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内关穴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凋亡的影响

针刺内关穴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凋亡的影响

一、针刺家兔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琪琪,刘珍珍,张小蕾,黄伟[1](2022)在《针灸内关穴预处理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要原因之一。再灌注疗法被认为是改善心肌梗死的最有效方法。然而,血运重建术后所面临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引起二次心脏功能性损伤,加速心肌细胞坏死,严重影响再灌注疗法的临床疗效及病人的生命健康。因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工作越发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内关穴是心包经之络穴,通于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是治疗心胸疾患的首选穴。大量研究证实,针灸内关预处理作为一种潜在的心脏保护性干预措施,可以预防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本研究对针灸内关预处理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主要涉及抑制氧化应激、抗炎性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钙超载、减轻能量代谢障碍、调节中枢神经作用以及调控相关信号通路,以期在临床应用上为针灸内关预处理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指导和新的治疗思路。

李晨[2](2021)在《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FXR/SHP通路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心胸内关谋”经典理论,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凋亡、细胞焦亡以及细胞自噬的角度出发,观察电针“内关”“足三里”“关元”穴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借用FXR/SHP凋亡信号通路激动剂GW4064及抑制剂Z-guggulsterone从FXR/SHP信号转导通路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以及细胞凋亡、焦亡和自噬的联系,为电针预处理防治MIRI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方法 一理论探讨:以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从心肌细胞焦亡、自噬及凋亡角度出发,探讨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从FXR/SHP凋亡信号通路的角度出发,探讨FXR/SHP通路对心肌细胞凋亡、焦亡以及自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及三者间的联系。二动物实验:将Wistar大鼠80只(雄性,SPF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平均分为4组,分别是: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和电针预处理组(EA组),20只为一组。所有实验动物适应性喂养1周后,开始正式实验。通过左侧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MIRI大鼠模型,每组大鼠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再增加40只Wistar大鼠(雄性,SPF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分别为电针+GW4064激动剂组(EA+GW组)和电针+z-Guggulsterone抑制剂组(EA+Z组),每组大鼠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实验1: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心肌组织的形态结构;采用TTC染色测量各组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梗死质量;采用TUNEL染色计算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进行各组心肌损伤标志物(LDH、CK和c Tn I)的测定;从而探讨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的保护作用。实验2: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NLRP3、ASC、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等焦亡相关指标的表达,初步探讨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细胞焦亡通路的调节作用实验3: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Beclin1、LC3I、LC3Ⅱ蛋白表达以及LC3Ⅱ/LC3I比值,研究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细胞自噬通路的调节作用。实验4: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Bcl-2、Bax蛋白表达,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Caspases-9m RNA、Caspases-3m RNA表达,研究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通路的调节作用。实验5:采用TUNEL染色法计算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凋亡相关指标FXRm RNA、SHPm RNA表达,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凋亡相关指标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焦亡相关指标Gasdermin D、IL-1β、IL-18蛋白表达以及自噬相关指标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探讨电针预处理对MIRI模型大鼠FXR/SHP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FXR/SHP信号通路对细胞凋亡、焦亡、自噬的影响及三者间的联系。结果 实验1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形态学影响(1)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与比较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学结果如下:N组和S组大鼠心肌纤维走向整齐,横纹清晰可见,细胞结构完整,形态正常,无炎性浸润,细胞核位置正常,无空泡样变性;M组心肌纤维走形紊乱、可见心肌纤维断裂现象,心肌细胞结构不完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可见空泡样变性;EA组大鼠心肌组织大体形态正常,破坏减轻,心肌纤维排列稍显杂乱,少许纤维断裂,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少量细胞水肿坏死。表明电针预处理能有效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组织损伤。N组和S组大鼠心肌纤维走向整齐,横纹清晰可见,细胞结构完整,形态正常,无炎性浸润,细胞核位置正常,无空泡样变性;M组心肌纤维走形紊乱、可见心肌纤维断裂现象,心肌细胞结构不完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可见空泡样变性;EA组大鼠心肌组织大体形态正常,破坏减轻,心肌纤维排列稍显杂乱,少许纤维断裂,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少量细胞水肿坏死。表明电针预处理能有效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组织损伤。(2)心肌梗死面积:与N组相比较,S组梗死面积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相比较,M组的梗死面积显着增加(P<0.01);与M组相比较,EA组的梗死面积显着减小(P<0.01)。(3)心肌梗死质量;与N组相比较,S组梗死质量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相比较,M组的梗死质量显着增加(P<0.01);与M组相比较,EA组的梗死质量显着减小(P<0.01)。(4)心肌细胞凋亡指数:N组和S组心肌组织中,可见极少量凋亡细胞核,M组中存在大量凋亡细胞,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成碎片状,EA组可见少量凋亡细胞核。与N组和S组比较,M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上升(P<0.01),与M组比较,EA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1)。(5)血清LDH、CK、c Tn I含量:与N组相比较,S组血清LDH、CK、c Tn I含量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N组比较,M组、EA组血清LDH、CK、c Tn I含量均上调(均P<0.01),EA组血清LDH、CK、c Tn I含量均低于M组(均P<0.01)。实验2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焦亡通路的调控作用(1)心肌组织NLRP3、ASC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相比较,M组、EA组的NLRP3、ASC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NLRP3、ASC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均P<0.05)。(2)心肌组织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相比较,M组、EA组的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均P<0.05)。实验3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自噬通路的调控作用(1)心肌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M组相比,EA组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2)心肌组织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M组相比,EA组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实验4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1)心肌组织Bcl-2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2)心肌组织Caspases-9m RNA、Caspases-3m RNA及Bax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和EA组Caspase-9m RNA、Caspases-3m RNA及Bax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的Caspase-9m RNA、Caspases-3m RNA及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均P<0.05)。实验5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FXR/SHP信号通路的影响(1)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EA+GW组、EA+Z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M组比较,EA组、EA+GW组、EA+Z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EA+Z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5),EA+GW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2)心肌组织FXRm RNA、SHPm RNA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及EA+GW组大鼠心肌细胞FXRm RNA、SHP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EA+GW组、EA+Z组的FXRm RNA、SHPm RNA表达均有显着性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EA+Z组FXR、SHP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EA+GW组FXR、SHP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3)心肌组织Bcl-2、Bax、Caspases-3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EA+GM组及EA+Z组大鼠心肌细胞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均P<0.05),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EA+GW组及EA+Z组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EA+Z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EA+GW组Bax、Caspases-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均P<0.05)。