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对围产儿动脉导管闭合的影响

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对围产儿动脉导管闭合的影响

一、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对围产期足月新生儿动脉导管关闭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贤[1](2021)在《左心室系统相关先天性心脏病胎儿颅脑发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心脏血管先天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解剖结构或功能异常,在新生儿中发病率约为1%,是胎儿所有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畸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存活率较前明显提高,人们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解剖、病理、生理学认识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发育相对迟缓,相较正常人容易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而这些异常似乎可以追溯到胎儿时期。在中晚孕期,部分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畸形如:永存动脉干(Persistent truncus arteriosus,PTA)、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ypoplastic left heart syndrome,HLHS)、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法洛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等的胎儿头围小于正常孕周。这些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解剖及血流动力学表现左心室流出道及主动脉的异常。这些异常归属于左心室系统,于是本文提出了左心室系统相关先天性心脏病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左心室、主动脉弓及其血液流通通路上相关的解剖学或功能的异常的先天性心脏病,它包含法洛氏四联症、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ulmonary atresia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A/VSD)、永存动脉干、心内膜垫缺损(Endocardialcushion defect,EC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左心室双出口(Double outlet of left ventricle,DOLV)、单心室(Single ventricle,SV)、先天性主动脉狭窄(Congenital aortic stenosis,CAS)、主动脉弓离断(Interruption of aortic arch,IAA)、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Congenital steno-sis of aortic valve,CSAV)及累及左心室-主动脉弓的各种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如Taussing Bing综合症、HLHS等。但并不包含单纯右旋心、右位主动脉弓伴或不伴镜面分枝、迷走锁骨下动脉等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先天变异。头围(Head circumference,HC)和双顶径(Biparietal diameter,BPD)是反应胎儿大脑发育的指标之一。也是孕中晚期孕妇超声(Ultrasonography,US)检查项目之一,测量简单易行,所以本研究选择头围和双顶径作为左心室系统相关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观察点,进行分析。目的:对126例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双顶径、额枕径、头围及大脑体积的研究,间接分析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是否异常于正常胎儿。方法:连续性纳入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126例左心室系统相关先天性心脏病胎儿(A组)及126例同孕周正常胎儿(B组),收集左心室系统相关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和同孕周正常胎儿双顶径、额枕径、头围及大脑体积数据。应用Hadlock表计算左心室系统相关先天性心脏病胎儿(A组)头围对应超声孕周。应用配对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胎儿双顶径、额枕径、头围、大脑体积及左心室系统相关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超声孕周与临床孕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左心室系统相关先天性心脏病胎儿(A组)双顶径、头围、额枕径及大脑体积中位数小于正常胎儿(B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系统相关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中位分别为:5.7cm,24.0cm,8.7cm,187.6cm3;正常组中位数分别为:6.9cm,26.1cm,9.4cm,236.5cm3;Z=-3.601,Z=-3.710,Z=-3.721,Z=-3.451;P值均<0.001]。(2)Hadlock表计算左心室系统相关先天性心脏病胎儿(A组)双顶径对应超声孕周中位数小于胎儿临床孕周,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孕周中位数:26.5(23.3,29.4)周;临床孕周中位数:27.0(24.0,29.3)周;Z=-4.70;P<0.001]。结论:左心室系统相关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双顶径、头围、额枕径及大脑体积小于相应孕周正常胎儿,头围对应超声孕周也小于胎儿临床孕周。左心室系统相关先天性心脏病胎儿颅脑在胎儿时期发育迟于正常胎儿。

