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温度对SiW_(12)杂多酸酸含量和酸强度的影响

活化温度对SiW_(12)杂多酸酸含量和酸强度的影响

一、活化温度对SiW_(12)杂多酸酸量和酸强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方周文[1](2019)在《氧化NMST制备NMSBA固载PMoA催化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硝基-4-甲砜基苯甲酸(NMSBA)是合成高效除草剂甲基磺草酮的重要中间体。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硝酸氧化法催化氧化2-硝基-4甲砜基甲苯(NMST)制备NMSBA,该方法存在严重的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问题。采用空气中的氧气为氧化剂,以PMoA/AC/Co/Mn/Br为催化剂催化NMST制备NMSBA具有发展前景。为了进一步改善PMoA/AC催化性能,本文采取竞争吸附法制备PMoA/AC催化剂,并将活性炭经草酸改性后负载磷钼酸。首先,考察载体活性炭对NMST的吸附行为。探究活性炭加入量、NMST初始浓度、温度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描述该吸附过程;活性炭对NMST吸附容量达到252.52 mg/g;吸附活化能为8.505 kJ/mol,表明该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ΔG<0,表明该吸附过程能自发进行。其次,采取浸渍法用酸性溶剂作为磷钼酸竞争吸附剂制备PMoA/AC催化剂。通过NH3-TPD和TEM表征分析可知:磷酸不利于催化剂性能的提高;添加竞争吸附剂硫酸、盐酸、硝酸、醋酸、草酸有利于活性组分的分散,表面酸强度的提高。硫酸、盐酸、硝酸、醋酸、草酸的最佳浓度分别为 0.4 mol/L、0.3 mol/L、0.3 mol/L、1.0 mol/L、0.3 mol/L。在最佳浓度下制备的催化剂催化NMST反应制得的NMSBA浓度相比未加酸制备的催化剂分别提高了 6.97%、7.93%、6.06%、5.17%、7.51%。最后,本文研究了草酸改性活性炭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得出最佳改性条件为:草酸浸溃浓度0.2 mol/L,浸渍时间16 h,活化温度450℃C,活化时间3 h。通过FT-IR、XPS、Boehm滴定、N2-吸附脱附等分析方法表征活性炭和催化剂。在最佳条件下改性活性炭,其表面总酸性基团含量提高了 198.5%,催化剂总比表面积提高了 5.18%,NMSBA浓度提高了 5.47%,活性炭对NMST的吸附量提高了26.34%。

薛景航[2](2019)在《负载硫酸锌催化剂上异丁烯齐聚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异丁烯二聚反应作为工业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重要途径,具有绿色清洁、高效节能的优点。如何在保证催化活性的同时提高C8=选择性是该反应工业化所面临的挑战,因此开发研究新型催化剂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负载型硫酸盐催化剂因其制备过程简便、热稳定性好、再生过程容易等优势在烯烃聚合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论文以Al2O3和SiO2为载体,ZnSO4为活性组分,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负载型ZnSO4催化剂,并用于异丁烯齐聚反应研究。考察了ZnSO4负载量和活化温度对两种催化剂结构、表面酸性质的影响,研究了催化剂构效关系;通过对比研究ZnSO4/Al2O3和ZnSO4/SiO2催化剂上异丁烯叠合反应的催化行为,探讨了两种催化剂上催化反应机理。研究结果为负载ZnSO4催化剂工业化提供了实验和理论指导。所得结论如下:1.以Al2O3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出一系列负载硫酸盐催化剂,通过XRD、N2-吸附脱附、NH3-TPD、Py-FTIR等手段对催化剂结构、织构性质、酸性质进行表征,并比较了它们在异丁烯二聚反应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上的弱酸、中强酸、强酸中心均能催化异丁烯齐聚反应,反应活性与催化剂酸中心总量相关,催化剂上酸中心太少,则无法为反应提供足够的活性中心。在催化剂活性相当的反应条件下比较了C8=选择性,结果表明,提高催化剂上的L酸相对含量有利于C8=产物生成。2.以SiO2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ZnSO4催化剂(ZnSO4/SiO2),研究了ZnSO4负载量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ZnSO4负载量增加,催化剂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当ZnSO4负载量为2 wt%时,催化剂活性最高。通过XPS表征发现,催化剂活性与其表面Zn+相对含量有关。当ZnSO4负载量为2 wt%时,催化剂表面Zn+相对含量最高,催化活性最高。在50℃、2 MPa、LHSV 3 h-1的反应条件下,异丁烯转化率和C8=选择性分别达到85%、76%。3.比较了ZnSO4/Al2O3、ZnSO4/SiO2两种负载ZnSO4催化剂上异丁烯齐聚反应机理。通过对两种催化剂结构、表面酸性质的表征发现,ZnSO4/Al2O3催化剂上进行的异丁烯齐聚反应是以Zn2+为活性中心的L酸催化反应,而ZnSO4/SiO2催化剂上进行的反应主要是以Zn+为活性中心的L酸催化反应。相比于Zn2+催化的异丁烯齐聚反应,Zn+在反应中对C8=产物表现出了更好的选择性。

