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高坝洲项目建设达到高潮

清江高坝洲项目建设达到高潮

一、清江高坝洲工程施工进入高潮(论文文献综述)

黄一平[1](2020)在《文伏波与丹江口、葛洲坝工程建设研究》文中认为

黄杉栅[2](2018)在《绍兴鉴湖文化景观历史变迁研究》文中提出鉴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部,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景观资源丰富。其前身——古鉴湖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历史上曾对绍兴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格局等产生重大影响,是绍兴地区越文化和山水文化的集中表现区域。自东汉马臻围湖筑堤以来,鉴湖历经形成、发展、全盛、衰落又逐渐复兴的演进过程,其历史变迁主要受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本文在整理研究绍兴地方志书、文献古籍以及国内外鉴湖文化景观相关学术论文、专着等的基础上,以历史变迁的角度研究鉴湖文化景观,探索产生变迁的自然机制和人文动因,梳理自先秦至今各历史时期鉴湖文化景观资源变迁之脉络,总结鉴湖文化景观历史变迁之特点与规律如下:1、先秦时期,越地以稻作农业和水利建设为基础发展经济,改善越地的“穷山恶水”环境,在此期间建设一批技术先进、效益显着的水利工程,为东汉鉴湖的修筑提供技术基础。2、从先秦至东汉,山会地区受国都北迁、越族流散、汉人南迁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制约和影响,其社会经济经历了从强盛到衰落又逐渐复兴的变迁过程。永和年间,会稽太守马臻在会稽山麓平原地带筑堤建湖,形成鉴湖。这一时期,鉴湖文化景观主要是鉴湖水利设施的建设,柯岩景区由于东汉名士蔡邕制笛而扬名。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鉴湖从初创期进入发展期的一个重要时期。西兴运河的开凿,鉴湖航运和灌溉功能提升,山水环境优美,由此吸引众多文士聚居会稽,迎来以“兰亭修禊”为标志的一次文化高潮,为隋唐时期鉴湖高度发展做准备。4、隋唐时期,以大规模修筑山会海塘和扩建玉山斗门(朱储斗门)并新建了新径斗门为标志,鉴湖水利的灌溉、航运功能和效益日益提升,开始进入全盛时期。修筑堤塘的过程中,大量采石,产生了柯岩石佛、石宕等景致,是日后柯岩景区得以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为了追慕魏晋遗风,游赏浙东山水,众多诗人纷至沓来,形成着名的“浙东唐诗之路”,鉴湖区域成为“唐诗之路”的精华段,其文化景观的发展也进入高峰期。5、宋代,宁绍平原后海岸线出现北移趋势,鉴湖由于自身淤积成为围垦的对象,湖面面积大幅缩小,形成众多湖泊。另一方面,宋室南迁,越州成为南宋的临时首都,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再一次出现飞跃进入鼎盛。经济的提升带来园林的兴建,不少文人在鉴湖边建设别业庄园,着名的如陆游三山别业、王氏小隐山园、柳西别业等。6、明代,三江闸建成,山会海塘闭封,山会平原完成了从鉴湖水利向三江闸水利的演变。南宋时柯岩景区已成为当地的名胜,至清代已形成“东山春望”、“南洋秋泛”、“五桥步月”、“七岩观鱼”、“清潭看竹”、“石室烹泉”、“炉柱晴烟”、“棋坪残雪”八景。7、抗战时期,鉴湖文化景观资源遭到大量破坏,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鉴湖开始进入现代建设期。1993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鉴湖风景名胜区为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将集中体现古鉴湖风光的一段水域划入保护范围,其中柯岩景区为鉴湖风景名胜区之核心景区,鉴湖沿岸其他散落的景点也逐步开发,呈现新的鉴湖文化景观风貌。

卫筱筱[3](2018)在《林秉南与长江治理论探》文中认为林秉南是我国着名的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水利工程学研究及治水工程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林秉南在长江治理的实践中与水利结缘,为学习先进水工技术而留美深造,1956年1月冲破重重阻碍回国,积极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建设。他提出明渠不恒定流的解法与计算,首创宽尾墩新型消能技术,为长江治理作出重要的理论创新。在泥沙治理方面,林秉南在长江三峡工程重新论证阶段临危受命,担任泥沙论证专家组组长,主持与协调三峡工程泥沙研究与论证工作。林秉南的治水实践与理论创新始于长江治理,且长期应用于治理长江。本文基于翔实的史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由概述林秉南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水事业的历史进程切入,着重论述林秉南在长江治理中的理论与实践成就,总结林秉南在长江治理中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功之道,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理长江波澜壮阔的历史及水利工程科技精英的卓越历史贡献。