康丽丽[2](2021)在《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1通路抑制新生大鼠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neonates,PPHN)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使从胎儿型血液循环过渡到正常(成人)型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在心房水平或未闭动脉导管水平发生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不同程度的紫绀和/或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PPHN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充分,死亡率和致残率会显着增加。患有PPHN的婴儿可能会发生严重呼吸衰竭,需要重症监护,约10%的病例可能死亡。在存活的患者中,PPHN可能会引起神经损伤、脑瘫、失明等严重的并发症。结构性肺血管重构在PPHN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肺血管重构包括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增厚,导致肺动脉管腔狭窄,肺动脉压力升高。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发生增殖、迁移和表型转化等改变。Notch3是四种Notch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是介导细胞间信号传递的细胞膜受体,在细胞间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不同Notch受体可介导不同的细胞效应,Notch3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中的表达最多见[2]。Notch3 信号通路异常通常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引起的VSMC过度增殖和血管重构有关。此外,Notch3被认为是肺动脉高压中VSMC去分化和增殖的一个重要介质[3]。Hes/Hey家族是Notch信号传导的关键下游基因[4],研究证实,Notch3过表达导致大鼠PASMCs增殖,同时Hes1转录因子表达上调[5]。Hes1转录因子可能是PASMCs中Notch3信号的重要转录靶点。因此阻断Notch3/Hes1通路,可能是治疗PPHN有价值的途径之一。西地那非是一种磷酸二酯酶-5(Phosphodiesterase-5,PDE5)抑制剂,通过抑制环鸟苷单磷酸(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的水解从而诱导血管舒张。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iNO)通过选择性的扩张肺部血管被广泛用于治疗PPHN,但有部分PPHN患者使用iNO治疗无效,尤其是肺实质病变和肺发育不全的患者。而西地那非能改善新生儿局部微循环,有效抑制和预防肺损伤,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右心室功能。因此,当iNO无效时,西地那非可能是治疗PPHN最佳选择。目前对于Notch3/Hes1信号通路在PPHN大鼠及PASMCs中的变化和影响,未见相关报道,西地那非抗PPHN作用是否与Notch3/Hes1信号通路相关也未见报道,因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部分西地那非对PPHN大鼠肺血管重构及低氧诱导的PASMC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低氧(Hypoxia,Hypo)和吲哚美辛(Indometacin,Indom)诱导孕鼠建立PPHN新生大鼠模型,并且体外培养低氧诱导的新生大鼠来源的PASMCs,探讨西地那非对PPHN的作用和PPHN形成过程中对Notch3/Hes1表达的变化,揭示西地那非可以抑制PASMC增殖,降低PPHN大鼠肺血管重构及右心室肥厚指数的增加;西地那非可以降低PPHN大鼠肺组织Notch3/Hes1通路基因和蛋白表达。研究方法:1.建立Hypo+Indom诱导的PPHN大鼠模型及给药8周龄的SD大鼠,雄鼠20只,雌鼠46只,分组合笼24小时后,取雌鼠阴栓涂片检测,以在显微镜下看到精子计为孕鼠,共36只孕鼠,在大鼠妊娠第11天,选取30只随机分配为对照组、模型组、西地那非低剂量组(50mg/kg)、西地那非中剂量组(100mg/kg)、西地那非高剂量组(200mg/kg),每组6只。对照组的孕鼠放在常氧的环境下,腹腔注射同体积的0.9%NaCl2溶液。模型组在大鼠妊娠的第19天,放于12%O2的低氧箱中饲养,箱内温度与湿度与外面环境相同,且孕鼠可自由活动,并通过腹腔注射0.5mg/kg的吲哚美辛,每天两次,连续3天。西地那非实验组在大鼠妊娠的第11天,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西地那非(50mg/kg、100mg/kg、200mg/kg),1天1次,连续10天,并于妊娠第19天后与模型组接受相同处理。2.PPHN新生大鼠模型鉴定(1)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测定:将大鼠开胸迅速游离心脏,去除心房组织,沿心室边缘剪下右心室(RV),分别称取右心室重量和室间隔+左心室(LV+IVS)的重量,二者重量相比RV/(LV+IVS)(mg/mg),估测右心室肥厚指数。(2)肺血管重构评价: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血管形态学变化。选取各组每只新生大鼠的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片子,分别选择直径50-200μm的肺动脉和肺小动脉,测量肺血管内外径,依照以下公式计算PAWT百分比:PAWT(%)=(外径-内径)/外径×100%3.原代PASMCs鉴定采用原代培养方法培养新生大鼠PASMCs,对细胞进行鉴定,采用α-SMA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4.西地那非对培养的Hypo-PASMC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1)PASMC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MTT,流式细胞凋亡实验检测西地那非对PASMCs增殖和凋亡情况。(2)细胞周期检测: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检测西地那非对PASMCs细胞周期影响。(3)细胞迁移和侵袭检测: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用于西地那非对PASMCs的迁移和侵袭影响的检测。5.肺组织及培养PASMC中Notch3和Hes1 mRNA表达测定通过qRT-PCR检测肺组织和Hypo-PASMCs中Notch3和Hes1 mRNA表达变化。6.大鼠肺组织及培养PASMC中Notch3和Hes1蛋白表达测定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PHN大鼠肺组织和培养Hypo-PASMCs中Notch3和Hes1蛋白表达变化。研究结果:1.PPHN动物模型鉴定及西地那非对新生PPHN大鼠肺血管重构及Notch3/Hes1通路表达的影响(1)RVHI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RVHI显着增高,(0.23±0.03)vs(0.49±0.05),P<0.001。与模型组相比,西地那非组显着降低了 RVHI,(0.40±0.04)or(0.36±0.03)vs(0.49±0.05),P<0.001。(2)HE肺组织染色及PAWT结果对照组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规则,内膜光滑,管腔大;模型组肺动脉的血管中膜显着增厚,PASMC肥大、增生,管腔变狭窄;与模型组相比,西地那非组,肺组织形态均有改观,肺血管中层明显变薄,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规则,管腔明显变大;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AWT明显增加(0.30±0.04)vs(0.52±0.04),P<0.001,西地那非可显着降低 PAWT,(0.42±0.03)or(0.38±0.06)vs(0.52±0.04),P<0.001。(3)西地那非对新生PPHN大鼠肺组织中的Notch3和Hes1蛋白和mRNA表达影响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的Notch3和Hes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01);给予西地那非干预后,Notch3和Hes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P<0.001)。2.原代PASMCs鉴定结果培养细胞α-SMA表达率高于97%,成功培养了原代 PASMCs。3.西地那非对培养新生大鼠Hypo-PASMCs增殖、凋亡、迁移、侵袭及Notch3/Hes1通路表达的影响。(1)培养PASMCs增殖和凋亡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ASMCs增殖明显增强(P<0.001),西地那非能明显抑制PASMCs增殖;模型组的PASMC凋亡比例显着减少(P<0.001),给予西地那非干预后,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多(P<0.05,P<0.01)。(2)培养PASMCs周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期细胞比例增加(P<0.001),给予西地那非干预后,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5,P<0.001)。(3)PASMCs迁移和侵袭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迁移距离、迁移面积百分比和迁移数量明显增加(P<0.001);给予西地那非后,迁移距离、迁移面积百分比和迁移数量都较模型组减少(P<0.05,P<0.001)。(4)西地那非对PASMCs中Notch3和Hes1蛋白和mRNA表达影响的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的Notch3和Hes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01);给予西地那非干预后,Notch3和Hesl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P<0.001)。研究结论:1.西地那非能够改善Hypo+Indom诱导的PPHN大鼠RVHI增加和肺血管重构。2.西地那非可抑制Hypo-PASMCs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Hypo-PASMCs凋亡。3.西地那非可以抑制体内PPHN模型中的肺组织和体外Hypo-PASMCs中的Notch3和He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第二部分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1通路抑制低氧诱导的PASMC增殖和侵袭研究目的:采用论文第一部分原代培养由低氧诱导的新生大鼠PASMC,探讨西地那非是否通过Notch3/Hes1通路发挥抑制Hypo-PASMC增殖,从而发挥抑制肺血管重构的作用。研究方法:1.沉默Notch3通过慢病毒转染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到培养的Hypo-PASMCs中,敲低Notch3,检测Notch3对大鼠PASMC表达的影响。2.过表达Notch3构建Notch3过表达质粒,通过慢病毒转染到Hypo-PASMCs中,通过过表达Notch3探讨西地那非是否通过Notch3通路影响Hypo-PASMC表达。3.PASMC中Notch3和Hes1 mRNA和蛋白含量测定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培养的Hypo-PASMCs中的Notch3和He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4.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检测MTT,流式细胞凋亡实验检测PASMC增殖和凋亡;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检测PASMC增殖周期影响;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PASMCs的迁移和侵袭变化。研究结果:1.西地那非对Notch3/Hes1信号通路的影响在PASMCs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的Notch3/Hes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01);给予西地那非干预后,Notch3/Hes1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01),提示Notch3/Hes1信号通路参与了西地那非对PASMC抑制作用。2.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1通路对PASMCs增殖、迁移、侵袭和PASMCs凋亡等的影响(1)培养PASMCs增殖和凋亡实验结果在转染Notch3 shRNA序列后,由低氧诱导的大鼠PASMCs增殖被抑制,凋亡增加,与西地那非组作用相同(P<0.001,P<0.001):而Notch3过表达反转西地那非的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P<0.001):(2)培养PASMCs流式细胞周期实验结果西地那非与Notch3 shRNA组都能够显着降低由低氧诱导的细胞S期比例升高(P<0.001),使细胞停留在G0/G1期,而Notch3过表达组能够逆转西地那非与Notch3 shRNA的这一作用(P<0.001);(3)PASMCs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Notch3沉默组与西地那非均具有抑制PASMCs迁移和侵袭的作用(P<0.001,P<0.01),而Notch3过表达明显减弱西地那非抑制PASMCs迁移和侵袭的作用(P<0.05)。研究结论:1.Notch3/Hes1信号通路参与了西地那非抑制低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肺血管重构。2.西地那非通过调节Notch3/Hes1信号通路抑制PASMC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PASMC凋亡,从而抑制PPHN大鼠肺血管重构。

