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镁水热反应溶液腐蚀钛的原因分析

氢氧化镁水热反应溶液腐蚀钛的原因分析

一、氢氧化镁水热反应溶液对钛的腐蚀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雪焘[1](2021)在《六方片状氢氧化镁的制备、改性与阻燃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g(OH)2的热分解温度高,并且分解过程不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无机阻燃剂,被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橡胶等领域以提高聚合物材料的阻燃性能。但Mg(OH)2是一种高填充的添加型阻燃剂,通常高的填充量对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有负面影响。解决Mg(OH)2高填充量的问题主要取决于对Mg(OH)2颗粒的形貌、大小的控制及其表面改性技术等。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可控制备主要显露晶面为(001)晶面、分散性好的六方片状Mg(OH)2,并采用化学包覆和接枝聚合的方法对所制备的Mg(OH)2进行表面改性,将其应用到阻燃橡胶考察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阻燃性能。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以MgCl2和NH3·H2O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六方片状Mg(OH)2,研究反应物浓度、结构导向剂、水热温度、水热反应时间、不同分子量PEG及其用量对六方片状Mg(OH)2晶体生长的影响,并分析Mg(OH)2的结晶过程与形貌演变。结果表明:当氯化镁浓度为1 mol/L,添加13.33 mol/L的氨水,添加Mg(OH)2理论收率3%的PEG-8000,在120℃反应12 h时得到形貌规则、主要显露晶面为(001)晶面的六方片状Mg(OH)2。在水热过程中,PEG分子链优先吸附在Mg(OH)2小晶粒的(001)晶面上,进而组装成大而规则的、极性较低的六方片。采用化学包覆和接枝聚合对六方片状Mg(OH)2进行表面改性。采用油酸钠对Mg(OH)2进行表面化学包覆改性,研究改性温度、时间及改性剂用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在油酸钠改性的Mg(OH)2表面接枝PMMA,优化实验条件并确定接枝聚合改性的机理。油酸钠改性的优化条件为添加Mg(OH)2质量3%的油酸钠,在65℃改性3 h;接枝聚合的优化条件为油酸钠的用量为Mg(OH)2质量的5%,单体用量为Mg(OH)2质量的2倍,分散剂PVP用量是单体质量的20%,引发剂AIBN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对Mg(OH)2进行表面改性的机理为在油酸钠改性Mg(OH)2过程中,C17H33COO-以化学键吸附在六方片状Mg(OH)2的表面上,疏水的长链烷烃裸露在外侧,改性之后Mg(OH)2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油酸钠改性在Mg(OH)2的表面上引入了碳碳双键(-C=C-),然后在引发剂AIBN的作用下将不饱和双键打开并与MMA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实现了PMMA在Mg(OH)2上的接枝,由于PMMA的极性比油酸钠高,接枝聚合改性后Mg(OH)2的疏水性进一步提高。用改性后的六方片状Mg(OH)2替代PVG阻燃输送带的芯糊配方中的Al(OH)3,随着Mg(OH)2用量的增加,芯糊的粘度、硬度、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用2%的改性Mg(OH)2替代PVG阻燃输送带芯糊配方中9%的Al(OH)3所得到的产品,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均有提高。保留其它阻燃成分不变,用改性后的六方片状Mg(OH)2替代阻燃剂中的Al(OH)3部分制备复合阻燃橡胶。结果表明,用Al(OH)3和改性Mg(OH)2制备的橡胶性能均优于国标,改性Mg(OH)2制备的橡胶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比Al(OH)3的性能更优异,油酸钠改性Mg(OH)2制备得到的复合阻燃橡胶的力学性能优异,接枝聚合改性Mg(OH)2制备得到的复合阻燃橡胶的阻燃性能优异。

张武相[2](2021)在《甘蔗渣的混合酯化改性及其超疏水-阻燃型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性能而迅速发展,但其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侵害是不可逆的。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木质纤维生物质经过酯化、醚化、接枝等改性方式可制备高性能的生物基复合材料,有望替代石油基复合材料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生物基复合材料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再生、可自然降解等优点,但存在加工性能差、易碎、易燃、易吸潮分解等问题,难以实际应用。为提高生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性能,本文采用机械活化固相共反应剂法制备高热塑性的纤维素乙酸油酸酯(CAO)和酯化甘蔗渣(EB),水热合成纳米氢氧化镁(MH)并对其进行油酸疏水改性(O-MH),分别制备(改性)氢氧化镁/纤维素乙酸油酸酯((O-)MH/CAO)和(改性)氢氧化镁/酯化甘蔗渣复合材料((O-)MH/EB),对比研究疏水改性和添加剂用量对不同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在O-MH/EB表面构造纳米二氧化硅/十八烷基三氯硅烷(NS/OTS)超疏水涂层,并研究其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甘蔗渣纤维素为原料、油酸为酯化剂、乙酸酐为共反应剂,采用机械活化固相共反应剂法制备CAO,水热合成MH并以油酸对其进行改性制备O-MH,通过热压法制备MH/CAO和O-MH/CAO复合材料,并采用1H-NMR、XRD、FTIR、SEM、TGA、力学性能和阻燃性测试等分析样品的结构和性质。结果表明,油酸添加量的增加使油酸酰基取代度增加,CAO热稳定性增强,力学性能先增加后降低,最佳反应物摩尔比为n(纤维素):n(乙酸酐):n(油酸)=1:6:0.3;随着MH添加量的增加,MH/CAO的阻燃性能提升,而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逐渐下降;O-MH对O-MH/CAO的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的提升作用比较明显,O-MH/CAO的力学性能随着O-MH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强后降低,15O-MH/CAO(添加量为15 wt.%)的力学性能最佳。(2)采用机械活化固相共反应剂法制备EB(乙酸酐与油酸摩尔比为6:0.3),通过热压法制备MH/EB和O-MH/EB复合材料,并采用XRD、FTIR、SEM、TGA、力学性能测试和阻燃性能测试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蔗渣添加量越低,反应越彻底,但EB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下降,甘蔗渣添加量为70 g的EB综合性能最佳;随着MH添加量的增加,MH/EB的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提升,但力学性能先上升后下降,10MH/EB(添加量为10 wt.%)的力学性能最佳;随着O-MH添加量的增加,O-MH/EB的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增强,其力学性能先增强后降低,15O-MH/EB(添加量为15 wt.%)的力学性能最佳。由于O-MH在EB中的分散性显着优于MH,O-MH/EB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均优于同添加量的MH/EB复合材料。(3)以乙酸乙酯为溶剂、聚二甲基硅氧烷为硅烷偶联剂,在15O-MH/EB表面构造NS/OTS超疏水涂层,采用SEM分析涂层微观形貌,采用水接触角测试表征涂层超疏水性能。结果表明,NS/OTS体系在15O-MH/EB表面形成了阶梯状多级粗糙结构,涂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纳米二氧化硅添加量2 mg/μL、喷涂层数4层、脱水温度120°C、脱水时间2 h。该超疏水涂层可耐强酸强碱,且涂层不影响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

王慧慧[3](2021)在《镁合金表面氧化锆基膜层的水热制备及腐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密度小、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可再生性好,减振性强、切削加工性好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航空、军工等领域,但镁由于电极电位低、易腐蚀,已成为制约镁合金应用的瓶颈问题。因此,镁合金的腐蚀与防护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镁合金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磨擦环境,如果镁合金的防护层耐磨性差,易损耗,当防护层磨损后,就会失去对镁合金构件的防护作用。因此,镁合金的防护涂层不仅要耐腐蚀,还应具有一定的耐磨性,以延长防护涂层的使用寿命。二氧化锆陶瓷材料因其优异的耐腐蚀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高硬度,高耐磨性,优异的热电性能而备受关注,近年来已被用作金属基材有效的防护涂层。本论文通过水热法在镁合金表面制备了二氧化锆(ZrO2)基涂层,包括了原位ZrO2膜层、植酸/ZrO2膜层和聚多巴胺/ZrO2膜层,系统考察了制备膜层的形貌、组分、硬度、附着力及耐腐蚀性能。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采用水热法在镁合金表面成功制备了ZrO2膜层。考察了刻蚀处理和水热时间对制备膜层形貌、厚度、附着力及耐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反应12h制备的ZrO2膜层最平坦、致密,其硬度和耐蚀性也最佳。刻蚀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涂层与基底的附着力。(2)基于上述水热法在镁合金表面制备了植酸/ZrO2膜层。考察了水热时间对制备膜层形貌、厚度、附着力及耐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反应12h制备的膜层致密无裂纹,而且膜层与基体结合紧密、无裂缝,附着力与耐腐性也最佳。与裸露的AZ61相比硬度提高19.2HB,耐蚀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与原位制备的ZrO2膜层相比,附着力达到4B级,提高一个等级。(3)受自然界中蚌类黏附现象的启发,为进一步提高附着力并减少镁基底在ZrO2膜层覆盖之前产生的腐蚀,在镁合金表面制备了聚多巴胺/ZrO2膜层。与ZrO2膜层相比,聚多巴胺/ZrO2复合膜层厚度明显增大,说明聚多巴胺可以诱导ZrO2的沉积,膜层最厚约为79.9μm。聚多巴胺/ZrO2膜层附着力测试后,膜层并无脱落,附着力达到5B级。聚多巴胺/ZrO2膜层耐腐蚀性能明显提高,优于ZrO2膜层和聚多巴胺膜层。