吴巍[4](2016)在《响应电网负荷需求的清江梯级水电站日计划编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水电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国内各大型流域水电公司相继成立梯调中心,充分发挥梯级电站间的水力补偿作用,从而实现水电站效益最大化的日计划编制。然而,随着国家“清洁低碳”能源战略的推进,具有优异调节性能的水电能源势必在电力系统中承担更多的维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任务,故在水电站日计划编制中考虑电网安全运行需求更加符合电网制定水电站出力计划的实际情形。因此,在与电网调度中心进一步沟通协调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电网负荷需求影响下的梯级水电站日计划编制问题研究,对指导水电站实际运行和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以华中电网直调清江梯级水电站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电网对清江梯级的安全要求,深入研究了电网安全约束提取、水电站发电优化和调峰优化等方面内容。提出了结合机组层面水能效益优化和电站层面调峰优化的日计划编制模型建模思路,并分别针对不同层面的优化问题发展提出了高效合理的求解方法,为清江梯级制定考虑电网安全需求的日计划提供技术支撑。以理论成果为指导,设计并开发了清江梯级日计划编制系统,为调度人员提供信息化决策平台。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深入分析清江梯级响应电网指令的工况,尤其是存在“一站多电压等级外送断面”的隔河岩水电站,提取了清江梯级面临的电网安全约束,主要包括调压约束、停机备用约束、旋转备用约束及外送断面限额约束,同时依据清江梯调中心的调度规程和调度经验,将约束抽象为数学表达形式,并确定约束的取值范围。(2)基于提取的电网安全约束,进一步探讨机组负荷分配问题,并以耗流量最小为目标建立了电网安全约束下的机组负荷分配模型,同时针对传统方法处理复杂约束能力弱、求解效率低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精细化策略和基于全动力特性曲面的两种负荷分配方法。清江梯级水电站机组负荷分配实例表明,该建模思路能有效地考虑电网安全约束下的机组水能利用效率问题,并且两种负荷方法求解效率均较高,对电网安全约束所有组合情况具有稳定高效的处理能力,可为清江梯级水电站在电网安全约束下的发电效益优化问题研究提供指导。(3)开展面向电网调峰的梯级水电站日计划编制研究,分别建立了电量控制模式和末水位控制模式下响应电网负荷需求的清江梯级水电站日计划编制模型,同时在机组层面优化的基础上,相应地提出启发式逐次切负荷法和逐步粒子群优化混合算法进行电站层面的调峰优化。启发式逐次切负荷法以初始切负荷曲线的水电站出力大小为启发信息处理模型约束修正电站出力计划曲线;而逐步粒子群优化混合算法的思路则是利用POA框架降低粒子群算法决策变量维度和压缩可行域缩小算法搜索空间。清江梯级日计划编制实例表明,整体建模思路能有效平衡电站发电效益和电网调峰效益,所提算法求解效率高、优化结果合理,是一种编制考虑电网安全需求的清江梯级日计划的有效手段。(4)整合上述理论成果,按照“互联网+水利”的思路开发可视化的清江梯级日计划编制系统,系统整体架构利用单页应用的开发方式和HTML5离线技术,实现了浏览器客户端化以及离线在线开发一体化;前端则搭建基于MVVM设计模式的响应式框架,增加了系统的跨终端和移动互联的属性,而后台采用MVC框架,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可为清江梯级乃至更大型水电站群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周学红[5](2012)在《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人类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深度都在随之不断拓展和延伸。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是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中,在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范式的指导下,综合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以水环境为介质,重点研究流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及其相互耦合关系,构建流域“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流域本身是一个水文概念,在流域人居环境研究体系中,流域已经超出了地理水文意义,由自然封闭的区域转化为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开放复合的区域,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的人居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人居环境科学是指以河流(水系)的集水区域为边界或范围,以该区域人类聚居(包括村庄、乡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构建以“流域”为区域单元的人居环境建设体系,着重探讨人与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论文在文献法、调查法等常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人居环境科学融贯的综合研究法,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水资源节约型、人居环境友好型”两型型流域人居建设的总体目标,运用类型学研究方法归纳出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核心内容—流域统筹,在借鉴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框架。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为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以嘉陵江流域为实践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考证法对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系统及人类系统演化过程进行了纵向研究。针对嘉陵江流域全江渠化及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的典型特征,论文在对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及人类系统发展演化的特点分析基础上,重点从流域人居环境区域发展统筹、空间结构及城乡统筹、文化旅游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及管理统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统筹五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为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实践提供参考,促进流域人居环境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在现状研究部分,论文从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系统特征分析入手,研究了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对人类聚居选址的影响,归纳了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山水一体”的形态构成要素。在对嘉陵江流域城镇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流域人类系统聚居演变过程,以区域规划研究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的不同模式,建构了流域区域统筹格局。流域空间统筹是流域综合发展的基础,是以流域城镇空间发展为载体,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以中心城镇为依托,以流域为发展轴,在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居空间地域综合体。论文在总结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进的一般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扩展的动力机制,针对嘉陵江流域传统人居环境结构要素演变的不同类型特征,分析了规划调控的不同模式。在流域文化体系统筹研究部分,论文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流域文化及文化体系进行了界定,针对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现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分类及资源评价,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旅游统筹开发策略并指出,流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即呈饱和状态,代之内部的振荡与冲突,如果没有新的文化因素的融入,这一孤立的社会系统便会趋于停滞、内耗,甚至灭亡。流域作为一个自然—人类复合系统,自然属性的系统性决定资源开发利用必须遵守流域系统原则。在水资源开发与统筹管理部分,基于流域内部水资源的整体性及关联性特征,论文指出,流域水资源应在充分考虑局部人居环境建设特征及整个流域的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统筹开发,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论文通过对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评价与供需分析,提出了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与思路,并从流域灌溉与供水、航运开发及水电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规划思路。流域生态环境统筹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研究部分,论文从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的生态现状问题分析入手,针对嘉陵江流域含泥沙量多、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工业和城镇生活对江河水质造成的污染较大、流域原生植被残存面积不多、森林覆盖率低等问题,研究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地表环境与水土保持、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流域防洪、河道的生态整治、节水问题及流域水资源开发,提出了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明确了流域干流范围内水功能区的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法,提出了节水减污策略,推进流域内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强调了通过对行洪区的有效管理来减少损失的防洪策略并提出了梯级开发的环境保护思路与措施。结论部分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进一步阐明本研究验证并构建的有关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的部分理论框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指出由于研究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及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有关流域人居环境研究范式的建立尚需进一步完善。