肖雅倩[3](2021)在《新疆5家医院3946例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新疆5家医院住院新生儿的围产信息及疾病构成、死亡原因、死亡危险因素,了解住院新生儿患病情况及死亡原因、死亡危险因素,为提高新生儿疾病诊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成立新疆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新疆5家医院纳入其中,前瞻性收集病例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中连续变量呈正态分布者表示为(SD),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者表示为中位数(范围或四分位数间)。计数资料以发生率或构成比表示,比较釆用卡方检验。釆用卡方检验进行住院新生儿死亡风险因素分析,对P<0.05,有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明确死亡独立风险因素。用比值比(Odds ratio,OR)表示住院新生儿暴露于某一因素时的病死风险。结果:1)一般特征:2019年1月-12月协作组5家医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患儿3649例住院,男女性别比为1.28:1。平均出生体重为3121.7±718.5g,出生体重的中位数为3200g,平均胎龄为37.9±2.7(周),胎龄的中位数为38.7周。早产儿占住院新生儿的28.1%(1109/3946),低出生体重儿占住院新生儿的18.0%(711/3946)。2)围产期特征:住院新生儿母亲平均生育年龄为29.9±4.5岁,生育年龄中位数为29岁,住院新生儿的母亲53.7%患有某种妊娠合并症,住院新生儿剖宫产率为57.9%。3)出生缺陷:有出生缺陷的住院新生儿占22.3%,主要出生缺陷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肾积水,肾盂扩张,隐睾,尿道下裂。4)治疗情况:需要吸氧治疗的住院新生儿占17.9%,10.3%的住院新生儿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57.4%需要抗生素治疗,3.5%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住院新生儿的治愈或好转率为94.0%,未愈或自动出院率为3.7%,转院率为0.7%,放弃率占1.6%,死亡为1.0%。5)住院新生儿疾病谱及死亡情况:住院新生儿疾病谱前6位为:高胆红素血症(42.8%)、肺炎(33.9%)、早产(28.1%)、贫血(16.1%)、低血糖症(15.0%)、窒息(8.5%)。死亡原因主要为败血症、窒息、出生缺陷。住院新生儿死亡率为1.0%。6)死亡危险因素:羊水污染、5分钟Apgar≤5、出生体重低、胎龄小是导致住院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胆红素血症、肺炎、贫血、低血糖症、窒息是新生儿住院的主要原因;羊水污染、5分钟Apgar≤5分、出生体重低、胎龄小是导致住院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詹婷炜[4](2021)在《血细胞参数与早产儿PDA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生后早期血细胞参数与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5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出生,胎龄≤32周且出生体重<1500g,生后24小时内入院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细胞分析,于生后满72小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在完成超声检查后24小时内再次检测血细胞参数。根据首次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无PDA组(n PDA组)和PDA组,其中P DA组根据症状性PDA(s PDA)诊断标准分为症状性PDA组(s PDA组)和非症状性PDA组(ns PDA组),分析三组患儿相同日龄的血细胞参数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对s PDA的预测价值。另外,PDA组根据是否应用布洛芬治疗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生后第7天复查超声心动图并再次检测血细胞参数。根据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治疗组分为治疗成功组和治疗失败组,非治疗组分为自发关闭组和持续开放组,分析血细胞参数与早产儿PDA药物干预效果或自发性关闭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结果:1.生后24小时内,s PDA组NLR显着高于ns PDA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3.116,p=0.005),生后满72小时,s PDA组NLR显着高于ns PDA组和n PDA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40、-2.660,p值分别为0.044、0.023);三组早产儿其他血细胞参数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胎龄、出生体重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相对于n PDA组和ns PDA组,NLR值升高是发生s PDA危险因素。3.生后24小时内血NLR值预测s PD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7(95%CI:0.561~0.794),临界值为1.22,灵敏度为76.0%,特异度为53.8%,阳性预测值31.1%,阴性预测值89%;生后满72小时血NLR值的预测s PD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6(95%CI:0.565~0.808),临界值为1.635,灵敏度为72.0%,特异度为62.6%,阳性预测值33.9%,阴性预测值88.9%。4.在治疗组中,治疗成功组药物干预前的PCT高于治疗失败组(0.28±0.12%vs0.21±0.06%),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t=-2.126,p=0.045);药物干预后,治疗成功组PCT值[0.42(0.35~0.56)]%显着高于治疗失败组[0.33(0.26~0.38)]%,(z=-2.179,p=0.029),治疗成功组PLT(388±216)×109/L显着高于治疗失败组(252±95)×109/L,(t=-2.160,p=0.042);两组早产儿药物干预前后的其他血细胞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非治疗组中,自发关闭组在确诊PDA时RDW(15.1±0.8)%显着低于持续开放组(16.8±1.6)%,(t=2.937,p=0.015),PLT(227±68)×109/L显着高于持续开放组(174±32)×109/L,(t=-2.827,p=0.009);生后第7天,自发关闭组RDW[15.3(14.6~16.1)]%显着低于持续开放组[16.4(15.8~19.5)]%,(z=-2.537,p=0.011),PLT(336±105)×109/L显着高于持续开放组(246±57)×109/L,(t=-2.404,p=0.024);自发关闭组与持续开放组在确诊PDA时及生后第7天的其他血细胞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早产儿生后早期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升高与s PD A的发生有关,对s PDA具有一定的早期预测价值,其他血细胞参数与早产儿s PDA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2.对于保守治疗的PDA患儿,确诊PDA时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升高和血小板计数(PLT)减低与PDA的自发性关闭失败有关。3.对于药物治疗的PDA患儿,药物干预前血小板压积(PCT)降低会影响第一疗程布洛芬治疗PDA的疗效。

