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远程设备状态监测系统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通过远程设备状态监测系统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一、采用远程设备状况监控系统降低设备维护费用(论文文献综述)

武乐[1](2021)在《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联网技术将销售后的产品与其制造商连接起来,对销售后的产品进行远程运维服务,开启了制造企业服务化的新时代。远程运维服务是在与客户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设备的诊断、维修、养护等功能的服务。SG公司在服务化转型过程中通过为其生产的设备安装智能监测软件,来为客户企业提供基于数据的远程运维服务。这一业务大大提升了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也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盈利来源。服务质量是远程运维服务业务持续发展的命脉,但公司目前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不能满足客户对服务质量不断改善的诉求需要。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为其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发现其服务质量中的不足以便公司能够通过评估不断来提高企业的远程运维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本文以SG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远程运维服务及服务质量评价等相关理论,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的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首先,通过对远程运维服务及服务质量评价相关文献的梳理,厘清了远程运维服务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其次,通过对SG公司的实地调研及相关人员的访谈,明确了企业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基于B2B情境下的服务质量评价INDSERV模型,结合远程运维服务的特征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4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进一步地,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指标的主观权重,运用熵值法计算指标的客观权重,进而确定出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接着,根据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SG公司的远程运维服务质量做出评价,并依据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发现了 SG公司目前远程运维服务质量的短板和不足;最后,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为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的系统科学评价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模型,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有助于SG公司提升其远程运维服务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客户企业的满意度和可持续竞争优势。同时,本文的研究对于其他制造企业远程运维服务质量的评价和提升也具有参考价值。

徐曼[2](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任涛[3](2021)在《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能效控制及招标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地铁车站的9大组成系统中,通风空调系统的设备种类多、分布广、结构复杂、建设投入大,投运后能耗高、维护期长、维护压力大,对地铁的运营和社会、经济效益有显着影响。针对通风空调系统在招标决策评价时易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缺乏对运维期因素考虑的问题,在工作中经过研究分析,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系统全面的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招标评价体系,使得评标决策更加客观、量化,能够最大化的发挥投资效益,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地铁正常运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结构、组成和控制技术,对现行节能控制技术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前馈和反馈控制的复合变频调速技术的控制策略来降低系统能耗,并分析了地铁运行维护中的设备运行效率、维护人员定额数量、维修器材金额等影响因素,为全面系统的建立地铁通风空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奠定了基础。针对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招标评价时受到的因素影响较多,按照现行规范标准建设在投运后仍然存在能耗高、运维费用高等情况,分析了影响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招标评价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包含资质部分、技术部分、商务部分、售后服务以及运营维护5个方面指标的指标体系,实现对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系统全面、科学有效、客观量化的招标评价。选用科学成熟的研究方法,对影响该系统功能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全面分析,运用9标度法对5个方面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到各个影响因素指标的权重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该评价体系基于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从招标至建设再到投入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考虑,能够为业主单位节省成本,满足工程实际应用,经济效益明显。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将提出的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招标评价体系应用于实际工程案例,对投标单位方案中各个对应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选出最优方案。案例表明该评价体系选取的科学性以及系统全面性,也说明了该方法的的适用性和准确性。论文采用合理的研究方法,结合工程实际,为目前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招标评价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借鉴,为招标人选择最优决策方案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可使建设资金得到有效利用、防止人为因素对项目影响,发挥投资的综合效益。

张昊[4](2020)在《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与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对当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提出挑战。将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支撑的智慧养老嵌入养老服务体系,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也是为迎合信息社会发展潮流和抓住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时代机遇。为此,本文聚焦如何在智慧养老视域下,运用智慧养老的理念、技术和智慧,提升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的能力和水平问题,旨在从智慧养老角度为优化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系统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在问题定位上,智慧养老对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具有创新模式意义,但是智慧养老并非脱离传统养老模式而单独存在。本文并未简单地将智慧养老视作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加以界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新的观念能量、技术能量和智慧能量,将之注入传统养老模式之中,藉此借助信息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同时,在智慧养老视域下探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不应仅局限于强调养老服务技术手段的变革,还应强调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合作共赢理念以及敬老尊老的伦理哲学和文化意涵,更应在理念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等相融合的基础上系统施策。