任炳昱[6](2010)在《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拱坝地处深山峡谷地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危险,施工技术难度大,同时高拱坝施工过程涉及众多施工环节且受诸多因素影响,给大坝现场的建设管理与施工实时控制带来很大的难度。如何对高拱坝施工过程的质量与进度进行动态地监控与分析,同时,如何高效地集成与分析大坝建设过程中的海量施工信息,为大坝施工过程中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是高拱坝工程建设能否实现高标准、高强度连续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针对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将施工动态信息监控方法应用到高拱坝工程建设管理中,分析了施工动态信息监控关键技术与高拱坝施工控制结合的主要途径,建立了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系统总体集成模型,在对系统分解-协调耦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施工动态信息监控方法的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基于施工动态信息监控方法的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数学模型,详细分析了模型中所受的约束条件,并提出了基于施工动态信息监控方法的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流程,为该理论方法在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2)针对高拱坝温控和灌浆施工过程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构建了大坝温度和灌浆数据仓库。基于所建立的数据仓库分别运用统计分析、关联规则、人工神经网络等数据挖掘技术对大坝温度和灌浆施工信息进行了数据挖掘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规律和知识,为现场大坝的温度和灌浆施工控制与管理提供了先进的分析方法。(3)对高拱坝混凝土跳仓浇筑施工动态仿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坝混凝土跳仓多方案分析评价方法,利用研制开发的混凝土施工进度实时控制分析软件系统,在对锦屏一级高拱坝当前实际进度分析基础上,进行了多方案动态仿真计算以及综合分析评价与优选,提出了加快大坝施工进度具体的措施与相应建议,为锦屏一级高拱坝工程现场施工进度的实时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在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网络环境下的高拱坝混凝土施工实时控制系统,该系统集信息采集、进度仿真与质量控制分析于一体,并在世界第一高拱坝工程—锦屏一级水电站大坝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实现了大坝施工过程的在线实时监测和反馈控制,提高了大坝施工过程质量监控与进度控制的水平和精度,在锦屏一级水电站高拱坝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范继辉[7](2007)在《梯级水库群调度模拟及其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上游为例》文中认为流域水电能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一直是水文学与水资源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而大型流域的水库群联合调度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本文以长江上游为对象,开展了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的水库群模拟调度研究;同时,长江上游水库群合理调度对于维护三峡水安全和保障三峡工程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也对长江上游水库群不同调度方式下三峡梯级水库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论文在掌握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流域水库联合调度以及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环境影响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综述;对长江上游梯级开发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掌握了该区域水库建设的现状与布局;将河网汇流模型与水库调度进行耦合建立了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模拟系统;利用该模型对长江上游水库群不同调度方式进行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了各种调度方式下三峡梯级水库的响应、河流径流变化情况等;并初步对流域水库群调度后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对调度对河流生态基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对长江上游水电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概括起来,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收集整理了相关的水库参数与水文站历史流量数据,并进行了分析调查了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现状及已有的水电规划,收集了大型水库特征参数,对未来长江上游梯级水电工程的格局进行了分析;收集和整理长江上游主要水文控制站的历史流量数据,分析了径流变化趋势。2、建立了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利用长河段马斯京根分段连续演算法,采用“演-合-演”或“合-演-合”的方法,对长江上游河网进行汇流计算模拟,并用历史数据对其参数进行了率定,建立了河网汇流模型;根据各水库的设计目标和特征参数,拟合了各水库的库容曲线,提出了一种水库调度图的制定方法,建立了水库调度模型;将水库调度模型与河网汇流模型进行耦合,建立了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3、利用模型对长江上游水库群不同调度方式进行动态仿真模拟利用模型对长江上游水库群不同组合、不同蓄水时间等调度方式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了对径流过程和三峡水库蓄水发电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游水库群蓄水将减少三峡水库的年径流总量,汛后蓄水时间减少尤为明显,但却增加三峡枯季的入库流量,从而保证三峡总弃水量减少,高水头发电时间增加,有利于三峡蓄水发电;此外错开汛后上游水库群与三峡梯级的蓄水时间,也将有利于三峡水库效益的发挥。4、对三峡提前汛后蓄水时间进行了研究近年来三峡来沙量减少,为三峡提前汛后蓄水提供了可能;长江上游降雨量与径流量的降低,尤其是汛后,有必要提前三峡汛后蓄水时间;利用模型对改变三峡汛后提前蓄水时间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提前三峡汛后蓄水时间可以更好的保证三峡蓄水到正常高水位,有利于发挥三峡梯级效益,同时又没有增加三峡防洪风险,因此提前三峡汛后蓄水时间是可行的。5、对水库群不同调度规则对河流生态基流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对长江上游各河段的生态基流进行了计算,并利用模型对水库群不同调度规则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对河流生态基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水库调蓄作用,增加了河流的枯季径流量,从而能更好的保证下游河道的生态基流。此外,本论文还对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郭陕云,常翔,陈智,翟进营,赵沛泽,刘树年,王莉莉[8](2006)在《隧道工程篇》文中研究表明前言隧道及地下工程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而建造的土木工程,是人类挑战生存空间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隧道及地下工程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建成规模数量及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向地下空间拓展已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南京等特大城市已建成运营城市地铁200多公里,而且在许多城市建成了相当数量的地下商场、地下管廊、停车场、人防设施等。目前,我国大陆上新建各类隧道、隧洞约以每