陈世鑫[5](2021)在《76例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妊娠结局分析及建立不良妊娠结局列线图预测模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妊娠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妊娠结局,探讨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20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76例,根据肺动脉压力,分为轻度(A组)、中度(B组)、重度(C组)肺动脉高压组,比较三组间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差异。将出现孕产妇死亡、医源性流产、早产、新生儿窒息及死亡归为不良妊娠结局组。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取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语言(4.0.2版本)“rms”包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将独立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图,曲线下面积(AUC)>0.7认为模型预测准确性好,通过比较AUC评价其预测能力,AUC越大,模型预测准确性越高。随后采用Bootstrap法内部验证,重复自抽样1000次,计算出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价列线图模型准确性。最后通过Hosmer-Lemeshow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判断模型的校准能力,P>0.05提示模型预测值与观察值之间没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说明拟合优度好。结果:A组51例,B组14例,C组11例,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42.11%),且以孕期发现为主(97.37%)。A、B组以心功能Ⅰ~Ⅱ级为主(94.12%、78.57%),C组以心功能Ⅲ~Ⅳ级为主(72.73%)。NT-pro BNP C组>B组>A组。A组共47例(92.16%)分娩,B组共12例(80.00%)分娩,C组共3例(23.08%)分娩。分娩孕周A组>B组>C组。A、B组均以足月分娩为主(分别为76.60%、58.33%),C组均为早产。A、B组终止妊娠以剖宫产为主(分别为52.94%、85.71%),C组以医源性流产为主(72.73%)。不同肺动脉压组间,发现孕周、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心功能分级、电轴右偏、肺动脉压力、血红蛋白、D-二聚体、NT-pro BNP、分娩孕周、是否足月、终止妊娠方式、麻醉方式、是否转入ICU及预后、新生儿体重等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不良妊娠结局33例,其中A组15例(29.41%),B组7例(50.00%),C组11例(100%)。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到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肺动脉压力、NT-pro BNP、气促、麻醉方式。其AUC分别为0.748、0.823、0.721、0.734。列线图AUC为0.899,较任一因素高。经内部验证,C-index值为0.892,说明模型准确性高。Hosmer-Lemeshow进行拟合优度检验,P=0.7332,说明拟合好。结论: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越高,分娩率越低,心功能越差,分娩孕周更早,NT-pro BNP水平、剖宫产率及不良妊娠结局越高。因先天性心脏病引起肺动脉高压且孕期需行心脏手术者,手术治疗可适当延长孕周。肺动脉压力、NT-pro BNP、气促、麻醉方式为不良妊娠结局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概率。