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养老构成了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必要的条件和要素。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在理论上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其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也即构建出一种科学、理性和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指导中观层面形成稳定和可靠的养老服务模式,促进相关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化运转。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倾向于这一路径,因为其养老人口规模相对有限、地域空间相对较小,而且人口老龄化进程是建立在坚实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稳定的社会保障和殷实的国民收入等基础上,是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于人口结构上的自然结果,呈现出“有备而老”或“边富边老”的老龄化特征。对此,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更有利于发挥其优势和效能。其二,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型路径,也即从中观实践角度,对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自发性转型历程进行经验提炼和推广,从而助推养老服务体系的迭代升级,完成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过程。就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养老服务供需现状而言,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不同地域、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人口特质、养老传统都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另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诸如“计划生育”政策、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差异等衍生的政策性不利后果、资源配置不均衡、养老成本攀升等挑战,以及“未备而老”和“未富先老”的等结构性困局,缺乏西方国家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具备的物质、体制、人才和技术等基础条件。因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更加适合通过中观层面的养老服务模式的整合升级,以自下而上的渐进性方式为主,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的优化。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我国既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单要素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研究深入度也较高。但是,从整体思路出发,聚焦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及其优化路径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同时,从研究角度看,对于养老服务过程中智慧养老问题的探讨,多是从技术角度对其实践应用情况的碎片化梳理,较少从内在逻辑、观念、技术、管理等综合角度进行系统性解读,对其理论基础、优化路径反思的研究少之又少。由此,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成果、总结已有研究观点的基础上,按照以下步骤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展开研究:首先,在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部分,出于对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在供给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的关系类型、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升级中的风险把控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的理想愿景等问题的思考,综合利用供给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渐进理论和合作治理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得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在充分回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统合性的研究架构。其次,基于本文研究框架,对利用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和理论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方面,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实践变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的运行现状及其不足出发,系统地认识和提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亟需升级的现实需求,从而厘清了通过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亦即本文研究的现实关怀和出发点。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有针对性地讨论了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从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角度看,智慧养老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价值嵌入、技术赋能、交互增慧三个层面,在具体作用的发挥上包含“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三重逻辑。再次,在理论逻辑上辨明理想图景的基础上,本文从实践探索角度对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已有进展进行了总结,亦同时对本文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检验、呈现和细化。基于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本文选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典型案例,分别对应我国处在实践前沿的三个养老服务体系的“智慧化”模式。通过展示不同的“智慧化”模式的运作过程与特色,对如何通过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理想愿景落地等,进行了实践梳理和系统呈现。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厘清我国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需求、逻辑理路以及实践样态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国外智慧养老及其嵌入养老服务体系的实践做法,对国外智慧养老的“线上社区”“智能居家”以及“合作型科技助老”等三个主要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从其制度基础、运作机制等方面出发,提炼了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启示。总体而言,通过对需求与愿景、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探讨,可以发现智慧养老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一个系统性创新路径。通过价值嵌入、技术赋能和人人交互,智慧养老可以在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方面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提质增效。不过,智慧养老在优化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功能设计时,需要注意克服客观的温度落差、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等潜在的障碍,走出常见的误区,并在其配套性制度和保障性机制的建立完善方面进行新的反思和探索。从长期发展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席卷的浪潮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已来。在此形势下,正确的改革姿态应当是迎难而上,破解智慧养老的现实梗阻,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不断迭代升级。