(4)心肌组织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EA+GW组及EA+Z组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M组相比,EA组、EA+GW组及EA+Z组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EA+Z组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均显着降低(均P<0.05),EA+GW组均显着升高(均P<0.05)。(5)心肌组织Gasdermin D、IL-1β、IL-18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EA+GW组及EA+Z组大鼠心肌细胞Gasdermin D、IL-1β、IL-18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EA+GW组及EA+Z组的Gasdermin D、IL-1β、IL-18蛋白表达均有显着性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EA+Z组Gasdermin D、IL-1β、IL-18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均P<0.05),EA+GW组均显着升高(均P<0.05)。结论 1.电针预处理能使MIRI模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及梗死程度明显下降,降低凋亡指数,病理形态学检测提示电针可显着改善受损心肌组织的病理损害程度。2.电针预处理能下调MIRI模型大鼠血清中LDH、CK及c Tn I的含量,保护大鼠心肌组织。3.电针预处理能抑制MIRI模型大鼠NLRP3、ASC、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表达,通过抑制细胞焦亡,保护心肌组织。4.电针预处理能抑制MIRI模型大鼠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过度升高,通过抑制细胞过度自噬,保护心肌组织。5.电针预处理能下调MIRI模型大鼠Bax蛋白表达、Caspases-9m RNA、Caspases-3m RNA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保护心肌组织。6.电针预处理能通过抑制FXR/SHP凋亡信号通路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凋亡,能起到抑制细胞焦亡和抑制细胞过度自噬的作用,从该角度探讨三者间的联系,进一步说明电针预处理对MIRI的保护机制可能是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效应。

杨守亲[3](2021)在《不同频率电针内关穴浅、深层次对心律失常家兔刺激效应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比较刺激“内关”穴浅层(肌肉表面的筋膜层)、深层(主要为正中神经)以及相应层次上以2Hz、20Hz、100Hz为代表的低中高频三种电针频率对由氯化钡诱导复刻的家兔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刺激效应的影响差异。明确“内关”穴浅层是否具有对抗家兔心律失常的效应;以及比较浅深层次上结合低中高频电针六种刺激方法哪种对氯化钡复刻的家兔心律失常模型刺激效应最佳,进一步试论“内关”穴针刺深度与刺激参数相结合的刺激量大小与针刺效应的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科研操作和临床实践的规范化和客观化提供实验数据的参考。方法:将50只健康的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内关穴浅层2Hz组、内关穴深层2Hz组、内关穴浅层20Hz组、内关穴深层20Hz组、内关穴浅层100Hz组、内关穴深层100Hz组共八组(分组的随机性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各组别的大耳白兔均采取腹腔注射(ip),麻药水合氯醛给药浓度为10%(按照体质量为0.5g/kg),等到大耳白兔麻醉成功后(有以下表现为麻醉成功的标志:肌肉放松无紧张收缩、牵拉家兔后足无反射、家兔腹壁肌肉松软按压时不僵硬、呼吸节律变得深慢、干棉球轻触睫毛无眨眼动作),以标准肢体Ⅱ导联的方式连接BL-420N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观测家兔心电图300s排除掉各组有先天性心律失常的家兔,后持续监测心电图直至窦性持续心律300s以上,视为大致恢复正常心电图则停止记录。在心电监测第300s时,空白组的家兔按照体质量的每千克1 mL经耳缘静脉给予0.9%的生理盐水;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家兔则按照与空白组相同的体质量比,同样由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给药氯化钡以复刻心律失常模型,浓度为0.4%(即家兔每千克体重给予4毫克的氯化钡)。确认造模成功后(示波器上出现连续高大畸形的QRS波群为造模成功的标志),治疗组则用绝缘针(无锡佳健,直径0.3mm×13mm、针尖裸露3mm,针身采用专利纳米涂层)75%酒精消毒后,直刺家兔左侧“内关”穴,浅层组进针深度为3mm,针尖处止于肌肉表面;深层组进针深度为5~8 mm,以针尖触碰正中神经引发家兔左上肢产生过电样抽搐为度;另一根绝缘针于“内关”穴上3 mm处的非穴点直刺进针,深度与前一根绝缘针保持相同。后各治疗组连接电针仪(SDZ-V),连接方式则是电流流入端接穴位点,电流流出端接临近的非经非穴点,按照组别分别选择2Hz、20Hz、100Hz电针频率,连续波,强度都为1.5mA,持续20min。空白组和模型组则在注射生理盐水和氯化钡之后不做任何刺激方法。观测完毕后,根据示波器显示记录计算各组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并取家兔左心室前壁心肌做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生化比色法、免疫蛋白印记检测法。以分别观察各组家兔心肌结构的形态学变化、细胞膜上Na+-K+-ATP酶(也称“钠钾泵”)活性或功能的改变以及心室肌中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量的多少,并试论内关穴对抗心律失常的起效机制。结果:1各组家兔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1)空白组在注射1mL/kg 0.9%生理盐水后心电图无变化,模型组在注射浓度为0.4%氯化钡(剂量按照同空白组的体质量)后,组内家兔心电图均出现了 P波消失、QRS高耸宽大畸形的波群,提示心律失常家兔模型建模成功且与其他组别相比,模型组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最长(P<0.05)。2)与模型组比较,2Hz浅层组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均有不同程度地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治疗组之间两两比较,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20Hz深层组<100Hz深层组/2Hz深层组/20Hz浅层组(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100Hz浅层组<2Hz浅层组。2各组家兔心肌形态变化1)空白组家兔心肌镜下观察心肌纤维呈长带状,细胞核1~2个位于细胞中央,外形近似于长方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周围染色浅。能见到心肌组织清晰的周期性横纹,肌原纤维位于周边排列整齐,核周胞质染色浅,内含脂褐素,细胞之间有厚度均匀排列规则的闰盘,位于相邻的心肌细胞间。2)模型组切片中可以见到心肌肌纤维排列紊乱,甚至出现部分溶解的现象,细胞质的嗜酸性明显增强,闰盘厚度不规整并呈现增厚,细胞质中可见到大量空泡样改变,细胞核呈现肿大的状态。3)各治疗组心肌形态均有程度不一的病理变化,其中治疗组内关穴20Hz深层组损伤较轻。3各组大耳白兔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钠钾泵)酶值变化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心脏组织Na+-K+-ATP酶值降低(P<0.05)。2)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穴2Hz、100Hz浅层组与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治疗组内关穴浅层20Hz组、内关穴深层电针2Hz、20Hz、100Hz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有效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差异,均值大小排列20Hz深层>20Hz浅层>100Hz深层>2Hz深层>2Hz浅层>100Hz浅层。4各组家兔心室肌缝隙连接蛋白Cx43相对表达量的变化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新西兰兔心室肌中的Cx4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2)与模型组相比,除2Hz浅层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各治疗组均有提高(P<0.05),其中20Hz深层组提高最为明显(P=0.018)。3)各治疗组相比,Cx43相对表达量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20Hz深层组>100Hz深层组>2Hz深层组>20Hz浅层组>100Hz浅层组>2Hz浅层组。结论:1在对抗由氯化钡诱导的心律失常疾病模型上,刺激“内关”穴浅层与深层都能起到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2Hz、20Hz、100Hz各个频率上内关穴深层刺激效应略优于浅层。2从频率与刺激效应关系上看,20Hz电针频率在穴位浅深层次上均为最佳刺激频率,2Hz低频在穴位浅层刺激量达不到治疗阈值表现为无效;100Hz高频虽然在浅层有效但是不及20Hz;深层也呈现同样地规律,但2Hz深层刺激效应强于浅层,能够起到对抗心律失常的作用。3穴位层次与频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内关穴浅深层次及不同频率刺激效应综合来看,20Hz深层组>2Hz/100Hz深层组/20Hz浅层组>100Hz浅层组>2Hz浅层组,其中20Hz浅层有优于100Hz深层的趋势,这说明穴位浅层给予适宜的电针频率可以取得与穴位深层相当的刺激效应,而深层不及或超过适宜频率则会引起刺激效应的降低。4本次实验中,电针20Hz频率作用于内关穴深层在对抗由氯化钡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上刺激效应为最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钠钾泵功能、提高心室肌连接通道蛋白的数量相关。