王官玺[6](2021)在《建立多中心多学科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提高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ritic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出生后早期就可能呈现危重状态,如不及时干预,自然病死率极高。随着先心病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低龄、低体重先心病的救治已成为当前心脏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随着胎儿超声心动图等产前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分娩前即可明确诊断。然而,目前我国不同医疗单位对围产期心脏畸形的诊治水平存在差异,产科医生和新生儿科医生对先心病,尤其是复杂先心病的认识相对不足。因此,为患者家属提供明确的咨询和指导,开展适当有效的围产期转运机制和多学科临床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团队结合阜外医院自身特点,联合多家医院妇产科、新生儿科,超声科等多学科,创建危重胎儿、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救治平台”,包括“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两种模式,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治疗结果。本研究通过总结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120例新生儿救治经验,探索建设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危重先心病患儿救治体系,在最佳时间提供最优治疗,切实提高我国危重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水平。方法和结果该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阜外医院以小儿心脏外科为主体,联合多家医院妇产科、新生儿科、超声科等开展多中心多学科“产前诊断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共同救治CCHD的经验,即宫内诊断、产前咨询、围产期管理、出生后急诊转诊及外科干预后有效长期随访等。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共47例CCHD在胎儿期诊断并在新生儿期获得有效救治,院内“零”死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论文第二部分,即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通过“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模式”收治的CCHD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两种新生儿救治方式的患儿特点及外科治疗结果,明确“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的优势,可节省出生后诊断及住院等待时间,并及时进行外科干预,降低死亡风险。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患儿经过及时的外科干预,也可取得不错的治疗结果。产前产后一体化救治是当前中国胎儿新生儿先心病领域的热门内容。第三部分综述分析当前胎儿超声心动图对CHD的影响,宫内介入治疗,新生儿期外科治疗,并探索未来中国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发展方向。可以明确的是随着未来中国产前诊断技术的普及,打造高水平“产前产后一体化诊治平台”,提升不同区域诊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是进一步提升未来我国先心病救治能力的重点任务。结论“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两种模式的“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平台对于救治危重先心病患儿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前者更有提高救治率的优势,可以在全国进一步推广,整体提升我国危重先心病的治疗水平。

胡曼喆[7](2021)在《2011-2020年住院新生儿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变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年间住院死亡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本中心住院新生儿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为提高诊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本次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NICU 2011年至2020年期间494例住院死亡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死亡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及特点、住院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等。对前后5年两个阶段进行对比,不同胎龄及不同出生体重死亡新生儿进行分析,比较病死率,比较两个阶段死亡原因顺位变化。结果:(1)2011年至2020年,住院人数共22237例,其中死亡494例,其中早产儿329例(66.6%),足月儿165例(33.4%);≤3天死亡224例(45.3%),>3—<7天死亡199例(40.3%),≥7天死亡71例(14.4%);(2)住院病死率为2.2%,呈下降趋势。早产儿住院人数呈上升期趋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前后5年两阶段比较:住院病死率(2.75%下降至1.74%)呈下降趋势(P<0.001),不同胎龄阶段新生儿病死率下降(P<0.001),不同出生体重阶段病死率下降(P<0.001);(3)主要死亡原因为: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早期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为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晚期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为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2011-2015年间,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呼吸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为前三位主要死亡原因;2016-2020年间,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先天性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前三位主要死亡原因。(4)死亡新生儿中孕母常见合并症为:高血压相关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胎膜早破、胎盘异常。结论:10年期间我院新生儿住院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小胎龄及较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病死率下降明显。死亡原因为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优化住院病人治疗细节,加强对家属的宣教,是降低病死率的措施。

解珺淑,尹秀菊,闫亚妮,裴秋艳,严荔煌,张璘,刘捷,刘刚,张慧丽,张晓红[8](2020)在《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胎儿孕期及围产期一体化管理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孕期超声检查发现的完全型大动脉转位(D-TGA)胎儿的产前诊断、孕期及围产期一体化管理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孕期超声检查发现的19例D-TGA胎儿的产前诊断情况、孕期及围产期一体化管理情况及预后。结果 5年余, 孕期超声检查诊断的胎儿D-TGA的发生率为0.12%(19/16 028)。19例D-TGA胎儿中, 单纯D-TGA 7例(7/19), D-TGA合并室间隔缺损7例(7/19), D-TGA合并其他心内畸形5例(5/19)。19例D-TGA胎儿中合并心外畸形2例(2/19), 合并胎儿生长受限1例(1/19), 胎儿颈部透明层增厚3例(3/19)。19例超声检查发现的D-TGA胎儿中, 18例(18/19)进行了胎儿或新生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发现染色体异常2例, 均于孕中期终止妊娠。对D-TGA胎儿进行孕期及围产期一体化管理和多学科联合诊治, 9例(9/19)孕中期引产, 10例(10/19)足月分娩, 分娩孕周为(38.3±0.7)周, 其中产科因素剖宫产术分娩6例(6/10), 阴道分娩4例(4/10)。10例新生儿出生时血氧饱和度为(69.2±11.3)%, 根据出生时情况予以常压吸氧或前列地尔6.00~13.00 ng·min-1·kg-1泵入, 新生儿转出时血氧饱和度为(77.8±6.7)%。10例患儿除1例失访外, 其余9例均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为出生后(21.8±22.1) d, 8例一次手术完成, 1例行二次手术。9例手术治疗的患儿随访至今均预后良好。结论孕期超声检查发现的D-TGA胎儿应行产前诊断, 并进行个体化评估和孕期及围产期一体化管理。胎儿D-TGA并非剖宫产术指征, 患儿出生后必要时药物维持动脉导管的开放, 通过手术可获得良好预后。