徐鸿庚[5](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公路边坡监控预警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广西地处我国华南地区,具有夏季炎热多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的特点,使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公路边坡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而完善的公路边坡监控预警系统有利于高效开展监控预警工作。现有公路边坡监控预警系统存在着功能有待拓展、业务流程不完善及预警等级量化不清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公路边坡管理工作,提高公路边坡灾害的预警及处置效率。论文以设计开发基于物联网的高效公路边坡监控预警系统为目标,分析公路边坡监控预警系统的影响因素和问题,提出系统的升级方案,并对公路边坡监控预警的两个主要问题——监测点布局与维护方案制定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开发出一套基于物联网的公路边坡监控预警升级系统,为高效开展公路边坡管理及灾害预警工作提供帮助。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基于物联网的公路边坡监控预警系统的应用需求及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的升级方案,包括拓展系统功能模块,采用ECRS法优化业务流程,设计数据流程及数据库。(2)通过优化设计数据传输模块,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公路边坡灾害预警等级,先分析构造一致性判断矩阵,利用判断矩阵计算影响指标的权重,再对广西区某公路边坡灾害预警等级进行评价,最后,将量化等级结论更直观的提供给使用者,说明选择层次分析法评价公路边坡灾害预警等级具有可行性与实用性。(3)在综合考虑外界环境、距离、费用及监测点覆盖范围的基础上,以监测点覆盖率最大和投入费用最低为研究目标建立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合理化布局模型,根据布局模型布设监测点;并利用匈牙利算法制定监测点维护方案,首先明确制定维护方案的评价指标,然后通过效率矩阵分析计算,最后确定监测点的最优维护方案。(4)选择C#程序设计语言,采用SQL数据库,对B/S架构的公路边坡监控预警系统实现升级,并进行系统测试。

张锦萍[6](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南宁市心圩江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BIM技术、物联网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正在与工程项目快速融合并给其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由于一个项目的运维管理阶段占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80%至90%,因此科学、智能、高效、便捷的运维管理方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将BIM技术运用于污水处理厂项目运维管理中,从可视化视角进行运维管理,从而达到降低运维管理成本,提高运维管理效率的目的。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质性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BIM技术运用于南宁市心圩江污水处理厂的运维管理进行研究。论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成果:(1)设计基于BIM技术的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系统架构主要是通过对基于BIM技术的运维管理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南宁市心圩江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对基于BIM技术的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进行研究,设计基于BIM技术的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系统架构。(2)进行基于BIM技术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应用效果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运维效果评价体系,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南宁市心圩江污水处理厂进行系统评价,测算结果显示该污水处理厂基于BIM技术运维管理的效果综合评价值为0.8417,属于“很明显”的效果。从整体效果分析,基于BIM技术的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方式对改善运维管理取得明显的效果。在人力成本方面节约了40.35%,在能耗方面节约了25.8%,论证了基于BIM技术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具有提升效率、降低运维成本等优点,论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提升运维管理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解决传统运维管理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为今后的类似项目提供运维管理经验。

邓师源[7](2020)在《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频繁发生的火灾已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城市化的发展和行驶环境的复杂性又进一步加剧了救火的难度。消防车辆是发生火灾后救援行动的核心力量,也是全面灭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消防车辆在调度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包括车辆驾驶的实时监督不够有力、车辆调度的指挥过程不够及时、车辆档案的数据记录不够准确等,都说明现有的车辆监控系统难以满足对消防车辆高效管理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对消防车辆的位置和运行信息进行监控,从而协助管理人员更加合理地调度管理消防车辆,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基于GPS、GIS、GPRS等技术原理,阐述了更为高效的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本文首先概述了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GPS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等技术,同时对市面上成熟车载设备的产品结构及功能进行了介绍。然后,本文分析了开发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系统的技术架构,探讨了系统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并分析了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根据对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总体需求的分析,本文接着设计了对应的系统基本模块,包括车辆实时监控信息管理模块、车辆调度管理模块、车辆档案和经济管理模块、系统的信息接口模块以及相关的数据库,并运用Dijks tra算法实现了系统的最短路线规划。之后,在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实现过程中,本文完成了对系统各个模块的开发工作,并对系统的工作环境效果图做了展示。最后,通过测试定位精度和延迟时间两个关键性能指标,以及系统各个模块在实际工作中的运行状态,本文验证了所设计的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能够满足设计之初提出的各项需求。本文设计的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消防部门提高对消防车辆的管理效率,增加应对紧急情况的业务能力,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建设进程中,为车辆定位监控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和设计思路。