向东[9](2005)在《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根据最新规划资料,理论蕴藏量达6.94亿KW,其中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2亿KW,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4.02亿KW。50多年来,我国水电建设在规模、质量、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巨型电站二滩水电站,开工建设三峡、龙滩、小湾、瀑布沟等巨型、特大型水电站。2004年9月26日,随着黄河公伯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投产,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已突破1亿KW,标志着我国的水电建设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创造了世纪辉煌。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内建筑市场面临国际建筑市场变化的挑战,国际通行和新近发展起来的项目管理模式也逐渐进入我国。我国虽然已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等“三制”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管理体制框架,形成了“三制”体制框架下的平行发包模式为主体的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初步完成了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确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阶段性任务。而伴随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尤其是民间资本的进入,新一轮水电建设高峰已经展现,现有建设管理体制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可以预计,这必将催生更多的适合中国国情新型项目管理模式的出现。 本论文介绍和简要分析了国际通行项目管理模式及其最新发展,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建设管理体制和水电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总结了现行水电项目管理模式的历史形成过程,对平行发包模式作了简要介绍,分析了我国水电建没管理发展进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两个工程案例:鲁布革水电站和二滩水电站的建设管理;主要阐述了多模式运用是历史的要求,对不同类型水电工程项目

王怀臣[10](2006)在《四川水电资源开发及其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现,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水电建设已经走出了资金不足和技术制约的困境,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四川作为中国水力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水电开发的持续加快以及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人们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水电开发所处的国内国际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尤其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出发点、归宿点和利益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各种纷争逐步显现,矛盾集中,问题敏感。目前的水电工程已不单单是一个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而逐步演变成为一个与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经济发展、脱贫致富有关的系统工程。作为水电行业的决策部门,如何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把握机会,冷静、全面、审慎地做好服务,处理好、协调好水电开发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移民安置等工作,是关系到水电建设与国家能源供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脱贫致富紧密相关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从多角度研究了四川水资源的开发价值,分析了四川水电发展的条件,并创新性地以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了四川水电资源开发过程中涉及移民和环境的利益补偿机制,并针对四川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多种补偿手段以及运行机制等。

二、清江高坝洲工程施工进入高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江高坝洲工程施工进入高潮(论文提纲范文)