张子豪[4](2020)在《电解锰渣高效资源化再利用研究》文中指出电解锰渣是锰矿粉与硫酸反应后得到的副产物,属于固体废弃物。目前,电解锰渣缺乏高效的资源化再利用手段,导致大部分企业对电解锰渣采用堆积处理。这种处置占据大量土地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水体、土壤和气体污染问题。因此,探索高效的电解锰渣大规模再利用方式,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甚至可以为企业节省处置成本。本研究首先对电解锰渣的基本物理性质、物相组成以及可溶性物质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充分发挥其可溶性组分的作用,研究直接利用电解锰渣制备柱状半水硫酸钙和硫氧镁胶凝材料,取得了如下结果:(一)直接以电解锰渣为原料,充分利用电解锰渣中已有的硫酸镁和硫酸锰,并且通过额外添加适量的硫酸锰,可制备出柱状半水硫酸钙。通过XRD、SEM-EDS和DTA-TG等方法对所合成的柱状半水硫酸钙的特性进行表征,并探究了水料比、水热时间、水热温度、H2SO4质量分数、锰离子以及镁离子对柱状半水硫酸钙长径比的影响。研究表明,利用电解锰渣为原料,可制备出长径比为12.67的柱状半水硫酸钙,其中体系硫酸镁与去除硫酸盐部分的锰渣质量比为0.072,体系硫酸锰与去除硫酸盐部分的锰渣质量比为0.09。结合XRD与SEM-EDS分析,镁离子和锰离子吸附在柱状半水硫酸钙的表面,抑制其b轴方向生长,从而促进了其c轴方向的生长。DTA-TG热分析结果表明,二水硫酸钙脱水形成β型半水硫酸钙的转化率约为97.59%。(二)以轻烧氧化镁和七水硫酸镁为原料制备硫氧镁胶凝材料,并探究Mg O:Mg SO4:H2O摩尔比对硫氧镁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Mg O:Mg SO4:H2O摩尔比为8:1:12时,硫氧镁胶凝材料性能良好。在此基础上,直接以电解锰渣为原料,充分利用电解锰渣里可溶性的硫酸镁,生产硫氧镁胶凝材料,其中胶凝材料所需的硫酸镁均来自电解锰渣,并探究了Mn2+对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n2+的掺入有利于硫氧镁胶凝体系性能的提升。除了电解锰渣里已有的硫酸锰外,额外加适量的硫酸锰,使得体系内硫酸锰与轻烧氧化镁的质量比控制在12%,可制备出28d抗压强度11.3MPa、软化系数0.83的胶凝材料。最后,探究了改性剂对硫氧镁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剂磷酸二氢铝、柠檬酸与EDTA三者中,柠檬酸的改性效果最佳,且柠檬酸掺量与轻烧氧化镁的质量比为1%时,所制备硫氧镁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为15.5MPa,软化系数为0.93。

陈博[5](2020)在《纳米金属氢氧化物透明分散体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透明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高性能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已经发展成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并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与传统的大颗粒材料相比,纳米颗粒具有表面-界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诸多独特的效应。但是,由于纳米颗粒同时具有较高的表面能,因而极易引发颗粒间的团聚,导致上述众多纳米效应难以在复合材料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作为纳米复合材料的核心单元,纳米颗粒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将对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应用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困扰高性能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宏量制备和应用的核心难题,创制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宏量制备分散性良好的纳米颗粒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采用直接反应沉淀法或共沉淀法,结合超重力技术、表面改性技术和水热处理技术等工艺手段,制备出了多种可稳定分散甚至单分散于不同液相介质中的纳米金属氢氧化物颗粒及其透明分散体。所得纳米分散体可有效避免颗粒间的团聚,克服了纳米粉体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基于所得透明纳米液相分散体,创制成功多种透明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力学、光学和阻燃等性能。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MgCl2·6H2O和NaOH为原料,采用直接反应沉淀法结合表面改性技术制备了可稳定分散于多种液相介质中的纳米氢氧化镁颗粒及其透明分散体。考察了各因素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较优的制备工艺条件为:以无水乙醇作为反应溶剂,反应温度为30℃,反应终点溶液pH=10,改性剂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其用量为10 wt%,在沉淀反应完成后加入到混合浆料中,改性温度和时间分别为70℃和3 h。在此较优条件下,所制得的纳米氢氧化镁颗粒呈无规则片状形貌,平均粒径约为65 nm,厚度为1-2 nm,可长期(≥6个月)稳定分散于甲醇、乙醇和乙二醇等有机溶剂中,形成透明稳定的纳米液相分散体。进一步采用超重力旋转填充床(RPB)作为反应器,制备了粒径更小、尺寸更均匀的纳米氢氧化镁颗粒。结果表明:随着RPB转速的提高,颗粒的平均粒径明显减小;当RPB转速提高至2500 rpm时,所得纳米氢氧化镁颗粒的平均粒径仅为32 nm,相比于釜式法所制备的产品,颗粒的尺寸显着减小,且粒径分布变窄,分散体的透明性更高。更重要的是,制备过程由间歇变为连续,生产效率得到显着的提高。FT-IR结果表明,改性剂分子KH-570已吸附到纳米氢氧化镁颗粒的表面,并通过长链空间位阻效应阻止了颗粒间的团聚,使得纳米分散体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存在。(2)以AlCl3·6H2O和NaOH为原料,在不需要添加改性剂的条件下,采用直接反应沉淀法制备了可稳定分散于水相和醇相中的纳米拟薄水铝石颗粒及其透明分散体。考察了各因素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较优的制备工艺条件为:以水为反应溶剂,反应温度为30℃,反应物摩尔比n(OH-)/n(Al3+)=3,陈化温度和时间为70℃和3h。所得纳米拟薄水铝石颗粒为无定形氢氧化铝,颗粒呈无规则长方片状或卷曲棒状结构,长径尺寸约为60-80 nm,短径尺寸约为15-20 nm。分散体具有明显的触变性,颗粒间可通过氢键作用等形成稳定的网络结构,进而阻止颗粒间的团聚和聚沉,使分散体保持长期稳定的存在。纳米拟薄水铝石颗粒在220℃下水热处理12 h后,可转变为结晶度更高、晶型更好、形貌更规整的纳米勃姆石片,纳米片的平均粒径约为58 nm,厚度约为12.5 nm,在水相中可实现单分散。水热处理后的分散体依然保持较高的光学透明性和分散稳定性。(3)在上述纳米单金属氢氧化物透明分散体制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纳米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透明分散体的制备研究。以Mg(NO3)2·6H2O、Al(NO3)3·9H2O和氨水为原料,在不需要添加改性剂的条件下,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MgAl-LDHs颗粒及其透明分散体。考察了各因素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较优的制备工艺条件为:以水为反应溶剂,反应温度为30℃,金属摩尔比n(Mg)/n(Al)=3,反应终点溶液pH=9。在此较优条件下,所制备的纳米MgAl-LDHs颗粒呈无规则片状形貌,颗粒的平均粒径约为57 nm,经XRD和FT-IR表征后可知,其插层阴离子为NO3-。进一步采用超重力旋转填充床(RPB)作为反应器,强化反应的微观混合和传质过程,使所得产物颗粒的粒径更小、粒度分布更窄、分散体透明性更高。经研究发现,当RPB转速提高至2400 rpm,反应物进料速率为350 mL/min,反应物进料流量比为1:1时,所得纳米MgAl-LDHs颗粒的平均粒径仅为31 nm。相比于釜式法所制备的产品,产物颗粒的平均粒径明显减小,分散体的透明性进一步提高。在130℃下水热处理12 h后,分散体中所含纳米MgAl-LDHs颗粒的形貌由无规则片状向正六方片状转变,颗粒的平均粒径增大至72 nm,但分散体的透明性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且水热后的颗粒可单分散于液相介质中。通过颗粒的表面电位测试可知,较高的Zeta电位(55.4 mV)是纳米分散体得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关键。(4)基于上述纳米金属氢氧化物透明分散体,采用溶液共混、机械旋涂等方法制备了多种金属氢氧化物/聚合物透明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力学、光学和阻燃等性能。结果表明:当纳米金属氢氧化物颗粒的填充量较低(10 wt%)时,所得纳米复合薄膜均具有优异的光学透明性和材料柔韧性;由于纳米氢氧化镁颗粒经过表面改性,其与聚合物的兼容性较纳米氢氧化铝和纳米MgAl-LDHs颗粒更好,在固含量高达30 wt%的情况下,所得纳米复合薄膜仍保持较高的光学透明性;此外,进一步将纳米复合材料的固含量提高至40-60 wt%,复合材料将展现出优异的难燃性(LOI>26)和阻燃性。