闫东亚[9](2020)在《胎龄≤32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生后危险因素及早期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前瞻性收集胎龄≤32周早产儿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其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生后危险因素;探索早期心脏超声三尖瓣反流流速与早产儿发生BPD的相关性;通过检测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pro-B-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水平,分析其与早产儿发生BPD的相关性;利用多因素分析,探索相关指标对早产儿BPD发生的早期预测作用,以期指导临床预防BPD发生,改善早产儿预后。方法:将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于生后24小时内转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胎龄≤32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结局是否发生BPD将早产儿分为BPD和非BPD两组,未发生BPD的早产儿中,随机匹配一般资料与BPD组无差异的早产儿作为非BPD组。记录入组早产儿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孕母一般情况、入院时基础疾病、住院期间出现的合并症、治疗措施、入院时实验室检查、28天内营养情况等资料,分析BPD发生的生后危险因素;分析入院24小时内的心脏超声结果,探讨三尖瓣反流流速与BPD的相关性;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测定两组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的血清NT-Pro BNP水平,比较两组间及不同程度BPD之间的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三尖瓣反流流速(m/s)、NT-Pro BNP(pg/ml)及生后危险因素对BPD的早期预测效能,进一步多指标联合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BPD早期预测模型。结果:一、两组早产儿一般情况的比较:研究期间本中心共收治232例≤32周早产儿,排除12例自动出院,32例住院时间不足28天,15例在住院期间进行了外科手术,其中发生BPD的有40例,未发生BPD的早产儿中,随机匹配一般资料与BPD组无差异的42例作为非BPD组。82例入选患儿中,男50例(60.98%),女32例(39.02%),平均胎龄(30.15±0.91)周,平均出生体重(1372.87±193.38)g。BPD组40例,男25例(62.50%),平均胎龄(29.96±1.10)周,平均出生体重(1353±198.18)g;非BPD组42例,男25例(59.52%),平均胎龄(30.34±0.06)周,平均出生体重(1410±196.75)g。BPD组中,轻度BPD 19例,中度BPD 15例,重度BPD 6例。两组间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有无窒息史、是否为小于胎龄儿、是否为试管婴儿、是否为双胎或多胎均无显着差异(P>0.05)。二、收集患儿及孕母的临床资料并比较:(1)两组早产儿母亲一般情况比较:孕母年龄、胎次、产次、生产方式、胎膜早破≥18小时、有无使用产前激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羊水污染、羊水少、妊娠期贫血、产前感染及母亲基础疾病方面,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两组早产儿基础疾病及合并症比较:BPD组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喂养不耐受、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早产儿脑损伤(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BIPI)、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VH-IVH)、频发呼吸暂停、败血症、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非BPD组(P<0.05);而两组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新生儿肺炎、气胸、化脓性脑膜炎、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3)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治疗措施比较:BPD组咖啡因使用率、白蛋白使用率、丙种球蛋白使用率、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Fi O2≥40%天数(d)、吸氧时间、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及有创通气时间>7天均显着高于非BPD组(P<0.05);(4)两组早产儿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比较:BPD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BPD组(P<0.05),而两组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前白蛋白水平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5)两组早产儿营养管理比较:BPD组早产儿开始肠内喂养和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显着晚于非BPD组(P<0.05);BPD组早产儿生后第3天、7天、14天、21天及28天口服液体量及热卡均显着少于非BPD组(P<0.05);BPD组生后第7天、14天、21天、28天的静脉液体和热卡摄入量显着高于非BPD组(P<0.05);BPD组患儿生后第3天、7天及14天的总热卡摄入显着低于非BPD组(P<0.05);两组在生后第3、7、14、21及28天的总液体摄入量、生后第3天的静脉热卡摄入量和生后第21天、28天的总热卡摄入量无显着差异(P>0.05)。三、早产儿发生BPD独立危险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AP(OR=14.443,95%CI:1.045~199.522)、Fi O2≥40%天数(d)(OR=0.664,95%CI:1.047~3.608)、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OR=1.108,95%CI:1.044~1.175)及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OR=7.683,95%CI:1.320~44.714)是早产儿生后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四、两组早产儿心超结果比较:(1)BPD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发生率显着高于非BPD组[65%(26/40)VS 14.3%(6/42)、27.5%(11/40)VS 2.4%(1/42),均P<0.05],而两组间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发生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室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shorting fraction,LVFS)均无显着差异[35%(14/40)VS 33.3%(14/42)、67.5%(27/40)VS 66.7%(28/40)、0 VS 0、70.16±6.84 VS 67.74±4.90、36.84±5.26 VS 34.95±3.59,均P>0.05];(2)BPD组存在三尖瓣反流的比例显着高于非BPD组,且三尖瓣反流流速显着高于非BPD组[70%(28/40)VS 45.2%(19/42);2.36±0.77(m/s)VS 1.33±0.53(m/s),均P<0.05];(3)三尖瓣反流流速越快,BPD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三尖瓣反流流速(m/s)与BPD发生程度呈正相关(r=0.388,P<0.05);(4)三尖瓣反流流速预测BPD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35,当反流速度为1.45m/s时,敏感度为88.1%,特异性为62.5%。五、两组早产儿间NT-Pro BNP比较:(1)BPD组早产儿生后24小时血清NT-Pro BNP水平显着高于非BPD组[4610.5(3102.3,11403.5)pg/ml VS 1928.9(1207,3472.5)pg/ml,P<0.05],重度BPD早产儿血清NT-Pro BNP水平显着高于轻度、中度组BPD早产儿[15851(6389,34400)pg/ml VS 4029(2257,8770)pg/ml,15851(6389,34400)pg/ml VS4173(2883,9496)pg/ml,均P<0.05],轻度、中度BPD早产儿血清NT-Pro BN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4029(2257,8770)pg/ml VS 4173(2883,9496)pg/ml,P>0.05];(2)NT-Pro BNP水平越高,BPD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 BNP(pg/ml)与BPD发生程度呈正相关(r=0.543,P<0.05);(3)NT-Pro BNP水平预测BPD发生的AUC为0.802,当NT-Pro BNP水平为2688.3pg/ml时,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80%。六、早产儿发生BPD的早期预测:ROC曲线分析三尖瓣反流流速(m/s)、NT-Pro BNP(pg/ml)、VAP、Fi O2≥40%天数(d)、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预测BPD发生的AUC分别为:0.735、0.802、0.638、0.846、0.903、0.780,三尖瓣反流流速(m/s)、NT-Pro BNP(pg/ml)、Fi O2≥40%天数(d)、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的灵敏度分别为:88.1%、69%、85.7%和88.1%,特异性分别为:62.5%、80%、87.5%和85%,可早期预测BPD;三尖瓣反流流速(m/s)、NT-Pro BNP(pg/ml)、VAP、Fi O2≥40%天数(d)、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和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联合Logistic回归构建BPD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986,敏感度为92.9%,特异性为97.5%,显着高于上述指标单独预测。结论:(1)VAP、Fi O2≥40%天数(d)、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及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是胎龄≤32周早产儿发生BPD的生后高危因素;(2)BPD组早产儿三尖瓣反流发生率及其反流流速明显高于非BPD组,三尖瓣反流流速(m/s)与BPD发生程度呈正相关,当三尖瓣反流流速>1.45m/s时,BPD发生风险明显增加;(3)BPD组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血清NT-Pro BNP(pg/ml)水平显着高于非BPD组,且其水平随BPD的严重程度而升高,NT-Pro BNP(pg/ml)水平与BPD发生程度呈正相关,当NT-Pro BNP>2688.3pg/ml时,BPD发生风险明显增加;(4)三尖瓣反流流速(m/s)、NT-Pro BNP(pg/ml)、VAP、Fi O2≥40%天数(d)、红细胞悬液输注量(ml/kg)及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4天联合构建回归模型能较好地预测BPD的发生。

