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德育“三个转变”

实现德育“三个转变”

一、实现德育的“三个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杨飞洋[1](2021)在《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引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向》文中认为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是指导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的科学理论,也是引领当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在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引领下,高校德育工作呈现系统化的实践路向:更加强调意识形态导向、更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更加注重多元协同育人为主线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革新,党管青年、团系青年和师育青年为支点的高校德育工作职责定位,话语生成共振化、话语表达生活化和话语权威重构化为过程的高校德育工作话语重建。

马秀珍[2](2020)在《新时期校外德育辅导员的三个转变》文中提出新时期,提升校外德育辅导员队伍素质,促使其由讲述型向互动型转变、由经验型向文化型转变、由严厉型向智慧型转变,可以更好地发挥校外德育辅导员作用,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姚国艳[3](2020)在《德性·体验·分享——2019年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实践反思》文中研究说明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现已全面启用,以"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要适应新的教材,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统一,教学理念需要实现三个转变:更强调让德性在情境与冲突中生长;更重视通过生活联结唤醒生命体验;更聚焦个体德性智慧的培育分享。这三个转变不能停留在"坐而论道"的层面上,而应该落实到每一个教学内容,扎根于每一个教学细节,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

宋虹摇[4](2020)在《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海口市S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五育并举,德育当先,小学德育是最有效、最直接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一门课程,也对其他四育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奠定了思想基础,由此,小学德育课程的发展对于我国当前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尤为重要。目前,小学德育课程依旧很多都实施国家课程,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加大学校自主的空间,国家鼓励学校发展办学特色,许多小学开始了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当地文化为背景,学校为基地,重视学生的主体发展,紧扣国家德育目标,德育校本课程可以依照社会变迁与学生发展的需求随时做出课程的调整与改变,在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核心概念及主要内涵、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案设计等。第二部分: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调查学校的基本情况,从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收集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料,通过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整理了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经验,并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将海口市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供其他学校借鉴。第三部分: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这一部分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总结了学校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时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第四部分:解决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中问题的策略研究。这一部分主要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运用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从教育管理者、教师、课程开发内容和德育网络方面,以及课程评价方面提出针对性策略,使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更能适合学生的需要,实现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第五部分:结语。本部分主要对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总结。

王东明[5](2020)在《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让大学生创业行为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然成为国家倡导的发展战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一时间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然而,在利益多样、价值多元、矛盾多维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问题逐渐突显,创业成功率极低,亟需对大学生创业实践作出有效的教育和价值引导。大学生创业教育着力于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和内容架构,具有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创业价值观、塑造健康人格品质等多重教育功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人力资源的优化分配与合理利用、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好坏。开展具有一定实效的创业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将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化过程,这既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逻辑前提,也是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社会现实需求,更是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创业教育课程、实践平台、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然而,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鼓励和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还不浓厚等原因,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教育实效性不强、协同保障机制不顺畅、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创业教育功能弱化等问题。现实中的这些问题映射出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尚未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仍然处于“国家主导、市场驱动、高校实施”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整体推进、协同联动、多维施策”的内涵式发展格局。面对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迫切需要创业教育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作出强有力的回应,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协同、系统、高效、开放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应有价值。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代诉求和发展趋势,本文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相关理论、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通过质性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和目标原则,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并对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全文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概述”。第三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第四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与目标原则”。第五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第六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展望”。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和视角审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坚持全面地思考、系统地思考、联系地思考,结合实证调查分析,客观揭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基于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一是强化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撑,二是构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场域,三是筑牢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四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实现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各层面多维联动,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有效形成育人合力。同时,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需要树立前瞻眼光和战略视野,自觉遵循创业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创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迎合时代诉求,做到“因时而谋、因时而动、因时而进”,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期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吴杰[6](2020)在《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以N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校课程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人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课程考试的是化人的活动,也更应该是人化的活动,但在实践中课程考试却很难做到这点。本文以“将高校课程考试人本化”为目标,运用人本主义教育学的相关思想,为高校课程考试的改革提出理论指导,也为考试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增强人们对高等学校课程考试的认识,为创设科学、完整的高等学校课程考试制度打下基础。本文除引言与结语外一共四个部分,分别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N高校课程考试现状与现存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依据人本主义教育学给出的改进意见。在第一部分中,笔者首先对考试、高校课程考试等概念进行了描述与界定,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对人本主义教育学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与以人为中心理论进行概述,并指出运用这些理论作为改进基点的缘由。第二部分为高等学校课程考试现状实证调查,本文选取了一所位于南京市的综合性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N高校有着着现实情况与考试目标相背离、考试内容单一、缺少考试方法、评价与反馈不科学、考试管理不完善五个问题。第三部分对上述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即缺乏考试理论、教育观念守旧、考试管理缺少监督与考试方法不科学。第四部分为改进建议,针对上述五个问题,根据马斯洛、罗杰斯的理论,高校应该改变旧有观念、增加考试内容合理性、丰富考试方式、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与优化考试管理,以此来改进高校课程考试。