黄建翠[6](2020)在《水菱镁矿的综合利用 ——纳米氧化镁、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及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水菱镁矿(4MgCO3·Mg(OH)2·4H2O)是一种储量丰富的天然碱式碳酸盐矿物,其质地纯净、色泽洁白、杂质含量低,是制备阻燃剂、活性氧化镁、重质碱式碳酸镁、纳米氢氧化镁等镁质产品的优质矿产原料。然而,由于地域、交通、技术等因素,限制了它的开发利用,国内相关研究很少。因此,如何将水菱镁矿加以开发利用,制备出一系列优质镁系化合物,是目前的主要研发工作。纳米氧化镁、纳米氢氧化镁具有独特的性能,是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因此本研究致力于以水菱镁矿为原料开发绿色环保、成本低廉、适宜工业化生产优质纳米氧化镁、纳米氢氧化镁的方法并探究其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本文以水菱镁矿为原料,采用“煅烧-水化-煅烧”的简单工艺路线制备出了具有不同特性的纳米氧化镁,且实验过程中无需加入任何其他试剂。实验探究了煅烧条件对样品形貌、结晶度、晶粒尺寸及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或煅烧时间的延长有助于提高氧化镁的结晶度,促进晶体生长,减小比表面积。实验最终得出:在650℃下煅烧1 h,可得到比表面积高达188.3 m2/g的介孔网状氧化镁;在850℃下煅烧4 h,可得到棒状、哑铃状的MgO纳米颗粒。将实验所得的高比表面积介孔网状氧化镁重复“水化+煅烧”实验,结果表明,重复水化步骤,可提高氢氧化镁样品的结晶度,促进晶粒生长,煅烧后的氧化镁基本能保持前驱体的结构。实验最终得出:二次水化可得到具有六角片状的纳米氢氧化镁,将其在650℃下煅烧1 h,可得到片状纳米氧化镁;在850℃下煅烧1 h,可得到片状介孔纳米氧化镁。接着以水菱镁矿为原料,通过多种方法对比,确定了“煅烧-水化-煅烧-水热”的工艺路线可制备出具有规则六角片,高分散的纳米氢氧化镁。实验探究了水热条件,结果表明,在水热过程中,控制水热条件可改变晶体的生长方向,使极性弱的001晶面暴露增多,极性大的101晶面暴露减少。实验最终确定了氧化镁用量:25%,水热温度:150℃,水热时间:3 h为最佳水热条件。实验探究了改性条件,结果表明,在4%PVP的条件下,氢氧化镁的生长方向趋于一致,分散性得到有效改善。最终得到了平均直径在300 nm400 nm、六角片厚度在40nm60 nm、晶形规整、分散性良好的纳米氢氧化镁。最后文章探究了以水菱镁矿为原料所制备的高比表面积介孔网状氧化镁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能力。以对Pb(Ⅱ)的吸附为例,实验探究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温度、pH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出在吸附剂用量为0.05 g/L,吸附时间为45 min,溶液为pH在6-8之间,吸附温度为室温时为最佳吸附条件,此时铅离子的去除率可达到99.8%以上。该氧化镁吸附剂吸附Pb(Ⅱ)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数据与伪二级模型和Langmuir模型高度吻合,表明重金属离子的单层化学吸附,其最大吸附量为7431.5 mg/g,该数值是目前基于MgO吸附剂相关报道中的最高数值。提出了涉及羟基官能团以及Mg(Ⅱ)与MgO表面重金属离子之间的离子交换的吸附机理。另外,该氧化镁可同时吸附多种离子,对Cd、Cr、Ni、As、Co、P、Se、Be、Bi、Cu、Fe、Mn、V、Zn、Al离子均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以上结果表明,该MgO吸附剂具有高效、低成本、易制备、易推广的优点,对环境无害,有望成为在废水中快速去除重金属离子的优秀吸附剂。

许恒旭[7](2020)在《化学组成和反应条件对镁合金表面LDH膜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镁合金由于密度小、比强度高、减震抗冲击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使得它在交通运输、航空军事、电子电器、生物材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极差的耐蚀性成为制约镁合金广泛应用的瓶颈。保护膜层是目前提高镁合金耐蚀性的高效方法,其中传统的保护膜层,如磷酸盐膜层、铬酸盐膜层、阳极氧化膜层等,不能满足更加苛刻的服役环境。作为智能膜层的典型代表,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膜层,简称LDH膜层,由于其具有离子交换、记忆恢复、自修复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成为新一代保护膜层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化学组成的膜层,或是改变层间阴离子来研究膜层的性能差异。但系统地研究膜层的化学组成对膜层结构和性能影响的文献较少。另外,作为制备LDH膜层最常用的方法,系统研究原位生长法中反应参数对膜层结构和性能影响的研究很少。因此,本论文采用简单易操作的水热原位生长法,通过改变LDH化学组成中的金属元素、反应中水热反应温度和p H值,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和电化学测试手段,研究对LDH膜层结构和耐蚀性的影响,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对于Mg/M-LDH、Zn/M-LDH、Ni/M-LDH和Ca/M-LDH(M=Al,Fe)膜层而言,三价金属阳离子为Al3+时,膜层的致密度较高,结合强度较好,片层长度在0.5~2.5μm之间,结晶度较好,结构稳定,此时膜层的阻抗和电荷转移电阻较大,阻隔作用更好,腐蚀电流密度更小,耐蚀性较好。三价金属阳离子为Fe3+时,膜层疏松,易剥离,片层的长度在0.3~1.25μm之间,片层的边缘破碎,结构稳定性较差,此时膜层的阻抗和电荷转移电阻较小,阻隔作用较差,腐蚀电流密度较大,耐蚀性较差。(2)不同化学组成的LDH膜层的耐蚀性优劣顺序是Ca/M-LDH>Mg/M-LDH>Ni/M-LDH>Zn/M-LDH(M=Al,Fe)。三价金属阳离子为Al3+时,即在Mg/Al-LDH、Zn/Al-LDH、Ni/Al-LDH和Ca/Al-LDH四个膜层中,Mg/Al-LDH膜层的膜层阻抗Rin最大,约为1.14×105Ω·cm2,阻隔作用最好。但是Ca/Al-LDH膜层的电荷转移电阻Rct最大,约为9.93×106Ω·cm2,腐蚀电流密度Icorr最小,约为8.0×10-9 A·cm-2,耐蚀性最好。(3)水热反应温度会导致Ca/Al-LDH膜层的厚度、致密性、片层形态和耐蚀性发生变化。随着水热反应温度(T=90、100、110、120、130、140、150℃)的升高,Ca/Al-LDH膜层的厚度增加,膜层由疏松变得致密,层间的缝隙裂纹消失,但温度过高时,膜层中再次出现孔隙等缺陷。Ca/Al-LDH膜层的耐蚀性随水热反应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温度为120℃时,膜层的耐蚀性最好。另外Ca/Al-LDH片层的长度随着水热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范围在0.1~1μm之间。温度通过影响LDH的形核和长大影响膜层的结构和性能。(4)反应p H会导致Ca/Al-LDH膜层的厚度、LDH的片层形态、结晶度和耐蚀性发生变化。不同反应p H值(p H=10、10.5、11、11.5、12、12.5、13)制备的Ca/Al-LDH膜层均较为致密,未观察到疏松形态和明显的缺陷。但是随着反应p H的升高,Ca/Al-LDH膜层的厚度有减小的趋势。由于p H对LDH生成反应及结晶度的影响,随反应p H的增加,Ca/Al-LDH的片层长度变化分为恒定、上升和下降三个阶段,长度范围约在0.3~1μm之间。随着反应p H的升高,Ca/Al-LDH膜层的耐蚀性先增加后减少,p H为11时,膜层的耐蚀性最好。p H值主要通过影响LDH膜层的阴离子加载量影响膜层的耐蚀性能。

孙琪[8](2020)在《新型纳米氢氧化镁材料催化臭氧化去除典型抗生素的研究》文中提出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具有反应时间短、氧化能力强、适用范围广等优良的特点,对水环境中各种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在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催化剂的使用可以提高臭氧的分解效率,增加自由基的产生,从而更加快速有效的降解水环境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纳米Mg(OH)2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无机纳米材料具有热稳定性好、制备成本低、无毒、无重金属、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将此材料应用于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降解抗生素的研究目前还尚未有报道。另外,普通的纳米Mg(OH)2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分离回收再利用,因此制备可分离的纳米Mg(OH)2也显得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设计开发了多种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的新型纳米Mg(OH)2催化剂。选取甲硝唑(MNZ)、替硝唑(TNZ)、二甲硝咪唑(DMZ)、磺胺噻唑(ST)、氧氟沙星(OFL)、四环素(TC)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本文所制备的新型纳米Mg(OH)2材料在臭氧氧化过程中对这些典型抗生素的去除作用。评估了各影响因素对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选定抗生素去除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抗生素的降解途径、抑菌活性、各催化剂的稳定性及催化机理。(1)纳米Mg(OH)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典型抗生素。以普通的Mg Cl2·6H2O为原料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了Mg(OH)2纳米片,将所制备的Mg(OH)2纳米片应用于所选择的抗生素甲硝唑(MNZ)、替硝唑(TNZ)和二甲硝咪唑(DMZ)的臭氧氧化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目标抗生素均能在15 min内完全去除且该催化剂在循环使用四次后仍能维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可以提高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然而增加目标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可以降低其去除效率。所有阴离子(Cl-、SO42-和HCO3-)和阳离子(Ca2+和Mg2+)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都有着负面的影响。羟基自由基捕获剂叔丁醇在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显着的抑制作用表明在纳米Mg(OH)2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典型抗生素的过程中主要是羟基自由基起主要作用。另外,选取甲硝唑(MNZ)为目标抗生素,铜离子(Cu2+)和锌离子(Zn2+)为目标重金属离子,将纳米Mg(OH)2材料应用于甲硝唑(MNZ)和重金属(Cu或Zn)混合溶液的臭氧氧化过程中发现在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纳米Mg(OH)2对甲硝唑和重金属都有较高的去除效率且在有Cu2+或Zn2+存在的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甲硝唑的去除效率最高。