王颖[10](2020)在《硫酸镁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Neonatal 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PPHN)是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通过对87例使用硫酸镁治疗PPHN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临床使用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8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胎龄分为早产儿组(Ⅰ组)和足月儿组(Ⅱ组),所有患儿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给予机械通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改善微循环、肠外营养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硫酸镁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下列各项指标的变化:1.经皮血氧饱和度(Trans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TcSaO2%):观察治疗前、治疗3小时、治疗6小时导管前后(右上肢及其余肢体)经皮血氧饱和度;2.动脉血气分析:对比治疗前、治疗12小时、治疗24小时、治疗48小时的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FiO2)、PH值、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Aarbon Dioxide,PaCO2);3.血压:包括治疗前后体循环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收缩期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Systolic Pressure,SPAP);4.心率(Heart Rate,HR);5.血清离子:动态监测患儿血清离子变化,包括镁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钠离子。结果:两组患儿在硫酸镁治疗后3小时、6小时导管前TcSaO2%和导管后TcSaO2%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小时、治疗24小时、治疗48小时PaO2、SaO2、PH均有明显改善,FiO2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产儿组在硫酸镁治疗后PaCO2较治疗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足月儿组在硫酸镁治疗后PaCO2较治疗前虽有减低,但改变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患儿在硫酸镁治疗后PASP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体循环收缩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改变无显着性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后心率较治疗前有小幅度减低。治疗结局:Ⅰ组(早产儿组)39例,治疗后总有效率84.61%。其中死亡4例,放弃7例。Ⅱ组(足月儿组)48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58%。其中死亡3例,放弃5例。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副作用: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体循环收缩压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降低。动态监测患儿血钙、血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与血清镁离子升高水平相关。临床上未发现腹胀、肠鸣音消失等不良反应。结论:1.使用硫酸镁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效果显着,可以在早期改善患儿机体缺氧情况,降低机械通气的给氧浓度;2.硫酸镁治疗早产儿PPHN和足月儿PPHN的疗效相同;3.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改善循环的基础上使用硫酸镁治疗PPHN,患儿体循环收缩压无明显变化。