吕佳丽[7](2020)在《王阳明“致”思想的德育意蕴研究》文中指出学校德育是道德养成和发展的摇篮,“知行不一”作为学校德育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影响着学校德育实效性。事实上,“知行不一”不仅仅是知行方面的问题,它折射出当前学校德育体系中的某些问题:德育内容方面主要的问题是重社会轻人本、德育过程方面主要的问题是重他律轻自律、德育方式方面主要的问题是重灌输理论轻主动实践。学校德育内容重社会轻人本的表现有:德育内容泛政治化、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德育内容偏功利化。学校德育过程重他律轻自律的表现有:视学校规范为道德路径、视教师话语为道德依据、视外在奖惩为道德动机。学校德育方式重灌输理论轻主动实践的表现有:缺乏对话的德育师生关系、知必转行的德育理想状态、重知轻德的德育认知模式。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三不朽”圣人之一,其主要思想有“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他把“致良知”作为自己毕生的思想精华。后人对王阳明“致良知”的研究汗牛充栋,但对其“致”德育价值的挖掘相对较少。故把“致”作为理论工具,研究我国当前学校德育体系中的部分困境,对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有一定价值。王阳明“致”的核心要素:诚意、省察、践行;“致”的隐性属性:边界是至善,准则是适度,特性是缄默知识。“诚意之致”对学校德育内容的启发是:引导“诚意之致”,发挥道德主体作用。具体解决对策为德育内容的人本化、德育课程的生活化、德育对象的诚意化。“省察之致”对学校德育过程的启发是:勿忘“省察之致”,培养道德自律能力。具体解决对策为规范的省察、教师的省察、学生的省察。“践行之致”对学校德育方式的启发是:重在“践行之致”,化为道德实践行动。具体解决对策为德育方式从灌输走向对话、从理论走向践行、从被动走向主动。“诚意”是“致”的前提,“省察”是“致”的保障,“践行”是“致”的关键,“诚意之致”、“省察之致”、“践行之致”三位一体方“至”得明觉之良知。

梅亚萍[8](2017)在《五年制高职整体生活德育体系》文中指出实施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立信分院背景五年制高职学生可塑性强,五年里要完成三个"转变":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向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转变,学校人向会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转变。这三个"转变"迫切需要我们整体构建五年制高职德育体系,然而,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这方面的建设基本上还是空白:

丁德科,王昌民[9](2015)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渭南师范学院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践中探索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四三三六"模式既从国际高校德育实践中得到启示,又得益于国内高校德育实践的滋养,具有实践依据和推广价值。"四三三六"模式的构建依据哲学、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对模式的要素和结构、过程和环节进行分析,具有多学科理论基础的支撑。"四三三六"模式整合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通识性目标,整合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的内容、方法、评价和策略,整合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制度安排和环境营造的培育功能,整合了大学生全面培养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重点培育的基本经验,可以起到描述、解释、预见和指导实践的作用。

付义赣,王学兵[10](2014)在《能力素质并重导向下高职教育生态课堂的建构——以九江职业大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着手。在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前提下探索构建生态高效课堂的路径与方法,以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三个转变"探索生态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策划、学生参与、多向交流、多元融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生态课堂。

二、实现德育的“三个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德育的“三个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引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个更加”为主线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革新
    (一)更加强调意识形态导向
    (二)更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三)更加注重多元协同育人
二、“三个主体”为支点的高校德育工作职责定位
    (一)党管青年: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
    (二)团系青年:扩大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覆盖面
    (三)师育青年: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三、“三个变化”为过程的高校德育工作话语重建
    (一)德育话语生成共振化
    (二)德育话语表达生活化
    (三)德育话语权威重构化