一些参数如催化剂用量、污染物初始浓度、重金属初始浓度、反应温度都可以影响甲硝唑和重金属的同步去除。由于该材料在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较高的去除效率和催化活性,表明纳米Mg(OH)2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环境友好型臭氧氧化催化剂。(2)锂掺杂纳米Mg(OH)2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典型抗生素。以硝酸锂为掺杂剂,通过浸渍法制备了锂掺杂纳米Mg(OH)2催化剂,通过XRD、SEM、XPS、FTIR等多种手段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将该材料应用于典型抗生素甲硝唑(MNZ)的臭氧氧化过程中发现MNZ在该材料的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的去除速率常数是单独臭氧氧化过程的6.9倍,矿化度是单独臭氧氧化过程的2.7倍,且在催化剂重复使用四次后仍表现出了较高的催化活性。(3)利用水氯镁石制备纳米Mg(OH)2催化剂及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典型抗生素。以水氯镁石为原料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了花状纳米Mg(OH)2催化剂,将所制备的催化剂用于典型抗生素磺胺噻唑(ST)、氧氟沙星(OFL)和四环素(TC)的臭氧氧化过程中发现该催化剂对于所选定的典型抗生素的臭氧氧化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矿化作用。各影响因素包括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污染物初始浓度、阴离子(Cl-、SO42-和HCO3-)和阳离子(Ca2+和Mg2+)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典型抗生素的去除。通过此方法制备的纳米Mg(OH)2催化剂在重复使用过程中仍能很好的保持催化活性。该研究为水氯镁石的再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为相关催化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定的技术选择。(4)磁性Fe3O4@Mg(OH)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典型抗生素。通过水热-直接沉淀两步法合成了磁性Fe3O4@Mg(OH)2复合纳米材料并通过XRD、SEM、FTIR、XPS、VSM等多种手段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将该材料用于甲硝唑(MNZ)的臭氧氧化过程中发现MNZ的去除速率常数较单独臭氧氧化过程增加了694.7%,矿化度大约是单独臭氧氧化过程的2倍以上。在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污染物初始浓度、初始溶液p H、共存阴离子(Cl-、HCO3-和SO42-)和共存阳离子(Ca2+和Mg2+)对MNZ的去除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Fe3O4@Mg(OH)2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羟基自由基起主要作用,而·O2-和H2O2可以看做是中间产物进一步产生羟基自由基。在催化臭氧氧化后,MNZ失去了它的抗菌活性。(5)磁性Fe3O4@SiO2@Mg(OH)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典型抗生素。通过水热-溶胶凝胶-直接沉淀三步法合成了以Fe3O4为磁芯,SiO2为中间层,Mg(OH)2为外层的磁性Fe3O4@SiO2@Mg(OH)2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FTIR、XPS、VSM等一系列手段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将该材料用于甲硝唑(MNZ)的臭氧化过程中发现MNZ的去除速率常数从单独臭氧化过程的0.071 min-1增加到0.292 min-1,TOC去除效率增加到55.2%,这一矿化度是单独臭氧氧化过程的2倍左右。在Fe3O4@SiO2@Mg(OH)2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MNZ的去除受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污染物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 H、无机阴离子(Cl-、HCO3-和SO42-)和阳离子(Ca2+和Mg2+)的影响。羟乙基的裂解,硝基还原和侧链羟基的去质子化是MNZ的主要转化途径。在催化臭氧氧化后MNZ的降解产物部分丧失了微生物抗性。即使经过五次重复运行后,MNZ的去除效率仍能保持在90.0%以上,表明Fe3O4@SiO2@Mg(OH)2具有相对稳定的催化性能。该研究表明Fe3O4@SiO2@Mg(OH)2是一种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催化剂。

李令玉[9](2019)在《葡萄糖对医用镁及合金降解及界面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镁及镁合金由于其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与骨相近的力学性能而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作为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镁基植入材料最大的缺点是其在生理环境中过快的腐蚀速率。医用镁及其涂层的降解行为取决于材料与化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及界面动力学。在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体内,医用镁作为植入材料将面临更为特殊的高血糖环境。因此,有必要研究葡萄糖对镁合金在生理环境中的降解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葡萄糖的分子识别作用诱导形成了钙磷涂层,提高了基体的耐蚀性。本文主要探究了在模拟体液(0.9%NaCl)中葡萄糖对镁合金AZ31腐蚀行为的影响以及葡萄糖和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耦合作用对AZ31镁合金降解行为的影响。另外,利用葡萄糖诱导钙磷涂层来提高纯镁的耐蚀性。实验采用析氢、pH测量以及动电位电化学测试技术探究了镁在不同溶液的腐蚀性能和钙磷涂层的耐蚀性能。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样品表面及其腐蚀产物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葡萄糖及葡萄糖和Tris耦合对镁合金AZ31在0.9%NaCl溶液中的腐蚀影响截然不同。在0.9%NaCl溶液中,1g/L的葡萄糖缓解了镁合金AZ31的腐蚀,而2g/L和3 g/L的葡萄糖则加速了镁合金AZ31的腐蚀。这主要是由于葡萄糖浓度为1 g/L时,葡萄糖能够吸附在样品表面阻止了腐蚀性氯离子的入侵进而降低了降解速率:而当葡萄糖浓度增加到2 g/L和3 g/L时,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葡萄糖酸能够破坏具有保护作用的腐蚀产物氢氧化镁以致加速了降解速率。而在0.9%NaCl和Tris溶液中,Tris的水解促进了葡萄糖的转化,以致加入葡萄糖就加速了镁合金AZ31的腐蚀。葡萄糖具有良好的分子识别作用。在水热反应体系当中,葡萄糖可以迅速地转化为葡萄糖酸吸附在基体表面。葡萄糖酸能够吸引溶液中的Ca2+离子趋于样品表面,进而与PO43-和HPO4-离子反应形成钙磷产物沉积在样品表面。并且该反应环境是在碱性条件下,能够优先在基体表面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氢氧化镁涂层,减小了对基体纯镁的腐蚀。总之,葡萄糖诱导制备的钙磷涂层具有良好的结合力和耐蚀性。这使得镁及镁合金在生物医用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彭峰[10](2019)在《镁合金表面层状双氢氧化物的构建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镁及其合金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可降解性,被誉为“下一代医用金属材料”。镁合金降解产物可被人体吸收或者通过新陈代谢排出,但其化学活性高,降解速率快,易导致植入体过早失效。此外,降解会导致植入部位微环境pH值上升和产生氢气腔,并引起组织炎症反应。因此,为满足临床应用,需改善其抗腐蚀性。本论文以镁合金为基材,采用水热技术在其表面构建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A1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Mg-Al LDH)和 Mg(OH)2 混合相涂层,并结合等离子体电解氧化(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PEO)、多巴胺自聚合等技术,构建了多种复合涂层。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有:1.以镁合金为基材,采用水热技术构建Mg(OH)2和Mg-Al LDH混合相涂层(LDH)。与Mg(OH)2涂层相比,LDH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浸提液无明显细胞毒性,且有利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迁移;MC3T3-E1细胞可在其表面粘附铺展和增殖。LDH涂层样品溶血率低至6%,接近临床应用要求。体内实验表明,LDH涂层样品的腐蚀速率较低,炎症反应较轻。2.通过微弧氧化技术在镁合金表面制备多孔氧化镁涂层,再采用水热技术,在氧化镁涂层表面制备Mg-Al LDH涂层。微纳片状尺寸的Mg-Al LDH可填充氧化镁涂层的孔洞,提高抗腐蚀性。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复合涂层样品浸提液中培养4天的活性高于80%,无明显细胞毒性;复合涂层样品表面细胞表现出良好的粘附铺展,且培养至14天,依然保持良好的活性。复合涂层样品的溶血率为1.10±0.47%,满足临床应用需求。复合涂层表面的Mg-Al LDH结构可用于载药。3.通过微弧氧化技术和水热技术,在镁合金表面制备Zn含量不同的氧化镁和Mg-Al LDH复合涂层。当Zn掺杂量为1.17 at%时,复合涂层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促成骨分化能力;提高至1.56 at%,有利于细胞增殖;进一步增至2.13 at%,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掺Zn复合涂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4.在水热处理的镁合金表面,利用多巴胺自聚合反应和聚多巴胺共价结合,制备肝素化的复合涂层。复合涂层的抗腐蚀性优于水热涂层。复合涂层表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呈现良好的粘附铺展和增殖,且细胞的迁移速率高于水热涂层和商业纯Ti样品,表现出良好的促内皮化能力。复合涂层具有较低的溶血率(0.7%),且血小板无法在其表面粘附。小鼠皮下植入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涂层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5.通过水热法在纯镁表面制备超疏水涂层。水滴pH值为4-12时,涂层样品保持着超疏水性质;2.45 kPa的压力下,在1000#SiC砂纸上滑行500 mm,涂层样品接触角依然保持在140°以上。超疏水涂层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且其浸提液中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现出良好的活性和较快的迁移速率。超疏水涂层样品可抑制血小板粘附,且其溶血率符合临床应用需求。