王园园[3](2016)在《改性β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对叔丁基甲苯(PTBT)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工材料,应用十分广泛。但传统的PTBT的合成路线存在耗酸量大、腐蚀性强、产品和催化剂分离困难、废酸难处理、易污染环境等问题。因此,开发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好、环境友好的分子筛催化剂是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领域亟待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为探针反应,研究了不同分子筛及过渡金属氧化物、酸、杂多酸改性Hβ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揭示了酸性和孔道结构对分子筛催化活性和对位选择性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提出了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机理,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不同分子筛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的研究以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为探针反应,考察了Hβ(Si/Al=25)、HM(Si/Al=25)、HZSM-5(Si/Al=25)、HY(Si/Al=12)等4种分子筛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四种分子筛的催化活性大小顺序为Hβ>HY>HM>HZSM-5,而总酸量大小顺序为Hβ>HY>HZSM-5>HM,B酸量大小顺序为HZSM-5>Hβ>HY>HM。催化活性大小顺序与总酸量和B酸量大小顺序不一致,表明分子筛的催化活性不仅与酸性有关,还与分子筛的孔道结构有关,即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受分子筛的酸性和择形催化作用的影响。在相同的条件下,酸性强的Hβ分子筛(0.66nm×0.67nm)催化效果最好,而孔道开口尺寸较小的HZSM-5分子筛(0.54nm×0.56nm和0.51nm×0.55nm),因受择形催化的限制,催化活性最低。Hβ分子筛催化剂适宜的反应工艺条件:环己烷60mL,催化剂1.0g,n(叔丁醇):n(甲苯)=3:1,反应温度190°C,反应时间4h。此条件下甲苯转化率为58.4%,PTBT的选择性为67.3%;对动力学研究可知,Hβ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生成PTBT符合假一级反应,其表观活化能为19.5kJ/mol。2.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β分子筛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的研究考察了氧化铁(Fe2O3)、氧化锰(MnO)、氧化钴(Co2O3)、氧化镍(NiO)、氧化铜(CuO)等5种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β分子筛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改性Hβ相比,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后的Hβ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略有下降,但PTBT的选择性却明显升高。不同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β分子筛催化活性大小顺序为Fe2O3/Hβ>MnO/Hβ>Co2O3/Hβ>NiO/Hβ>CuO/Hβ,即Fe2O3/Hβ分子筛的催化效果最好。负载Fe2O3虽然会中和部分酸性中心,使得酸性减弱,酸量减小,导致催化活性下降。Fe2O3改性能有效的抑制Hβ沸石分子筛的强酸中心、钝化催化剂外表面,减少异构化反应的发生;此外,Fe2O3改性还可以修饰孔道,减小孔容以及孔径,使体积较小的PTBT优先扩散,因而PTBT的选择性提高。但Fe2O3负载量过高时(25%),易堵塞孔道,降低酸性,催化活性下降。适宜的催化剂Fe2O3负载量为20%,焙烧温度为350°C。Fe2O3(20%)/Hβ分子筛催化剂适宜的反应工艺条件为:环己烷60mL,催化剂1.0g,n(叔丁醇):n(甲苯)=3:1,反应温度180°C,反应时间4h,此条件下甲苯转化率为57.9%,PTBT的选择性为82.0%。与Hβ分子筛相比,Fe2O3(20%)/Hβ催化剂的PTBT选择性由67.3%升高到82.0%。Fe2O3(20%)/Hβ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生成PTBT符合假一级反应,其表观活化能为22.7kJ/mol。3.酸改性Hβ分子筛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的研究考察了硝酸(HNA)、盐酸(HHA)、磷酸(HPA)、柠檬酸(HCA)、酒石酸(HTA)、醋酸(HAA)等6种酸改性Hβ分子筛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改性Hβ相比,无机酸改性的Hβ分子筛的催化活性有所降低,而有机酸改性的Hβ分子筛催化活性有所增加。不同酸改性Hβ分子筛催化活性大小顺序为HCA/Hβ>HTA/Hβ>HAA/Hβ>HPA/Hβ>HNA/Hβ>HHA/Hβ,即HCA/Hβ分子筛的催化效果最好。当HCA的浓度较低时,Hβ分子筛的骨架结构未遭到破坏,且微孔数量有所增加,中强酸量和B酸量增加,催化活性和对位选择性增加。但当HCA浓度过高时,不但能脱除非骨架铝,还能脱除骨架铝,破坏晶格结构,降低催化活性。适宜的HCA浓度为0.25mol/L,焙烧温度为550°C。HCA(0.25)/Hβ分子筛催化剂适宜的反应工艺条件为:环己烷60mL,HCA(0.25)/Hβ催化剂1.0g,n(叔丁醇):n(甲苯)=3:1,反应温度180°C,反应时间4h。此条件下甲苯转化率为67.0%,PTBT的选择性为80.4%。HCA(0.25)/Hβ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生成PTBT符合假一级反应,其表观活化能为18.2kJ/mol。4.杂多酸改性Hβ分子筛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的研究考察了磷钨酸(HPW)、磷钼酸(HPMo)、硅钨酸(HSi W)、硅钼酸(HSiMo)等4种杂多酸改性Hβ分子筛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改性Hβ相比,杂多酸改性后的Hβ分子筛无论在催化活性还是对位选择性上都明显增加。不同杂多酸改性Hβ分子筛催化活性大小顺序为HPW/Hβ>HSi W/Hβ>HPMo/Hβ>HSiMo/Hβ,即HPW/Hβ的催化效果最好。负载HPW不但能有效增加Hβ分子筛的总酸量(其中B酸量增加,L酸量减少),提高催化活性,而且能修饰孔道,减小孔容、孔径,使体积较小的PTBT优先扩散,从而显着提升PTBT的选择性。但HPW负载量过高(40%),易堵塞孔道,降低酸性,催化活性下降。适宜的HPW负载量为30%,焙烧温度为450°C。HPW(30%)/Hβ分子筛催化剂适宜的反应工艺条件为:环己烷60mL,催化剂1.0g,n(叔丁醇):n(甲苯)=3:1,反应温度180°C,反应时间4h,此条件下甲苯转化率为73.1%,PTBT的选择性为80.8%。HPW(30%)/Hβ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生成PTBT符合假一级反应,其表观活化能为15.2kJ/mol。5.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的机理及热力学研究研究了分子筛催化剂上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机理,提出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属于芳环上的亲电子取代反应,遵循正碳离子机理。通过计算叔丁醇脱水生成异丁烯(R(1)),异丁烯和甲苯反应生成PTBT(R(2)),异丁烯和甲苯反应生成MTBT(R(3)),PTBT深度烷基化生成3,5-DTBT(R(4))的热力学数据,研究了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的热力学。结果表明,在313.15K-473.15K的温度范围内,R(1)的焓变>0,R(2)、R(3)、R(4)的焓变<0,说明R(1)为吸热反应,而R(2)、R(3)、R(4)三个反应为放热反应。在此的温度范围内,R(1)的吉布斯自由能>0,说明在此温度范围内,R(1)无法自发进行。而R(2)、R(3)、R(4)的吉布斯自由能<0,说明上述三个反应能自发进行。且R(2)、R(3)、R(4)的自由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说明温度越高,R(2)、R(3)、R(4)自发进行的程度越低。表明温度过高不利于烷基化反应,因此需要对反应温度进行严格控制。

范乐明[4](2014)在《Fe-Zr-Ti基磁性固体酸催化的糖苷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石化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作为给料来生产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这也是实现未来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生物质的烷基葡萄糖苷拥有许多优异性能,尤其是在生态安全方面,其它表面活性剂无法与之媲美,因此生物质基烷基葡萄糖苷的合成研究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引入磁性Fe3O4基质及掺杂TiO2合成具有磁性的纳米级固体超强酸SO42/ZrO2-TiO2-Fe3O4(SZT),并运用于催化葡萄糖或者淀粉等糖类化合物定向转化为烷基(甲基、乙基、正丁基、正辛基、正十二烷基)葡萄糖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纳米级固体酸SZT,采用FT-IR、XRD、TG、BET、NH3-TPD、SEM和VSM等分析手段对其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活化温度对固体酸SZT的结构和酸性具有较大影响。活性组分SO42-是以螯合双配位的固体超强酸结构吸附于固体酸SZT表面而不是形成硫酸盐。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比表面积迅速减小,酸类型由Lewis酸性向Br nsted酸性转变。活化温度过高(700oC)导致活性组分SO42-中高价态S的损失,致使其酸性消失。当活化温度为550oC,固体酸SZT的尺寸约为20nm,其酸强度最大,主要表现为Br nsted酸性。(2)以无水葡萄糖为原料,固体酸SZT为酸催化剂在甲醇中催化其苷化反应生成甲基葡萄糖苷,考察固体酸的活化温度、固液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固体酸SZT用量等因素对葡萄糖苷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在140oC下,固体酸SZT活化温度为550oC,固液比为0.05g/mL,固体酸SZT用量为50wt%,反应时间2h后甲基糖苷的产率高达84.6%。与其它的酸催化剂相比,固体酸SZT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循环使用及再生能力。由于Fe3O4纳米颗粒的引入而赋予固体酸SZT超顺磁性,利用外加磁场可实现固体酸的快速回收,回收率高达97.5%。(3)以来源不同的淀粉为原料,固体酸SZT均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活性,其中木薯和绿豆淀粉的苷化产率高达95.2%,进一步说明了固体酸SZT作为酸催化剂在淀粉基烷基糖苷合成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比较不同Zr/Ti比的固体酸催化可溶性淀粉的醇解反应,说明掺杂一定量的TiO2,有助于缓解固体酸SZT失活。(4)最后,以固体酸SZT-550(550为活化温度,oC)为酸催化剂,通过直接法或转苷法催化葡萄糖定向转化为乙基、正丁基、正辛基、正十二烷基葡萄糖苷,采用硅胶柱层析方法分离提纯糖苷产物,其收率分别为74.2%、68.9%、84.7%和76.5%,所得葡萄糖苷产物色泽浅,收率高。由ESI-MS分析可知,所得产物基本为烷基单糖苷。通过对糖苷产物进行表面张力、乳化、泡沫等性能分析,发现正辛基糖苷和正十二烷基糖苷具有较好的乳化及泡沫性能。研究表明,催化淀粉或者葡萄糖的苷化反应,磁性固体超强酸SZT具有优越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为绿色的生物质基烷基葡萄糖苷的合成提供了新的途径。