叶茂[8](2020)在《大型文旅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商业项目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建筑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项目越来越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发现了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这类项目,智能化系统的设计问题尤为突出,往往都是只关注逐个单体建筑的设计,而忽略了项目整体运营管理的客观需求,从而在项目整体交付运营的时候才发现公共区域成为设计和施工的真空地带,项目内各功能建筑独立运行,人造孤岛比比皆是。这对于以“良好体验”,和“优质服务”决定成败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而言,这是最大的痛点。本设计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这类项目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和研究,统一各功能建筑接入园区管理的技术标准;增加项目整体的可扩展性,尽量减少后期改造投入;提升项目运营管理水平带来显着社会和经济效益;并为其他类似项目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主要介绍了大型文旅类综合园区建设发展现状,并归纳了其中智能化系统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对园区运营和管理带来的困扰。本文采用智能化系统设计方法,完成了如下内容:总体方案设计部分,首先对项目背景、类似项目和周边环境进行了调研分析(境外部分非自行调研成果),并总结分析了现有新技术发展方向;参考前面调研成果和相关规范对总体架构、运营模式、管控模式及其职能分类进行了分析、归纳和设计。各子系统方案设计部分,对各子系统用途作了简要介绍、详细描述了各系统结构、技术选型、重要功能,以及与园区平台的集成要求,最后对设计规范之外,新增的智能化系统的使用价值作了归纳总结。园区集成管理平台设计部分,先对园区集成管理平台的用途和功能作了简要介绍,系统分析了对园区集成管理平台的集成需求、功能架构、通信接口及应用具体应用。其他智慧化应用建议部分,结合高级办公、高级酒店和大型商业的使用需求,总结整理了以往相同或类似项目案例中,成功应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对其进行了归类整理和简要介绍,期望在本项目或其他项目建设中提供引导。总结与展望部分对本文做了总体概括和总结,对后续类似项目智能化总体规划设计的创新和需要注重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基于人性化、精准服务和智慧化的服务解决方案将是本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的的核心。通过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各个方面增强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创新服务。对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水平带来了显着社会和经济效益。

吴桐[9](2020)在《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老旧房屋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国家智能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等新技术的日益成熟,面对智能化、主动式、实时高效的老旧房屋健康监测新要求,以及海量异构监测数据信息的计算、存储和可视化管理的新挑战,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融合的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己经成为发展趋势,未来将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房屋安全检测评定的现状,总结目前老旧房屋综合治理的难题,研究物联网通用架构和系统设计原则,并借鉴其在各应用领域的相关经验,提出了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并通过研究云计算技术的主要特征,分析大数据处理策略与云计算任务部署,探索物联网监测系统上云。接着,通过在浙江省、广东多县市对老旧房屋安全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梳理总结了我国目前老旧房屋的主要破坏特点和损伤诱因,以此对智能监测物联网系统各功能子层进行设计。针对老旧房屋主体结构存在的倾斜、沉降、裂缝问题,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老旧房屋传感器监测系统,实现监测数据自动化采集与低功耗、实时传输,以及低成本、实时动态的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的新要求。面对老旧房屋存在的各种损伤老化、安全隐患、人为使用不当等问题,并对比了传统人工巡视排查方式的局限性,设计了工业级智能机和巡检APP软件任务驱动式的老旧房屋智能巡检APP系统,实现无纸化、高效、便捷、全面的房屋安全智能巡检,并利用无线传输网络和百度地图定位功能,满足巡检任务与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巡检工作开展地有效监督要求。然后,分析老旧房屋传感器监测系统与智能巡检APP系统在功能和监测效果上的互补互促,实现有机融合并上云,借鉴阿里云中的关键技术,实现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的云平台部署,让监测机构更好地解决海量异构监测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存储等难题。并设计了基于云上批量计算应用模块的监测数据后处理工作流程。借助python软件工具对倾斜等实时监测历史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后处理,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利用价值,实现了智能监测系统中海量监测数据信息的云上自动化处理,有助于提升老旧房屋监测和预警效果。最后,为浙江省多市县政府房管部门搭建监控中心,初步实现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可视化管理和应用,结合三级预警和预警响应方案等措施,很好地提升了政府对城市老旧房屋安全监管和治理能力,保障了城镇居民人身财产的安全。

师高翔[10](2020)在《无人光伏充电站监测系统及容量优化配置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由此衍生出很多问题。同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使用导致全球变暖,南极和北极出现大规模的冰川融化现象。给自然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各个国家都在加大科研投入开发新型的清洁能源,以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备受关注。由于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以太阳能为主能源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开始大规模建设。对太阳能充电站的智能监控管理是突出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针对光伏充电站组成结构的分析,基于实际工程需求设计了能够满足光伏充电站无人值守,智能监测的光伏充电站监测系统。充电站管理员可以在远程监控中心实时观测充电站的运行状况,用户可以查看充电情况,维修人员可以完成历史运行数据的查询。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针对光伏充电站的组成结构做了分析,设计了无人光伏充电站系统模型。2.通过对无人值守光伏充电站监测的需求分析,完成了光伏充电站监测底层硬件系统的设计工作。通过MCU控制底层传感器完成充电站运行电气数据和环境数据的采集工作。通过站内ZigBee自组网技术将多路充电桩的运行数据做传输汇总,将汇总后的数据通过4GDTU模块发送给云端数据库做存储分析。同时通过USARTHMI组态屏完成了站内人机界面的开发工作,满足用户查看充电情况和维修人员完成故障分析的需求。3.基于MFC开发充电站监测系统上位机,该上位机监测系统具备:第一,实现对云端数据的访问,查看底层硬件系统传感器采集的充电站运行数据;第二,访问TLINK端监测系统查看充电站长期运行数据曲线。第三,当充电站发生数据超标、火灾等情况时,对管理员和维修人员推送报警信息。4.基于对光伏充电站的研究,对未来复合能源充电站的容量规划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以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大和投资运维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容量优化配置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求解。经验证,本文所设计的无人值守光伏充电站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充电站运行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等功能;满足无人值守光伏充电站的监测需求。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

二、采用远程设备状况监控系统降低设备维护费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远程设备状况监控系统降低设备维护费用(论文提纲范文)

(1)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远程运维服务相关研究
        2.1.1 远程运维服务的内涵及相关术语
        2.1.2 远程监控技术与服务化
        2.1.3 远程运维服务特征
        2.1.4 远程运维服务的服务内容及其实施的关键能力和驱动因素
    2.2 服务质量的相关研究
        2.2.1 服务质量的定义
        2.2.2 服务质量的特征
    2.3 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研究
3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现状分析
    3.1 SG公司基本情况
        3.1.1 SG公司简介
        3.1.2 SG公司组织结构
    3.2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流程
    3.3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的现状分析
    3.4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现状调研
    3.5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的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分析