二、氢氧化镁水热反应溶液对钛的腐蚀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氢氧化镁水热反应溶液对钛的腐蚀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六方片状氢氧化镁的制备、改性与阻燃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阻燃剂的研究现状
        1.1.1 有机阻燃剂
        1.1.2 无机阻燃剂
    1.2 六方片状氢氧化镁的制备
        1.2.1 直接沉淀法
        1.2.2 氧化镁水化法
        1.2.3 水热法
    1.3 氢氧化镁改性
        1.3.1 化学包覆改性
        1.3.2 接枝聚合改性
    1.4 氢氧化镁的阻燃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六方片状Mg(OH)_2的制备
        2.3.2 六方片状Mg(OH)_2的改性
        2.3.2.1 油酸钠改性
        2.3.2.2 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2.3.3 六方片状Mg(OH)_2的阻燃应用
        2.3.3.1 Mg(OH)_2在PVG阻燃输送带芯糊中的应用
        2.3.3.2 Mg(OH)_2在阻燃橡胶中的应用
    2.4 分析方法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能谱分析(SEM-EDS)分析表征
        2.4.3 热重测试(TG/DTG)
        2.4.4 接触角
        2.4.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6 活化指数
        2.4.7 力学性能测试
        2.4.8 燃烧性能测试
第三章 六方片状氢氧化镁的可控制备及其生长机理
    3.1 反应物浓度对Mg(OH)_2形貌的影响
        3.1.1 氨水浓度的影响
        3.1.2 氯化镁浓度的影响
    3.2 不同结构导向剂对Mg(OH)_2形貌的影响
    3.3 反应温度对Mg(OH)_2形貌的影响
    3.4 反应时间对Mg(OH)_2形貌的影响
    3.5 不同分子量的PEG对 Mg(OH)_2形貌的影响
    3.6 PEG添加量对Mg(OH)_2形貌的影响
    3.7 六方片状Mg(OH)_2的生长机理
    3.8 小结
第四章 六方片状氢氧化镁的改性
    4.1 油酸钠改性Mg(OH)_2
        4.1.1 油酸钠用量的影响
        4.1.2 改性时间的影响
        4.1.3 改性温度的影响
    4.2 接枝聚合改性Mg(OH)_2
        4.2.1 油酸钠用量对接枝聚合效果的影响
        4.2.2 单体用量对接枝聚合效果的影响
        4.2.3 分散剂用量对接枝聚合效果的影响
        4.2.4 引发剂用量对接枝聚合效果的影响
    4.3 改性机理
    4.4 小结
第五章 六方片状氢氧化镁的阻燃应用
    5.1 六方片状Mg(OH)_2在PVG阻燃输送带芯糊中的应用
        5.1.1 芯糊的粘度测试
        5.1.2 硬度测试
        5.1.3 抗拉强度测试
        5.1.4 断裂伸长率测试
        5.1.5 阻燃性能测试
    5.2 六方片状Mg(OH)_2在阻燃橡胶中的应用
        5.2.1 硬度测试
        5.2.2 抗拉强度测试
        5.2.3 断裂伸长率测试
        5.2.4 阻燃性能测试
        5.2.5 磨耗测试
    5.3 氢氧化镁的阻燃机理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甘蔗渣的混合酯化改性及其超疏水-阻燃型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背景
    1.1 课题背景
    1.2 木质纤维生物质
        1.2.1 木质纤维的化学结构
        1.2.2 木质纤维的酯化改性方法
        1.2.3 木质纤维的酯化反应体系
    1.3 生物质复合材料
        1.3.1 研究现状
        1.3.2 复合材料的应用
        1.3.3 生物质复合材料的阻燃研究
    1.4 氢氧化镁阻燃剂
        1.4.1 氢氧化镁阻燃剂的制备
        1.4.2 氢氧化镁阻燃剂的改性
        1.4.3 氢氧化镁阻燃剂的应用
    1.5 超疏水表面
        1.5.1 超疏水的仿生研究
        1.5.2 超疏水表面构造方法
        1.5.3 超疏水的应用研究进展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甘蔗渣纤维素的混合酯化改性及其阻燃型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制备与改性方法
        2.2.1 纤维素乙酸油酸酯的制备
        2.2.2 氢氧化镁的制备
        2.2.3 氢氧化镁的疏水改性
        2.2.4 纤维素乙酸油酸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分析方法
        2.3.1 ~1H-NMR分析
        2.3.2 XRD分析
        2.3.3 FTIR分析
        2.3.4 水接触角分析
        2.3.5 氧指数分析
        2.3.6 垂直燃烧分析
        2.3.7 热稳定性分析
        2.3.8 力学性能分析
        2.3.9 SEM-EDS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纤维素乙酸油酸酯的结构性能分析
        2.4.2 改性氢氧化镁的结构性质分析
        2.4.3 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2.4.4 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2.4.5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4.6 复合材料的SEM和 EDS分析
        2.4.7 阻燃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蔗渣的混合酯化改性及其阻燃型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 制备与改性方法
        3.2.1 酯化甘蔗渣的制备
        3.2.2 氢氧化镁的制备
        3.2.3 氢氧化镁的疏水改性
        3.2.4 酯化甘蔗渣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分析方法
        3.3.1 XRD分析
        3.3.2 FTIR分析
        3.3.3 氧指数分析
        3.3.4 垂直燃烧分析
        3.3.5 热稳定性分析
        3.3.6 力学性能分析
        3.3.7 SEM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酯化甘蔗渣的结构性能分析
        3.4.2 复合材料的氧指数
        3.4.3 复合材料垂直燃烧性能
        3.4.4 复合材料的燃烧现象分析
        3.4.5 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3.4.6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4.7 复合材料的SEM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疏水-阻燃型酯化甘蔗渣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4.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 制备与改性方法
        4.2.1 超疏水体系溶液的制备
        4.2.2 阻燃型酯化甘蔗渣基复合材料的表面超疏水改性
    4.3 分析方法
        4.3.1 接触角分析
        4.3.2 SEM分析
        4.3.3 氧指数分析
        4.3.4 垂直燃烧分析
        4.3.5 力学性能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纳米二氧化硅添加量对复合材料超疏水性能的影响
        4.4.2 喷涂层数对复合材料超疏水性能的影响
        4.4.3 脱水温度和脱水时间对复合材料超疏水性能的影响
        4.4.4 复合材料的耐酸碱性能
        4.4.5 超疏水改性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镁合金表面氧化锆基膜层的水热制备及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镁合金的特点及应用
        1.1.2 镁合金的腐蚀类型
        1.1.3 提高镁合金耐腐蚀性能的方法
    1.2 ZrO_2涂层概述
        1.2.1 ZrO_2的物理性质
        1.2.2 ZrO_2的化学性质
        1.2.3 ZrO_2涂层的应用
    1.3 ZrO_2涂层的制备方法
        1.3.1 溶胶-凝胶法
        1.3.2 微弧氧化法
        1.3.3 水热法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过程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试样的前处理
    2.4 涂层结构表征
        2.4.1 形貌表征
        2.4.2 成分表征
    2.5 涂层性能测试
        2.5.1 涂层硬度测试
        2.5.2 涂层附着力测试
        2.5.3 涂层腐蚀性能测试