(2)新时期校外德育辅导员的三个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由讲述型向互动型转变
二、由经验型向文化型转变
三、由严厉型向智慧型转变

(3)德性·体验·分享——2019年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实践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更强调让德性在情境与冲突中生长
    1.在情境中对话,引领儿童的德性生长
    2.以认知冲突为突破口,在思辨中走向道德成长
二、更重视通过沟通生活丰富实践经验
三、更聚焦个体德性智慧的培育分享

(4)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海口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研究的背景
        2.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及主要内涵
        1.德育
        2.小学德育
        3.课程
        4.校本课程
    (四)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五)研究方案设计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一、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内容
        4.调查的具体实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针对校领导访谈结果与分析
        2.针对教师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针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三)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1.S小学德育校本教材的编写现状
        2.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3.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4.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5.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四)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成功经验总结
        1.基于民族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
        2.以“传统中华文化”为切入口,融合多个学科
        3.全校参与,分级、分班管理,一个都不落下的原则
        4.校本课程开发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5.组织艺术专长老师组建并辅导各类艺术队,放大德育特色效应
        6.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课程中实施的作用
二、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S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完善缺乏相应的师资
        2.德育校本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教师的工作量较大
        3.学生对于民族文化了解甚少,课堂教学有困难
        4.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5.课程内容开发科学化水平不够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较少
        2.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未完全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质
        3.德育校本课程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4.课程实施环节存在漏洞
        5.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相应的课程专家指导,缺乏理论性支持
三、解决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中问题的策略研究
    (一)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
        1.理论基础
        2.基本原则
        3.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二)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1.教育管理者方面——参加课程研讨会,聘请课程专家指导
        2.教师方面——提升师资德育能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3.课程开发方面——不断丰富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
        4.全方位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5.课程评价方面——不断的完善德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附录
基金项目
附件

(5)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内涵阐释
        (一)创业
        (二)创业教育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相关理论
        (三)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价值引领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借鉴
    注释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与历史成就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史成就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认知能力不足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不显着
        (三)大学生创业价值观问题突显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有效支撑
    三、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不够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亟待转变
        (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视不足
        (五)大学生创业认知水平存在差异
    注释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与目标原则
    一、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
        (一)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知行合一”
        (三)凸显“个性化”教育
        (四)强化大学生“核心素养”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
        (一)创业精神的培育与塑造
        (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创业价值的认知与认同
        (四)创业文化的传承与创生
    三、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与分类施教相结合
        (二)创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
    注释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撑
        (二)构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场域
        (三)筑牢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
        (四)解决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
        (一)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二)注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养成
        (三)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
        (四)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熏陶
        (五)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
        (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舆论宣传
        (七)突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典型示范
    注释
第六章 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展望
    一、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一)创新与发展同行
        (二)转型与升级并存
        (三)矛盾与冲突交织
    二、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来源
        (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社会转型迭代升级——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外在动力
        (三)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规划展望——将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相结合
        (二)实施展望——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
        (三)文化展望——营造开放包容的创业文化氛围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以N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高校课程考试问题的相关研究
        2.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问卷调查法
    (四) 研究内容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考试
        2. 高校课程考试
    (二) 理论基础
        1. 需要层次理论
        2. 以人为中心理论
二、N高校课程考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二) N高校课程考试现状
        1. 考试内部维度
        2. 考试外部维度
    (三) 当前N高校课程考试主要存在的问题
        1. 现实情况与考试目标相背离
        2. 考试内容单一
        3. 缺少考试方法
        4. 评价与反馈不科学
        5. 考试管理不完善
三、N高校出现课程考试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考试理论的缺乏
    (二) 教育观念守旧
    (三) 考试管理缺少监督
    (四) 管理方法不科学
四、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改革对策
    (一) 改变旧有观念
        1. 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考试观念
        2. 转变学生的考试理念
    (二) 增强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1. 平衡题型结构
        2. 丰富内容结构
    (三) 丰富考试方式
        1. 根据科目合理选择考试方式
        2. 采用机试
    (四) 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
        1. 重视过程性评价
        2. 加入自我评价
        3. 改进反馈机制
    (五) 优化考试管理
        1. 实施教考分离
        2. 管理人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N高校课程考试问题的调查问卷
致谢