(2)绍兴鉴湖文化景观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风景名胜区历史变迁研究之意义
        1.1.2 鉴湖文化景观历史变迁研究之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风景名胜相关研究
        1.2.2 鉴湖相关研究
        1.2.3 国外文化景观保护与实践相关研究
    1.3 研究范围及论文框架
        1.3.1 研究范围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文化景观变迁影响因素
    2.1 自然机制
        2.1.1 地形地貌
        2.1.2 鉴湖水系
    2.2 人文动因
        2.2.1 政治因素
        2.2.3 文化因素
        2.2.4 经济因素
3 文化景观变迁分期
    3.1 萌芽期——先秦时期
    3.2 初创期——秦汉时期
    3.3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3.4 高峰期——隋唐时期
    3.5 衰败期——两宋时期
    3.6 恢复期——元明清时期
    3.7 复兴期——民国至今
4 鉴湖文化景观特征及变迁规律
    4.1 穷山恶水、越地水利——东汉以前
        4.1.1 历史概况
        4.1.2 鉴湖水系情况
        4.1.3 鉴湖文化景观资源
        4.1.4 鉴湖文化景观特征
    4.2 鉴湖开创、水系形成——东汉
        4.2.1 历史概况
        4.2.2 鉴湖水系情况
        4.2.3 鉴湖文化景观资源
        4.2.4 鉴湖文化景观特征
    4.3 海内剧邑、早期发展——魏晋南北朝
        4.3.1 历史概况
        4.3.2 鉴湖水系情况
        4.3.3 鉴湖文化景观资源
        4.3.4 鉴湖文化景观特征
    4.4 持续改造、文化全盛——隋唐
        4.4.1 历史概况
        4.4.2 鉴湖水系情况
        4.4.3 鉴湖文化景观资源
        4.4.4 鉴湖文化景观特征
    4.5 围湖造田、鉴湖衰落——两宋
        4.5.1 历史概况
        4.5.2 鉴湖水系情况
        4.5.3 鉴湖文化景观资源
        4.5.4 鉴湖文化景观特征
    4.6 运河水系、柯岩八景——元明清
        4.6.1 历史概况
        4.6.2 鉴湖水系情况
        4.6.3 鉴湖文化景观资源
        4.6.4 鉴湖文化景观特征
    4.7 战乱之后、重新整顿——民国至今
        4.7.1 历史概况
        4.7.2 鉴湖水系情况
        4.7.3 鉴湖文化景观资源
        4.7.4 鉴湖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资源统计
        4.7.5 鉴湖文化景观特征
    4.8 鉴湖文化景观变迁规律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林秉南与长江治理论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林秉南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治水事业的历程
    第一节 全面抗战年代与水利结缘(1938—1946年)
    第二节 留美深造学习先进水工技术(1947—1955年)
    第三节 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建设事业(1956—1978年)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大显身手(1978—2014年)
第二章 林秉南在长江治理中的独创性理论成就
    第一节 明渠不恒定流计算方法的发明与创新
    第二节 首创当代中国水工新型消能技术——宽尾墩
第三章 林秉南在三峡工程溃坝问题与泥沙研究上的卓越贡献
    第一节 率先开展三峡工程溃坝问题研究
    第二节 主持与协调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与论证
余论 林秉南在治江事业中取得成就的因由与启示
附录 林秉南水利生涯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响应电网负荷需求的清江梯级水电站日计划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清江梯级工程背景
    2.1 清江流域概况
    2.2 清江梯级水电站概况
    2.3 电网对清江梯级约束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电网安全约束下的机组负荷分配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电网对清江梯级约束分析
    3.3 数学模型
    3.4 模型求解方法研究
    3.5 清江梯级机组实例研究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响应电网负荷需求的清江梯级日计划编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电量控制模式
    4.3 末水位控制模式
    4.4 本章小结
5 清江梯级日计划编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
    5.3 系统功能展示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关于选题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核心概念界定
    1.2 流域统筹与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1.2.1 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剖析
        1.2.2 “流域统筹”研究体系
        1.2.3 “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1.2.4 流域统筹基本结构模式选择
    1.3 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
        1.3.1 国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研究
        1.3.2 国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实践
        1.3.3 国内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
        1.3.4 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与实践小结
    1.4 论文研究范围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框架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论文常规研究方法
        1.5.2 论文特殊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研究
    2.1 引言
    2.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概况
        2.2.1 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概况
        2.2.2 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对人类聚居选址的影响
        2.2.3 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与“山水一体”的形态构成要素
        2.2.4 嘉陵江流域人类系统聚居演变过程
        2.2.5 嘉陵江流域城镇现状调查
        2.2.6 嘉陵江流域城镇空间系统特征
    2.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模式
        2.3.1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模式
        2.3.2 以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圈层发展模式
        2.3.3 以交通干线为骨架的轴向引导模式
        2.3.4 以基础设施为支撑的网络协调模式
    2.4 嘉陵江流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2.4.1 城乡关系演进与乡村聚落人居形态调控经验借鉴
        2.4.2 我国乡村聚落人居形态调控的发展历程
        2.4.3 嘉陵江流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2.5 本章小结
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空间统筹发展研究
    3.1 引言
    3.2 流域人居环境空间形态及其扩展模式
        3.2.1 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进的一般模式
        3.2.2 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演进过程
        3.2.3 流域人居环境基本结构形态的形成
        3.2.4 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扩展的动力机制
        3.2.5 流域人居环境形态扩展的基本形式
    3.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空间形态规划调控类型分析
        3.3.1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传统结构要素特征
        3.3.2 广元:盆周边缘错接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3 阆中:传统风水格局迂回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4 南充:中游低丘屈曲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5 合川:下游十字交汇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6 重庆:T 型交汇的流域中心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4 小结
4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统筹开发研究
    4.1 引言
    4.2 流域人居环境文化特质研究
        4.2.1 流域文化的界定
        4.2.2 流域人居环境文化体系研究的内在动因
        4.2.3 流域人居环境主题文化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4.2.4 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4.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文化资源现状调查及问题梳理
        4.3.1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调查
        4.3.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文化特征分析
        4.3.3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4.3.4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4.3.5 嘉陵江流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4.4.1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圈层开发策略研究
        4.4.2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极点—廊道开发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水资源统筹开发与利用研究
    5.1 引言
    5.2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评价与供需分析
        5.2.1 水资源数量及可利用量
        5.2.2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评价
        5.2.3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2.4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2.5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配置
    5.3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基础、思路与基本方案
        5.3.1 开发利用基础
        5.3.2 水资源开发利用思路
        5.3.3 流域中下游河段开发
        5.3.4 流域上游河段开发
        5.3.5 嘉陵江流域主要支流开发规划思路
    5.4 嘉陵江流域灌溉与供水规划
        5.4.1 灌溉现状及规划
        5.4.2 城乡供水现状及规划
    5.5 嘉陵江流域灌溉航运开发与规划
        5.5.1 干流腹地经济与航运现状
        5.5.2 流域航运开发与规划
    5.6 嘉陵江灌溉水电开发与规划
    5.7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综合管理统筹实施机制构想
        5.7.1 当前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综合管理统筹存在的主要问题
        5.7.2 流域人居环境统筹建设综合管理模式
    5.8 本章小结
6 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研究
    6.1 引言
    6.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的生态现状与问题
        6.2.1 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6.2.2 嘉陵江流域水环境状况
        6.2.3 嘉陵江流域植被与自然保护区状况
    6.3 嘉陵江流域地表环境与水土保持规划研究
        6.3.1 流域水土保持现状
        6.3.2 水土保持规划依据及目标
        6.3.3 嘉陵江流域水土保持分区
        6.3.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6.3.5 流域生态修复
    6.4 嘉陵江流域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6.4.1 嘉陵江流域水功能区
        6.4.2 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对策与措施
    6.5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生态防洪对策
        6.5.1 嘉陵江流域防洪现状与标准
        6.5.2 嘉陵江流域防洪总体规划
        6.5.3 嘉陵江流域的山洪灾害生态防治策略