吴嘉宏[4](2021)在《基于TRPV1/CGRP信号通路的电针预处理调控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炎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EAP)对急性心肌缺血(AMI)损伤大鼠心肌组织TRPV1/CGRP信号通路及相关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抗AMI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模型+电针组(简称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结扎术建立AMI模型,假手术组仅在LAD下方穿线不结扎。电针组大鼠于造模前电针双侧“内关”穴,频率2/100Hz,强度2mA,20min/次,1次/日,连续干预7d。采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心电图(ECG),观察术前、术后30min、术后24h标准肢体Ⅱ导联ST段电位偏移值情况;超声心动图和TTC染色评估缺血24h后大鼠的心功能及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和免疫组化(IHC)染色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区域的炎症水平;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TNF-α和IL-10的表达情况;WB法检测心肌梗死区域TRPV1/CGRP信号通路及p65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IF)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域TRPV1、CGRP的共表达情况。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术后30min、24h ECG-J点电位基本无改变(P>0.05),模型组术后30min ECG-J点位置显着升高(P<0.001),术后24h ECG-J点位置明显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术后30min ECG-J点位置显着降低(P<0.01),术后24h ECG-J点位置无明显变化(P<0.05);2)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术后24h左室EF值及心肌梗死面积几乎无变化(P>0.05),模型组左室EF显着降低(P<0.001),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增多(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左室EF值升高(P<0.01),心肌梗死面积降低(P<0.01);3)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术后24h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及整体炎性细胞浸润水平、p65蛋白和TNF-α、IL-10表达轻微升高(P>0.05),模型组中性粒细胞及整体炎性细胞浸润水平、p65蛋白和TNF-α、IL-10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及整体炎性细胞浸润水平、p65蛋白和炎性因子TNF-α表达降低(P<0.05),IL-10含量进一步增高(P<0.05)。4)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术后24h心肌组织TRPV1/CGRP信号通路蛋白表达轻度升高(P>0.05),共表达极少,模型组心肌组织TRPV1/CGRP信号通路蛋白水平明显上调(P<0.01),共表达显着增多;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心肌组织TRPV1/CGRP信号通路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1),共表达显着增多;结论:1)电针预处理对AMI损伤大鼠具有心肌保护效应;2)电针预处理抗AMI心肌损伤可能与其减少心肌中中性粒细胞蓄积,调控NF-κB通路活化,抑制促炎因子TNF-α释放,上调抗炎因子IL-10含量有关;3)电针预处理可能通过加强缺血心肌TRPV1/CGRP信号通路表达,调控心肌缺血急性期缺血心肌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相关炎性介质表达,发挥心脏保护效应。

赵丽娜[5](2021)在《电针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不同时程血清对H9C2细胞HCN2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时程电针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MI)大鼠“神门”穴后血清(简称电针血清)对H9C2细胞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2(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nucleotide,HCN2)蛋白和m 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神门不同时程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电针血清对H9C2细胞的效应,为进一步研究电针血清的效应物质提供实验支持。方法:将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同等条下饲养,用Powerlab 8导生理记录系统记录分析大鼠心电图,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心电图异常和模型复制失败者剔除,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1d组、电针3d组、电针5d组和电针7d组,每组最终纳入6只,各电针组大鼠在模型复制后第2天予以电针双侧“神门”穴治疗,频率2HZ,电流强度为12m A,以大鼠爪部轻微抖动为度,电针15min/次,1次/d,根据不同电针治疗组设置连续电针天数,末次电针治疗后采集大鼠心肌组织以及腹主动脉血,4℃、3500rpm离心20min,取上清100μl分装,其余血清于56℃水浴锅中灭活30min,在超净工作台用0.22(?)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肌钙蛋白T(troponin T,cTn-T)的含量以及血清和心肌组织中cAMP与cGMP的含量;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2-1)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100U/ml青霉素和100ug/ml链霉素的Medium 199/EBSS培养基中,置饱和湿度下、5%CO2、37℃微生物培养箱中培养,将按一定密度接种生长的H9C2细胞,弃原生长培养基,以含各组10%电针血清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h,收集总蛋白和总RNA,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WB)检测H9C2细胞HCN2蛋白的表达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H9C2细胞HCN2 m RNA的表达量。结果:1电针不同时程的效应:1.1 ECG结果显示1)各不同时长电针大鼠在MI模型复制前后以及电针治疗后的HR呈现不同趋向的变化,与模型复制前相比,各组大鼠HR在模型复制后总体呈减慢状态,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电针治疗后呈增快状态,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2)与模型复制前相比,各不同时程电针组大鼠在模型复制后ST Height的高度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复制后相比,不同时程电针治疗后ST Height的高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各不同时程电针大鼠在MI模型复制前后以及电针治疗后的T波波幅呈现不同变化,模型复制后大鼠T波有抬高或倒置两种情况的存在,提示模型复制成功;不同时程电针治疗后,抬高或倒置的T波表现为趋于正常状态,表明不同时程电针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1.2 ELISA检测结果显示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Tn-I和cTn-T的含量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时程电针组血清cTn-T的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电针1d组cTn-I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1d组相比,电针5d组cTn-T含量、电针3d组cTn-I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电针3d组相比,电针5d和7d组cTn-T含量较高,电针7d组cTn-I含量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AMP的含量明显降低,心肌组织中cAMP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1d组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cAMP含量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3d组血清cAMP含量升高、心肌组织中cAMP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5d组血清和心肌组织中cAMP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7d组血清中cAMP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心肌组织中cAMP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1d组比较,电针3d和7d组血清中cAMP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3d组比较,电针5d组血清cAMP含量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5d组比较,电针7d组血清cAMP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程电针组之间心肌组织中cAMP含量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cGMP的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1d和5d组血清中cGMP含量降低、电针3d组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7d组大鼠血清中cGMP含量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1d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GMP的含量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3d组心肌组织中cGMP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5d和7d组心肌组织中cGMP的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1d组比较,电针3d组血清中cGMP含量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5d和7d组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3d组比较,电针5d和7d组血清cGMP含量下降、心肌组织中含量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电针血清对H9C2细胞HCN2表达的影响2.1 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血清组干预后HCN2蛋白表达量相比,模型血清组干预后HCN2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血清组干预后相比,电针血清组干预后HCN2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1d、3d和5d血清组蛋白表达量相对较低,电针7d血清组蛋白表达量又有所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血清组干预后相比,模型血清组干预后H9C2细胞HCN2 m RNA表达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血清组干预后相比,电针1d、3d和5d血清组干预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7d血清组干预后,HCN2m RNA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时程电针血清明显调控H9C2细胞HCN2蛋白和m RNA的表达。