第三章 镁合金表面ZrO_2膜层的原位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镁合金表面ZrO_2膜层结构
        3.2.1 膜层形貌及EDS分析
        3.2.2 膜层组分分析
    3.3 刻蚀镁合金表面ZrO_2膜层结构
        3.3.1 膜层形貌及EDS分析
        3.3.2 膜层组分分析
        3.3.3 成膜机理分析
    3.4 力学性能
        3.4.1 膜层硬度
        3.4.2 膜层附着力
    3.5 腐蚀性能
        3.5.1 极化曲线
        3.5.2 电化学阻抗
        3.5.3 腐蚀形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镁合金表面植酸/ZrO_2膜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膜层结构
        4.2.1 表面形貌及EDS分析
        4.2.2 截面形貌及EDS分析
        4.2.3 XRD分析
        4.2.4 FTIR分析
        4.2.5 XPS分析
        4.2.6 成膜机理分析
    4.3 力学性能
        4.3.1 膜层硬度
        4.3.2 膜层附着力
    4.4 腐蚀性能
        4.4.1 极化曲线
        4.4.2 电化学阻抗
        4.4.3 腐蚀形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镁合金表面PDA/ZrO_2膜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膜层结构
        5.2.1 表面形貌及EDS分析
        5.2.2 截面形貌及EDS分析
        5.2.3 XRD分析
        5.2.4 FTIR分析
        5.2.5 XPS分析
        5.2.6 成膜机理分析
    5.3 力学性能
        5.3.1 膜层硬度
        5.3.2 膜层附着力
    5.4 腐蚀性能
        5.4.1 极化曲线
        5.4.2 电化学阻抗
        5.4.3 腐蚀形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4)电解锰渣高效资源化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解金属锰
        1.1.1 锰矿资源
        1.1.2 金属锰的生产工艺
    1.2 电解锰渣
        1.2.1 电解锰渣组分
        1.2.2 电解锰渣危害
        1.2.3 电解锰渣资源化方法
    1.3 硫酸钙晶须研究现状
        1.3.1 硫酸钙晶须的定义
        1.3.2 硫酸钙晶须的制备
        1.3.3 硫酸钙晶须的应用
    1.4 镁质胶凝材料研究现状
        1.4.1 镁质胶凝材料
        1.4.2 磷酸镁胶凝材料
        1.4.3 硫氧镁胶凝材料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及测试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表征与测试方法
        2.3.1 实验表征方法
        2.3.2 实验测试方法
第三章 电解锰渣基本性质
    3.1 基本物理性质
    3.2 物相组成
        3.2.1 XRF分析
        3.2.2 XRD分析
    3.3 电解锰渣浸出研究
        3.3.1 电解锰渣浸出实验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电解锰渣制备柱状半水硫酸钙
    4.1 引言
    4.2 半水硫酸钙的制备
    4.3 水料比的影响
    4.4 水热时间的影响
    4.5 水热温度的影响
    4.6 H_2SO_4质量分数的影响
    4.7 正交实验
    4.8 锰离子和镁离子的影响
        4.8.1 锰离子的影响
        4.8.2 锰离子存在情况下镁离子的影响
    4.9 合理利用锰渣组分制备柱状半水硫酸钙的机理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用电解锰渣制备硫氧镁胶凝材料
    5.1 引言
    5.2 硫氧镁胶凝材料的制备
    5.3 摩尔比的影响
        5.3.1 MgO:MgSO_4 摩尔比的影响
        5.3.2 MgSO_4:H_2O摩尔比的影响
    5.4 锰离子的影响
    5.5 改性剂的影响
        5.5.1 磷酸二氢铝的影响
        5.5.2 EDTA的影响
        5.5.3 柠檬酸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纳米金属氢氧化物透明分散体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透明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简介
    1.2 纳米金属氢氧化物
        1.2.1 纳米单金属氢氧化物
        1.2.2 纳米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1.3 超重力技术制备纳米金属氢氧化物
        1.3.1 超重力技术概述
        1.3.2 超重力旋转填充床(RPB)及其工作原理
        1.3.3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基本原理
        1.3.4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金属氢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1.4 纳米颗粒的分散
        1.4.1 纳米分散体概述
        1.4.2 纳米颗粒的分散机理
        1.4.3 纳米分散体的制备
    1.5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超重力反应沉淀结合表面改性技术制备纳米氢氧化镁透明分散体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流程与步骤
        2.2.4 产品表征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工艺条件对产物结果的影响
        2.3.2 纳米氢氧化镁透明分散体的表征
        2.3.3 纳米氢氧化镁透明分散体的形成机理分析
        2.3.4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镁透明分散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应沉淀-水热结晶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铝透明分散体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流程与步骤
        3.2.4 产品表征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沉淀反应条件对纳米拟薄水铝石透明分散体制备的影响
        3.3.2 纳米拟薄水铝石透明分散体的表征
        3.3.3 热处理的影响
        3.3.4 水热过程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重力共沉淀-水热法制备纳米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透明分散体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流程与步骤
        4.2.4 产品表征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共沉淀反应条件对纳米MgAl-LDHs透明分散体制备的影响
        4.3.2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MgAl-LDHs透明分散体
        4.3.3 纳米MgAl-LDHs颗粒的表征分析
        4.3.4 水热处理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属氢氧化物/聚合物透明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流程与步骤
        5.2.4 产品表征与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VB/MH纳米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与阻燃性能
        5.3.2 涂层织物/MH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5.3.3 PVA/ATH透明纳米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与阻燃性能
        5.3.4 PVA/LDHs透明纳米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及阻燃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6)水菱镁矿的综合利用 ——纳米氧化镁、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及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菱镁矿简介
        1.1.1 水菱镁矿的性质与特点
        1.1.2 水菱镁矿的分布与应用
        1.1.3 水菱镁矿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纳米氧化镁简介
        1.2.1 纳米氧化镁的性质与特点
        1.2.2 纳米氧化镁的应用
        1.2.3 纳米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1.3 纳米氢氧化镁简介
        1.3.1 纳米氢氧化镁的性质与特点
        1.3.2 纳米氢氧化镁的应用
        1.3.3 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1.4 氧化镁、氢氧化镁在制备中存在的问题
        1.4.1 粒径控制问题
        1.4.2 团聚和分散问题
        1.4.3 结晶和形貌控制问题
    1.5 表面活性剂简介
        1.5.1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种类
        1.5.2 表面活性剂的改性机理