曾巍[5](2012)在《负载型磷钨酸催化蒎烯阳离子聚合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别以活性炭和二氧化硅为载体,以磷钨酸为活性组分,制备了活性炭负载磷钨酸(PW12/C)和二氧化硅负载磷钨酸(PW12/SiO2)两种催化剂,催化α-蒎烯和β-蒎烯阳离子聚合合成萜烯树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磷钨酸为活性组分,分别用二氧化硅和活性炭作为载体制备了两种催化剂。通过FT-IR、XRD、SEM、NH3-TPD、比表面积和孔径测定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负载前后杂多酸的Keggin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确定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活性炭负载磷钨酸的制备方法为回流法,二氧化硅负载磷钨酸的制备方法为浸渍法。2.分别以二氧化硅负载磷钨酸(PW12/SiO2)和活性炭负载磷钨酸(PW12/C)为催化剂,催化p-蒎烯阳离子聚合,合成了β-蒎烯树脂。通过对不同反应条件的研究,确定了适宜的条件:1)PW12/Si02催化p-蒎烯聚合:催化剂负载量为60%,用量为0.6g,催化剂活化温度为200℃,活化时间为0.5h,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1h,溶剂1,2-二氯乙烷用量为7mL,p-蒎烯的量为3mL时。β-蒎烯树脂得率可达84.8%,分子量可达到1000以上;2)PW12/C催化β-蒎烯聚合:催化剂负载量为34.2%,用量为0.6g,催化剂活化温度为200℃,活化时间为0.5h,反应温度为0℃,反应时间为2h,溶剂1,2-二氯乙烷用量为7mL,β-蒎烯的量为3mL时。β-蒎烯树脂得率可达77.0%,分子量可达到860左右。采用了FT-IR、1H-NMR、GPC、GC、GC-MS等手段对聚合产物p-蒎烯树脂和异构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3.以a-蒎烯为原料,二氧化硅负载磷钨酸为催化剂,合成了α-蒎烯树脂。采用FT-IR、XRD、1NMR、GPC、GC-MS径等手段对聚合产物和异构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单因素法得出α-蒎烯聚合的最佳条件为;催化剂负载量50%,用量0.3g,催化剂活化温度125℃,活化时间2h,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2h,溶剂1.2-二氯乙烷用量7mL,α-蒎烯的量3mL。此时得率可达43%,分子量为680左右。

卞妮妮[6](2012)在《固定床催化条件下由傅—克反应合成萘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文中指出萘酮类化合物作为重要的化工产品及中间体,在医药、农药、染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Friedel-Crafts反应是合成萘酮类化合物重要反应之一,因具有反应简单、选择性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F-C反应传统的催化剂为Lewis酸(如AICl3、FeCl3、TiCl4、BF3等)和质子酸(如HF、H2SO4、HCl),存在着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催化剂用量大且不可再生、三废量大等缺点。针对这些问题,人们开始着眼于用固体酸催化剂代替液体酸来实现反应工艺的绿色化,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采用间歇式的液固相反应体系,如果能实现在固定床上的连续流动反应,则可以实现连续化生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相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在固定床催化反应器中固体酸催化剂,特别是分子筛和杂多酸负载型催化剂,在4-苯基丁酸分子内酰化、对二甲苯与γ-丁内酯反应中的催化活性情况;对催化剂的性质作了比较系统的表征,并讨论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反应规律,对催化剂的失活原因作了初步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制备得到了杂多酸负载型催化剂和不同方法改性的Beta分子筛。选用不同载体经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得到了不同负载量的硅钨酸催化剂;制备得到了不同硅铝比Beta分子筛,通过阳离子交换、高温焙烧、酸处理及浸渍法对Beta分子筛进行了改性。利用XRF、XRD、NH3-TPD、SEM、BET及环己醇脱水探针反应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①阳离子交换改性对Beta分子筛的晶体结构、硅铝比等影响不大,但在环己醇脱水探针反应中有较明显的区别,金属离子交换后的Beta分子筛反应活性明显低于氢型Beta分子筛。②高温焙烧会导致Beta分子筛中的无序结构增加,结晶度下降。焙烧温度在500℃左右时,分子筛有最高的比表面积及酸性,在环己醇脱水探针反应中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活性。③酸处理改性会使Beta分子筛脱铝,硅铝比提高。改性之后的分子筛虽然保持了其拓扑结构,但衍射峰强度减弱表明其结晶度降低。酸处理后Beta分子筛的酸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比表面积没有太大变化。杂多酸负载后的Beta分子筛衍射峰强度有所降低。2.以4-苯基丁酸为原料、在固定床连续流动条件下,经分子内酰化反应合成了α-四氢萘酮。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及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催化活性情况。所得结果如下:①催化剂的酸性、结构以及反应温度是影响反应的关键因素。酸性过强或反应温度过高都将导致更多脱羧副产物正丙苯的生成,适当降低催化剂的酸性或反应温度将有利于目标产物选择性的提高。若分子筛的孔道较小,反应过程中的积碳会覆盖催化剂的表面活性点或堵塞分子筛的孔道,导致反应物分子不能进入分子筛的孔道完成反应,从而使转化率和得率都逐渐降低。而H-Beta分子筛由于其合适的孔道结构和适中的酸性,对此反应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②Beta分子筛的硅铝比变化对此反应影响不大,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有较大影响,经900℃焙烧的Beta分子筛在10h的连续稳定性实验中保持了较好的活性及稳定性。3.以对二甲苯和γ-丁内酯为反应物,在固定床连续流动条件下,合成了目标产物5,8-二甲基-1-萘酮,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及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催化活性情况。所得结果如下:①与其他几种固体酸催化剂相比,H-Beta分子筛及负载型的硅钨酸催化剂对此反应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后者对主产物的选择性较低。②以H-Beta分子筛为催化剂,分别考察了各个反应条件下的催化活性情况。适中的反应温度(240~260℃)和催化剂焙烧温度(500℃)可以得到较高得率的目标产物;中硅铝比的Beta分子筛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液体进样量及载气流量会影响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接触时间,接触时间越长,反应转化率越高,但是目标产物的选择性下降。反应物体积比越大,转化率增高而目标产物选择性下降。③阳离子交换对催化活性影响不大,乙酸铜改性可提高主产物的选择性,0.5mol/L磷酸热处理改性后的分子筛其转化率和得率较未改性分子筛有很大提高。其他酸改性分子筛的催化活性没有太大改善。④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可能是由于γ-丁内酯的裂解生成丁烯酸,而丁烯酸的存在容易造成催化剂表面的结焦或积碳而失活。但失活的分子筛可高温通入空气或O2烧去积碳使其再生,再生使用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张丽霞[7](2010)在《改性凹凸棒土固载磷钨酸(盐)及其催化酯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酸催化剂是酯化反应常用催化剂,目前仍有许多反应过程采用液体矿物酸为催化剂,这就存在着腐蚀设备、副产物多、后处理复杂和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开发环境友好型酸催化剂日益受到重视。本论文以凹凸棒土为原料,研究制备磷钨酸(H3PW12O40, HPW)或其铯盐的载体材料——改性凹凸棒土。采用FTIR、XRD、TGA/SDTA、N2吸附脱附、XPS、FESEM-EDS和TEM等表征方法,比较凹凸棒土改性和固载HPW前后的结构变化,研究其改性和固载机理,并以酯化反应为催化反应模型研究固载HPW的催化活性。凹凸棒土的酸处理研究发现,酸处理凹凸棒土的活性度越大,经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改性后含氮量越高。此外,酸处理的凹凸棒土含有丰富的吸附水、结合水、结构水和结构羟基。在无水甲苯回流体系中进行偶联剂KH550的有机改性,KH550的乙氧基团能够与凹凸棒土的羟基在凹凸棒土结构内水分子的催化作用下直接缩合,实现有效改性,并形成均匀的改性层。用硅烷偶联剂KH792和KH550分别对凹凸棒土有机改性(记作KH792-Pa和KH550-Pa)。它们对HPW溶液的吸附过程的研究表明:单层氨基的数目决定HPW的吸附量;在相同吸附条件下,KH792-Pa和KH550-Pa对HPW的平衡吸附量分别达到189 mg·g-1和175 mg·g-1;对HPW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方程,化学吸附是吸附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在吸附过程的前5min,KH792-Pa和KH550-Pa对HPW的吸附率都超过80%;在所研究温度下吸附等温线均满足Langmuir方程。对吸附HPW后固体(分别记作HPW/KH792-Pa和HPW/KH550-Pa)的结构性质进行表征,FTIR和XPS的结果显示HPW阴离子与载体的氨基形成强的离子对,有效地固载在KH792-Pa和KH550-Pa表面;XRD的图谱没有观察到HPW的特征衍射峰,说明HPW是均匀分散的,与Langmuir方程的假设相一致;以DRIFT和NH3-TPD表征酸性质的结果表明HPW/KH792-Pa和HPW/KH550-Pa仍旧保持强的Bronsted酸性和总酸性。以KH792-Pa为载体,通过浸渍方法制备不同HPW量的固载催化剂(HPW/KH792-Pa)。活化温度影响催化剂的酸性。在酯化合成乙酸丁酯的反应中,活化温度在160℃时,催化剂活性最强。固载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随固载量的增加而增大,在重复使用过程中,20%HPW/KH792-Pa的催化活性最稳定,重复使用6次,丁醇的转化率仍在60%左右。催化乙酸丁酯的反应符合Eley-Rideal机理,丁醇在20%HPW/KH792-Pa活性位点上的吸附过程是整个反应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反应速率与丁醇浓度在动力学上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方程。同样在油酸甲酯的合成反应中,20%HPW/KH792-Pa仍然能够显示强的催化活性和高的重复利用性,合适条件下油酸的转化率可达90%。这些说明凹凸棒土表面经硅氨基改性有助于杂多酸的稳定化。研究表明,磷钨酸铯盐酸(CsHPW)固载在活化凹凸棒土时,CsHPW均匀地分布在凹凸棒土的棒晶上,仍然保持体相CsHPW的晶体结构,在油酸甲酯化反应中有强的催化活性和好的重复使用性,克服了CsHPW在极性反应体系中易形成胶体而难以过滤的问题。在合适反应条件下,CsHPW/Pa催化油酸甲酯化的转化率可达73%。