4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4.1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和思路
        4.1.1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1.2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4.2 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2.1 初始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结合调研和访谈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
        4.2.3 评价指标的解释
        4.2.4 各指标评价标准
    4.3 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主观权重
        4.3.2 熵值法确定指标客观权重
        4.3.3 基于AHP-熵权法的指标综合权重
5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及结果分析
    5.1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5.1.1 建立因素集
        5.1.2 建立评价集
        5.1.3 建立权重集
        5.1.4 构建模糊评判矩阵
        5.1.5 计算综合评价值
    5.2 评价结果分析
        5.2.1 潜在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5.2.2 过程技术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5.2.3 过程交互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5.2.4 结果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6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提升对策及建议
    6.1 提升远程运维服务的潜在质量
    6.2 加强远程运维服务的过程技术质量
    6.3 优化远程运维服务的过程交互质量
    6.4 重视远程运维服务的结果质量
7 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2
附录3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意见调查表

(2)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能效控制及招标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政府釆购评标决策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第2章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组成及控制
    2.1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要求及组成
        2.1.1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要求
        2.1.2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的组成
    2.2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控制系统
        2.2.1 综合监控系统(ISCS)
        2.2.2 BAS系统
        2.2.3 BAS系统功能及目的
        2.2.4 BAS主要接口形式
    2.3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功能及运维要求
    2.4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能效控制
        2.4.1 变频调速技术
        2.4.2 变风量空调技术(VAV系统)
        2.4.3 集中冷站设计
        2.4.4 冷冻水管网压差控制
        2.4.5 冷冻水温度控制
    2.5 通风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策略
    2.6 小结
第3章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招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1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招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招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流程
    3.3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招标评标因素分析
    3.4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招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1 评标指标体系的建立
        3.4.2 评标指标的说明
    3.5 指标体系的验证
        3.5.1 单指标验证
        3.5.2 多指标验证
    3.6 小结
第4章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及应用案例研究
    4.1 应用案例研究
        4.1.1 项目概况
        4.1.2 项目概况招标评价指标分析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层次分析法(AHP法)的应用
        4.2.1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及原理
        4.2.2 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步骤及案例应用
    4.3 小结
第5章 模糊综合评价及应用案例研究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
        5.1.1 模糊数学概念研究
        5.1.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5.2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及案例应用
    5.3 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方法的联系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1.XX年XX号线XX站通风空调系统(环控系统)招标项目清单
    2.乙公司Z值计算相关结果
    3.丙公司Z值计算相关结果
致谢

(4)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一)供给理论
        (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三)渐进理论
        (四)合作治理理论
    二、分析框架
第二章 现实关照: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与升级需求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变迁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成效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升级需求
        (一)社会多元化需求要求服务模式升级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要求服务能力升级
        (三)内在实效性目标要求服务机制升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想图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
    一、智慧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一)嵌入:基于价值引领的养老模式重塑
        (二)赋能:基于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支撑
        (三)增慧:利用系统功能操作中的人人交互
    二、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三重逻辑
        (一)以“虚拟化”填补供需发展堕距
        (二)以“智能化”补足主体能力短板
        (三)以“一体化”提升整体运行效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践探索: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基本模式
    一、“虚拟化”商业运营模式
        (一)会员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二、“智能化”公益对接模式
        (一)积分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三、“一体化”生态共建模式
        (一)派单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域外经验:国外智慧养老实践模式参鉴
    一、“线上社区”养老模式