肖燕[6](2020)在《基于mTORC1-ULK1-FUNDC1通路的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线粒体自噬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比较不同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EA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并明确其效应差异,探索EAP抗MIRI的相对适宜电流强度。2、探索mTORC1在EAP抗MIRI保护效应中与线粒体自噬的相关性。3、探索EAP调控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方法:1、将120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模型组(I/R组)、模型+非电针对照组(I/R+SEA组)、模型+0.2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0.2mA组)、模型+1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1mA组)、模型+2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2mA组)、模型+4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4mA组)、模型+6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6mA组)、模型+8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8mA组),每组各15只。各电针预处理组分别于MIRI手术前4天(d)干预,选择大鼠双侧“内关”穴(PC6)进行电针(2/100Hz),20min/次,1次/d。I/R+SEA组每天进行与其他组相同方式、时间的异氟烷吸入麻醉但不电针。各组均于第5d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再灌注4h,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期间进行心电图(ECG)监测。每天监测大鼠体重变化,再灌注4h后,统计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情况,并对各组大鼠生存情况进行生存曲线分析;采用Evans blue-TTC双染法染色切片,计算心肌梗死面积比(Infarct size,IS%)、风险面积比(Risk size);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T(cTnT)的浓度。2、在探索了电针预处理抗MIRI的相对适宜电流强度基础上,进行实验二和实验三。实验二将140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除不结扎LAD,余与模型组操作相同;假手术+电针预处理组(S+EA组),除不结扎LAD,余与模型+电针预处理组操作相同;模型组(I/R组),同“方法1”中的造模方法;模型+非电针预处理组(I/R+SEA组),在大鼠两侧PC6皮肤表面贴上与电针同样大小的自制的竹制签子20min/次/d,连续4d,第5天造模;模型+电针预处理组(I/R+EA组),每天电针1次(2mA,2/100Hz,20min),连续4d,第5天造模。每组各28只。实验三将196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I/R组,同上;I/R+EA组,同上;空白对照组(B组),未做干预处理;模型+阴性对照预处理组(I/R+C组),腹腔注射与抑制剂组等量的助溶剂,1次/d,连续4d,并于第5天造模;模型+阴性对照+电针预处理组(I/R+C+EA组),每天电针1次、腹腔注射与抑制剂组等量的助溶剂1次,连续4d,第5天造模;模型+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预处理组(I/R+R组),腹腔注射雷帕霉素,每天1次,3.0mg/kg,连续3d,并于最后1次注射24h后造模;模型+mTORC1抑制剂+电针预处理组(I/R+R+EA组),每天电针1次,连续4d;电针第2天,同时开始给予腹腔注射雷帕霉素,每天1次,连续3d,于最后1次注射24h后造模。每组各28只。每天监测大鼠体重变化,并在实验结束后对各组大鼠生存情况进行生存曲线分析;采用ECG检测心脏ST段变化,并对缺血期的前20min和再灌注期的前20min及220-240min进行VAS统计;Evans blue-TTC双染色法观察心肌梗塞面积情况,计算IS%与Risk size;ELISA法测定血清心肌酶谱CK-MB、LDH、cTnT的水平;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评价心肌细胞存活情况,全面充分评价心脏功能情况。在充分明确EAP对MIRI保护效应的基础上,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囊泡(即自噬小体)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线粒体、溶酶体及两者结合情况,评价EAP抗MIRI效应与线粒体自噬的相关性。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B)、免疫组化法(IHC)分别检测心肌组织线粒体中LC3-I(mito-LC3-I)与LC3-Ⅱ(mito-LC3-Ⅱ)、心肌中mTORC1、ATG13、ULK1、p-ULK1、FUNDC1、p-FUNDC1等物质的分布和表达水平;采用大鼠能量(ATP)ELISA试剂盒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的ATP产生情况,整体分析EAP通过mTORC1-ULK1-FUNDC1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自噬从而减轻MIRI的可能潜在机制。结果一:不同电流强度EAP对MIRI的效应差异1、不同电流强度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各组大鼠体重变化表明,EAP电流强度为0.2mA、1mA与2mA时,EAP的大鼠体重呈正常增长趋势,而电流强度为4mA、6mA、8mA时大鼠体重随着EAP电流强度的增大,体重出现不增反减的趋势;对生存曲线的分析结果显示,与I/R组比,EAP各组的存活率均升高,但0.2mA、1mA与2mA时的大鼠术后存活率高于4mA、6mA与8mA组。2、不同电流强度EAP抗MIRI的效应研究大鼠VAS、心脏Evans blue-TTC双染色及血清心肌酶谱结果表明,与I/R组比,不同电流强度EAP均可有效降低MIRI。VAS结果显示,EAP(仅I/R+2mA组)可有效降低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P<0.05)。Evans blue-TTC染色结果显示,与I/R组比,EAP(I/R+0.2mA 组、I/R+1mA 组、I/R+2mA 组、I/R+4mA 组、I/R+6mA 组、I/R+8mA 组)可明显降低 IS%、Risk size(P<0.05),其中 I/R+2mA 组的 IS%、Risk size 值最小(P<0.05);而与 I/R+2mA 组相比,I/R+4mA 组、I/R+6mA 组、I/R+8mA 组的 IS%增加(P<0.05),其中 I/R+6mA 组、I/R+8mA 组 IS%显着增加(P<0.01)。与 I/R+2mA 组相比,I/R+SEA 组、I/R+0.2mA 组、I/R+1mA 组、I/R+6mA 组、I/R+8mA 组心肌 Risk size 均增加(P<0.05)。血清心肌酶谱结果表明,与I/R组比,不同电流强度EAP均可有效降低血清CK(P<0.05)、CK-MB(P<0.05)、LDH(P<0.05)、cTnT(P<0.05)的水平。其中 I/R+2mA 组的心肌酶谱水平均最低,效应最佳。结果二:EAP调控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效应研究1、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各组大鼠体重及术后生存曲线的结果表明,与I/R组比,EAP可促进大鼠体重稳步增长,并有效提高大鼠MIRI术后存活率。2、对 VAS、IS%及 Risk size 的影响结果显示,与I/R组比,EAP可有效降低VAS(P<0.05)、降低IS%(P<0.05)及Risk size(P<0.05)。3、EAP减少MIRI诱导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I/R组比,I/R+EA组可降低血清CK-MB(P<0.05)、LDH(P<0.05)、cTnT(P<0.05)的水平,减少心肌细胞凋亡(P<0.05),从而减轻MIRI,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4、EAP减弱MIRI诱导的线粒体自噬与S组相比,I/R和I/R+SEA组的自噬囊泡明显增加(P<0.01)。与I/R组相比,EAP(I/R+EA组)显着减少了再灌注240min后心肌组织自噬囊泡的数量(P<0.05),即EAP可抑制线粒体与溶酶体的结合。5、EAP 调节 mTORC1、ULK1 和 FUNDC1 的表达采用WB、IHC检测心肌组织中的mTORC1、ULK1、FUNDC1蛋白表达,结果初步显示,EAP可促进mTORC1蛋白的表达,抑制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ULK1、FUNDC1的表达水平。结果三:EAP调控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研究1、雷帕霉素阻断了 EAP的心脏保护作用各组大鼠体重及术后生存曲线的结果表明,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消除了 EAP促进MIRI大鼠体重稳步增长,并有效提高大鼠MIRI术后存活率这一保护作用。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消除了 EAP对MIRI的保护效应:与I/R组比,I/R+R+EA组的VAS升高(P<0.05)、IS%(P<0.05)及Risk size(P<0.05)也升高、血清CK-MB(P<0.05)、LDH(P<0.05)、cTnT(P<0.05)的水平均升高,心肌细胞凋亡率也增加(P<0.05)。2、雷帕霉素减弱EAP抑制的线粒体自噬结果显示,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消除了 EAP对MIRI线粒体自噬的抑制效应:I/R+R+EA组的自噬囊泡水平(P<0.05)升高,线粒体与溶酶体的结合(P<0.05)增加,表明线粒体自噬的水平增加,从而使MIRI加重。3、EAP通过mTORC1-ULK1-FUNDC1途径抑制线粒体自噬WB、IHC检测mTORC1-ULK1-FUNDC1信号通路中的相关蛋白:心肌组织mTORC1、ATG13、p-ULK1、ULK1、p-FUNDC1、FUNDC1 及心肌线粒体中 mito-LC3Ⅰ、mito-LC3Ⅱ,结果显示,EAP可促进mTORC1蛋白的表达,抑制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ATG13、p-ULK1、ULK1、p-FUNDC1、FUNDC1、mito-LC3Ⅱ/Ⅰ 的表达水平(全部,P<0.05),但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EAP的这些调节作用则受到抑制(P<0.05)。对ATP(三磷酸腺苷)检测水平的结果显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FUNDC1蛋白诱导的线粒体自噬会通过过度消除线粒体而增加心肌细胞凋亡(P<0.05),线粒体数量的绝对不足而导致ATP产生障碍。但在PC6上进行EAP可逆转这种情况:EAP可促进线粒体内ATP的产生(P<0.05),防治MIRI。而应用雷帕霉素后,EAP的这一促进作用则受到抑制。结论:1、不同电流强度EAP“内关”穴4天均可有效抗MIRI,其中2mA电流强度的EAP保护效应最好。2、EAP“内关”穴减轻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可能与其促进心肌组织mTORC1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ULK1、FUNDC1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线粒体自噬的发生有关。说明mTORC1在EAP抗MIRI中可能起关键性的作用。3、雷帕霉素抑制mTORC1后消除了 EAP“内关”穴对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说明EAP对MIRI的心肌保护效应可能是通过mTORC1-ULK1-FUNDC1这一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自噬,进而增加线粒体来源的ATP,改善MIRI后的能量供应来实现的。

周晨[7](2020)在《电针联合乌头碱改善心衰的效应及其钙调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结局,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寻找有效改善心衰的疗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附子有回阳救逆之功,是中医临床治疗心衰的首选中药,但由于其极易引起心律失常等毒副反应,因而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较大限制。乌头碱既是附子的主要有效成分,亦是其主要毒性成分,因此寻找能够使乌头碱增效/减毒的方法对于保证附子疗效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其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大量研究表明,心肌细胞中肌浆网的钙调控异常是心力衰竭主要的病理机制;乌头碱改善心衰的效应及其毒副反应的机制亦均与心肌细胞内钙调控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现有大量研究资料以及本研究室前期相关研究工作显示:针刺可通过调节心肌细胞钙调控关键蛋白的表达,减轻心肌细胞内钙超载,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并能够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见,心衰的发生及发展、乌头碱药理毒理机制、针刺改善心功能效应三者均离不开心肌细胞内钙的调控机制。有鉴于临床上电针配合常规心衰治疗药物可达到加强疗效、优势互补的效果,以及综合本研究室以往有关电针对洋地黄类药物增效/减毒效应及机制的研究结果,我们的设想是,电针与乌头碱联合应用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心衰,且细胞内钙调控有关的关键因子可能参与介导了穴位电针对乌头碱的增效/减毒机制。目的以心肌细胞内钙调机制为切入点,分析心衰病理机制、乌头碱药理毒理及针刺效应与心肌细胞钙调机制之间的关系,在确定电针联合乌头碱对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具有改善心肌功能、减少毒副作用的基础上,从心肌细胞内钙调控相关蛋白表达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探讨电针与乌头碱合用改善心衰增效/减毒效应的科学机制,以期为非药物疗法的电针与乌头碱联合改善心衰开辟一条有效安全的新途径,同时为针药结合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佐证。方法本实验采用股静脉持续输注盐酸普萘洛尔溶液制备大鼠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并以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下降至低于正常值(baseline)的60%作为急性心力衰竭造模成功的标准。