王鹏飞[8](2009)在《SiO2气凝胶负载磷钨杂多酸催化THF聚合研究》文中提出聚四氢呋喃(PTHF)由四氢呋喃(THF)单体经阳离子催化开环聚合而成,是一类具有不同分子质量的直链聚醚二元醇,又名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EG)、四氢呋喃均聚醚等。聚四氢呋喃是制取氨纶(spandex)、聚氨酯弹性体和聚醚酯弹性材料的重要原料之一,广泛应用于纺织、汽车、军工、化工、医疗器械等领域。催化剂是整个聚四氢呋喃生产工艺的核心技术,传统催化剂主要有发烟硫酸、氟磺酸、高氯酸、三氯化铝等,鉴于传统催化剂对设备腐蚀大、酸性废液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开发环境友好的THF多相催化聚合技术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杂多酸作为一种新型的固体酸催化材料,具有易制备、酸强度和酸量易于调控、低温高活性等优点,已在烯烃水合、酯化等领域得到应用,但杂多酸比表面积小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催化领域的拓展应用。选用适宜的载体制备固载化杂多酸催化材料是改善杂多酸催化性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成为目前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方向之一。本论文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并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二氧化硅气凝胶负载磷钨杂多酸催化剂,通过氮气吸附脱附、FT-IR、XRD、NH3-TPD、Py-IR等表征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织构、分散性、酸性等进行表征,并用于四氢呋喃催化聚合反应中,考察催化剂用量、磷钨酸负载量、活化温度以及聚合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该聚合反应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负载磷钨酸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磷钨酸负载在载体表面后其Keggin结构不发生改变;当负载量小于50%时,磷钨酸在二氧化硅气凝胶表面呈高度分散状态,催化剂的酸量随负载量增加而增加,催化剂含弱酸和中强酸中心,且主要以B酸为主;当负载量高于50%时,催化剂酸量随负载量增加而降低。在活化温度为120~400℃范围内,催化剂的酸量随活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在乙酐调聚体存在的条件下,采用工业级四氢呋喃单体为原料,通过负载磷钨酸催化四氢呋喃开环聚合研究发现,随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聚合产物分子量降低。当催化剂浓度较低且活性组分用量相同时,采用负载型的催化剂要比体相磷钨酸催化剂所制得的聚合产物分子量小,能够较有效的控制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在磷钨酸负载量为10%-70%范围内,50%PW/SiO2睦化剂的酸量最大,聚合产物收率最高,但分子量随负载量增加而呈逐渐下降趋势。在考察活化温度范围内,120℃活化的催化剂酸量最大,聚合产物收率最大,分子量最低。随活化温度升高,分子量逐渐增加。当聚合反应的最佳条件为:4 wt%催化剂(50%磷钨酸负载量、120℃活化)用量、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h时,聚合物收率达53%,相对分子量约2000,可以用作生产氨纶的原料。

刘京燕[9](2009)在《固载磷钨酸的改性及其酸催化性能表征》文中提出磷钨杂多酸同时具备强酸性和强氧化性,它不但易溶于水和极性有机溶剂中,而且固态时还具有“准液相”性质,是一种理想的催化剂。针对液体磷钨酸不易回收利用的问题,本研究制备了经La(NO3)3改性的拟薄水铝石固载的磷钨酸催化剂;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其溶脱性能,通过其催化对羟基苯甲酸和乙醇反应生成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反应考察了其酸催化性能;并采用IR、BET、NH3-TPD、XRD和SEM等分析手段对固载型杂多酸催化剂进行比表面、孔结构和酸强度以及晶相结构表征,进一步阐明了固载化磷钨酸酸催化活性的化学本质。实验结果表明,固载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载体的焙烧温度为400℃,经2%La(NO3)3改性,固载磷钨酸30%;在酸催化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h、物质的量比为n (乙醇):n (对羟基苯甲酸):n (催化剂)=4:1:0.52%,在此优选反应条件下,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产率达到85.6%,重复使用8次后磷钨酸总脱落率约为12.3%,此时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产率仍达81.8%。分析结果表明:磷钨酸与载体之间发生了较强烈的化学吸附,但磷钨酸的Keggin结构保持不变;磷钨酸以微晶粒子簇状态高度均匀吸附在载体上或者进入到孔道内部;改性后的催化剂酸强度有所增加,但总酸量有所减少。该生产工艺不仅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选择性高,副反应少,而且不腐蚀设备。该固载催化剂是一种有效的环境友好型酯化反应催化剂。

李琴[10](2008)在《二氧化硅负载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系统的研究了二氧化硅负载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2-丁烯与醋酸直接酯化反应性能。分别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和二步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和负载型杂多酸铯盐催化剂,采用IR、XRD、BET、NH3-TPD、TG-DTA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骨架结构、活性组分在载体上的分散、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催化剂的酸性、催化剂的热稳定性等进行了表征,并以2-丁烯与醋酸的反应为模型反应,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优化催化剂的制备条件。此外,对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失活原因也进行了探讨。以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的二氧化硅负载磷钨酸为催化剂,优化了2-丁烯与醋酸的酯化反应条件。采用IR、XRD、BET、NH3-TPD、TG-DTA等表征手段,结合催化2-丁烯与醋酸酯化反应的效果,确定了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适宜制备条件。实验结果确定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10℃、烯/酸比为2、反应时间为9h、水用量为2%,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为:负载量为30%、焙烧温度为250℃、催化剂用量为3%,此时,醋酸的转化率为35.8%,醋酸仲丁酯的选择性为93.5%。采用二步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二氧化硅负载磷钨酸铯盐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IR、XRD、TG-DTA等表征,利用2-丁烯与醋酸的酯化反应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负载磷钨酸铯盐催化剂选择Cs1.7H1.3PW12O40/SiO2催化剂,负载量选择30%,焙烧温度选择350℃,催化剂用量选择5%,此时醋酸的转化率为42.2%,醋酸仲丁酯的选择性为91.7%。催化性能比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略好。采用电导率法结合IR、BET等表征对重复使用过程中催化剂的失活原因进行了研究。负载磷钨酸催化剂在重复使用3次后失活,主要是由活性组分的溶脱引起的;负载磷钨酸铯盐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失活,2-丁烯聚合物在催化剂表面附着可能是造成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