        (一)“线上社区”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线上社区”养老的运作机制
    二、“智能居家”养老模式
        (一)“智能居家”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智能居家”养老的运作机制
    三、合作型科技助老模式
        (一)合作型科技助老的制度基础
        (二)合作型科技助老的运作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未来进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前景
    一、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可能限度
        (一)客观存在的温度落差
        (二)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三)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
    二、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路径策略
        (一)以“量身定制化”增加服务人情味
        (二)以“包容性智慧”提升服务可及性
        (三)以顶层驱动和分层整合增强服务协同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物联网的公路边坡监控预警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
        1.2.1 业务流程优化研究
        1.2.2 数据内容研究
        1.2.3 公路边坡监测点问题研究
        1.2.4 系统功能模块与升级软件应用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路线及内容
        1.4.1 研究路线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公路边坡监控预警系统升级方案
    引言
    2.1 公路边坡监控预警内容
        2.1.1 优化目标
        2.1.2 优化设计依据
        2.1.3 监控预警管理过程
    2.2 现有公路边坡监控预警系统评价与优化
        2.2.1 系统功能模块问题分析
        2.2.2 系统业务流程问题分析
        2.2.3 系统数据内容问题分析
    2.3 公路边坡监控预警系统升级设计
        2.3.1 功能模块解决方案
        2.3.2 业务流程优化升级
        2.3.3 数据内容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传输模块优化设计与预警等级评价
    引言
    3.1 需求分析
        3.1.1 数据传输需求分析
        3.1.2 预警等级评价需求
    3.2 公路边坡数据传输模块优化设计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评价公路边坡灾害预警等级
        3.3.1 层次分析法
        3.3.2 构建等级评价指标
        3.3.3 等级评价方案设计
        3.3.4 预警等级结果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测点布局及维护方案优化
    引言
    4.1 公路边坡监测点布局模型建立
        4.1.1 问题描述
        4.1.2 模型基本假设
        4.1.3 参数与决策变量
        4.1.4 监测点模型的建立
    4.2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求解监测点布局问题
        4.2.1 模拟退火算法
        4.2.2 模拟退火算法步骤
    4.3 工程实例应用分析
        4.3.1 数据参数准备
        4.3.2 求解过程
        4.3.3 布局结果
    4.4 监测点维护方案制定与实现
        4.4.1 维护方案分析与建立
        4.4.2 算法原理概述
        4.4.3 实例分析与实现
        4.4.4 基于MATLAB验证监测点维护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边坡监控预警系统升级与实现
    引言
    5.1 系统升级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5.2 系统升级开发架构
    5.3 系统开发准备过程
    5.4 系统的升级开发
        5.4.1 系统登录
        5.4.2 系统管理
        5.4.3 边坡管理
        5.4.4 查询管理
        5.4.5 维护管理
        5.4.6 信息管理
        5.4.7 工具查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6)基于BIM技术的南宁市心圩江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2.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3 理论基础
        1.3.1 运维管理的定义与内容
        1.3.2 BIM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1.3.3 基于BIM技术的运维管理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宁市心圩江污水处理厂BIM运维管理的需求分析
    2.1 南宁市心圩江污水处理厂现状分析
        2.1.1 污水处理厂概述
        2.1.2 污水处理厂在运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 在污水处理厂中运用BIM技术运维管理的目的与优势分析
        2.2.1 目的分析
        2.2.2 优势分析
    2.3 在污水处理厂中BIM技术运维管理的运用需求分析
        2.3.1 空间管理
        2.3.2 安全管理
        2.3.3 能耗管理
        2.3.4 资产管理
        2.3.5 设备管理
        2.3.6 生产管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IM技术的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架构设计
    3.1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运维阶段应用的关键技术
        3.1.1 运维模型建立
        3.1.2 信息集成
        3.1.3 运维系统平台研发
    3.2 基于BIM技术的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架构分析
        3.2.1 设计思路
        3.2.2 系统构建目标
    3.3 基于BIM技术的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架构设计
        3.3.1 总体设计
        3.3.2 架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IM技术的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应用与效果评价
    4.1 基于BIM技术的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应用
        4.1.1 建立模型
        4.1.2 运维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
    4.2 基于BIM技术的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应用效果评价
        4.2.1 评价指标的构建
        4.2.2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4.2.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效果评价
        4.2.4 基于BIM技术的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应用效果总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相关技术
    2.1 GPS定位系统
    2.2 GIS地理信息系统
    2.3 GPRS 通用分组无线服务
        2.3.1 GPRS概述
        2.3.2 GPRS的功能及特点
    2.4 车载设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3.2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3.2.1 系统的技术架构分析
        3.2.2 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3.2.3 系统的社会效益分析
    3.3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3.3.1 系统的总体需求
        3.3.2 车辆的实时信息管理
        3.3.3 车辆的调度管理
        3.3.4 车辆的档案及经济管理
    3.4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分析
        3.4.1 系统的信息接口需求
        3.4.2 系统的性能需求
        3.4.3 系统的安全性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4.2 车辆实时信息管理的模块设计
        4.2.1 GIS地图匹配系统的结构设计
        4.2.2 GIS地图匹配的实现方法
        4.2.3 GIS地图匹配系统的功能
    4.3 车辆调度管理的模块设计
