究文献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 文献检索
        2 结果
        3 述评
        4 讨论
    三、居《伤寒论》112 方顺位图前十位经方疾病系统、优势病种的筛选及分析
        1. 疾病系统和优势病种的筛选方法
        2. 前十位经方疾病系统、优势病种的筛选结果及分析
        2.1 小柴胡汤
        2.2 桂枝汤
        2.3 大承气汤
        2.4 半夏泻心汤
        2.5 四逆散
        2.6 芍药甘草汤
        2.7 当归四逆汤
        2.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9 五苓散
        2.10 小青龙汤
        3 述评
        4 讨论
    参考文献及参考书目
    附图
        [附图2-1]《伤寒论》112 方研究文献的顺位图
第三部分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随机对照试验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背景
        资料和方法
        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4 资料的提取
        5 资料分析
        结果
        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流程
        2 纳入研究特征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4 疗效分析
        5 不良事件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3-1] 小柴胡汤系统评价排除的文献及排除理由
        [附表3-2]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病RCT研究的特征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4 资料的提取
        5 资料分析
        结果
        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流程
        2 纳入研究特征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4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疗效分析
        5 不良事件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3-2-1]排除的研究和理由
        [附表3-2-2]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纳入研究干预措施表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附表1]《伤寒论》112 经方文献数量表
    [附表2]《伤寒论》112 经方文献历年发表量百分比

(8)基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脑梗死血瘀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血瘀证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前期结果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血瘀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瘀证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活性物质的急性脑梗死血瘀证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结语与展望
    5.1 结语
    5.2 特点与创新之处
    5.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5.4 展望
附录A 综述
附录B 颈动脉超声图片
致谢
个人简历

(9)缺血性中风发病72小时内证候特征及其与MRI责任病灶体积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颅脑CT、MRI检查与证候的研究现状
    2 颅脑CT、MRI检查与证候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7 使用的软件
        8 质量控制
    结果
    讨论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10)MRA、MRS、DTI和Xe-CT在脑血管狭窄诊疗中的联合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略词
绪论
文献综述
    一、MRA 的基本原理及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
    二、MRS 的基本原理及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
    三、DTI 的基本原理及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
    四、Xe-CT 基本原理及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一、主要仪器及设备
    二、入选病例条件
    三、检测方法及研究步骤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
    二、病例简介及检查结果
讨论
    一、研究病例的临床特点
    二、(Cho+Cr)/NAA 值、FA 值和 CBF 值的检测意义及 6 例患者的 MRS、 DTI 及 Xe-CT 检查结果分析
    三、(Cho+Cr)/NAA 值、FA 值和 CBF 值的相关性及联合检测的意义
    四、脑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五、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检查手段及其选择
    六、脑血管狭窄治疗方案的选择
    七、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八、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脑梗塞CT所见与临床不符153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二代测序靶向捕获技术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一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D]. 张晓倩.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2]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及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D]. 邢伯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D]. 吴文笛. 云南中医学院, 2015(11)
  • [4]急性重型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血管内治疗及中期预后分析[D]. 马玉栋. 南开大学, 2014(07)
  • [5]大鼠肝泡状棘球蚴多模态影像学的动态观察与分析[D]. 曾红春.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6]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D]. 任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7]《伤寒论》112方现代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D]. 杨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8]基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脑梗死血瘀证研究[D]. 李林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9]缺血性中风发病72小时内证候特征及其与MRI责任病灶体积关系探讨[D]. 钟海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MRA、MRS、DTI和Xe-CT在脑血管狭窄诊疗中的联合应用初探[D]. 张洪亮. 吉林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153例脑梗死CT结果与临床不符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