实验采用体重为280±30g的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模型组(Model group,M),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 group,EA),乌头碱(Aconitine group,ACO)低(5μg/kg)、中(10μg/kg)、高(20μg/kg)剂量组(ACO5、ACO10、ACO20),乌头碱低、中、高剂量加电针组(ACO5+EA、ACO10+EA、ACO20+EA),每组6只。NC组不给药、不电针,仅推注同体积生理盐水;其他各组均接受盐酸普萘洛尔制备急性心衰模型。M组造模成功后不给电针,仅经股静脉推注生理盐水;单独静脉注射乌头碱各组造模成功后不电针,仅向股静脉推注相应浓度的乌头碱生理盐水溶液。EA组以及电针联合乌头碱各组于造模成功后给予大鼠双侧内关穴电针刺激30min(电针参数:强度3mA,频率2/15 Hz),电针联合乌头碱各组在电针开始的同时立即向股静脉推注生理盐水或相应浓度的乌头碱生理盐水溶液。本研究分为以下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实验主要观察确定电针与乌头碱合用对急性心衰大鼠的增效/减毒作用。通过经颈动脉插管技术检测左心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心率(Heart rate,HR)、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Maximal rate for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rising and declining,±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采用小动物超声影像技术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等心功能指标评价电针与乌头碱联合应用改善心衰的增效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心电图变化分析心律失常类型并进行评分,以确定电针对乌头碱的减毒作用。第二部分实验主要探讨电针联合乌头碱改善心衰的钙调机制。采用荧光免疫印迹法(Fluorescent 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中Ca2+ATP 酶(Sarcoplasmic/endoplasmic reticulum Ca2+ ATPase,SERCA2a)、磷酸受纳蛋白(Phospholamban,PLB)、钠钙交换体(Na+-Ca2+exchange,NCX)蛋白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肌钙蛋白T(Troponin T,cTnT)含量,探讨电针是否通过影响心肌细胞内钙调机制的关键蛋白,从而介导了对乌头碱改善心衰的增效/减毒作用。结果1电针联合乌头碱改善心衰增效/减毒作用的观察确定1.1乌头碱最佳剂量的筛选1.1.1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NC 组大鼠 LVSP、HR、+dp/dtmax、-dp/dtmax、LVEF 和 LVFS 均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相对平稳。M组大鼠前述血流动力学指标在造模成功后各时间点与NC组比较均维持相对较低的水平(P均<0.01)。ACO5组心衰大鼠的+dp/dtmax与M组+dp/dtmax比较略有提升;ACO5+EA组心衰大鼠的LVSP、+dp/dtmax较 M 组 LVSP、+dp/dtmax有显着提高(P<0.05 或 P<0.01);ACO10组心衰大鼠+dp/dtmax与M组+dp/dtmax比较明显升高(P<0.01),且有提高心衰大鼠LVSP的趋势;ACO10+EA组大鼠能进一步提高心衰大鼠的HR、-dp/dtmax,与ACO10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ACO20组心衰大鼠+dp/dtmax与M组比较+dp/dtmax有明显提升(P<0.01),且有提高心衰大鼠LVSP的趋势,而HR、-dp/dtmax明显下降与M组水平相当(P>0.05)。ACO20+EA组心衰大鼠LVSP、+dp/dtmax与M组LVSP、+dp/dtmax比较有明显提升(P<0.01)。不同干预各组LVEF和LVFS与M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其中以ACO10+EA组和ACO20+EA组大鼠对LVEF和LVFS提升更为显着,与NC组相应水平相当(P均>0.05)。1.1.2心律失常评分变化大鼠静脉给药后60min内,单独给药各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其中以ACO20组最为明显,同组大鼠100%的出现了较为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其心律失常评分明显高于ACO5组和ACO10组的心律失常评分(P<0.05或P<0.01);而乌头碱联合电针各组心率失常发生率及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地减低,其中ACO10+EA组减低的较为明显,其心律失常评分亦均明显低于ACO10组、ACO20组以及ACO20+EA组(P均<0.01)。另外,虽然ACO20+EA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和评分与ACO20组相比虽有所下降,但是其心律失常评分与ACO20组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电针及给药后60min内,ACO20+EA组大鼠仍出现了较为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将电针联合静脉注射10μg/kg乌头碱作为主要的干预方式,进一步观察电针联合乌头碱改善心衰大鼠的效应及其相关的钙调机制。1.2电针联合乌头碱改善急性心衰大鼠增效/减毒作用的观察确定1.2.1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NC组大鼠 LVSP、HR、+dp/dtmax、-dp/dtmax、LVEF 和 LVFS 均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相对平稳。M组大鼠前述血流动力学指标在造模成功后各时间点与NC组比较均维持相对较低的水平(P均<0.01)。单用电针即刻就可以显着升高心衰大鼠的+dp/dtmax(P<0.01),但随后有逐渐回落的趋势,单用乌头碱及电针与乌头碱合用的治疗方式均可以显着升高心衰大鼠的+dp/dtmax,其中 ACO10+EA 组还可以明显提升 LVSP、-dp/dtmax(P<0.05 或P<0.01),且在相应时间点亦明显高于EA组和ACO10组(P<0.05或P<0.01),并有提高心衰大鼠HR的趋势。另一方面,不同干预方式各组大鼠LVEF、LVFS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均明显高于M组相应数据(P均<0.01),其中以电针与乌头碱合用组大鼠LVEF、LVFS提升的最为明显,明显高于单给电针组(P<0.05或P<0.01),并有高于单用乌头碱组的趋势。1.2.2心律失常评分变化单用乌头碱组大鼠全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评分亦较高,而乌头碱与电针合用后,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显着降低且程度减轻,其心律失常评分亦明显减低。前述结果表明,电针明显的即时效应联合静脉注射乌头碱的快速持续效应可以显着改善急性心衰大鼠的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且相比较单用电针和单用乌头碱的方式而言,确实具有起效快以及药物作用时间窗宽等优点,且电针在增强乌头碱改善急性心衰大鼠心肌舒缩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明显抑制乌头碱导致的心律失常毒副反应,亦具有一定程度的减毒作用。2.电针联合乌头碱改善心衰的钙调机制研究2.1 SERCA2a是否参与介导电针对乌头碱改善心衰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NC组大鼠心肌组织中SERCA2a蛋白相对表达量较高,而M组SERCA2a蛋白表达量与NC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EA组SERCA2a蛋白表达量与M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ACO10组SERCA2a蛋白表达量虽有升高的趋势,但与M组相比并未见明显差异(P>0.05);ACO10+EA组SERCA2a蛋白表达水平最高,与M组比较有明显增加(P<0.05),且亦明显高于EA组和ACO10组SERCA2a蛋白水平(P<0.05和P<0.01)。2.2 PLB是否参与介导电针对乌头碱改善心衰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NC组大鼠心肌组织中PLB表达相对较低,而M组PLB表达量与NC组比较显着升高(P<0.01);EA组、ACO10组、ACO10+EA组PLB表达与M组比较明显减低(P<0.05或P<0.01)。其中以ACO10+EA组PLB含量最低,其与EA组和ACO10组PLB表达量比较亦均有明显减低(P均<0.05)。2.3 NCX1是否参与介导电针对乌头碱改善心衰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NC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CX1蛋白表达量相对较低,而M组NCX1蛋白表达量与NC组比较有显着升高(P<0.01),ACO10组NCX1蛋白表达与NC组比较仍处于较高水平(P<0.01);而EA组和ACO10+EA组的NCX1蛋白表达量较M组显着下调(P<0.01)。2.4 cTnT是否参与介导电针对乌头碱改善心衰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NC组大鼠血清中cTnT浓度较低,而M组cTnT浓度与NC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EA组和ACO10+EA组cTnT含量与M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和P<0.01),而ACO10组cTnT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与M组比较并无明显变化(P>0.05),且明显高于EA组和ACO10+EA组(P<0.05或P<0.01)。结论1.急性心衰大鼠心肌细胞中SERCA2a蛋白表达明显减低,PLB蛋白和NCX1蛋白的表达则显着升高,此外,其外周血中肌钙蛋白cTnT的浓度也异常升高,心肌细胞内钙调机制的紊乱是心衰进程中心肌收缩力减弱的重要因素。2.乌头碱的强心作用和致心律失常副作用的产生可能均与下调心肌组织中的PLB表达以及增加NCX1的表达有关。3.电针在增强乌头碱改善急性心衰大鼠心肌舒缩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明显抑制乌头碱导致的心律失常毒副反应,亦具有一定程度的减毒作用。4.心肌细胞中的SERCA2a、PLB和NCX1蛋白以及外周循环中的cTnT等钙调关键蛋白均可能参与介导了电针和电针联合乌头碱改善心衰的保护作用;并且,电针可能是通过提高心肌组织中SERCA2a蛋白含量、下调心肌组织中PLB和NCX1蛋白表达以及减少外周循环中cTnT含量来实现对乌头碱改善心衰的增效/减毒作用。

李记泉[8](2020)在《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以急性心肌缺血(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AMI)大鼠为研究对象,以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静脉移植为干预手段,旨在探讨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情况,并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生长因子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刺联合BM-MSCs静脉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材料与方法:1.BM-MSCs的分离、培养、传代、鉴定和标记:健康雄性SD大鼠3只(SPF级,4周龄,体重150-160g),采用7%水合氯醛(5 m L/kg)腹腔注射麻醉,浸泡于75%酒精消毒5min,无菌条件下取胫骨、股骨,PBS缓冲液冲洗出骨髓制成单细胞悬液,离心后接种于培养瓶,放置于培养箱中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及时更换培养基,待细胞铺满培养瓶底部并融合成单层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后,按1:2传代培养,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取第三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29、CD73、CD90、CD44、CD45),并取第三代细胞Brd U标记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阳性细胞标记率。2.AMI大鼠模型的制备: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7%水合氯醛(5 m L/kg)麻醉,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AMI大鼠模型,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每组10只;同时另有15只大鼠仅在相同部位穿刺手术缝合线而不结扎,随机挑选术后存活大鼠10只作为假手术组。