二、活化温度对SiW_(12)杂多酸酸量和酸强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化温度对SiW_(12)杂多酸酸量和酸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NMST制备NMSBA固载PMoA催化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任务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2-硝基-4-甲砜基苯甲酸(NMSBA)的物理化学性质
    2.2 制备NMSBA的方法
        2.2.1 非氧化法
        2.2.2 化学试剂氧化法
        2.2.3 液相空气氧化法
    2.3 氧分子的活化
    2.4 Co/Mn/Br杂多酸催化体系的构建
    2.5 杂多酸介绍
        2.5.1 杂多酸的结构
        2.5.2 杂多酸的性质
        2.5.3 杂多酸的应用
        2.5.4 固载杂多酸
    2.6 活性炭
        2.6.1 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
        2.6.2 活性炭的孔隙结构
        2.6.3 活性炭负载杂多酸
        2.6.4 活性炭作吸附剂
        2.6.5 活性炭改性
    2.7 总结
第3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3.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3.2 化学反应实验装置与实验流程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流程
    3.3 吸附实验装置与操作
    3.4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3.4.1 活性炭负载磷钼酸
        3.4.2 活性炭改性
        3.4.3 催化剂表征
    3.5 样品检测
        3.5.1 检测设备
        3.5.2 分析方法
    3.6 数据处理
        3.6.1 NMST和NMSBA质量计算
        3.6.2 转化率计算
        3.6.3 选择性计算
        3.6.4 收率计算
        3.6.5 吸附量计算
第4章 活性炭吸附NMST的研究
    4.1 外扩散和内扩散影响的消除
        4.1.1 椰壳活性炭吸收NMST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4.1.2 椰壳活性炭吸收NMST内扩散影响的消除
    4.2 活性炭吸附NMST的平衡实验
        4.2.1 活性炭加入量对吸附NMST的影响
        4.2.2 NMST初始浓度对活性炭吸附效果的影响
        4.2.3 温度对活性炭吸附NMST效果的影响
    4.3 椰壳活性炭吸附NMST的动力学、热力学研究
        4.3.1 吸附动力学
        4.3.2 吸附等温线
        4.3.3 吸附热力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竞争吸附剂对PMoA/AC催化性能的影响
    5.1 H_2SO_4与PMoA的竞争吸附对PMoA/AC性能的影响
    5.2 HCl与PMoA的竞争吸附对PMoA/AC性能的影响
    5.3 HNO_3与PMoA的竞争吸附对PMoA/AC性能的影响
    5.4 H_3PO_4与PMoA的竞争吸附对PMoA/AC性能的影响
    5.5 CH_3COOH与PMoA的竞争吸附对PMoA/AC性能的影响
    5.6 H_2C_2O_4与PMoA的竞争吸附对制备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7 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H_2C_2O_4改性活性炭负载磷钼酸催化合成NMSBA的研究
    6.1 H_2C_2O_4浓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6.2 活性炭浸渍时间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6.3 活化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6.4 活化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6.5 改性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研究生阶段论文发表情况

(2)负载硫酸锌催化剂上异丁烯齐聚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异丁烯简介
        1.1.1 异丁烯来源
        1.1.2 异丁烯齐聚产物及工业用途
    1.2 烯烃齐聚反应
        1.2.1 异丁烯齐聚反应机理
        1.2.2 异丁烯齐聚反应动力学
    1.3 烯烃齐聚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
        1.3.1 固体磷酸催化剂
        1.3.2 树脂催化剂
        1.3.3 杂多酸催化剂
        1.3.4 分子筛催化剂
        1.3.5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3.6 离子液体催化剂
    1.4 硫酸盐催化剂在催化中的应用
    1.5 本文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2 实验部分
    2.1 反应原料、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反应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催化剂制备
        2.2.1 负载型硫酸盐催化剂制备
        2.2.2 硫酸盐负载量计算
    2.3 催化剂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3.2 N_2-吸附脱附
        2.3.3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3.4 正丁胺滴定
        2.3.5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FTIR)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 催化剂性能评价
    2.5 产物分析及相关计算
        2.5.1 反应原料体积空速计算
        2.5.2 数据分析
3 ZnSO_4/Al_2O_3 催化剂上异丁烯齐聚反应研究
    3.1 硫酸盐类型对催化剂性能影响
        3.1.1 负载不同硫酸盐催化剂催化性能评价
        3.1.2 XRD
        3.1.3 NH_3-TPD
        3.1.4 Py-FTIR
    3.2 Al_2O_3 载体性质对催化剂性能影响
        3.2.1 N_2 吸附-脱附
        3.2.2 NH_3-TPD
        3.2.3 催化剂催化性能评价
    3.3 ZnSO_4 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质影响
        3.3.1 XRD
        3.3.2 织构数据
        3.3.3 SEM
        3.3.4 不同ZnSO_4 负载量催化剂催化性能评价
    3.4 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影响
        3.4.1 BET
        3.4.2 Py-FTIR
        3.4.3 催化剂催化性能评价
    3.5 反应条件对ZnSO_4/Al_2O_3 催化剂上异丁烯齐聚反应性能影响
        3.5.1 原料体积空速的影响
        3.5.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ZnSO_4/SiO_2 催化剂上异丁烯齐聚反应研究
    4.1 Al_2O_3与SiO_2 负载ZnSO_4 催化剂的对比
        4.1.1 Py-FTIR
        4.1.2 正丁胺滴定
        4.1.3 XPS
        4.1.4 Al_2O_3与SiO_2 负载ZnSO_4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4.2 ZnSO_4 负载量对ZnSO_4/SiO_2 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4.2.1 XRD
        4.2.2 织构性质
        4.2.3 SEM
        4.2.4 正丁胺滴定
        4.2.5 XPS
        4.2.6 催化剂的异丁烯齐聚反应催化性能
    4.3 ZnSO_4/SiO_2 活化温度对催化性能影响
    4.4 反应条件对ZnSO_4/SiO_2 催化性质影响
        4.4.1 反应温度的影响
        4.4.2 反应原料体积空速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改性β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分子筛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的研究现状
        1.1.1 对叔丁基甲苯的传统合成方法
        1.1.2 H型分子筛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
        1.1.3 改性分子筛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
    1.2 β 分子筛的研究现状
        1.2.1 β 分子筛的结构特征
        1.2.2 β 分子筛的酸性
        1.2.3 β 分子筛的改性及应用
    1.3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选题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设备
    2.3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3.1 H型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2.3.2 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2.3.3 酸改性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2.3.4 杂多酸改性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2.4 催化剂表征
        2.4.1 X射线粉末衍射 (XRD)
        2.4.2 扫描电镜 (SEM)
        2.4.3 透射电镜 (TEM)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2.4.5 比表面积检测 (BET)
        2.4.6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 (NH_3-TPD)
        2.4.7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 (Py-IR)
    2.5 催化剂评价
        2.5.1 实验装置
        2.5.2 烷基化反应及分析方法
        2.5.3 反应性能测试及评价指标
第3章 不同分子筛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的研究
    3.1 分子筛催化剂的筛选
        3.1.1 不同分子筛催化剂的SEM分析
        3.1.2 不同分子筛催化剂的XRD分析
        3.1.3 不同分子筛催化剂的FT-IR分析
        3.1.4 不同分子筛催化剂的BET分析
        3.1.5 不同分子筛催化剂的NH_3-TPD分析
        3.1.6 不同分子筛催化剂的Py-IR分析
        3.1.7 不同分子筛催化剂的结构特征
        3.1.8 不同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
    3.2 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反应条件优化
        3.2.1 溶剂用量的影响
        3.2.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2.3 叔丁醇和甲苯摩尔比的影响
        3.2.4 反应温度的影响
        3.2.5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 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动力学研究
        3.3.1 反应体系的分析
        3.3.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4 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再生性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β 分子筛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的研究
    4.1 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筛选
        4.1.1 不同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SEM分析
        4.1.2 不同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XRD分析
        4.1.3 不同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NH_3-TPD分析
        4.1.4 不同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
    4.2 Fe_2O_3/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优化
        4.2.1 Fe_2O_3/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XRD分析
        4.2.2 Fe_2O_3/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TEM分析
        4.2.3 Fe_2O_3/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FT-IR分析
        4.2.4 Fe_2O_3/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BET分析
        4.2.5 Fe_2O_3/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NH_3-TPD分析
        4.2.6 Fe_2O_3/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Py-IR分析
        4.2.7 Fe_2O_3/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
    4.3 Fe_2O_3/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反应条件优化
        4.3.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3.2 叔丁醇和甲苯摩尔比的影响
        4.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4.4 Fe_2O_3/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动力学研究
    4.5 Fe_2O_3/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再生性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酸改性Hβ 分子筛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的研究
    5.1 酸改性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筛选
        5.1.1 不同酸改性Hβ 分子筛的SEM分析
        5.1.2 不同酸改性Hβ 分子筛的XRD分析
        5.1.3 不同酸改性Hβ 分子筛的NH_3-TPD分析
        5.1.4 不同酸改性Hβ 分子筛的催化性能比较
    5.2 HCA/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优化
        5.2.1 HCA/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XRD分析
        5.2.2 HCA/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TEM分析
        5.2.3 HCA/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FT-IR分析
        5.2.4 HCA/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BET分析
        5.2.5 HCA/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NH_3-TPD分析
        5.2.6 HCA/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Py-IR分析
        5.2.7 HCA/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
    5.3 HCA/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反应条件优化
        5.3.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5.3.2 叔丁醇和甲苯摩尔比的影响
        5.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5.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5.4 HCA/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动力学研究
    5.5 HCA/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再生性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杂多酸改性Hβ 分子筛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的研究
    6.1 杂多酸改性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筛选
        6.1.1 不同杂多酸改性Hβ 分子筛的SEM分析
        6.1.2 不同杂多酸改性Hβ 分子筛的XRD分析
        6.1.3 不同杂多酸改性Hβ 分子筛的Py-IR分析
        6.1.4 不同杂多酸改性Hβ 分子筛的催化性能比较
    6.2 HPW/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条件优化
        6.2.1 HPW/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XRD分析
        6.2.2 HPW/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TEM分析
        6.2.3 HPW/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FT-IR分析
        6.2.4 HPW/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BET分析
        6.2.5 HPW/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NH_3-TPD分析
        6.2.6 HPW/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Py-IR分析
        6.2.7 HPW/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
    6.3 HPW/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反应条件优化
        6.3.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6.3.2 叔丁醇与甲苯摩尔比的影响
        6.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6.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6.4 HPW/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动力学研究
    6.5 HPW/Hβ 分子筛催化剂的再生性实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机理及热力学研究
    7.1 分子筛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的机理研究
    7.2 分子筛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的热力学研究
        7.2.1 主要化学反应的确立
        7.2.2 热力学基础数据
        7.2.3 热力学数据的计算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Fe-Zr-Ti基磁性固体酸催化的糖苷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固体酸
        1.1.1 固载化液体酸
        1.1.2 固体杂多酸
        1.1.3 固体超强酸
    1.2 烷基葡萄糖苷
        1.2.1 烷基葡萄糖苷的特性
        1.2.2 烷基葡萄糖苷的应用
        1.2.3 烷基葡萄糖苷的合成
        1.2.4 国内外合成烷基糖苷的研究进展
    1.3 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固体超强酸 SZT 合成及其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固体酸 SZT 的制备
        2.1.4 固体酸 SZT 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固体酸 SZT 的 TG 分析
        2.2.2 固体酸 SZT 的 FT-IR 分析
        2.2.3 固体酸 SZT 的 Py-IR 分析
        2.2.4 固体酸 SZT 的 BET 分析
        2.2.5 固体酸 SZT 的 XRD 分析
        2.2.6 固体酸 SZT 的 NH3-TPD 分析
        2.2.7 固体酸 SZT 的 Hammett 酸强度分析
        2.2.8 固体酸 SZT 的 TEM & HRTEM 分析
        2.2.9 固体酸 SZT 的 SEM 分析
        2.2.10 固体酸 SZT 的 VSM 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体酸 SZT 催化葡萄糖的甲苷化反应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固体酸 SZT 催化葡萄糖的苷化反应
        3.1.4 产物分析
        3.1.5 实验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固体酸 SZT 催化葡萄糖甲苷化反应的单因素考察
        3.2.2 甲基葡萄糖苷产物的表征
        3.2.3 不同类型的酸催化葡萄糖甲苷化反应的比较
        3.2.4 固体酸 SZT 的分离回收及其稳定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体酸 SZT 催化淀粉的醇解反应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固体酸 SZT 催化淀粉的甲苷化反应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温度对淀粉醇解反应的影响
        4.2.2 反应时间对淀粉醇解反应的影响
        4.2.3 固体酸 SZT 投入量对淀粉醇解反应的影响
        4.2.4 不同 Zr/Ti 比的固体酸催化淀粉的醇解反应
        4.2.5 来源不同淀粉的醇解反应
        4.2.6 不同碳水化合物的醇解反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体酸 SZT 催化烷基葡萄糖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烷基葡萄糖苷的合成
        5.1.4 烷基葡萄糖苷结构表征
        5.1.5 烷基葡萄糖苷性能的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烷基葡萄糖苷表征
        5.2.2 烷基葡萄糖苷性能的测试
    5.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图