    1.6 重金属废水处理概述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8 本论文的意义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菱镁矿制备不同特性纳米氧化镁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纳米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水菱镁矿原料表征
        2.3.2 过程产物表征
        2.3.3 纳米氧化镁的表征
        2.3.4 反应机理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菱镁矿制备高分散六角片状纳米氢氧化镁的新工艺条件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纳米氢氧化镁制备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方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镁的表征
        3.3.2 “煅烧-水化-煅烧-水热”路线中过程产物的表征
        3.3.3 水热反应机理
        3.3.4 水热条件探究
        3.3.5 改性条件探究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比表面积介孔网状氧化镁对废水Pb(Ⅱ)的超强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氧化镁对Pb(Ⅱ)的吸附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各因素对氧化镁吸附Pb(Ⅱ)效果的影响
        4.3.2 吸附动力学
        4.3.3 吸附等温线
        4.3.4 氧化镁吸附Pb(Ⅱ)的吸附机理
        4.3.5 氧化镁吸附剂对其他离子的吸附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化学组成和反应条件对镁合金表面LDH膜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镁合金及其应用
    1.2 镁合金的腐蚀及腐蚀防护
        1.2.1 镁合金的腐蚀
        1.2.2 镁合金的腐蚀防护
    1.3 LDH及其应用
        1.3.1 LDH的简介
        1.3.2 LDH的腐蚀防护应用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的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LDH化学组成对其膜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样预处理
        2.2.2 LDH膜层的制备
        2.2.3 LDH膜层的电化学测试
        2.2.4 LDH膜层的结构、成分和形貌表征
    2.3 Mg/M-LDH膜层
        2.3.1 Mg/M-LDH膜层的结构
        2.3.2 Mg/M-LDH膜层的形貌和成分
        2.3.3 Mg/M-LDH膜层的耐蚀性
    2.4 Zn/M-LDH膜层
        2.4.1 Zn/M-LDH膜层的结构
        2.4.2 Zn/M-LDH膜层的形貌和成分
        2.4.3 Zn/M-LDH膜层的耐蚀性
    2.5 Ni/M-LDH膜层
        2.5.1 Ni/M-LDH膜层的结构
        2.5.2 Ni/M-LDH膜层的形貌和成分
        2.5.3 Ni/M-LDH膜层的耐蚀性
    2.6 Ca/M-LDH膜层
        2.6.1 Ca/M-LDH膜层的结构
        2.6.2 Ca/M-LDH膜层的形貌和成分
        2.6.3 Ca/M-LDH膜层的耐蚀性
    2.7 金属阳离子对LDH膜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7.1 金属阳离子对LDH结构的影响
        2.7.2 金属阳离子对LDH膜层耐蚀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度对Ca/Al-LDH膜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温度制备的Ca/Al-LDH膜层的结构
        3.3.2 不同温度制备的Ca/Al-LDH膜层的形貌和成分
        3.3.3 不同温度制备的Ca/Al-LDH膜层的耐蚀性
        3.3.4 温度对Ca/Al-LDH膜层结构和耐蚀性的影响机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对 Ca/Al-LDH膜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pH制备的Ca/Al-LDH膜层的结构
        4.3.2 不同pH制备的Ca/Al-LDH膜层的形貌和成分
        4.3.3 不同pH制备的Ca/Al-LDH膜层的耐蚀性
        4.3.4 pH对 Ca/Al-LDH膜层结构和耐蚀性的影响机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新型纳米氢氧化镁材料催化臭氧化去除典型抗生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概况
        1.1.1 抗生素的分类及特征
        1.1.2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
        1.1.3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危害
        1.1.4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
    1.2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去除技术
        1.2.1 吸附技术
        1.2.2 膜技术
        1.2.3 生物处理技术
        1.2.4 高级氧化技术
    1.3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技术处理抗生素废水的研究进展
        1.3.1 非均相催化剂的选择
        1.3.2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的影响因素
        1.3.3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的催化机理
        1.3.4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技术处理抗生素废水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纳米Mg(OH)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典型抗生素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纳米Mg(OH)_2材料的制备
        2.2.3 材料的表征方法
        2.2.4 臭氧化实验装置
        2.2.5 臭氧化实验
        2.2.6 催化剂稳定性分析实验
        2.2.7 样品分析检测方法
        2.2.8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Mg(OH)_2材料的表征
        2.3.2 纳米Mg(OH)_2材料催化臭氧化去除典型抗生素
        2.3.3 不同因素对纳米Mg(OH)_2催化臭氧化降解典型抗生素的影响
        2.3.4 典型共存金属离子对纳米Mg(OH)_2催化臭氧化去除甲硝唑的影响
        2.3.5 催化剂的稳定性
        2.3.6 纳米Mg(OH)_2的催化臭氧化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锂掺杂纳米Mg(OH)_2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典型抗生素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锂掺杂纳米Mg(OH)_2材料的制备
        3.2.3 材料的表征方法
        3.2.4 臭氧化实验
        3.2.5 催化剂稳定性分析实验
        3.2.6 样品分析检测方法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锂掺杂纳米Mg(OH)_2材料的表征
        3.3.2 锂掺杂纳米Mg(OH)_2材料催化臭氧化降解甲硝唑
        3.3.3 总有机碳(TOC)的去除
        3.3.4 锂掺杂纳米Mg(OH)_2材料催化臭氧化降解甲硝唑的动力学研究
        3.3.5 催化剂的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水氯镁石制备纳米Mg(OH)_2催化剂及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典型抗生素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水氯镁石纳米Mg(OH)_2材料的制备
        4.2.3 材料的表征方法
        4.2.4 臭氧化实验
        4.2.5 催化剂稳定性分析实验
        4.2.6 样品分析检测方法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氯镁石的表征
        4.3.2 水氯镁石纳米Mg(OH)_2材料的表征
        4.3.3 水氯镁石纳米Mg(OH)_2材料催化臭氧化降解典型抗生素
        4.3.4 催化剂用量对典型抗生素降解的影响
        4.3.5 反应温度对典型抗生素降解的影响
        4.3.6 污染物初始浓度对典型抗生素降解的影响
        4.3.7 共存阴离子对典型抗生素降解的影响
        4.3.8 共存阳离子对典型抗生素降解的影响
        4.3.9 催化剂的稳定性
        4.3.10 水氯镁石纳米Mg(OH)_2材料催化臭氧化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性Fe_3O_4@Mg(OH)_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典型抗生素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磁性Fe_3O_4@Mg(OH)_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5.2.3 材料的表征方法
        5.2.4 臭氧化实验
        5.2.5 催化剂稳定性分析实验
        5.2.6 抑菌活性实验
        5.2.7 样品分析检测方法
        5.2.8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磁性Fe_3O_4@Mg(OH)_2复合纳米材料的表征
        5.3.2 磁性Fe_3O_4@Mg(OH)_2复合纳米材料催化臭氧化降解甲硝唑
        5.3.3 催化剂用量对甲硝唑降解的影响
        5.3.4 反应温度对甲硝唑降解的影响