3.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干预AMI大鼠:造模结束后1小时,干细胞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0.5ml的BM-MSCs(2×106个/ml),同时其余各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采取电针双侧内关、心俞穴,刺入皮下深度2-3mm,疏密波,频率2Hz,强度2m A左右,以局部肌肉出现轻度震颤收缩为度,留针30min,24h治疗一次,共治疗10次;其他各组不针刺,但在同时同地以同样方式进行抓取和固定。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体重、毛发、体态、饮食、二便、运动等一般情况。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心电图、心脏超声,随即处死各组大鼠,取腹主动脉全血,分离出血清备用;同时快速取出心脏,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每组随机挑选1个心脏样本,在缺血区域切薄片5片,用于大鼠心肌缺血面积的测定,其他心脏样本—80℃超低温冰箱冻存备用。本文分两个部分讨论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情况,并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生长因子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刺联合BM-MSCs静脉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1)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作用研究观察BM-MSCs传代培养时的形态学特征与变化,分析BM-MSCs的鉴定和标记结果,采集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数据并分析,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AMI后各组大鼠的心肌缺血面积。(2)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检测AMI后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和炎症浸润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组织Bcl-2、Bax、Caspase-3、NF-κB、VEGF、b-FGF、TGF-β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检测大鼠心肌TNF-a、IL-1、IL-6、IL-8、IL-10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Dd、LVDs明显升高(P<0.01),而LVEF、LVFS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大鼠LVDd、LVDs明显降低(P<0.01),而LVEF、LVFS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LVDd、LVDs、LVEF、LVFS无明显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LVDd、LVDs明显降低(P<0.01),而LVEF、LVFS明显升高(P<0.01)。2.假手术组大鼠未见心肌缺血;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明显升高(P<0.01),缺血区面积占左心室总面积的18.39%;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无明显变化,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明显高于针刺组、干细胞组(P<0.01)。3.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4.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针刺组、干细胞组(P<0.01)。6.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7.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1.针刺联合BM-MSCs移植能够显着改善AMI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变化,降低AMI大鼠左心室心肌缺血面积,提高AMI大鼠心脏功能,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思路。2.针刺联合BM-MSCs移植能够通过下调AMI大鼠NF-κB表达,降低炎症因子TNF-a、IL-1、IL-6、IL-8水平,以及上调抑炎因子IL-10水平,减轻AMI后过度表达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坏死;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表达,从而减少AMI后心肌细胞凋亡;通过调节细胞生长因子VEGF、b-FGF、TGF-β表达,诱导内皮细胞形成,从而改善心肌供血。

吴炎华[9](2020)在《电针针刺内关穴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电针内关穴对提高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1.文献研究,探讨针刺内关穴在心肺复苏方面应用的潜在机制以及穴位针刺在心肺复苏的应用概况。2.实验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方法,将35只SD大鼠随机分针刺组(n=14)、对照组(n=15)、手术空白组(n=6),对照组采用窒息法建立大鼠心脏骤停模型,心脏骤停后间歇7min开始标准心肺复苏;电针组在心脏骤停前先给予左侧内关穴电针刺激30min(电流强度1mA,频率100Hz),其余同对照组。观察两组大鼠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耗时、复苏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存活时间,复苏后血乳酸,动脉血气情况。结果:1.经文献调研,内关穴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方面有减轻活性氧损伤、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管张力、抑制心肌凋亡的作用,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也具有抗氧化,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生成,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等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2.实验结果,针刺组大鼠自主循环恢复率较对照组成功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vs 73%,Fisher’s exact P=0.65>0.05);针刺组复苏耗时较对照组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5.7±111.4 vs 348.3±117.3,P=0.64);针刺组的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vs47%,Fisher’s exact P=0.46>0.05)。针刺组在 15min至 60min各个时段的平均动脉压水平比对照组的高(60min,95.8±21.2(n=9)vs 90.4±14.0(n=8),P=0.55>0.05),自主循环恢复即时针刺组的心率水平较对照组高(279.2±15.2(n=12)vs 259.0±34.1(n=1 1),P=0.07>0.05),60min 时针刺组心率较对照组低(298.9±38.6(n=9)vs 314.4±36.2(n=8),P=0.41>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比对照组的短(14.9±10.0(n=8)vs 25.9±9.9(n=7),P=0.05),两组平均存活时间较一致(50.1±5.5(n=12)vs 51.2±5.1(n=11),P=0.88>0.05),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复苏后氧分压较对照组的高(3.88±2.11 vs 5.79±5.27,P=0.35>0.05),血乳酸水平比对照组低(134.9±126.6 vs 67.5±21.8,P=0.14>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文献研究提示针刺内关穴对心肌以及神经细胞的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一定范围的保护作用2.动物实验未能明确电针针刺内关穴会显着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但针刺在自主循环恢复、动脉血压的维持、调控心率、自主呼吸的恢复以及降低乳酸等各方面均有改善作用的趋势。

张柔[10](2020)在《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对心肌梗死大鼠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Kv4.3、KChI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通过高脂喂养结合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诱导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研究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相关蛋白Kv4.3及其辅助蛋白KCh IP2蛋白表达量的调控作用,在离子通道层面探究针刺结合蹊径通脉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并验证其优势。材料与方法: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65只,体重(200±20g),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维持饲料喂养3周,其余55只大鼠高脂饮食喂养3周(高脂组)。65只大鼠均使用10%的水合氯醛,采用大鼠左下腹腹腔注射方式进行麻醉。仰卧位固定于操作台上,使用Powerlab八通道生理记录仪,描记小鼠正常状态下的Ⅱ导联心电图。空白对照组大鼠采用四肢根部皮下一次性多点注射生理盐水(85mg/kg),其余55只高脂组使用相同的方式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85mg/kg)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所有大鼠均间隔24h注射第二次后,再次进行心电图描记。根据造模前后心电图T波电压,ST段以及QRS波的变化情况,判定造模是否成功。将造膜成功的40只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针药结合组、针刺组、西药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24H后,开始为期15天的人工干预治疗。空白组与模型组每日分别于8时、18时灌胃服生理盐水,针药结合组每日于8时、18时灌胃服蹊径通脉汤,同时每日10时使用“华佗牌”针灸针(0.18mm×25mm)对大鼠进行针刺治疗,采用刺入大鼠各穴位皮下约2mm的标准进行针刺;大鼠稳定后,接通电针仪,使用疏密波,频率2-20Hz,电流强度以针刺穴位出现轻微颤动为宜,留针15min。针刺组大鼠仅单纯进行针刺治疗,操作方法同上,日一次,连续15天;西药组大鼠每日于8时、18时灌胃服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按体重等比例换算后制成的水溶液。治疗过程中记录大鼠一般生活状态,治疗后标记大鼠心电图,使用ELISA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中hs-CRP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细胞中Kv4.3、KCh IP2的蛋白表达量。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电图T波电压明显降低,ST段显着抬高,QRS波增宽,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药结合组、针刺组、西药组T波电压均有回升,ST段回落,QRS波缩短(P<0.05),且针药结合组大鼠心电图指标变化最为明显,西药组与针刺组对比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s-CRP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药结合组、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血清中hs-CRP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其中针药结合组表达量减少最多,西药组与针刺组对比血清中hs-CRP表达量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Kv4.3、KCh IP2的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药结合组、针刺组、西药组大鼠心肌细胞Kv4.3、KCh IP2的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其中针药结合组升高最为明显,西药组与针刺组对比升高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针刺疗法结合蹊径通脉汤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主要通过调节钾离子通道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实现治疗作用。2.针刺疗法结合蹊径通脉汤对心肌梗死大鼠的治疗效果对比其他治疗组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针刺家兔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家兔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内关穴预处理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抑制氧化应激