(5)负载型磷钨酸催化蒎烯阳离子聚合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松节油概况
    1.2 蒎烯树脂简介
        1.2.1 蒎烯树脂概述
        1.2.2 蒎烯阳离子聚合研究进展
    1.3 杂多酸
        1.3.1 杂多酸简介
        1.3.2 杂多酸的结构特征
        1.3.3 杂多酸的性质
        1.3.4 杂多酸在聚合中的应用
    1.4 固载型杂多酸
        1.4.1 活性炭负载杂多酸的研究进展
        1.4.1.1 活性炭负载杂多酸的制备
        1.4.1.2 影响负载量的因素
        1.4.1.3 活性炭负载杂多酸的酸强度和酸量
        1.4.1.4 活性炭与杂多酸的相互作用
        1.4.1.5 活性炭负载杂多酸的应用
        1.4.2 二氧化硅负载磷钨酸的研究进展
        1.4.2.1 二氧化硅简介
        1.4.2.2 二氧化硅负载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
        1.4.2.3 二氧化硅负载杂多酸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2.2 实验步骤
        2.2.2.1 活性炭负载磷钨酸(PW_(12)/C)催化剂的制备
        2.2.2.1.1 活性炭的预处理
        2.2.2.1.2 PW_(12)/C催化剂的制备
        2.2.2.2 二氧化硅负载磷钨酸(PW_(12)/SiO_2)催化剂的制备
        2.2.2.3 磷钨酸工作曲线的绘制
        2.2.2.4 分析和表征
        2.2.2.4.1 FT-IR分析
        2.2.2.4.2 XRD分析
        2.2.2.4.3 SEM分析
        2.2.2.4.4 比表面积、孔径及孔容积测定
        2.2.2.4.5 NH_3-TPD测试
        2.2.2.4.6 UV-VIS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二氧化硅负载磷钨酸(PW_(12)/SiO_2)的表征与讨论
        2.3.1.1 PW_(12)/SiO_2的FT-IR分析
        2.3.1.2 PW_(12)/SiO_2的XRD分析
        2.3.1.3 PW_(12)/SiO_2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2.3.1.4 PW_(12)/SiO_2的NH_3-TPD
        2.3.1.5 PW_(12)/SiO_2的SEM图谱分析
        2.3.2 活性炭负载磷钨酸(PW_(12)/C)的制备与表征
        2.3.2.1 PW_(12)/C的FT-IR分析
        2.3.2.2 PW_(12)/C的XRD分析
        2.3.2.3 PW_(12)/C的比表面积和孔径
        2.3.2.4 PW_(12)/C的NH_3-TPD分析
        2.3.2.5 PW_(12)/C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负载磷钨酸催化β-蒎烯聚合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3.2.2 实验步骤
        3.2.2.1 溶剂和β-蒎烯的预处理
        3.2.2.2 β-蒎烯树脂的合成
        3.2.3 测试表征
        3.2.3.1 FT-IR分析
        3.2.3.2 ~1H-NMR分析
        3.2.3.3 气相色谱(GC)分析
        3.2.3.4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3.2.3.5 GC-MS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物的表征
        3.3.1.1 β-蒎烯树脂的FT-IR光谱分析
        3.3.1.2 β-蒎烯树脂的~1H-NMR谱图
        3.3.2 反应条件对β-蒎烯聚合反应的影响
        3.3.2.1 催化剂负载量的影响
        3.3.2.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3.2.3 催化剂活化温度的影响
        3.3.2.4 催化剂活化时间的影响
        3.3.2.5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2.6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2.7 单体浓度的影响
        3.3.2.8 溶剂的影响
        3.3.2.9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3.3.3 β-蒎烯异构产物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二氧化硅负载磷钨酸催化α-蒎烯聚合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4.2.2 实验步骤
        4.2.2.1 溶剂和α-蒎烯的预处理
        4.2.2.2 α-蒎烯树脂的合成
        4.2.3 实验所需仪器条件
        4.2.3.1 FT-IR分析
        4.2.3.2 ~1H-NMR分析
        4.2.3.3 气相色谱(GC)分析
        4.2.3.4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4.2.3.5 GC-MS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聚合物的表征
        4.3.1.1 α-蒎烯树脂FT-IR光谱分析
        4.3.1.2 α-蒎烯树脂的~1H-NMR分析
        4.3.2 反应条件对α-蒎烯聚合反应的影响
        4.3.2.1 PW_(12)/SiO_2负载量的影响
        4.3.2.2 PW_(12)/SiO_2用量的影响
        4.3.2.3 PW_(12)/SiO_2活化温度的影响
        4.3.2.4 PW_(12)/SiO_2活化时间的影响
        4.3.2.5 反应时间的影响
        4.3.2.6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2.7 单体浓度的影响
        4.3.2.8 溶剂的影响
        4.3.2.9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4.3.3 异构化产物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主要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固定床催化条件下由傅—克反应合成萘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Friedel-Crafts反应研究概况
        1.1.1 反应体系的选择及研究概况
        1.1.1.1 芳环化合物的选择
        1.1.1.2 酰化或烷基化试剂的选择
        1.1.2 F-C反应气固相体系研究进展
        1.1.2.1 气固相F-C烷基化反应
        1.1.2.2 气固相F-C酰基化反应
        1.1.2.3 酯类物质的气固相F-C反应
    1.2 固体酸催化剂及其在F-C反应中的应用
        1.2.1 杂多酸催化剂及其在F-C反应中的应用
        1.2.2 分子筛催化剂及其在F-C反应中的应用
        1.2.3 Beta分子筛的改性及应用
    1.3 萘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3.1 萘酮类化合物合成方法概述
        1.3.2 苯基丁酸分子内酰化合成萘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1.3.3 芳环化合物与γ-丁内酯的合成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氢型分子筛的制备
        2.2.2 负载型杂多酸的制备
        2.2.3 不同硅铝比Beta分子筛的制备
        2.2.4 不同焙烧温度Beta分子筛的制备
        2.2.5 不同金属离子交换改性Beta分子筛的制备
        2.2.6 不同酸处理改性Beta分子筛的制备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BET测定
        2.3.2 XRD物相测定
        2.3.3 XRF测定
        2.3.4 扫描电镜测定
        2.3.5 NH_3-TPD酸量测定
        2.3.6 环己醇脱水-探针反应
        2.3.6.1 前言
        2.3.6.2 化学试剂和原料
        2.3.6.3 仪器设备和分析条件
        2.3.6.4 环己醇脱水反应过程
        2.3.6.5 各物质物理参数及产物确定
        2.3.6.6 计算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XRF分析
        2.4.2 XRD物相分析
        2.4.3 SEM分析
        2.4.4 BET分析
        2.4.5 NH_3-TPD酸量测定
        2.4.6 环己醇脱水-探针反应
        2.4.6.1 反应温度的确定
        2.4.6.2 不同催化剂催化活性
        2.4.6.3 Beta分子筛不同焙烧温度
        2.4.6.4 Beta分子筛不同硅铝比
        2.4.6.5 不同改性Beta分子筛
    2.5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4-苯基丁酸分子内酰化气固相合成α-四氢萘酮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和原料
        3.2.2 仪器设备和分析条件
        3.2.3 4-苯基丁酸分子内酰化反应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筛选
        3.3.2 反应条件的影响
        3.3.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2.2 Beta分子筛不同焙烧温度的影响
        3.3.2.3 磷酸改性Beta分子筛反应活性
        3.3.2.4 Beta分子筛的稳定性反应活性情况
        3.3.3 反应历程
    3.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对二甲苯与γ-丁内酯的反应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和原料
        4.2.2 仪器设备和分析条件
        4.2.3 对二甲苯与γ-丁内酯的反应过程
        4.2.3.1 气固相体系反应过程
        4.2.3.2 产物的定性
        4.2.4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的筛选
        4.3.2 反应条件的影响
        4.3.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2.2 氮气流量的影响
        4.3.2.3 反应液空速的影响
        4.3.2.4 反应物比例的影响
        4.3.2.5 Beta分子筛不同焙烧温度的影响
        4.3.2.6 Beta分子筛不同硅铝比的影响
        4.3.3 改性Beta分子筛的催化活性情况
        4.3.3.1 阳离子交换改性Beta分子筛的活性情况
        4.3.3.2 酸改性Beta分子筛的催化活性
        4.3.4 分子筛的重复使用情况
        4.3.5 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分析
    4.4 反应历程
    4.5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及专利申请情况
致谢