    6.6 嘉陵江流域节水对策与措施
        6.6.1 嘉陵江流域节水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6.6.2 嘉陵江流域生态节水措施
    6.7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环境影响与生态措施
        6.7.1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
        6.7.2 嘉陵江流域梯级开发的环境影响与生态措施
        6.7.3 嘉陵江流域梯级开发的环境保护思路与措施
    6.8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6)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1.2.1 高拱坝现场施工控制管理现状
        1.2.2 信息技术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应用研究现状
        1.2.3 问题的提出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基于施工动态信息监控的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研究
    2.1 施工动态信息监控方法在高拱坝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2.1.1 高拱坝施工过程系统描述
        2.1.2 高拱坝施工动态信息监控方法
        2.1.3 施工动态信息监控与高拱坝施工控制管理结合途径
    2.2 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2.2.1 系统数据信息集成
        2.2.2 系统应用功能集成
        2.2.3 系统技术方法集成
        2.2.4 系统监控指标集成
    2.3 基于施工动态信息监控方法的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原理
        2.3.1 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系统分析
        2.3.2 基于施工动态信息监控的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数学模型
        2.3.3 基于施工动态信息监控方法的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流程
    2.4 基于施工动态信息监控方法的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分析方法
        2.4.1 基于PDA 的高拱坝施工信息采集与分析
        2.4.2 高拱坝施工信息的数据挖掘分析
        2.4.3 基于动态仿真的高拱坝施工进度控制分析
        2.4.4 网络环境下的高拱坝施工综合信息集成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拱坝施工过程温度与灌浆信息数据挖掘分析
    3.1 数据挖掘概述
        3.1.1 数据挖掘主要功能
        3.1.2 数据挖掘主要实现方法
    3.2 高拱坝温度与灌浆信息数据仓库建立
        3.2.1 从数据库到数据仓库
        3.2.2 数据仓库定义及特征
        3.2.3 数据仓库体系结构
        3.2.4 数据仓库设计方法
    3.3 高拱坝温度与灌浆信息数据挖掘研究
        3.3.1 数据挖掘过程分析
        3.3.2 统计分析型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
        3.3.3 关联规则型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
        3.3.4 人工神经网络型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拱坝混凝土跳仓多方案评价分析方法研究
    4.1 基于动态仿真的高拱坝混凝土跳仓浇筑分析方法
    4.2 锦屏一级高拱坝实际施工进度分析
    4.3 大坝跳仓浇筑施工多方案计算分析
        4.3.1 施工动态仿真参数选取
        4.3.2 施工多方案的拟定
        4.3.3 施工多方案的跳仓计算与对比分析
        4.3.4 推荐方案的跳仓成果分析
    4.4 基于AHP 的大坝跳仓多方案评价方法
        4.4.1 评价指标模型建立
        4.4.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4.3 方案指标特征向量确立
        4.4.4 方案综合权重计算
    4.5 加快施工进度综合措施与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系统集成实现
    5.1 系统需求分析
        5.1.1 系统开发需求
        5.1.2 系统设计目标
    5.2 系统总体设计
        5.2.1 系统总体结构
        5.2.2 系统开发原则
        5.2.3 系统运行环境
        5.2.4 系统工作模式分析
        5.2.5 系统数据库设计
        5.2.6 系统用户权限设计
        5.2.7 系统安全设计
    5.3 系统功能实现
        5.3.1 高拱坝仓面施工信息采集与分析
        5.3.2 混凝土试验信息采集与分析
        5.3.3 高线拌和系统混凝土生产信息采集与分析
        5.3.4 混凝土原材料质检信息采集与分析
        5.3.5 缆机运行信息采集与分析
        5.3.6 灌浆信息采集与分析
        5.3.7 大坝施工进度实时控制分析
        5.3.8 大坝温控信息采集与分析
第六章 工程应用研究
    6.1 工程简介
    6.2 大坝施工实时控制系统现场建设
        6.2.1 大坝现场无线网络系统建设
        6.2.2 服务器系统建设
        6.2.3 PDA 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6.2.4 相关管理制度建设
    6.3 大坝施工实时控制系统运行成果
        6.3.1 大坝仓面单元质量评定统计与分析
        6.3.2 原材料质检成果统计与分析
        6.3.3 混凝土拌和生产合格率统计与分析
        6.3.4 大坝混凝土主要施工进度指标统计与分析
        6.3.5 大坝混凝土主要温度指标统计与分析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梯级水库群调度模拟及其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上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能源危机,电力紧张
        1.1.2 绿色能源——水电
        1.1.3 我国梯级开发局面已经形成
        1.1.4 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1.5 梯级统一调度,有利于提高水能利用率
    1.2 研究区选择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研究综述
        2.1.1 水电能资源及水电开发概述
        2.1.2 国内外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现状
    2.2 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综述
        2.2.1 水库群联合调度概述
        2.2.2 水库群联合调度的重要性
        2.2.3 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进展
        2.2.4 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小结
    2.3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综述
        2.3.1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环境影响概述
        2.3.2 水电开发对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2.3.3 流域梯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2.3.4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环境影响研究趋势
        2.3.5 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水电梯级开发情况
    3.1 研究区基本情况
        3.1.1 地质条件
        3.1.2 地貌
        3.1.3 土壤植被
        3.1.4 气候
        3.1.5 自然资源
        3.1.6 水文
        3.1.7 自然灾害
        3.1.8 社会经济状况
    3.2 长江上游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3.3 长江上游主要干支流
        3.3.1 金沙江流域
        3.3.2 雅砻江流域
        3.3.3 大渡河流域
        3.3.4 长江上游(宜宾至宜昌河段)
        3.3.5 嘉陵江流域(含渠江、涪江)
        3.3.6 岷沱江流域
        3.3.7 乌江流域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内容
        4.2.1 梯级规划调查与资料收集
        4.2.2 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的建立
        4.2.3 上游水库群不同调度规则对三峡梯级水库蓄水发电的影响
        4.2.4 三峡梯级水库不同汛后蓄水时间对发电的影响
        4.2.5 不同调度方式下梯级水库对水环境的影响
    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4 研究思路
    4.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5.1 研究方法
        4.5.2 技术路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料收集与整理
    5.1 资料收集
        5.1.1 水文控制站
        5.1.2 主要大型水库
        5.1.3 河流分段情况
        5.1.4 长江上游河道汇流时间
        5.1.5 中型水库
        5.1.6 降雨资料
    5.2 资料整理
        5.2.1 水文资料插补
        5.2.2 格式化数据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模拟系统设计
    6.1 河网汇流计算模型
        6.1.1 河网汇流概述
        6.1.2 模型基本原理
        6.1.3 模型的结构
    6.2 水库调度模型
        6.2.1 模型原理
        6.2.2 调度计算公式
        6.2.3 库容曲线拟定与调度规则的制定
        6.2.4 三峡梯级调度要求及调度规则
        6.2.5 调度模型建立
    6.3 水库群调度模拟
        6.3.1 水库群调度模型
        6.3.2 大中型水库处理
        6.3.3 初步规划阶段大型水库调度模式
        6.3.4 梯级水库的蓄放水顺序
        6.3.5 预见期内上游水库群的蓄水调度计算方法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长江上游水库群对三峡梯级水库蓄水发电的影响研究
    7.1 上游水库群组合对三峡来水发电的影响
        7.1.1 模拟设置
        7.1.2 模拟结果
        7.1.3 结果分析
    7.2 上游水库群蓄水时机对三峡来水发电的影响
        7.2.1 模拟设置
        7.2.2 模拟结果
        7.2.3 结果分析
    7.3 上游来水预测及其三峡调度计划的制定
        7.3.1 上游来水预测对三峡梯级水库调度制定的意义
        7.3.2 不同降雨预报方法下三峡梯级发电情况
    7.4 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峡梯级水库汛后提前蓄水的研究
    8.1 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的可能性分析
        8.1.1 上游主要干支流泥沙量变化趋势
        8.1.2 长江上游水利工程的拦沙作用
    8.2 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的必要性分析
        8.2.1 长江上游降雨量变化
        8.2.2 长江上游河川径流变化
        8.2.3 长江上游水库群建设及蓄水
    8.3 三峡水库提前蓄水的可行性分析
        8.3.1 三峡水库蓄水时机对三峡发电影响
        8.3.2 三峡水库蓄水时机对三峡防洪影响
        8.3.3 三峡提前蓄水的可行性分析
    8.4 结论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对河流生境及水生生物的影响
    9.1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现状
    9.2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制约因素
    9.3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
        9.3.1 梯级水库对生境的影响
        9.3.2 梯级水库对生物的影响
    9.4 对策
    9.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梯级水库对河流径流变化及河道生态需水量的影响
    10.1 生态需水量的含义与研究方法
        10.1.1 生态需水量的含义
        10.1.2 生态需水研究方法
    10.2 长江上游主要干支流河道内生态需水量估算
    10.3 不同调度方式对生态需水量的影响
    10.4 不同调度方式对河流枯季径流量的影响
    10.5 讨论
    10.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1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1 缺乏流域总体规划,综合利用、统筹开发程度较低
        11.1.2 开发混乱,多龙治水
        11.1.3 缺乏龙头水库
        11.1.4 水库调度方式存在不足
    11.2 对策
        11.2.1 加强流域统一规划与管理
        11.2.2 加强流域梯级滚动开发建立河流梯级调度中心
        11.2.3 加强水电梯级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11.2.4 探索并实施水库生态调度充分发挥水库的生态功能
    11.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总结
    12.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12.3 论文中存在的不足
    12.4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及获奖情况
致谢