2 减轻炎性反应
3 抑制细胞凋亡
4 调控自噬
5 改善内皮功能
6 减轻钙超载
7 调节中枢神经作用
8 调节能量代谢
9 调控相关信号通路
    9.1 miRNA-214/Ca2+信号通路
    9.2 MARK信号通路
    9.3 迷走神经-肥大细胞通路
10 讨论

(2)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FXR/SHP通路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凋亡指数和形态学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细胞焦亡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细胞自噬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FXR/SHP通路的调控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二
附录三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致谢

(3)不同频率电针内关穴浅、深层次对心律失常家兔刺激效应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穴位层次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电针频率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不同频率电针内关穴浅、深层次对心律失常家兔模型持续时间和心肌形态影响的比较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实验二 不同频率电针内关穴浅、深层次对心律失常家兔模型钠钾泵以及Cx43表达影响的比较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TRPV1/CGRP信号通路的电针预处理调控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炎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心肌缺血的认识
        1.1 心肌缺血的中医学病名与病因病机
        1.2 胸痹心痛的中医证治
        1.3 中医“治未病”与心肌缺血
    2. 西医学对心肌缺血的认识
        2.1 心肌缺血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
        2.2 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3. 针刺防治心肌缺血
        3.1 电针穴位的选择依据
        3.2 电针参数的选择
        3.3 电针抗心肌缺血损伤的机制研究概况
    4. 心肌缺血急性期的炎性反应
        4.1 中性粒细胞与心肌缺血
        4.2 NF-κB通路与心肌缺血
        4.3 炎性因子TNF-α、IL-10与心肌缺血
    5. TRPV1/CGRP信号通路与心肌缺血及心肌炎性反应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干预方法
        2.2 电针预处理操作方法
        2.3 模型制备方法
        2.4 模型评估方法
        2.5 心电图检测
        2.6 超声心动图检测
        2.7 样本采集及处理
        2.8 TTC染色
        2.9 HE染色
        2.10 免疫组化检测
        2.11 ELISA检测
        2.12 Western blot检测
        2.13 免疫荧光检测
        2.1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心肌缺血大鼠造模前后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变化
        3.2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电压值的影响
        3.3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功能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3.4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
        3.5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中性粒细胞表达的影响
        3.6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炎性因子TNF-α、IL-10表达及TNF-α/IL-10比值的影响
        3.7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p6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8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TRPV1/CGRP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3.9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TRPV1、CGRP共表达情况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制备及评价
    2. 电针预处理可影响MI大鼠心电图变化
    3. 电针预处理可改善MI大鼠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4. 电针预处理可减轻缺血心肌炎性反应
    5. 电针预处理可抑制缺血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表达
    6. 电针预处理可降低缺血心肌组织P65蛋白表达
    7. 电针预处理可调控缺血心肌组织TNF-α和IL-10含量
    8. 电针预处理可加强缺血心肌组织TRPV1/CGRP信号通路表达并改善缺血心肌炎性反应状态
第四部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课题资助
致谢

(5)电针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不同时程血清对H9C2细胞HCN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实验一 不同时程电针“神门”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组织和血清c AMP和c GMP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其他实验耗材
        1.5 数据处理分析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模型复制与评价方法
        2.3 穴位定位与刺激方式
        2.3.1 穴位选择与定位
        2.3.2 刺激方式
        2.4 心肌组织及血清的收集与处理
        2.5 检测指标
        2.5.1 心电图监测与分析
        2.5.2 ELISA检测血清cTn-I、cTn-T的含量以及血清和心肌组织中cAMP与cGMP的含量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ECG分析
        3.1.1 大鼠模型复制前后心电图比较
        3.1.2 不同时程电针组大鼠模型复制前后及电针治疗后HR的比较
        3.1.3 不同时程电针组大鼠模型复制前后及电针治疗后ST Height的比较
        3.1.4 不同时程电针组大鼠模型复制前后及电针治疗后T波波幅的比较
        3.2 大鼠血清cTn-T和 cTn-I含量的比较
        3.3 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cAMP含量的比较
        3.4 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中cGMP含量的比较
实验二 不同时程电针大鼠“神门”后血清对H9C2 细胞HCN2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H9C2 细胞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耗材
        1.5 数据处理分析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电针血清的制备
        2.2 所需试剂的配制
        2.3 耗材及器皿的灭菌
        2.4 H9C2细胞的培养
        2.4.1 细胞的复苏
        2.4.2 贴壁细胞的传代
        2.4.3 贴壁细胞的换液
        2.4.4 细胞计数方法(血球计数板法)
        2.4.5 细胞的冻存
        2.5 电针血清对H9C2细胞的干预
        2.6 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电针血清干预后H9C2细胞HCN2蛋白的表达
        2.6.1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2.6.2 BCA法测定蛋白含量
        2.6.3 Western-blotting操作步骤
        2.7 RT-q PCR法检测电针血清干预后H9C2细胞HCN2 mRNA的表达
        2.7.1 细胞总RNA的提取
        2.7.2 RNA纯度的测定
        2.7.3 第一链c DNA合成
        2.7.4 Real-Time PCR System检测和定量扩增产物
        2.8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电针血清作用后H9C2 细胞HCN2 蛋白表达的比较
        3.2 各组大鼠电针血清作用后H9C2 细胞HCN2 mRNA表达的比较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电针调控缺血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mTORC1-ULK1-FUNDC1通路的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线粒体自噬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认识
        1.1 MIRI的中医学病名与病因病机
        1.2 针灸“治未病”理论与“心痛”
        1.3 MIRI的中医证治概要
    2.现代医学对MIRI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MIRI概述
        2.3 MIRI的发病因素
        2.4 MIRI的发生机制
    3.MIRI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概况
        3.1 MIRI的临床表现
        3.2 西医治疗概况
        3.3 中药治疗概况
    4.针灸“治未病”与MIRI防治的研究现状
        4.1 针灸预处理抗MIRI的用穴与电针刺激参数
        4.2 针灸预处理调控MIRI自噬的研究现状
    5.线粒体自噬在MIRI中的作用
        5.1 线粒体自噬的概述
        5.2 线粒体自噬在MIRI中的研究现状
        5.3 mTORC1-ULK1-FUNDC1信号通路与线粒体自噬
    6.EAP调控mTORC1、ULK1蛋白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不同电流强度EAP对MIRI的效应差异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干预
        2.2 电针预处理操作方法
        2.3 MIRI模型制作与评价
        2.4 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
        2.5 心脏Evans blue-TTC染色及心肌IS%、Risk size的计算
        2.6 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不同电流强度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大鼠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