二、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对围产期足月新生儿动脉导管关闭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对围产期足月新生儿动脉导管关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左心室系统相关先天性心脏病胎儿颅脑发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左心室系统相关先天性心脏病概念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资料收集
    3.研究方法
        3.1 影像学仪器
        3.2 检查方法
        3.3 双顶径(BPD)的测量
        3.4 头围(HC)的测量
        3.5 数学模型建立
        3.6 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已发表论文
致谢

(2)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1通路抑制新生大鼠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西地那非对PPHN大鼠肺血管重构及低氧诱导的PASMC细胞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 1通路抑制低氧诱导的PASMC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
不足与展望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Notch3信号通路与肺动脉高压血管重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英文论文一
附英文论文二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新疆5家医院3946例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2.1 住院新生儿人口统计学特征
    2.2 母亲情况及围产相关因素
    2.3 出生缺陷
    2.4 疾病构成
    2.5 治疗情况
    2.6 住院新生儿转归
    2.7 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讨论
    3.1 住院新生儿人口统计学特征
    3.2 母亲情况及围产相关因素
    3.3 出生缺陷
    3.4 疾病病种分布
    3.5 治疗情况
    3.6 新生儿转归及死亡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早产儿远期发育结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血细胞参数与早产儿PDA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分组
    3.临床资料收集
    4.超声心动图检查
    5.血细胞参数测定
    6.数据分析与统计
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1.1 人口学资料分析
        1.2 围产期资料分析
        1.3 临床合并症分析
    2.血细胞参数对sPDA的预测价值
        2.1 三组早产儿首次血细胞参数比较
        2.2 三组早产儿第二次血细胞参数比较
        2.3 sPDA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 NLR值预测sPDA的ROC曲线分析
    3.血细胞参数对PDA转归的影响
        3.1 治疗成功组与治疗失败组资料比较
        3.2 自发关闭组与持续开放组资料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细胞参数与早产儿PDA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76例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妊娠结局分析及建立不良妊娠结局列线图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分组标准
        1.5 资料收集
    2.研究方法
        2.1 比较三组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
        2.2 不良妊娠结局分析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三组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
        1.1 一般情况比较
        1.2 肺动脉高压病因比较
        1.3 肺动脉高压发现时机
        1.4 心脏手术史及手术孕周
        1.5 合并症
        1.6 症状及降肺动脉压治疗
        1.7 心功能、心电图结果
        1.8 左室射血分数、血红蛋白、D-二聚体、NT-proBNP结果
        1.9 孕产妇妊娠结局及麻醉方式
    2.三组肺动脉高压患者新生儿结局
        2.1 新生儿结局分析
        2.2 转入NICU原因
    3.孕产妇死亡病例
    4.不良妊娠结局分析
        4.1 不良妊娠结局危险因素分析
        4.2 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
        4.3 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建立多中心多学科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提高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治疗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研究部分一: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的建立
    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部分二: 两种新生儿危重先心病救治方式的对比研究
    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进展:从胎儿到新生儿
    1.精细产前诊断降低危重先心病出生率,提高治疗效果良好先心病出生率
    2.产前诊断促进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
    3.新生儿先心病外科的治疗水平的提高
    4.宫内介入治疗
        4.1 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伴有进展的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4.2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伴有进展的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4.3 房间隔完整或限制型房间隔缺损的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简历
致谢

(7)2011-2020年住院新生儿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变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1.2 临床资料排除标准
        1.3 疾病诊断标准、死亡原因判定及死亡评审
    2.收集资料及资料分析
    3.统计分析
    4.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死亡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胎龄≤32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生后危险因素及早期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及分组
    3.研究方法
    4.主要实验试剂及设备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早产儿BPD发生的生后危险因素
    2.早产儿发生BPD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3.两组早产儿心脏超声结果比较
    4.NT-ProBNP在两组早产儿的比较
    5.指标预测早产儿发生BPD的效能比较
    6.指标联合Logistic回归构建BPD预测模型
讨论
    1.早产儿发生BPD的生后危险因素
    2.早产儿心脏问题与BPD发生的关系
    3.血清NT-ProBNP与早产儿BPD之间的关系
    4.早产儿发生BPD的联合预测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BNP及NT-ProBNP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致谢

(10)硫酸镁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致谢

四、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对围产期足月新生儿动脉导管关闭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左心室系统相关先天性心脏病胎儿颅脑发育的研究[D]. 张贤.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2]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1通路抑制新生大鼠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D]. 康丽丽. 山东大学, 2021(11)
  • [3]新疆5家医院3946例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D]. 肖雅倩.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血细胞参数与早产儿PDA的相关性研究[D]. 詹婷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76例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妊娠结局分析及建立不良妊娠结局列线图预测模型[D]. 陈世鑫.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建立多中心多学科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提高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治疗效果的研究[D]. 王官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2011-2020年住院新生儿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变迁分析[D]. 胡曼喆.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胎儿孕期及围产期一体化管理及预后分析[J]. 解珺淑,尹秀菊,闫亚妮,裴秋艳,严荔煌,张璘,刘捷,刘刚,张慧丽,张晓红.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0(12)
  • [9]胎龄≤32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生后危险因素及早期预测研究[D]. 闫东亚. 苏州大学, 2020(02)
  • [10]硫酸镁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D]. 王颖. 南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对围产儿动脉导管闭合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