(9)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通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1.1 传统模式(TRADITIONAL METHOD ,TM)
    1.2 工程总承包模式
        1.2.1 国际上工程总承包模式产生的背景
        1.2.2 工程总承包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1.2.3 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主要方式
        1.2.4 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1.2.5 工程总承包模式的适用条件
    1.3 项目管理承包(PMC)模式
        1.3.1 项目管理承包的概念及基本特点
        1.3.2 项目管理承包的基本内容
        1.3.3 项目管理承包的发展
        1.3.4 项目管理承包的合同结构
        1.3.5 项目管理承包的优点
        1.3.6 项目管理承包的适用条件
    1.4 施工管理服务(CM)模式
        1.4.1 CM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
        1.4.2 CM模式的概念
        1.4.3 CM模式的主要内容
        1.4.4 CM单位的性质和地位
        1.4.5 CM模式的合同结构
        1.4.6 CM模式的特点、优点和不足
        1.4.7 CM模式的适用条件
    1.5 国际项目管理模式的最新发展
        1.5.1 PFI模式
        1.5.2 合作伙伴关系模式(Partnering)
        1.5.3 PPP模式
2 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改革历程
    2.1 我国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
    2.2 我国水电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
    2.3 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主导模式的形成
        2.3.1 平行发包模式的形成历程
        2.3.2 平行发包模式简介
    2.4 鲁布革冲击:迈出艰难的第一步
    2.5 同国际惯例接轨的成功实践
3 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3.1 多种项目管理模式应用是历史的要求
        3.1.1 多种模式应用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3.1.2 多种模式应用是培育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必然要求
        3.1.3 投资主体多元化呼唤多模式的出现
    3.2 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研究
        3.2.1 不同投资主体的模式选择
        3.2.2 不同规模工程项目的模式选择
        3.2.3 创新符合国情的项目管理模式
    3.3 大型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3.3.1 大型水电工程的特点及投资主体现状
        3.3.2 大型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应用分析
        3.3.3 大型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建议
    3.4 民间资本投资水电建设模式的选择
        3.4.1 国家鼓励民间投资者参与水电建设
        3.4.2 民间资本投资水电的现状
        3.4.3 民间资本投资水电项目管理模式选择建议
4 发展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4.1 发展国际型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
        4.1.1 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的必要性
        4.1.2 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的发展选择
        4.1.3 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
    4.2 着力推广工程总承包(EPC)模式
        4.2.1 水电工程应用EPC模式的建议
        4.2.2 推广应用EPC存在的问题
        4.2.3 推广工程总承包的注意事项
    4.3 结合国情积极推行 CM模式
        4.3.1 CM模式对我国水电工程的适用性
        4.3.2 CM模式应用的注意事项
    4.4 大胆采用 PMC模式
        4.4.1 采用PMC模式的紧迫性
        4.4.2 结合国情有选择性地应用PMC模式
        4.4.3 推广PMC应用的对策建议
5 案例分析
    5.1 公司简介
    5.2 梯级电站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5.3 白水江梯级电站开发实践现状
    5.4 EPC模式应用思索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声明
致谢