(7)王阳明“致”思想的德育意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知行问题的研究
        (二) 学校德育问题研究现状
        (三) 王阳明的德育思想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王阳明的“致”思想
    一、致的由来
        (一) 知行合一的提出
        (二) 致良知的提出
        (三) 致良知的致
    二、致的核心要素
        (一) 诚意
        (二) 省察
        (三) 践行
    三、致的隐性属性
        (一) 边界是至善
        (二) 准则是中正平和
        (三) 特性是缄默知识
第三章 “诚意之致”对学校德育内容的启发
    一、当前学校德育内容的主要问题:重社会轻人本
        (一) 德育内容泛政治化
        (二) 德育内容脱离生活
        (三) 德育内容偏功利化
    二、良知“人人具足,不假外求”,诚意足矣
        (一) 立志要诚意
        (二) 持志要诚意
    三、引导“诚意之致”,发挥道德主体作用
        (一) 德育内容的人本化
        (二) 德育课程的生活化
        (三) 德育对象的诚意化
第四章 “省察之致”对学校德育过程的启发
    一、当前学校德育过程的主要问题:重他律轻自律
        (一) 视学校规范为道德路径
        (二) 视教师话语为道德依据
        (三) 视外在奖惩为道德动机
    二、“省察是有事时的克制,克制是无事时的省察”
        (一) 省察与克制都是道德自律
        (二) 慎独是道德自律最高境界
    三、勿忘“省察之致”,培养道德自律能力
        (一) 规范的省察
        (二) 教师的省察
        (三) 学生的省察
第五章 “践行之致”对学校德育方式的启发
    一、当前学校德育方式的主要问题:重灌输理论轻主动实践
        (一) 缺乏对话的德育师生关系
        (二) 知必转行的德育理想状态
        (三) 重知轻德的德育认知模式
    二、“知而不行非真知”,须“事上磨”
        (一) 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
        (二) 知识与道德孰轻孰重
        (三) 如何转化为道德实践
    三、重在“践行之致”,化为道德实践行动
        (一) 德育方式从灌输走向对话
        (二) 德育方式从理论走向践行
        (三) 德育方式从被动走向主动
第六章 研究结论
    一、“知行不”德育问题折射出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过程、方式中的主要问题
    二、“诚意之致”、“省察之致”、“践行之致”三位一体方得“至”明觉良知
    三、王阳明“致”思想为我国学校德育主要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分析工具
第七章 研究的后续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的历史背景
    ( 一) 国外高校德育实践的启示
    ( 二) 国内高校德育实践的呼唤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的哲学基础
        1. 实践哲学
        2. 生活认识论
        3. 德育原理
    ( 二)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的心理学基础
        1. 道德心理学
        2. 人际关系心理学
        3. 现代学习理论
    ( 三)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的教育社会学基础
        1. 社会化理论
        2. 德育社会学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内容分析
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的要素分析
五、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的结构分析
    1. 三种培育过程及要素
    2. 培育模式的基本流程
六、结语

(10)能力素质并重导向下高职教育生态课堂的建构——以九江职业大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课堂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二、高职教育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能力本位,强调品行、知识和技能相统一的目标定位
    (二)学生主体,充分体现教师、学生和教辅人员相配合的角色定位
    (三)环境营造,策划实现教材、教法和环境相协调的功能定位
    (四)实践导向,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定位
    (五)终身发展,重视素质能力为基础的就业与创业的价值定位
三、以“三个转变”探索建立生态课堂教学改革的实现途径
    (一)生态课堂教学改革设计理念的提出
    (二)生态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突破口
    (三)生态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剖析

四、实现德育的“三个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引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向[J]. 杨飞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新时期校外德育辅导员的三个转变[J]. 马秀珍. 新课程, 2020(36)
  • [3]德性·体验·分享——2019年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实践反思[J]. 姚国艳. 中小学班主任, 2020(08)
  • [4]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海口市S小学为例[D]. 宋虹摇. 海南师范大学, 2020
  • [5]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 王东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6]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以N高校为例[D]. 吴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王阳明“致”思想的德育意蕴研究[D]. 吕佳丽. 苏州大学, 2020(03)
  • [8]五年制高职整体生活德育体系[J]. 梅亚萍. 江苏教育, 2017(92)
  • [9]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J]. 丁德科,王昌民.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12)
  • [10]能力素质并重导向下高职教育生态课堂的建构——以九江职业大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例[J]. 付义赣,王学兵. 职业技术教育, 2014(32)

标签:;  ;  ;  ;  ;  

实现德育“三个转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