(7)改性凹凸棒土固载磷钨酸(盐)及其催化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杂多酸概述
        1.2.1 杂多酸的酸性质
        1.2.2 杂多酸盐的酸性质
        1.2.3 杂多酸(盐)的催化作用特点
        1.2.4 杂多酸(盐)的固载研究
    1.3 凹凸棒土概述
        1.3.1 凹凸棒土的矿物学特征
        1.3.2 凹凸棒土的吸附性能
        1.3.3 凹凸棒土的催化及载体性能
        1.3.4 其他
        1.3.5 凹凸棒土的改性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凹凸棒土的酸改性和有机硅烷化改性及表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凹凸棒土原矿酸活化评价
        2.3.2 凹凸棒土的硅烷偶联剂改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氨基硅烷偶联剂改性凹凸棒土对磷钨酸的固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及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吸附磷钨酸前后样品表征
        3.3.2 固载条件对磷钨酸吸附的考察
        3.3.3 吸附动力学与吸附等温线
        3.3.4 吸附机理探讨
        3.3.5 HPW/KH550-Pa 和HPW/KH792-Pa 的稳定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固载磷钨酸铯盐催化合成油酸甲酯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及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TIR 光谱分析
        4.3.2 XRD 分析
        4.3.3 TEM 分析
        4.3.4 催化剂的催化稳定性
        4.3.5 反应物醇酸摩尔比的影响
        4.3.6 催化剂用量对油酸转化率的影响
        4.3.7 吸水剂分子筛4A对油酸转化率的影响
        4.3.8 CsHPW 在凹凸棒表面的固载机理
        4.3.9 CsHPW 催化油酸甲酯合成机理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固载磷钨酸催化合成乙酸丁酯、油酸甲酯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仪器及设备
        5.2.3 固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
        5.2.4 固载催化剂在乙酸丁酯合成中的催化性能
        5.2.5 固载催化剂在油酸甲酯合成中的催化性能
        5.2.6 催化剂的电位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固载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5.3.2 固载催化剂在乙酸丁酯合成中的催化活性
        5.3.3 固载催化剂在油酸甲酯合成中的催化活性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SiO2气凝胶负载磷钨杂多酸催化THF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杂多酸概述
        1.2.1 杂多酸的定义
        1.2.2 杂多酸的结构
        1.2.3 杂多酸的性质
        1.2.4 杂多酸的固载化研究
        1.2.5 杂多化合物在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3 四氢呋喃聚合反应的研究动态
        1.3.1 聚四氢呋喃简介
        1.3.2 催化四氢呋喃聚合的研究
        1.3.2.1 四氢呋喃聚合的热力学研究
        1.3.2.2 四氢呋喃聚合的动力学研究
        1.3.2.3 均相催化体系
        1.3.2.4 非均相催化体系
    1.4 课题选择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测试表征
    2.1 实验所用试剂及仪器
    2.2 超临界流体干燥方法
    2.3 催化剂测试表征
        2.3.1 氮气吸附表征
        2.3.2 FT-IR表征
        2.3.3 XRD分析
        2.3.4 NH_3-TPD表征
        2.3.5 吡啶吸附FT-IR表征
    2.4 催化剂评价方法
    2.5 聚合产物分析表征
第三章 SiO_2气凝胶负载磷钨酸催化剂制备、表征
    3.1 引言
    3.2 SiO_2气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3.3 磷钨酸的制备及表征
    3.4 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
    3.5 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表征
        3.5.1 催化剂的氮气吸附表征
        3.5.2 催化剂的红外光谱(FT-IR)表征
        3.5.3 催化剂的XRD表征
        3.5.4 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的酸性质表征
        3.5.5 活化温度对催化剂酸性质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SiO_2气凝胶负载磷钨杂多酸催化THF聚合评价
    4.1 引言
    4.2 结果讨论
        4.2.1 磷钨酸催化剂负载前后对四氢呋喃聚合的影响
        4.2.2 磷钨酸负载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2.3 活化温度对负载型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4.2.4 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2.5 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4.3 聚合产物表征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创新性
    5.3 论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论文发表情况