(10)四川水电资源开发及其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研究对象及其价值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价值
    1.2 论文基本内容与框架
2 四川水电资源开发的价值
    2.1 是国家一次能源平衡和能源安全的需要
        2.1.1 四川石油短缺与丰富的水电资源
        2.1.2 西电东送
    2.2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需要
    2.3 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4 促进三峡工程发挥更大效益
        2.4.1 有利于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
        2.4.2 促进三峡工程发挥更大防洪作用
    2.5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支柱产业支撑
        2.5.1 能源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5.2 水电开发是四川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5.3 四川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 四川水电发展的条件
    3.1 四川的水电资源概况
        3.1.1 水力资源总量
        3.1.2 计入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及滇中调水后水力资源总量
        3.1.3 全省水力资源分布情况
        3.1.4 四川水力资源特点
    3.2 四川水电发展的基础
        3.2.1 水电建设实力雄厚,技术水平明显进步
        3.2.2 水电施工企业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
        3.2.3 设备制造、安装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3.3 市场需求
        3.3.1 国家、区域发展与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电力需求
        3.3.2 国家、区域人民生活提高所带来的高涨电力需求
        3.3.3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电力需求不断增加
    3.4 全国的电力供给结构
    3.5 四川的电力供给结构
4 水电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4.1 利益相关者理论简介
        4.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过程
        4.1.2 利益相关者理论基本框架
        4.1.3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水电投资项目
    4.2 水电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分析
        4.2.1 政府与水电资源开发
        4.2.2 水电开发商
        4.2.3 移民
        4.2.4 安置区当地居民
        4.2.5 金融机构
        4.2.6 环境、旅游、文化等政府机构
    4.3 水电投资项目管理变革
        4.3.1 传统水电项目管理的缺陷
        4.3.2 水电项目管理目标的转变——关注利益相关者
        4.3.3 水电利益相关者管理战略——信任与结成伙伴
5 四川水电开发补偿机制研究
    5.1 我国移民政策的变更
    5.2 目前我国移民管理体制和政策的主要问题
        5.2.1 管理体制
        5.2.2 移民补偿标准和安置方式
    5.3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弊端分析
        5.3.1 生态成本被低估
        5.3.2 生态补偿机制欠缺
    5.4 新型移民补偿机制建立
        5.4.1 完善政府负责制,提高移民参与程度
        5.4.2 完善移民监理机制
        5.4.3 完善移民补偿标准制定的程序
        5.4.4 修改完善相关政策
        5.4.5 积极探索移民生产安置新途径
    5.5 环境补偿机制的合理构建
    5.6 建立水电开发新型运行机制
        5.6.1 加强政府对规划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5.6.2 建立加快加大水电前期工作管理机制
        5.6.3 建立和完善水电开发多元化投资机制,按照综合效益受益情况制定投资分摊政策
        5.6.4 建立电网建设与水电开发的协调发展机制
        5.6.5 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电增值税政策
        5.6.6 制定公正合理的地方税收分配政策
        5.6.7 制订合理的长距离输电税收分配机制
        5.6.8 制定公正合理的电价政策
        5.6.9 构建和谐电力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清江高坝洲工程施工进入高潮(论文参考文献)

  • [1]文伏波与丹江口、葛洲坝工程建设研究[D]. 黄一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绍兴鉴湖文化景观历史变迁研究[D]. 黄杉栅.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3]林秉南与长江治理论探[D]. 卫筱筱.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4]响应电网负荷需求的清江梯级水电站日计划编制研究[D]. 吴巍.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5]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周学红. 重庆大学, 2012(02)
  • [6]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 任炳昱. 天津大学, 2010(08)
  • [7]梯级水库群调度模拟及其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上游为例[D]. 范继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07(06)
  • [8]隧道工程篇[A]. 郭陕云,常翔,陈智,翟进营,赵沛泽,刘树年,王莉莉.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 [9]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研究[D]. 向东. 四川大学, 2005(06)
  • [10]四川水电资源开发及其补偿机制研究[D]. 王怀臣.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标签:;  ;  ;  ;  

清江高坝洲项目建设达到高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