        4.3.1 指挥中心系统的结构设计
        4.3.2 指挥中心系统的组成部分
        4.3.3 指挥中心系统的路线规划方法
    4.4 车辆档案及经济管理的模块设计
        4.4.1 数据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4.4.2 数据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4.5 系统信息接口的模块设计
        4.5.1 GPS模块的接口设计
        4.5.2 GPRS模块的接口设计
        4.5.3 GIS网络数据库的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界面
        5.1.1 系统登录界面
        5.1.2 系统主界面
    5.2 车辆实时信息管理的模块实现
    5.3 车辆调度管理的模块实现
    5.4 车辆档案及经济管理的模块实现
    5.5 系统工作环境效果图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用例
        6.2.1 系统通用功能测试
        6.2.2 车辆实时信息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6.2.3 车辆调度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6.2.4 车辆档案及经济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6.3 系统性能测试
        6.3.1 定位精度测试
        6.3.2 延迟时间测试
        6.3.3 通用性能测试
    6.4 系统安全性测试
    6.5 测试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大型文旅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类似案例调研分析
        1.2.1 国内类似项目
        1.2.2 国外类似项目
        1.2.3 经验借鉴
    1.3 研究内容及本文结构
第二章 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
    2.1 项目背景调研分析
        2.1.1 项目背景分析及项目设计定位
        2.1.2 新技术发展调研分析
    2.2 需求分析及设计目标
        2.2.1 需求分析
        2.2.2 设计目标
    2.3 总体架构规划设计
        2.3.1 建设总体架构分析
        2.3.2 建筑业态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模式建议
        2.3.3 智能化系统综合管控模式建议
        2.3.4 三种系统综合管控的集成模式比选
        2.3.5 两种集成模式组合
        2.3.6 综合管控平台的职能分类分析
    2.4 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设计
    2.5 智能化职能中心规划设计
第三章 各子系统方案设计
    3.1 总体设计说明
        3.1.1 设计范围
        3.1.2 设计依据
        3.1.3 智能化重要机房设置
    3.2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3.2.1 系统介绍
        3.2.2 系统设计
        3.2.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3 入侵报警系统设计
        3.3.1 系统介绍
        3.3.2 系统设计
        3.3.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4 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设计
        3.4.1 系统介绍
        3.4.2 系统设计
        3.4.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5 电子巡更系统设计
        3.5.1 系统介绍
        3.5.2 系统设计
        3.5.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6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
        3.6.1 系统介绍
        3.6.2 系统设计
        3.6.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7 能耗计量系统设计
        3.7.1 系统介绍
        3.7.2 系统设计
        3.7.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8 背景音乐及应急广播系统设计
        3.8.1 系统介绍
        3.8.2 系统设计
        3.8.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9 信息发布系统设计
        3.9.1 系统介绍
        3.9.2 系统设计
        3.9.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0 停车场管理系统设计
        3.10.1 系统介绍
        3.10.2 系统设计
        3.10.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1 车位引导管理系统设计
        3.11.1 系统介绍
        3.11.2 参考案例与分析
        3.11.3 系统设计
        3.11.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2 紧急求助系统设计
        3.12.1 系统介绍
        3.12.2 参考案例与分析
        3.12.3 系统设计
        3.12.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3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3.13.1 系统介绍
        3.13.2 参考案例与分析
        3.13.3 系统设计
        3.13.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4 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3.14.1 系统介绍
        3.14.2 参考案例与分析
        3.14.3 系统设计
        3.14.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5 客流统计系统设计
        3.15.1 系统介绍
        3.15.2 参考案例与分析
        3.15.3 系统设计
        3.15.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6 能源管理系统设计
        3.16.1 系统介绍
        3.16.2 系统架构设计
        3.16.3 系统功能设计
        3.16.4 对比传统能源管理的优势
        3.16.5 系统数据对接
        3.16.6 系统效益分析
    3.17 智能系统应用效益总结
        3.17.1 设计与应用说明
        3.17.2 增补智能系统应用经济价值估算
第四章 园区集成管理平台方案设计
    4.1 系统简介
    4.2 参考案例及分析
    4.3 系统设计
        4.3.1 系统总体架构
        4.3.2 关键技术选型
        4.3.3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指导建议
    4.4 平台设计总体需求
        4.4.1 子系统与平台通信接口说明
        4.4.2 子系统集成需求
    4.5 平台子系统集成管理功能要求
        4.5.1 防盗报警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2 视频监控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3 门禁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4 楼宇自控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5 环境监测模块功能标准
        4.5.6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7 背景音乐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8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9 机房监控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10 消防联动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11 电子巡更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12 停车场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13 信息发布系统集成模块功能标准
        4.5.14 客流统计系统集成模块功能标准
    4.6 平台重要基础功能模块
第五章 其他智慧化应用建议
    5.1 高级办公楼智慧化应用
    5.2 高级酒店智慧化应用
    5.3 大型商业智慧化应用
总结与展望
    一、论文总结
    二、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既有建筑健康现状