(9)固载磷钨酸的改性及其酸催化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合成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1.1.1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生产现状
        1.1.2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传统工艺
        1.1.3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绿色合成进展
    1.2 国内外杂多酸的研究现状
        1.2.1 杂多酸及其重要性质
        1.2.2 杂多酸固载化的载体研究
        1.2.3 固载杂多酸的金属离子改性
        1.2.4 固载杂多酸的工业应用
        1.2.5 固载化杂多酸的影响因素
    1.3 杂多酸化合物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创新性
第二章 实验方案
    2.1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反应机理
    2.2 催化剂的设计
        2.2.1 主催化剂的制备
        2.2.2 载体的制备
        2.2.3 助催化剂的制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固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
        2.3.2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合成
        2.3.3 磷钨酸溶脱率的测定
    2.4 实验仪器与试剂
        2.4.1 实验仪器
        2.4.2 实验试剂
第三章 催化剂制备条件对酯化产率及溶脱率的影响
    3.1 主催化剂的制备
        3.1.1 PW_(12)的焙烧温度的影响
        3.1.2 PW_(12)的固载量的影响
    3.2 载体的制备
    3.3 助催化剂的影响
        3.3.1 助催化剂的选择
        3.3.2 助催化剂的含量
    3.4 其他载体
    3.5 磷钨酸的均相催化
    3.6 小结
第四章 固载型磷钨酸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4.1 固载磷钨酸催化剂吸附态的研究
    4.2 固载磷钨酸催化剂晶相结构的测定
        4.2.1 拟薄水铝石改性前后的XRD表征
        4.2.2 磷钨酸固载前后的XRD表征
    4.3 固载型磷钨酸催化剂酸强度的结果分析
    4.4 固载型磷钨酸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测定
    4.5 固载型磷钨酸催化剂颗粒形貌和粒径
    4.6 小结
第五章 反应条件对酯化产率及溶脱率的影响
    5.1 醇酸物质的量比对产率的影响
    5.2 反应时间的影响
        5.2.1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5.2.2 反应时间对溶脱率的影响
    5.3 反应温度的影响
        5.3.1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5.3.2 反应温度对溶脱率的影响
    5.4 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5.5 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固载强度
        5.5.1 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5.5.2 催化剂的固载强度
    5.6 产品红外光谱分析
    5.7 产品的熔点测定
    5.8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二氧化硅负载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杂多酸的性质
        1.2.1 杂多酸的结构
        1.2.2 杂多酸的酸性
        1.2.3 杂多酸的氧化-还原催化性能
        1.2.4 杂多酸的“准液相”行为
    1.3 杂多酸催化剂的表征
        1.3.1 杂多酸的骨架结构及晶相表征
        1.3.2 杂多酸结晶水性质表征
        1.3.3 杂多酸酸性的表征
        1.3.4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表征
        1.3.5 表面形貌表征
        1.3.6 紫外光谱法在杂多酸表征中的应用
    1.4 固体杂多酸催化剂
        1.4.1 杂多酸盐催化剂
        1.4.2 负载杂多酸载体的选择及制备
        1.4.3 新型杂多酸催化剂研究进展
    1.5 杂多酸在烯烃与羧酸酯化中的应用
        1.5.1 烯烃与羧酸酯化反应机理探讨
        1.5.2 杂多酸在烯烃与羧酸反应中的应用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与试剂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载体的预处理
        2.2.2 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
        2.2.3 负载磷钨酸铯盐催化剂的制备
        2.2.4 磷钨酸铯盐的制备
        2.2.5 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的负载量定义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催化剂物相分析
        2.3.2 催化剂结构分析
        2.3.3 催化剂的酸类型分析
        2.3.4 催化剂的比表面及孔结构分析
        2.3.5 杂多酸的热分析研究
        2.3.6 催化剂的酸量和酸强度分析
    2.4 催化剂性能评价
        2.4.1 实验方法
        2.4.2 反应产物的分离及组成分析
    2.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及溶脱量测定
        2.5.1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2.5.2 催化剂中活性组分溶脱量的测定
第三章 2-丁烯与醋酸酯化反应研究
    3.1 前言
    3.2 反应条件的确定
        3.2.1 原料烯/酸比的影响
        3.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2.3 添加剂水用量的影响
        3.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负载杂多酸催化剂的表征及催化酯化性能
    4.1 前言
    4.2 负载杂多酸催化剂的表征
        4.2.1 催化剂的骨架结构
        4.2.2 催化剂在载体上的分散
        4.2.3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
        4.2.4 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4.2.5 催化剂的酸性
    4.3 负载磷钨酸催化剂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4.3.1 负载量的影响
        4.3.2 焙烧温度的影响
        4.3.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负载杂多酸铯盐的表征及催化酯化性能
    5.1 前言
    5.2 负载型杂多酸铯盐的表征
        5.2.1 负载杂多酸铯盐的结构表征
        5.2.2 负载磷钨酸铯盐酸类型
        5.2.3 磷钨酸铯盐在载体上的分散
        5.2.4 负载磷钨酸铯盐的热稳定性分析
    5.3 负载磷钨酸铯盐催化酯化性能
        5.3.1 铯取代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5.3.2 负载量的影响
        5.3.3 催化剂的焙烧温度的影响
        5.3.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及失活研究
    6.1 前言
    6.2 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分析
        6.2.1 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6.2.2 催化剂溶脱量的测定
        6.2.3 失活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6.3 负载杂多酸铯盐催化剂的失活
        6.3.1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6.3.2 催化剂的溶脱量测定
        6.3.3 失活催化剂的表征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活化温度对SiW_(12)杂多酸酸量和酸强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NMST制备NMSBA固载PMoA催化剂研究[D]. 方周文.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5)
  • [2]负载硫酸锌催化剂上异丁烯齐聚反应研究[D]. 薛景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3]改性β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甲苯和叔丁醇烷基化反应性能研究[D]. 王园园.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4]Fe-Zr-Ti基磁性固体酸催化的糖苷化反应研究[D]. 范乐明. 江南大学, 2014(01)
  • [5]负载型磷钨酸催化蒎烯阳离子聚合反应研究[D]. 曾巍. 广西民族大学, 2012(03)
  • [6]固定床催化条件下由傅—克反应合成萘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 卞妮妮. 浙江大学, 2012(06)
  • [7]改性凹凸棒土固载磷钨酸(盐)及其催化酯化研究[D]. 张丽霞. 江南大学, 2010(06)
  • [8]SiO2气凝胶负载磷钨杂多酸催化THF聚合研究[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09(S1)
  • [9]固载磷钨酸的改性及其酸催化性能表征[D]. 刘京燕.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10]二氧化硅负载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质[D]. 李琴.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活化温度对SiW_(12)杂多酸酸含量和酸强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