        3.2 不同电流强度EAP对各组大鼠心律失常、心梗面积比与风险面积比及血清酶谱的影响
    实验二 EAP对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调控效应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干预
        2.2 电针预处理方法
        2.3 MIRI模型制作与评价
        2.4 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
        2.5 心脏Evans blue-TTC染色及心肌IS%、Rize size的计算
        2.6 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检测
        2.7 TUNEL染色
        2.8 自噬小体的检测
        2.9 免疫荧光染色(IF)
        2.10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IHC)
        2.11 mTORC1、ULK1、FUNDC1蛋白检测
        2.12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
        3.2 EAP对各组大鼠ECG、VAS、IS%及Risk size的影响
        3.3 EAP可减少MIRI诱导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细胞凋亡
        3.4 EAP减弱了MIRI诱导的线粒体自噬
        3.5 EAP调节mTORC1,ULK1和FUNDC1的表达
    实验三 EAP减轻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干预
        2.2 电针预处理操作方法
        2.3 MIRI模型制作与评价
        2.4 雷帕霉素的配制
        2.5 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
        2.6 心脏Evans blue-TTC染色及心肌IS%、Rize size的计算
        2.7 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检测
        2.8 TUNEL染色
        2.9 自噬小体的检测
        2.10 免疫荧光染色(IF)
        2.11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IHC)
        2.12 心肌组织线粒体的分离提取
        2.13 mTORC1-ULK1-FUNDC1通路蛋白检测
        2.14 ATP水平的检测
        2.15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雷帕霉素阻断了EAP的心脏保护作用
        3.2 雷帕霉素减弱EAP抑制的线粒体自噬
        3.3 EAP通过mTORC1-ULK1-FUNDC1途径抑制线粒体自噬
第三部分 讨论
    1.MIRI实验模型的制作与评价
    2.电针预处理PC6的选择依据
        2.1 PC6的现代研究
        2.2 PC6穴名解析
        2.3 PC6的特异性
        2.4 心脏与心包经的联系
        2.5 电针预处理的选择依据
    3.电针预处理刺激强度的选择
    4.MIRI防治与针灸预处理
    5.mTORC1与MIRI线粒体自噬及电针预处理的干预作用
    6.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
第四部分 结论
论文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电针联合乌头碱改善心衰的效应及其钙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综述一 针刺改善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1. 传统医学对心衰的认识及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心衰的认识及治疗
        2.1 血流动力学异常
        2.2 心肌细胞钙调控机制异常
        2.3 交感神经内分泌的激活
        2.4 各种体液因子的作用
        2.5 心肌肥厚与心室重构
    3. 针刺改善心功能的研究进展
        3.1 改善血流动力学
        3.2 改善心肌细胞钙调控的异常
        3.3 调节相关神经内分泌系统
        3.4 调节过氧化物和心肌酶
        3.5 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
        3.6 改善心肌病理形态结构
    4. 总结与思考
综述二 乌头碱药理毒理及其增效/减毒的研究进展
    1. 乌头碱药理作用机制
        1.1 正性肌力作用
        1.2 改善血流动力学
        1.3 改善心肌细胞结构形态
        1.4 抑制心肌肥大相关因子表达
    2. 乌头碱心脏毒性作用机制
        2.1 离子通道
        2.2 氧化反应
        2.3 细胞能量代谢
        2.4 细胞缝隙连接通道
    3. 乌头碱增效/减毒的研究进展
        3.1 煎煮与炮制
        3.2 药对配伍
        3.3 穴位注射
        3.4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4. 总结与思考
前言
第一部分 电针联合乌头碱改善心衰的增效/减毒效应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动物麻醉及颈动脉插管
        2.3 超声心动图检测
        2.4 急性心衰模型的制备
        2.5 电针干预及乌头碱给药方法
        2.6 检测指标
    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乌头碱最佳剂量的筛选
        4.2 电针联合乌头碱改善急性心衰大鼠增效/减毒作用的观察确定
    5. 讨论
        5.1 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的意义及动物模型的评价
        5.2 乌头碱改善心衰大鼠心肌功能的效应及其致心律失常的毒副作用
        5.3 电针联合乌头碱改善心衰的增效/减毒作用
第二部分 电针联合乌头碱改善心衰的钙调机制研究
    1. 主要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
        1.1 实验仪器
        1.2 化学试剂
    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cTnT含量
        2.1 采集动物血清标本
        2.2 cTnT检测试剂盒的组成
        2.3 检测步骤
    3. 荧光免疫印迹法(Fluorescent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心肌组织蛋白
        3.1 心脏组织的采集
        3.2 总蛋白的提取
        3.3 蛋白含量的测定
        3.4 蛋白样本的制备
        3.5 SDS-PAGE凝胶的制备
        3.6 上样及电泳
        3.7 转膜
        3.8 免疫印迹
    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5. 结果
        5.1 肌浆网Ca~(2+)-ATP酶(SERCA2a)是否参与介导电针对乌头碱改善心衰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
        5.2 磷酸受纳蛋白(PLB)是否参与介导电针对乌头碱改善心衰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
        5.3 心肌细胞Na~+-Ca~(2+)交换蛋白1(NCX1)是否参与介导电针对乌头碱改善心衰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
        5.4 肌钙蛋白T(cTnT)是否参与介导电针对乌头碱改善心衰增效作用的研究
    6. 讨论
        6.1 心肌细胞内钙调控机制在心衰病理机制中的重要角色
        6.2 乌头碱对心肌细胞内钙调控的影响
        6.3 电针联合乌头碱改善心衰的钙调机制研究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心肌缺血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电针针刺内关穴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针刺内关在心肺复苏方面应用的机制以及穴位针刺在心肺复苏的应用概况
        1.1.1 针刺内关穴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1.1.2 针刺内关穴对神经细胞的影响
        1.1.3 穴位针刺在心肺复苏上的临床应用
        1.1.4 结语
第2章 电针刺激内关穴对心脏骤停大鼠心肺复苏有效性的研究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主要用药物
        2.1.3 实验用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操作步骤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2.5 结果
        2.5.1 各组大鼠造模后生理状态的比较
        2.5.2 大鼠诱导至心脏骤停情况
        2.5.3 大鼠心肺复苏效果
        2.5.4 大鼠自主循环恢复后情况
    2.6 讨论
        2.6.1 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2.6.2 内关穴在心肺复苏上应用的潜力
        2.6.3 心肺复苏动物模型的制备
        2.6.4 电针针刺内关穴对大鼠心肺复苏的效果
        2.6.5 电针心肺复苏的策略探讨
    2.7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对心肌梗死大鼠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Kv4.3、KChIP2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型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针刺家兔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内关穴预处理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 杨琪琪,刘珍珍,张小蕾,黄伟. 针灸临床杂志, 2022
  • [2]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FXR/SHP通路的调控作用[D]. 李晨.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不同频率电针内关穴浅、深层次对心律失常家兔刺激效应的比较研究[D]. 杨守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TRPV1/CGRP信号通路的电针预处理调控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炎性机制研究[D]. 吴嘉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电针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不同时程血清对H9C2细胞HCN2的影响[D]. 赵丽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mTORC1-ULK1-FUNDC1通路的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线粒体自噬机制研究[D]. 肖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电针联合乌头碱改善心衰的效应及其钙调机制研究[D]. 周晨.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D]. 李记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电针针刺内关穴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效果的研究[D]. 吴炎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针刺疗法结合自拟蹊径通脉汤对心肌梗死大鼠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Kv4.3、KChIP2蛋白表达的影响[D]. 张柔.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针刺内关穴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凋亡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