        1.2.1 既有建筑服役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分析
        1.2.2 既有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的发展现状
        1.2.3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的发展
    1.3 物联网与云计算的发展
        1.3.1 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研究现状
        1.3.2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发展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总体框架及工作原理
    2.1 引言
    2.2 国内房屋安全检测评定机制
        2.2.1 国内房屋安全检测评定的历史
        2.2.2 国内房屋检测评定的现行机制
        2.2.3 老旧房屋综合治理的难题和对策
    2.3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云平台系统总体方案
        2.3.1 物联网系统通用架构
        2.3.2 系统设计原则
        2.3.3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架构设计
    2.4 云计算技术
        2.4.1 大数据处理模式与云计算的任务部署
        2.4.2 云计算技术部署与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与智能巡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老旧房屋损伤特点与诱因分析
        3.2.1 老旧房屋的主要破坏特点
        3.2.2 老旧房屋的损伤诱因分析
        3.2.3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系统各功能子层的设计分析
    3.3 老旧房屋传感器监测物联网系统总体架构
        3.3.1 现阶段我国常规房屋检测技术
        3.3.2 老旧房屋健康监测感知层传感设备选型与布设
        3.3.3 老旧房屋健康传感器监测物联网系统网络传输层设计
        3.3.4 智能传感器监测与传统人工监测对比
    3.4 智能巡检APP系统架构和功能设计总体架构
        3.4.1 老旧房屋传统人工巡检
        3.4.2 老旧房屋巡检新方式
        3.4.3 智能巡检APP系统总体架构与功能的设计
        3.4.4 智能巡检系统网络传输层设计:
        3.4.5 老旧房屋智能巡检APP系统与传统人工巡检的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的关键技术和系统应用
    4.1 引言
    4.2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设计
        4.2.1 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的设计目标
        4.2.2 云计算服务模式的对比
        4.2.3 阿里云的关键技术及监测云数据处理的技术实现
        4.2.4 基于云计算的老旧房屋健康监测变革
    4.3 老旧房屋监测数据预处理与后处理分析
        4.3.1 监测数据预处理
        4.3.2 监测数据后处理分析及预测
    4.4 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管理和房屋预警应用实现
        4.4.1 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的管理
        4.4.2 老旧房屋安全预警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无人光伏充电站监测系统及容量优化配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相关内容国内外现状
        1.2.1 光伏发电技术
        1.2.2 光伏充电站监测技术
        1.2.3 充电站多目标优化技术
        1.2.4 文献评论
    1.3 光伏充电站基本系统组成
    1.4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与章节组织
2 无人值守光伏充电站监测系统整体设计
    2.1 无人值守光伏充电站监测系统框架
        2.1.1 系统需求分析
        2.1.2 光伏发电子系统设计
        2.1.3 储能监控管理子系统设计
        2.1.4 充电桩子系统设计
        2.1.5 站内监控管理子系统设计
        2.1.6 远程监控管理子系统设计
    2.2 监测系统数据通信技术概述
        2.2.1 ZigBee通信技术概述
        2.2.2 4GDTU通信技术概述
    2.3 本章小结
3 无人值守光伏充电站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监测系统底层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1.1 STM32模块最小系统电路
        3.1.2 电压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3.1.3 温湿度模块电路设计
        3.1.4 烟雾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
    3.2 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3.2.1 有线通信接口设计
        3.2.2 ZigBee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3.2.3 4GDTU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3.3 监测系统数据报警模块设计
    3.4 监测系统可视化模块设计
    3.5 监测系统复位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无人值守光伏充电站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监测系统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4.1.1 串口屏的选取
        4.1.2 开发环境搭建
        4.1.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2 基于阿里云的光伏充电站监控云端模块
        4.2.1 云服务器需求分析
        4.2.2 MySQL数据库简介
        4.2.3 数据库环境搭建
        4.2.4 数据库表设计
    4.3 基于MFC的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4.3.1 基于TLINK的 Web端监控管理系统设计
        4.3.2 MQTT协议概述
        4.3.3 监测系统上位机操作流程设计
        4.3.4 监测系统上位机通信协议设计
        4.3.5 监测系统上位机可视化界面设计
    4.4 复合能源充电站容量优化配置问题研究
        4.4.1 系统能源交换策略
        4.4.2 充电站容量优化配置模型
        4.4.3 优化模型求解
        4.4.4 容量优化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数据采集测试
        5.1.1 充电桩子系统数据采集测试
        5.1.2 储能管理子系统数据采集测试
    5.2 数据通信测试
        5.2.1 ZigBee组网测试
        5.2.2 4GDTU与阿里云服务器通信测试
    5.3 站内监测系统测试
    5.4 上位机监测系统测试
        5.4.1 与数据库通信测试
        5.4.2 与Web服务器通信测试
    5.5 系统综合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采用远程设备状况监控系统降低设备维护费用(论文参考文献)

  • [1]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 武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3]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能效控制及招标评价体系研究[D]. 任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D]. 张昊. 吉林大学, 2020(03)
  • [5]基于物联网的公路边坡监控预警系统优化研究[D]. 徐鸿庚. 广西大学, 2020(07)
  • [6]基于BIM技术的南宁市心圩江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研究[D]. 张锦萍. 广西大学, 2020(07)
  • [7]消防车辆位置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邓师源.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8]大型文旅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D]. 叶茂.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老旧房屋健康智能监测云平台系统研究[D]. 吴桐. 广州大学, 2020
  • [10]无人光伏充电站监测系统及容量优化配置方法研究[D]. 师高翔.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通过远程设备状态监测系统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