        5.3.5 污染物初始浓度对甲硝唑降解的影响
        5.3.6 溶液初始p H对甲硝唑降解的影响
        5.3.7 共存阴离子对甲硝唑降解的影响
        5.3.8 共存阳离子对甲硝唑降解的影响
        5.3.9 催化剂的稳定性
        5.3.10 磁性Fe_3O_4@Mg(OH)_2复合纳米材料的催化臭氧化机理分析
        5.3.11 抑菌活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磁性Fe_3O_4@SiO_2@Mg(OH)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典型抗生素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和仪器
        6.2.2 磁性Fe_3O_4@SiO_2@Mg(OH)_2材料的制备
        6.2.3 材料的表征方法
        6.2.4 臭氧化实验
        6.2.5 催化剂稳定性分析实验
        6.2.6 抑菌活性实验
        6.2.7 样品分析检测方法
        6.2.8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磁性Fe_3O_4@SiO_2@Mg(OH)_2材料的表征
        6.3.2 磁性Fe_3O_4@SiO_2@Mg(OH)_2材料催化臭氧化降解甲硝唑
        6.3.3 不同因素对磁性Fe_3O_4@SiO_2@Mg(OH)_2催化臭氧化降解甲硝唑的影响
        6.3.4 催化剂的稳定性
        6.3.5 磁性Fe_3O_4@SiO_2@Mg(OH)_2催化臭氧化降解甲硝唑的产物及途径分析
        6.3.6 磁性Fe_3O_4@SiO_2@Mg(OH)_2材料的催化臭氧化机理分析
        6.3.7 抑菌活性
        6.3.8 不同催化剂性能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实验所用试剂及仪器设备相关信息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9)葡萄糖对医用镁及合金降解及界面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镁及镁合金在生物医用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镁合金的腐蚀
    1.4 葡萄糖对镁合金的腐蚀影响研究
    1.5 镁合金的腐蚀防护
    1.6 钙磷涂层的研究进展
    1.7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介质
    2.2 葡萄糖腐蚀机理研究内容
    2.3 葡萄糖诱导钙磷涂层研究内容
3 葡萄糖对AZ31镁合金降解行为的影响
    3.1 引言
    3.2 耐蚀性能分析
    3.3 腐蚀产物分析
    3.4 腐蚀机理
    3.5 本章小结
4 葡萄糖和Tris耦合对AZ31镁合金降解行为的影响
    4.1 引言
    4.2 耐蚀性能分析分析
    4.3 腐蚀产物分析
    4.4 腐蚀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葡萄糖诱导钙磷涂层机理与耐蚀性研究
    5.1 引言
    5.2 表面分析
    5.3 耐蚀性能分析
    5.4 成膜机理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文集

(10)镁合金表面层状双氢氧化物的构建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镁的基本性质和医学应用
        1.2.1 镁的基本性质
        1.2.2 镁的生物降解
        1.2.3 医用镁合金的种类
        1.2.4 镁合金的医学应用探索
    1.3 医用镁合金表面改性
        1.3.1 物理改性
        1.3.2 化学改性
        1.3.3 复合涂层
    1.4 层状双氢氧化物研究现状
        1.4.1 层状双氢氧化物性质
        1.4.2 层状双氢氧化物薄膜制备方法
        1.4.3 层状双氢氧化物在医用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Mg-Al LDH涂层的构建和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内容和方法
        2.2.1 涂层制备
        2.2.2 涂层表征
        2.2.3 抗腐蚀性评价
        2.2.4 细胞相容性评价
        2.2.5 血液相容性评价
        2.2.6 动物实验
        2.2.7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2.3.1 涂层形貌和组成
        2.3.2 涂层抗腐蚀性能
        2.3.3 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
        2.3.4 涂层体内抗腐蚀性和组织相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EO/LDH复合涂层的构建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和方法
        3.2.1 涂层制备
        3.2.2 涂层表征
        3.2.3 涂层抗腐蚀性评价
        3.2.4 样品的离子释放
        3.2.5 培养基pH值、Mg~(2+)和F~-浓度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3.2.6 涂层生物相容性评价
        3.2.7 涂层载药性评价
        3.2.8 数据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3.1 涂层形貌和组成
        3.3.2 涂层抗腐蚀性能
        3.3.3 涂层细胞相容性
        3.3.4 涂层载药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Zn掺杂PEO/LDH复合涂层的构建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和方法
        4.2.1 涂层制备
        4.2.2 涂层表征
        4.2.3 涂层抗腐蚀性评价
        4.2.4 样品的离子释放
        4.2.5 涂层细胞相容性评价
        4.2.6 涂层促成骨分化评价
        4.2.7 涂层抗菌性评价
        4.2.8 数据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4.3.1 涂层形貌和组成
        4.3.2 涂层抗腐蚀性
        4.3.3 涂层细胞相容性
        4.3.4 涂层促成骨分化性能
        4.3.5 涂层抗菌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LDH/多巴胺/肝素复合涂层的构建和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和方法
        5.2.1 涂层制备
        5.2.2 涂层表征
        5.2.3 涂层抗腐蚀性评价
        5.2.4 涂层细胞相容性评价
        5.2.5 内皮细胞迁移速率评价
        5.2.6 涂层血液相容性评价
        5.2.7 动物实验
        5.2.8 数据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
        5.3.1 涂层形貌和组成
        5.3.2 涂层抗腐蚀性
        5.3.3 涂层细胞相容性
        5.3.4 内皮细胞迁移速率
        5.3.5 涂层血液相容性
        5.3.6 涂层组织相容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Mg-Al LDH超疏水涂层的构建和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内容和方法
        6.2.1 涂层制备
        6.2.2 涂层表征
        6.2.3 涂层超疏水稳定性
        6.2.4 涂层抗腐蚀性评价
        6.2.5 涂层细胞相容性评价
        6.2.6 涂层血液相容性评价
        6.2.7 数据统计分析
    6.3 实验结果和讨论
        6.3.1 涂层形貌和组成
        6.3.2 超疏水涂层的稳定性
        6.3.3 涂层抗腐蚀性
        6.3.4 涂层细胞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氢氧化镁水热反应溶液对钛的腐蚀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六方片状氢氧化镁的制备、改性与阻燃应用研究[D]. 高雪焘. 山西大学, 2021
  • [2]甘蔗渣的混合酯化改性及其超疏水-阻燃型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D]. 张武相. 广西大学, 2021(12)
  • [3]镁合金表面氧化锆基膜层的水热制备及腐蚀性能研究[D]. 王慧慧. 太原科技大学, 2021
  • [4]电解锰渣高效资源化再利用研究[D]. 张子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纳米金属氢氧化物透明分散体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透明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性能研究[D]. 陈博.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6]水菱镁矿的综合利用 ——纳米氧化镁、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及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 黄建翠.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7]化学组成和反应条件对镁合金表面LDH膜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D]. 许恒旭.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8]新型纳米氢氧化镁材料催化臭氧化去除典型抗生素的研究[D]. 孙琪. 东南大学, 2020(01)
  • [9]葡萄糖对医用镁及合金降解及界面性能的影响[D]. 李令玉. 山东科技大学, 2019
  • [10]镁合金表面层状双氢氧化物的构建和性能研究[D]. 彭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19(05)

标签:;  ;  ;  ;  ;  

氢氧化镁水热反应溶液腐蚀钛的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